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一:日本的产业政策
段性变化与其产业结构转换的具体进程基本一致。但是阶段性推进的战略,由于“时间差”,容易使后起国在赶超过程中步发达国家的后尘,亦步亦趋。
但日本在以信息技术为代表的知识密集型产业的竞争中败北于美国,显露出这种赶超战略的缺陷。世界经济正处在工业经济向知识经济转变的时代,科学技术进步显得越来越重要。因此,发展中国家在赶超发达国家过程中,既要发展劳动密集型、资本密集型的产业,又要注重发展知识密集型的产业。在产业布局时,如果国情国力不允许大范围内三种密集型产业齐头并进,也可以选择重点部门行业地区发展知识密集型产业。
2.后起国家在技术引进时要实行产业倾斜政策。
后起国家在资金、熟练劳动力等方面与发达国家相比,都存在着差距。因此,在技术引进时,要将自己国家的生产要素现状、市场规模、社会文化环境、吸收创新能力等从总体上进行考虑,要突出重点,多渠道、多形式引进适用的先进技术。 换言之,要明确社会经济发展的目标,根据本国国情和社会经济条件,全方位地选择适用的关键技术,既不能片面地追求高、精、尖技术的引进,又不能置本国的实际发展水平于不顾。在进口额中成品所占的比例1984年、1985年是30%左右,1992年是50.2%,1993年是2%,1994年达到55.2%。一般来说,后起国家在经济发展初期,资源是非常稀缺的,所以采取倾斜式不平衡发展战略,重点选择先进适用的技术,优先发展某些产业,就能通过产业关联效应引诱其他部门的出现和发展,实现社会、经济、文化、环境等目标的最佳综合效益。 3.产业发展战略要产、官、学、研一体化。
日本经济能够创造奇迹是与这种战略分不开的,为了实现经济增长,日本企业、政府、高校、科技机构紧密结合,通力合作。日本全国400多所大专院校的科研机构和实验室主要从事尖端技术的理论研究。
日本政府则从全局的角度进行规制与指导,运用法律、经济、行政等手段促进科技与经济紧密结合,使得科技开发直接服务于生产建设,促进了日本经济的高速增长。
我国在发展经济过程中也应该借鉴这一做法。近几年来,以信息技术、新能源和可再生资源技术、材料技术、空间技术、海洋技术为代表的新技术革命给其他产业都带来了很大的冲击,这一新技术革命的特点是高度智能化,具有高附加值;它不依赖于稀缺自然资源的无尽消耗。
因此,新技术革命突出了科学在新产业中所具有的重要地位,这就要求高等院校、科研机构在新技术产业中要发挥带头作用,提供新产品的研制方案与科研成果,同时培养更多的创造型人才。然而,大学、科研院所虽然有高智能、高技术人才和科研成果,却无制造、规模生产、销售能力,要使科学技术转化为生产力,必须产、学、研紧密结合起来,使企业与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在风险共担、利益共享、优势互补、共同发展的形式下建立新的产业,或者共同开发新产品,从而推进国民经济的增长。
4.产业政策上的制定需要结合本国在世界市场中的地位。
日本的产业政策立足于其产品在世界市场上的比较优势,因为只有利用全球市场才能充分的发挥规模经济的效益。作为欠发达国家,如何借鉴日本经验更快的调整自身的资源禀赋具有更加积极的意义。
5.产业政策的实施必须和金融市场的发展相适应
二战后复兴时期的日本金融市场极不完善,政府的财政支持是的发展所需要的资金得以供应,而在金融市场发育不完全的情况下,产业通过市场融资的成本上升或很难从金融市场融资,这就需要政府通过产业政策中的财政金融手段来为这些行业的发展提供支持,如高新技术产业。
6.产业政策的实施过程中应避免政府直接干预
日本政府虽然在产业政策的实施过程中也发挥了主导性作用但是仍然受到市场的广泛限制。市场在某种程度上成为政策纠偏的工具。但是受到传统经济体制的影响,我国的政府更加倾向于直接干预企业的经营运行,所以在产业政策的实施过程中将政府适当干预,避免市场过度依赖政府和促进市场发展结合起来促进市场发展结合起来是政策有效实施的关键手段。
范文二:日本的产业政策
日本的产业政策
日本被认为是发展型国家的原型。日本的发展被认为是政府主导的发展,政府试图影响经济发展的方向和进程,在这个过程中建立了密切的政商关系。密切的政商关系曾经被用来解释日本经济成功的原因,后来也被指责应为日本的经济问题负责。
战后日本政府实行经济干预的政治基础
制度安排
经济领导机构—MITI
经济官员
政府与企业关系
密切的政商关系
什么是产业政策?
政府影响产业发展的行为。影响产业的资源配置和产业组织。
资源配置:
1. 影响产业的基础条件: 工业用地、道路、港口、工业用水、用电
2. 影响产业间的资源配置:资金、税收、关税、研发等等
影响产业组织:
1. 对特定产业内部组织的1>规制: 如工业重组、产量限制、产量和投资调整、准入控制等
2. 影响跨产业组织的政策, 如中小企业政策
战后日本产业政策的阶段
重建阶段
推动基本工业、关键原材料的供应、鼓励出口,
这种做法带有明显的战前和战时特点, 强调控制和计划, 也受当时苏联做法的影响. 如对原料的动员如通过政府控制以确保稳定和便宜的石油供应.
