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一:《水浒传》中元宵节描写评析
《水浒传》中元宵节描写评析
摘 要: 在众多的节日民俗中,元宵节是《水浒传》着墨最多的。作者描写了清风寨镇、大名府和东京三处的元宵节庆赏活动。不同区域的元宵节为我们展现了宋朝元宵节的风俗,同时也推动了小说故事情节的发展。
本文采集自网络,本站不保证该信息的准确性、真实性、完整性等,仅供学习和研究使用,文中立场与本网站无关,版权和著作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不愿意被转载的情况,请通知我们删除已转载的信息。
关键词: 小说《水浒传》 元宵节 风俗
小说《水浒传》中描写了众多节日民俗,如元宵节、端午节、清明节等,其中着墨最多的要数元宵节。书中元宵节的描写出现了三次,分别为三十三回宋江在青州花荣的清风寨避难,清风寨镇庆祝元宵节的情形,六十六回吴用利用大名府元宵节的庆赏活动智取大名府,七十一回到七十二回宋江、柴进等人在元宵节到东京观灯。《水浒传》中的元宵节描写为我们展现了宋朝元宵节的风俗。
一、放灯
元宵节又名上元节,正月十五是一年中第一个圆月之日,中国人根据“第一良宵”之意,名之“元宵”,又因为旧时的这天晚上通宵张灯结彩,人们放灯观灯,故又名“元宵灯节”。汉朝时已有对元宵节的庆赏活动,汉明帝时正式敕令正月十五夜要放灯礼佛。唐代,元宵节开始在民间盛行,民间在元宵节这一天悬挂花灯,观赏花灯的风俗自此流行开来。唐玄宗时把赏灯的时间定为三天,即十四、十五、十六三天。到了宋代这一风俗更为流行,规模和场面都愈来愈大,放灯的时间也增加到五天,即正月十三到正月十七。《水浒传》第六十六回:“依照东京体例,通宵不禁,十三至十七,放灯五夜。”元宵放灯时热闹非凡,“北京大名府是河北头一个大郡,冲要去处,却有诸路买卖,云屯雾集,只听放灯。都来赶趁”。在三十三回宋江因为清风寨镇要放灯才欲去观看。七十一回,也正是因为皇上大张灯火,与民同乐,庆赏元宵,才吸引宋江、柴进等人到东京观看元宵灯火。
二、鳌山
鳌山原是指古代传说海上有巨龟背负神山,后元宵节拟其形,把无数盏绚丽多姿的彩灯扎架起来,供游人观赏,故谓之“鳌山”。《水浒传》的第三十三回、六十六回、七十二回都描写了宋时元宵节的鳌山。
第三十三回
去土地大王庙前扎缚起一座小鳌山,上面结彩悬花,张挂五七百碗花灯。??元宵夜宋江看到小鳌山“山石穿双龙戏水,云霞映独鹤朝天。金莲灯、玉梅灯,晃一片琉璃;荷花灯,芙蓉灯,散千团锦绣。银蛾斗采,双双随绣带香球;雪柳争辉,缕缕拂华幡翠幕。村歌社鼓,花灯影里竟喧阗;织女蚕奴,画烛光中同赏玩。虽无佳丽风流曲,尽贺丰登大有年”。
第六十六回
大名府留守司州桥边搭起一座鳌山,上面盘红黄纸龙两条,每片麟甲上点灯一盏,口喷净水。去州桥河内周围上下点灯不计其数。铜佛寺前扎起一座鳌山,上面盘青龙一条,周围也有千百盏花灯。翠云楼前也扎起一座鳌山,上面盘著一条白龙,四面灯火,不计其数。??城中各处宫观寺院佛殿法堂中,各设灯火,庆贺丰年。三瓦两舍,更不必说。
第七十二回
元宵节当天,天色晴明得好,看看傍晚,庆贺元宵的人不知其数,古人有篇《绛都春》词,单道元宵景致:
融和初报,乍瑞霭霁色,皇都春早。翠?揖悍桑?玉勒争驰都门道,鳌山采喝彩结蓬莱岛,
向晚色双龙衔照。绛霄楼上,彤芝盖底,仰瞻天表。缥缈。风传帝乐,庆玉殿共赏,群仙同到。迤逦御香,飘满人间开嘻笑。一点星球小。渐隐隐鸣梢声杳,游人月下归来,洞天未晓。
清风寨镇土地庙前的小鳌山和大名府三处鳌山有以下共同特征。
1.鳌山上都有龙的图形,寓意君主与民同乐。
清风寨“山石穿双龙戏水”,大名府留守司州桥鳌山“上面盘红黄纸龙两条,每片麟甲上点灯一盏,口喷净水”,铜佛寺前鳌山“上面盘青龙一条”,翠云楼前的鳌山“上面盘著一条白龙”。东京的鳌山虽没有具体描写,但在词中写道:“鳌山采喝彩结蓬莱岛,向晚色双龙衔照。”鳌山上都有龙的图形且龙能喷水,龙是帝王的象征。元宵节皇帝和妃嫔在宫城门楼上观灯嬉戏,百姓在楼下观看露台演出杂剧,奏乐人不时引导百姓高呼“万岁”。鳌山上“风传帝乐,庆玉殿共赏”,正是道君皇帝庆赏元宵、与民同乐的真实写照。
2.鳌山一般设在市镇中心或者人烟辐辏之处且鳌山上灯火花样繁多,景致极为壮观。
清风寨镇设在土地大王庙前,张挂五七百碗花灯;大名府市中心添搭两座鳌山,留守司州桥、铜佛寺前、翠云楼前也有鳌山,鳌山上灯火不计其数;“北京三五风光好,膏雨初晴春意早。银花火树不夜城,陆地拥出蓬莱岛。烛光衔照夜光寒,人民歌舞欣时安。五凤羽扶双贝阙,六鳌背驾三神山”。六个鳌山上有三座神山,足见鳌山之大。《水浒传》虽然没有对扎在都门道的东京鳌山作具体描写,但是东京是都城所在,其鳌山应该更多、更大,也更为繁华。
