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一:十三五中国宏观经济预测
十三五中国宏观经济预测
一、该来的总会来
一场清算式的危机(或者新常态)终于要来了。
寒风凌冽,脚步声由远及近,大地震颤。
这场危机原本2009年就靠岸了,但被四万亿挡在门外养了7年过后,以更强大的姿态回访 。
宏观数据上看,中国GDP增速从2011年来一直往下掉,两位数到一位数,从9到6,连续下台阶,趋势明确。
但宏观数据离日常生活较远,好比盲人摸象,宏大到超出日常视野和经验范围的事物很难被辨识。迄今,未见官方或民间对危机形成统一口径。加上繁荣期打下的家底,全民舞照跳、马照跑,并未有切身感知。
降到产业维度上,危机从生产端到消费端连锁传递,最上游的大宗商品行业率先嗷一声栽倒在地,煤炭、有色金属、石油,进而钢铁、建材,进而制造业,进而房地产,进而汽车等消费品。
实业凋敝,将闲散货币推向虚拟经济,在2015年的A股搞了一轮举世瞩目的牛熊切换。回头再看,恍若隔世。
2015年末,除了金融等“其他服务业”的回光返照,经济领域呈现全线颓势。
危机终于来了,更重要的是,这一切刚刚开始。
二、为什么是2016?
以2016年为起点,一场硬着陆就在眼前。
为什么?一言蔽之,熬到头了。
首先,2011-2015年,全国一直没有出现大范围过剩产能关停,相反,四万亿砸出来的新产能陆续投产了。企业天然有旺盛的求生本能,依靠历史积累,或银行借贷、地方政府补贴的方式勉力维持。尽管用电量、货运量等克强指标频频示警,但官方失业率保持正常,这也是部分学者胆敢称之为“新常态”的现实基础。
这种勉力维持固然推迟了失业、坏账等阵痛,但也意味着把冬天无限延长,等着僵尸企业裹挟大家同归于尽。
2015年底,中央召开经济工作会议,昭告天下将“壮士断腕”推动过剩产能出清。零零星星的企业倒闭消息同步传来。
这是关乎执政根基的一场决战,不用怀疑中央政府的决心。当然,地方政府会很痛苦,中央断腕,地方就得自宫。
其次,职工工资是企业削减开支的最后防线,直接连着消费。而消费的颓势表明企业收支紧缩正过渡到家庭收支紧缩,破产和失业率升高将紧随其后。
以上解释了“刚开始”,“硬着陆”呢?
硬着陆是经济增速的急刹车。过去五年,经济增速均匀下降,尽管相比高点已经腰斩,但多数人没有知觉,只能算软着陆。
而淘汰过剩产能,要硬碰硬的关门歇业,生产线拉闸、工人下岗、银行坏账,对社会心理的冲击要强烈的多。
事物是普遍联系的,企业是社会组织的有机构成。企业关停不可能孤立完成,一旦开始,就会沿着产业链、资金链、合同链连锁反应,在复杂的经济神经体系中四处传导,引起紧
缩与阵痛、触发地雷和炸弹,造成局部坍塌,甚至系统性风险。
由此引发的经济增速下降和财政收入削减,不可能保持平滑,而是短促干脆的。GDP增速再度腰斩也未必不可能。
三、危机会怎样?
危机与政策共振,会有一系列特征。比如:
1.大宗过剩。生产线从限产到关停,作为原料的大宗商品将进一步过剩,价格从冰点跌入零下。100块钱一吨的煤炭还不是底。
2.货币宽松。虽然总理一再强调不会“大水漫灌”,但配合过剩产能出清的动作,为了控制金融系统风险,货币政策上必然是宽松导向,存准率只可能继续下行。
3.汇率贬值。货币政策的宽松导向将严重制约汇率目标,人民币利率周期与美元利率周期的悖逆,将导致对美元汇率继续下行,央妈纵千拦万阻,但破7没有悬念。
4.资金避险。宽松的货币政策加上实业领域的风险积聚,将驱赶资金慌不择路的流窜到股市、楼市、债市甚至境外寻求避险和增值,吹起无数大泡泡。还是那句话——沪深永远疯,京沪永远涨。
5.债务风险。东三省、河北、山西等过剩产能集中城市,地方财政已经岌岌可危,未来五年依靠债务置换度日,随着企业关停税收锐减可能爆发金融系统危机、地方债务危机。
6.楼市升温。为了托底经济,中央将搁置房价控制目标,继续出台政策刺激楼市,包括且不限于减免税费、利率折扣、甚至购房补贴。尽管政策目标是支撑三四线城市去库存,但大部分政策将直接利好一线楼市。未来五年,一线均价翻一番,二线恢复上涨,三四线逐渐企稳。
7.通货膨胀。淘汰过剩产能取得阶段成效后,流通中的过剩产品逐渐出清,商品与货币的配比关系逆转,持续宽松的货币将骤然过剩,通胀率拉高,物价恢复上涨。
8.横跨五年。度过周期需要企业完成生死轮回、下岗人员培训再就业,合理预计将横跨整个十三五期间,2020年企稳反弹。
四、寻求什么?
老生常谈,危中有机。
作为一个社会成员,在一场即将到来的五年大变局中可以做些什么?(也即覆巢之下,卵该咋办?)
从防守角度:
一是远离高收益理财。在风险彼此传导、拦路打劫的时刻追逐P2P、信托等底数不清的高收益资产意味着本金的巨大风险。
二是远离A股。沪深永远疯。未来仍然会重演2015年的疯狂行情,如果你不能抗拒峰谷间的巨大诱惑,也必将经历峰谷间的巨大撕扯。从底层规则来看,A股是个人人必输的“绞肉机”(原本写的赌场,意识到冤枉了概率均等的赌场)。如果你已经被绞,那就无所谓了,趁机转型做一个价值投资者。
三是远离过剩产业。这一轮产能过剩引起的危机不是周期性的,而是结构性的。意味着,一些产能的总需求已越过了历史峰值,再也不可能恢复。典型如钢铁、煤炭。选择大于努力,在一艘必然会沉的船上,水性再好也无意义。产业龙头除外,熬过冬天熬死对手还是一条好汉!:)
从进攻角度:
一是拥抱一线。京沪永远涨,拥抱一线是一个简单易行到令人难以置信的保值增值手段。这是大势研判,是一切结论的结论。具体原因,可以写50篇跨学科博士论文,或者连续扯淡一千零一夜。
二是拥抱黑马。如同沙漠里也有绿洲,在萧条之时,必然会有细分行业逆势增长。如果你有幸骑上这样的黑马,过五年等危机过去,将一骑绝尘。那么,哪些行业是危机不敏感甚至逆危机的呢?
三是拥抱未来。锻炼身体,交朋友,扯淡。读书,思考,旅行。生孩子、养孩子。像平时一样过好生活,坚定的持有和投资自己,花谢花会开、春去春又来。
五、相信什么?
经济危机投射到精神层面,就是信念危机。随着经济危机的发展,冲击性事件的频发,全社会将日益弥漫起焦虑不安的情绪,流言四起,涌现千奇百怪的羊群效应。(如全民换美元、全民买酱油、千股涨跌停)
在一场必然会来的风波中,有没有比美元更坚挺的信念呢?
1.相信规律。
同所有发生过的经济危机一样,这是经济自发调节、浴火重生的必然环节。
同所有发生过的危机一样,这次危机不会是人类社会的末日,她挥舞着刀光剑影大肆杀伐后终将转身离去,留下一个更加健康的生态系统。
2.相信党和政府。这次危机不容小觑、但也无关生死存亡。作为硕果仅存的社会主义国家,我们的党和政府拥有无可比拟的跨市场资源调度能力。这在经济蓬勃发展时意味着很多麻烦,但在经济困境中,却是克服市场失灵、加快走出泥潭的利器。与我国经历过的苦难相比,这一次不算空前挑战。按照经济危机推动体制改革的特色定律,新一届政府上台后趁机大力推进简政放权,借势突破计划生育、户籍政策、土地政策等疑难问题,在下一轮经济景气中将发挥重要作用,利在千秋。
3.相信自己。面对危机,适度的悲观是健康和必要的,准确的反应事实才能做出正确的应对。但对大多数朋友而言,由
于你们身处有利地形,这场危机尽管汹涌澎湃,1但风浪只能抵达地势低浅的区域,将毫不妨碍你的生活、你的追寻和成长。
4.相信未来。尽管过去的每一天都带有魔幻色彩,荒诞绝伦的故事应接不暇。但透过表象来看,人们改善生活的普遍愿望没有改变,城市化、现代化的大趋势没有改变,对优秀人才、优质商品和优异服务的旺盛需求没有改变。社会的进步、公民的觉醒、生活水平的改善仍是不可逆转的时代大潮。这些不变的基本前提,共同构成了一个更大的趋势,大到令未来五年的小低潮失去意义。
综上,这是一场每代人只有3~4次机会遭遇的磅礴大戏,是社会滚滚向前的一只插曲。只要你看清危机,避开显而易见的风险;看破危机,抓住更大的时代趋势,韬光养晦,必将成就无限光明的未来!!!
