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一:庄子的自然观:以天地为棺椁
“老庄”并称, 是为道家之祖。虽同为道家, 庄子的哲学却自有特点。
老子处阴而攫阳, 所谓“大直若屈, 大巧若拙, 大辩若讷”, 目标却指向“大直” 、“大巧” 、“大辩” ;可见, 老子精通智术或说阴谋之术, 表面文章的背后, 藏着的是二心, 其辩证法, 具有积极用世的效能。
庄子却不同, 他在哲学上, 对“一与多” 关系的处理, 是由“多” 转向“一”,万物归一, 主张“齐物”, 同老子“一生二, 二生三, 三生万物”的趋动方向恰恰相反。他反对给“浑沌” 凿窍的故事, 就是拒绝“一生二……”的隐喻。
庄子也说“至人无己, 神人无功, 圣人无名”, 与老子的“大直若屈, 大巧若拙, 大辩若讷”, 看似相似, 实则不同, 庄子的指归在于“无己”、“无功”、“无名”, 是一种绝对的无功利的思想。
庄子的生平,经历了平民、出仕、归隐三个阶段,在最后的阶段,庄子把他的思想化为实际,与大自然打成一片,做了一个隐士。
他的处世哲学是真正的出世, 归寂于天地的浑沌, 这是他的最高准则。
他因此对自己身后事也是这样履践的。
魏晋时期竹林七贤之一的刘伶曾脱衣裸形于屋中, 有人讥笑他失礼, 他嘲笑道:“我以天地为栋宇, 屋室为裤子, 你们为何钻入我的裤裆中来呢?”反倒是人家不知羞耻, 真够夸张、够幽默的了。
其实刘伶是从庄子的话中套出来的。《庄子·列御寇》讲到:“庄子将死, 弟子欲厚葬之。庄子曰:‘吾以天地为棺椁, 以月月为连璧, 星辰为珠玑, 万物为赍送。吾葬具岂不备邪?’”
这段话清楚地表明, 庄子是推崇天葬的。这同儒家的厚葬主张唱反调。他接着针对弟子怕他死后被乌鸦和老鹰吃掉, 戏谑地说如果采取土葬, 他被蚂蚁吃掉, 那就等于从前者的嘴里夺来给后者的嘴里, 不是太偏袒了另一方吗?
庄子的丧葬观如此旷达, 他把死当作是重新化身天地、回归自然的方式。采取天葬的这一最自然、最省检的葬仪,在他看来, 不过是再一次体认“天地与我并生, 万物与我为一”的信念而已。
范文二:吾以读书为知己
吾以读书为知己
寒月如纱,梨花院落的溶溶的月光,和着柳絮池塘的淡 淡清风,静静地流入我的心中。苍穹如墨,似有些湛蓝,一 道绚丽的流星划过天际,它在夜的最深处绽开,夺尽所有的 光泽。今夜,注定是个不眠夜。
举杯邀明月,呷一口清茶,执一卷诗词,追寻那书中古 典的美,聆听那心中空灵的音。
落花殇
花谢花飞花满天,红消香断有谁怜?繁华已过,花开花 又落,蓦然回首,枝头暗香飘过……黛玉手执花锄,纤纤素 手拈起片片落红,小心翼翼地掬一捧净土,掩上了这一季风 流。花已葬,人独立。那边宝钗、探春、湘云她们嬉闹着, 追逐着,这边却是独倚花锄泪暗洒,洒上空枝见血痕!都道 是金玉良缘,然草木知愁,满腔痴情无可诉,叹今生谁舍谁 收?
漂泊一如人命薄!飘零的身世,寄人篱下的苦楚,宝玉 的多情, 无一不如利刃刺进她孱弱的心扉, 一年三百六十日, 哪一日不是风刀霜剑严相逼?明媚鲜妍能几时,一朝漂泊难 寻觅。她最终还是带着她一腔纯真的痴情化为一弯冷月,幽 怨地走了。她有着横溢的风流才情,有着“冷月葬花魂”的 惊世骇俗,却没有追求自己幸福的权利和自由,只能是任尔 去,凭淹留!
