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一:满族服饰
满族服饰
焦作市职业技术教育中心
刘永兰
设计思路:在网络环境下,根据学生的自身特点,本着“学以致用”的主导思想,让学生掌握满族不同服饰的特点以及满族服饰对中华民族服饰文化的影响。引导学生学以致用,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独立思考的能力。利用多媒体,借助网络资源和我校的“专题学习网站”,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的能力,以求提高学生的知识应用能力。让学生学会运用因特网以及我校的“旅游专题学习网站”的“网络教室”。在教学过程中主要采用学生自学讨论、教师点拨指导的方法,主要运用启发——探究式的教学方法。
课堂教学设计按照“自学知识点——图片赏析——讨论、交流——教师点评”的步骤进行。
一、 教学目标:
满族是中国民族大融合中重要的一个少数民族,对中国历史的发展也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尤其是对中国的服饰文化产生了深刻的影响。通过这一节课的学习,学生应掌握:
1、满族服饰的概况
2、满族不同服饰的特点
2、满族服饰对中华民族服饰文化的影响
二、 教学重点、难点:
1、 在网络环境下,根据这一节课的教学目标和学生的自身特点,本着“学以致用”的主导思想,把教学重点放在满族不同服饰的特点上,把教学难点放在满族服饰对中华民族服饰文化的影响上,引导学生学以致用,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独立思考的能力。
三、 教学方法:
1、教法:
以学生为主体,教师做到必要的启发引导。让学生学会动脑思考,创造性的学习。
在教学过程中我采用学生自学讨论、教师点拨指导的方法,主要运用启发——探究式的教学方法。
2、学法:
主要运用自主学习,互相研究探讨的方法来学习。教师要及时的进
行引导。
3、教具:
利用多媒体,借助网络资源和我校的“旅游专题学习网站”有效的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的能力,以求提高学生的知识应用能力。
四、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1、登陆“旅游专题学习网站”,进入“网络教室”,点击“中国民俗”,打开“满族服饰”一节课。展示缤纷灿烂的满族旗袍。
2、通过旗袍,导入新课。
〈二〉、学习知识点:
1、登陆“旅游专题学习网站”,进入“网络教室”,点击“中国民俗”,打开“满族服饰”一节课。
2、教师引导学生在“网络教室”里熟悉满族服饰的基本介绍,掌握以下知识点:
满族传统民族服饰
[满族旗袍与马褂]
说到旗袍,人们往往会把它与妇女联系在一起。其实,旗袍是满族一种很有代表性的服装,它的穿着范围不只限于妇女。旗袍,因为它是" 旗人" (满族人又称旗人)所穿的一种袍子,所以后来被称之为旗袍。
旗袍,满语称“衣介”。分为单、夹、皮、棉四种。这种“衣皆连裳”(古代上为衣,下为裳)与汉族的上衣下裳的两截衣裳有明显区别。它是满族男人喜着的服饰,也叫大衫、长袍。满族男子穿的旗袍,其样式和结构都比较简单,原为满族骑射时穿用的圆领(无领后习惯加一假领)、大襟、窄袖、四面开禊、左衽、带扣绊、束带,适于骑马射猎。满族妇女穿的旗袍,样式美观大方,讲究装饰,领口、袖头、衣襟都绣有不同颜色的花边,有的多至十几道,穿起来匀称苗条,婀娜多姿。有一种女式旗袍叫“大挽袖”,把花纹绣在袖里,“挽”出来更显得美观。满族妇女所穿旗袍,从样式到做工都十分讲究。在旗袍领口、衣襟、袖边等处镶嵌几道花条或彩牙儿,有的还要镶上18道衣边才算是美。旗袍的样式后来发生了一些变化,开禊从四面改成了两面;下摆也由宽大改为收敛;袖口也由窄变肥,又由肥变瘦,使其穿起来更加合体。现在穿旗袍的已不限于满族妇女了,它已成为各民族妇女普遍喜爱的服装之一。
