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一:中国-东盟贸易问题研究
中国-东盟贸易问题研究
第一章 概论
1.1引言
2010年1月1日,中国-东盟自贸区(ACFTA)正式启动,一串惊人的数据冲击着我们的眼球:世界第三大自贸区、11个国家、13%的全球贸易份额18.5亿人口、6万亿美元GDP 。更有专家断言,全面建成后,这个自贸区将成为欧盟和北美之后世界第三大自贸区,并由此改变全球经济版图。
东盟是东南亚国家联盟(A ssociation of Southeast Asian Nations,简称ASEAN )的简称,有10个成员国:文莱、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菲律宾、新加坡、泰国、柬埔寨、老挝、缅甸和越南,其中,前6个国家加入东盟的时间比较早,是东盟的老成员,经济相对发达;后4个国家是东盟新成员。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与东盟的经济联系日益紧密,双边贸易持续攀升。
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的爆发是中国东盟关系的一个转折点。金融危机的突然袭击使得东盟国家想要快速进入发达国家行列的梦想瞬间破灭;为了抑制危机的进一步传染,同时也为了消除“中国威胁论”的不利影响,中国在自身经济面临巨大压力的条件下,坚持人民币不贬值。这种负责任的行为改变了东南亚国家对中国的认知。2001年中国和东盟就在十年内建立东盟-中国自由贸易区达成一致。并签订了《中国-东盟全面经济合作框架协议货物贸易协议》。
此后,随着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计划的提出和落实,2002年双方确立了全面经济合作伙伴关系。而这时,塑造稳定周边、服务中国经济崛起大局的战略已经形成。“富邻、睦邻、安邻”正是要通过建立和睦的周边环境而保持邻安,而其背后则是我国外交政策调整后周边外交在总体战略中地位的提升。为了消除东盟国家对南中国海潜在冲突的担心,中国先是与有关各方发表了“南海各方行为宣言”,进而加入了《东南亚友好合作条约》,将双边关系上升到战略合作伙伴层次。
在中国东盟自贸区的谈判过程中,中国也充分考虑和尊重了东盟国家的现实。东盟的10个成员国中,既有新兴的工业化国家如新加坡,又有越南、缅甸、
老挝、柬埔寨等世界上最不发达的国家,经济发展水平和阶段存在巨大差异。新加坡的人均GDP 目前已近3万美元,而越、老、缅、柬四国还不到400美元,人均GDP 相差约70倍,远远高于欧盟内部的16倍和北美自由贸易区内部的30倍的差距水平。
在这种情况下,中国首先推出了早期收获协议,在自贸区成立之前就让一些东盟国家的农产品以零关税的形式进入中国;其次,谈判并非采取一揽子整体推进的办法,而是采取先易后难,先签定《货物贸易协议》,接着是《服务贸易协议》,最后才是最难的《投资贸易协议》,市场开放的时间表,采取了区别对待的办法,东盟老六国最先开放,新四国允许有过渡期。
显然,自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后,东盟发现越来越难以抵御中国在经济援助上的压倒性影响力和软实力。近些年,大多数东盟国家已被北京有关“和平崛起”的声明及友善支持者的形象说服从而打消了疑虑。在过去二三十年时间里,中国成功地完成了在东南亚地区的角色转变和形象更新,由输出革命到输出商品,最近开始输出资本,逐渐在该地区建立起领导作用,日益成为一个令人信服和依赖的大国。
对日益崛起的中国而言,不仅需要一个和谐的内部环境,更需要一个稳定的外部、尤其是周边环境。这正是“和平崛起”、“和平发展”以及“和谐世界”理论的主要背景。而在这个过程中,消弭“中国威胁论”,成为一个不仅有强大的经济实力,更让国际社会放心和信赖的可敬可信的力量,是中国的当务之急。而中国通过东盟自贸区的建设,在东南亚增信释疑,显然是一个值得肯定的开始。
1.2中国-东盟自贸区建成的益处
东盟-中国自由贸易区不仅限于取消跨国壁垒,实现贸易自由化。专家组建议,东盟-中国自由贸易协议要全面地涵盖包括商品、服务和贸易投资便利化在内的贸易和投资自由化,同时也包括国家能力的构筑、国家间技术援助,以及各个领域的合作。
中国-东盟自贸区的建成,将促进双边市场更加开放外,还有助于提高法律制度的透明度和执法的稳定性。通过对马来西亚和新加坡企业的调查我国发现,东盟和其他国家投资人在中国面临的共同问题是,法律制度变化不可预知、产品标准不确定、法律框架存在问题、贸易便利化措施不足、政府机构效率低下、工作质量差、知识产权保护不力、金融市场存在诸多限制措施,以及执法不力。
中国-东盟自贸区对整体经济的发展有利,中国的市场改革将推动地区性生产网络重新确立,首先面临改变的是电子产品领域,这将有助于提高企业生产效率。到目前为止,东盟国家出口产品的生产主要面向发达国家,但东亚市场不断扩大将焕发出潜在的互补型的新需求。中国-东盟贸易协议以及其“早期收获”计划将使贫困国家(东盟新四国)从本地区贸易中受益。
第二章 中国-东盟贸易现状及主要特点
2.1中国-东盟贸易现状
2.1.1中国-东盟货物贸易现状
我国与东盟双边贸易不断扩大,东盟是我国在发展中国家中最大的贸易伙中国-东盟自贸区建立以来,东盟已经成为中国第三大贸易伙伴,仅次于美国、欧盟。 中国-东盟自贸区建立后的一个月,进出口额同比上年同期上涨80.4%、贸易差额同比上年同期上涨19.09亿美元。
自中国入世以来,中国企业面临来自于全球竞争的新压力,这将促使中国竞争力进一步提升,同时其将赢得更多的市场份额(包括东盟成员国的国内市场)。这种变化已经在劳动密集型产业中显现出来,如纺织服装业、劳动密集型电子/电气产业、鞋类和玩具生产。中国和东盟各国都在享受最惠国待遇,对进口商来讲,中国已经成为一个更稳定的产品提供商。
2005年中国将全面履行入世承诺,中国在纺织品和服装方面的配额限制取消,东盟国家与中国在第三国市场上进行激烈竞争,而且很可能,东盟和其他发展中的南亚国家将失去部分市场份额。在美国,到目前为止东盟国家在进口配额的保护下,成功地保住了其在纺织服装领域的市场份额,甚至市场份额还略有提高。但是,在日本这个竞争更加公开的市场中,东盟国家正在失去已有阵地,日本进口的纺织品和服装中有62%来自中国,而东盟国家仅占8%。
在高技术产品方面,中国的竞争力也在增强。2006年上海的芯片产量相当于台湾的产量,这使中国成为台湾和新加坡的主要竞争对手。台湾已经全面认识到其必须加强与中国经济的整合,台湾保持全球竞争力的唯一方法是把生
产基地转移到中国。现在台湾产业转移的趋势逐渐加速。对东盟来说这也具有重要意义,新加坡已经发现与中国出口的高技术产品竞争十分困难。
与其他国家一样,东盟国家也能进入更加开放、经济增长更快的中国市场,双边商品的平均关税2007年减至6.6%,2009年减至2.4%,到2010年1月1日,90%(约7000多种)商品关税都将降到零. 同时配额限制和数量限制将被关税配额所取代,这一措施对东盟国家的农产品(如棕榈油、大米和食糖)出口十分重要。而且,其他非关税壁垒和投资相关措施也将立即或逐渐取消,如当地容量(Local Content)和贸易平衡要求。中国-东盟自贸区的建成,除减免关税以外,还开放其服务市场,这对东盟的专业服务、旅游业和专业人士移民具有重要意义。
2.1.2东盟服务贸易现状
东盟和中国在服务业(特别是旅游、金融和电信方面)方面的合作关系十分重要。中国经济迅速增长,意味着到东盟国家旅游的中国游客数量不断增加,2006年来自中国的旅游者为480万人,旅游目的地集中于泰国、越南、新加坡和马来西亚,到中国旅游的东盟游客数量也在增加。但是,作为投资和旅游目的国,东盟存在一个重大问题,中国少数民族在东盟国家受到歧视性待遇,特别是在印尼。由于这一问题的敏感性,东盟国家必须解决并进行适当的管理。 中国对东盟产品的进口需求进一步增加,包括石油、天然气、木材、橡胶、食品和其他农产品,以及电子机械类制造产品。东盟国家是否能更多地向中国出口产品,取决于东盟产品的竞争力。
东盟是我国工程承包和劳务合作的重要市场。新加坡、马来西亚、缅甸、泰国和越南是中国在东盟国家开展承包劳务合作的主要国家。其中,新加坡已成为我国对外承包工程第四大目的地和对外劳务合作第二大市场。2006年1-9月,中国企业在东盟国家新签承包劳务合同总金额43.7亿美元,完成营业额26.2亿美元。双方服务贸易谈判取得积极成果。2007年1月14日,在**总理和东盟10国领导人的共同见证下,中国与东盟10国在菲律宾宿务签署了中国-东盟自贸区《服务贸易协议》。这是我国在自贸区框架下与其他国家和地区签署的第一个关于服务贸易的协议,是继《货物贸易协议》后,中国-东盟自贸区建设中取得的又一重大进展。
2.1.3中国-东盟投资现状
《中国-东盟全面经济合作框架协议货物贸易协议》签订后 ,东盟和中国的投资关系也得到了加强。在过去十年中,东盟在中国的投资项目在不同程度
上取得了成功。中国在70年代末对外资开放后不久,新加坡成为第一个进入中国的东南亚国家,来自新加坡的投资主要是位于广东和福建的小型企业。到2001年底,新加坡成为中国第五大投资国,其在中国的实际投资总额为186亿美元。
最近,中国对其他国家的投资也在增加,中国政府鼓励企业投资于其他国家的能源型项目,或承包重要的工程和基础设施建设项目。“走出去”的政策是让中国企业更多的学习如何参加国际业务的经营,出于资源安全的考虑。由于中国经济高速增长,其对石油、矿产和其他资源的需求不断增加。例如,中国海上石油公司CNOC 最近要求西班牙Repsol-YPF 石油公司出售印尼的石油和天然气资产,中国和印尼还签署了其他购买天然气的合同。
由于东盟多数国家经济疲软,东盟吸引中国投资的魅力不敌拉美、美国或欧洲国家。因此,中国在东盟的投资只占其对外总投资的20%。
2.2中国-东盟贸易的主要特点
2.2.1双方贸易持续快速发展
2006年7月20日,是中国-东盟自贸区全面降税实施一周年。一年来,中国与东盟整体贸易出现了较快增长,取得了预期效果。2005年7月至2006年6月,中国自东盟进口达到816.1亿美元,同比增长20.4%;中国向东盟出口达到617.8亿美元,增长23.4%。在双方各具比较优势的产品上,降税后进出口贸易增幅尤为突出。http://www.lsxueshu.com/lwjx/xzzd/181.html实施降税,密切了中国和东盟的双边经贸关系,给各国消费者和企业带来了实实在在的利益。1995年以来,中国与东盟的贸易额均以超过20%的速度递增。2005年中国与东盟贸易额达1304亿美元,东盟成为中国第五大贸易伙伴,第五大出口市场和第四大进口来源地。2006年,中国与东盟双边贸易额达到1608亿美元,同比增长23.4%,体现了自由贸易区对双方贸易的推动作用。
2.2.2双方投资势头良好
东盟国家来华投资的实际投入金额每年在30亿美元左右。2006年1-9月,东盟国家来华实际投资1610项,实际投入22.9亿美元,主要来自新加坡、马来西亚、泰国、印尼和菲律宾。近年来,随着“走出去”战略的实施,越来越多的中国企业积极开展对外投资,东南亚国家作为中国的周边邻国,资源丰富,与中国经济的互补性强,是中国企业走出去的重点地区。据不完全统计,2006年1-9月,经商务部批准和备案,中国企业在东盟10国投资2.1亿美元。
2.2.3自贸区建设进入实质性阶段
目前,中国和东盟将农业、信息通信、人力资源开发、相互投资、旅游和能源、交通等列为双方合作的10个重要的领域。中国与文莱、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菲律宾、新加坡和泰国6国将于2010年建成自贸区,越南、老挝、柬埔寨和缅甸这4个东盟新成员则将多享受5年的过渡期。届时,中国与东盟的绝大多数产品将实行进出口零关税。
据2010年1月国家商务部统计, 东盟已经成为中国第三大贸易伙伴,仅次于美国、欧盟。 中国-东盟自贸区建立后的一个月,进出口额同比上年同期上涨80.4%、贸易差额同比上年同期上涨19.09亿美元。
东盟出口到中国的产品主要是资源型产品或农产品(如矿石、纸浆、木材、植物油、大米和食糖)。然而,在中国的最终产品中东盟进口的机械和电子元件所占比重正在增加,此类产品主要是受在中国投资的企业进口拉动,与跨国企业地区生产结构和地区资源模式有关。此外,产业内贸易也带动东盟纺织和纤维出口增加。
中国对东盟产品的进口需求进一步增加,包括石油、天然气、木材、橡胶、食品和其他农产品,以及电子机械类制造产品。东盟国家是否能更多地向中国出口产品,取决于东盟产品的竞争力。
第三章中国-东盟贸易问题及对策
3.1中国-东盟贸易问题
3.1.1中国与东盟之间存在竞争和摩擦
在当前区域经济集团化的推动下, 同处于工业化及工业化向信息化进军时期的中国与东盟在经济上有着很强的互补性和互动性, 这是推动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建立的直接动力。同时, 也不可避免地存在多方面的竞争和摩擦, 这是制约自由贸易区深化的重要因素。
随着近年来双方经济联系的日趋密切, 经济的互动性和互补性进一步增强。双方都面临着经济全球化带来的挑战, 特别是金融危机以来, 双方经济正逐步形成共荣共损的关系。同舟共济、促进发展、增强国际竞争力及扩大区域合作和促进共同繁荣已成为双方的共同要求, 使双方合作的迫切性增强、合作领域增大。在资源方面, 东盟的棕榈油、橡胶、木材、矿物燃料等是中国所需进口的产品, 而中国的谷物、蔬菜、温带水果和锌、铅、煤炭等矿产品是东盟所需的产品。目前, 中国是东盟初级产品的重要出口国, 农业原材料进口已占中国从东盟进口产品的20%。随着经济的发展, 特别是中国寻求进口能源的多元化, 在原材料和燃料方面的进口需求会越来越大, 与东盟在这方面的合作前景将更为广阔; 在合作潜力方面, 中国、东盟约18亿人口的市场急待开发, 双方相互投资、金融合作、旅游合作、人力资源开发合作以及文化教育合作与交流等方面也有很大的拓展空间, 这些领域的合作潜力也是推进自由贸易区发展的不竭动力。
但是由于中国与东南亚国家同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亚太经济增长的主角, 中国与泰国、菲律宾、印尼和马来西亚4个东盟国家的工业化进程还在继续, 越南、老挝、缅甸等也将进入工业化发展阶段。这样, 中国与大多数东盟国家在经济现代化进程中, 将不可避免地会在吸引外资、国际贸易及在区域分工中展开竞争, 从而引发出华资合理流动与华人“效忠”的一些老问题。在中国引进的外资中有不少是来自东南亚的华人资本, 资本根据利润流动, 这本不成问题, 但由于华人是东南亚国家历史上存在的敏感问题, 加之一些国家本身也缺乏资金, 需要国内外资本投入的某些东南亚国家就会因此引发出所谓的华人“效忠”的问题。近年来在东盟国家屡屡出现针对华人的骚乱事件, 往往都是某些别有用心者将政府对国家经济的无能为力嫁祸于华人而引发的。这些事件不仅严重伤害了东南亚国家华人的感情和投资的信心, 而且对骚乱国的经济发展和政局稳定都产生了不利影响, 并给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建立和发展投下阴影, 成为制约双方合作的重要因素。
鉴于上述原因, 我们应当在确保国家利益的基础上, 既立足长远, 全面拓展与东盟的经济合作, 实现“双赢”; 又应区别对待, 明确重点, 对东盟、次区域以及对不同国家采取不同战略和措施, 多层次地发展互补性产业, 实现“共赢”。
一方面, 在推进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发展中, 要充分挖掘经济合作的潜力, 扎扎实实地与东盟国家合作搞一些影响大、效益好的项目, 加强双方的能源、科技、教育、文化等领域的合作; 另一方面, 根据东盟的不同特点, 有区别地实行不同的产业合作政策来发展不同层次的互补分工。如在与新加坡的合作中, 可以利用新加坡在金融、航运以及高新技术产业的优势, 开展在服务行业和先进产业中的合作; 与马来西亚和泰国应深入地开展制造业的合作, 利用这些国家经济转型的机会, 发展电子电器行业和机电制造业中的产业内贸易; 与印尼和越南则更多地在基础设施、能源工业方面发挥中国的优势, 强化专业化的分工。在产业政策上要根据双方的条件, 选择合适的产业作为重点扶持对象, 加强与东盟国家的产业政策沟通与协调, 在规模经济上建立与东盟国家的互补关系。
3.1.2谨防“中国威胁论再起”
从国际产业链的角度来看,中国和大多数东盟国家仍同处于国际产业链下段,还没有拉开距离,产业出口的竞争面自然相对的大,这使得东南亚国家对中国的担心与警惕居高不下。
而据统计,在中国对东盟贸易中,在华外资企业占60%以上。近年中国与东盟贸易的增长,多因这些外企内部或之间的贸易增长所造成。同一产品往往需要过境两次甚至多次才形成最终产品。这样的价值重复计算,双边贸易额飞速上升,但实际产品数量并未相应增加,造成贸易数字的虚肿。而这一重复计算约占中国与东盟贸易额的30%以上。
转口贸易也占中国东盟贸易额中相当的成分。例如,在中国同新加坡的贸易中,过境转口贸易占中国对新出口的46%,占新加坡对华出口的40%。换言之,许多出口产品,虽然算入贸易总额,但最终并不进入彼此的消费市场。
随着中国东盟自贸区的启动,大量的中国商品会以零关税进入东盟市场。东盟国家对此反应不一,新加坡是工业国家,它可以把生产、投资拿到中国,利用中国的生产能力把新加坡转型成一个非常好的服务业社会,因此持欢迎态度;而印尼、马来西亚、泰国的反应就复杂很多,担心中国廉价商品的涌入会危及本国的制造业。如果后一种情况果真出现,不排除东盟国家会出现新的“中国威胁论”,这样一来,自贸区不仅不会增加中国和东盟之间的互信,反而会起反作用,中国过去二三十年在该地区增信释疑的努力会付之东流。
事实上,这种情况的出现不是没有可能的。按购买力平价计算,2008年东盟所有成员国都加起来,它们的GDP 也只相当于中国的1/3。上海经济总量是新加坡的 1.5倍。广东GDP 大于印度尼西亚。而中国的中等省份广西和云南,两者的经济合起来也要超过越南、老挝和缅甸。因此,在与中国打交道时,东南亚必然对风险更加警惕。
中国开放本国市场的目的也许还包括减轻东盟国家对“中国威胁”的担心。除了地区经济整合外,这一协议和双方合作将促进人们对“中国-东盟大家庭”的认同感,消除地区紧张,致力于地区稳定,以及加强在国际问题上的合作。对
中国和东盟来说,加强彼此了解十分重要,这有利于双方就共同关心的国际问题进行合作,比如建立全球金融体系。近期来看,由于东盟-中国间贸易份额不是很大,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产生的政治影响将比经济影响更大。
即使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协议带来巨大的利益,但我们认为协议的实施可能是缓慢的。首先,协议可能只限于取消商品关税,敏感领域(如农业)可能不包括在内。其他领域的进展可能也较缓慢,如非关税壁垒的取消、服务业自由化、投资、其他RTA 新问题,如工人待遇、环境标准和劳动力流动。但是,如果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是为了实现更深层次的区内经济整合,RTA 将不仅只关注商品关税,还将致力于提高效率和竞争力,以及提高实际经济利益。在这方面,专家建议要特别关注贸易便利化,如简化通关手续和协调各类产品标准。
为了成为中国可靠的商品提供国,以及成功地与中国进行竞争,东盟国家必须积极参与中国的结构改革,继续提高其相对优势和竞争优势,企业也必须提高专业化程度和产品差异性(包括提高产品质量)。每个东盟成员国必须制定制度、人力资源和基础设施领域的全面的行动计划。除了改革和保持自身竞争优势外,每个东盟国家应该继续进行单边自由化改革,同时寻求区域合作,如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协议所要求的那样。
3.2中国-东盟贸易问题对策
3.2.1建设有特色的中国东盟自贸区
中国-东盟自贸区经济合作引发许多复杂问题,决策者必须了解并谨慎地进行评估,特别是在本地区部分国家资源和能力有限的情况下。
中国-东盟共同努力试图提高经济效率和竞争力,而不是象欧洲那样,实现经济整合,因此通过单边改革,通过开放的基于规则的多边贸易体制也能实现上述目标。地区贸易安排的作用是促成这一结果的实现。今后首要任务是确保继续进行单边改革,切实履行多边协议承诺,在未来多边贸易体制下实现利益最大化。中国愿意在产品和服务的市场准入方面承担更大的压力,并在制定游戏规则时自律和保持公正。
中国-东盟自贸区由11 个国家组成,在贸易中结算中货币种类五花八门,需要借助第三方货币(硬通货)进行结算。由于国际汇率的不稳定性从而增加了贸易的成本,因此需要加强金融和货币领域合作,包括金融监管、技术援助和能
力构筑、信息共享、以及货币互换安排。近期内,实现宏观政策协调或货币联盟的可能性不大。
3.2.2中国-东盟贸易问题解决机构—中国—东盟商务理事会
中国—东盟商务理事会(China-ASEAN Business Council, CABC)是中国与东盟五大对话合作机制之一,为中国与东盟代表商界的合作对话机制,由中国贸促会、东盟工商会以及东盟各国全国性工商会领导人和本国国内知名企业家、专家组成。
要进一步加强中国—东盟商务理事会(China-ASEAN Business Council, CABC )在中国与东盟国家在贸易问题解决上的作用。在解决贸易问题上做出如下行动:
1、向理事会成员和成员国提供贸易与投资的信息服务;
2、定期举办商务论坛,交流贸易与投资方面的经验,探讨如何排除阻碍双方进一步合作的障碍;
3、促进互办展览会,并提供一切必要的帮助;
4、促进双方企业家代表团的互访、人员培训以及各种其它形式的人员交流;
5、提供包括调解、仲裁在内的法律服务以使双方的企业能在友好的气氛中有效地解决贸易纠纷。
结束语
东盟是不是区域合作的自然选择?一些分析家认为,东盟还不具备强有力的地位以承担这一重要角色,因为东盟本身存在弱点,其弱点来自于其缺乏领导力,以及在合作新领域方面进步缓慢。为了加强东盟领导力,建议尽快贯彻AFTA ,东盟各国重新考虑地区主义(regionalism )远景。
因此,在多边协议基础上进行更广泛的自由化将产生更大的净利益,但要实现净利益,东亚在追求多边主义(multilateralism )时要致力于互补性区域合作。加强区域合作的一个好处是,由于中国经济飞速发展,中国在亚洲地区逐渐占据主导地位,而且,其选择并参与的地区合作计划将对这一地区发展起长期影响,中国将在这些领域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中国经济发展使邻国认识到中国是“好邻居”,而且是世界大家庭中的一员。
然而,欣喜之余,我们必须思考:自贸区对中国意味着什么?是中国廉价商品新的倾销地,是“外邦来朝”的面子和荣光,还是“中国制造”升级的助推力,抑或中国走向世界的窗口和新起点?