三、社火
社火,本指节日迎神赛会所扮演的杂耍、杂戏。之所以称为社火,是因为中国古代是农业国,农业收成之丰歉,对于国计民生至关重要,故每年许多节日,均以杂戏、杂耍等形式娱神,求其保佑当年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土地是各种作物生长之本,故土地神最受重视,而古代地方基层行政组织,以二十五家为“社”,每社每年定期对土地之神进行祭祀,以此土地之神亦被称之为“社”神。元宵节是一年当中第一个月圆夜,春耕即将开始,为祈求丰收,自民间至朝廷,都举行庆祝活动,求其保佑,因而在祭祀娱神活动中,伴有大量烟火,古称“社火”。其他节日的娱神活动也以“社火”呼之。清风寨镇、大名府、东京所在的开封府,大街小巷都有社火。宋江因在清风寨镇看到社火队里一伙舞“鲍老”,那鲍老“身躯纽得村村势势”,于是不由得哈哈大笑,因此被刘高的老婆发现,结果被抓。六十六回宋江等攻打大名府后,作者在词中写道:“烟迷城市,火燎楼台。前街傀儡,顾不得面是背非;后巷清音,尽丢坏龙笙风管。耍和尚烧得焦头额烂,麻婆子赶得屁滚尿流。踏竹马的暗中刀枪,舞鲍老的难免刃槊。”这里提到了元宵节社火中的傀儡舞、耍和尚、麻婆子、踏竹马和舞鲍老。其中的鲍老,是傀儡戏中常出现的引人笑乐的人物,是一种戴面具的滑稽舞。宋杨亿《傀儡诗》:“鲍老当筵笑郭郎,笑他舞袖太郎当。若教鲍老当筵舞,转教舞袖郎当长。”鲍老与郭郎同为傀儡戏中的人物,二者一起作滑稽性表演。宋时舞鲍老已成为元宵社火舞队中的常备戏。舞鲍老的风俗一直延续至明。
四、灯棚
宋江到清风寨镇看灯,只见家家门前搭起灯棚,悬挂花灯,灯上画着许多故事,也有剪彩飞白牡丹花灯并芙蓉、荷花,异样灯火。
灯棚也称“山棚”,高大的结扎各式花灯的彩楼或百戏艺人献艺的戏棚。灯棚大小不同,清风寨镇的灯棚应该是小型的、简单的,仅悬挂花灯而已。北京大名府的灯棚却是大型的。“家家门前扎起灯棚,都要赛挂好灯,巧样烟火。户内缚起山棚,摆放五色屏风炮灯,四边都挂名人书画并奇异骨董玩器之物”。户外的灯棚装饰除了花灯外还有“巧样烟火”。“巧样烟火”就是把施放到空中的烟火变成楼阁、人物、花卉等奇巧的玩意。室内的灯棚还摆放“五色屏风炮灯”。“炮灯”是一种球形的彩灯,可以悬挂在灯棚,也可以作为元宵节的纪念品赠给妇女作头上的饰品。清风寨镇“银蛾斗采,双双随绣带香球”及大名府“翠玉楼高侵碧天,
嬉游来往多婵娟。灯球灿烂若锦绣,王孙公子真神仙”中的“银蛾”、“香球”和“灯球”都是这种球形的彩灯。
清风寨镇,其地位相当于县,是用以屯兵驻守防止辽、西夏侵略和弹压人民反抗的军事组织。东京是宋都城所在,大名府是和开封府并称的四京府之一。所以我们看到作者在具体描写了清风寨镇的元宵节活动后,还用浓墨重彩描写大名府元宵节活动,因其规模比清风寨镇要大,庆祝的时间要长。从小说描写来看,清风寨镇的放灯应该是只在正月十五这天的当晚来进行,因为花荣也只是在元宵节当天派兵去维持治安,宋江也是因正月十五当晚放灯才去观看的,先前的一系列描述都是为赏灯而做准备。而六十六回则写:“依照东京体例,通宵不禁,十三至十七,放灯五夜。”放灯时间较清风寨要长。东京开封府虽然是都城,但是大名府的元宵节体例是依照东京的,所以作者为避免写作上的重复,只对东京的元宵节作了整体概述。《水浒传》中元宵节描写详略得当同时又相互补充,这样的描写手法让读者在了解宋朝庆赏元宵风俗民情的同时又看到不同地方庆赏元宵的不同之处和地域性特色。
清风寨镇在山东青州地区,宋江在清风寨所看之灯,是“剪采飞白牡丹灯”和“荷花芙蓉异样灯”。在鲁中、鲁西南地区,元宵节所放之灯,必少不了荷花灯,青州属于鲁中地区,放荷花灯与当地风俗是相吻合的。东京的元宵节更突出皇都的王者之气、君主与民同乐的喜庆氛围。
《水浒传》的元宵节描写在让我们了解宋朝元宵节风俗的同时,对于故事情节的发展也起到了推动作用。三十三回宋江在清风寨看花灯被刘高老婆认出后被抓,为救宋江、花荣,梁山好汉大闹青州府道,而后宋江率众上梁山。六十六回梁山好汉利用元宵灯节混入大名府,里应外合,攻破城池,救卢俊义上梁山。七十二回李逵元夜闹东京,让皇帝记住了宋江等人,为招安活动打下了基础。元宵节的描写让《水浒传》故事更加精彩。
参考文献:
,1,施耐庵,罗贯中.水浒传.人民文学出版社,1997.
,2,杨子华.水浒文化新解.新世界出版社,2007.
