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一:快乐阅读---古诗
课外古诗《寒食》教学设计
本学期总第 2课时,本单元第 2 课时
备课时间:2016.2.25
上课时间:2016.3.11
课题:寒食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学习诗文的生字新词,理解诗文中的重点词语;通过引导学生朗读诗文,了解诗文描写的内容。
2.情感目标:从诗文的语言文字中,感受诗人以汉喻唐,敢于揭露封建统治阶级的特权以及宦官得宠专权等腐败现象的精神。
3.技能目标:
①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诗文;
②培养学生利用网络资源自主合作学习的能力;
③培养学生读写结合的能力,在网页上发表自己观点的能力;
④培养学生利用网络资源,搜索信息,处理信息的能力。
教学重点:
1、理解古诗《寒食》所描写的内容及其深刻内涵。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诗文。
教学难点:
如何利用多媒体课件及网络资源,使学生深入理解诗文中不易理解的内容以及如何朗读诗文是本课学习的难点。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课前启发谈话,导入新课。
1、谈话激趣。同学们,古代的文人墨客留下了不少描写节日的诗文,你知道哪些?请你说说。
2、板书课题。今天,我们来网上学习唐代诗人韩翃的一首诗——《寒食》。
3、正音,齐读课题。
4、学习生字——“翃”。
a 、指名朗读这个字;正音。
b 、齐读这个字,书空练写这个字。
(设计意图:教师上课前的谈话,意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把学生引入到快乐的、新鲜的、充满情趣的学习环境中,使学生早早地进入学习诗文所需要的学习状态,产生“课伊始情趣已生”的效果。)
二、师生交流,点击“寒食”,“韩翃”。
1、师:寒食节在什么时间?
2、你知道“寒食节”的由来吗?
3、点击作者韩翃的有关资料。学生自己浏览相关资料。
4、同桌相互交流自己所搜索到的资料。
5、打开教师课前制作好的网页,使学生进一步了解有关“寒食节”和作者韩翃的资料。
(设计意图:让学生在学习网站上自己浏览并相互交流所搜索到的有关“寒食节”和作者韩翃的资料,有图片,也有他们的生平、主要成就的介绍等,学生很感兴趣,培养了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合作学习能力。)
三、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打开“娄庄中心小学树人网站”,进入“教师之家”,再进入“课件之窗”。
2、请学生点击网页,并自由朗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可借助工具书,读准生字字音)
3、出示课件古诗《寒食》诗文及注释。教师巡视指导。
(设计意图:学生所读的课文不在课本上,而在学习网站上,学生很感兴趣。而且课文是教师精心选择的,当鼠标停留在某一个难以理解的词语上时,随即会出现这个词的注释,提高了学生的阅读效率。如:学生的鼠标移到“御柳”时,就会出现“御柳”的注释——“御苑中的杨柳。”多媒体课件的使用,突破了时空限制,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直观效果。)
四、动画演示,理解诗句。
1、出示“春城/无处/不飞花”,教师概括成“平长仄短”。(诗句中,粗体字为平声字;其余的为仄声字。“/”处停顿;着重号处读重音。下同。)
a 、教师范读。b 、指名学生读。c 、自由练读。d 、学生齐读。
2、请学生尝试说说以下几句诗如何读。
3、指导读好诗句“寒食/东风/御柳斜”。(“斜”字读古音)
