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一:少数民族教育发展问题
少数民族
教育发展调查
● 摘要
中国少数民族地区民族教育事业发展的数量、规模虽然都已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但是,由于主观和客观等多方面原因,少数民族地区民族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步伐仍还很缓慢,教育质量整体水平仍还比较低,在边远偏僻的民族地区和农牧区,民族教育发展状况暴露出的落后面十分明显。
● 关键词 教育 少数民族
当今少数民族的教育与共同发展问题 已经成为全中国的问题 它关系到我国的现实利益及发展。民族地区教育的基础是有限的 教育日益发达完善的中国教育平台 面对多民族教育的尽快发展 没有了少数民族自身教育的发展 全国的教育发展和经济必将受到严重的影响。由于少数民族地区多数地处偏僻,自然环境恶劣,经济相对滞后等多方面的原因,导致目前教育上存在的问题仍然相当突出。只有解决好这些问题, 不断发展少数民族教育事业, 提高人民素质, 使少数民族适应当今社会的需要,才能把我国建设成为一个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强国。
我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56个民族是一家。实行民族区域自治政策,少数民族地区有自己的管理模式发展方向。西部一些少数民资更是发展失衡,不仅体现在经济文化,教育也是一个很重要的问题。少数民族由于习俗传统的制约,导致教育发展滞后。尤其是一些仍有自己的语言文字的少数民族,其教育更是滞后,与我国的义务教育高等教育有很大的出入。所以,关注少数民族教育发展问题是不容忽视的。
当前,我国已经建立起一个包括幼儿教育、基础教育、职业技术教育、成人教育和高等教育在内的比较完整的教育体系。 从1949年到1966年是属于开创发展阶段,这个阶段是建立民族教育的体系。1966年到1976年10年**阶段,是民族教育受到严重破坏的阶段。从粉碎“四人帮”到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这个阶段是恢复发展阶段。十一届三中全会到现在是一个迅速发展的阶段。 存在的不足:第一、“普九”及其巩固的任务还很艰巨,全国还没有实现“普九”的24个县当中,有21个在民族地区,而且民族地方很多“普九”还是低水平的,巩固发展的任务还很艰巨。 第二、民族地区中等职业技术教育的发展还相对滞后,不能适应少数民族群众脱贫致富的需求。 第三、少数民族高层次人才缺乏。比如少数民族人口占全国总人口的8.41%,而高等院校当中少数民族学生的比例只占
6.23%,研究生的比例就更低了。
我国少数民族教育法发展的问题主要有一下几个方面:
一、历史的遗留
原始社会形态教育仍继续存在。这种教育形式,在当今川、黔、滇、桂、渝、藏等各少数民族地区的民族传统文化传承发展教育中,和少数民族在接受汉族文化教育中,或民族地区包括汉族在内各民族在接受外来先进文化教育中都还普遍地存在。这种教育形式目的性不强,成效缓慢。
巫师传播形式教育仍在一定范围继续存在。这种教育主要存在于云南和四川毗邻的大、小凉山彝族地区、以及贵州一些彝族聚居区、和黔东南苗族聚居地区、还有云南的佤族地区、独龙族、傈僳族地区。它以从事巫术和原始宗教的 “毕摩”、“告相”、“巴狄洛”等巫师的活动为教育传播中心、内容以讲授彝文、彝经、和授以对精神物质世界的原始宗教形态认识及巫术、草医等原始混沌知识为主。
寺庙教育仍继续存在。这类教育其覆盖范围大、地域广、影响深远。这种教育形式不利于现代科学的迅速普及推广和促进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对推动少数民族地区摆脱贫困、扫除愚昧、繁荣经济表现乏力。是一种内容和制度都不完善的落后的民族教育形式。
二、国家现行民族教育的不足
学校设置稀疏。大部分少数民族分布在交通不便利的闭塞山区里,且分散较广不集中。而现有的民族教育学校既数量不足,布局又不合理。教育趋向于城市。。由于学校的稀少,如今民族地区的青少年学生升学率呈“金字塔”状态,越往上则读书的人越少,造成现行“普九”教育在少数民族地区形同虚设。
师资力量薄弱。少数民族由于地理位置,生活习俗等原因,大部分教师不愿意去少数民族聚居地教书。
办学没有民族地域特征这是导致民族地区入学率低、升学率低、脱盲率低和辍学率高的原因之一。这主要是民族教育体制和办学模式僵化,以及发展民族教育政策不够灵活的原因造成的。
对于这些问题,必须采取适当的解决办法,以发展少数民族地区的教育。
一、努力提高教师教育水平,合理分配各个地区教师数量。
抓好师德师风建设,进一步加强教师职业道德修养,建立教师定期学习制度和师德师风评价制度。全面推进教师资格制度,控制数量调整结构。对现有教师资格进行重新认定没实行教师资格准入制度,严把入口关。拓展师资培养途径,大力抓好教师队伍培养。狠抓中小学教师的继续教育工作,着力培养在教育教学工作中起骨干示范作用的优秀教师。针对少数名族地区教师现代教育技术手段运用水平不高和学历层次较低的现状。