范文二:论《水浒传》中的心理描写
摘 要:本文主要是通过施耐庵《水浒传》中人物的心理活动以及故事中的计谋来浅析《水浒传》中的心理描写。通过这些细节的探析来更好的感受故事内容,更深的体会梁山好汉的英雄精神。 关键词:水浒传;心理活动;心理描写;计谋 心理描写就是对人物内心的思想情感活动进行描写。描写人物的思想活动,能反映人物的性格,展示人物的内心世界。《水浒传》中的心理描写并不像语言、动作、环境那么多,但作者妙笔生花,通过对人物心理的描写,能够直接深入人物心灵,揭示人物的内心世界,表现人物丰富而复杂的思想感情。 “鲁提辖拳打镇关西”中,鲁智深不料失手讲郑屠户打死,看到郑屠快死了,寻思到“俺只指望痛打这厮一顿,不想三拳真个打死了他。洒家须吃官司,又没人送饭,不如及早撤开”。走时不忘回头大骂“你诈死”。面对意外,鲁智深随机应变,遇险不惊,从容不退却,可以看的出他是个勇而有谋的人。 《水浒传》第42回“假李逵剪径劫单身”,黑旋风李逵下要打死假李逵李鬼时,听得李鬼家有九十老母,便自肚里寻思道“我特地归家来取娘,刀杀了一个养娘的人,天地也不容我。罢!罢!我饶了你这厮性命。”故事中,李逵不但没有杀他,反而给了他些银两,此处的心理描写,让读者一下看到一个不一样的李逵,杀人不眨眼的李逵,在性格的深处也是一个仁慈、忠孝的人。也正是此处的心理描写,让李逵这个人物形象变得丰富起来。 晁盖、吴用等人劫取生辰纲后,宋江得知白胜被抓并供出晁盖等人,于是秘密通信私放晁盖等人[2],后晁盖等人齐上梁山,官府下发公文,面对公文,宋江心内寻思道“晁盖等众人不想做下这般大事,劫了生辰纲,杀了做公的,伤了何涛观察,又损害许多官军人马,又把黄安活捉上山,如此之罪,是灭九族的勾当,虽是被人逼迫,是非得已,于法度上却饶不得,尚疏失,如之奈何?”及时雨宋江的这段心理活动,可以看得出他是一个懂法度的人,并且会遵守拥护朝廷法制,也可以说是一个迂腐的人。他也意识到了晁盖等人所为之事件件都是大罪,已是无法回头的。从这里还可以看出宋江对封建国法的恐惧和忧虑心理。但在这心理独白中,也可使读者感受到宋江对晁盖等人的担心,这说明宋江也是一个重情重义之人。于理,晁盖等人需是死罪,但于情,宋江却不愿他们出事,宋江“忠”与“义”的矛盾的心理也正是他最真实的心理写照,正是这段心理活动的描写,让我们看到他复杂的人物性格。 “风雪山神庙中”当林冲看到草料场里自己未来安身的屋子四下里崩坏了时,便想:“这屋如何过得一冬?待雪晴了,去城中唤个泥水匠来修理。”大难临头,林冲却浑然不觉,反而打算找人修理房屋,这说明他已经作了长久打算。更可以看出在林冲的心中,复仇的火焰已经奄奄一息了。后来,林冲外出打酒路过山神庙时,“神明庇佑,改日来烧纸钱”。生命已经危在旦夕,林冲却仍在幻想安稳度过刑期,回家团聚。这些语言的描写充分体现出林冲他正直,善良,有侠肝义胆,同时又刚猛激烈,嫉恶如仇的矛盾性格,这把他被“逼上梁山”的曲折过程表现得更充分。 武松景阳冈打虎让他的名号一下威震四海,与哥哥武大郎相见后,来到兄长家,美貌倾城的潘金莲见到英勇挺拔的大户英雄武松,心动不已,自心里寻思道“武松与他是嫡亲一母兄弟,他又生的这般长大。我嫁的这等一个,也不妄了为人一世,你看我那三寸丁谷树皮,三分像人,七分似鬼,我只恁地晦气,据着武松,大虫也吃他打到了,它必然好气力。说他有未曾婚娶,何不叫他搬来我家里住,不想这段姻缘,却在这里”。这里对于潘金莲的心理描写妙就妙在作者将潘金莲抽象和形象的心理描写结合起来,她想要和武松在一起,成就一段她自认为很好姻缘这是一种抽象的心理状态,她不禁拿武大郎和武松相对比,这是潘金莲对于形象的心理思考。这一段细腻的心理活动描写,让我们可以一目了然的看到潘金莲对武松的赞誉以及难以掩饰的爱慕之情,同时也使读者清楚的看到潘金莲对与自己同床共枕的丈夫武大郎的轻蔑、鄙视以及内心的不屑。也正是这一段细致的心理描写,向我们展示了 潘金莲见异思迁、不守妇道的淫荡性格。此处的心里描写在奠定人物性格的基础上,也为故事后面的情节发展埋了的伏笔。 《水浒传》是我国小说史上第一部白话长篇章回体小说。与《三国演义》相比,三国演义往往忽略人物的心理描写,总是在人物出场时,性格与形象就已定型,人物的性格也多是单一稳定的,并且带有理性的色彩,在性格的展现上作者偏于夸大人物的主要特征,舍弃次要特征,在三国演义中,作者善用传奇的故事塑造理想式的英雄人物,人物性格缺乏发展变化。而《水浒传》,作者善于把人物置身于真实环境中,紧扣人物的身份、经历和遭遇,植根于现实,将丰富的情感色彩倾注于每一个人物。人物性格形成依据人物所处环境,也因环境的变换发展而发生一定的改变,人物的心理活动的描写更是细致。正是通过心理这一系列的细节描写,才使得梁山好汉的形象活灵活现、丰富多彩。 参考文献: [1]施耐庵.《水浒传会评本》[M]. 北京大学出版社,1981. [2]韩干校.从鲁提辖拳打镇关西看《水浒传》的人物塑造特色[J].大同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2(9). [3]章明全,杨森.《水浒传》中林冲形象分析[J].新西部,2007. [4]于光荣.论林冲性格的丰富性[J].邵阳学院学报,2005(8).