显然,从战略角度,发展中国东盟关系应该被赋予营造有利的周边环境、拓展中国的国际及地区影响力的重要意义。而东亚经济体系的分工合作,是中国成为“世界工场”的强大支撑,是中国逐渐推进产业升级的必要凭借,更是消弭“中国威胁论”的不二选择。
对中国而言,成长为负责任的大国,是中国崛起绕不开的路线图。而这条漫漫而长远的路,也许就将从东盟开始。
尽管有担心中国商品冲击本土制造的“印尼忧虑”,有柬埔寨“又穷又严格”的形格势禁,有中国东盟经济结构雷同化的担心,有南海问题久拖不决的潜在威胁,但东亚地区的经济整合和一体化步伐不会停步,中国也必须直面和克服这些成长中的痛楚和挑战,方才有远大的前程。
参考文献:
[1]李飞. 中国东盟贸易现状、障碍及对策 ,2005,11
[2]石岿然,章晓. 中国-东盟自由贸易的博弈分析,2008,9
[3]何正权. 中国对东盟贸易逆差分析,2007,2
[4]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www.cafta.org.cn 网站
[5]许宁宁. 中国-东盟经贸合作报告. 中国铁道出版社,2008,10
致谢辞
本文的研究工作是在我的导师牟朋文教授的精心指导和悉心关怀下完成的,在我的学业和论文的研究工作中无不倾注着导师辛勤的汗水和心血。导师的严谨治学态度、渊博的知识、无私的奉献精神使我深受的启迪。从尊敬的导师身上,我不仅学到了扎实、宽广的专业知识,也学到了做人的道理。在此我要向我的导师致以最衷心的感谢和深深的敬意。
感谢哈尔滨师范大学恒星学院的各位老师过去几年中对我的培养和教导,感谢我的同学给予的帮助和支持,感谢在百忙之中评阅论文和参加答辩的各位老师。向所有关心和帮助过我的领导、老师、同学和朋友表示由衷的谢意!
感谢我的家人对我的支持,使我得以顺利完成学业和论文的撰
写。再次表示深深的感谢
范文二:中国-东盟农产品贸易的问题研究
中国-东盟农产品贸易的问题研究
赵 树 权
重庆三峡学院经济与管理学院国际经济与贸易2005级 万州 404000
[摘要] 中国和东盟各国的经贸往来有着悠久的历史,随着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建设步伐的前进,农业成为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建设的重要内容和先行者。由于中国和东盟各国农业处于相同的发展阶段,农业现代化、机械化水平接近,农副产品品种和收获季节具有互补性,决定了中国和东盟农业具有广泛的合作性。2002年双方启动“早期收获”计划,在达成自由贸易区协定之前先期开放农产品贸易,使中国和东盟的农产品贸易量大幅度增长。中国与东盟的农产品贸易在中国农产品对外贸易尤其是农产品进口中的地位在逐步上升,东盟已经成为我国农产品贸易的重要合作伙伴。在未来的发展道路中,东盟将成为一个迅速崛起的经济实体,也将成为中国重要的战略合作伙伴,东盟市场将是我国出口行业最具有发展潜力的市场之一,因此,建设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对于促进投资、稳定区域经济、促进外贸增长模式和经济发展模式转变有着十分重要战略意义。本文将根据中国东盟的农产品贸易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进行研究,并在此基础上针对目前的世界经济形势对双方的农产品贸易发展趋势进行分析且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
[关键词] 中国-东盟 农产品 贸易 特征 政策建议
0 导言
进入21世纪以来,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加速,区域经济一体化也已经成为当代世界经济发展的主要特征之一,经济全球化与区域经济一体化互相促进,互为因果,主导着世界经济的发展进程。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建立也是大势所趋。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建设不仅有利于促进双边贸易合作与经济增长,而且能够增强双方抵御外部风险的能力,还有助于提高彼此在世界舞台上的地位,更是东盟各国经济发展的现实需要。
中国和东盟各国都是世界上重要的农业国家,双方都有丰富的农业资源和劳动力资源,由于领土相连,地域相依,气候和地理上的因素使得双边的贸易往来也便比较的频繁,尤其是农产品的贸易。中国与东盟已经互为对方的第四大贸易伙伴国。随着中国-东盟“早期收获”方案的实施和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建设的不断推进,双方的贸易也在进一步深入。2004年中国与东盟签署了《中国与东盟全面经济合作框架协议货物贸易协议》以及《中国与东盟争端解决协议》,中国和东盟自由贸易区进入了实质性建设阶段,在未来的亚洲地区将形成一个拥有17亿人口、国内生产总值达2万亿美元,贸易总额达1.2万亿美元的大市场。
由于2008年以美国的次贷危机为起点的金融危机席卷了全球,世界各发达国家或地区的经济遭受沉重的打击,尤其是美国、欧盟、日本等我国重要的贸易伙伴国的经济严重衰退,导致我国的出口行业举步维艰。据世界银行预测,2008年全球经济增长将由上年的3.7%放缓至2.7%,美国经济由2.2%放缓至1.1%,欧元区经济由2.6%放缓至1.4%,日本经济由2%放缓至1.4%。国际货币基
1 共13页 第 页
金组织对2009年经济形势的预测更悲观,它预测2009年美国经济只能增长0.7%,欧元区为0.9%①。国际金融危机成为近期制约农产品产品出口的首要因素。在全球经济衰退的影响下,我国农产品出口的主要市场如日本、美国和欧盟等市场的消费需求大幅减少,直接影响到了我国的农产品出口。
根据前段时间国家商务部公布的数据,2008年中国与东盟贸易额克服了世界经济增长放缓的影响,保持快速增长,达2311.17亿美元,较上年增长14%。其中,我出口1141.4亿美元,增长20.7%,较去年同期回落11.4个百分点;进口1169.7亿美元,增长7.9%,较去年同期回落13.1个百分点。我国对东盟贸易逆差28.3亿美元,同比下降80%。
中国与东盟的贸易突显出两大特点:一是双边贸易互利性比较强,我国出口东盟的主要是电子产品和机械设备,而从东盟进口的主要是农矿产品、石油、木材和电子元件等类的产品;二是双边贸易潜力巨大,双边贸易量与各自的对外贸易总量相比,只占了很小的比例,2008年我国对外贸易进出口总值达25616.3亿美元,与东盟的贸易额占我国贸易总量的9%。由此可见,东盟市场将是我国出口行业最具有发展潜力的市场之一。建设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对于促进投资、稳定区域经济、促进外贸增长模式和经济发展模式转变有着十分重要意义。
②
1 中国-东盟农产品贸易的现状及特征
1.1 中国-东盟农产品贸易的现状
1.1.1 双方农产品贸易往来不断加深
中国和东盟各国的经贸往来历史悠久,由于农业在中国和东盟都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各国农业现代化、机械化水平都不高,都处于相同的发展阶段,自然条件和资源禀赋比较接近,因此中国和东盟各国具有广泛的合作基础。随着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建立步伐的加快,双边的农产品贸易也在大幅增加,特别是2002年双方启动“早期收获”计划,在达成自由贸易区协定之前先期开放农产品贸易之后,中国和东盟的农产品贸易得到大幅度增长,中国-东盟农产品贸易在中国农产品对外贸易尤其是农产品进口中的地位在逐步上升,东盟已经成为我国农产品贸易的重要合作伙伴。
按照我国与东南亚国家全面经济合作框架协议“早期收获”方案,自2003年10月1日起,中泰果蔬实行“零关税”;2004年初,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框架下的“早期收获”方案实施,以农产品为主的500多种商品开始降税,并于2006年降至零关税;至2010年中国与文莱、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菲律宾、新加坡和泰国等6国将取消大部分产品的关税,柬埔寨、老挝、缅甸和越南4
1.1.2 双方贸易额不断增长
随着中国-东盟“早期收获”方案的实施,我国与东盟各国的经贸合作规模不断扩大,水平逐步提高,双方经贸合作已经步入黄金发展时期。数据显示,2000—2007年东盟对外贸易增长率为11%,而与中国贸易增长率则为26.7%,中国与东盟贸易额提前3年实现2000亿美元的目标。虽然2008年我国和东盟各国受到金融危机,自然灾害,通货膨胀,食品安全,政治骚乱等问题的冲击,但是2008年我与东盟双边贸易总额达2311.2亿美元,同比增长13.9%,增幅同比下降12个百分点。其中,我出口1141.4亿美元,增长20.7%,较去年同期回落11.4个百分点;进口1169.7亿美元,增长7.9%,较去年同期回落13.1个百分点。我国对东盟贸易逆差28.3亿美元,同比下国将多享受5年过渡期,至2015年整个东盟贸易区实现自由贸易,所有产品关税全部取消。
第 2 页 共13页
降80%。中国从东盟进口农产品也一直在增加,中国和东盟已经互为对方的第四大农产品贸易伙伴国。
据海关统计,东盟与中国的农产品贸易保持快速增长的态势,尤其是自从双方2001年10月达成在未来十年内建成自由贸易区的协议后,2002年和2003年,农产品贸易年增长率分别为36%和41%,2003年双方农产品进出口贸易额达到49.5。据国家商务部的数据显示2004年中国从东盟农产品进口额达到37.1亿美元,贸易逆差达15.9亿美元;2006年中国对东盟农产品进出口总额达到80.0美元,2006年我国从东盟进口农产品金额49.5亿美元,分别是从欧盟和独联体进口的2.3倍、
2.6倍,是我国农产品的第一大进口来源地;对东盟出口农产品30.5亿美元,位于欧盟之后,是对第三大出口地区独联体出口额的2.5倍。2007年双边农产品贸易额达110.03亿美元,2008年,克服了经济危机的冲击,中国与东盟的农产品贸易额达到了138.2亿美元。从图一不难看出,双方农产品贸易额上升的势头是非常明显的?
表1-1 2001—2008年我国对东盟农产品进出口统计表
⑤数据来源:商务部网站中国农产品进出口月度统计报告及中国对外经济贸易年鉴和根据东盟秘书处官方网站www.aseansec.org统计数据整理。
图1-1 2001—2008年我国对东盟农产品进出口统计图
在东盟10国中,与中国农产品贸易密切的国家主要是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菲律宾、越南、泰国。2006年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分别是中国农产品第6、8位出口国,菲律宾、泰国、越南、新加坡均在前15位,中国对这些国家农产品出口额分别为8.45、6.13、4.59、3.64、3.51和3.19亿美元,中国对这6个国家农产品出口额占中国农产品对东盟总出口额的比重为90%。2006年马来西亚、泰国、印度尼西亚、越南分别是中国农产品进口的第5、8、9、20大市场,从这些国家进口农产品价值分别为17.15、12.87、12.48和3.62 亿美元,占中国从东盟进口农产品的比重为95.0%。可以看出,中国农产品进出口东盟主要集中在经济发展水平、人民生活水平相当的几个国家,对新
3 共13页 第 页⑥1.1.3 贸易对象主要集中于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菲律宾、越南、泰国等国家
加坡、文莱以及不发达的柬埔寨、缅甸进出口较少。
1.2 中国-东盟农产品贸易的特征
1.2.1 中国-东盟农产品贸易额不断增加
中国与东盟农产品贸易额由1993年的20多亿美元增加到2003年的49.3亿美元,年均增长10%以上。自1996年以来,东盟与世界农产品贸易不断下降,由1996年的521亿美元下降到2001年的430亿美元,但是东盟与中国的农产品贸易却保持了快速增长的态势,尤其是自从双方2001年10月达成在未来十年内建成自由贸易区的协议后,2002年和2003年,农产品贸易年增长率分别为36%和41%,2003年双方农产品进出口贸易额达到49.5亿美元。据国家商务部的数据显示2006年中国对东盟农产品进出口总额达到80.1亿美元,我国从东盟进口农产品金额49.5亿美元,分别是从欧盟和独联体进口的2.3倍、2.6倍,是我国农产品的第一大进口来源地;对东盟出口农产品30.5亿美元,位于欧盟之后,是对第三大出口地区独联体出口额的2.5倍。2007年双边农产品贸易额达110.03亿美元,2008年,克服了经济危机的冲击中国与东盟的农产品贸易额达到了138.2亿美元。2008年我国农产品进出口总额为991.6亿美元,进口额为586.6亿美元。我国与美国、东盟、欧盟和日本的等主要农产品贸易伙伴的农产品贸易额分别为195.5亿美元、138.2亿美元、99.9亿美元和76.9亿美元,占我国农产品贸易总额的比重为20%、14%、10%和8%。可以看到,双方农业贸易额上升的势头是非常明显的。
数据来源:国家商务部统计数据 ⑦
第 4 页 共13页
图1-2 2008我国与主要贸易伙伴国农产品贸易比重图
1.2.2 中国-东盟农产品贸易产品种类日趋多样化
东盟出口到中国的农产品主要以木材、木材加工品和动植物油为主,东盟出口到中国的农产品中的谷物、蔬菜、水果、食糖、鱼类等快速增长, 21世纪初, 东盟对中国农产品出口中,木材、木材加工品和动植物油出口比例下降到仅占总额的 50%左右, 其他农产品出口量比例上升到约 50%,东盟对中国农产品的出口贸易呈现出多样化发展趋势。同时,中国出口到东盟的农产品主要为蔬菜、水果、谷物、种子和加工食品等。近几年,中国出口到东盟的蔬菜和水果、谷物和种子、加工食品分别约占其出口到东盟的农产品总额的28%、17%、37%。
2.2.3 我国在与东盟的农产品贸易中长期处于逆差地位
据国家统计局历年的统计数据,中国与东盟各国的经贸往来一直都是处于逆差的状态,从1993年开始到现在,中国与东盟各国的总贸易额都一直是逆差,2004年度更是达到了峰值的201亿美元,2004年我国对全球的贸易总量虽然是顺差,但是我国农产品在全球的贸易中是逆差,而且中国对东盟的农产品贸易也处于逆差。2005年贸易逆差有所回落,为12.6亿美元,但占2005年中国农产品贸易逆差的比重高达85.7%,2008年我国对东盟的农产品贸易逆差更是高达46.6亿美元,对东盟的农产品贸易逆差成为中国农产品全球贸易逆差的重要来源。增加对中国的出口已经成为东盟国家经济增长的重要动力。
1.2.4 相对于双边贸易总量而言,农产品贸易规模较小
早在2001年,当时东盟与世界农产品贸易总额为 430亿美元, 而与中国农产品贸易总额仅为30亿美元左右, 仅占 7%, 只是东盟与美国农产品贸易额的1/2,比东盟与日本农产品贸易额少了1/3。根据商务部的统计数据显示, 2008年我与东盟双边贸易总额达2311.2亿美元,而双边农产品贸易额只有138.2亿美元,农产品贸易占双边贸易总额的6%;我国农产品出口东盟45.8亿美元,占我国农产品出口总额的比重为11.3%;我国从东盟进口农产品92.4亿美元,占我国农产品进口总额的16%。很明显, 我国与东南亚国家的农业贸易额规模还较小。
1.2.5 在中国-东盟贸易中,中国农产品的贸易条件改善
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建立将为我国对外经贸发展提供新的空间。东盟是我国最重要的周边地区之一,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建立将极大改善我国经济发展的周边环境。建立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不仅有利于我国对外贸易的市场多元化,抵御其他区域一体化组织带来的贸易内部化对中国出口市场的冲击,而且将推动我国“引进来”和“走出去”战略的实施,充分利用国际和国内两个资源、两个市场,实现“引进来”和“走出去”相结合,为我国经济发展寻找新的空间。
相比较而言,中国对东盟出口农产品中加工品比重大,价格高,而从东盟进口的初级产品较多,因而,中国农产品的贸易条件较好。“早期收获”计划已经成功地促进了中国与东盟的农产品贸易,2005年7月开始的7000种货物陆续销减关税还将使中国和东盟的贸易规模继续扩大,因为关税减让,双边贸易额不断增长,我国可以从东盟各国进口原材料,充分利用国内丰富的劳动力资源,大力发展我国的出口加工业,增加产品附加价值,获取更多的利润。由此可以看出,虽然近几年东盟与中国农产品贸易总量发展很快,但是仍有较大的发展空间和潜力。
⑩⑧
2 中国-东盟农产品贸易存在的问题
5 共13页 第 页
2.1 双方农产品贸易既有互补性又有竞争性
中国和东盟各成员国具有各自的比较优势,双方在自然资源、产业结构和生产能力上的差异,导致在产业间和产业内都形成了互补性的贸易特征。中国和东盟同样具有着丰富的农业资源和劳动力资源,气候与地理条件等因素也决定了双方的农产品具有相似性,然而中国西南地区的产品结构则与东盟各国有着较强的竞争性。
中国与东盟区域内贸易农产品既有互补性又有竞争性。中国和东盟农产品贸易中动、植物油、脂及其分解类产品,木及木制品、木炭类产品,食用蔬菜、根及块茎类产品,肉、鱼、甲壳动物及其它水生无脊椎动物的制品类产品,蔬菜水果制品类产品和烟草及制品类产品互补性强;食用水果及坚果类产品,谷物类产品,鱼、甲壳动物、软体动物及其他无脊椎动物类产品,制粉工业产品及含油籽仁及果实类产品具有较强的竞争性。中国每年食用以及工业用棕榈油需要进口量约十几万吨,2005年我国从东盟净进口棕榈油等油脂19.8亿美元,成为中国与东盟贸易农产品中互补性最强的农产品。中国从东盟进口的原木、锯材、纸浆等产品是国内资源短缺产品,这些产品的进口有利于中国森林资源的保护。我国出口东盟的肉、鱼、甲壳动物及其它水生无脊椎动物的制品、蔬菜水果制品和烟草及制品多为我国有优势、东盟国家不生产的产品。
中国东盟农产品产业内贸易最活跃的是食用蔬菜、根及块茎类产品。我国出口东盟的食用蔬菜、根及块茎类产品主要有马铃薯、蒜头、洋葱、菜花和甘蓝、胡萝卜、干香菇、干豆等,从东盟各国进口食用蔬菜、根及块茎类产品主要品种为木薯干。
从进出口产品品种看,互补性很强。中国出口主要产品品种为柑橘、鲜苹果、梨、核桃仁、红枣、鲜葡萄、白果以及板栗等,这些温带水果及干果对丰富东盟水果市场起到重要作用,同时也给中国温带水果出口带来商机。从东盟各国进口的水果有山竹果、鲜红毛丹、鲜西瓜、去壳腰果、椰子以及火龙果、鲜榴莲、鲜龙眼、鲜或干的香蕉、鲜莲雾、龙眼干及肉等,热带水果进口一方面充实了我国的水果市场,另一方面对中国热带水果产业造成了强力冲击,迫使南方省份在短期内进行产业结构调整,导致果农收入减少。
2.2 总体来看我国的农产品在贸易中处于比较劣势
在中国-东盟贸易区内,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泰国、越南农产品具有明显的比较优势,而且前三个国家的优势在不断提高,这些国家在农业上具有相对丰饶的土地和廉价的劳动力,而且越来越注意农产品的质量和品牌建设;而中国、菲律宾、新加坡农产品比较劣势明显。
东盟国家农产品的比较优势在中国东盟农产品贸易中得到很好的体现。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泰国是中国农产品贸易的逆差国,目前,中国在谷物及制品、肉类产品、水果蔬产品制品、蔬菜制品比较优势非常明显,具有极强的竞争力。泰国、越南、缅甸、菲律宾四国的水果蔬菜出口均有较强的比较优势。在中国对东盟农产品贸易中,肉鱼制品和蔬菜水果制品及烟草制品出口额远大于进口额,优势明显。但是中国的蔬菜、水果出口额更高,而且大于进口额,主要原因是中国蔬菜水果与东盟的互补性非常大;由于互补性强,谷物、鱼类产品虽然缺乏比较优势,但是逆差并不很大。
从总体来看我国农产品在国际贸易中属于比较劣势产品,由于东南亚地处热带,热带季风气候终年高温,有明显的旱雨季;热带雨林气候,终年高温多雨。有利于热带经济作物的生长。棕榈油、橡胶、咖啡、椰子等都在世界上占着重要甚至处于垄断地位,在这些热带产品的贸易中我国更是处于比较劣势。
第 6 页 共13页
2.3 我国的农产品出口结构不合理
根据一些专家的研究成果,在中国对东盟各国的农产品出口结构中,非优势互补农产品占了大部份额。而且中方对东盟各国的农业出口结构中附加值低的谷物占了很大比重,而高技术含量、高附加值的农产品如园艺产品、畜产品及其加工品的比重较低。
在我国出口的农产品中,初加工产品占到80%,而深加工产品仅占20%,造成我国农产品出口结构不合理,我国农产品深加工技术和设备较发达国家相比尚有较大差距。农产品加工的技术和设备问题增加了我国农产品的生产成本,也影响了农产品质量的提高。 ⑧
2.4 双边贸易机制还不完善
从世界范围来看,中国农产品贸易自由化的推进速度非常快。在这个较短的过程中,原有的带有强烈计划性质的政府宏观调控体系已经取消,但新的能够适应市场经济和国际贸易规则要求的调控体系刚刚初步建立,还存在很多不完善的地方,特别是如何防范快速自由化对国内相关产业的冲击和损害方面更加欠缺。我国在世界农产品生产中有着重要的地位,但是在农产品贸易中却不具备完善的产品流通配套机制,东盟各国的农产品已经形成生产、运输、包装、销售的一体化,而我国的农产品出口尚未达到这种水平,由于在贸易过程中缺乏相应的质量检测认证机制,我国出口的农产品的质量参次不齐,严重影响了我国农产品在东盟各国的声誉。这也正是我国农产品在世界农产品贸易市场中屡屡遭遇贸易壁垒的重要原因。
2.5 基础设施不健全
基础设施不健全主要表现在运输不畅上,中国与东盟的贸易往来主要依靠海运和陆运,其中西南与东盟国家接壤的省份则主要依靠陆运与河运。根据现有的交通设施,云南、广西等地与毗陵的东盟国家的农产品贸易基本上是依靠公路运输的。在已开放的边境口岸中只有凭祥海关有南宁—友谊关高速公路,虽然目前昆明至曼谷的高速公路已经修通,但是由于地理和自然因素的影响,部分路段只是二车道,运输量明显不能满足需求。其他的边境口岸的交通条件就不容乐观了,这样就使得运输成本很高,制约了农产品贸易的进一步扩大,严重影响了双边贸易的发展。
