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一:社会学教学大纲
《社会学》教学大纲
课程名称:社会学
学分: 3 总学时:48
适用专业:社会工作、思想政治教育
一、本课程的性质和任务
“社会学”是社会工作专业必修的基础课之一。它的内容包括社会学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是社会学的入门课程。
本课程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思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结合中国社会实践,系统阐述和介绍了社会学的基本范畴、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从社会整体的角度分析了社会关系的各个层面、各种表现及其变化发展的规律。同时,本课程也对国际上社会学的最新发展有简明的介绍。学习社会学,可以帮助学生在实践中以科学的态度指导各项工作,帮助人们运用科学的方法进行科学决策,提高工作效率。同时,学习社会学也可以帮助人们建立正确的社会观和人生观,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二、本课程的教学内容和基本要求
第一章 社会学的对象与学科性质
教学目的与基本要求:
通过本章学习,使学生掌握社会学的研究对象,理解社会学的产生与发展、社会学的学科特点与功能。
教学内容:
第一节 社会学的产生与发展
社会学的产生;社会学的形成与发展;社会学在中国的发展
第二节 社会学的研究对象
对社会学研究对象的不同看法;社会学的研究对象;社会学的研究领域与基本问题
第三节 社会学的学科特点与功能
社会学的知识体系与学科特点;社会学与相关学科的关系;社会学的功能
第二章 社会及其构成
教学目的与基本要求:
通过本章学习,使学生掌握什么是社会、社会的构成要素,理解文化的涵义、分类、特性、结构与功能以及文化多样性与文化变迁。
教学内容:
第一节 什么是社会
社会的涵义;社会的类型;社会的特点
第二节 社会的构成要素
作为社会行动者的人;社会关系;社会行动
第三节 文化
文化的涵义与分类;文化的特性;文化的结构与功能;文化多样性与文化变迁
第三章 人的社会化
教学目的与基本要求:
通过本章学习,使学生掌握人的社会化的涵义与内容、社会化的机构与过程,理解社会化与个性发展的关系。
教学内容:
第一节 人的社会化的涵义与内容
什么是社会化;人的社会化的必要性和可能性;人的社会化的内容
第二节 社会化的机构与过程
社会化的实施机构;基本社会化;继续社会化与再社会化 第三节 社会化与个性发展
个性及其形成;社会化在个性形成中的作用;个性与民族性
第四章 社会互动
教学目的与基本要求:
通过本章学习,使学生掌握社会互动的类型及意义、社会角色,理解社会互动的理论。 教学内容:
第一节 社会互动的类型及意义
社会互动的涵义;社会互动的类型;社会互动的意义
第二节 社会互动的理论
马克思的社会交往理论;符号互动理论;常人方法学;社会交换论;人际互动 第三节 社会角色
社会角色及其类型;社会角色的扮演
第五章 初级社会群体
教学目的与基本要求:
通过本章学习,使学生掌握社会群体及其类型、初级社会群体的典型——家庭,理解初
级社会群体的特征与功能。
教学内容:
第一节 社会群体及其类型
社会群体的涵义与特征;社会群体的类型;人类结成社会群体的原因 第二节 初级社会群体的特征与功能
初级社会群体的概念与特征;初级社会群体的类型与维持;初级社会群体的功能及其变
化
第三节 初级社会群体的典型——家庭
家庭的涵义与类型;家庭的功能及其变迁;家庭的变迁
第六章 社会组织
教学目的与基本要求:
通过本章学习,使学生掌握社会组织的特征与结构、社会组织的管理,理解组织目标与
组织运行。
教学内容:
第一节 社会组织的特征与结构
社会组织的定义与特征;社会组织的类型与构成要素;社会组织的结构 第二节 组织目标与组织运行
组织的目标的涵义与功能;组织的运行;社会组织与环境的关系 第三节 社会组织的管理
家长制;古典管理理论;行为社会科学的管理理论;组织文化;组织管理中的参与;中
国的单位组织
第七章 社会阶级与社会分层 教学目的与基本要求:
通过本章学习,使学生掌握社会分化与阶级、社会分层和社会流动,理解马克思的阶
级理论、社会分层的理论与标准以及我国的社会分层与社会流动。 教学内容:
第一节 社会分化与阶级
社会分化;马克思的阶级理论;当代社会中的阶级划分;等级、身份与种姓 第二节 社会分层
社会分层的涵义与特点;社会分层的理论与标准;社会分层的功能 第三节 社会流动
社会流动的涵义与类型;社会流动的模式;我国的社会分层与社会流动
第八章 社区
教学目的与基本要求:
通过本章学习,使学生掌握社区的概念与构成、农村社区与城市社区以及城市化,理解
社区研究、城乡关系以及我国的城市化。
教学内容:
第一节 社区概述
社区的概念与构成;社区的类型;社区研究
第二节 农村社区与城市社区
农村社区;城市社区;城乡关系
第三节 城市化
城市化的涵义与动力;城市化的进程;我国的城市化
第九章 社会制度
教学目的与基本要求:
通过本章学习,使学生掌握社会制度的涵义与类型、社会制度的构成与功能,理解制度
化与制度变迁。
教学内容:
第一节 社会制度的涵义与类型
社会制度的涵义;社会制度的特征;社会制度的类型
第二节 社会制度的构成与功能
社会制度的构成要素;社会制度的体系;社会制度的功能 第三节 制度化与制度变迁
制度化;制度变迁;我国的体制改革
第十章 社会问题
教学目的与基本要求:
通过本章学习,使学生掌握什么是社会问题、社会问题的一般特征、社会问题的认定,
理解看待社会问题的角度以及人口问题、劳动就业问题、贫困问题。 教学内容:
第一节 社会问题概述
什么是社会问题;社会问题的一般特征;社会问题的认定;看待社会问题的角度 第二节 人口问题
人口问题的实质;人口理论;中国人口问题;解决中国人口问题的途径 第三节 劳动就业问题
劳动就业的概念与类型;失业及其成因;我国的劳动就业问题 第四节 贫困问题
贫困的界定与类型;关于贫困的理论;我国的贫困问题
第十一章 社会控制
教学目的与基本要求:
通过本章学习,使学生掌握社会控制的涵义与功能、社会控制的方式,理解越轨行为及
其控制。
教学内容:
第一节 社会控制的涵义与功能
社会控制的涵义与功能;社会控制的类型;社会控制的功能;社会控制与个人自由 第二节 社会控制的方式
习俗、道德和宗教;社会舆论与群体意识
第三节 越轨行为及其控制
越轨行为及其类型;对越轨行为发生原因的解释;当前我国社会中的越轨行为及其控制
第十二章 社会变迁
教学目的与基本要求:
通过本章学习,使学生掌握社会变迁及其类型、社会规划,理解社会变迁的理论。 教学内容:
第一节 社会变迁及其类型
社会变迁的涵义;社会变迁的类型;社会变迁的因素
第二节 社会变迁的理论
马克思的社会变迁理论;历史循环论;社会进化论;功能主义的社会变迁理论;冲突论的社会变迁观;吉登斯的社会变迁理论
第三节 社会规划
人类理性与有计划的社会变迁;社会规划及其类型;社会指标体系
第十三章 社会的现代化
教学目的与基本要求:
通过本章学习,使学生掌握现代化的涵义、内容与特征,理解现代化的主要理论模式、后发展国家及中国的现代化。
教学内容:
第一节 现代化的涵义、内容与特征
现代化的涵义;现代化的内容;现代化的主要特征
第二节 现代化的主要理论模式
马克思的资本主义社会理论模式;工业社会理论模式;理性化理论模式;吉登斯的多维现代性理论模式;哈贝马斯的系统生活世界两层次现代化理论模式;后现代主义对现代化/现代性的批判
第三节 后发展国家及中国的现代化
后发展国家现代化过程的特点;社会趋同论、依附理论和世界体系理论对不发达国家现代化过程的论述;中国的现代化
第四节 后工业时代与现代化
贝尔的后工业社会理论;拉什的去组织化的资本主义;西方社会的后现代化;消费社会论
第十四章 社会调查研究方法
教学目的与基本要求:
通过本章学习,使学生掌握社会调查研究的概念与特点、社会调查研究的方法体系,理解社会调查研究的一般程序。
教学内容:
第一节 社会调查研究概述
社会调查研究的概念与特点;社会调查研究的方法体系;社会调查研究的一般程序
第二节 实地调查前的准备工作
研究题目的选择与确定;提出研究假设;概念与课题的操作化;确定调查方式和方法;调查的组织准备
第三节 调查资料的收集
访谈法;问卷法;观察法;文献法
第四节 资料的整理与分析
调查资料的整理;资料分析;撰写调查研究报告
三、课程学时分配
序号 内 容 学 时 备 注
第一章 社会学的对象与学科性质 1 3
第二章 社会及其构成 2 3
第三章 人的社会化 3 3
第四章 社会互动 4 3
第五章 初级社会群体 5 3
第六章 社会组织 6 3
第七章 社会阶级与社会阶层 7 3
第八章 社区 8 3
第九章 社会制度 9 3
第十章 社会问题 10 3
第十一章 社会控制 11 3
第十二章 社会变迁 12 3
第十三章 社会的现代化 13 6
第十四章 社会调查研究方法 14 6
合 计 48
四、其它
1.先修课程:无
2.教学方法建议:本课程教学中应注意在讲授基本理论、基本知识的知识上,注意各章
节之间的内在联系,努力做到让学生融会贯通,并自觉联系实际,加强对基本理论和基本观
点的理解。同时,教学中应注意理论联系实际,培养学生实际解决问题的能力。 3.考核方式:平时作业 30% 期末考试 70%
4.教材及主要参考书:
教材:张敦福主编:《现代社会学教程(第二版)》,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年 主要参考书:
(1)郑杭生,《社会学概论新修》,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年
(2)袁方,《社会学百年》,北京出版社,1999年。
制订者:钱雪飞
审核者:姜德琪
法政 学院 社会学 教研室
范文二:社会学教学大纲
《社会学》教学大纲
?使用教材 :郑杭生主编, 《社会学概论新修》 (第三版) ,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3年版
?教学参考用书:
1. 王思斌主编:《社会学教程》 (第二版)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4年 7月。
2. [美]D·波普诺著:《社会学》 (第 10版)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1999年 8月出版。
3. 童星主编:《现代社会学理论新编》 ,南京大学出版社, 2003年 10月出版。
4. 宋林飞著:《西方社会学理论》 ,南京大学出版社, 2000年 8月出版。
5. 谢立中主编:《西方社会学名著提要》 ,江西人民出版社, 2000年出版。
6. 北京大学社会学编写组编, 《社会学》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1年版出版。
7. 孙立平主编:《社会学导论》 ,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 2004年 2月出版。
8. [英 ]安东尼·吉登斯著:《社会学》 (第四版,中文版)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4年 2月出版。
9. 风笑天编著, 《社会学导论》 ,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 1997年。
一、教学内容要求
社会学是应用性、 实践性很强的课程之一, 在此应通过规范的制度文本解读、 案例教学和实践教学实现实用性和制度熟练运用的教学目标; 同时, 课堂讲授的 重点在于理论知识与实践的结合点, 以及难点和复杂问题的剖析, 同时布置有针 对性的复习思考题,使学生比较系统和准确地掌握社会学的基本原理和制度实 务; 在课程讲授中, 密切联系我国实际, 作到在忠实于学科规范体系原貌的前提 下,重点使学生对我国的现行社会学运行机制及其发展变化。
二、教学方法与手段
社会学课程是应用性、实践性强的课程,因此,在教学方法与手段上,应通 过规范的制度文本解读、案例教学和实践教学实现实用性和制度熟练运用的目 标。 一是系统的、 有历史沿革的制度文本解读; 二是社会学实施中的典型案例分 析和课堂讨论, 达到启发式教学效果; 三是社会实践和课程实践, 使学生了解社 会学理论与制度的结合点, 了解其运行的基本程序。 在讲解重点内容时, 应结合 我国社会学制度改革中引发的理论和实施难点, 发动同学对我国目前社会学学术 状况和改革对策的思考与讨论。
本课程采用多媒体教学。
三、对学生的要求
要求学生课前预习,并注意阅读有关社会学改革的最新动态,配合老师搞好 课堂讨论,积极发言,并把学生在课堂的平时表现作为期末成绩评定的一部分, 计为总分的 30%。
四、课程的考核方式
本课程所采用的考核方法是闭卷考试,平时成绩占 30%;卷面成绩占 70%。
第一章 导 论 一、什么是社会学
1、学术界对社会学的定义
2、台湾学者龙冠海比较归纳
3、我们的定义
二、社会学的研究对象和学科特点
1. 社会学的研究对象
2、社会学的学科特点
三、社会学与常识
四、社会学的功能
思考:
实证主义社会学与人文主义社会学的区别?