范文三:水浒传中兵器描写摭谈
第24卷第1期Vol124No11
济宁师范专科学校学报JournalofJiningTeachers’College
2003年2月Feb12003
文章编号:1004-1877(2003)01-0065-03
《水浒传》中兵器描写摭谈
王建平,刘莉萍
(孝感学院中文系,湖北孝感 432100)
摘 要:兵器描写是英雄传奇小说《水浒传》中的一项重要内容,《水浒传》中兵器的种类及有关兵器描写为塑造梁山英雄形象方面及情节的描写方面起到了独特作用。
关键词:水浒传;兵器;情节;作用中图分类号:I207.412
文献标识码:A
《水浒传》,,斗场面,。(有意思的是,在内的一批英雄传奇小说,也正是从宋元小说话本中的“朴刀、杆棒”之类发
[1]
)。展而来”
在作者施耐庵的生花妙笔之下,梁山英雄手中的各种兵器被赋予了刚强、勇猛、力量与灵气,兵器也俨然成了梁山英雄生命中极其重要的一部分。我们在研究与分析这些充满虎虎生气、可歌可泣的英雄形象时,不能不注意到他们手中的兵器,为了更好地全面理解与把握《水浒传》的艺术精髓,对作品中有关梁山英雄的兵器描写进行研究与分析,显然是很有必要的。
比起被誉为长篇历史演义小说开山之作的《三国演义》来说,《水浒传》中所写到的兵器可谓种类更多、用途更广泛,在作品中的地位也更重要。就种类而言,《三国演义》中主要涉及到的有刀、枪、剑、戟几大类,人们形象深刻的仅有关羽的青龙偃月刀、张飞的丈八蛇矛、刘备的双股剑,吕布的方天画戟等几种,而且它们也仅是作为刘、关、张等主要英雄人物的代表性的作战兵器来顺便提到,作者并没有另外特意展开具体生动的文字描写。而《水浒传》中除写到了以上几大类兵器外,更增添了许多新的武器,如板斧、戒刀、朴刀、禅杖、钢叉、铁链、钢鞭、铁锤、杆棒、挠钩、飞标、袖
收稿日期:2002-02-04
箭、、留客住、红绵套索等,
、菜刀、锄头、石子等也派上了用场,成了梁山英雄手中的有力武器,真是琳琅满目,不胜枚举。即使就某一类兵器而言,其写到的品种也远比《三国演义》中要丰富得多,仅以“刀”为例,从名称上看,《水浒传》中写到的就有朴刀、腰刀、滚刀、飞刀、戒刀、板刀、厨刀、蓼叶刀、雁翎刀、大杆刀、解腕尖刀、日月双刀、三尖两刃刀、鬼靶法刀、青龙偃月刀等,这些兵器有长有短、有轻有重,有主战兵器、有暗器,有的适于远攻、有的适于近守,有的适于进攻厮杀,有的适于护身偷袭。总之,式样不同,用途各异。另外,从它的制作原料上看,又分为钢刀、白铁刀、浑铁刀、镔铁刀、熟铜刀等,反映出当时冶炼技术的先进和制作工艺的精良。当然,以上提到的有些器械,并非真正意义上的兵器,但它们在梁山好汉手中都成了奋勇杀敌的有力武器,从广义上来说,亦可视为兵器。正因为兵器的多样性,更能反映出梁山义军成员的复杂性、广泛性,同时增添了《水浒传》情节描写的生动性。
值得注意的是,《水浒传》除写到以上冷兵器外,还写到了火器,出现了轰天雷凌振的子母炮、风火炮、金轮炮,它标志着从冷兵器时代向火器时代的飞跃。它们已不仅仅是行军打仗时制造声响效果以壮军威的号炮,而且是可用于实战并具有巨大杀伤力的重要武器。在第五十四回“高太尉大兴三路兵”,企图一举剿灭梁山泊。这时,呼延灼向高俅推荐凌振出征,“此人善造火炮,能去十四五
作者简介:王建平(1968-),男,湖南省常德人,湖北孝感学院中文系讲师。
—65—
里远近,石炮落处,天崩地陷。若得此人,可以攻打
[2]
贼巢。”凌振果然名不虚传,他的火炮对梁山泊的防御工事构成了极大威胁。起初,当吴用听到凌振要用火炮攻打梁山营寨的消息时,他根本未把凌振的火炮放在眼里,认为山寨四面皆是水泊,港汊甚多,宛子城离水又远,“总有飞天大炮,如何能够打得到城边?”但凌振发了三炮,其中就有一炮直打到鸭嘴滩边小寨上,使得宋江、吴用及粱山众头领无不大惊失色。凌振的火炮威力大大超出了宋江、吴用等人的经验和想象,它的确是当时最为先进的火炮。当然,凌振不久便被梁山好汉设计“请”上了梁山。凌振掉转炮口,不仅帮助宋江击败了呼延灼的进攻,而且对于俘虏呼延灼起到了重要作用。其后,在攻打大名府和东昌府、三败高俅等重大战役中都建立了卓著的战功。如果没有凌振的火炮助阵,梁山义军的声威就要大大减色了,作为一种威力巨大的重要兵器,它在,,,,从而具有不少新的特点,大致可以概括为以下几点:
首先,做到兵器与人物出身、身份的基本统一。在某种程度上说,它可用来暗示或表明人物的出身、身份。人们从兵器的形状、式样、种类等有关情况,可以推知人物的出身或身份。如禅杖、戒刀分别为和尚、行者的常用护身之物,鲁智深使一柄水磨禅杖、武松舞两把镔铁戒刀,则正好表明两人分别为和尚、行者,因而曾头市枪棒教师史文恭一听到手下军兵报告“有一个和尚抡着铁禅杖,一个行者舞起双戒刀”就非常肯定地说这两个必是梁山泊鲁智深、武松。此外,解珍、解宝为猎户出身,故手持钢叉;庄家田户出身的陶宗旺惯使一把铁锹;铁匠出身的汤隆惯使三十多斤的铁锤。关胜为“汉末三分义勇武安王嫡派子孙”、关羽的后裔,故“使一口青龙偃月刀,人称大刀关胜”,呼延灼为宋初“河东名将呼延赞嫡派子孙……使两条铜鞭,有万夫不当之勇”,从两人使用的兵器来看,均可见其先祖遗风。
不少梁山好汉的绰号取名也都与兵器有关,除前面提到的大刀关胜、双鞭呼延灼、轰天雷凌振外,还有双枪将董平、没羽箭张清、金枪手徐宁、操刀鬼曹正等。此外,小李广花荣、小温候吕方、赛仁贵郭盛、病尉迟孙立、小尉迟孙新等人的绰号来历其实均是与各自手中所持的兵器有关,或者说他们各自所持的兵器与绰号中提到的古人所用的兵—66—
