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一:孔子“和而不同”辨析
“和而不同”辨析
边家珍
(载《人民日报》2012年7月5日理论版)
“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孔子在《论语·子路》里说的这句话常被人引述。但是,对这句话具体涵义的理解常有许多不同,甚至存在一些曲解,有必要进行一番辨析。
我们先来看一下孔子的原意。孔子说的“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主要是从表达个人见解方面讲如何处理人际关系的。朱熹注曰:“和者,无乖戾之心;同者,有阿比之意。”(《论语集注》)通观流行较广的杨伯峻《论语译注》等几种注释本,在文义的理解上基本相近或相同,大体上可以表述为:“君子尽管不苟同他人的观点,但能够与他人和睦相处;小人尽管附和、盲从他人的观点,但不能够与他人和睦相处。”然而,一些人在谈及某些具体问题而加以引述时,却出现了某种过度阐释或者说明显曲解的情况。
曲解之一,对“不同”的性质不加区分,似乎无论什么样的“不同”都不影响保持“和”的关系。有的人在阐释“和而不同”时,常征引《左传·昭公二十年》所载晏子“和如羹焉”、“声亦如味”的话。的确,像五音中的宫、商、角、徵、羽,都属于同质内的差异,是“同中之异”,因而是容易调和的。但许多人都忽略了另一种“不同”,即异质的、对抗性的不同,而这类“不同”往往是不可调和的。如果无视异质“不同”的存在,一味幻想“万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悖”(《中庸》),在实践上肯定是有害的。从社会实践的角度说,如何由异质的“不同”而致“和”,才是需要认真思考并着力解决的问题。
曲解之二,似乎“和”是不需要原则的。孔子所说的“和”,是在遵循礼制基础上的协调,是有原则的。做人须有原则,须明辨是非,是孔子的一贯主张,也适用于对“和”的把握,他曾指责乡愿为“德之贼也”(《论语·阳货》) 。当然,就人伦关系而言,封建社会基于礼制之“和”与现代社会基于人人平等之“和”是有质的区别的。但无论如何,“和而不同”的“和”,其涵义中是应当包含着符合公理、道义的原则的。正因为如此,孔子当上鲁司寇后才坚决地杀了少正卯,因为少正卯“心达而险”、“行辟而坚”、“言伪而辩”、“记丑而博”、“顺非而泽”(《荀子·宥坐》) ,其思想观点和做法在孔子看来是违背礼的原则的。“和”诚可贵,但不能没有原则。
曲解之三,有意无意地把“同”与“和”对立起来。孔子讲
“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似乎是将“和”专属于“君子”,而将“同”专属于“小人”,加之后世儒者引入“义利之辨”的发挥,很容易使人产生某种误解,认为“和”与“同”是相对立的。事实上,“同”也不是与“和”毫无关系的。如果说“和”需要某种“不同”因素的话,同时也需要“同”的因素,而况且许多事物都是“异中有同”的。“同”并不可怕,孔子本人就说过“道不同,不相为谋”的话(《论语·卫灵公》)。孟子也说过:“大舜有大焉,善与人同,舍己从人,乐取于人以为善。”(《孟子·公孙丑上》)可以说,“同”是“和”的必要条件之一。就人际关系而言,如果毫无共同之处可言,要达到“和”是很难的。孔子所反对的“同”,仅仅是指那种无原则的、不辨是非曲直的“苟同”。因此,将“同”与“和”简单对立起来的认识是不正确的。
孔子所讲的“和而不同”本有其使用范围与特定涵义,但许多人不把同质的“差异”与异质“不同”加以区别,使人不能正视矛盾,影响问题的解决。更有甚者,一些人随心所欲地引用“和而不同”来为自己的错误辩解,似乎一宣称“和而不同”就可以不受任可公理、道义的约束了,这显然是说不通的,实际上是对孔子这句话的歪曲。
范文二:孔子的和而不同
孔子的“和而不同”
“危邦不入,乱邦不居”、“为政不能急于求成”、“逞强好胜,在乱世很危险”、“文武之道要有张有弛”、“至高境界是仁和”、“不可强求一律”、“务实务本”、“和而不同”……
孔子年轻时何尝不是以入世之心求大作为,而将自己陷入了被人逐城,颠沛流离的生活,“不能改变环境,那就去改变内心”,周游列国之旅造就了“中庸”之道。
“不急于求成”、“不可强求一律”,“务实务本”、“和而不同”这几点对于在新环境中新人处事是有很大的诫示作用。
新人来到一个新环境,处于神秘期中,周围人由于不了解而不敢轻举妄动,往往给新人创造了一种及其宽松的处事氛围。当新人想做点什么事情显示一下他的能力和水平时,一不小心就会触碰到老规矩和原先环境的潜规则,这就很危险。也许在神秘期中,尽管已破坏了原有的平衡,周围人仍有可能按兵不动,静观其变。而一旦神秘期一过,周围势力摸清了新人的能力后,就会采取措施,以驱除异己。起义容易,成功难。
在子路卫国出仕时,孔子语重心长地劝诫“不可急于求成、争强好胜”。 “和而不同”是比较积极的处事哲学。缺乏主见,没有想法的人是不会得到尊重的。以理服人、以德服人都有一个前提条件,就是从不服到服。一个人的威信、人格魅力往往都是在异议中得到应证。不同没关系,重要的是如何处理“不同”,不用极端的争执、强迫来压制异议,而是用温和教化的方式来化解争端。四两拨千斤,这是一种大智慧。
换个角度来看,足够的包容才可“不可强求一律”,做到“和而不同”。 君子常自省,小人常戚戚。
范文三:孔子“和而不同”思想及其现代价值
孔子“和而不同”思想及其现代价值
第32卷第3期
2001年7月
南昌太学学报(人社版)
J0URNAL0FNANCHANGUNIVERSITY
vd.32N0.3
JuI.2001
孔子”和而不同??思想
张来芳
及其现代价值
(南昌太学文学院.江西南昌330047)
摘要:”和与”同”丰是古代两个意思太致柑近的哲学概念.西周末年至春秩时期.支伯与晏
婴作了二者相反的理论阐述.孔子在继承和发展史伯,晏婴”和同之辩理论基础上提出了和而
不同”的新争题.这一主张不仅充满着朴素的辩证法融素,而且上升到人生哲理的理论高度.显示
出深刘的最恕意义.”和而不同”的思想对促进祖国和平兢一,实现人与自然和谐,推动21世纪世
界人类的和平与发展,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借鉴作用.
关键词:孔子;和而不同;思想意义;现代价值
中图分娄号:B222.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0448(2001)03—0024—06
“人类如果要在21世纪生存下去,必须回顾2500年,去吸取孔子的智慧.”…(82页)这是
1989年世界各国7O多位诺贝尔奖金获得者在巴黎集会时一致提出的宣言.这一宣言充分表
明:孔子作为世界文化名人的代表,他的思想智慧博大精深,蕴藉丰厚.已经超越时空,成为世
界人类永恒的精神财富,在人类历史长河中永照千秋.恰如联合国教育,科学,文化组织干事
泰勒博士所指出的:”当今一个昌盛,成功的社会,在很大程度上,仍立足于孔子所确立和阐述
的很多价值观念,这些价值观念属于中国,也属于世界,属于过去,也会鉴照今天和未来.”【l
(45页)”和而不同”的思想正是孔子思想体系中的重要内容.面对21世纪对人类提出的种种
挑战,探索一下孔子”和而不同”的思想,有着十分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孔子”和而不同”的命题并非空穴来风,主观臆断.而是在继承春秋以前”和”“同”概念的基
础上提出的.”和…?同”二字早在甲骨文和金文中已经出现.(尚书>,(周易>,(周礼),(国语),
(左传)等典籍中均有”和,同”的文字记载.例如(尚书?尧典):”协和万邦.”【(119页中)(尚
书一周官):”和上下.”(235页中)(周礼?冬官考工记>:”和则安.”[(914页中)(周易?乾卦?彖
辞>:”保台大和,乃利贞.”l2(14页中)叉(乾卦?九五辞):”同声相应,同气相求.”[(16页中)叉
(泰卦?彖辞>:”天地交而万物通也,上下交而志同也.州(28页中)叉(咸卦?彖辞>:”圣人感人
薯晶翟粱;9_).男.江西萍雪人,教授.主要从事中国古典文学研究.
第3期张来芳:孔子”和而不同思想及其现代价值
心而天下和平.(46页中)又<睽卦?彖辞>:”二女同居,其志不同行……天地睽而其事同
也.(5O页下)<周易?系辞上):”二人同心,其利断金.”【2(79页下)<札记?月令第六>:”天地和
同.(1356页下)等等.以上诸例中,”和”含有调和,和平,和谐等义,”同”含有相同,相等,相
合等义,二字用途比较广泛,不过此时”和”“同”二字基本概念大致相同或相近,尚无相反之义.
