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一:新农村建设中的环保问题
新农村建设中的环保问题
孟冬冬
(南阳师范学院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河南南阳473061)
摘要:在推进新农村建设的进程中,农村环境污染比较严重,如农业生产污染、生活污染、工业污染和生态破坏,究其原因主要有环保意识淡薄,环保投入不足,环保规划措施不系统和产权制度不健全。针对农村严峻的环境污染现状,应采取增强环保意识、健全农村环保制度体系、建立有效的产权制度和大力发展生态农业等相应的对策。
关键词:新农村建设;环境保护;产权制度;生态农业中图分类号:D6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6320(2009)01-0121-02
(三)工业污染。目前乡镇中小企业呈现出“多、小、散”
一、农村环境问题的现状
当前,我国农村的环境形势还很严峻,主要是指污染问
题,包括生产污染、生活污染、工业污染和生态破坏。据统计,目前我国农村每年有1.2亿吨生活垃圾露天随意堆放,每年家禽粪便产生总量达25亿吨,全国遭受污染的耕地面积为2000万公顷,约占耕地总面积的五分之一,有3亿多农村人口存在饮用水不安全问题。大部分垃圾未处理接堆放在田头、路旁,甚至抛掷到沟渠和农村景观,沟渠、水塘。“,,室外脏乱差”[1]。另外,乡镇工业;农业生产造成的家禽养殖污染日益凸显;化肥等使用不当造成的土壤污染也日益严重。
(一)农业生产污染。我国是一个人多地少,资源日益匮乏的国家,土地资源的开发已接近极限,农药、化肥的普遍使用成为提高农作物产量的重要途径,但由于化肥利用率低、流失率高,不仅导致农田土壤的污染,还造成了地下水污染和空气污染,直接破坏了农业生态系统,对鱼类、两栖类、水禽等的生存造成了巨大威胁。据统计,2000年我国有机磷、氨基甲酸酯类杀虫剂等高毒品种用量占农药总用量的37.4%,长期、大量和不合理使用农药导致土壤、地表水和农产品污染。另外,大棚农业的普及,地膜污染也在加剧,由其产生的白色污染,直接威胁到广大农民甚至是城镇居民的生命健康。
(二)生活污染。随着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步伐的不断加快,农村聚居点规模迅速扩大,但在新农村建设中,总体规划和配套基础设施建设普遍未能跟上。据统计,我国每年产生约为1.2亿吨生活垃圾露天堆放,每年产生约为2500万吨的生活污水全部直排,造成严重的脏乱差现象。尤其是在我国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进程较快的地区,这种基础设施建设和环境管理落后于城镇化发展水平的现象,并没有随着当地经济水平的提高而得到改善,对当地农民身体健康的威胁却与日俱增。
的格局,不利于污染集中治理。工艺陈旧、设备简陋、能源消耗高,绝大部分中小企业没有污染防治设施,也无力承担污染治理费用,,其中80%,使河流、湖泊、水库,[2,,,导致了土壤的重金属污染以。
(四)生态破坏。乱采滥伐现象是生态破坏最主要的因素,近年来矿产资源市场行情看好,部分资源型农村违法违规乱采滥伐现象严重,一是降低了矿山资源的利用率,造成宝贵的不可再生资源的大量浪费;二是导致森林资源遭到破坏,植被受损,水土流失;三是造成地下水枯竭,溪水断流;四是造成地面下陷,山体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这些给当地农民的生活和农村生态环境带来极大的损害及破坏。
二、影响因素分析
(一)环保意识淡薄。环境保护的根本问题在于人,人
的环境意识是环境保护中最重要的因素。当前,我国农民环保意识淡薄,已经成为农村生态环境保护的主要“瓶颈”。传统的小农意识对生态环境保护极为不利。小农意识重视私有,缺乏共享意识;重视现实,缺乏未来意识。另外,部分地方政府和官员没有树立科学的政绩观,片面追求经济效益,在招商引资过程中没有把环境和生态优先考虑,没有将科学发展观真正落实到实际工作中。在处理环境与经济关系时,片面强调眼前和局部利益,以致在决策时以牺牲环境为代价,去求一时的经济增长,走“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
(二)环保投入不足。城乡二元结构造成城市和农村之间存在着严重的不公平现象。就环保领域而言,主要指城乡地区在获取资源利益与承担环保责任上严重不协调。长期以来我国污染防治投资几乎全部投到城市方面,城市环境污染向农村扩散,
而农村从政府财政方面却几乎得不到
收稿日期:2008-11-08
作者简介:孟冬冬(1979—),男,河南省济源市人,硕士,主要研究方向为科技与社会。
南都学坛 2009年第1期 ?122?
任何污染治理和环境保护建设资金,也难以申请到用于专项治理的排污费用。由于环保投入不足,农村环保基础设施和环保队伍自身建设难以跟上当前形势发展的需要,环境监测设备老化,环保执法工具和装备落后,缺乏有效的手段解决环境污染问题[2]。
(三)环保规划措施不系统。无论是农村城镇化建设还是农村经济的发展,都缺乏科学系统的环保规划,没有充分地考虑到环境因素。城镇发展布局和产业结构不合理,一些小作坊和乡镇企业“遍地开花”,造成严重的农业资源浪费和环境污染。另外,许多地方的生态环境保护虽然有规划目标,但是一旦考虑经济发展,那些破坏环境的项目出现在经济规划中,就全然不受环保规划的影响;或一旦注意到人力、物力、财力的实际流向时,就会注重经济增长计划,而非环保计划。
(四)产权制度不健全。在农村没有建立有效的产权制度,导致了经济学上讲的“公有地悲剧”。比如,某村庄里有一条河,河边有一座化肥厂,这个化肥厂的产权是有明确归属的。但河流却没有明确的归属或名义上的归属,如归集体或国家,且产权的行使效率较低,当化肥厂将污水排放到这条河后,河里的鱼就无法生存。由于没有人拥有这条河的产权,所以没有人因为鱼的损失而向化肥厂索赔,同样污染治理费用也无从谈起。因此,化肥厂将不承担污染河水导致的经济成本,但河里没有了鱼就实实在在是我们的损失。因此,从社会和环境的角度来看,建这个化肥厂也许得不偿失。因为它给社会带来的“负增量”带来的污染问题,自然价值,,,,污染治理更难 三、(一)增强环保意识,加大环保投入。长期以来,我国环
境宣传工作的重点一直在城市,在农村还相当薄弱。在农村人群文化水平相对不高的情况下,应通过开展环境宣传工作提高广大农民的环境保护意识和认识水平,促进他们主动参与保护自己的家园环境,调动其积极性搞好宣传工作,形成全社会共同参与农村环保工作的合力。利用各种媒体加大环保宣传力度,向农村干部宣传环境保护对生态建设的重要性,促使其充分认识加强农村环保工作的紧迫性;向广大农民宣传环保意识,从而在全社会营造人人关心环境、个个参与环境保护的氛围,把农村环境保护与生态建设工作提高到一个新水平。同时,严格按照中央“以城带乡、以工促农”的要求,加大环保投入力度,设立专项资金,建立与农村环境基础设施筹资相联系的财政保障体系;从财政补贴、信贷支持、税费减免、土地优惠等方面大力扶持,引导民间资本投入农村环保公益事业。
(二)健全农村环境保护制度体系。目前我国针对农村