美在红楼,我读懂了其中的心酸。
橡树情
我必须是你近旁的一株木棉,做为树的形象和你站在一 起。
一首《致橡树》风靡全球。舒婷,一个女作家,用自己 的方式追求着爱情。凌霄花纵然攀上高枝,不过是炫耀过后 的虚荣,终会凋落在风尘中;鸟儿痴情确实让人怜惜,可那 不变的歌调何以填补生活的那片空白;泉源的清凉常年相 伴,可这只是生活的一部分而已;险峰用自己的身体成就你 的高度,衬托你的威仪;日光、春雨促进你的成长……可这 些在木棉的爱情面前显得那般苍白。
作为一个伴侣,木棉从自己的根到枝与橡树相连,一起 经历风雨,彼此相知相依。红硕花朵般配这铜枝铁干,分担 过寒潮、风雷、霹雳,共享了雾霭、流岚、虹霓。纵然不能 融为一体,却始终相依。不论对方身处何地,贫贱富贵,只 要有一份永恒的爱情足矣。木棉用自己的伟大成就了一份爱 情,谱写了世间的一份真情,红红的木棉花像火炬一样燃烧 着热情。这般坚守足以胜过种种。
美在橡树,我读懂了其中的坚强。
雨巷愁
回忆在悠长,悠长,那寂寥的雨巷……
缓缓地,丁香一样的姑娘,袭一身青纱,披一头秀发,
撑着油纸伞。缓缓地,带着丁香一样的颜色,带着丁香一样 的芬芳,带着丁香一样的忧愁,在雨中哀怨,哀怨又彷徨, 彷徨在这悠长又寂寥的雨巷。像梦一样,带着冷漠,凄凉, 惆怅。丁香一样的姑娘默默地走近,走近,有发出叹息,惊 叹为何她会如此默然彳亍,默然叹息……雨巷幽深的气息夹 杂着青石板的翠绿以及旧时木屋的咖啡灰,为此时的雨巷上 空原本昏暗的天空更加抹上一丝幽暗。她像梦中飘过一般, 静默地远去,到了颓圮的篱墙,走尽在这雨巷……
蒙蒙细雨编织着,密密地编织着,不知何处生了湿烟? 白茫茫,白茫茫……
不是那“我 嘚嘚 的马蹄是个美丽的错误,我不是归人, 是个过客”的遗憾,而是那寂寥的雨巷造成这美丽的遇见, 遇见,遇见……
狭长小巷,闪过一个丁香一样的姑娘一样的背影。撑着 油纸伞缓缓行走于雨巷中。带着一丝丁香气息,带着一丝淡 紫色,这一切美与好的搭配沁入了心脾,沁入了灵魂…… 美在雨巷,我读懂了其中的忧愁。
夜半了,夜深了,我合上诗词,低头,轻嗅着那醉人的 墨香,茶香已渐渐朦胧,淡了……
清代张潮《幽梦影》中有道是:“菊以渊明为知己,梅 以和靖为知己,竹以子猷为知己。 ”我说,吾以读书为知己。
范文三:仁者,以天地万物为一体
仁者,以天地万物为一体
作者:孙福万 《光明日报》( 2016年12月08日 02版)
【光明论坛?温故】
11月21日,**主席在秘鲁国会发表演讲指出:“中国人历来‘以至诚为道,以至仁为德’。‘仁者,以天地万物为一体。’中国一贯主张,世界各国共同努力,建立平等相待、互商互谅的伙伴关系,公道正义、共建共享的安全格局,开放创新、包容互惠的发展前景,和而不同、兼收并蓄的文明交流,尊崇自然、绿色发展的生态体系。”
“仁者,以天地万物为一体”语出北宋学者程颢。在儒家传统中,“仁”是儒家哲学的核心概念,“以天地万物为一体”是仁者追求的至高境界。和西方人相比,中国古人更注重有机整体的宇宙观。比如《周易》讲“一阴一阳之谓道”,认为阴阳是宇宙创生的两种基本力量;而乾天坤地,正是宇宙间阴阳之最大者,它们具有“生生”之大德,所谓“天地之大德曰生”,“有天地,然后有万物;有万物,然后有男女”,其逻辑正基于此。所以北宋张载才提出“民吾同胞,物吾与也”,意指人间百姓都是我同胞,世间万物皆与我为同类。《礼记》也讲,圣人“以天下为一家,以中国为一人”。这种将天地人贯通为一体的宇宙观,为中国文化所独有。
那么,什么是仁呢,仁在儒家哲学中既是“全德”,又是“元德”。在《论语》中,孔子的弟子樊迟问仁,孔子答以“爱人”,这讲的是作为“全德”的仁,它是包括仁义礼智信等人的一切美好品德在内的。而《文言传》释“乾元”曰:“元者,善之长也。”朱熹进而说:“元者,生物之始,天地之德,莫先于此,故于时为春,于人则为仁,而众善之长也。”这里讲的就是作为“元德”的仁,
1
它像春天一样有着生发之功能,可以说是一种具有超越性的善性、善情。比如程颢喜欢讲“观万物皆有春意”,还讲“观鸡雏,此可观仁”等,也是从这个角度出发的。程颢认为,一个人如能体会到万物盎然之生意就是仁,那他自然就“浑然与物同体”矣,“识得此理,以诚敬存之而已??存久自明,安待穷索”,自会达到“以天地万物为一体”的境界。后来王阳明讲“大人者,以天地万物为一体者也”,与此一脉相承。
