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一:19、根本是什么?
【原文】所谓“有国之母1”:母者,道也;道也者,生于所以有国之术;所以有国之术,故谓之“有国之母。”夫道以与世周旋者,其建2生也长,持禄也久。故曰:“有国之母,可以长久。”树木有曼根,有直根。根者,书之所谓“柢3”也。柢也者,木之所以建生也;曼根者,木之所持生也。德也者,人之所以建生也;禄也者,人之所以持生也。今建于理者,其持禄也久,故曰:“深其根。”体其道者,其生日长,故曰:“固其柢。”柢固,则生长;根深,则视4久,故曰:“深其根,固其柢,长生久视之道也。”
【译文】所谓“有了国家的根本”:这个根本,就是道路;所谓的道路,产生于之所以享有国家的办法;之所以有享有国家的办法,所以称之为“有了国家的根本”。如道路与世俗的人周旋者,他们立身的时间也长久,他们保持禄位的时间也长久。所以说:“有了国家的根本,可以保持长久。”树木有横向蔓延出来的根,有笔直向下的主根。主根,就是《老子》书上所谓的“根深蒂固”。所谓的根深蒂固,是树木之所以树立生长的根本;蔓延出去的横根,是树木之所以维持生命的部分。所谓的规律,是人之所以立身的东西;所谓的禄位,是人之所以维持生命的东西。如今树立理论的人,其保持禄位也长久,所以说:“加深根本。”体悟这个道路的人,它的生命就长久,所以说:“要巩固根深蒂固。”根深蒂固,那么就会生长,根本深厚,那么就能治理得长久,所以说:“加深根本,坚固根深蒂固,就是长时期产生而且长久处理政事的道理。”
【说明】根本是什么?就是确立道路。树木全靠根深蒂固,才能立起向上,这就是它的道路。如果象草一样只有很浅的根,那么树木也就长不到那么高。人的根本也是道路问题,只要选定了道路,坚定不移地走下去,最终是能到达目的的。怕的就是一会儿这样,一会儿那样,人生道路不明确,那么就永远走不到目的地。
——————————————————
【注释】1.母:《诗·鄘风·柏舟》:“之死矢靡它。母也天只!不谅人只!”《老子·一章》:“有,名万物之母。”《韩非子·扬榷》:“虎成其群,以弑其母。”这里用为本源、根本之意。
2.建:《诗·小雅·出车》:“设此旐矣,建彼旄矣。”《仪礼·大射仪》:“建鼓在阼阶西。”《书·大传》:“九十杖而朝见君见杖。”南朝梁丘迟《与陈伯之书》:“乘轺建节。”这里用为树立、竖起之意。
3.柢:《老子·五十九章》:“是谓深根固柢,长生久视之道。”《尔雅·释言》:“柢,本也。”《汉书·邹阳传》:“蟠木根柢。”植物中向四面生长的根叫根,向下生长的根叫柢。这里用为根深蒂固之意。
4.视:《书·文侯之命》:“其归视尔师,宁尔邦。”《诗·大雅·皇矣》:“监视四方,求民之莫。”《左传·襄公二十五年》:“崔子称疾,不视事。”《老子·五十九章》:“是谓深根固柢,长生久视之道。”《荀子·荣辱》:“长生久视,以免于刑戮也。”《史记·秦本记》:“诸侯皆使其将相来吊祠,视丧事。”这里用为治理、处理之意。
范文二:人生根本是什么?!
"人生”。也就是人活一生的的历程。每个人一生所走过的路程是不同的。无论你的一生是成功还是失败,贫也好富也罢!都会经历不同的人生风风雨雨!品味着人生的酸甜苦辣!追求这个,追求那个,患得患失,不会有满足的时候!在不断的追求中,快乐、痛苦、失去、得到,几十年的光景很快就过去了!最终都是一盒而已!
