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一:中国电影业现状与发展
我们的电影院正处于市场经济转型与发展的困境当中,面临和亟需解决的主要问题很多,
片源缺乏、组织松散、经营不善、技术落后、资金不足、协作不力等等,而且作为制订和执
行产业政策的文化产业经济学理论体系在中国还没有建立,关注和发展放映行业却已经是摆
在我们面前刻不容缓的任务了。放映业——电影院的成功经营与发展,不但直接涉及到整个
电影产业的生存与发展,关系到电影业再创辉煌,也关系到我国的文化和精神文明建设。正
是从这一角度,我们更要努力从电影放映行业积重难返的现状中,探索并发现光明的发展前
景。
放映业的问题和现状
存在于放映行业的每一个问题都不是孤立的,而是与整个电影产业较低的成熟度相适应
的,也表明了文化产业的发展处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初级阶段。
1. 影片数量少、质量低
98年国产片共发行了 部影片,加上进口片 部,影片总量远远不能满足全国5000家放
映单位和12亿观众,再由于省市发行公司的渠道问题,多数专业影院放映的影片一年不超过
100部,而真正能吸引观众和赚钱的就更少了。影片质量低不但体现在影片本身的艺术性、
思想性、观赏性的整体水平低外,电影制作所采用的技术手段也很落后,一部在全国很成功
的主旋律精品影片,竟然只是制作了单声道的拷贝,而如今全国已经有超过160家的数字立
体声影院,至少有三家制片厂可制作数字立体声影片,但发行的数字立体声拷贝却迄今只有
6、7部影片,每部不超过50个拷贝。片源少、质量低不但直接影响了影院的经济收入,也
直接限制了诸如影院多厅化、数字立体声等现代化的改造和发展,在文化和娱乐市场中丧失
了竞争力,进一步失去了吸引投资,壮大规模的潜力。
部分地区的影院以“吃饭”问题为由而非法放映走私影片,实际上也是我们影片少片源
不足的一个极端反映。放映影片是电影院主要甚至是唯一的业务,而影片少——好片子少,
造成了影院的营养不良,直接造成了影院自身造血能力的不足,影院经营难度加大、资金短
缺、技术改造能力不足等。片源不足和质量不高是我国整个电影产业发展取向和水平决定的,
而对处于产业链末端的影院影响尤其严重。
2. 行业组织、企业组织松散落后,产权关系不明确
国际上最成功的现代影院组织形式就是院线制,在美国和东南亚等国家和地区,都是几
家大规模的放映集团形成多头垄断,有效地分割了市场,取得了规模效应和垄断利润。院线
制的优势早已为我们所了解,上海的永乐和东方院线也开始进行了一定程度的探索。而在全
国多数城市,影院却不是各自为战,就是死死捆在某一级行政或业务主管部门之下,缺乏自
主权,没有形成独立的真正意义上的放映集团或紧密联合体,而跨地区跨省市的放映集团更
是没有,这也是影院经营不善、整体经济效益不好的原因之一。由于我国现有影院有多种、
多级投资主体,在体制改革中,明确产权关系一直存在着相当的难度。97年出现的“中华院
线”回避了产权关系,因而也是松散的,只是以业务关系为纽带联系的。明确产权关系,是
企业组织与产业组织的重要条件之一,随着改革的深入,我们应该摸索出中国特色的院线制
来。现在影院的这种组织状况,一旦面临国际放映集团的竞争和冲击,非常的脆弱不堪。影
院集团的组成,也将很好地集中现有力量,有条件聚集现有资金、盘活存量资产,理顺与各
级发行公司的关系。
3. 经营素质、经营水平需要提高
影院——放映业经营队伍随着时代进步,在体制改革和电影形势发生变化的今天,需要
在意识、素质、水平上有质的提高,这直接关系到我们放映行业的整体发展水平。
首先从影院建筑、结构和装潢等几个具有表象意义的问题,认识电影特殊商品属性、影
院经营特殊性以及其现代产业意识。
影院在近十几年里,与其他蓬勃发展的产业相比严重落伍,与社会经济发展、文化建设
脱节,有些影院更是建国初期甚至是建国以前的建筑而几十年如一日。残破的外表、暗淡的
招牌,使电影只能给观众留下这样的印象:老的、旧的,最好听也是传统的文化或娱乐方式。
各地的电影工作者尽管作出了巨大的努力,但因为建设、改造资金和现代产业意识的不足,
影院建设仍然是整个电影产业发展的薄弱环节之一。
落伍的还包括影院结构与装潢。如多厅化改造,影院或影厅大多是孤立的,很少能找到
真正意义上的多厅影院,有些影院将门厅、走廊改建的不伦不类的放映小厅,只有几十最多
100多坐席,4、5米宽的银幕。由于本身条件所限,放映、还音设备档次很低,视听效果极差。而经营观念上的误区,小厅的座椅、装修却都很豪华甚至贵族化,但却无法体现电影效
果的真正魅力,反而误导观众。装潢更显出经营观念的差距。国外的影院门厅——休息厅的
装潢与放映厅相比非常讲究,宽敞、明亮、舒适,而影厅内部装修却非常简单,两、三种深
色调的墙毡,墙到墙的宽阔的银幕,观众的注意力永远会集中在银幕上。我们影院的门厅是
简单、拥挤甚至杂乱不堪,影院内部却多以明亮的色调来装饰,多种造型的吊顶、五颜六色
装饰材料,甚至以浮雕、雕塑来装饰墙壁,舞台口,影院里应该唱主角的银幕却很小,观众
的注意力很容易分散。
与国外影院相比还有一个明显的不同就是门厅——休息厅的小卖部,国外影院内销售散
装可口可乐和爆米花的利润甚至超过了影院分得的放映收入,这一点上暴露了我们影院全方
位经营能力的不足,不但没有找到适合中国观众消费习惯的食品和饮料,还往往将这一阵地
承包或租赁给个体经营者,销售的是零售价格比外边高得多的袋装食品和听装饮料。不但没
有获得应得的食品、饮料的零售利润,也丧失了宣传影片、销售电影后产品的阵地。还有是
长远眼光、全局观念现代企业经营基本素质的提高。
许多影院和地方电影主管部门在困难面前缺乏长远的和全局的观念,影院拆的多新建的
少,电影行业的阵地正在逐步萎缩。南方一个省会城市市中心的四家影院在一年内全部拆掉,
改建成商场的漫长工期后,只在四层楼以上保留了1、2百人的小厅,造成了电影观众的大量
流失,放映收入锐减,当地的报纸发出惊呼:“我们不看电影了吗?!”。我们理解由于市场竞
争造成的优胜劣汰和资源、市场的集中,但影院的减少和消失除了使我们丧失了文化和宣传
的的阵地,更直接的影响是产业规模的萎缩和实力的减弱。
影院在巨大的财政困难中一直在努力寻找生存空间,但在社会协作中却暴露出我们影院
所有者和经营者经验和经营能力的严重不足。影院经常利用保有的最大的财富——黄金地段
的土地使用权,与其它行业包括境外的放映集团合作,以获得必要的资金。在这种纯粹的经
济关系的处理中,影院上当受骗、吃亏的现象屡见不鲜。有家影院将一楼租给商场,三年中
不但一分钱租金没收到,人家钻了合同的漏洞,打官司还要赔偿人家装修费;有的好不容易
招徕了一家炸鸡店承租房屋,执行合同时才发现,合同期内收到的租金还不够为人家供电而
投入的电力增容费;有的影院签了合同后,高高兴兴拆了老建筑,等待合资方投资建新的娱
乐城,却发现对方已经破产。??。我们战斗在放映第一线的人员,应该切切实实学习市场
经济的法则和规律,屏除盲目、浮躁的心态,提高经营素质和法律意识。
4. 技术含量低和技术水平落后
影院技术含量不但普遍低于国际水平,而且开始低于许多民用甚至家用文化娱乐载体。
放映行业追随技术进步,在技术观念、管理、设备、队伍的转变、建设上的动力不足和行动
迟缓,丧失了电影这一现代娱乐方式的主要优势。相当比例的城市影院无法保证高的放映质
量,无法还原影片的真实效果,损害了电影工业的整体利益,也是这几年电影在文化、娱乐
市场中缺乏竞争力,大幅滑坡的原因之一。
对于电影的放映效果,对于大银幕、宽画面、立体声的认识,有待观念上彻底的转变,
有的影院经理还固执地认为立体声就是声音大一点,只要片子好,什么影院都能赚钱。多数
影院的设备都是80年代改造的,由于缺乏改造资金,普遍存在着设备陈旧、老化的问题。与
电影发达国家和地区相比,差距最大的还是影院还音系统,经过各级省市电影公司和影院的
努力,全国已经有1000多家立体声影院,其中包括160张银幕装备了数码立体声还音系统,这一数字基本符合我们发展中国家的国情,但对于10亿观众和5000家城市影院的庞大产业和市场来说还远远落后。除了设备落后,影院的技术水平普遍偏低,技术人员流失严重,技
术管理薄弱,很多城市已经没有放映员培训和技术年检,放映员只要会挂片子就行,更找不
到按规定进行每月放映和还音系统检测的影院了。
《星球大战》的导演乔治?卢卡斯在录音棚里和编辑台前工作了一年多以后惊讶地发现,
很多他的心血在影院放映时不见了,于是根据国际通用的技术准则建立了著名的THX标准,致力于影院放映质量的提高,保证“精确”地还原电影艺术家的杰作。THX标准对影响影院放映的所有因素都给予了重视,包括观众视角、噪声控制、影院设备、建筑规格等等,影院
建设成为高标准的系统工程,获得THX认证的影院成了现代影院的样本,也为影院票房提供
了巨大的号召力。在美国经不完全统计,《泰坦尼克号》在THX认证的影院放映,因其音像俱佳、效果逼真,比非THX认证的影院平均票房高出50%。而我们在全国影院的建设中,却没
有相应的整套的严格的技术标准。何时中国的影院开始考虑和介入THX的认证体系,相信我们的放映质量和电影票房收入都会有大幅度的提高。
5. 产业协作与互动程度低
电影是多种艺术形式、多种科学技术的结合体,包括房地产、建筑、装潢、食品、包装、
广告、电子、仪器、零售商业等许多其他产业,与电影联系非常紧密。电影业以其规模化、
系统化吸引了众多相关产业的支持和参与,影院为其他产业提供了相当大的市场和商业机会,
电影工业与其它产业可以互相推动、互相促进,共同发展。而在中国,五千张银幕的巨大市
场,没有培养出适当规模的衍生产业部门,国内各相关产业还没有重视和发展与电影有关的
产品和服务,放映业的发展必然受到了一定的限制,难以及时地得到其他产业的支持与辅助。
放映业甚至整个电影产业都应该注重和培育与电影有关的包括技术、产品和服务的产业,
这需要宏观地和有组织地实施,需要国家和有关领导部门的产业政策的支持。
6. 面临着残酷的国际市场竞争
作为民族工业的一个组成部分,随着我们市场的进一步开放,尤其是假如世界贸易组织
(WTO)之后,电影院会遭遇到来自国际放映集团的实力悬殊的竞争。在整个产业中,放映行
业已经率先有步骤地对外资开放,对中国12亿人口潜在的巨大市场垂涎已久的境外放映集团
会大举进军我们的放映业市场,美国、香港、东南亚的AMC、Lark、Smile、Golden Village、
Studio City等已经在我国四个最大的城市建立了滩头阵地,与这些实力雄厚的跨国集团相
比,中国的电影放映业显得十分脆弱,即使有政策的倾斜和保护,危机会很快发生并波及到
发行甚至整个产业。外资在台湾建立的院线已经垄断了当地的放映市场。未雨绸缪,我们必
须集中现有资源,形成民族工业自己的正规化集团军,这也是产业发展的必然要求。
放映业中存在的发展潜力和机会
当影院面临着诸多困难和问题的时候,整个电影产业也受到了极大的影响,我们在分析
问题和困难的同时,还必须以宏观的、全局的和长远的眼光,发现和把握存在于产业内部和
外部的潜力和机会。
我们不妨从另一个角度,从经济学的宏观角度来分析作为产业重要组成部分的放映业,
不难发现,在处于低潮期的电影业中,即使有上述许多问题,放映业依然存在着巨大的发展
潜力,甚至本身就占有着巨额的有形或无形的资产。对于所有电影行业的部门和企业,尤其