西周末年至春秋时期,随着人际交往的频繁和复杂化,社会思潮不断演进变化,不少政治
活动家开始对”和…同的关系进行理论阐述.最早探讨”和”“同”辩证关系的当首推西周末年
周太史史伯.据<国语-郑语)记载,史伯在与郑桓公讨论西周社会问题时,进行了一番颇有启
发意义的哲理阐述.史伯认为”以他平他谓之和”,”同”则是”以同裨同”.这里的”他”指的是
不同事物或构成事物的不同因素,它们相辅相成,综合为统一体.”以同裨同”是指相同事物或
构成事物的相同成分的简单重复,无差别的同一.史伯指出:”声一无昕,物一无文,味一无果.
物一不讲”.”夫和实生物,同则不继”,只有”和”才能生成事物,如果只有”同”的话.事物就难
以存在,即”尽乃弃矣”._](515—516页)史伯由物质世界的多样性和不同事物之间的相互联系
作用中认识到”一”与”多”的辩证关系,换言之,即事物的统一体是由多种不同事物或多种不同
因素综合而成的.史伯还将此种理论运用到政治领域,指出”今王”不能容纳多种不同意见,只
顾听取与自己相同的看法,这是”弃是类(即和)而制同”,政治必然腐败,社会一定混乱.史伯
清楚地将”和”与”同”作了概念相反的阐述,与春秋以前对”和”“同”的理解有明显的不同.不
过,照史伯看来,”和”与”同”两个对立面之间只有统一,还不存在根本性的矛盾,这说明他所理
解的统一,实质上还是调和,也即他所谓的”和”.
到了春秋末年,齐国的政治家晏婴对”和同之辩”才作了较为深刻的论述.据<左传>昭公
二十年记载,晏婴与齐景公进行过一场”和同之辩”的巧妙论战.”(齐景)公日:?唯据与我和
夫??晏子对曰:?据亦同也,焉得为和?.公日:?和与同异乎??对曰:?异.和如羹焉,水火醯醢
盐梅以烹鱼肉,焯之以薪.宰夫和之,齐之以味,济其不及,以泄其过.君子食之,以平其心.
君臣亦然,君所谓可,而有否焉,臣献其否以成其可.君所谓否,而有可焉,臣献其可以去其否,
是以政平而不干,民无争心,先王之济五味和五声也,以平其心,成其政也……今据不然,君所
谓可,据亦日可;君所谓否,据亦日否,若以水济水,谁能食之?若琴瑟之专一,谁能听之?同之
不可也如是.”ll(14页)齐景公告诉晏婴说,只有他的宠臣梁丘据跟他和”.晏娶却不同意齐
景公的看法,批评了粱丘据亦步亦趋,迎合君王的错误做法,并且运用日常生活中的烹调之和
羹与音乐之和声作比方,说明”和”“同”的区别.他认为和羹是水,火,醯,醢,盐,梅等多种食料
调配而成,音乐是由清浊大小,长短徐疾,哀乐刚柔等多种不同声调组合而成,这就是”和”.所
谓”以水济水”,”琴瑟专一”就是简单因素重复的”同”.晏婴更进而认识到事物的”和”是由多
种不同甚至相互对立的因素”相济”“相成”,能”济其不及,以泄其过”,就可做到各种因素相互
补充转化,得到新的统一.晏婴也将此种观点具体运用到君臣关系上来,认为”君臣亦然.君
所谓可,而有否焉,臣献其否以成其可;君所谓否,而有可焉,臣献其可以去其否”.就是说臣对
君不应盲从苟同,可以提出不同意见,帮助君王作出正确抉择,”是以政平不干,民心无争”.晏
婴清楚认识到,”可”中有”否”,”否”中有”可”,二者相互对立,又辩证统一.晏婴把史伯对”一”
与”多”对立关系的认识提高到了哲学上”矛盾统一”的辩证法的理论高度.这一思想认识是相
当深刻的.史伯特别是晏婴所阐述的”和同之辩”的理论建树,对孔子”和而不同”的思想产生
了重要的影响.[2(119页中)
南昌大学学报(人社版)2001蓝
孔子的”和而不同正是在继承和发展史伯,晏婴”和同之辩”的基础上提出的命题.据有
关学者统计,(论语)中出现”同”宇9次【5(234页),”和”字8次.【5(250页)谈到”和同之辩”的就
是(论语?子路)所载:”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51(141页)意思就是说,道德修养好的君
子能以自己的思想协调各种矛盾,使一切事情做到恰到好处,处于谐和状态,而不盲从附合
而道德修养差的小人却一味盲目苟同,亦步亦趋,人云亦云,而不善于协调.”和”就是含着矛
盾的统一,”同”就是取消差异的苟同;”和”是辩证的方法论,”同”是形而上学的片面观.”同”
本来是相同,相等的意思,然而在”和而不同”中却有苟同媚世,同流合污之义.孔子把”和”与
“同”作为区别”君子”与”小人”的重要标准,诚如宋代朱熹所解释的:”和者,无乖戾之心;同者,
有阿比之意.尹氏日:?君子尚义,故有不同;小人尚利,安得而和?…(147页)近人康有为亦
作进一步解说:”盖君子之待人也.有公心爱物,故和;其行己也,独立不惧,各行其是.故不同.
小人之待人也,媚世易合,故同;其行己也,争利相忮,不肯少让,故不和.”(202页)这就不仅
仅是一般哲理的阐述,而是上升到处世为人的最高准则,较之史伯,晏娶等人.在人生哲理上作
出了更为精辟的理论创建.
实际上,孔子”和而不同”是就对己对人两方面而言的.作为道德修养好的君子,对己要善
于兼听各方面不同的意见,以纠正自己的思想或行为,决不强求他人盲从自己;君子对人.则要
善于提出自己的观点和意见,去纠正别人观点或做法中的错误或缺点,决不随声苟同.人云亦
云,随波逐流.孔子”和而不同”的论断与他一贯所倡导的独立思考,不隐瞒自己观点,虚心听
取别人意见,择善而从的思想作风是完全一致的.从”君子和而不同”这一主张出发,孔子在赞
成”臣事君以忠”((论语?八佾),30页)的同时,也提出臣子对国君的过失要进行劝谏.”子路问
事君.子日:?勿欺也,而犯之?.”【j((论语?宪问),153页)所谓”犯之”就是敢于对君王犯颜直谏.
(论语?子路)载:定公问:”一言而可以兴邦,有诸?”孔子对日:”言不可以若是其几也.人之言
日:?为君难.为臣不易.?如知为君之难也,不几乎一言而兴邦乎?”日:”一言而丧邦,有诸?”孔
子对日:”言不可以若是其几也.人之言日:?予无乐乎为君,唯其言而莫予违也.?如其善而奠
之违也,不亦善乎?如不善而莫之违也,不几乎一言而丧邦乎?H【(138页)孔子认为,做君王
难,做臣子也不容易,假若君王一句话不恰当,做臣子的没有提出批评,就会招致祸患,甚至可
能会断送整个国家的命运.可见大臣的意见对于左右君王的看法要起多么重要的作用.对君
臣关系而言是如此,对一般人而言,也应当开展批评,形成敢于发表不同观点的风气.孔子对
颜渊十分欣赏,然而对他亦步亦趋”不违如愚”的态度却很反感:”回也非助我者也,于吾言无所
不说.”_5((论语?先进),111页)而对那种不讲原则,媚俗取宠的小人,他更为痛恨:”乡愿,德之贼
也.”_5((论语,阳货).186页)所谓”乡愿”就是孟子所解释的:”同乎流俗,合乎污世,居之似忠信,
行之似廉洁,众皆悦之,自以为是,而不可与入尧舜之道,故曰?德之贼也.”即”阉然媚于世也
者”((孟子?尽心下),341页),也就是毫无原则,同流合污的无耻小人.孔子还提出过”君子周
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论语?为政),17页)”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论语?里仁),39
页)”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51((论语,述而),77页)”君子泰而不骄,小人骄而不泰.”f((论语
?
子路),143页)”君子求诸己,小人求诸人”((论语?卫灵公),166页),等种种说法,均是由”君子和
而不同”这一思想主题衍生出来的.孔子所言”君子”是与”小人”相对比而言,”和”是与”不同”
第3期张来芳:孔子”和而不同”思想及其现代价值
联系在一起的.这一思想体系充分体现了孔子的辩证思维:”君子”与”小人”,”和”与不同”,
“同”与”不和”均构成矛盾的两方面,它们是相互矛盾的,又是辩证统一的,这又是孔子在思维
方法上比史伯,晏婴高胜一筹的地方,显示出历史的进步意义.