4、学生点击动画,尝试说说前两句诗句的意思。
5、你觉得这两句诗中哪些字词难以理解,请你提醒大家。
6、教师演示,指导读好后两句诗“日暮/汉宫/传蜡烛,轻烟/散入/五侯家。
7、自由读读下面两句诗句,说说你所知道的后两句诗句中的一些字词的意思。
8、教师演示,请学生上来说说其他两句诗句的意思。
9、利用课件帮助学生想象诗的意境,理解诗文意思。
10、讨论说说这首诗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设计意图:本教学环节是这一课教学的重点和难点,教师运用多媒体课件和网页,化静为动, 变无声为有声, 将抽象的文字变为绚丽的画面,鲜艳的色彩, 优美的音乐, 使学生能眼观其形, 耳闻其声, 从而充实了学生的感知,化解了学生的疑难,突破了语言训练的难点,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多种感官,激发了学生探知的情趣。学生在手脑并用的过程中,形象思维与逻辑思维得到了同步发展,大都能轻松地理解诗句意思,读好这首诗。)
五、指导朗读,开展朗读比赛。
1、指导朗读诗文,注意读好重音、停顿。(同步课件展示朗读方法;鼠标移动字体变色,强调重音、停顿。)
2、师生朗读竞赛。
3、背诵诗文。
(设计意图:诗的韵律、节奏是与诗的内容、情感、气氛融为一体的,只有通过反复的诵读才能把诗的韵律、节奏、情感融合在一起,使诗文成为鲜活的、有生命的画面。在学生基本理解诗文内容的基础上,运用多媒体课件,通过字体颜色的变化,音乐的效果,引导学生读好诗文,把学生的诵读转变成欣赏性的读,创造性的读,读中感悟,读中理解,以读促讲,以进一步加深学生
对诗文内容的理解。并力求充分调动学生读的积极性,使学生读得有情有趣,努力达到“诗人合一”的境界,同时引导学生向老师挑战,深化和实践诗文的主题,强化诗文教学的情感目标。)
六、深入学习,拓展延伸。
1、点击“春节、清明”等词,搜索其他一些描写节日的古诗。
2、利用画面情境,朗读课件展示的其他一些描写节日的古诗。(如:杜牧的《清明》、王安石的《元日》、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苏轼的《中秋月》等)
3、网上搜索其他一些描写节日的古诗。
(设计意图:借助计算机网络的优势,点击网络,利用画面情境引导学生深入学习,把学生的视野由课内延伸向课外,学生可以找到更多的学习渠道,获得更多的学习资源,学生的知识面也将因网络的博大精深而扩大,从而促进学生的知识积累。这充分体现了“大语文”的教学理念。)
七、总结课文,谈谈感想。学了这篇课文后,你想说些什么?点击“谈谈感想”,学生用键盘录入文字,在网上交流。
(设计意图:学生以“网上论坛”的形式交流感想,并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将学生对课文的学习推向深处,实现生生互动、师生互动,使学生从网站学习课文,再将感悟带回网站。)
范文二:古诗中的快乐儿童
( 2012-06-15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新华视界·文史·阅读
近日读到唐代诗人胡令能的一首儿童诗,题为《小儿垂钓》。诗云:“蓬头稚子学垂纶,侧坐莓苔草映身。路人借问遥招手,怕得鱼惊不应人。”一个“蓬头稚子”,斜身在野草中钓鱼。路人向他招手问路,他却怕惊动了鱼儿而不敢回应。诗中没有绚丽的色彩,没有刻意的雕饰,但却似一枝出水的芙蓉,在平淡浅易的叙述中,透露出惟妙的纯真和无限的童趣。
这很容易使人想起杜牧的《清明》:“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这个牧童,更像个小雷锋。“欲断魂”的路人刚一提问,他就热情相答,并且用手指明“杏花村”的方向。
唐代的吕岩(吕洞宾),也写过一首《牧童》:“草铺横野六七里,笛弄晚风三四声。归来饱饭黄昏后,不脱蓑衣卧月明。”宽阔的田野,悠扬的笛声,辛劳的牧童放牧归来,吃过了饭连蓑衣都来不及脱,就倒在地上呼呼大睡。只有那皎洁的月光,静静地洒在他的身上。