马褂,是满族男子骑马时常穿的一种褂子。为了骑马方便,在长袍的外边套一种身长至脐、四面开禊的短褂、以御风寒。现在许多满族人所穿的对襟小棉袄,就是从马褂演变过来的。
旗袍与马褂,在清代极为盛行。当时不仅满族人穿,就是中原和南方一些地区的其它民族,或由于被迫,或出于自愿,也渐渐地穿上了一些类似旗袍马褂的衣服。后来由于满族受了汉族和其它一些民族的同化,所以旗袍和马褂融进了其它一些民族服饰的优点。这样人们也就在一定程度上接受了它。虽然马褂现在已经很少有人穿了,但旗袍仍在广大妇女中流行。
马褂,是沈阳满族喜着的服饰,在长袍外面套马褂,有“长袍马褂”的美称。
马褂分为大襟、对襟、琵琶襟等多种形式。马褂是满族骑射时穿着的一种褂子,后成为日常罩于袍子外面的服装。高领对襟,四面开禊,长及腰部,袖子稍短,袍袖可露出三、四寸,将袍袖卷于褂袖上面,即所谓大、小袖。清朝沈阳满族诗人缪润绂描述说:“卷袖长衫称体裁,巧将时样斗妆台,谁知低护莲船处,争及罗裙一击来。”可见当时满族卷袖服饰极为时兴。
清初,穿马褂仅限于八旗士兵,至康雍年间满族男子穿用马褂的习俗已盛行,青年喜着马褂以示武勇。以后,由于清帝提倡骑射,经常以马褂赏赐臣下,竟成为一种“礼服”。皇帝赏给“黄马褂”也成为极高的荣誉。
[坎肩]
清朝时兴穿坎肩,应当说是在进关之后,由于民族融合,受汉族衣着的影响的结果。坎肩并不是满族原有的服装,是由汉族的“半臂”演变来的。据记载“半臂”的样式始于隋朝,当时很简单,就是无领、无袖、对襟。坎肩还有背心、蔽甲方、披袄、搭护等名。坎肩分为对襟、捻襟、一字襟、琵琶襟等多种。妇女穿的坎肩还要绣花锒边。坎肩有棉有夹,或丝或布,多套在袍子外面。有一种“巴图鲁”(满语勇士)坎肩在八旗子弟中很流行。后来有的加上两袖,被称为“鹰膀”,更显英武。
[发式]
清代满族成年男子把前颅头发全部剃去, 只留颅顶后头发,编结成辫,垂于脑后,主要是便于山林中骑射。满族人认为发辫是真魂栖息之所,视为生命之本,在战场上阵亡的八旗将士,必将发辫带回故里,隆重埋葬,称" 捎小辫" 。
满族妇女在成年前,只梳一根单辫垂于脑后,辫梢上缠一红头绳,前额剪成" 刘海" ,并常以金银、珠宝制成别致珠坠角,系于辫梢上,随辫摆动,以示美观。满族已婚妇女必须绾发盘髻,中间横插一根银制的扁方,称" 高粱头" 。其中最典型的是梳" 两把头" ,将头发束在头顶,编成" 燕尾式" ,长头发在后脖颈上,并戴上扇型发冠,这种发型称" 旗头" 、" 京头" 。
满族妇女喜鲜花,并喜在头发上插金银、翠玉等制成的压发簪、珠花簪。自古以来满族妇女就重视发式头饰,并且从不缠足,故有" 金头天足" 之美誉。
[鞋]
早期满族男人多穿双脊脸" 大傻鞋" 。妇女皆穿" 平底鞋" 、" 千层底鞋" 还有一种旗鞋,又称" 寸子" 。" 大傻鞋" 是满族男人的便鞋。鞋面多用青布、青缎布料。鞋前脸,镶双道或单道黑皮条。鞋尖前凸上翘,侧视如船型。
" 千层底鞋" 用多层袼褙做鞋底,故得此名。鞋面多为布料,一般不绣花卉等图案,多在劳动中穿用。
" 平底鞋" 是满族妇女的坤鞋。鞋面的材料一般是用布或缎,色泽不一。鞋面上皆绣花卉图案,鞋前脸多绣" 云头" ,也属家常便鞋。
