范文一:我国外语教育及相关研究文献综述
我国外语教育及相关研究文献综述
[摘要]本文通过对我国外语教育、国外外语教育及中外外语教育对比研究等领域相关文献的梳理,呈现了我国对国内外外语教育的历史、现状、改革、学科理论等方面研究的概况,为我国外语教育研究及汉语国际教育研究提供了借鉴作用。
[关键词]外语教育;文献综述;对比研究
随着全球政治、经济和文化交流的不断扩大,各国人民对外语的需求迅速增长。在全世界范围内,外语教学已经普及,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外语教学已经成为基础教育和高等教育中一门重要的基础学科。当今社会,外语在促进国际文化交流、合作等方面的作用日益凸显,20世纪90年代以来,许多国家都把外语看作是提高国际竞争力、适应全球化发展、促进民族间相互理解与融合、提高国际意识的重要工具。外语已经成为人类吸取文明成果、对外交流合作、世界各国竞争的核心研究要素。
在欧洲历史上,正规的外语教学早在罗马人学习希腊语时就已萌芽。中世纪时,学习希腊语和拉丁语已成社会时尚,这种风气在欧洲学校一直延续了几个世纪。文艺复兴时期以后,民族与地方语言得到确立,外语学习逐渐在民间流行。然而,直到18、19世纪,外语教学的规模还很小,掌握外语也仅为少数上流社会达官贵人的特权。20世纪以来,特别是二战以后,随着世界经济与文化交流的扩大,各国
范文二:专业外语文献综述----陈明阳+1530974
基于仿生原理的臂架结构拓扑优化设计
学号 :1530974姓名:陈明阳专业:机械电子工程
一、 研 究背景
1. 大型臂架式起重机
起重机械是用来对物料进行起重、 装卸、 运输或安装等工作的机械设备, 对减轻体力劳 动、 提高劳动生产率和促进生产过程机械化等起着重要作用。 随着现代工业的快速发展和市 场竞争的加剧,对起重机的要求也越来越高,起重机必将朝着大型化乃至超大化方向发展, 以满足起升高度更高、 起升重量更大的要求, 然而在满足以上要求的同时, 必将以增加起重 机的自身重量为代价, 但这又会对起重机的安装、 运输带来不必要的麻烦, 最终也会导致生 产、运输等成本的增加。因此,如何在设计大型起重机的同时,兼顾轻量化及能源的节省, 必将成为当前发展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作为大型起重机的重要结构形式, 臂架结构的优化设计是决定整机性能与降低能耗的关 键。其中,桁架结构的应用最为广泛,这种结构不仅自重较轻,而且力学性能优良,具有很 好的工程实用价值。桁架结构作为一种典型的承载类结构,桁架结构的材料利用率并不高, 不同的载荷情况也会产生不同的应力分布, 因此对桁架结构进行合理的优化设计, 使载荷得 到有效分配,各杆件能够承受最大限度的载荷,对最终减轻结构重量是十分有意义。另外, 臂架结构在尺寸优化、 形状优化和拓扑优化方面已经有取得了一定的进展, 优化方法的研究 逐渐向结构设计初期阶段发展, 这是结构设计向智能化方向发展的必然趋势。 通过自主研究 臂架结构优化设计理论, 不仅可以解决大型起重机制造的高消耗低利润问题, 而且将为自主 创造新一代大型起重机打下坚实的基础。
图 1 大型臂架式起重机
2. 仿生原理简介
大自然是十分神奇的,它不仅提供了我们生存的环境,生产所需的能源,也提供了 无数自然法则有助于我们长远的发展。在经历了漫长的自然演变之后,无论是动物还是 植物,它们的某些结构都已在进化中得到了优化,使得在轻量化有利于生存的同时,也 尽可能地发挥了较大的功能性。因此,无数科学家与设计师们都把关注点放在研究生物 的相关结构上,得到许多仿生的理论,也从中发展出了许多新的方法。
通过亿万年的进化,自然界中的生物体总是以最少的原料,生长出最合理、最能发 挥作用的形体。它们的组织结构及形态在自然形成的过程中总是能达到功能最优,比任 何现有的人工产品都更精致、更节约能源、更具有竞争性。利用仿生设计技术可以突破 现有工程设计中的某些局限,使产品达到最佳性价比,这已经成为工程设计界的共识。
[2]通过类比起重机臂架与植物的相关结构,我们可以在总结植物的生长规则的基础上, 利用自然的智慧帮助我们优化臂架结构,并在此过程中得到全新的思路与方法。
图 2 仿生原理在生活中的应用实例
3. 结构拓扑优化设计概念
结构优化设计是 1960 年代初发展起来的一门新兴学科 , 它将数学中的最优化理论与 工程设计相结合 , 使人们在解决工程设计问题时 , 可以从无数设计方案中找到最优或者是 尽可能完善的设计方案 , 从而大大提高了工程设计效率和设计质量。 结构优化设计可以根据 设计变量和求解问题类型的不同划分为 3 个层次 :尺寸优化,形状优化,拓扑优化。其中 , 拓扑优化难度最大,但同时优化效果也最好 , 但它是优化设计中最具生命力的研究方向。
结构拓扑优化设计是寻求材料最优分布以实现目标最优化的一类优化设计方法。 在实际 设计过程中, 拓扑优化往往是放在第一步进行, 通过拓扑优化得到相应的结构模型, 以此作 为概念设计阶段的参考,随后才进行形状优化和尺寸优化。结构的拓扑构形选择恰当与否, 决定了产品设计的主要性能。 因此, 在复杂结构的选型和轻量化设计中, 拓扑优化比后续的 形状和尺寸优化更有价值。 拓扑优化又主要分为连续体拓扑优化和离散体拓扑优化。 连续体 拓扑优化是寻求优化的材料及孔洞的分布, 离散体拓扑优化是优化节点的布局及节点之间的 连接方式。
图 3 尺寸优化,形状优化和拓扑优化的区别
二、研究现状
2.1 仿生研究在结构设计上的应用
早在上个世纪, 国外的许多学者就已经开始研究相关的自然现象, 从中得到了许多有用 的方法。德国植物学家 Mattheck 在上世纪 90年代时对树木裂纹损伤、承载和生长规律进行 了讨论, 并对骨骼生长和生物甲壳等具有明显特征的现象进行了探索性研究, 提出了用于结 构形状优化和拓扑优化的自适应生长(Adaptive Growth ) 、等应力准则(Axiom of Uniform Stress )和软硬化法(Soft Kill Option)等概念,用生长的观点指导工程设计。另外,他还总 结了树木在生长过程中的相关现象, 例如树木高度与直径间的关系由树主茎上的表面应力决 定;树木主茎上的轴向应力在春天较大,在冬天较小 [4]
,以此来类似工程设计中的相关应力 要求,指导结构优化的进行。无独有偶,德国科学家 Markus Milwich ,Thomas Speck
等着重
研究了芦竹, 荷兰木贼等大型植物的茎, 从中总结出植物的茎的结构往往会在多层次上得到 优化, 从而在纺织品或复杂的纤维复合材料的制造中应用了这一理论, 取得了较为理想的成 果。
近年来, 仿生的相关研究在国内也取得了较突出的进展, 尤其在结构学的应用上。 上海 理工大学的丁晓红教授将植物根系的形态形成机理应用于加筋薄壳结构的加强筋分布设计 方向的研究。 将加筋薄壳结构加强筋的分布看成是一个逐渐形成的过程, 则此过程应能自适 应于一定的工作条件, 是结构逐步趋向具有最佳力学性能的最优结构。 这样的过程和自然界 中植物根系的形态形成过程具有一定的相似性。 各种植物根系的形态除了和物种的遗传因素 有关外,主要受到屈重力性、趋水性、向触性等自适应成长规律的控制,它们的形成是一个 具有功能自适应性且可实现多个功能目标的最优化过程:从主根到毛根的分歧总是沿着能使 其沿着需实现的功能目标最优化的方向发展, 并随时根据其成长环境和需实现的功能目标自 动地改变其成长方向和速度。 在这基础上, 建立了基于形态形成机理的加筋薄壳结构加强筋 设计准则, 即为了得到最小柔度结构, 结构上的加强筋应沿着结构的应变能相对于加强筋断 面积的设计灵敏度的方向成长, 且成长速度也与设计灵敏度成比例。 不仅如此, 丁晓红教授 还提出了其他方面的仿生思路, 如基于骨组织重建机理的自修复材料、 基于生物分枝系统形 态生成机理的薄板加强筋以及热传递系统中散热通道的分布设计等。 在板壳结构加筋布局的 仿生问题上, 哈尔滨工程大学的薛开教授在总结叶脉整体和局部特性的基础上, 对叶脉形成 的结构力学进行了重点阐述, 提取了决定脉序形成的主要力学变量, 据此提出了一种适合于 板壳结构加强筋布局优化的仿生脉序生长算法。 他把叶脉的形成过程分为分化和重塑两个阶 段, 其中主要影响因素有弹性变性能和剪切力:叶脉主要沿着释放剪切力的方向延伸; 叶脉 的形成保证局部弹性变形能最小。 这一过程正与加强筋的功能相类似, 在指导加强筋的布局 上有较好的应用效果。
