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一:新城游北山记阅读答案
新城游北山记
去新城之北三十里,山渐深,草木泉石渐幽。初犹骑行石齿间。旁皆大松,曲者如盖①,直者如幢,立者如人,卧者如虬。松下草间有泉。沮洳伏见②,堕石井,锵然而鸣。松间藤数十尺,蜿蜒如大蚖③。其上有鸟,黑如鸲鹆,赤冠长喙,俯而啄,磔然有声。
稍西,一峰高绝,有蹊介然,仅可步。系马石嘴,相扶携而上,篁筱仰不见日。如四五里,乃闻鸡声。有僧布袍蹑履来迎,与之语,愕而顾,如麋鹿不可接。顶有屋数十间,曲折依崖壁为栏楯④,如蜗鼠缭绕乃得出⑤。门牖相值。既坐,山风飒然而至,堂殿铃铎皆鸣,二三子相顾而惊,不知身之在何境也。且暮,皆宿。
于时九月,天高露清,山空月明,仰视星斗皆光大,如适在人上。窗间竹数十竿相摩戛⑥,声切切不已。竹间梅棕森然如鬼魅离立突鬓⑦之状。二三子又相顾魄动而不得寐。迟明⑧,皆去。
既还家数日,犹恍惚若有遇,因追记之。后不复到,然往往想见其事也。
注:①曲者如盖:松树枝曲叶张,像曲盖,古代仪仗用的伞盖,柄弯曲的叫曲盖。②沮洳(rù)伏见(xiàn):细流在低湿的地方时隐时现。③蚖(wán):毒蛇。④栏楯(shǔn):栏杆。直的叫栏,横的叫楯。⑤如蜗鼠缭绕乃得出:人行走在崎岖的山路上,像蜗牛一样爬行、老鼠一样攀援才能迂回地走出来,以见地势之高险,路径之逼仄。⑥摩戛:摩擦、撞击。⑦离立突鬓:两两并立,鬓发怒张的样子。离立,并立,排列而立。突鬓,鬓发竖起。⑧迟明:黎明,将到天亮。迟,有比、及的意思。)
1.比较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
2.找出文中写各种声响的句子,并说明这些句子所起的作用。
3.文中,作者写山中僧人,“有僧布袍蹑履来迎,与之语,愕而顾,如麋鹿不可接”。这样写僧人有什么作用?
4.文中,作者是如何写北山天空的?采用了什么样的写作方法?
5.本文写作顺序的安排井然有序,请结合课文说明。
阅读答案:
答案:见详解
范文二:新城游北山记
新城游北山记
新城游北山记
晁补之
去新城之北三十里,山渐深,草木泉石渐幽。初犹骑行石齿间。旁皆大松,曲者如盖,直者如幢,立者如人,卧者如虬。松下草间有泉,沮洳伏见;堕石井,锵然而鸣。松间藤数十尺,蜿蜒如大螈。其上有鸟,黑如鸲鹆,赤冠长喙,俯而啄,磔然有声。
稍西,一峰高绝,有蹊介然,仅可步。系马石觜,相扶携而上,篁筱仰不见日,如四五里,乃闻鸡声。有僧布袍蹑履来迎,与之语,愕而顾,如麋鹿不可接。顶有屋数十间,曲折依崖壁为栏盾,如蜗鼠缭绕乃得出,门牖相值。既坐,山风飒然而至,堂殿铃铎皆鸣。二三子相顾而惊,不知身之在何境也。且莫,皆宿。
于时九月,天高露清,山空月明,仰视星斗皆光大,如适在人上。窗间竹数十竿相磨戛,声切切不已。竹间梅棕,森然如鬼魅离立突鬓之状。二三子又相顾魄动,而不得寐。迟明,皆去。
既还家数日,犹恍惚若有遇,隐追忆之。后不复到,然往往想见其事也。
写作背景
本文作者晁补之,字无咎,号归来子。自幼能文。熙宁间,父亲晁端友为新城县令,补之随父同往新城。时苏轼为杭州通判,补之登门求教,获其指导。曾作《七述》,述苏轼之言,叙钱塘风物之美,苏轼有“吾可以阁笔”之叹。作为苏门四学士之一,补之创作成绩斐然,苏轼称赞他“于文无所不能,博辩俊伟,绝人远甚”(《晁君成诗集引》)。补之对记体颇为擅长,《鸡肋集》内有记三卷,计23篇。其《照碧堂记》叙登堂眺望之情景,有“其南汴渠,起魏迄楚,长堤迤靡,帆樯隐见,隋帝之所以流连忘返也”云云,凭吊古迹,抒发感慨,气势磅礴,与苏轼《超然台记》“南望马耳、常山”一段,意态甚相似。《四库全书总目》内《鸡肋集》提要称晁氏之“古文波澜壮阔,与苏氏父子相驰骤”。新城,宋属杭州路(今属浙江桐庐),其北三十里有官山,即北山。此文为作者游北山数日后所追记。
层次结构
本文为新城北山的游记。
第一段记叙此游所见之景物。第一层,即开头一句:“去新城之北三十里,山渐深,草木泉石渐幽。”总叙此地山深景幽的特点。第二层,先紧扣“大松”着笔,记松之形状、松下之泉、松间之藤、松上之鸟;而后写登西峰所见茂密的竹林。第三层,记叙山顶僧居的情况,写了僧人的神态、僧屋的形状、风声和铃声。处处渲染幽深的气氛。