" 寸子" 是满族妇女的绣花" 旗鞋" 。鞋底为二三寸,长度约占全鞋的二分之一。两头宽,中间细,俗称" 马蹄底" 。上宽下窄呈梯形,又称" 花盆底" ,也称为" 寸子" 。旗鞋,多在庆典祭祀时穿用,俗称踩" 寸子" 。现在仅在舞台上可见。妇女盛饰时多穿用,走起路来,袅袅婷婷,轻盈娴雅。
袷鞋多双脸,美者或用绸缎堆云锦,名曰云子鞋。贫者著鞋,唯易袷耳为兰色,称青鞋。满族“女履旗鞋男穿靴”,靴子有夹有棉,可用缎、绒、布、革制做。按规定,官员穿方头靴,平民穿尖头靴;另有薄底快靴,俗称“爬山虎”,多为兵丁武士所穿。男子出远门者多穿革靴,其形状类似靰鞡,但其靴腰高,冬季内衬有毡袜,轻便保温,俗称为“蹚突马”。
靰鞡,多为农村下层满族人民冬季穿用的一种皮革制作的鞋。用牛皮或猪皮缝制,内絮靰鞡草,既轻便,又暖和,适于冬季狩猎、跑冰。它是很有特点的满族服饰之一,一直在东北农村穿用。汉族也喜着靰鞡。解放战争期间,人民子弟兵在东北地区,冬季作战也穿用靰鞡。
[帽子]
春秋季节,满族农民多戴" 毡帽头" 。帽呈罐状,左右两侧有帽耳朵,平时反折向上。有身份者,皆戴青绸缎" 六合帽" 帽面以六块绸缎拼合而成,俗称六块瓦帽。帽下沿镶有寸宽绣边,前端钉一个玉或翠的饰物,帽顶钉一个大红绊疙疸。入夏时,农家 男子在劳动中戴用秫秸皮子编的草帽,既遮阳又可挡雨。冬季男人戴大耳扇皮帽子。耳扇多用羊、兔、狐狸等毛皮,忌用狗皮。
秋冬满族幼儿多戴猫头、虎头帽子,俗称吉祥帽。帽面多用不同颜色绸缎或布料,帽子上面刺绣猫、虎等动物脸谱,左右两侧上端钉有两个" 动物耳朵" 。帽分为夹、棉两种。
清朝末期满族妇女在秋冬季盛行皮冠,叫做" 坤秋帽" 。无论贫富老少,几乎每人一顶,其样式略同于男帽,只是形制稍有收束。
清朝男子的戴冠习俗,还是源于满族,因为满族没有“二十始冠”之说,所以清朝男子不分长幼,一年四季都要戴帽子。大致可分为礼貌、毡帽、暖帽、凉帽或便帽等。妇女秋冬时所戴的帽子叫“坤秋”,式样与男子暖帽相同。下面向您简要介绍几种帽子。
秋帽—满族妇女秋冬多戴(又称“困秋帽”),式样与男帽略同,有檐,帽顶有盖花,并缀有飘带。但多数妇女冬季戴耳包。
便帽—亦称小帽,六瓣缝合而成,俗称瓜皮帽,乃满族通常戴用的半圆形小帽,多为黑色。富人帽的正前面缀有璧玺或翡翠,亦有缀珍珠者,称为帽正。
暖帽——有檐,即冬季常戴用的毛皮毡帽。在毡帽耳上缝有各种毛
皮,高档者有狐狸毛皮。耳朵帽色为黑色或褐色,左右有帽耳以御风寒。
凉帽——也叫草帽,无檐,形如覆釜,用“得勒苏”草或竹丝、藤丝编成。有缀缨、尖缨凉帽、系孔誉翎凉帽之别。
[其他]
满族男女早年流行穿" 套裤" 。套裤用皮制作,后来改用布。这种服饰,仅有两条单腿裤筒,不连接在一起,用时分别套在腿上。干农活时穿套裤不磨裤腿,对老年男女来说又可防风寒。
早期满族男女老幼皆戴布" 兜兜" ,紧系腰腹,贴在胸前。制做兜兜十分讲究,兜嘴按本旗属的那种颜色,镶一寸宽彩色布,绣上吉祥字和图案。小孩绣" 长命百岁" ,成年男人绣" 吉祥如意" ,青年妇女绣花卉,老年妇女绣" 盘长" 。如遇本历年一律穿戴红兜兜。
〈三〉、图片赏析:
引导学生在因特网以及“旅游专题学习网站”的“网络教室”里,搜寻图片,赏析满族服饰。
〈三〉、讨论:
1、教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分析。
针对“满族对中华民族服饰的影响?”这一问题展开广泛的讨论。
2、学生相互交流。
3、教师点评、总结。
五、 课后小结:
1、教师重申教学重点、难点。以便让学生更好地掌握本节课的知识点。
2、教师要积极鼓励学生的创思和自主学习能力。
六、 教后记:
1、满族服饰本身对学生就很有吸引学生,教师可以利用这一点,借助多媒体网上资源和我校的“旅游专题学习网站”,引导学生进行自学,学会在因特网和“旅游专题学习网站”搜集相关的知识信息,可以大大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的能力。
