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一:初中语文公开课《谈生命》课堂实录及教学反思
初中语文公开课《谈生命》课堂实录及教学
反思
《谈生命》课堂实录及教学反思
[教学依据]
《谈生命》是一篇优美的抒情散文~同时又蕴涵着深刻的哲理。文中时有深刻精当的议论~但又不是理性的直说。老作家把词语概念还原成具体的物象“春水”、“小树”~将“生命”理念形象化~描绘出一幅幅生命的图画~创造出了景、情、理和谐相融的意境~将抽象的“生命”人格化~将生命流程物象化~抒情理论交融~把读者引入联想和想象的艺术境界。让我们从这些可视可感的画面中去领悟认识“生命”到底是什么。
本文以“一江春水”和“一棵小树”为喻~揭示生命由生长到壮大~再到衰弱的过程和一般规律~以及生命中的苦痛与幸福的相生相伴的共同法则~表达了生命不止奋斗不息的意志和豁达乐观的精神。
1 / 17
“谈生命”是一个寻常的话题~但本文都不寻常地阐释了这个简单而复杂的问题。从结构上看~课文仅一段~但思路清晰、章法严整~行文层次明了。文章开篇即生波澜~不说“生命是什么”~而说“生命像什么”。“是什么”是下定义~“像什么”是文学性的表述~决定了全文形象性~审美性和隐喻性的特点。总之开篇的话警醒眼目~揭示话题。
接下下描写“一江春水”的全部生命历程。这里喻示着人的生命历程中的几种状况~但所描写的几个“有时候”的情况~从事情性质和发生的状态来看~不分先后阶段~即不与人的生命的阶段一一对应~而是显示“一江春水”亦即人的生命历程的丰富多彩。“他聚集起许多细流……一泻千里。”这些句子非常连贯顺畅~有气势、有力度。有几个重要的词语~“快乐勇敢”“享受”“愤激”“怒吼”等~都是表示情绪色彩的~对刻画“春水”的形象和表达作者的心意有很大作用。
再往下描写“一棵小树”的全部生命历程~与前一层有所不同的是~从“破壳出来”~到“长到最茂盛的中午”~再到他消融了、归化了”~这几个连续的阶段~勾画着或喻示着人的生命历程。但在情调、寓意上与上一层是一致的。开头几句话~“生命又像……在烈日下挺立抬头:”细读之中可以感
2 / 17
受到生命力量的冲动与奋进~其中“聚集”、“破壳”、“伸出”、“挣脱”等词语对表达这种意义起着重要作用,另外“快乐”、“吟唱”、“跳舞”、“宁静和怡悦”等词语~表达的思想感情也与上一层是一致的。
最后总结全文~点明深化主题。作者在这一层揭示生命的本质~点明快乐和痛苦是生命之歌的基本旋律。开头几句气势非凡~“宇宙是一个大生命……大生命中之一滴”~语调高亢有力~表露作者浩渺的思绪、宽广的胸怀。“生命中不是永远快乐~也不是永远痛苦~快乐和痛苦是相生相成的”~“在快乐中我们要感谢生命~在痛苦中我们也要感谢生命”~这两句是作者积几十年的生活经验写成的精警之句~是最富有思想感情的句子~也是全文点题之句。
全文兼具感性化和理论化的特点~作家通过对丰富多彩的生活的感悟~抒发了热爱生命、热爱生活的感情~并在新鲜的感觉中寻求哲理~以深刻的思辨~揭示了生命的辨证法:一方面肯定生命可以再生~一方面有否定生命的“轮回”说~对待生命的认识也是辨证的:“说不上快乐~也没有悲哀”。一方面认识到人的生命和宇宙相比是卑微、渺小的~一方面又认识到社会宇宙是由一滴一叶的小生命和小个体合成的。作者没有人生苦短~及时行乐的悲音~“在生活中我们要感
3 / 17
谢生命~在痛苦中我们也要感谢生命~”全篇洋溢着一派乐观~豁达的昂扬向上精神。
[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目标:分析文章的层次~了解文章的主题思想,品味文中优美形象的语言,体会文中联想~想象的运用~培养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激发联想和想象~感受文中鲜活的形象,揣摩文中关键语句~品味文章蕴涵的哲理,体会比喻反复等修辞的妙用,讲练结合训练学生的理性思维和语言提炼概括能力。
2、过程与方法目标:生命是大自然的奇迹~由描写生命~讴歌生命的话题点燃学生的学习热情。通过朗读整体感知全文内容~分析文章层次~正确理解文意~运用跳读、精读品味文中最能表达作者人生感悟的句子~在分析、品味中加深对生命本质的认识~加强合作、探究~鼓励学生畅谈自己对生命本质的认识~达到领会文章的主旨的目的。
3、情感与态度目标:通过对关键语句的品味~理解作者含
4 / 17
蓄而深沉的感情~培养学生健康、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
教学方式:
本文是一篇优美的抒情散文~同时又蕴涵着深刻的哲理~要引导学生通过多种朗读方法~展开联想和想象~揣摩品味哲理性很强的关键语句~联系自己的生活体验~谈出自己的独特理解~培养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
1、采用多种阅读方法~注意传授学习方法。本课采用“朗读——整体感知全文,精读——把握作者思路,品读——领会文章主旨”的方法解读课文。
2、激发学生的联想和想象~感受文中鲜活的形象。
3、注重自主、合作、探究~联系自己的生活体验~结合文中哲理~谈出自己的独特见解~表达自己的人生信念。
4、听、说、读、写相结合。联系自己的体验和对生命的认识~用鲜活的形象诠释自己对生命的理解。
5 / 17
[教学构思]
安排1课时
1、导入新课~激发学生对生命本质及其规律探究的兴趣。
2、听课文录音~自由朗读~整体感知课文~理清课文层次。
3、精读课文~探究文中两个隐喻展开联想和想象。分析“一江春水”和“一棵小树”分别经历了哪几个生命历程或哪几种状态,暗示了怎样的人生历程、人生状态,
4、结合全文~讨论全文的感情是怎样变化的,感情基调是怎样,
5、拓展延伸~讲练结合~交流自己对生命的感受和认识,
6、品读关键词语~领悟作者对生命本质的认识,
7、总结全文~领会作者意在宣示一种什么样的人生观,
6 / 17
[教学实录]
一、导入新课~激发学生对生命本质和规律的探究兴趣。
师:“生命”是一个寻常的话题~也是人类恒久的话题。试想一下~当你只身一人站立在广袤无边的大沙漠中时~你会有什么样的感受,
生:我会感到孤独无助。
生:我会感到天地的广阔~宇宙的博大精深。
生:我会感到生命的弱小和卑微。
生:我会感到人的生命和自然相比非常渺小~非常微不足道。
师:生命对于每个人只有一次~短短的几十年在漫漫历史长河中犹如一颗流星~转瞬即逝。人们都在用不同的方式演绎着生命的内涵~它是贝多芬在琴键上迸发出的铿锵的音符~它是凡高笔下绚烂的色彩~它是绿荫场上运动健儿分秒的搏击~它是孤灯下莘莘学子熬更守夜的苦读……尽管这些生命
7 / 17
的形式各不相同~但生命的本质和规律都是相同的~让我们一起走进中国文坛老祖母冰心笔下的《谈生命》~倾听她对生命的诠释。
二、听课文录音~整体感知全文内容。
师:全文在结构上有什么特色,
生:课文仅一段~即中间不分段。
师:老作家在文章中把“生命”这个词语概念形象化~描绘出一幅幅生命的图画~文章在写法上有什么特色,
生:作者用两个比喻“生命想像东流的一江春水”、“生命又像一棵小树”~形象的揭示了生命的过程。
生:本文以“一江春水”和“一棵小树”为喻~采用拟人手法揭示了生命由生长到壮大~再到衰弱的过程和一般规律。
生:作者用“一江春水”的行程和“一棵小树”的成长经历~阐释生命中的苦痛与幸福的相生相伴的共同法则。
8 / 17
师:这篇优美的抒情散文~作者创造了景、情、理和谐相融的意境~将抽象的“生命”人格化~形象地描述了生命现象和规律。
三、朗读课文~把握全文的思路~理清文章的层次。
师:通过朗读~你体会作者的思路是怎样的,