是刚刚成立的中国电影集团这样的实力雄厚的“国家队”,对放映行业的关注和投入,不但具
有保护和发展本企业以及整个电影产业的积极意义,同时还具有巨大的经济价值。
1) 放映业处于电影产业链的终端,是电影产品取得最终利润的环节,不但具备了相当的
创利能力,同时还直接影响到投入到整个产业中资本增殖的幅度和状况。改革中作为中间环
节、最先被推到市场前沿,领略竞争的残酷性的省、市级发行放映公司,已经深刻地认识到:
谁拥有影院,谁就赢得了竞争的主动和优势;拥有了放映业,就会拥有电影业的巨大利润。
2) 放映业是以现金形式获得收入,类似于零售商业。现金的作用在商品经济的逐步完善
过程中会体现得越来越明显。
3) 在增量资金严重匮乏的情况下,发现和盘活存量资产是产业生存和发展的关键。建国
后就开始的影院建设基本上占据了城市最繁华、人口最稠密的“黄金地段”,这些土地的价值
远远超过影院本身的价值。这是历史遗留给电影产业的最大也是最现实的一笔财富。邵逸夫
在香港每兴建一家影院,都毫不犹豫地同时购买影院附近土地,地产业使邵氏影业获得了远
大于电影主业的收入。电影业内的这笔存量资产,不但其数额巨大,而且盘活和盘大的空间
也最大。
4) 关注和发展电影放映行业,还具备许多客观的有利条件:?文化建设和城市规划的要
求限制了影院占地随便挪做他用,这笔资产理论上和政策上还会留存在电影行业内部;?文
化系统普遍缺乏建设资金,影院在某些地区成为文化部门的包袱,扩大再生产能力低,城市
影院的改造和提高亟须资金投入,为进入放映行业提供了机会;?外资进入放映业还未全面
对外开放,使我们有一定的时间和空间;?电影行业属于特殊行业,系统相对封闭,经营影
院需要专业知识和技术,这一专业壁垒,有效地防止了其他产业的渗透和控制;?与投资制
片业相比,投资放映业的成本低、风险小,有机会分享黄金地段的有偿土地使用权,对于规
模大、资金雄厚的房地产业、商业以及境外放映集团等的合作,具有相当大的吸引力;?有
组织地进入放映业,是国有经济产业内部的资产重组,可有效地防止产业资本的流失,规避
商业和投资风险,会得到有关政府部门的支持。
当我们关注电影院,关注我们的放映行业,我们能够发现很多问题,也看到许多机遇。
中国电影工业正在走向世界,我们也会感到肩负的历史使命,电影院的建设和发展,与我们
民族电影工业存亡息息相关。
范文二:中国电影业现状
中国电影业现状
中国电影曾经历过第五代的辉煌时期,可如今,究竟是什么原因使中国电影沦落到一年出不了几部好作品的凄凉境地呢?凤凰FM邀您倾听,凤凰周刊有声故事,用耳朵延伸思想的版图,为您深度讲述——中国电影业现状
不久前,在录制浙江卫视真人秀节目《我看你有戏》时,冯小刚趁点评选手表现的机会,把炮口对准最近热卖的综艺大电影《奔跑吧!兄弟》,称这类影片“对中国电影的发展产生了极其恶劣的影响,将导致没有制片人会继续愿意投资一部严肃的、付出了很大努力的电影”。浙江卫视和华谊兄弟都名列《奔跑吧!兄弟》电影版出品方,冯小刚在节目里炮轰东家的电影,可见已是到了忍无可忍的地步。
之后,在接受媒体采访时,冯小刚进一步表示:“投资这样的电影,电影公司做得不妥。拍摄这样的电影,导演和演员做得不妥。同意这样的电影在大银幕上播放,主管部门做得不妥。几天拍完挣好几亿,这种钱,很畸形,是电影的自杀。”
综艺电影,起源于2013年湖南卫视的《爸爸去哪儿》户外真人秀节目。这种将电视内容直接平移到电影银幕上播出的内容模式,其开篇相当不错,宣称获得7亿元票房,可谓一鸣惊人。
2014年末,《奔跑吧兄弟》、《爸爸去哪儿2》以及《爸爸的假期》依次跟进,截至今年3月3日,《爸爸去哪儿2》票房累计2.17亿元,《奔跑吧!兄弟》过4亿元。观其效果,单从“投入和产出”的角度来讲,表现都还算可以,至少没有赔本。不过自《爸爸去哪儿》之后的几部综艺电影,其表现已渐次平庸。细究起来,耐人寻味。
为何电视综艺节目可以”跨界”成为电影,并且比一般的电影更有票房号召力? 首先,中国电影不存在具有“独立尊严”的市场。即使要说有,也只是一个形式上的存在,根本不具备真正的市场战斗力,所以也就不具备捍卫自我市场的实力。那么,一个只有“形式感”的市场存在,就是纸糊的窗户,任何外界的力量,正如大侠客深夜行刺,潜伏于目标人物的窗子旁,食指上沾点口水,就可以在纸糊的窗户上戳开一洞。而电视节目就成了行刺的大侠客,目标自然就是中国电影。
那么,为何中国的电视节目成了大侠客?
由于中国存在几十家卫视频道,彼此之间因为竞争得以拓宽各自的生存空间,并多次呈现出“跨界”发展的良好势头。如互联网电视台的联动、商电互补、影视一体等,其主角都是“电视”。
尤其是近两三年,大型综艺节目,就是“大片化”的运营节奏,动辄就是数千万元、甚至上亿元的投资,其制作的标准要求,以及实际的水准,直逼电影的理论水准要求,甚至某些地方有过之而无不及,所以,综艺节目本身就是对电影的一种威胁。由此,“综艺电影”的诞生,并迅速杀入中国电影市场,根本没有悬念。
其实摆在每个消费者面前的文化产品相当丰富,品种繁多。加上中国电影这些年来,多有冥顽不化、萎靡不振,中国消费者早就对中国电影“微词颇多”。所以,当朝气蓬勃的中国电视开始所谓的“跨界”到中国电影市场领域的时候,这就给中国文化消费者带来 1
了一种惊喜,也是一种期待,因为终于有“中国电影”之外的电影可以看了,哪怕就是图个新鲜,也有不同一般的感受。
但是,这只是一种情绪宣泄,并不意味着消费者就认可这种突如其来的“综艺电影”形式了。
由《爸爸去哪儿》第一季综艺节目衍生出来的电影,其实只能说是“电视内容成功平移到电影银幕”上而已,要说它有多高的艺术造诣,那实在是无聊的吹捧。但是相对于中国电影现状而言它确实是一股清新之风。那么,为何这股清新之风并未持续多久,反而在几部综艺电影陆续上马之后,反响反而不如之前了呢?
这就要说到电视产业一直存在的不可忽视的陋习:模仿、借鉴、抄袭,有其开创者,就有其跟风者,开创者辛辛苦苦,跟风者轻轻松松,还美其名曰长尾理论。因此,当《爸爸去哪儿》电影一炮走红之后,各种“长尾理论”的持有者就前赴后继地跟进。
如果能意识到“综艺电影”的内核还是综艺这一点,承认综艺电影不是纯粹的电影,而只是一种电视内容“跨界吸金”的商业举措,那么就可以明白为何曾经刮起清新之风的“综艺电影”如今又变得平庸无奇。是因为电视领域的跟风者,导致其艺术基因已经迅速衰落。
据了解,这些“综艺电影”在投资体量、拍摄制作上,远远不是以往电影固有的那一套模式。相反,完全可以说是一种“凑合”之作,或者“取巧”之作。所以,“综艺电影”的“电影基因”是相当薄弱的,加上电视本身“换季”和“更新”频率也很快,因此综艺电影不会对真正的电影市场产生致命性的冲击。
不过,作为中国电影的搅局者,综艺电影确实足以羞辱一把中国电影,所以,冯小刚等名大导演们有点焦躁了。但就在他们的这种焦躁中,“综艺电影”本身已经反映了中国电影的现状,二者之间其实没有本质区别,都代表了“中国电影”的平庸内涵。
中国电影已发展到了破除迷信、解构神话、还原传奇、拒绝忽悠的新阶段。2014年年底大导演归来遭遇市场冷遇,年轻导演成功撬动市场。两大导演吴宇森、姜文的精心力作《太平轮》和《一步之遥》遭到普遍吐槽。贺岁档的“蛋糕”够大,大导演的实力很强、影响力很大,大导演的贺岁大片重磅出击,票房怎会有闪失?但实际情况却每每让大导演颜面丢尽,甚至陪上老本。
大导演遭遇滑铁卢的,并非只有吴宇森和姜文。2013年的《私人定制》就将冯小刚电影的口碑拉到了最低。2012年贺岁档,还是冯小刚,一部“文艺片”《1942》,让票房成为灾难。2011年,《金陵十三钗》上映前,出品方喊出了创纪录的10亿票房,可最终只收6亿多,这一失利,也加速了张艺谋、张伟平从裂痕走向决裂。
耗资4亿元、集结了亚洲六大男神女神的《太平轮》最终会输给同一档期的校园爱情电影《匆匆那年》。明星齐聚、颜值爆表、一个镜头动辄就要调用上千人的史诗级巨制,怎么听都是信心满满。然而,精良的制作水准最终却不敌叙事的支离破碎、故事老套,最终内地票房不到2亿元。看完《太平轮》(上)后,很多观众“感觉被骗了”,因为片中那艘极致豪华、充满传奇色彩的太平轮就在宋慧乔去台湾时出现了一下,和整体剧情几乎都没什么关系。整部电影讲的都是“战争与爱情”,并且由于明星主角太多的关系,三段 2
感情都没有充分展开,人物刻画较为程式化。影片虽然被切割成了上下两段,但故事结构依旧未做合理调整,整个上半部都像一个超长的铺垫,最后十分钟的战争戏未能构成令人满意的高潮和结尾。
同样让人大跌眼镜的还有姜文。谁都没想到,随着影片上映,关于《一步之遥》的口碑却出现巨大争议,负评让姜文从“神坛”走下。《一步之遥》究竟是不是一部真正的好作品,则需要时间来检验。对于好作品来说,时间是红利,最终将为之加冕。好作品就像是一口井,能够不断从井中打出水来。对于《一步之遥》来说,里面可能充满了普通观众难以掘到的“地下水”,但从观影角度来说,普通观众又觉得这部电影故事乏味,装腔作势,难以理解,这就是问题的症结。
许鞍华的文艺电影《黄金时代》,繁多的人物,大量舞台剧和纪录片混合的叙事手法,对于华语电影来说确实新鲜。然而,影片票房惨败。
一位拍出烂片的导演恐怕都不是出于本意。比如庄文强和麦兆辉执导警匪片有《无间道》那样的经典,但拍《关云长》就是烂片一部。乐于尝试是好事,但有时忙于去尝试不擅长的题材就容易把握不住。还比如大导演陈凯歌,2006年《无极》恶评如潮,任性地把斗剑、翻筋斗、神话浪漫故事和电脑动画之类的东西混在了一起,至于后来的“馒头事件”、“北美退货事件”、“环保事件”等,更是把陈凯歌推向舆论的风口浪尖。
张艺谋跟乐视影业合作后,首部作品推出了《归来》,接近3亿的票房对于一部艺术片来说已经很不错了。对于**中知识分子的命运描摹,张艺谋采用了一种寓言的方式来呈现。张艺谋说,《归来》其实也是自己创作心态的归来。总的来说,《归来》的推出并不太适合现在的社会语境,在一个以追逐金钱和成名的真人秀年代,反思就显得有点不合时宜,《归来》的放映伴随着张艺谋本人的“超生事件”,让一切都变得有点不搭。
相比之下,从暑期档《分手大师》的出现就开始重新刷新观众对导演出身的看法。邓和搭档俞白眉包办了编剧和导演,以小成本制作对抗来势汹汹的好莱坞猛虎《变形金刚4》,以1个月无数场城市快闪路演博取了6.6亿元的票房,正式宣告:“演而优则导是OK的。”随后,郭敬明和韩寒这对隔空对战的“写而优则导”的作家导演,也以“编剧+导演”的身份晋身娱乐圈新贵行列,于是世人皆知二人“口碑虽未能与票房齐飞,但名气和身价必定齐飞了”。
还有一个不争的事实是,国内电影市场如今已经牢牢被80后、90后掌握了话语权,无论是观众最大组成还是网络口碑导向,都由这群年轻人把持,这点从近两年层出不穷的青春怀旧片便能看出端倪。 忽视主流观影群体。时代变了,电影的主流观众已成了“85后”领军的青年人,电影院是他们的地盘、他们做主。
分析其中原因,首先不得不承认,这些大导演有些跟不上最新的时代潮流了。没有扎实的创作团队和沉下去的心态,是这些大导演这次作品失误的最主要原因。现在的观众渴望观赏一些题材轻松、情节有趣的电影来放松身心,以此迎接新一年的到来,曾在冯小刚《一九四二》、陆川《王的盛宴》票房不理想后,成为电影圈内公开的秘密。似乎,“贺 3
岁档”和“战争”、“史诗”是一对水火不容的冤家对头。可以说,在互联网的大潮之下,电影正在进入“小时代”。
“小”片子电影热映,这个时代就是移动互联网状态下的青春剧,目标观众自然是互联网培育起来的粉丝。信息更加扁平化,信息的生产者与消费者逐渐混合,从而出现了自媒体。电影不再是个别机构、个别资本和个别大导演编剧的自留地。