不过从矛盾的主导方面而言,孔子的核心是”君子”与”和”.”君子”一词在《论语)中出现
107次(241页),或指有身份地位的人,或指有道德学识的人,如:”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
乎?,,((论语?学而),1页)”君子不器.-[52((论语?为政).17页)”君子博学于文,约之以札.”_5((论
语?雍也).63页),”君子谋道不谋食”,”君子优道不忧贫”((论语?卫灵公),168页)等等,之,”君
子”是代表个人品德修养的高峰,这是众所周知的,不必多言的.”和”作为孔子思想体系中的
一
个重要范畴.则是衡量为人处世的尺度,怎样才是一个道德修养完美的君子呢?孔子认为应
当做到”文”质”协调,”文质彬彬,然后君子”((论语?雍也),61页).既不能”过”也不能”不及”,
应当”执其两端”,掌握并保持恰当的分寸.他特别赞赏舜:”舜好问而好察迩言,隐恶而扬善.
执其两端.用其中于民,其斯以为舜乎!,,(20页)所谓”执其两端”,就是指量度取中,适可而
止,不能做得太过,也不要做得不够.所以要求君子”尊德性而道问学,致广大而尽精微.极高
明而道中庸.”(35页)孔子的学生有若说:”札之用,和为贵.”_5((论语?学而).8页)这是说行礼
应以适度,恰当为宜,否则就不符合”和”的准则.有若的话实际上也传达了孔子的思想.可见
孔子”和”的思想强调个人道德修养和维护事物发展中的适度境界,反对”过”与”不及”,有着辩
证的合理因素.这也是孔子超过史伯,晏婴的高明之处.总之,孔子提出的”君子和而不同”的
命题,无论在人生哲理上还是思维方法上,都显示出高超的理论水准和可贵的进步意义.对后
世产生了重要而深远的影响.
孔子”和而不同”的思想,经过历代学者,特别是现代学者的传承,阐述和发挥,进一步得到
丰富,发展和完善,并在社会实践中广泛得到运用.现代着名哲学家冯友兰先生对中国哲学史
的构架作出了新的探索,对孔子”和而不同”的思想也作了新的阐发,他在《中国现代哲学史)中
总结道:”在中国古典哲学中?和?与?同?不一样,?同?不能容?异?;?和?不但能容?异?,而且必
须有?异?,才能称其为?和?.譬如一道好菜,必须把许多不同的味道调和起来,成为一种统一
的新的味道;一首好乐章,必须把许多不同的声音综合起来,成为一个新的统一体.只有一种
味道,一个声音,那是?同?;各种味道,不同声音,配合起来,那是?和?.,客观辩证法的两个对
立面矛盾统一的局面,就是一个?和?.两个对立面矛盾斗争,当然不是?同?,而是?异?;但却同
处于一个统一体中,这又是?和?.(253页)在这里,冯友兰先生实际上对春秋以来晏婴,孔子
乃至后世对”和”“同”思想的论析作了系统总结和简洁明了的理论阐释,对我们理解孔子”和而
不同”的思想主张颇有指导意义.孔子虽然离开我们已经2550年了,然而他的人格力量和思
想智慧却超越历史,超越地域,超越国界,至今依然一直影响着世界人类的思想理论,并将永远
影响下去.正当新世纪新千年到来的时候,正当人类面临种种严峻挑战的时候,孔子的”和而
不同思想仍然可以产生新的作用,放发出历史的光芒,仍然可以作为我们解决种种现实问题
的思想武器.
——
实现”一国两制”和平统一,是”和而不同”主张的现实体现.1997年和1999年香港
和澳门相继实现平稳过渡,回归祖国,从而彻底结束了外国侵略势力对中国领土实行殖民统治
南昌大学学报(人社版)2001正
的历史.使**同志的”一国两制”伟大构想变成现实.应当说这也是对孔子”和而不同”思想
的历史借鉴和具体运用.”一国”就是坚持”一个中国”.即中华人民共和国,这是一个原则.一
个前提;”两制”指实行”两种政治制度”,即在大陆实行社会主义制度,在港,澳保持原来的资本
主义制度和生活方式不变,这是具体实施治理社会的方法问题.(香港基本法)和<澳门基本
法)就是这种作法的具体体现.坚持”一国”,允许”两制”,即让两种不同社会制度同时并存在
一
个国家之内,这在历史上尚属首创.然从思想根基上可以溯源到孔子的”和而不同”的主张.
换言之.”一国两制实质上也就是孔子”和而不同”思想的现代运用.
港,澳问题的解决为实现台湾的回归提供了范倒.自然台湾不能完全等同港,澳,因为港,
澳曾被外国侵略者所占领,涉及到外国关系问题.而台湾则完全是中国的内政问题,不能允许
任何外国人插手.台湾历来就是祖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台湾人民与大陆人民同是炎黄
子孙,台湾的根在大陆.台湾宝岛回归祖国怀抱.最终完成祖国的统一大业,这是包括台湾人
民在内乃至所有海内外华夏儿女的共同心声.任何势力和个人企图设制障碍,玩弄花招,破坏
国家统一.阻拦台湾回归,都是徒劳的.只能是螳螂挡车,自取灭亡.”一国两制”和平统一的大
业必定会实现.对此我们怀着必胜的信心.”一国两制”与”和而不同”可谓异曲同工,各尽其
妙,这是**理论的胜利.也是孔子思想光辉照耀的结果.历史将会证明,饱经2500多年风
雨沧桑的孔子思想对解决一些现实问题具有重要的启迪意义.
——
保护生态平衡.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必须从”和而不同”思想中吸取智慧.19世纪
以来,工业革命和工业文明的迅速发展.为人类进步作出了很大贡献,这是应当肯定的.但是.
由于片面强调征服自然,战胜自然.把自然作为征战对象.从而导致生态状况恶化.生态平衡失
调,实际上破坏了自然.诸如臭氧层破坏,酸雨,空气混浊,水质污染,不少动植物种类濒临灭
绝,森林植被破坏,水土严重流失,”白色污染”普遍存在……从而给人类带了严重的灾难,外国
的情况如此,中国的情况也不例外.这就迫使人们不得不对过去的所作所为进行反省.开始检
讨自己的生活和生存方式.21世纪人类要继续生存下去.继续发展下去.就必须高度重视生
态环境,提高环保意识,强化环保法规,保持生态平衡.处理好人与自然之间的辩证关系,达到
人类与自然的和谐相处.要做到这一点.就必须以孔子”和而不同”的思想作借鉴.
中国古代哲学史上有所谓”天人之辩”和”天人合一”的论述.就是讲”天道”与”人道”,”自
然”与”人为”的关系.强调”天道”与”人道”或”自然”与”人为”的合一.孔子说过:”天何言哉.
四时行焉,百物生焉.”【5((论语-阳货).188页)又说:”巍巍乎?唯天为大,唯尧则之.”[5(<论语.
泰伯),83页)他认为四时运转和百物生长的自然界是最高大的.只有尧这样的圣人才能效法它,
表示了对”天”(自然)的尊重,人对”天”(自然)的规律要顺应而不能违反,这一思想被子思,孟
子等人继承发展成为”天人合一”之说.”天人合一”思想到宋明时期发展到了极至.近代以后
受西方工业化思想影响.中国传统的”天人合一”思想受到干扰而被淡忘了.片面强调”人定
胜
天”.使生态环境遭到严重破坏,产生了严重的后果.面对这一现实.我们认为既不能”听天由
命”.做自然的奴隶,又不能只向自然开战,人为破坏自然.应当继承孔子”和而不同”的思想.发
扬”天人合一”的传统精神,正确处理好人与自然的关系.爱护自然.保护环境,维护生态.建立
人类与自然和谐相处的良好关系.诚如<中庸)所述:”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18页)
只有”万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悖,小德川流.大德敦化.此天地之所以为大也.”【](37
页)换言之,人类能够做到如朱熹所言:”自慎独丽精之.以至于应物之处,无少差谬而无适不
第3期张来芳:孔子”和而不同”思想及其现代价值
然,则极其和而万物育矣.”因为”天地万物本吾一体”l6(18页),人类社会与大自然相互不害不
悖,就可以做到和谐相处,从而晟终达到”人与自然生态共荣”的美好境界.只要人类维护了大
自然的生态规律,大自然就会给予人类以实惠的回报,这样,21世纪就将是人类和平,发展,美
好,幸福的新时代.
——
实行”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处理好国际关系,也可借鉴运用”和而不同”的理论主张.
随着高科技和信息技术产业化的飞速发展,知识经济将成为全球性浪潮,全球经济一体化将成
为世界经济的发展趋势.和平与发展是21世纪世界两大主题.而随着经济的繁荣和社会的
发展,社会形态呈现多极化,人的个性也将愈益突出.国家之间,集团之问,地区之问,人际之
问的交往将更加频繁复杂,民族,国家,地区间的矛盾冲突甚至争斗将不可避免,有时还很激
烈.为了维护21世纪的世界和平和发展,仍然需要奉行”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即互相尊重主
权和领土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利,和平共处).经过半个多世纪的历史实践
证明,这是当今世界上处理国际关系,调解国际争端,化解民族矛盾最有效的基本方法.维护
世界和平,实行和平共处,实质上就是孔子所汲汲追求的”和”,”和为贵”【5((论语-学而),8页)
及”和则安”((周礼喀官考工记),914页),只有坚持”和”的方针,社会才能安定,生产才会发展,
生活才有改善,人类才会和睦相处.那种一边高喊人权一边滥杀无辜,一边高喊和平一边制造
战争的罪恶行径,其实质也就是孔子所坚决反对的”同”,必然遭到全世界爱好和平的人民的强
烈反对.我们认为,在当今条件下,孔子的”和”应当理解为倡和平,求安定,讲协调,谋发展.