2、“授之以渔”,让学生学会一种新的获取知识的途径,比单纯的汲取知识更重要。
3、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要鼓励先进,激励后进,因材施教,照顾到全体学生,要很好地发挥教师的引导作用。
4、“旅游专题学习网站”模式还有待改善,以便更好地适应旅游教学的需要。
范文二:满族服饰初探
【摘 要】据研究资料表明,在传统服饰的不断演变过程中,我们能探究出三个方面的变化,即历史、经济、文化的变化,相对应的就是变迁、发展和审美意识的改变。满族属于我国北方少数民族,其祖先长期生活在寒冷的东北。清代满族入关之后,满族先民的生活环境、政治地位都受到了巨大冲击与改变,但满族服饰的基本廓形没有变,并且还不断地进行完善,最终形成了一套完整的套服体系,即袍服、坎肩、旗装等。一些以手工技艺为特点的款式,体现了满族人独特的穿衣风格。 【关键词】袍服;工艺方法;民族融合 中图分类号:G0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7)04-0267-01 满族属于我国北方少数民族,在“白山黑水”之间生长发展,是有名的“马背上的民族”。在我国少数民族服饰发展史中有着独具特色的文化气息,研究价值非常高,他们以狩猎为主的生产生活方式为他们服饰的形成提供了基础。 随着时间的推移,满族人民对自身民族传统文化的认同,在一定程度上发生了转变,他们对传统文化进行保护的同时,也在逐步进行调整。在此之中,“满族文化观”的发展和变迁得到了充分体现。 满族服饰反映出满族人民对不同文化持有的态度,一是对本民族自有传统文化的保留;二是对外来文化的融合。 满族祖先在长白山及黑龙江一带长期生活,为适应生存环境,他们一直采用游猎的生活方式,骑射是最基本的生存技能。入关后,满族的生活环境发生转变,开始进入平原定居,不再是游牧状态,服饰也发生了较大改变。 袍服贯穿于满族服饰的发展中,它是满族服装的“核心”。最初袍服是由皮毛制成,逐渐形成以麻、毛、丝等面料为主,结构也由左衽式转变为右衽式。满族传统文化的不断变迁,体现着早期满族人民对自身传统文化的认同。 从先秦时期到明代,满族袍服一直是左衽式,从“后金”向清朝的过渡时期,袍服开始变为右衽式。清朝的皇太极时期,袍服都是大襟右衽式,从史料中我们可以看到,努尔哈赤的朝服既有左衽式又有右衽式,据此可以推算出努尔哈赤时期是满族传统服装由左衽式向右衽式过渡的时期。 入关后,满族为了保持本民族的习俗,强制推行“剃发易服”政策,该政策遭到了汉人的强烈抵制。为了缓和满族和汉族之间的冲突,清朝政府采纳了金之俊的“十从十不从”建议,即“男从女不从,生从死不从,阳从阴不从,官从隶不从,老从幼不从,儒从释道不从,倡从优伶不从,仕官从而婚姻不从,国号从而官号不从,役税从而语言文字不从”。这一点点有限的让步,使某些明代服饰得以保留,满族与汉族服饰并存为满汉服饰的相互融合打下了基础。 在满族文化中,比较典型的民族特色就是他们对裘皮服饰的热爱和崇尚。在先秦、汉朝、三国时期,满族人冬季都会利用猪皮抵御寒冷,他们非常青睐不同种类的兽皮。当时还没有出现等级划分,像一些珍贵的动物皮毛,只有少数人穿着,大多数人穿着的是鱼皮、猪皮或狍皮等材料。更为重要的是,那时生产力水平低下,毛皮比较容易取得,也更为方便和经济,具有较强的实用性。满族人入住中原之后,便出现了身份等级上的差异,服装也逐步突出审美的功能。 随着满族统治者不断对衣着进行改进与完善,到了清朝乾隆时期,形成了较为完善的服饰系统,同时也给汉族服饰带来了深远影响。