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一:我国中小学的德育目标
1.我国中小学的德育目标:“把全体学生培养成为爱国的具有__________,文明行为习惯的__________的好公民。”
2.德育过程由教育者、受教育者、教育内容和__________四个基本要素组成。
3.衡量品德水平的重要标志是__________。
4.在的与发展历史过程中,其原理、原则、内容和方法等存在一定的共性。这体现了德育的__________。
5.狭义的德育是指__________。
6.皮亚杰的研究表明:在10岁以前,儿童的道德主要处于__________发展阶段。
7.德育的过程是个体品德社会化与________________个体化的统一。
8.道德认识、道德情感、__________和道德行为是构成思想品德的四大要素。
9.德育内容是教育者依据__________所选择的、用以形成儿童品德的社会思想政治原理和道德规范的总和。
10.德育过程的主要矛盾是教育者提出的道德要求与__________已有的品德水平之间矛盾。
11.思想品德四要素中__________是关键。
12.教育者是德育过程中的组织者、领导者,在德育过程中起__________。
13.__________是进行自我教育的认识基础。
14.我们把根据教育目的、德育目标和德育过程规律提出的指导德育工作的基本要求成为__________。
15.从德育的角度来说,“一把钥匙开一把锁。”反映了德育的__________原则。
16.我国 老师总结的德育经验是“晓之以理,动之以情,持之以恒,__________。”
17.陶冶主要
范文二:对我国中小学德育教育内容的思考
摘 要:德育是对学生品德的教育,是全面发展“德、智、体、美、劳”五育中至关重要的组成部分。德育内容既要受到社会经济、政治、文化条件的多重制约,又要符合学生身心发展的基本规律。笔者梳理我国德育教育的历史及现状,希望对中小学德育教育的发展做出有益的思考。 关键词:德育教育;中小学 “人的全面发展”思想是我国教育目的的理论基础,也是科学发展观的重要内涵。《中小学德育工作规程》中指出:“德育即对学生进行政治、思想、道德和心理品质教育。”指形成受教育者一定思想品德的教育,在社会主义中国包括思想教育、政治教育和道德教育。 一、德育教育内容的历史分析 1.习俗性德育内容阶段 这一阶段主要指的是早期的原始部落及原始人群时期,德育的内容主要以习俗的传承为主,并通过习俗与生活去实施。儿童通过参与日常生产生活的各种活动,如祭祀、歌舞、竞技等,培养其对神灵、部族首领的敬畏,以及尊老、虔诚、勇敢、节俭、自制等美德。此时德育是一种全民的活动,并未独立于生产生活之外,德育内容狭隘,宗教色彩也较浓厚。 2.等级性德育内容阶段 主要指奴隶社会、封建社会的学校德育内容。这一阶段,道德教育的等级性日益明显,德育内容是为上流社会或统治阶级的利益需要服务。由于心理学、教育学的时代尚未到来,德育的内容虽然很多,却未合理分化,理念猜想及经验总结的成分很多,缺乏科学的证明;宗教依然在德育内容中占有很大的比例。 3.变革性德育内容阶段 如果说古代社会以手工工具生产为标志,现代社会则是一种大工业的机器生产,使这一社会阶段的德育内容具有了民主性、科学性、商品性、生产性等特点。德育的内容不再为上层阶级服务,而是注重个体生命内涵的提升,塑造拥有独立人格的民主社会公民。 二、我国现行中小学德育教育基本内容的梳理 1.理想教育 理想是人们生活奋斗的最终目标,是推动人们前进的巨大力量。青少年儿童是祖国的未来,要对学生进行科学、基本的理论教育,使学生认识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和人生的崇高意义,将个人理想和社会理想的实现联系起来。 2.民主与法制教育 青少年学生已是社会的积极成员,开始广泛地参与社会生活,进行社会交往,应有计划地向学生普及法律基础知识,使学生知法、懂法、守法、护法,教育学生提升民主思想,懂得民主权利,正确处理民主与法制的关系。 3.爱国主义教育 爱国主义教育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进程中有着巨大的感召和激励作用。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振兴民族精神,凝聚人民力量是爱国主义教育的目的所在,要使学生树立对祖国的高度责任感和祖国利益高于—切的思想。 4.集体主义教育 正确处理集体与个人的关系,历来是道德的基本问题。在社会主义社会中,处理个人和集体的关系、个人和国家关系的基本准则就是集体主义。集体主义教育通过对学生因势利导,使他们同情和关心他人的困难、疾苦和进步,自觉维护集体的荣誉,能与危害集体的行为作斗争,成为集体的积极成员。 5.世界观和人生观教育 世界观是人们对待世界的根本态度。人生观是世界观的一部分,是人们对待人生问题的根本观点和态度。教育学生认树立正确的生死观、苦乐观、荣辱观,使学会能够正确对待和处理学习、工作、理想、事业、友谊、荣辱、幸福和生死等人生课题。 6.社会公德教育 首先,教育学生发扬人道主义精神,弘扬中华传统美德,注重引导学生从小懂得尊重人、爱护人、平等待人。其次,培养青少年学生养成讲规矩、有礼貌、爱整洁、尊敬师长、说话和气、举止文雅等文明行为习惯。 三、对中小学德育内容授受过程的思考 1.理论知识与实践活动相结合 学生的道德认识大多来自于前人的道德经验,而道德行为与习惯则需要长期的实际锻炼,因此在现实的德育中,极易出现“假、大、空”的理论说教,言行脱节的现象。