微电影的诞生和发展逐渐深化,让整个编剧、拍摄、演员的产业链逐渐完备,拍摄技巧和相关技术日臻成熟,逐步走向“大电影”就成为了必然的趋势。现在我们也看到,所谓的这些大V导演们拍出来的电影几乎就是一个一个微电影的合成,在讲述一个大背景的完整故事方面还无法和大导演们相比。
随着4G网络的发展,智能终端能力的提高,随时随地的视频分享是必然的潮流。我们每个人都能够在第一时间第一现场录下真实,于是每个人都会成为影视的摄像、编辑或者剧中人,大大的素材库正在形成,电影的创造已经不再单纯依靠个别写作高人,电影的创意成本在大大降低,普通外行也可以直接操刀制作。
在移动互联网状态下,粉丝经济日渐蓬勃,只要有足够的粉丝,也可以销路不愁。于是,在电影产业上,让很多外行的操刀,也不用担心没有票房,大V的号召力就足以吸引到足够的观众,所以,网络名人们触电开始出现各种形式,“为粉丝们造电影”会在一个时期内流行,如今这几部仅仅是开篇而已。
尽管市面上也有十几本电影营销方面的书籍,一些电影公司也设有营销人员,但是从整体上看,中国电影没有进入营销时代,仍然停留在销售时代。一个显著特征是:大多数电影在拍摄之前缺乏电影市场的科学研究,也没有明确的营销目标,更没有清晰的目标观众选择,根据自己感觉和经验进行电影拍摄,拍摄完成之后和上映之前花费巨资举办奢华的首映式,加上一些绯闻花絮,辅以演职人员马不停蹄地各影院宣传。这种靠后期宣传、演员赶场方式增加票房,至多算是宣传,不是整体营销的思路。诸多电影的宣传费用占到总成本的三分之一,似乎也不太正常。尽管如此,最终票房和盈利如何,也只能听天由命。如果票房不好,观众吐槽,常常是过度宣传的结果,但是有出品方还指责观众没品位,不懂艺术。这是典型的销售主导的模式。就如同20世纪初期,福特说过的一句名言:”不论你需要什么颜色的车,我只生产黑色的。”但是,销售主导是与商品短缺相匹配的,今天中国电影已经进入供过于求的时代,因此需要开启以观众为主导的营销时代。
营销管理,包括两个内容,一是营销,二是管理。这两个范畴清楚以后,才能拍出盈利的电影,而不能完全是自己喜欢拍什么就拍什么。营销管理的核心,是敬畏和尊重观众的偏好和选择。好莱坞电影拍摄前有详细规划,比如电影拍给谁看,然后根据观众选择电影故事,即使先有故事也要接着考虑该故事是否有足够的观众喜欢,根据观众偏好选导演和演员,选择合作的院线,以及确定相应的上映档期等。
什么是营销?第一步是确定营销目标。营销目标一定要结合中国的国情。中国电影具备三种属性:艺术性、政治性和商业性。如果拍一个主旋律的电影,政治性肯定是第一位的,艺术性要达到可接受的水平,政府可能有一定的补贴,组织一些部门机关团体去看,来满足商业目标。如果拍摄一部冲击国际电影节大奖的影片,艺术性追求是第一位的,但 4
是政治性必须达到电影局批准的最低标准,商业性就不用考虑那么多了。如果定位商业片,要赚钱,那么政治性可通过审查、艺术目标可接受就行。当然也可以三个目标都较高。 营销的第二步是选择目标观众和进行营销定位。这是明确电影营销目标之后的重要环节,选择目标观众是解决拍电影给谁看的问题,进行营销定位是解决观众选择观影的理由。
营销的第三步是进行电影营销要素的组合。这是指根据目标观众和营销定位,进行电影营销要素的组合,让顾客在观影前感受到有他们观影的理由,观影后又能使他们满意。电影营销组合要素包括:影片、价格、观影影院和上映档期、线上和线下的宣传等。这意味着,电影目标顾客不同,营销定位不同,观众最关注的要素也会不同,要根据这些选演员,设计情节,确定语言,以及采取什么样的宣传方式,在什么档期上映,比如新年和春节的贺岁档期适合喜剧片。
简单地说,就是分析、计划和实施。电影营销管理,指对前述 营销目标、目标观众和营销定位、营销组合各个环节进行调研分析,然后编制这部电影的营销规划书,最后有效地实施这个营销规划书。分析、计划和实施三者缺一不可。同时,电影营销管理不是一个人的事情,不能设立一个宣传经理了事,而需要建立一个组织,借用外脑专业人士参与顾问指导。
中国电影每年拍摄近千部,70%不能公映,公映的影片很多又不赚钱,或者是赚钱了也没有好的口碑,其实其中有大量具有优秀潜质的影片,效果不佳是缺乏科学营销管理导致的。从这个意义上说,营销管理不仅会给中国电影雪中送炭,更会锦上添花。不妨举两个例子。先说《一步之遥》,出品方为其制定的营销目标是票房 10亿元人民币,投资花了3亿元人民币,显然属于商业片类型。一般票房超过投资3倍左右的影片可以赚钱,因此10亿元票房目标是必须的。
同时,艺术目标和政治目标也必须达到可以接受或超过行业平均水平。结果不够理想,一是口碑一般,豆瓣电影网的大众117776人的评价平均仅为6.4分,政府评价是经过重新修改300多处后才过审,专家评价两边倒,可见政治性和艺术性都属于可接受或较高水平;二是盈利不理想,内地市场票房仅为5亿元左右,离预期有着不小的距离。如果按着营销管理的思路,《一步之遥》如果确定的是商业片和赚钱的商业目标为主,政治性目标和艺术性目标为辅,就要确定目标观众是谁,根据他们看得懂或是经过努力看得懂的标准,打造一个让人快乐的片子。如果确定10亿元以上的票房目标,一定是以年 轻人为主,必须吸引大量年轻人走进电影院,并形成良好口碑,引起第2波、第3波的观影潮,这需要按照他们的口味拍摄,不完全任性地按着自己的喜好拍。
当然,如果坚持按自己的想法拍,还想赚钱,就需要事先想好,不改变电影的框架和逻辑,就只有降低成本来确保盈利,包括电影拍摄成本和昂贵的后期宣传成本。
再说《黄金时代》。出品方为其制定的营销目标是不赔钱,投资花了7000万元人民币,预测票房为赚钱的2亿元,但是实际票房仅为5000万元左右,但这部电影是艺术片,进行了很多叙事的尝试和探索,最终获得了第51届中国台北金马奖诸多奖项,豆瓣电影网大众评价分数达到了7.0分的不错成绩。出品方认为赔点钱没关系,拍个好电影就行,但是这 5
是不得已的说法。政治性和艺术性都不错的电影,为什么没赚钱?其实还是与事先营销规划有关,它不仅仅是后期的事情。《黄金时代》为艺术片,又进行了诸多带有专业性的叙事和艺术探索,主人公萧红也是小众人群知晓的人物,结局带有悲剧色彩,因此票房不可能太高。保证赚钱和少赔钱的思路,还是降低拍摄成本,特别是需要降低后期的宣传成本,没必要成为大众话题,成为目标观众关注的影片就可以了。
《小时代》电影口碑两极化。一些年轻人觉得挺好,一些人不喜欢,豆瓣的评价分数仅为4.8分,但是从票房和盈利来说,其商业性是非常成功的,但是它的口碑差,政治性仅仅达到了可接受的水平。
总之,在中国,电影具有艺术、商业和政治三个属性。营销管理必须确定这三个方面的营销目标,然后根据目标选择目标观众和营销定位,根据目标观众和营销定位进行电影营销要素的组合,并对这个过程实施分析、计划和实施。这里特别要关注中国电影的特殊属性,即政治性。很多电影,比如反映同性恋、色情、暴力或其他民族问题等,票房可能会不错,艺术性也可以,但在中国会碰触到禁区,加之中国大陆还没有实施电影分级制,因此每部影片的政治性一定高于可接受水平。否则被禁演,就难以实现商业和传播双重目的,也不会允许参加国际电影节,艺术性也难以得到认可。所以在中国国情下,电影人面临的问题,比国外要复杂得多。
6
范文三:中国民族电影业现状鸟瞰
濒临绝境的中国民族电影虽然在1995年得到了一个难得的复兴契机,但由于种种内外因素的制约,中国民族电影并没有因此而走出困境,危机依然象一柄
达摩克利斯之剑悬挂在我们头上:电影产业化的观念和制度并没有真正确立、国产电影的数
量和质量与电影市场要求不相适应、电影市场现状与市场潜力之间存在明显差距、进口影片
与国产影片、市场"大片"与普通国产影片的市场份额、票房份额严重失衡,特别是发行业、
放映业与制片业利益冲突日益激化,则说明中国电影业的发展正处在一个重要而关键的发展
和调整时期,甚至可以说是生死攸关的转折点。
电影产业体制的改革阵痛
中国电影的"体制改革"是从80年代后期开始的,电影业在市场压力下逐渐开始从计划经
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的过渡。这一过渡首先是制片方式的转变。电影制作机构的增扩,电
影出品权的逐渐放开,部分地分散了电影生产的垄断性,为电影作为产品参与市场竞争提供
了可能性。因而,10多年来,不仅国家或者电影企业投资生产影片,而且还出现了相当数量
的国营和民营、电影企业与非电影企业、大陆与港台、中国与外国联合拍摄的影片,各种社
会资金注入电影企业,使国产影片的投资规模年增长幅度从90年代以来达到了10%以上,
国产电影在引进资金的同时也引进了这些资金所代表的运作机制、文化观念、以及市场竞争
意识,这为提高电影的创作、制作水平和艺术、技术质量提供了经济前提。其次是发行方式
的转变。90年代初期,一直由中国电影发行放映公司统购统销、垄断经营的电影发行体制解
体,多种机制、多种形式的发行放映模式并存,这在一定程度上刺激了制作、发行、放映业
的积极性;扩大引进发行外国电影特别是从1994年开始引进世界"流行"影片,在刺激电影市场的同时也影响到本土电影的制作策略和影片风格。
近年来电影体制改革的另一个重要现象是发行业和制片业的相互渗透和参与趋势仍在增
加,许多地区和机构已经建立或者正在酝酿建立制作、发行甚至放映"流水线"联合,过去的电影发行公司中国电影公司投资拍摄了《银幕恋情》;以发行为基础建立起来的北京紫禁城影
业公司在《离开雷锋的日子》以后投资完成了《甲方乙方》、"大制作"影片《红色恋人》和《背起爸爸上学》,而这三部影片在北京1998年的国产影片票房收入中分别占据了第1、2、8的
位置。上海永乐公司也仍然继续发挥其生产发行合一的体制优势。应该说,这些向变革,在
一定程度上为中国民族电影注入了生产力,一方面强化了市场因素对于电影的推动,出现了
少量具有一定市场竞争力的国产影片,同时也使得电影产品的平均技术质量和艺术质量得到
了基本保证。
但是,当前的电影改革与20年中国社会政治/经济的急剧变革的进程相比似乎并没有取
得人们预期的成果,正如一位电影政府主管人士所说,"有人说中国电影企业是整个中国企业界改革最早的行业,但是,改革的进程缓慢,远远不能满足中国电影发展的需要。"1998年
的中国电影业仍然面临"体制不顺、机制待立、中介梗阻、节目短缺、资金困难、捐税过重、
不平等竞争"等问题。中国电影改革虽然从1993年以来一直试图通过相应政策来"放开发行"、
打破区域垄断,但直到1998年,这些措施只打破了单一企业的垄断,并没有打破区域经营的
垄断。各级发行公司仍然按照行政区域管理并形成了不同的隶属关系和利益机制。企业和区
域的自我保护阻碍了电影市场机制的建立。市、县电影行业的条块分割、各自为政的现状制
约了电影事业的发展和电影经济的增长,垄断性的计划经济模式仍然在深层上制约电影的发
展,而公平的、开放的竞争体系的建立也远远没有能够实现。电影体制转化的缓慢,不仅造
成了发行和放映业的冲突,而且严重地影响到制片业的利益。据有关资料表明,目前在中国,
各制片单位的平均销售收入实际只占票房收入的22%,在整个影片业中制片一方得到的
润过少。有关人士估计,70%的国产影片的制作方亏损,国产影片投资总回报率还不到50%。如此低的投资回报率必然会影响到片方的投入再生产。
这种局面在很大程度上压抑了电影制作部门的生产主动性,电影投资和生产的危机在1998