某种产业如果被认为“重要”或“基本”, 就可以得到补贴、低息贷款或优先得到进口配额。
MITI的地位至关重要。
高速成长时期
重化工业化时期, 制订产业政策所依据的口号是“建立重化工业”, “改善产业结构”。
根据两个标准决定所扶持的产业:快速提高生产力和具有高收入需求弹性的产品。政府重点推动的是钢铁、造船、机械、重型机电设备、化学工业、汽车、石化、核能、电脑、半导体等。
但政策制订者的意识形态和指导原则与实际执行的政策间差异巨大。旅游、超市和快餐业符合以上两个原则,但并没有得到推动。而符合上述两个条件的,就能自行发展,没有必要由政府推动。
政府推动的产业的原因是因为大多数日本人觉得应该发展这些产业。如发展造船业是要重建商船队,扩大船队运力,节省外汇,改善贸易平衡等。
政府影响产业和企业的手段是通过决策者所拥有的以下权力:
进口许可证的授予权、技术进口许可证;日本开发银行的融资;税收政策,等 但在这个阶段,随着包括直接投资、与外国企业合资和技术进口等贸易和资本流动的自由化,政府的影响力在下降,价格机制和企业自主决策在资源配置中日益扮演核心作用。 石油危机以来
这一时期,政府干预和控制的想法在产业政策决策者那里在减弱,对价格机制的看法更加积极。贸易和外国直接投资更加自由化,关税和非关税贸易壁垒减少了,发达国家间的经济联
系更加紧密。日本政府高度保护政策在国外面临更多的批评。
经济理论与官僚意识形态间的差距在缩小。
政府在需要保护和不需要保护产业间进行选择,除了农业和矿业,还选择了正在衰落和在国际市场上处于竞争劣势的产业,如纺织、金属冶炼、造船、石化等。这些产业都来找政府要求“调整”。
当时政府有一个“产业结构委员会”,要推动知识密集产业。但政府并未支持象服装设计、信息处理软件、广告、管理咨询这样知识密集产业。
谁在制定日本的产业政策
国会在产业政策中几乎没有发挥作用,尽管反对党也会批评政府的经济政策,但对行政部门提出的政策细节并不关注,使得政策无需修改就可通过。这与美国国会的作用形成鲜明对比。 产业政策由行政部门主导。政府中负责具体产业的有关局、处、科以及负责协调部门内部和不同部门间的局、处主导产业政策。
民间方面,行业协会、起中介作用的属于政府的各个工业委员会和顾问委员会也发挥作用。另外,财界(Zaikai),一个由公司行政主管组成的团体,也对产业政策有影响 金融机构的作用。
这些角色构成了产业政策的主体。产业政策就是在他们之间讨价还价和施加影响的结果。 谁在制定日本的产业政策
原局(主管局Genkyoku)制度 :对特定产业直接负有监督指导责任的政府机关。每个产业都有各自的主管部门,它们掌管各个产业,对该产业的政策负全面责任。 通产省的作用—最大的主管部门
在政府内部,通产省是负责产业发展的最重要机构。1970年,其9个局中有5个为原局: 重工业、轻纺工业、煤矿、化工、公用事业。
局以下又分成处和科,分别负责不同产业,所以是原局或科。如重工业局里设有钢铁、工业机械、电子和电器设备、汽车、飞机等处。
除了MITI,还有其他的genkyoku部,如农林渔省、厚生省、交通省(负责造船业)等,大藏省不仅负责银行、保险、证券,还负责啤酒、青酒及其他酒精产品。
谁在制定日本的产业政策
主管局、处为相关产业制订政策、起草法规,并在不同政府部门间进行协调。 行业协会的作用
与各种原局相对应的民间机构是行业协会,如日本钢铁协会、日本汽车制造业协会、日本造船协会等。这些行业协会的主席由本行业主要企业的董事长轮流担任,与相关原局密切协作,其作用是影响政府政策,使政策有利于本产业或业内主要产商。对于中小企业占优势的行业,很难组织起来以集体力量去影响政府,主要靠主管局的帮助。
谁在制定日本的产业政策
通过这种联系,政府与企业界形成一种行政指导的关系。这种行政指导关系被认为有助于政策的贯彻执行。起初政府的作用更主动,先自己制订政策,再把企业界纳入。后来企业界的作用上升, 原局更多扮演协调人的作用。
谁在制定日本的产业政策
审议会(Shingikai)
一种咨询机构,成员主要来自民间,包括业界领袖、前官员及少数学者和记者。他们的意见对决策过程有影响。如MITI在1970年有27个这样的委员会,其中15个与产业政策有关,为通产省大臣就有关产业的政策提供建议。各委员会的成员由通产省大臣任命,那些被认为对官员制订政策有帮助的人获得任命。
审议会的意义:
使业界利益在政府决策中得到反映,各方利益在委员会提交给政府的建议中,业者相互协调立场,他们的共同利益可以得到反映。这种机制使政府与业界事先能够交换信息、达成共识,政策在后来能够更容易得到贯彻执行。
1970年代以来的趋势
产业政策从纵向向横向变化,MITI里横向局(跨产业,如国际贸易政策局、国际贸易管理局、工业局、工业布局与环境保护局等)相对于纵向局(单个产业:基本工业局、机械和信息产业局、消费品工业局等)地位日益重要。前者比后者更积极提出产业政策。 主管部门在制定具体产业政策的影响力在下降,因为主要的经济问题变成跨产业的综合性问题,如贸易摩擦,污染和能源问题,衰退产业的结构调整问题,高科技产业问题等。相应地,MITI也由一个关注“产业”的部变成一个关注“问题”的部。
自民党在经济政策中的作用上升,结果是经济政策中加入更多政治因素。由于中小企业在投票中的重要性,纺织和其他处于停滞状态产业的保护要求获得更多重视。 产业政策的后果
产业政策是有选择性的。很多产业发展与产业政策没有关系
没有被列入政府推动名单而成功出口到国际市场的产品可以列出长长的一个单子,他们包括彩色电视机、半导体收音机、拉链、录音机、磁带、钟表、计算器、纺织机械、农业机械、通讯设备、机器人、工作母机、照相机、自行车等产品,这些产业因为不具备规模无新闻效应而无法获得通产省决策者的青睐,他们的成功是业者依靠自己的努力。
这些产业的业界人士不会同意日本存在一种强有力的、系统和全面的产业政策。 产业政策的后果
产业的选择不仅基于经济考虑,还基于政治考虑。选择的标准有两个:比日本先进的国家曾经追求和正在追求过;产业具有一定规模,具有新闻价值。(详见Komiya, 1988: 8) 密切的官商关系既是一种政策联盟,有利于产业政策的贯彻执行,也是一种政治和利益联盟,变成寻租的工具。
日本政府市场关系的启示
决策过程中使利益相关者的利益和要求得到反映有助于政策的贯彻执行