人活一生的根本是什么呢?由于立场和出发点不同,会有很多种的答案。但你看到这个题目的时候,不妨先不急于往下看,先回答一下这个问题。我的观点是:人活一生的根本是:身体健康是“根”,快乐幸福是“本”,即“身体健康,快乐幸福”是人活一生的根本!有的人一生奔波劳累,为老人,为孩子,为这为那,买房子,供孩子上学!挣钱挣钱再挣钱!实际上,快乐健康与经济没有必然的联系!我也与不少大款富翁交流过,他们虽然经济上很丰裕!可是活的并不开心!实际上他们是并不懂得人活一生为了什么?!他们都这样,平民百姓呢?其实,人活得是一种心态和心境!保持一种平和稳定的心态,该做什么就做什么,能做什么就做什么,该努力的还要努力,“改变能改变的,接受不能改变的”。使自己保持一种良好的自然状态。该是你的即使千回百转也终归是你的,不是你的即使用尽心思得到了,最终也会失去!人的一生很多的事情和结果是天意,不可与命违!(我说的并不是唯心!实际上唯心主义与唯物主义相争了几千年,也没有挣出一个所以然来!神秘未知的事件和事物还有很多!)有一则故事说来听一听:说的是富神穷神打赌的事,福神说“一个人一生很多的东西是命中注定的,即使你努力了付出了也未必会有好的结果。穷神则说”我就是不信"。于是两位神仙就赌起来。富神说,你看那边过来两个推独轮车的年轻人,是哥俩,他们两个都是出力的命,一生没什么富贵可言!你若不信,我拿一块大金子就扔在那座桥上,哥俩一定是谁也捡不到!那两位哥俩推着车子向桥边走来,哥俩一边走一边聊,哥哥说“咱俩推了这么多年的车子了,今天比一比,看谁能闭着眼睛从桥上推过去!于是两人都闭着眼睛推着车子从桥上过去了!谁也没有看见那块金子!富神又说了,你看,那边过来一位骑马的书生,将来可以考上状元的,人家就能捡到这块金子!你看我这回把金子埋土里,于是,富神把路边一棵大蒿子拔了起来,把金块放在下面!一会书生骑马过来了,书生由于赶路时间久了,内急!就下马准备小便,没地方拴马!抬头一看,跟前有一颗大蒿子,于是把马缰绳拴在大蒿子上,方便完以后,一拉马的缰绳,顺便就把大蒿子带了起来,书生低头一看,呀!一块大金子!高兴坏了,连忙捡起来擦干净了,装进衣兜里,骑马而去!呵呵!虽说是一则故事,也有很深的寓意吧!
于是说来,人的一生很多的时候是命运使然!何必强求!健康是根,快乐是本!平凡淡然的心境看云卷云舒,看花开花落,荣辱不惊!淡然从容!才是人生的真谛!
范文三:实行两个根本性转变,建立起三个机制
作者:王忠禹
人民日报 1995年12期
一、实行两个根本性转变是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未来15年改革与发展的重大战略举措
《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九五”计划和2010年远景目标的建议》指出:“实现‘九五’和2010年奋斗目标,关键是实行两个具有全局意义的根本性转变,一是经济体制从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变,二是经济增长方式从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促进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第一个根本性转变是指生产关系的改革,是改革战略,可以叫作“体制转轨”;第二个根本性转变是指生产力发展途径、方式的重大调整,是发展战略,也可以叫作“增长转型”。“体制转轨”与“增长转型”同步推进,改革与发展相辅相成,是实现新时期伟大战略目标的关键所在。
首先,实行两个根本性转变是由中国基本国情和社会经济发展阶段性变化所决定的。建国后相当长一个时期,我国实行的是单一的计划经济体制,它对恢复国民经济与建立一个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曾发挥了重要作用。但是,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它逐步暴露出其低效率的弊端,越来越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要求。以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提出实施改革开放战略为起点,经过十几年的不懈努力,我国经济体制改革已经取得突破性进展,并最终确立了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模式。但是,由于双重体制长期并存、摩擦,体制转轨迄今尚未完全到位,造成政企不分、投资软约束、宏观调控薄弱、通货膨胀和财政困难等诸多深层次矛盾和问题,既影响改革本身的顺利进行,又制约着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因此,必须进一步加快推进“体制转轨”。
从生产力发展方面看,实现“增长转型”,即从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是一个历史过程。粗放型与集约型这两种经济增长方式的本质差别在于,前者主要是依靠生产要素的数量扩张来实现经济的增长,后者主要是依靠提高生产要素的使用效率和合理构成来实现经济增长。建国以来,我国主要采取数量增长和规模扩张的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在过去“一穷二白”的基础上奠定了国家的工业化基础,基本解决了人民的温饱问题。近几年来,我国开始进入新的工业化阶段,它要求在保持一定数量资本投入的情况下,资源能够充分利用和有效配置,在物质技术基础有较大改进的同时,实现规模经济,提高经济增长的技术含量,采取低消耗、高产出、高质量、高效益的集约型经济增长方式。改革开放17年来,我国国民经济实现了年均9.8%的高速增长,经济增长方式本身开始具有一些新的特征,但从总体来看,这种高速增长,仍未摆脱传统的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未能克服高投入、高消耗、低产出、低质量、低效益的痼疾。这是目前我国经济生活中资金周转缓慢、资源浪费严重、国有企业生产经营困难、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低下等突出矛盾和问题的根本症结所在。随着我国人口的增多,经济规模的扩大,市场和资源约束日益加剧,传统的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已经难以为继,向集约型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势在必行。