二、合理优化教育资源配置。
抓好小学布局调整,在坚持就近入学的前提下,重点调整村小和教学点。抓好初中布局调整,保持现有规模,注重内涵发展,采取扩容增效的方法,扩大初中招生规模,确保初中学位。抓好普高布局调整,根据实际情况适当考虑高中布点,确保高中教育适度发展。抓好教育结构调整,大力巩固普九成果,积极发展高中阶段教育。
三、提高教育信息化水平。
大力推进信息技术教育。现在是一个信息化的时代,只有不断更新发展才能不掉队不落后。既克服少数民族地区同发达地区之间的地域差异,又能克服教师能力水平之间的差异,通过网上学习获取信息,是教育者和受教育者都能站在同一起跑线上,接受均等教育。逐步在中小学开设信息课程,加快信息技术教育和其他课程的整合,激发中小学生学习信息技术的兴趣,培养学生搜集、整理和应用信息的能力,推进现代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
努力朝着这三方面发展,相信不久的将来,我国的教育一定能发展平衡,少数民族地区教育发展问题得以解决,将会有更多的少数民族孩子走出大山,走出家乡,走进大学,接受更高等的教育,会有更多的老师愿意走进少数民族地区将知识传授给孩子。为祖国的未来有所贡献。
范文二:关于少数民族双语教育问题
关于少数民族双语教育问题
包明宽
《民族区域自治法》规定:“招收少数民族学生为主的学校, 有条件的应当采用少数民 族文字的课本, 并用少数民族语言讲课; 小学高年级或中学设汉文课程, 推广全国通用的 普通话。”1992年l 月14日, **同志在中央民族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中指出:“在通用 本民族语言文字的地区, 要因地制宜地搞好`双语教学’, 并大力推广普通话。”在那些没有 汉语环境的少数民族地区, 不通汉语的民族要学习、使用和发展本民族语言文字, 以招收 少数民族学生为主的学校, 有民族文字的要用民族文字教学; 待到适当的年级再增设汉语 文课, 实行双语教学。解决民族语文和汉语文的关系问题时, 必须根据本民族、本地区和本 部门的实际情况, 决不能硬性处理。
少数民族地区双语教学, 大致看三种情况:
第一种情况是以母语为主。从小学二年级开始按排汉语文课, 过渡到大专院校以汉语
文为主, 或民族语文和汉语文并行的双轨制。内蒙古的部分蒙古族、新疆的维吾尔族、延边 的朝鲜族都是这样。在内蒙古、新疆、延边, 蒙、维、朝文不仅使用于小学、中学, 而且还使用
于大专院校中的某些系科, 这是我国民族语文在学校教育使用层次最高的。
第二种情况是小学低年级阶段以母语为主。到高年级或中学阶段则以汉文为主, 兼学 民族语文, 广西部分壮族、凉山彝族、西双版纳和德告的傣肤都是这渗卜
第三种情况是以汉语文或当地其他民族文字课本进行教学, 使用民族语言辅助教学。 这种情况, 主要是那些有本民族语言而无文字或虽有民族文字而不通用的少数民族地区 的小学。
双语教学对于学生掌握本民族语文和汉语文, 更广泛地吸收各种知识。发挥自己的聪 明才智创造了非常有利的条件
三、我国少数民族双语教育的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和对策
在我国双语现象和双语教学的发展过程中出现很多新矛盾和新间题。这些矛盾和问 题, 在诸多少数民族中都不同程度地存在。从70年代末期到80年代末期, 全国许多少数 民族语言文字确定是前所未有的大发展大繁荣, 无论从作为自治地方行使职权的功能来 看, 还是从学校教育、图书报刊出版、社会使用来看, 都在发挥其重要的作用, 到了90年代 有走向低谷的趋势。例如关于壮文的资料表明, 目前, 壮文进校的小学已从43个县压缩至 23个县, 初中从41个县压缩至21个县, 民族中学从22个县压缩为10个县。有些学校在 课时表上列有壮文课是为了要经费, 实际上并不开课。
民族语文方面的上述情况, 在内蒙古也存在, 只不过存在的形式和程度上不同罢了。 用心研究蒙古语文工作, 存在的问题还很多, 我们可以概括为以下几点:第一, 用蒙古语授 课的大学生, 毕业分配上大多数都不如意, 所学专业用处不大而被迫改行, 从而大大削弱 了他们(她们) 在人才市场上的竟争力。第二, 由于各种条件的制约以及蒙古语文工作本身 的局限性, 好些家长放弃了用本民族语言对孩子的教育, 把孩子送到汉语学校, 使他们(她 们) 直接受到汉语教育。这里的原因当然很多。其中一条是民族学校的缺少, 尤其在城市 里, 这个问题更为严重。如呼和浩特市区, 用蒙古语授课的中小学只三所。一是呼和浩特 市蒙古族中学, 二是师范大学附属中学, 三是兴安路民族小学(是蒙古族和朝鲜族的联合 小学) 。这种客观条件, 在很大程序上限制了蒙古语文的使用范围。第三, 蒙文出版业进入 困境, 所出的图书销售不出去, 公有的几种蒙文报刊, 也由于经费的奇缺面临停刊的危险 等等。