贯彻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原则,要求在思想品德教育中既要使学生系统地掌握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各项行为规范、准则等,又要培养他们良好的行为习惯,把两者统一起来,做到知行统一。 2.德育内容与学生认知特征相一致 中小学生的发展大致经历儿童期、少年期、青年期这几个阶段。每一阶段的学生身心发展都各有特点,教育者必须研究掌握这些特点,使德育要求、内容和方法在保持系统性的同时符合学生年龄特征,只有如此才能取得较好的效果。 3.严格要求与热爱尊重相结合 在教育实践中,要求教师从热爱、尊重学生出发,逐步提出严格的要求,把热爱、尊重和严格要求结合起来,从而引导学生不断进步。 参考文献: [1]顾明远.教育大辞典[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8. [2]檀传宝.德育原理[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范文三:我国中小学德育目标和内容的比较思考
我国中小学德育目标和内容的比较思考
《教学与管理》2008年6月1日
舞我国中小学德育目标和内容的比较思考
家,治国,平天下"中得到简明而又清晰的表达,这一: 表达式可以用"同心圆"来比喻.以"修身"为"圆心",l 再向家,国,天下延伸和扩展."修身"就是要学会做f 人,遵守做人的基本道德原则和规范;然后做人的道I
,个人处理好与家庭的关系,再进l 德规范延伸至家庭
一
步扩展至国家乃至全社会,全人类.这一"同心圆"{ 的结构不仅突显出人性为本的特征,而且突出了德育l 的阶段性,层次性.然而考察目前我国的中小学德育: 的目标及内容,我们会发现"同心圆"已发生了变化,1 "圆心"由个人的基本道德教育变为国家观念,集体观{ 念的教育.这一点可从我国现行的中小学德育大纲对l 德育目标和内容的具体规定得到证实.:
一
,目标和内容l
我国的中小学德育大纲对我国的德育目标和内I 容分别作了如下规定.l
《/J,学德育纲要》中规定小学德育的培养目标,就I 是培养学生初步具有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 学,爱社会主义的思想感情和良好品德;遵守社会公『 德的意识和文明行为习惯;良好的意志,品格和活泼, 开朗的性格;自己管理自己,帮助别人,为集体服务和I 辨别是非的能力,为使他们成为德智体全面发展的社f 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打下初步的良好的思l
想品德基础.:
《中学德育大纲》中规定的德育目标分为初中阶l 段德育目标和高中阶段德育目标.}
初中阶段德育目标:热爱祖国,具有民族自尊心,! 自信心,自豪感,立志为祖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努力I 学习;初步树立公民的国家观念,道德观念,法制观} 念;具有良好的道德品质,劳动习惯和文明行为习惯;l 遵纪守法,懂得用法律保护自己;讲科学,不迷信;具 有自尊自爱,诚实正直,积极进取,不怕困难等心理品l 质和一定的分辨是非,抵制不良影响的能力.l 高中阶段的德育目标:热爱祖国,具有报效祖国l 的精神,拥护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初l 习惯,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和科学的思想方法,具有 自尊自爱,自立自强,开拓进取,坚毅勇敢等心理品质 和一定的道德评价能力,自我教育能力.
中学德育的内容主要有:爱国主义教育,集体主 义教育,社会主义教育,理想教育,劳动教育,道德教 育,社会主义民主教育,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教育等, 其中高中还增加了马克思主义常识教育和社会实践 教育.
从培养目标上看,我国的德育目标一定程度上体 现了阶段性,层次性的特点,对不同的学生分别做出 不同的要求.小学侧重学生习惯的养成和性格的塑 造,中学注重学生的世界观和人生观的培养,遵循了 循序渐进的教育原则.但是,从德育目标的表述和内 容体系的排列可知,我国中小学德育目标和内容体系 的建构是首先强调国家观念,集体主义观念和政治意 识形态的教育,然后才是个人的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 教育.它们之间的逻辑关系是自上而下,即以国家为
中心,按国家的要求和社会的需要来规定下一代的培 养目标.这种逻辑结构不再强调以人性为本的"做人" 基础,明显已不再具有"同心圆"的特征
这种先强调国家,集体的观念,再强调学生个人 的行为习惯和道德品质教育的目标要求和内容架构, 是造成德育实效不高的根本原因.正如鲁洁教授所 说:"学校道德教育自身…….无论从理论还是实践方 面看,……向学生所灌输的道德规范,概念被抽去了 它的人性的本质内涵,成为一种空洞,抽象的行为规 定.它所要和所能达及也只是人的行为表现,无法穿 透人的心灵."为什么我们的德育"无法穿透心灵"呢? 为什么我国的德育出现许多悖论呢?如学生轰轰烈烈 地搞"保护环境"大签名活动,生活中却乱扔垃圾;在 校是品学兼优的"三好学生".在家却是蛮不讲理的小 霸王;小学生高谈爱祖国,大学生却缺乏起码的社会 公德……原因就在于我国的r311/]\学德育过于注重国 家意识形态的灌输教育和集体主义教育,忽视了学生 ?