第二段记叙夜宿山上的情景,写山空月明、梅棕森然,继续营造幽深的氛围。
第三段叙作记以追怀此行。从“犹恍惚若有遇”之描写可见幽深的北山给作者留下了十分难忘的印象。
内容述评
祖国的山川多姿多态,新城北山以其幽深奇特别具一格,作者以动人的笔触对此作了形象的描绘。阅读本文,有身临其境之感,作者把我们带到了幽美的北山,让我们领略他的生动文笔和艺术情趣。
艺术特色
一、穷形尽态的摹写
本文对北山景物的刻划极其逼真,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作者对自然景物作细致人微的观察,并加以穷形尽态的摹写。他摹写物形,把大松的曲、直、立、卧种种形态,毫无遗漏地作了形象的描绘;又用“曲折依崖壁为栏楯,如蜗鼠缭绕乃得出,门牖相值”,对山顶之屋数十间的结构形态,作了简明、贴切而又生动的刻划。他摹写声音,草间的泉水堕人石井,是“锵然而鸣”;赤冠长喙的鸟儿俯而啄食,是“磔然有声”;山风是“飒然而至”,堂殿上是“铃铎皆鸣”,窗间竹“相摩戛”,是“声切切不已”。他摹写光亮,在竹林里是“仰不见日”,夜晚宿山顶上则“山空月明,仰视星斗皆光大,如适在人上”。所有这些声、光、形、态的描写都可说是惟妙惟肖,恰如其分。
二、形象生动的比喻
本文描写的成功,得益于比喻手法的运用。文中比喻用得很多,都很贴切,使人如见其形,如闻其声。松树的比喻是“曲者如盖,直者如幢,立者如人,卧者如虬”,用16字即道出松树的多姿多态,真是言简意赅。山顶僧人,不常与世人接触,“与之语,愕而顾,如麋鹿不可接”,这是极传神的比喻。麋鹿见生人,即惊慌不定,以之喻山僧见人时之局促不安,十分形象和恰当。此外,“松间藤数十尺,蜿蜒如大螈”和“竹间梅棕,森然如鬼魅离立突鬓之状”等比喻,也极其形象、生动,不仅逼真地形容了物态,而且渲染了山行及夜宿时的森然恐怖的气氛。
三、主观感受的融人
本文的写景状物所以生动且具魅力,跟作者将浓烈的主观感受融人其中,有很大的关系。这种主观感受,既以“二三子相顾而惊,不知身之在何境也”、“二三子又相顾魄动而不得寐”、“还家数日,犹恍惚若有遇”等直抒心灵的方式表现出来,又隐含在以移情人景、移情于物、营造氛围的大段描写中。读者随着作者文笔的指引,仿佛进入北山,见到形状各异的松树,听到鸟声、鸡声、风声和铃声,与惊恐不安的山僧接触,并在山顶度过一个难寐之夜。北山的幽深、僧居的静寂、夜间的阴森,所有这些描写,都因作者的笔端含情,而显得格外真切动人。
注释
幢:古代作仪仗用的一种旗帜。这里形容直立的松树树盖下罩的状貌。
虬:传说中的一种龙。这里形容松树枝干盘曲。
沮洳伏见:泉水在草丛中时隐时现。沮洳,本义是潮湿的地方。
蚖:蜥蜴类动物。
鸲鹆:鸟名,俗名八哥。
磔然:鸟鸣声。
译文
离新城的北面三十里,越往里走山就越深了,尽是野草树木、泉水岩石,环境越来越幽静。开始时还骑马行进在乱石纵横的路上。旁边都是大松树,松干弯曲的像车盖,笔直的像垂筒形的旌旗,挺立的像人,平卧的像有角的小龙。松树下的草丛间有泉水,在低洼潮湿的地方时隐时现;泉水落入石井中,发出锵然的鸣声。松树之间有藤长数十尺,弯弯曲曲像一条大蛇。树上有鸟,黑色羽毛很像八哥,红顶长嘴,俯而啄食,发出清脆的声响。
稍稍往西,一座山峰很高,山下一条小路,窄得只可容人行走。把马的缰绳系在岩石的尖角上,大家相扶相携着往上攀登。竹子一片,抬头看不见太阳,走了约四五里,才听到鸡叫声。有僧人穿着布袍踩着鞋子前来相迎,跟他交谈,他惊愕地与你对视着,像麋鹿一样不
可接近。山顶有数十间房屋,曲折回旋,依崖壁而建,筑有栏杆,要像蜗牛一样爬行,老鼠一样攀援,迂回着走,才得以出奉,而这间屋的门和那间屋的窗正好相对。坐定之后,山风一阵吹来,堂殿上的铃铎都响了起来。大家相视而惊慌,不知道自身正在什么地方。将近黄昏了,就都睡在山上。
此时正是九月,天空高旷,露水清莹,山间空寂,月光明亮,仰看星斗都大而光亮,好像正在人头顶上。窗间数十竿竹子互相摩擦,不停地发出凄厉的声响。竹子间的梅树和棕榈树森然耸立的样子,如同相对而立鬓毛突出的鬼魅。大家又面面相觑惊恐不安而未能人睡。等到天亮,就都离开那里。