入关后,满族人民的生活方式发生了改变,袍服作为满族的主要服饰,其基本廓形没有变化,但是在结构上却发生了改变。 在晚清时期,满族服饰受到汉族文化和西方文化的双重影响,女性的服装从长袍变成了配以镶、嵌、滚等手工装饰的宽衣袖,此时以氅衣、衬衣、裤子、坎肩为主的服装开始变成主流。 1911年,满族统治阶级走下历史舞台,以满族服饰为主的服饰等级制度也被取消,这使得服装结构及样式发生了快速变革。1912年到1949年,服装经历了从传统服饰到中西服饰的杂糅,同时融入中国传统的镶、嵌、滚等工艺方法。“镶”,是指用宽的直丝绦料扣光边缘,利用暗针在服装表面钉缝,在通常条件下绦料之间是单层的贴合;“滚”,是指把斜纱绦料做成的滚边工艺。 民国初期,受新文化运动和新思潮的影响,传统服饰开始向现代服饰转变。当时,女子服装有袄衫和袍服,其中“袍服宽大平直、衣长至足”[1]。此时的袍服和晚清的袍服相比,没有了镶边滚边的装饰。男子依旧身着长袍、长衫、马褂、马甲、袄、长裤等传统服装。民国中期,女子服装先后经历了袄裙装或上衣下裤、长马甲旗袍、扫地旗袍这三个阶段,并且逐渐演变成现代旗袍的基本样式。男子服装主要以中山装和西装为主,改良的旗袍和中山装是中西结合的服装,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一直沿用到今天。 满族曾在历史长河中留下了自己的特色和象征,这体现了满族人民对自身传统文化的热爱和肯定,这是值得被尊重和认可的,同时也代表着民族特色文化应该得到更进一步传承和保护。 参考文献: [1]王淑慧.满族传统服?b造型结构研究[D].北京服装学院,2012(3). 作者简介: 李 辰(1988-),女,汉族,吉林省长春市人,吉林动画学院设计学院服装与服饰设计系教师,助教,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服装与服饰设计。
范文三:12课满族服饰
满族服饰
教学目标:
1. 充分利用图片、视频、文字资料等手段,帮助学生了解满族服饰中的旗袍、
旗头、旗鞋、马褂、坎肩等特点。
2. 通过开展社会实践活动,采用观察、阅读、交流等方法,培养孩子搜集、
整理、分析、表达等综合能力。
3. 通过学习和实践,让学生体会满族是心灵手巧、充满智慧和富有创造力的
民族,激发满族子孙的自豪感。
教学方法:由于满族服饰随着时间的推移,与其它民族的服饰发生了融合,传统
的满族服饰有的消失,有的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孩子认识起来比较陌生,所以在
教学时采用了多种方法:
1. 学生利用查阅资料、走访调查、参观、合作交流、活动体验等方式开展学
习活动。
2. 教师利用视频、图片对比、讲解等方法帮助学生学习。
教学过程
一、课前实践,认识旗装此环节为课前准备阶段,课学组织学生开展查阅资
料、参观满族博物馆、调查走访、读书报、观看影片等多种实践活动,了解满族
服饰。
二、汇报交流,走近旗装
师说:“这一段时间,老师让你们开展实践活动来了解满族的服饰。谁展示
展示,你们的活动成果。”
师:“老师也搜集了几组图片,想看吗?”出示五组图片(包括
1、清帝王的服饰装
2、清皇后的服饰
3、普通旗人的服饰
4、现代的旗袍
5、各种各样的满族服饰)
欣赏后师问:“看了你有什么感受?”学生谈自己看后的感受。
师总结导入:我们满族的历史悠久、文化发达,其服饰高雅华丽,不仅在民
族服饰文化中独树一帜,而且在世界上都是一道亮丽的风景。今天我们就来了解
《满族服饰》(板书课题)。
三、多种手段,感受旗装。
出示阅读提示:请同学们认真读教材,边读边思考:
1、交流旗装主要包括哪几部分?