生:我认为作者开篇即生波澜~不说生命是什么~而说生命像什么。领起全文~为后文的两个比喻作下铺垫~是思路的起点。
生:文中“生命像东流的一江春水”和“生命又像一棵小树”这两个比喻~描写了生命的生命状态和过程~应该独立成段。
生:最后一句话是在前文对生命的现象作比喻性的充分描写后~阐明主旨~深化文章的主题~对全文起着总结作用。
生:文中两个比喻一个描写生命像春水东流的状况~一个描写生命像小树成长和衰亡的状态~段落特点和作用一致。
师:同学们分析的很好。冰心老人是怎样描述生命的过程的
9 / 17
呢,
四、精读重点段落~领会全文主旨。
师:默读“生命像东流的一江春水”这一部分。说说朗读时感情有什么变化。
生:有变化。随着文章的展开~一江春水所遇到的状况不同~朗读时感情也是起伏变化。
生:在描写一江春水时充满激情~从“愤激”、“怒吼”“奔腾”等词可以体现这种感情。
生:还有~一江春水面对种种不同的境遇时~心情是快乐的、平静的~应该读的轻松、活泼。
生:当描写春水到达大海时~表达的心情更是平静~没有快乐~没有悲哀。
生:朗读时~感情激越时要情调高昂~声音响亮,读到感情
10 / 17
平静处语调要深沉。
师:刚才同学们分析的很到位~一齐朗读。注意感情的起伏变化
师:作者描写“一江春水”的全部生命历程~喻示着人的生命历程的哪些状况和境遇,
生:“一江春水”的历程也就是显示了人们的生命历程的丰富多彩。
生:“他曲折地穿过悬崖峭壁~冲倒了层沙积土~挟卷着滚滚的沙石。”说明人生会遇到很多困难和挫折。
生:“有时候他经过了细细的平沙~斜阳芳草里~看见了夹岸红艳的桃花。”这描写了人生中的顺境。
师:在不同的境域中~他的态度怎样,
生:当遇到困难险阻时~他勇敢、平静、心中气和。如“他
11 / 17
遇到巉岩前阻~他愤激地奔腾了起来。”
生:他想憩息时~总有一股力量促使他向前~永不停步。
生:当春水回到大海消融、归化时~他平静、快乐~没有丝毫悲哀。
师:“一江春水”的生命历程的描写~体现了作者对生命本质怎样的认识,
生:生命在于运动。
生:生命是一个进取、斗争的过程。
生:生命是宇宙中的一分子~个体生命最终要回到宇宙大生命的母体之中。
生:生命是由渺小、微弱到强健壮大~终而归于消亡~其间幸福与痛苦~顺利与曲折相伴相随。
生:生命的本质在于奋勇前进、任何力量无法阻碍它~压制它。
12 / 17
师:大家分析的真好~生命是大自然的奇迹~是值得赞颂~值得讴歌的。
师:下面请同学们按照我们学习这一段的方法分小组讨论学习“生命像一棵小树”这一部分。
师:“生命又像一棵小树”这一部分和作者描写“一江春水的生命历程”有什么异同,
生:与前一层有所不同的是~从“破壳而出”到“长到最茂盛的中年”~再到“他消融了~归化了”~这几个连续的阶段~勾画着或喻示着人的生命历程~与人的生命历程一一对应。
生:“一江春水”是比喻人的生命历程中所遇到的不同状况~不分先后阶段。
生:这段文字在情感的表达和上文是一致的。“他 也许爱着大树的荫遮~也许爱着大树的覆盖~而他春天生长的力量~终使他穿枝拂叶地挣脱了出来~在烈日下抬头挺立:”从这
13 / 17
些语句可以感受到生命力量的冲动和奋进。
生:文中“快乐”、“吟唱”、“跳舞”、“宁静和怡悦”也是表现了快乐、平静的心情。
生:这一段也阐述了生命是一个快乐而痛苦的过程~不可能只有一帆风顺~也有千沟万壑。
五:拓展延伸、加深对生命本质和规律的认识。
师:是啊~生命虽然短暂~但是多姿多彩。有云淡风轻~也有阴霾蔽日,有温馨浪漫的欢乐~也有刻骨铭心的苦痛……冰心老人认识生命像东流的一江春水,像一棵小树~那么你认为生命像什么呢,请用一个比喻句诠释你对生命的理解。
生:生命是一粒种子~坚强的萌发~倔强的生长,生命是一场春雨~出来就蓬勃~悄悄的滋润万物。
生:生命是一首快乐的歌谣~清新是它的主旋律。
生:生命是一本厚厚的大书~丰富而有内涵。
14 / 17
生:生命是远航的船~会有风平浪静~也会有滔天巨浪。
生:生命是一张白纸~靠我们用双手去涂抹斑斓的图画。
五:品读关键语句~领会文章主旨。
师:本文语言清新、明朗、富有韵味。而且文中有很多语句~含义深刻隽永~试找出来~认真品读~谈谈你的理解。
生:“生命中不是永远快乐~也不是永远痛苦~快乐和痛苦是相生相成的。”这句阐述了生命中快乐和痛苦的辨证法~表明对生命规律的判断、认识。
生:“在快乐中我们要感谢生命~在痛苦中我们也要感谢生命。”这句话很有哲理~告诉我们对生活抱着感激的态度。
生:“快乐固然兴奋~苦痛何尝不美丽,”这句话写得很好~意思是说对待生命历程中的一切~我们都要正确对待~苦痛也是生命历程中的一种财富。
生:结尾“愿你生命中有够多的云翳~来造成一个美好的黄昏。”这句话形象生动~“云翳”指丰富多彩的经历、体验~
15 / 17
意思是说~希望人的一生有丰富的经历~这样才能体验到人生的美好。
师:同学们说的真好~这些句子也就是文章的主旨句~精警语句。那么通过作者对生命本质的认识~表明作者怎样的人生态度,
生:积极、乐观地人生态度。
生:一种健康~进取的人生观。
生:正确看待生命中的快乐和痛苦~不断进取、勇往直前的人生态度。
生:作者没有人生苦短~及时行乐的悲音~表现的是乐观、豁达的昂扬向上的精神。
师:是啊~生命是要靠我们用双手去书写的。我们应用坚强、乐观、向上的主旋律~谱写自己短暂但却有激越~昂扬的生命之音。
六:总结全文。
16 / 17
师:生命是珍贵而又短暂的~在我们人生的四季中~快乐与痛苦相辅相成~“酸甜苦辣都有营养~成功失败都有收获。”这才构成了它的丰富内涵~在这其间最重要的是一种精神~一种向上的精神。愿同学们在生命的长河中~鼓起奋发向上的风帆~驶向成功的彼岸。
七、课外延伸~布置课外探讨题
收集人类或自然界中痛苦与幸福相伴共生的生命现象~并谈谈自己的体会。
17 / 17
范文二:初中语文公开课教案
初中语文公开课教案
学段:初中 年级:初二 学科:语文
课题:《台阶》
一、时间:2006.11.3
二、地点:胶州七中
三、执教教师:张日
四、本节课要重点研究的问题:父亲的性格特点
五、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了解课文内容,把握人物形象;。
2、能力目标:让学生从文章中联系实际感悟其中的真情。
3、德育目标:学习父亲性格中的艰苦创业精神和坚忍不拔的毅力。:
六、教材内容分析:
地位:《台阶》是八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的第三篇课文,以农民的儿子作为叙事者,叙述父亲为盖新屋 而拼命苦干的一生,表现农民艰难困苦的生存状态和他们为改变现状而不懈努力的精神,作品兼有崇敬和怜悯双重感情色彩。
教学重点:把握人物形象
教学难点;父亲性格的核心
七、教学对象的分析:
学情分析:初二学生理解能力比初一能力有所提高,在初一记叙文能力的基础上,进一步提高他们的阅读理解能力。
教学方法:朗读、讨论、点拨
教学时数:一课时
八、教学用品:多媒体
九、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我们刚学过朱自清的《背影》,写的是父爱,父亲身上的慈爱和坚强、艰苦和努力、困顿和挣扎都凝聚在这泪水模糊的晶莹泪光中的背影上,父爱是世上最无私、最深沉的爱,表达是这么简单,没有做作,没有张扬,有的只是极其普通而又撼人心魄的细节。今天再来学习一篇讴歌父亲
的文章,让我们一起走向《台阶》,走近文中的这位父亲。
二)、板书课题,出示目标
三)、整体感悟:
1.出示速读要领:要默读,不出声,忌回视
2.思考以下问题:
(1)本文主要写了什么内容?试用一句话来概括。
父亲用毕生精力造起了一栋有九级台阶的新屋。
(2)父亲为什么要造一栋有高台阶的新屋?