37?
罗越媚:我国中小学德育目标和内容的比较思考 作为"人"首先应具备的道德品质和行为规范的养成l价值取向,它的价值取向突出
了个人良好的生活习惯
教育;我们的德育只注重处理个人与国家,与社会的l和关心,尊重,敬畏生命,最后
才是国家与社会的责任
关系,而忽视了教会学生正确处理个人与自己,与家{和义务.横坐标表示以个人为
核心,展现出个人与自
庭及个人与世界的关系.:己,与他人,与自然,与集体,与国家,与社会的递进关
二,比较与思考f系,,步一步向外扩展.由此可见,日本的德育目标取
1与日本中小学德育指导纲要的比较I向和内容架构是以"个人"为起点,分别提出
个人与自
1990年后,日本把道德教育目标表述为:"以教l己,与他人,与自然,与国家,与社会相
处时的不同价
我做起,分别提出了不同要求.比如,对自己要注意身 体与安全,不要任性,要诚实,自己认为正确的事情就 应付诸于行动等;对他人要有礼貌,友好待人,热情对 待年幼的人和老人,感谢给予过关照的人;对自然与 崇高的事物,要爱护自然,喜爱动植物,具有尊重生命 的心灵,懂得生命的贵重;对集体与社会,要主动参加 集体组织,与他人协作,认识和负起自己的责任,热爱 家乡,学校,关心祖国等等.日本的小学德育从一年级 至六年级作出不同的要求,从培养学生的日常行为习 惯开始,让他们能正确地对待自己,他人,自然,崇高 ?38?
f香港学校公民教育示意图
l香港学校公民教育示意图中,香港提出了学校公 l民教育的宗旨是"使学生认识个人作为公民与家庭, :邻里社会,地区社会,民族国家以至世界的关系,培养 积极的态度和价值观,从而对香港及中国产生归属 感,并为改善社会,国家及世界作出贡献.使学生认识 本港社会的特色.及了解民主,自由,平等,人权与法 治精神的重要,并在生活中实践出来.培养学生批判 性思考的素质及解决问题的技能,使他们能用客观的 态度去分析社会及政治问题,并能作出合理的判断." 公民教育理念对个人应具有的价值观和公民素 质分别做出了要求,正如上图所示,纵坐标表示了个 体价值观的推延,横坐标代表了群体价值观的延伸.
人的价值始于对人存在的肯定,称为生命神圣.社会 价值肯定人的存在及生命神圣,发展到肯定所有人的 存在和生命神圣.因为生命神圣,所以人人都有尊严; 既然人人都有尊严,就要彼此尊重.要维护彼此尊重 的社会,我们必须有平等,公义,和平.由于维护大家 共同存在是非常重要的,因此要守望相助,最后从谋 求个人的福祉发展到促进整个社会的共同福祉.香港 的公民教育以个人为起点,再到家庭,邻里社会,国家 民族乃至国际社会;培养学生的情感从手足情开始, 再到邻里心一民族感一人类友爱,同样是一种层层递
罗越媚:我国中小学德育目标和内容的比较思考 进的"同心圆"的结构.J
综上所述,日本和香港中小学德育目标设置和内『 容体系上都有"同心圆"的共同的特征:就是遵循自下l 而上的逻辑结构,以个人为起点,先强调个人的道德: 规范,进而到家庭,再到国家,社会的道德规范,又像l 是一层层的波浪向外扩展,它的中心始终是学生做人l 的基本原则和规范.l
3.比较后的思考ll
通过以上的比较,作者认为我国中小学德育在以} 下几个方面应当有所坚守并加以适当的调整,以适应l 时代的变化.:
(1)继续坚守做人的基本原则和规范的教育.这l 里主要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1
首先,要尊重生命的价值,培养学生树立"生命神l 圣"的观念,从而使学生体会做人的尊严,重视个人的: 权利和义务,并能在现代法治社会中合理合法地维护1 人权,维护做人的尊严.l
其次,在德育目标和内容中要体现对全球伦理l (或普世伦理)的认可,也就是对人类的基本道德生活J 及其普遍规范的认可.l