由于湄公河流域水位季节性变化比较大,并且地形比较复杂,大部分河槽深切,多峡谷,所以航运不发达,上下游航运不能直通,上中游昌盛以下可分别通小汽艇和小轮船,金边以下通3000吨海轮。因此,我国与东盟各国的贸易受到交通运输条件的制约。
2.6 人民币汇率变化对出口的影响
根据一般原理,人民币汇率升值,农产品的出口将减少;人民币汇率贬值,农产品出口将增加。近年来人民币汇率持续升值,尤其是金融危机爆发以后,美元大幅贬值,人民币面临巨大的升值压力,对我国的出口极为不利。人民币升值一方面削弱了我国农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的价格竞争力,另一方面增加了农业生产的成本。尤其是我国的农业比较优势都不及东盟主要国家(泰国、马来西亚、印尼西亚和越南)。而随着人民币的升值,东盟各国都先后把人民币作为外汇储备,依托对我国的出口来获取更多的人民币,进而作为经济发展的动力。
短期内来看,由于价格上升,我国农产品的出口成本会加大,这样在国际市场上,我国农产品的价格将会提高,我国农产品的国际竞争力就会下降,这对于我国的弱势农业来说无疑是不利的;目前在我国农业出口商品中,初级农产品占80%,传统农产品和大宗农副产品占40%以上,而这都是对价格变化的敏感度较低,需求弹性较小的产品。
7 共13页 第 页
3 中国—东盟农产品贸易发展趋势
3.1 我国与东盟农产品贸易总量将不断增长
国家出台的《农产品出口“十一五”规划》在“分市场发展目标”一节中明确指出,东盟农产品贸易市场将是我国在“十一五”期间进行深度开发的潜力市场,在此阶段,我国对东盟各国的农产品出口将面临难得的历史性机遇和较为宽松的贸易环境,具有进一步扩大出口的基础。中国和东盟国家的贸易关系发展十分迅速,双方在资源构成、产业结构和工农业产品等方面各具特色,互补性很强,扩大双方贸易规模的潜力巨大。
中国与东盟绝大多数国家在自然资源方面各有所长,形成了出口商品在结构上的互补。自然资源是形成产业间互补的主要原因,东盟的相对不发达的国家,如越南、缅甸、老挝、柬埔寨倾向于自然资源的出口,而中国的自然资源正逐渐减少,有些资源由于地域关系也不是中国所长,正好可以通过进口,缓解资源压力;而新加坡等新兴工业国家,可以和我们交流技术,互补不足。随着近年来部分东盟国家劳动力成本的逐步高涨,中国在劳动密集型产业上的优势越来越明显。中国出口的大部分产品由于其不可替代性,受到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菲律宾和泰国等国的欢迎。
总体而言东盟与中国的农产品出口总额之间存在着正相关的关系,也就是说中国的出口增长可以带动东盟农产品出口的增长,随着我国商品贸易结构的优化,农产品贸易额的增长速度明显低于全国商品的增长速度;而随着东盟商品贸易额的增长,农产品贸易额的增长速度也呈现快速增长的趋势。
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建立将使得双边贸易更加便利、成本下降,为贸易额增长创造条件;中国在不断扩大内需,经济增长的空间和潜力仍然很大,双方各领域的合作可以不断加深,因此,中国与东盟的贸易前景十分乐观。
数据显示,2000-2007年东盟对外贸易增长率为11%,而与中国贸易增长率则为26.7%,中国与东盟贸易额提前3年实现2000亿美元的目标。东盟出口已经从简单的依赖美国、欧洲和日本市场,向美欧、日本和中国“三足市场”转变。就东盟各国而言,在欧美遭受严重金融风暴、消费锐减的时候,东盟现约有6亿人口,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人们消费水平的提高,东盟巨大的消费市场必将对各种农产品产生巨大的需求,而中国与东盟之间实现农产品零关税势必将大大降低东盟各国从中国进口的成本,从而产生贸易进口转移效应,使得东盟原来向美国、日本、欧盟等进口的产品转向我国进口,这也将扩大我国农产品的出口规模。潜力巨大的中国市场成为东盟国家重要的进出口目的地。
3.2 我国与东盟农产品贸易逆差将进一步扩大
由于中国农业资源比较匮乏,尽管很多农产品产量都位居世界前列,但多数都不具备国际竞争力,随着加入WTO以后国内市场的快速开放,中国农产品贸易已由过去长期的顺差状态转变为近几年的逆差状态,而且逆差呈扩大趋势。据国家统计局历年的统计数据,中国与东盟各国的经贸往来一直都是处于逆差的状态,从1993年开始到现在,中国与东盟各国的总贸易额都一直是逆差,2004年度更是达到了峰值的201亿美元,2004年我国对全球的贸易总量虽然是顺差,但是我国农产品在全球的贸易中是逆差,而且中国对东盟的农产品贸易也处于逆差。2005年贸易逆差有所回落,为12.6亿美元,但占2005年中国农产品贸易逆差的比重高达85.7%,2008年我国对东盟的农产品贸易逆差更是高达46.6亿美元,对东盟的农产品贸易逆差成为中国农产品全球贸易逆差的重要来
第 8 页 共13页
源。从长期来看,中国农产品贸易必将保持逆差状态,而且逆差额还会呈扩大趋势。
农产品实现零关税后,面对中国巨大的消费市场,东盟泰国、越南、马来西亚等几个在传统农业方面(如在粮食和热带水果方面)占有优势的农业国,必将进一步扩大对我国农产品的出口,这势必将进一步扩大我国在农业贸易中的逆差。就中国与东盟的农产品贸易来看,由于我国对东盟各国的出口产品并没有太多的比较优势,甚至在某些产品上还处于比较劣势。2008年我国农产品出口增长放缓,进口高速增长,贸易逆差快速扩大。农产品实现零关税后,面对中国巨大的消费市场,东盟泰国、越南、马来西亚等几个在传统农业方面(如在粮食和热带水果方面)占有优势的农业国,必将进一步扩大对我国农产品的出口,这势必将进一步扩大我国在农业贸易中的逆差。同时东盟大量具有比较优势的热带水果和谷物等产品进入我国市场,必将加剧国内水果和粮食市场的竞争,将会对我国南方几个省份的热带作物和以谷物、棉、糖等传统农产品等比较典型的土地密集型产业产生较大的冲击,造成国内种植者收入的减少,给我国部分农业带来很大的冲击。东盟作为我国最大的热带水果和食用植物油生产基地,在我国的农产品进口来源地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3.3 双方的农产品竞争将越来越激烈
由于生产成本、自然条件、生产技术等方面的影响,我国的一些农产品在实施“零关税”后,将会受到东盟各国进口产品的冲击,尤其是不具备比较优势的热带水果等产品。越南和泰国的荔枝、龙眼,菲律宾的香蕉、菠萝,泰国和菲律宾的芒果等产品就是典型的代表。我国南方各省也有这些产品的生产,而且产品的质量也不差与东盟各国。但是,我国的农业生产主要是一家一户的经营模式,整体素质不高,缺乏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中国与东盟出口结构的趋同态势越来越显著,这意味着在未来相当长时间内中国在出口市场上将遭遇到来自东盟越来越强劲的竞争。究其原因,中国与东盟在自然禀赋、生产传统、技术水平、市场辐射以及地理位置等方面均有相似之处,各国基于自身比较优势或其他因素,在东亚产业转移和传递的过程中,主动地或被动地选择以资源密集型或劳动密集型产业为主导出口产业,从而导致了相似的出口结构。
农产品实现零关税,使得各种农产品在中国与东盟之间实现自由流通,东盟大量具有比较优势的热带水果和谷物等产品进入我国市场,必将加剧国内水果和粮食市场的竞争,将会对我国南方几个省份的热带作物和以谷物、棉、糖等传统农产品等比较典型的土地密集型产业产生较大的冲击,造成国内种植者收入的减少,给我国部分农业带来很大的冲击。
4 政策建议
4.1 加强双边农业技术合作
在农业技术方面,中国较东盟各国都要先进,尤其是对于越南、老挝、柬埔寨、缅甸等经济相对落后的国家,这几个国家的经济发展水平,农业机械化水平和农业技术水平都不如我国。中国在某些领域的农业科技水平已经处于世界先进水平,如:农作物优良品种、农业机械成套设备及技术等方面。而东盟各国的农业经营模式与我国相似,都是以小规模的农业经营方式为主,并且这些国家又有着丰富的土地资源和气候资源,因此,我国的农业技术对东盟各国的农业发展具有很重要的借鉴价值。
对东南亚国家来说,中国的许多农业技术和设备“价廉物美”,比较实用,易于推广。就实用技术来看,杂交水稻等农作物栽培技术、温带蔬菜水果、食用菌栽培、畜牧业和淡水鱼养殖业技术、
9 共13页 第 页
海洋捕捞、动物健康、农村能源技术(特别是沼气)、水土保持技术、农产品(特别是清真食品)加工、饲料加工技术、橡胶苗木培育技术和天然橡胶加工技术等受到了东南亚国家的欢迎。
东南亚国家大部份都是资源丰富,经济基础差,生活水平较低,给我们带来了无限的商机。丰富的资源,低廉的价格,拥有巨大的利润空间。在不断推进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建设的进程中,我国应该充分发挥自身的技术优势,利用东盟各国的资源优势促进双方的农业发展。在此基础上,我们要加强与东盟各国的农业技术合作,在输出农业技术的同时,促进我国的农业机械、化肥、农药等产品的出口。
4.2 提升中国与东盟的农产品贸易在世界农产品贸易中的地位
据国家农业部的统计数据显示,2008年,东盟已经超越欧盟和日本成为我国的第二大农产品贸易对象,仅次于美国。因为中国和东盟都是世界上重要的农产品输出国,对世界农产品贸易有重要的贡献,所以中国与东盟国家农产品贸易格局的变化将会引起世界农产品贸易格局的变化。
亚洲地区的农产品贸易主要集中于区内贸易,而参与国际农产品贸易的部分远远小于区内贸易,世界主要的农产品贸易国集中在欧洲、南美和北美等地区,亚洲是世界第二大农产品贸易地区,但是根据WTO的贸易统计数据,2004年,本区的区域内农产品贸易额占总贸易额的60%左右。随着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构建,各国间的农产品贸易将逐步实现“零关税”,区域内贸易的门槛将会越来越低,产品交流也会越来越便捷和频繁,这一方面将使得各种农产品在中国与东盟之间实现自由流通,大大降低我国农产品的出口成本,扩大我国农产品的出口规模;另一方面将大大降低东盟各国从中国进口的成本,从而产生贸易进口转移效应,使得东盟原来向美国、日本、欧盟等进口的产品转向我国进口,改变了世界农产品贸易中的国际地位。
农产品实现零关税,可以使我国有优势的蔬菜和水果借助东盟市场这个平台过境,避开来自贸易伙伴国强加的关税和非关税贸易壁垒,以转口贸易或过境贸易的方式,出口到对东盟国家农产品的贸易壁垒低于中国的国际市场,进而扩大我国农业产品的出口规模。
因此,政府部门在引导企业因地制宜,充分发挥各自的资源禀赋优势,发展特色农业,加强区域内贸易的同时也要注重一体化,充分利用自身的比较优势,相互利用对方的资源优势,实现资源共享,努力降低生产成本,增强本区的农产品在世界市场中的竞争优势,减小对美国、欧盟和日本等主要的发达国家的依赖性,提升在世界农产品贸易中的地位。
4.3促进产业结构升级
目前来看,中国与东盟各国的农业合作仍是以初级农产品和农业资源的合作开发为主。随着各国农业技术和农业经济的逐步发展,中国与东南亚的农产品贸易结构也必须随之升级。而当前,不仅我国向东盟国家出口的农产品仍以低技术含量、低附加值的初级产品为主,东盟国家向我国出口的农产品结构也是较为低级的。随着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建设的不断深入,先进的农业技术和科学管理经验将会互相交流传播,这都要求促进中国与东南亚各国农产品贸易结构升级。
东盟国家地处热带和亚热带地区,以生产和出口热带和亚热带农产品为主。而中国除了东南部分省区具有与东盟相近的自然条件以外,多数省份地处温带,因此中国和东盟国家在农产品贸易上具有很强的互补性,我国在温带产品果蔬等方面与东盟各国相比具有品种多、价格便宜等比较优势,这样就山东、浙江、四川、陕西等农产品出口大省带来了进军东南亚市场的好机会,有利于促进部分省、区农业升级,是相关省、区调整名、优、特果蔬种植战略和推行农业标准化工作,实施质量安全认证,保证果蔬生产符合无污染、安全、卫生、营养等国际化标准,以获得更多国内和国外市
第 10 页 共13页
场份额的“兴奋剂”。同时由于东盟各国在热带水果、谷物等土地密集型农产品的生产上处于优势,这样就可以降低我国国内资源成本相对较高的农产品(如谷物、糖料等农作物)的播种面积和产量在农作物总播种面积和总产量中的比例,同时增加我国温带作物(如玉米、小麦、大蒜、辣椒、胡萝卜等蔬菜和苹果、梨等温带水果)的播种面积和出口产量,实现优势互补,促进双方贸易结构的多元化。而对于以出产热带水果为主而受到冲击的南方各省、区,目前可以在充分调整热带和亚热带大宗和优质农产品生产规划布局的基础上,加快建设一批面向东盟市场、具有竞争优势的果蔬基地,并把农业资金投向果蔬保鲜、加工和产品开发上,延伸产业链,进一步优化资源的配置,促进我国农业结构的优化。
由于中国与东盟各国将逐步实现农产品进出口零关税,这就必然会导致我国农产品进口的大幅增加,使得我国农产品在国内市场上面临着很大的挑战,因此,政府要根据国内各省份和地区的地域优势,气候条件等因素,因地制宜,合理布局农业产业,加大亚热带水果种植结构调整力度,鼓励采取“公司+农产品基地+农户”的经营模式,提高抵 御风险能力。加大力度保护和促进蔬菜、花卉、茶叶等竞争力较强的优势农产品的种植和出口,大力发展柑橘、苹果和梨以及反季节蔬菜出口,与东盟农产品形成错位竞争。充分利用农产品零关税机遇,进一步扩大越南、老挝、缅甸、柬埔寨等国优势资源产品进口,利用自身在果汁、罐头和饮料加工方面的优势,促进深加工产 品的大力发展。
随着我国商品贸易结构的优化,农产品贸易额的增长速度明显低于全国商品的增长速度;而随着东盟商品贸易额的增长,农产品贸易额的增长速度也呈现快速增长的趋势。农产品出口规模的增加无疑将增强我国农产品在东盟和世界市场的占有率和影响力,提升我国农产品出口的市场竞争力。
4.4 完善双边农产品贸易机制
根据2002年11月中国与东盟签定的《中国与东盟全面经济合作框架协议》,中国与东盟全面经济合作的目标是:加强和增进各缔约方之间的经济、贸易和投资合作;促进货物和服务贸易,逐步实现货物和服务贸易自由化,并创造透明、自由和便利的投资机制;为东盟新成员国更有效地参与经济一体化提供便利,缩小各缔约方发展水平的差距;为各缔约方之间更紧密的经济合作开辟新领域,制定适当的措施。
鉴于我国和东盟目前在农产品贸易中表现出双边贸易机制不完善的问题,在未来的农产品贸易过程中,政府应该制定出新的能够适应市场经济和国际贸易的规则,以应对快速自由化对国内农产品生产带来的冲击,同时也要建立有效的农产品质量检验标准与认证机制,以保证我国出口的农产品的质量,提升我国农产品的国际声誉。另外,我们还应该向东盟各农产品出口已经形成生产、运输、包装、销售的一体化的国家学习,争取在国内形成一套成熟的出口销售机制。政府不仅要给予受到冲击的产品和农民适当的财政补贴;还要积极指导出口企业主动申请原产地证,确保享受优惠待遇;更要充分考虑中小企业需求,为鲜活农产品出口提供“绿色通道”,特别要缩短检验检疫时间,加大“属地申报,口岸验放”政策宣传,提高 通关效率,降低贸易运行成本。
4.5 加快基础设施的建设步伐,提高货物的流通速度
目前,我国正在为“泛亚铁路”的建设和“湄公河黄金水道”的开发而努力,以改善中国与东盟的水、陆交通条件,加强与东盟各国的贸易往来,以加强各成员国间的经济联系,促进此区域的经济和社会发展,实现区域共同繁荣。泛亚铁路东线建成后,将成为中国与东盟实现经济对接强劲
11 共14页 第 页
的物流通道,实现中、越、柬、泰、马、新之间的国际铁路联运,有利于中国加强东南亚各国的物资交流,大幅降低中国与东盟各国的货物运输成本。它将为中国与东盟各国间的贸易往来、金融投资以及经济技术合作创造良好条件。
加快湄公河流域的开发,不仅可以加强中国西南部各省市与东南亚的联系,还能促进双方产业结构的调整和优化,使这一经济繁荣地区拥有一条便捷的“黄金走廊”。单从运输里程看,中国内陆省区西下印度洋和西进中东、北非、西欧等地,可因此缩短运距3000-5000公里。经过整治后,上湄公河航道航运经济效益大大提高:船舶装载吨位由原来的100-150吨,提高到200-250吨,运输成本下降30%-40%,通航期也由原来的6-7个月提高为10-11个月。如今,经澜沧江-湄公河水路往来的六国货物已达200多万吨,其航运贸易额已逾百亿元。据我国交通部门预测,2010年,这条航道货运量将达150万吨,客运量可达40万人次。将为整个地区的贸易往来做出重大的贡献。 ⑨
4.6 提高产品竞争力,加快农业的规模化生产
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以后,大量的农副产品,应当充分运用注册商标和地理标志获得法律保护;尤其是在农产品进出口贸易中,应当利用我国已经加入的商标保护国际协定,到国外注册自己的品牌,让品牌成为企业进入国际市场的通行证。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消费者对农产品的质量标准要求达到了空前的高度,不仅对农产品本身有非常复杂的质量要求,而且对生产该产品的环境质量也有严格的要求。尤其是近年来我国频频发生与食品安全有关的事件,消费者的生命安全得不到保障,在对外贸易中质量安全问题已成为影响中国农产品对外贸易的主要因素。只有强化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不断提升农产品质安全水平,才能提高农业竞争力,确保农产品“走得出,立得住,发展得好”。
加强质量管理,提高产品质量和安全,是提高农产品竞争力的有效手段,所以我们在以后的农产品贸易中应该严格按照国际标准和东盟各国产品准入标准,理顺我国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体系,促进我国在农产品质量安全法律法规与标准体系的建设和完善。切实加强农业生产环境、生产过程、加工工艺和出口产品的检疫、检验工作,限制污染、破坏环境和不符合检疫检测标准的产品出口,加强我国农产品质量,大力发展绿色食品和无公害产品,实现从田间到口岸、从田间到餐桌的全过程质量管理,提高管理效率,从而保证我国农产品的安全、卫生和营养,提高我国农业企业的国际形象和效益,有效的跨越非关税壁垒,促进我国农产品的出口,提高我国产品的国际竞争力。
今后中国对东盟农产品贸易一方面要在现有市场基础上加大开发力度,一是加强互补农产品和特色农产品的出口;二是加强出口营销意识和品牌意识,提高产品质量,在中国有优势的农产品制品出口方面有所突破。另一方面对中国对东盟的农产品贸易逆差要辩证看待,不需要过度担忧,因为中国从东盟进口的农产品大多为资源类农产品,对于弥补我国农业资源的匮乏有重要作用。
规模化生产是降低生产成本的一种有效手段,这种手段既适用于劳动密集型产品,也适用于土地密集型产品。因此,在与东盟的农产品贸易中,我国应该大力推进出口产品规模化生产,以降低生产成本,获取更大的利润,增加农民的收入。
结语
中国和东盟都是世界上重要的农业国,随着中国-东盟“早期收获”方案的实施和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建设步伐的不断推进,双方的贸易也取得了长足的发展,尤其是在农产品贸易方面表现
第 12 页 共14页
出来的良好发展势头,2008年双边农产品贸易顶住了世界性经融危机的冲击,较2007年有了很大的增长,这意味着中国与东盟的农产品贸易还有很大的合作空间,东盟作为我国重要的农产品进口来源地,在我国的农产品贸易中有着重要的地位。虽然在双边贸易中还存在贸易机制不完善,产品结构不合理,产品具有竞争性,相似程度比较高等一系列问题,但是随着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不断推进,双边的农产品贸易额将会进一步增长,农业技术交流也会更加密切,同时也会促进双方的产业结构调整和贸易机制的完善。
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建立后,将成为世界上最大的由发展中国家组成的自由贸易区。中国和东盟各国将作为一个统一的经济体为世界提供农产品,由于双边的资源禀赋、农业生产技术、产品结构、贸易机制、关税以及加工和销售等方面都还存在较大的差异,因此,政府应致力于农业生产结构的调整、贸易机制的建设和完善和促进农业生产、加工和销售的一体化进程等环节,以创造一个“双赢”的局面。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不仅包括贸易投资部门自由化目标,还把政治目标作为自由贸易区的重要内容。因此,自由贸易区的建立将有助于加强中国与东盟国家之间的政治、外交和经贸关系,使中国和东盟睦邻互信的伙伴关系进一步深化,在国际事务中相互理解和支持。对于东盟国家来说,可以充分利用自身自然资源的比较优势,利用我国的技术资源优势,实现资源共享和合理配置,努力降低生产成本,增强本区的农产品在世界市场中的竞争优势,减小对美国、欧盟和日本等主要的发达国家的依赖性,也可以彼此加强自己内部的整合,提高自己在世界舞台上的地位。
参考文献
[1] 国家农产品出口“十一五”规划
[2] 孙林.中国-东盟农产品贸易竞争与合作研究[M]. 南京农业大学出版社,2005年
[3] 孙雨嘉.中国与东南亚农业合作展望[J].经济研究导刊,2007年 01期
[4] 李培祥.中国与东盟农产品贸易:特征及结构变化趋势[J]. 财贸研究,2007年 04期
[5] 陈人欢.“早期收获”对我国农产品贸易的影响[J].东南亚,2005年 03期
[6] 王俊霖.早期收获计划对我国与东盟农产品贸易及我国农业的影响[J].东南亚,2004
[7] 金春丽、李嘉、文萍.透视中国与东盟农业产业合作前景[J].瞭望,2003年 18期
[8] 吕玲丽.中国与东盟农场品出口相似性分析[J].世界经济研究,2006年第1期
[9] 孙艳艳、盛术俊.中国-东盟农产品产业内贸易水平的实证分析[J].东南亚纵横,2007年11期
[10] 孙林、李岳云. 中国与东盟主要国家农产品的贸易、竞争关系分析[J].世界经济研究, 2003,(08).