年可以说比前一年有增无减。
电影管理观念的艰难转换
从制度上和观念上确立电影的文化产业本性,不仅意味着电影生产和流通方式从计划经
济模式向市场经济模式的更深刻的转型,而且也意味着电影的管理体制从意识形态管理向文
化产品管理的转型,而前者转变的深度和广度实际上都会受到后者的巨大制约。在中国,电
影曾经长期被简化地理解为政治宣传手段,因而常常被强制性地作为政治意识形态载体来管
理"电影为政治服务","政治标准第一"理所当然成为了电影管理的基本准则。进入新时期以后,电影作为一种艺术的相对独立性和电影作为一种大众娱乐形式的文化本性,逐渐开始被
认识和部分地认同,所以,在新时期,一方面,政府的电影管理观念和政策都作出了某些调
整,电影与政治的关系逐渐具有了媒介和文化的相对独立性,娱乐性影片和一些非主流影片
也具有了存在的合理性;另一方面,电影仍然还是被看作一种重要的意识形态载体,特别是
从1996年以来,电影强化了以"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为核心的"主旋律"意识,同
时也强化了对电影从剧本到影片的规划和审查。
近年来,电影管理机构利用政府性的电影基金和其他种种经济手段以及各种行政规划来
扶持主流电影生产,一些部门和地方政府也直接或者间接投入资金拍摄电影,因此,1998年
的多数"主旋律"影片都得到了不同类型的政府资金的直接或间接资助。这些资助,为民族电
影提供了融资渠道,同时也保证了一些代表国家主流意识形态意识的影片的拍摄,有时也为
极少量的风格化艺术电影提供了生产机会。这些资金资助完成了一些具有较完整的艺术形态
和形成了一定市场回报的影片。但同时,由于各种传统和现实因素的制约,这些政府性电影
生产却又不同程度地存在着忽视或者违背电影的制作和创作规律的现象,特别是曾经已经被
人们所遗弃"题材本位"倾向和"概念化"倾向又有所泛滥,前者造成了题材上的单一性、重复性,而后者则造成了电影美学上的平庸性、教化性,尽管从总体上看,1998年电影的制作质
量相对比较稳定,但模式化、宣教化倾向也比较明显,一些影片的宣教功能淹没了审美功能
和娱乐功能,电影的指令性行为与艺术性行为、经济性行为之间常常缺乏有机缝合,这使得
一部分"主旋律"影片在艺术上、在市场上乃至在意识形态教育上都没有获得想象中的传播效
果。
与世界各国一样,作为维护国家利益、社会利益和公共利益的手段,政府有关机构近年
来建立了相应的电影管理法规,如电影审查和检查制度、电影许可证制度等等,1998年对电
影还颁布了新的题材和内容上的限制性规定。这些法规,对电影作出了政治和道德上的制约,
为电影规定了一种"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公共性,从而将电影纳入了整个社会主流文化的塑造工程之中。因此,在中国大陆国产电影中,商业电影常见的暴力、色情因素被减少到了最
低限度,社会负面环境和事件也很少进入电影的叙境之中,以克己、奉献、忠诚、仁义等为
核心的传统道德理想得到高度强化,1998年的中国大陆电影表现出一种高度的"净化"状态。
但另一方面,电影管理中的这些法规化规定在实际的操作过程中,由于其含义的某种可
再解释性而很难形成制度,在某些时候,特别是对电影题材、内容、形式、风格等方面的限
制缺乏可参照性;某些规定和制约也缺乏文化层次,与电影作为一种大众文化的文化特性还
存在一定距离。结果,不仅使中国大陆电影受到的公共性(政治政策\道德传统\习惯)限制
比世界其他主要电影生产国家和地区相对严格,而且也比在大陆放映的海外境外进口影片更
为严格。这种严格,虽然维持了电
在公共性上的高度净化,但是由于它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电影作
为大众文化的宣泄和疏导潜力,同时也客观上限制了电影与现实的联系方式,这不仅弱化了
电影在竞争激烈的大众文化市场上的占有力而使电影的融资能力、投资能力下降,同时,也
使得大陆电影在一定程度上缺乏面对现实的开放性和电影观念、形态和风格上的多样化、层
次性。
因而,1998年中国的电影管理宏观规划再次面对电影分级制度的呼吁。随着社会的发展、
文明的变化,影院电影与公共电视的文化功能的分化,电影的心理宣泄和疏导功能的加强,
世界各国的电影文化政策都越来越宽松,在宽松的过程中电影中的"真实"性、暴力、色情和其他青少年不宜的因素也有所增加,为了保护社会各个不同阶层成员的利益,世界上许多国
家都有电影分级制度,这一制度一方面为电影提供了更大的文化自由,另一方面也为观众提
供了一种相对的"保护"措施。不仅象美国、香港这样的发达国家和地区实行了电影分级制度,
许多发展中国家也实行了电影分级制。中国80年代末期尝试电影分级但却半途而废,于是,
一些在西方国家都受到级别限制或者级别警告的影片如《拯救大兵瑞恩》在中国放映时却没
有受到任何限制,包括《有话好好说》等国产影片在内,实际上都应该对青少年观众有所限
制或者提示。分级,是电影对社会的义务。尽管中国的电影分级应该参照中"国情",但电影分级仍然是一种建设性的电影措施,一方面它可以使电影创作获得相对的自由,另一方面则
可以保护青少年电影消费者的健康成长。电影分级制一开始正如所有的改革措施一开始试行
一样,肯定会出现某些负面作用,但如果采取相应手段和经过一段时间"磨合",它就能够变成一种积极因素参与电影文化建设。
电影产量的负增长态势
电影"体制改革"的深化和滞后,都直接反映到了电影的创作和生产中。90年代以来,中国大陆生产的电影数量平均在100部以上。而同时期,美国的电影平均年产量大约在500部左右、印度为450部左右、香港为150部左右、法国为100部左右,从数量上说中国的电影
产量可以居世界各国、各地区前5名左右,仍然可以被看作世界上的重要电影生产国之一。
但从1996年开始,中国的电影产量开始明显减少,97年产量为88部,比90年代中国电影的平均年产量低约30%,而1998年这种负增长的趋势还有增无减,审查通过的电影
数量到12月仅有40多部。电影产量的下降一方面是电影业本身规模性调整、结构性调整以
及海外境外影片的引进的必然反映,同时也与中国电影体制改革还没有完全为电影生产提供
公平、合理、健康的电影生产环境息息相关:电影市场机制不健全,制片方的利益回报率太
低、投资风险太高,"投资恐惧"影响了电影的生产规模;电影管理制度还不够合理,规划、
审查的的尺度与电影本身的特点不完全吻合,特别是制度性和操作性不够带来了某种生产的
不可预见性,使电影创作和投资者的积极性受到了一定的影响;非市场因素使电影生产和电
影市场的正常秩序受到干扰,也对电影生产产生了某些误导作用。
虽然电影数量的减少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资源的浪费,稳定了国产电影的平均制作质量。
但这一减少却并没有反映出电影市场的消费需求。按照经营惯例,城市商业电影院每年需要
250-350部电影供应才能正常运转,而按照原广播电影电视部电影管理条例规定,国产影片
应该占2/3放映时间,这就意味着除了80-120部进口影片以外,每年至少需要160-230部国产影片提供给市场,而这些影片中应该有1/2的影片(80-110部)是市场效果较好,1/3(50-80部)的影片是高效益的。1998年,一些电影发行放映机构对这种"僧多粥少"、"无米下炊"的局面已经深感忧虑。市场差额越来越大,许多城市和影院甚至连续几周没有新主打影片上映,
观众电影消费的多样性需求和更新要求都受到了严重的抑制。正是在这样的情况下,进口片
在一定程度上不是
占而是填补了中国电影市场的真空。电影产量的不足、优质影片
的不足直接导致了市场萎缩、观众流失,使其他音像媒介抢占电影的生存空间,同时也使国
产电影的市场份额很可能越来越多地被外来影片所代替。
发展失衡的电影市场
1979年中国大陆生产的影片只有50多部,但观众人次达到了279亿,平均每天有7千万人次的观众看电影,创造了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历史记录。80年代中期,电影的观众人
次开始大幅度下降,直到1995年,多种因素的综合作用使这一年成为了中国电影业期待已久
的一个历史性转机。但这种上升趋势并没有得到充分的发展,从1996年开始,电影改革进程的缓慢所带来的种种束缚、电视的巨大冲击、娱乐消费市场的剧烈竞争、新的大众传播媒介
的四面夹击,中国电影经历了许多意料之中和意料之外的波折。
1998年,少数地区(如北京)、某些季度(如第一季度)、某些影片(如《泰坦尼克号》)
的电影票房仍然略有上升,如1998年第一季度北京市累计票房为3700万元,比1997年同期增长21%。1998年,进口影片《泰坦尼克号》在许多地区都突破了原来的票房记录,全
国票房大约2.5亿人民币,创造了单片票房收入最高的全国记录,在北京市则创造了3,750万的最高票房记录。但中国仍然是一个电影消费小国。尽管中国的电影产量约为世界电影产
量的1/30,但中国人口却占世界人口的1/4。中国全国票房总收入最高也还不到20亿,观众人次没有明显的增加。而从1997年到1998年,除北京等这样极其少数的地区以外,上海、
浙江电影市场都出现了较大下滑。1998年,美国国内票房的总收入达到了大约70亿美元,是中国全国电影票房的数十倍。而且,中国的电影市场的发展也很不平衡,以进口大片为例,
上海、北京和浙江,三个城市占有的市场份额仍然超过全国的约三分之一。全国几十个省、
上千个大中城市和广大的小城市、农村才占有全国市场的不到三分之二。这说明,在大城市
电影消费市场还处在培育阶段的同时,广大的中小城市电影文化的普及还远远不足,大众的
电影消费需求没有被充分调动,而农村电影市场目前基本处在? 纯抛刺泄缬笆谐〉那绷υ对睹挥械玫椒?颉?BR 此外,中国电影的海外市场和后电影市场的开放也还处在初级
阶段。在美国,电影的国内影院票房收入平均只占其总收入的35%,海外收入是国内票房收入的一倍以上,而音像制品和电视播映权的收入往往还超过国内影院的票房收入。以《泰
坦尼克号》为例,影片的全美(美国、加拿大)票房收入4亿多美元,而全球票房收入则超
过了10亿美元,其后电影开发的收入更是数量惊人。而目前,中国所有电影全年的海外收益
却不到1亿人民币。而象VCD、录像带、录音带和电视转播权的收入更是微乎其微。中国电
影的市场,应该说,无论是国内还是海外,也无论是影院市场还是非影院市场的潜力都还远
远没有得到充分开发,而这将是中国电影复兴的一个潜在的优势。
面对信誉危机的国产电影
1998年的中国电影市场也火了一阵又一阵,不过,唱主角的大多是那些从美国和香港进
口的所谓"大片"。最风光的当数《泰坦尼克号》,尽管我们知道它讲述的是一个老而又老的故
事、一段旧而又旧的爱情,但是,其精美的制作、其浪漫而感伤的风格、其怀旧而辉煌的氛
围仍然使那些喜欢它的人如痴如醉和那些不喜欢它的人也兴致勃勃。这部影片在全国的票房
超过了3亿人民币,创造了中国大陆单片票房收入的最高记录。此外,《拯救大兵瑞恩》、《天
地大冲撞》、《小鬼当家》(3)、《再生缘》、《甜蜜蜜》等也都成为了中国电影市场的"救命稻草",用那些电影院老板的话来说,进口片的排片时间虽然被限制在1/3,但却支撑了2/3的市场,它们非但不是"文化侵略",简直是"救命恩人"!