师:谁来说一说,旗装主要包括哪几部分?
学生进行汇报,旗装主要由旗头、旗袍、马褂、坎肩、旗鞋构成。
师:(出示穿旗装的人物图示)那我们来认认这几个部分。师点击,指生说名
称。
2、交流旗装各部分特点。
师:“同学们,通过刚才的学习,你最喜欢哪种服饰?你能介绍介绍它的样子
吗?”然后学生开始交流。交流时学生先说哪一部分都可以,当学生说到每一部 分的时候,教师组织其它学生共同来学习这一部分,直到认识清楚。认识旗袍
A :认识样式特点:
学生先汇报自己对旗袍的认识,随后根据学生的汇报教师出示了相关图片、
实物进行解释说明、补充。使学生知道传统旗袍的样式是:带大襟、捻襟、左衽、
大襟有开楔、圆领、有扣绊、袖长最初为窄袖(有的带箭袖又叫马蹄袖)等特点
在认识带大襟、捻襟、左衽、开楔时,师出示实物来说明捻襟、左衽:旗袍的大
襟分左右两片,左边的大襟大,斜压住右边的衣襟后在身体的右肋系扣这种形式
叫左衽,而被压在下面的右片衣襟的形式被称为捻襟。
在认识圆领的时候,师:“一年四季都是这样光着领子吗?”引导让学生介
绍出:
(1)旗袍的领子多数是安假领子,形状像“牛舌头”,四季会选择不同材料
制成,夏季不安叫“秃脖子”,春秋用绒、缎、绸材料,冬用绒皮制成很保暖。
女性领子为一条叠起的6厘米左右宽的绸带子围在脖子上,一端披在旗袍的大襟
里。(教师出示图片直观看)
师:“有的人穿旗袍的时候还会带披肩。清朝的时候有什么样的规定?”引
导学生介绍:
(2)旗袍的披肩,有的旗袍带披肩,叫披肩领袍,官员上朝时穿,叫朝服;
平时穿无披肩领袍,叫便服,普通的旗人只许穿无披肩领袍。 教师随机出示图
片让学生对比认识。
在认识扣绊时,引导学生认识绊扣什么样?(师在生说后出示图片,或者实
物)
师总结:旗袍可真有特点。
B :旗袍样式设计的好处
师:“满族人这样设计旗袍有什么好处?”好处体现在了:简单大方、用料
少、保暖、适合骑马等
师:满族人可真了不起,很有创造性。
C :“旗袍样式的变化”
师:“我们刚才认识的可以说是传统旗袍,现在只在表演和特殊场合才会穿
着,它是如何演变成现代旗袍的呢?”(出示图片)
“看看他们有哪些变化?”
学生结合图来说变化。当讲到发展到了现代的流线型旗袍的时,师说:“孩
子们,想不想去欣赏欣赏现代的旗袍?”