换句话说,在2500年后的今天,孔子的”和而不同”主张仍然可以产生新的积极作用,为谋求世
界人类的永久和平和持续发展,提供理论依据,作出新的贡献.冯友兰先生曾说过:”?仇必和
而解?是客观的辩证法.不管人们的意愿如何,现代的社会,特别是国际,是照着这个辩证法发
展的o-[9](253页)”现代历史是向着?仇必和而解?这个方向发展的,但历史发展的过程是曲折
的,所需要的时间,必须以世纪计算……人是最聪明,最有理性的动物,不会永远走?仇必仇到
底?那样的道路.”l9(254页)
总而言之,孔子”和而不同”的思想智慧的内涵是十分丰富的,我们应当深入研究,精心探
讨,科学地运用孔子这一思想智慧为我国现实社会服务.为人类的和平与发展服务.
参考文献:
[1]汤恩佳孔学论集[M].北京:文津出版社,1996.
[2]阮元十三控注疏[M].北京:中华书局私印本,1980
[3]国语(下册)[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
[4]橱怕嚏春秋左待注(第4册)[M】.北京:中华书局,1981.1419
[5]橱伯嚏论语译注[M],址章:中华书局,1983
[6]朱熹.四书幸句桌注[M].北京:中华书局,1983.
[7】隶有为论语注[M]北京:中华书局,1984
[8】橱伯嚏孟子译注[M】.址京:中华书局.1960.
[9】冯友兰中国现代哲学史[M].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1999
(下转第118页)
118.南昌大学学报(人社版)2001妊
[3]陈东有.?空瓶棒词话)耐理学与宗教曲选择[J].
争鸣,1993,(4).
[4]礼记?礼运篇[M].十三经注疏影印本.北京:中
华书局.1980.
【5]二程粹言(卷2)【M].二程集本.北京:中华书
局.I9鲫
[6]束谦之.老干校释[M].北京中华书局.1984.
[7]曹础基.庄子连注[M].北京:中华书局.1982.
[8]吕氏春敢[M].诸子集成本.北京:中华书局.
I9舛.
【9]苏舆擤.钟哲点拄.?I赦絮露义证(为人者天茅
41)[M].北京:中华书局,1992
ThePhilosophicalPropositionofMoralAdviceinJinPgMei
CHENDong—you
(SchoolofLiterature.NanchangUniversity.Nanchang330047.China)
Abstract:InJinPingMei,thereisasenseofcontrollinglustthatisagainstliquor.sex.money
andanger.Thesenseisthemaincontentofmoraladviceofthewriter.Aneternalphilosophical
propositionisraisedinthemoraladvice.Thephilosophicalpropositionisthatpersonshavetohan—
dietherelationsbetweenpeoplethemselvesandtheirnaturescorrectly.
Keywords:JinPingMei;morality;philosophy
(责任编辑吴直雄)
(上接第29页)
TheThoughtsof”HarmonybutnotSameness”by
ConfuciusandItsModernvalue
ZHANGLai—fang
(SchoolofLi~exature.NanchangUniverMty.Nanchang330047.China)
Abstract:”Harmony??and”Sameness”areoriginallytwophilosophyconceptswithapproxi—
matemeaningsinancienttimes.FromthelastyearoftheWestern—ZhoudynastytotheSpring—
Autumnperiod,Shibo.andespeciallyYanYingexpoundedtheoreticallythecontrarinessbetween
bothconcepts.Thethoughtsof”Harmonybutnotsameness”byconfuciusisadvancedasanew
propositiononthebasisofinheritinganddevelopingthetheoryof”thedisputebetweenHarmony
andSameness”byShiboandYanYing.Itisnotonlyfullofnaivedialecticsfactors,butraisedto
thetheoreticaIleveIofthephilosopyofIife.sodemonstratestheprofoundmentaIsignificance.Itis
ofimportanttheoreticalvalueandreferentialforustoexpeditethepeaceanddevelopmentof
mankindallovertheworldinthe21stcentury.
Keywords:Confucius;Harmonybutnotsameness;mentalsignificance;modernvalue
(责任编辑杨雪骋)
范文四:孔子_和而不同_思想及其现代价值
第32卷第3期
2001年7月南昌大学学报(人社版) JOURNAL OF NANCHAN G UN IV ERSIT Y Vol. 32No. 3J ul. 2001孔子“和而不同”思想及其现代价值, 南昌 330047)
摘 和”与“同”本是古代两个意思大致相近的哲学概念, 西周末年至春秋时期, 史伯与晏
婴作了二者相反的理论阐述。孔子在继承和发展史伯、晏婴“和同之辩”理论基础上提出了“和而不同”的新命题, 这一主张不仅充满着朴素的辩证法因素, 而且上升到人生哲理的理论高度, 显示出深刻的思想意义。“和而不同”的思想对促进祖国和平统一、实现人与自然和谐、推动21世纪世界人类的和平与发展, 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借鉴作用。
关键词:孔子; 和而不同; 思想意义; 现代价值
中图分类号:B222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0448(2001) 03-0024-06
[1](82页) 这是“人类如果要在21世纪生存下去, 必须回顾2500年, 去吸取孔子的智慧。”
1989年世界各国70多位诺贝尔奖金获得者在巴黎集会时一致提出的宣言
。这一宣言充分表明:孔子作为世界文化名人的代表, 他的思想智慧博大精深, 蕴藉丰厚, 已经超越时空, 成为世界人类永恒的精神财富, 在人类历史长河中永照千秋。恰如联合国教育、科学、文化组织干事泰勒博士所指出的“:当今一个昌盛、成功的社会, 在很大程度上, 仍立足于孔子所确立和阐述
[1]的很多价值观念, 这些价值观念属于中国, 也属于世界, 属于过去, 也会鉴照今天和未来。”
(45页) “和而不同”的思想正是孔子思想体系中的重要内容。面对21世纪对人类提出的种种挑战, 探索一下孔子“和而不同”的思想, 有着十分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一
孔子“和而不同”的命题并非空穴来风, 主观臆断, 而是在继承春秋以前“和”“同”概念的基础上提出的。“和”“同”二字早在甲骨文和金文中已经出现《尚书》, 《、周易》《、周礼》《、国语》、
[2](119页中) 《左传》等典籍中均有“和”“同”的文字记载。例如《尚书?尧典》“:协和万邦。”《尚
[2][2](235页中) (914页中) 书?周官》“:和上下。”《周礼?冬官考工记》“:和则安。”《周易?乾卦?彖
[2][2](14页中) 又(16页中) 又辞》“:保合大和, 乃利贞。”《乾卦?九五辞》“:同声相应, 同气相求。”
[2](28页中) 又《泰卦?彖辞》“:天地交而万物通也, 上下交而志同也。”《咸卦?彖辞》“:圣人感人
收稿日期:2000-09-19) , 男, 江西萍乡人, 教授, 主要从事中国古典文学研究。作者简介:张来芳(1939—
第3期张来芳:孔子“和而不同”思想及其现代价值?25?