造新屋,当然是为了改善居住条件,每个建筑物都有它的人文性,所以说,父亲对台阶的要求,也就是对地位的要求。父亲想有地位而没有地位,不甘心低人一等,立下宏愿造台阶
四)、研读赏析
1.教师导学。
以上是对文章的整体感知。对一篇文章,除了整体驾驭之外,更重要的是对一些精彩的内容进行研读。通过吃苦耐劳具体的研读,更好地理解人物的性格特点,更贴切地感悟作者的思想感情。
2.自主探究
请大家找出最让你感动的刻画父亲的语句,有感情地读一读,说说让你感动的原因。
请大家依据这种形式,谈谈你对文中细节刻画的认识。
说片段位置
读课文内容
扣字词分析
探内心世界
3.合作探究
4.全班交流
“我”的父亲是一个普普通通的农民,是一个地地道道的“穷爸爸”,但是他却能够艰苦创业,不惜用毕生精力去铸就一个象征着他的尊严和梦想的高台阶。所以我们说??
以“父亲是一位————————————的人”说话。
五)、拓展延伸:
父亲一辈子艰苦创业,所得的结果只不过是一间普通的房屋,只不过台阶高些罢了。父亲这样做究竟值不值得?
六)、欣赏歌曲
画面中有父亲的许多形象,联系生活,你是否也有这样难忘的时刻?
七)、布置作业:
写一篇日记:《父亲》
板书设计: 8。台阶
李森祥
台阶高 吃苦耐劳
父亲 老实厚道
地位高 坚忍不拔
十、教学反思:笔者始终认为语文教学不能只见树木,不见森林,只见单篇课文,不见一类文章。语文教学应该是用教材教,而非教教材,语文教师要在课堂中把阅读权交给学生,教会学生读书的方法。基于以上这几点的思考,本节课,从小说的文体出发,笔者安排了三个板块的教学。
第一板块“抓关键词句,理读故事”。严谨的文学作品,作者非常注意内容的前后联系,段与段的过度,思路异常清晰,但我们的学生却往往忽略前后有关联的词句,从而把握不住作者的思路。教学中,刚好两位同学的意见有了分歧,其实,他们的分歧,也正是班上同学的困惑之处,因而,我引领学生抓关键词句,理清了作者的思路,思路理清了,学生对文本也就有了整体的感知和把握。阅读中,还要让学生尽可能地习得写作方法,我想抓关键词句,理作者思路,这一环节的教学设计,也许能启发学生今后在写作中,也要注意前后句子的联系,段和段的衔接。
由理读故事第一板块中父亲和台阶的关系,很自然地带出了第二板块“抓细节描写,析人物形象”的教学。这一板块的教学,我遵循先感性、后理性,教师引路、学生自主的教学理念加以设计。应该说,这一板块的教学设计还是比较科学、合理的,学生的交流比较精彩,在感性——理性——感性——理性的螺旋式
上升中,学生对细节描写理解的比较到位,第二天作业的反馈也很好地说明了这一点。应该说,这一板块的设计达到了预期的效果。
在完成了“写了什么”“怎样写的”这两个板块的教学后,笔者引导学生进入第三个板块“读懂主旨、读出自己”的教学中。在这一板块的教学中,笔者始终扣住关键词“父亲”“台阶”,始终引导学生从文本出发,读懂父亲,读懂台阶的含义。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这是语文教学的三维目标,情感、态度、价值观,教师确实要重视,但这一目标的实现也应在文本的解读、把握中加以体现,对农民的关注、尤其是对农民精神世界的关注,在这一板块的教学中,学生已经模模糊糊地意识到了,它只需要教师点一下即可,因而,笔者设计了这样的一个问题“作者为什么要写这篇小说?编者为何又要编选这篇小说呢”,笔者想以此来推动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向更高的层次发展。
整节课的教学中,笔者始终不忘学法的指导,从抓关键词句、理读情节到对细节描写的总结,从整个一节课的学法总结到作业的布置,笔者的目标很清楚,那就是真正教会学生阅读小说、主要是阅读短篇小说的方法,应该说,整节课的教学思路清晰,过程流畅,师生互动较好。
当然,一节课下来后,本人也存在着很多的困惑和遗憾。如,这么长的一篇小说,如何在一节课中,即能让学生、听者有一整体感,又要在某一点上讲深讲透;又如,在本节课的教学中,该如何体现学生评价,这一问题,武进的张立成校长向我提出了宝贵的建议,在进行课堂教学设计的时候,笔者确实没有细加考虑。但过后反思时,笔者还是觉得比较难操作,恳请各位同仁多加指点。
课已上完,成功也罢、失败也罢,收获也罢,遗憾也罢,这一切都会成为我的宝贵财富,激励我上好今后的每一堂语文课。
范文三:初中语文公开课教案
什么,他是一句也听不懂的。 原因是构成语言的要素语音、语汇、语法发生了变化。了初中语文公开课教案
解这些变化,对于我们提高文言阅读能力至关重要。 学段:初中 年级:初三 学科:语文
今天我们就文言语法的变化做一些比较系统了解,希望对同学们提过阅读能力能有课题:文言文语法复习
所帮助。 一、时间:2011年4月14日上午
二、考题初探(青岛2010中考文言文试题) 二、地点:胶州市第十一中学
(一)课内文言文阅读【本题满分7分) 三、授课教师:杨志亮
四、本节课要重点解决的问题:运用语法知识提高文言阅读能力 8(下列四个选项中与“见渔人,乃大惊”的文言句式相同的一项是(2分) ( )
A(甚矣,汝之不惠!《愚公移山》 B(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送东阳马生五、教学目标: 序》
1、知识目标:识别并判断文言语段中的语法现象。 C(陈胜者,阳城人也。《陈涉世家》 D(妇抚儿乳,儿含乳啼,妇拍而呜之。《口技》
9(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2分) 2、能力目标:运用文言语法知识提高文言阅读能力,从而提高答题的目的性与准确性。
(1)便扶向路,处处志之。 ( ) 3、德育目标:培养学习传统文化的兴趣,增强阅读信心。 (2)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 )
10(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3分) 六、教学内容分析:语法知识比较抽象,而且文言文语法的体系性不强,需要在大量日
(1)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常学习积累的基础上才能有所认识。文言语法内容涉及文言实词、文言虚词、通假、古
(2)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今异义、词语活用、特殊句式等内容。明确中考试题中隐含的语法因素并注意运用,可
以帮助提高对字词句篇的理解,准确答题。 (二)课外文言文阅读【本题满分8分)
重点:文言句式、词语活用
1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2分)
难点:语法因素的识别与处理 (1)二年正月,泽至开德,十三战皆捷 ( )
(2)泽兵进至卫南,度将孤兵寡,不深入不能成功 ( ) 七、教学对象分析:初三学生经过三年的文言文的学习,初步积累了一些词法、句法知
1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4分)
识,一轮复习已经结束七八年级四册教材的复习,通过本节课的复习,进一步梳理明确 (1)泽自幼豪爽有大志。
中考对文言文的要求,初步学会运用语法知识提高解题能力。
(2)今日进退等死,不可不从死中求生。
教学方法:讲解、练习、讨论
13(通读全文,根据你的理解,谈谈对宗泽这一人物形象的认识。(2分) 教学时数:1课时
教学设施:多媒体 三、考点点击(考察什么)
教学过程: 1、词语解释(文言实词 文言虚词 通假字 古今异义) 2、词类活用 3、文言
一、导入 句式 4、文言语句翻译 5、文章内容理解
世界上万事万物都永远在那儿运动、变化、发展,语言也是这样。语言的变化,短四、重点突破(识别与应用)