环境污染问题的法律法规还不够健全,因此,应从环境立法的角度入手,建立健全农村环境保护基本制度体系。首先,要抓紧制订《全国农业生态环境保护条例》,制订农业生产、污染物排放与控制等方面的环境标准,规定各级政府和环保、农业等相关部门的环境法律责任;其次,要对农村环境建设和污染治理提供政策扶持,在征地、用地、税收等各方面给予优惠,建立有效的公共服务投入与收费机制;再次,建立预警机制,严密检测环境质量走向,客观评估发展成本是否可控并在规划之内,环境预警改善目标是否达到等,这样才能对局部和全局的环境问题都有较准确的前瞻性的把握,从而也就多了条对环境污染治理的防线。只有我们采取这种积极主动的措施,才能以尽可能小的生态环境成本去谋求最大的社会发展进步。
(三)建立有效的产权制度。建立有效的产权制度,是在出台扶持优惠政策降低环境建设与污染治理运营成本的基础上,建立“谁污染谁治理”和“谁治理谁收费”的有效机制,为专业化污染治理公司留出足够的市场条件下的生存空间,以实现农村环保投入的渠道多元化、机制市场化。就我国农村具体情况而言,产权制度的改进需要许多艺术。例如,在我国传统思想的影响下,将一条河“私有化”显然是比较难以接受的。因此,行,比如效仿农业的土地承包制度的作用。,,,从而能够去与那。利用一些人去与另一些人抗,,就会不成比例地放大政府政策的作用,以较小的投入获得较大的结果。
(四)大力发展生态农业。首先,建立良好的生态系统。在农村,有限的资源,特别是土地和水、林地资源,几千年来不断地被开发,中国土地生态异常脆弱,自然灾害频繁。历史上,因自然灾害而流离失所的乡民往往是社会不安定因素,而城镇化对土地的侵占又将使这种人地关系矛盾更加突出。因此要按照规划先行的原则,统筹城乡发展。规划要尊重自然,尊重历史传统,根据经济、社会、文化、生态等几个方面的要求进行编制,规划的内容要体现因地制宜的原则,延续原有乡村的特点,保护整体景观,包括连续完整的山水格局、湿地系统、河流水系的自然形态、绿道体系以及过去已经建立的防护林体系等。其次,推进农业集约化经营。农业集约化经营可以合理、高效利用资源,保护生态环境。农业集约化经营是在一定土地面积上投入较多的生产资料、技术措施和劳动力,精耕细作,努力从单位土地面积上产出较多的农产品,进而达到不断提高土地生产率和劳动生产率的目的。实行集约化经营,可以提高土地生产率;运用先进技术,增强人们控制自然的能力;因地制宜调整生产结构,最大限度地发展生产力,从而走出一条速度和效益并重的道路[4]。
[参 考 文 献]
[1]周生贤.推进“村容整洁”是新农村环保工作的重大任务[J].环
境保护,2007,(1).[2]刘晓东.关于对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环保问题的思考[J].江
[3]苏杨.中国农村环境污染调查[N].经济参考报,2006-01-16.[4]陆加胜,刘玉安.中国农业集约化经营思路[J].北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3).
西能源,2006,(4)1
[责任编辑:张天景]
范文二:新农村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一、资金投入短缺。资金投入不足一直是新村建设的老问题。尽管中央采取了 “ 多予、 少取、放活 ” 的方针,财政支农投入也大幅度增加,但是同需求相比,支农资金的投入 总量仍然很小,支农投入渠道不宽、投入结构不合理、地方配套资金不足、支农资金使 用效果不理想等问题比较突出。免征农业税后,农村财政缺口大,加之普遍背着历史债 务,上级下拨的转移支付无法维持乡(镇)、村机构的正常运转,用于农村基础设施和 农业生产条件改善的财政投入严重不足。 虽然在新农村建设中应注意突破靠大量资金投 入单一带动的模式,但现阶段资金投入的确是个不可回避的问题。
二、生产力水平落后。生产力水平低下,劳动者素质不高导致农村造血功能差。农 业总体上还是粗放生产,加工能力低,产业化经营还处在初级阶段。农作物种植和畜产 品养殖只是追求数量的增加, 未形成规模生产和集约效应。农产品加工多停留在初级加 工上,产品科技含量低,竞争力不强。此外,农民的思想观念还比较保守,传统的小农 意识根深蒂固,生产、生活和行为方式都与现代社会发展有不小的差距,关心集体、热 心公益等观念逐渐淡化,赌博、封建迷信等不良风气有所抬头。
三、社会事业发展滞后。基层组织建设薄弱已成为影响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因素。在 广西一些新农村建设试点村,医疗卫生、科学技术、文化教育、社会保障等各项事业发 展水平普遍较低,无钱送子女读书、无钱看病等现象还比较多地存在,科技投入不足, 抗灾能力低, 底子薄、 基础差、 人才缺、 资金少、 设施缺的状况没有从根本上得到改变, 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养老保险和医疗保险制度尚未建立或尚未健全。更为突出的是,农 村中有活力的人大多外出谋生了,试点农村普遍缺少观念新、有知识、有魄力的干部, 现有的干部总体上创新意识不强、带领群众致富本领不高,服务意识、民主意识尚比较 欠缺,村干部的凝聚力差、号召力弱,难以适应新时期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要求。
--以人才建设打造农村建设的核心动力
广西是一个以农业为主的省区,是经济欠发达的民族地区, 农村人才匮乏已成为制 约新农村建设的瓶颈之一。 资金投入问题通过多渠道筹集将逐步得到解决, 但新农村发 展的根本在人。记者在一些试点村了解到,部分村容村貌改善较快、经济社会发展较为 迅速的试点村, 往往依赖于一批服务于新农村各方面建设的外来专业人才, 同时也依赖 于当地头脑灵活、敢闯敢干,具有一定号召力、影响力的干部或带头人。
首先, 医疗卫生和教育长期以来都是农村发展的短腿,这方面的人才匮乏需要通过 政策引导来切实予以解决。为有效解决乡镇卫生院医疗人才短缺的问题,可考虑把市 (县) 农村乡镇卫生院归属市区各大医院分别管理, 医务人员轮流派往乡镇卫生院工作, 乡镇卫生院采取 “ 上、聘、下、召 ” 的办法:“ 上 ” 是送人员到上级医院进修, “ 聘 ” 是聘用 离退休专家, “ 下 ” 是下派上级医疗机构骨干到卫生院服务, “ 召 ” 是召回卫生院已经离岗 “ 单干 ” 的技术人才。
此外,在教育人才方面,可考虑市县中小学与农村中小学对口帮扶,组织优秀教师 到农村学校开设主要课程的示范课,一对一与农村教师进行交流,可实施 “ 城镇教师支 援农村教育工程 ” ,选派具有教师资格证的优秀教师到农村,特别是边远贫困地区,进 行为期一到两年的支教活动, 参加支教的教师只转临时组织关系,人事关系和原单位工 资福利待遇不变,工龄、教龄和教师职务任职年限连续计算,并在职称评定等方面给予 一定优待。可分期分批安排农村中小学教师到中、高等师范院校培养深造。
其次, 要积极推动和支持城市公务员和各方面人才轮流到农村工作。通过从高校选 拔自愿到农村工作的大学毕业生,引导人才在区域城乡合理流动,多渠道解决制约农村 发展中的人才瓶颈问题。 此外, 要继续从每年招录的公务员中选拔一部分人到农村先行 锻炼,通过安排中青年后备干部到农村挂职锻炼等途径,加大实施 “ 一村一名大学生 ” 的 工作力度。同时制定和完善农村留住人才的优惠政策,以高薪、高补贴和优先晋升职称 等优惠待遇, 促使各方面专业人才向农村流动,鼓励和吸引高校毕业生到农村工作和创 业发展。