第二章 社会学发展简史 一、社会学产生的背景
1. 经济社会发展背景
2. 社会思想背景
3. 学术背景
二、社会学学科的发展阶段
1. 社会学的创立或发端阶段
2、社会学的形成或经典阶段
3、广泛发展阶段(即是指当代社会学的发展)
三、创立和形成时期的社会学观点:
1、孔德的社会学观点
2、斯宾塞的社会学观点
3、迪尔凯姆的社会学观点
4、韦伯的社会学观点
5、芝加哥学派的社会学观点
四、当代西方社会学理论的重要流派
1、结构功能主义理论
2、社会冲突论
3、社会交换理论
4、符号互动理论
五、社会学在中国的发展简况
1、发展阶段
2、中国社会学的薄弱环节
[思考题 ]
1、论述社会学产生的根源;
2、西方社会学创立、形成、发展阶段总体上的特点;
3、论述迪尔凯姆对社会学的贡献;
4、论述韦伯对社会学的贡献。
第三章 社 会 第一节 什么是社会 一、社会的概念
1、语源含义
2、西方社会学界的认识
第一种:社会唯实论
第二种:社会唯名论
3、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的两个基本观点
4、社会的定义
二、社会的特点
三、社会的构成要素
四、社会的功能
第二节 社会结构
一、社会结构
二、社会的类型
下面是两种普遍采用的划分社会的方法:
(一) “ 五阶段 ” 划分法
(二)公社社会和社团社会
第三节 社会学考察社会的几种角度
一、宏观——微观的视角
二、个人关系、群体关系和社会制度的角度
三、血缘、地缘、业缘的角度
第四节 社会运行
一、什么是社会运行
1、概念
2、基本类型
思 考 题
1、西方社会学界对社会的不同认识?
2、什么是社会结构?
3、公社社会和社团社会各自的特点?
第四章 文化
第一节 文化的涵义、特性与分类 一、什么是文化
1、涵义
2、文化与文明的区别:
二、文化的特性
三、文化的分类
1、主文化和亚文化
2、主文化和反文化
第二节 文化的结构 一、文化的构成要素
1、符号
2、价值观
3、规范
4、物质文化
二、文化的结构层次
(一)文化的内部结构
(二)文化的外部结构
第三节 文化分析 一、文化分析的理论视角
1、功能主义的视角:
2、冲突论视角:
3、生态学的视角:
二、文化评价的几种态度
1、文化中心主义
2、文化理性主义
3、文化相对主义:
第四节 文化的功能 思 考 题
1、文化与文明的区别。
2、文化的特性及分类。
3、文化的内部结构。
4、如何认识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化之间的关系?
第五章 社会化 第一节 社会化概述
一、社会化的含义
二、社会化的类型
1、初始社会化
2、预期社会化
3、发展社会化
4、逆向社会化
5、再社会化
三、社会化的意义
1、从个人角度分析:
2、从社会角度分析:
第二节 社会化的条件和主体
一、个人生物基础
二、外界社会环境
1、家庭
2、学校
3、同龄群体
4、工作单位
5、大众传播媒介
第三节 社会化的过程和机制 一、关于社会化的若干理论
1、人格发展理论
(1)库利 的 “ 镜中我 ” 理论
(2)米德的角色扮演理论
(3)弗洛伊德的人格发展理论
(4)埃里克森的八阶段理论
2、生命历程理论 (略 )
二、社会化过程中的问题
1、早期社会化的困境
2、社会化的偏差和失败
3、代差
第四节 社会化的基本内容
一 、学习基本生活技能
二、学习基本社会规范
三、内化价值观念
四、培养社会角色
思考题
1、社会化的含义及类型。
2、社会化的条件和主体。
第六章 社会角色 第一节 社会角色的含义
(1)是社会地位的动态表现
(2)是一套权利、义务的规范和行为模式
(3)对应与一系列角色期望
(4)角色是社会关系的基础
第二节 社会角色的类型
一、先赋角色和自致角色
二、自觉角色和不自觉角色
三、规定性角色和开放性角色
四、功利性角色和表现性角色
第三节 社会角色的扮演
一、角色认知
二、角色互动
三、角色扮演的前台与后台
四、社会角色的扮演过程
第四节 社会角色的失调
一、角色冲突
二、角色不清
三、角色中断
四、角色失败
思考题
社会角色的概念;
社会角色分类(先赋角色和自致角色) ;
如何理解和处理社会角色冲突问题。
第七章 社会互动 第一节 社会互动的含义及理论
一、含义
二、社会互动理论
1、符号互动论
2、戏剧理论(拟剧论 )
3、社会交换论
4、本土方法论
第二节 社会互动的类型 1、合作
2、竞争
3、冲突
4、暗示
5、交换
第三节 集合行为 一、集合行为的含义与特征
1、含义
2、特点
二、集合行为产生的原因或社会条件
三、几种典型的集合行为
思考题
? 1、什么是集合行为?
? 2、集合行为产生的原因或社会条件有哪些? 第八章 社会群体 第一节 什么是社会群体
一、社会群体的定义
二、社会群体的特征
第二节 社会群体的结构
一、群体凝聚力
二、群体规范
三、群体规模
四、群体领导
五、群体决策
第三节 初级社会群体
一、含义
二、基本特征 :
三、我国转型期的初级社会群体 :
思考题
?初级社会群体的含义与特征。
?什么是社会转型。
第九章 社会分层与流动
第一节 社会分层概述
一、含义
二、社会地位
三、社会分层的社会作用
1、积极作用
2、消极作用
第二节 社会分层理论
一、马克思主义阶级理论
二、韦伯的三位一体分层理论
第三节 社会分层研究的主要内容
一、分层的方法与标准
1、方法
2、分层标准
二、当前研究的若干问题
1、中间阶层的走向问题;
2、弱势群体问题;
3、社会精英的构成问题、阶层与阶级概念的关系问题
11
第四节 我国的阶级阶层状况
一、主要研究成果
二、分层的标准
第五节 社会流动
一、含义
二、类型
三、合理社会流动及其意义
1、什么是合理流动:
2、合理流动的重要意义:
思 考 题
1、什么是社会分层?韦伯的社会分层理论的主要内容?