时间内不容易觉察,日子长了就显出来了。比如宋朝的朱熹,他曾经给《论语》做过注(一)词类活用:有些文言词语可以按照一定的语言习惯,改变它的基本功能,充当别解,可是假如当孔子正在跟颜回 、子路他们谈话的时候,朱熹闯了进去,管保他们在讲的一类词,这就是词类活用。
1
有以下类型: 3、某鼠恶,破家求良猫。厌以腥膏,眠以毡毯。猫既饱且安,率不捕鼠,甚者与鼠游戏,
名词作动词 名词作状语 鼠以故益暴。某怒,遂不复蓄猫,以为天下无良猫。
动词作名词 4、郑人有且置履者,先自度其足,而置之其坐;至之市而忘操之,以得履,乃曰:“吾
形容词作名词 形容词作动词 忘持度。”反归取之。及反,市罢,遂不得履,人曰:“何不试之以足,”曰:“宁信
意动用法 使动用法 度,无自信也。”
(二)文言句式 按现代汉语的规律,调整下面各句中特殊句式的语序。 1、文言文中有常见的特殊句式: 1(操蛇之神闻之,告之于帝 ( )
??倒装句(A、宾语前置句 B 、介宾短语后置句 C、定语后置 D、主谓倒装) 2(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 ( ) ?判断句 (A、用“??者??也”表示判断;B、用“为”、“乃”、“则”等词表示3(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 ( ) 判断 ) 4(公与之乘,战于长勺 ( )
?省略句(A.主语省略B.谓语省略C.宾语省略D.介词宾语省略E.介词省略) 5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 ( )
?被动句式 6(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 ( ) 五、练习巩固 7(故临崩寄臣以大事 ( )
(一)词类活用 8(开小门于大门之侧( )
9(赵急,请救于齐 ( ) 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识别词语活用并加以解释:
1、 养豕,食肉,衣其皮。 《史记?夏本纪》( ) 六、课堂小结
2、旦日,卒中往往语,皆指目陈胜 《史记》( ) 文言文语法知识比较抽象,只有在大量阅读积累的基础上才能有所认识。如果阅读3、然得而腊之以为饵( )4.春风又绿江南岸。( ) 中能有意识运用这些知识,并辅助一定的练习,一定能够大幅度提高文言阅读的能力。 5. 非学无以广识。( ) 6.尉果笞之 《陈涉世家》( ) 【教学反思】
7.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王安石《伤仲永》( )
8.贼易之。( ) 9.徐庶见先主,先主器之 。( )
10、内立法度,南取汉中 ( )
(二)文言句式
识别下列文段划线的句子的句式类型并翻译:
1、有卖骏马者,比三旦立市,人莫之知,往见伯乐,曰: “臣有骏马欲卖之,比三旦立市,
人莫与言。愿子还而视之,去而顾之,一旦而马贾十倍。”
2、人或得玉,献诸子罕。子罕弗受。献玉者说:“以示玉人,玉人以为宝也,故敢献之。”
子罕曰:“我以不贪为宝,尔以玉为宝。若以与我,皆丧宝也。不若人有其宝。”
2
范文四:初中语文说课公开课
《初中语文优秀说课稿》简介:
教材分析:《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一课,是作者少年时代生活恋歌。它反映了清末私塾教育的状况,表现了儿童
《初中语文优秀说课稿》正文开始>> 教材分析: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一课,是作者少年时代生活恋歌。它反映了清末私塾教育的状况,表现了儿童热爱大自然、喜爱快乐生活的心理;同时对束缚儿童身心发展的封建教育制度、教育方法表示不满。学习本课,要让学生能理解作者的这一思想感情,从而珍惜今天自由、愉快的学习环境。
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我从知识、能力二个方面确定本课的教学重点、难点。 知识方面:
学习作者在描写时以准确的词语来表现景物特征的方法。
能力方面:
观察能力:指导学生学习作者观察百草园景物的方法及描写的方法。
写作能力:指导习作《美丽的邢中校园》,进一步理解观察和描写的方法。 教学方法和学法指导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生活是最好的素材。这篇课文,不像镜子那样,只是原封不动的把原物照下来,而是渗透着作者的思想感情。先让学生学习习作《这里有我的欢乐》,而后与20年代作者的欢乐比较。在今昔的对比中,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同时学习作者在语言运用方面的精练、隽永。古人云:“授之鱼不如授之以渔”。因此,学习作者的语言的同时还要教学生如何观察。常言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引导学生观察,从生活中搜寻写作的素材,把所学的方法用到实践中来,让学生学会“开车”》
在本课中,课前,我先让学生自己写生活感受《这里有我的欢乐》,以激发其学习的兴趣。在传授知识的过程中,把握教学重点。一则学习作者的语言,二则传授观察方法,三则练习所学的新知,让学生在练中学,在学中练,以便巩固。
教学程序
(一)、本课教学的整堂安排
根据课文内容和讲练结合的原则,我设计了两个教学环节。即:第一环节:讲授新知,大约用30分钟;第二环节:练习巩固,大约用15分钟。
导入新课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本课我采用练习式导入法。课前,先让学生准备一篇100字的小文章《这里有我的欢乐》。教师批阅以后,选出两篇短文:一篇较好的,一篇较差的。一开始上课,先投影两篇文字,评析其词语的运用。肯定好的,同时也要指出不足。同时指出本课的教学重点:对景物的仔细观察;准确的语言运用;练习写作《美丽的邢中校园》。 教授新知
(1)、指导学生快速默读课文前8段,并思考这部分内容中主要记叙了哪三个令作者难以忘怀的内容。
明确: 景物(美好)
百草园 故事(神奇) 乐园
捕鸟(有趣)
(2)、重点研读第二段,放录音。
学生思考:课文写了百草园的哪些美好的景物?它们各抓住了静物的动物的什么特点来写?
明确:作者用“不必说?? 也不必说?? 单是?? 就有?? ”一组词语就写出了十五种景物。写静物,作者分别抓住了形态和色彩。写动物,则分别抓住形态、声音和动态;另外抓住动作
写出四件趣事。
(3)、学生齐读第七段,以捕鸟为例,进一步理解观察和描写的方法:抓住关键的词语(特别是动词)。
扫开、露出、撒、系、牵、看、拉、罩
小结:从这段描写我们可以看出,观察需要从事物的形、色、声、态等几个方面入手,把事物看仔细,然后才能把这些感觉具体的写到文章里。
概括起来说: 观察:看仔细
描写:写具体
(三)、练习运用
指导写作:《美丽的邢中校园》
a、写作手法采用“移步换景”法。
b、围绕中心组织材料“美丽”。
c、注意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的运用和描写抒情等表达手法的运用。
这既是本课的结尾,又是本课的高潮。它使学生从课堂的理论学习,走到实践观察,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以上是《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第一课时的教学设想。整堂教学紧紧教学目标展开,并注重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力求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能“学以致用”.