为了很好地解决上述问题, 保障民族语言文字的正常发展, 我们必须作好以下几个方 面的工作:第一, 必须改变民族语文工作统得太死的状况, 解放思想、更新观念, 该放的权
必须及时放下去。这样才能充分调动广大民族语文工作者的积极性, 大大促进民族语言文 字的发展繁荣。第二, 尽快解决经费短缺的普遍性间题, 为民族语文工作的顺利进行创造 坚实的物质基础。第三, 健全法规建设, 保障对民族语文政策的延续性。第四, 领导干部必 须统一思想和认识, 避免工作上扯皮的现象。第五, 招工、招干、招生时必须采取相应的平 等措施, 使得民族语言文字的使用间题真正落到实处。
尊重和使用少数民族语言文字是马克思主义的根本立场。也是我们党历来的基本政 策, 积极地想办法去解决实际问题, 扫除民族语言文字发展道路上的各种障碍, 使各民族 的语言文字得到充分的发展, 这既符合国家的整体利益, 又符合全国各少数民族人民要求 发展的需要。
范文三:试论少数民族教育发展问题
试论少数民族教育发展问题
当今少数民族的教育与共同发展问题,已经成为全中国的问题,它关系到我国的现实利益及发展,没有少数民族自身教育的发展,全国的教育发展和经济必将受到严重的影响。由于少数民族地区多数地处偏僻,自然环境恶劣,经济相对滞后等多方面的原因,导致目前少数民族教育发展上存在的问题仍然相当突出。只有解决好这些问题,不断发展少数民族教育事业,提高人民素质使少数民族适应当今社会的需要,才能把我国建设成为一个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强国。
一、少数民族教育的现状
我国是一个多民族统一的社会主义国家,除汉族人口外,还有55个少数民族。据1995年人口抽样调查统计,我国少数民族人口总数已达1.08亿人,占全国总人口的8.98%左右。民族成分众多,大分散、小聚居;语言文字种类较多,风俗习惯明显不同,宗教影响较深,经济文化发展不平衡等,是我国少数民族的基本特点,这也构成了我国民族工作的和民族教育的复杂性、艰巨性和长期性。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前,由于历史、社会、自然条件,特别是经济发展水平等多种原因,少数民族地区发展比较落后,除了藏族、蒙古族登民族有一定的教育基础,很多民族地区的教育发展十分落后,民族与民族之间的教育差距十分明显,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少数民族教育得到了迅速的发展,成为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事业的重
要组成部分。
我国少数民族居住的地区,一般都是边远的山区﹑草原﹑荒漠地带。历代剥削阶级的统治﹑压迫和封锁,使这些地区社会生产里水平低下,经济落后,教育的社会基础十分的薄弱,发展艰难。导致了其与社会发展严重不协调。目前主要有以下几种情形:
1.教育发展很快,基础薄弱,质量不够高。新中国成立后,由于国家对少数民族教育的重视,全国的少数民族教育发展迅速,但由于少数民族地区的教育基础一直比较落后,一时无法跟上快速发展的教育,所以教学质量还不够高。
2.师资力量薄弱,制约了少数民族教育质量。一般少数民族地区比较偏僻,大多数少数民族地区的教师都是本民族的人,而他们本生在知识和语言的组织能里方面及思维发展比较落后,而且由于地域及条件原因,好教师很难留住,所需专业课教师难引进。由于教育投入严重不足,学校办公经费短缺,教师的政策福利无法保障,教师的奖励机制无法建立,造成教师福利待遇严重偏低,加之办公条件差,致使部分优秀教师改行、考研、外调。加之区域差别,所需人才难以引进,即使是本土出去的大学生都不愿回本地工作,从而其教育比其他比较发达的少数民族地区的教育落后。
3.教育的投入不到位,学校硬件设备不齐全影响民族教育事业的发展。有些偏远地区硬件设备不齐全,交通不便,学校建设不好,教师待遇不高等一些问题,会使民族教育两极化发展,进而影响该地区学生接受教育的质量。且不同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具有明显的不平衡
性,所提供的教育资源也有很大的差异性。随着基础教育的迅猛发展,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需要与教育经费短缺的矛盾日显突出,教育投入不能满足教育事业发展的需要,学校办学条件普遍跟不上教育事业发展的要求。一些民族地区的学校,内部设施设备严重不足,大多是?空壳学校?。很多教学场所需要进行改造,教学仪器、实验设备需要更新、图书资料急需增补等。教师的居住条件和工作环境不尽如人意。另一方面,少数民族地区各级教育之间的结构与当前少数民族日益增长的文化需要极不适应。
在实施少数民族教育时,要照顾少数民族学生学生特点。民族学校,要从少数民族学生实际出发,认真贯彻中国共产党和国家统一的教育方针和政策,同时要研究民族学生在学习、思想感情、意志性格、智力发展、兴趣爱好、体质和发育等方面的特点,要根据他们的特点进行教育。对少数民族学生,要经常进行中国共产党的民族政策和民族团结教育,提高他们的社会主义觉悟,加强各民族之间的团结互助,培养共同为搞好民族地区的社会主义建设,为整个国家的繁荣昌盛而奋斗的思想感情。