其次,深化经济体制改革必将促进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是经济体制改革不断深化的客观要求和必然结果。计划经济体制助长了传统的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在市场经济体制下,优胜劣汰的风险促使企业以追求经济效益为中心,以少量的资源投入换取较高的经济效益,是市场配置资源的基本法则。近几年来,随着我国市场体系的逐步建立和市场机制的逐步形成,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型不仅必要,而且也有了可能。
第三,实现两个根本性转变是扩大对外开放的大势所趋。“增长转型”是参与国际竞争的需要。随着我国对外开放的不断扩大,中国市场正在成为世界市场的一部分,特别是以“复关”、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为契机,我国经济运行将日益进入国际经济大循环格局。当今世界,科技发展日新月异,经济竞争空前激烈,企业乃至国家间的经济竞争已经不仅是商品数量和价格的竞争,更体现在商品技术含量、品种、质量和效益的较量。我国要在这种激烈的竞争中站稳脚跟,就必须通过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把过去单纯依靠数量扩张和低价销售占领国际市场的做法,逐步转向数量扩张与提高质量效益并重,特别是以质量效益取胜,开发新产品,占领市场。“体制转轨”是实现我国经济与国际经济有效衔接,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的需要。
第四,实行两个根本性转变是搞好国有经济,巩固公有制,全面提高人民生活质量的必由之路。改革开放以来,非国有经济发展很快,但国有经济仍是我国国民经济的支柱,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人民生活必需品的主要提供者。近几年来,国有经济的组成单位——国有企业的改革取得了一定成效,但其经营机制尚未发生根本性变化。机制落后,经营粗放,不仅影响其自身活力,而且制约着整个国民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的提高,是现行经济增长方式中保留传统体制色彩最浓厚的部分。目前,国有企业改革开始触及到的一些深层次矛盾和问题,比如国有资产管理体制问题,政府机构改革问题,以及企业资产负债率过高,生产技术设备陈旧老化,企业富余人员多和办社会负担过重,国有经济结构不合理等,这些问题的解决,都与实现两个根本性转变密切相关。只有搞好国有企业,壮大国有经济,才能巩固社会主义公有制,并由此扩大税基,增加国民收入,满足全体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生活需要。
在未来15年里,“体制转轨”和“增长转型”双重转变并进,两个转变互相联系,互相促进,是生产关系和生产力之间不断调整和适应的过程。“体制转轨”是“增长转型”的动力和保障,“增长转型”将巩固“体制转轨”的成果,并且是检验其成效的重要标准。实行两个转变的共同目的都是为了促进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和重大的现实意义。未来15年特别是“九五”时期,一切经济工作都要围绕这两个根本性转变进行,都要有利于实现这两个根本性转变。
二、建立起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新的企业经营机制、技术进步机制和经济运行机制
《建议》在第二条指导方针中明确指出:“实现经济增长方式从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要靠经济体制改革,形成有利于节约资源、降低消耗、增加效益的企业经营机制,有利于自主创新的技术进步机制,有利于市场公平竞争和资源优化配置的经济运行机制。”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有多方面条件、手段和途径,最根本的是依靠进一步深化经济体制改革,实现“体制转轨”,建立起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新的企业经营机制、技术进步机制和经济运行机制。
(一)深化国有企业改革,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形成有利于“增长转型”的新的企业经营机制。
企业是实现两个转变的主体。只有企业转变了经济增长方式,才会提高整个国民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而企业只有超越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才能实现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因此,搞好企业改革既是经济体制改革的重要内容,也是实现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基础。企业改革的方向是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主要是建立起法人财产制度、有限责任制度和规范的法人治理结构,重新构造企业与政府、与银行、与职工的关系,使企业真正成为独立法人实体和市场竞争主体。企业在市场竞争中以追求经济效益为目标,必然会努力转换经营机制,自觉实现由粗放式生产经营向集约化生产经营的转变,选择最有利于自身发展的经济增长方式,否则就会被激烈的市场竞争所淘汰。《建议》指出,“九五”期间,国有企业改革是整个经济体制改革的中心环节。应围绕建立新的企业经营机制,进一步深化国有企业改革。