充分发挥民间和半民间组织在政府决策过程中的作用,有助于政策的成功 仅仅从经济和技术的观点来评价公共政策是不够的。
课堂讨论题目
日本产业政策对中国有何启示,现阶段的中国该实行什么样的产业政策,
范文三:日本的产业政策
日本的产业政策
讲到日本就不得不讲到日本的产业政策,日本被认为是发展型国家的原型日本的发展被认为是政府主导的发展,政府试图影响经济发展的方向和进程,在这个过程中建立了密切的政商关系。并且石油危机以来政府干预和控制的想法在产业政策决策者那里在减弱,对价格机制的看法更加的积极。
一,日本产业政策的形成原因
1.日本传统与市场体制
,1,古代日本社会
645年日本发生“大化改新”仿照中国唐朝的制度,实行了一系列政治改革。世袭氏姓贵族制度被废除,高度中央集权的奴隶主王权统治即古代天皇制得以确立。12世纪末迄16世纪末400年间,日本社会处于封建制形成和发展的阶段。其特点是幕府政治的建立和发展,天皇的朝廷和武家政权并存以及朝廷实力不断削弱
,2,武士道精神
武士是日本以武艺为专业的社会阶层,日本封建社会平安时代中期以后统治阶级的忠实仆从,以主从关系为纽带的武士团为加强战斗力,以忠节武勇,孝行廉耻,无欲等要求无事,使之绝对服从主军,重言诺。
,3,近代日本社会
1968年倒幕维新派发动政变,推翻了德川幕府,成立明治天皇为首的维新政府,这就是日本封建社会过渡到资本主义社会的重大历史转折点。明治政府在戊辰战争(1868-1869)中取胜后,在富国强兵,文明开化,何止产兴业三大口号
下,实行一系列改革,意图彻底废除幕番封建割据体制,建立中央集权的统一国家。同时提倡向西方国家学习,发展资本主义,力图摆脱不平等条约带来的半殖民地危机,以把国家建设成为一个独立自主的近代资产阶级国家。19世纪70年代中期日本发生了反对专制统治争取资产阶级自由民主权利的自由民权运动。在群众斗争的压力下,明治政权向君主立宪政体演变。1885年废除太政官制,实行内阁制,1889年颁布明治宪法,下一年实施,1890年开设国会,日本是的君主立宪体质-近代天皇制从此确立。近代天皇制实质上是地主资产阶级专政,属于资产阶级政权的范畴。
2.日本文化与企业精神
日本之所以能在简短的历史时期实现经济腾飞,迅速崛起而成为界第二大经济大国,其主要原因是得益于日本的企业文化。
,1, 日本企业文化的内容
日本企业文化的主要精神包括团队精神与创新精神。其团队合作精神所凝聚的就是日本的民族精神,在不利于民族生存,发展的外部自然资源环境中,八个人荣辱团体,凭借团体的智慧和力量来赢得个人的生存和发展。团结,写作,同甘共苦,休戚与共,甘愿为团队,民族,国家不计较个人的得失,勇于奉献和勇于牺牲,就是以民族精神为主导的企业精神。创新精神也源于民族精神。给予生存危机的忧患意识,日本民族形成了特别善于学习和借鉴其他民族的成功经验,以创新求生存,从而建立了日本的“多元合金文化”这样的创新体现在管理上,将企业主的利益与雇佣学者的利益统一起来,调动生产者的主动性,主动性,创造性,从而从根本上消除了劳资矛盾。
,2,支持日本企业文化的民族心理A。渴望成为强者B。务实心理C。“忠”
“和”心理
,3,日本企业组织的特点
(1) 实行终身雇佣制度,员工与企业同甘共苦,2,对员工实行长期考核和逐步提升制度,3,非专业化的经历道路,培养使用哪个各种工作环境的多职能人才,4,管理过程既要运用统计报表,数字信息等清洗鲜明的手段,又注重对人的经验和潜能进行细致而积极的启发诱导,5,采取集体研究的决策过程,6,对工作统一负责,7,人们树立考古的整体观念,员工之间平等相待,每个人对照事物均可以作出判断,并能独立工作,自我指挥代替高级指挥。 3.日本的政府主导型市场经济体制
它以市场为基础,资源配置的决策是由各个企业做出的,政府通过制定社会经济计划与经济政策,又到企业行为,从而对资源配置发挥主导性作用。与其他发达国家相比,日本政府对经济活动的干预是比较强的。主要有以下几种方式, ,1,经济与计划 战后历届政府都要制定中长期计划,有经济企划厅指定,一般为5-7年,根据计划通过行业组织各种经济奖惩手段有力的指导企业行为。 ,2,产业政策。卓有成效的产业政策是其重要特点。它主要包括,1,.协调不同产业间关系的产业结构政策,2,.是协调各产业内部企业之间关系的产业组织政策。
,3,财政和货币政策。大藏省负责制定财政政策,并编制国家预算,统一领导,监督国家金融机构,中央银行负责制定和贯彻货币政政策。
二,产业政策的演变及其特征
产业政策是日本政府宏观调控政策的重要内容之一。所谓产业政策,是指“影响该国的产业结构的所有政策”。日本产业政策二战后就开始出现,并随着日本
经济发展的不同阶段、国际国内形势的变幻体现出不同的特征。
日本经济的恢复和发展是很快的,50 年代末日本经济就恢复到了战前水平,从50年代中期起开始进入经济持续快速发展时期。60年代末,日本已成为仅次于美国的世界第二大经济大国。
不讲,日本经济能取得这样的成就,原因也是多方面的, 1.是战后美国在日本进行社会改革,并推行非军事化政策。通过改革,进一步废除了生产关系中封建落后因素。并制定了外向型的经济发展战略,为战后经济发展奠定了基础。
2.是先战后美国对日本经济的扶植。朝鲜战争和越南战争爆发后,日本接收到了美国几十亿元美元的“特殊订货”,这是日本经济迅速发展起来。 3.是制定适当的经济政策和产业政策,引进先进科技,促使日本经济腾飞的翅膀。,
,一,产业政策的演变
1.在经济复兴时期
从1945年到1955年的经济复兴时期。在此经济复兴阶段,日本政府主要采取了以倾斜生产方式为核心的产业复兴政策。
二战后,日本经济体系受到严重打击,面临恢复生产、重建经济秩序、恢复物价稳定等任务,同时与世界的经济联系也有待恢复。这一时期产业政策应用得最为广泛,并为以后各期的产业政策产生了相当大的影响。这一时期产业政策目标就是促进自主产业的形成,可划分为两个阶段,
第一阶段的经济发展战略主要体现为产业立国,希望通过重要产业的复兴来推进整体经济增长和重新启动工业化过程,重点支持了钢铁和煤炭两个基础产业
的发展。产业政策体现为“倾斜生产方式”。
不讲 ,倾斜生产方式是指社会再生产链,特别是工业在生产链的纵向连续关系中,从最初投入的上游产业向最终产出的下游产业逐步推移,顺序发展的方式。主要通过原材料分配,复兴金融共苦贷款,价格控制,差价补助金,进口物资的分配等当时一些直接控制手段实施的,带有很强的计划经济色彩。,