(出示现代旗袍:在重要场合会穿着,在北京奥运会颁奖仪式上礼仪小姐穿
的是我们的旗袍,在中国的舞台上常会有它的身影,外国人也穿起了旗袍,而且
深受他们的喜爱。)看了之后,有什么想法?(自豪和骄傲)
认识旗头:引导学生介绍出旗头的做法、样式、使用等。 学生介绍后(出
示图片)
认识缨穗、扇形面上有的绣着图案,有的镶着珠宝、插饰着各种花朵等,
这种头饰大多为满族上层妇妇所用,一般民家女子在重要场合才戴。
鞋:引导学生介绍旗鞋的样式、种类、男子鞋的种类等 出示图片帮助孩子认识
褂:引导孩子从马褂样式、名字的由来、种类来介绍全面。师分别出示图片
肩:引导孩子从坎肩的引进改造、样式类别、“巴图鲁”坎肩。教师出示这些图片教师利用图片根据书中的介绍让孩子来辨认坎肩的类别,重点辨认“巴图鲁”实际就“一字襟坎肩”。
师总结:孩子们,旗装的各个部分我们就认识完了,有什么看法吗?了解服饰色彩与图案。
师:“我们满族服饰的色彩与图案也是非常讲究的。老师带来一段视频,你们重点看服饰的色彩和图案。
师播放视频
师:你能结合刚才你们读的教材说一说服饰上的色彩和图案什么特点吗? 主要让学生了解到:
(1)满族服装色彩非常丰富,但多以淡雅的白色、蓝紫色为主。(出示图片)
(2)满族服饰很注重图案的配置,讲究纹饰,常选用“四季平安”、“万事如意“百蝶穿花”等吉祥图案,满族人擅长刺绣,在袖口、领口、衣襟四周处镶有多层精细的花边。(出示图片)
师总结:看了我们服饰上这些精美的图案什么想法?
(三)第三步:开展活动,体验旗装。
师:“孩子们,这些服饰美吗?你想不想穿上感受感受?咱们从每个小组中选一名同学来试穿。”学生试穿走一走,模仿清朝的一些礼仪做一做。试穿之后采访他们试穿的感受。
四、总结升华,实践延伸
师说:“同学们,今天学习了《满族服饰习俗》一课,你有什么收获?(学生谈收获。)
师总结:我们满族人用自己的双手创造着美,感受着美,作为满族后代,我们应该继承先辈的光荣传统,用勤劳和智慧去创造美好的生活。其实满族还有其它的一些服饰,你们感兴趣的话可以通过丰宁在线网站、满族文化网、采访爷爷奶奶等方式进一步了解满族服饰。
二次备课:
范文四:满族服饰—马褂
又称短褂,长仅及脐,平袖及肘,两侧开衩,领袖缘花边,分宽与窄边两种。清初尚窄,中期尚宽,后又复窄,及至晚清渐少镶边。马褂分大襟马褂、对襟马褂、琵琶襟马褂、翻毛皮马褂等多种样式。大襟马褂,平袖及肘,衣长及腰,两侧开禊,衣襟开在右侧,四周以异色为缘;对襟马褂,又称得胜褂,衣长及腰,对襟,平袖及肘,两侧开禊。乾隆年间,傅文忠领兵征全川穿此服,得胜而归,人皆称“得胜褂”;琵琶襟马褂,又称缺襟马褂,与其它马褂不同的是右襟下端短缺,另补一块,以纽扣联之,状似琵琶,而故名;翻毛皮马褂,是将皮毛翻露于外,清代达官贵人冬季罩在衫袍外,以炫其富贵。马褂是满族喜着的服饰,在长袍外面套马褂,有长袍马褂的美称。清初,穿马褂仅限于八旗士兵。康雍年间满族男子穿马褂习俗已盛行,不分老少、贫富皆服之。青年喜着马褂以示威勇,富贵人家穿着其炫耀自己的富有。皇帝经常以马褂赏赐有功的臣下,赏其“黄马褂”者,成为极高的政治殊荣。
范文五:岫岩满族的服饰