第三,重视发挥本地乡土人才的优势和作用,加强村级干部队伍建设。给本土人才 提供机会和舞台,让他们真正成为传播最新农科知识的 “ 宣传员 ” 、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 “ 助推器 ” 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 “ 领头雁 ” 。要重用本土人才。一要摸清底数,建立和 完善乡土人才的服务机制,建立乡土人才信息库。把具有开发潜力的转业退伍军人、高 中以上毕业生、 外出务工回村有一技之长人员、 企业下岗人员等作为乡土人才培养对象。 要根据本地实际,通过职业中学、中等专业技校等形式,培养懂经营,有一技之长的技 能型人才。政府要对乡土人才库的人才进行跟踪服务指导,提供科学指导和致富信息。
村干部将是新农村建设的中坚力量,优秀的乡土人才可以成为村级后备干部。 乡土 人才在农村经济和农业发展中扮演着不同角色,可以考虑到他们的不同特点,有针对性 地把优秀乡土人才纳入村级后备干部培养行列,让一些 “ 田间秀才 ”“ 种植能手 ”“ 养殖专 家 ” 发挥特长,进而带动和推进新农村经济的发展。此外,一些高校可以根据农村实际 需要, 积极探索培养村干部的有效途经。乡镇党委和政府要在坚持用人基本条件的前提 下,不拘一格选人才、用人才,民主推选出一批有理想、有文化、懂技术、年龄适中、 能热心带领群众共同致富的农村青年骨干,充实到村支部和村委会班子中去,使其发挥 更大的组织带动作用。
范文三:新农村建设中的问题
新农村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任务,各级政府都将新农村建设作为农村各项工作的重中之重来抓,广大农村发生了很大变化,但是与“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标准和要求相比,还有差距,制约农村经济繁荣、社会稳定发展的因素依然存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任重道远。为此我选择了丰台乡的11个有代表性的村庄进行调查,发现了在新农村建设中存在的几点问题,并对此提出几项解决的对策。
(1).部分村依赖思想严重。
在新农村建设中,农村基层党组织和广大党员是建设新农村的组织者、推动者和实践者,但部分村对新农村建设认识不够,对上级的依赖思想较为严重。有一些干部就像是风车的轮子,推一推就转一转,上级财政给多少钱就干多少事,不给钱不干事。有的试点村就像个独生子女,而上级就像他们的家长,过于溺爱,要求各相关的部门支持试点村各项工作,都要给试点村做一份贡献,如公路局参与修路,什么时候修完、质量怎么样,村里不用操心。上级的过份参与以及政策、资金的扶持,使有些村级班子有不思进取、过度依赖的思想。
(2).产业发展滞后。
重视基础设施建设,确实改善了农民生产生活环境,却忽视了农民增收致富、发展生产这一重要环节。农民增收渠道不宽、农民收入增长缓慢依然新农村建设中最为突出的矛盾。经过基础设施建设,农民们走的路宽了,手里的钱却没多起来;村里修建了和城里一样的公园、广场,村民却没时间去休闲散步、锻炼身体,有的农民干脆把健身场所当成了粮食的晒场,有的农民从地里收工回来满脚是泥在公园走上一圈。试想,他们整天在地里劳动很累,收入很低,种出的菜还没卖出去,西瓜熟了还没人要,怎么有心情休闲健身?
(3).一些地方政府与基层官员过于搞政绩工程。
近几年,形形色色的“形象工程”、“政绩工程”让人目不暇接。厕所贴瓷砖、门前建喷泉、贷款建洋房、扛着锄头进电梯……这些看似夸张的现象,却成为一些地方在新农村建设中的样板,成为当地政府大力宣传的“小康村”,但地方百姓却因此背上沉重的负担和挥之不去的心病。
(4)劳动力流失严重。
.农村青壮年劳动力在户籍日益放开的条件下,移居城市的速度在加快,一些地方已经出现了空心村。
(5).农民的主体地位没有发挥出来
这个问题主要表现在:新农村规划不是从农民的实际情况出发,由农民民主协商、反复讨论,最后制定出符合当地实际情况的规划,而是由县一级甚至市一级帮助村一级制定规划,名曰帮助,实则是越俎代庖,往往把上级部门主观设想的模式强加给农民,没能在新农村建设中发挥他们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其结果是好心办了坏事,政府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而农民并不买账。 解决问题的对策:
(1).加强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发挥党员干部的带头作用。
要完成新农村建设这一任务,农村基层组织和党员干部就必须发挥领导核心作用,否则,党的政策再好,没有好的农村带头人,农村也根本不会有新的气象。因此,首先要想不想干事的问题;然后解决能不能干事的问题。解决办法就是对基层党组织加大教育培训力度,并形成长期的教育培训机制。张观察村在建设文
化广场过程中党员干部积极主动参与,并采取党员包户的做法,入户走访,征求群众意见、做好群众工作,得到了村民理解、支持,有的村民主动出工、出力,主动捐赠绿化树苗,村容村貌大为改观。农村基层党组织、党员干部必须摒弃懒惰和依赖思想,充分发挥先锋模范作用,团结群众、带领群众,共建新农村。
(2).探索多种途径,促进农民增收。
新农村建设就是要让农民增收,达到生活富裕的目标。加大引导扶持力度,推动全民创业快速发展。广泛宣传鼓励扶持创业的政策,大力推广农民创业的先进典型和经验,努力营造政府支持创业、社会鼓励创业、农民勇于创业的良好氛围。
(3).基层领导干部应树立科学的发展观与政绩观。
要让基层领导干部树立科学的发展观,抛弃急功近利思想之外,要深入到社会的最底层了解到一些真实情况,千万不要被“政绩工程”迷惑了眼睛,麻醉了大脑。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不能急功近利。尤其当前的乡村建设规划,一要树立以农为本的原则,要突出乡村特色,尊重当地的风俗习惯,不要把鲜明的民族特色改掉了。二要坚持量力而行的原则,新农村建设必须始终做到:符合社会经济发展水平,不增加乡村债务,不增加农民负担;符合群众愿望,不搞强迫命令,不搞形象工程;符合市场经济规律,不搞无效益的产业。
(4).稳固劳动力。
要加大农民工技能培训力度,扩大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阳光工程”实施规模,增强农民转产转岗就业的能力,拓宽农民就业和增收渠道,要积极发展优质、高产、高效、安全农业和特色农业,吸引农民留乡的积极性。
(5).发挥广大农民在新农村建设中的主体作用和积极性。
农民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主力军,培养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是将农村巨大的人口压力转化为人力资源优势的根本途径。一是加强农民的技能培训。要充分发挥基层农技部门和科技人员的作用,对农民进行农业实用技术等的培训,促进科学种田;要大力发展农村成人教育,大力开展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增强农民就业创业的能力。二是加强农村的思想道德建设和文化建设。提倡移风易俗,反对封建迷信,要加强农村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办好农民图书馆、文化馆、老年活动室等,满足农民群众多方面、多层次的文化需求。