范文二:【解读】“十三五”宏观经济形势及电力发展形势
北极星配售电网讯:当前,我国发展正处于一个关键时期,必须培育壮大“新动能”,加快发展新经济。在这种形势下,能源电力行业应如何创新发展,从而成为经济发展的“新动能”?在日前中国电力企业联合会举办的“2016年经济形势与电力发展分析预测会”上,多位专家就“十三五”宏观经济形势及电力发展进行了分析解读。
加快发展方式转变积极把握引领经济新常态
今年是“十三五”的开局之年,“十三五”规划纲要中明确提出“十三五”时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阶段,必须认真贯彻党中央战略决策和部署,准确把握国内外发展环境和条件的深刻变化,积极适应把握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全面推进创新发展、协调发展、绿色发展、开放发展、共享发展,确保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新常态是当下乃至今后一段时间内中国经济的大逻辑。”国务院参事室特约研究员姚景源在“2016年经济形势与电力发展分析预测会”上说。据姚景源分析,当前,我国经济面临的困难和挑战,集中表现为“四降一升”。
第一,近几年我国GDP增速渐次放缓。第二,企业利润在下降。2015年,我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利润是-2.3%。第三,PPI连续48个月呈现负增长,工业品出厂价格持续下降。第四是财政收入下降,2015年全国财政收入按同口径比较仅增长5.8%。“一升”指的是经济运行风险上升,银行的不良资产坏账率有所上升,资本市场剧烈震荡。
姚景源认为,中国经济主要是结构性问题,解决这些问题不能靠“熬”,而必须加快改革创新。
“十三五”规划纲要中明确强调,积极适应把握引领新常态,需要着力在优化结构、增强动力、化解矛盾、补齐短板上取得突破,切实转变发展方式,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这为各行业把握引领新常态指明了大方向。
而姚景源认为,经济新常态可以从“速度变化、结构优化、动力转化”三方面去把握。从速度变化看,改革开放的35年来,我国GDP平均增速为9.8%,位居世界第一。“今天的中国经济,是质量和效益的问题,要从规模、速度、粗放增长转到质量效益提高的集约增长。”姚景源说。从结构优化看,我国需要努力从传统农业走向现代农业;工业方面,必须加大创新投入和转型升级;第三产业方面,要不断提升发展层次,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从动力转换看,必须改变过去大量依靠资本、资源和劳动力投入的做法,让创新成为经济发展的动力。
能源消费增长换挡减速 能源行业将着力化解产能过剩
在经济发展新常态下,“十三五”期间整个能源行业将如何实现发展方式的进一步转变?据国家能源局发展规划司副司长何勇健透露,“十三五”能源规划正在紧锣密鼓制定,将以提高发展质量和化解产能过剩为主要政策取向。
何勇健分析,当前国内能源发展已进入新常态,能源消费增长换挡减速,能源结构双重更替步伐加快,而能源发展动力则从高耗能加快转换至新业态,能源系统形态也迎来转折的窗口期,由集中开发转向智能化、分布式。
他指出,在这种情况下,“十三五”能源规划的政策取向是更加注重把提高发展质量放在首位,着力优化存量、做优增量,化解过剩产能。
范文三:宏观经济形势
中国发展网 记者薛歌 9月1日,发展改革委副主任宁吉喆出席国务院新闻办举行吹风会,这是宁吉喆自履新以来,首次公开就中国的宏观经济形势作出详细介绍与解读。
宁吉喆副主任主要从四个方面做出介绍,他强调,我国经济长期向好的基本面没有改变,保持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具备较强支撑。中国有条件、有能力巩固平稳发展的好势头,促进经济行稳致远。
一、经济运行保持在合理区间,整体平稳基本面未变
从数据来看,上半年国内生产总值同比增长7%,与一季度持平,符合全年经济增长预期目标。首先,从主要指标看,宏观经济运行总体是稳的。
宁吉喆副主任分析道,中国GDP增长7%,是在经济总量已超过10万亿美元的基础上实现的,7%一年的增量也要达到7000亿美元,甚至还多。所以虽然是7%,但是在增量上超过了过去10%。与世界主要经济体相比,增速应该是走在前列的,超过两三万亿美元的主要经济体。
第二,就业形势保持稳定。上半年中国城镇新增就业718万人,31个大城市调查失业率稳定在5.1%左右。
三是居民收入稳步增长。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实际增长7.6%,继续高于经济增速,居民收入与经济增长保持同步,同时农村居民的收入增速超过城镇居民收入的增速。
四是物价涨幅平稳。中国的物价跟农业形势关系很大,今年的中国粮食生产有望再获丰收,夏粮已经是丰收了,秋粮也丰收在望,为价格稳定提供了重要基础。7月份居民消费价格同比上涨1.6%。
五是对外贸易规模基本稳定。大家可能也注意到,7月份我国出口、投资、工业等部分领域增速有所放缓,这总体上属于经济运行的正常波动,其中既有外部环境的影响,也有季节性因素和基数的作用。出口下降主要是受发达经济体经济增长对我出口带动作用减弱、多数新兴经济体增长下滑,以及去年同期基数较高的影响。
二、经济结构调整升级步伐加快,结构性改革促进增长动力转换接续
宁吉喆副主任强调,在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的大背景下,分析看待中国经济形势,不能仅盯住短期内经济增速的起伏波动,而要更多关注结构调整和深化改革对中国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今年以来,我们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着眼于提高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推动经济结构调整取得积极进展。
一是需求结构继续改善,消费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进一步增强。前7个月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增长10.4%,网络零售等新型消费模式实现37%的迅猛增长,所占比重已接近10%,旅游、信息、文化、健康等服务消费持续升温。投资在增速放缓的同时结构持续优化,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长11.2%,服务业投资快于二产投资,高技术制造业、装备制造业投资均明显快于高耗能行业。上半年消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60%,同比提高5.7个百分点。
二是产业结构调整扎实推进,工业主导向服务业主导转型趋势明显。上半年服务业增加值增长8.4%,增速同比提高0.5个百分点,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上升到49.5%,半壁江山。同时工业内部结构加快调整,新能源汽车、工业机器人、智能电视、轨道交通设备等产品的产量实现两位数甚至成倍增长。
三是区域发展“四大板块”和“三大战略”统筹推进,一批新的增长极、增长带正在逐步形成。地区间经济运行态势有所分化,东部地区、南部地区以及大部分中西部地区运行总体平稳。上半年GDP增速,地方生产总值增速总体上还是好的。各地加快与“一带一路”、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建设战略对接,“三大战略”的辐射带动作用日益显现。
四是节能减排取得新成效,生态环境继续改善。上半年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耗同比下降5.9%,“十二五”期间能源消耗系数和强度肯定是能够完成甚至是超额完成五年规划的目标。地级以上城市空气质量总体继续好转。
三、我国经济长期向好基本面未变,保持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具备较强支撑 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人口多、面积大,发展的潜力、回旋余地和韧性都比较大,总的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还处在深入推进阶段。宁吉喆副主任总结道:我们的发展仍是处于大有可为的战略机遇期。
具体来说,一是区域发展的空间广阔。随着交通基础设施,高铁、公路信息基础设施向中西部延伸,区域间要素流动更加便捷,东西之间合作推进,产业转移,各地方的比较优势将得到更加充分的发挥,有望形成一批新的增长极和增长带。
二是新型城镇化进程中,城乡的协调发展孕育着巨大的市场需求。中国政府提出解决“3个1亿人”的问题,今后五年要促进1亿农业转移人口落户城镇,引导1亿人口在中西部地区就近城镇化,还要改造1亿人居住的城镇棚户区和城中村。我们人口多,里面蕴藏着巨大的投资和消费需求。
三是产业升级的势头很猛,互联网等现代信息技术与传统产业融合,互联网+、智能设备、新材料、生物医药、节能环保等新兴行业蓬勃发展,服务业发展进入快车道,农业规模化、集约化水平持续提高,农业产业化发展也是前景光明。特别是创新驱动的作用日益增强,以企业为主体的创新作用越来越明显。现在每年新毕业大学生超过700万人,人口的红利正逐步转化为人力资源、人才资源的红利。
所以从长远来看,我们对中国经济的发展充满了信心,而且经过努力,这个“长远”就会转化为现实。
四、中国有条件、有能力巩固平稳发展的好势头,促进经济行稳致远
宁吉喆副主任指出,总的看,当前我国经济保持了中高速增长,符合宏观调控和发展的预期。同时我们也清醒地认识到,当前国内外经济发展环境仍然错综复杂,特别是近一个时期,国际股市汇市以及大宗商品市场出现大幅震荡,给世界的复苏增加了新的不确定因素,也对中国经济产生影响。
下一步我们将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的各项部署,按照主动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的要求,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牢牢抓紧发展第一要务,把握经济工作的主动权。
一是以更加精准的定向调控、相机调控对冲经济下行压力,继续实施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坚持在区间调控的基础上有针对性的加强预调、微调,着力防范和化解区域性、系统性风险,把经济运行保持在合理区间。
宁吉喆表示,在宏观调控上,我们已经积累了较为丰富的实践经验,在政策上也有较大的空间和较多的手段,能够应对各种复杂困难的局面。
二是以更加有力的改革创新举措,激发市场活力,推动结构优化升级,继续推出一批重大改革措施,以结构性改革推动结构调整,更加有效的发挥内需对经济增长的支撑作用,发挥投资的关键作用和消费的基础作用,加大对实体经济支持的力度,打造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新引擎,大力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
三是更加注重狠抓政策落实,巩固经济企稳势头,充分调动和发挥中央和地方的两个积极性,充分发挥各类所有制企业的市场主体作用。加快落实稳增长、促改革、调结构的各项政策措施,加强政策预研储备,稳定社会预期和市场信心,确保完成全年经济社会发展目标任务。
宁吉喆谈股市:发展市场就是要能够经受住波动
在发布会中国发展网 记者薛歌 9月1日,发展改革委副主任宁吉喆出席国务院新闻办举行吹风会,这是宁吉喆自履新以来,首次公开就中国的宏观经济形势作出详细介绍与解读。
宁吉喆副主任主要从四个方面做出介绍,他强调,我国经济长期向好的基本面没有改变,保持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具备较强支撑。中国有条件、有能力巩固平稳发展的好势头,促进经济行稳致远。
一、经济运行保持在合理区间,整体平稳基本面未变
从数据来看,上半年国内生产总值同比增长7%,与一季度持平,符合全年经济增长预期目标。首先,从主要指标看,宏观经济运行总体是稳的。