具体要如何才能达到这种境界,在《论语》中,孔子说:“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已。”也就是说,“仁之方”无他,只是从自己的身边做起,推己及人就是。从反面来看,程颢曾举“手足痿痹”之症说:“医书言手足痿痹为不仁,此言最善名状。仁者,以天地万物为一体,莫非己也。认得为己,何所不至,若不有诸己,自不与己相干。如手足不仁,气已不贯,皆不属己。故‘博施济众’,乃圣人之功用。”也就是说,那些麻木不仁者已经相当于病人了。
由此也可看到,承认“以天地万物为一体”,“博施济众”将是其题中应有之义。子贡问孔子:“如有博施于民而能济众,何如,可谓仁乎,”孔子说:“何事于仁~必也圣乎~”一个“以天地万物为一体”的仁者,自然会以百姓的喜乐为喜乐,以百姓的疾苦为疾苦。
当今世界已进入全球化时代,作为负责任的大国,中国必将在全球事务中发挥更加重要的作用。中国文化所固有的“以天地万物为一体”的仁者情怀,必将在此进程中焕发出更加耀眼的光辉。
(作者系国家开放大学教授)
2
3
范文四: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
“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出自今本《道德经》第五章。意思是:天地有仁心,滋生了万物;老子则说天地无所谓仁,也无所谓不仁。天地生了万物,并没有想取回什么报酬。所以真正意思是:天地看万物和那个丢掉的草狗一样,并没有对人特别好,对其他的万物特别差。
目录
1?基本信息
2?作者简介
展开
1?基本信息
1.1?原文
1.2?译文
1.3?解释
1.4?词语释义
2?作者简介
2.1?老子
2.2?老子著作
2.3?老子文化
1?基本信息
出自《道德经》老子第五章。
1.1?原文
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
天地之间,其犹橐籥乎?虚而不屈,动而愈出。
多闻数穷,不若守于中。
1.2?译文
天地是无所谓仁慈偏爱的,它对待万物就像对待祭品一样平等;圣人也是无所谓仁慈偏爱的,他对待百姓也像对待祭品一样,任凭百姓自作自息。天地之间,不正像一个大风箱吗?静止的时候,它只是一个空虚的世界,一旦运动起来,就会运转不息,永远不会枯竭。政令多反而会行不通,不如保持内心的虚静。
1.3?解释
“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传说中的河上公(有人以为是汉文帝时人)有注:“天施地化,不以仁恩,任自然也。”“天地生万物,人最为贵。天地视之如刍草、狗畜,不责望其报也。”“圣人”句注仿此。其意是说天地不讲仁恩,只是任自然,将万物看作草和狗。王弼注:“天地任自然,无为无造,万物自相治理,故不仁也。仁者必造立施化,有恩有为。造立施化,则物失其真。有恩有为,则物不具存。物不具存,则不足以备载。天地不为兽生刍,而兽食刍;不为人生狗,而人食狗。无为于万物而万物各适其所用,则莫不赡矣。若慧(通惠)由己树,未足任也。”(据楼宇烈《王弼集校释》,中华书局1999年版)王弼之意,也是以为天道任自然而已,并不加惠于物。而万物各自有所用,如兽吃草,人吃狗之类。
解释1
胡适《中国哲学史大纲(卷上)》(商务印书馆1919年初版)中,有对《老子》这句话的解释,提出了两种说法:第一种,就是王弼说,那就是将仁解释为慈爱;第二种,则作了哲理上的推阐,说:
仁即是“人”的意思。《中庸》说:“仁者,人也。”《孟子》说:“仁也者,人也。”刘熙《释名》说:“人,仁也;仁,生物也。”不仁便是说不是人,不和人同类。古人把天看作有意志,有知识,能喜怒的主宰,是把天看作人同类,这叫做天人同类说。老子的“天地不仁”说,似乎也含有天地不与人同性的意思。
接着,胡适又说:“人性之中,以慈爱为最普遍,故说天地不与人同类,即是说天地无有恩意。”这就把两种不同的说法统一起来了。最后,胡适盛推他理解的老子的这个观念,说:“老子这一观念,打破古代天人同类的谬说,立下后来自然科学的基础。”
1922年,梁启超在《先秦政治思想史》前论第二章“天道的思想”附录二“天道观念之历史的变迁”中,也认为老子的话表现了对天的信仰的动摇,开启了后来荀子的天论思想。
解释2