而清代诗人袁枚所写的《牧童》,又与众不同。一个夏日的午后,袁枚去拜访朋友,忽然远处传来一阵欢快嘹亮的歌声。定睛一看,原来是一个头戴斗笠、身穿短褂、骑着黄牛的牧童在高声唱着《放牛歌》。袁枚正听得如醉,突然歌声戛然而止。原来牧童发现了树上的知了,并熟练地爬上牛背,踮起脚尖,小手伸向一旁粗壮的树干。而机灵的知了,却“嗖”一声飞走了。袁枚见状,哈哈大笑。回家后即赋诗一首:“牧童骑黄牛,歌声震林樾。意欲捕鸣蝉,忽然闭口立。”
相对而言,白居易的《池上》,则更为妙趣横生:“小娃撑小艇,偷采白莲回。不解藏踪迹,浮萍一道开。”池塘中一个个的大莲蓬,清香诱人。一个小孩儿禁不住诱惑,偷偷地撑着小船去摘了几个又赶紧划了回来。但他还不懂得怎样隐藏自己的踪迹,自以为谁都不知道;可是小船驶过,水面的绿色浮萍分出了一道明显的水线。小主人公天真活泼、又淘气又可爱的顽童形象,也就栩栩如生,跃然纸上。
在我的印象中,古代写儿童诗最多的是宋时的杨万里。其中流传最广的是《舟过安仁》:“一叶渔船两小童,收篙停棹坐船中。怪生无雨都张伞,不是遮头是使风。”还有《宿新市徐公店》:“篱落疏疏一径深,树头花落未成阴。儿童急走追黄蝶,飞入菜花无处寻。”黄色的蝴蝶,淹没在黄色的菜花中。令急走的儿童,茫然不知所措。
关于儿童的词句,我知道的只有南宋词人辛弃疾的《清平乐·村居》:“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最喜小儿无赖,溪头卧剥莲蓬。”大的小孩在工作,小的小孩在玩耍。一句“最喜小儿无赖”,把父母之爱,儿女之欢,都尽在其中。
苏轼说:“无官一身轻,有子万事足。”老舍讲:“小孩是哥伦布,把人带到新大陆。”天真无邪的儿童,不仅给这个世界带来了快乐,而且带来了希望。
(汪金友)来源:《解放日报》
范文三:古诗里的快乐童年
古诗里的快乐童年
每当回想起童年趣事仍然让人记忆犹新、回味无穷。无论处于任何年代,都有相应的童趣童事,从古人诗词中我们能找到童年的快乐身影。
“蓬头稚子学垂纶,侧坐莓苔草映身。路人借问遥招手,怕得鱼惊不应人。”(胡令能《小儿垂钓》)钓鱼是我童年最快乐的事了。每年一到春天,冰雪融化,万物复苏,我就开始蠢蠢欲动,在菜园里挖些蚯蚓,扛着钓竿,呼朋引伴到河边钓鱼。河岸柳树轻摇,阳光暖暖,微风轻拂,初春河里食物少,鱼儿爱咬钩,鱼漂一沉,一拽鱼竿,一条小鱼就跃出水面,我欢呼雀跃着,不断向伙伴们炫耀着。钓了一会,就三心二意起来,和同伴们到草地上抓蚂蚱,在春天的阳光里玩闹打滚。
“儿童急走追黄蝶,飞入菜花无处寻。”(杨万里《宿新市徐公店》)在夏日的午后,到菜园里捉蝴蝶、蜻蜓,也是我童年的一件趣事。菜园里开满了黄瓜花、豆角花、菜花,蝴蝶在花间飞来飞去,漂亮的蝴蝶引得我不断驻足观望,当蝴蝶落在菜花上,我猫着腰,踮着脚轻轻地靠近,伸出手指去捉蝴蝶的翅膀,心里紧张得怦怦直跳,眼看蝴蝶就捉到手中,谁想狡猾的蝴蝶一抖翅膀,又落到另一朵花上,急得我直跺脚。
“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最喜小儿无赖,溪头卧剥莲蓬。”(辛弃疾《清平乐·村居》)童年喜欢玩水,到小河溪水中捉小鱼、抓河蚌,河水清澈,甘甜润口。小河鱼虾游弋穿梭,伙伴们拿着笊篱,挽上裤脚,到溪水边捞小鱼,有时脚底下会踩到硬硬的东西,用手一摸是硕大的河蚌,有时还生火烤鱼、烤河蚌。天热了,大家像一群小鸭子,扑通扑通跳进溪水里打水仗,采红菱、踩荷藕、找野鸭蛋,童年的水上世界快乐无穷。
“牧童骑黄牛,歌声振林樾。意欲捕鸣蝉,忽然闭口立”(袁枚《所见》)生在农村,童年里都会牧过羊放过牛。牛儿在野地里自由自在吃草,和小伙伴们一起去套鸟捕蝉,有时还爬上树去摘山楂、酸梨,吃上一口就丢在一边。只要牛儿不啃庄稼,我们就对它们不管不顾。当夕阳落山,牛儿也吃饱了,我就骑在牛背上,有时还躺在牛背上,唱着歌,牛儿认得回家的路。
如今的孩子,由于学习过于劳累,早早丢失了童真童趣。缺少快乐的童年是遗憾的童年,请还给孩子们一个快乐的童年吧!