宁吉喆副主任分析道,中国GDP增长7%,是在经济总量已超过10万亿美元的基础上实现的,7%一年的增量也要达到7000亿美元,甚至还多。所以虽然是7%,但是在增量上超过了过去10%。与世界主要经济体相比,增速应该是走在前列的,超过两三万亿美元的主要经济体。
第二,就业形势保持稳定。上半年中国城镇新增就业718万人,31个大城市调查失业率稳定在5.1%左右。
三是居民收入稳步增长。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实际增长7.6%,继续高于经济增速,居民收入与经济增长保持同步,同时农村居民的收入增速超过城镇居民收入的增速。
四是物价涨幅平稳。中国的物价跟农业形势关系很大,今年的中国粮食生产有望再获丰收,夏粮已经是丰收了,秋粮也丰收在望,为价格稳定提供了重要基础。7月份居民消费价格同比上涨1.6%。
五是对外贸易规模基本稳定。大家可能也注意到,7月份我国出口、投资、工业等部分领域增速有所放缓,这总体上属于经济运行的正常波动,其中既有外部环境的影响,也有季节性因素和基数的作用。出口下降主要是受发达经济体经济增长对我出口带动作用减弱、多数新兴经济体增长下滑,以及去年同期基数较高的影响。
二、经济结构调整升级步伐加快,结构性改革促进增长动力转换接续
宁吉喆副主任强调,在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的大背景下,分析看待中国经济形势,不能仅盯住短期内经济增速的起伏波动,而要更多关注结构调整和深化改革对中国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今年以来,我们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着眼于提高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推动经济结构调整取得积极进展。
一是需求结构继续改善,消费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进一步增强。前7个月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增长10.4%,网络零售等新型消费模式实现37%的迅猛增长,所占比重已接近10%,旅游、信息、文化、健康等服务消费持续升温。投资在增速放缓的同时结构持续优化,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长11.2%,服务业投资快于二产投资,高技术制造业、装备制造业投资均明显快于高耗能行业。上半年消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60%,同比提高5.7个百分点。
二是产业结构调整扎实推进,工业主导向服务业主导转型趋势明显。上半年服务业增加值增长8.4%,增速同比提高0.5个百分点,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上升到49.5%,半壁江山。同时工业内部结构加快调整,新能源汽车、工业机器人、智能电视、轨道交通设备等产品的产量实现两位数甚至成倍增长。
三是区域发展“四大板块”和“三大战略”统筹推进,一批新的增长极、增长带正在逐步形成。地区间经济运行态势有所分化,东部地区、南部地区以及大部分中西部地区运行总体平稳。上半年GDP增速,地方生产总值增速总体上还是好的。各地加快与“一带一路”、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建设战略对接,“三大战略”的辐射带动作用日益显现。
四是节能减排取得新成效,生态环境继续改善。上半年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耗同比下降5.9%,“十二五”期间能源消耗系数和强度肯定是能够完成甚至是超额完成五年规划的目标。地级以上城市空气质量总体继续好转。
三、我国经济长期向好基本面未变,保持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具备较强支撑 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人口多、面积大,发展的潜力、回旋余地和韧性都比较大,总的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还处在深入推进阶段。宁吉喆副主任总结道:我们的发展仍是处于大有可为的战略机遇期。
具体来说,一是区域发展的空间广阔。随着交通基础设施,高铁、公路信息基础设施向中西部延伸,区域间要素流动更加便捷,东西之间合作推进,产业转移,各地方的比较优势将得到更加充分的发挥,有望形成一批新的增长极和增长带。
二是新型城镇化进程中,城乡的协调发展孕育着巨大的市场需求。中国政府提出解决“3个1亿人”的问题,今后五年要促进1亿农业转移人口落户城镇,引导1亿人口在中西部地区就近城镇化,还要改造1亿人居住的城镇棚户区和城中村。我们人口多,里面蕴藏着巨大的投资和消费需求。
三是产业升级的势头很猛,互联网等现代信息技术与传统产业融合,互联网+、智能设备、新材料、生物医药、节能环保等新兴行业蓬勃发展,服务业发展进入快车道,农业规模化、集约化水平持续提高,农业产业化发展也是前景光明。特别是创新驱动的作用日益增强,以企业为主体的创新作用越来越明显。现在每
年新毕业大学生超过700万人,人口的红利正逐步转化为人力资源、人才资源的红利。
所以从长远来看,我们对中国经济的发展充满了信心,而且经过努力,这个“长远”就会转化为现实。
四、中国有条件、有能力巩固平稳发展的好势头,促进经济行稳致远
宁吉喆副主任指出,总的看,当前我国经济保持了中高速增长,符合宏观调控和发展的预期。同时我们也清醒地认识到,当前国内外经济发展环境仍然错综复杂,特别是近一个时期,国际股市汇市以及大宗商品市场出现大幅震荡,给世界的复苏增加了新的不确定因素,也对中国经济产生影响。
下一步我们将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的各项部署,按照主动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的要求,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牢牢抓紧发展第一要务,把握经济工作的主动权。
一是以更加精准的定向调控、相机调控对冲经济下行压力,继续实施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坚持在区间调控的基础上有针对性的加强预调、微调,着力防范和化解区域性、系统性风险,把经济运行保持在合理区间。
宁吉喆表示,在宏观调控上,我们已经积累了较为丰富的实践经验,在政策上也有较大的空间和较多的手段,能够应对各种复杂困难的局面。
二是以更加有力的改革创新举措,激发市场活力,推动结构优化升级,继续推出一批重大改革措施,以结构性改革推动结构调整,更加有效的发挥内需对经济增长的支撑作用,发挥投资的关键作用和消费的基础作用,加大对实体经济支持的力度,打造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新引擎,大力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
三是更加注重狠抓政策落实,巩固经济企稳势头,充分调动和发挥中央和地方的两个积极性,充分发挥各类所有制企业的市场主体作用。加快落实稳增长、促改革、调结构的各项政策措施,加强政策预研储备,稳定社会预期和市场信心,确保完成全年经济社会发展目标任务。
宁吉喆谈股市:发展市场就是要能够经受住波动
在发布会现场,有记者提问中国股市波动相关问题。宁吉喆副主任谈到了一些个人观点。他表示,中国的股市作为多层次资本市场的重要组成部分,股市波动对经济平稳健康发展还是有一定实影响的。
但是在中国的社会融资总规模中,股市、债市等直接融资占社会融资总规模的20%左右,银行等间接融资占到80%左右。可见股市在社会融资总规模中作用有限。在居民的个人家庭财产中,股票资产也不超过15%。所以说股市波动
是有影响,但是影响还是在一定范围之内的。要搞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就要发展资本市场,发展市场就要能够经受住波动。
宁吉喆副主任还强调,下一步要继续采取有针对性的预调微调。股市波动是可控的。
现场,有记者提问中国股市波动相关问题。宁吉喆副主任谈到了一些个人观点。他表示,中国的股市作为多层次资本市场的重要组成部分,股市波动对经济平稳健康发展还是有一定实影响的。
但是在中国的社会融资总规模中,股市、债市等直接融资占社会融资总规模的20%左右,银行等间接融资占到80%左右。可见股市在社会融资总规模中作用有限。在居民的个人家庭财产中,股票资产也不超过15%。所以说股市波动是有影响,但是影响还是在一定范围之内的。要搞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就要发展资本市场,发展市场就要能够经受住波动。
宁吉喆副主任还强调,下一步要继续采取有针对性的预调微调。股市波动是可控的。
范文四:宏观经济形势
当前宏观经济形势分析及企业的十大选择对策
著名经济学家钟朋荣三天两晚报告会
(2015年1月9-11日开课)
课程总览
钟朋荣教授既是知名的经济学家,又是实战经验丰富的咨询专家。钟教授在北大、清华等地所讲授的《宏观经济分析》课程,内容深刻,观点独到;钟教授的《企业十大选择》课程,是他20年企业咨询经验的结晶,涉及到企业战略、企业制度、商业模式、企业投融资等诸多领域,内容丰富,对企业家具有较强的指导性和操作性。该课程在全国演讲,受到企业家的高度好评。具体内容见课程提纲。
钟朋荣教授简介
钟朋荣,著名经济学家,是我国较早研究通货膨胀的专家之一,1987年出版的《中国通货膨胀研究》是国内研究中国通货膨胀的第一本理论专著,1990出版的《中国涨价风波》又从现实对中国通货膨胀作了深度分析。最近所演讲的“通货膨胀与企业对策”的专题演讲深受企业家欢迎。
现任北京视野咨询中心主任。北京视野咨询中心自1994年成立以来,已为全国200多个地方政府和大中型企业提供过咨询服务。
兼任中央财经大学、中南财经大学、江西财大、西北大学等六所大学教授;兼任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中国人民大学总裁班和县市长班特聘教授,为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中国人民大学总裁班和县市长班宏观经济分析、区域经济战略、企业发展战略的主要授课教师之一;兼任北京裕兴、彩虹集团等5家上市公司独立董事;兼任全国20多个地方政府和企业的顾问。
曾在乡、区、县、中央四级政府任职;在中央办公厅调研室工作6年, 参与过不少重要政策的研究和文稿的起草。
主持制订过大庆、三九、包钢、大冶特钢、杭州汽轮机集、永煤集团、路安集团、华立集团、云南出版集团、郑州信托等100多家企业的战略方案和改制方案;主持过德隆、格兰仕、三九、方太等10多家知名企业的案例研究;主持制订过郑州、安阳、许昌、漯河、济源、温州、绍兴、台州、乌鲁木齐、吐鲁番、运城、襄樊、荆州、延边州、石嘴山、义乌、平阳、苍南、寿光、增城、新郑、清丰、滑县、内黄、福安、罗平、候马、左权、寿阳、路城等100多个地市、县市的经济发展方案。不少方案被地方政府采用后,收到良好效果。
在《人民日报》、《经济研究》等报刊发表数百篇经济论文,不少文章被大量转载;在人民出版社等全国知名出版社出版了18部经济学专著,如《中国通货膨胀研究》、《宏观经济论》、《中国企业为谁而办》、《勤劳人的经济学》、《中国金融新现象剖析》、《百条治国大计》、《民富论》等。
授课特色
? 原创性
1988年至1993年,钟教授在中共中央办公厅调研室从事宏观经济研究,参与过许多重要政策的研究和重要文稿的起草, 对中国的宏观经济和政府运行机制有比较透彻的了解;1994年至今,钟教授从事了近20年的咨询工作,为全国近200个地市和县市和近200家大中型企业进行过咨询工作,对中国的经济的情况,对企业的情况非常了解。钟教授讲授的大量内容和观点都是从长期的咨询实践中总结出来的研究成果。他的授课内容、观点甚至语言,都具有原创性特点。正因为原创性,钟教授的授课内容不断更新。
? 严谨性
钟教授长期从事经济理论研究,出版了大量专著,发表了大量论文,养成了严谨的治学风格。他的授课逻辑严密,语言精炼而准确,一天的课程几乎没有废话,许多名言让人终身难忘,终身受益。如“凡是中国人造不了的东西,以后都是天价”、“心胸决定事业”、“通货膨胀的本质是债务人”、“企业家既要成为管理专家,更要成为反周期专业”,“做投资既要选产业,也要选时点,有些项目,选时点比选产业更重要”“老板的成长要经过三个阶段:专家、企业家、政治家”、“动中有静,有利稳定”,等等。钟教授的课程,通篇都是这些他自己总结的至理名言。