器相同或相近。如花荣与汉代名将李广一样擅长弓箭,可谓百发百中;吕方、郭盛像吕布、薛仁贵一样擅长使用方天画戟;孙立、孙新兄弟俩都像唐朝名将尉迟恭一样擅长使用虎眼竹节钢鞭。
其次,做到兵器与人物性格、脾气的基本相统一,人们从兵器的形状、式样、轻重大小、尤其是兵器的使用情况可推知人物的个性,脾气。为人性急,敢闯敢拼,绰号急先锋的索超喜欢使一柄金蘸斧;性情急躁、性烈如火的霹雳火秦明喜欢使一条狼牙棒。精细过人、机智勇敢的石秀喜欢暗藏尖刀;浑身漆黑、力大如牛的李逵性情暴躁、行为莽撞,一对大板斧正适合于这种性格,而且其出场时也往往是:“一条黑凛凛大汉,手扌若双斧,;在攻打祝家庄时,,,,,李逵在凌州。当焦挺表示不相信眼前之人为李逵时,李逵连声道“你不信,只看我这两把板斧。”可见李逵也把这一对大板斧当成了自己的招牌、身份证,并为之自豪得意。因而金圣叹评论道:“人闻李逵,乃至闻其板斧;李逵自信,乃至自
[3]
信板斧,写得妙绝。”鲁智深力大无比,能倒拔垂杨,故常使一条重达62斤的水磨禅杖,越发衬出鲁智深膂力非凡、武艺高强,因而作者在第二回与第三回的篇末诗中称赞道:“禅杖打开危险路”,“笑挥禅杖,战天下英雄好汉”。
再者,从兵器的使用姿势、招式来看,也可反映出入物的性格特征。如第一回:“王教头私走延安府,九纹龙大闹史家村”,九纹龙史进未曾与东京八十万禁军教头王进交手时,“就空地当中,把一条棒舞得风车儿似转,向王进道:‘你来!你来!怕你不是英雄好汉!’”而在与王进交手时,史进更是“拿条棒滚入来,径奔王进。王进托地拖了棒便走,那后生(史进)抡着棒又赶入来。王进回身把棒往空里劈将下来,那后生见棒劈来,用棒来隔,王进却不打下来,将棒一掣,却望后生怀里直搠将来,只一缴,那后生的棒丢在一边,扑地往后倒了。”几笔简单的武打动作描写便凸现出了史进的年轻气盛、盲目自大、冲动莽撞,与王进的老练沉着、不露声色及武艺高强的特点。像这样的描写还有不少,如在第八回“林冲棒打洪教头”中,洪教头“把棒来尽心使个旗鼓,吐个门户,唤做把火烧天势”,林冲“也横着棒,使个门户,吐个势,唤做拨草寻蛇势”,洪教头“喝一声‘来!来!来!’便使棒盖将入来。林冲望后一退,洪教头赶入一步,提起棒,
又复一棒下来。林冲看他脚步已乱了,便把棒从地下一跳,洪教头措手不及,就那一跳里,和身一转,那棒直扫着洪教头臁儿骨上,撇了棒,扑地倒了”。从两人手持兵器时的动作,可看出洪教头的骄狂自大、目中无人及林冲谨慎敏捷、冷静沉着,故金圣叹评论说“写得棒是活棒,武师是活武师,妙绝
[4]
之笔。”李卓吾也评论道:“一退一跳一转,棒法
[6]
活现。”可见,作者通过兵器的运用来反映人物性格的写法是多么巧妙、独特。
在《水浒传》中,还有不少情节也是围绕兵器来展开生动描写的,作者注意把兵器作为重要的情节道具,紧紧围绕兵器展开的,从而增强了情节的连贯性、生动性,如林冲买刀、杨志卖刀、时迁盗甲等情节中的宝刀、雁翎甲等兵器,已不仅仅作为兵器,它还被作为情节的重要道具,用来串联上下众多相关的情节。正因为林冲是武艺高强的英雄好汉,天性极爱宝刀,才会买下陌生人的宝刀而中了高俅、,白虎堂,猪林”、。同样,如果没有杨志卖刀这一情节,便不会有后来杀死泼皮牛二,被刺配大名府,押送生辰纲等一系列情节的出现。如果没有时迁盗甲这一情节,则难以引诱将雁翎甲视同性命的徐宁上梁山入伙,从而更谈不上后来“徐宁教使钩镰枪、宋江大破连环马”等一系列情节的发生。对此,金圣叹评论道:“今观《水浒传》之写林武师也,忽以宝刀结成奇彩;及写杨制使也,又复以
[6]
宝刀结成奇彩。”可见,兵器作为一种重要的情节道具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在《水浒传》中,兵器还被用来衬托梁山好汉的英雄业绩及高强武艺,从而使得情节更具有了惊险性、生动性。这种衬托又分为正衬和反衬,它们均是通过对兵器的反复描写来完成的。在正衬方面,它主要通过描写梁山英雄对兵器的巧妙运用来实现,如在第六十九回中,作者重点写没羽箭张清善于飞石打人的本领。他未上梁山入伙前,面对梁山泊众多武艺高强的英雄好汉的挑战,他不慌不忙,连抛飞石,接连打伤徐宁、韩滔、宣赞、呼延灼、刘唐、鲁智深等十五名武艺超群的梁山好汉,“凭一石子而敌众,使诸将胆裂而心丧矣”,[7]从而威名远扬,更烘托出张清武艺的高强。正衬的描写,在鲁智深身上描写也比较突出,仅在第五回就直接提到禅杖20多次,金圣叹对此做了统计和评论,“又为新打禅杖末曾出色一写,故有此篇,读
[8]
者又应留眼。”在第八回中,作者更是把禅杖写
得出神入化。正当押解林冲的公人薛霸“双手举起
水火棍来,望林冲脑袋上便劈下来”,林冲命在旦夕时,只见“一条铁禅杖飞将来,把这水火棍一隔,丢去九霄云外,跳出一个胖大和尚来”,可谓未见其人,先见其兵器,这样使得小说行文具有诡谲变幻、惊心动魄之感,增强了情节的悬念感与惊险性,因而金圣叹指出:“此回写智深,都在禅杖上出
[9]
色。”像这样的例子还有第十八回,林冲火并王伦时,“把桌子只一脚踢在一边,抢起身来,衣襟底下,掣出一把明晃晃刀来,扌若得火杂杂”,李卓吾
[10]
为此评论道“人刀俱活”,金圣叹也评论道:“不
[11]