锺泰先生的《中国哲学史》第一编第三章有附文《〈老子〉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解》(商务印书馆1929年初版),对此有所驳正。云:“吾统观《老子》全书,知其说之出于穿凿,未足据为定论也。”其下就从三方面来阐述:首先,从语言上来看,所谓“仁者,人也”的说法,是求其语源,不是等义。“‘人’字乃抽象名词,非具体名词也。故以人为仁之训则可,而以人易仁则不可。”而且依胡适之说,也只能说“非仁”,不能说“不仁”。何况此句之下又有“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之语,总不能理解为“圣人不是人”吧?其次,从《老子》全书来看,“天网恢恢,疏而不失”、“天道无亲,常与善人”,都是《老子》之言。所以要认定老子打破天人同类的谬说,证据是不足的。再次,胡适之误,是信了王弼关于“刍狗”的误说。王弼之说,分刍与狗为二物,说天不为兽生草,而兽吃草;天不为人生狗,而人吃狗。这里含有天以万物为草芥之意。实则刍狗是一物。《庄子·天运篇》载师金之言曰:“夫刍狗之未陈也,盛以箧衍,巾以文绣,尸祝斋戒以将之。及其已陈也,行者践其首脊,苏者取而爨之而已。”(意思是:刍狗扎成而未祭献时,用盒子盛着,上面用精美的绣巾覆盖着,尸祝斋戒了来送它到祭坛上。等到祭献以后,就废弃了,走路的人就践踏着它的头颅和脊背,拾柴草的人就捡起来烧火)“以万物为刍狗”是说将万物看作刍狗,用时尊荣,用后即弃之如弊屣,顺其荣华至衰败的发展过程。这自然是不讲仁恩了。
“刍狗”就是扎草为狗形,疾疫时用于求福禳灾,此时要文饰妆扮一番。祈祷之后,侍祭者可享用祭品,而刍狗即便弃置,人踏车轹,随后就将它当做柴草,一烧了事。我们看汉、魏、晋文献中的记载,就可以明白。《淮南子·齐俗篇》说刍狗和土龙刚刚做好的时候,用青黄色来文饰,蒙上绮绣,缠着红线,尸祝穿着纯黑色的祭服,大夫戴着礼帽来迎送它们。等到用完之后,土龙不过成了一堆土壤,刍狗不过成了一堆草芥罢了,有谁看重它们呢?许慎在其下注:“刍狗,束刍为狗,以谢过求福。土龙,以请雨。”很显然,刍狗就是用草扎成狗的样子,土龙就是用泥土做成龙的模样。刍狗是用来谢过求福的,土龙是用来求雨的。《说山篇》也说“刍狗待之而求福”。《说林篇》又说:“譬若旱岁之土龙,疾疫之刍狗,是时为帝者也。”这就说得更清楚了,刍狗的一个大用处,是瘟疫流行之时,用来祭神求福的。这时,它的位置,俨然是帝王一般。自然,用后就扔了。刍狗祭祀之前,位置尊崇,极尽荣华,祭祀之后,立即废弃,车轹火烧,已如上述。而《三国志·魏志·周宣传》说三梦来展现刍狗祭祀后的三个过程,也很有意思。说的是周宣善于占卜,有人就故意来考考他,说是梦见刍狗了,周宣说将会得到美食。不久出行,果然遇到丰膳。后来又说,又梦见刍狗了,周宣说:“你要小心,会堕车折脚。”不久,果如其言。第三次又说梦见刍狗,周宣说:“特别要注意呀,你家将失火。”家里真的很快遭到火灾。问的人后来说:“其实我三次都没有梦到刍狗,为什么这么灵验呢?”周宣说:“这是神灵让你说的,和真梦没什么不同。”问的人说:“我三次都说梦见刍狗,为什么结果很不同呢?”周宣说:“刍狗,是祭神之物。祭祀初毕,祭品可以分人,所以得到美食。祭祀结束,刍狗为车所碾压,所以会堕车折脚。这之后,就要将残碎的刍狗拿去烧火了,所以会失火。”(宣曰:“刍狗者,祭神之物。故君始梦,当得余食也。祭祀既讫,则刍狗为车所轹,故中梦当堕车折脚也。刍狗既车轹之后,必载以为樵,故后梦忧失火也。”)
这些材料,将刍狗的形状,所用的材料,用途和使用过程说得很清楚了。这个过程,是自然的过程。用时显贵,用后废弃,天地万物,莫非如此。
“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就是天地并不施仁恩,只是让万物如刍狗那样走完自己由荣华到废弃的过程而已。
解释3
另无名氏注曰:挫其锐,解其纷,是谓天地不仁;锐不挫,纷不解,是谓圣人不仁。
解释4
在现在大量的网络小说中引用这句话,同时又赋予了一些新的意思。
解释5
既然众生平等,又何来低贱卑微的“刍狗”?天地没有仁爱,把万物当作草扎成的祭品。刍狗非活祭品那样,在祭祀的时候,当场宰杀,而是祭祀完毕,将其丢弃或焚毁。现在引申为:事物失去了利用的价值,便如废品一样丢弃。
这句话看似阴险,其实大有深意,在学术界有许多人认为老子的《道德经》充斥许许多多阴险的言论,并将老子视为阴谋家的鼻祖。其实,老子的“阴险”,并不是在于害人,而在于“谋生”,故后来将其定义为“阳谋家”。
“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这句话真的是众生平等吗?即便是宣称“众生平等”的佛教,也未曾实现过真正的平等。
社会上有人富贵腾达,有人低贱卑微;有人聪明绝顶,有人愚不可及;有人四肢健全,有人天生残疾,难道有些人生来就是花朵,而另一群人天生就是那花朵脚下的一块泥巴,他们的存在是为了衬托花朵的美丽?