2.2 结构拓扑优化方法的研究现状
按照现有理论基础, 拓扑优化寻优方法可分为最优准则法、 数学归纳法和智能算法三种。 优化准则法 (OC ) 是最先发展的一种结构优化设计方法, 其根据物理条件及工程要求, 以材料的强度、刚度和稳定性等作为优化的标,以位移、应力、频率等作为约束条件,寻找 具有强度、应变分布均匀的最佳拓扑结构。 OC 算法被大量应用在基于结构应力、应变、位
移、频率的连续体结构拓扑优化中, 通常是先推导出设计准则,并建立相应的迭代公式,然 后进行设计变量的迭代计算, 直到收敛。 这种方法虽然对设计变量的增多不是很敏感, 但算 法通用性比较差, 对不同类型的结构必须推导相应的优化准则公式。 而且在多载荷步优化中 它的优化结果也并不让人满意, 可能会出现约束部位无材料的现象, 因此它并不适合多工况, 多荷载的结构拓扑优化中。
数学规划法(Mathematics Programming , MP )是优化算法中另一主要的方法, MP 包 括直接搜索法、 解析搜索法和序列线性规划法。 直接搜索法对设计变量数比较敏感, 其收敛 速度较慢; 解析搜索法的缺点是不适用于拓扑优化问题的求解; 序列规划方法在计算效率上 不如 OC 方法。
综上所述, 传统优化算法具有一定的局限性, 对优化问题的要求较高, 给拓扑优化问题 的求解带来了困难。 近年来, 随着计算机技术的飞速发展, 一些对函数的形态要求较低的智 能算法 (如遗传算法、蚁群算法等) 开始逐渐应用于结构拓扑优化问题的求解,并取得了一 定的效果。
2.3 起重机桁架式臂架优化设计研究现状
在起重机桁架式臂架结构优化设计方面 , 早期的大部分研究主要基于数学规划法和最优 准则法。 侯宝佳等于 2006年针对动臂塔式起重机的起重臂进行优化研究 , 选取各杆件截面尺 寸作为设计变量、结构强度和整体稳定性作为约束条件、结构重量最轻作为目标函数 , 指定 迭代次数为 10, 来进行优化 , 优化结果重量降幅达到 12.57%, 而且桁架结构各杆件的强度、 刚度也得到了不同程度的提升。
近几年 , 仿生学方法逐步开始应用于桁架式臂架结构优化设计。 2008年 , 计三有等提出 了基于神经网络的起重机臂架结构的优化方法 , 针对门座起重机桁架式臂架 , 根据有限元模 拟样本 , 建立了各杆厚度与臂架臂架结构的最小重量之间的关系 , 利用 Matlab 优化工具箱进 行优化 , 计算得到了很好的效果 ;2010年 , 林贵瑜等应用神经网络与遗传算法相结合的仿生 算法 , 针对动臂塔式起重机臂架 , 在结构优化设计中得到了比较满意的结果。
从资料来看, 针对起重机桁架式臂架的优化设计主要是针对截面尺寸的优化设计, 而且 截面尺寸优化设计已趋于成熟(在一般约束条件下) ,形状优化设计的论文及研究也日益增 多, 但尚不成熟, 近十几年来结构的拓扑优化也取得了一些进展, 但其中大多是针对连续变 量的, 而对桁架结构实际应用的很少。 现有的桁架结构拓扑优化的工作, 主要是以桁架结构
的柔顺度(或应变能)为目标函数,受整体约束(如位移约束、体积约束、结构自振频率约 束等)下的优化问题。
三、研究路线与方法
3.1 探究拓扑优化网络模型数据及其中的应力集中现象
首先, 对要重建的拓扑优化网络模型进行分析, 探究其结构形式、 负荷情况、 优化程度、 应力集中现象等, 明确研究对象特征。 利用有限元分析方法对拓扑优化网络模型进行加载和 分析, 查看其应力分布情况, 确定有无应力集中现象及其发生点, 以方便后续重建过程中对 其进行消除。
3.2 使用逆向过程中的几何模型重建技术将拓扑优化网络模型转化为连续体 CAD 模型
在对给定的拓扑优化网络模型进行充分的分析之后, 着手开始准备其模型重建工作。 对 拓扑优化网络模型进行模型重建主要包括两个方面:1、转化为连续体 CAD 模型; 2、转化 为离散体桁架模型。参照相关文献所用方法,转化为连续体 CAD 模型可采用逆向工程中的 几何模型重建技术。 逆向工程中的几何模型重建需要以相关的点云数据为基础。 普遍的点云 数据来源是通过实物数字化技术,利运用一定的测量设备和测量方法对实物样件进行测量, 获取样件表面信息, 得到三维坐标。 由于在本课题中并没有实物, 只有使用有限元技术得到 的拓扑优化单元网络模型, 因此, 需要从此拓扑优化模型中得到点云数据。 此过程在 ANSYS 程序里进行, 通过一定的算法和规则, 采集拓扑优化网络模型文件中的有效数据, 在此过程 中消除棋盘格式和边缘锯齿。 得到点云数据后, 基于现有的逆向工程模型重构技术, 运用一 定的逆向工程软件对点云数据进行点云对齐、去除噪声点、修补缺损数据、压缩冗余数据、 对数据进行平滑处理等处理, 最终生成实物样件的三维数字化模型, 使重构后的优化结果可 以直接用于后续的几何造型和数控加工。
3.3 基于仿生原理使用网格模型骨架提取算法将拓扑优化网络模型转化为离
散体杆系结构
将拓扑优化有限单元网络模型转化为离散桁架结构可采用网格模型骨架提取算法, 借鉴 计算机图像处理中图形骨架提取算法的思想, 通过一定算法判断单元是否为骨架单元, 对骨 架单元进行保留, 非骨架单元进行删除, 提取拓扑优化模型的网格传力骨架, 然后找到反映 拓扑结构特征的传力关键点,再用杆件连接传力关键点形成杆系结构。
3.4 在重建过程中利用 CAO 方法消除模型中的应力集中现象
在模型的重建过程中, 利用仿生优化方法中的 CAO 方法, 消除模型中的应力集中现象。 在 ANSYS 里建立一个对应于初始重构模型外观的有限元结构, 在表面有一层等厚度的元素 材料, 至少在之后发生生长的这一区域内要有。 加上预先计划的负载与支撑进行有限元分析 计算, 得到节点网络中每个节点的节点位移, 然后我们可以知道应力集中发生在组件的哪个 位置。 设置计算应力相等于一个虚构的温度分布, 将表面层的弹性模量设置得较小, 其热膨 胀系数 >0,在进一步的有限元分析中只考虑热负荷而不考虑机械负荷,因此比较柔软的表 面层会随着温度分布而扩散生长。此过程中可以修正热增量放大系数和有限单元网络扭曲。 计算后重新设置柔软层的弹性模量, 进行有限元分析计算, 反复迭代, 直至所有应力集中现 象被消除或无法进行进一步生长。最后可得到均匀的应力分布。
参考文献
[1]MattheckC.. Design in nature: learning from trees. Berlin: Springer, 1998.