2、试从社会分层与社会流动的角度分析当前中国农民工现象(利、弊) 。 第十章 社 区
第一节 社区概述
一、社区的含义
二、社区的构成要素
三、社区的分类
第二节 社区发展和社区建设
一、社区发展
二、社区建设
第三节 虚拟社区
一、含义
二、特征
12
三、与实在社区的联系
思 考 题
?1、什么是社区?农村社区和城市社区的区别?
?2、谈谈如何提高社区居民的参与程度?
?3、谈谈你家乡的社区建设举措。
第十一章 社会问题
一、含 义
二、构成要素
三、特 征
四、分 类
(朱力:《社会问题概论》 )
1、异常群体社会问题:
2、越轨群体社会问题:
3、弱势群体社会问题:
五、社会问题理论
1. 迪尔凯姆的社会整合理论
2. 奥格本的文化失调理论
3、社会解组论
4、价值冲突论
六、我国当前的主要社会问题
1、人口问题
2、贫富差距问题
3、犯罪问题
4、失业问题
13
思 考 题
1、社会问题是社会学研究的一个重要领域,长期以来形成了多种理论流派。 请介绍你所知道的几种理论流派及其主要观点。
2、什么是社会问题?试以我国当前存在的某一个具体社会问题为例,分析 该社会问题产生的原因、表现及解决措施。
第十二章 社会控制
第一节 社会控制
一、含义
二、特征
1、普遍性
2、阶级性
3、强制性
三、分类
1、积极性控制与消极性控制(根据控制的手段)
2、硬控制与软控制(根据是否使用强制手段)
3、内在控制与外在控制(根据控制是否依靠外部力量)
四、社会控制手段
1、习俗
2、道德
3、宗教
4、纪律
5、法律
6、社会舆论
第二节 社会越轨
一、含义及分类
二、社会越轨的特征 —— 相对性
14
三、产生原因(理论解释)
1、生物学解释
2、心理学解释
3、社会学解释
思 考 题
?1、什么是社会控制和社会越轨?
?2、社会越轨的相对性。
?3、社会越轨的理论解释(文化传递论) 。
?随着社会的发展,为什么青少年犯罪率越来越高,如何进行社会控制? 第十三章 社会变迁与社会现代化
第一节 社会变迁
一、社会变迁的含义
二、社会变迁的类型
(1)整体变迁与局部变迁;
(2)进步的变迁与倒退的变迁;
(3)进化的变迁与革命的变迁;
(4)自发的变迁与有计划的变迁。
三、社会变迁的原因
1、自然环境
2、人口
3、发明和发现
4、非物质文化
5、文化传播
6、思想观念与主观努力
第二节 社会现代化
15
一、社会现代化的含义
二、现代化过程的基本特征
三、不同国家的现代化类型
四、发展中国家现代化的特点
五、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
1、中国现代化的历程
(1)初始阶段, 19世纪 60年代到 20世纪初 (辛亥革命 )
(2)权威危机阶段, 1911年辛亥革命至 1949年新中国成立
(3)现代化发展阶段, 1949年到 1979年十一届三中全会
(4)中国现代化进程的历史新时期, 1979年至今
思考题
1、什么叫社会变迁?社会变迁都有哪些类型?
2、什么是社会现代化?它的基本内涵包括哪些方面?
3、简述发展中国家现代化的基本特征。
4、调查你所在的村庄或城镇,试描述其变迁过程与形式,并分析其发生变 迁的原因,并简述你对 “ 传统 ” 与 “ 现代 ” 的理解。
16
范文三:社会学教学大纲
编号,公共事业管理—2005—19 公共管理学院本科课程教学大纲
《社会学》教学大纲
编写人, 陈进 编写时间, 2005年 10月 30日
一、课程基本信息
课程名称: 社会学 Sociology
课程号: 40115130
课程类别: 选修课
学 时: 48 学 分: 3 二、教学目的及要求
社会学历史与理论是社会学的一门基础学科~它以整个社会为研究对象。在对社会的基本结构、功能、运行和变迁的一般原理的探讨的基础上~全面的研究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和方面~研究人们社会关系和行为~研究各种社会组织、制度和文化~研究个人、群体、社会的相互关系~同时还探讨怎样对社会实行有效控制与科学规划。
通过本门课程的系统讲授和学习~要使学生在系统掌握社会学历史与理论知识~并学会运用它们去分析和解决具体社会问题~为将来的社会研究和社会管理工作打下坚实基础。
三、教学内容,下划线注明重点、难点,
第一章 社会学学科 ,约3课时,
第一节 从社会历史哲学到社会学
一、社会学在近代资本主义社会的产生
二、唯物史观与社会学
第二节 社会学的对象及学科体系
一、社会学的对象
二、社会学的学科体系及其与其他科学的关系
第三节 社会学的社会作用
一、两种针锋相对的观点
二、社会学的基本作用
三、社会学与我国的现代化建设及改革、
第二章 社会学诞生以来的历史概况 ,约6课时,
第一节 初创时期的社会学
第二节 形成时期的社会学
523
编号,公共事业管理—2005—19 公共管理学院本科课程教学大纲
第三节 以美国为代表的当代社会学
一、传入与开创时期
二、芝加哥社会学学派居主导地位时期
三、结构功能主义的兴起与统治时期
四、各现代社会学流派鼎立时期 第四节 社会学在中国*
一、社会学的传入
二、扎根与发展
三、在大陆的中断、恢复与重建
第三章 社会及其宏观结构 ,约6课时, 第一节 社会的科学概念
一、社会存在的特点及社会学对建立科学社会概念的探讨
二、社会的本质及社会的科学定义 第二节 社会的基本结构
一、社会结构概念
二、社会基本结构的理论模型
三、社会基本结构的一致性与多样性 第三节 社会分层
一、社会结构与社会分层
二、社会分层与社会的阶级结构 第四节 社会制度
一、社会制度的实质、特点及其在社会结构中的作用
二、社会制度的种类及其与社会基本结构的关联
第四章 社会与个人 ,约6课时, 第一节 个人及其社会存在形式