新农村建设是一项长期的历史任务,我们既要解决当前农民迫切需要解决的实际情况,更要清醒地意识到新农村建设的艰巨性、长期性,既反对急躁冒进,毕其功于一役的错误认识,更要反对不思进取、悲观失望的态度,而是理性对待这项历史任务,树立长期建设的思想,认真搞好长远规划,确立农村可持续发展的理念,脚踏实地地解决农村的实际困难,真正使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成为惠泽广大农民,得到百姓认可的民心工程、德政工程。
范文四:新农村建设中的新情况新问题研究
新农村建设中的新情况新问题研究
尚思 张然 荆贵珍
关 键 词:新农村 建设 情况 问题 途径
内容提要:本文只是把作者在农村考察中所得的新情况、新问题进行研究,简述在夯实新农村物质基础、开辟新农村多种受益渠道、提高农民整体素质、改善农民生存状态、健全村民自治制度的过程中,调整结构、配置农村资源、因地制宜、保护农业生产要素,建设好社会主义新农村。
前言
新农村建设,要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1] ,走共同富裕道路;旧乡镇改造,需立足乡域本土、就业充分、绿色环保、城镇协调、交换互惠理念,遵市场经济法则。新农村建设是一项城乡融为一体化的系统工程。需要统筹兼顾、积极稳妥地推进。
有鉴于此,必须用科学发展观的理论为指导,对新农村建设的新情况,新问题认真地进行研究,在新的历史发展阶段,建设以农业为基础、农村是田园、农民为根本的最富时代特征的和谐的新农村。使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和生态文明建设有机结合、协调发展,不可局限于某个生产领域或某个环节,就农村论农村、就农业抓农业。因为各地的状况不一,所以不能生搬硬套,一刀切定,只顾眼前,失之长远;只能因地制宜,科学规划,分步实施,落到实处。确保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连续性。
一、新农村建设的新情况研究
中国农村从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的桎梏中解放出来,经历过土地改革、农业合作化、人民公社化,直到改革开放,“包产到户”得到合法承认,才获得长足发展,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随着工业化、城市化的发展,在建设和谐农村,和谐农业中,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增加农民收入。新农村建设事事新,处处新。
- 1 -
看看这些新情况吧:
新情况之一,可耕地少了,亩产量高了
根据国家统
计局公布的
数据显示:
土地逐年减
少了。2004
年~2008年,
各年净减少
耕地分别
是:80.0万公顷、36.2万公顷、30.6万公顷、4.07万公顷、1.93万公顷。[2] 粮食逐年增加了。由2004年的46947万吨到2008年的“全年粮食产量52850万吨,”[3] 在大灾面前实现粮食连续五年增产(见右图)[4]。为抑制通货膨胀提供了坚实的物质基础,为保持国际粮价稳定做出了重要贡献,为抗拒粮荒增强了信心,更为国民经济又好又快运行夯实了基础。
新情况之二,种植单一了,交换频繁了
农业部科学分析优势品种发展现状与趋势,综合考虑各地发展基础和潜力,划定农业品种的优势区域,分区域分步骤推进城乡一体化的区域协调发展机制,保护粮食安全,保障绿色食品供给,促进农业生产可持续发展,明确了主攻方向和发展目标:“提出未来8年将重点培育水稻、小麦、玉米、大豆、马铃薯、棉花、油菜、甘蔗、苹果、柑橘、天然橡胶、肉牛、肉羊、奶牛、生猪和出口水产品等16个优势品种,在全国划定58个优势区。”[6]这是适应农业和农村形势变化的新要求,优化农业生产力布局的大举措。对此,各区域加强农业基础建设,发挥农业区域比较优势,切实保障主要农产品有效供给。例如,山西省启动新的优势农产品区域布局是:中南部地区以蔬菜为主的无公害果菜产业区;东西两山以优
- 2 -
质小杂粮和干果为主的产业区;雁北地区以奶牛、肉牛、肉羊为主的生态畜牧经济区,并在这些地区引进、推广优良品种,建设一批无公害农畜产品生产基地,提高农业的质量和效益。具体到一个县、一个乡、一个村的种植就越来越单一化。种植玉米的产业区,农民吃米吃面、吃肉吃蛋都需要购买,交换频繁了,使城市和农村紧密地联系起来,逐步缩小城乡差距,形成平等和谐的城乡关系,确保国民经济持续健康发展。
新情况之三,农机械多了,务农人笑了
随着科技发展,农业机械也得到了快速发展,联合耕作机[7]、收割机、播种机,在不同的季节活动在农村的田野上,绿色通道作业使农民享受到农业机械化给自己带来的方便。比如春季用播种机种下玉米,秋季又用玉米联合收割机收获玉米,连秸杆都粉碎到地里,再用播种机复播小麦,小麦收割季节,成千上万台拖拉机和收割机,顺着庄稼成熟的路线跨村庄、跨市县、跨省份移动,超越了一个村庄的狭小范围,把农户与农场的收割服务需求连到了一起。而政府提供良好的服务,保证了颗粒归仓,提高了农业生产效率,解放了生产力。高效的生产现实,使农民感到农业的根本出路在于机械化。农民心里坦然,高兴地说,过去种地手脚不停紧张劳累。现在农机耕作省心省力,真好。
新情况之四,种地人少了,打工人多了
依据统计报告显示,“2008年末全国总人口 132802万人,其中:城镇 60667万人,比重(%)45.7,乡村,72135万人,比重(%)54.3。”[8] 农民多而农地逐年减少,农民平均可耕作土地越来越不够,实际无地农民也越来越多,加之机械化程度高,剩余劳动力自然更多了。“目前,我国农村有1.5亿富余劳动力,每年还要新增600万农村劳动力。同时农村劳动力素质不高,初中及初中以下文化程度占87,” [9], 他们缺乏劳动技能,将难以在城镇实现稳定就业。“事实上,在9000多万跨地区进城务工的农民中,有相当数量的人员没有稳定的职业和居所。”[10] 这部分劳动力虽然从农业中出来,但是只有少数人“依法订立的劳动合同具有约束力,用人单位与劳动者履行了劳动合同约定的义务”。[11] 劳动得到“合法权益”的生活较好;但是还有将近1亿人工作无所着落,则是玩
- 3 -
乐消耗时间,有吃有穿,生活也过得去。这种情况并非长治久安之计,政府急需要积极的下大力进行就业引导,开展统筹城乡就业工作。
新情况之五,公产业兴了,受益人多了