[2]MattheckC.. Design and growth rule for biological structures and their application in engineering. Fatigue and Fracture of Engineering Materials and Structures.1990, 13:535– 550. [3]Milwich M, Speck T, Speck O, et al. Biomimetics and technical textiles: solving engineering problems with the help of nature's wisdom. American Journal of Botany, 2006, V ol.93: 1455-1465.
[4]Zhou M, Rozvany G I N. On the validity of ESO type methods in topology optimization[J]. Structural and Multidisciplinary Optimization. 2001,21(1): 80-83.
[5]HassaniB,Hinton E. Homogenization and structural topology optimization: Theory,practice and software[M]. London: Springer Verlag Limited,1999.
[6]BruyneelM,Fleury C. Composite structures optimization using sequential convex programming[J]. Advances in Engineering Software. 2002,33(7): 697-711.
[7]Deb K, Gulati S. Design of truss-structures for minimum weight using genetic algorithms[J]. Finite elements in analysis and design, 2001, 37(5): 447-465.
[8]T. Speck. Plants as concept generators for biomimetic light weight structures with variable stiffness and self-repair mechanisms. Journal of Bionics Engineering. 2004, vol. 1:199– 205. [9]Haber R B, Jog C S, Bends?e M P. A new approach to variable-topology shape design using a constraint on perimeter [J]. Structural Optimization. 1996, 11(1-2): 1-12.
[10]Sigmund O. Numerical instabilities in topo logy optimization: a survey on procedures dealing with checkerboard, mesh dependencies,localminima [J]. Structural Optimization, 1998, 16( 1 ): 68-75
[11]Olhoff N, Bends?e M P, Rasmussen J. On CAD-integrated structural topology and design optimization [J]. Computer Methods in Applied Mechanics and Engineering. 1991, 89(1): 259-279.
[12]Garcia M J,Gonzalez C A. Shape optimisation of continuum structures via evolution
strategies and fixed grid finite element analysis[J]. Structural and Multidisciplinary Optimization. 2004,26(1-2): 92-9
[13]MattheckC.. Design in nature: learning from trees. Berlin: Springer, 1998.
[14]VanderplaatsG N,SalajeghehE.Anefficientapproximationtechniqueforfrequency constraints inframe optimization. Numerical Methods in Engineering [J]. 1988,26(5): 1057-1070. [15]Takewaki I. Optimal frequency design of tower structures via an approximation concept. Computers & Structures, 1994, 53(6): 445-452.
[16]Lim O K, Lee J S. Topology optimization of thin plate for the natural frequency. In: Gu Y X, eds. Proceedings of The First China-Japan-Korea Joint Symposium on Optimization of Structural & Mechanical Systems, Xi ’ an, 1999-11-01-04. Xi ’ an: Xidian University Press, 1999. 57-65.
[17]Ohsaki M. Genetic algorithm for topology optimization of trusses [J]. Computers & Structures, 1995, 57(2): 219-225.
[18]Hajela P, Lee E. Genetic Algorithms in Truss Topological Optimization [J]. Solids & Structures, 1995, 32(22): 3341-3357.
[19]M. P. Bends?e and O. Sigmund. Material interpolation schemes in topology optimization. Archives of Applied Mechanics, 69(9-10):635– 654, 1999.
[20]K. Maute and E. Ramm. Adaptive topology optimization. Structural Optimization, 10(2):100– 112, 1998.
[21]T. Borrvall and J. Petersson. Large-scale topology optimization in 3D using parallel computing.Computer Methods in Applied Mechanics and Engineering, 190(46-47):6201– 6229, 2001.
[22]K. Svanberg. The method of moving asymptotes - A new method for structural optimization. International Journal for Numerical Methods in Engineering, 24:359– 373, 1987.