第二阶段,开始采取“产业合理化”政策,倾所谓产业合理化政策实质就是通过设备更新更新和技术改进来促进基础工业成本降低的政策。希望通过引进技术、降低成本来促进工业的发展。日本的产业政策开始以法规的面貌出现,重点支持了钢铁、煤炭、海运、电力、石化、合成纤维等行业。其政策手段以间接控制为主,主要有租税特别措施,财政投资贷款,海运利息补贴,外汇配额等。
其次,政府对那些产品市场价低于成本的重点企业实行价格优惠补贴,1948年国家用于物价补贴的金额占当年财政支出的24%。价格补贴政策一方面稳定了基础原料价格,另一方面也刺激了企业投资和生产活动。三十物资倾斜政策。政府对有限物资实行严格的统治政策以保证重点产业的需要。
这一时期,日本经济的主要特征是资本缺乏,缺乏一个有效的资本市场,对外国原材料及技术严重缺乏。
2. 高速增长时期的产业政策
1955-1973年是高速增长时期,这一时期产业政策的目标就是实现赶超。主要变化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实行了贸易立国战略下的产业保护育成政策。二是迅速提高经济实力。1957年,日本政府在新长期经济计划中第一次提出以“产业结构高级化”为一项基本政策。1960年的《国民收入倍增计划》继续该政策,并提出实施重工业化的具体计划。1963年,日本政府发表了“关于产业结构的长期
展望”把发展重化学工业提高产业竞争能力作为实施产业政策的重要目标。通产省的产业结构审议会通过《60年代通商产业构想》第一次提出了产业结构高级化的统一政策体系。这一时期日本产业政策在政策体系,目标手段和功能上都开始向适应现代市场经济方向发展并逐步完善。
1.是为适应贸易自由化和资本自由化而建立产业新秩序的政策。 2.是调整设备投资政策。
3.是在机械化产业中,调整生产领域,确立专业市场体制和实行共同化市场。 4.是继续推行产业扶持政策。最终实现了目标,超越英,法,德等国家,越据为世界第二经济强国。
在这一时期,日本企业面临着提升产业国际竞争力的内在要求,出现了反对市场过度竞争,通过规模经济降低成本的讨论。虽然同时也采用其他的政策手段,但产业组织政策的推行成为这一时期最重要的特征。
1970年日本GDP总值排名日本排在第二位为2068亿美元。
3.稳定增长时期的产业政策
1973-1985年是日本稳定增长时期,经过高速增长阶段,日本经济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产业的国际竞争力迅速提升,并在六十年代中期之后出现持续性贸易顺差。这一时期在内部的主要问题是,随着经济快速增长,大量的工业污染、消费垃圾、城市的过度拥挤、社会福利和公共设施的欠缺等。外部的主要问题是两次石油危机对高耗能的工业如炼铝、石化等行业产生严重影响,而日本汽车机械等产品的出口猛增也使日本和美国、欧盟之间的贸易摩擦成为一个十分突出的问题。为此,日本政府提出要把产业结构由当前重化学工业转换为知识密集型的工业结构,提出了“知识密集型”的产业政策。
1.是以据此实行的行政措施为基本的政策支柱。
2.是调整长期萧条产业。
3.是调整国际间的贸易摩擦,在应对贸易摩擦方面,日本在压力下逐步降低关税和简化关税手续,减少进口商品配额和限制,经济的开放程度不断增加。 4.是提出综合能源对策,确保石油的稳定供应,节能对策以及石油代替能源开发与利用,发展节约能源和高加工度化的产业,加强公共设施的配套建设。 5.是资助尖端技术领域的技术开发并扶植有关产业,
6.是限制公害和中小企业对策。
7.对在石油危机之后处于衰退的产业,则采取了成立萧条卡特尔、缩小生产规模、停产转产、鼓励海外转移等措施。
4.经济结构调整时期的产业政策
1985-1990年是日本经济结构调整时期,1985年下半年开始日元持续大幅度升值,日本政府于1986年5月发表了“面向21世纪产业社会长期设想”,提出以对外实现“国际水平分工”和对内实现“知识融合化”作为产业结构的新发展方向。 具体措施,
1.是刺激国内需求,推进了“内需扩大主导型”战略
2.鼓励对外投资
3.是充实社会公共投资,提高国民福利水平。
5.90年代以来的产业政策
90年代之后日本提出了“创造性知识密集型”的产业政策。“以科学领先,技术救国”的方针,调整产业结构,建设制止密集型产业,经济发展的指导思想,由单一增长为目标,转向以“生活大国”为目标,经济增长方式有出口主导型向内需主
导型转变,政府提出了“新技术立国”和“科学技术立国”的方针,出台了《面向21世纪的日本经济结构改革思路》的报告,指出以制造业为中心开展国际分工不可避免,日本应开发新的产业领域,现有产业应该向高附加值产业转移,放宽规制,促进竞争,改革有关的企业制度。1998年通产省退出了《经济结构改革行动计划》,该计划提出面对全球经济环境变化的挑战,创造新产业。 6.经济全球化时期(2000年至今)。
在“国际社会共同推进世界经济持续、协调发展”的信念指导下,推行“宏观结构调整、微观经济改革、产业结构政策”的三位一体的经济结构改革。在产业结构中注重技术革新与国际竞争力的提高,特别是实现全体国民的生产富裕化,在考虑产业之间相互依存关系的同时,确保能源需求供给与环境等方面的协调性。产业技术政策成为这一时期的主要特征。
经过前述几个时期,日本的产业政策已逐渐由战略性的产业政策向补充性的产业政策转移,政策目标由积极赶超转变为弥补市场失灵,政策手段上也由行政调控而逐渐转变为信息指导,通过发布产业结构展望的方式来引导产业结构的调整,企业成为推动产业结构调整的主体。
,二,产业政策演变的特征
1.一世界市场作为产业政策的制定背景
作为一个国土面积狭小,自然资源并不丰富的岛国。日本在战后复兴时期的第一阶段就开始认识到世界市场对于其经济发展的重要性。贸易立国的思想在日本往后的产业政策制定中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日本产业的重点产业多是钢铁,石化汽车半导体,电子计算机等资本或技术密集型的产业,为了保护这些有效产业的发展,日本一方面通过外汇管制,另一方面利用出口低息贷款,免税等
措施。
2.以产业发展规律作为产生选择的依据
产业政策的本质在于选出特定类型的产业,通过国家的政策干预来实现特定经济发展年战略,而所有手段只是为了服从特定产业发展的需要。日本也较重视对产业发展规律的观察和预期。日本就开始采用筱原三代平的“需求收入弹性”和“比较劳动生产率上升”两基准作为选择重点发展产业的依据。