知是写入,不知是写刀,但觉人刀俱活。”
在反衬方面,写得较为突出的为第二十二回,,据19,,,,簌簌地将那树连枝带叶劈脸打将下来”,原来武松忙乱中把哨棒打在枯树上,哨棒断成了两截。万般无奈中,武松只好赤手空拳地与凶猛的吊睛白额大虎作生死搏斗,“提起铁锤般大小拳头,尽平生气力,只顾打”,经过一番苦斗,终于打死了猛虎。对此,金圣叹评论道:“半日勤写哨棒,只道仗它打虎,到此忽然开除,令人瞠目噤口,不敢复读下去。哨棒折了,方显出徒手打虎异样神
[12]
威,只是读者心胆堕矣。”从金圣叹的评论中,可以表明他敏锐地发现了作者是用被打折的哨棒来反衬武松徒手打虎行为的勇猛、惊险与真实。的确,从作品中的情节描写可知,武松徒手勇斗猛虎的行为并非他有意之举,而是不得已而为之。他之所以敢独自夜闯猛虎出没的景阳冈,一则因酒醉胆壮,二则因手中有哨棒护身。正因为哨棒在无意中被打断,才迫使他不得不徒手斗虎。这样才使武松打虎这一情节更具惊险性、真实性,成为《水浒传》中最精彩的情节描写之一。同样,在第二十五回写武松斗杀西门庆时,作者亦用此法,武松本是手握尖刀而来,然而与西门庆交手不久,手中尖刀反被西门庆无意中踢落到街心,武松最终凭着自己过人的本领,一顿拳脚将西门庆打得摔下楼去,结果了他的性命。由此,更显出了武松武艺高强。
通过以上粗略的分析,我们可以发现,《水浒传》中对兵器及其相关情节的描写的确是很有特色的,也是很有成就的,值得我们进一步深入展开研究与分析。
(责任编辑 周永祥)
—67—
范文四:初探《水浒传》中的饮食描写
初探《水浒传》中的饮食描写
历史学院 131020036 王博
饮食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不仅蕴含于中国百花齐放的饮食流派之中,同时也通过典籍和文学形式流传下来,为人们了解先人的日常生活和丰富的饮食文化心态留下了宝贵的材料。《水浒传》作为中国古典小说的代表作之一,有大量关于人物饮食方式、习惯等的描写,既为我们展现了宋元时代的市井生活景象和饮食文化,同时也通过这些饮食描写丰富了人物的形象,使梁山好汉的形象更加生动鲜活。因此,不论在饮食文化、中国古代社会史还是文学表现中,《水浒传》里的饮食描写都具有着重要的意义和探讨价值。本文试图通过对《水浒传》关于饮食描写的研读,初探其中所蕴含的宋元时期饮食文化,及这种饮食文化对塑造小说中的社会环境及人物形象的作用。
1、《水浒传》中的饮食文化
《水浒传》所记载的,是北宋时期以宋江为首的农民起义的故事,随着宋元时期的不断流传,这一故事本身也被不断完善,并在元末明初经过文人加工而成书1。书中既有以往的文艺形式如评话、元杂剧中保留下来的宋代市井饮食文化的内容,也有受到南北民族交流的时代背景影响而反映出的元代的饮食文化。因此,有必要首先对宋元时期的饮食特色进行一概要介绍。
宋元时期的饮食文化,概括而言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社会阶层和民族身份及地域差异影响饮食习惯;二是饮食业发展壮大,不论宋元,饮食业在商业中都有重要的地位;三是宋元时期饮食文化承前启后,食品的种类、烹调方法及使用方法都与前代相比有很多增加和更新,显示出了这一时代饮食文化的繁盛。2
在《水浒传》所描绘的社会中,也充分反映了上述特点。首先,在《水浒传》所描绘的宏大的社会背景下,不同阶层和地域环境中人们多层次的饮食方式被展现出来。水浒传中的人物,既有行侠仗义、豪迈不羁的梁山好汉,也有食不厌精、脍不厌细的王公贵族,也有更有市井中的芸芸众生,对他们饮食的描写也是丰富多彩的。梁山好汉多好“大块吃肉,大碗喝酒”,王公贵族的一餐饭则是极尽奢华之能事,如第八十二回有一段宋徽宗赵佶御宴的诗歌化的描写:
筵开玳瑁,七宝器黄金嵌就;炉列麒麟,百合香龙脑修成。玻璃盏间琥珀钟,玛瑙杯联珊瑚斝。赤瑛盘内,高堆麟脯莺肝;紫玉碟中,满飣驼蹄熊掌。桃花汤洁,缕塞塞北之黄羊;银丝脍鲜,剖江南之赤鲤。1关于《水浒传》成书时间的专门探讨,不再本文力所能及之内,在这个问题上,本文参考了温庆新:“关于《水浒传》成书时间研究的方法论思考”,《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科版)》2014年第2期 和 张伟:“《水浒传》成书于明初考——基于袍服颜色的考察”,《文史哲》2016年第6期 等研究成果,采明初成书一说。本文依据的文本是人民文学出版社1997年一百回本《水浒传》。
2参见 徐海荣 主编:《中国饮食史》第四卷,北京:华夏出版社,1999年。
黄金盏满泛香醪,紫霞杯滟浮琼液。宝瓶中金菊对芙蓉,争艳竞秀,玉沼内芳兰和菡萏,荐馥呈芬。翠莲房掩映宝珠榴,锦带羹相称胡麻饭。五俎八簋,百味庶羞。黄橙绿橘,合殿飘香。雪藕冰桃,盈盘沁齿。糖浇就甘甜狮仙,面制成香酥定胜。四方珍果,盘中色色绝新鲜;诸郡佳肴,席上般般皆奇异。方当进酒五巡,正是汤陈三献。教坊司凤鸾韶舞,礼乐司排长伶官。
这段辞藻优美的描述,不仅写出了皇帝御宴上的非凡美味,而且描绘出了一整幅皇家御宴庄严肃穆的画卷,令人仿佛置身其中。这些环境和食物与市井英雄的饮食生活形成鲜明的对比,一方面尽显皇室奢华,另一方面似乎也在暗示朝廷是一个完全不同于水波梁山的所在,而被招安的梁山好汉也会在这样的环境中失去他们的自由和任侠气概,最终走向末路。