[2](46页中) 又心而天下和平。”《睽卦?彖辞》:“二女同居, 其志不同行……天地睽而其事同
[2][2](50页下《) 周易?(79页下《) 礼记?也。”系辞上》“:二人同心, 其利断金。”月令第六》“:天地和
[2](1356页下) 等等。以上诸例中“同。”, 和”含有调和、和平、和谐等义“同”, 含有相同、相等、相合等义, 二字用途比较广泛, 不过此时“和”“同”尚无相反之义。
西周末年至春秋时期, 随着人际交往的频繁和复杂化, , 不少政治活动家开始对“和”“同”的关系进行理论阐述。“周太史史伯。据《国语?郑语》记载, , 进行了一番颇有启发意义的哲理阐述。史伯认为“, 。这里的“他”指的是, 。“以同裨同”是指相同事物或。史伯指出“:声一无听, 物一无文, 味一无果, 物一不讲”, , 只有“和”才能生成事物, 如果只有“同”的话, 事物就难
[3](515-516页) 史伯由物质世界的多样性和不同事物之间的相互联系以存在, 即“。
作用中认识到“一”与“多”的辩证关系, 换言之, 即事物的统一体是由多种不同事物或多种不同因素综合而成的。史伯还将此种理论运用到政治领域, 指出“今王”不能容纳多种不同意见, 只顾听取与自己相同的看法, 这是“弃是类(即和) 而专刂同”, 政治必然腐败, 社会一定混乱。史伯清楚地将“和”与“同”作了概念相反的阐述, 与春秋以前对“和”“同”的理解有明显的不同。不过, 照史伯看来“, 和”与“同”两个对立面之间只有统一, 还不存在根本性的矛盾, 这说明他所理解的统一, 实质上还是调和, 也即他所谓的“和”。
到了春秋末年, 齐国的政治家晏婴对“和同之辩”才作了较为深刻的论述。据《左传》昭公二十年记载, 晏婴与齐景公进行过一场“和同之辩”的巧妙论战。“(齐景) 公曰‘:唯据与我和夫? ’晏子对曰‘:据亦同也, 焉得为和’。公曰‘:和与同异乎? ’对曰‘:异。和如羹焉, 水火醯醢盐梅以烹鱼肉, 焯之以薪。宰夫和之, 齐之以味, 济其不及, 以泄其过。君子食之, 以平其心。君臣亦然, 君所谓可, 而有否焉, 臣献其否以成其可。君所谓否, 而有可焉, 臣献其可以去其否, 是以政平而不干, 民无争心, 先王之济五味和五声也, 以平其心, 成其政也……今据不然, 君所谓可, 据亦曰可; 君所谓否, 据亦曰否, 若以水济水, 谁能食之? 若琴瑟之专一, 谁能听之? 同之[4](14页) 齐景公告诉晏婴说, 只有他的宠臣梁丘据跟他不可也如是。’”“和”, 晏婴却不同意齐
景公的看法, 批评了梁丘据亦步亦趋、迎合君王的错误做法, 并且运用日常生活中的烹调之和羹与音乐之和声作比方, 说明“和”“同”的区别。他认为和羹是水、火、醯、醢、盐、梅等多种食料调配而成, 音乐是由清浊大小、长短徐疾、哀乐刚柔等多种不同声调组合而成, 这就是“和”。所谓“以水济水”“、琴瑟专一”就是简单因素重复的“同”。
晏婴更进而认识到事物的“和”是由多种不同甚至相互对立的因素“相济”“相成”, 能“济其不及, 以泄其过”, 就可做到各种因素相互补充转化, 得到新的统一。晏婴也将此种观点具体运用到君臣关系上来, 认为“君臣亦然。君所谓可, 而有否焉, 臣献其否以成其可; 君所谓否, 而有可焉, 臣献其可以去其否”。就是说臣对君不应盲从苟同, 可以提出不同意见, 帮助君王作出正确抉择“, 是以政平不干, 民心无争”。晏婴清楚认识到“, 可”中有“否”“, 否”中有“可”, 二者相互对立, 又辩证统一。晏婴把史伯对“一”与“多”对立关系的认识提高到了哲学上“矛盾统一”的辩证法的理论高度。这一思想认识是相当深刻的。史伯特别是晏婴所阐述的“和同之辩”的理论建树, 对孔子“和而不同”的思想产生
[2](119页中) 了重要的影响。
?26?南昌大学学报(人社版) 2001年
二
孔子的“和而不同”正是在继承和发展史伯、晏婴“和同之辩”的基础上提出的命题。据有
[5](250页) 谈到关学者统计《论语》, 中出现“同”字9次[5](234页) “, 和”字8次。的就
[5](141页) , 是《论语?子路》所载“:君子和而不同, 小人同而不和。”
子能以自己的思想协调各种矛盾, , 。而道德修养差的小人却一味盲目苟同, , 。“和”就是含着矛盾的统一“, 同”就是取消差异的苟同“; 是形而上学的片面观。“同”本来是相同、相等的意思, 、同流合污之义。孔子把“和”与“同”作为区别“, 诚如宋代朱熹所解释的“:和者, 无乖戾之心; 同者,
[6](147页) 近人康有为亦:, 故有不同; 小人尚利, 安得而和? ’”
作进一步解说, 有公心爱物, 故和; 其行己也, 独立不惧, 各行其是, 故不同。
[7](202页) 这就不仅小人之待人也, 媚世易合, 故同; 其行己也, 争利相忮, 不肯少让, 故不和。”
仅是一般哲理的阐述, 而是上升到处世为人的最高准则, 较之史伯、晏婴等人, 在人生哲理上作出了更为精辟的理论创建。
实际上, 孔子“和而不同”是就对己对人两方面而言的。作为道德修养好的君子, 对己要善于兼听各方面不同的意见, 以纠正自己的思想或行为, 决不强求他人盲从自己; 君子对人, 则要善于提出自己的观点和意见, 去纠正别人观点或做法中的错误或缺点, 决不随声苟同, 人云亦云, 随波逐流。孔子“和而不同”的论断与他一贯所倡导的独立思考、不隐瞒自己观点、虚心听取别人意见、择善而从的思想作风是完全一致的。从“君子和而不同”这一主张出发, 孔子在赞
[5](论语?成“臣事君以忠”“子路问《八佾》,30页) 的同时, 也提出臣子对国君的过失要进行劝谏。
[5](论语?事君。子曰‘:勿欺也, 而犯之’。”《宪问》,153页) 所谓“犯之”就是敢于对君王犯颜直谏。
《论语?子路》载:定公问“:一言而可以兴邦, 有诸? ”孔子对曰“:言不可以若是其几也。人之言曰‘:为君难, 为臣不易。’如知为君之难也, 不几乎一言而兴邦乎? ”曰“:一言而丧邦, 有诸? ”孔子对曰“:言不可以若是其几也。人之言曰‘:予无乐乎为君, 唯其言而莫予违也。’
如其善而莫
[5](138页) 孔子认为, 做君王之违也, 不亦善乎? 如不善而莫之违也, 不几乎一言而丧邦乎? ”
难, 做臣子也不容易, 假若君王一句话不恰当, 做臣子的没有提出批评, 就会招致祸患, 甚至可能会断送整个国家的命运。可见大臣的意见对于左右君王的看法要起多么重要的作用。对君臣关系而言是如此, 对一般人而言, 也应当开展批评, 形成敢于发表不同观点的风气。孔子对颜渊十分欣赏, 然而对他亦步亦趋“不违如愚”的态度却很反感“:回也非助我者也, 于吾言无所
[5](论语?不说。”《先进》,111页) 而对那种不讲原则、媚俗取宠的小人, 他更为痛恨“:乡愿, 德之贼
[5](论语?也。”《阳货》,186页) 所谓“乡愿”就是孟子所解释的“:同乎流俗, 合乎污世, 居之似忠信, 行之似廉洁, 众皆悦之, 自以为是, 而不可与入尧舜之道, 故曰‘德之贼也。”即“阉然媚于世也
[8](孟子?者”《尽心下》,341页) , 也就是毫无原则、同流合污的无耻小人。孔子还提出过“君子周
[5][5](论语?(论语?而不比, 小人比而不周。”《为政》,17页) “君子喻于义, 小人喻于利。”《里仁》,39
[5][5](论语?(论语页) “君子坦荡荡, 小人长戚戚。”《述而》,77页) “君子泰而不骄, 小人骄而不泰。”《
[5](论语??子路》,143页) “君子求诸己, 小人求诸人”《卫灵公》,166页) , 等种种说法, 均是由“君子和
而不同”这一思想主题衍生出来的。孔子所言“君子”是与“小人”相对比而言“, 和”是与“不同”
第3期张来芳:孔子“和而不同”思想及其现代价值?27?联系在一起的。这一思想体系充分体现了孔子的辩证思维“:君子”与“小人”、“和”与“不同”、“同”与“不和”均构成矛盾的两方面, 它们是相互矛盾的, 又是辩证统一的, 这又是孔子在思维方法上比史伯、晏婴高胜一筹的地方, 显示出历史的进步意义。
不过从矛盾的主导方面而言, 孔子的核心是“君子”与“和”。“君子”《论语》中出现107次[5](241页) , 或指有身份地位的人, 或指有道德学识的人, 如:, 不亦君子
[5][5][5](论语?(论语?(论乎? ”“君子不器。”。”《学而》,1页) 《页《
(语?雍也》,63页) “, 君子谋道不谋食”“, 《,168页) 等等, 总之“君,
子”是代表个人品德修养的高峰, , 。“和”作为孔子思想体系中的一个重要范畴, ? 孔子认为应
(论语?当做到“文”“质”, “过”也不能“不及”, 《雍也》,61页) 。既不能
应当“。他特别赞赏舜“:舜好问而好察迩言, 隐恶而扬善,
[6](20页) 所谓执其两端, , 其斯以为舜乎! ”“执其两端”, 就是指量度取中, 适可而