3.政府主导,兼顾市场的多方位政策措施
日本政府通过多种方式来确保其产业政策目标得到实现,首先,每一次产业政策的调整,政府都制定长远的计划及相关法案,以确保其政策目标得以理解和贯彻。
虽然日本政府在产业政策的制定和推行中发挥着主导作用,也相当广泛的征求有关各方的建议,并以使日本企业确立其世界市场中的竞争优势为其终极目标。
4.在波动和争议中不断调整
日本经济战后快速发展的历程使得人们相对忽视了日本产业政策的不利方面,事实上复兴金融公库和各种财政补贴的泛滥导致了战后复兴时期的通货膨胀,战略性贸易政策导致了日美贸易摩擦的加剧。同时产业政策的实施中也曾受到一定的批评和抵制。
三, 日本产业政策的制定,体系及其特点 ,一,日本产业政策的制定
日本是战后产业结构调整最为迅速和成功的国家之一。日本能够迅速实现产
业结构调整,是与实施强有力的产业政策和完善的产业政策体系分不开的。
但是日本的国会在产业政策中几乎没有发挥作用,尽管反对党也会批评政府的经济政策,但对行政部门提出的政策细节并不关注,使得政策无需修改就可以通过。
产业政策由行政部门主导。政府中负责具体产业的有关局,处,科以及负责协调部门内部和不同部门间的局,处,主导产业政策。
民间方面,行业协会,起中介作用的属于政府的各个工业委员会和顾问委员会也发挥作用。如日本的钢铁协会,日本汽车制造业协会,日本造船协会等,这些协会的主席有本行业主要企业的董事长轮流担任,是政策有利于本产业或业内主要产商,对于中小企业占优势的行业很难组织起来以集中力量去影响政府,主要靠主管局的帮助。
财界,一个由公司行政主管组成的团体也对产业政策有影响。
金融机构,以上这些角色构成了产业政策的主体。产业政策就是在他们之间讨价还价和施加影响的结果。
原局,主管局,制度,对特定产业直接负有监督指导责任的政府机关。每个产业都有各自的主管部门,他们掌握各个产业,对该产业的政策全面负责。通产省就是最大的主管部门。通产省,是负责产业发展的最重要的机构1970年,其9个局中5个为原局,重工业,轻纺工业,煤矿,化工,公用事业。局以下又分成处和科,分别负责不同产业,所以是原局和科,如重工业局里设有钢铁,工业机械,电子,和电气设备,汽车,飞机等处。除了MITI还有其他的部门,如农林鱼省,厚生省,交通省等,大藏省不仅负责银行,保险,证券,还负责啤酒,清酒,及其他酒精产品。主管局,处为相关产业制定政策,起草法规,并在不同
的政府部门进行协调。
审议会,一种咨询机构,成员主要来自于民间,包括业内领袖,前官员以及少数学者和记者,审议会是业界利益在政府决策中得到反映,各方利益在委员会提交给政府的建议中,业者相互协调立场,他们的共同利益可以得到反映。
自民党在经济政策中的作用上升结果是经济政策中加入更多的政治因素。 ,二,日本产业政策体系
日本产业政策体现如下特征,立足于世界市场,充分利用产业结构发展规律,政府主导与市场结合的多样化政策手段
1.产业结构政策。
追求产业结构的合理化是日本经济政策始终坚持的一个着力点。60年代的目标是产业结构的重化学工业,70年代指向只是集约化80年代探索高度技术集约化,90年代则追求知识创造型结构。日本产业结构调整政策实施,包括4各方面, ,1,提出产业结构设想。通产省每隔十年就要提出一个通商产业展望,经济企划厅也根据经济发展的阶段,发表经济计划。除了经济及产业整体的长期展望外还有主要产业的长期展望
,2,培育成长产业。战后初期,曾对钢铁,煤炭,肥料,纤维等产业的振兴采取了积极的对策。进入高速增长时期后,日本通过制定法律并配合日本开发银行的低息贷款,先后华大力气对机械工业,石化工业,电子工业等主导产业进行重点培育。之后是振兴软件开发等信息产业。
,3,停滞产业的收缩。从50年代中期以来,日本政府先后对煤炭。铝,合成纤维,船舶,化肥,等产业采取了规模收缩和合理化对策,通过课税特例。特定产业,采取了规模收缩和合理化对策,通过课税特例,特定产业信用基金的债务
保证以及开发银行的融资等措施促进相关企业的设备处理,事业转移。 ,4,就业政策。就业与产业结构调整密切相关,为配合结构调整,日本政府同时也在劳动者再就业培训,职业介绍,就职指导等方面采取了一系列措施。 2.产业组织政策。
日本的产业组织政策基本上分两个层次展开。
,1,.是大企业的规模化。
,2,.是中小企业的组织化。
,1,以强化国际竞争力为目的,在资本密集型等产业领域,为实现规模效益,通过强化产业的国际竞争力,日本产业组织政策的重点是,推进钢铁石油化学行业的设备大型化,促进汽车纸浆行业的企业集约化。最近,随着日本贸易自由化的及一步推进,持股公司的解禁,合并手续的简化等,日本大企业为了赢得国际竞争,出现了大型合并联合以及向优势领域集中的企业重组浪潮。 ,2,促进中小企业的组织化。根据日本中小企业基本法,工业矿业从业人员300人以下或资本金1亿日元以下,批发业从业人员100人以下或资本金3000万日元以下,零售,服务业从业人员50人以下或资本金1000万日元以下的企业定为中小企业。鉴于中小企业一般都规模小,资金筹措能力,信息收集能力,交涉能力弱,技术开发力量和信用实力薄弱,且容易陷入相互间的过度竞争特点。日本政府设计了各种各样的的组合制度,鼓励同业者或立场相同者中小企业者结成组合,相互协作,通过提高组织化的程度来解决所面临的共同问题。 同时,有许多扶持措施,
1.是金融上的扶持。如中小企业事业团的高度化资金,商工组合中央金库贷款等 2.是税制上的扶持。对组合采取减免所得税等优惠措施的同时,在印花税事业税
不动产取得税等方面也有减免措施
3.是来自于中小企业团体中央会的扶持。在接受国家以及都道府县补助的基础上,中小企业团体中央会对组合实施一系列的补助事业,如中小企业连协组织调查开发支援事业,组合信息网络化事业等。
3.产业金融政策。
有效利用金融手段促进经济发展,是日本产业政策的一大特色,日本政府金融机构由日本输出入银行,日本开发银行等两家银行,还有北海盗东北开发公库公营企业金融公库,国民金融公库,中小企业金融公库,环境卫生金融公库,医疗金融公库,住宅金融公库等10个公库。通过这些政府金融机构,充分发挥了低利率资金的政策诱导效果,保障了对新产业培育产业体制完善,生产部门现代化以及中小企业发展等领域的战略性资金供应。