农村最大的公产是农民集体所有的土地。虽然土地性质是集体所有,但是“为稳定和完善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赋予农民长期而有保障的土地使用权,维护农村土地承包当事人的合法权益,促进农业、农村经济发展和农村社会稳定”,[12] 坚持“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鼓励农民发展农业生产,增加农业基础设施,增强质量意识,保障农民生命财产安全,抵御自然灾害,兴百年德政工程。政府决心大,群众信心足,变“要我修路”为“我要修路”的现实把城乡经济联系起来,交通便捷,成为农村致富的一个有利条件。农民感慨地说:“政府要我们开通致富路,我们就顺着光明大道向前跑”。纷纷献计献策、捐资投劳,掀起了建设致富路的热潮,形成了四通八达的公路网络。同时开发水利,建立电网,开通信息网络,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建立医疗卫生保障、以及提高农业科技投入,使农村公共产品质量得到提高。加之农业税的取消,对农民“多予少取”的兑现工作落在实处,多方式、多渠道提供面向“三农”的信息服务,村村通电话、乡乡能上网;电视家家有,手机随身带,动动指头通话办事;农民活了,高兴地说“那个皇帝不纳粮,现在我们种地不但不纳粮,国家还给补助。就是好啊~”
新情况之六,小学校少了,学杂费免了
农村过去的巡回小学、一揽子小学,复式班级教学不见了。出现了“一个教师不跑,多名孩子累倒”的现象,于是到学龄不入学的学龄儿童也是有的。当然,富村一般都设立学校,或者有车接送,未免不好。从小学起大部分学生住校或家长随同孩子住在学校所在地附近照管,国家全部免收义务教育阶段的中、小学生学杂费,惠及全国农村近1.5亿名中小学生。变“新中国成立初期,全国小学入学率为20,左右,初中入学率约为6,,文盲占总人口80,以上,为2000年底,我国实现了基本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基本扫除青壮年文盲的‘两基’”目标。2005年,全国小学净入学率、初中的毛入学率分别提高到99,和95,”,[13] 堵住
- 4 -
滋生新文盲的“黑洞”。在农村实行普教、成教并重、并进。在此基础上,农民继续学习科学技术、文化知识、学用结合,收到巩固提高的效果。 新情况之七,争官人多了,服务性高了
在农村争先恐后参加民主选举村官的人多了,有的甚至入户拉选票。不管想当村官的人说得怎么好听,村民心中有数,一定是只选举素质高,品德好,关心村民,真抓实干,出发点是把村民利益放在首位,落在实处,在资金、技术、信息及致富项目等方面积极工作,引导村民发展生产,增收致富,走共同富裕的道路的人。不少大学生志愿到农村当村官。于是形成了一批年纪轻、素质高的乡镇村级干部队伍,他们基本上熟知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要求,能够因地制宜,在建设新农村中起积极引领带动作用。
新情况之八,吃穿住好了,旧观念变了
“乡镇权力个人化,村组权力族人化”的观念,在乡村行不通了,通过学习思考,自觉地换脑子,广大村民从自身脱贫致富根本利益做起,进一步解放思想,彻底破除旧观念,“当家做主人”,成为建设和谐新农村的动力。在农业生产发展中增加自己的劳动收入。从农民感受最直接的“衣、食、住、行”方面来看有了新的认识,大都追求时尚。过去的男尊女卑、夫主妻从为特征的夫妻关系受到了严重的冲击,。女子“从一而终”的观念日益淡化,向着“生男生女一个样,女儿也是传后人”的观念转变。
二、新农村建设的新问题研究
新农村建设虽然有了长足发展,但是问题确实存在不少。“我们清醒地看到,在前进道路上还有不少矛盾和困难,工作中还有缺点和不足。”[14] 我们千万不可掉以轻心,必须深刻认识问题的严重性,增强做好工作的紧迫感,把握新机遇,用扎实的工作和有力的措施,认真解决好新农村建设的新问题。始终抓住我国建设新农村进程中的关键问题——农业、农村、农民问题。农业生产发展则基础牢固,
- 5 -
农民生活宽裕则国家强盛,农村稳定则社会安定。发展好农村经济,建设好农民的家园,让农民过上宽裕的生活,才能保证全体人民共享经济社会发展成果,才能不断扩大内需和促进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协调健康发展。
新问题之一,基础不牢,上层觳摇
当前,新农村建设面临着一些深层次的问题,其核心是巩固农业是国民经济基础地位,堵住耕地流失黑洞,注重粮食安全。一方面借鉴英国的圈地运动,避免“羊吃人”。另一方面防止当今城市与农村争地,造成耕者无其田、离乡背井的现象出现。对此,政府要为农村劳动力有序稳定转移创造良好的政策环境,对转让了土地承包权、宅基地使用权的农民,在城镇有相对稳定的职业,享有与城镇居民相同的权益以后,才算得到转移。深化农村土地制度改革,激活生产要素市场,加快土地承包经营权的物权化进程,在明晰土地产权和严格实行土地用途管制的基础上,积极探索农村土地所有权的多种实现形式。保证耕者永久有其田。 众所周知,农业生产周期长,风险大。因而不少青壮年劳动者外出打工挣钱,留守的多是老弱病憨,如何耕作呢,对此政府要采取有效措施,在我国粮食丰收的情况下,在世界粮荒面前,还是要警钟长鸣。因为,粮食由于吃饭问题所决定,是一种特殊必需品,人们对粮食的需求不言而喻,它是关系国计民生的大事。历史上天灾人祸频繁,1960年非常时期记忆犹新,使人们不得不对温饱问题给予更多的关注,古语有“王者以民为天,而民以食为天。”[15]“籴甚贵,伤民;甚贱,伤农。民伤则离散,农伤则国贫。”[16]尤其是农业比较效益低下,保持粮食发展始终存在着自然灾害的威胁;受农业资源环境和市场约束增强,农民持续增收难度加大;保持农产品供求平衡,适时适度调控进出口难度会加大;对于此种问题,需要明确农业科技进步的主攻方向,健全支持农业保护体系,确保粮食安全。更需要采取最直接最有力的措施,加快提升农业竞争力,加大农业生产财政投入,加大对农业的科技投入,切实提高农业生产比较效益,夯实发展农业的坚实基础,使上层建筑建立在坚实的基础上。
新问题之二,无地离乡,百姓吃苦
乡村是以农民一家一户为单位、主要从事农业生产活动的人群居所,与自然环境
- 6 -
非常密切,农村大多分布在地形平坦、土地肥沃、水源充足、气候适宜等自然条件优越的地区,农民的农业生产活动——农、林、牧、副、渔构成农村田园风光。农民结合地区特点,从事春耕、夏锄、秋收和冬藏等农事活动,劳动气氛、情绪动态,协调节奏等场面,充分反映农民的真实情感,达到情景与自然完美的结合。但是,运用农业生态学理论的原理及系统论的方法还不够得当,研究农业生物与其自然社会环境的相互关系还不够自觉,减轻经济发展对生态环境的压力还不够得力,降低资源成本还步履为艰,这些正是新农村建设需要考虑解决的问题。因此要把握农业生产、农村生态、农民生活的相互作用关系与特点,优化系统功能,进行合理调控,促进农业生产持续高效发展,把新农村建设成为各业全面发展的生态田园;把种植、养殖、加工、供应、销售建成一条龙的结构。各业之间互补促进、保持平衡,循环不已。而失去赖以生存土地的农民,实质上是失业者,谈得上农桑吗,只能是“扛长工,打短工”度日。对此,需要政府政策引导,合理利用农业资源,减免农税费,给予政策倾斜和补贴,切实保障农民权益,使新农村建设沿着正确的方向前进,成为广大农民安居乐业的祥和田园。 新问题之三,本末倒置,危及万户
安置农民是重中之重,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重大问题,农民安,天下安。要尊重农民,依靠农民,认识农民是伟大的。加强对农民的教育,让他们的根深深扎在肥沃的土地里。科学发展观一旦被农民所掌握,就能产生无穷无尽的力量。以2007年为例:“全年建设占用耕地18.83万公顷。灾毁耕地1.79万公顷。生态退耕2.54万公顷。因农业结构调整减少耕地0.49万公顷。土地整理复垦开发补充耕地19.58万公顷。当年净减少耕地4.07万公顷。”[17]又有“京津沪渝穗等11个城市土地出让管理存在严重问题,其中‘以租代征’农民集体土地1541.05公顷建高尔夫球场和别墅;另外,土地出让净收益有1864.11亿元未按规定纳入基金预算管理,占11城市土地出让净收益总额的71.18%。”[18] 看来是土地问题,其实质是农民问题。中国农民多,农民失去赖以生存的土地,加之社会保障制度不够落实,再加之种庄稼不如打工,打工不如经商挣钱,造成实际在农村种地的农民不多了。于是派生出“民工潮”,这个问题是关系国家继续繁荣昌盛的大问题,必须当作重中之重去大抓特抓。