一、社会学中的个人概念
二、个人与个性
三、个人的社会存在形式:社会身份社会地位和角色
第二节 个人社会化
一、个人社会化的含义
二、个人社会化的基本内容
三、个人社会化的方向和阶段
四、个人社会化的机构与环境 第三节 个人和社会群体
一、社会群体及其在个人与社会关系中的地位
二、社会群体的类型
三、个人对群体的依赖及相互作用 第四节 社会组织与社区
一、社会群体与社会组织
二、社会组织的类别与组织体系
三、社区
第五章 社会功能和社会运行 ,约6课时, 第一节 社会生存和发展的根本条件
一、物质生产与生态环境
二、社会人口生产
524
编号,公共事业管理—2005—19 公共管理学院本科课程教学大纲
三、文化的积累和传递
第二节 社会功能
一、社会功能概念
二、社会功能体系及其三个层次
三、社会制度、文化和社会组织的社会功能
社会运行 第三节
一、社会运行概念
二、社会运行体系及其与社会功能的关系
三、社会运行与既定社会关系体系的维持及其再生产
第四节 社会运行的类型与模式
一、社会运行的态势及类型
二、对社会运行态势进行判别和分类的方法
三、社会运行模式
第六章 社会变迁 ,约9课时,
第一节 社会变迁的含义、内容和类型
一、社会变迁的含义
二、社会变迁的基本内容
三、社会变迁的主要类型
第二节 社会变迁的根源、一般进程和进行与实现的形式
一、社会变迁的根源
二、社会变迁的一般进程及其主要特点
三、社会变迁进行与实现的基本形式 第三节 几种重要的社会变迁过程〃5〃
一、人类社会历史演变的总过程
二、社会流动
三、城市化及我国城市化的道路问题 第四节 当代社会变迁中的两大世界性潮流
一、现代化潮流
二、社会主义国家的改革
第七章 社会生活及其方式 ,约6课时, 第一节 社会生活及生活方式
一、社会生活概念
二、生活方式
三、决定与影响人们生活方式的各种因素 第二节 生活方式的类型
一、生活方式分类
二、个人生活方式
三、城、乡生活方式及其主要差别
四、生活方式的现代化
第三节 家庭和婚姻生活
一、家庭和婚姻的定义及历史类型
二、家庭结构
三、家庭和婚姻的社会功能
四、家庭生活方式与生活状况
第四节 社会生活的时间结构与对社会生活的测评*
525
编号,公共事业管理—2005—19 公共管理学院本科课程教学大纲
一、社会生活的时间结构
二、对社会生活与生活方式的测量与评价
第八章 社会秩序与社会管理 ,约6课时,
第一节 管理与秩序
一、社会秩序概念
二、社会管理与社会秩序
三、社会秩序与社会管理的历史特性与阶级特性
第二节 社会管理机构与管理手段
一、社会管理机构及其在管理中的重要作用
二、社会管理常用的各种手段
三、社会管理机构的社会权威
社会行为与社会控制 第三节
一、社会行为及其类别
二、越轨
三、社会控制
第四节 社会问题与社会工作
一、社会问题的社会学定义
二、社会问题的成因、特点和处置
三、我国当前社会变迁所带来的几个突出的社会问题
四、社会工作与社会保障
四、教材
《社会学概论新修第三版》.郑杭生主编.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年 五、主要参考资料
1、《普通社会学教程》.袁亚愚.四川大学出版社.1997年
2、《社会学》.[美]戴维?波谱诺著.李强等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年
3、《现代社会学》.宋林飞主编.上海人民出版社.1987年
4、《西方社会学史纲》.何景熙、王建敏等主编. 四川大学出版社.1995年
5、《当代西方社会学理论》.杨善华主编.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
6、《社会学的理论结构》.[美]乔纳森?特纳著.秋泽奇等译.华夏出版社.2001年
7、《现代社会学理论》.[澳]马尔科姆?沃特斯著. 杨善华等译. 华夏出版社.2000年
六、成绩评定
总成绩按100分制评定。其中:期末考核占60%,期中考核占20%,讨论与作业考核占20%,。期中考核采用开卷方式~期末考核采用闭卷方式。
526
范文四:社会学教学大纲
教学大纲
一、基本情况
课程编号:1026030002
课程名称:社会学概论(Introduction to Sociology)
学时学分:54学时3学分
开课对象:社会学、民族学、博物馆学专业本科生
开课学期:第一学期
课程类型:必修
主讲教师:代堂平
二、课程简介
社 会学是对社会进行综合研究的学科,社会学具有整体性和综合性的学科特点,《社会学概论》不仅仅是整个社会学专业课程体系中的入门课程,它也是民族学、博物 馆学等相关学科的专业基础课之一。非社会学专业的学生学习本课程,一方面可以初步了解和掌握社会学独特的知识体系、理论视角和思维方式,丰富自身的知识构 成;另一方面,通过参照对比和融会贯通,也有利于对本专业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三、课程目的与任务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了解社会学的学科性质和研究领域、了解社会学分析问题的视角,掌握关于社会结构、社会运行的基本理论,了解社会学研究的前沿问题,培养学生认识、分析社会问题的能力,为进一步学习其它专业课程打好基础。
四、课程各章的重点与难点、教学要求、教学内容与学时分配表
导论 社会学概况(3学时)
本章要求掌握:什么是社会?社会学是什么?如何理解社会学的科学性?社会学在社会科学体系中的地位?
本章重点:对社会学知识与常识之间的差别的理解。
第一节:什么是社会?
社会词源考察,社会的含义。
第二节:社会学是什么?