初中语文万能说课稿
说课稿
各位评委老师:
上午好! 我是来自( ) 学校( ) , 我今天说课的题目是《 》,。下面我将从教材、教法、学法、教学过程和板书设计等五个方面来对本课进行说明。
一、说教材
1、教材地位:
课文《 》是人教版初中语文()年级()册第()单元中的第()篇课文, 这一单元的主题是()。
根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中学语文教学要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热爱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感情,培养高尚的审美情趣和一定的审美能力,提高文化品位,( )作为中/外国文学史上的一朵奇葩,对陶冶学生的情操,意义非凡。
2、教材特点:
《 》是( )(体裁)主要写了 (主要内容),表达了 (中心思想),语言简炼,层次清晰,描写生动,语言优美,是本文最大的特色,教学这篇课文计划安排()课时,我今天要说的是第一课时,在学习《 》之前,本单元已经学习了( ),学生们懂得了一些( ),有助于学习( )。
3、教学目标
根据语文新课程标准要求,结合初中学生实际以及单元教学要求和本课特点,我将本课的教学目标确定为如下三项:
(1)、 知识和能力目标:能正确读写本课所要求掌握的生字新词,了解本篇课文和作者的一些常识,
(2)、 过程与方法目标:
a掌握朗读方法;通过美读课文,品味语言。整体感知课文,理清脉络,把握文章主要内容。
b以学生自读为主,教师引导启发为辅,强调有感情地朗读,融入文本意境。c 运用朗读的方法学习诗歌,养成在朗读中学习诗歌的习惯;运用联想和想象的方法学习诗歌,体会诗
歌
的情感,概括诗歌的主要内容。
d在合作探究的过程中让学生学会阅读、理解、品味一篇美文。在自主合作探究中品味文中有着强烈抒情色彩、意味深长的语句,把握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3)、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a品味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培养( )。
b引导学生感悟生命的美好,培养关爱生命、乐观向上的生活态度。
c提高学生人文涵养,在领略自然美的同时,懂得把握文中的哲理。
2、教学重点
根据新课程标准中“要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这一要求,以及(本课的一些特点),我将本课的教学重点确定为( )。
3、教学难点
因为,(学生的一些实际, 如,初中学生现阶段的知识储备和理解能力有限 或距今时代久远)我将本课的教学难点确定为( )。
二,说教法
根据自主高效课堂教学的要求,应该充分调动学生参与课堂教学的积极性,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所以采用以下教法学法:
a情景导入教学 为学生创设了良好的环境,使学生能迅速进入角色。
b讨论法:(包括学生和学生之间的讨论和教师和学生之间的讨论)这种方法有利于学生之间的合作交流以及师生之间的平等对话,使每一个学生都能积极地发表个人见解,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灵感。
c讲授法和点拨法:由于初中学生接触文本的时间较短,生活经验和知识积淀有限,要理解( )有困难,所以教学中利用课件补充作者生平有关重要信息和时代背景,以及进行简要的点拨非常必要。
d点拨法。运用点拨教学法,以突破重点。运用点拨法,就是教师针对学生在学习课文的过程中存在的知识障碍、思维障碍等,
e多媒体演示法, 辅以多媒体演示法,展示图片,增强学生的直观感受;配乐朗读,以渲染气氛。
f情景设置法。在本节课上,我充分利用课件展示创设情景,如世界杯短片、配乐诵读、海雕捕食影片等,使学生很自然地融入到课文的意境中去产生思想共鸣。
g朗读教学法。新课标重视朗读,要求读出语气、语调和韵味。通过富有感情的美读课文,体会课文的意境,品味文章所表达的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本篇课文语言简洁明快、质朴优美,在句式上长短整散搭配协调,字字句句都饱含作者的情感,基调欢快,有很强的节奏感,
读起来朗朗上口。因此在本文的教学中,采用(初读、精读、品读),让学生在朗读中深入理解课文内容、感受课文独特的意境。指导学生通顺、流畅、有感情地反复朗读,深入体会。并将各种方式的读贯穿于整个课堂,让学生在读中学,学中悟。诵读法。每篇文章都有独特的意蕴,只有反复朗读才能领会其中深刻而丰富的思想内涵。因此我采用诵读法,主要有范读和学生自由朗读等形式。
h教师引导、师生合作探究法。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在讨论中分析、感受作者的写作成功之法。合作交流法,开放学习,课堂应该尊重个性,鼓励创造。因此,在本节课中我努力搭建一个生生交流、师生交流的平台,使学生在和谐的关系中、轻松的学习中个性得到发展。并且,也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能取长补短,学会如何与人交流,与其他人一起分享劳动成果,增强学习的自信心。
i设疑导学法。(课文写了什么?为什么写?怎样写的?学到什么?步步深入,几个问题贯穿整个教学流程,让学生由整体到局部地学习把握课文。)
j自读点拨法 本文属自读篇目,课堂教学以学生充分阅读、自由探究为主,教师点拨课文的学习要点为辅。
k比较阅读法 在语文教学中,采用比较阅读的方法是培养学生理解能力和分析能力的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
三、说学法
学法上,我贯彻“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的指导思想,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具体采用的学习方法是:朗读和默读相结合的方法,讨论法,勾画圈点读书法,运用网络环境进行小组课题研究,(让学生在课后以 为专题,充分利用多媒体和网络环境进行小组课题研究,培养学生的求知欲望和主动意识)。
1、诵读法。朗读是学生把握语感,提高阅读能力的有效途径,在此基础上理解文章内容,感悟优美的情趣。这一篇散文语言优美,要求学生在自主学习,扫清文字障碍,初通文意后,能通过反复朗读品味,还课堂以朗朗书声。通过诵读和品味达到对文章的整体感知,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品味文中优美的语句,培养学生对散文的阅读欣赏爱好,对学生进行美的熏陶,培养学生热爱祖国优秀文化的精神。
2、自主、合作、探究法。叶圣陶说过“教师之为教,不在于全盘授予,而在于相机诱导”。教学中营造宽松、和谐的氛围有利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鼓励学生在交流、互动中获取知识,培养良好的语文素养。
3、圈点勾画法,让学生勤动笔墨,积极读书。学生用圈点批注法做预习笔记,要用活页纸做感悟笔记,便于整理归类。指导学生在对课文的分析中,用符号圈点出重点词、句,以助于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养成圈点批画的良好习惯。篇二:初中语文优秀说课稿合集 《苏州园林》说课案
一、说教材:
《苏州园林》是初中语文第四册第一单元的讲读课文,这是叶圣陶先生的一 篇准确把握了事物特征的优美的说明文,原是为摄影集《苏州园林》写的序。 苏州园林闻名中外,林林总总,设计者与建筑者争奇斗巧,别出心裁,因此异彩纷呈,特色鲜明。而本文作者另辟蹊径,异中求同,牢牢把握住苏州园林的“图画美”这一特征,从总体上介绍,顺畅自然,通俗易懂,不仅展现了深厚纯熟的文字功力,更显示了不同凡响的思维水平。
教学大纲规定本册教学重点是培养说明能力,本单元的教学要求为抓住特征说明事物。本课的特点是抓住主要特征,按总分结构进行说明。心理学研究表明,初二年级是培养学生抽象逻辑思维能力的关键时期,而说明文所具有的科学性、条理性、逻辑性等特点,正适合培养学生的抽象逻辑思维能力,因此,本课在培养学生思维能力方面有着重要作用。
二、说教学目标:
新教材强调培养学生的语感和思维,养成学习语文的良好习惯;注重培养创 造精神,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结合教材和学生实际,拟定教学目标为:
(一)理解本文说明对象的特征及文章的总分结构,体会本文说明语言的多样性;
(二)了解苏州园林的特点,陶冶审美情趣,并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灿烂文化的感情。
三、说教学方法:
陶行知先生说过:“好的先生不是教书,不是教学生,而是教学生学。”现代 教育理论也认为,比传授现成知识更为重要的是激励学生学习兴趣和培养获取知识的能力。因此,教学中最重要的是研究如何调动学生学习语文的主动性、积极性,如何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鉴于此,我决定在教学中首先与学生建立真挚、融洽的师生关系,营造宽松、和谐民主的课堂气氛;其次本着启发式原则,通过多种具体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兴趣,突破教学重难点,以