近几年来,世界各国都在热烈地讨论有关"全球l 伦理"的问题.全球伦理的定义是在《走向全球伦理宣一 言》中基于宗教背景下考虑当前的社会存在的道德问l 题而做出的.书中说:"我们所说的全球伦理并不是指l 一
种全球的意识形态,也不是指超越一切现存宗教的l 一
种单一的统一的宗教,更不是指用一种宗教来支配 所有别的宗教.我们所说的全球伦理,指的是对一些l 有约束性的价值观,一些不可取消的标准和人格态度l 的一种基本共识.没有这样一种在伦理上的基本共! 识,社会或迟或早都会受到混乱或独裁的威胁,而个J 人或迟或早也会感到绝望.""普世伦理同样没有任何f 全球意识形态的诉求,也不是一种凌驾于各特殊道德l 文化传统之上,并具有强制支配各特殊道德文化传统- 之理论野心的宰制性道德理论,而毋宁说,它只是一J 种基于人类公共理性和共享性价值观念之基础,并以1 人类最基本的道德生活为主题的道德共识和相融互f 通的伦理理念."l
目前,世界各国面临的许多道德问题越来越具有} 全球性,比如生态伦理问题,人El问题,发展问题,战l 争与和平问题以及爱滋病问题等等,这些问题的解决 不可能靠一个国家,只能靠全人类共同努力奋斗才能』 得以解决.因此,学校德育教会学生如何看待生命,如l 何保护环境以及如何使学生掌握人类生活所需要的l 普遍和基本的价值规范显得尤为重要.香港在这些方:
面已先行一步,香港教育署早在1996年的《学校公民l 教育指引》已将人类的普遍价值(普效性价值)作为核 心价值来设计公民教育课程.普效性核心概念和价值 分个人价值和社会价值,个人价值取向包括生命神 圣,人性尊严,自由,真理,理性,情感,审美意识,创造 力,个人独特性,真诚,勇气;社会价值包括平等,自 由,公义,友爱,共同福祉,关心人类整体福祉,容忍, 守望相助.
因此,我国中小学德育应能借鉴香港的经验,强 调人类的基本道德规范的教育,顺应时代的要求,培 养面向世界,具有人类终极关怀的下一代. (2)对德育目标和内容的逻辑结构作出适当的调 整,遵循自下而上的原则,以个人为起点来构建"同心 圆"的德育.因为现代社会中,人类面临的主要问题一 是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二是人与社会的关系问题; 三是人与自己的关系问题.
人类的道德生活是一个具有不同层次,不同结构 的综合系统,从德育目标来看,我们要坚守最低要求 (也是最根本的),就是做人的基本原理和规范的教 育,如诚实,守信,知礼,守法等.在此基础上再提出最 高要求,就是体现国家民族的意志乃至追求全人类的 共同福祉.
从内容体系看,回顾前面的分析,德育内容应按 以下顺序:个人与自己,与家庭,与国家及社会的关 系,并依据这一关系网络自下而上,自低到高来构建 现代德育内容.
总之,关注德育是时代的发展趋势,不论是东方 国家,还是西方国家,都将德育列为教育的重中之重. 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我国的中小学德育应与时俱
进,适时凋整,构建符合时代发展要求的德育目标和 内容,培养下一代.
参考文献
[1]原国家教委.小学德育纲要.1993—3—26.中学 德育大纲.1995年2月27日.
[2]鲁洁,朱小蔓.道德教育论丛(第一卷).南京: 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227—228. [3]冯增俊.当代西方学校道德教育.广州:广东教 育出版社.1993.
[4]香港课程发展议会编订.学校公民教育指引. 1996.
[5]李荣安.学校公民教育指引(1996年)的理念 架构及课程范围简介.学校公民教育资讯,1997(8).:
13—16.
[6]万俊人.寻求普世伦理.北京:商务印书馆, (责任编辑刘永庆)
?
39?
范文四:对中小学德育内容的思考
!
教育科学研究!