[23]K. Svanberg. A class of globally convergent optimization methods based on conservative
convexseparable approximations. SIAM Journal on Optimization, 12(2):555– 573, 2002. [24]C. Zillober. SCPIP - an efficient software tool for the solution of structural optimization problems.Structural and Multidisciplinary Optimization, 24(5):362– 371, 2002.
[25]C. S. Jog. Reducing radiated sound power by minimizing the dynamic complianceIn Proc.IUTAM Conference on Design for Quietness, Dordrecht, 2002. Kluwer Academic Publishers.
[26]W.H. Zhang and P. Duysinx. Dual approach using a variant perimeter constraint and efficient sub-iteration scheme for topology optimization. Computers and Structures, 81(22-23):2173– 2181, 2003.
[27]R. B. Haber, C. S. Jog, and M. P. Bends?e. A new approach to variable-topology shape design
using a constraint on the perimeter. Structural Optimization, 11(1):1– 11, 1996.
[28]J. Petersson. Some convergence results in perimeter-controlled topology optimization. ComputerMethods in Applied Mechanics and Engineering, 171(1-2):123– 140, 1999.
[29]T. Borrvall. Topology optimization of elastic continua using restriction. Archives of ComputationalMethods in Engineering, 8(4):351– 385, 2001.
[30]J. Petersson and O. Sigmund. Slope constrained topology optimization. International Journal for Numerical Methods in Engineering, 41(8):1417– 1434, 1998.
[31]T. E. Bruns and D. A. Tortorelli. An element removal and reintroduction strategy for the topologyoptimization of structures and compliant mechanisms. International Journal for NumericalMethods in Engineering, 57(10):1413– 1430, 2003.
[32]O. Sigmund. Design of multiphysics actuators using topology optimization - Part I: Onematerialstructures. Computer Methods in Applied Mechanics and Engineering, 190(49-50):6577– 6604, 2001.
范文三:高职院校旅游专业教育渗透人文素质教育国内文献研究综述
高职院校旅游专业教育渗透人文素质教育
国内文献研究综述 时代人物论坛to||j,ems86tom
高职院校旅游专业教育渗透人文素质教育国内文献研究综述 吴建秦炳旺吴呤颗胡蔚丽(无锡旅游商贸高等职业技术学校江苏无锡214045)
摘要:高职院校旅游专业教育的发展取得了初步成果,伴随而来的是高职院校旅游专业教育渗透人文素质教育的缺失和滞
后,因此,立足高职院校旅游专业,对近几年国内对于高职院校旅游专业教育渗透人文素质教育的相关研究文献进行了一次彻底
的总结和梳理.以期为进一步的研究提供参考.
关键词:高职院校;旅游专业教育;人文素质教育
【课题项目】江苏省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课题部分成果 1.国内高职院校旅游专业教育渗透人文素质教育的研究现状 在中国期刊网中,先分别以人文教育,人文精神教育以及高职 人文教育为关键词,从1979~2009年对人文教育以及高职人文教育 的学术研究进行精确搜索,分别搜索到相关文章9690,522,18篇. 然后以高职院校旅游专业为关键词,从1979,2009年对高职 院校旅游专业的学术研究进行精确搜索,搜索到相关文章l篇. 通过对国内有关高职院校研究的分析,我们可以发现,学者 们主要是在人文教育的理论研究领域进行研究,却很少在实践领 域进行研究,而关于高职院校旅游专业的研究存在明显不足,对 于高职院校旅游专业的人文教育,不论是理论研究还是实践研究, 都存在缺失现象.
2.高职院校旅游专业教育渗透人文素质教育研究的主要内容 2.1高职院校旅游专业教育人文素质教育缺失的原因探究 2.1.1学生人文素质水平较低
孙彦(2007)认为高职院校的学生由于人文素质的缺失及道
德水平的低下而好高骛远,缺少敬业精神,这些对学生从业后的职 业观念,职业态度,职业纪律和职业作风的形成都产生了不良影 响,直接导致了学生就业后职业道德的缺失.的确,大部分高职院 校学生有强烈的进取心和求知欲,但部分学生过于追求自我表现, 个人价值和物质利益,凡事带有功利,浮躁之色彩.周莱(2009) 认为高职院校学生人文素质普遍存在的问题包括传统美德丧失,缺 乏最基本的做人规范;以自我为中心,缺乏理想和责任感,沟通合 作能力差;人文基础知识薄弱,缺乏正确健康的审美观等. 2.1.2保障机制不够
孙彦(2007)将这种现象归咎于外部环境,认为:随着改革 开放和市场经济的逐步深入,人们更加地"现实",他们更多地关 注经济生活和物质的享受,高职院校的学生又是一个很敏感的特殊 群体,社会上的一些不良思想肯定会或多或少地对其思想和意识产 生一定的影响石柏胜(2008)认为这种保障机制的不足体现在 学校思想认识上的偏差,提出:要切实加强人文素质教育,就必须 首先在思想认识上树立正确的人文素质教育观:殷秀丽甚至认为学 生的人生观,世界观严重地受到社会上不良思想的影响.周立新 (2008)指出高职教育虽然继承了中国知识教育的特点,却明显存 在着实利主义,工具技术的倾向,无法保障足够的人文教育. 2.1.3教师人文教育水平不高
孙彦(2007)的观点是教育体制决定了人文素质教育宏观氛 围的缺失.指出:我国实施的是以学校为主体的职业教育,这样 难免会出现知识与实践相脱节的弊端,学校也缺少职业氛围.殷 秀丽(2010)则认为高职院校旅游专业教师的人文教育能力不高, 并认为导致这种结果的原因就是缺乏激励机制,他提出:现在高 职院校的院系体制建构,基本上依据学术领域之分工原则,教师 最主要的工作仍是专业教学和科学研究,而参与人文教育活动往 往被视为是一种负担,故人文教育就成为被忽视的一个环节. 2.2改进高职院校旅游专业教育人文素质教育的路径探究
目前,高职院校旅游专业教育渗透人文素质教育研究,主要 涉及到课程建设,课堂教学,实践教学,校园文化和教师队伍等 五个方面.
2.2.1课程建设研究
课程建设是高职院校旅游专业渗透人文教育的核心内容.根 据高职院校旅游专业人才培养的特点,在不断完善高职院校旅游 专业课程体系的过程中,根据不同阶段的不同特点,有针对性逐 步渗透人文素质教育.