如何界定社会学的研究对象?怎么从历史主义的、经验主义的和逻辑的三个途径界定一个学科研究对象?科学的含义,科学研究的逻辑程序,用科学方法来进行社会学研究的局限。
第三节:社会学的对象与学科性质
社会学的研究对象,社会学的学科性质。
第一章 社会学简史(3学时)
本章要求学会:社会学简史。
本章重点:对社会学史上思想家的介绍。
第一节:西方社会学简史
社会学的诞生与早期发展,现代社会学的奠基人,社会学向各地的传播与初步发展,现代社会学的主要理论范式。
第二节:中国社会学简史
社会学的传播与初步发展时期,社会学中国化的第一次浪潮,中国社会学发展的挫折时期,社会学中国化的第二次浪潮。
第二章 社会及其构成(3学时)
本章要求掌握:社会的本质和要素;社会关系;社会中的文化;市民社会;社会需要的理论;传统中国社会与传统中国文化。
本章重点:个人与社会的关系。文化。
本章难点:社会唯实论,社会唯名论。
课程作业:结合某个具体的现象,谈谈对文化的理解。
第一节:什么是社会
社会的定义,社会的类型,社会的特点。
第二节:社会的构成要素
社会的构成要素。
第三节:文化
文化的涵义与分类,文化的特性,文化的结构与功能,文化多样性与文化变迁。
第三章 人的社会化(3学时)
本章要求掌握:人的社会化的涵义;社会化的可能性与必要性;社会化的内容与历程;社会化的目标与个性发展。
本章重点:社会化的概念。
本章难点:社会化与个性的发展。
第一节:人的社会化的涵义与意义
人的社会化的概念,人的社会化的涵义,人的社会化的必要性和可能性。人的社会化的内容。
第二节:社会化的机构与过程
社会化的实施机构,基本社会化,继续社会化与再社会化。
第三节:社会化与个性发展
个性及其形成,社会化在个性形成中的作用,个性与民族性。
第四章 社会互动(3学时)
本章要求掌握:社会互动的涵义(社会互动与社会行动,社会互动与社会关系);社会互动的意义与类型;社会角色;集体行动。
本章重点:社会互动
本章难点:社会互动的相关理论。
第一节:社会互动的类型及意义
社会行动及其类型,社会互动的涵义,社会互动的类型及意义。
第二节:社会互动的理论
马克思的社会交往理论,符号互动论,常人方法学,社会交换论。
第三节:社会角色
社会角色及其类型,社会角色的扮演。
第五章 初级社会群体(3学时)
本章要求掌握:社会群体的性质与类型;初级社会群体的特征与功能;初级社会群体的发展趋势;家庭的类型;家庭的变迁。
本章重点:初级社会群体的作用。
本章难点:从功能的角度来分析家庭的变迁。
第一节:社会群体及其类型
社会群体的涵义与特征,社会群体的类型,人类合成社会群体的原因。
第二节:初级社会群体的特征与功能
初级社会群体的概念与特征,初级社会群体的类型与维持。
第三节:初级社会群体的典型——家庭
家庭的涵义与类型,家庭的功能及其变迁,家庭的变迁。
第六章 社会组织(3学时)
本章要求学会:社会组织的特征与类型;社会组织的结构(正式结构与非正式结构);社会组织与环境;社会组织的管理(家长制与科层制);单位制;单位的功能。
本章重点:组织结构。
本章难点:个人与组织的关系。
第一节:社会组织的特征与结构
社会组织的定义与特征,社会组织的类型与构成要素,社会组织的结构。
第二节:组织目标与组织运行
组织的目标的涵义与功能,组织的运行,社会组织与环境的关系。
第三节:社会组织的管理
家长制,古典管理理论,行为科学的管理理论,组织文化,组织管理中的参与,中国的单位组织。
第七章 社会阶级与社会阶层(3学时)
本章要求掌握:社会分化;社会分层的意义与方法;社会流动的性质、类型、途径与意义;中国的社会流动。
本章重点:社会分层的内涵。
本章难点:社会分层的理论。
第一节:社会分化与阶级
社会分化,马克思的阶级理论,当代社会中的阶级划分,等级、身份和种姓。
第二节:社会分层
社会阶层的涵义与特点,社会分层的理论与标准,社会分层的功能。
第三节:社会流动
社会流动的含义与类型,社会流动的模式,我国的社会分层与流动。
第八章 社区(3学时)
本章要求掌握:社区的概念与构成;农村社区与城市社区;城乡关系;城市化;城市发展策略。 本章重点:城乡关系的现状。
本章难点:社区研究方法。
第一节:社区概述
社区的定义,社区的构成,社区的类型。
第二节:农村社区与城市社区
农村社区的形成,农村社区的结构,农村社区的变迁,城市的起源,城市的区位结构。
第三节:城市化
城乡二元结构,户籍制度,城乡关系。
第九章 社会制度(3学时)
本章要求掌握:社会制度的涵义;社会制度的特征;社会制度的功能;制度化与制度变迁;我国的体制改革。
本章重点:人与制度的关系。
本章难点:制度的涵义。
第一节:社会制度的涵义与类型
社会制度的涵义,社会制度的特征,社会制度的类型。
第二节:社会制度的构成与功能
社会制度的构成要素,社会制度的体系,社会制度的功能。
第三节:制度化与制度变迁
制度化的含义,制度化的机制,制度建设,制度变迁。
第十章 社会问题(3学时)
本章要求掌握:社会问题的涵义与认定;社会问题的特征;看待社会问题的角度;要求熟悉人口问题;劳动就业问题;贫困问题。
本章重点:看待社会问题的角度;具体的社会问题。
本章难点:社会问题的认定。
作业:设计对某一个社会现象的研究方案。
第一节:社会问题概述
什么是社会问题,社会问题的一般特征,社会问题的认定,看待社会问题的角度。
第二节:人口问题
人口问题的实质,人口理论,中国人口问题。
第三节:劳动就业问题
劳动就业的概念与类型,失业及其成因,我国的劳动就业问题。
第四节:贫困问题
贫困的类型与界定,关于贫困的理论,我国的贫困问题。
第十一章社会控制(3学时)
本章要求掌握:社会控制的涵义与功能;社会控制的类型;社会控制的方式;越轨行为。 本章重点:社会控制的类型;越轨行为发生原因的解释。
本章难点:社会控制方式的比较。
讨论:如何把社会控制与社会制度结合起来?