[11] 山世英.中国-东盟农产品贸易格局分析[J].对外经贸实务,2007年
[12] 张峭.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建设对中国农业的机遇与挑战[D].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信息研究所,2006年
[13] 许宁宁.来自东南亚的商机报告[M].华夏出版社,2002年版
[14] 柯炳生.我国农产品竞争力现状[J].农村实用技术与信息,2003,(03). ① 数据来源:新华网
13 共14页 第 页
②
③
④
⑤
⑥
⑦
⑧
数据来源:国家商务部统计数据 数据来源:在线国际商报网站 数据来源:中国农业网 数据来源:国家食物与营养咨询委员会 数据来源:中国宏观经济信息网 数据来源:中华商务网 数据来源:时代周报
China -ASEAN trade of agricultural research
ZHAO Shu—quan
International Economics and Trade 2005 grade,School of Economics and Management,Chongqing Three
Gorges University,Wanzhou,Chongqing,404000
[Abstract] China and the ASEAN economic and trade exchanges between the countries has a long history, with the construction of China-ASEAN Free Trade Area of the pace of progress, agriculture has become the China-ASEAN Free Trade Area of the building and the pioneer of an important aspect. China and ASEAN countries as a result of agriculture at the same stage of development, agricultural modernization and mechanization level of close to variety and harvest of agricultural and sideline products are complementary, China and ASEAN decided to have a wide range of agricultural cooperative. The two sides in 2002 to start the "Early Harvest" program, in the free trade agreement reached before the pre-open trade in agricultural products to China and the ASEAN agricultural trade growth. China-ASEAN agricultural trade in the foreign trade of China's agricultural products in particular, the status of agricultural imports increased gradually, the ASEAN has become China's important agricultural trade partner. In the future path of development, the ASEAN will become a rapidly emerging economic entities, will also become an important strategic partner, the ASEAN market will be China's export industry development potential of most of the markets in the world. The construction of China - ASEAN Free Trade Area for the promotion of investment, stable regional economy and promote foreign trade growth mode and economic development model has a very important strategic significance. In this paper, based on the China-ASEAN trade in agricultural products of the current situation and problems of research, and on this basis for the current world economic situation on both sides of the development trend of agricultural trade analysis and the corresponding policy recommendations.
[Key words] China-ASEAN Agricultural products Trade Characteristics Policy recommendation
第 14 页 共14页
范文三:中国与东盟贸易的现状、问题及对策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
硕士学位论文
中国与东盟贸易的现状、问题及对策
姓名:杜光如
申请学位级别:硕士
专业:国际贸易学
指导教师:郭飞
20090401
摘要
在经济全球化和区域一体化迅速发展的国际经济环境中,各国纷纷寻求贸易伙伴进行双边或区域合作,以创造更大的经济发展空间。这一趋势在东亚地区表现得更加活跃。自2002年中国与东盟签署《中国一东盟全面经济合作框架协议》之后,建立中国一东盟自由贸易区的进程被正式启动,中国一东盟自由贸易区也将成为由发展中国家组成的最大的自由贸易区,对中国与东盟国家间的贸易产生巨大的影响。中国一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建立是东亚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开端,不仅仅关系到中国、东盟的经贸发展,同时,也是亚洲区域经济一体化进程的重要组成部分,甚至对整个世界经济的发展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本文在中国一东盟自由贸易区发展的背景下,分析了中国与东盟贸易的现状、特点、存在的问题以及制约双边贸易的影响因素。在相关的区域经济一体化和国际贸易理论及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对中国与东盟区域贸易的影响因素进行了科学、客观的分析,并提出相关的政策性建议。
论文的主体内容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中国与东盟贸易的发展与总体现状。这一部分主要是对中国与东盟贸易状况的总体介绍。首先,回顾了中国一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发展历程。然后,运用描述性的统计分析方法,对目前中国与东盟的总体贸易规模进行了考察,比较的分析了中国与东盟在彼此国际贸易合作中的地位和作用,并分析了中国与东盟区域贸易特点。中国对东盟贸易额快速增长并存在大量的逆差,经济合作具有较强的互补性,在贸易投资方面潜力巨大,这些构成了中国与东盟贸易的主要特点。
第二部分,中国与东盟贸易存在问题及影响因素。由于受到政治经济制度、交通基础设施、不完善的物流和金融体系等诸多因素的制约,中国与东盟间的区域贸易仍然存在很多问题。如贸易与投资的低水平增长,产品在第三方市场上的出口竞争,甚至是自由贸易区的主导权问题,这些都对区域经济合作以及经济一体化进程产生了消极的影响。
第三部分,政策建议。本文认为作为参与区域合作的国家,应该具有更加长远的眼光,拥有不计前嫌、共谋发展的勇气。这样既有利于自身的经济发展,同时又能顺应世界潮流,对整个区域一体化的进程起到促进作用。对于中国与东盟区域贸易的发展,本文从多个角度给出了政策建议,例如:加速中国一东盟自由贸易区建设:进一步推进大湄公河次区域经济合作;积极促进产业结构调整等。关键词:中国一东盟,区域贸易,现状,问题,对策
Abstract
Nowadays,moreandmorecountriestendtosearchtradepartnersto
broadenthedevelopmentestablishbilateralandregionalcooperationinorderto
trendismoreactiveinEastAsia.SincetheFramewOrkspaceofeconomy.This
AgreementonthePeople’sComprehensiveEconomicCo-operationbetween
AssociationofSoutheastAsianNationswassignedin
RepublicofChinaandthe
2002,theprocessofestablishfreetradeareabetweenChinaandASEANalso
thelargestfreestartedofficially.China.ASEANFreeTradeAreawillbee
trade
tradeareatothethatposedofdevelopingcountriesandbringhugeinfluencebetweenChinaandASEANinthefuture.TheestablishmentofChina-ASEANFreeTradeAreaistheoutsetoftheintegrationofEastAsia
relatedtothedevelopmentofeconomyandtradeol
regionaleconomy,notonly
bothChinaandASEAN,butalsoanimportantpartoftheprocessofthe
aintegrationofAsiaregionaleconomy,totothelargedegree,itisalsosignificant
developmentofworldeconomy.
ofTheanalysesthecurrentsituation,featuresandexistingproblems
theregionaltradebetweenChinaandASEAN,andconstruestheinfluential
onfactorsthatrestrictthebilateraltrade.Basedtherelatedtheoryandresearch
ainternationaltrade,giveresuitsoftheintegrationofregionaleconomyand
scientinc.objeetiveofthetradebetweenChinaanalysistotheinfluentialfactors
andASEAN.whileatthesametimeputforwardsomerelatedpolicysuggestions?
Themainbodyofthisdissertationisdividedintothreeparts:
oftheThefirstpartisthedevelopmentandgeneralpresentsituation
regionaltrade
91‘veabetweentoChinaandASEAN.ThemainpurposeofthispartisofthetradesituationbetweenChinaandASEAN?
generalintroducing
FreeTradeArea,Firstofa11,reviewthedevelopmenthistoryofChina-ASEAN
ofdescriptiveandtheninvestigatesthewholetradescalebyusingtheapproach
statisticaianalysis,analysesthepositionandfunctionininternationaltrade
otherparatively.ThenanalysescooperationofChinaandASEANofeach
thefeatuI.esoftheregionaltradebetweenChinaandASEAN,Thetradevolume
cooperationhasf}OmChinatoASEANincreasesdramatically;economic
onandhasgreatpotentialstronglyplementarilytradeinvestmentaspect,
ChinaandaUoftheseposethemainfeatureoftheregionaltradebetween
andASEAN.
andinfluentialfactorsoftheThesecondpartelaboratesexistentproblems
ASEAN.BecauseoftheinfluenceofmanyregionaltradebetweenChinaand
factorssuchasinfrastructllrethepoliticalandeconomicsystem,transportation
logisticsandfinancialsystem,thereareandimperfectstillsomeexisting
problemsintheregionaltradebetweenChinaandASEAN?Forinstance,the
ofproductinthethirdsiowgrowthoftradeandinvestment,exportpetition
partyallbringmarket,eventheissueofthekeypoweroffreetradearea,they
andhindertheprogressofne2ativeeffectstoregionaleconomiccooperation
economicintegration.
dissertationThethirdpartistheconclusionandpolicysuggestions?The
ar2u鹤thatif
shOuldbeaintheregionalcountrywantstoparticipatehavecourageforforgiveandcooperation,itgatherfarsighted,andtoseekdevelopment.Sothatitcannotonlybringmanybenefits
cantotheeconomlcdevelopmentofthecountry,butalsofollowtheworldtrend,andpromotethe
tradedevelopmentoIwholeprocessofregionalintegration.Fortheregional
ChinaandASEAN,theputforwardthefollowingpolicysuggestions?For
ofChina-ASEANFreeTradeArea;example,speedinguptheconstruction
ofthegreatfurtherpI.omOtingsub.regionaleconomiccooperationMekongRiver;
theindustrialstructureactivelypromotethecoordinationamong
andSOOn.adjustment'
Keywords:China-ASEAN,Regionaltrade,presentsituation,existentproblems'policysuggestions
学位论文原创性声明
本人郑重声明:所呈交的学位论文,是本人在导师的指导下,独立进行研究工作所取得的成果口除文中已经注明引用的内容外,本论文不含任何其他个人或集体已经发表或撰写过的作品成果。对本文所涉及的研究工作做出重要贡献的个人和集体,均已在文中以明确方式标明。本人完全意识到本声明的法律责任由本人承担。
特此声明
学位论文作者签名:奄l孝承夕z钐7年年月朋日
学位论文版权使用授权书
本人完全了解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关于收集、保存、使用学位论文的规定,同意如下各项内容:按照学校要求提交学位论文的印刷本和电子版本;学校有权保存学位论文的印刷本和电子版,并采用影印、缩印、扫描、数字化或其它手段保存论文;学校有权提供目录检索以及提供本学位论文全文或部分的阅览服务;学校有权按照有关规定向国家有关部门或者机构送交论文;在以不以赢利为目的的前提下,学校可以适当复制论文的部分或全部内容用于学术活动。保密的学位论文在解密后遵守此规定。学位论文作者签名:秽芳≯z凹7年争月腭日导师签名:呷色妒7年f月-6日
第1章引言
1.1选题背景
20世纪90年代以来,国际分工不断深化,世界各国问的经济联系越来越紧密,相互依存程度加深。出于打破资源配置和市场的地域局限性,实现资源和产品的互相补充以及提高经济实力和竞争力的需要,世界上地域相邻的国家或地区纷纷组建区域一体化组织。区域经济一体化是战后世界经济发展的重要特征,也是当前世界经济发展的客观必然趋势。区域经济一体化的趋势在国际贸易迅速发展的今天表现的同益明显,区域集团内部贸易额在世界贸易总额中所占比例已达到50%以上。东盟于1967年成立,被视为发展中国家间最成功的区域性合作组织之一,而且是中国的近邻。20世纪80年代后期以来,中国和东盟的经济关系得到了全面发展,在经济方面的合作更是不断充实和发展,具有坚实的区域联盟发展的基础。
2001年11月在文莱举行的第五次东盟和中国领导人会议上,中国与东盟就未来10年建立自由贸易区的问题达成协议。次年11月,在金边举行的第六次中国和东盟领导人会议上,**总理与东盟10国领导人共同签署了《中国与东盟全面经济合作框架协议》,开启了中国与东盟区域经济一体化的进程,成为中国与东盟全面经济合作的里程碑。中国一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建立,标志着人口总数超过17亿、经济总量超过2万亿美元的大型贸易区的诞生。2003年10月,中国与东盟领导人在巴厘岛峰会上发表联合宣言,双方决定建立“战略伙伴关系”,同时,中国正式加入《东南亚友好合作条约》,为双方的谈判建立起了政治上的保障。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建设正式步入正轨。
经过几年来双方的共同努力,中国与东盟的双边贸易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双边贸易额从2002年的547亿美元增至2007年的2025亿美元,几乎翻了两番。而今,中国和东盟都已成为彼此重要的贸易伙伴。中国一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建立已经有了一个完美的开端,但是应该清醒的认识到很多阻碍区域贸易发展的因素依然存在并制约着一体化的进程。究竟是哪些因素在影响着合作的深入,而在推进区域经济一体化的过程中我们又应当做出怎样的抉择,这些都是迫切需要研究和解决的问题。
1.2研究意义
1.2.1现实意义
中国一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建立是东亚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开端,不仅关系到中国、东盟的经贸发展,同时也是亚洲区域经济一体化进程的重要组成部分,甚至对整个世界经济的发展都具有重要的意义。区域贸易一体化道路应该如何走下
去?我们应该如何促进区域贸易的发展?中国一东盟贸易合作为我们提供了一个范例,这也正是本课题研究意义之所在。本文分析了中国与东盟贸易的现状,对影响贸易的因素作了细致、客观的考察,并给予了一系列政策建议,具有相当的现实意义。
1.2.2理论意义
二战后的国际贸易理论呈现出新的特征,主要是国际贸易总量、发达国家之间的贸易流量及产业内贸易流量的迅速增长,针对这些新情况,国际贸易流量影响因素的理论研究在二战后取得了很大的进展,经历了从古典、新古典到现代国际贸易理论的发展。本文针对中国与东盟贸易中国与东盟双边贸易发展的实际情况,从区域贸易的角度探讨了中国与东盟区域合作发展的途径。这也是从贸易角度对区域经济一体化进行研究的一次有益尝试。
1.3文献综述
对区域经济一体化问题的研究,特别是针对某一既定区域一体化进程问题的研究所涉及的范围非常广泛,包括区域贸易问题、投资问题、金融问题、交通运输问题、物流问题等,有时甚至涵盖了经济范畴以外的政治、军事安全和民族文化等问题。在对中国一东盟经济一体化问题的研究中就表现出这样的多层次性和多角度性。许多经济学家在贸易影响因素的方面做了许多工作。国外学者对于中国与东盟双边贸易的研究多集中在自由贸易区建立后的贸易效应方面,对于影响因素的研究多从理论方面分析。国内的实证则大多集中于中国或东盟自由贸易区各自的影响因素研究,而针对研究这两者之间双边贸易影响因素的文献则比较少。
金融角度的研究主要包括,朱仁友(2003)在分析中国和东盟各成员国的金融市场现状、发展趋势以及近年开展区域金融合作进展的基础上,就扩大和深化中国一东盟自由贸易区金融合作的意义、内容、面临的问题以及解决思路等进行了探讨。文淑惠(2006)则运用最优货币区的指标体系对中国与东盟区域金融合作的制约因素进行分析,结论显示其建立最优货币区的静态条件并不充分,但中国与东盟五个新兴市场国家在中长期内具备进行汇率或货币合作的可能;而与澜沧江一湄公河次区域国家则存在与拉美国家美元化合作形态类似的发展轨迹。
在交通物流方面,周毅(2005)认为从《中国与东盟全面经济合作框架协议》的签署到中国一东盟博览会落户南宁,再到“两廊一圈"可行性的提出,可以看出中国一东盟自由贸易区建设不断地进入实质性的操作层面,同时使广西在中国中国一东盟区域物流状况,并对物流合作提出以下建议:第一,建立区域物流合一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地位和作用得到进一步确立和凸现。岑丽阳(2007)分析了
作政策机制。第二,建立物流合作组织机制。第三,建立物流合作信息平台。第四,实施物流人才培养战略。
东盟一体化是发展中国家之间开展的最成功的地区化进程之一,但很多研究认为,东盟的成功在于政治合作而非经济合作。卢光盛(2006)特别讨论了东盟一体化的经济绩效问题。认为东盟经济一体化有着不错的绩效,同时也存在着一定的限度,对此有一个恰如其分的认识是很有必要的。
尽管学者们的研究方向各有不同,区域贸易研究还是占据了中国一东盟区域一体化问题研究的主流。王道俊(2006)探讨CAFTAl的建立对于中国一东盟贸易产生的效应,指出中国与东盟出口结构具有较强互补性,中国出口结构需要向资本技术密集型产品倾斜。李红(2007)结合利用2001年至2006年72个月数据所构建的数学模型的推演,预测了中国与东盟的货物贸易发展状况。