回家几天之后,还是恍恍惚惚地脑海中浮现出山上的情景,于是追记了这些。后来,我没有再到北山去,然而往往想起这次游山的事。
参考资料
公之文章,瑰琦卓荦,割裂锦绣,挥磨矛槊。(宋·张耒《祭晁无咎文》)
公于文章,盖其天性读书不过一再,终身不忘,自少为文,即能追考左氏、《战国策》、太史公、班固、扬雄、刘向、屈原、宋玉、韩愈、柳宗元之作,促驾而力鞭之,务与之齐而后已。其凌丽奇单出于天才,非酝酿而成者,自韩愈已还,盖不足道也。(宋·张耒《晁无咎墓志铭》) 自秦而下三人(按指秦观、张耒、晁补之)而皆学苏者。(宋·吕祖谦《古文关键·总论》) 摹写极工,晚刻处直逼柳州。(高步瀛《唐宋文举要》甲编卷8《新城游北山记》评语)
作者简介
晁补之(1053-1110) 北宋文学家。字无咎,号归来子。济州巨野(今属山东)人,苏门四学士之一。元丰二年(1079)进士,授澶州司户参军、北京国子监教授。元□间调京,历任秘书省正字、校书郎、后派任扬州通判,又召回秘书省等职。绍圣初,出知齐州,后来因修《神宗实录》失实罪名,连贬应天府、亳州、信州等地。宋徽宗立,召拜吏部员外郎、礼部郎中。崇宁追贬元佑旧臣,出知河中府,徙湖、密等州,后退闲故里,啸傲田园。晚年起知泗州。死于任所。
晁补之早年从父晁端友游宦杭州,携文谒苏轼,深受嘉许。苏轼称其
晁补之词今存 160余首,风格与东坡词相近。写景、咏花、赠和、悼亡而外,还多写贬谪生涯和田园风光,而绮艳语较少。有的篇什气象雄俊,追步东坡,如〔摸鱼儿〕《买陂塘旋栽杨柳》、〔水龙吟〕
著作《宋史·气文志》录有《左氏春秋传杂论》一卷、《续楚辞》二十卷、《变离骚》二十卷、《鸡肋集》一百卷和《晁补之集》七十卷。这些集子左宋徽宗崇宁二年均遭禁,现存的仅有《鸡肋集》七十集,其中诗赋二十三卷,散文杂著四十七卷,系补之从弟晁谦之于绍兴七年编成刊行于建阳。有明晁■本、明嘉靖三十三年重刊宋庆元五年黄汝嘉本、明崇祯八年顾凝远诗瘦阁依宋本重刊本、四部丛刊本。另补之间现存一百六十余首,有明毛晋汲古阁刊《晁氏琴趣外篇》六卷本、旧钞《鸡肋集词》一卷本、旧钞《晁补之乐府》一卷本、清
道光十年晁氏裔孙贻端刊《晁氏丛书》本、涵芬楼刊林大椿七卷本、吴昌绶煦楼影刊宋金元明本词本,龙榆生《苏门四学士词·晁氏琴趣外篇》校点本等。
人生经历
高祖迪,赠刑部侍郎。曾祖宗简为尚书刑部郎中,知越州,赠特进吏部尚书。又高叔祖晁迥,宋真宗朝任翰林学士承旨、太子少傅。迥子宗悫官至参知政事,可谓名重一时。可是后来这一显赫的世家大族却逐渐衰落下来。补之父晁端友仅做过上虞令、新城令之类小官。而少年时代的晁补之,随父亲游官四方,曾一度寓居洛阳。治平元年(1084),他十二岁时,从父仕会稽(今浙江绍兴),过曹娥江,游上虞观海。此后一直在江南各地,历览胜览,开拓了胸襟眼界。
熙宁四年(1071)冬,苏轼通判杭州,时晁补之正待父杭之新城,以久慕轼大各,乃往拜谒。乃听到苏轼议论,遂退而撰《七述》,备述钱塘山川风物之秀丽。苏轼读后大为赞叹,“称其文博辩隽伟,绝人远甚,必显于世,由是知名。”(《宋史》本传)这是二人订交之始,此后直贯终生,对晁补之影响极深远。熙宁八年,晁端友病卒京师昭得坊,官终著作佐郎。补之因家贫,竟不能以时葬,引为终身憾事。这年他才二十三岁,即奉母归巨野故里,耕读度日,常常为衣食困窘叹息。这一段艰苦岁月在他心中留下了深刻痕迹。
直到元丰二年(1029)举进士,调澶州司户参军,改充北京国子监教授,才步入坎坷的仕官生涯。元祐元年(1086),哲宗即位,高太后执政,旧党得主国是。晁补之被召试京师,除太学正。不久,又以执政李清臣荐,除秘书省正字。时苏轼任翰林学士,黄庭坚、张耒等俱供职馆阁,他们诗酒酬唱,度过一生中最惬意的时期。不过,晁补之虽居官京师,却因生性清孤耿介,不事干谒,一直未能摆脱穷苦的困扰。元祐五年,他终因校书郎官奉微薄,不足赡养,乃乞补外官,得以秘阁校理通判扬州。两年后又被召还朝,除秘书省著作佐郎。时期朝政动荡,哲宗亲政,用章忄享为相、倡绍述之说,新党复起,乃尽逐元祐相臣。晁补之于绍圣元年(1094)出知济州(今山东济南)。