- 7 -
三、新农村建设的新途径
新农村建设总体要求如前所述,20个字,内涵丰富,要求明确,涉及面广,诸如农业经济,农村建设,农民生活,科学、教育、文化、卫生、政治等,不仅勾画出现代化农村的美好图景,而且把建设新农村作为一项系统工程,有计划有步骤地推进,全面体现了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三农”工作的主要方面。这既是中央对新农村建设的方针,也是新农村建设的总体目标,更是解决“三农”问题的系统思路:“可持续发展能力不断增强,生态环境得到改善,资源利用效率显著提高,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推动整个社会走上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19]
(一)、“生产发展”、夯实农村物质基础
夯实新农村建设的物质基础就是要发展农业生产,牢牢把握农业生产的三个特点(即植物是有生命的物质的再生产的特点、每种生物都有自己固定的遗传的特点、严格的地区性季节性和连续性的特点):把握特点,明确农业生产的对象,不论农、林、牧、渔的哪一类,都是有生命的物质,副业的大部分原料也来自生物。每种生物对外界环境各有一定的要求,如果条件不能满足,就会影响产量,严重的甚至颗粒不收。所以不能不顺应农业生产具有的比较严格的地区性、季节性和连续性的特点发展农业生产;所以,必须紧紧抓住农业生产的三个基本环节:即是植物生产、动物生产和土地培养。植物生产为人类提供生活不可缺少的粮食、工业原料和牲畜饲料。动物生产以植物生产为基础,又是植物生产的发展,把人类不能直接利用的农作物副产品转化为肉、奶、蛋、脂??为人类提供优质的食品。动物的排泄以及动植物的残体又可以转化成肥料,培养土壤肥力,促使植物生长。这样,相辅相成,环环相扣,构成农业生产的良性循环,使农业成为人类衣食之源,生存之本。所以人类永远离不开农业,必须发展农业。因此,加大科学技术的推广应用,实现增长方式的转变。在调整农村经济结构的过程中,一方面协调粮食与其他作物的比例,力保我国的粮食安全;另一方面协调农业与非农产业的关系,适应市场经济,改变农民在市场竞争中生产分散,信息不灵,弱势地位。发挥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在带领农民致富过程中的优势,提升农民的组织化程度,激活生产力中最活跃的因素——劳动力。在新农村建设过程中,实施以农
- 8 -
村实用技术、技能为主要内容的相关技术培训,为“生产发展”开发人力资源,吸引农民工回乡生产创业,充分利用农村土地,同时发展农产品加工业,使农民在加工增值的过程中增加收入,加快农村工业化的进程,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的有序转移,认真分析资源条件,充分发挥优势,积极争取外部支持,向科技求效益,向市场求效益;多渠道促进“生产发展”,才能“增强发展协调性,努力实现经济又好又快发展。转变发展方式取得重大进展,在优化结构、提高效益、降低消耗、保护环境的基础上,实现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到二,二,年比二,,,年翻两番。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更加完善。”[20] 及早摆脱贫穷,实现共同富裕,为新农村崛起进一步奠定坚实的物质基础。
(二)、“生活宽裕”、开辟农民受益渠道
农民要想生活宽裕,除发展农业生产以外,需要开辟各种使农民受益渠道:一需改善与农民生活直接相关的基础设施,诸如通水,通电、通路、通讯等条件,从而增强消费、扩大内需、拉动对国民经济发展,使农民过上宽裕的生活;二需发挥各方面的积极性,引导社会力量共同参与,在新农村建设过程中发展农业生产大市场,激发广大农村的巨大消费潜力,使农民需求成为一种高效需求;三需政府通过公共财政补贴,公平合理分配医疗资源,帮助农民建立起合作医疗,形成养老保险等农村社会保障体系,使农民和城市人一样享用医疗卫生资源,享受公平待遇,得到好处;四需合理布局建立健全农村市场体系,形成现代流通方式下的农村消费经营市场,严厉打击危害人民生命安全的假冒伪劣产品,给农民生活带来更多的方便,实现合理合法的等价交换。加上政府免农税,行反哺的政策,增加农民可持续收入,达到生活富裕的目标。
(三)、“乡风文明”,提高农民整体素质
乡风文明建设本质上是农村物质文明、精神文明、生态文明、政治文明建设的一体化问题,它包括政治、经济、文化、风俗、法制、社会、治安等诸多方面,是要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的。对此,一要以开发利用人力资源为先导,让农民用科学技术把自己武装起来,焕发无穷无尽的力量,二要让农民接受终身教育,急用先学,学以致用,在农技校学文化,学技术,使农民的文化程度和科技水平
- 9 -
得到不同程度的提高,实现农业机械化,农民知识化,成为新型的农民。三要按照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的政策,将名义上是农民而实际上并不种地这部分“农业人口”有序就业转移化为“城市人口”,在中心城镇居住下来。四要使中心城镇在客观上具有凝聚力,不断吸引周边小村小乡的居民搬迁到城镇就业居住,享有与城镇居民相同的权益。五要把现有尚未得到有效利用的文化体制理顺激活,利用农村经济发展的优势,改变文化生活单调乏味的情形;利用先进文化替代不良文化,使新农村文化建设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精神文化需求与物质文明相适应,过上美满富裕生活。“??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坚持以热爱祖国为荣、以危害祖国为耻;以服务人民为荣、以背离人民为耻;以崇尚科学为荣,以愚昧无知为耻;以辛勤劳动为荣、以好逸恶劳为耻;以团结互助为荣、以损人利己为耻;以诚实守信为荣、以见利忘义为耻;以遵纪守法为荣、以违法乱纪为耻;以艰苦奋斗为荣、以骄奢淫逸为耻。”[21] 知“无羞恶之心,非人也”。[22] 所以人需要摆正个人、集体、国家的关系,正确处理好个人与社会、竞争与协作、先富与共富、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等关系;抵制拜金主义、享乐主义、见利忘义、损公肥私、不讲信用、坑蒙拐骗等社会公害。人人讲文明,知“荣耻”,树新风,扬正气。形成良好的乡风,充分体现新农村建设的文明进步、荣辱观价值。 (四)、“村容整洁”,改善农民生存状态