? 实用性
钟教授作为从事过近20年咨询工作的咨询专家,既为咨询对象提供操作方案,又从每个地区、每个企业吸收了大量营养,咨询工作要求能拿出办法,解决问题。因此,务实和实用成为他授课的重要特点。无法他讲宏观还是讲企业,最终都要落地,都会给出明确的解决方案。许多内容听了以后马上可以付诸操作。
? 通俗性
钟教授的授课特点是,将深奥的经济学理论用通俗的语言表达,让听众都能听得懂、记得住。
招生对象
1. 经济部门主管金融或产业投资的负责人
2. 企业董事长、总经理、投融资项目负责人及其他中高层管理者
3. 资本市场投资者及其他相关投资人
4. 有优质项目需对接资本市场的企业家
5. 商业银行、投资银行、证券公司、基金公司、投融资负责人
核心课程
范文五:宏观经济形势
央行首提适时适度进行预调微调 存准金率或下调
称CPI同比涨幅有继续回落的可能;货币政策近期已开始逐步微调
本报讯 (记者苏曼丽)昨天,央行发布第三季度货币政策执行报告指出,继续实施稳健的货币政策,并首次提出适时适度进行预调微调。对比二季度的措辞,央行并未提及“把稳定物价总水平作为宏观调控的首要任务”,调控重心发生微妙变化。
物价稳定基础不牢固
在一系列政策措施综合作用下,物价过快上涨的势头得到初步遏制。CPI自8月起连续回落,10月份跌至5.5%。央行认为,8月份以来CPI环比增速显现放缓迹象,目前看同比CPI涨幅有继续回落的可能。若国内外经济增长进一步放缓,物价涨幅回落还可能加快。不过央行仍然认为未来物价走势仍有不确定性,物价稳定的基础还不牢固。
“当前物价仍在较高水平,尤其是在全球极度宽松的货币条件仍将持续、前两年国内需求扩张较快的大环境下,通胀预期短期内难以轻易改变。”央行表示。此外,目前经济内在扩张的压力依然存在,物价调控不能松懈,需要宏观政策继续把握好力度和节奏。
中国劳动力成本、服务业及非贸易品价格等可能会有持续和刚性上升的过程,资源性产品价格也有待理顺,这些因素都可能会加剧通胀预期,物价对总需求扩张的敏感性也会更强。
第一创业证券分析师宋启超表示,由于前期紧缩的持续,加上食品价格季节性等因素,通胀正处于阶段性的快速下降进程,明年通胀形势将明显好转,中国将告别高通胀时代。
货币政策微妙变化
CPI逐步回落之际,货币政策的方向也发生微妙变化。在三季度货币政策报告对于下一阶段调控思路表述中,今年一、二季度报告中重点提出的“把稳定物价总水平作为宏观调控的首要任务”并未出现。
央行昨天表示,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 将继续实施稳健的货币政策,密切监测国内外经济金融形势发展变化,把握好政策的力度和节奏,根据经济形势的变化,适时适度进行预调微调,巩固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良好势头,保持物价总水平基本稳定,加强系统性风险防范。
近期,央行已经开始逐步微调货币政策。央票利率连续三期下降,10月份信贷投放环比大幅上涨20%,资金面紧张局面得以缓解。
银河证券研究报告指出,调控政策的关注点开始出现一些微妙的变化——从抑制通胀逐步向兼顾经济增长转变,货币政策工具操作已进入前瞻把握和审慎平衡的阶段。
存准金率下调概率上升
本报讯 (记者苏曼丽)通胀的回落,为政府在通胀和经济增长之间寻找平衡提供了空间。近期央行也频频释放微调信号,而专家预测最快今年年底央行将下调存款准备金率。
澳新银行大中华区经济研究总监刘利刚认为,面临着通胀下降,但经济增速却因为外界形势不明朗和房地产市场降温等因素可能迅速下滑的大环境,中国应该尽快放松货币政策,来保证经济的软着陆。他预测央行将很快调降存款类金融机构的存款准备金率,本月底或者下月初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将是关键时间窗口。 国泰君安分析报告指出,1年期央票利率低于同期的定期存款利率已经释放了降息的信号,预计接下来将会看到存准率的下调、然后是基准利率的下降。目前年底下调存准率的概率显著上升,而2012年1季度以后存在降息可能。
但汇丰银行大中华区首席经济学家屈宏斌认为,目前下调存款准备金率为时尚早,他表示,但从短期来看,政策完全反转的时机尚未成熟,毕竟目前的通胀率仍高于4%的官方目标。更重要的是,最新的经济数据显示中国经济增速依然保持在8.5%-9%的水平,政府还没有必要通过降息或下调存款准备金率等方式全面放松货币政策。野村证券指出,今年内央行将保持存款准备金率和基准利率不变,但会通过公开市场进行微调。
动态、差别的存款准备金率调控方式可能成为央行的首选。央行昨天在报告中也透露“继续实施差别准备金动态调整措施”。刘利刚认为,为了给中小企业减负,央行将对中小型银行采取幅度更大的准备金率调降幅度。
■ 相关
央行称目前货币供应适量
今年以来货币供应量M2增速快速下滑,已经从上年末19.7%的高位回调至今年9月末的13%,市场担心货币供应量的萎缩将影响到经济增长。不过,央行昨天表示,考虑金融创新导致的货币供应量低估,当前的货币总量与实体经济需要基本相适应。
“在上一轮稳健货币政策时期(1998-2007 年)M2增速平均为15.9%,在加入金融创新等因素后,目前实际货币增速只比这一平均水平略低一些。”央行表示,如果再考虑到过去两年为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形成了较高水平的货币存量,以及中国经济增速趋稳,那么现在的货币总量与实体经济的需要是基本相适应的。
目前金融工具不断创新,企业与居民投资渠道日渐丰富,分流了企业与居民存款,使货币供应量有所低估,央行也正在逐步扩大M2的统计范围。刚刚公布的10月份M2数据中,央行首次将非存款类金融机构的存款和住房公积金纳入M2统计范围。
此外,央行还指出,银行表外理财资金、境外金融机构在境内的存款也一定程度上影响货币供应。央行数据显示,9月末,商业银行表外理财产品余额为3.3万亿元,比年初增加9275亿元,同比增长45.7%。分析人士指出,这意味着央行接下来可能将银行表外理财资金、境外金融等机构在境内的存款等数据逐步纳入M2中。(苏曼丽)
全球经济面临三大风险
本报讯 (记者苏曼丽)央行昨天发行的报告指出,欧债危机、美国政治僵局和恶化的金融状况、发达经济体长期宽松的货币政策将是全球经济未来面临的主要风险。
央行认为,欧元区主权债务问题导致金融市场 持续动荡,若危机进一步向核心国家蔓延,可能引发全球系统性风险,目前欧元区正在会同IMF等国际机构探讨如何加速实施纾困方案,如果危机的救助和处理能取得市场认可的成效,将有助于提振信心,促进全球经济复苏。
除了欧债危机,美国财政整顿的政治僵局、持续疲弱的住房市场及不断恶化的金融状况也为全球经济带来风险,目前的状况可能持续抑制美国的复苏势头,从而影响全球经济。此外,主要发达经济体将在较长时间内维持宽松的货币政策,可能加剧跨境资本无序流动和金融市场动荡,影响全球金融稳定。
在这种背景下,新兴经济体的政策制定难度加大。央行表示,虽然商品价格近期趋稳,但由于需求较为旺盛,主要新兴经济体的通胀水平仍有可能维持在高位。一方面,新兴经济体希望加息以抑制通胀上涨,而另一方面由于发达经济体利率普遍较低,加息可能吸引更多热钱涌入。
央行:货币信贷增长向常态水平回归
中国人民银行货币政策分析小组
2011年11月16日
内容摘要
2011年第三季度,国民经济保持平稳较快发展,经济增长由政策刺激向自主增长有序转变。消费需求保持稳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较快,对外贸易更趋平衡,内需作为经济增长动力更强,农业生产形势良好,工业生产增长平稳,居民收入继续增加,物价过快上涨势头得到初步遏制。前三个季度,实现国内生产总值(GDP)32.1 万亿元,同比增长9.4%,居民消费价格同比上涨5.7%。
第三季度,中国人民银行按照国务院统一部署,围绕保持物价总水平基本稳定这一宏观调控的首要任务,继续实施稳健的货币政策,着力提高政策的针对性、灵活性和有效性,综合交替使用数量和价格型工具以及宏观审慎政策工具,加强银行体系流动性管理,引导货币信贷平稳增长,保持合理的社会融资规模,引导金融机构合理把握信贷投放节奏和调整信贷结构。同时,继续完善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稳步推进金融企业改革。
稳健货币政策成效逐步显现,货币信贷增长向常态水平回归,与经济平稳较快增长相适应。2011 年9 月末,广义货币供应量M2 余额为78.7 万亿元,同比增长13.0%。人民币贷款余额同比增长15.9%,比年初增加5.68 万亿元,同比少增5977 亿元。前三个季度社会融资规模为9.80 万亿元,融资方式多元化发展。9 月份非金融企业及其他部门贷款加权平均利率为
8.06%。9 月末,人民币对美元汇率中间价为6.3549 元,比上年末升值4.21%。
当前经济增长趋稳是主动调控的结果。一段时期内世界经济形势依然复杂多变,国际金融危机深层次影响继续显现,国内经济发展也面临不少新情况、新变化、新挑战,但中国经济本身平稳增长的内在动力较强,宏观经济有望继续保持平稳较快发展。中国人民银行将按照国务院统一部署,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继续实施稳健的货币政策,更加注重政策的针对性、灵活性和前瞻性,密切监测国内外经济金融形势发展变化,把握好政策的力度和节奏,适时适度进行预调微调,巩固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良好势头,保持物价总水平基本稳定,加强系统性风险防范。
根据经济金融形势和外汇流动的变化情况,综合运用多种货币政策工具组合,健全宏观审慎框架,保持货币信贷和社会融资规模的合理适度增长。加强信贷政策与产业政策的协调配合,引导金融机构着力优化信贷结构,切实做到有保有压,保证国家重点在建、续建项目的资金需要,重点支持符合产业政策的中小企业,支持民生工程尤其是保障性安居工程。继续加强地方融资平台公司贷款、表外业务和房地产金融的风险管理,加强对民间借贷的监测分析,加强系统性风险防范。稳步推进利率市场化改革和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改革,继续深化金融企业改革。大力发展金融市场 ,优化融资结构,推动金融市场服务实体经济发展。
从过去的五个月来看,经济增长保持稳定,通胀压力依然显著,中央紧缩的政策保持不变,人民币利率和汇率进入了一个不断上升和升值的通道,房地产市场博弈依然处于僵滞观望状态。上半年的中国经济,总体可以概括为:宏观稳定,微观调整,适度通胀,经济总体表现为稳定趋好的形势。展望下半年,中国经济增长仍将保持在10%左右的潜在增长区间,全年经济增长总体有望实现9.8%左右,CPI有望保持在5%左右的高位水平。
一、长焦镜头视角下的中国经济分析:“双高”经济是本轮经济增长周期的一个显著特征。
中国经济目前进入工业化中后期发展阶段,经济层面的二元经济转型基本结束,经济进入刘易斯拐点后的农业商业化阶段。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的工业化驱动、城市化抑制的发展模式,以及以金砖四国为代表的新兴经济体的崛起,这些因素决定了中国经济进入了一个以“高增长、高通胀”为特征的“双高”经济增长周期。下面具体分析一些数据,来说明我们的结论。 消费物价指数(CPI),自从2009年10月份走出负增长以来,持续上升,201
0年11月份达到5.1%的高位,2011年3月份达到5.4%,4月份保持在5.3%,5月份维持在5.2%,6月份跃升至6.4%。如果考虑到2011年1月份CPI指数篮子调整的因素,按照去年的CPI统计指数的话,今年3—4月份CPI已经达到6%左右。通胀的压力在持续上升。本轮通胀压力主要来自于成本压力,包括国际能源资源和大宗原材料价格上涨的因素,还有一个重要的因素,就是中国经济处于刘易斯拐点后农业商业化阶段,或者说工业化中后期的中等收入陷阱阶段,农产品价格上涨,以及由此推动的劳动成本上涨,将是一个持续影响中国消费物价指数的因素。这预示着中国结束了高增长、低通胀的经济增长阶段,进入了一个高增长伴随着高通胀的经济增长阶段。
生产者物价指数(PPI),同样自2009年11月份走出负增长以来,在2010年5月达到7.1%,一直保持在6%左右的高位,在2011年3月份达到7.3%,在4月份保持在7.2%,5月份维持在6.8%,6月份继续保持7.1%。PPI在2010年4月达到6%以上以来,一直保持着高位运行。这一方面反映了国际能源资源和大宗原材料价格保持高位水平,另一方面反映了国内劳动成本持续上升并保持高位水平的现实。