4.产业技术政策。
在日本,开发研究主要由企业自己进行,而对基础研究和一部分应用研究,由于风险大,单靠民间力量难以取得发展,所以多由政府实施或政府补助,同时采取一系列措施,促进产业进步,主要有,
,1,设立工业技术中心等机构,夯实科技振兴基础。日本通产省在全国设立7个全国性的工业研究开发机构,各都道府县则从解决本地区共性技术难题,振兴区域产业和中小企业科技的角度,设立了各自的工业技术中心。其主要业务有,研究开发,技术指导,委托试验,设备对外开放,培育技术人才,提供技术信息等。
,2,推进研究开发。,3,推进技术交流,4,培养技术人员实施技术指导,5,对所开发的新产品拓展市场提供支援。,6,振兴设计
5.产业基础政策。
随着全球化,信息化的发展,人口结构向少子,高龄社会的转变以及整个经济社会向更高层次的成熟经济社会的转换,日本政府进一步拓宽了经济发展对策的视野,更加关注产业发展的基础环境建设。当前主要抓以下几项工作, ,1,放宽管制,提高竞争性。
,2,构筑小政府,竞争型社会。目前日本正在展开一精简机构,裁减人员25%为目标的行政改革,重组中央省厅,收缩对经济的政府干预。同时着力推进投融资体制为主的财政改革,进一步收缩并削减低效指出,重点充实社会资本,提高公共事业效率。改革社会保险体制,建立有利于劳动力流动的养老金制度,并通过有效发挥民间活力,重新划分官民负担比例,切实减轻企业政府负担,改善投资环境,同时,修正最收费职业介绍事业,劳工派遣事业等的规制。 ,3,改革企业制度。首先是企业税制改革。日本法人所得税明显偏高。日本政府在1998年发布的综合经济对策中提出,在三年内,将法人实际税负下降到40%左右。同时,企业法制方面的改革,正在取得进展,持股公司已经解禁,并试图通过商法等法律的修正,进一步简化合并手续,鼓励企业进行实业重组等。另外还努力促进商业惯例的改善,标准化制度的改革,劳动雇佣制度的完善,企业会计制度的国际化。
,4,改善硬基础设施。近年来,政府在公共投资预算的分配上,向光纤网络的建设,研究机构的充实,教育设施的完善倾斜。同时,通过国际标准规格的制定,下一代携带电话等信息通信的标准化,应是知识产权的保护,努力面向国际化,完善软的基础设施体系。
6.产业集群政策。
根据欧洲国家的经验和日本产业发展的现实,2001 年日本政府推行了新的产业与区域发展政策,即产业集群政策。政府集群政策主要体现于两个政府行动计划,一个是由 METI 制定和推动的“产业集群计划”,另一个是由日本文部科学省(MEXT)制定和推动的“知识集群计划”。然而与欧洲国家的集群政策相比,由这两个计划所体现的日本集群政策,仍然具有某些自上而下的政策特征。为了便于分析,我们对其做一概括。
日本产业集群政策的意图是使日本的工业能够在日益激烈的国际竞争中生存,使地方经济自主发展,提高创新能力,推动全国各区域利用本区域产业资源,发展新产业和创建新企业。
不讲,为此,日本集群政策着力于营建企业的网络环境。不仅要增强企业间的横向和纵向网络联系,还要形成产业——学术——政府,以及跨产业合作的网络关系,从而促进区域创新,形成产业集群,以及新产业和新企业的创建。日本集群政策的目标是,促进企业创新环境的发展。通过产业、学术、政府、企业环境的“新融合”,促进创新,促进新企业的创建与发展,促进企业合作,促进管理创新支持体系的完善。中央政府的集群政策与地方产业政策合力,以产生协同效应。 ,
日本的产业集群政策方案分为组织结构与管理结构两个方面, ,1,组织结构,提供财政支持和大规模组织人事支持,形成产业——学术——政府的“看得见的网络”。以这样的网络构成产业集群的核心。区域基层组织和核心产业支持组织通过各种活动,支持和促进这一网络的发展。
,2,管理结构,一方面,对企业活动给予支持。向参与产业集群形成活动的特定企业提供支持,尤其是向中小企业、具有战略意义的科技促进、跨产业合作、
管理创新、R,D、市场培育、企业及孵化器建立提供财政支持,另一方面,促进与相关组织的合作。促进集群参与者在融资、市场培育、人力资源开发及其它集群活动中,与地方金融机构、商品METI 从 2001 年开始执行“产业集群计划”。 不讲 ,METI,经济产业省,对于产业集群给予了极大的财政支持,仅仅在2005 财政年度,就提供了 568 亿日元用于支持产业集群政策。从这些项目来看,既涉及高技术产业集群,也涉及到传统产业集群,但它们都具有一些共同的要素,,1,跨地区网络,,2,以区域优势为基础的技术,,3,企业创新与孵化。这 3 个要素被称为其集群战略的“三股螺旋”。“产业集群计划”的基本原则,与日本过去的传统政策原则有所不同,试图更多地采取自下而上的方式。, ,二,日本产业政策的特点
1.通过支持主导产业带动经济结构的调整。
其产业政策是产业的重点扶植政策,政府是根据每个时期的经济发展的需要和有关产业的地位及其作用来确定各个时期的重点产业并且通过各种手段加以扶持,以促成整个产业结构的合理化与高度化。主导产业的选择依经济发展的需要而定,实质上是把产业结构的变化,经济结构的调整和经济发展纳入一个系统中,随着产业结构的合理化和高度化,经济结构得到实施的调整,从而使经济得到发展。为了选择和确立主导产业,60年代初成立了“产业结构调查会”,专门研究日本产业结构发展的长期方向,并于1963年提出了关于产业结构的长期构想。
不讲(该构想建议用“需求的收入弹性标准”和“劳动生产率增长率标准”作为选择理想产业结构的标准。所谓的“需求的收入弹性标准”,即以需求的收入弹性大小作为标准,重点开发那些因收入的提高而需求人幅度增长的产品及产业,以促进出口及经济的增长。所谓“劳动生产增长率标准”,即根据动态比较优势的原理,
着力培育那些劳动生产率的增长率较高的产品及产业,充分发挥其潜在优势,使之成为出口的支柱。按照这两个标准,日本把机械石油化学,钢铁及有色金属合成纤维汽车和电子等产业作为重点发展的主导产业部门。)
2.注重产业政策的系统性,实用性。
日本产业政策的重要支持是财政政策与货币政。日本的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是以产业政策为核心,从财政和货币金融领域对国家确定的主导产业的发展提供支持与服务,以满足经济发展的需要,这种关系在战后日本高速增长时期体现得尤为明显。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在扶持重点产业方面的主要作用,一是直接实现资源向重点产业的分配,二是对民间经济活动和市场主导下的资源分配过程产生影响和间接调控。