止, 不能做得太过, 也不要做得不够。所以要求君子“尊德性而道问学, 致广大而尽精微, 极高
[6][5](35页) 孔子的学生有若说“(论语?明而道中庸。”:礼之用, 和为贵。”《学而》,8页) 这是说行礼
应以适度、恰当为宜, 否则就不符合“和”的准则。有若的话实际上也传达了孔子的思想。可见孔子“和”的思想强调个人道德修养和维护事物发展中的适度境界, 反对“过”与“不及”, 有着辩证的合理因素, 这也是孔子超过史伯、晏婴的高明之处。总之, 孔子提出的“君子和而不同”的命题, 无论在人生哲理上还是思维方法上, 都显示出高超的理论水准和可贵的进步意义, 对后世产生了重要而深远的影响。
三
孔子“和而不同”的思想, 经过历代学者, 特别是现代学者的传承、阐述和发挥, 进一步得到丰富、发展和完善, 并在社会实践中广泛得到运用。现代著名哲学家冯友兰先生对中国哲学史的构架作出了新的探索, 对孔子“和而不同”的思想也作了新的阐发, 他在《中国现代哲学史》中总结道“:在中国古典哲学中‘和’与‘同’不一样‘同’, 不能容‘异’‘; 和’不但能容‘异’, 而且必须有‘异’, 才能称其为‘和’
。譬如一道好菜, 必须把许多不同的味道调和起来, 成为一种统一的新的味道; 一首好乐章, 必须把许多不同的声音综合起来, 成为一个新的统一体。只有一种味道, 一个声音, 那是‘同’; 各种味道, 不同声音, 配合起来, 那是‘和’。”“客观辩证法的两个对立面矛盾统一的局面, 就是一个‘和’。两个对立面矛盾斗争, 当然不是‘同’, 而是‘异’; 但却同
[9](253页) 在这里, 冯友兰先生实际上对春秋以来晏婴、处于一个统一体中, 这又是‘和’。”孔子
乃至后世对“和”“同”思想的论析作了系统总结和简洁明了的理论阐释, 对我们理解孔子“和而不同”的思想主张颇有指导意义。孔子虽然离开我们已经2550年了, 然而他的人格力量和思想智慧却超越历史, 超越地域, 超越国界, 至今依然一直影响着世界人类的思想理论, 并将永远影响下去。正当新世纪新千年到来的时候, 正当人类面临种种严峻挑战的时候, 孔子的“和而不同”思想仍然可以产生新的作用, 放发出历史的光芒, 仍然可以作为我们解决种种现实问题的思想武器。
———实现“一国两制”和平统一, 是“和而不同”主张的现实体现。1997年和1999年香港和澳门相继实现平稳过渡, 回归祖国, 从而彻底结束了外国侵略势力对中国领土实行殖民统治
?28?南昌大学学报(人社版) 2001年的历史, 使**同志的“一国两制”伟大构想变成现实, 应当说这也是对孔子“和而不同”思想的历史借鉴和具体运用。“一国”就是坚持“一个中国”, 即中华人民共和国, 这是一个原则, 一个前提“; 两制”指实行“两种政治制度”, 即在大陆实行社会主义制度, 在港、澳保持原来的资本主义制度和生活方式不变, 这是具体实施治理社会的方法问题。和《澳门基本法》就是这种作法的具体体现。坚持“一国”, 允许“两制”, 一个国家之内, 这在历史上尚属首创, 的主张, 换言之“, 一国两制”实质上也就是孔子“港、、澳, 因为港、澳曾被外国侵略者所占领, , , 不能允许任何外国人插手, 台湾人民与大陆人民同是炎黄子孙, , 最终完成祖国的统一大业, 这是包括台湾人。任何势力和个人企图设制障碍、玩弄花招, 破坏国家统一, 阻拦台湾回归, 都是徒劳的, 只能是螳螂挡车, 自取灭亡。“一国两制”和平统一的大业必定会实现, 对此我们怀着必胜的信心。“一国两制”与“和而不同”可谓异曲同工, 各尽其妙, 这是**理论的胜利, 也是孔子思想光辉照耀的结果。历史将会证明, 饱经2500多年风雨沧桑的孔子思想对解决一些现实问题具有重要的启迪意义。
———保护生态平衡, 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 必须从“和而不同”思想中吸取智慧。
19世纪以来, 工业革命和工业文明的迅速发展, 为人类进步作出了很大贡献, 这是应当肯定的。但是, 由于片面强调征服自然、战胜自然, 把自然作为征战对象, 从而导致生态状况恶化, 生态平衡失调, 实际上破坏了自然。诸如臭氧层破坏、酸雨、空气混浊、水质污染、不少动植物种类濒临灭绝、森林植被破坏、水土严重流失“、白色污染”普遍存在……从而给人类带了严重的灾难, 外国的情况如此, 中国的情况也不例外。这就迫使人们不得不对过去的所作所为进行反省, 开始检讨自己的生活和生存方式。21世纪人类要继续生存下去, 继续发展下去, 就必须高度重视生态环境, 提高环保意识, 强化环保法规, 保持生态平衡, 处理好人与自然之间的辩证关系, 达到人类与自然的和谐相处。要做到这一点, 就必须以孔子“和而不同”的思想作借鉴。
中国古代哲学史上有所谓“天人之辩”和“天人合一”的论述, 就是讲“天道”与“人道”、“自然”与“人为”的关系, 强调“天道”与“人道”或“自然”与“人为”的合一。孔子说过“:天何言哉,
[5][5](论语?(论语?四时行焉, 百物生焉。”《阳货》,188页) 又说“:巍巍乎? 唯天为大, 唯尧则之。”《
泰伯》,83页) 他认为四时运转和百物生长的自然界是最高大的, 只有尧这样的圣人才能效法它,
(自然) 的尊重, 人对(自然) 的规律要顺应而不能违反, 这一思想被子思、表示了对“天”“天”孟
子等人继承发展成为“天人合一”之说。“天人合一”思想到宋明时期发展到了极至, 近代以后受西方工业化思想影响, 中国传统的“天人合一”思想受到干扰而被淡忘了, 片面强调“人定胜天”, 使生态环境遭到严重破坏, 产生了严重的后果。面对这一现实, 我们认为既不能“听天由命”, 做自然的奴隶, 又不能只向自然开战, 人为破坏自然, 应当继承孔子“和而不同”的思想, 发扬“天人合一”的传统精神, 正确处理好人与自然的关系, 爱护自然, 保护环境, 维护生态, 建立
[6](18页) 人类与自然和谐相处的良好关系。诚如《中庸》所述“:致中和, 天地位焉, 万物育焉。”
[6](37只有“万物并育而不相害, 道并行而不相悖, 小德川流, 大德敦化, 此天地之所以为大也。”
页) 换言之, 人类能够做到如朱熹所言“:自慎独而精之, 以至于应物之处, 无少差谬而无适不
第3期张来芳:孔子“和而不同”思想及其现代价值?29?
[6](18页) , 人类社会与大自然相互不害不然, 则极其和而万物育矣。”因为“天地万物本吾一体”
悖, 就可以做到和谐相处, 从而最终达到“人与自然生态共荣”的美好境界。只要人类维护了大自然的生态规律, 大自然就会给予人类以实惠的回报, 这样,21世纪就将是人类和平、发展、美好、幸福的新时代。
———实行“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处理好国际关系, 的理论主张。随着高科技和信息技术产业化的飞速发展, 为世界经济的发展趋势。和平与发展是21发展, 社会形态呈现多极化, 、集团之间、地区之间、人际之间的交往将更加频繁复杂, 、, 有时还很激
(即互相尊重主烈。为了维护21, 仍然需要奉行“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 平等互利, 和平共处) 。经过半个多世纪的历史实践证明, 、调解国际争端、化解民族矛盾最有效的基本方法。维护
[5](论语?世界和平, 实行和平共处, 实质上就是孔子所汲汲追求的“和”、“和为贵”《学而》,8页)
[2](周礼?及“和则安”“和”的方针, 社会才能安定, 生产才会发展, 《冬官考工记》,914页) , 只有坚持
生活才有改善, 人类才会和睦相处。那种一边高喊人权一边滥杀无辜、一边高喊和平一边制造战争的罪恶行径, 其实质也就是孔子所坚决反对的“同”, 必然遭到全世界爱好和平的人民的强烈反对。我们认为, 在当今条件下, 孔子的“和”应当理解为倡和平, 求安定, 讲协调, 谋发展。换句话说, 在2500年后的今天, 孔子的“和而不同”主张仍然可以产生新的积极作用, 为谋求世界人类的永久和平和持续发展, 提供理论依据, 作出新的贡献。冯友兰先生曾说过“:‘仇必和而解’是客观的辩证法。不管人们的意愿如何, 现代的社会, 特别是国际, 是照着这个辩证法发
[9](253页) 展的。”“现代历史是向着‘仇必和而解’这个方向发展的, 但历史发展的过程是曲折的, 所需要的时间, 必须以世纪计算……人是最聪明、最有理性的动物, 不会永远走‘仇必仇到
[9](254页) 底’那样的道路。”
总而言之, 孔子“和而不同”的思想智慧的内涵是十分丰富的, 我们应当深入研究, 精心探讨, 科学地运用孔子这一思想智慧为我国现实社会服务, 为人类的和平与发展服务。参考文献:
[1]汤恩佳. 孔学论集[M ]1北京:文津出版社,1996.