GDP增长,自2009年3月走出经济周期的谷底6.1%以来,在2010年3月达到11.9%的高位,到2010年12月回归到9.8%,到2011年3月保持在9.7%。经济相对保持在潜在经济增长趋势水平。根据我个人2008年的一个研究,中国经济的潜在增长趋势基本上保持在10%左右,这是一个经济在各种要素充分配置下的自然增长水平。中国经济工业化驱动、城市化抑制的现实,使得城市化在工业化中后期阶段,尤其是中等收入水平阶段,结合国际上新兴经济体的经济起飞与工业化发展,中国依然会保持一个较高的潜在经济增长趋势水平,也就是说,保持在10%左右的增长率。
通过对比GDP与PPI、CPI的变动趋势,我们可以看出本轮经济增长周期的一个显著特征就是,高增长、高通胀,即进入“双高”经济增长周期。
二、短焦镜头视角下的中国经济分析:“双缓”趋稳是今年经济增长的一个突出特点。 今年以来,随着中央紧缩的货币政策和财政投资的逐步退出,经济增长中的政策刺激效应在消退,市场的配置机制逐渐发挥作用,采购经理人指数PMI、沪综指数、发电量等指标反映了这一特征。“双缓”趋稳将是今年经济的一个突出特点。具体数据分析如下。
采购经理人指数(PMI),2009年4月达到最高点56.6,2010年4月为55.7,到2010年11月降为55.2,到2011年3月又回到53.4,4月为52.9,5月到52,6月下降到50.9。PMI的持续下降,表明整体经济过热的情形结束,通胀与增速同时出现放缓的趋势。这一放缓的趋势,反映了经济调整中增长与政策预期趋于稳定,通胀与增速放缓,即“双缓”特征。“双缓”特征是上半年经济的一个突出特点,也是下半年和全年经济的一个重要特点。
沪综指数,自2010年6月走出最低点2398.37点,到2010年9月达到最高点3655.66点以后,一路平稳保持在2800点左右,2011年2—4月份保持在2900点左右,5月跌落到2743.47点。沪综指数走出低谷,回到2800点左右,也反映了经济调整中增长与政策预期趋于稳定,经济趋稳是其中一个重要的因素。
发电量,从2011年1月份的3672亿千瓦时,经2月份的3101亿千瓦时,到3月份的3830亿千瓦时,4月份又降到3664亿千瓦时,5月份同比上升12.1%,为3775亿千瓦时。今年以来,发电量总体高于本轮周期谷底,尤其是2010年的总体水平3500亿千瓦时。发电量回升并保持较高位的稳定运行,反映了经济趋稳的力量在形成,与“双缓”特征相对照,说明经济结构在发生着调整和变化,资源配置的效率在提高。
房价指数,自2011年以来,无论是国房景气指数还是销售价格都保持在一个稳定水平,即100—104点区间。房价指数,反映的是经济中的金融投资和通胀预期。房价指数稳定,说明经济整体是趋稳的,通胀是趋缓的,增长是趋缓的。这一特点也反映了“双缓”趋稳的经
济特点。
对比采购经理人指数(PMI)、沪综指数、发电量和房价指数,我们可以得出,从经济实际运行层面和企业运行层面看,经济表现出了“双缓”趋稳的特征和趋势。
三、流动性视角下的中国经济分析:货币供给回归常态,增长趋于理性是今年经济的另一个重要特征。
货币投放量,狭义货币供给M1从2009年8月超过广义货币供给M2以来,一直持续到2010年12月,进入2011年1月以来,M1增速低于M2,并维持在同样的增速水平。M1增速自2009年8月超过M2,到2010年1月达到38.96%的最高点,一路维持稳定的下降,进入2011年,低于M2并维持在相对稳定的增速水平,即1月13.6%、2月14.5%、3月15%、4月12.9%、5月15.1%。M2增速则从2009年9月达到最高点的29.31%,降到M1以下,到2010年7月下降到最低点17.5%,8月回升到19.2%,并一路维持较为稳定的增速水平,到2010年12月的21.2%,开始下降到2011年1月的17.2%、2月的15.7%、3月的16.6%、4月的15.3%。通过对照M1和M2增速与GDP增长速度,我们可以发现,2009年8月以来,包括整个2010年,中国经济的增长主要是由最终消费需求拉动的。进入2011年以来,随着国家相关刺激消费的政策逐步淡出和上轮经济周期中消费抑制的释放,消费对经济增长拉动的刺激与补充性贡献逐步回到一个理性的增长水平。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从2010年开始一直维持在18%的增速水平,进入2011年3月以来,逐渐下降并保持在17%左右。这也反映了消费的政策刺激作用在消退,消费增长回归理性水平。与此相对应,进入2011年以来,企业投资和供给存货等的经济推动力量正在趋于稳定。这说明经济面无论是企业、政府、消费者,还是市场,都回到一个理性增长水平和状态。伴随GDP趋稳增长的M2增速的放缓,反映了企业微观结构调整与管理的改进,也反映市场资源配置的优化。
新增贷款,自2010年3月恢复相对稳定,到2011年1月的趋于上升,说明企业信心在恢复,这反映了企业在政策刺激退出或资产配置上的流动性的调整,说明企业内部资产结构在发生调整,经济面在回归稳定。
工业增加值,自2010年11月增长13.3%,跳到2010年12月最高点1
5.7%,进入2011年以来,依次为2月份14.1%、3月份14.8%、4月份13.4%、5月份13.3%,与M2增速相对照,说明企业的赢利能力正恢复到与市场资源配置相对均衡的水平。
四、总供求视角下的中国经济分析:供给优化、需求调整,转型发展,趋于稳态平衡增长是今年经济的一个总的特征。
根据三次产业的调整和投资、消费与出口三驾马车的结构优化趋势,经济在宏观层面表现出了趋于内在稳态平衡增长的趋势。这一内在稳态平衡增长的趋势正反映了经济战略结构调整、发展方式转型和经济趋于软着陆的总态势。具体分析如下。
总供给GDP,根据国家统计局发布的统计报告,一季度,国内生产总值为96311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同比增长9.7%,增幅比上年同期回落2.2个百分点,但相比于2010年全年和四季度,分别回落0.6%和0.1%。总供给显示经济趋稳向好。从三次产业看,第一产业增加值增长3.5%,增幅比上年同期回落0.3个百分点;第二产业增加值增长11.1%,比上年同期回落3.4个百分点;第三产业增加值增长9.1%,比上年同期回落1.1个百分点。这说明第一产业与第三产业发展态势相对良好,由此表现了经济在结构上的调整和优化。同时,第一产业的良好发展态势,也表明总供给层面的农业和原材料正在形成有效的供给能力,为抑制成本推动的通货膨胀和维持经济稳定增长提供了持续稳定良好的供给环境。第三产业发展态势良好,一方面说明支撑第三产业发展的环境逐步优化,另一方面也说明产业结构调整与升级在逐步形成,市场的资源配置作用在替代政策的刺激作用。总供给
呈现出的结构优化,反映了中国经济发展方式正在发生转型,经济结构正在优化,供给趋于平衡的稳态增长趋势正在形成。
总需求,包括投资、消费和净出口。根据国家统计局的统计结果,2010年全年投资278140亿元,增长23.8%;消费154554亿元,增长18.4%;进出口总额1831亿美元,增长6.4%。相比而言,进入2011年以来,1—2月份投资17444亿元,增长24.9%;消费29018亿元,增长15.8%;进出口总额-73亿美元。1—3月份,一季度投资39465亿元,消费42922亿元,进出口总额-10.2亿美元,FDI303.4亿美元,外储余额30447亿美元,增长24.4%。1—4月份投资62716亿元,消费56571亿元,进出口总额114.3亿美元,FDI84.64亿美元。根据1—4月份投资、消费和净出口的数据分析,以1—2月份为基数,三四月份的投资、消费和净进出口的增长率分别约是1.26%—1.33%、0.48%—0.95%、-0.86%—1.70%。从这一短期增长趋势看,投资增速在下降趋稳,消费和出口在上升并趋稳。这一结果显示了总需求层面经济增长的结构在趋于合理,消费和出口,替代投资成为拉动经济增长的稳定力量。这显示了中国经济在刺激政策退出的过程中,呈软着陆趋势,市场的力量在加强,经济稳定向好的趋势在显现。
根据总供给的结构优化与总需求的结构调整,2011年中国经济增长总体趋势是趋稳向好的。
五、总的经济形势分析与展望
总结我们以上的分析,2011年经济总的形势与本轮经济增长周期的特点、政府的经济刺激政策退出和市场力量的逐步恢复密切相关。具体表现在,本轮经济增长周期的“双高”运行特征决定了经济处于稳定向好增长与高通胀并存的状态;处于刺激政策退出和市场逐步恢复过程中的“双缓”趋稳特征,决定了今年经济增长无论是增长还是通胀都相对会趋于缓和;货
币供给回归常态,增长趋于理性的流动性特征决定了今年经济不会出现过度通胀,同时经济也会趋稳;供给优化、需求调整,转型发展,趋于稳态平衡增长的总供求特征决定了今年经济一个总的形势是经济趋于软着陆,总供求趋于稳态平衡,经济内在增长动力逐步稳定形成并支撑经济增长向好的趋势。
概括地说,2011年中国经济总的表现是,内在自主稳态平衡增长,高通胀趋缓保持高位运行,表现在总供给层面的优化抑制了通胀进一步升高,总需求层面的结构优化支撑了经济内在平衡稳态增长。货币流动性层面全年将保持在一个较为稳定的增长水平,经济逐步实现结构调整、发展方式转型和企业管理创新。
此外,根据我个人先前对中国经济研究形成的一个战略分析框架和判断指标,即,“经济面上看江苏(山东),政策启动看广东(浙江)”,我们对江苏、山东、广东、浙江四省经济进行分析发现,一季度四省GDP增长分别是11.6%、11%、10.5%、10.4%,都保持了一个稳定向好的局面。结合我们先前对中国经济潜在增长趋势的研究,中国经济潜在增长水平将保持在10%左右。由此,我们认为,2011年中国经济保持在潜在增长水平区间,将实现9.8%左右的增长。
新浪财经讯 东北证券(15.15,-0.47,-3.01%)于2010年12月18日(星期六
(9.76,0.23,2.41%))在长春举办“2011年度投资策略报告会”,探讨宏观经济形势、政策走向,分析股市运行趋势、行业投资策略。
会上,国家信息中心经济预测部首席经济师祝宝良做宏观经济形势分析主题演讲。 以下为发言实录:
祝宝良:尊敬的矫董事长、杨总裁、各位来宾,大家早上好!非常高兴有机会参加东北证券的投资策略报告会。我对现在的宏观经济形势做一个判断,结合十二五情况,给大家做一个简短的介绍。
大家都知道,2009年是中国经济最困难的一年,2010年是中国经济形势最复杂的一年。2011年可能是比较困难又比较复杂的一年,是两个问题兼而有之的问题。从困难程度来说,没有2009年那么困难,保增长不是主要任务。复杂程度也没有今年这么复杂,今天所谓复杂,很多问题我们看不清楚,解决什么问题,我们不知道。也不知道中间会孕育什么风险。在2009年预计今年的时候,大家说今年的膨胀压力会比较大。从今年三月份,一系列调控政策就出台了。包括限制房价的政策。到了5月份,当时在人民银行开会的时候,很多学者又担心中国也会出现通货紧缩,那个时候觉得中国经济的复苏强于任何国家的程度。 3月份,又开始发生变化,美国开始货币放量政策。中国通货膨胀成为比较大的解决。解决通货膨胀的问题,放在一个比较高的位置,中央经济会议说了,把调整经济结构还是作为未来宏观调控的主要目标。 这就显示出了今年宏观调控的一些复杂程度。针对这种情况,今年宏观调控的很多政策,经济界也好、理论界都在探讨,政府更多采取了行政手段。我个人也认为在这种复杂的背景下,可能行政手段有时候比经济手段更管用一点。应对房地产的一些政策等等,大部分行政手段用的比较多。
当然在这个过程中,我们说经济手段还是起着主要作用,市场配置资源的主体地位得到发挥。
今年的情况怎么样呢?我们中央经济工作有一个基调,把宏观经济政策转向了,继续实行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但是还继续强调要把处理好三个关系,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调整经济结构和通胀预期的关系,还是作为明年经济工作的主要重点。这是一个提法。 第二个,巩固和发展应对金融危机的成果。过去两年我们对经济危机已经取得成效,未来还要巩固和发展这个成果。
从这两句话的解释,我们知道2011年的主要经济工作,我们提出15个字的方针,还是要稳增长、调结构、防风险、促改革、惠民生。我给简单介绍为什么这么考虑这个问题。