3.体现政府和市场机制的双重作用。战后日本产业政策经历了从战略性产业政策向补充性产业政策的转移过程。产业政策的制定是各方利益主体共同参与决策的过程
4.产业组织政策把握适度。既注意培育大型企业,又对中小企业采取扶植政策,以保证市场竞争能力。产业政策具有穗定性、连续性和程序化的特点。
日本一方面为振兴特定产业而采取保护政策是国内企业避免经受同外国企业激烈竞争的压力,另一方面通过产业组织政策,加速企业规模的大型化和集团化,以便实现规模经济效益,增强国际竞争力。
四、日本产业政策缺陷以及对我国的启示 (一, 日本产业政策缺陷
20世纪末,日本产业政策的弊端越来越引起世人的关注。
1.政府与市场的矛盾逐渐尖锐。首先,随着日本经济的发展,尤其是在完成
追赶发达国家的使命后,社会意识发生很大变化,政府与市场的矛盾逐渐尖锐。并且发展产业和振兴经济的目标与增进社会福利的政策目标发生偏离,具体表现为产业政策过度注重注重产业发展而忽视对生态环境的保护和社会资本的完善,过度注重产业及企业的扩张而忽视消费者的利益。
2.日本产业发展过度依赖政府的经济政策。使企业习惯于在政府的框架下谋求发展,当经济出现不景气或竞争条件发生变化后,仍既希望政府实施产业政策,增加禁止条款,以限制市场竞争。
3.缺乏独创性的技术创新成为日本维持经济增长的瓶颈。
4.长期专业化人才培养使日本人力资源的积累缺乏多样性。基础科学研究人才严重不足,同时经济增长减速,企业极力控制雇佣新员工,加速了企业内部职员的老龄化。
(二,日本产业政策对我国的启示
结合我国目前经济中存在的诸多问题,我们可以从日本产业政策的变迁与理论中得到以下启示,
1.发展中国家在追赶先进国家时,既要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资本密集型产业,又要注重知识密集型产业。
日本的雁行论可以说是对战后日本实施追赶性产业政策的理论概括,日本比较成功的工业产品都是在美国完成基础研究,再通过技术引进等方式在日本进行应用研究和商品化。
日本在追赶战略的实施过程中既有经验也有教训,日本发挥“后发性优势”从国外大量引进技术,并在消化、吸收和改造之后应用于产业。从日本的经济成长过程来看,其产业政策采取过劳动密集型的产业政策。
在发展重化学工业时,采取资本密集型的产业政策取代劳动密集型的政策。当重化学工业得到迅速发展之后,日本又及时根据重化学工业发展所带来的社会问题与石油危机引起的冲击,提出了产业政策由资本密集型向知识密集型转换。
可见,日本根据社会经济发展的不同阶段采取了不同的产业政策。这种由劳动密集型?资本密集型?知识密集型分阶段推进的战略,能够稳打稳扎。这种阶段性变化与其产业结构转换的具体进程基本一致。但是阶段性推进的战略,由于“时间差”,容易使后起国在赶超过程中步发达国家的后尘,亦步亦趋。
但日本在以信息技术为代表的知识密集型产业的竞争中败北于美国,显露出这种赶超战略的缺陷。世界经济正处在工业经济向知识经济转变的时代,科学技术进步显得越来越重要。因此,发展中国家在赶超发达国家过程中,既要发展劳动密集型、资本密集型的产业,又要注重发展知识密集型的产业。在产业布局时,如果国情国力不允许大范围内三种密集型产业齐头并进,也可以选择重点部门行业地区发展知识密集型产业。
2.后起国家在技术引进时要实行产业倾斜政策。
后起国家在资金、熟练劳动力等方面与发达国家相比,都存在着差距。因此,在技术引进时,要将自己国家的生产要素现状、市场规模、社会文化环境、吸收创新能力等从总体上进行考虑,要突出重点,多渠道、多形式引进适用的先进技术。
换言之,要明确社会经济发展的目标,根据本国国情和社会经济条件,全方位地选择适用的关键技术,既不能片面地追求高、精、尖技术的引进,又不能置本国的实际发展水平于不顾。在进口额中成品所占的比例1984年、1985年是30%左右,1992年是50.2%,1993年是2%,1994年达到55.2%。一般来说,后起国家在经济发展初期,资源是非常稀缺的,所以采取倾斜式不平衡发展战略,
重点选择先进适用的技术,优先发展某些产业,就能通过产业关联效应引诱其他部门的出现和发展,实现社会、经济、文化、环境等目标的最佳综合效益。
3.产业发展战略要产、官、学、研一体化。
日本经济能够创造奇迹是与这种战略分不开的,为了实现经济增长,日本企业、政府、高校、科技机构紧密结合,通力合作。日本全国400多所大专院校的科研机构和实验室主要从事尖端技术的理论研究。
日本政府则从全局的角度进行规制与指导,运用法律、经济、行政等手段促进科技与经济紧密结合,使得科技开发直接服务于生产建设,促进了日本经济的高速增长。
我国在发展经济过程中也应该借鉴这一做法。近几年来,以信息技术、新能源和可再生资源技术、材料技术、空间技术、海洋技术为代表的新技术革命给其他产业都带来了很大的冲击,这一新技术革命的特点是高度智能化,具有高附加值,它不依赖于稀缺自然资源的无尽消耗。
因此,新技术革命突出了科学在新产业中所具有的重要地位,这就要求高等院校、科研机构在新技术产业中要发挥带头作用,提供新产品的研制方案与科研成果,同时培养更多的创造型人才。然而,大学、科研院所虽然有高智能、高技术人才和科研成果,却无制造、规模生产、销售能力,要使科学技术转化为生产力,必须产、学、研紧密结合起来,使企业与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在风险共担、利益共享、优势互补、共同发展的形式下建立新的产业,或者共同开发新产品,从而推进国民经济的增长。
4.产业政策上的制定需要结合本国在世界市场中的地位。 日本的产业政策立足于其产品在世界市场上的比较优势,因为只有利用全球市场
才能充分的发挥规模经济的效益。作为欠发达国家,如何借鉴日本经验更快的调整自身的资源禀赋具有更加积极的意义。
5.产业政策的实施必须和金融市场的发展相适应
二战后复兴时期的日本金融市场极不完善,政府的财政支持是的发展所需要的资金得以供应,而在金融市场发育不完全的情况下,产业通过市场融资的成本上升或很难从金融市场融资,这就需要政府通过产业政策中的财政金融手段来为这些行业的发展提供支持,如高新技术产业。