对中小学德育内容的思考
张
志
’摘要(德育内容是德育整体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探究确定中小学德育内容的依据,在总结继承传统德育
内容的基础上,从学生可接受的角度对德育内容进行筛选和分类分层,并针对当前确定德育内容方面存在的几个问题提出了具体解决措施。’关键词(中小学德育;内容;依据;思考’中图分类号()%*#
’文献标识码(+
’文章编号(#
德育内容是指德育活动所要传授的具体道
#
德价值与道德规范及其体系。德育内容是德育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体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科学地界定中小学德育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明确提出:“要加强辩证唯物内容,是提高中小学德育实效的重要任务之一。
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教育,使学生树立科学的世一、确定中小学德育内容的依据
界观和人生观。要有针对性地开展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的教育,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
统和革命传统教育,理想、伦理道德以及文明习宪法具有最高法律效力,是确定德育内容的
惯养成教育,中国近现代史、基本国情、国内外形根本依据。宪法第!&条规定:
“国家通过普及理势教育和民主法制教育。把发扬中华民族优秀传想教育、道德教育、文化教育、纪律和法制教育,统同积极学习世界上一切优秀文明成果结合起通过在城乡不同的群众中制定和执行各种守则、来。针对新形势下青少年成长的特点,加强学生公约,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建设。国家提倡的心理健康教育,培养学生坚韧不拔的意志,艰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社会主义的苦奋斗的精神,增强青少年适应社会生活的能
公德,在人民中进行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国际力。”中共中央办公厅和国务院办公厅《关于适应主义、共产主义的教育,进行辩证唯物主义和历新形势进一步加强和改进中小学德育工作的意
史唯物主义的教育,反对资本主义的、封建主义
见》指出:小学德育工作主要通过生动活泼的校的和其他的腐朽思想。”教育法是宪法之下的国内外教育教学活动,对学生进行以“爱祖国、爱人
家基本法律。《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第六条规
民、爱劳动、爱科学、爱社会主义”为基本内容的定:
“国家在受教育者中进行爱国主义、集体主社会主义公德教育、社会常识教育和文明行为习义、社会主义的教育,进行理想、道德、纪律、法
惯的养成教育。中学德育工作的基本任务是把学制、国防和民族团结的教育。”第七条规定,“教育生培养成为热爱社会主义祖国的具有社会公德、应当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的历史文化传统,
法制意识、文明行为习惯的遵纪守法的公民,引吸收人类文明发展的一切优秀成果”。教育法在导他们逐步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一系列教育法律规范中处于母法地位,具有最高观,不断提高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思的法律权威,是我们确定德育内容的基本依据。想觉悟,为他们中的优秀分子将来能够成长为共张
志
北京市通州区教师进修学校
中学高级教师
#
德育与心理
产主义者奠定基础。
!
传统德育外在的要求提得过多,思想规范道德准则、行为表现,统统都是外部的东西,很少研究学生自身的需要、兴趣等。从受教育者的接受机制看,不需要、不感兴趣、脱离受教育者实际的东西很难为受教育者所接受。学生进入初中以后,有人际交往的需要;有了解人生价值意义的需要;有认识自我、完善自我的需要。道德教育要满足学生的精神需求,帮助学生解决在生活中遇到的道德问题和心理困惑。
#
在价值多元化的社会里,道德教育把传授人类普遍价值观作为基础性内容。这种带有普遍性的价值观应当能融合东方与西方、精神与物质、传统与现代的思想精华,能被古今中外所有具有文明水平的社会及民族认同和珍爱。这种价值观应当符合以下标准:首先,它必须对个人和社会都有长远的益处;其次,它必须在哪里都能通行。检验它是否普遍适用的一个标准是可逆性,即:你是否也愿意别人以这样的价值观来对待
“欲人施于己者,“己所你。例如,已必施诸人”,或不欲,勿施于人”等人际关系准则,显然是能经受住这种检验的。另一种检验的标准便是普及性,即:当一个人遵循此价值观时固然是好事,而如果每个人都如此做时是否也是好事。例如,正直、善良、尊重等,如果每个人都这样去做,显然会促进社会良好风尚的发展。
近学生生活,使其易于被学生理解、选择和接受,便于转化为个人的现实行为。依据这两点,德育内容可划分为四个层次。
纪律和行为规范教育$
法制教育的主要内容是:使学生掌握宪法和基本法律的基本精神和规定。让学生了解与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的一些法律,例:交通管理规则、治安管理处罚条理和未成年人保护法等。做到知法、懂法、守法、护法,并能够用法律保护自己的正当权益。
纪律和行为规范教育,依据是学生守则、校内外各种规章制度和中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主要内容是:自尊自爱;勤奋学习;崇尚科学;尊重他人;遵规守纪;遵守公德;爱护环境。
%
.0/个人基本道德品质教育主要应该进行义务、良心、正直教育
道德义务是个人对社会和他人承担的责任,也表明社会和他人对个人行为的要求。义务是一
“应该做的”种职责,是。只有那些能够用善恶评价的,同人们的道德责任感相融合的自愿履行的义务,才能构成道德义务。要教育学生自觉地履行对他人、对社会的道德义务。
“自我调节者”良心是个人行为最主要的。良心对行为所起的作用是任何一种外部力量所不能代替的。如果说义务是自觉意识到的道德责任,那么,良心就是对道德责任的自觉意识。因此,培养学生对他人、对社会的良心尤为重要。
正直是做人的基本准则。教育学生做人正直就要要求学生做到:诚实、守信、坚持正确、反对错误、公正、坦率、心口一致、言行一致。
.2/个人基本心理品质教育主要应该进行自信、意志教育
自信是相信自己的愿望或预想一定能实现的心态。自信是支撑人的重要精神支柱。一个在生活中能独立自强者,必然以有自信心为前提条件。意志是人自觉地确立目的,支配行动,并通过克服困难和挫折,实现预定目的的心理过程。未来社会是需要强者的社会,是竞争激烈的社会,具有自信和意志等良好的心理品质才能更好地适应社会。
爱国主义、社会主义教育!