二、影响少数民族地区教育的因素
新中国成立以来,党中央、国务院十分关心和重视少数民族人才的培养和使用工作,采取一系列特殊措施培养了一大批少数民族党政干部和各类专业人才。特别是进入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党
中央相继作出了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西部大开发战略的重大决策,在大力扶持少数民族地区发展教育事业的同时,加大了为少数民族地区培养各类人才的工作力度。在全国部分重点高校和有关省、自治区的高校开办高校民族班、预科班,这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少数民族地区经济﹑文化的发展,大力促进了少数民族地区的发展。但少数民族地区发展仍有着明显的差距。个人认为主要有如下原因:
(一)生长环境
少数民族居住地大多集中在经济不发达、教育水平相对薄弱的中、西部地区。生活水平和居民收入普遍不高使少数民族的学生生活环境差,在衣、食、住、行等方面相对都会受到一定的影响,生活相对比较艰苦。条件的限制导致学习压力普遍加大,另外少数民族学生大部分在相对单一的人群中成长,受到生活环境、家庭因素,自己民族文化的影响较深。使少数民族学生从出生就通过周围环境影响,自己观察等,与汉族学生存在很大差异。
(二)父母对教育的重视程度
少数民族地区一般是教育比较落后的地区,有些家长自己没接受过教育,思想落后,觉得孩子在学校学不到什么知识,就让孩子辍学在家帮自己干农活或有些家庭经济条件比较差就来补贴家用让他们出去打工,严重影响了孩子的的学习时间,甚至有些少数民族家长觉得女孩读书没有什么用处,使一些少数民族女学生失去继续受教育的机会。
(三)学生自身因素
多数少数民族从小到达说的是自己的语言,进入学校所有的科目都要用汉语教,所以学起来比较吃力,加上少数民族地区竞争力比较弱,学生自身就不怎么重视教育,好多学生还没上到高中就弃学了,而留下的同学也是比较优秀的,加上竞争力比较小,所以不是所有同学都努力学习,只有少部分真正渴望学习,想走出去的同学努力奋斗,所以最终走出去的学生很少,这是少数民族地区存在的另一个问题。
(四)师资
民族教育是我国整个教育发展的重要而特殊部分。其特殊性决定了从事民族教育事业教师的光荣性﹑艰巨性﹑复杂性。 当前教育改革的背景下教师在学生生活中扮演各种角色,兼有多种社会身份,他们在教育教学中,承担着多方面的社会责任,老师的一举一动会影响到学生的一举一动,所以作为少数民族地区的教师,一定要从学生的实际出发,了解学生学习﹑成长的特点。
三、改善少数民族教育发展的几点措施
(一)切实转变教育观念
思想观念的转变是少数民族地区教育发展的根本性问题,各级政府领导要给予充分的思想重视,当地领导干部必须改变原有的不利于教育发展的旧思想旧观念,从长计议,把教育发展当作头等大事,更重要的是对当地民族群众做好宣传工作,使他们认识到教育的重要
性。
(二)建立一支素质较高,数量可观,基本稳定的少数民族专任教师队伍
一是拓宽师资渠道。鼓励非师范院校毕业生和东、中部地区高校毕业生到少数民族和西部地区任教,鼓励教师到少数民族地区支教等。二是是抓好师德师风建设及教师队伍的培养。进一步加强教师职业道德修养,建立教师定期学习制度和师德师风评价制度, 从严治师。加强教师培训,鼓励教师参加各类业务学习,提高教师学历学位层次。
(三)鼓励少数民族地区双语办学
很多少数民族地区,从老师到学生,习惯使用本民族语言,发展少数民族教育,要因地制宜,积极在全国民族地区中小学开展民族语和汉语双语教学工作,积极推进少数民族地区学生对汉语的学习。在少数民族地区,大力推广使用普通话,教师应使用汉语教学,教师应明确教学的目的、内容和要求,规范少数民族学生对汉语的学习。
(四)不断提高教育信息化水平
《国务院关于深化改革加快发展民族教育的决定》指出:?大力支持少数民族和西部地区发展现代远程教育,提高这些地区对优质教育资源的共享能力?,在少数民族地区大力推行信息技术教育,有条件的地区和学校要建设自己的局域网,建设计算机室,提高教师使用现代化设备教学的能力,减少同发达地区的差异。同时又能使学生
获取网上信息,实现资源共享使教育者和受教育者都能站在同一起跑线上,接受均等的教育信息。
(五)多渠道筹措民族教育经费,增加对民族教育的投人 首先,国家政策要向少数民族地区倾斜,设立少数民族贫困助学金专款、减免少数民族地区贫困学生学杂费、书本费、寄宿费、生活费等特殊措施确保家庭困难学生就学,在同等条件下,少数民族地区学生优先享有国家政策,其次,广泛发动社会资源,鼓励社会力量办学,支持和调动社会力量参与教育‘帮困济贫’行动,改变民族教育办学主体单一、办学体制不活的局面,支持东、中部地区社会力量在少数民族和西部地区办学,或者面向少数民族和西部地区在东、中部地区办学。