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教会学生学习。
(一)问答式教学法:它能充分发挥师生两方面的积极性,用此法可启发学生思维,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激发其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
(二)讨论式教学法:由于问答法可能造成师生交往范围过窄,不利于调动广大学生的积极性,因此结合采用讨论法。这样信息交流量更大,使信息呈立体交叉方式传递,改变了传统教学以教师为中心的课堂结构,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民主气氛更浓,有利于激励广大学生主动参与,培养学生评论与争辩的能力,激发创造性思维。
(三)情境教学法:一般在文学作品教学中常用,但我认为,本文的说明对象是具备审美条件的园林艺术,文章又是文笔优美的典范,完全可以运用情境教学法达成教学目标(二)。并且情境教学法可以激发兴趣,促进学生知、情、意、行各方面的协调发展,所以说明文教学中也应恰当运用。具体采用多媒体课件(苏州园林的照片、故宫和西方园林的照片、重庆夜景录像)、投影仪等,尽量给学生以直观感受,刺激学生的多种感知觉器官,增强教学效果。因为心理学实验表明:形声并举同时刺激学生感官,可使其对信息的接受与记忆保持收到1+1=3的效果。
另外,教会学生相应的阅读方法,培养自学能力,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
(一)朗读法:教会学生朗读,要求准确、流畅、传神,齐读要整齐。这是一种短时间内同时调动眼、口、耳、脑共同活动的阅读,有助于发展学生的思维和语言能力,并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二)速读法:这是一种眼脑直映、迅速获取有用信息的阅读方法,有利于广范吸收知识,迅速开发信息资源,尤其适应快节奏、信息化的现代生活需要。具体教会学生用扫视法默读,提高阅读效率。
四、说教学程序:
本课安排两课时。第一课时主要教学程序如下(重点为把握事物特征,掌握 总分结构。)
(一)课前预习:
1、扫清字词障碍,理清文章结构;
2、搜集苏州园林的照片、图片,感知苏州园林的特点。
(二)导入新课:
俗话说,上有天堂,下有苏杭。苏杭之美,山清水秀,人杰地灵。而苏杭美景之最,还在于园林艺术之美。江南园林甲天下,苏州园林甲江南。苏州园林,处处呈现诗情画意,充满人文思想,置身其中,足以陶冶性情,自得其乐。苏州有四大名园:拙政园、沧浪亭、狮子林和留园,都是园林中的精品极品,处处体现中国江南宅第园林的独有特点。(投影照片)今天,我们学习叶圣陶先生的《苏州园林》,看他笔下的苏州园林呈现出什么样的特征? 这样以情境教学法导入新课,生动有趣,又补充了与课文有关的具体情况,增强直观感受,能有效吸引学生注意力,便于进入理想的学习氛围。
(三)分析理解,这是突出重点的环节,用问答法、讨论法、情境教学法达成目标,并进行具体的学法指导。
1、配乐范读一二段,要求听读时思考作者怎样介绍苏州园林特征的。
2、学生齐读一二段,要求准确、流畅,感知课文内容。
3、学法指导,扫视法:找中心词、句、段,抓文章起始句、收结句、起
始段、结尾段;借助注释、提示、思考和练习迅速把握文章。带着明确的目标扫视课文,取己所需,省略其余。培养学生默读、速读的习惯,提高概括能力。
4、提问:
a、作者对苏州园林总的印象是什么?(引导理解第一段,抓住作者的评价——“标本”) b、“标本”一词怎样理解?用这个词好在哪里?(引导体会苏州园林的地位、影响)
c、苏州园林一百多处,作者到过的不过十多处,就写出了本文,这是否会犯片面性的错误?(通过此问激发学生兴趣,并自然转入下一步骤。)
5、解题、简介作者和文体,同时回答上一问题。(要点:作者去过有代表
性的园林,深刻了解其特征;这是为摄影集写的序,苏州园林具体的风貌照片中都有。因此,作者才异中求同,在第一二段点出其总特点及其表现,下文即分别介绍。文章用了先总说后分说的结构,便于有条理地准确说明。)
这一步充分利用了学生注意力的分散期。教学心理学研究表明,新课导入
后的5-7分钟,是学生注意力的稳定期,是教学的黄金阶段,但最优秀的学生也超不过15分钟,之后就是注意力的分散期。因此,我改变传统的课堂结构,将简介作者等情况放在重要的朗读、熟悉课文之后,使教学重点尽量放在黄金阶段完成,而在分散期就及时变换活动方式,用生动有趣的介绍使学生消除疲劳,以饱满的精力投入下一黄金阶段的学习。
6、提问:
a、苏州园林很多,作者认为它们的主要特点是什么?(引导分析第二段,
抓全文中心句:“务必使游览者无论站在哪个点上,眼前总是一幅完美的图画。”投影板书“图画美”)
b、作者从哪几个方面介绍苏州园林的主要特点呢?(抓住四个“讲究”,理解主要特点的具体表现。投影板书“布局美,配合美,映衬美,层次美。”)
c、第三、四、五、六段与第二段是什么关系?(引导理解总分结构。二段总说,三至六段分说,分别与第二段的四个“讲究”照应。)
7、教师示范分析第三段:
a、学生齐读;
b、分析:用了比较说明,分说布局特点,(投影故宫、西方园林的照片,进行比较:对称与不对称)。还用了比喻说明,以图案画与美术画的区别来说明苏州园林的布局讲究自然之趣,不对称。
8、学生讨论分析四至六段。(与第三段一样是分说,并且是主要表现总特点的,所以三至六段均是详写。)
9、提问:第七、八、九段写的什么内容?与全文中心有何关系?(引导理解这仍是分说,扣住“图画美”的总特点,说明苏州园林细部注意角落的图画美、门窗的图案美、园林的色彩美。投影板书。)
10、学生讨论明确:七至九段是次要部分,略写。全文说明顺序为逻辑顺序。(总分、从主要到次要都是逻辑顺序。)
(五)迁移练习:
1、放《鸟瞰新重庆》录像的夜景部分,要求看后介绍重庆夜景的特点;选择恰当的结构顺序。
2、学生讨论,拟出写作提纲;
3、抽学生念提纲,教师评点、板书(附后)
4、要求课后完成作文,不少于400字。
(六)教师利用板书总结,突出苏州园林的主要特点及文章的结构特点,给学生留下鲜明的印象。这一步充分利用学生注意力的反弹期(下课前3-5分钟),体现教师主导作用。反弹期是巩固知识的最好时段,能使课堂所学知识在大脑中留下清晰印象,而这首次印象对知识的巩固和保持意义重大。
五、说板书:
学生一般学说明文感觉枯燥,兴趣不大。而本文文笔优美,苏州园林的特点又是图画美,因此课文板书打破惯例,设计为一把古色古香的扇子(见《优秀板书设计集》),用形式美吸
引学生,提高兴趣。写作板书扣住了重庆夜景总特点,也突出了分说的两个方面,便于指导学生写作。
《怀疑与学问》说课稿
一、 教材分析:
八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的主题是“创造的乐趣”,旨在通过阅读激发学生创造的兴趣,培养创新的观念,培养学生细致观察、坚持积累、敢于质疑的语文习惯,注重联系学生生活和社会实践,增强创造的自觉意识,激发创新的精神。在教学本课时必须体现这一目标,与此同时,不能忽视议论文的教学,这是一篇谈治学方法的议论文,也是本册的两篇议论文中的第一篇议论文,要做好议论文知识的回顾指导,要求学生按照阅读一般议论文的方法去学习本文。 二、目标分析:
(一)知识能力:
1、理清文章的结构,学习本文围绕中心论点,设立分论点分层次论述的结构。
2、学习本文事例、道理和对比论证方法及在论述中的的作用。
3、学习本文明白朴实、简洁准确、通达流畅、透辟周密的语言。
(二)情感态度:
1、认识“怀疑”、“思索”对做学问的重要意义,从而培养学生的怀疑精神。
2、认识怀疑和创造之间的联系,增强学生的创造意识,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三)、重点难点:
1.重点: (1)学习本文围绕中心论点,设立分论点分层次论述的结构。
(2)学习本文的论证方法及作用。
2.难点:
品味论证语言的特点,结合生活实际和社会实践明白怀疑和创造之的关系。
三、教法学法分析:
1、通过学生自主阅读,提取信息,提出疑问,锻炼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2、自主学习和小组合作相结合,指导学生在小组学习中掌握方法。对于本文论证方法和论证语言的学习,采用小组探究,全班交流,师生总结的方式完成。(新课标提出,对课文的内容和表达有自己的心得,能提出自己的看法和疑问,并能运用合作的方式,共同探讨疑难问题)。
四、教学程序:
师生行为
教学环节
设计意图
一、导语设计:牛顿因为有“苹果为什么时候会落地”的疑问发现了万有引力;瓦特因为有“水开了,壶盖为什么会跳起来”的疑问发现了蒸汽的力量;伽利略对亚里士多德论产生了怀疑,而得出了自由落体定律;哥白尼对前人的成果不盲从提出了地动学说;这些创造都是从怀疑中来,那么怀疑和学问和创造有什么关系了,让我们来学习顾颉刚先生的《怀疑与学问》
简介作者
引用名人事例引发学生对怀疑的关注,激发学生的兴趣,引起学生与课文对话的欲望。 老师介绍一般议论的知识,论点,论证,论据。要求,学生自由读课文。
板块一:自主读,整体感知
师生共同回顾议论文的相关知识。学生围绕议论文的一般要求,选择自己喜欢的阅读方法,自由充分地阅读课文。
学生通过自主阅读掌握阅读一般议论文的方法,并质疑,培养学生主动学习和敢于质疑
的语文习惯。从理清文本结构入手,尽量激发学生自己搜集整理信息的意识,在基础的内容弄清楚之上,提出问题。
学生自由发言,呈现阅读结果,同时提出疑难之处。老师板书重点(如论点和分论点,论证的方法)和疑难问题。
板块二:自主说,发言交流。
一是我已经知道了什么,二是我还想知道什么?