集体主义是社会主义道德的基本内容。对学
!
二、中小学德育的基本内容
中小学德育大纲对德育内容做了全面的规定,共十个方面.具体内容略/。反映了社会对德育的要求。在实施德育内容时还应考虑以下两点。01纵向分层次。受教育者的认知是一个由浅入深、由近及远、由低到高、由具体到抽象、由感性到理性的过程。道德本身也有基础道德和高尚道德之分。根据受教育者认知发展规律和道德内容的内在逻辑联系进行纵向分层次,使德育内容形成由低到高、由浅入深的序列,与受教育者认知过程同步,可以大大提高德育的可接受性。21可操作性。道德教育不仅要使学生形成正确认识,更重要的是形成良好的道德行为、道德习惯和道德品质。因此德育内容应具有可操作性,贴
!
!
教育科学研究!
生进行集体主义教育的主要内容是:热爱集体、关心集体、维护集体荣誉、个人服从集体。
爱国主义是指人们在长期历史中形成的对自己祖国、自己民族、自己文化、自己语言以及自己民族的优秀传统的热爱。爱国主义教育要以中国近现代史和国情教育为依托。爱国主义教育不仅要激发学生的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还要增强学生的义务感,即要努力学习,掌握建设祖国的本领,为祖国的繁荣昌盛做出自己的贡献。
社会主义教育要使学生初步懂得社会发展规律,理解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党的基本路线,热爱社会主义祖国。
!
人生观、世界观教育理想是人们对未来生活的向往与追求,它反映着一个人的生活目的和奋斗目标。理想教育主要是教育学生树立正确的生活理想和职业理想,并把个人理想和社会共同理想联系起来,在为社会共同理想奋斗中实现个人理想。
人生观是与理想紧密联系的问题,它是人们对人生的根本看法和态度。即人为什么活着,怎样活着才有意义。人生观教育主要是要教育学生懂得,人活着不光为自己,还要为他人和社会谋幸福。为人民服务,为祖国发展做贡献的人生,才是最有意义的人生。
世界观教育主要是对学生进行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常识的教育。
三、确定德育内容要理清的几个问题
#
德育既要满足社会需要又要满足个体精神需要。德育要满足社会需要就要做到以下几点。一是个体需要符合社会需要时,用社会需要去提升个体需要。例如,每个学生都有自我发展、自我完善的内在需要,那就要以社会需要为目标引导学生进行自我发展、自我完善。二是个体需要不符合社会需要时,要从社会需要出发对个体需要进行引导和纠正。例如,有些学生不能遵守学校规章制度,崇尚无条件的自由,那就要通过严格管理、培养和训练使其行为符合社会要求。三是社会需要而个体没有产生这种需要时,就要从社会需要出发,激发学生的个体需要。例如,学生不可能自发的产生环保意识,通过环保教育,使学生了解自然对人类生存发展的意义以及污染对自
然和人类的危害,从而形成环保意识和环保行为。
德育要满足社会需要这是无可非议的,因为德育本身就是为本社会利益服务的,人的个体需要是在这一目标之下实现的。但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德育内容的确定只考虑社会需要,忽视教育对象的心理特点和个体精神需要,使德育没能很好地发挥满足个体精神需要的功能。应该看到,德育满足个体精神需要就会促进个性的发展,而无数人的个性发展必然会推动社会的发展。因此,应重视和研究学生的个体精神需要。学生的精神需要既有共性又有差异性,所以,德育内容要适合不同层次、不同要求的学生,以促进他们的个性健康发展。
$
一元化价值导向是指德育代表社会、国家和受教育者根本利益的要求,不能是多元的,要坚持用一种正确的价值观念对多元价值观念进行导向。当今社会复杂多变,培养学生的主体选择能力是时代的需要。但主体选择本身没有明确的方向,主体可能选择善,也可能选择恶。在价值取向多元化的今天,学生在接受学校教育之前和在受教育的过程中,无不受着来自社会和家庭的多元化价值取向的影响,因而会不同程度地形成多元化价值观。在这多元化价值观念中有真、善、美,也有假、恶、丑。学校德育应该坚持一元化价值导向,指导学生学会分辨是非、善恶、美丑,培养学生主体选择真、善、美的能力。此外,一元化价值导向并不是用一个模子去铸造学生,教育者应有充分的宽容,学生应被允许以任何他们自己喜欢的又不违背道德的方式去行动和生活。
%
系统性是指思想、政治、道德、法纪、心理等各类德育内容相对独立又相互联系,依据一定的规则形成一个完整的体系。针对性是指德育内容要密切联系学生生活实际。在实施过程中,片面地强调系统性忽视针对性,容易使德育空对空。只讲针对性忽视系统性,容易使德育处于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被动状态。只有把二者有机地结合起来,才能有利于提高德育实效。这就要求德育内容系统性的构建不仅依据德育内容自身的逻辑联系,还要考虑学生的日常生活和心理发展规律。而德育针对性则是在系统性前提下的针对性。在实施渠道上,可以有侧重点。思品课、政治
德育与心理
课可侧重于系统性的理论教育,班级活动、团队活动可侧重于开展针对性较强的教育活动。
!