只有加大教育的经费投入,才能大力发展寄宿制教育,促进民族地区?普九?的进程和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才能改善学校办学条件,使广大学生有充足的书本、宽敞明亮的教室,进一步向现代化的教育进程迈进;通过加大投入,保证、提高教师的工资,才能使教师?留守阵地?,无?后顾之忧?;也只有加大投入,切实落实中央及各地政府的政策,切实做到免除特困少数民族中小学生的各项费用,建立优秀学生奖励基金和贫困学生助学基金,才能使广大失、辍学学生回归课堂,学习科学文化知识,真正提高民族地区的人口素质。总之,我国还要继续加强对少数民族教育的发展力度,促进全国56个民族共同和谐的发展,促进我国文化建设。
范文四:少数民族地区教育发展问题
少数民族地区教育发展问题的调查
[摘要]:我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 民族教育的发展是实现教育公平的重要标志, 没有民族教育的发展就不能说我国实现了教育公平。新中国成立以来, 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 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少数民族教育的发展, 实施了一系列倾斜政策, 采取了诸多重大措施, 加快少数民族教育发展, 大大缩小了少数民族教育与其他地区教育发展的差距, 形成了具有我国特色的少数民族教育发展模式, 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但由于历史、自然、经济发展水平、文化等原因, 我国少数民族教育的发展还存在一些问题, 当前还需要坚持政策。加大支持力度, 进一步加快少数民族教育发展。
[关键字]:少数民族,教育发展,问题
当今少数民族的教育与共同发展问题,已经成为全中国的问题,它关系到我国的现实利益及发展。民族地区教育的基础是有限的,教育日益发达完善的中国教育平台,面对多民族教育的尽快发展,没有了少数民族自身教育的发展,全国的教育发展和经济必将受到严重的影响。由于少数民族地区多数地处偏僻,自然环境恶劣,经济相对滞后等多方面的原因,导致目前教育上存在的问题仍然相当突出。只有解决好这些问题, 不断发展少数民族教育事业, 提高人民素质, 使少数民族适应当今社会的需要,才能把我国建设成为一个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强国。
一、提高民族地区教育之必要
(一)中国的民族特点鲜明,据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统计,我国有12.4 亿多人,其中55个民族共1亿多人,占全国总人口的8.41%,中国几千年的历史证明,无论是古代封建统治者的"夷夏观",还是资产阶级的民族观和民族政策,都解决不了中国的民族问题,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把中国的民族问题列入宪法,使民族问题得到了进一步的解决,其根本的解决方法是发展民族教育,从民族自身强大、健壮起来,同其他民族站在同一起点,共同努力,共同发展。
(二)民族地区,作为一个特殊的区域有自己的优势,但不足更是毋庸置疑,像甘南藏族自治州,大部分以藏族为主,这里的少数民族有游牧民、半农半牧,少部分人居住在城市接受着先进的教育,而大多数人以继承父辈们的工作为主,虽然国家的"普九"政策全面落实,但他们的思想还没有改观,他们仍然想着读书只是为了多识几个字,而没有把受教育作为自己人身品格修养的依据,没有把自己当成一个为了未来的生活和希望而思索人生的学习者,这就促使我们必须通过教育,让教育来作为辅助,使他们为民族事业的发展而努力。
(三)国家"两免一补"政策是近年来我国政策对农村义务教育阶段贫困家庭学生就学实施的一项资助政策,国家在"普九"的基础上加大力度地为农村地区和少数
民族进行优待政策,这就使得很多少数民族地区的孩子有了被人呵护的意识,大部分民族地区的学生比汉族学生更发奋努力,但也有一部分借着国家的"光",不思进取。唯一解决的办法就是从教育着手,从自身强大起来,从意识上坚强起来。与各民族的同学站在同一起跑线上。①
二、民族发展存在着的差距
(一)改革开放以来,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步伐明显加快,取得了显著成绩,获得了历史性的进步,但是这一发展过程很不平衡,地区之间,民族之间的发展差距依然明显,发展上存在着差距,并且这种差距还将长期存在。
(二)民族地区的贫困问题依然十分突出,许多少数民族群众尚未摆脱贫困,从本世纪初以来的统计数据看,民族地区的贫困发生率高出全国4到5个百分点。
(三)民族地区文教卫生事业发展落后,教育获得巨大进步的同时,投入依然不足,办学条件差,学生上学难的问题依然存在。到2007年,全国未实现"普九"的县约有40个,基本上都在民族地区,在职业教育,高等教育方面,民族地区也是发展滞后,各民族地区几乎没有知名大学生,民族语言文字出版物、广播电视节目也存在数量有限、质量不高、信息滞后等问题。教育和文化等公共服务方面的差距也呈扩大趋势。