今天我想讲这样几个问题,一是对当前的经济形势怎么看。第二对当前的经济增长存在哪些矛盾和问题,结合世界经济发生的一些变化。第三个问题,给 家简单讲讲,按照现在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经济明年大概是什么趋势。这样三大问题。但是讲这三大问题之前,肯定要有结合。第一结合十二五规划期间,我们提出的一些政策建议。明年作为十二五规划的第一年,在哪些方面要贯彻十二五规划的政策建议,比如在改革上,在一些结构调整上,哪些地方可以先突破的。 第二,离不开国际经济形势的判断,很多政策,我们也在强调中国和世界经济的关系,世界经济形势不一定接受了,外界怎么变,我们怎么变。现在不是了,中国的因素也成为一个内生性的因素了。我变了,世界不变,世界在变,我怎么变。中国和世界的经济关系比较复杂了。我们也看到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开完以后,新华社的通稿里,第一次对中国经济的影响说出来了。以前中国对世界经济怎么判断,我们很少说,只是一个大的判断而已。
这一次,我们对世界经济怎么判断,第一次出现在新闻稿里。这说明中国的作用在加强。 反过来,中国和世界经济的互动作用在加强。我们既要判断好世界经济的判断,又要判断好世界对中国的影响。
第三,中国面临的现实问题要结合在一块。从这三个角度看当前的中国经济形势,以及明年经济的走势。
怎么判断当前的经济形势?我刚才简单讲,中央经济会议有五大判断,对今年的经济形势。 第一,国民经济确实保持比较快的增长,全年的经济增长速度按照现在的增加速度,可能要达到10.3%。这样高的速度,比去年要提高1.2个百分 点,特别是工业增长速度,从今年7月份开始,已经稳定。这是应对金融危机,进一步推动成果是非常好的。这个过程中,消费增长是比较快的,投资增长比较稳定,外贸出口超过我们想象的,开始恢复了。这一点,大家也说,在应对全球金融危机和1929年相比,全球化没有变。各个国家没有把自己的市场封闭起来,这是和历史上历次应对金融危机的情况不一样了,各个国家尽管碰到这么大的困难,但是没有把市场封闭起来。这一点非常重要。
我特别强调最近社会上有一些说法,中国今年以来应对房地产的政策失败了,我不同意这种看法,我认为今年以来中国在房地产的调控里,取得的成效是 非常大的。判断房地产的成效有两个指标,第一房地产的价格,基本上我认为是稳定住了。尽管9月份以后,环比又有所上升,部分城市的房价有所抬头,但是没有房地产宏观调控,可以想像在流动性这么宽松的情况下,房价上升是不可控制的。第二,在房地产价格基本稳定的同时,房地产的投资速度下来了,保持很快的增长。这对未来一年到一年半的房地产供给,特别是商品房的供给,打下了基础。预示着未来房价不会出现太大的波动。这是我们讲的国民经济平稳较快发展。
第二,农业获得了丰收。尽管粮食价格、蔬菜价格在上升,但是粮食丰收不容易的。连续四年过1万亿斤。
第三,产业结构的调整还是有成效的,包括区域之间的结构,高耗能、高污染的限制问题,新兴产业的发展,以及区域之间的要素转移,现在我们做资本市场的,特别关注区域间的要素转移,大量的生产要素,工厂,从沿海地区向中西部地区转移。确实发挥了非常大的作用。大家也都关注区域性的板块,反映了区域之间的发展。我认为中国七个大的结构调整,区域结构是很大的,大家可能觉得区域政策太多了,但是不管怎么样,区域的发展这几年还是取得了非常好的成效。
第四,民生有所改善。民生的改善主要表现为社会覆盖面的加强,特别是农村的养老保险在加强。现在已经覆盖到23%的县。另外,农村的新农合水平在提高,这两块实际上预示着未来农村的消费增长是有一定潜力的。这对资本市场的发展意义也是很深远的。一旦农村的社保体系建立得更好一点,我们讲农村的一些消费,包括农民的收入,消费的提高,为我们未来的发展有很大的作用。
第五,关于改革还是有一定成效。像人民币汇率改革、林权制度等等改革,特别是文化产
业的改革。在十二五规划里,专门有一章专门讲中国文化产业的发展。文化产业的发展确实从文化产业、文化事业两个角度来说,服务业的发展确实起到很重要的作用。
当然还有一条,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可能没有讲,价格问题,今年9月份以前,控制通胀预期还是有成效的,但是9月份以后,为什么突然全国的价格在上升,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通胀预期发生了变化,这和美国的放量货币政策分不开的导致,全球通胀预期上升,引发了中国9月份物价上升。
但是控制通胀角度来说,今年整个控制通胀的成效,相对2009年底的预期来说,是小了。可能过了一年,很多人都忘了,2009年预计今年经济增长的时候,很多人通胀可以过10的,实际看起来,尽管百姓对通胀的压力还是有一些不满意的地方,但是总体来说,控制通胀还是有效果的。
有没有问题呢?我个人讲到的,大概今年从长期来看,中国结构性问题、体制性问题,结合在一块,长期问题和短期问题结合在一块,国际问题和国内问题结合在一起,中长期的问题要解决了,十二五规划也提出很多问题,提出以科学发展观为主题,转变中国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包括收入分配,但是我们也看到,中长期里面,体制结构问题,需求结构、产业结构、要素投入结构、收入分配结构,这七个大的结构问题,问题还是很严重的。在七个大结构问题里,我认为解决比较好的是区域结构。产业结构这几年有所进展,但是进展不大。需求结构依赖于收入结构,大家在十二五规划制定之前,社会的期望值非常大。但是我看到中国的十二五规划里,我一再和社会各界人士强调,我说理解收入分配,十二五规划里有四大亮点。第一,科学发展方式是主题,经济发展方式是主线,这是一个亮点。第二个亮点,在产业上,我们提出新能源产业,十二五里列的七大产业政策,和社会上说的不一样,排在第一个是互联网和新兴技术,第二个是节能减排上,这个顺序是有一定含义的。说明未来我们的发展是靠绿色、新能源汽车。有一些成熟的技术可以大大地发展,包括生物、高端装备制造业,可能比新能源汽车的发展还要大。产业里还有两大突出的,一个是海洋经济,几年以前我们提出过,我个人理解,包括三个含义,第一叫做海上运输,这个问题一提出来就比较敏感,因为涉及到海洋主权争端问题。第二渔业,简单的摩擦,比如前一段的撞船事件。还有海上的旅游。第四块是海洋资源。还有一块是和临港资源的发展。这一块亮点,涉及到海洋经济战略,这是未来要发展的,可以找到一些亮点在里面。
产业里的第二个亮点,文化产业的发展。第三个亮点,关于国民经济收入调整的问题。通篇看十二五规划,不是简单的把富人的收入通过捐助拿给穷人, 不是简单分蛋糕的问题,而是如何做大蛋糕的问题。因此提出了四个层次的含义,第一发展,通过发展解决就业,通过就业解决收入分配。没有就业,不可能解决收入分配。我们也提出来,要防中国收入陷井的问题。 第二个层次,怎么样保证就业,除了发展经济,第二块就是加快培训。中国提出来叫做科教兴国和人才强国战略的概念。
第三个办法,这两个问题肯定解决不了收入分配问题,提出公共服务均衡化的问题。其中很重要的问题就是社会保障,包括社会的教育保障、医疗卫生,以及刚才说的新农合、农村的
养老保险,这些改革的意义是重大的。
第四,如果这些问题还解决不了,真正强调收入分配。把一部分有钱人的钱通过各种渠道转移到技术阶层,把国有企业一些利润转移给社会保障,这里提到国有企业利润的改革,高端工资的限薪问题、劳资谈判问题、个人所得税的调整问题。过去大家在十二五规划之前,大家都把注意力集中在第四个方面,这是过分了。当时我也觉得社会上出现了很多问题,有钱人不高兴。我见到一个校长,他说,我一个大学校长,我的工资买不起一个房子,有个副部长也说,买不起房子。 一个高管年薪100万了,他说我的水平在国外能够拿到2000万甚至7000万,我的收入也低了。所以从下到上,没有一个人对收入是满意的。所以在这次十二五规划里,把收入分配问题讲得很清楚。针对这个问题,明年第一年在收入分配会调整,农村、社保、养老保险,个人所得税能不能做一些解决。国有企业的利润、分红的比例能不能提高一点。针对这些方面的改革会多起来。
这是解决结构性的问题。还有体制性的问题。说的比较多的有这样三大问题,可能是需要解决的。
第一,中央和地方政府财力事权划分问题,地方政府承担很多事权,但是没有财力,地方政府解决它的事权两个主要办法一个是卖地,第二是建立融资平台,通过融资平台进行贷款解决当地的一些基础建设、社会事业建设。这两个问题是从这个问题衍生出来的。
解决这个问题的突破口,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也好、十二五也好,提出加强县级政府的财力投入。中央的转移支付和地方的转移支付往县级增长递增,要解决这个问题。
第二个大的问题,政府通过国有企业,包括中央和地区的垄断资源的问题,包括土地资源、矿产资源,甚至市场资源问题。一方面大家知道节能减排也好,要靠产品价格改革,另一方面老百姓感觉这些资源都是国家在控制,为什么要涨价,这里还有中央和地方的事权划分问题,资源税问题。存在着非常多的矛盾。
主要还是资源性产品价格、环境成本,金融价格、利率市场化问题。这两个问题又连在一起。十二五规划提的非常清楚,加大市场化力度。这个问题,明年会重点解决。今年的通货膨胀现在开始起来了,我们当时就说,中国经济好的时候,通货膨胀,影响了居民的利益,经济不好的时候,也不敢改,企业困难,增加了资源性产品的价格。到底什么时候是很好的时机?我们现在回头看,5月份是一个时机。现在看起来,这个有难度,但是不改,确实在节能减排方面,中央通过行政手段拉闸限电,通过要素配置解决。这是长期的问题,这些问题在十二五规划里都有一些说法,落实到年度工作要去做。
从年度分析上,我们更加关注一些短期问题。主要表现在五个压力在加大。
第一,膨胀压力在加大。讲到原因,当然原因很多了,第一,通胀压力,第二货币存量,包括原材料成本上升。第四,受到气侯的影响,像蔬菜的问题。 光这样说,问题解决不了,说怎么应对,没有把物价上升的原因搞清楚。我们也说,回头看,和2004年的物价上涨,当时由于粮价上涨引起的,CPI也达到 3.9%,第二轮2007年-2008年的物价上涨。第三轮就是这一次了。我说2004年的物价上涨就是农产品(13.56,-0.18,-1.31%)供 给不足,导致粮价上
升,那个时候的总供给、总需求包括货币需求不复杂,解决办法很清楚,就是增加供给。从2004年开始,中央政府把农业税补贴了,增加农产品供给,连续七年粮食丰收。2007-2008年的物价上涨,中国的经济增长已经高于13%、14%,中国消费拉大,拉动全球商品经济的上升,根源在于中国经济过热。这一轮,中国GDP只有10%,我们的工业有些产能还是过剩的。全球的经济增长复苏慢下来了。从全球来说,在全球产能过剩情况下,带来了通货膨胀。如果全部是中国的成本推动性,也解释不了。为什么说成本推动性,为什么涨的是蔬菜、房地产?成本没有增加,个别成本有的是增加了,所以解决这一轮的问题,我们说这一轮通货膨胀所有的因素都在一块了,既有供给问题,也有需求问题,既有通胀预期问题,搅在一块。中央的办法很清楚,从供给上、打击投机上,控制通胀预期上来解决。当时有人说为什么不加息,为什么不动用货币政策,社会上说法很多,包括这一次,大家预期市场要加息。我的解释是,看看国十条有没有作用,因为我说不清楚这次通胀的原因是什么,货币政策肯定要回归稳健,不回归稳健是不可能的,因为物价上涨最终是货币因素。但是短期金融货币是不是就能把物价减下来,肯定做不到。全球的产品价格上涨,不是中国需求引起的。是美国的货币问题引起的。所以,我认为当时出来国十条,我认为非常正确。但是社会上很多学者在质疑,发改委又在搞限量。这次经济通胀因素很复杂。
也有学者说了,这一轮在通胀预期前提下,还有期货市场,我要解决这个经济问题,在通胀预期情况下,流通领域出现了很多问题,这时候要治理流通领域。国16条基本从这个角度来说的。但是如果没有效果,其他的政策还要去做的。这是第一个问题,通胀的压力在加大。 但是不管哪些原因,这些问题都没有解决。
这里我稍微花点时间讲,我认为这一轮中国经济通货膨胀不是短期的问题,可能是中长期问题。问题是美国的货币放量政策什么时候退?美国是结构性失 业,过去几年,美国把低端产业都赶走了,通过推升房地产把经济拉起来,多的人可以做建筑工人,把就业解决了。等建筑不行了,这些人又失业了。美国没有办法了,要搞产业化,但是没有三五年,产业化起不来。只有量化宽松,财政赤字已经到了10%,继续扩张,我们觉得他的经济很难。流动性陷井,政策有作用,但是作用很小。包括新能源技术进步也比较慢,制度创新也没有多少,宏观调控政策也没有多少,全球的经济复苏确实非常缓慢、非常曲折的过程。
美国什么时候退出量化货币宽松政策,但是要从10%降到4%,两三年退不出来。他要不退,全球的热钱往发展中国家流失,挡不住,全球就会通胀。我们在十二五提出要解决劳动报酬要和劳动生产率同步,使劳动生产率提高要和工资一样,结果就是通过劳动生产率的提高,降低生产力的压力做不到了。2004 年、2005年之所以降,是因为老百姓工资不涨,价格就稳定住了,传导不下去了,物价就不长了。这一轮就可以往下传导,工资和物价联动的机制开始了。所以也讲到物价的机制,中长期的问题。这次在十二五规划里,把促进经济发展、调整结构、通胀预期放到十二五规划里了。