[2]阮元. 十三经注疏[M ]1北京:中华书局影印本,1980.
[3]国语(下册)
[M ]1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
[4]杨伯峻. 春秋左传注(第4册) [M ]1北京:中华书局,1981. 1419.
[5]杨伯峻. 论语译注[M ]1北京:中华书局,1983.
[6]朱熹. 四书章句集注[M ]1北京:中华书局,1983.
[7]康有为. 论语注[M ]1北京:中华书局,1984.
[8]杨伯峻. 孟子译注[M ]1北京:中华书局,1960.
[9]冯友兰. 中国现代哲学史[M ]1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1999.
(下转第118页)
?118?南昌大学学报(人社版) 2001年
[3]陈东有1《金瓶梅词话》对理学与宗教的选择[J]1[6]朱谦之1老子校释[M ]1北京:中华书局,1984.
[7]曹础基1庄子浅注[M ]1北京:中华书局,1982.
[8]吕氏春秋[M ]1诸子集成本1北京:中华书局, 1954.
[9]苏舆撰, 钟哲点校1《(为人者天第41) [M 1北京争鸣,1993, (4) . [4]礼记?礼运篇[M ]1十三经注疏影印本1北京:中华书局,1980. [5]二程粹言(卷2) [M ]1二程集本1北京:中华书局,1980.
The Philosophical Advice in Ji n Pi ng Mei
Dong -you
,Nanchang University ,Nanchang 330047,China )
Abstract :Jin Ping Mei ,there is a sense of controlling lust that is against liquor ,sex ,money and anger. The sense is the main content of moral advice of the writer. An eternal philosophical proposition is raised in the moral advice. The philosophical proposition is that persons have to han 2dle the relations between people themselves and their natures correctly.
K ey w ords :Jin Ping Mei ;morality ;philosophy
(责任编辑 吴直雄)
(上接第29页)
The Thoughts of “H armony but not Sameness ”by
Conf ucius and Its Modern value
ZHAN G Lai -fang
(School of Literature ,Nanchang University ,Nanchang 330047,China )
Abstract “:Harmony ”and “Sameness ”are originally two philosophy concepts with approxi 2mate meanings in ancient times. From the last year of the Western -Zhou dynasty to the Spring -Autumn period ,Shibo ,and especially Yan Y ing expounded theoretically the contrariness between both concepts. The thoughts of “Harmony but not sameness ”by confucius is advanced as a new proposition on the basis of inheriting and developing the theory of “the dispute between Harmony and Sameness
”by Shibo and Yan Y ing. It is not only full of naive dialectics factors ,but raised to the theoretical level of the philosopy of life ,so demonstrates the profound mental significance. It is of important theoretical value and referential for us to expedite the peace and development of mankind all over the world in the 21st century.
K ey w ords :Confucius ; Harmony but not sameness ;mental significance ;modern value
(责任编辑 杨雪骋)
范文五:孔子的_和而不同_与社会和谐
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学报政治理论与和谐社会
2007年第1期
孔子的“和而不同”与社会和谐
刘丹忱
(北京师范大学历史学院,北京100875)
【摘要】孔子在总结历史经验和先贤思想的基础上,根据时代的要求,提出
了的思想,旨在构建等级有序、仁爱和谐的社会。他试图以仁礼学说“和而不同”
为理论,通过实施德治来实现这样的社会和谐。这一思想是我们创建和谐社会
的一个历史借鉴。
【关键词】孔子;
中图分类号:和而不同;社会和谐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8919(2007)01-0067-04C91-09
“HarmonywithDifferences”andSocialHarmonyConfucius’
LIUDan-chen
(SchoolofHistory,Beijingnormaluniversity,Beijing100875,China)
Abstract:Accordingtotheneedoftheage,Confuciusputforwardthethoughtof
“harmonywithdifferences”basedonthesummariesofhistoricalexperiencesand
thoughtsoftheformersageswithapurposeofbuildingupaharmonioussocietyina
goodorderofhierarchy.Hetriedtorealizesuchasocialharmonythroughmorality
ruleonthebasisofhistheoryof“benevolenceandcourtesy”.Thethoughtisa
historicalreferencefortheestablishmentofaharmonioussociety.
;socialharmony;moralizationKeywords:Confucius;“harmonywithdifferences”
孔子是我国古代伟大的政治思想家、教育家。他在总结历史经验的基础上,根据自己对于当时时代要求的理解,提出了的思想,主张构建等级有序、仁爱和谐的社会。本文仅就“和而不同”
孔子思想的发端、内涵和政治目标做一简单探索,梳理传统和谐思想的价值资源,汲“和而不同”
取其精华,供今天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借鉴之用。
一
历来被认为是研究孔子思想最可靠的史料,反映孔子思想最有代表性的《论语》“和而不同”
下引此书,只注篇名)。言论就出自《《论语》。子曰:“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论语?子路》
孔子的弟子有若也有过这样的言论:先王之道,斯为美,小大由之。有所不行,“礼之用,和为贵。
收稿日期:2006-09-30
作者简介:刘丹忱(1969-),男,北京人,北京师范大学历史学院博士研究生,主要研究中外古史比较。67
知和而和,不以礼节之,亦不可行也。”(《学而》)。
的观念在中国传统思想体系中占据了非常特殊、突出的地位。它同一样,是中国古“和”“德”
代最早形成的哲学观念。
早在3,000多年前,中国的甲骨文和金文中就有了字。从构造上看,字属形声字,“和”“和”
甲骨文从金文同。古文简化,省作从口,禾声。篆文整齐化,有从甲骨文,形口吹排箫,声禾。“龠”
者,亦有从古文者。隶变楷书分别写作与字。“龢”“口禾”,俗又改作“和”,今用“和”《说文?龠部》:
指音乐的和谐。又口部》“龢,调也。从龠,禾声,读与和同。”《说文?:“口禾,相应也,从口,禾声。”
指口相应。段玉裁注:可见,字的本义是声音相应,和谐地跟着唱或伴“古唱和字不读去声。”“和”
奏。相应地,与同。古字写作会意“谐”“和”“谐”“龤”,亦从“龠”,形口吹排箫,声“皆”(谐转),“皆”字,乃从龢“比”,从“曰”,会二人一同说之意。因此有众人一同口吹排箫,合调之意。所以《说文?部》有曰:按,龤”实同一词。因此,字本义也是声“龤,乐和龤也。《虞书》‘八音克龤。’”“谐、“谐”
音相应,和谐地唱或伴奏之意。“和”“谐”《诗经》(或)字的本义在上古文献中得到有力的证明。提到字不多,凡十二见,仅三见为名词词组,其余都是指音声、器乐之“和”“和顺”“平缓”“合调”之义。这里所谈的不是对一般的音乐的某种特征而言,而是始终没有脱离之来谈。“礼乐”“乐”
早在公元前八世纪的西周末年,太史史伯同郑桓公讨论周朝衰落问题时,他以对“和”、“同”比而立论,对与做出了深刻的辨析。郑语》记述了史伯的话,“和”“同”《国语?“夫和实生物,同则不继。以他平他谓之和,故能丰长而物归之。若以同裨同,尽乃弃矣。”所谓,就是异“以他平他”
所谓质事物的相济相应,这是“和”,是事物能够生成,能够丰美隆盛的原因。“以同裨同”,是同质
事物的相遇相加,产生不了上述的效应,只会导致与被弃的后果。这种和同之辨,彰显了“不继”
上古之的思想,对于后世有深远的影响。“和”
春秋时,齐国政治家晏婴也强调与的区别,曾据此阐释君臣关系,成为千古美谈。“和”“同”
昭公二十年》记录,齐景公问:《左传?“和与同异乎?”晏子对曰:“异。和如羹焉,水火酰醢盐梅,以烹鱼肉,燀之以薪。宰夫和之,齐之以味,济其不及,以泄其过。君子食之,以平其心。君臣亦然:君所谓可,而有否焉,臣献其否,以成其可;君所谓否,而有可焉,臣献其可,以去其否。是以政平而不干,民无争心。”依晏子的看法,君臣之和,是臣子应站在国君的对立角度,注意国君忽略的部分,提出与国君不同的见解,才能相济相成,使国君消除主观的偏见,在政事上做到周全而完美。只有这样才是在正确思想的基础上达到君臣关系的和谐。政治平和,社会也就和谐了。
在吸收先哲思想和研究历史、现实重大问题的基础上,孔子将的观念与相结合,丰“和”“礼”
突现为礼乐政教的话题,被置于儒家思想体系的核心之一。富了的内涵,使“和”“和”“礼之用,和
为贵”的提出,在当时是一种新思想,一个大智慧,说明孔门师生认为礼的本质在于“和为贵”,和谐、统合才是礼的根本功能。另一方面,也是不行的,和虽可贵,但也不能绝对化,必“知和而和”
须有一个原则,那就是礼。和的实现还必须有个前提,那就是大小、先后、贵贱、尊卑各得其宜、各得其位。换言之,就是要等级有序。所以朱熹说:如臣臣、父‘君君、“如天之生物,物物有个分别。
父、子子’。至君得其所以为君,臣得其所以为臣,父得其所以为父,子得其所以为子,各得其利,
[1]便是和。”这样就既遵循贵贱有别之礼,又能协调尊卑之间的隔阂,也就是在人际对立的状态中找到了的平衡支点。“和谐”
子曰:其意是说君子善于协调各种不同的分歧见解,并不盲“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目附和;而小人却不能正确对待不同的分歧意见,只会追求表面的毫无原则的统一,其实是盲目附和,并未达成共识。君子置身于政治生活领域的最可贵精神就是能够做到“和而不同”,在不背叛自己操守、信念的前提下,努力与周围的世界和睦相处,这是一个儒者从政时的基本态度选择。68
二
从人道观的视角审视孔子的思想内容,我们会发现按照治国、平天下”的“和而不同”“齐家、
理路,可以展开政和国治、协和万邦”三个部分,本文仅就孔子思想在治“家庭和谐、“和而不同”国方略上的体现作一分析阐述。
直接相关。就研究先秦文献,我们会发现孔子的“和”,凡指社会和谐的,一般都与“礼”“和”
[2]是之内的结构性功能,清代学者刘宝楠说这表明了“礼”“和是礼中所有,故行礼以和为贵。”
与的本质联系。实际上是孔子构建和谐社会的制度性原则。这一观“和”“礼”“礼之用,和为贵。”
念说明孔子的礼治是以和为原则来构建社会政治秩序的,其目标是建立仁爱和谐、等级有序的
[3]理想社会。礼既指普遍的规范体系,又包括社会的政治制度,孔子“礼治,期于万物各得其所。”
推崇备至的周礼,便兼指周代的社会政治体制。“孔子的礼学说,就其自身的逻辑而言,必须有其仁学说才能成立。‘子曰: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八佾》)这正道出了孔子之礼,
[4]不可以无仁。由此可见,的原则在政治上贯穿于孔子的仁政德治思想当中。另一方面,也”“和”
正说明孔子认为和谐社会之实践必须落实到制度上,绝不是一个口惠而实不至的道德标签。
孔子试图建立的和谐社会显然是属于父子为伦理主“伦理和谐的社会”,也就是实现君臣、
与孔子理论的核心—轴的社会各等级之间有序-和谐共处的社会。那么,这种“和”——仁礼学说
是怎样的逻辑关系呢?这样的和谐社会是通过何种政治路径来达到的呢?其间统治者与被统治者的关系又是如何调整的呢?