以后,章惇又兴史祸,晁补之坐修《神宗实录》失实,遂于绍圣二年,敕降通判应天府(今河南商丘)。到贬所不久,又以岳父杜纯弟杜■知应天府兼南京留守司公事,为避亲嫌,改差通判亳州(今安徽亳县)。朝廷纷争倾轧继续缴烈。绍圣四年(1097),党讫起,再治元?旧臣。晁补之亦亦在籍中,被贬监处州(今浙江丽水)盐酒税,乃匆匆赶赴贬所。不料行到丹阳途中,母杨氏夫人病殁,即奉灵柩还乡,服丧家居。到元符元年(1098),因嫌巨里地方低卑贫薄,便迁居金乡(今山东金乡县)城东。次年夏服除,改监信州(今江西上饶)盐酒税。一年后,政局又起变化,由于哲宗病逝,徽宗即位,皇太后听政,复用元佑党人。晁补之得遇赦,被召为著作佐郎还京师。建中靖国元年(1101),授尚书礼部员外郎、哲宗实录院检讨官、神宗国史编修官。他都再三上表辞谢而求外任,不许,只得改除吏部郎中。七月间,苏轼的病逝,使他悲痛深钜,一腔真挚情意尽数倾注到《祭端明苏公文》中。 然而,政局变幻难测。向太后去世,徽宗又绍述熙宁、元丰,改元祟宁、党论复起。晁补之为言官管师仁所论,出知河中府(今山西永济),但任职才数月,又改知湖州(今浙江湖州市)。朝廷局势却急剧变化,再穷治元佑及元符末旧臣。补之遂于秋日离任,由吏部改授密州,又改?州,然皆不许。九月,宰相蔡京籍司马光、苏轼等一百二十人罪状,谓之奸党,黄庭坚、秦观、晁补之皆在其中。补之乃管勾江州太平观,退返金乡家园闲处,是年已过五十,从此开始了长达八年的废黜生涯。这一阶段也是他创作的丰收期,诗、词、文各体具备,多方面表现出他的生活和复杂矛盾的心绪,取得较大成绩。到大观二年(1180),政局渐有缓和,补之先是改提西京祟福宫,又改提举南京鸿庆宫。大观四年诣吏部侯调,得起知达州,寻改泗州。是年中秋日病卒官舍,终年五十八岁。
文学成就
晁补之在诗、文、词诸方面均有所建树,《四库全书总目》卷一百五十四《鸡肋集》提
要说:“今观其集,古文波澜壮阔,与苏氏父子相驰聚,诸体诗俱风骨高骞,一往逡迈,并驾于张、秦之间,亦未知孰为先后。”又卷一百九十八《晁无咎词》提要云:“其词神姿高秀,与轼可肩随。”胡仔在《苕溪渔隐坐话前集》卷五十一中则特别提出:“余观《鸡肋集》,惟古乐府是共所长,辞格俊逸可喜。”
他的散文擅长描绘山林景物,名篇有《照碧堂记》、《拱翠堂记》、《有竹堂记》等,而以《新城游北山记》最为脍炙人口:去新城之北三十里,山渐深,草木泉石渐幽,初犹骑行石齿间。旁皆大松,曲者如盖,直者如幢,立者如人,卧者如虬。松下草间有泉,沮洳伏见,堕石井,锵然而鸣。松间藤数十尺,蜿蜒如大螈。其上有鸟,黑如鸲鹆,亦冠长喙,俯而啄,磔然有声。稍西,一峰高绝,有蹊介然,仅可步。系马石嘴,相扶携而上,篁筱仰不见日,如四五里,乃闻鸡声。有僧布袍蹑履来迎,与之语,愕而顾,如麋鹿不可接。顶有屋数十间,曲折依崖壁为栏■,如蜗鼠缭绕乃得出。门牖相值,既坐,山风飒然而至,堂殿铃铎皆鸣,二三子相顾而惊,不知身之在何境也。晁氏善于继承柳宗元写山水游记的传统,风格峭刻峻洁,语言凝练简朴。此文可见一斑。
他的诗风与耒来接近,而且以乐府诗见长。他的乐府诗具有浓郁的民歌风味,如《豆叶黄》:蒹葭苍,豆叶黄,南村不见冈,北村十顷强。东家东满箱,西家未上场。豆叶黄,野离离,鼠窟之,兔入畦。豕母从豚儿,豕啼豚咿咿,衔角复衔箕。豆叶黄谷又熟。翁媪衰,?糜粥。豆叶黄,叶黄不独豆。白黍堪作酒,瓠大枣红皱。豆叶黄,穰穰何朊朊,腰镰独健妇,大男往何许?官家教弓刀,要汝杀贼去。这是一幅农村的风俗画,它画出了农民生活的艰辛和负担的沉重。
作者的另一首著名的长篇歌行《芳仪怨》,是写南唐后主李煜的妹妹入宋后嫁孙某,又在宋辽战争中被辽圣宋所掳,封为芳仪的悲剧:“秦淮潮水钟山树,塞北江南易怀土”,“国亡家破一身存,薄命如云信流传”,辞句凄宛动人,当时曾传诵一时。晁补之的词风颇能追步苏轼。如〔洞仙歌〕《填卢仝词》就是效法苏轼的〔哨遍〕之隐括陶潜的《归去来辞》的。〔模鱼儿〕《东皋寓居》则被公认为其代表作:买陂塘,旋载杨柳,依稀淮岸湘浦。东皋嘉雨新痕涨,沙嘴鹭来鸥聚。堪爱处,最好是、一川夜月光流渚。无人独舞。任翠幄张天,柔茵藉地,酒尽未能去。青绫被,莫忆金闺故步,儒冠曾把身识破。弓刀千骑成何事?荒了邵平瓜圃。君试觑,满青镜、星星鬓影今如许!功名浪语。便似得班超,封侯万里,归计恐迟幕。