杨静(2009)认为:合理的课程体系应该充分吸纳当代自然 科学和人文科学的最新成果,突破狭窄的专业局限,通过文史哲 艺等人文知识和自然科学知识的有机结合,使受教育者得到全面 发展并且激发受教育者的创造性.因此,课程体系的构建中应广 泛涉及包括文学,历史,哲学,艺术等学科内容.高职院校旅游 专业应统筹安排,科学设置,开足,开好这些公共课程. 2.2.2课堂教学研究
课堂教学是高职院校旅游专业教育与人文教育的融合点.高职 院校旅游专业教育的课堂教学,本身就蕴含着丰富的人文知识,人 文精神和人文素材等人文教育资源.高职院校旅游专业人文素质教 育,主要是通过课堂教学逐渐培育学生的人文精神,然后再借助于课 堂外的隐性教育让学生掌握更多的人文知识,提高自身的人文素质. 教学形式方面,陆建洪(2008)认为:教学形式追求多样性, 具体可以包括如必修课,选修课,讲座等各种形式,以满足不同学 生的不同需求.同时,还可以将企业文化融入课程,结合"订单 式"培养模式,将订单培养企业的文化内容分解在专业教学之中. 教学方法方面,游庆军(2008)指出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重 新审视和超越传统的教学方法,为了帮助学生将人文知识内化为 人文素质,要真正确立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主体地位,结合旅游 学科的特点,积极运用案例分析法,情景创设法,课堂讨论法和 多媒体教学法等手段,大力推行以学生为教育主体的讨论式教学,
辩论式教学和启发式教学;周莱(2009)专门对高职院校开设人 文讲座的教学手段进行了研究,认为通过开设人文讲座,能够促 进学生可持续性发展,同时为其就业奠定扎实的人文基础;殷秀 丽(2010)认为:高职院校人文教育应使学生在学习和生活过程 中实现知识和经验的内化,构建属于自身的知识结构体系,以具 备可持续发展的能力.为此,要改革现行的人文课程的传统教学 方法,采取灵活,生动的教学方法,真正确立学生在教学活动中 的主体地位,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以帮助他们将人文知识内 化为人文素质.
2.2.3实践教学研究
由于高职院校旅游专业教育的自身特点,学生有大量在旅游 企业进行实践实训的机会,重视在学生的实践实训环节中渗透人文 教育,有利于加强学生的职业素质教育,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汪玉珍,柴春英(2009)指出要在实践教学及社会实践中渗 透人文教育,认为实践教学是教学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也是 人文教育的一个重要途径.实践教学不仅有利于提高学生的专业 技能,而且有利于学生树立正确的劳动意识,增强其职业适应性: 殷秀丽(2010)认为:各高职院校应结合自己的办学特征根据不 同学科,不同年级,安排军事训练,公益劳动(如志愿者等),社 一
014一总第~2011年第24期CN11.3459/FISSN1005.4901
环球市场信息导报ems9586@163.corn时代人物论坛 会考察,调查活动以及业务实习等等.
2.2.4校园文化研究
校园文化氛围的营建是高职院校旅游专业教育渗透人文教育 的有力保障.校园文化是师生共同创造的特定的文化氛围和精神 环境.营建良好的校园文化,可以发挥环境对于人潜移默化的作 用,通过浓厚的学术求知氛围孕育出独特的人文精神. 周艳春(2OO1)认为开展丰富多彩的文化生活,建设具有浓
厚人文氛围的院系文化,能够使学生确立自我肯定的信念,对学 生进行潜移默化的熏陶李秋菊(2009)也提出:由于人文素质 是在一定环境中通过实践形成和发展起来的,校园文化,教风,学 风等必然对高职院校学生人文素质形成起着潜移默化的影响,它 们实际上是一种隐性的课程,需要教育者高度重视,加强校园文 化建设,营造良好的人文教育氛围;殷秀丽(2OlO)认为:应开 展健康有益,丰富多彩,生动高雅的校园文化活动,营造积极向 上,生动活泼,具有学校文化特色的校园文化氛围,面向企业和 行业开展社会实践,开展体现职业人文特点的社团活动. 2.2.5教师队伍建设研究
教师队伍是高职院校旅游专业教育渗透人文教育的关键因 素.教师的言传身教在教师和学生的教学互动过程中,时时刻刻 都在影响着学生.因此,在高职院校旅游专业教育过程中渗透人 文素质教育,最有效的方法便是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提高教师队 伍的整体人文素质.只有提高教师的人文素养,在专业课教学中 融入人文素养教育的理念才能成为现实.
周艳春(2001)认为:教师丰富的想象力,多方位的立体思 维是培养创造性人才的重要条件,只有当教师具有了丰富的想象 力,才能引导学生通过各种鲜明的表象去想象事物,产生联想,从 而把想象融汇于抽象思维之中并形成创造性思维;石柏胜(2008) 也提出:应使学生在听课和研讨的过程中感悟和领略人文精神,在 欣赏和潜移默化接受知识的过程中增加文化修养,提高人文素质; 李秋菊(2009)提出:教师作为教育的主导者,其素质和教学能 力直接关系着人文素质教育的成效.学高为师,德正为范,身教 重于言教,教师本身就是人文素质教育最为生动的教材.教师要 加强道德修养,不断革新教学内容和手段,提升教学能力,用平 等精神,创新精神滋养学生心灵,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培养其科 学的思维方法.
同时,教师还要培养学生的行为品德,注意把行为规范,做
人的准则教给学生.黄玉莉认为:要鼓励学生思考,培养学生的 科学精神和创新意识:把人生观,价值观,思维方法,思想作风, 治学态度传授给学生.