首先,在推动企业“转机建制”过程中,必须全面理解和贯彻现代企业制度“产权清晰、权责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四方面有机统一的科学内涵,在坚持公有制为主体、多种经济成分共同发展的基础上,使我国在本世纪末基本建立起现代企业制度,实现公有制与市场经济的有机结合,使国有企业成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发展、自我约束的法人实体和市场竞争主体,发挥国有经济的主导作用。
其次,按照“搞好大的,放活小的”原则,加速国有经济的战略性结构调整,优化国有经济结构和产业结构。要集中力量抓好一批国有大型企业和企业集团,特别是1000户优势企业和企业集团。抓住这个“关键的少数”,就抓住了国有经济和国民经济的大头。正如**同志指出的,“一个国家的经济发展,工业化的实现,经济整体素质的提高,主要依靠大型企业和企业集团。有了一批大型企业和企业集团,就能有效地带动一大批中小型企业健康发展,对危困企业的调整余地就大了”。同时,要加快国有中小型企业的改革,对国有小型企业,要进一步放开,放活,有的可由集体和个人承包或租赁经营,有的可竞价拍卖给集体或个人,有的可改组为股份合作制企业。其中一部分可以形成为大企业配套服务的企业群体。让那些长期扭亏无望的企业走兼并破产的路子。
第三,继续坚持“三改一加强”即改革、改组、改造和加强企业内部管理相结合的方针,把企业的改革和发展紧密结合起来,促进企业转换经营机制,转换生产增长方式,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
第四,进一步深入试点,突破重点、难点问题。近期实践证明,凡是现代企业制度试点搞得好的企业,经营机制都有了不同程度的转换,经济效益有所提高。因此,要积极推进试点,在试点取得成效的基础上,认真总结经验,在更大范围内推广,摸索出一条搞好国有企业的新路子。
新的企业经营机制一旦形成,在来自所有者和市场的双重压力下,企业就会自觉地把生产经营方式转移到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上来,转移到依靠结构调整、科学管理和灵活经营上来。也就是说,确立了“增长转型”的微观体制基础,提高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就大有希望。
(二)进一步深化改革,加大技术改造投资比重,尽快形成有利于企业自主创新的技术进步机制。
实现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型,首先要正确处理上新项目与利用现有基础的关系。**总理在《建议》说明中提出:“现在要把各方面加快发展的积极性,引导到充分搞好现有企业的技术改造,充分挖掘潜力上来。”技术改造与新建项目相比有四大优势:一是投资省、见效快、效益高。据有关分析表明:从1984-1994年10年间,我国技改投入1元,产出2元,创利税4-6角,投资只相当于同样规模的基本建设的40%,而产出利税比新建要高一倍,建设周期要短一半。二是技术改造对通货膨胀的拉动作用明显低于新建。有关研究显示,新建投资中大约有40%转化为消费基金,而技术改造投资中只有20%转化为消费基金。同时技术改造引发的净需求与新建投资相比小得多,且能更快地增加有效供给。三是加大技术改造力度有利于调整国有资产存量,充分发挥现有资产的利用效率,特别是有利于老工业基地焕发活力。四是技术改造有利于节约和合理使用资源,降低消耗,保护环境,实现可持续发展。因此,能够以现有企业为依托,通过改革、改组、改造提高生产能力的,就不要再铺新摊子。“九五”计划要较大幅度地提高技术改造投资比重,从根本上改变国有单位固定资产投资中技术改造投资比重和技术改造贷款占银行新增贷款比重持续下降的局面,并且把积极采用国内外先进技术与管理经验同现有企业的物资技术条件与人才管理优势结合起来,加快工艺设备更新和产品换代,提高企业技术装备水平和市场竞争能力,加大老工业基地改造的力度,加快结构调整步伐。
其次,通过深化改革,使企业真正成为推动技术进步的主体。为此需要实现三个转变,一是创造条件使投资主体从以政府为主向以企业为主转变,使企业对项目的规划、筹资、建设实施直至生产经营、归还贷款和债券本息以及资产的保值增值,实行全过程负责;二是管理方式要从政府审批项目为主向政策引导为主转变,政府对技术进步的管理工作主要是制定产业政策、经济技术政策、技术装备政策,培育和发展有关的服务体系和生产要素市场;三是在政府管理覆盖面方面,要从单纯的国有企业管理,向以国有企业为重点的全社会管理转变。通过深化改革,使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增强技术进步的动力和压力,使企业在技术改造、技术开发、技术引进、成果转化、质量管理等工作中真正做到“自主决策、自筹资金、自担风险、自求发展”。
第三,促进科技成果的商品化、产业化,实现产品结构的升级换代,增强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要充分发挥大中型骨干企业在科技成果商品化、产业化过程中的主体作用,建立科技成果产业化的基地,促进企业技术进步项目尽早实现规模经济效益,切实避免产业化过程中的资源浪费,努力形成高效的科技成果产业化机制。要继续大力推动“产学研”结合,切实组织好“产学研联合开发工程”,鼓励和支持有条件的大型企业和企业集团建立技术开发中心,建立健全企业技术进步体系,增强企业的自主开发能力。形成技术创新机制是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一个重要体现,要切实抓好先进技术的引进、消化和吸收。激励企业不断开发新产品、新技术、新工艺,实现产品结构的升级换代。同时全面提高企业职工科学文化素质,加速培养和造就一批跨世纪的技术带头人和科技骨干。