其次,《水浒传》描绘的社会中,市井饮食业具有重要的作用。不仅水波梁山的英雄豪杰中很多人出身于市井食品业中。如贩鱼的阮氏三雄、开酒店的孙二娘等,而且水浒中的很多故事也以此为背景展开,如鲁智深拳打镇关西、宋江浔阳楼吟反诗等都是如此。在这一点上,《水浒传》通过市井饮食文化的特色——市食展现了宋代蓬勃发展的市民文化。这种市食的特色主要体现在于市买食和于市饮食。可以看出,宋元时期的餐饮业市场已经得到了很大的发展,小说中的人物经常到商市中买食,如第九回“林教头风雪山神庙 陆虞侯火烧草料场”中有
“却才老军所说,五里路外有那市井,何不去沽些酒来吃?”便去包里取些碎银子,把花枪挑了酒葫芦,将火炭盖了,取毡笠子戴上,拿了钥匙,出来把草厅门拽上。
又如第二十三回“王婆贪贿说风情 郓哥不忿闹茶肆”中有 (潘金莲:)“我陪侍着叔叔坐地,你去安排些酒食来管待叔叔。”“正在楼上说话未了,武大买了些酒肉果品归来...... ” 在书中关于小说人物于市买食的例子可谓俯拾皆是,不一而足,而且种类丰富,鱼肉果菜酒品等等都是寻常之物,可见当时市井繁华。 另外,书中还常有于市饮食的描写,宴请宾朋等自不必说,小说中人物在休息、会友、甚至贿赂官吏时,饭店酒家都是不可缺少的环境背景。在不同时间、不同地点,人物的出场时空不断流转,市井的大背景却始终存在。故事的展开、人物性格的展现、情节的发展,都依托于市民社会饮食文化这一大背景之下。3 以宋江的故事发展为例,我们可以看到,宋江落草前的活动,基本上是在市井饮食中串联起来的,正是因为他在茶坊吃茶,才遇到了刘唐来送金银,使得宋江与梁山泊好汉更进一步,同时,也是因为宋江为3参见 李建凤:“《水浒传》饮食文化研究”,江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8年。
人和善,乐于助人,才会有唐牛儿向恩人告发阎婆惜红杏出墙,加之阎婆惜发现宋江与晁盖等人的关联,才引来宋江怒杀阎婆惜,最终不得不上梁山聚义。这环环相扣的情节发展,始终是在市井饮食文化的大背景下进行的,正因为有了这种市井文化的大背景,宋江和其他梁山好汉的活动才显得更加合情合理,故事的进行也更加跌宕起伏引人入胜。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水浒传》作为成书于元末明初的文学作品,它本身也为我们留下了关于宋元时期市民饮食的一些具有参考价值的史料。一方面,书中所出现的琳琅满目的各种食品名称为我们了解当时的社会发展水平及当时市民的饮食结构提供了参考,同时也让我们对一些食物的发展源流有了更多的认识。这其中“挂面”就是一个例证。挂面的起源,一般认为是元朝时期,在《饮膳正要》中出现了“挂面”这个词。在当时挂面是宫廷所食用的面食之一,外人难能有机会吃到,但在小说中,“些少挂面,几包京枣”(《水浒传》第四十五回)被作为礼物相送,似可推测元末明初时的挂面已经走出宫廷进入民间了。与此类似的例子还有更多,也有待于人们在研读过程中更深入地挖掘。
2、塑造人物形象的饮食文化:以“酒”、“肉”为例
正如前文所及,宋元时期的市井饮食文化不仅为《水浒传》故事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社会背景。同时也在小说人物的塑造上起到了重要的作用。明清时期,已经有学者注意到《水浒传》中饮食描写的独特性,如袁中道说“每见龙湖称说水浒传诸人为豪杰,且以鲁智深为真修行,而笑不吃狗肉诸长老为迂腐”,将人物的性格与书中的饮食描写联系在一起,另外也有人将饮食描写与社会历史相关联等,这说明了在《水浒传》中饮食描写对人物形象的塑造有着重要的意义。在已有的研究中,有论者对书中梁山好汉的饮食结构进行了统计分析,得出了在梁山好汉的饮食结构中“面、酒、肉、汤权重大”的结论。面食的大量出现,可能是由于在故事的流传发展过程中,故事的发生地由淮南北移至太行,因此带有明显的北食特点,而“酒”和“肉”的大量出现则更多是为了塑造人物形象、推动故事情节和表现作者的创作主旨。因此,这里以《水浒传》中的饮酒、食肉描写为例,探讨这些描写如何体现和丰富人物个性。 “大块吃肉、大碗喝酒”是《水浒传》中展现梁山好汉任侠气概的一种重要方式,梁山好汉不仅行侠仗义、劫富济贫,其豪迈不羁的气概也淋漓尽致地展现在饮食上。小说中往往通过夸张的食量表现出人物的强壮和英武。在传统观念中,“同类互感”的思维衍生出了“吃什么补什么”的观念,梁山好汉们大块吃牛肉,似乎也可以理解为是为了将牛的强壮吸收进自己的体内,正是因此,能吃肉就成了好汉们身体健硕、武艺高强的一种外在表现。在水浒传中,这种观念更是被运用到夸张的地步,不论是武松、李逵或鲁智深等,其食量都远远超过一般人,同时这些食量、酒量惊人的好汉也都是能倒拔垂杨柳、醉打白额吊睛4
554参见 徐海荣 主编:《中国饮食史》卷四,第657页。 参见 李建凤:“《水浒传》饮食文化研究”,第15页。