通胀的压力,我认为不是短期的问题,还是中长期的问题。我们认为发达国家可能是滞胀,发展中国家肯定是通货膨胀。但是涨到什么程度,我们还不好说。还有其他的因素来决定。
第二个问题,房地产调控难度加大。
总的来说,目前房地产的调控价格没有调到位,如果调狠了,可能真的把房地产价格调控下来了。结果就是开发商商品房的住房不愿意干了,未来还有风 险,如果不调,在通货膨胀的预期之下,价格可能很厉害。结果,从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到十二五,提出两个机制,市场归市场,保障归保障。这个提法是对的。包括明年要搞1千万套保障性住房建设。包括建设部的算法,要投入2万个亿。现在房地产投资接近5万个亿了,光靠保障性住房来投,不一定把房地产投资稳定在一个水平上,不够。房地产的调控难度,我认为还是加大的。
这里也简单展开讲一下,我们的投资三大块,房地产投资、基础设施建设投资、制造业投资。房地产投资,十二五以政府背景为主的基础设施投资,这一块可以灵活投资,如果投资下得快了,可以把这块投得高一点,但是这里地方政府为主的基础设施建设投资,基本投资来源于信贷,把信贷紧得过多,这块投资可能也会下来。如果信贷不过紧,通货膨胀的压力也会存在。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强调一点,十二五规划不要盲目压制。
国内需求快一点,投资就会快一点。从房地产调控,我们看到明年通胀的速度会下降一点。 第二点,粮价可能还有上升的问题。只要是农民多库存一点,城市居民多库存一点,粮食价格就会困难。因为生产周期很难。如果老百姓看不到明年粮食丰收,粮食问题就会绷得很紧。所以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要千方百计地保证粮食问题。
第三点,稳定外需难度加大。人民币升值压力,贬值美元谁升值?肯定是发达国家升值。整个外需,加上世界经济,明年复苏缓慢一点,稳定外需的难度还是挺大的。外需少了一块,投资又少了一块,明年的经济增长和今年相比总的来说会弱一点。
还有一个难度,节能减排难度在加大,毫无疑问,现在开始用行政手段,应该用一些市场手段,比如调整资源产品的价格,短期不会大幅度提高。
一方面我们看到需求有往下的趋势,一方面通胀压力很大,这个情况下,既要稳定增长,要管理好通货膨胀,肯定是积极的财政政策调整经济结构,防止通货膨胀对一些低端人群的伤害。这就是说我们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回归正常的政策趋向。
明年的经济形势,我认为有五个问题。第一要稳增长,第二防风险,第三调结构,第四转改革,第五惠民生。
防风险,我认为有四个风险。第一通货膨胀的风险,管不好,通货膨胀的压力会大一点。第二,房价的风险。第三,人民币汇率大幅度上升的风险。第四,热钱的风险。调结构,不用说了,农业结构、产业结构、区域结构、要素投入结构、国民收入分配结构都要调,中央经济会议上有一句话,今年无论如何要培养出一些具有核心竞争力、市场比较好、大型的企业和产业。我要支持它,怎么支持,财政的政策要支持。过去两年我们也知道,在应对金融危机过程中,支持企业搞技改、技术创新,我们也投入了不少钱,但是实事求是地说,如果一个企业支持一个亿,就成了微软。如果支持4万家,什么也没有,最后都发工资了。
我们也希望证券部门、投资者们,要看清楚,如果支持的力度小,就没有机会了。强调以后,主管部门应该贯彻这个问题,政府的资金用来撒胡椒面,这是有问题的。
第四个亮点,改革要进行精心设计和规划。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也再次提到要精心设计,怎么理解,写报告的人要进行解读。但我个人认为,调结构很重要的一块是通过改革促进的。改革有时候要冒点风险的,比如资源性产品价格的问题。你永远找不到最好的机会,但是你可以找到一个相对好的机会。财政有很多钱,可以进行相应的改革。
惠民生,包括廉租房的建设、保障性住房的建设。
经济总体上可能回落一点,预计9%-10%之间。这是大家对中国经济预测初期的问题,没有过10的,也没有降到9%的以下的。大家对明年的GDP的看法基本一样。
第二个差异,可能是在物价上。如果今年什么价格都不改革,没有任何新涨价因素,按照现在的大约的估计,翘尾因素可能在2.3%。明年上半年,2 月1号是春节,1月份的物价可能要涨得非常高,1月份又是元旦、又是春节,环比要涨1%,这是最基本的。恰恰我们看到的是在元旦春节期间、两会期间,物价翘尾因素很快。
工资物价基本联动的话,我们预测调节水价、电价、加上资源性改革,考虑到工资物价联动,如果改了,明年1月1号改,影响全年的CPI1.5个百 分点。这两个加在一块,接近4%了。还有一些新涨价的因素,粮食价格、油价,有人预计油价明年要涨到100美元。这样看起来,明年要把物价改革,又想把物价控制在一定的范围之内,难度是比较大的。
结果就是中国控制的资源性价格改革,可以选时机,不一定马上就改。我们也认为明年的膨胀压力还是比较大的。我们预计应该是在4%,或者略高一点 的水平上。在这个过程中,大家都知道,社会上传出一些数据,财政赤字9千个亿??市场上的预期就是这样。我们看到这个结果,经济在9,物价在4,按照这个匹配,和全世界任何一个国家比,都是好的。困难程度没有去年大,但是和世界其他国家比,还是不错的。从经济基本面上,房地产价格抑制的态度来说,今年的资产价格不会太差。
我的报告就这么多,谢谢大家!
通胀与增长并存,政策趋向积极稳健
——2011 年中国宏观经济形势分析与展望
2010 年,中国经济延续了2009 年以来的回升向好态势,工业生产强力反弹,国内需求强劲,出口恢复性较快增长,三大动力协调性明显增强。由于发达经济体复苏进程艰难曲折、 新兴经济体增长动力减弱,2011 年世界经济形势谨慎乐观。作为“十二五”的开局之年, 在外需乏力、货币政策收紧和经济结构调整等因素的影响下,预计2011 年我国GDP 增长
9.5%左右,比2010 年回落约0.5 个百分点;CPI 上涨4%左右,高于2010 年0.7 个百分点 左右。在经济减速、通胀增压的大背景下,宏观经济政策转向积极稳健: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
更加注重稳定经济增长、调整经济结构和促进社会和谐;货币政策转向稳健,更加强调
审慎灵活,把稳定物价放在更加突出的位臵,保持信贷规模适度增长,加强利率和汇率调节。
一、2010 年我国经济运行“前高后低”,协调性显著增强2010 年,我国经济保持了平稳较快增长势头,工业生产强力反弹,国内需求强劲,出口快速增长,三大动力协调性增强。
1.受政策效应衰减和基数两大因素的影响,GDP 增长“前高后低”在外部环境改善、政策刺激和低基数等因素的影响下,2010 年我国经济延续了2009 年以来的回升向好态势。前三季度,GDP 增长10.6%,比上年同期加快了2.5 个百分点。分
产业看,第一产业增长4.0%,与去年同期持平;第二产业增长12.6%,比上年同期加快4.5个百分点;第三产业增长9.5%,比去年同期加快0.4 个百分点。但分季度看,经济增长则呈逐季放缓态势。第一、二、三季度 GDP 分别增长11.9%、
10.3%和9.6%,预计四季度经济增长还将有所放缓。今年季度之间经济增长逐季放缓,前高后低,其原因主要有两个:一是基数不断抬高。去年全年经济运行呈现“前低后高”,对 今年经济走势的影响明显。二是政策主动调控。今年以来国家先后出台两次房地产“新政”、规范地方融资平台和加大节能减排等政策对经济增长起到了明显的抑制作用。
尽管 2010 年前11 个月我国宏观调控政策的主基调没有变化,名义上一直实行的是“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但政策内涵却发生了重大变化。“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已从“宽松”转向“趋紧”,货币供应量增速明显回落(图2),多次提高存款准备金率,已连续两次动用加息手段。财政政策刺激力度也比预期的要小,原因在于财政收入增长加快,财政支出增长慢于预期,财政赤字率(即财政赤字额/GDP)约为1.8%左右,明显小于3%的预期水平。
2.三大需求趋于协调,内生性增长动力明显增强
从拉动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消拉动型特征十分明显,资本形成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了92.3%,最终消费的贡献率为
52.5%,净出口的贡献率则为-44.8%(表1)。在出口快速增长的背景下,2010 年经济增长的动力结构明显改善,协调性明显增强,主要表现在资本形成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大幅降低,净出口贡献率明显提升。费、投资和净出口)来看,2009 年中国经济的投资一是投资增长明显回落,动力切换结构优化2010 年前11 个月,我国城镇固定资产投资超过21 万亿元,名义增长24.9%,比去年同期回落7.2 个百分点。由于去年投资价格为负,今年为正,扣除价格因素后,今年投资实际增幅回落更加明显。根据我们测算,今年1-11月投资实际增长21%左右,比去年同期降低了14 个百分点。在增长放慢的同时,2010 年投资结构也明显改善,主要表现在:一是中央项目增长持续回落(图4),前11 个月,国有及国有控股投资增长19.0%,比去年同期的31.8%回落了12.8 个百分点;二是房地产投资依然高涨,前11 个月增长36.5%,高于去年同期18.7 个百分点;三是第三产业投资快于一、二产业,前11 个月第三产业投资增长26.9%,明显快于第一产业的16.6%和第二产业的22.7%;四是西部地区增长快于东部地区。1-11 月,东、
中、西部地区投资增速分别为21.5%、27.1%和26.5%。二是政策继续显效,消费需求平稳较快增长。受消费刺激政策延续和完善、经济景气回升和消费结构升级等因素的影响,今年消费需求继续保持较快增长。前11 个月社会消费品
零售总额增长18.4%,同比加快3.1 个百分点,实际增速与去年回落约1 个百分点。2010年消费热点集中在与政策刺激密切相关的汽车、家电和建材三大领域。比如前11 月,汽车
产销双双突破1600 万辆,全年将突破1800 万辆,将继续稳居全球第一大汽车市场。三是对外贸易恢复性高增长。今年前11 个月,全国出口名义增长33.0%,进口增长40.3%(图5),而去年同期则分别是同比下降18.9%和15.7%。今年出口高增长的原因主要有:一是世界经济复苏,外部环境好于去年;二是低基数效应,去年出口增长为负19%;三是稳出口政策效应继
续显效。还值得关注的是,今年中西部地区一些省份出口表现十分耀眼,如甘肃增长1 倍以上,西藏增长94%,云南增长78.5%,江西增长67.1%。-50从全球贸易环境来看,尽管波罗的海干散货运价指数(图 6)仍在低位波动,全球贸易
形势仍不乐观,但我国对美、日和欧等主要贸易伙伴的出口迅速恢复。前11 个月,欧盟继续保持我国第一大贸易伙伴,中欧双边贸易总值4338.8 亿美元,增长33.3%,占同期我国 进出口总值的16.2%。美国为我国第二大贸易伙伴,中美双边贸易总值为3468.9 亿美元,增长29.5%。日本为我国第三大伙伴,双边贸易总值为2677.9 亿美元,增长24.9%。中国 和东盟双边贸易总值达2630.1 亿美元,增长33.6%。
3.工业生产快速反弹,月度增长持续回落
工业增加值占我国 GDP 近一半的比重,从历史数据观察,我国工业生产与GDP 增长高度相关。受出口恢复、内需旺盛、企业回补库存和低基数四大因素影响,2010 年前11 个
月,我国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5.8%,同比提高5.5 个百分点;其中重工业和轻工业分别同比增长13.6%和16.7%。近几个月工业生产减速,一个重要原因是国家加大了强制 节能减排调控力度,对电力、煤炭、钢铁、水泥、有色等行业实行差别电价。
4.通胀水平温和上涨,新涨价因素不断增大
进入 2010 年,全国消费物价水平不断走高,CPI 由1 月份的1.5%逐月回升到11 月份的
5.1%,达到28 个月以来最高。1-11 月份,居民消费价格同比上涨3.2%,比上半年扩大了0.6 个百分点,比一季度扩大了1 个百分点。从环比来看,今年前11 个月,有8 个月份环比正增长,只有3 个月份环比为负增长。从表面上看,当前物价上涨主要是由食品和房租价格上涨引起的,但实际上,我国物价正处在由结构性上涨向全面上涨扩散的关键时期,CPI与PPI 由交替循环波动在2010 年下半年变为同步上升的趋势(图9),更加增大了未来价格上涨的压力。