孔子希望社会各阶层的人们从修己做起,克己、忠恕,以无差别的仁,推己及人;亲亲、尊尊,以有差别的礼使等级的不同达到等级有序的理想社会。因此,我们“和”,也就是建立仁爱和谐、
必须将孔子的放在其德治思想体系中去理解。德治是要建立一种差异性的秩序,差“和而不同”
异在同与不同之间,它不会走向绝对的同,也不会走向绝对的不同,而是追求同与不同之间的一种的状态。的思想是解决各种存在者之间关系的一种独特的思维模式和价值选“和”“和而不同”
择,是要求使现实的社会关系秩序化、合理化的价值理想。德治理想的模式是以中庸的施政方法妥善地调整君、臣、士、民等全社会人与人之间的多重关系,以期达到最可贵的和谐社会。笔者归纳如下:
对于治者,孔子主张身国共治,内圣外王,仁政德治。“政者正也”(《颜渊》)要求统治者从修己开始,在道德上做出表率。德治思想是内发的政治思想,治者不是站在权力上限制什么,而是推己及人“风行草偃”(《颜渊》)。以治者的内在之德去融合彼此关系,用宽厚的态度和仁爱的心肠去治理,孔子始终反对用严刑峻法和杀戮手段对待人民,主张德主刑辅以达到“使无讼”(《颜渊》)的状态。同时孔子还强调中央集权,君主至上,主张“礼乐征伐自天子出”(《季氏》)、“君君、臣臣、父父、子子”中央集权观念的发展和(《颜渊》),所谓大臣,“以道事君,不可则止”(《先进》)。
强化,使秦以后国家一统的政治格局成为历史发展的主旋律,但同时德治思想过多地寄希望于治者(特别是最高统治者)的道德自觉上,此外没有任何制约力量,因此历史上并不曾真正解决暴君污吏的问题,笔者认为这是德治思想最大的历史局限之所在。
在对被治者的政策方面,孔子主张富民、教民”“庶民、(《子路》),“养民也惠,使民也义”(《公冶长》),反对治者穷奢极欲,横征暴敛,认为应“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学而》),只有富民才能足君。先富后教的治道更是德治思想的伟大之处,基于“性相近,习相远”(《阳货》)的认识,孔子提出了“有教无类”(《卫灵公》)的开创性教育思想,用道德去教化百姓,使每个人成为有道德觉悟的人,又用去约束每一个人,使其自觉地遵守正当的行为规范。的关键在于以民为“礼”“德治”
69
本,人心的向背是孔子极为重视的问题。当然民本思想不同于民权思想,民本是讲君主国家以民为根本,君主应施仁政于民,给人民以雨露;民权则是人民作国家主人,人民解放自己、管理自己。我们完全没有理由奢望孔子在两千多年前就有现代意义上的民主思想,因此可以说作为孔子德治思想基本特征之一的民本观,是我国古代思想中最有人民性的精华。
对于士阶层,孔子主张用(《子路》)、“学而优则仕”(《子张》)的方式,通过教育来培“举贤才”
养实施德治的宰辅人才。贤才即是德才兼备、以德为先,主张知人善任,“举直错诸枉”(《为政》)。孔子举贤才的思想开古代任人惟贤之先河,打开了统治者与被统治者中间的障壁。其学而优则仕的主张更成为隋唐以来中国封建统治阶级选拔人才的科举制度的理论依据,这比亲亲而仕、世卿世禄,不学而仕、代代为官的做法不知要进步多少倍。
过去一些年国内对德治的研究普遍认为德治的目的是为了维护统治阶级的长远利益,巩固其统治。而笔者认为孔子德治思想所追求的目标就是建立“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公冶长》),“近者悦,远者来”(《子路》)的和谐社会。在两千多年前,德治的政治理念具有极大的超前性,它包含着对于无道政治的批判,以及对于民意的同情与尊重,虽然不是今天的民主思想,但却代表着一种中国传统的朴素的“民主意识”。一方面,它有以道德教化来代替部分宗教劝老百姓向善的作用;另一方面,道德价值标尺清晰地照映出历代统治者治国政策方略的得失优劣,也警示了一些明君善待百姓、以德服民,从而青史留名。
三
总起来说,按历史的本来面貌,孔子对中国古代文化的繁荣和发展有着不可磨灭的卓越贡献。孔子的思想在中国历史上曾起到过稳定政治秩序、促进民族融合、加强民族文化“和而不同”
同化力的巨大作用。不过也必须看到,孔子始创的儒学诞生在古代中国的农业文明时代,因而不能不带有某些局限性。尚和的精神固然有益于社会和谐与民族的融合,但也有易于导致乡愿式的苟安心理,缺乏的科学精神。“为真理而求真理”
但是,是中华民族生存发展的智慧,也是极具中国特色的辩证思维。在当今的时“和而不同”
追求真理科学的积极因素而得到新的发展。**同志曾说:代,也必将吸收西方注重竞争、“两
千多年前,中国先秦思想家孔子提出的思想。和谐而又不千篇一律,不同而又不‘君子和而不同’
是社会事物和社会关系发展的一条重相互冲突,和谐以共生共长,不同以相辅相成。‘和而不同’
要规律,也是人们处世行事应该遵循的准则,是人类各种文明协调发展的真谛。这是他对”“和而不同”的思想内涵和现代意义作的诠释。1988年1月,全世界的诺贝尔奖获得者在巴黎开会,发表了一个宣言。宣言说:“如果人类要在21世纪生存下来,必须回头2,500年去吸取孔子的智慧。可见孔子思想影响之大。今天我们必须将孔子思想精华的作为中华”“和而不同,多元互补”民族精神文明的轴心,努力做到古为今用,凝聚我国全民的力量。
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党中央号召的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其目标是建立公平正义、诚心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研究“民主法治、
孔子的思想,对于我们今天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将产生重要的借鉴作用。“和而不同”
[参考文献]
[1]朱熹.朱子语类(卷六十八)[M].北京:中华书局,1986:1707.
[2]刘宝楠.论语正义[M].北京:中华书局,1990:29.
[3]熊十力.读经示要[M].重庆:南方印书馆,1945:45.
——一个古史研究者的思考[M].武汉:武汉出版社,1995:384-385.[4]刘家和.古代中国与世界—
(责任编辑:任天成)70
转载请注明出处范文大全网 » 孔子“和而不同”辨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