孙彦(2007)认为:通过培训,测试等方式,形成淘汰和激 上接第021页
励机制,以此来提高教师的人文素质;杨静等(2009)也提出: 通过岗位培训,课程进修,会议交流等形式提高教师的思想道德 水平,知识水平和教学技能,尤其是从事"两课"教学的教师. 3.高职院校旅游专业教育渗透人文素质教育研究的成就与不足 总体来说,针对高职院校旅游专业教育渗透人文素质教育的 研究目前仍处在起步阶段,对高职院校旅游专业教育渗透人文素 质教育研究作了初步研究,不少问题未能展开探讨.而且,要解 决目前高职院校旅游专业教育存在的问题,必须树立渗透人文素 质教育的理念,加快高职院校旅游专业教育渗透人文素质教育研 究理论研究与实践的结合,为高职院校专业教学提供参考. 参考文献
[1]殷秀丽.高职院校人文素质教育现状及新途径[J]J经济 师.2010.04
[2]李秋菊.高职院校人文素质教育研究综述[J]J当代教育 论坛.2009.10
【3]王德侠.高等院校人文素质教育发展的路径选择[J]高 教论坛.2009.08
[4]杨静,李辉.高校人文素质教育的原则及其现实路 径探析[J]J党史博采.2009.07
[5】陆建洪.高职人文教育与专业融合的思考.光明日报. 2008.12.25
[6]6石柏胜.高校成人教育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现状,问题与 对策[J]职业技术教育.2008
[7]孙彦.我国高职院校人文素质教育现状思考与分析[J]
成人教育.2007.11
[8]黄玉莉.当代大学生人文精神的缺失及培育[J】教育探 索.2006.12
[9]李道萍,陈卫平.高职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的思考和对策 [J]湖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2002.09
[10】周艳春.高职旅游人才的培养必须加强人文教育[J]南 通职业大学.2001.03
[11]汪玉珍,柴春英.高职院校人文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J]教育学术月刊.2009.12
[12】周立新.高职教育中人文教育的缺失及对策[J]科学 社会主义.2008.03
[13]周莱.关于高职院校开设人文讲座的思考[J]文教 资料.2009.09
[14]游庆军.加强人文教育,培养合格高职院校旅游专业人 才[J】辽宁高职.2008.04
发展能源,建材,农副产品加工业.渭南市主要发展机械电子, 生物医药,农副产品加工业,适度发展煤化工产业.商洛市主 要发展现代材料,现代中药,绿色食品加工以及生态旅游等产 业.杨凌区主要发展现代农业示范,现代农业科教和装备制造, 生物医药,食品加工与农资等产业.天水市重点发展机械制造, 电工电器,医药食品,现代农业及商贸旅游等产业. 3.4.2城市规划和政策支持是主导力量
从诸多世界先进城市的发展情况来看,城市规划均被置于城 市发展纲领性文件的地位,成为引导城市发展的基本依据和手段. 城市规划要以其高度的综合性,战略性和政策性,在优化城市资 源要素配置,调整城市布局,协调各项事业建设,完善城市功能, 维护全体市民公共利益等方面,发挥目益突出的作用.充分利用 国家关天规划的出台,积极争取各项优惠政策和资金支持,大幅 度增加城市基础设施投资,使城市面貌有大变样.
3.4.3基础设施是必要支撑
加强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水电气路讯等.市政基础设施建设 是系统的工程,包括市政道路,给水,雨水,污水,天然气,电 力,电信,电视,路灯,交通,绿化工程等.投资和建设方众多, 从前期规划,设计到施工建设,后期维护等建设阶段都比较复杂. 解决关中水资源短缺问题."南水北调"采用引汉人渭,引嘉 (嘉陵江)入渭等工程解决关天城市带用水问题.
加快经济区交通建设.早日修通宝鸡一汉中,宝鸡一平凉高速公 路,西宝高速改造工程等.另外,还应争取宝鸡.陇南高速,宝鸡 庆阳高速公路工程,以改善西府的交通问题.
参考文献
[1】国务院关中天水经济区发展规划.2009.06.25 [2】戴军,曹荣林,周海.基于功能导向的城市经营策 略研究——以重庆市涪陵区为例.重庆建筑大学.2005.05 [3】徐海贤,邹军.在高速增长中寻求健康发展——江苏 城市化的理性选择.城市规划.2007
CN11.3459/FISSN1005.4901总第416期20Ii年第2'}一015—
范文四:有关教育文献综述
题目:
班级:2013级本科四班
姓名:赵子云
学号:1701130446
院系:师范学院
专业:学前教育专业
指导老师:李新州
关于教育学的文献综述 前言
目前,教育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有其特有的研究对象和研究任务。它是以教育现象、教育问题为研究对象。归纳总结人类教育活动的科学理论与实践,探索解决教育活动产生、发展过程中遇到的实际教育问题,从而揭示出一般教育规律的一门社会科学。教育学经过长时间的发展在系统化、理论
化上已趋于完善。但在教育本质问题,教育、社会、人三者关系问题。教育目的、内容、教育实施的途径、方法、形式以及它们的相互关系问题,教育过程问题,教育主体问题教育制度、教育管理问题,以及反映当代教育的各种教育理论和教育实践问题等方面仍有许多发展空间。教育学理论可以说是随着教育学的发展而发展的 它的发展贯穿于教育学发展始终。
关键词:教育学教育规律教育目的当代教育
一.教育规律
教育规律是教育现象与其他社会现象内部各个要素之间本质的、内在的、必然的联系或关系。从根本上看,贯穿教育活动的基本矛盾、基本规律是:教育与社会发展之间的矛盾或关系,教育与人的身心发展之间的矛盾或关系。教育中方方面面的矛盾或关系都是由此派生出去,最终又复归到这
两个基本规律中的。派生的规律是具体的规律、微观的规律。
就教育事业发展的规模和速度,从根本上说,要受社会生产力发展的制约,一个国家的生产力发展水平是与它的教育发展程度成正比的,这就是规律。又如,教育为人类社会所共有,而在不同的历史阶段上或不同的社会里有不同的性质,这主要是由社会制度决定的,即受经济政治制度决定的,这也是规律。再如儿童的年龄特征是进行教育和教学的依据,而教育又能促进儿童的身心发展,这也是教育规律,如此等等。唯物主义认为,这些规律是教育本身固有的,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唯物主义承认教育活动的客观实在性,也就承认教育规律客观存在的实在性。
当然万变不离教育的两条基本规律。一是教育与人的身心发展的辩证统一关系,二是教育与社会发展的辩证统一关系。教育必须与社会发展相适应,必须与人的身心发展相适应。我们也应该按教育规律办事,就是要遵循着两条基本规律,并且力求使两条基本规律在实际的教育活动中达到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二(教育目的
教育是人类特有实践活动,具有一定的目的。教育目的有广狭义之分。广义的教育目的是指人们对受教育的期望,即人们期望受教育者接受教育后身心各方面产生怎样的积极变化或结果。
狭义的教育目的是指一个国家为教育确定的培养人才的质量规格和标准,是社会通过教育过程要在受教育者身上形成它所期望的结果或达到的标准。它对个人的教育目的起着指导、调节、统摄作用。
学校是社会为实现教育目的而设立的专门教育机构,所以教育目的首先是学校教育的目的,但不能由此认为教育目的只是学校教育的目的。教育家、政治家或国家机关提出的教育目的,不仅是要指导学校,而且也为了影响全社会。在中国,教育目的不仅要在学校中贯彻,而且也调节着校外教育机构,家庭等一切存在教育因素的场所的活动;不仅引导着学校的受教育者的成长,而且也是民族素质提高的方向。
当今社会学者常讲的教育目的是指社会对教育所要造就的社会个体的质量和规格的总的设想和设定。教育目的作为一种理想设计,即是为现实的受教育者所设计的一个发展方向和美好蓝图,这种理想抉择必定包含人的发展内容。人的发展的内容又称人的素质结构,是教育目的的核心内容,是指通过教育所要培养的人的身心素质的组成部分及其相互关系和发展状态,即在设想中指明受教育者在知识、智慧、能力、情趣、品德、体质等方面的发展。从素质结构这一层面来讲,人的发展的内容包括人的生理素质、一般心理素质、文化心理素质和个性心理素质;从教育构成这一角度来讲,