从产业内贸易效应角度的研究是中国一东盟贸易问题研究的一个主要方向。国内较早运用产业内贸易理论研究中国与东盟国家贸易的是史智宇(2003)。他以1990年和1996年10大类商品的双向贸易额作为研究对象,利用格鲁贝尔和劳埃德产业内贸易指数来分析双边的产业内贸易效应。与此同时,在对中国与东盟国家出口相似性比较后,史智宇(2004)认为中国与东盟自身的特点决定了双方无法固守“10+1”的合作。
王娟(2004)分析了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与东盟国家间产业内贸易的整体水平和现实结构以及对彼此贸易的贡献率,揭示了中国与东盟国家贸易逐步从产业间贸易走向产业内贸易的发展趋势。戴枫、耿利敏、孙文远(2005)利用1993—2003年的双边贸易数据,整理得出了双边的产业内贸易指数。李永发(2006)综合运用产业内贸易指数法和贸易竞争指数(又称为净出口指数法),对中国如何发展与东盟的双边贸易进行了理论研究。
另一种被大多数学者运用的研究方法是贸易引力模型方法。这类研究的趋同性体现在对模型变量的选择上。除了进出口GDP、人口和距离这些基本变量外,大部分学者将是否为APEC成员,是否相互接壤等变量引入模型。
侯铁珊、任珊、陈大伟(2006)把CAFTA国家成员资格作为这个模型的一个虚拟变量,结果发现贸易区的建立对双方间的贸易增长起到了很大的作用,而且此贸易区的开放性很好,并没有因此而大量地转移成员国与非成员国贸易伙伴间的贸易。赵丙奇(2007)运用引力模型,从总量和产品两个层面研究了东盟5国和东盟8个对话伙伴国之间的出口潜力。吴思敏、詹正华(2006)在模型中,引入表示自由贸易区内每两个国家之间的人均GDP差异的变量,这个变量的引入目的是为了检测“林德定理”对区内贸易的影响。
1CAFTA足“China-ASEANFreeTradeArea'’的缩写,即:中国一东盟自由贸易区。
1.4本文的研究方法与基本框架
1.4.1本文主要的研究方法
本文综合运用历史分析法和数据分析法,对中国与东盟的贸易现状进行了全面地研究。主要从历年中国统计年鉴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商务部网站收集了大量最新的数据,例如中国与东盟近年来的进出口额、中国与包括东盟在内的主要贸易伙伴的贸易额等等,并在此基础上计算出中国与东盟贸易增值率、依存度等重要指标,进一步分析得出中国与东盟贸易的特点。
此外,本文将定量分析法与定性分析法相结合,通过对大量数据的计算和分析,定性地得出中国与东盟贸易存在的问题及制约因素,针对这些问题与制约因素,提出促进中国与东盟贸易的政策建议。
1.4.2本文的基本框架
本文在相关的区域经济一体化和国际贸易理论及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对中国与东盟区域贸易的影响因素进行科学、客观的分析,并提出相关的政策性建议。文章主要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主要考察中国与东盟贸易现状和特点;第二部分针对中国与东盟贸易存在的问题以及制约双边贸易的因素进行了分析;第三部分综合以上研究结论,给出相应的政策建议。
1.5本文的创新之处
本文在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采用最新数据,尝试全面分析中国与东盟贸易的现状、存在的问题及制约因素。另外,本文对中国与东盟贸易的特点作了进一步的探索和归纳,具有一定的前瞻性。此外,本文的观点有一定新意,在一系列科学分析的基础上,试图提出促进中国与东盟贸易的新的政策建议,如进一步推进大湄公河次区域经济合作;积极促进双边产业结构调整和相互投资等等。1.6本文的不足之处
本文还存在以下不足之处:(1)在对中国与东盟双边贸易的研究中,仅涉及货物贸易领域,没有考虑服务贸易方面的因素,留待在进一步的研究中将二者结合起来研究并得出更为精确的结论;(2)本文未按国别深入分析东盟10国各自与中国的贸易情况。
第2章中国与东盟贸易发展现状
2.1中国一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发展历程
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前,中国与东盟之间的经贸关系由于受到政治等因素的影响,发展十分缓慢。冷战结束后,中国经济的高速增长以及东盟自身的发展壮大,促使双边经济合作进入全面发展的新阶段。1991年7月,钱其琛外长出席了第24届东盟外长会议开幕式,这是中国首次同东盟进行正式接触,此后,双边贸易额迅速攀升,从1991以来,以年均约20%的速度递增,2002年以来,连续7年保持20%以上的增长速度。并且多年来,东盟一直保持着中国第五大贸易伙伴的地位,2007年,东盟超过中国香港跃居成为中国第4大贸易伙伴。
2002年的11月,在金边举行的第六次中国和东盟领导人会议对于中国一东盟贸易的发展具有旱程碑式的意义。**总理与东盟10国领导人共同签署《中国与东盟全面经济合作框架协议》,开启了中国与东盟区域经济一体化的进程,标志着中国与东盟全面经济合作的开始。一个涵盖18亿人口、GDP超过2万亿美元,贸易额达1.23万亿美元2的大型贸易区就此诞生。次年10月,中国与东盟领导人在巴厘岛峰会上发表联合宣言,双方决定建立“战略伙伴关系”,同时,中国正式加入《东南亚友好合作条约》,为双方的谈判建立起了政治上的保障。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建设开始步入正轨。
2004年11月,中国与东盟在《中国一东盟全面经济合作框架协议》的基础上又签署了《货物贸易协议》和《争端解决机制协议》。2005年7月,双方自由贸易区降税进程已开始启动。中国与文莱、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菲律宾、新加坡和泰国六国将于2010年建成自贸区,越南、老挝、柬埔寨和缅甸这四个东盟新成员则可多享受五年的过渡期。届时,中国与东盟的绝大多数产品将实行零关税,双方的贸易将实现自由化。此外,中国与东盟在10+3(东盟与中目韩)合作、大湄公河次区域开发以及APEC、WTO等区域和多边经济领域进行着密切的协调与配合。中国还承诺将加大对“东盟一体化倡议”的投入,支持包括东盟东部增长区、越老柬增长三角等在内的各项次区域合作。
中国一东盟区域经济合作在已然形成的基础上,正沿中国一东盟自由贸易区方向往纵深推进,以适应中国一东盟战略伙伴关系的发展。
2.2中国与东盟总体贸易规模
如图2.1所示,随着中国和东盟的经贸关系往来日益加深,自2001年以来,中国一东盟的贸易进入了高速发展阶段,双方的贸易量不断突破历史新高。20072资料来源:张建i严,中国一东盟自由贸易区合作的进展情况、问题和展望,经济研究参考,2008年第17期,7页。
年双边总贸易额已达到2025亿美元,比双方原来预计到2010年双边贸易额达到2000亿美元的目标提前了3年,距离双边贸易额首次突破1000亿美元的2004年也只有3年时间。
图2.1近年来中国与东盟进出口总额
数据来源: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编《中国统计年鉴》,历年,中国统计出版社。
从2002年以来,中国一东盟间的进出口贸易展现出惊人的增速,始终保持在20%以上,如表2.1所示。在《中国与东盟全面经济合作框架协议》签署后的两年中,进出口增长最为突出。2003年中国对东盟进出口分别增长了54.94%和31.96%,2004年中国与东盟进出口总额增速也达到了33.99%。此后的几年虽然有所回落,但是从总量上看,对贸易需求的增长依然迅猛。其中,在2004年实行“早期收获计划"之后,中国对东盟的进出口额同比增长了31.51%和37.83%。在中国一东盟自由贸易区全面开始削减关税的2005年,双边的贸易额同样呈现出稳定增长的态势,进出口总额同比增长22.44%。2007年双方的贸易额增速为25.92%,增幅高于该年中国进出口贸易总额增速2.4个百分点。其中,中国对东盟出口额增长32%,拉动全国贸易出口增长2.5个百分点;从东盟进口额首次突破1000亿美元,增长21%,带动全国进口增长2.4个百分点。
表2.1中国一东盟进出口增长率(2003年一2007年)
年份
中国对东盟出口增长率
中国对东盟进口增长率
进出口总额增长率200331.96%54.94%45.05%200437.83%31.51%33.99%200529.06%17.98%22.44%200628.80%19.38%23.38%200732.02%21.07%25.92%数据来源: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编《中国统计年鉴》,历年,中国统计出版社。
从表2.2可以明显看出,中国与东盟的贸易一直以来呈现逆差的状况,东盟
已成为中国对外贸易逆差的主要地区之一。2004年双边贸易逆差超过200亿美元,之后贸易逆差呈现逐年缩小的趋势,到2007年中国与东盟的贸易逆差减少为142.40亿美元。这表明中国对东盟的进口仍存在较大的需求,东盟是中国的重要进口合作伙伴。
表2.2中国对东盟进出口额比较及贸易逆差情况单位:亿美元
年份出口额进口额贸易逆差
2002235.85311.9776.12
2003311.22483.37172.15
2004428.99635.67206.68
2005553.67749.94196.27
2006713.1l895.27182.15
2007941.471083.86142.40
数据来源: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编《中国统计年鉴》,历年,中国统计出版社。2.3中国与东盟互为重要的贸易合作伙伴
2.3.1东盟在中国国际贸易中的地位
2007年,东盟成为中国仅次于欧盟、美国和日本的第四大合作伙伴,同时也是中国的第五大出口市场和第三大进口来源地3,表2.3一表2.5根据商务部的数据分别列出了2007年中国与其主要贸易伙伴相关进出口情况,由此可见东盟在中国国际贸易中的重要地位。
表2.32007年中国十大贸易伙伴
位次国别(地区)贸易额(亿美元)同比增长(%)贸易总额占比(%)1欧盟3。561.527.016.4
2美国3,020.815.013.9
3日本2,360.213.910.9
4东盟2.025.525.99.3
5香港1,972.518.89.1
6韩国1。599.019.17.4
7台湾l,244.815.45.7
8俄罗斯481.744.32.2
9澳大利亚438.533.12.0
10印度386.555.51.8
数据来源:中华人民共和国商务部网站
3资料来源:李红,2007.2008年中国一东盟货物贸易数量分析与预测,东南亚纵横,2008.2,1>37。
表2.4
位次
l
2
3
4
5
6
7
8
9
102007年中国十大出口市场同比增长(%)29.214.418.8II.432.126.179.964.713.125.0国别(地区)欧盟美国香港日本东盟韩国俄罗斯印度台湾加拿大出口额(亿美元)2,451.92,327.01,844.3l,020.7941.8561.4284.9240.2234.6194.0出口总额占比(%)20.119.115.18.47.74.62.32.01.91.6
数据来源:中华人民共和国商务部网站
表2.5
位次
1
2
3
4
5
6
7
8
9
102007年中国十大进口来源地同比增氏(%)15.822.421.015.616.O17.233.812.142.016.4国别(地区)日本欧盟东盟韩国台湾美国澳大利亚俄罗斯巴西进口额(亿美元)1,339.5l,109.61,083.71,037.61,010.2693.8258.5196.8183.3175.6进口总额占比(%)14.OII.611.310.910.67.32.72.1I.91.8沙特阿拉伯
数据来源:中华人民共和国商务部网站
2007年中国与东盟的贸易额占中国所有对外贸易的9.3%。表2.6是根据国家统计年鉴的数据,计算出的近年来中国与东盟的贸易依存度,表中显示出中国对东盟贸易依存度近年来始终保持在996左右,这表明中国和东盟各国经济贸易依赖程度较强。
表2.6中国与东盟的贸易依存度(2002年一2007年)
年份
中国与东盟进出口总额(亿美元)
中国进出口贸易总额(亿美元)
中国与东盟的贸易依存度2002547.86207.78.82%2003794.68509.99.34%20041064.711545.59.22%20051303.614219.19.17%20061608.4176049.14%20072025.321737.39.32%数据来源: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编《中国统计年鉴》,历年,中国统计出版社。2.3.2中国在东盟国际贸易中的比重
经过数年的发展,中国也已成为东盟的第四大贸易伙伴,20世纪90年代初,中国与东盟的贸易额占东盟贸易总额的2%4,近几年已上升到10%以上,详情见图2.2。虽然相对于美国、欧盟、日本这几个东盟的主要贸易伙伴,中国在贸易的绝对量上还存在不小的差距,但是,中国与东盟的贸易发展十分迅速,已经在东盟国家的贸易中占有了重要的地位。自2001年以来,从贸易的相对量上来看,东盟主要国家与中国都稳步的增加。
中豳在素盟幽际绽茹中的比麓
15t‘
百lO
分
It.517//——\?.—/jI;。’。’z。二=f’_|‘瑗。j÷§
Oo轨_L。?,“z_t?kj=,b‘:,:翳
200120022003200420052006年
图2.2中国在东盟国际贸易中的比重(2001年一2006年)
数据来源: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编《中国统计年鉴》,历年,中国统计出版社。
总而言之,近年来中国与东盟贸易总量持续增加,双边经贸关系越加紧密,已经成为彼此重要的贸易合作伙伴。然而,中国与东盟间的贸易依然存在发展的空间,诸多方面有待拓展。
2.4中国与东盟贸易的特点
2.4.1中国对东盟贸易额保持快速增长并存在大量贸易逆差
自2000年以来,凭借地缘优势和东盟国家在金融危机后经济的复苏,以及中国近几年的持续增长,与东盟国家间的经济联系越来越密切,双边贸易规模都有了较大幅度的提高,见图2.1。不同于中国同美国贸易的高额顺差,中国对4资料米源:张建平,中国一东盟自由贸易区合作的进展情况、问题和展望,经济研究参考,2008年第17期P9。
东盟的贸易却是逆差。从产品的结构看,中国对东盟的贸易逆差主要来自于加工贸易方式为主的高新技术产品贸易。2005年,中国对东盟仅在高新技术产品项下的贸易逆差241.6亿美元;从国别来看,近年来中国前10位贸易逆差来源地就包括菲律宾、马来西亚和泰国,2005至2007年中国对以上三国的逆差和分别为238.4亿美元、301.5亿美元和373.3亿美元,见表2.7所示。
表2.7中国前十位逆差来源地
国别(地区)2007年逆差额(亿美元)上年同期逆差额(亿美元)同比增长(%)台湾-775.6-663.516.9
韩国-476.2-452.35.3
日本-318.8-240.532.6
菲律宾-156.2-119.330.8
安哥拉一116.6—100.416.I
马来西亚-110.2一loo.39.8
泰国-106.9-81.930.5
沙特阿拉伯-97.5-100.3—2.8
澳大利亚一78.6-57.037.9
巴西一69.6—55.325.9
数据来源:中华人民共和国商务部网站
逆差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最主要的一点在于东盟市场上的商品竞争激烈,中国在高新技术上的品牌远远不如日韩欧美等国,出口优势逐渐削弱。2。4.2中国与东盟的经贸合作具有较强的互补性
在产业结构方面,中国和东盟的经贸合作互补性较强。产业比较优势是双方经贸发展的基础。从国际贸易的模式来看,中国与东盟之间的贸易活动依然是源于要素禀赋差异的传统比较优势。双方的贸易很大程度上是基于劳动力成本和资源禀赋状况。从双方的贸易现实来看,中国和东盟之间的产业间贸易主要存在于中低级技术密集型产品与劳动和资源密集型产品。而中国与东盟之间的产业内贸易活动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占据主导地位的垂直型产业内贸易,如各种机电产品零部件贸易:另一类是只占较小比重的水平型的产业贸易,如相互出口的电力机械、办公机械及自动数据处理设备等。
东盟国家中,已进入发达国家行列的新加坡是经济发展水平最高、技术密集型的国家。中国与新加坡之间是典型的产业内贸易,即中国向新加坡出口技术含量和价格相对较低的同行业产品,而从新加坡进口技术含量和价格相对高的同行业产品。马来西亚、泰国、印尼、菲律宾及越南等国家,制造业在产业占有较高比重,劳动密集型产业的转移也相当成功。中国的比较优势在不同产业及不同产
品上。缅甸、柬埔寨、文莱和老挝四国的制造业生产能力还相当薄弱,与中方的贸易以要素禀赋的产业间贸易为主,中国出口劳动密集型产品和资本、技术密集型产品,而这四国出口资源密集型产品。这种多层次的相互比较优势的存在,奠定了中国和东盟之间经贸发展的基础。
互补性市场方面,中国经济的持续增长对东亚地区乃至整个世界经济的发展都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中国是一个拥有13亿多人口、国内生产总值超过2万亿美元的市场,且仍处于不断的发展中,未来潜力巨大。对于内部市场较小的东盟而言,寻找稳定的、纵深的地区大市场具有重要的意义。中国一东盟自由贸易区的成立,有助于促进双方相互间的贸易和投资,意味着东盟国家将获得中国相当的市场份额。从中国的角度来看,中国一直置身于经济区域化、集团化的浪潮之外,缺乏一个区域性的贸易组织为依托。另外,东盟多数国家人均收入水平高于中国,在消费上与中国形成了一定的互补关系。因此,中国一东盟建立自由贸易区,对于开展新的经济合作、实现新的跨国投资和国际营销,加快经济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2.4.3中国与东盟贸易投资存在巨大潜力
近年来,中国开始实施“走出去”战略,鼓励和扶持有比较优势的企业到境外投资设厂。东盟国家因其所具有的地理、历史、文化等方面的优势,成为中国企业“走出去”的重点地区之一。中国对东南亚的投资行业、投资形式都出现了多元化的格局。截止到2007年底,中国企业在东盟10国投资(非金融类)总额为23.2亿美元,在东盟国家签订承包劳务合同总金额571.7亿美元,完成营业额338.3亿美元5。近年来,中国对东盟的投资虽然以60%以上的年均速度增长,但仍落后于东盟对中国的投资,具有较大的发展潜力。中国对东盟投资在东盟吸引外资中所占比重仍然较小,存在巨大的发展空间。
在东盟对中国直接投资方面,表2.8根据中国统计年鉴的统计数据,计算得出近2002至2007年东盟对华实际直接投资占中国实际使用外商直接投资额的比重,表中数据所示,这一比重始终保持在5%以上,并且近年来呈现出逐渐上升的趋势,这表明东盟对华投资的潜力仍然很大。
表2.8东盟对中国实际直接投资金额及比重(2002年-2007年)
年份
东盟对中国实际直接投资额
中国实际使用外商直接投资额
比重200232.56527.436.17%200329.25535.055.47%200430.41606.35.02%200531.05603.255.15%单位:亿美元200633.00630.215.24%200743.9l747.685.87%
数据来源: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编《中国统计年鉴》,历年,中国统计出版社。
5数据来源:关丽咐,中国一东盟经贸关系的现状分析,南宁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年第13卷第5期,P26。
2.4.4行业内贸易量大
由于中国和东盟主要国家的产业政策都倾向于大力发展制造业,发展十分迅速。双边行业内贸易在机电行业十分突出,机电产品是双方进出口的主要产品。中国的机电产品生产主要以加工、组装为主,属于资本技术密集型产品生产的熟练技能劳动密集型环节,相比之下,新加坡的机电产品的技术含量更高一些。因此,两者之间的贸易属于技术差异型产业内贸易。据权威机构预测,未来一段时间内,全球电子业被看好,在中国与东盟双方之间,电子产品贸易占到双方工业制品贸易的一半左右,占全部产品贸易总额的1/3以上。另外,双方在化学成品及有关产品方面的行业内贸易量也是比较显著的。产品差异化是产业内贸易得以产生和发展的主要基础。西方学者Under(1961)与Balassa(1986)等的研究成果显示,人均GDP的变化与消费者对变体产品的需求呈正相关,即人均GDP越高,消费者对变体产品的需求就越高。随着经济的发展,中国和东盟国家的消费者对制成品的需求不断增加,而且对变体产品的需求也会增加,这将推动产品向差异化方向发展。
第3章中国与东盟贸易存在的问题与制约因素
3.1中国与东盟贸易存在的问题
3.1.1贸易与投资在低水平上增长
虽然中国与东盟的经贸关系有较大程度的发展,但是,这却是相对于原来较低的基础水平而言的。到目前为止,甚至今后较长一段时期内,双方都还不是彼此的主要经贸合作伙伴,双方目前的主要经贸合作伙伴都是欧盟、美国和日本。除了缅甸和越南等少数国家,其余东盟国家同中国的贸易占各国贸易总额的比例都不超过5%6。投资方面的情况也很相似,东盟与中国之间虽然有一些相互投资,但规模并不大。东盟的外国投资来源主要是同本、美国及其他西方国家。中国虽然推行了“走出去”战略,鼓励有条件的企业进行海外投资,但是,目前中国真正有实力“走出去”的企业并不多。
3.1.2在第三方市场上的出口竞争
中国与东盟国家出口产品都以劳动密集型产品为主,出口产品结构高度相似,并且这种相似性正在以较快的速度提高。也就是说,中国与东盟出口结构的趋同态势越来越显著,这意味着在未来相当长时间内中国在出口市场上将遭遇到来自东盟越来越强劲的竞争。究其原因,中国与东盟在自然禀赋、生产传统、技术水平、市场半径、地理位置等方面均有相似之处,各国基于自身比较优势或其他因素,在东亚产业转移和传递的过程中,主动的或被动的选择以资源密集型或劳动密集型产业为主导出口产业,从而导致了相似的出口结构,这反映出双方在国际分工调整中相似的演化路径。双方在国际分工中基本上处于同一水平。又由于出口市场都集中于欧盟、美国、日本,出口的商品和市场结构的相似构成一种较直接的竞争局面,导致双方的一些出口商品在第三国有重叠现象。例如,在泰国出口美国的18项主要商品中,有6项也是中国出口美国的主要商品;出口日本的10项主要商品中,有6项是中国出口日本的主要商品;出口欧盟的13项主要商品中,有5项与中国出口商品重叠。
3。1.3中国一东盟自由贸易区的主导权问题
虽然确定区域经济一体化的主导权是一种传统思想,然而从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实践看来,区域经济一体化组织大都存在确定主导权的问题,即以谁作为核心国组建经济一体化组织。这直接关系到成员各方战略目标的实现。比如北美自由贸易区以美国为主导,加拿大和墨西哥等国起到辅助作用,已成为区域经济一体化的成功典范。因此,确定中国一东盟自由贸易区的主导权是十分必要的。虽然在商谈中国一东盟自由贸易区建立时,中国同意保留东盟的核心地位,并对其成员国给予优惠待遇,但是在中国一东盟自由贸易区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必然会出6资料来源:王可,中国与东盟区域贸易的现状、潜力与前景一基于贸易引力模型》,P16。
现这样或那样的问题。
双方组建中国一东盟自由贸易区的战略目标不尽相同。对东盟而言,其战略目标不仅仅是组建中国一东盟自由贸易区,而是以此为依托,刺激日本、韩国加快与东盟合作的步伐,向东亚一体化的目标迈进,在此基础上实现东盟的战略构想。在东南亚地区,中、日、美三国都想得到东盟的支持。有鉴于此,对中国而言,其组建中国一东盟自由贸易区的战略目标应是借助东盟的力量,提高其在东亚地区与日本抗衡、在亚太这一更广的区域与美国抗衡的实力,从而打破日美联盟从政治和经济方面孤立中国的企图。