传统德育中有历经几千年而经久不衰的内容,这些内容汇集了古今中外人类创造的精神文明的精华,形成了相对稳定的德育内容,至今仍然显示出旺盛的生命力和积极的现实作用。继承就是要继承传统德育的精华。随着改革开放政策的实施和市场经济制度的确立,中国正沿着现代化的道路迅猛发展,德育要适应社会的发展,就必须在继承的基础上创新。这种创新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赋予原有德育以新的时代内容。例如,爱国在现代就是爱社会主义祖国。另一方面要增加时代发展和个体发展所需要的德育内容。例如:法制观念、合作精神、科学精神等。只讲继承不讲创新,不符合时代的要求,只讲创新不讲继承就会丢掉最基础的东西。因此,德育内容要有一个基础性的相对稳定的系统,还要向时代和生活开放,不断从经济社会变革和文化创新中吸纳新鲜的思想道德养料,关注人们生活中所遇到的思想道德上的新问题,使继承与创新得到有机的结合。
#
道德是分层次的。低一层次的是社会所允许的;较高一层次的是社会要求每位公民必须做到的;再高一层次的是社会所提倡的。中小学德育应定位于“社会要求每位公民必须做到的”这一
2参考文献3
《马克思主义伦理学》203罗国杰主编:第4、人民出5、0.、06章,
版社,054.年版。
《德育的理论与实践》2.3周之良主编:,第06章,北京师范大学
出版社,0557年版。
《学校德育教育原理》263檀传宝著:,第7章,教育科学出版社,
.///年版。
《价值取向多元化与学校德育对策的思考》《中国教283王逢贤9,
育学刊》,0558年第7期。
《时代精神与新教育理想的构建》《教育研究》213叶澜:,,
0558年第0/期。
层次。因为:中小学是基础教育阶段,它的特点一是全民性;二是非终结性。中小学并不承担人才培养的终结任务,但它为人的终身发展打下基础。这就决定了中小学要进行的是社会每个人必须具备的、最基本的道德教育。
随着德育的改进和加强,德育内容越来越全,德育要求越来越高。改进和加强德育的目的是提高德育实效性,越来越全的内容和越来越高的要求在实践中越来越难以实施,这就离改进和加强德育的初衷越来越远。针对这种状况,当前面对全体学生应特别强调加强基础道德教育,夯实做人的基础。同时对学生中涌现出的优秀分子要不失时机地进行引导,为他们能够成长为共产主义者奠定基础。
!
:责任编辑:韩素玲;
北京市丰台区教育发展服务区
“教师发展学校”首批启动
.//0年1月01日,由首都师范大学与北京市丰台区教育委员会共同创办的“教师发展学校”
在丰台教育发展服务区正式启动。首批“教师发展学校”有丰台区太平桥中学、东铁营中学、丰台区第一小学、南宫中心小学等四所学校。在中小学建设教师发展学校,通过提高教师专业水平培养.0世纪新型教师,改进教师的教育教学实践,是“科研兴教”、“科研兴校”的一个有益尝试,是中小学教育发展、教师教育改革的一种新的探索。
“教师发展学校”的提出和建设借鉴了国际教师教育发展经验,适应了国际教育发展趋势。建设教师发展学校的目的是探索研究型教师教育和培养的新模式,提高教师的综合素质,实现教师持续、有效的发展;其特点是师范类高等院校与中小学合作,以学校和教师发展需要为核心,实施“校本培训”,教师培训不离岗。“教师发展学校”的建立将促进现行中小学功能性发展。
!