当然,在制片方、发行方和放映方以及媒介、政府的合作下,国产电影仍然具备一些市
场热点。1998年,在执行国产电影
须保证占有2/3的放映场次的规定的同时,中国广播电影电视总
局和文化部还联合下发了《关于举办1998年优秀国产影片汇映活动的通知》,通过行政手段
使国产电影"垄断"了从9月25日至10月10日的黄金放映时间,年终"贺岁片"又掀起了一个电影高潮。在这种情况下,少数国产片仍然占有较高的市场份额,如《不见不散》、《没事偷
着乐》、《甲方乙方》、《红色恋人》、《爱情麻辣烫》等,1998年初国产影片《甲方乙方》在北
京市以1150万创当时的单片票房历史纪录。年底,《不见不散》则再破纪录,甚至超过了进
口大片《拯救大兵瑞恩》。
尽管如此,国产影片目前所面临的信誉危机仍然有增无减。在北京,进口大片平均票房
都在400-500万以上,观众上座率平均达50%,1/3的放映时间、10部左右的影片,创
造的是50%左右的票房收入,而2/3的放映时间、100部左右的国产影片创造的票房收入也只有50%。据北京电影市场调查,国产片中70%收不回版权和拷贝费用,15%
持平,形成回报只占15%。以1998年9月份的北京市场为例,美国影片《天地大冲撞》的票房收入为660万元,香港影片《风云雄霸天下》大约为150万元,而当月放映的几部被
电影界甚至发行界明确肯定的国产影片《旭日惊雷》、《舞女》、《红灯停绿灯行》等影片的票
房收入则分别为11万、3.8万、4.5万,其票房差异达数十倍甚至上百倍。这说明,目前国
产影片的市场竞争力普遍偏低,能够在电影市场上形成消费点的影片太少,这使得本来片源
就不足的电影市场更加雪上加霜。同时,也证明我们的不少电影的生产没有遵循市场规律。
显然,电影观众对国产影片的信任危机并没有消失,或者换句话也可以说,国产影片的
产品信誉还没有被消费者认可。显然,文化保护政策并不能真正保护国产电影的发展,提高
国产电影本身的市场竞争力才是民族电影发展的出路。国产影片总体质量不高的原因很复杂,
如缺乏剧本基础、缺乏优秀人才、缺乏技术条件和制作水平、缺乏拍摄资金等等,但这些严
格说来都只是现象,关键在于缺乏一个健全的、开放的、竞争的和富有活力的电影创作和制
作机制。没有条件,机制可以调动人去创造条件,从这个意义上说,机制就是智慧、就是奇
迹。
"解放"电影生产力
中国电影面对机会,同时也面对困境、面对挑战、面对危机。与处在转型期的整个中国
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发展的不平衡息息相关,由于电影体制改革仍然还没有到位,计划经济
模式在向市场经济模式的转化过程中出现了大量的行业后遗症,从电影业的各级管理层到电
影制作、发行、放映层都还存在着这样那样的观念和操作方式的误区,整个电影从业人员的
文化素质和专业素质也还不高,整个社会的电影消费水平受经济和文化条件的制约也还处在
初级阶段,这一切都是中国电影业发展必须面对的严峻现实。
中国电影的发展的根本动力和目标就是解放生产力,最大限度地调动电影从业人员的创
造性和积极性,建立一种开放的、竞争的、公平的电影体制,使中国真正成为一个电影大国。
因此,中国电影业的发展必须打破各种行政干预、行业垄断下的地区割据局面,建立各种形
式的发行方式,使这些方式既符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规律,又有利于调动制片企业、放行中
介的积极性,有利于发展电影生产力,使电影的生产、发行和放映各个环节按照市场规律合
理地共担风险、共享利益。只有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电影业的三个环节形成良性竞争的局
面。为了打破电影生产、放行、放映业目前存在的脱节和对立状态,应该继续鼓励和支持电
影业各环节相互渗透、相互发展,形成制片与放行、放映利益共同体。同时,为了更好地进
入市场甚至进入全球化的多边贸易的国际市场,形成集团效益,电影业也应该向大中型方向
发展,组建以资本为纽带的电影企业的"航空母舰",资产重组、人员重组、利益重组,打破小生产方式,借鉴美国电影工业
经验,组建"制(作)、发(行)、放(映)一条龙,产、供、销一体化"的影业体系。
此外,中国电影的管理机制也应该适应文化建设和文化产业的发展,将电影首先看着一
种文化产业而不仅仅是一种意识形态工具。中央多次提出,电影应该实现思想性、艺术性、
观赏性的统一,但在实际的电影操作中,电影管理仍然分强调了电影的"思想性"而忽略了电
影的"艺术性"(本体性)和"观赏性"(愉悦性),一些艺术质量低、观赏性差而题材和主题比
较"主旋律"化的影片不仅能够生产而且还能得到各种优惠的支持条件,而一些影片尽管艺术
质量或者观赏性都比较强但思想主题不够主流化的影片的拍摄和发行却可能面临种种阻力。
结果电影的题材越来越狭隘,思想容量也越来越单一,叙事和人物都越来越模式化,这可以
说是目前许多国产影片概念化、保守化的重要原因。电影是意识形态,但也是一种艺术、一
种大众文化、一种文化产品,因此,电影管理应该适应电影本身的艺术规律和经济规律,向
制度化、合理化、宽松化发展。
中国电影还应该加强国际市场和后电影市场的开掘,抓住国际社会渴望了解中国的历史
机遇,扩大中国电影的海外宣传力度,开发海外电影市场。同时积极争取电影二级市场,包
括复映市场、电视播映、音像制品和其他附属产品的开发。在美国,电影的海外市场、电视
播映、音像制品和其他副产品的收入占总收入的65%左右。在这方面,中国可以说还基本上处在未开发阶段。
虽然中国电影经济状态和电影艺术状态目前都并不乐观,但是,有20年"改革开放"奠定
的"物质精神"基础,特别是有通向民主、文明、富强的"改革"潮流作为"第一推动力",似乎我们应该有理由对中国电影的新世纪怀有憧憬和信心
范文四:.中国民族电影业现状鸟瞰
四季青营业员 www.cfww.com 濒临绝境的中国民族电影虽然在1995年得到了一个难得的复兴契机,但由于种种内外因素的制约,中国民族电影并没有因此而走出困境,危机依然象一柄达摩克利斯之剑悬挂在我们头上:电影产业化的观念和制度并没有真正确立、国产电影的数量和质量与电影市场要求不相适应、电影市场现状与市场潜力之间存在明显差距、进口影片与国产影片、市场"大片"与普通国产影片的市场份额、票房份额严重失衡,特别是发行业、放映业与制片业利益冲突日益激化,则说明中国电影业的发展正处在一个重要而关键的发展和调整时期,甚至可以说是生死攸关的转折点。
电影产业体制的改革阵痛
中国电影的"体制改革"是从80年代后期开始的,电影业在市场压力下逐渐开始从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的过渡。这一过渡首先是制片方式的转变。电影制作机构的增扩,电影出品权的逐渐放开,部分地分散了电影生产的垄断性,为电影作为产品参与市场竞争提供了可能性。因而,10多年来,不仅国家或者电影企业投资生产影片,而且还出现了相当数量的国营和民营、电影企业与非电影企业、大陆与港台、中国与外国联合拍摄的影片,各种社会资金注入电影企业,使国产影片的投资规模年增长幅度从90年代以来达到了10%以上,国产电影在引进资金的同时也引进了这些资金所代表的运作机制、文化观念、以及市场竞争意识,这为提高电影的创作、制作水平和艺术、技术质量提供了经济前提。其次是发行方式的转变。90年代初期,一直由中国电影发行放映公司统购统销、垄断经营的电影发行体制解体,多种机制、多种形式的发行放映模式并存,这在一定程度上刺激了制作、发行、放映业的积极性;扩大引进发行外国电影特别是从1994年开始引进世界"流行"影片,在刺激电影市场的同时也影响到本土电影的制作策略和影片风格。
近年来电影体制改革的另一个重要现象是发行业和制片业的相互渗透和参与趋势仍在增加,许多地区和机构已经建立或者正在酝酿建立制作、发行甚至放映"流水线"联合,过去的电影发行公司中国电影公司投资拍摄了《银幕恋情》;以发行为基础建立起来的北京紫禁城影业公司在《离开雷锋的日子》以后投资完成了《甲方乙方》、 "大制作"影片《红色恋人》和《背起爸爸上学》,而这三部影片在北京1998年的国产影片票房收入中分别占据了第1、2、8的位置。上海永乐公司也仍然继续发挥其生产发行合一的体制优势。应该说,这些向变革,在一定程度上为中国民族电影注入了生产力,一方面强化了市场因素对于电影的推动,出现了少量具有一定市场竞争力的国产影片,同时也使得电影产品的平均技术质量和艺术质量得到了基本保证。
但是,当前的电影改革与20年中国社会政治/经济的急剧变革的进程相比似乎并没有取得人们预期的成果,正如一位电影政府主管人士所说,"有人说中国电影企业是整个中国企业界改革最早的行业,但是,改革的进程缓慢,远远不能满足中国电影发展的需要。" 1998年的中国电影业仍然面临"体制不顺、机制待立、中介梗阻、节目短缺、资金困难、捐税过重、不平等竞争"等问题。 中国电影改革虽然从1993年以来一直试图通过相应政策来"放开发行"、打破区域垄断,但直到1998年,这些措施只打破了单一企业的垄断,并没有打破区域经营的垄
四季青营业员 www.cfww.com 断。各级发行公司仍然按照行政区域管理并形成了不同的隶属关系和利益机制。企业和区域的自我保护阻碍了电影市场机制的建立。市、县电影行业的条块分割、各自为政的现状制约了电影事业的发展和电影经济的增长,垄断性的计划经济模式仍然在深层上制约电影的发展,而公平的、开放的竞争体系的建立也远远没有能够实现。电影体制转化的缓慢,不仅造成了发行和放映业的冲突,而且严重地影响到制片业的利益。据有关资料表明,目前在中国,各制片单位的平均销售收入实际只占票房收入的22%, 在整个影片业中制片一方得到的利润过少。有关人士估计,70%的国产影片的制作方亏损,国产影片投资总回报率还不到50%。如此低的投资回报率必然会影响到片方的投入再生产 。这种局面在很大程度上压抑了电影制作部门的生产主动性,电影投资和生产的危机在1998年可以说比前一年有增无减。
电影管理观念的艰难转换
从制度上和观念上确立电影的文化产业本性,不仅意味着电影生产和流通方式从计划经济模式向市场经济模式的更深刻的转型,而且也意味着电影的管理体制从意识形态管理向文化产品管理的转型,而前者转变的深度和广度实际上都会受到后者的巨大制约。在中国,电影曾经长期被简化地理解为政治宣传手段,因而常常被强制性地作为政治意识形态载体来管理"
,"政治标准第一"理所当然成为了电影管理的基本准则。进入新时期以后,电影为政治服务"
电影作为一种艺术的相对独立性和电影作为一种大众娱乐形式的文化本性,逐渐开始被认识和部分地认同,所以,在新时期,一方面,政府的电影管理观念和政策都作出了某些调整,电影与政治的关系逐渐具有了媒介和文化的相对独立性,娱乐性影片和一些非主流影片也具有了存在的合理性;另一方面,电影仍然还是被看作一种重要的意识形态载体,特别是从1996年以来,电影强化了以"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为核心的"主旋律"意识,同时也强化了对电影从剧本到影片的规划和审查。