范文四:古诗中的快乐儿童
近日读到唐代诗人胡令能的一首儿童诗,题为《小儿垂钓》。诗云:“蓬头稚子学垂纶,侧坐莓苔草映身。路人借问遥招手,怕得鱼惊不应人。”一个“蓬头稚子”,斜身在野草中钓鱼。路人向他招手问路,他却怕惊动了鱼儿而不敢回应。诗中没有绚丽的色彩,没有刻意的雕饰,但却似一枝出水的芙蓉,在平淡浅易的叙述中,透露出惟妙的纯真和无限的童趣。
这很容易使人想起杜牧的《清明》:“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这个牧童,更像个小雷锋。“欲断魂”的路人刚一提问,他就热情相答,并且用手指明“杏花村”的方向。
唐代的吕岩(吕洞宾),也写过一首《牧童》:“草铺横野六七里,笛弄晚风三四声。归来饱饭黄昏后,不脱蓑衣卧月明。”宽阔的田野,悠扬的笛声,辛劳的牧童放牧归来,吃过了饭连蓑衣都来不及脱,就倒在地上呼呼大睡。只有那皎洁的月光,静静地洒在他的身上。
而清代诗人袁枚所写的《牧童》,又与众不同。一个夏日的午后,袁枚去拜访朋友,忽然远处传来一阵欢快嘹亮的歌声。定睛一看,原来是一个头戴斗笠、身穿短褂、骑着黄牛的牧童在高声唱着《放牛歌》。袁枚正听得如醉,突然歌声戛然而止。原来牧童发现了树上的知了,并熟练地爬上牛背,踮起脚尖,小手伸向一旁粗壮的树干。而机灵的知了,却“嗖”一声飞走了。袁枚见状,哈哈大笑。回家后即赋诗一首:“牧童骑黄牛,歌声震林樾。意欲捕鸣蝉,忽然闭口立。”
相对而言,白居易的《池上》,则更为妙趣横生:“小娃撑小艇,偷采白莲回。不解藏踪迹,浮萍一道开。”池塘中一个个的大莲蓬,清香诱人。一个小孩儿禁不住诱惑,偷偷地撑着小船去摘了几个又赶紧划了回来。但他还不懂得怎样隐藏自己的踪迹,自以为谁都不知道,可是小船驶过,水面的绿色浮萍分出了一道明显的水线。小主人公天真活泼、又淘气又可爱的顽童形象,也就栩栩如生,跃然纸上。
在我的印象中,古代写儿童诗最多的是宋时的杨万里。其中流传最广的是《舟过安仁》:“一叶渔船两小童,收篙停棹坐船中。怪生无雨都张伞,不是遮头是使风。”还有《宿新市徐公店》:“篱落疏疏一径深,树头花落未成阴。儿童急走追黄蝶,飞入菜花无处寻。”黄色的蝴蝶,淹没在黄色的菜花中。令急走的儿童,茫然不知所措。
关于儿童的词句,我知道的只有南宋词人辛弃疾的《清平乐·村居》:“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最喜小儿无赖,溪头卧剥莲蓬。”大的小孩在工作,小的小孩在玩耍。一句“最喜小儿无赖”,父母之爱,儿女之欢,都尽在其中。
苏轼说:“无官一身轻,有子万事足。”老舍讲:“小孩是哥伦布,把人带到新大陆。”天真无邪的儿童,不仅给这个世界带来了快乐,而且带来了希望。
摘自《解放日报》
范文五:阅读的快乐和快乐阅读
阅读的快乐和快乐阅读——亲子阅读
从牙牙学语的宝宝开始,每个母亲都有和孩子一起阅读时的快乐。在灯下,母亲与孩子相拥而坐,是何等的亲密和快乐。没有人会忘记,孩子会一个接着一个的要求母亲:“妈妈,再讲一个嘛!”那就是孩子对阅读最初的热爱。伏尔泰曾经说,好的作品应该是:笑,让别人笑;思考,让别人思考。这正好从两方面说明了在写作和阅读时给作者和读者带来的快乐。因此,好的阅读一定是从兴趣开始的,只有兴趣关联,才会有有效的阅读,有效的阅读一定是在读过之后能使人心灵感动的阅读。
随着孩子年龄的增长,特别是孩子认字以后,父母亲与孩子共同阅读的书也就会越来越少了,有不少父母亲认为孩子已经识字了,用不着再和他一起读书了。殊不知,孩子长大之后,与他一起读书可以得到更多的好处,只不过共同读书的方式可以有所变化。可以分别去读同一本书,可以对书中的某一部分共同诵读,也可以对书中的人和事进行相互的讨论等等,方式多种多样……
首先,与孩子一起读同一本书,可以帮助孩子理解书中的人和事。我记得林京晓一年级暑假时,自己阅读西游记的绘画本,时而会大笑,时而又会生气。这时,我就会问他为什么,他告诉我说猪八戒很好笑,唐三藏太坏了,老是惩罚孙悟空,还有他们都太笨了,应该架起一朵云,一下子飞到西天去,躲过那些妖魔鬼怪……孩子的想法很天真,但是代表着他的认知。这时如果父母亲能在旁指引,他一定会得到对书中人物更深刻地认识。后来,他根据他的想法,还写了一篇关于西游记的读后感。随着孩子长大,针对男孩子调皮好动的特点,我还特别提示他阅读西游记中有关打斗场面的描写,让他看看都是用了哪些词汇和语句,这一部分内容一般都是由我挑出来。我特别要求他看了原著的这一部分内容。因此亲子阅读可以使孩子的阅读能力上升到更高的层次。