第四,加速形成一批技术先进、装备精良的大公司、大集团,大幅度提高我国产品的国际竞争能力。一个国家经济的发展、技术的进步、工业化的实现,乃至综合国力的提高、参与国际市场的竞争,主要依靠大型企业和企业集团。当今世界科技开发力量越来越向大企业集团集聚,跨国公司都拥有庞大的开发机构和雄厚的技术力量,几乎垄断了世界科技的主要成果,成为这些重大公司迅速膨胀的主要因素。今后我国的技术进步,将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大企业、大集团的技术进步水平。因此,国家要选择一批条件好的大型企业,抓一批水平高的技术进步项目,集中有限资金,加大投资力度,提高产品的技术含量、附加价值和市场占有率,促进重点行业、企业上水平,扶持和培育一批强优大企业和企业集团,发挥其在壮大国有经济、实现产业结构优化和产品结构升级方面的主导和带动作用。
(三)抓紧培育市场体系,加强宏观调控,搞好经济运行综合协调,形成有利于市场公平竞争和资源优化配置的经济运行机制。
实现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必须在宏观上创造一种有利于市场公平竞争和资源优化配置的经济运行机制。这种机制主要体现在市场机制、管理体制、宏观调控和政策环境上。
首先,从市场机制上,深化流通体制改革,加快市场建设,形成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市场体系和完善的价格机制。要充分考虑国内、国际两个市场的变化情况,建立健全重要商品的国内储备制度和市场风险基金制度,培育市场,引导消费,充分发挥市场对经济运行的调节功能,同时增强国家对市场运行的宏观调控能力。
其次,从管理体制上,进一步完善符合市场经济要求的财税、金融、外贸、投资等宏观管理体制,加快政府机制改革进程,建立有利于新形势下经济运行的政府体制。按照五中全会精神,要把综合经济部门逐步调整和建设成为职能统一、具有权威的宏观调控部门,把专业经济管理部门逐步改组为不具有政府职能的经济实体,或改为国家授权经营国有资产的单位和自律性行业管理组织,充分发挥社会中介组织的作用。同时,要把政府的社会经济管理职能与经营性国有资产所有者职能分开,把国有资产的管理、监督职能与运营职能分开,建立科学合理的国有资产管理、监督和运营体系。这样,打破部门和地区界限,有利于搞好国有资产存量的流动和重组,优化国有经济结构和资源配置。
第三,从宏观调控上,加强对经济运行的综合协调。特别是在两个转变同时并进的特殊历史时期,经济运行中的各种矛盾错综复杂,摩擦增多。要把握好每项宏观调控措施出台的时机,注重对经济运行的微调、小调,减少和避免大的调整和失误,促进国民经济的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在组织经济运行中,主要采取经济、法律手段,辅之以必要的行政手段,从总量平衡出发,搞好生产与流通、内贸与外贸的衔接,协调好能源、原材料、运输、资金等方面的供求关系,并且要把经济运行的调控对象由主要是国有企业扩展到所有企业,及时解决经济运行中可能出现的各种矛盾和问题。同时,搞好每年的经济运行调控方案的编制和实施工作,完善由综合经济部门组织、各有关部门参加的经济运行综合协调例会制度,加强对经济运行的宏观监测、预测和调控。
第四,从政策环境上,国家对不同所有制的企业要一视同仁,对外商投资企业逐步实行国民待遇,形成所有企业平等竞争的市场运行环境。与非国有企业相比,国有企业除了机制不活外,还承担了许多本应由政府和社会承担的职能,各种负担过重。政府应尽力创造国有企业与非国有企业平等竞争的政策环境,对非国有企业特别是外资企业在税收、融资、服务等方面的一些不平等待遇要逐步解除。只有具备了公平竞争的政策环境,各类企业才能在全社会的平等竞争中分优劣,决胜负,得兴衰,才能实现社会经济资源的优化配置,不断提高我国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
上述三个机制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重要内容和具体体现,它们的逐步建立必将有力地推动我国经济增长方式发生根本性转变,对实现“九五”计划和2010年远景目标发挥重大作用。
范文四:建立长效机制是根本
整治互联网低俗之风专项行动开展以来,有一个机构的名字经常被提到――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它在网民和执法机构之间搭建起一座桥粱,从信息举报到信息核实,再到曝光网站,移交相关机构……件件落到实处。为此,《传媒》杂志专访了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副主任奚伟,让我们来听一听工作在专项整顿第一线的负责人员的看法。
记者:互联网引入中国以后,这种大规模的整顿尚属首次,能否谈一下进行这样大力度整顿的初衷是什么?目前整顿的成效如何?
奚伟:此次整顿之前,我们已经配合公安部做了很多打击淫秽色情的工作,因此近年来淫秽色情的内容相对少了,但大量低俗图片和文字却在网上传播开来。今年春节前,国务院新闻办、工业和信息化部、公安部等七个部门联合开展了整治互联网低俗之风专项行动,主要考虑到学生放假,大量学生在假期中要上网,在中国的网民中,19岁以下的占35.6%,网上低俗内容严重危害青少年的身心健康。
第一批网站曝光时,由于媒体报道还不多,还没有形成强大的社会舆论压力,所以个别网站没动,整个栏目还是放在那里。我们把整改情况通报以后,第二批慢慢就朝比较好的方向发展,曝光后,网站先把频道关掉,然后在后台悄悄地处理,有的网站还主动来向我们询问他们的网站有没有问题。第八期曝光名单出来之后两个小时,被曝光的网站栏目就被全部关掉了。
记者:本次整顿与以往的整顿有什么不同之处?希望达到什么样的效果?