猛虎的英雄好汉。当然,这种大块吃肉的饮食描写也可能是受到宋元以来北方游牧民族饮食习惯的影响。 酒也是水浒中不可或缺的饮食要素。但相比于肉,因为醉酒后或能真情流露、或能因醉生事,因此在塑造人物形象和推动故事情节发展上,对饮酒的描写都十分重要。其一,酒后真性情方能显露无疑。在小说中,鲁智深和武松都是“一分酒辩友一分本事,十分酒,便有十分力气”的英雄,前者有拳打镇关西、醉打小霸王,后者有景阳冈打虎、醉打蒋门神等脍炙人口的故事。同是醉酒的英雄,不论是拳打镇关西还是醉打小霸王,鲁智深都是路见不平拔刀相助,是“遇酒便吃,遇弱便扶。遇硬便打”的真英雄、真佛徒。而武松醉打蒋门神则是借酒滋事,如有论者所说,不过是“帮助弱小些的地头蛇,都到一个强大的恶霸,施恩与蒋门神并无本质区别,因此重霸快活林的施恩将武松似爷娘一般敬重”。或许也正是因此,人世间的豪杰武松和佛性圆满的花和尚鲁智深最终才有了不同的结局。另一些人物的性格也与酒相关,但较少描写其饮酒的场面,如李逵即是此类。在小说中较少有李逵饮酒的描写,但是却经常出现宋江等人劝其不要饮酒的告诫。这样通过他人的劝诫,我们能够看到一个贪酒豪放、有些天真的梁山好汉的形象。相比于直接描写,这种写法更增添了这一人物形象的生动性,也给了读者更多的想象空间,去建构读者心中李逵等梁山好汉率真、豪迈的真性情。 另外,酒在小说中也对推进剧情的发展有着重要的作用。酒在故事中的出现使情节的发展横生出许多跌宕转折,在一个个偶然中将水波梁山的好汉引向必然的结局之中。如果没有赛伯当王四醉酒失去回书,就没有史家庄月夜被围,史进就不会出走渭州遇到鲁智深,如果刘唐不是醉卧灵官殿,即便他寻到晁盖,也不会使他与雷横厮并,才引出手执铜链劝架的英武秀才;林冲醉酒写下反诗被逼上梁山,杨志因牛二借酒撒泼才杀人被刺配,最终走上梁山,宋江因浔阳楼上酒后题反诗惹下塌天大祸,最终在梁山好汉的救援下逃出法场,被逼上梁山。最终也是一杯毒酒,终结了水泊梁山的故事。可以说故事以酒而起,以酒而终,酒在整个故事里蕴含了多种不同的作用,既凸显了梁山好汉行侠仗义和反抗精神,也通过不同人物饮酒时、饮酒后的不同行为,生动展现了每个英雄的独特性格特征,同时,酒也使原本平常的故事情节生出波澜,使故事情节扣人心弦。
3、小结
《水浒传》中的饮食描写,一方面吸取了宋元时期饮食文化的素材,为记录宋元时期的市井饮食文化史提供了重要的材料,同时也通过对饮食的描写,为小说中的人物活动搭建了广阔的社会背景和舞台,使得故事情节的发展更加引人入胜。另外,《水浒传》中对饮食的描写也从一个角度丰富了小说中人物的形象和性格,展现出了一批有情有义又各具特点的草莽英雄的形象,令人不忍掩卷。 66马兆杰:“醉里乾坤大 壶中日月长——《水浒传》饮酒描述的文化阐释”,《兰州学刊》2006年第3期。
范文五:水浒传中人物外貌描写
水浒传中人物外貌描写: 宋江眼如丹凤,眉似卧蚕。滴溜溜两耳悬珠,明皎皎双睛点漆。唇方口正,髭须地 阁轻盈;额阔顶平,皮肉天仓饱满。坐定时浑如虎相,走动时有若狼形。年及三旬, 有养济万人之度量;身躯六尺,怀扫除四海之心机。志气轩昂,胸襟秀丽。刀笔敢 欺萧相国,声名不让孟尝君。
鲁智深头裹芝麻罗万字顶头巾,脑后两个太原府纽丝金环,上穿一领鹦哥绿丝战袍, 腰系一条文武双股鸦青绦,足穿一双鹰爪皮四缝干黄靴。生得面圆耳大,鼻直口方, 腮边一部貉胡须。身长八尺。腰阔十围。
金翠莲松云髻,插一枝青玉簪儿;袅娜纤腰,系六幅红罗裙子。素白旧衫笼雪体, 淡黄软袜衬弓鞋。蛾眉紧蹙,汪汪泪眼落珍珠;粉面低垂,细细香肌消玉雪。若非 雨病云愁,定是怀忧积恨。 金钗斜插,掩映乌云;翠袖巧裁,轻笼瑞雪。樱桃口浅晕微红,春笋手半舒嫩
玉。纤腰袅娜,绿罗裙微露金莲;素体轻
盈,红绣袄偏宜玉体。脸堆三月娇花,眉扫初春嫩柳。香肌扑簌瑶台月,翠鬓笼松 楚岫云。
周通头戴撮尖干红凹面巾,鬓傍边插一枝罗帛象生花,上穿一领围虎体挽绒金绣绿 罗袍,腰系一条称狼身销金包肚红搭膊,着一双对掩云跟牛皮靴,骑一匹高头卷毛 大白马。
林冲 头戴一顶青纱抓角儿头巾,脑后两个白玉圈连珠鬓环。身穿一领单绿罗团花战袍,腰 系一条双搭尾龟背银带。穿一对磕瓜头朝样皂靴,手中执一把折迭纸西川扇子。 那官人生的豹头环眼,燕颔虎须,八尺长短身材,三十四五年纪
柴进马上那人,生
得龙眉凤目,皓齿朱唇,三牙掩口髭须,三十四五年纪。头戴一顶皂纱转角簇花巾, 身穿一领紫绣团胸绣花袍,腰系一条玲珑嵌宝玉环绦,足穿一双金线抹绿皂朝靴。 带一张弓,插一壶箭,引领从人,都到庄上来
杨志只见那汉子头戴一顶范阳毡笠,上撒着一托红缨;穿一领
白缎子征衫,系一条纵线绦;下面青白间道行缠,抓着裤子口,獐皮袜,带毛牛膀 靴;跨口腰刀,提条朴刀;生得七尺五六身材;面皮上老大一搭青记,腮边微露些 少赤须;把毡笠子掀在脊梁上,坦开胸脯,带着抓角儿软头巾,挺手中朴刀 吴用看那人时,似秀才打扮,戴一顶桶子样
抹眉梁头巾,穿一领皂沿边麻布宽衫,腰系一条茶褐銮带,下面丝鞋净袜,生得眉 清目秀,面白须长。
阮小二 眍兜脸两眉竖起,略绰口四面连拳。胸前一带盖胆黄毛,背上两枝横生板肋。 臂膊有千百斤气力,眼晴射几万道寒光。休言村里一渔人,便是人间真太岁。 阮小七 疙疸脸横生怪肉,玲珑眼突出双睛。腮边长短淡黄须,身上交加乌黑点。浑如 生铁打成,疑是顽铜铸就。世上降生真五道,村中唤作活阎罗。
水浒传中人物动作描写: 武松 单手擒方纳
鲁智深 倒拔垂样柳
轻舒猿臂 款扭狼腰
吴用 智夺生辰钢
林冲 带刀闯白虎
吴加亮 布四斗五方旗 黑旋 风乔捉鬼
宋江 智取无为军
宋公明 夜打曾头市
关胜 降水火二将
转载请注明出处范文大全网 » 《水浒传》中元宵节描写评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