学情估计:学生知道的可能有本文的论点,分论点,论证的方法,从中得到的启示。还想知道的如个别句子的含义,论据的作用等。
通过呈现学生阅读结果,把握重点,对于学生的疑难问题,可能会参差不齐,但仍需板书到黑板上,体现对学生劳动成果的尊重,保护学生质疑问难的积极性。
学生交流。教师指导解答。补充板书重点。
板块三:合作探究——解难答疑。
采用三种方式,直到解决为止:
1、学生帮助解答;2、小组讨论解答;3、老师指导学生解答。
通过上述两个板块从整体上把握文本内容,解决论点与分论点的关系,论证方法,理清文章层次结构,明确作者论述的思路。篇三:初中语文说课稿范文
初中语文说课稿范文
尊敬的各位领导、专家、老师们:
大家好!我来自××××。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人教版实验教材小学语文一年级下册《柳树醒了》第二课时。具体程序如下:
1、纵横联系,析教材。
2、以学定教,说教法。
3、因人而异,选学法。
4、人文统一,展流程。
5、课后反思,明方向。
一、纵横联系,析教材
(1)、准确解读,析教材
本组教材围绕“多彩的春天”编排了一系列描写春天来临、万物复苏的美景图文,描写了春天的人、景、事,并针对春天的话题对孩子进行口语交际的训练。《柳树醒了》这篇课文既是一首优美的儿童诗,又似一篇引人入胜的童话故事,诗歌描写了春雷把柳树叫醒(图)、春雨给柳树洗澡(图)、春风为柳树梳头(图)、春燕和柳树做游戏(图)、小朋友陪伴柳树一起玩耍(图)的情景。课文语言生动形象,想象丰富合理,弥漫着逗人的童趣, 有利于启迪孩子们的智慧,激发他们的想象,有利于教师创造性地理解和使用教材,引导孩子在实践中学会学习,让他们获得初步的情感体验,感受到春天大自然的美茫? 且黄? 臃⒄褂镅浴⒎⒄顾嘉? 胧值暮每卫??br>(2)、“三维”体现,定目标
针对课文特点,在第一课时教学字、词和初步的阅读之后,我把本课时的教学目标定为以下三个方面:(课件)
1、知识与能力: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并发现春天里事物的变化;能背诵课文,学习用优美的诗句来描绘春天的美。
2、过程与方法:能通过诵读课文感受春天的美,感受大自然的神奇力量。
3、情感态度价值观:能欣赏大自然的美和热爱大自然。
(3)、依“标”扣“本”,定重点(课件)
我把引导孩子们通过观察和朗读来发现春天里事物的变化,感悟春天的美;学习用优美的诗句来描绘春天里的美好事物作为本课的重点、难点。
二、以学定教,说教法(课件)
语文课程学习必须根据孩子身心发展的特点,关注孩子的个体差异,充分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由于这篇课文内容浅显易懂,教师不用太多的讲解与分析,因此,这节课,我基本选用(课件) “情境创设、情感朗读、合作表演、直观感受、文本扩展”的教学方法。
三、因人而异,选学法
一年级的孩子,已经初步认识了许多客观事物,也能简单表达自己的思想,但语言是零碎的、不规范的,在课堂上,必须联系他们的生活实际,创设他们熟悉的生活情景,帮助他们感悟、积累语言。因此,我和孩子们选用了(课件)“情景入---自主读---合作演---自我悟---交流说---课后展”的学习方法,使孩子们不但能领悟课文的主要内容,还能培养熟读能力、想象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以及团结合作意识。
四、人文统一,展流程
基于以上分析,我设计了(课件出示)激趣入情、初读悟情、细读融情、咏春抒情等教学环节。
(一)、激趣入情
读童诗,有它自身的特点,用音乐和画面唤起想象,能把孩子带入诗歌所描绘的情境中去,使他们联想起自己的生活经验,建立起关于所读童诗的具体形象。新课伊始,我采用舒缓优美的语言引入:孩子们,寒冬还未退去,春天已悄然来到我们的身边。(展示春天美景的风景短片,配有优美的音乐和风声、雷声、雨声、溪流声以及小鸟的欢叫声)你看,春天像一幅七彩的画,春天像一首无言的诗,春天像一曲悠扬的歌,春天像一个讲不完的故事深深地吸引着我们。你们愿意跟随老师一起用眼去欣赏春天,用耳去倾听春天,用心去感悟春天吗?接着,我请孩子们谈谈自己对春天的认识:春天来了,周围的事物都有些什么变化呀?你觉得春天美吗?美在哪儿呀?在孩子们踊跃的交流中,春的气息悄然散发开来,对春天的热爱之情也在他们心中油然而生。
(二)初读悟情
初读课文时,我采用动画配乐朗读,让孩子们整体感知课文(全文动画配乐),这样,使孩子们在对课文的初步感知中,多一份对春天美景的感悟,多一份对“柳树醒了”诗意的感怀。孩子们一边听配乐读文,一边思考:课文写了春天的哪些景物?柳树在春天里发生了哪些变化?初步感悟柳树从寒冬苏醒过来后充满生机的美。
(三)细读融情
新课标指出:“阅读教学,要重视朗读的指导。在孩子读正确、读流利的基础上,指导他们读出感情。”这种感情不是教师强加给孩子的,而是在指导他们读书的过程中孩子们自悟、自得的。在如诗如画的情境氛围中,教师和孩子们一起美读课文,感受课文美妙的诗句,优美的画面,感受柳树诗意的苏醒和春天跳动的生命力。《柳树醒了》这首诗歌共有五个小节,在孩子们初步了解课文内容之后,我注重对他们进行情感朗读的指导。
1、展开联想,自主读
在第一小节的朗读指导中,我引导孩子们用轻柔自然的语调、娓娓动听的讲述读,读出小柳树欣欣然张开双眼,对世界充满新奇的感情,让他们展开联想:春雷会跟柳树说什么呢?假如你是春雷,就把这些悄悄话说给同学听听吧!“柳树醒了”是什么意思?从哪里知道“柳树醒了”呢?在这个环节里,我不失时机地引导孩子们充分发挥想象,并通过自读、赛读、分角色读等多种美读方式,让他们在想象中细读,在细读中想象,在细读和想象中融入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2、融情想象,表演读
在接下来几个小节的学习中,我注意放手让孩子们自己表演、感悟,细细体会诗歌中“软、
绿、飞、高”这几个字。抓住柳枝在春雨的滋润下变软了这一情景,师生互动演示柳枝的柔软,感受柳枝的细嫩,学习用轻柔缓慢的语气读出柳枝的柔美。并创设情境,请孩子们上台扮演春雨、春风、春燕,想想它们对柳树说了些什么?柳树又会对它们说些什么呢?同时进行语言训练(点击课件),在具体的语言情境中,孩子的小嘴里竟然流淌出诗一般的话语(出示答案):
春雨给柳树,它对柳树说:“。”
柳树变得,柳树对春雨说:“。”
春风给柳树,它对柳树说:“。”
柳树变得,柳树对春风说:“。”
春燕和柳树,它对柳树说“。”
柳絮边飞边说:“。”
并适时播放课件,(春燕、柳絮飞舞的图片)展示春风吹动柳枝,柳絮随风飞舞的情景,引导孩子们用活泼俏皮的语气朗读诗文,读出春燕和柳树捉迷藏的俏皮劲儿来,让他们感受柳絮轻飞曼舞的诗情画意,增强对柳絮的感性认识,触动他们内心的赞叹。
3、美育渗透,个性读
学习第五小节时,我引导孩子们通过朗读和想象,体会柳树在孩子们的欢笑嬉戏中,叶儿变得更绿了,柳条儿伸得更长了,树干长得更高了,而孩子们也在柳树的陪伴下长得更高、笑得更欢了的情景;通过充满幻想的朗读,让孩子们在读中感悟,在悟中动情,在情中成诵。至此,孩子们已完全融入人与柳树之间的情感氛围之中,融入那人与树、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境界里,诗的情感和韵味也水到渠成地融入孩子们幼小的心灵里。
在孩子们交流表演、朗读感悟的过程中,我引导他们完成了形象、简洁的板书:春雷(图片)
春雨(图片)春风(图片)
春燕(图片)小朋友(图片)
(图片)
柳树醒了
(四)咏春抒情
新课标指出: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注重引导孩子们关注生活,勤于观察,善于表达,并注重知识的拓展迁移,使之达到举一反三的效果。因此,在学完了这篇诗歌之后,我适时出示与春天和柳树有关的诗句和画面,让孩子们再次感受春的无穷魅力。(课件展示春的诗句和配乐画面)然后,我再提出这样的问题:“在春天里, 还有什么醒了呢? ”“你听到春天的声音了吗?”“你看见春天的色彩了吗?”让孩子们把在大自然中观察到的动物、植物、人物、气候等方面的变化, 仿照课文创编诗句或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来表现春天的美丽。有的孩子学做小诗人(诗句课件),他们这样说(出示答案):
春雷跟小草说话了,
说着说着, 小草哟,发芽儿了。 春雨给桃树洗澡了, 洗着洗着,
桃花哟,红了。
......