日期:2013-01-06 16:28? 作者:? 来源:吉祥满族
点击:94
满族先祖的服饰 满族先祖在生产力极低的年代里,过着异常艰苦的生活,他们的服饰是非常简陋的。夏季裸露着身体,只用一点东西遮蔽下身前后;冬季以猪皮为衣,身上涂抹几分厚的猪油抵御寒风。到了金代,生产力有了较大发展,春、夏开始穿布衣,秋冬仍用牛、马、猪、羊、猫、犬或獐、鹿的毛皮做衣服,裤袜也用皮制作。妇女好白色,穿白大袄子。满族的先祖也极有美的追求,或将虎豹尾插在头上,或以野猪牙、野鸡尾毛为冠饰。金代时,垂金环留脑后,发辫上系上彩色丝带,富人用珍珠金饰,妇女辫发盘髻,再系上逍遥巾及头巾。
清代时的满族服饰 这一时期满族的服饰承袭先祖的习俗,并完全适应狩猎生活的需要,与明代的宽袍大袖、方巾圆领形成明显对比。
长袍左右有开襟,下身穿套裤,便于骑马;左面钉钮绊,窄袖,便于拉弓射箭;系腰带,腰带上挂饭袋、刀子、匙子、火石、手帕等物,便于野餐;男子头顶前半部剃发,帽子不高,便于在森林中穿行;女子不裹脚,便于与男子同样骑马,就连又高又紧的衣领也是出于抵御严寒及避免蚊虫钻进衣内的需要。满族服饰的特点是帽上的红缨,当时有红缨满洲之称。清统治者入关后,为了保持民族特点,一再申明不准更改民族服装。所以清统治近300年间,连汉族男子也遵循了满俗,所变化的是,长袍的开襟小了,窄袖口宽了,钮绊从左面挪到了右面。变化最大的是佩饰,原来挂在腰间的饭袋演变成烟荷包或妇女用的香袋。其变化的原因,是不再穿行于森林中射猎,也很少有驰骋于战场的戎马生活了。
近代岫岩满族民间男子喜穿青、蓝色的长袍、马褂和套裤,因满族崇尚青、蓝色服装;头戴圆顶帽;脚穿双鼻皮条布鞋,鞋尖突出鞋底之外,如船形,冬季穿(革兀)(革拉)。老年人冬季穿毡窝(用动物毛加工成的鞋)。
满族妇女穿旗袍,衣边绣有采绦,穿坎肩,也穿套裤,扎裤脚,着白袜,绣花鞋,鞋与男鞋形状相同。虽然不裹脚,但由于受汉族裹足习俗的影响,也将脚收拢,足尖成馒头型。戴耳环、手镯。由于岫岩产玉,身上常佩戴玉制工艺品。
由于岫岩盛产柞蚕,服装、被褥、装粮口袋等日用品常常用自家织的茧绸制作。姑娘习于刺绣,旗袍的衣边、身上佩带的荷包、枕头顶、幔帐、钱搭,均绣有花鸟,如蝙蝠、牡丹、石榴和诗句等图案,取意福寿富贵。
民国时满族的服饰 辛亥革命结束了清政府的统治,社会发生了急剧的变革,这一变革也涉及到满族服饰的变化。最主要的表现是男子剪了辫子,头顶前半部不再剃去,留了头发,也不再戴红缨帽。但满族妇女仍在头顶梳旗髻。
农民为劳动方便,多穿蓝布短衣,夏天戴斗笠,光脚,天寒时戴毡帽。
妇女兴穿旗袍,不分满、汉;冬季寒冷,袍内穿小棉袄,外套短褂;城镇妇女已有穿裙子的。
男人穿礼服者不多见,夏天戴草帽,冬戴皮帽,春秋戴缎制瓜皮帽;冬天穿棉鞋或毡鞋。
现代满族服饰 如今,除极个别山区老年人穿长袍外,满族男女服饰均与人无异。满族服饰只见于舞台、重大庆典或高档酒店(迎宾)。值得提出的是,满族妇女的旗袍以其朴素、美观、大方、合体的优势,经不断改进,迄今仍为妇女穿用,并在世界上有一定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