此词先是描述归来园的清丽景色,充分呈现啸傲风月、寄兴诗酒的意趣襟怀;过片转而悔痛年轻时徒然为馆阁侍臣消磨岁月,接着迭用旧典坐实儒冠误人,一时的荣华显赫也不足恃,总不如归隐高蹈。证诸有关史实及他的生平,就会明白晁补之心中实在是积郁着一股不易消解的愤懑,所以才激出“功名浪语”的反笔,质率径直,酣畅奔泻,以气象的阔大见长,全然不同于传统艺术规范的密丽婉曲。故《气概》卷四说:“无咎词堂庑颇大,人知辛稼轩〔摸鱼儿〕?更能消几番风雨?一阕为后来名家所竞效,其实辛词所本,即无咎〔摸鱼儿〕?买坡塘旋栽杨柳?之波澜也。”此外,如〔一丛花〕《十二叔节推以无咎生日,于此声中为辞,依韵和答》二首,简直同〔摸鱼儿〕如出出一辙,只不过有些句子情绪更加激切,吐属更为率直发露,犹似骨鲠塞喉,尽出方快。这与含蓄曲幽、婉而不露的流行风格实在是背道而驰的。
当然,说晁补之属豪放词家,师承苏轼,只是就其主导倾向而言,实际上,晁补之全部词章中,伤春惜别、相思忆旧之传统题材的作品仍占约半数之多,并颇具清新蕴藉韵味与柔丽绵邈情调,合乎词的当行本色。如他的〔引驾行〕“梅精琼绽”一词,起首说春光满园,人却独自落泪,中间略事点染,歇拍便揭示出“忆年时,把罗袂”的缘由:全在旧情难忘啊!过片转过笔意呼应,只写了恋人留在印象最深处的一个细微动作,则她的风采便跃然可见。 那艳红的樱桃仿佛一根基线,将今春与去春连缀起来,韵华依然,芳姿历历能迹,人竟
一去无音讯,当时的离别实出无奈,但此情有谁知,又堪向谁人道呢!全词用铺叙手法,章法缜密不懈,不作大幅度跨跃摇曳,率拙间饶见浑厚气,表现出作为驾驭长调的能力,得益于柳永处实多。又如〔鹧鸪天〕,上阕先以“欲上面湖”虚似,暗示蛰居贬地的苦闷,随之点明“还思”齐州风物景光的本旨,见出眷念挚情。下厥慨喟年华渐老去,犹自连蹇仕途,以后纵或有幸重游旧境,只怕也没有当时豪兴了。词中即景言情,于轻歌微吟间透出流连迟回的惆怅,虽淡淡,却余味缭绕不尽,全在情思的厚重真切。
范文三:新城游北山记
本文作者晁补之,字无咎,号归来子。自幼能文。熙宁间,父亲晁端友为新
城县令,补之随父同往新城。时苏轼为杭州通判,补之登门求教,获其指导。曾
作《七述》,述苏轼之言,叙钱塘风物之美,苏轼有“吾可以阁笔”之叹。作为
苏门四学士之一,补之创作成绩斐然,苏轼称赞他“于文无所不能,博辩俊伟,
绝人远甚”(《晁君成诗集引》)。补之对记体颇为擅长,《鸡肋集》内有记三卷,计23篇。其《照碧堂记》叙登堂眺望之情景,有“其南汴渠,起魏迄楚,长堤
迤靡,帆樯隐见,隋帝之所以流连忘返也”云云,凭吊古迹,抒发感慨,气势磅
礴,与苏轼《超然台记》“南望马耳、常山”一段,意态甚相似。《四库全书总
目》内《鸡肋集》提要称晁氏之“古文波澜壮阔,与苏氏父子相驰骤”。新城,
宋属杭州路(今属浙江桐庐),其北三十里有官山,即北山。此文为作者游北山数日后所追记。
本文为新城北山的游记。
第一段记叙此游所见之景物。第一层,即开头一句:“去新城之北三十里,
山渐深,草木泉石渐幽。”总叙此地山深景幽的特点。第二层,先紧扣“大松”
着笔,记松之形状、松下之泉、松间之藤、松上之鸟;而后写登西峰所见茂密的
竹林。第三层,记叙山顶僧居的情况,写了僧人的神态、僧屋的形状、风声和铃
声。处处渲染幽深的气氛。
第二段记叙夜宿山上的情景,写山空月明、梅棕森然,继续营造幽深的氛围。
第三段叙作记以追怀此行。从“犹恍惚若有遇”之描写可见幽深的北山给作
者留下了十分难忘的印象。
祖国的山川多姿多态,新城北山以其幽深奇特别具一格,作者以动人的笔触
对此作了形象的描绘。阅读本文,有身临其境之感,作者把我们带到了幽美的北
山,让我们领略他的生动文笔和艺术情趣。
一、穷形尽态的摹写
本文对北山景物的刻划极其逼真,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作者对自然景物作
细致人微的观察,并加以穷形尽态的摹写。他摹写物形,把大松的曲、直、立、
卧种种形态,毫无遗漏地作了形象的描绘;又用“曲折依崖壁为栏楯,如蜗鼠缭