人的发展内容可以是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值得一提的是,人们对人的本质和人性的认识不同,对人的发展内容就有不同的设想。
三(教育功能
首先,教育功能是指教育系统在特定条件下对内外所发挥会的作用和效能。它往往指教育活动已经产生或者将会产生的结果,尤其是指教育活动所引起的变化、产生的作用。教育功能不仅具有客观性和必然性,而且还具有方向性和多方面性。将教育功能细化,我们可以分为教育对人(个体)发展的重大作用,以及教育对社会发展的功能。
教育对人类个体的发展作用,既表现为一个人随着年龄的不断增长而身心发展方面自然生长、发育、成熟的过程,又是个体逐步承担社会角色,不断增强自我意识,丰富人生世界的过程。教育在人的发展过程中,发挥着促进个体的社会化和个性化,增强个体享用意识和能力的功能。将个人的受教育途径分为有目的有计划的学校教育,和潜移默化的社会教育。从学校教育的角度来说,个体的社会化主要包括四个方面:一是学习生活技能,主要包括个体所处时代和社会所要求的日常生活技能和职业技能;二是内化社会文化,主要包括价值观念体系和社会规范体系;三是完善自我观念,即对自身的生理、心理状况,对自我和他人以及社会的相互关系有
一个正确的认识;四是学会承担社会角色,就是通过角色学习和角色实践,能够自觉按照社会结构中为他规定的规范办事,这是社会化的本质和最终体现。人的社会教育(社会化)的基本途径是社会教化和个体内化的统一。包括学校教育与各种非正规的教育形式,如社会风俗、群体舆论、传播媒介等;个体内化是指个体通过一定的方式进行社会学习,接受社会教化,将社会目标、价值观、规范和行为方式等转化为稳定的人格特征和行为反应模式的过程。个体的内化是在个体的活动中进行的,它是个体的内部心理结构与外部社会环境相互作用,并对后者进行选择和适应的过程。社会教化与个体内化,在个体社会化过程中相辅相成。
教育对社会发展的功能主要是指教育对社会发展的反作用。生产力发展水平制约着教育的发展水平,教育又反过来促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教育具有社会年变迁的功能,作用于经济政治文化。教育也具有社会流动功能,它可以导致阶级流动,层次岗位转变。当然教育与文化相似也具有相对独立性。一个国家通过它制订的教育方针政策来控制教育,教育又反过来为巩固其统治服务,对社会政治、经济等发挥重要的作用。教育是文化的组成部分,教育又对文化的继承和发展起重要作用;经济、政治对教育的影响,往往又是通过文化的发展反映出来。教育还有民族性和地域性的特点。教育能够促进社会生产,巩固经济基础;教育可以成为社会政治斗
争的手段,影响民主法制建设;教育能够保存、传递以至创造人类文化;教育还可以起到保护环境、控制人口的作用等等。因此,教育的社会功能是多方面的。
四(总述当代教育发展趋势
当代教育活动离不开对教育规律的正确认识,也应该力求按教育规律办事育人。充分考虑到教育对人的重大影响和对社会的功能,确立正确的教育目的,有计划的实施,使教育功能真正能够有益的。作用于社会的文化,政治,经济。
在这样的基础上,教育还要走向国际化,在当今这种各国经济形成了相互依赖,共生共存,共同发展的趋势下,各国必须实行开放性教育,开展国际间教育合作和交流;实行人才交叉培养;开设各种程度的国际政治、经贸、文化、外交、经济技术合作、风俗与礼仪教育课程,加强外国语教育等等,这些都是教育的国际化。总之,当今和未来世界的主流仍然是和平、合作与发展,在这样的背景下,各国教育走向国际化,将是不可避免的趋势。世纪是信息社会时代,各种信息系统和计算机网络已经成为现代社会运转的神经中枢,计算机极其软件系统走进家庭、学校、教室,各级学校的课程软件将会开发出来,家庭、社会、学校教育将会通过计算机系统连成网络。科学成为主导课程;21世纪世界竞争将是科学技术发展水平和更新速度的竞争,因此科学课程将
成为主导课程。体现新人文精神:是指60年代以来形成的人类生存环境意识和平与民主及人伦道德等等。各国课程内容增加了环境科学和环境保护,国际文化交流课程、新的道德哲学和伦理教育课程,个性发展与心理健康教育等课程,在未来的社会这些课程将会开设的更普遍,内容更丰富。
目前,我们逐渐秉持终身教育,全民教育,生命教育,以及后现代主义教育的观念。力争和国际教育接轨,依托经济全球化的背景,放眼考察各国先进的教育理念教育思想,开拓我们的视野,拓宽我们的思维,增加我们的智慧,使我们在以教育规律为依据,确立正确的目标,产生有益的作用的基础上进一步明确努力的方向。
参考文献:
[1]王道俊,郭文安. 教育学[M]. 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8年
版。
[2]司晓宏,张立昌.教育学教程[M].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5。
[3]袁振国,当代教育学[M]. 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8。
[4]邓飞,龙宝新,教育学原理[M]. 陕西: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5.
范文五:教育公平文献综述
关于教育公平的文献综述
高雪 社会学一班 201000012010
引言:公平是全世界范围内关心的一个问题,教育作为社会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经济社会发展中起着先导性和基础性的作用,因此,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进程中,教育公平必然会扮演着重要的角色。随着教育在世界范围内的重要性日益凸显,人们对教育公平的关注程度越来越高而我国在20世纪90年代才开始对教育公平问题的深入探讨,虽然开始时间晚但是教育公平以成为了我国教育领域研究的热点问题之一,教育不公平的问题在我国有不断扩大的趋势,教育公平的呼声越来越高,因此研究教育公平问题在现在具有重要意义。
一 关于教育公平
(一)教育公平的含义是(1)确保人人都享有平等的受教育的权利和义务;
(2)提供相对平等的受教育的机会和条件;(3)教育成功机会和教育效果的相对均等。通常,这三个层次被概括为:起点公平、过程公平和结果公平。
从教育实践主体来看,教育公平可分为学生公平与教师公平。学生公平是指对待和评价学生公平与否的问题;而教师公平则是指对待和评价教师公平与否的问题。从教育活动过程来看,可分为教育起点公平、过程公平和结果公平。起点上的公平是指每个人不受性别、种族、出身、经济地位、居住环境等条件的影响,均有开始其学习生涯的机会。过程公平是指教育在主客观两个方面以平等为基础的方式对待每一个人。结果公平即教育质量平等。
我认为教育公平的含义至少包括两个层次:教育权利平等与教育机会均等两个基本方面。
(二)国内外几个关于教育公平的理论:追求教育公平是人类社会古老的理念。孔子“有教无类”的主张,体现了古代朴素的教育民主思想。在西方思想史上,柏拉图被认为最早提出实施初等义务教育,亚里士多德则首先提出通过法律保证自由民的教育权利。
卢梭主张建立国家教育制度,他主张由国家掌管学校教育。卢梭在其教育著作《爱弥儿》一书中,详细地阐述了他的教育思想。卢梭崇尚人人享有平等和自由的教育,坚决反对封建专制对人的摧残和压制。卢梭关于平等的思想主要出自《社会契约论》(1762年),他提出:在“自然”状态下,人人出生时都是平等的,人人都有同样的权利;“自然的平等”以“社会契约”为中介后,才变成道德。
罗素提出现代教育发展四大趋势,其中之一就是教育制度民主化,罗素提出教育机会均等思想。他说:“我们所应追求的未来的教育制度是一种能使每个儿童都获得最优机会的制度。理想的教育制度必定是民主的,虽然这种制度不会很快实现。”
哈佛大学的哲学大师罗尔斯提出关于公平的著名的三条原则:(1)每个个人有获得最广泛的、与他人相同的自由;(2)人获得的不均等待遇、其所获得的地位、职位、利益应该对所有人开放;(3)如起始状况(收入和财富分配)不同,处于不利地位者的利益应用“补偿利益”的办法来保证。?