奚伟:我们中心自2004年成立以后,每年都要进行专项整顿,比如做过公安部牵头的打击淫秽色情专项行动,做过打击视频聊天室的、打击网上违禁品等。这次是我们推出专项行动以来,力度最大的一次。网站不论大小,只要有问题就曝光,曝光后就必须整改,如果不整改我们就会建议执法部门采取制裁措施。对整改不力的网站,我们跟执法部门沟通之后,可以建议执法部门采取三种措施:经济处罚、吊销相关资质、关闭网站。由于力度大,所以本次整顿的整体效果也比以往要好一些。
我们希望通过这次大规模的整顿,为广大青少年的健康成长创造良好的网络环境,使中国互联网更加安全,更加可信赖。
记者:整顿过程中都遇到了什么问题?
奚伟:目前整顿过程中,主要遇到两种问题。一个是曝光对象的选择,有一些小网站你去曝光它,等于给它做了宣传,所以我们下一步曝光的重点将放在手机网站、wap网站、视频网站的一些会员专区,对一些群组如QQ/MSN群组进行重点清理。根据中央部署,要加强整治力度,同时要延伸到各个领域。另一个问题是,我们发现很多淫秽色情低俗信息网站往国外转移了,把服务器搬到了国外,在国外租了虚拟空间,这样我们就无法关闭,只能靠封堵。
记者:互联网低俗之风产生的原因在哪里?为什么会这么猖獗地蔓延?
奚伟:互联网低俗之风的产生主要还是经济利益:大的网站通过吸引眼球增加流量,专业做这个的网站通过销售它直接赚钱。作为网站个体,谁清理了这些信息,谁就会失去流量。
低俗之风蔓延还是跟网站的管理体系有关,网站的生命线是点击和流量,只有点击和流量上去了,才能为网站带来广告,那些得到风险投资的网站才可以进一步融资。因此很多网站在考核编辑业绩的过程中,把流量和点击作为非常重要的一个指标。我们不能否认网站要去追求流量,但要遵守法律法规,遵守相应的行业规范。
记者:互联网引入国内后,本着崇尚自由、开放的精神,博得了受众的喜爱。这种官方的整顿,如果打击力度过大,会不会影响到互联网的发展?
奚伟:现在我们不是打击过头,而是按照低俗信息存在的现状进行治理。网站上确实存在不良信息,需要去清理,这对他们自身也是个清理净化的过程,如果大家都不刊登低俗信息,各网站整体流量应该是均衡的。
记者:截至第七批网站被曝光后,全国整治网络低俗行动已关闭违法违规网站1911家,大多数网站属于那种没有太强实力的中小网站,这样的整顿对它们也许会形成重创,政府部门有没有一些扶助措施帮助这些网站渡过难关?
奚伟:前不久,专项办公室举行了14个网站的座谈会。通过这个座谈会,业界也有了共识,低俗之风的整顿对正规的大网站和合法经营的网站是有利的,我们打击关闭的都是那些纯粹想通过低俗内容来赚钱的网站,这种网站对正规发展的网站是有影响的。如果大家都不来传播低俗信息了,整个网络就会朝着健康的方向发展。
记者:杜绝低俗之风如果单纯靠一两次整顿,在整顿过后会不会又出现反弹现象?
奚伟:经过这一个多月的治理,网上确实干净多了,但我们作为具体的工作人员,也清楚地认识到,“专项”行动结束后,反弹是必然的。我们要最大限度地做到不让它反弹,就要建立一种长效机制,把曝光、谴责常态化,要把整体传播淫秽内容、低俗信息的网站进行关闭常态化。将来“专项”行动结束后,发现一个就通报一个,发现一个就关闭一个,而不是像现在这么大批大批地去关闭。目前专项整顿办公室正在起草这个长效机制,会在一定范围内征求网民的意见,通过座谈会等方式广泛地征求意见,另外也会通过相应的行业组织,如互联网协会等制定一些网站内部的管理办法,如对刻意为了流量来考核编辑的做法要制定一些规范性的文件。
记者:本次整顿已经取得了阶段性的成果,对于下一阶段的整顿有没有具体的规划?