近年来,电影管理机构利用政府性的电影基金和其他种种经济手段以及各种行政规划来扶持主流电影生产,一些部门和地方政府也直接或者间接投入资金拍摄电影,因此,1998年的多数"主旋律"影片都得到了不同类型的政府资金的直接或间接资助。这些资助,为民族电影提供了融资渠道,同时也保证了一些代表国家主流意识形态意识的影片的拍摄,有时也为极少量的风格化艺术电影提供了生产机会。这些资金资助完成了一些具有较完整的艺术形态和形成了一定市场回报的影片。但同时,由于各种传统和现实因素的制约,这些政府性电影生产却又不同程度地存在着忽视或者违背电影的制作和创作规律的现象,特别是曾经已经被人们所遗弃"题材本位"倾向和"概念化"倾向又有所泛滥,前者造成了题材上的单一性、重复性,而后者则造成了电影美学上的平庸性、教化性,尽管从总体上看,1998年电影的制作质量相对比较稳定,但模式化、宣教化倾向也比较明显,一些影片的宣教功能淹没了审美功能和娱乐功能,电影的指令性行为与艺术性行为、经济性行为之间常常缺乏有机缝合,这使得一部分"主旋律"影片在艺术上、在市场上乃至在意识形态教育上都没有获得想象中的传播效果。 与世界各国一样,作为维护国家利益、社会利益和公共利益的手段,政府有关机构近年来建立了相应的电影管理法规,如电影审查和检查制度、电影许可证制度等等,1998年对电影还颁布了新的题材和内容上的限制性规定。这些法规,对电影作出了政治和道德上的制约,为电影规定了一种"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公共性,从而将电影纳入了整个社会主流文化的塑造工程之中。因此,在中国大陆国产电影中,商业电影常见的暴力、色情因素被减少到了最低
四季青营业员 www.cfww.com 限度,社会负面环境和事件也很少进入电影的叙境之中,以克己、奉献、忠诚、仁义等为核心的传统道德理想得到高度强化,1998年的中国大陆电影表现出一种高度的"净化"状态。 但另一方面,电影管理中的这些法规化规定在实际的操作过程中,由于其含义的某种可再解释性而很难形成制度,在某些时候,特别是对电影题材、内容、形式、风格等方面的限制缺乏可参照性;某些规定和制约也缺乏文化层次,与电影作为一种大众文化的文化特性还存在一定距离。结果,不仅使中国大陆电影受到的公共性(政治政策道德传统习惯)限制比世界其他主要电影生产国家和地区相对严格,而且也比在大陆放映的海外境外进口影片更为严格。这种严格,虽然维持了电影在公共性上的高度净化,但是由于它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电影作为大众文化的宣泄和疏导潜力,同时也客观上限制了电影与现实的联系方式,这不仅弱化了电影在竞争激烈的大众文化市场上的占有力而使电影的融资能力、投资能力下降,同时,也使得大陆电影在一定程度上缺乏面对现实的开放性和电影观念、形态和风格上的多样化、层次性。
因而,1998年中国的电影管理宏观规划再次面对电影分级制度的呼吁。随着社会的发展、文明的变化,影院电影与公共电视的文化功能的分化,电影的心理宣泄和疏导功能的加强,世界各国的电影文化政策都越来越宽松,在宽松的过程中电影中的"真实"性、暴力、色情和其他青少年不宜的因素也有所增加,为了保护社会各个不同阶层成员的利益,世界上许多国家都有电影分级制度,这一制度一方面为电影提供了更大的文化自由,另一方面也为观众提供了一种相对的"保护"措施。不仅象美国、香港这样的发达国家和地区实行了电影分级制度,许多发展中国家也实行了电影分级制 。中国80年代末期尝试电影分级但却半途而废,于是,一些在西方国家都受到级别限制或者级别警告的影片如《拯救大兵瑞恩》在中国放映时却没有受到任何限制,包括《有话好好说》等国产影片在内,实际上都应该对青少年观众有所限制或者提示。分级,是电影对社会的义务。尽管中国的电影分级应该参照中"国情",但电影分级仍然是一种建设性的电影措施,一方面它可以使电影创作获得相对的自由,另一方面则可以保护青少年电影消费者的健康成长。电影分级制一开始正如所有的改革措施一开始试行一样,肯定会出现某些负面作用,但如果采取相应手段和经过一段时间"磨合",它就能够变成一种积极因素参与电影文化建设。
电影产量的负增长态势
电影"体制改革"的深化和滞后,都直接反映到了电影的创作和生产中。90年代以来,中国大陆生产的电影数量平均在100部以上。而同时期,美国的电影平均年产量大约在500部左右、印度为450部左右、香港为150部左右、法国为100部左右,从数量上说中国的电影产量可以居世界各国、各地区前5名左右,仍然可以被看作世界上的重要电影生产国之一。 但从1996年开始,中国的电影产量开始明显减少,97年产量为88部,比90年代中国电影的平均年产量低约30%,而1998年这种负增长的趋势还有增无减,审查通过的电影数量到12月仅有40多部。电影产量的下降一方面是电影业本身规模性调整、结构性调整以及海外境外影片的引进的必然反映,同时也与中国电影体制改革还没有完全为电影生产提供公平、合理、健康的电影生产环境息息相关:电影市场机制不健全,制片方的利益回报率太低、投资风险太高,"投资恐惧"影响了电影的生产规模;电影管理制度还不够合理,规划、审查的的尺度与电影本身的特点不完全吻合,特别是制度性和操作性不够带来了某种生产的不可预见性,
四季青营业员 www.cfww.com 使电影创作和投资者的积极性受到了一定的影响;非市场因素使电影生产和电影市场的正常秩序受到干扰,也对电影生产产生了某些误导作用。
虽然电影数量的减少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资源的浪费,稳定了国产电影的平均制作质量。但这一减少却并没有反映出电影市场的消费需求。按照经营惯例,城市商业电影院每年需要250-350部电影供应才能正常运转,而按照原广播电影电视部电影管理条例规定,国产影片应该占2/3放映时间,这就意味着除了80-120部进口影片以外,每年至少需要160-230部国
50-80产影片提供给市场,而这些影片中应该有1/2的影片(80 -110部)是市场效果较好,1/3(部)的影片是高效益的。1998年,一些电影发行放映机构对这种"僧多粥少"、"无米下炊"的局面已经深感忧虑 。市场差额越来越大,许多城市和影院甚至连续几周没有新主打影片上映,观众电影消费的多样性需求和更新要求都受到了严重的抑制。正是在这样的情况下,进口片在一定程度上不是挤占而是填补了中国电影市场的真空。电影产量的不足、优质影片的不足直接导致了市场萎缩、观众流失,使其他音像媒介抢占电影的生存空间,同时也使国产电影的市场份额很可能越来越多地被外来影片所代替。
发展失衡的电影市场
1979年中国大陆生产的影片只有50多部,但观众人次达到了279亿,平均每天有7千万人次的观众看电影,创造了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历史记录。80年代中期,电影的观众人次开始大幅度下降,直到1995年,多种因素的综合作用使这一年成为了中国电影业期待已久的一个历史性转机。但这种上升趋势并没有得到充分的发展,从1996年开始,电影改革进程的缓慢所带来的种种束缚、电视的巨大冲击、娱乐消费市场的剧烈竞争、新的大众传播媒介的四面夹击,中国电影经历了许多意料之中和意料之外的波折。
1998年,少数地区(如北京)、某些季度(如第一季度)、某些影片(如《泰坦尼克号》)的电影票房仍然略有上升,如1998年第一季度北京市累计票房为3700万元,比1997年同期增长21%。1998年,进口影片《泰坦尼克号》在许多地区都突破了原来的票房记录,全国票房大约2.5亿人民币,创造了单片票房收入最高的全国记录,在北京市则创造了3,750万的最高票房记录。但中国仍然是一个电影消费小国。尽管中国的电影产量约为世界电影产量的1/30,但中国人口却占世界人口的 1/4。中国全国票房总收入最高也还不到20 亿,观众人次没有明显的增加。而从1997年到1998年,除北京等这样极其少数的地区以外,上海、浙江电影市场都出现了较大下滑。1998年,美国国内票房的总收入达到了大约70亿美元,是中国全国电影票房的数十倍。而且,中国的电影市场的发展也很不平衡,以进口大片为例,上海、北京和浙江,三个城市占有的市场份额仍然超过全国的约三分之一。全国几十个省、上千个大中城市和广大的小城市、农村才占有全国市场的不到三分之二 。这说明,在大城市电影消费市场还处在培育阶段的同时,广大的中小城市电影文化的普及还远远不足,大众的电影消费需求没有被充分调动,而农村电影市场目前基本处在? 纯抛刺泄缬笆谐〉那绷υ对睹挥械玫椒?颉?BR> 此外,中国电影的海外市场和后电影市场的开放也还处在初级阶段。在美国,电影的国内影院票房收入平均只占其总收入的35%,海外收入是国内票房收入的一倍以上,而音像制品和电视播映权的收入往往还超过国内影院的票房收入。以《泰坦尼克号》为例,影片的全美(美国、加拿大)票房收入4亿多美元,而全球票房收入则超过了10亿美元,其后电影开发的收入更是数量惊人。而目前,中国所有电影全年的海外收益却不到1亿
四季青营业员 www.cfww.com 人民币。而象VCD、录像带、录音带和电视转播权的收入更是微乎其微。中国电影的市场,应该说,无论是国内还是海外,也无论是影院市场还是非影院市场的潜力都还远远没有得到充分开发,而这将是中国电影复兴的一个潜在的优势。
面对信誉危机的国产电影
1998年的中国电影市场也火了一阵又一阵,不过,唱主角的大多是那些从美国和香港进口的所谓"大片"。最风光的当数《泰坦尼克号》,尽管我们知道它讲述的是一个老而又老的故事、一段旧而又旧的爱情,但是,其精美的制作、其浪漫而感伤的风格、其怀旧而辉煌的氛围仍然使那些喜欢它的人如痴如醉和那些不喜欢它的人也兴致勃勃。这部影片在全国的票房超过了3亿人民币,创造了中国大陆单片票房收入的最高记录。此外,《拯救大兵瑞恩》、《天地大冲撞》、《小鬼当家》(3)、《再生缘》、《甜蜜蜜》等也都成为了中国电影市场的"救命稻草",用那些电影院老板的话来说,进口片的排片时间虽然被限制在1/3,但却支撑了2/3的市场,它们非但不是"文化侵略",简直是"救命恩人"~
当然,在制片方、发行方和放映方以及媒介、政府的合作下,国产电影仍然具备一些市场热点。1998年,在执行国产电影必须保证占有2/3 的放映场次的规定的同时,中国广播电影电视总局和文化部还联合下发了《关于举办1998年优秀国产影片汇映活动的通知》,通过行政手段使国产电影"垄断" 了从9月25日至10月10日的黄金放映时间,年终"贺岁片"又掀起了一个电影高潮。在这种情况下,少数国产片仍然占有较高的市场份额,如《不见不散》、《没事偷着乐》、《甲方乙方》、《红色恋人》、《爱情麻辣烫》等,1998年初国产影片《甲方乙方》在北京市以1150万创当时的单片票房历史纪录。年底,《不见不散》则再破纪录,甚至超过了进口大片《拯救大兵瑞恩》。
尽管如此,国产影片目前所面临的信誉危机仍然有增无减。在北京,进口大片平均票房都在400-500万以上,观众上座率平均达50%,1/3的放映时间、10部左右的影片,创造的是50%左右的票房收入,而2/3的放映时间、100部左右的国产影片创造的票房收入也只有50%。 据北京电影市场调查,国产片中70%收不回版权和拷贝费用,15%持平,形成回报只占15%。以1998年9月份的北京市场为例,美国影片《天地大冲撞》的票房收入为660万元,香港影片《风云雄霸天下》大约为150万元,而当月放映的几部被电影界甚至发行界明确肯定的国产影片《旭日惊雷》、《舞女》、《红灯停绿灯行》等影片的票房收入则分别为11万、3.8万、4.5万,其票房差异达数十倍甚至上百倍。 这说明,目前国产影片的市场竞争力普遍偏低,能够在电影市场上形成消费点的影片太少,这使得本来片源就不足的电影市场更加雪上加霜。同时,也证明我们的不少电影的生产没有遵循市场规律。