绕乃得出,门牖相值”,对山顶之屋数十间的结构形态,作了简明、贴切而又生
动的刻划。他摹写声音,草间的泉水堕人石井,是“锵然而鸣”;赤冠长喙的鸟
儿俯而啄食,是“磔然有声”;山风是“飒然而至”,堂殿上是“铃铎皆鸣”,
窗间竹“相摩戛”,是“声切切不已”。他摹写光亮,在竹林里是“仰不见日”,
夜晚宿山顶上则“山空月明,仰视星斗皆光大,如适在人上”。所有这些声、光、
形、态的描写都可说是惟妙惟肖,恰如其分。
二、形象生动的比喻
本文描写的成功,得益于比喻手法的运用。文中比喻用得很多,都很贴切,
使人如见其形,如闻其声。松树的比喻是“曲者如盖,直者如幢,立者如人,卧
者如虬”,用16字即道出松树的多姿多态,真是言简意赅。山顶僧人,不常与
世人接触,“与之语,e而顾,如麋鹿不可接”,这是极传神的比喻。麋鹿见生人,即惊慌不定,以之喻山僧见人时之局促不安,十分形象和恰当。此外,“松
间藤数十尺,蜿蜒如大yuan”和“竹间梅棕,森然如鬼魅离立突鬓之状”等比
喻,也极其形象、生动,不仅逼真地形容了物态,而且渲染了山行及夜宿时的森
然可怖的气氛。
三、主观感受的融人
本文的写景状物所以生动且具魅力,跟作者将浓烈的主观感受融人其中,有很大的关系。这种主观感受,既以“二三子相顾而惊,不知身之在何境也”、“二
三子又相顾魄动而不得寐”、“还家数日,犹恍惚若有遇”等直抒心灵的方式表
现出来,又隐含在以移情人景、移情于物、营造氛围的大段描写中。读者随着作
者文笔的指引,仿佛进入北山,见到形状各异的松树,听到鸟声、鸡声、风声和
铃声,与惊恐不安的山僧接触,并在山顶度过一个难寐之夜。北山的幽深、僧居
的静寂、夜间的阴森,所有这些描写,都因作者的笔端含情,而显得格外真切动
人。
离新城的北面三十里,越往里走山就越深了,尽是野草树木、泉水岩石,环境越来越幽静。开始时还骑马行进在乱石纵横,的路上。旁边都是大松树,松干
弯曲的像车盖,笔直的像垂筒形的旌旗,挺立的像人,平卧的像有角的小龙。松
树下的草丛间有泉水,在低洼潮湿的地方时隐时现;泉水落人石井中,发出锵然
的鸣声。松树之间有藤长数十尺,弯弯曲曲像一条大蛇。树上有鸟,黑色羽毛很
像八哥,红顶长嘴,俯而啄食,发出清脆的声响。稍稍往西,一座山峰很高,山
下一条小路,窄得只可容人行走。把马的缰绳系在岩石的尖角上,大家相扶相携
着往上攀登。竹子一片,抬头看不见太阳,走了约四五里,才听到鸡叫声。有僧
人穿着布袍踩着鞋子前来相迎,跟他交谈,他惊愕地与你对视着,像麋鹿一样不
可接近。山顶有数十间房屋,曲折回旋,依崖壁而建,筑有栏杆,要像蜗牛一样
爬行,老鼠一样攀援,迂回着走,才得以出奉,而这间屋的门和那间屋的窗正好
相对。坐定之后,山风一阵吹来,堂殿上的铃铎都响了起来。大家相视而惊慌,
不知道自身正在什么地方。将近黄昏了,就都睡在山上。
此时正是九月,天空高旷,露水清莹,山间空寂,月光明亮,仰看星斗都大
而光亮,好像正在人头顶上。窗间数十竿竹子互相摩擦,不停地发出凄厉的声响。
竹子间的梅树和棕榈树森然耸立的样子,如同相对而立鬓毛突出的鬼魅。大家又
面面相觑惊恐不安而未能人睡。等到天亮,就都离开那里。
回家几天之后,还是恍恍惚惚地脑海中浮现出山上的情景,于是追记了这些。
后来,我没有再到北山去,然而往往想起这次游山的事。(洪本健)
公之文章,瑰琦卓荦,割裂锦绣,挥磨矛槊。(宋?张耒《祭晁无咎文》)
公于文章,盖其天性读书不过一再,终身不忘,自少为文,即能追考左氏、
《战国策》、太史公、班固、扬雄、刘向、屈原、宋玉、韩愈、柳宗元之作,促
驾而力鞭之,务与之齐而后已。其凌丽奇单出于天才,非酝酿而成者,自韩愈已
还,盖不足道也。(宋?张耒《晁无咎墓
志铭》) 自秦而下三人(按指秦观、张耒、晁补之)而皆学苏者。(宋?吕祖谦《古文关键?总论》) 摹写极工,晚刻处直逼柳州。(高步瀛《唐宋文举要》甲编卷
8《新城游北山记》评语)
范文四:古文探奇新城游北山记 | 晁补之
关注我哟
? 中国好诗词,风雅颂古今!中国好诗词打造最纯粹的诗词分享平台!品读、鉴赏经典诗词歌赋,分享、交流精美原创文学。不一样的文学阅读体验,不一样的中国传统文化传播。欢迎各位关注,同时也欢迎各位投稿!