天地本就是无爱无憎,无欲无求的,给予万物繁华并不是因为天地喜爱于它们,使万物萧条也并不是因为憎恨于它们。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使命,在社会中充当着不同的角色。事物都有自己的规律,就像万物的枯荣,天地的运作,谁也没有办法将其破坏,最终还是要选择不加以干预的“无为”的态度。
1.4?词语释义
刍狗 【chú ɡǒu】 古代祭祀时用草扎成的狗。
魏源本义:“结刍为狗,用之祭祀,既毕事则弃而践之。”。《庄子·天运》:“夫刍狗之未陈也,盛以箧衍,巾以文绣,尸祝齐戒以将之;及其已陈也,行者践其首脊,蘇者取而爨之而已。”“以万物为刍狗”是说将万物看作刍狗,用时尊荣,用后即弃之如弊屣,顺其荣华至衰败的发展过程。这自然是不讲仁恩了。
狗在古代是普通百姓作祭祀用的牲畜(因为用不起猪、牛、羊等大的牲畜)。随着社会风气的演变,人们渐渐不再用真的狗,而是用草扎一只狗形来代替(就相当于后来在拜祀的时候,用面做的猪头来代替真的猪头一样)。刍狗做好以后,在还没有用来祭祀之前,大家对它都很重视,碰都不敢随便碰;等到举行祭祀以后,就把它扔下不管了。
2?作者简介
2.1?老子
(约公元前571年~公元前471年),字伯阳,谥号聃,又称李耳(古时“老”和“李”同音;“聃”和“耳”同义)。楚国苦县厉乡曲仁里(今河南省鹿邑县太清宫镇)人。 曾作过周朝“守藏室之官”(管理藏书的官员),我国最伟大的哲学家和思想家之一,被道教尊为教祖,世界文化名人。老子的思想主张是"无为",《老子》以“道”解释宇宙万物的演变,“道”为客观自然规律,同时又具有“独立不改,周行而不殆”的永恒意义。《老子》书中包括大量朴素辩证法观点,如以为一切事物均具有正反两面,“反者道之动”,并能由对立而转化,“正复为奇,善复为妖”,“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又以为世间事物均为“有”与“无”之统一,“有、无相生”,而“无”为基础,“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人之道 则不然,损不足以奉有馀”;“民之饥,以其上食税之多”;“民之轻死,以其上求生之厚”;“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惧之?”。其学说对中国哲学发展具有深刻影响,其内容主要见《老子》这本书。他的哲学思想和由他创立的道家学派,不但对我国古代思想文化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而且对我国2000多年来思想文化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也有人认为是老莱子,也是楚国人,跟孔子同时,曾著书十五篇宣传道家之用;还有人认为是周太史儋(dān),生活在孔子死后一百多年的时间里。著名史学家司马迁在其《史记》的《老子韩非列传》中即说明了当时对老子何其人有过此两种猜测。“或曰:老莱子亦老莱子也,著书十五篇,言道家之用,与孔子同时云。”当时司马迁也疑老子即为老莱子。并不是道家创始人。 《老子》,又名《道德经》,又有一说法为《德道经》。1973年,马王汉墓出土了帛书《老子》,给几千年来的老学研究带来了从未有过的光明。帛书《老子》有甲乙两种版本,皆是《德篇》在前,《道篇》在後。尤其乙本在两篇后分别有“德”“道”二字明确分出篇名。这使得自魏
晋以来被误名为《道德经》,及颠倒《德篇》与《道篇》编排次序的事实真相大白。在敦煌藏经洞中发现的老子《老子*德道经》,多以《德篇》为上篇,《道经》为下篇,不分章,与今天流传的《道德经》上下二卷(《道经》在前,《德经》在後,并分为八十一章)次序不同。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出土的银雀山竹简和马王堆帛书《老子、德道经》为汉文帝二十年(公元168年)以前的版本,比敦煌本早八九百年,也是《德篇》在前《道篇》在後。可见《老子、德道经》以“德”、“道”分上下是战国以来的旧传,符合老子淳德归道、全德复道的本意。敦煌写本、银雀山竹简本和马王汉堆帛书保持了这个真面貌,是研究老子的最好材料。不仅如此,先秦韩非子《解老》《喻老》亦言德在前。可见魏晋以前的《老子》实为《德道经》“德道”除了有道德的内涵,而且寓意明德归道、以德养道的深刻意境。
2.2?老子著作
老子在函谷关前著有五千言的《老子》一书,又名《道德经》或《道德真经》。《道德经》、《易经》和《论语》被认为是对中国人影响最深远的三部思想巨著。《道德经》分为上下两册,共81章,前37章为上篇道经,第38章以下属下篇德经,全书的思想结构是:道是德的“体”,德是道的“用”。上下共五千字左右。