显然,电影观众对国产影片的信任危机并没有消失,或者换句话也可以说,国产影片的产品信誉还没有被消费者认可。显然,文化保护政策并不能真正保护国产电影的发展,提高国产电影本身的市场竞争力才是民族电影发展的出路。国产影片总体质量不高的原因很复杂,如缺乏剧本基础、缺乏优秀人才、缺乏技术条件和制作水平、缺乏拍摄资金等等,但这些严格说来都只是现象,关键在于缺乏一个健全的、开放的、竞争的和富有活力的电影创作和制作机制。没有条件,机制可以调动人去创造条件,从这个意义上说,机制就是智慧、就是奇迹。
四季青营业员 www.cfww.com
"解放"电影生产力
中国电影面对机会,同时也面对困境、面对挑战、面对危机。与处在转型期的整个中国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发展的不平衡息息相关,由于电影体制改革仍然还没有到位,计划经济模式在向市场经济模式的转化过程中出现了大量的行业后遗症,从电影业的各级管理层到电影制作、发行、放映层都还存在着这样那样的观念和操作方式的误区,整个电影从业人员的文化素质和专业素质也还不高,整个社会的电影消费水平受经济和文化条件的制约也还处在初级阶段,这一切都是中国电影业发展必须面对的严峻现实。
中国电影的发展的根本动力和目标就是解放生产力,最大限度地调动电影从业人员的创造性和积极性,建立一种开放的、竞争的、公平的电影体制,使中国真正成为一个电影大国。因此,中国电影业的发展必须打破各种行政干预、行业垄断下的地区割据局面,建立各种形式的发行方式,使这些方式既符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规律,又有利于调动制片企业、放行中介的积极性,有利于发展电影生产力,使电影的生产、发行和放映各个环节按照市场规律合理地共担风险、共享利益。只有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电影业的三个环节形成良性竞争的局面。为了打破电影生产、放行、放映业目前存在的脱节和对立状态,应该继续鼓励和支持电影业各环节相互渗透、相互发展,形成制片与放行、放映利益共同体。同时,为了更好地进入市场甚至进入全球化的多边贸易的国际市场,形成集团效益,电影业也应该向大中型方向发展,
航空母舰",资产重组、人员重组、利益重组,打破小生产组建以资本为纽带的电影企业的"
方式,借鉴美国电影工业的经验,组建"制(作)、发(行)、放(映)一条龙,产、供、销一体化"的影业体系。
此外,中国电影的管理机制也应该适应文化建设和文化产业的发展,将电影首先看着一种文化产业而不仅仅是一种意识形态工具。中央多次提出,电影应该实现思想性、艺术性、观赏性的统一,但在实际的电影操作中,电影管理仍然分强调了电影的"思想性"而忽略了电影的"艺术性"(本体性)和"观赏性"(愉悦性),一些艺术质量低、观赏性差而题材和主题比较"主旋律"化的影片不仅能够生产而且还能得到各种优惠的支持条件,而一些影片尽管艺术质量或者观赏性都比较强但思想主题不够主流化的影片的拍摄和发行却可能面临种种阻力。结果电影的题材越来越狭隘,思想容量也越来越单一,叙事和人物都越来越模式化,这可以说是目前许多国产影片概念化、保守化的重要原因。电影是意识形态,但也是一种艺术、一种大众文化、一种文化产品,因此,电影管理应该适应电影本身的艺术规律和经济规律,向制度化、合理化、宽松化发展。
中国电影还应该加强国际市场和后电影市场的开掘,抓住国际社会渴望了解中国的历史机遇,扩大中国电影的海外宣传力度,开发海外电影市场。同时积极争取电影二级市场,包括复映市场、电视播映、音像制品和其他附属产品的开发。在美国,电影的海外市场、电视播映、音像制品和其他副产品的收入占总收入的65%左右。在这方面,中国可以说还基本上处在未开发阶段。
虽然中国电影经济状态和电影艺术状态目前都并不乐观,但是,有20年"改革开放"奠定的"物质精神"基础,特别是有通向民主、文明、富强的"改革"潮流作为"第一推动力",似乎我们应该有理由对中国电影的新世纪怀有憧憬和信心
四季青营业员 www.cfww.com
范文五:中国电影业年度发展报告08
中国电影业年度发展报告08
2008年对于中国是不平常的一年,四川地震、北京奥运、世界金融风暴接踵而至,中国电影市场也出现了不正常的周期波动,奥运段档,贺岁挤压等等。然而,勿庸置疑2008是中国电影的丰收之年,无论从产业规模、产业结构都朝着健康、可持续性发展的轨道运行,逐渐走向成熟、理性,这一年中国电影确实有很多地方值得回味、总结。第一节总论:2008中国电影风光无限
一、中国电影票房和口碑双丰收,国产电影市场份额连续6年超过进口影片
随着中国国产电影水准的提高和电影院质和量的迅速改进,中国老百姓的观影习惯正在逐步提高和上升,观影人群也在不断增长。2008年,我国故事片产量达406部,总票房为43.41亿元,同比增长10.14亿元,增幅达30.48%。电影综合收益达84.33亿元,同比增长17.07亿元,增幅达25.38%,再创历史新高,特别是2008年12月全国票房超过5亿元,被称为"井喷式"增长。其中,《赤壁》、《非诚勿扰》、《梅兰芳》、《画皮》、《长江七号》、《功夫之王》、《大灌篮》7部影片均创造了票房过亿元的优异成绩,2008年,中国电影市场一片飘红。在票房喜人的同时,中国电影也赢得了良好的口碑,电影局有关负责人表示:国产年底贺岁片,带动了新的一拨电影消费高潮出现,也使岁末电影成为社会、媒体关注的热点。
另外,2008年中国电影市场国产影片的市场占有率继续攀高,国产影片票房收入25.63亿元,比2007年增长7.62亿元,增幅达42.31%,占票房总收入61%,在国内市场所占份额连续6年超过进口影片。当然,中国政府对进口影片的限制一定程度上成全了这一数据,在每年允许进口20部分帐影片的前提下,国产影片能够保证有50%以上的市场份额实属不易。同时,我们也要清醒的认识到,国产片和进口影片之间的比例必须保持一定的平衡,才能使得中国国产电影朝健康的方向发展。如果国产影片比例过大,而中国电影市场需要进口影片的刺激,国家商务部也将顶不住WTO的压力,从而开放国外电影配额,必然使得国产电影遭受危机,韩国电影就曾遭受过这样的危机处境。
二、国产大片向理性回归,中小成本电影找到自信
中国大片一贯以来为了吸引观众、减少投资风险,采用商业性的拼盘策略。于是几年来,在电影实践中一直存在着思想性、艺术性与观赏性相割裂的创作倾向。中国国产大片在经历了从《无极》、《夜宴》的尝试和观众恶评,到《集结号》、《投名状》阵痛反思之后,2008年开始走向成熟、理性,在新的层次上重返文化创作的基本路径,并且开始尝试超越"大片情结",陈凯歌的传记大片《梅兰芳》上映后,观众对影片"东方风韵、全球视点,中国特质、人类关怀"的艺术追求给予充分肯定和很高评价,被认为不仅讲述了一个好故事,还体现了民族精神和民族气节,是商业性和艺术性有机结合的一个典范之作。《非诚勿扰》因贴近生活,幽默温馨,引起观众普遍好评,创下了放映6天票房过亿元的新纪录。电影《画皮》以2.29亿元的票房业绩成为2008中国电影的重要现象,《画皮》的成功是中国电影观众对电影多元化选择的需求增长的体现,是奇幻电影受青年人喜欢的有力佐证,是历史名著题材、一流的演员、一流的推广、一流的档期等诸多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所以说,电影《画皮》为中国电影产业化实践提供了参考的案例,为中国电影未来的多样化发展作出了榜样。
同时,2008年中小制作电影成为了中国电影产业的不可忽视的重要力量,改变了传统上大片一统天下的局面,一批新生代导演给中国电影市场带来了勃勃生机。它们对青年文化的适应度比较高,既有文艺气质比较重的,如《李米的猜想》,还有完全商业化、娱乐化为前提的商业片,包括《十全九美》、《爱情左右》、《桃花运》。此外,这一年出众的中小成本电影还有《我叫刘跃进》、《千钧一发》、《破冰》、《硬汉》、《买买提的2008》、《两个人的房间》、《隐形的翅膀》等。虽然这些电影无论在包装、宣传及影响力上都无法与大片相提并论,但它们不卑不亢、独辟蹊径的叙事风格仍然在电影市场上赢得了观众和人气,适应了市场需求。
三、中国电影类型化渐入佳境,电影市场结构日趋合理
风格多元的国产影片形成多类型、多品种、多样化的电影产品结构,是电影产业可持续发展的基本要求,电影产业不光要有大片,还应有大量的中等规模的类型片,2008年,中国电影的类型化正步入佳境,不同类型的电影已经培
育了相对稳定的观众群,并拥有了各自的代表作,这无疑是中国电影走向成熟的重要标志。《画皮》开辟了东方新魔幻的类型符号,《风云决》、《葫芦兄弟》也弥补了国产动画电影的空白。而战争史诗有《赤壁》,人物传记有《梅
》,都市悬疑有兰芳》,爱情喜剧有《桃花运》、《十全九美》、《爱呼2
《李米的猜想》、《秘岸》,惊险片有《保持通话》、《证人》,功夫片有《剑蝶》、《叶问》。不同类型电影延续了2006年以来的良好势头,已经培育了相对稳定的观众群并拥有了各自的代表作。当然,由于政府审查制度限制,很多电影类型还没有放开,一定程度上制约了中国电影类型的多元化发展,这也是摆在电影从业者面前的急需解决的难题。
除类型化趋势外,中国电影市场的其它不合理方面在2008年得到很大改善。第一,中国电影产品数量增长迅速改善了电影产品的供不应求;第二,中国电影企业推广成本占从电影总投资成本的比重不断上升,市场整合营销概念不断增强改善了市场推广成本过低的现象;第三,影院和银幕增长速度迅速改善了银幕过少,票价过高的状况;第四,发行放映网络不断完善,中档数字院线逐渐普及,初步形成了覆盖全国主流市场、二级市场和农村市场的梯次发行放映网络,使得在大片火爆市场的同时,一大批品种繁多、类型丰富的中小成本影片也成功进入院线,构成了适合不同阶层观众欣赏的、比较合理的电影市场结构;第五,电影产业的各个环节市场化程度和开放度进一步提高,除了发行环节没有对外资开放以外,制作到放映环节都可以对外资开放,而且这三个环节都对民营公司开放。第六,随着国家中影数字制作基地落实投入使用,中国电影制作水准迈上了一个新的台阶,同时它也将有力地改变了世界和亚洲电影制作的格局,改变了中国电影后期制作技术落后,大量电影都在海外完成后期制作的局面;第七,中国电影的品牌化战略和产业链经营不断增强,版权保护意识不断增强,产业链开发和品牌授权收入增加,2008年全年总票房为43.41亿元,电影综合收益达到84.33亿元。一定程度上缓解票房收入占电影总收入比重过大的不合理局面。
四、中国电影龙头企业竞相打造符合自身发展的经营之道
面对市场的激烈竞争,中国电影龙头企业纷纷暗自较劲,走出一条符合自身发展的经营之道。中国电影集团公司在继续推进产权和机制改革的同时,依靠其强大的垄断资源、制作能力和资本运作能力,走出了一条制发放一条龙的