除此之外,在东盟国家中,其任何一国的实力都比不上中国,但作为一个整体,其实力可以与中国一争高下,而且东盟在东南亚地区事务中一直发挥着主导作用。然而在中国一东盟自由贸易区的未来发展上,东盟是否能够担负起这样的主导作用以及东盟对自由贸易区的投入程度等问题上,许多学者都有自己的不同看法。
3.2中国与东盟贸易的制约因素
3.2.1东盟制度差异和政治分歧
东盟十国都不是单民族国家,东南亚地区民族、部落众多,各民族发展不平衡,民族、宗教、文化等都表现出多样性的特点。
首先,在历史上各国之间即存在着不同程度的恩怨。其中,越柬、柬泰、‘越柬泰、越老、柬老、泰老、缅泰之间都曾经发生过攻城掠地或者一方企图控制另一方的战争,有过许多不愉快的往事。
其次,湄公河五国之间的领土边界划分问题错综复杂。二战后,由于国家主权意识的增强和国家利益的驱使,东盟各国之间的领土边界争端问题不断出现,如表3.1所示。这对各国之间的关系造成严重的负面影响,从而也影响到区域经济合作的环境。
表3.1东盟领十争端
国家或地区
柬埔寨领土争端1.与越南边境争端。2.与泰国边境问题和柏威夏寺院争端。
3.与马来西砸海岸线争端。
文莱
印尼1.与马米两亚海岸线争端。1.与越南人陆架划分问题。2.与菲律宾岛屿争端。
3.与马来两亚海上油田争端
老挝
马来西亚1.与泰国岛屿争端。1.与菲律宾领十争端。2.与越南海上划界争端。
3.与新加坡岛屿争端。
再次,东盟现行的政治制度也存在区别,可分为三大类型:越南和老挝属于共产党领导下的社会主义国家;马来西亚、菲律宾、文莱、新加坡、泰国和柬埔寨是多党的民主制国家,印度尼西亚也通过1999年进行的民主选举,摆脱了30多年的军阀独裁制度,确立起民主制度;缅甸则是军人政权。这三种政治制度之间既表现为一种制度上的差异和矛盾,更表现为一种意识形态的冲突。
最后,在经济发展状况和经济体制方面,各国的状况也各不相同。二战结束后,越南、老挝选择了苏联模式的计划经济体制,经过长期的摸索,目前两国仍然处于经济体制变革、完善的过程之中。柬埔寨在独立后曾有过16年的民族经济平稳发展,但1970年后陷入了长期的战乱,1993年柬埔寨重新确立了君主立宪制的政治体制并选择了“自由市场经济体制”。缅甸的情况比较特殊,独立后长期由军人统治,经济体制方面的基本特点是政府“有计划地”控制经济发展,1988年缅甸开始进行经济改革,但迄今为止,改革的步伐非常缓慢,力度也十分有限。新加坡的市场经济体制具有鲜明的特色,其实行的是在政府指导下的、开放性的、自由经济与经济控制相结合的混合型市场经济体制。与新加坡的经济发展模式相比,马来西亚、泰国、印度尼西亚的经济发展过程中,政府发挥了决定性的作用,政府对经济的直接干预和市场替代的程度更深、范围更广。菲律宾的经济发展呈现出拉美型二元断裂性的经济发展模式,由于政府干预经济的局限性和低质量,社会两极分化严重,限制了经济的持续发展。总体来看,多种经济体制并存的现状使得东盟区域的经济整合并不容易。
3.2.2中国与东盟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和物流体系有待完善
虽然在湄公河流域中国与东盟接壤,但由于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并不完善,中国与东盟贸易,交通一直是一个“瓶颈”。中国通往湄公河次区域7国家的铁路网并不十分畅通,导致了高额的运输成本,造成中国产品在次区域国家缺乏竞争力,次区域产品在中国市场也缺乏竞争力。以云南为例,铁路建设的滞后已经成为限制云南成为东盟物流中心的重要因素。云南省的多个口岸,特别是省级口岸的交通条件极差,低等级公路多。近年来随着贸易量的增加,大吨位的汽车运输使云南部分公路遭到很大的破坏,限制了边境贸易的顺利发展。此外,还存在口岸建设不到位,现有口岸通过率低,产品滞留口岸情况严重等问题。在水运方面,航道条件差,严重制约船舶载重量和运输量。澜沧江湄公河国外段是未经整治的河流,虽流量充沛,但航道中礁石、暗礁林立,船舶航行困难,航行期只有半年。枯水期时,礁石裸露,险滩急流,时常出现航运船只搁浅的状况,严重制约着船舶运力的发展。依靠中国与东盟国家目前的交通设施承载力仅能满足四到五成的运输需求。因此,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是影响中国一东盟合作的重要因素。7湄公河次区域(缩写GMS)足指湄公河流域的6个国家l铂il!t[g.,包括柬埔寨、越南、老挝、缅甸、泰国和我国云南省。15
中国一东盟的物流体系也并不完善。目前越南通过现代物流体系运转的商品量仅为流通总量的10%,商品要到达消费者手中,40%是通过集贸市场,44%通过传统店铺,厂家直销占6%。据越南通讯社报道,在国内贸易发展草案中,越南提出到2010年现代物流要占到全国商品流通总量的2096,在大城市要占到40%,到2015年占到4005。为此,越南着力促进商贸中心和超市的建设和发展。在缅甸、老挝,目前基本上还是以集市交易为主,货物到达这些国家后,再通过小商贩转手卖到消费者手中。物流企业由于受多方面的冲击,普遍生存艰难。这一方面导致了超载情况频发,道路破坏严重;另一方面,由于物流企业一般规模较小,资金实力弱,无法形成规模经济,服务水平低,格局散乱。
3.2.3双边金融体系发展不平衡
东盟各成员国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存在较大差异,各国的金融市场发育也存在明显的阶梯式发展态势。新加坡经过20年的发展,先后成功培植了亚洲美元市场和金融期货市场,已经成为东盟区域不可动摇的金融中心。马来西亚、印尼、菲律宾、泰国、文莱等国也在不断加快国内金融市场的开放,推进金融业国际化的发展,金融体系日趋成熟。后加入东盟的越、老、柬、缅四个不发达国家,正处于经济转轨时期,只有实施正确的金融体制改革,培育适应国际贸易的金融市场,才能更好的参与到区域经济贸易合作中来。
中国进行经济改革开放以来,对金融体系实施了多项重大的改革措施,其中包括相关法律的确立,银行体系的改革,金融市场的对外开放等。但在与东盟各国的金融合作方面还存在一些问题。例如,国内银行在东盟成员国的分支机构有限,截至2007年,东盟国家已在中国设立36家分支机构,但中国目前只有中国银行在越南、印尼、泰国、马来西亚、文莱、新加坡等国设立了分支机构,国内其它银行还没有进入东盟金融市场的具体步骤或规划。此外,银行双边结算网络基础架构和服务功能不完善,也制约了中国与东盟双边贸易的进一步发展。
因此,推进中国与东盟金融业的发展是必要的,这不仅能够加速中国一东盟区域贸易合作的发展,而且对区域一体化也具有积极意义。16
第4章促进中国与东盟贸易的政策建议
经济全球化和区域一体化仍在不断推进,中国一东盟区域经济合作也不断深入。因此,未来局势将更有利于发展中国与东盟的睦邻友好关系,中国一东盟区域经济合作也将会在已经形成的基础上,沿着中国一东盟自由贸易区方向往纵深推进,以适应中国一东盟战略伙伴关系的发展。加强次区域合作已经成为自由贸易区下一步的发展趋势和内在要求。在加强区域合作方面需要根据地缘关系、产业特征、经济状况、相互优势及东盟内部次区域合作的状况,多层次推进。需要在内容上充实,形式上丰富,机制上完善,领域上拓展,路径上创新,使之更加具体化和更具可操作性。
4.1加速中国一东盟自由贸易区建设
自由贸易区的建立存在潜在的贸易创造和贸易转移效应。随着各成员国GDP的增加,产品供给能力、供给水平的不断提高,会使得成员国原来从外部非成员国的进口转变为从现在区域内部成员国进口,产生贸易转移效应。但由于各国资源禀赋的不同,生产成本仍然会存在差异,因此,某一成员国国内产品生产将会从国内成本较高的企业转往成本较低的区域内其它成员国企业,产生贸易创造效应。
对东盟来说,次债危机使得美国经济的下滑趋势明显,对美国市场严重依赖的东盟国家受其影响严重,急需通过地区经济整合抵御外来风险。在东亚地区,只有中国经济仍然保持高速增长。与中国合作,搭中国经济快车,与中国建立自由贸易区,发展经贸关系,是东盟国家必然的战略选择。
对于中国而言,加强自由贸易区建设也是审时度势的战略选择。自从实行开放政策以来,中国与全球各国间的贸易联系日趋紧密,中国经济增长的对外依存度呈上升趋势。东亚各国与中国之间的相互往来尤为密切,在中国的对外经济关系中占据着不可替代的位置。建设“中国一东盟自由贸易区",可以增强中国抵御经济风险的能力,对中国顺应世界经济区域化和全球化潮流、全面扩大对外开放以及推动整个东亚地区的经济合作,都有重大的意义。
4.2进一步推进大湄公河次区域经济合作
大湄公河次区域是连接中国和东南亚、南亚地区的陆路桥梁和纽带,地理位置非常重要。该区域是中国西部大开发战略和“走出去”战略的重叠区。同时,也是中国与东盟经济合作的一个龙头项目,对正式启动建立中国一东盟自由贸易区,无疑具有先锋和范本的双重意义。东盟也将该区域作为开发的重点,把该地区视为“未开发的处女地”、“东亚地区最后一块大市场”,对中国大西南开发以及东盟各国经济发展都起着重要的推动作用。17
自上世纪90年代初,以澜沧江一湄公河为主轴的次区域经济合作就已经悄然兴起。目前形成了四种主要的合作机制,即由亚洲开发银行倡导的“大湄公河经济合作”,东盟主导的“东盟一湄公河流域开发合作",以澜沧江一湄公河为主轴的中、老、缅、泰四国毗邻地区的“黄金四角经济合作’’,以及老、泰、柬、越四国的“湄公河流域持续发展合作”。可以说,该区域的发展倍受世界瞩目。
首先,湄公河次区域各种合作机制的推进,加强了区域各国之间的往来,增进了国际间的友谊,有利于增加各国政府间的相互了解,增强互信,化解矛盾,建立区域内各国之间长期稳定的睦邻互信伙伴关系,进一步促进各国经济的协调发展。其次,各国通过建立伙伴关系,互惠互利,促进次区域的协调发展、共同富裕,这是各种合作所遵循的基本原则,也为成员国之间友好关系的发展奠定了重要的经济基础。再次,湄公河次区域经济合作的开展,带动了次区域毗邻地区的跨境双边和多边的区域合作,在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的同时,推进了中国一东盟区域合作的步伐。
4.3积极促进双边产业结构协调发展
由于经济发展水平与发展阶段的相近,中国与东盟大多数成员国在产业结构上有很大的相似性,这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双方经贸合作的基础。但是,由于地理位置、要素禀赋、经济基础的差异,双方贸易的互补性依然存在。中国应继续加强和东盟国家的互补性贸易,寻找双方在对方市场上有比较优势的产品,例如东盟国家的资源性产品,中国的家用电器等,扩大贸易创造效应。针对东盟市场的实际需要,调整出口产品结构,大力开展与东盟国家在电力机械、办公用机械、通用工业机械等制成品的产业内贸易,利用好与东盟国家经济的互补性和地缘优势,从而激发双边合作的潜力,尽量避免因区域内的产业结构趋同而导致的经济损失,使双方在贸易中得到共赢。
一方面充分利用市场合理配置资源的积极作用,不断协调双方的产业结构。中国应该发挥国内产业结构多层次和多样化的特点,加强与东盟各国在产业结构调整中的协调,多层次地发展互补性产业,尤其是竞争性较强的产业,以形成双方协同发展的产业格局。在中国一东盟贸易区内逐步形成相对密切的互补性区域内分工。如新、马、泰等国可以通过投资,向中国转移己丧失比较优势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和某些资本密集型产业。而中国照样可以把中国己经丧失比较优势的产业转向缅甸、老挝、柬埔寨等较落后国家。同时,双方应该努力促成双边贸易从产业间贸易走向产业内贸易,进~步扩大双方的贸易空间。
另一方面中国与东盟在产业结构上的相似性以及双方所具有的区位优势为双方产业形成规模经济提供了有利的条件。通过对比中国与东盟之间产业结构可18
以发现,双方在国际市场都具有比较优势的产业,都存在发展外部规模经济的可能性,包括在旅游业方面,中国与东盟成员国中的新加坡、马来西亚、泰国等国家也可以形成产业集聚,从而产生集聚效应。
4.4完善双边金融体系
金融体系的建立和发展为国际贸易业务发展提供了重要的支撑作用。随着国际贸易的发展,当今企业对贸易融资和贸易结算服务的要求已经从最初的交易支付和现金流量控制的需求,发展到对资金利用率及财务管理增值功能的需求。金融体系己不再仅仅局限于为国际贸易提供商品交易中的资金运作服务,而是从传统的国际贸易融资和贸易结算,发展到介入国际贸易交易的全部环节,形成供应链融资的新理念:将供应环节中商品、信息、资金三方面的循环进行一体化整合管理,将国际贸易周期各个环节上的服务综合为一个产品包。因此,现代国际贸易的快速发展需要建立在一个高效运转的金融体系基础之上。
另一方面,金融体系有益于规避贸易风险。在贸易活动中,会因经营环境等因素的不确定性而面临诸多风险,如货物运输风险、信用风险、汇率风险等等。而利用发达的现代金融体系提供的避险工具,可大大降低企业外贸风险。这就要求出口国和进口国都要有较为完善的金融体系,通过有信用的金融机构提供品种多样的金融工具,从而达到规避贸易风险,促进区域贸易发展的目的。
鉴于中国一东盟贸易投资和金融体系发展的现状,加强金融体系建设,加速资本流动,不仅是中国一东盟自由贸易区长远发展的需要,更是解决目前中国对东盟贸易逆差问题的有效手段之一。
因此,中国与东盟金融业的战略合作,应是一项双赢的、长期的、本着互济互谅精神的合作。这种伙伴关系,应有利于各国金融业在中国开展业务,有利于各国对中国金融业树立信心,同时也将有利于中国金融业的跨境和离岸等业务的开展。因此,中国与东盟金融业的合作应着眼于建设性的战略合作、实实在在的合作,要真正做点实事,不断向前发展。在互谅互让、互惠互利的基础上,长期合作,携手共进,力争使之成为世界次区域金融战略合作的典范。
4.5扩大双边相互投资?
一方面,中国需要营造一个更适合东盟投资企业运营的外部环境,目前国内硬件环境一般不构成FDI流入的瓶颈,而投资的软环境则大有必要进一步改善和提高。在国家法律法规和政策方面的软环境建设方面,应该制定并修改相应的法律和法规,保持政策环境、法律环境的一致性和连续性,同时根据国际惯例和中国国情,加快修改、制定利用外资的法律法规,完善涉外法律体系,加大知识产19
权的保护力度,建立统一规范的外资准入制度,建立完备公正的法律环境,同时,还可以在政策制定上给东盟投资者以优惠。例如,减免所得税和一些出口税、进口税,给予优惠的贷款利率等方法来吸引和鼓励东盟国家的投资者到中国来投资,同时还根据东盟投资者的不同需要来提供相应的土地、资金和人力资源。另外,还应改善交通运输、通讯等基础设施,特别是改善与东盟国家接壤又相对落后的中西部地区的投资硬环境。
另一方面,中国实行“走出去"战略,鼓励和支持有竞争力的中国企业到境外投资设厂,东盟国家就是中国企业“走出去"的一个重点地区。政府要鼓励企业利用东盟国家的引资政策和要素比较优势,积极“走出去",投资东南亚地区。首先,加强企业跨国经营的立法工作,根据国家的总体发展战略和国民经济的发展需要,尽快制定境外投资项目的行业指导目录。其次,制定各种优惠政策,在政策上要给各类企业以平等的海外经营权利,切实保证企业的经营自主权,同时建立和完善海外经营管理制度,重点扶持一批具有规模经济效应、获取利润能力强的企业多出口,发展相对优势产业和企业。同时在信贷、税收、外汇管理政策上制定优,比如在外汇管理方面适当放宽企业应有的资金调度空间,在税收方面适当减免一些出口税和进口税,并给予一定的优惠安排。再次,创建一批吸引外资的工业园区和集高精尖技术研发及高科技产品生产为一体的高技术园区,为充分合理地利用外资创造良好的环境,在园区内合理地配置资源,促进企业产业规模的形成,为企业跨国经营作好准备。
4.6加快双边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加强物流合作
首先,在原有的基础上,完善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包括增加沟通相邻国家的航道,加快澜沧江一湄公河流域航道建设和港口建设,打通因运输条件差制约中国与东盟贸易发展的瓶颈,加快东、西向交通通道建设,连通西南、内地和越南等铁路、高速公路等8。
其次,加强物流建设与合作是降低距离对国际贸易阻碍作用的主要对策。物流不仅是一般企业减低物耗、提高劳动生产率以外的第三利润源泉,而且对跨国公司的生产经营具有重大意义。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中间产品、原材料和零部件的库存与及时供应成为跨国企业重要的风险来源和利润成长点。而现代物流的作用,就是使跨国公司能够在供应链管理的基础上,实现以金融为核心,技术为平台,物流为中枢的全球化生产经营。因此,建立中国一东盟区域物流的组织机制,充分利用现代的信息化手段构建物流信息平台并实施有针对性地人才培养战略,将是完善中国一东盟物流体系的有效手段。
8资料来源:李飞,海关总署统计司,中国一东盟贸易现状、障碍及对策,国际商报,2005年11月29日,第005版。20
4.7加强内外协调与监管,规范双边贸易秩序
规范双边贸易秩序工作是一个长期的系统工程,不可能一蹴而就。应在原有工作成果的基础上,进一步完善业已建立的中国一东盟规范贸易秩序联合工作组机制,推动双边企业开展正规报关服务,为商品贸易市场建立合法、畅通的渠道。而且,要加强双方沟通与协调,加强内部监管与整顿,积极引导企业逐步走上规范、健康的发展轨道,促进双边贸易稳定发展,用积极的态度应对出现的问题,加强两国的交流与沟通,为今后的经贸合作做好制度和政策保障。
总之,东盟是中国的近邻,也是中国的重要战略伙伴。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东盟,东盟的发展也离不开中国,共同的利益纽带把双方紧密联系在一起。发展中国与东盟的友好合作关系,有利于双方的根本利益,有利于地区的和平、稳定与繁荣。尽管中国一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建立会遇到种种困难和问题,但只要中国和东盟lO国采取有效措施予以克服,就一定能够趋利避害,实现互利双赢的共同目标。21
第五章结论
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已经成为世界经济发展的两大主要趋势和潮流。东盟是目前东亚地区较大的以政治、经济合作为主的区域性组织,由于历史、地理等原因,中国与东盟的贸易往来一直都很频繁,特别是决定建立中国一东盟自由贸易区后,中国与东盟国家之间的经贸联系日益加强,本文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系统分析了中国与东盟双边贸易发展的情况,通过对前面章节的研究,本文得出以下主要结论:
1.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与东盟之间的贸易一直保持稳步增长,特别是从2002年开始,双边贸易增长幅度更加明显;中国对东盟贸易额存在大量贸易逆差;双方的经贸合作具有较强的互补性;彼此之间的贸易投资存在巨大潜力;行业内贸易量大。中国与东盟间区域贸易现状表明双方已经成为彼此重要的国际贸易伙伴,区域贸易合作日益深入,东盟已成为中国在发展中国家中最大的贸易伙伴。
2.在自由贸易区建设的过程中,中国与东盟间的区域贸易显现出其独特性。存在的问题主要有:双方的贸易与投资在低水平上增长,在第三方市场上的出口竞争较为激烈,此外,中国一东盟自由贸易区的主导权问题也逐渐显现出来。同时,很多制约中国与东盟自由贸易发展的因素也凸现出来,地缘政治、交通物流、金融体系等诸多因素都在影响着双边贸易的发展。
3.中国与东盟区域贸易的发展进一步发展,需要采取多方面的对策,例如:加速中国一东盟自由贸易区建设;进一步推进大湄公河次区域经济合作:积极促进产业结构调整;完善金融体系;扩大相互投资等。
参考文献
[1]陈建军、肖晨明,中国与东盟主要国家贸易互补性比较研究,世界经济研究,2004年第8期,第22-28页。
[2]陈晶晶,中国一东盟贸易发展现状分析,商业经济,2007年第2期,第76-78页。
[3]丁辉侠、冯宗宪,制度作为区位优势对中国吸引外商直接投资的影响——以引力模型为基础的实证分析,经济经纬,2007年第2期,第64-67页
[4]关丽丽,中国一东盟经贸关系的现状分析,南宁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年第13卷第5期,第26页。
[5]侯铁珊、任珊、陈大伟,中国一东盟自由贸易区贸易效应的实证研究,财经界,2006年第2期,第86-87页。
[6]蒋旭华,比较优势理论与中国一东盟贸易关系研究,硕士论文,武汉大学。[7]李飞,中国~东盟贸易现状、障碍及对策,国际商报,2005年11月29日,第005版。
[8]李红,2007-2008年中国一东盟货物贸易数量分析与预测,东南亚纵横,2008年帝期,第37页。
[9]李荣林,国际贸易与直接投资的关系:文献综述,世界经济,2002年第4期,第44-46页。
[103李松林,谈东亚及东盟区域金融合作的前景及面临的困难,广西民族大学学报,2006年第12期,第15一16页。
[11]刘励,区域经济一体化下的中国一东盟贸易,中国纳税人,2008年第8期,第108-109页。
[12]刘仁伍,2007年中国与东盟经贸合作概况:东南亚经济运行报告,2008版,第179-184页。
[13]屈海群,中国对东盟对外贸易依存度的实证分析,商场现代化,2007年10月,第1卜11页。
页。[14]沈红芳,论东亚经济发展模式的多样性,东南学术,2000年第6期,第94—98’
[15]盛斌、廖明中,中国的贸易流量与出口潜力:引力模型的研究,世界经济,2004年第2期,第3-12页。
[16]汤海燕、史智宇、周甫军,影响中国与东盟产业内贸易发展因素解析,当代财经,2003年第12期,8第9—9l页。
[17]唐蓝星,浅析中国东盟金融合作,广西民族大学学报,2006年第2期,第18—19页。
[18]王洪庆、朱荣林,东盟在华直接投资对中国与东盟贸易的影响,经济问题探索,2004年第12期,第12一15页。
[19]王可,中国与东盟区域贸易的现状、潜力与前景一基于贸易引力模型,硕士论文,吉林大学,第16页。
[20]韦倩青、李立民,中国和东盟产业内贸易分工与贸易状况分析,对外经贸实务,2005年第1期,第52—54页。
[21]吴丹,国际贸易流量影响因素的理论研究新进展,工业技术经济,2006年23
第4期,第15-17页。
[22]吴思敏、詹正华,基于引力模型的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研究,特区经济,2006年第11期。
[23]向铁梅,国际贸易与直接投资的关系及其中国情况的实证分析,世界经济研究,2003年第3期,第4—19页。
[24]徐懿,中国一东盟区域金融合作研究,科技创业月刊,2007年第6期,第卜2页。
[25]于津平,中国与东亚主要国家和地区间的比较优势与贸易互补性,世界经济,2003年第5期,第33—40页。
[26]张敦富,区域经济学原理,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2年版。
[27]张建平,中国一东盟自由贸易区合作的进展情况、问题和展望,经济研究参考,2008年第17期,第7页。
[28]张重、胡彦,中国与东盟产业内贸易分析,经济体制改革,2006年第5期,第160-164页。
[29]赵小明、冷洛,贸易引力模型对中国双边贸易的实证检验及贸易潜力分析,云南财经大学学报,2006年第21期,第12一13页。
[30]郑一省,东盟国家间领土边界争端的成因及影响,东南亚研究,2005年第2期。第29—34页。
[31]钟启泉,中国一东盟“一轴两翼"区域经济合作新战略分析,创新,2007年第l期,第56-60页。
[32]AndersonM,SSmith.,DoNationalBordersReallyMatter?Canada-U.SRegionalTradeReconsidered,ReviewofInternationalEconomics,V01.7,PP219—227,1999.