其次,亲子阅读会比较容易了解孩子的喜好,以及他对书中的哪些部分比较感兴趣。阅读需要培养孩子的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我比较关注孩子喜欢读的书,并且我也一定会读他读过的书,了解书中哪些部分吸引他,哪种类型的书吸引他,根据他的兴趣,为他购买图书,先培养他的读书习惯,先读通一类书,再想办法触类旁通。林京晓小时候对动物特别有兴趣,我就从动物类科普书籍入手,特别是选择科普性与文学性都很强的书籍给他读,他的兴趣就特别浓厚,比如:《昆虫记》和《巨兽时代》,他在读感兴趣的东西的同时,不知不觉已经在体会语言的精妙。我还提醒他注意书中研究动物的人所具有的科学精神,正是因为如此,他对科学保持了浓厚的兴趣,还立志要做一个生物学家。
第三,陪孩子一起读书和讨论是一种能让孩子喜欢而又最简单、直接的交流方式,让孩子在快乐中接受教育。这样和孩子谈话、聊天才会有共同语言,才能让孩子觉得和我们可以沟通。也可以让孩子在书籍中挖掘他的第一桶金。无论是书还是经典的文章,其中都会有能让人感动的人文精神,比如有一篇文章,讲的是松鼠在吃松果时会留下一部分不吃掉,而是让它们长成松树,当时我就问林京晓那是为什么,他想一想说是为了留给松鼠的孩子,我又问他,那你觉得妈妈能给你留些什么呢?他又想了一想,一把抱住了我,对我说:谢谢妈妈,我明白了,你把知识留给我。通过同读,我和孩子达到了沟通,他理解了我帮他学习的苦心。又比如我和他同读了《爱的教育》,确实让我在和他同读的过程中受到了感动,我记不起他感动得哭了几次,在这样的阅读中,确实让我们感到了朴实的语言的力量。在读过这本书后,我提示他从细微处感受生活,从真实中理解生活,才能写出感人至深的文章来。我曾在这本书的读后感中写道:这是一本关于父母与孩子之间的爱的故事,孩子与老师之间的爱的故事,孩子与孩子之间的爱的故事,人与人之间的爱的故事……真实、朴实无华的语言带给了人们心灵的震撼!真实的就是感人的!真实就是力量!我与孩子分享了阅读的体验。
最后,亲子阅读还可以帮助孩子学好语文。语文学习的两大难点是阅读和写作。亲子阅读可以帮助父母亲对孩子在学习中的难点有所
认识,并进行针对性的帮助,找出孩子的难点到底在哪里。
阅读是获取知识的重要手段。阅读方法的掌握与否,直接影响获取知识的质与量。同时,阅读也是一种较复杂的智力活动,孩子在阅读过程中,如果能够运用合理的方法,随着阅读去进行分析、综合、判断、推理、抽象、概括等思维活动,则对于他们的智力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但是,合理的阅读方法,并不是天然形成的,而是在阅读实践中,经过不断地积累和总结逐步形成的。在这个形成的过程中,父母作为孩子阅读的指导者,必须对孩子阅读过程的一般特点有足够的了解,并能够根据这些特点,结合孩子阅读过程中表现出来的个体差异,对孩子进行针对性的指导,以便使孩子尽快地掌握良好的阅读方法,提高阅读效果。
共同阅读,找出最精妙的部分共同欣赏,加强阅读效果(因此没有消化的快速阅读我一直不太赞成);经常与孩子一起欣赏文中的好词好句,督促孩子对好词句的背诵(单纯的背诵是无用的),在写文章时主动的运用,只要长期坚持,孩子就会主动地在阅读中欣赏好句,并运用到写作中,使阅读和写作相辅相成。
在亲子阅读中应教会孩子进行反向思考,如果你是作者,你会怎样写?你想告诉别人一些什么?这是我经常提醒孩子在阅读时注意的问题。因为我发现,林京晓在阅读时经常会忽视作者的想法,而是从自己的主观意念出发来回答和理解题目,因此会造成理解上的偏差。因此我特别注意训练他阅读的方法,就是要读作者想要告诉你的,特别是要在阅读中养成思考的习惯。
书中说得好,诅咒黑暗,不如点燃一支蜡烛!阅读的作用就是将孩子们引到阳光下,让他们在书中感受温暖、认识自我、悦纳自我、控制自我。读书,其中充满了教育,充满了规则和美,充满了健康人格的养成之道。但愿我能引领孩子开放五官,感受生活,增加他的人生阅历,积累他的人生经验,让他在幸福中阅读,创造他自己的阅读史。
四(4)班 林京晓 家长 林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