(四)随着经济的发展,民族地区地方财政收入快速增长,但相对于东部地区,增速偏慢,而财政支出不断加大,故地方财政自给率大大低于全国平均水平。由于财力困难,难以支持社会公共服务事业的发展,财政支持经济建设、调控经济运行的力度不足。
三、少数民族教育的发展现状
目前少数民族教育发展现状为:
(一)建立起了完整的民族教育体系,据统计,本世纪初民族自治地方建立了学校84000余所,其中全国共有独有设置的民族学院(大学)13 所民族小学20000多所,民族职业中学100多所。
(二)民族高等教育发展迅速,少数民族专业人才队伍不断壮大。各类民族高等学校具备了以本科为主,兼有干部培训、预科,招收留学生、研究生的多层次,多类型办学的能力。
(三)民族语文教育和双语教学有了积极的进展。目前全国有13各省自治区的1万余所学校使用多种民族语言或双语授课,在校生达到600多万人,有10个省自治区建立了相应的民族文字教材编译,出版机构,每年编译出版中小学各科教材近3500种,总印数达1亿多册。②
(四)提倡少数民族妇女要接受良好的教育。俗话说父母是孩子最好的老师,妇女得到更多的良好的教育是发展教育的关键性因素之一。使得妇女能够更好地扮
演好母亲的角色,并乐意在孩子的健康和教育方面花费较多的力量;在男女平等也有很大帮助,对少数民族地区重男轻女的思想进行根本上的清除。
四、少数民族教育发展问题
虽然少数民族地区的教育有了明显的提高,但由于其先天不足和其他原因,发展还存在着很大的问题。
(一)经济落后,少数民族地区对教育需求日益上涨的愿望难以实现
经济的滞后与贫困,必然导致了教育的落后,教育的落后又必然制约经济的发展;社会生产力的低下,必然导致教育投资和人才出路的困境。少数民族地区大都属“老、少、边、穷”地区,由于历史原因和其它原因,仍处于工业化进程的初期,在现代化建设上还处在起步阶段,生产力发展水平低,以传统农牧业为主和粗放式的“资源开发型”发展模式导致了经济发展缓慢。随着社会的发展,对教育的需求日益上涨,知识改变命运的观念愈来愈深入人心,但由于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相对落后,与内地和全国相比仍然偏低。不少农牧民的孩子因家庭无力支付书学费而辍学、失学,这必然对促进教育的发展、提高民族地区的人口素质、改善民族地区的整体环境产生很大的消极影响。③
(二)教育投入不足,影响教育发展的需求
民族地区的教育投入是困扰民族地区教育发展的最大难题。要改变民族地区教育的现状,缩小与发达地区的差距,加大教育投入是最主要的途径。虽然“九五”期间针对民族地区《行动计划》的实施以来,国家对民族地区的教育经费投入总量有了较大幅度增加, 但因为教育经费历史欠账太多, 教育经费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例仍然太低, 且教育经费的增长主要用于教师工资和政策性补贴,而民族教育规模却十分巨大。民族地区属于贫困地区,生产力水平低,经济不发达,财政收入少,绝大部分县财政赤字,人口总体收入不高,许多地方还处于非常贫困的状态,这又制约着藏区对民族教育的投入。由于教育的投入不足,教育的发展出现了一系列的问题。办学经费不足,配套资金欠缺,导致办学条件难以改善,校舍简陋,学校危房面积大,教师学生住宿条件差等基本问题、困难得不到较好的解决,这些都势必影响教育事业的发展,影响教育工作者积极性的发挥。④
(三)思想观念落后,不能适应体制转换的发展
民族教育落后,除了经济困难等客观因素,还存在农牧民思想观念等方面的因素。主要表现在对当前市场经济下体制转换的认识不够产生的“读书无用论”思想。目前,民族地区教育产业化尚不具备条件,教育经济效益差,社会效益也相对不高,加上当前大中专学校并轨招生,学生自费读书,毕业分配制度改革,就业门路严重缺乏等现实问题,造成部分农牧民一时难以承受的经济负担和心理压力,教育面临急剧滑坡,中小学学生入学率,尤其是初中升高中入学率依然较低。一些
地方出现了学生“不愿读书”,“无钱读书”,“读不完书”的情况。
(四)教师队伍,量少、质差、结构不合理
从数量上看,民族地区教师队伍总量有较大幅度的增长,综合素质也有了一定的提高,但依然还远远不能适应民族教育发展的需要,尤其是民族地区“普九”的需要。从质量上看,问题更是非常之多。代课教师量大质低,并且教师学科不配套,素质教育得不到有效进行。代课教师大都未经过专业训练,自身学历不高,文化素质教低。数学、物理、化学、英语以及音、体、美、计算机老师等严重不足,民族地区“双语”教师严重缺乏,直接影响到教学。教师观念落后,知识结构陈旧。由于少数民族地区大都交通不便,信息不畅,教师知识面相对狭窄,尤其缺乏现代科学技术知识。大多数教师在知识的广度、深度上还仅限于自己的学科,在教学方法上还是经验主义。