[33]ASEANSecretariat:‘ForgingCloserASEAN—ChinaEconomicRelationsinthe21stCentury’,ASEAN—ChinaExportGrouponEconomicCooperationReport.,2001
[343Balassa,B.,TradeLiberalizationandRevealedComparativeAdvantage,TheManchesterSchoolofEconomicandSocialStudies,V01.33,PP99—,1965.
[35]Corden,M.W.,EconomiesofScaleandCustomsUnionTheory,JournalofPoliticalEconomy,PP80,1972.
[36]EvansC.,TheEconomicSignificanceofNationalBorderEffects,AmericanEconomicReview,V01.93,1291—1312,2003.[37]HelliwellJ,JMcCallum.,NationalBordersStillMatterforTrade,PolicyOptions,V01.16,PP44—48,1995.
[38]KrugmanPaul.,Increasingreturnsandeconomicgeography,JournalofPoliticalEconomy,V01.99.PP483—499,1991.
[39]Linder,S.B.,AnEssayonTradeandTransformation.NewYork:Wiley,PP78,1961.
[40]Scitovsky,T.,EconomicTheoryandWesternEuropeanIntergation,London:GeorgeA1lenandUnwin,PP32,1958.
[41]Tinbergen,J.,ShapingtheWorldEconomy,Appendixvl,AnAnalysiSofWorldTradeFlows,NewYork:TtiethCenturyfund,1962.
[42]VenablesAJ,Equilibriumlocationsofvertically1inkedindustries,InternationalEconomicReview,V01.37,PP341—359,1996.[43]Viner.,The
Peace,NewCustomsUnionIssue,CarnegieEndowmentforInternationalYork,V01.31(5),PP91—,1950.
Mundell.,InternationalTradeandFactorMobility,American[44]Robert
EconomicReview,Vol,5,1957.
致谢
经过近一年时间的酝酿,参阅了大量文献资料后我终于完成了论文《中国与东盟区域贸易的现状、问题及对策》的写作。
在此论文顺利完成之际,首先我要向我的导师郭飞教授表示衷心的感谢,在论文的选题、创作、修改和定稿的过程中,郭老师在百忙之中抽出时间,多次对我的论文提出宝贵的意见,给与了我悉心的指导。他的一丝不苟、严谨的学风,科学的治学态度,诚恳的做人原则使我受益匪浅。
?其次,我要感谢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国际经济贸易学院所有向我传道授业解惑的老师们,他们丰富渊博的知识,循循善诱的讲解以及在学业上、生活上所给予我的指导和帮助,使我的专业知识有了很大的提高并得以顺利完成学业,特向他们表示深深的谢意!
再次,我非常感谢我的同学和朋友,感谢他们对我学业上的帮助和生活上的关心。特别是一些中国朋友,在我论文写作过程中给了我很多有益的指导和帮助,在此表示衷心的感谢。
最后,感谢我的父母在我求学的这几年中给了我最大的鼓励和关心,我将在以后的岁月里全力的报答他们。
感谢所有曾经帮助过我的人们,谢谢你们!我会更加努力126
个人简历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杜光如,女,1983年lO月8日生。
2005年3月毕业于泰国农业大学(KASETSARTUNIVERSITY),获学士学位。2007年9月进入对外经济贸易大学攻读国际贸易专业硕士,
中国与东盟贸易的现状、问题及对策作者:
学位授予单位:杜光如对外经济贸易大学
本文链接:http://d.g.wanfangdata.com.cn/Thesis_Y1589337.aspx
范文四:中国与东盟的贸易现状分析
中国与东盟贸易关系现状
一、引言
在经历几次金融危机的洗礼后,中国与东盟作为世界经济重要支柱之一,于上世纪90年代开启了对话进程,至2010年1月1日,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正式建成,这一里程碑式的合作,标志着中国与东盟的经贸关系迈入了一个崭新的时代。但中国与东盟各成员国间的开放步伐并不一致、优惠政策也不一致,中国与东盟间存在着较复杂的多边合作与双边贸易。
二、中国与东盟的贸易发展历史回顾
东盟各国与中国的毗邻,双方在文化观念和传统上有很多相似性。但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双边经贸关系经历了一个较为曲折的过程,大致也可以分为以下三个阶段。第一阶段,20世纪70年代末前的双边贸易。第二阶段,改革开放之后的双边贸易。第三阶段,进入21世纪以来的第一个十年。
三、中国与欧盟和东盟的贸易特点
(一)双边贸易总量及增长速度
中国与东盟之间的贸易发展相当迅速,尤其是进入21世纪之后,双方贸易关系有了令人瞩目的进步。2000年双方贸易额仅有395.2亿美元,到2013年已增长至4436.1亿美元,增长了11倍。2002年双边贸易总额就突破了500亿美元,同比增长31.68%。2004年贸易总额首次超过1000亿美元,总值为1058.8亿美元,同比增长35.31%,其中中国向东盟的出口上升幅度尤为显著,同比增长38.73%。2010年1月1日,随着中国—东盟自贸区的正式启动,双边贸易壁全进一步消除,贸易总额提升了37.45%,达到了2927.76亿美元,东盟也成为了仅次于欧盟和美国的第三大贸易伙伴国。2012年中国—东盟贸易额继续增长,突破4000亿美元。
图1:2000-2013中国对欧盟和东盟双边贸易总额(单位:亿美元)
资料来源:中国海关总署网站(http://www.customs.gov.cn)
图2:2000-2011中国向东盟进口贸易额和出口贸易额(单位:亿美元)
资料来源:中国海关总署网站(http://www.customs.gov.cn)
观察图2不难发现,2011年的时候,中方的逆差有227亿美元,约占当年双边贸易额的6.3%。中方这种常年逆差的状况,到2012年才得以改变。去年中国—东盟双边贸易额是4001亿美元,其中中方出口2043亿美元,进口是1958亿美元。中方的顺差是85亿美元。这个顺差额占双边贸易额的2%。可以说,双边的贸易是大体平衡。中方顺差的情况说是从2012开始发生,但是准确的说法,事实上是从2012年的下半年才开始出现。 (二)双边贸易结构
中国与东盟各国的贸易关系比较集中,从2000年到2013年,东盟六国(马来西亚、新加坡、印尼、泰国、越南、菲律宾)贸易总额占双边贸易总额的总重达96%以上。2010年,中国对除菲律宾以外的其它五国的出口额占东盟贸易比重旳87.54%;2010年占中国向东盟总进口额的32.61%。
进一步的,东盟四国(新加坡、马来西亚、印尼、泰国)是中国最大的贸易伙伴,其贸易总额占双边贸易额的80%左右。但是四国贸易占比近年来呈现不断下降的趋势,说明贸易关系的集中性逐渐由四国向六国扩散(图3) 。2010年,中国对文莱出口的增速达到了1.62%,远高于同期的其它东盟国家。同时,中国与缅甸的贸易额也随之有大幅上涨。
图3 东盟四国贸易总额占双边贸易总额的比重(2001-2013)
数据来源:UNCOMTRADE 数据
如表1所示,2013年1月到7月,在我国从东盟进出口的主要商品中,有五大类商品是相同的,分别是机电产品、高新技术产品、农产品、成品油、纺织纱线、织物及制品,其中机电产品和高新技术产品是双边贸易中的首要贸易商品。
表1 2013年1-7月我国与东盟双边贸易前10大类商品情况表(单位:亿美元) 数据来源:海关信息网(www.haiguan.info)
(三)双边贸易制度
和欧盟相比,中国与东盟之间的贸易政策显得更加“友好”,两方通过一系列贸易互惠措
施,积极构构建对话合作机制,以促进商品、技术、信息和资金的通畅。中国和东盟两方还通过加强海关协作、建立" 绿色通道”以及适当放宽服务业贸易限制等措施,不断深化双方的经贸合作。
四、中国与东盟双边贸易的政策建议
针对中国与东盟的贸易现状、结合世界经济情况,对中国与东盟双边贸易提出以下五点建议:1、扩大双边贸易中最终产品市场的发展。2、创造有利投资环境,积极吸收FDI3、培育产品差异化,促进产业内贸易发展。4、充分利用自贸区下的贸易优势,平衡贸易效应5、加强物流建设与合作
参考文献:
[1] 杨棣华. 《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 天津大学出版社, 2009,123-137. [2] 李荣林. 《中国与东盟自由贸易区研究》, 天津大学出版社,2007,76-87. [3] 李万青. 《东盟背景下广西物流发展战略的设计与实施》,2009,23-25.
[4] G. M. Grossman, E. Helpman.利益集团与贸易政策. 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3-6. [5] 2009-2010年中国-东盟货物贸易数量分析与预测—中国东盟区域贸易数量分析年度报告之七-东南亚纵横2010(3):1-3.
[6] 合作竞争与互利睦邻-试论新时期中国与东盟关系-世界经济与政治论坛2005(5):2-3. [7] 东盟对华政策和中国-东盟关系的发展-世界经济与政治论坛2007(1):6-7. [8] 东盟宪章与中国-东盟经贸关系发展-商业研究,2010(10):1-3. [9] 论东盟一体化发展与中国东盟关系-北京科技大学学报,2007:23(4):7. [10] 中国经济发展中的东南亚因素论-江南社会学院学报,2009(1):2-5.
范文五:中国_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实践效应_现存问题及中国的策略
区域与国别经济
中国 -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实践效应 、 现存问题及中国的策略
庄 芮
内容提要 作为中国实施自由贸易区战略、 开展区域经济合作的重要起点 , 中国 -
(CAFT A ) 将于 2010年建成。 但 CAFT A 建设至今 , ?
容 , 分析了 CAFT A A 建设目 前存在的问题 ,
关 键 中国策略
:F 752. 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26964[2009]04208110420993
按照预定时间表 , 中国 -东盟自由贸易区 (CAF 2 T A ) 拟于 2010年建成 (对东盟 4个新成员可延长到 2015年 ) 。随着 2005年 7月 《 货物贸易协议 》 和 2007年 7月 《 服务贸易协议 》 的相继实施 , CAFT A 的实际进 展及其效应 、 问题等越来越引人关注 。本文将就此展 开分析 , 并进一步提出中国在 CAFT A 建设中的应对策 略 。
一 、 中国 -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实践效应
中国 -东盟自由贸易区建设的主要目标是通过双 边制度性安排 , 推进中国与东盟成员间的货物贸易自由 化、 服务贸易自由化和投资自由化 , 同时加强经济技术 等领域的合作。 从实践来看 , 已付诸实施的 《 货物贸易 协议 》 和 《 服务贸易协议 》 已凸显出这种制度性安排的 作用 :
1. 货物贸易方面 :双边贸易迅速增长 , 且贸易创造 大于贸易转移
根据降税安排 , 中国和东盟成员从 2005年 7月 20日开始实施降税。截至 2008年 , 中国对东盟各国已减 免了近 5400种产品的关税 , 对东盟各国的平均税率从 9. 9%降至目前的 5. 8%, 降幅达 41%; 与此同时 , 东盟 各国对我国的平均关税也不同程度地降低。 如今 , 双方 仍在按照减税时间表削减关税 , 以实现《 货物贸易协 议 》 规定的 2010年的零关税目标。
CAFT A 《 货物贸易协议 》 实施以来 , 中国与东盟的 双边贸易增长迅速 , 2004年的双边贸易额为 1058. 8亿 美元 , 是 2002年 547. 67亿美元的近两倍 ; 2007年更攀 升至 2025. 48亿美元 , 是 2004年的近两倍。另外值得 注意的是 , 2004~2007年中国对东盟的贸易逆差呈递 减态势 , 从 2004年的 200. 76亿美元逐年缩小为 2005年的 196. 28亿美元、 2006年的 182. 12亿美元和 2007年的 141. 9亿美元。 之所以如此 , 显然是 2005年 CAF 2 T A 《 货物贸易协议 》 实施后 , 中国向东盟出口的增速超 过自东盟进口的增速所致。
双边贸易额迅速增长 , 贸易逆差由过去的递增变为 2005年后的逐年递减 , 仅从基本面上体现了 CAFT A 对 中国和东盟货物贸易发展的促进作用。要准确判断 CAFT A 的效益和影响 , 我们还需借助引力模型 , 进一步 分析 CAFT A 的贸易创造效应和贸易转移效应 ① 。 在已有分析工具的基础上 , 国内不少学者针对
① 贸易创造和贸易转移属于静态贸易效应 , 理论上讲 , CAFT A 还会 带来技术进步 、 规模经济等动态贸易效应 , 但由于这些因素难以量化且缺 乏相应统计 , 故此暂略 。
中国 -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实践效应、 现存问题及中国的策略
CAFT A 进行了引力模型的推导和研究。鉴于基础数据
的说服力 , 本文引证以下两个较有代表性的、 分别考虑
CAFT A 贸易创造效应和贸易转移效应的引力模型 ① :
(1) 贸易创造效应公式
ln X t cj =β0+β1ln (G D P t cG D P t j ) +β2ln D I STcj +β3ln
(Ac A j ) +β4I N _CAFTA t cj +u t cj
在式中 , X t cj 表示中国和 j 国之间在 t 年的贸易额 ,
G D P t cG D P t j 是中国和 j 国在 t 年的 G DP 乘积 , D I STcj 是
中国和 j 国两国首都之间的距离 , Ac A j 是中国和 j 国两
国领土面积的乘积 , I N _CAFTA t cj 用来度量 t 年的贸易
创造效应 , 当中国和 j 国在 t 年同属于中国 -东盟自由
贸易区时 , I N _CAFTA t cj 取值为 1, 否则为 0。 β
是常数 ,
β1 、 β
2
、 β
3
、 β
4
是 X cj 对 G D P t cG D P t j 、 D ISTcj 、 Ac A j 和 I N _
CAFTA t cj 的弹性。 u t cj 是误差项。
(2) 贸易转移效应公式
ln I M P t cj =β0+β1ln (G D P t t j ) 2D +β
3
ln (Ac A j ) +β4t t
在式中 , I M P t t 年从 j 国的进口 , EX _ CAFTA t cj 是虚拟变量 , 当 j 国在 t 年为第三国时 , EX _ CAFTA t cj 赋值为 1, 否则为 0。 β0为常数 , β1、 β2、 β3、 β4是 Xcj 对 G D P t cG D P t j 、 D ISTcj 、 Ac A j 和 EX _CAFTA t cj 的弹
性。 u t cj 是误差项。 当 β
4
为负时 , 表明存在贸易转移效 应。
根据以上两个公式 , 通过计算 2000~2004年中国 与 22个贸易国家和地区 (新加坡、 马来西亚、 泰国、 文 莱、 菲律宾、 印度尼西亚、 越南、 老挝、 缅甸、 柬埔寨、 中国 香港、 日本、 韩国、 英国、 德国、 法国、 意大利、 荷兰、 俄罗 斯、 加拿大、 美国和澳大利亚 ) 的面板数据 , 得出实证结 果如下 :
贸易创造效应
ln X t cj =-3. 37+0. 86ln (G D P t cG D P t j ) -
(-6. 90) (36. 98)
0. 71ln D ISTcj -0. 11ln (Ac A j ) +0. 47I N _CAFTA t cj
(-12. 05) (-8. 50) (5. 59)
T 值非常显著 , R 2=0. 99, 显示方程较符合。这意 味着 :如果其他条件不变 , 中国与东盟的 G DP 乘积上升 1%, 双边贸易额上升 0. 86%; 当其距离上升 1%, 双边 贸易额下降 0. 71%; 当其领土面积乘积上升 1%, 双边 贸易额下降 0. 11%; 当其同属于中国 -东盟自由贸易 区时 , 双边贸易额上升 0. 6%。 t 年在中国 -东盟自由 贸易区内双边贸易的贸易创造是 0. 5964%。
贸易转移效应
ln I M P t cj =-3. 6+0. 92ln (G D P t cG D P t j ) -
(-6. 66) (25. 01)
0. 91ln D I STcj -0. 06ln (Ac A j ) -0. 42EX _CAFTA t cj
(-14. 53) (-2. 14) (-2. 58)
T 值非常显著 , R 2=0. 99, 显示方程较符合。这说 明 :当其他条件不变时 , 中国与东盟的 G DP 乘积上升 1%, 中国的进口量将上升 0. 92%; 中国与东盟的地理 距离上升 1%, 中国的进口量将下降 0. 91%; 当领土面 积的乘积上升 1%, 中国的进口量将下降 0. 06%; 当 j 国 不属于中国 -东盟自由贸易区时 , 中国从其进口额将下 降 0. 52%。 t 年中国从第三国进口额的贸易转移是 0. 5227%。
由上可知 , 对于中国而言 , CAFT A 既有贸易创造又 有贸易转移 , 0. 5964%, 而贸易转 0. , 贸易创造大于贸易 。
. :, 但发展空间很大 CAFT A 《 服务贸易协议 》 实施于 2007年 7月 , 截至 目前 , 执行时间仅 1年多 , 所以服务贸易方面的效应尚 不明显。 根据 CAFT A 《 服务贸易协议 》 , 中国将在 W T O 承诺的基础上 , 在建筑、 环保、 运输、 体育和商务服务等 5个服务部门的 26个分部门向东盟国家做出新的市场 开放承诺。 中方的减让表分为“ 水平承诺 ” 和“ 具体承 诺 ” 两个部分 , 内容广泛涉及旅游、 会计、 医疗和牙医、 建 筑设计、 工程、 城市规划、 摄影、 笔译和口译、 计算机及其 相关服务等多种服务项目。主要措施包括放宽上述服 务领域的市场准入限制、 允许东盟成员设立独资或合资 企业、 放宽股权限制等。
相应地 , 东盟成员国也在 W T O 承诺的基础上做出 了新的开放承诺 (见表 1) 。
以上承诺的实施效果还有待观察。从目前的统计 资料看 , 近年来 , 中国及东盟的服务贸易规模都在逐年 扩大 , 其中中国的增长尤其突出。
如表 2所示 , 2000~2006年中国的服务贸易出口额 从 301亿美元逐年递增到 914亿美元 , 进口额从 359亿 美元扩大到 1003亿美元 , 均增长了两倍多。同期 , 东盟 的服务贸易进出口也呈递增态势。 结合图 1可见 , 就规 模而言 , 中国的服务贸易发展不如东盟整体 (如 2006年 , 中国的服务贸易进出口总额为 1917亿美元 , 而东盟 为 2809亿美元 ) , 但很明显 , 2001年以来 , 中国服务贸 易的年增长速度大大超过东盟。
① 参见陈汉林 、 涂艳 :《 中国 -东盟自由贸易区下中国的静态贸易效 应 — — — 基于引力模型的实证分析 》 , 《 国际贸易问题 》 2007年第 5期 。
中国 -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实践效应、 现存问题及中国的策略
表 1 东盟国家在 CAFT A 《 服务贸易协议 》 中的具 体承诺
国别 承诺开放的主要服务贸易部门
新加坡
商务服务、 电信、 分销、 教育、 环境、 金融、 与健康相
关的服务和社会服务、 旅游及相关服务、 娱乐文化 和体育服务 (视听除外 ) 、 运输
马来西亚
商务服务、 通讯、 建筑及相关工程、 教育、 金融 、 医
疗 、 旅游 、 运输 泰国
专业服务、 建筑设计及工程 、 教育、 旅游及相关服
务 、 运输
文莱 旅游及相关服务、 交通运输
菲律宾
商务服务、 通讯、 建筑及相关工程、 环境、 旅游及相
关服务、 能源
印度尼西亚 建筑及相关工程、 旅游及相关服务、 能源服务
越南 商务服务、 通讯、 建筑及相关工程、 分销、 教育 、 环
境 、 金融 、 与健康相关的服务和社会服务 、 旅游及
相关服务、 娱乐文化和体育服务、 运输
老挝 银行和其他金融服务 缅甸 商务服务、 通讯、 金融、 航空运输、 柬埔寨 商务服务、 通讯、 教育 境 、 务 、 资料来源 :笔者根据 A 《 服务贸易协议 》 文本整理而得。
表 2 2000~2006年中国及东盟的服务贸易发展 情况
单位 :亿美元
年份
中国服务贸易 出口
进口 进出口 年增 %东盟服务贸易 出口
进口 进出口 年增 %2000301359660— 680
8651545—
20013293907198. 9467488715611. 04200239446185518. 9274093616767. 372003464549101318. 48785103418198. 532004621716133731. 989931242223522. 872005739832157117. 5010921393248511. 192006
914
1003
1917
2202
1239
1570
2809
1304
资料来源 :根据 WT O 网站 (w w w . wt o . org ) 相关资料整理计算而得。
图 1 2001~2006年中国及东盟服务贸易年增长率
应该看到 , 中国服务贸易尽管增速较快 , 但毕竟起 步晚、 发展水平有限 , 其产业基础弱于东盟多数成员国 , 服务贸易竞争力不足。 考察 1996~2005年中国及东盟 五国的服务贸易 RCA 指数可知 :在 CAFT A 成员中 , 新 加坡、 泰国的服务贸易国际竞争力较强 (RCA 介于 0. 8~1. 25之间 ) ; 中国的状况和印度尼西亚接近 , 服务贸
易竞争力处于弱势 (RCA 为 0. 4~0. 7) , 并且中国还有 竞争力下降趋势 , 必须引起注意 ① 。
中国的服务贸易亟待发展 , 意味着东盟各国与中国 在 CAFT A 框架下还有很大的服务贸易空间和市场可以 开拓。 分行业看 , CAFT A 成员各有所长、 互补性很大
(见表 3) 。 如中国在旅游、 建筑等方面竞争力很强 , 但
通讯、 金融等部门的竞争力较弱 , 而新加坡的优势服务 部门正是通讯、 金融等 , 其旅游、 建筑等弱项则恰好是中 国的优势 ; 个人文化与休闲在中国是弱项 , 在马来西亚 却是其优势部门 ; 政府服务是中国的弱势之一 , 文莱、 印 度尼西亚的政府服务则具有较强国际竞争力。
由此可见 , 未来几年 , 随着 CAFT A 《 服务贸易协议 》 的实施和不断深入 , 中国与东盟之间的服务贸易将优势 相对弱项
中国
旅游、 建筑、 其他商业服
务、 运输、 计算机和信息服 务、 保险 通讯、 金融、 专利和许可 证、 个人文化与休闲、 政府 服务
新加坡 通讯、 运输、 金融、 保险、 其 他商业服务 旅游、 建筑、 专利和特许服 务
泰国
旅游、 运输、 保险、 其他商 业服务
专利和特许服务、 政府服 务
马来西亚 通讯、 建筑、 旅游、 计算机
和信息服务、 运输、 保险、 个人文化娱乐 金融、 专利和特许服务
文莱
通讯、 政府服务
旅游、 金融、 专利和特许、
个人文化娱乐、 其他商业 服务等
菲律宾
通讯、 旅游、 运输、 计算机 和信息服务 商业服务、 建筑、 保险、 金 融、 专利与特许服务 印度尼西亚
通讯、 建筑、 旅游、 运输、 其
他商业服务、 政府服务 金融、 保险、 专利与特许、 个人文化娱乐
资料来源 :笔者根据各国相关行业的 RCA 指数整理而得。
除了货物贸易和服务贸易之外 , 国内有学者还运用
GT AP 模型 (Gl obal Trade Analysis Pr oject ) 第六版数据
库 , 通过计算 16个部门、 20个地区的相关数据 , 得出
CAFT A 对总体经济的影响 , 其数据可得结论如下 ② :
CAFT A 将明显促进区内各成员的 G DP 增长。其
中 , 中国的增幅为 0. 26%, 新加坡、 越南、 泰国、 马来西
亚、 菲律宾和印度尼西亚的 G DP 增幅依次为 3. 46%、
2. 78%、 2. 29%、 1. 57%、 1. 55%和 1. 28%。与此相反 ,
区外多数亚洲国家和地区的 G DP 将因 CAFT A 而受到
① ② 数据资料来自王娟 :《 中国与东盟国家服务贸易现状 、 结构与竞争
力研究 》 , 《 亚太经济 》 2008年第 2期 。
数据结果转引自李荣林 、 宫占奎 、 孟夏著 :《 中国与东盟自由贸易 区研究 》 第 129页 , 天津大学出版社 2007年版 。