5.综合警情指数在稳定偏热区间波动根据我们开发的“中国宏观经济景气分析系统”,11 月份,我国宏观经济综合警情指数
在稳定区间,但紧邻趋热界限的区域波动(图10)。构成综合警情指数的10 个指标中,财政支出处于过热水平,货币供给(M1)、居民消费价格指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和进出口 总额在趋热区间,受节能减排硬性约束,发电量和固定资产投资在衰退水平,金融机构贷款和财政收入处于稳定水平。二、2011 年经济将由回升转入增长与通胀并行阶段“十二五”时期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承前启后的关键时期,经济社会领域的重大改革进入攻坚阶段,投资、出口和“人口红利”三大拉动经济增长的传统动力将不断衰减,人均GDP 突破4000 美元后面临掉入“中等收入陷进”的风险,人口老龄化的提前到来和“未老先富”带来的挑战,能源、资源和环境问题将刻不容缓。要有效应对和解决这些重大挑战和问题,加快经济结构调整和发展方式的转变是必由之路,这必将对未来若干年我国经济增长产生重大影响。
(一)外部环境复杂多变,世界经济殊途同归于“滞胀”
从外部环境来看,2011 年世界经济将由前期超常规政策刺激下的恢复性反弹转向平稳甚至低速增长阶段,我国经济发展面临的外部环境依然趋紧。美国经济复苏动力依然不足,虽然 GDP 同比增长已连续3 个季度为正,但失业率居高不下,房地产业依旧低迷,银行放贷能力尚未复苏,以消费为主导的美国经济尚未有实质性好转。欧洲主权债务危机仍未过去,短期内对本来疲弱的经济复苏来说很可能是雪上加霜,在财政重建和刺激经济的“二难选择”中,2011 年欧洲经济很难恢复到危机前水平。日本经济在对美国和中国的双重依赖中有所恢复,但其受外部影响较大,未来仍有不确定性。总之,发达国家在低增长中继续加大货币供应,发展中国家的高增长不仅在发达经济体增长疲软的情况下也不可持续,而且还面临流动性过剩通货膨胀的压力,最后很可能形成殊途同归的一个结果,即“滞涨”,这是明年全球经济面临的最大风险。
(二)“三驾马车”均有放缓,经济景气小幅回落
1.投资增速依然较快,但增速有所回落固定资产投资是GDP 构成的要素之一,与经济增长有
同步的趋势。对明年投资而言,
既有促进投资增长的有利因素,也有不利因素,总体上投资增长将小幅放缓。有利因素包括:各地区在“十二五”规划开局之年的投资热情高涨,“新非公36 条”等政策促进民间投资。不利因素主要是房地产在调控中的走势仍不明朗,财政政策效应衰减、调整支出结构并且加 大对非增长性项目支出,货币政策转向稳健将对投资产生抑制。初步预计,明年固定资产投资将增长20%左右,明年低于2010 年的增速。
2.扩大消费继续显效,消费继续较快增长随着已有政策效应的发挥,城乡居民社保制度的不断完善,以及就业形势的好转,扩大内需的成效日益显著。与此同时,消费需求增长的动力依然受到多方面压力:一是居民收入增长相对经济发展提升较为缓慢;二是通胀水平走高,特别是食品、住房等生活必需品价格的持续高涨打击消费者信心,消费者预期指数在2009 年以来的缓慢提升后又迅速跌落(图1)。初步预计,2011 年我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7%左右,比2010 年放缓1 个百分
点;实际增长13%左右,也比上年回落2 个百分点。固定资产投资是GDP 构成的要素之一,与经济增长有同步的趋势。对明年投资而言,既有促进投资增长的有利因素,也有不利因素,总体上投资增长将小幅放缓。有利因素包括:各地区在“十二五”规划开局之年的投资热情高涨,“新非公36 条”等政策促进民间投资。不利因素主要是房地产在调控中的走势仍不明朗,财政政策效应衰减、调整支出结构并且加大对非增长性项目支出,货币政策转向稳健将对投资产生抑制。初步预计,明年固定资产投
资将增长20%左右,明年低于2010 年的增速。
2.扩大消费继续显效,消费继续较快增长
随着已有政策效应的发挥,城乡居民社保制度的不断完善,以及就业形势的好转,扩大内需的成效日益显著。与此同时,消费需求增长的动力依然受到多方面压力:一是居民收入
增长相对经济发展提升较为缓慢;二是通胀水平走高,特别是食品、住房等生活必需品价格的持续高涨打击消费者信心,消费者预期指数在2009 年以来的缓慢提升后又迅速跌落(图11)。初步预计,2011 年我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7%左右,比2010 年放缓1 个百分点;实际增长13%左右,也比上年回落2 个百分点。甚至变为负拉动。另外,外需疲弱、节能减排和投资放缓等因素也将抑制工业生产的增长。初步预计,2011 年全年我国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将增长13%左右,比2010 年回落2 个百分点。
(三)通胀压力上升,价格调节面临“二难选择”
从目前来看,推动 2011 年物价进一步上涨的因素包括:一是农产品价格上涨压力依然很大,这一压力一方面来自于二元经济结构的调整,另一方面来自于国际粮价震荡和上涨在
国内的传导。二是要素价格上升,成本推动型通胀成为主要形式。由于“刘易斯拐点”临近,劳动力结构性矛盾突出,劳动力成本继续上升已成定势。三是流动性过剩仍将助长通胀。一 方面由于明年信贷投放大约7 万亿左右,仍处于历史高位,另一方面由于人民币升值预期推 动国际资本流入增加,导致2011 年流动性过剩状况难以从根本上扭转。抑制物价上涨的因素有:一是经济减速减轻物价上涨压力,总供求关系将朝着有利于物
价稳定的方向发展。二是国际大宗商品价格趋稳。受美、日、欧三大经济体复苏乏力、需求难以大幅增长等因素的影响,预计2011 年原油、铁矿石等国际大宗商品价格保持基本稳定, 出现大幅飙升的可能很小,这将减缓输入性通胀压力。三是货币政策转向稳健,货币信贷增长将恢复常态,这有利于稳定通胀预期。
综合上述因素来看,影响 2011 年我国物价上涨的因素主要在成本推动方面。因此,化解和解除通胀压力的政策重点不仅仅是抑制需求,还要把改善供给放在更加突出的位臵。初 步预测,2011 年全年CPI 上涨4%左右,高于2010 年0.7 个百分点(表3),其中翘尾因素
2.3%,新涨价因素1.7%。
总之,从世界经济形势和工业生产、投资、消费和出口等多种因素综合来看,2011 年我国经济将由政策刺激下的较快增长转为结构调整中的稳定增长阶段,全年GDP 增长呈现
“前低后高”走势,与2010 年正好相反,增长9.5%左右,比2010 年回落0.5 个百分点,CPI 增长在4%左右,高于2010 年0.7 个百分点(见表4)。表 4. 2011 年中国经济主要指标预测 指 标 2007 年2008 年2009 年2010 年
(前根据影响中国经济增长的各种因素和我们开发的“中国宏观经济景气指数”(图13),我们对2011 年中国工业生产、三大需求(投资、消费和进出口)、物价以及金融市场等经济 指标做了分析和预测。初步结论是,2011 年我国经济将由政策刺激下的快速增长转为稳定增长阶段,全年GDP 增长9.5%左右,比2010 年略有回落。三、2011 年宏观经济政策重在“调结构”和“控物价”2011 年是我国“十二五”规划的开局之年,需要为下一个五年开好头、起好步。鉴于经济增长回稳、通胀率继续提高,明年政府将把“稳政策”作为宏观调控的主基调,政策基本取向是“积极稳健、审慎灵活”: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把“调结构”和“稳增长”作为财政政策的两大着力点;货币政策转向稳健,更加注重管理通胀预期;强调“包容性增长”,把经济发展的重点更多地落实在“人”上。
(一)财政政策重在“调结构”和“稳增长”
当前我国经济发展中存在的关键问题,不是速度而是质量,不是规模而是效益,不是总量而是结构。财政政策应继续充分发挥其在稳定增长、改善结构、调节分配和促进和谐等方
面的优势和作用,将“调结构”和“稳增长”作为政策的优选重点。“调结构”方面,继续着力扩大内需,着力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中的比重和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支持扩大就业和加强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全面实现基本养老保险省
级统筹,完善新农保相关政策,提升居民消费信心。进一步加大保障性住房投入和建设力度。进一步完善促进消费的政策措施,加强商贸流通体系等基础设施建设,扩大消费信贷。加快完善资源和环境税费政策,促进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稳增长”方面,积极稳妥地推进城镇化,大力推进西部大开发和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的振兴。以创新为依托推动战略新兴产业发展。稳定外资的同时,鼓励和引导民间投资扩
大,在财税、融资、担保等方面积极扶持中小企业发展。
(二)货币政策转向“稳健”,货币信贷回归常态
2011 年货币政策由“适度宽松”转为“稳健”,但也应避免政策收得过快过紧。确立宏观审慎监管理念、明确系统性风险监管机构、加快国内外金融监管协调机制建设,着力防范
系统性风险,维护金融和宏观经济运行的健康稳定。货币信贷回归常态化,在充分运用差别化存款准备金率促进货币信贷有序投放,同时逐步减少窗口指导、规模管控等数量型政策工 具的运用。加快利率市场化改革,增强利率、汇率等价格型政策运用的灵活性,恢复正利率,预留足够的政策操作空间。尽管短短一月之内央行已经连续两次加息,但从经济增长、物价运行的趋势以及利率水平来看,未来加息的空间和可能性依然存在,未来一段时间央行很可能采取“小步快跑”式的加息策略,引导货币政策回归常态。信贷政策方面,操作重点是稳定总量、把握节奏、优化结构和控制风险。预计全年新增
贷款规模7 万亿元。继续加强对西部大开发、战略性新兴产业、节能减排、产业转移和结构升级等和教育、卫生、社会保障等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薄弱环节和领域的信贷支持。限制对“两 高一资”行业的信贷投放,促进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
(三)完善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避免剧烈波动
从发展趋势来看,随着经济持续增长,我国国际收支双顺差的格局短期内难以改变,人民币汇率还将呈现升值。但人民币均衡汇率究竟是多少,应由市场来发现和检验。2011 年
我国应顶住外部压力,继续坚持小幅、渐进和可控的原则,避免一次性大幅升值,为我国外贸转型、抑制热钱流入和稳定就业预留一定的缓冲期。加快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改革,重在
坚持以市场供求为基础,参考一揽子货币进行调节,保持人民币汇率在合理均衡水平上的基本稳定。
(四)坚持房地产调控政策方向不动摇、力度不放松
在连续两次调控“新政”的作用下,我国房地产市场出现了一些积极变化,但全国房价并未出现总体下降,近期房价还出现了反弹,房价水平依然过高,调控目标还远未实现。因
此未来一段时间,国家应坚持房地产调控政策的方向不摇摆,力度不放松,并不断补充和完善。基本思路一方面抑制投资投机需求,改善和扩大供给,另一方面要充分挖掘二手房和租
赁市场的潜力,提高存量房的利用效率。下一步,政策操v作的重中之重是要加快推出物业税或房产税,完善资本房地产交易资本利得税政策,研究和出台遗产税,建立和健全抑制房地 产投机、促进房市健康平稳发展的长效机制。建立健全问责机制,督促地方政府兑现承诺,加大保障性住房的投资和有效供应。
总之,由于美、日、欧等发经济体复苏乏力、新兴经济体增长动力减弱,2011 年全球形势复杂多变,经济前景谨慎乐观。作为“十二五”规划的开局之间,在外需疲弱、政策调 控和成本上升等因素的影响下,2011 年我国经济增长将由政策刺激下的快速回升转入平稳增长阶段,全年GDP 增长9.5%左右,物价上涨4%左右。2011 年调控政策总统趋于稳健, 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财政政策更加注重“调结构”和“稳增长”,货币政策更加注重“管理通胀预期”,充分利用差别化存款准备金政策促进货币信贷均衡有序投 放。免
转载请注明出处范文大全网 » 十三五中国宏观经济预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