(五)教育整体结构不合理,不适应社会发展的需求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民族地区教育结构与经济发展的矛盾日益凸现出来。由于受长期计划经济体制下办学思想的影响, 民族地区的教育重点一直在基础教育上,对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未能引起足够的重视,至今尚存在着以传统文化教育为主的单一结构,未能形成基础教育、职业教育、成人教育和高等教育协调发展的格局;另外,长期以来,民族地区教育只是照搬内地教育模式,作为基础教育的一部分,忽视了民族教育的民族性,教学内容缺乏地方特色,导致教育结构、人才模式和质量与民族地区的经济建设和社会需要不相适应。
五、改善民族教育之对策
(一)切实转变教育观念
思想观念的转变是少数民族地区教育发展的根本性问题,各级政府领导要给予充分的思想重视,加快民族地区的教育发展不仅是一个重大的教育问题,而且是重大的经济问题、政治问题,是巩固发展平等、团结、互助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的大事,各级政府要把少数民族教育的发展纳入社会整体发展的规划中,时刻不忘抓民族教育,同时还要认识到教育是一个周期性比较长的事业,少数民族地区教育周期性更长,更要花大力气去发展,当地领导干部必须改变原有的不利于教育发展的旧思想旧观念,从长计议,把教育发展当作头等大事,更重要的是对当地民族群众做好宣传工作, 使他们认识到“科教”对“兴农”的重要性,认识到教育的重要性。
(二)努力提高教师队伍整体班质
发展教育最终要靠教师, 高素质、高水平的教师队伍是全面振兴少数民族地区教育的关键。从少数民族地区教师现状来看, 一是民办转公办的教师比例较大,且这部分教师年龄偏大, 提高自身素质的积极性相对减退。二是教师学历层次相
对较低。三是教师使用现代教学媒体的能力还相对较弱, 教师教学的“ 土方法” 还普遍存在。因此, 要提高教师队伍整体素质, 就必须着重抓好四个方面的工作。一是抓好师德师风建设。进一步加强教师职业道德修养,建立教师定期学习制度和师德师风评价制度, 积极开展学生、家长和社会等各方面对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进行监督和评议活动, 坚持从严治校, 从严治师。二是全面推进教师资格制度。首先控制总量, 调整结构, 按照新的编制标准, 核定中小学教职工编制, 控制中小学教职工总量,规范学校内设机构和岗位设置。其次对现有教师资格进行重新认定, 实行教师资格准入制度, 严把入口关。三是深化以人事制度改革为主的中小学内部管理体制改革。要重点推行“三制” 改革, 即全面推行教师全员聘用制;积极推行校长负责制;积极推行教师结构工资制,“强化职责, 以岗定薪, 按劳取酬”,真正体现能者多劳,优劳优酬。四是拓宽师资培养途径, 大力抓好教师队伍的培养。狠抓中小学教师的继续教育工作, 着力培养在教育教学工作中起骨干、示范作用的优秀教师。针对少数民族地区教师对现代教育技术手段
⑤运用水平不高和学历层次较低的现状, 出台优惠政策,鼓励教师参与各类培训。
(三)合理优化教育资源配置
发展少数民族地区教育必须着力抓好四大调整。一是抓好小学布局调整。在坚持学生就近入学的前提下, 重点调整村小和教学点。提倡联村合并办学, 乡(镇)中心小学所在村一律不办村小, 实行与中心小学联办。少数地理环境复杂、居住分散的地方可实行隔年招生或办复式班, 适当保留教育延伸点。二是抓好初中布局调整。初中布局调整主要保持现有规模, 注重内涵发展, 采取扩容增效的方法, 扩大初中招生规模, 确保初中学位, 平稳渡过初中入学高峰期。三是抓好普高布局调整。重点要加快高中建设步伐, 扩大“普高”规模, 打破初中发展的“瓶颈”制约, 实现高初中分离, 与此同时,根据实际情况适当考虑高中布点,确保高中教育适度发展,为将来普及高中阶段教育做好前期准备。四是抓好教育结构调整。要大力巩固“ 普九” 成果, 积极发展高中阶段教育, 确保“两个平衡”, 即初中阶段与高中阶段学生比例平衡, 职中与普高学生比例平衡。要加快职业教育专业结构调整和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面向高新技术产业、新兴产业和现代服务业, 培养专业技术人才和应用型人才。要以中等职业技术学校为龙头, 融职成教育及各类培训为一体, 着力筹建职教中心, 形成灵活多样的办学体制。
(四)不断提高教育信息化水平
大力推进信息技术教育, 抢占教育“制高点”,构筑教育跨越式发展的“平台”,既能克服少数民族地区同发达地区之间的地域差异, 又能克服教师能力水平之间的差异, 通过网上学习, 获取信息, 使教育者和受教育者都能站在同一起跑线上,接受均等的教育信息。首先, 要以项目引进为重点, 建好一批“示范