范文五:略论中小学德育内容的层次及重点
[摘要]当前我国中小学的德育内容非常丰富、复杂,对其层次及重点加以合理区分,利于教师在实际的德育过程中处理好各内容之间的内在层次、实施重点,将学校德育的内容进行不断优化和落实,取得较好的德育效果。
[关键词]德育内容 层次 重点
当前我国中小学德育的内容主要源自《小学德育纲要》(1993年)、《中学德育大纲》(1995年)等相关规定,内容较为丰富、复杂,需要对其层次及重点加以合理区分,以利教师在实际的德育过程中处理好各内容之间的内在层次、先后关系、实施重点等,取得较好的德育效果。
一、中小学德育内容的层次
现当代德育内容结构的一般趋势是从最基本的道德 教育 开始,因此当前我国中小学德育内容应当包括三个层次:
其一,规则层次的德育内容。这是指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必须遵守的一些具体的 政治 、思想、道德、 法律 行为规则。如尊敬国旗、国徽,会唱国歌,孝敬父母,友爱同学,不打架、不骂人,不说谎,不恃强凌弱,不损坏公物,不随地吐痰,不乱扔乱放等等。
其二,原则层次的德育内容。这是对各种规则层次德育内容的一般概括,是在一般情况下必须遵守、特殊情况下可以变通的政治、思想、道德、法律行为准则。如热爱和平,但对于别国的侵略我们又必须要敢于说不,敢于以武力的方式将其驱逐出境;如诚实守信,但对于敌人的诱供,我们要敢于守口如瓶,善于“撒谎”,对于一些需要鼓励和赞美的人来说,有些“善意的谎言”可能要比“实话实说”更能取得实效;如尊重他人,有时并不意味着对他人的缺点甚至错误熟视无睹,只是在批评或指正时应做到真诚等等。
其三,理想层次的德育内容。这是对各项原则层次德育内容的高度概括,是学校大力提倡的、希望学生去追求的最高的政治、思想、道德、法律行为境界。如爱祖国、爱人民、爱 科学 、爱 中国 共产党、爱社会主义,舍己为人、公而忘私、无私奉献,维护法律尊严、伸张人类正义、维护世界和平等等。
德育内容的三个层次教育对学生的行为具有不同的教育功能:理想层次的德育内容主要起激励作用,原则层次的德育内容主要起指导作用,规则层次的德育内容主要起规范作用。由于起激励作用的德育理想在中小学阶段实现的程度较低,加上德育理想一般较为宏大、抽象,不具有较强的操作性,教师一般也只是发发倡议、喊喊口号,很少也很难去监督学生的 发展 水平。相比而言,起指导作用和规范作用的原则和规则层次的德育内容,因其可操作性较强,则较便于实施和监控。同时理想层次也必须通过原则和规则层次来落实,所以我们与其空喊口号,让德育理想成为空中楼阁,不如立足实际,脚踏实地从规则与原则层次做起,让德育理想“落”下来,变得实在些,也许这样反而会收获“理
想”的果实。
二、中小学德育内容的重点
依据德育内容三个层次的划分,当前我国中小学德育内容的重点应当包括或强调以下几个方面。
1(基本道德品质的教育
基本道德是个体生活的基础性道德要求。基本道德往往是 历史 上传承下来为人类社会广泛接受的道德规范。“我认为道德教育在内容上要选择那些相对恒定的德目来进行。比如勤劳、勇敢、诚实、守信、公正等基本德目。这些德目虽然具有历史的、民族的、文化的差异,但他们包含着人类文明共同的、基本的价值取向。我认为这些基本的东西要通过价值传递给下一代。”[1]“不管时代如何变化,我们总将有着和我们祖先同样的需要。那就是,愉快、勇敢地度过我们的一生,和周围的人友好相处,保持那些指导我们更好成长的品质。这些品质是欢乐、爱、诚实、勇敢、信心等等”。[2]
德育的基础正是要教会学生做人。所以诸如公平、正直、诚实、勤劳、勇敢、仁爱等等基本的道德品质应当成为中小学德育的奠基性内容。
2(国民公德教育
国民公德教育是指通过德育对本国的国民给予的一种作为合格国民(公民)所应具备的基本的公共政治立场、思想观念、道德规范、法制观念等的教育。它的目的在于形成本国国民基本的集体意识、国家意识和民主法制意识,主要包括德育内容中的集体主义教育、爱国主义教育、民主与法制教育。
为何强调在中小学加强国民公德教育呢?第一是因为,集体主义、爱国主义、民主与法制意识对当前我国的 经济 社会发展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在当前我国深化改革开放、健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背景下,教会学生采取一种积极关心、参与建设的集体主义的立场,在对集体至上和利己主义理性思考的基础之上,结合集体利益第一的原则,正确处理个人与集体的关系;巩固学生深厚的爱国主义情感,将抽象的爱国与现阶段爱社会主义、积极准备为国家建设贡献力量结合起来,将狭隘的民族主义与爱护世界和平、维护全人类的福祉、做世界的中国人结合起来,将民族自尊、自信心与虚心学习外国的先进科学文化结合起来,将爱国情感与实际的、点滴的爱国行动结合起来,而不是“ 网络 上那么多豪言壮语,可在现实中情况却似乎正好相反”[3];将崇尚高尚的道德品质与遵循最起码的社会道德防线——民主与法制结合起来,将善良的参与国家政治生活的热情与遵循民主与法制的方式结合起来,将公民的权利意识与公民的义务意识结合起来。第二是因为,当前我国中小学的国民公德教育显得有些空泛与理想化,未能取得较好的实效,同时随着国际交往的频繁,出现了崇洋媚外、丧失民族自信心的不良倾向,一些人甚至不顾国格而走入歧途。因此,清务必“尊重你们的国家和文
化。你们可以穿得像个法国人,说话像个日本人,但请你们内心一定得
是个中国人”。[4]
转载请注明出处范文大全网 » 我国中小学的德育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