《道德经》是后来的称谓,最初老子书称为《老子》而无《道德经》之名。其成书年代过去多有争论,至今仍无法确定,不过根据1993年出土的郭店楚简“老子”年代推算,成书年代至少在战国中前期。楚简《老子》校注,参看丁四新著《郭店楚竹书老子校注》等书。
《老子》以“道”解释宇宙万物的演变,以为“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道”乃“夫莫之命(命令)而常自然”,因而“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道”为客观自然规律,同时又具有“独立不改,周行而不殆”的永恒意义。《老子》书中有着朴素的唯物主义的观点。此外,《老子》书中包括大量朴素辩证法观点,如以为一切事物均具有正反两面,“反者道之动”,并能由对立而转化,“正复为奇,善复为妖”,“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又以为世间事物均为“有”与“无” 之统一,“有、无相生”,而“无”为基础,“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此外,书中也有大量的民本思想:“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人之道则不然,损不足以奉有馀”;“民之饥,以其上食税之多”;“民之轻死,以其上求生之厚”;“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惧之?”。其学说对中国哲学发展具有深刻影响。
《老子》从古至今有很多种翻译,就光原本也有很多的版本,所以研究起来比较艰难。
关于《老子》的各种注解的评介,可参考《老子〈道德经〉资料整理方案之一——我希言子为某类特定初学者撰写集释性、资料性的摸门读本》。特别推荐冯海涛先生之《道德经智慧日用贯通》一书,经文可靠,注解精当,译文严谨,解读
2.3?老子文化
老子的著作、思想早已成为世界历史文化遗产的宝贵财富。欧洲从十九世纪初就开始了对《道德经》的研究,到二十世纪的四五十年代,欧洲共有60多种《道德经》译文,
德国哲学家黑格尔、尼采,俄罗斯大作家托尔斯泰等世界著名学者对《道德经》都有深入的研究,并都有专著或专论问世。黑格尔说:“中国哲学中另有一个特异的宗派……是以思辨作为它的特性。这派的主要概念是‘道’,这就是理性。这派哲学及与哲学密切联系的生活方式的发挥者是老子。”
前苏联汉学家李谢维奇说,“老子是国际的”。英国科学家李约瑟一生研究中国,对中国文化情有独钟,著有多卷本《中国科技史》专著。他说,中国文化就像一棵参天大树,而这棵参天大树的根在道家。李约瑟越研究中国,越认识老子、道家在中国文化中的重要地位,越发相信老子学说的正确,越来越按照老子说的去做,他晚年干脆自称是“名誉道家”、“十宿道人”。李约瑟对中国古代文化的研究很有成就,是上个世纪国际上知名的汉学家,而他的最大贡献是他发现了道家思想的现代意义,从而为上个世纪后半叶世界“老子热”的形成做出了历史性的贡献。在现时的德国、法国、英国、美国、日本等发达国家相继兴起了“老子热”,《老子》一书在这些国家被一版再版。2007年,在已有多种英文译本的情况下,一种新的《道德经》译本的出版权在美国又为8个出版商所争夺,最后哈泼公司以13万美元的高价买下出版权。 上世纪80年代,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统计,在世界文化名著中,译成外国文字出版发行量最大的是《圣经》,其次就是《道德经》。
河南投资2588万元造紫铜贴金老子像 重达60吨,老子圣像高28米,重60吨,为紫铜锻造贴金,总投资2588万元。
2011年3月18日,老子圣像在河南省灵宝市函谷关揭幕。老子圣像高28米,重60吨,为紫铜锻造贴金,总投资2588万元。函谷关是老子著述《道德经》之处,也是我国历史上建置最早的雄关要塞,目前已建成为一个融军事文化和老子文化为一体的人文景区。
范文五: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
http://www.dcdesigner.com/ http://www.wqdyx.com/ http://www.sthongwang.com/
哈哈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
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
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
天地之间,其犹橐龠(tuóyuè)乎,
虚而不屈,动而愈出。
多言数穷,不如守中。
—-《道德经》第五章
「译文」