第一节:社会控制的涵义与功能
社会控制的涵义,社会控制的类型,社会控制的功能。
第二节:社会控制的方式
习俗、道德和宗教,政权、法律和纪律,社会舆论与群体意识。
第三节:越轨行为及其控制
越轨行为及其类型,对越轨行为发生的解释,当前我国社会中的越轨行为及其控制。 第十二章社会变迁(3学时)
本章要求掌握:社会变迁的涵义与类型;社会变迁的因素;社会变迁的理论;社会规划;社会指标体系。
本章重点:社会变迁的涵义。
本章难点:社会变迁的涵义;社会变迁的理论。
第一节:社会变迁及其类型
社会变迁的涵义,社会变迁的类型,社会变迁的因素。
第二节:社会变迁的理论
马克思的社会变迁理论,历史循环论,社会进化论,功能主义的社会变迁理论,冲突论的社会变迁观,吉登斯的社会变迁理论。
第三节:社会规划
人类理性与有计划的社会变迁,社会规划及其类型,社会指标体系。
第十三章社会的现代化(3学时)
本章要求掌握:现代化的涵义与内容;现代化的主要特征;理解现代化的主要理论模式;后发展国家现代化过程的特点;后工业时代与现代化。
本章重点:现代化的内容;后发展国家现代化过程的特点。
本章难点:现代化的内容。
第一节:现代化的涵义、内容与特征
现代化的涵义,现代化的内容,现代化的主要特征。
第二节:理解现代化的主要理论模式
马克思的资本主义社会理论模式,工业社会理论模式,理性化理论模式,吉登斯的多维现代性理论模式,哈贝马斯的系统—生活世界两层次现代化理论模式,后现代主义对现代化/现代性的批评。
第三节:后发展国家及中国的现代化
后发展国家现代化过程的特点,社会趋同论、依附理论和世界体系理论对不发达国家现代化过程的论述,中国的现代化。
第十四章社会调查研究方法(6学时)
本章要求掌握:社会调查研究的概念与特点;社会调查研究的方法体系;社会调查研究的一般程序;实地调查前的准备工作;研究题目的选择与确定;概念与课题的操作化;调查资料的收集。
本章重点:社会调查研究的一般程序。
本章难点:社会调查研究的方法体系。
第一节:社会调查研究概述
社会调查研究的涵义,社会调查研究的特点,社会调查研究的一般程序,社会调查研究的方法体系。
第二节:实地调查前的准备工作
研究题目的选择与确定,提出研究假设,概念与课题的操作化,确定调查方式和方法,调查的组织准备。
第三节:调查资料的收集
访谈法,问卷法,观察法,文献法。
第四节:资料的整理与分析
调查资料的整理,资料分析。
五、教学实践环节(6学时)
1.实践环节安排
除 课堂提问、简短讨论等形式外,计划在课堂教学中对学生分组,对当前社会热点现象进行讨论,形成文字材料,然后由各组选出代表在课堂上发言,相互交流。将小 组讨论的情况进行考核,列入平时成绩。讨论完成之后,针对学生们关心的问题,再安排进行深入调研,并在以后的课堂教学中反馈给学生。
2.实践内容与目的
实践环节的目的在于通过组织学生围绕某一专题进行调查、撰写调查报告的过程中,提高学生的研究能力,并锻炼学生的口头及书面表达能力。
3.检查方式
进行分组讨论,要求各组都形成文字报告,在学生发言的过程中,对学生提出明确的评分要求,考查其发言的水平,包括论点、思路、逻辑性以及语言表达等。
六、作业与考核方式
平时成绩,占总成绩的10%,包括课堂考勤,学生提问、讨论。
期中考试占总成绩的30%,要求学生就某一现象用所学过的理论进行分析,写出一篇论文。 期末考试占总成绩的60%,采用闭卷考试的方式。
七、课程教材及参考书
教材:
王思斌主编,2003,《社会学教程》(第二版),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备注:《社会学教程》信息量大,教学内容安排合理,有助于学生尽快掌握社会学的基础知识,并培养对社会学的兴趣。因此,推荐作为本科生的教材。
参考书:
风笑天,2001,《社会学研究方法》,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贾春增主编,2000,《外国社会学史》(修订本),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李沛良,2001,《社会研究的统计应用》,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杨善华主编,1999,《当代西方社会学理论》,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杨善华、谢立中主编,2005,《西方社会学理论》(上卷),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范文五:社会学教学大纲
《社会学》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编号:390009
学时:4学时/周(含课外学时) 学分:4 分 适用对象:社会工作本科班
课程类别:专业必修课
考核要求:考试
使用教材及主要参考书:
郑杭生主编,《社会学概论新修》,中国人民出版社,2013年
郑杭生主编,《社会学概论新修》(精编版),中国人民出版社,2009年
侯钧生主编,《西方社会学理论教程》,南开大学出版社,2001年
郑杭生、李迎生著,《中国社会学史新编》,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年
999年 戴维?波普洛著,《社会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
一、课程的性质和任务
课程的性质是专业必修课;其主要任务是:通过这门课程的学习,使学生获得科学的社会知识,掌握社会学基本理论,加深对社会现象的新认识,提高学生分析与研究复杂社会现象的能力,使学生具备较熟练的社会调查分析技能,为今后从事社会调查与研究、社区工作、社会规划与管理、社会评估与预测等方面的工作打下扎实的基础。 二、课程教学目的与要求
通过对该门课程的学习,应使学生准确把握社会学的学科特点、研究视角和研究方法,掌握有关的社会学概念和基本理论,学会从社会学角度观察社会,理解个人与社会的关系,从而发展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养成正确的社会观,为他们更好地规划自己的职业生涯和完善自我人格打下坚实基础。
三、学时分配
章节 课程内容 学时 1 绪论 4 2 社会的构成 4 3 文化的结构和功能 4 4 人的社会化 4 5 社会角色 4
1
6 社会互动 4 7 社会群体 4 8 家庭、婚姻 2 9 社会组织 4 10 社区 2 11 社会制度 2 12 社会分层与社会流动 4 13 社会变迁与社会现代化 4 14 社会问题 4 15 社会控制 2 四、教学中应注意的问题
1、本大纲依据社会工作专业教学计划制定。
2、本大纲为教学指导性文件,所列内容只是基本内容,只表明教学的范围及深度,具体教学安排应按具体教学计划执行。
3、实施过程中可以根据具体情况在顺序上作部分调整,现以52学时编制。以后学时或其他方面有变化时,可对本大纲进行修改完善。