6.产业政策的实施过程中应避免政府直接干预
日本政府虽然在产业政策的实施过程中也发挥了主导性作用但是仍然受到市场的广泛限制。市场在某种程度上成为政策纠偏的工具。但是受到传统经济体制的影响,我国的政府更加倾向于直接干预企业的经营运行,所以在产业政策的实施过程中将政府适当干预,避免市场过度依赖政府和促进市场发展结合起来促进市场发展结合起来是政策有效实施的关键手段。
范文四:日本的LED产业政策
日本在LED照明发展策略上,期望透过绿色创新成为环境与能源大国。在LED走向高效率化、低价化与普及化之趋势下,订定目标为达成2020年高效率次世代照明达到100%增量普及率,以及2030年达到存量普及。日本政府在推动上以技术开发、新市场发展、市场普及与建立国际标准为主要方向。
技术开发
技术开发由厂商主导,期望达成目标包含2015年LED照明单价达世界通用价格,并发展制定产品规格相关技术,包括:(1)LED组件量测方法;(2)测光方法;(3)性能要求事项、性能评估基准;(4)性能标示之最佳准则;(5)安全基准、生物体安全性等。
新市场发展
新市场发展则透过产官学界合作开发LED新用途及新市场。如家庭市场方面:开发交流/直流混合之灯具、搭配智能电网提供室内照明与远程控制以及直流输入固态照明灯具。商业市场部份:透过通讯控制整体照明、开发不同色温变化以因应不同市场需求以及照明在植物工厂的应用等。近年来则可以看到日本当地厂商的积极推动,如松下电工设计LED照明产品品种达1,100种,期望LED照明从室外走向室内,从商业设计走向一般家庭的居住设计。
市场普及
推动半导体照明之市场普及主要由政府主导,经产省产业与节能并重,而环境省的态度则主要以节能为主要目标。政府提出之政策包含TopRunner基准包含LED(2012年以后)、LED多阶段评估制度、制作商业用LED设计、装设、性能要求书等;强化绿色采购法、LED照明税制优遇措施(1992~2012)、地方设置LED照明补助金,于2008年后修订省能源法,并规划白炽灯禁产与禁用政策。
为求市场快速普及,日本政府延长家电环保点数制度(共投入885亿日圆),LED灯泡实时兑换环保点数加倍,使得2010年LED灯泡普及率突破20%。而市场普及的中长期目标则为,加速改善LED/OLED性能之技术开发、推动LED照明之标准化以及推动LED照明等低碳素之国内产业、创造就业机会。
目前除了经产省、环境省等中央单位的补助政策之外、各地方自治体近年也实施各自的节能补助政策,2010年度有32个县的地方自治体实施,其中针对LED灯照明的补助依个人或事业单位由数万到数百万日圆不等。
国际标准
国际标准主要仍由政府主导,期望达成标准国际化。在国际合作架构下推动国际标准化。政策方面与IEA/APP合作,技术层面则与IEC/CIE共同合作。在推动标准国际化的同时,日本政府也针对长期风险提供资金供给之支持。
目前日本推动的标准,包含日本工业规格(JIS/TS),已在2009年提出一般照明用LED模块安全规格,2010年提出一般照明用LED模块性能要求事项。而日本电球工业会规格(JEL)则在2010年提出包含光源制品、灯泡型LED灯、直管型LED灯等相关规格,另外在2010年提出灯泡型LED灯性能标示准则。近期LED灯泡在日本的需求大幅成长,相关规格的制定也有助于厂商在LED灯泡的积极推动。
从日本一直以来对于节能减排的重视,不难了解其积极希望寻找照明替代光源的强烈动机。发光效率佳的LED照明遂成为其主要推动之目标。从日本政府的政策规划可以发现,日本政府积极制定相关政策,除鼓励民间投入外,由政府主导提升市场普及率,并制定相关标准有助于未来发展。
范文五:日本的产业政策
日本的产业结构政策
追求产业结构的合理化是日本经济政策始终坚持的一个着力点。60年代的目标是产业结构的重化学工业化,70年代指向知识集约化,80年代探索高度技术集约化,90年代则追求知识创造型结构。日本产业结构调整政策的实施,包括四个方面:
(1)提出产业结构设想。通产省每隔10年要提出一个通商产业展望,经济企划厅也根据经济发展的阶段,发表经济计划。1997年5月,日本政府发表了《经济结构的变革和促进创造行动计划》,提出要促进医疗·福利、生活文化、信息·通信、新制造技术、流通·物流、环境、事业支援、海洋、生物技术、城市环境改造、航空·宇宙(民用)、新能源·节能、人才、国际化、住宅等15个新兴、成长领域的发展,争取到2010年,使上述领域雇用规模从1997年的1060万人增加到1800万人,市场规模从200兆日元增加到550兆日元。除了经济及产业整体的长期展望外,还有主要产业的长期展望(如50年的钢铁合理化计划、纤维工业结构改善计划等)、区域开发计划(如日本列岛改造计划、技术开发区构想)等。
(2)培育成长产业。日本战后初期,曾对钢铁、煤炭、肥料、纤维等产业的振兴采取了积极的对策。进入高速增长
期后,日本通过制定法律(例如机械工业合理化临时措施法等),并配合日本开发银行的低息贷款,先后花大力气对机械工业、石化工业、电子工业等主导产业进行重点培育。之后是振兴软件开发等信息产业。但最近,日本培育成长产业,已改变了过去那种针对个别产业采取振兴对策的做法,而主要通过支持创业投资,来促进新兴产业的发展。例如,目前静冈县正在通过积极实施“静冈梦起业推进事业”(创业者支援事业)和积极的招商引资来促进新兴产业的发展,活跃县内经济。主要措施包括:通过对创业者进行支援指导,举办中小企业大学创业家培训讲座等,启发创业活动;提供人才、信息、技术开发援助;建设滨松、沼津、富士、静冈等四个孵化中心,为创业者提供廉价的事业场所;通过向创业者提供支援资金、研究开发支援资金、风险投资资金等,对创业进行金融层面的支持;通过举办展销会等提供新产品市场开拓支援。
(3)停滞产业的收缩。从50年代中期以来,日本政府先后对煤炭、铝、合成纤维、船舶、化肥、石化等衰退产业,采取了规模收缩和合理化对策,通过课税特例、特定产业信用基金的债务保证以及开发银行的融资等措施促进相关企业的设备处理、事业转移。
(4)就业政策。就业与产业结构调整密切相关。为配合结构调整,日本政府同时也在劳动者再就业培训、职业介绍、
就职指导等方面采取了一系列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