教育权利平等的理念是政治、经济领域的平等权利在教育领域的延伸。在超越了身份制、等级制等将教育视为少数人特权的历史阶段之后,平等接受教育的权利作为基本人权,成为现代教育的基础价值之一。40年代的《联合国人权宣言》即规定“不论什么阶层,不论经济条件,也不论父母的居住地,一切儿童都
有受教育的权利”。在60年代以来世界性的教育改革浪潮中,教育平等成为“全世界所有国家和所有与教育问题有关的人最关心的问题”。?
基于精英主义的观念,认为对不同禀赋的孩子实行职业教育和学术教育的强制分流,是符合公平原则的;基于民粹主义、平等主义的原则,认为让所有想上大学的孩子都有相同的机会才是公平的。传统的自由主义,认为为所有儿童提供同等同质的教育是公平的;基于多元文化、“差异的政治学”的新右派思潮,质疑一元文化观下的教育差距,以承认个体差异、多元文化的合理性为前提,重视给儿童提供促使其天赋、个性得以发展的不同的教育,帮助他自我实现?与“让每一个人都上大学”的平等观不一样,新的平等观是“适才适所”,即每一个人的自我实现。
从经济学的公平与效率的关系来看,教育公平本质是教育平等与教育效率的动态平衡,教育公平的核心价值是平等与效率;从法学角度看,教育公平就是受教育权利的普遍化问题,是一个基本人权问题。受教育权利的发展经历了从平等到不平等,又趋于平等的演变过程,由一种少数人的特权转化为普遍的公民权利并受到法律的肯定和保护是现代社会才出现的现象;从社会学中关于社会分层的观点,探讨社会分层(包括经济分层与文化分层)与教育获得之间的关系,认为阶层差距也成为除城乡差距、地区差距和性别差距之外影响教育公平的另一个重要因素,因此,要想改变教育不公平现状,除了进行教育改革,更为重要的是要进行彻底的社会改革,从根源上来改变产生教育不平等的社会制度本身。
(三)教育公平的主要内容和指标
教育公平的主要内涵,在法律上,是人人享受平等的教育权利;在教育政策领域,是人人平等地享有公共教育资源;在教育活动中,是人人受到平等地教育对待,人人具有同等的取得学业成就和就业前景的机会。为了真正体现和维护教育公平所蕴含的平等精神,在实际教育活动中,教育公平还必需包括:在客观上存在着社会发展不平等的历史时期,公共教育资源配置向社会弱势群体倾斜(“不平等”的矫正);在现实层面上,反对和遏制旨在破坏教育权利平等和机会均等的教育特权(“平等”的维护)(4)。教育公平具有阶段性、相对性特征,从我国所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出发,并考虑数据的可得性,应当从受教育权和入学机会公平、公共教育资源配置公平、教育质量公平、群体间教育公平四个方面设计正规三级教育教育公平的具体评价指标。
二关于教育公平感
何为教育公平感?有人认为“教育公平感是对教育事实存在进行判断是引发的主观体验,影响着人们的动机”2 也有人提出“教育公平感是主体依照自己的习惯对教育公平的“实然”和“应然”之间关系做出的价值判断。”3 其实教育公平感就是个体对教育公平程度的感受,是人们根据自己的社会公平观对教育资源、教育机会和教育利益的分配状况进行评价时所产生的情感体验。
教育公平感主要有三个方面,1 教育权利公平感:主要包括入学机会和互动参与,考察不同生源背景下的学生是否有公平入学机会,以及在于教师的互动中是否被公平对待;2 教育过程公平感,主要包括教育目标、选拔流程和情感培养,考察高等教育的目标是否能兼顾学生的全面发展包括情感和人格培养,以及评优程序中的无偏性;3 教育结果公平感,主要包括资源分布、学绩指标、声望效应、就业机会、考察高等教育资源分配结果上的公平性、学绩评价指标的公平性、以及就业环节是否过多受到其他辅助环境的影响。
如何测量教育公平感也是大家热衷的话题,有非实验现场研究的方法也有偏
向实验研究的方法4,最理想的做法是将两者结合,这样既能考察社会实体公平,又能反映被试某些特别的公平或不公平体验。简单的说来就是通过发放调查问卷、查阅文献资料和面对面访谈等方法或者研究这涉及实验招募志愿者自愿参与实验,但是不可否认这样的方法会有一定的偏差性。
可以肯定地说,教育公平感的得数永远是小于1的,因为世界上不可能有真正的、绝对意义上的教育公平,只有一个相对的教育公平。也就是说,当教育公平感近似于1或接近于1时,这时的教育公平状态就是比较好的。当然这种教育公平感数据应该来自大多数个人公平感的平均值。
教育公平应该是我们永远追求的一个目标,我们可能达不到满分,但是一定要让差距缩到最小,做到最好。
参考文献:
? 详见张民选著《理想与抉择:大学生资助政策的国际比较》,人民教育出版社,1997年。)
?注:查尔斯·赫梅尔著《今日的教育为了明日的世界》,第68页,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1983年。)
?金一鸣主编.教育社会学.南京: 江苏教育出版社,1992.87;谢维和.教育活动的社会学分析: 一种教育社会学的研究.北京: 教育科学出版社,2000.325)
(4)《教育公平的主要内涵与社会意义》
[ 09-09-28 10:31:00 ] 作者:石中英)
转载请注明出处范文大全网 » 我国外语教育及相关研究文献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