4、必须加强与学生交流,及时分解难点、疑点,必要时进行分析例题或讨论。
五、教学内容
第一章:绪论
1( 基本内容:
(1)什么是社会学
(2)社会学的学科地位
(3)社会学的功能
(4)学习社会学的意义
2(教学基本要求:
通过本章的讲授,使学生了解社会学的研究对象,社会学与其他学科的关系,以及社会学的学科地位,让学生对本课程有一个概括性的了解。
3(教学重点难点:
社会学的研究对象、学科性质和作用。
4(教学建议:
课堂讲授4学时。
第二章:社会的构成
1( 基本内容:
(1)社会的本质
(2)社会的特点
2
(3)社会的要素
(4)社会的功能
(5)社会的类型
2(教学基本要求:
通过本章的讲授,深入体会社会的本质以及社会何有构成的问题,了解社会构成的要素
及其社会的类型,掌握社会的功能。
3(教学重点难点:
社会的本质、社会的基本特征和构成的基本要素、社会的功能。 4(教学建议:
课堂讲授4学时。
章:文化的结构和功能 第三
1( 基本内容:
(1)文化及其特征
(2)文化的分类
(3)文化的构成和结构
(4)文化的功能
2(教学基本要求:
学习社会文化的构成和类型,理解文化的特征和功能,充分认识社会文化与社会行为的
关系,并体会社会文化对社会生活的影响和作用。 3(教学重点难点:
文化的含义,文化的功能。
4(教学建议:
课堂讲授2学时,观看影片2学时。
第四章:人的社会化 1( 基本内容:
(1)什么是社会化
(2)社会化的条件和主体
(3)社会化的过程和内容
2(教学基本要求:
掌握人的社会化的含义与类型;熟识人社会化的基本条件;了解社会化的理论、内容与
过程;探讨社会化过程中的问题与解决途径。 3(教学重点难点:
人的社会化的含义、人的社会化的相关理论、人的社会化的类型。
4(教学建议:
课堂讲授4学时。
第五章:社会角色
3
1( 基本内容:
(1)社会角色的概念
(2)社会角色的类型
(3)社会角色的扮演
(4)社会角色的失调
2(教学基本要求:
通过本章的学习,使学生掌握人的社会角色的概念、类型、扮演过程和基本内容及作用。
运用社会化角色失调等社会问题。
3(教学重点难点:
社会角色的涵义、社会角色的扮演、社会角色的类型、角色冲突、社会角色理论。
4(教学建议:
课堂讲授2学时。
第六章:社会互动 1( 基本内容:
(1)社会互动的含义
(2)社会会互动的过程
(3)社会互动研究的主要理论视角
(4)集合行为
2(教学基本要求:
通过本章的学习,学生能准确理解社会互动的基本涵义,掌握社会互动的基本理论,分
析社会互动的基本方式。
3(教学重点难点:
社会互动的涵义及理论、情境与过程、维度与类型。 4(教学建议:
课堂讲授4学时。
第七章:社会网络和社会群体 1( 基本内容:
(1)社会网络
(2)社会群体
(3)初级社会群体
2(教学基本要求:
通过本章的学习,掌握社会网络的概念、类型、功能;社会群体的概念、特征与类型;
熟识社会群体的结构与过程;掌握初级社会群体的含义、基本特征、形成条件和功能。
3(教学重点难点:
社会群体的含义、作用过程;初级社会群体。 4(教学建议:
4
课堂讲授4学时。
第八章:家庭、婚姻 1( 基本内容:
(1)婚姻家庭及其发展
(2)家庭关系与家庭结构
(3)家庭功能与家庭问题
2(教学基本要求:
通过本章的学习,要求学生了解家庭、婚姻的概念及其社会研究角度,把握相关的理论。
3(教学重点难点:
家庭、婚姻的含义;家庭的功能;家庭的问题。 4(教学建议:
课堂讲授2学时。
第九章:社会组织 1( 基本内容:
(1)社会组织概述
(2)社会组织的目标
(3)社会组织结构
(4)社会组织的管理
2(教学基本要求:
通过本章的学习,要求学生掌握社会组织的含义、要素、特征与结构;了解社会组织的
目标;熟识社会组织的运行与管理。
3(教学重点难点:
社会组织的含义;社会组织管理的理论及方式。 4(教学建议:
课堂讲授2学时。
第十章:社区 1( 基本内容:
(1)社区概述
(2)社区自身的协调发展
(3)社区互动与协调发展
(4)虚拟社区
2(教学基本要求:
通过本章的学习,要求学生了解社区概念、研究方法、掌握有关社区发展理论。
3(教学重点难点:
社区的含义;社区发展理论。
4(教学建议:
5
课堂讲授2学时。
第十一章:社会制度 1( 基本内容:
(1)社会制度的概念
(2)社会制度的类型
(3)社会制度功能分析
2(教学基本要求:
通过本章的学习,使学生掌握社会制度的含义、特征、类型、构成与功能;熟识社会制
度与社会转型。
3(教学重点难点:
社会制度的含义;社会制度的功能。
4(教学建议:
课堂讲授2学时。
第十二章:社会分层与社会流动 1( 基本内容:
(1)社会分层的相关概念
(2)社会分层理论
(3)社会分层的机制
(4)社会流动
2(教学基本要求:
通过本章的学习,使学生掌握阶级的概念,了解阶级的起源;熟识阶级意识、阶级分析
与阶层分析的关系;掌握社会分化的定义、类型;掌握社会分层的定义与类型;了解分层理
论、熟识社会分层的方法与标准;探讨我国现阶段阶级、阶层状况;掌握社会流动的含义与
类型,熟识影响人们获得社会地位的条件作为社会协调机制的合理社会流动。 3(教学重点难点:
社会分层的含义;造成社会分层的原因;社会流动的含义;影响社会流动的原因。
4(教学建议:
课堂讲授4学时。
第十三章:社会变迁与社会现代化 1( 基本内容:
(1)社会变迁
(2)社会现代化
(3)社会现代化的特征
(4)中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
2(教学基本要求:
6
通过本章的学习,使学生掌握社会变迁的含义、类型及影响社会变迁的因素;了解社会变迁的理论;掌握社会现代化的涵义及基本特征;探讨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 3(教学重点难点:
社会变迁的含义、机制;社会现代化的含义、特征。
4(教学建议:
课堂讲授4学时。
第十四章:社会问题
1( 基本内容:
(1)什么是社会问题
(2)社会问题的一般特征及其类型
3)社会问题的理论研究 (
(4)社会转型与社会问题
2(教学基本要求:
通过本章的学习,使学生理解什么是社会问题,认识社会问题是社会运行中常见障碍现象及其产生的根源。
3(教学重点难点:
社会问题的概念;社会问题的一般特征;如何正确认识和评价社会问题。 4(教学建议:
课堂讲授4学时。
第十五章:社会控制
1( 基本内容:
(1)社会控制的概念
(2)社会控制的类型
(3)社会控制体系
2(教学基本要求:
通过本章的学习,使学生掌握社会控制的含义、一般特征、类型、功能;了解社会控制的意义以及社会转型与社会控制;熟识社会控制的类型与方式;掌握越轨含义、类型及产生的原因;探讨越轨行为的社会控制。
3(教学重点难点:
社会控制的含义、功能;越轨的含义、原因;越轨行为的社会控制。 4(教学建议:
课堂讲授2学时。
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