新城游北山记
去新城之北三十里,山渐深,草木泉石渐幽。初,犹骑行石齿间,旁皆大松,曲者如盖,直者如幢,立者如人,卧者如虬。松下草间有泉,沮洳伏见,堕石井,锵然而鸣,松间藤数十尺,蜿蜒如大蛇。其上有鸟,黑如鸲鹆,赤冠长喙,俯而啄,碟然有声,稍西,一峰高绝,有蹊介然,仅可步。系马嘴,相扶携而上。篁口仰不见日,如四五里,乃闻鸡声。有僧布袍蹑履来馆,与之语,愕而顾,如麇不可接。顶有屋数十间,曲折依崖壁为栏木盾,如蜗、鼠缭绕乃得出,门牖相值。既坐,山风飒然而至。堂殿铃铎皆鸣。二三子相顾而惊,不知身之在何境也。
且暮,皆宿。于时九月,天高露清,山空月明。仰视星斗皆光大,如适在人上。窗间竹数十竿相摩戛,声切切不已。竹间梅棕,森然如鬼魅离立突鬓之状。二三子又相顾魄动而不得寐。尺明皆去。
既还家数日,犹恍惚若有遇,因追记之。后不复到,然往往想见其事也。
作者简介
晁补之,字无咎,号归来子。自幼能文。熙宁间,父亲 晁端友 为新城县令,补之随父同往新城。时苏轼为 杭州 通判,补之登门求教,获其指导。
曾作《七述》,述苏轼之言,叙 钱塘 风物之美,苏轼有“吾可以阁笔”之叹。作为 苏门四学士 之一,补之创作成绩斐然,苏轼称赞他“于文无所不能,博辩俊伟,绝人远甚”(《晁君成诗集引》)。
补之对记体颇为擅长,《鸡肋集》内有记三卷,计23篇。其《照碧堂记》叙登堂眺望之情景,有“其南汴渠,起魏迄楚,长堤迤靡,帆樯隐见,隋帝之所以流连忘返也”云云,凭吊古迹,抒发感慨,气势磅礴,与苏轼《超然台记》“南望马耳、常山”一段,意态甚相似。《 四库全书总目 》内《鸡肋集》提要称晁氏之“古文波澜壮阔,与苏氏父子相驰骤”。
新城,宋属杭州路(今属 浙江 桐庐),其北三十里有 官山 ,即北山。此文为作者游北山数日后所追记。
祖国的山川多姿 多态 ,新城北山以其幽深奇特别具一格,作者以动人的笔触对此作了形象的描绘。阅读本文,有身临其境之感,作者把我们带到了幽美的北山,让我们领略他的生动文笔和艺术情趣。
温馨提示 中国好诗词
非常感谢您关注@中国好诗词!如果您有好的诗词、散文、小说等原创作品,请直接回复微信或发送邮件到:274158273@qq.com进行投稿,您可以附上您的个人简历、照片及个人要求(是否署上真实姓名等特别要求),同时如果您有好的建议或想法,请及时与我们联系!再次感谢您的支持
中国好诗词 欢迎订阅
如果您觉得文章值得分享,请点击右上角“...”发送给朋友或分享朋友圈
中国好诗词,风雅颂古今!
请关注@中国好诗词,微信号:qq274158273
范文五:新城游北山记 全面知识
新城游北山记 全面知识
新城游北山记全面知识2010-06-14 17:29晁补之去新城之北三十里,山渐深,草木泉石渐幽。初犹骑行石齿间。旁皆大松,曲者如盖,直者如幢,立者如人,卧者如虬。松下草间有泉,沮洳伏见;堕石井,锵然而鸣。松间藤数十尺,蜿蜒如大蜿。其上有鸟,黑如鸲鹆,赤冠长喙,俯而啄,磔然有声。稍西,一峰高绝,有蹊介然,仅可步。系马石觜,相扶携而上,篁筱仰不见日,如四五里,乃闻鸡声。有僧布袍蹑履来迎,与之语,腭而顾,如麋鹿不可接。顶有屋数十间,曲折依崖壁为栏盾,如蜗鼠缭绕乃得出,门牖相值。既坐,山风飒然而至,堂殿铃铎皆鸣。二三子相顾而惊,不知身之在何境也。且莫,皆宿。于时九月,天高露清,山空月明,仰视星斗皆光大,如适在人上。窗间竹数十竿相磨戛,声切切不已。竹间梅棕,森然如鬼魅离立突鬓之状。二三子又相顾魄动而不得寐。迟明,皆去。既还家数日,犹恍惚若有遇,隐追忆之。后不复到,然往往想见其事也。[写作背景]本文作者晁补之,字无咎,号归来子。自幼能文。熙宁间,父亲晁端友为新城县令,补之随父同往新城。时苏轼为杭州通判,补之登门求教,获其指导。曾作《七述》,述苏轼之言,叙钱塘风物之美,苏轼有"吾可以阁笔"之叹。作为苏门四学士之一,补之创作成绩斐然,苏轼称赞他"于文无所不能,博辩俊伟,绝人远甚"(《晁君成诗集引》)。补之对记体颇为擅长,《鸡肋集》内有记三卷,计23篇。其《照碧堂记》叙登堂眺望之情景,有"其南汴渠,起魏迄楚,长堤迤靡,帆樯隐见,隋帝之所以流连忘返也"云云,凭吊古迹,抒发感慨,气势磅礴,与苏轼《超然台记》"南望马耳、常山"一段,意态甚相似。《四库全书总目》内《鸡肋集》提要称晁氏之"古文波澜壮阔,与苏氏父子相驰骤"。新城,宋属杭州路(今属浙江桐庐),其北三十里有官山,即北山。此文为作者游北山数日后所追记。[层次结构]本文为新城北山的游记。第一段记叙此游所见之景物。第一层,即开头一句:"去新城之北三十里,山渐深,草木泉石渐幽。"总叙此地山深景幽的特点。第二层,先紧扣"大松"着笔,记松之形状、松下之泉、松间之藤、松上之鸟;而后写登西峰所见茂密的竹林。第三层,记叙山顶僧居的情况,写了僧人的神态、僧屋的形状、风声和铃声。处处渲染幽深的气氛。第二段记叙夜宿山上的情景,写山空月明、梅棕森然,继续营造幽深的氛围。第三段叙作记以追怀此行。从"犹恍惚若有遇"之描写可见幽深的北山给作者留下了十分难忘的印象。[内容述评]祖国的山川