天地根本就没有仁爱,把世间万物都当成草扎的狗,任其自生自灭。
圣人也没有仁爱,把所有百姓当成草扎的狗,对其不理不睬。
天地之间,不正像大风箱一样吗,
中间是空的,拉动起来,可以发出无穷无尽的风。
说多了做多了,反而容易无路可走无话可说,不如守住静虚,顺其自然。
不同的《道德经》版本,对于这一章有不同的用词,最后一句有的写成“多闻数穷,不如守于中”,也有不同的翻译,但大体意思差不多,本系列不做学术研究,不究于细节某个词的意思。
很多人最开始看这一章,觉得很诧异,“天地不仁”,“圣人不仁”,太违背常理了。我们以前受的教育,天地多仁慈啊,提供我们吃的给我们喝的,圣人就应该一心为别人,圣人是雷锋的代名词,是好人的代名词。为什么老子说,他们都那么残忍,把老百姓当成早把子狗呢,
老子并没有错,老子看到的是本质。天地有自己的法则,天地遵循的是法则,而不是仁爱。无论风调雨顺,还是地震火山;无论是生老病死,还是富贵贫穷,都是遵循天地法则。如果天地是父母,那么地上万事万物都是她的子女,人、山、水、鸟、猪??哪怕一个石头都是,父母没法去偏袒任何一方,只能制定规则,让大家在规则里面游戏。
圣人也是如此,得道的人,已经没有分别心,对所有的百姓一视同仁。在圣人眼里,没有好人还是坏人,没有善良还是丑陋,没有富贵还是贫穷。老子虽然说圣人把百姓当成刍狗,其实反过来也一样,圣人把刍狗也当成百姓,因为在圣人眼里,没有分别。 http://www.hs-screw.com.cn/ http://www.mileseey.com/ http://www.shunchangmen.com/
http://www.dcdesigner.com/ http://www.wqdyx.com/ http://www.sthongwang.com/
圣人和天地为什么能这么想,
所有有生命的物体,本质都会走向死亡,只不够有时间有长短而已,青蛙最多能活五六年,狗最多能活20来年,人能最多能活100来岁。《庄子?逍遥游》中的说:
“朝菌不知晦朔,蟪蛄不知春秋。”
因为朝菌早上生晚上就死了,不知道月初和月末,寒蝉也就活一个多季度,肯定也不会体会春秋两季。
人身体内的细胞呢,人体内肠道细胞的生命最多只有两三天。如果把天地和得道的人想像成我们自己的身体,把百姓当成身体里面的肠道细胞细胞,来看看会看见什么现象。试想有两个肠道细胞在吵架,一个要走前面一个要走后面,在我们肚子里还打起来了,我们会不会觉得特可笑,还有个只能活两天的细胞,一直在担心自己很快就要死亡了,没过多久,在它提心吊胆的时候,咯嘣就死了~我们会不会觉得它特无知,我们心想,就两天时间,你还不好好的该吃吃该喝喝,担心什么呢,还有一些更倒霉的细胞,我们不小心磕破皮了,磕破的地方的细胞就更倒霉了,它刚生出来就死亡了。身体磕破点皮和地球发生地震火山没有什么区别。
从这个角度看,天地和圣人,把百姓视为刍狗,太理所当然了。
我们都不是圣人,但圣人的理念可以借鉴。
我负责淘宝搜索的时候,由于这个业务对淘宝卖家非常重要,在微博和微信上很多人关注,也很多卖家问我问题,但我很少回答。不是我太冷酷无情,有时我特别想回答,但我觉得不公平。因为有700万的卖家,我单独回答任何一个人,都是不公平的,对其他卖家不公平。很多搜索规则也不太合理,但规则是对所有人都适用的,不是针对某个人,不合理的规则,也就合理了。当识别算法有误差,只要不是针对某个卖家或者某类卖家,这个算法就是公平的。
我老家在农村,那边比较穷,家里的亲戚朋友也都比较穷。我现在在外工作,每年的收入要比他们高很多,很多亲戚会找我借钱。最开始我借了不少,甚至我没钱的时候,我还会找人借钱然后再借给他们。后来我意识到我错了。每个人都有自己在社会上应该承担的责任,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生活轨迹,不要轻易去改变别人的轨迹。没有钱的时候应该是按照没有钱的方式来生活,而不是借钱了过一些本来不适合他的生活。有些人本来没有能力做生意,借钱给他做,反而是害了他。我要去帮这些亲戚,可以帮他们分析问题,可以帮他们找找事情做,但不应该借钱让他们去买房子或者做大生意。后来我定了一个原则,只有两种情况我会借钱给他们,一类是家里小孩子读书需要钱,另一类是家人治病需要钱,其他的一概不借。
网络上还有很多人求帮忙的,帮忙介绍某个资源,帮忙转发某个微博,帮忙做一些慈善事业,我经常会置之不理。当我拒绝的时候,有人说你不是信佛么你不是要帮助别人么,我是经常做善事,但不是所有帮助别人就是善事,也不是所有善事我都做,做善事也不是我的责任和义务。现在做善事,我会根据自己的感觉,如果我当时内心觉得我需要帮,那么我就会去做,http://www.hs-screw.com.cn/ http://www.mileseey.com/ http://www.shunchangmen.com/
http://www.dcdesigner.com/ http://www.wqdyx.com/ http://www.sthongwang.com/