新农村建设中“村容整洁”,最主要的是继续改善农村人居环境,为农民提供更好的生产、生活、生态条件。一要积极增加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建设投入,加强农村水能资源规划管理,加强饮水源地保护,对供水成本较高的村(组)给予政策优惠或补助,让农民尽快喝上放心水。二要推进农村电气化建设,改造发展农村电网。三要逐步解决农民燃料不足,增加农村沼气投入,积极发展户用沼气,支持有条件的农牧区发展太阳能、风能。四要有序推进村庄治理,继续实施乡村清洁工程,改造露天厕,泥水街,改变农民的不良生活习惯,清除垃圾污染,特别是一些农村地区的非农产业发展带来的工业污染。五要完善农村房舍、街道建设,堵塞浪费土地的弊端;解决农村困难户住房安全问题。在新村镇建设过程中,要特别注意尊重农民意愿。根据当地经济发展和文化传统等条件,长期规划,逐步实施,量力而行,创建绿色田园,完善新农村建设。
- 10 -
(五)、“管理民主”,健全村民自治制度
管理民主是我国村民自治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为了保障村民实行自治,“两委”[23] 要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村民委员会组织法》带领群众脱贫致富,在实践中增进友谊,协调利益,密切关系,组织生产,凝聚人心,一心一意为三农服务;实行村民“三自”、“四民主”(即: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建立健全六项制度(即:民主选举制度、村民会议制度、村民代表会议制度、村民委员会工作制度、村务公开制度、财务管理与公开制度);办理本村的公共事务和公益事业;调解民间纠纷,协助维护社会治安;向人民政府反映村民的意见、要求和提出建议;依照宪法和法律保障村民开展自治活动;组织村民依法发展各种形式的合作经济和其他经济;促进农村生产建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尊重集体经济组织依法进行经济活动的自主权;维护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经营体制,保障集体经济组织和村民的合法权益;教育村民合理利用自然资源,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为此,紧紧围绕服务于农这个中心,精县(精悍政府职能,发挥县政府在建设新农村过程中承上启下的关键作用)、建镇(改造旧乡镇,建设能够充分就业的新型的城镇)、强村(强化农村“两委”、吸收大专毕业生为农做贡献)、顾组(自然村),加强对经济工作的领导,组织和动员各方面力量,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深化农村改革,理直气壮抓经济,增加农民收入,减轻农民负担,提高农民生活水平;打好村民自治制度的物质基础,保证新农村建设规划实施;逐步壮大集体经济实力。同时建立教、科、文、卫、体小组,从基层做起,推动农村教育事业、科学研究和技术开发、文化广播电视事业、卫生事业、体育事业稳步健康发展。进一步“完善村民自治,健全村党组织领导的充满活力的村民自治机制。”“党的农村基层组织应当加强对经济工作的领导,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深化农村改革,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减轻农民负担,提高农民生活水平”。走富民强村之路。 结语
总之,“发展是亿万人民的事业,要相信和依靠人民,最广泛最充分地调动一切积极因素,把全国人民的智慧和力量凝聚起来,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不断为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奠定坚实的基础。”“着眼长远,立足当
- 11 -
前,扎扎实实做好各项工作”,[24] 我们坚信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随时掌握新情况,不断解决新问题,即使如金融海啸,[25] 特大地震那样,也难不倒中国人民。我们一定会走出一条建设新农村的光明大道,使中国农村繁荣昌盛~
参考资料:
[1] 见 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年,,月,,日)
[2、3、4、5]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2008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2009年2月26日)
[6] 见农业部《全国优势农产品区域布局规划(2008-2015年)》(2008年9月4日) [7] 注:联合耕作机:由犁、耙、松土机、旋耕机、镇压器等机具有选择地配套组成。一次完成耕地、整地等多种作业的土壤耕作机械。能减少拖拉机在田间通行次数,简化作业过程,提高作业质量和效率。
[8]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2008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2009年2月26日)
[9][10] 见《农民工培训 艰巨而紧迫》( 2007-05-31 中国劳动保障报 ) [11] 见 《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合同法》(2007年6月29日)
[12]见《中华人民共和国农村土地承包法》(,,,,年,月,,日)
[13] 见《全国农村小学和初中2007年将全部免收学杂费》(2006年12月11日新华网) [14] 见**:《高举**理论伟大旗帜,把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全面推向二十一世纪》(《**选集》第二卷,人民出版社1997年9月12日版第7页) [15] 见班固(《汉书(郦食其传》)
[16] 见班固《汉书?食货志上》
[17] 见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2007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2008年2月28日)
[18] 见周明华 《娇贵而阔气的高尔夫球场不能当饭吃》(2008年6月5日) [19] 见**:《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选集》第三卷,人民出版社2006年8月第1版第544页)
- 12 -
[20]**《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2007年10月15日) [21] **《牢固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2006年04月27日 原载《求是》杂志,,,,年第,期)