多姿多态,新城北山以其幽深奇特别具一格,作者以动人的笔触对此作了形象的描绘。阅读本文,有身临其境之感,作者把我们带到了幽美的北山,让我们领略他的生动文笔和艺术情趣。[艺术特色]一、穷形尽态的摹写本文对北山景物的刻划极其逼真,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作者对自然景物作细致人微的观察,并加以穷形尽态的摹写。他摹写物形,把大松的曲、直、立、卧种种形态,毫无遗漏地作了形象的描绘;又用"曲折依崖壁为栏楯,如蜗鼠缭绕乃得出,门牖相值",对山顶之屋数十间的结构形态,作了简明、贴切而又生动的刻划。他摹写声音,草间的泉水堕人石井,是"锵然而鸣";赤冠长喙的鸟儿俯而啄食,是"磔然有声";山风是"飒然而至",堂殿上是"铃铎皆鸣",窗间竹"相摩戛",是"声切切不已"。他摹写光亮,在竹林里是"仰不见日",夜晚宿山顶上则"山空月明,仰视星斗皆光大,如适在人上"。所有这些声、光、形、态的描写都可说是惟妙惟肖,恰如其分。二、形象生动的比喻本文描写的成功,得益于比喻手法的运用。文中比喻用得很多,都很贴切,使人如见其形,如闻其声。松树的比喻是"曲者如盖,直者如幢,立者如人,卧者如虬",用16字即道出松树的多姿多态,真是言简意赅。山顶僧人,不常与世人接触,"与之语,e而顾,如麋鹿不可接",这是极传神的比喻。麋鹿见生人,即惊慌不定,以之喻山僧见人时之局促不安,十分形象和恰当。此外,"松间藤数十尺,蜿蜒如大yuan"和"竹间梅棕,森然如鬼魅离立突鬓之状"等比喻,也极其形象、生动,不仅逼真地形容了物态,而且渲染了山行及夜宿时的森然可怖的气氛。三、主观感受的融人本文的写景状物所以生动且具魅力,跟作者将浓烈的主观感受融人其中,有很大的关系。这种主观感受,既以"二三子相顾而惊,不知身之在何境也"、"二三子又相顾魄动而不得寐"、"还家数日,犹恍惚若有遇"等直抒心灵的方式表现出来,又隐含在以移情人景、移情于物、营造氛围的大段描写中。读者随着作者文笔的指引,仿佛进入北山,见到形状各异的松树,听到鸟声、鸡声、风声和铃声,与惊恐不安的山僧接触,并在山顶度过一个难寐之夜。北山的幽深、僧居的静寂、夜间的阴森,所有这些描写,都因作者的笔端含情,而显得格外真切动人。[译文]离新城的北面三十里,越往里走山就越深了,尽是野草树木、泉水岩石,环境越来越幽静。开始时还骑马行进在乱石纵横,的路上。旁边都是大松树,松干弯曲的像车盖,笔直的像垂筒形的旌旗,挺立的像人,平卧的像有角的小龙。松树下的草丛间有泉水,在低洼潮湿的地方时隐时现;泉水落人石井中,发出锵然的鸣声。松树之间有藤长数十尺,弯弯曲曲像一条大蛇。树上有鸟,黑色羽毛很像八哥,红顶长嘴,俯而啄食,发出清脆的声响。稍稍往西,一座
山峰很高,山下一条小路,窄得只可容人行走。把马的缰绳系在岩石的尖角上,大家相扶相携着往上攀登。竹子一片,抬头看不见太阳,走了约四五里,才听到鸡叫声。有僧人穿着布袍踩着鞋子前来相迎,跟他交谈,他惊愕地与你对视着,像麋鹿一样不可接近。山顶有数十间房屋,曲折回旋,依崖壁而建,筑有栏杆,要像蜗牛一样爬行,老鼠一样攀援,迂回着走,才得以出奉,而这间屋的门和那间屋的窗正好相对。坐定之后,山风一阵吹来,堂殿上的铃铎都响了起来。大家相视而惊慌,不知道自身正在什么地方。将近黄昏了,就都睡在山上。此时正是九月,天空高旷,露水清莹,山间空寂,月光明亮,仰看星斗都大而光亮,好像正在人头顶上。窗间数十竿竹子互相摩擦,不停地发出凄厉的声响。竹子间的梅树和棕榈树森然耸立的样子,如同相对而立鬓毛突出的鬼魅。大家又面面相觑惊恐不安而未能人睡。等到天亮,就都离开那里。回家几天之后,还是恍恍惚惚地脑海中浮现出山上的情景,于是追记了这些。后来,我没
洪本健)[参考资料]公之文章,有再到北山去,然而往往想起这次游山的事。(
瑰琦卓荦,割裂锦绣,挥磨矛槊。(宋?张耒《祭晁无咎文》)公于文章,盖其天性读书不过一再,终身不忘,自少为文,即能追考左氏、《战国策》、太史公、班固、扬雄、刘向、屈原、宋玉、韩愈、柳宗元之作,促驾而力鞭之,务与之齐而后已。其凌丽奇单出于天才,非酝酿而成者,自韩愈已还,盖不足道也。(宋?张耒《晁无咎墓志铭》)自秦而下三人(按指秦观、张耒、晁补之)而皆学苏者。(宋?吕祖谦《古文关键?总论》)摹写极工,晚刻处直逼柳州。(高步瀛《唐宋文举要》甲编卷8《新城游北山记》评语)
转载请注明出处范文大全网 » 新城游北山记阅读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