中国 -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实践效应、 现存问题及中国的策略
负面冲击 , 如日本、 韩国、 中国台湾的 G DP 将分别下降
0. 19%、 0. 31%和 0. 33%。
CAFT A 将有力推动区内各成员的进出口贸易。中
国及东盟各国的进出口都将出现增长态势 , 中国的出口 和进口分别增长 1. 92%、 2. 97%, 进口增幅大于出口增 幅 1. 05%, 表明 CAFT A 为东盟各国打开了一个巨大的 市场。 同样 , CAFT A 对区外亚洲国家和地区的进出口 贸易是负效应 , 如中国台湾的出口和进口将分别下降
0. 37%和 0. 44%。
C AFT A 将改善东盟成员的贸易条件 , 但中国以及区
外亚洲国家和地区的贸易条件将恶化。 C AFT A 将使东 盟各国的贸易条件提高 0. 44%(如菲律宾 ) ~1. 24%(如 新加坡 ) , 但中国的贸易条件将略微下降 0. 01%。 相比 之下 , 区外国家和地区的贸易条件恶化幅度更大 , 如日 本、 韩国、 中国台湾将分别下降 0. 24%、 0. 23%和 0. 21%。
CAFT A 利都将得到提高 15. 12亿美元 , (约 15亿美元 ) , 第三是泰国
(13. 35亿美元 ) 。 然而 , 区外东亚国家和地区 , 如日本、
韩国、 中国台湾的福利水平将分别降低 11. 09亿美元、
4. 39亿美元和 2. 82亿美元。
二 、 CAFTA 存在的问题
随着 《 货物贸易协议 》 和 《 服务贸易协议 》 先后付诸 实施 , 中国 -东盟自由贸易区建设正在按照预定框架顺 利进行。 目前 , 中国与东盟已互为第四大贸易伙伴。但 不容忽视的是 , CAFT A 要如期建成并深入发展 , 还必须 妥善处理如下问题 :
1. 操作层面的对接还不理想
《 中国 -东盟全面经济合作框架协议 》 及其后的 《 货物贸易协议 》 、 《 服务贸易协议 》 等 , 都为 CAFT A 合 作奠定了很好的制度基础。 但在实际执行过程中 , 许多 企业、 行业甚至地方政府都并不了解相关制度安排 , 因 而也没有真正实现 CAFT A 的既定利益。如 2005年 7月 20日 《 货物贸易协议 》 实施后近一个月的时间里 , 中 国广东顺德竟没有一家企业申报协定中任何一种产品 的减税原产地证书 , 白白浪费了关税可降低 2%至 3%① 。 , 中国 13没有看过 《 中国 -》 、 《 货物贸易协议 》 ” 的占
; 对 CAFT A 建设目的、 内容及有关协议了解程度为
“ 缺乏了解 ” 的占 54%; “ 面对 CAFT A 建设带来的新变 化 , 没有应对方案 ” 的占 67%。
这些数字 , 充分说明 CAFT A 要真正建成并使各方 切实受益 , 还需要在操作层面多做努力。
2. 经济结构竞争性明显
CAFT A 成员的产业结构和贸易结构有一定互补
性 , 但由于多数成员的经济发展水平处于相同或相近层 次 , 其经济结构的竞争性也很明显。表 4是 2003年中 国与东盟部分国家在各类产品上的 RCA 指数 :
表 4
中国与东盟各类产品显示性比较优势 (2003年 )
产 品
家
国 中国
新加坡
马来西亚
泰国
印尼
菲律宾
越南
新鲜食物和农产品
0. 680. 180. 462. 331. 740. 653. 72加工食物和农产品 0. 470. 391. 831. 711. 620. 860. 68木材、 木制品和纸 0. 430. 161. 120. 663. 260. 250. 37纱、 纤维和纺织品
2. 390. 200. 380. 791. 890. 290. 77化学品 0. 421. 040. 480. 650. 560. 210. 16皮革及皮革制品 3. 34--1. 401. 650. 3513. 99基础制成品 0. 960. 320. 480. 600. 640. 250. 34非电子类机械 0. 520. 600. 320. 620. 210. 160. 16消费类电子产品 2. 432. 432. 612. 110. 802. 160. 17电子元件 1. 043. 342. 941. 550. 505. 170. 39运输设备 0. 270. 160. 070. 370. 110. 290. 08服装 3. 640. 380. 581. 561. 981. 815. 61杂项制品 1. 480. 860. 741. 010. 600. 550. 87矿产品
0. 28
0. 83
0. 94
0. 36
2. 62
0. 21
1. 79
资料来源 :htt p://wwww. intracen . org .
① 相关报道见 《 南方日报 》 2005年 8月 18日 。
如表 4所示 , 中国与东盟多数成员的产业竞争优势 都集中在消费类电子产品、 电子元件、 服装等劳动密集
中国 -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实践效应、 现存问题及中国的策略
型产品上 , 且竞争力基本接近 ; 而在运输设备、 非电子类
机械等资本或技术密集型产品方面 , CAFT A 成员普遍
缺乏竞争优势。
多年来 , 中国和东盟的主要贸易伙伴都是欧盟、 美
国、 日本 , 海外市场的趋同必然加剧竞争性。有学者计
算了中国与东盟部分国家的出口相似度指数 ① (见表
5) 。
表 5 中国与东盟国家出口相似度指数 (%)
国 家 份
1989~19911992~19941995~19971998~2000
新加坡 35. 5234. 6035. 2537. 89印度尼西亚 34. 2643. 5053. 8956. 13马来西亚 27. 8631. 2935. 3737. 41菲律宾 31. 1139. 6932. 3046. 56泰国 46. 8253. 6057.
东盟平均 . 01.
资料来源 :-
研究 》 (复旦大学博士论文库 , 2004年 4月 ) 。
由表 5可知 , 20世纪 90年代以来 , 中国与东盟各国 的出口相似度指数不断上升 , 其中 , 1998~2000年与东 盟平均的出口相似度指数达到 49. 45%, 大幅超过 1995 ~1997年 45. 12%的同一指标值 , 说明中国和东盟在第 三方市场 (或世界市场 ) 上竞争越来越激烈。
经济结构和出口市场的雷同 , 使得如何协调彼此利 益、 形成合理分工以达到合作共赢的目的 , 成为 CAFT A 深入发展亟待解决的一个重要难题。
3. 成员间经济发展水平差异较大
中国 -东盟自由贸易区拥有 11个成员 , 其经济发 展水平参差不齐 。按世界银行标准测算 , 2006年新加 坡人均国民总收入 (G N I ) 是 2. 932万美元 , 属于高收 入国家 ; 而同期 , 泰国 (人均 2990美元 ) 、 中国 (人均 2010美元 ) 、 印度尼西亚和菲律宾 (人均 1420美元 ) 都 属于中等收入国家 ; 越南 (人均 690美元 ) 、 老挝 (人均 500美元 ) 、 柬埔寨 (人均 480美元 ) 则属于低收入国 家 。 CAFT A 成员间的人均 G DP 差距高达 70倍左右 , 远远超过欧盟 (16倍 ) 和北美自由贸易区 (30倍 ) 的差 异水平 。
经济发展水平的巨大差异 , 导致各成员国在 CAF 2 T A 建设过程中利益要求不一。 经济较发达的国家希望 拓展 CAFT A 的广度和深度、 提高市场开放程度 , 但经济 相对落后的国家却更为关注国内市场和产业的保护 , 因 而对 CAFT A 存有 一 定 疑虑。这 将 是未 来 深 入推 进 CAFT A 的一个障碍。
4. 个别产业存在一些负面冲击
CAFT A 的建设是一个区内成员不断降低和取消彼 此间贸易投资壁垒的过程。 在此过程中 , 因市场开放带 来的负面冲击在所难免。就 2006年实施完毕的 《 早期 收获计划 》 来说 , 该计划促进了中国和东盟的农产品贸 易 , 为 CAFT A 向前推进扫清了很多障碍 , 然而与此同 时 , 《 早期收获计划 》 也对中国部分农产品及农民利益 产生了较大的负面影响。
首先 , 早期收获产品减税幅度过大、 减税进度过快 , 加大了中国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难度。 为适应后 W T O 时代的国际竞争 , 中国各省区都在积极进行农业产业结 构调整。
(
A 》 带来的巨大压
进度快 , 无形中加大了中国农业产业 结构调整的难度。
其次 , 部分农产品缺乏例外保护 , 受到冲击较大。 在 《 早期收获计划 》 中 , 中国为了推动建立 CAFT A 没有 提出特定产品的例外保护 , 这是一种利益让渡也是一种 大国风范 , 但中国西南各省区的部分农产品生产和销售 却因此而大受影响。如越南、 泰国的龙眼、 荔枝等生产 成本相对较低 , 成熟期又略早于中国 , 迅速实施降税后 , 对广西等地的热带水果冲击很大。
5. 东盟的内在矛盾较难解决
东盟从 6国扩大为 10国之后 , 其内部问题越来越 多 , 突出表现为两点 :一是组织内部存在巨大的差异性 , 不仅政治制度多样 , 而且在发展水平和经济体制上明显 地分为两个层次 — — — 发展水平相对较高的 6个老成员 和发展水平较低的 4个新成员 , 这种差异性意味着东盟 在 CAFT A 的统一行动中面临的实际问题比较复杂 , 而 且会大大增加 CAFT A 的执行成本和协调难度 ; 二是缺 少一个能够带动整体的核心力量和有效解决问题的协 调机制。 在东盟成员中 , 目前还没有一个国家能切实发 挥主导作用。 新加坡尽管经济发展水平最高 , 但仅是一 个岛屿小国 , 而印尼虽是拥有 2亿多人口的东南亚第一 大国 , 但经济发展水平较低 , 金融危机之后更是一蹶不 振。 中坚力量和强有力协调机制的缺乏 , 既会影响东盟 自身的发展 , 也可能对 CAFT A 推进带来不利。
① Finger 与 Kreinin (1979) 最先在商品域内提出了出口相似度指数 , 该指数如果随时间推移而上升 , 则表明两国的出口结构趋于收敛 , 同时也 意味着这两个国家在第三市场 (或世界市场 ) 上的竞争程度愈来愈激烈 。
中国 -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实践效应、 现存问题及中国的策略
三 、 CAFTA 建设及中国的策略
CAFT A 是中国实施 FT A 战略的重要起点 , 是中国 整合东亚力量、 提高地区竞争力的关键介质。因此 , 未 来几年中国应采取如下策略致力于 CAFT A 建设 :
1. 重视 CAFTA 的执行效果 , 争取各方都实现既定 利益
CAFT A 已经拥有包括货物贸易自由化、 服务贸易 自由化、 投资便利化等多项内容在内的比较全面的制度 设计。 但对于任何一个 FT A 来说 , 制度安排都只是一 个基础 , 如果成员国不能在建立自由贸易区的过程中切 实获利 , 相关协议就形同虚设 , 并且很难再推进和深化。 所以 , 中国必须正视 CAFT A 在操作层面存在的问题 , 重 视 CAFT A 已有制度安排的执行效果。 具体而言 , 就是 要加大国内对于 CAFT A ,
解释力度 ,
熟悉与配合 , , 使中国 和东盟各方都能在 CAFT A 中实际得到协议谈判所达成 的条件 , 并充分利用这些条件 , 实现既定利益。
2. 密切关注东盟动向 , 积极推进 CAFTA 建设 CAFT A 建设的一个重要影响因素是东盟的政治经 济状况及其区域经济合作动向。 事实证明 , 东盟在亚太 地区的区域经济合作是较为活跃的。在与中国确定建 立自由贸易区之前 , 即 2001年 , 东盟就与澳大利亚、 新 西兰签署了《 东盟 -澳新紧密经济关系自由贸易协 定 》 ; 继 CAFT A 协议之后 , 东盟 2003年又与日本签署了 《 东盟与日本全面经济伙伴关系框架协议 》 , 拟于 2017年建成东盟 -日本自由贸易区 ; 2006年 , 《 东盟 -美国 贸易与投资框架协议 》 签署 , 该协议是东盟与美国建立 自由贸易区的先期准备 ; 同样在 2006年 , 《 东盟 (除泰国 以外 ) -韩国自由贸易协定 》 签署 ; 2007年 , 《 东盟 -印 度双边自由贸易协议 》 签署。 显然 , 通过与东北亚的中 日韩、 南亚的印度、 北美的美国分别签署相关协议 , 东盟 目前已在亚太地区基本实现其区域经济合作布局 , 这对 CAFT A 特别是中国在亚太地区的未来发展影响重大。 因此 , 我们必须密切关注东盟内部的政治经济状况及其 区域经济合作动向 , 在积极推进 CAFT A 建设的同时 , 要 拓宽视野 , 积极谋求其他地区合作 , 以实现符合我国利 益的区域经济合作格局。
3. 借助 CAFTA, 推动东亚地区合作 , 进而构建合理 的 FTA 网络
中国 -东盟自由贸易区是典型的南南型区域经济 合作模式。 研究表明 , 以 CAFT A 为代表的这种 “ 10+1” 模式 , 其福利效果远不如将中、 日、 韩都纳入其中的“ 10 +3” 模式。 日本学者堤雅彦和清田耕造 (2002) 运用一 般均衡模型 , 选取 19个国家和地区以及 16个不同的生 产部门 , 计算得出“ 10+1” 和“ 10+3” 两种自由贸易区 的福利影响并比较如下 :
表 6 10+1与 10+3自由贸易区福利变化比较 : 2010年 单位 :百万美元 , % 10+1自由贸易区 10+3自由贸易区 累计 G DP 增长率变化 --0798021. 02
-1740-0. 16438919. 05
中国 448819. 1712269127. 69
新加坡 997210. 401203216. 85
印尼 68243. 161781213. 36
马来西亚 62527. 241095918. 52
菲律宾 16402. 6930528. 43
泰国 70666. 031748818. 41
资料来源 :堤雅彦和清田耕造 :《 日本参与自由贸易化协定的效 果 :CGE 模型分析 》 2002年 , htt p://www. jcer . or . j p /research /dis2 cussi on /discussion 74. pdf .
从表 6可见 , 在“ 10+1” 框架下 , CAFT A 成员普遍 受益 , 而区外的日本、 韩国受损 ; 但在“ 10+3” 框架下 , 日、 韩及 CAFT A 成员的福利都得到提升 , 并且相形之 下 , CAFT A 成员的收益水平大大超过其在“ 10+1” 框架 下的所得。
显然 , 我国应借助 CAFT A 这个优势平台 , 进一步推 动东亚地区合作 , 争取通过更大范围的经济一体化 , 加 速提升东亚地区的整体实力。
总之 , CAFT A 是我国开展周边区域经济合作的重 要核心 , 我国应力促如期建成 CAFT A, 并以此为基础 , 开展多层次、 宽领域的区域经济合作 , 构建起一个合理 的 FT A 网络 , 实现地区 “ 共赢 ” 。
(责任编辑 :王丽娟 )
W orld Econom y Study No . 4, 2009(Ser i a l No . 182)
This paper de monstrates the relati onshi p bet w een F D I in p r oducer services and the host country ’ s wage inequality bet w een skilled and unskilled labor by means of mathe matical model and emp irical test . Thr ough a t w o 2fact or model which includes the p r oducer services as the inter mediate input, we find that F D I in p r oducer services will increase the varieties of services, and the wage of unskilled labor is reduced as skilled labor shifts fr om the manufacturing sect or t o the service /technol ogy sect or . Then we establish f our regressi on models t o testify the theory based on the data of Shanghai . The result shows that F D I in p r oducer services act as a direct and p r om inent r ole in the p r ocess of the increasing inequality bet w een the skilled and unskilled labor . But we als o find that F D I in p r oducer services may als o have a decreasing effect on the wage gap thr ough j oint influences with other variables, such as G DP per cap ita, hu man cap ital per cap ita, e mp l oy ment rate of the third industry and the p r oductivity of the second indus 2 try . Finally we dra w the conclusi on and revelati on based on the analysis .
Technology Sp illover, St a te 2owned En terpr isesM erg i n g and F D I
X ie S henxiang W angxiaosong (63)
By means of a homogeneous goods oligopoly model, this paper analyses the effects of merger of state 2owned enter p rises on nati onal welfare, F D I and policy . W e show that taxing F D I instead of subsidy will i m p r ove nati onal welfare . W hen the technol ogy s p ill over of F D I is higher, the govern ment shouldn ’ t insist on the state 2owned p rises ’ merger . The ment should organize the state 2owned enter p rises ’ merger only if the technol ogy s p ill over of is l at needs t o ele 2 vate the level of tax on F D I . The merger of state 2owned enter p p r () I the technol ogy s p ill o 2 ver of F D I is higher (l ower ) under the of of is t o the i m p r ove ment of nati onal welfare .
An Ana lysis of m I n tegra ti on Am ong Unequa l Coun tr i es on econo m i c gorwth:Co m para ti ve Study w ith Un ited the St a tes and M ex i co
Zhang B in Zhu R undong (69) This paper extends Badinger ’ s analysis of the gr owth effects of econom ic integrati on a mong equal countries, and compares the effects of econom ic integrati on a mong unequal countries on econom ic gr owth thr ough cutting tariff barrier and changing the share of hu man cap ital in R&D sect or . W e conduct the e mp irical test by using US A and Mexico ’ s data fr om 1986t o 2007, and find that the econom ic integrati on bet w een US A and Mexico has different gr owth effects on both countries . First, though the econom ic inte 2 grati on has both l ong 2ter m and short 2ter m gr owth effects on the t w o counties, the later effects are greater than the for mer ones . Second, the gr owth effects of econom ic integrati on on US A and M exico are unbalanced . The t otal effects on Mexico are much greater . Finally, the gr owth effects on Mexico are both invest m ent 2led and technol ogy 2led while the for mer ones are greater . The effects on US A are only invest m ent 2led .
CAFTA:Effects, Proble m s and Ch i n a ’ s Stra tegy
Zhuang R u i (75)
A s the first step of China ’ s FT A strategy, C AFT A will be set up in 2010. This paper discussed the effects and p r oble m s of CAFT A s o far . It consists of three parts:The first part analyzed the effects of CAFT A, including the effects on trade of goods and services, and on macr o 2economy of China . The second one discussed the p r oblem s of CAFT A by now . Then, the last part gave s ome suggesti ons relating t o China ’ s strategy in C AFT A.
An Ana lysis on ASEAN ’ s Econo m i c Convergence Pre and Post F i n anc i a l Cr isis
J iang L an ling (81)
I n vie w of regi onal econom ic integrati on, ASE AN still bel ongs t o the l ow class of FT A and its devel opmental directi on is t o establish the econom ic community . Nevertheless, one of the obstacles is that all of the ten me mber countries are devel op ing une 2 venly with the gap quite significant . Theref ore, how t o reduce the differences has become an urgent p r oble m in ASE AN. Fr om the as pects of σconvergence, abs olute βconvergence and club convergence, this thesis analyzes comp letely the diversity of the eco 2 nom ic gr owth in the whole ASE AN and vari ous gr oup s . It judges objectively the p resent ASE AN countries ’ econom ic convergence or divergence, and p r ovides the comp rehensive e mp irical basis f or the research on devel opment strategies of ASE AN integrati on .
转载请注明出处范文大全网 » 中国-东盟贸易问题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