产业链经营模式,包括电影产业链的六大环节制片、制作、宣传营销、发行放映与影院投资、海外营销,都展开了卓有成效的扩张,尤其是制片和制作环节,制片环节采取了大片战略为主和中小影片为辅战略,制作环节以国家中影数字制作基地落实投入为标志,进入一个中影垄断制作的时代。上海电影集团公司08年加快了股份制改革的步伐,继续在制片和院线领域稳固自身优势。民营公
娱司华谊兄弟依托其强大娱乐整合营销能力,以及拥有冯小刚等品牌资源,以"乐"和"名人"为企业核心竞争力,在民营企业中一支独秀,向建立从编剧、导演、制作到市场推广、院线发行、院线管理等更为完整的电影生产管理体系迈进。保利博纳作为中国电影发行领域的龙头企业,稳定发行优势,转变战略,向电影投资制作和影院经营终端扩张。光线影业作为电影产业的生力军,走出了一条以投资发行类型电影、以电影推广为龙头的全新发行模式和品牌化系列化战略的路子,成立两年来以100%的增长速度迅速跻身电影龙头企业行列。另外时代经典以院线战略、送电影机战略和影院投资战略并行的运营战略在08年也取得了不俗战绩,派格太合环球传媒以电影作为整合营销和产业化经营的手段,为中国电影未来的品牌化经营和产业化经营进行了卓有成效的探索和实践。因《英雄》、《十面埋伏》、《满城尽带黄金甲》风光无限的新画面,因为张艺谋的缺席,淡出了电影产业主流竞争格局,可见可持续性成长模式和品牌化战略是电影企业的核心要素。
五、中国电影国际影响力和社会影响力不断增强
中国电影的海外影响力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中国电影的海外市场拓展;二是中国电影的海外获奖。2008年国产影片海外市场继续拓展,有45部影片销往61个国家和地区,海外总收入达到25.28亿元,同比增长5.08亿元,增幅达25.15%。2008年共有249部次国产影片参加了102个国际电影节,其中有39部影片在24个电影节上获得了72个奖项,同比增加23个,增幅47%,其中不乏有王小帅《左右》斩获的柏林电影节上最佳编剧银熊奖。然而,2008年中国电影虽然在获奖数量上表现突出,但是从获奖含金量上却不及往年,如2006年贾樟柯执导的《三峡好人》夺得威尼斯金狮奖,2007年王全安导演的《图雅的婚事》夺得2007年柏林电影节金熊奖,2007由李安导演的合拍片《色戒》获得威尼斯电影节金狮奖等。
尽管中国电影产业从产值角度相对于其他很多产业微不足道,但社会影响力巨大。2008年,中国电影的社会影响力进一步凸显。首先,大片引发的思考与讨论热潮不断,史诗巨片《赤壁》引发了三国热潮,百度搜索电影赤壁可找到相关条目1500万,新浪博客相关博客文章32万篇,传记大片《梅兰芳》引发京剧热潮,百度搜索电影梅兰芳可找到相关条目1750万,新浪博客相关博客文章23万篇,冯氏贺岁片《非诚勿扰》引发征婚大讨论,百度搜索电影非诚勿扰可找到相关条目231万,新浪博客相关博客文章48万篇,东方魔幻巨制《画皮》引发聊斋热潮,百度搜索电影非诚勿扰可找到相关条目1030万,新浪博客相关博客文章50万篇。其次,作为电影导演的张艺谋执导北京奥运会开闭幕式,有人说奥运会开幕式是张艺谋献给世界最好的一部电影,更有人断言张艺谋奥运会后的电影将刷新中国电影的票房纪录,尤其是海外市场票房,可见电影也沾了奥运会的光,着实火了一把。最后,作为中国最大的电影企业掌舵人的韩三平,依托08年中国电影的社会影响力和中国电影集团公司的实战业绩,跻身CCTV2008年度经济人物,无疑是中国电影社会影响力扩大的有力佐证。
第二节、制片业:多元化、开放性、类型化增长
一.概况
2008年国产电影票房超过2000万的18部影片的制片主体和票房情况统计如下表5-1:
表3-1 2008年国产电影票房排行榜
排名电影片名上映日期制片主体总票房1《赤壁》(上)2008年07月10日中影集团/狮子山制作公司/上影320,000,000 2《非诚勿扰》2008年12月18日华谊兄弟302,790,119 3《画皮》2008年09月26日宁夏电影制片厂/上海电影集团公司229,000,000 4《功夫之王》2008年04月24日华谊兄弟195,000,000 5《长江七号》2008年01月30日中国电影集团公司194,000,000 6《梅兰芳》2008年12月04日中国电影集团公司113,200,000 7《大灌篮》2008年02月06日上海电影集团公司113,000,000 8《叶问》2008年12月12日时代经典/东方传媒94,000,000 9《见龙卸甲》2008年04月03日保利博纳65,300,000 10《十全九美》2008年8月1日北京快乐星/保利博纳47,000,000 11《保持通话》2008年9月25日中国电影集团公司44,000,000 12《江山美人》
2008年03月06日保利博纳43,000,000 13《爱情左右》2008年11月28日派格太合/中影集团/上影集团33,000,000 14《桃花运》2008年11月20日银都机构、寰亚、安乐31,000,000 15《风云决》2008年7月20日上海文广
2008年10月16日天下影画/西安美亚29,400,000 1730,000,000 16《剑蝶》
《深海寻人》2008年6月12日中影集团/北京光线影业22,800,000 18《女人不坏》2008年12月11日吉安永嘉/东阳环宇/保利博纳22,800,000资料来源:根据相关资料汇编整理
2008中国国产电影18部票房过2000万的影片票房总数为19.3亿元,票房过亿的7部影片票房总数为14.67亿元,2008中国国产电影票房总数为25.63亿元,排名前18位的影片的票房总数占全部406部国产影片票房总数的75.3%,票房过亿的7部影片票房总数占全部406部国产影片票房总数的57.24%,中国国产电影仍然由很少部分中高成本甚至极少数几部大片支撑中国电影市场,这样的比例充分暴露出中国电影市场结构还存在问题,大量的中低成本类型片生产是未来中国电影市场结构合理化的有效途径。
二、2008中国电影制片业特点
1、制片机构特点
从制片机构来看,国有制片机构实力分化明显,包括中影、上影、长影、西影、峨影和珠影六大电影集团中,中国电影集团无疑继续成为领跑者,票房过亿的影片中影集团投资制作就占有3部《赤壁》《梅兰芳》《长江七号》,占将近1/2。除3部过亿影片外,票房过2000万的中影投资制作的还有3部《保持通话》《爱情左右》《深海寻人》,过2000万影片中影票房贡献7.27亿元,占18部影片总票房的37.67%。今年中影集团参与制作的电影还包括《即日起程》、《胡同里的阳光》、《疯狂的赛车手》等。上影集团作为除中影集团之外的规模最大的国有电影集团,投资或参与投资制作的影片中票房过亿的有3部《画皮》《赤壁》《大灌篮》,还不包括与好莱坞共同出品的《木乃伊3》。其他四家国有制片机构08年鲜有重要业绩,仍然没有走出体制改革的阵痛,处于求发展阶段。
民营制片机构,华谊兄弟仍然一枝独秀,投资制作的票房国亿的影片就有两部《功夫之王》、《非诚勿扰》,但是中成本电影投资制作较少,反响不错
的《李米的猜想》票房1400万,未能挤进2000万行列。保利博纳作为国内电影发行企业的领头羊,在电影投资制作领域08年取得重大突破,虽然没有票房过亿的大片诞生,投资或参与投资制作的票房过2000万的有4部,《见龙卸甲》、《十全九美》、《江山美人》、《女人不坏》,成为电影制片业的一匹不折不扣的黑马。光线影业作为中国电影民营制片机构的生力军,投资制作的
参与投资发行的电影《蝴蝶飞》、《夺标》、《深海寻人》票房过2000万,
《证人》、《大搜查》都有不俗业绩,跻身电影制作民营三甲行列。其他像华夏电影制片厂投资制作电影《画皮》、派格太合环球传媒投资制作《爱呼2:爱情左右》、李湘执掌的北京快乐星文化传播有限公司投资的《十全九美》、张宝全执掌的时代经典集团投资发行的《叶问》、上海文广依托其强大的传媒平台资源投资制作的《风云决》等影片均创造了不俗的票房业绩,成为今年电影制片业的亮点。
2、制片产品类型特点
2.1两种不同类型大片并存
2008年,大片仍然抢尽风头,成为中国电影拉动票房的中坚力量。而与往年不同,中国大片开始出现了两种不同的类型,一种是以《赤壁》为代表的资源高度聚集的"大片",这种大片以资源的高度聚集为竞争力,采用拼盘的方式把华语电影中所有最好的资源聚集起来,从演员到导演,是靠资源的稀缺性来获得市场。今年的另外一部大片《功夫之王》、往年的《满城尽带黄金甲》、《无极》、《英雄》等都属于这一类型,这种大片类型长期的结果必然是消耗这些稀缺资源,对原来稀缺资源的价值起到毁坏作用。另一极是以《梅兰芳》为代表的经典叙事模式的"大片",这类大片属于带有文艺片性质的商业片,强调叙事,强调类型,也是好莱坞主导商业类型片模式,此类大片必然成为中国大片的未来发展趋势,其他获得较大成功的国产大片《非诚勿扰》、《画皮》、《长江七号》、《大灌篮》均属于经典叙述模式大片。
2.2合拍继续受制片青睐
尽管合拍片的数量占中国电影总产量不高,但占的票房比例高。内地电影公司需要分担风险及学习先进经验,而境外电影公司试图进入中国市场,双方情投意合,使合拍片盛行。今年的《三国之见龙卸甲》、《黄石的孩子》、
《功夫之王》、《拉贝日记》、《木乃伊3》、《赤壁》、《一个人的奥林匹克》、《剑蝶》、《硬汉》、《李米的猜想》、《画皮》、《保持通话》、《女人不坏》、《梅兰芳》等都是合拍片的典型。由于受中国审查制度限制,合拍片面临着题材限制的问题,中影与美国温斯坦兄弟公司合作制片的《上海》,尽管有有巩俐、周润发等华人巨星加盟,但还是由于题材的缘故,推迟了拍摄日期,改名为《谍海风云》,才得到拍摄许可证。
2.3中国传统文化成为制片新热点
08年票房排行前列的《画皮》《赤壁》《功夫之王》等都取材与历史事件或文学作品传说,《三国演义》《西游记》《聊斋》中内容纷纷被改编搬上荧幕。各大影片不约而同地聚焦在中国传统历史文化元素上,连好莱坞巨制《功夫熊猫》都渗透着中国文化的众多元素。
2.4喜剧类型片见雏形及喜剧元素向各题材渗透
缺乏类型电影基础的中国国产电影积极向类型电影探索,喜剧片在类型片中崭露头角,中小制作喜剧电影取得良好的市场反响,如《十全九美》,《即日起程》等,并且无论是动画片还是严肃的历史剧,都有搞笑对白满足调节氛围的需要。历史题材如《赤壁》也加入许多有意设置的笑点,反映了观众对喜剧元素的青睐。
2.5影片内容与社会事件紧密相关
2008年,受重大社会事件5.12地震、北京奥运、改革开放30年等影响,今年制作了一批反映这些重大社会事件的影片,《一个人的奥林匹克》《买买提的2008》《破冰》《加油中国》《筑梦2008》等影片表达了中国电影人对北京奥运会的殷切期待和全力支持;《冰雪同行》《人民至上》《512汶川不相信眼泪》《前方后方》等影片展现了中国人民在灾难面前坚强不屈、众志成城的时代风骨;《中国1978》《超强台风》《愚公移山》《农民工》《永远是春天》《腊月雪》《天堂凹》等影片歌颂了改革开放的时代精神。
特别声明:
1:资料来源于互联网,版权归属原作者
2 :资料内容属于网络意见,与本账号立场无关
3:如有侵权,请告知,立即删除。
转载请注明出处范文大全网 » 中国电影业现状与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