奚伟:下一步就是要做好长效机制的工作。建立这种长效机制主要从两方面着手:一方面是网站的自律,网站要按照相应的法律法规去发布信息,要有社会价值观,承担起媒体的责任,对网站编辑的考核也要有个正确的标准;另一方面是全民的法制和道德教育问题,比如人肉搜索,它就是牵涉到公民的道德教育问题。
范文五:“三个全面”是什么
“三个全面”是什么
改革,为推进经济社会发展释放强大动力; 法治,为加快社会主义现代化提供坚实保障。
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胜利闭幕,吹响了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号角。
“把握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开放、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这‘三个全面’的逻辑联系……”****在党外人士座谈会上的讲话高屋建瓴、发人深省。
“奉法者强则国强”
从全面深化改革到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党的十八大以来,以**同志为**的党中央运筹帷幄,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稳步前行,治国理政水平达到新高度
“四中全会既坚持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的政治方向,又对依法治国提出了新的目标和任务,是治国理政的新起点。”国家行政学院法学部副主任杨小军近日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
这从一个侧面折射出党的十八大以来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的战略思考和执政指向。
从同中外记者见面时阐述对民族、对人民、对党的“重大责任”,到参观国家博物馆“复兴之路”展览时明确提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目标,从出台“八项规定”到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
仔细梳理党的十八大以来的,,,多个日日夜夜,以**同志为**的党中央在治国理政的征途上迈出了新的步伐,社会生活气象一新,人民精神面貌焕然一新,呈现出蓬勃生机和活力。
以**同志为**的党中央总揽全局,运筹帷幄,稳步推进党的十八大部署的各项任务。
——“全面深化改革开放”“全面深化经济体制改革”……
围绕十八大报告的部署,在经过周密调研、详细规划后,一年前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作出全面深化改革的战略决策,提出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改革总目标,制定了全面深化改革的路线图和时间表……
——“实现国家各项工作法治化”“更加注重发挥法治在国家治理和社会管理中的重要作用”“全面推进依法治国”……
围绕十八大报告的部署,刚刚闭幕的十八届四中全会站在“治国理政的基本方式”的高度,提出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总目标、路线图和时间表……
全面深化改革,全面推进依法治国,一个是动力,一个是保障。中央党校教授辛鸣说,十八届四中全会的召开,标志着我们党对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和实践上升到一个新的水平,对治国理政规律的认识和实践也上升到一
个新的水平。
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到民族复兴中国梦,从全面深化改革到全面推进依法治国——
历经,,,余天,以**同志为**的党中央治国理政的大格局呈现在世人面前。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是中央提出的战略目标,全面深化改革是战略路径,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是战略重点,两者相辅相成,标志着中国共产党人在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上有了新认识,国家治理现代化纳入了法治轨道,意义非常深远。”湖南省委党校教授艾医卫表示。
“凡属重大改革都要于法有据”
在党的领导下,全面深化改革,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双轮驱动、两翼齐飞,推动经济社会发展既生机勃勃又井然有序,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供坚强保障
“法无禁止皆可为、法无授权不可为、法定职责必须为。”上海自贸区综合服务大厅内,红色招牌上的,,个大字分外醒目。
外贸增速两位数、新设企业,(,万家、以“负面清单”探索加快政府职能转变迈出大步伐……成立一年来,上海自贸区交出的成绩单亮点频现,改革魄力与法治精神激荡其中。
事实上,党的十八大以来尤其是十八届三中全会以来,全面深化改革和加强法治建设,已然成为中华大地上的生动实践。
——取消和下放,,,多项行政审批事项,以简政放权为“当头炮”的政府职能转变迈出新步伐,行政体制改革向纵深推进。
——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不断完善,基层群众文化生活持续改善;文化体制改革深入推进,文化市场活力进一步增强。
——出台《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公布《国务院关于化解产能严重过剩矛盾的指导意见》……生态领域连续出台重大改革举措,打响了环境保卫战。
——废除劳教制度,建立涉法涉诉信访依法终结制度,健全错案防止、纠正、责任追究机制……一系列司法体制机制改革举措密集出台,向“努力让人民群众在每一个司法案件中都感受到公平正义”的目标加速迈进。
——集中清理,,,,年以来制定的党内法规和规范性文件,其中近四成被废止或宣布失效。以《中国共产党党内法规制定条例》及《中国共产党党内法规和规范性文件备案规定》这两部党内的”立法法”公布为标志,依规治党迈出重要一步。
……
改革和法治并肩而行,使中国经济社会发展更加生机勃勃、规范有序。
当前的改革,是法治下的改革。当前的法治,也是改革中的法治。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法学院院长喻中认为,法治下的改革对于
法治建设的正面效应体现在两方面:依据法定程序,通过改革完善现行法律,或废除不恰当的法律规范,从而提升法治的品质;改革过程中对政治关系、经济关系、社会关系的调整,可以优化法治环境,为法治建设提供更坚实的支撑。
“反过来看,改革中的法治也有助于促成改革。”喻中说,法治为改革提供了合法性的基础,为改革的有序展开提供了程序性的规范,也能够将改革的成果巩固下来。