也不会考虑回报;如果我当时内心没有这种感觉,无论多么可怜,我都会置之不理;如果是利益交换,那就另当别论,因为利益交换,符合自然规律。
天地不仁的理念,对于做公司也很值得借鉴。
现在很多互联网的公司,都希望建立一个生态系统。最好的生态系统就是大自然,大自然下的大草原是一个生态系统,海洋是生态系统,一个小池塘也是生态系统。生态系统中,就有食物链,大鱼吃小鱼,小鱼吃虾米,虾米就吃微生物了。生态系统中的所有物种,无所谓好和坏,都是生态系统的一部分。
淘宝是个生态系统,每天有很多新卖家进入,也有很多老卖家关店;有忠厚老实安份守纪的,也有投机取巧违反规则的。卖家、买家、第三方TP、淘宝小二、物流、供应商都是生态系统中的一员。哪怕恶意差评师、刷客等人,也是生态系统中的一员,只不过他们扮演着不光彩的角色,对生态系统不产生价值,纯粹的寄生在其他物种身上。
公司要做一个生态系统,最好的方式就是制定出简单而公平的规则,让万事万物按照规则而自然运行。现在公司都做不到这一点,主要困难有几点:
什么是简单而公平规则,大自然最公平的规则就是死亡。看似残酷,但实际是最公平最合理的制度,所有有生命的生物,都会死亡。但怎么样才会死亡,例如人,交通事故可以导致人死亡,疾病可以导致死亡,自杀可以导致死亡,自然老去也能导致死亡??. 公司要想制定一套生态系统的机制,就算能找到一个死亡机制,也需要太多外部权力的协调。毕竟公司不是政府,也不是上帝。
公司要做一个生态系统,自己的员工就是生态系统中的一员,也需要受生态系统的限制。现在的公司都不是这样,制定规则后,自己就扮演成上帝,但真正生态系统中,没有上帝这个角色,至少是看不见。既得利益者,又有谁愿意放弃自己的权力,又有谁来监督制定规则的人,靠既得利益者的自我进化,几乎不可能,我们想想现在的政府,也能明白这个道理。
人治还是法治,这个道理很明白,遇到问题是按照规则执行还是由不同的人根据特殊情况来处理,法治导致的问题是教条、死板,跟不上环境的变化。就像现在很多淘宝客服明明知道有些是恶意差评师的敲诈,但没有证据,也只能让卖家承担责任。如果是人治,又会导致更多的问题。例如腐败、效率低下、不公平等很多问题。
从这个角度上看,公司想建立一个完善的生态系统,永远都不可能实现。现在公司更多是借鉴生态系统的理念,来建立自己的利益王国。当然,借助生态系统的理念,有时候确实可以帮助我们想清楚自己的定位,也能够帮助发展自己的业务。
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
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
还可以从中体会出“无常”。每一段感情,都是一段过程。 恋人只是这个时间的状态下,是你的恋人; 父母也只是在这几十年是你的父母。 无论长或是短,都只是一个状态的长短。http://www.hs-screw.com.cn/ http://www.mileseey.com/ http://www.shunchangmen.com/
http://www.dcdesigner.com/ http://www.wqdyx.com/ http://www.sthongwang.com/
天地有自己的发展规律,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命运,我们不应该过于担心,做好自己能做的,其他的就平淡对待。学习圣人的思考方式,再来观察周围的世界,或许能想通很多道理。
我很担心父母的身体,老人的高血压、糖尿病很严重,而且自己还不注意饮食。众所周知,如果不控制饮食,糖尿病会越来越严重。做子女的通过各种方式和渠道来建议老人,当然也有效果,但不明显。我以前很焦虑这件事情,因为问题解决不了,现在我逐渐不再焦虑,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命运,生老病死都是自然规律,我能做的是做一个子女应该做的事情,结果如何,我无法去操控。
其实,世上所有的焦虑都是多余的。
同样的道理,我之前很担心一些亲戚的境况,一些朋友的遭遇,以及担心自己的未来。担心能解决问题么,我可以做一些事情帮助他们,但不用担心他们。有一句话,很好的解释这个道理:
因上努力,果上随缘。
老子不是提倡无为么,为什么还要“因上努力”,"无为"是个很好的话题,也是老子智慧中,被争论被批判最多的观点,接下来的文章中我会分享我的理解。
http://www.hs-screw.com.cn/ http://www.mileseey.com/ http://www.shunchangmen.com/
转载请注明出处范文大全网 » 庄子的自然观:以天地为棺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