[22] 《孟子?公孙丑》朱注:“羞,耻己之不善也;恶,憎人之不善也。”
[23] 注:两委:党的基层委员会和村民委员会
[24] 《人民日报》评论员《把发展作为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人民日报》2002年12月09日)
[25] 注:金融海啸:指2008年全球范围内的金融危机,起因于美国次贷危机,席卷房地产、金融、能源、汽车等多个行业,国内产能严重过剩,财富分配悬殊,国内需求严重不足。严重性只有上个世纪30年代的美国大萧条可以相比。2009年还将持续。中国的解困之道是扩大内需。
- 13 -
14
范文五:新农村建设中的农村垃圾的处理问题
项目名称:
新农村建设中垃圾处理现状调查及其对策研究
来源:
第十二届 “ 挑战杯
” 省赛作品
小类:
社会
大类:
哲学社会科学类社会调查报告和学术论文
简介: 农村垃圾处理一直是困扰我国新农村建设的突出问题之一,有效解决该问题是实现新农村建设 中 “ 村容整洁 ” 的关键。 本课题小组通过对我国典型新农村垃圾处理现状的深入调查,对比国内 外先进研究经验,并对湘、川、粤三省的 10个典型新农村进行调查研究后,针对发现的问题 提出了对我国新农村建设中垃圾处理的一些对策建议,最后以广东省良田村为例建立垃圾处理 模型,希望能为我国农村垃圾处理提供新的思考方向。
详细介绍:
从社会主义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到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生态文明,我们党科学发展、和谐发展 的理念经历了一次又一次的升华。随着我国农村改革的深入,农民收入不断增加,农民对生活 品质的要求也相应的提高了,因此,农村的生活环境问题就成了目前急需解决的问题之一。 2010年的我国 “ 十二五 ” 规划再次强调 “ 推进农业现代化,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 。 如何实 现真正意义上的 “ 村容整洁 ” ?当前我国新农村建设中 ...(查看更多 )
撰写目的和基本思路
农村垃圾处理一直是困扰我国新农村建设的突出问题之一,有效的解决该问题是实现新农村建 设中 “ 村容整洁 ” 的关键。 本课题小组通过对我国典型新农村垃圾处理现状的深入调查,对比国 内外先进研究经验后,针对发现的问题提出了对我国新农村建设中垃圾处理的一些对策建议, 并以广东省良田村为例建立垃圾处理模型,希望能为我国农村垃圾处理提供新的思考方向。 科学性、先进性及独特之处
本研究报告遵循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科学发展观和可持续发展理论,对我国农村垃圾处理 现状做出深入调查和分析,站在我国 “ 两型社会 ” 建设理论基础上,兼顾了我国中部、西部、沿 海发达地区新农村建设特点,具有明显的地域特色,并提出切实可行的对策建议与模型,如改 善以往枯燥垃圾处理宣传手段的 “ 环保扑克 ” 等。
应用价值和现实意义
本研究报告就我国新农村建设中垃圾处理存在的典型问题提出了针对性强、可操作性强的对策 建议。在目前新农村建设垃圾处理研究的基础之上,进行了更加广泛的深入研究,使已有新农 村建设垃圾处理成果得以丰富和发展,使已有新农村建设垃圾处理理论得到深化与补充,是科 学发展观在新农村建设中的具体实践。
作品摘要
我国新农村建设中垃圾处理方法还未得到足够的重视,新农村建设除了发展农业、提高农民收 入外,也应该注重提高农民生活品质,保护农村生活环境。课题组成员经过为期一个多月,在 湖南、四川、广东三省十个村做了深入细致的实地调研之后,以我国新农村发展理论为基础, 根据我国不同地区的新农村垃圾处理实际情况,提出了合理完善的农村垃圾处理对策,以促进 新农村建设健康发展。论文主要内容有以下五个部分 : 第一 ...(查看更多 )
获奖情况及评定结果
无
参考文献
作品中资料来源:① 2005年 10月中国共产党第十六届中央委员会第五次全体会议 《中共中 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 ② 2010年 10月中国共产党第十七 届中央委员会第五次全体会议通过 《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 划的建议》 ③冯刚:《新农村建设中经济与生态保护协调发展模式研究》 2008年 10月 ④陈 军:《农村垃圾处理模式探讨》 2007...(查看更多 )
调查方式
走访,问卷,现场采访,个别交谈,亲临实践,图片、照片,书报刊物,统计报表,文件,集 体组织
同类课题研究水平概述
欧美等发达国家经济发展水平较高,国家政府十分注重环境保护和资源回收利用,所以有的国 家已完成了城市和农村垃圾的统一处理。欧盟的一些村庄里张贴着 “ 随意乱倒垃圾是犯罪,此 类行为将记录在案 ” 的告示。而同样,如果地方政府不能为农村社区居民提供垃圾收集的服务 或不按分区规划管理新住宅的开发,也将受到农村社区居民的起诉。 欧盟所有的农村社区生 活垃圾都由市政当局集中收集和处理,垃圾箱和垃圾收集处理的费用由地方政府征收的房地产 税及其他税收支付。美国农村的垃圾处理,一般由规模不大的家庭公司来承担,公司的员工也 是农民,他们开着小垃圾车,到各家各户收取垃圾,同时也收取一定费用。 日本农村采取可 用固体垃圾分拣处理法,而残菜剩饭等生活垃圾则装入政府发放的已埋在田园里的专用塑料桶 进行堆肥处理,经充分发酵后作肥还田。 韩国 1970年开始正式组织实施以改善农民生活环境
为突破口,以促进农业现代化、提高农民生活水平为目的的新农村建设与发展运动 ——“ 新村运 动 ” 。在 “ 新农村运动 ” 中,垃圾处理一般采用两种方式:一是农民必须购买由政府专门机构统一 生产的垃圾收集袋,专门用于各类垃圾的收集,其产生的利润用于垃圾处理费用和保洁人员的 工资,而韩国道州政府则是制定相应法规,对乱扔乱抛垃圾行为实施重罚。二是道州政府将收 集的垃圾以挖山填埋的办法,将垃圾分类置于山体各穴内,通过发酵生成沼气,用于发电,从 而达到综合利用的效果。 由于我国农村垃圾处理起步较晚,还属于理论试验探索阶段,相关 理论较为丰富。何水晶在 2007年《新农村建设中的垃圾处理对策探讨》中,针对目前农村垃 圾的产生特点和处理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 提出了:制定农村环境卫生管理条例、引进市场化机制、 因地制宜建立垃圾收运处理系统、建立长效的垃圾处理运行监管机制、加大宣传和教育力度、 提高村民的环境意识等对策措施。高雁在 2007年发表的《关于我国农村垃圾处理问题的思考》 中提到单纯依靠政府供给农村公共品的传统垃圾处理模式已经不能满足农村的发展需要了,为 此,应当走公私合作道路,让政府和市场功能互补,充分发挥政府和市场两个优势来实现农村 垃圾的治理,从而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傅忠贤在 2009年提到我国新农村应立足本地实 际进行多种模式的多样化整合是我国新农村建设的现实出路。 (收起 )
转载请注明出处范文大全网 » 新农村建设中的环保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