专家指出,站在更高层面上看待全面深化改革和依法治国,两者的相互推动,恰恰是更好推进改革和依法治国的动力。
“今天的改革,是全面的而不是局部的,是深化的而不是表面的。”杨小军说,我们需要用权威、公平、发展、稳定的“定海神针”即法治来定义改革、推动改革、规范改革、保护改革。
——让改革和法治更好地并肩而行,必须实现立法和改革决策相衔接,做到“凡属重大改革都要于法有据”。
今年,月,,日闭幕的十二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次会议,通过了修改,部法律的决定。这样的修法力度,在全国人大常委会历次会议中是不多见的。
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推出的一系列改革举措,涉及改革领域的现行有效法律就有,,,多部,需要制定、修改和废止的立法项目有,,件。按照中央部署,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着力提高立法质量,努力推进法律“立、改、废、释”工作,充分发挥立法对于改革的引领和推动作用。
——让改革和法治更好地并肩而行,必须更加注重“法治引领”。
“改革离不开法治的引领和保障,否则就可能引起混乱;法治必须紧跟改革的进程和步伐,否则就可能被废弃淘汰。”中国社会科学院法学研究所所长李林说。
李林指出,相对于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相对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
兴的中国梦,改革与法治都是手段、方法、举措和过程,两者的价值特征、本质属性和目的追求是一致的。
“不断开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更加广阔的发展前景”
时不我待,时不我予~坚定不移地全面深化改革,加快夯实党和国家长治久安的法治基础,中华民族必将在深刻变革中走向伟大复兴
在现代化征程上,中国站在了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关键节点——
距离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年,还有,年;距离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年,还有,,年。
这是几代中国人的夙愿,这是党中央向全国人民作出的庄严承诺。
目标催人奋进,挑战愈显严峻——经济发展
中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问题依然突出,教育、就业、社会保障、医疗、住房、生态环境等关系群众切身利益的问题较多;转型期社会矛盾明显增多,有法不依、执法不严、违法不究现象依然存在,关系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执法司法问题还比较突出,一些领域消极腐败现象易发多发。
“要保持我国经济社会长期持续健康发展势头,不断开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更加广阔的发展前景,就必须紧密结合全面深化改革工作部署,夯实党和国家长治久安的法治基础。”****的深刻阐释振聋发聩。
不断开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更加广阔的发展前景,就要以改革为动力,以法治为保障,奋力开辟通往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康庄大道。
这是破解发展难题的清晰路径——
“我们这样的小企业很难享受到基准利率,一般企业从银行拿到贷款的实际年息达到,,,甚至更高,即使如此也常常难以贷到。”江苏丹阳双仪光学器材公司总经理马云燕说。
针对小微企业融资难、融资贵,政府密集出台了调整存贷比口径、设立循环贷款等改革举措,但由于缺少法律约束,在一些地方收效甚微。
“法治在构建现代化国家经济治理体系中起着不可或缺的作用,但目前在一些重要经济领域还存在着立法空白,各类政策主要依赖党的文件和政府法规,缺乏更高层级法律的保障,亟待补‘漏’。”财政部财政科学研究所博士后赵国鸿说。
民有所呼,党有所应。十八届四中全会的部署,体现了推动各领域改革发展对提高法治水平的要求。
“这意味着更加重视发挥立法对改革的推动作用,在立足国情、借鉴国外经验基础上,适度超前谋划立法,使立法更具前瞻性。”中国人民大学常务副校长王利明说。
这是打破利益固化藩篱的清晰路径——
创新驱动高歌猛进,企业产权制度如何确定,民间资本活力迸发,同台竞技如何维护公平利益,扩大内需势头不减,消费者权益如何保障,
当前,全面深化改革总体顺利,但由于遇到“三期叠加”的阶段性新特征,改革所受到的各种阻力和问题亟须化解。
“改革怎么改、改到什么地步,需要法律来确定。改革会消除旧有的利益,为新的制度建立提供基础和良好条件。”国家行政学院教授杨伟东说。
深化改革到哪一步,法治建设就要推进到哪一步。改革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必须依靠法律来解决,形成不愿违法、不能违法、不敢违法的法治环境——十八届四中全会发出清晰的信号。
“法律红线不能触碰,法律底线不能逾越。那些打着
改革旗号故意规避甚至破坏法治的行为,那些借改革之名行部门保护主义和地方保护主义之实的违法行为,将得到坚决制止和纠正。”李林说。
这是厘清国家治理与市场治理,让全社会活力更加奔涌的清晰路径——
改革进入攻坚期,需要通过法治划清政府与市场的作用边界,形成有序推进改革的方式,有法不依只会让“看得见的手”进退两难,“看不见的手”难以施展。
“法治应成为政府与市场的‘平衡器’,在政府与市场两者作用不可偏废的情况下,更需法治之脑去控制政府与市场之手,弥补它们的失灵现象。”中国政法大学教授李曙光说。
“坚持依法治国、依法执政、依法行政共同推进,坚持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一体建设。”十八届四中全会作出明确部署。
在中国(海南)改革发展研究院院长迟福林看来,这一部署意味着将加快政府与市场关系的立法,确立以政府与市场关系立法带动经济体制改革的新思路。
“相对于有形的现代化,改革与法治是无形的现代化。”清华大学国情研究院院长胡鞍钢说,让两者比翼齐飞是大谋划、大战略、大布局,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提供了制度保障、体制保障和机制保障。
此时此刻,站在特定的历史节点回望——
党的十八大以来,在以**同志为**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从全面深化改革到全面依法治国,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迈出新的步伐。
蓝图已经绘就,号角已经吹响。
人们坚信,坚定不移地全面深化改革,坚定不移地全面推进依法治国,中华民族必将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阔步走向伟大复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