有的孩子学做小画家,用彩笔描绘心目中美丽的春天;有的孩子用动听的歌儿来歌唱美好的春天?? 我请他们把自己写的优美的诗句、画的漂亮的图画与同伴分享,并带回家送给爸爸妈妈,让他们在自我创作中感受成功的愉悦。在学习中,孩子们参与并快乐着,从他们眼睛里折射出的画面,比诗更蕴含深意。因为,一颗孩子的心,就是一篇童话,一个孩子的眼里,就有无数首优美的童话诗。
五、课后反思,明方向(文字课件)
在本课的教学中,我相机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引领孩子们走进美好的春天,感受大自然神奇的力量,注重孩子们对课文的朗读感悟,让他们在读中充分感受到春天的美。适当拓展教材,与实际生活相联系,引导孩子们在观察中想象,在想象中诵读,在诵读中积累,在积累中升华,在升华中应用,使他们在语文学习中不断有所发现,不断有获得成功的愉悦,不断致力于语文素养的全面提高。
范文五:初中语文公开课教案
初三语文“信息的提取”讲评课教案
一、 教学目的
1、让学生熟悉中考题型、明确中考阅题标准;
2、培养学生准确审题、精确答题的习惯,提高应试水平;
3、教给方法,培养学生回答类似题目的迁移能力; 二、 教学重难点
1、重点:让学生学会把握标准答题;
2、难点:迁移训练;
三、 教学过程
【导入】
师:今天,我们改革一下,我们喊上下课和答问的时候,就不要站起来了,都坐着!好,上课!(可能有少部分同学仍然起立) 师:刚才站起来的同学没能获取我刚才讲话中的信息。老师说的“不需要站起来”这个信息,就没有输入到这些同学的大脑里面。——我们今天讲评的内容就是:《中考信息提取与转换》(出示)。什么是信息提取与转换?一般的来讲,信息提取就是概括,就是把一段文字的中心内容提取出来;把它说得广泛一点呢,还有很多其它形式,诸如要我们用语言、用图形等,把文章的内容或文段的内容简要地表达出来,或是把图形等信息转换成文字信息,形成结论。中考信息题应该说是这两年的一个热点,因为“课标”给我们提出了这样的要求:
(出示课标要求):初步具备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
【基本情况分析】
同学们对于下列这两道题做得不够好,错误率较高。其实这几题,有很强的方法性,因此我们将详细讲评。
【讲评】
1、第一题 题型:信息提取题
(1)题干:1、请用一句简洁的话概括新闻的内容。
学生答案比较:
答案1: 周波,是北京卫区某警卫师直属防化连的一名普通士兵,重
庆涪陵人。(中心内容提取错误)
答案2: 周波救落入冰水的儿童。(提取不全面)
答案3: 一名入伍才11个月的士兵向党组织递交了入党申请书;120
多天后,他为救落入冰水的儿童,献出自己年轻的生命。(信息整合不到位)
出示参考答案:周波救落入冰水的儿童献出自己年轻的生命。 (比较上面三个答案和标准答案的优劣)
做题思路:通读 结构 提取 整合
提取信息:1、导语是对新闻主体事件的高度概括,可从导语入手,
提取关键词
2、提取的信息应该是最新鲜、最重要、最本质的
总结方法:
方法提炼:谁 + 干什么 + 怎么样
答题模式:人(物)+ 事件 + 结果
(2)题干:请你就英雄周波的事迹作简要评论。
典型错误:
A、我们长大后也要当一名光荣的人民解放军。
B、周波的事迹震撼着我们,我们要舍己为人。
C、周波救落水儿童的举动,体现了一个人的素质。
错误归因:①不扣内容②方向错误③观点不全
展示优秀答案:
周波的舍己为人的事迹使我们深受感动,我们的解放军战
士无论在什么时代,都是最可爱的人。
方法归纳:扣新闻内容 + 观点明确 + 表达通顺
2、第三题 题型:表格信息转换题
题干:你从表格中得出了什么结论?
典型错误:
错误归因:①不看表头②直接转述③结论不全
方法归纳:①横向、纵向比较把握出题意图②准确概括、精确表达
学生答案评价(随机展示学生答案,学生评价)
四、迁移练习 (可让两个学生上黑板完成)
1、阅读下面材料,回答问题。
昨天,为体验生活,西南政法大学的30多 位学生在渝中区朝天门体验“棒棒”(力夫)。
上午9点,朝天门交易厅附近,手拿扁担的潘匀满头大汗,和同学张杰转悠着揽生意。“大学生当‘棒棒’,挑不挑得动哟?”看着文质彬彬的两人,雇主们连忙摆手拒绝。半小时下来,两人“颗粒无收”。
“叔叔,我们只收一元。”无奈下,两人只好狂压价格,终于抢到第一笔生意,忙把50多公斤重的塑料薄膜分成两堆,再用扁担横穿其间,晃晃悠悠地朝前走。每走一小段路,就得停下来休息。20分钟后,汗流浃背的两人终于拿到一元钱。
“这一元钱太不易了。”平时每月生活费都在3000元以上。从未吃过苦的潘匀为此感动得泪流满面。
用一句话概括新闻内容
请针对这则新闻内容进行简要评论。
2.阅读下面材料,回答问题。
长沙市某中学对该校300名高一学生采用无记名投票的方式,就“2004年感动中国人物评选”和“超级女声”两大电视节目进行调查,统计结果如下:
①请概括说明统计表反映的情况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以上调查结果说明了什么问题?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分析:解答本题,先看调查内容,学会统计,筛选重要信息,并能总结出规律,在语言上要简洁。
答案:①两大电视节目比较,学生更喜欢“超级女声”。
②对不同电视节目的关注,反映了青少年不同的价值取向。
五、总结:
其实,信息提取的关键是要有语境意识,同时掌握解题技巧和方法。对于文字类材料,如果是单一性的,你要积极走进材料,捕捉重要信息,依据要求作答;如果是复合性的,你要挖掘材料的共性,即交叉点,审视题干要求,提取、筛选符合要求的信息;对于表格类材料,你要纵横观察,比较数据,只有这样,才能准确作答。对于画面类材料,你要读出画面的内涵,借题发挥进行表述。 今天我们主要对于单一性的文字类材料和表格类材料的信息提取方法进行了一次概括,希望同学们多动脑,勤思考,善总结。
六、课后练习
1、《中考作业本》P41第一题。
2、《中考总复习》P45第二题中的第二小题。
【练习】
1、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后面的习题。
新华网北京 2月19日电(陈辉、可儆)“只要党和人民需要,我会奉献一切!请党组织考验我!” 2007年10月12日,一名入伍才11个月的士兵向党组织递交了入党申请书;120
多天后,他为救落入冰水的儿童,献出自己年轻的生命,把青春永远定格在20岁。他叫周波,是北京卫区某警卫师直属防化连的一名普通士兵,重庆涪陵人。
2008年2月14日,师直属队在北京通州区宋庄镇徐辛庄村部队靶场进行实弹射击,防化连战士周波和刘冰恒两人担任流动哨,负责在靶场周围巡逻,避免射击时有人误入射击区。突然他们听到小孩的呼救声,扭头一看,发现有小孩从冰水中央掉了下去。周波与刘冰恒急忙冲向出事地点,来不及脱棉衣救跳进冰窟,奋力将一个小孩推上冰面。此时周波因呛了水,体力渐渐不支,当他用全力托起另一名儿童,又使劲推了战友一把后救沉了下去。闻讯赶来的人们先后将4人拉到岸边,两名儿童和刘冰恒安然无恙,年仅21岁的周波抢救无效壮烈牺牲。日前周波被授予革命烈士称号并追为中国共产党党员。
(1)、请用一句话概括这则新闻的内容。
(2)、请你就英雄周波的事迹作简要评论。
2.将下面的文字材料改写为“一句话新闻”。
央行的统计数字表明,到2月份我国的粮价已连续4个月小幅回升。分析师估计,今年国内主要粮食品种的价格水平可能持续走高。据国内媒体对全国832个县7万多农户3月初种植意向的调查,今年全国稻谷、小麦和玉米等谷物品种播种面积继续减少,只有豆类品种播种面积增加,这将对今年的粮价水平有一定影响。
3. 下面是一份对400名小学生、初中生和高中生课堂回答问题的情况调查表。请根据这个情况调查表,回答后面的问题。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针对这一问题请你提出一条建议。
4.下面是一份对200名初中生课外阅读的调查情况表,请根据这个调查情况,回答后面的问题。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看了这一统计结果,你对同学的建议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转载请注明出处范文大全网 » 初中语文公开课《谈生命》课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