校”和“实验校”。积极创造条件, 加快计算机普通步伐, 启动“校校通”工程, 逐步在中心小学以上学校开设信息课程, 加快信息技术教育和其他课程的整合, 激发中小学生学习信息技术的兴趣, 培养学生搜集、整理和应用信息的能力, 推进现代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其次, 要构建完整的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体系。按照“政府主导、校企合作、市场动作”的指导思想,加快中小学的现代教育技术网络建设,在开设信息技术课的同时,高度重视中小学英语教学, 使信息技术课与英语课相互补充,为缩短少数民族地区基础教育与先进地区的差距, 为培养现代化急需的新型人才打下坚实的基础。第三,要强化管理,提高现代教育设施设备的使用率。教师在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方面要做到“ 三进” 和“ 四个百分之百”, 即现代教育技术进计划、进教案、进课堂和电教器材、实验仪器使用率达百分之百, 分组实验开出率达百分之百, 演示实验开出率达百分之百, 装备电脑的学校, 百分之百的教师要学会使用电脑。
(五)加大投入,确保教育经费和资金到位
由于民族地区特殊的自身原因,短期内发展经济是不可能的,况且经济与教育之间存在相互制约的关系,因此,要想发展民族地区的教育最根本也最直接的措施是要加大对民族地区教育的投入。只有加大教育的经费投入,才能大力发展寄宿制教育,促进民族地区“普九”的进程和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才能改善学校办学条件, 使广大学生有充足的书本、宽敞明亮的教室,进一步向现代化的教育进程迈进;通过加大投入,保证、提高教师的工资,才能使教师“留守阵地”,无“后顾之忧”;也只有加大投入,切实落实中央及各地政府的政策,切实做到免除特困少数民族中小学生的各项费用,建立优秀学生奖励基金和贫困学生助学基金,才能使广大失、辍学学生回归课堂,学习科学文化知识,真正提高民族地区的人口素质。
总之,我国还要继续加强对少数民族教育的发展力度,促进全国56各民族共同和谐的发展,促进我国文化建设。 ①
② 东智才让.浅议少数民族教育的发展[J].金卡工程:经济与法,2010,(01) 王嘉毅,祁进玉.教育公平与少数民族教育发展:实施倾斜政策,促进少数民刘艳,王德清.少数民族地区基础教育发展的问题及对策思考——以四川省少曹萍, 梁积江.试论民族地区基础教育发展中的问题与对策[J]. 民族教育研吴志琳.浅谈少数民族地区教育发展问题[J]. 硅谷, 2008,(20) 族教育快速发展[J].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01) ③数民族地区为个案考察[J]. 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06,(01) ④究, 2009,(04) ⑤
范文五:散居少数民族义务教育现状与问题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散居少数民族义务教育现状与问题
作者:王珍
来源:《科教导刊 ·电子版》 2015年第 17期
摘 要 近年来,随着散居少数民族地区经济文化的迅速发展,国家对散居少数民族义务教 育问题尤为重视,本文基于散居少数民族学生受教育权利需求、维权意识、权利保障三个方面 的现状分析,从民族文化断层、学校管理体制不完善、民族教师匮乏和教育经费短缺等几个方 面入手,探究散居少数民族学生在义务教育阶段面临的问题。
关键词 散居少数民族 义务教育 教育权益
中图分类号:G759 文献标识码:A
1散居少数民族义务教育的发展历史
第一阶段:新中国成立之前,由于各民族地区之间交通信息闭塞,地区差异性大,加之战 火纷飞、民族压迫等各种原因促使当时的民族问题异常复杂。在这个时期,散居少数民族解决 本民族教育问题的方法通常是通过 “ 自治 ” ,如当时回族的 “ 经堂教育 ” 、壮族的 “ 特族教育 ” 等 等。这些在特定时期的少数民族教育对民族文化教育和社会生活方式产生了巨大影响,几乎成 为当时少数民族接受教育的主要渠道,但由于当时历史的特殊性,也存在着很多消极、保守和 闭塞的特点。
第二阶段:1949年到 1980年期间,散居少数民族教育取得了阶段性的迅速发展,虽然在 这一时期散居少数民族教育也取得了显著的进步,但由于历史的特殊性,那一时期的散居少数 民族教育大部分始终依附于地方教育,没有针对其特殊性来特殊对待,因此散居少数民族义务 教育在这个阶段并没有形成体系化和系统化的发展模式和管理层次。
第三阶段:1980年至今,《宪法》分别在民族政策、民族精神以及民族教育资金投入方 面做了明确规定,很多散居少数民族省市还制定了相关条例来加强对民族义务教育的领导和法 律监督。尤其在 1984年《民族区域自治法》颁布之后,对民族教育自治权做了更为详尽的规 定。尽管国家相继出台了很多法律法规来保护和支持散居少数民族的教育权益和教育发展,但 由于其本身的特殊敏感性和复杂多变性,使得实施过程中还存在很多亟待解决的问题。
2散居少数民族义务教育现状分析
2.1受教育权利需求
散居少数民族由于居住地理位置上的特殊性,在发达地区经济文化水平带动下,散居少数 民族教育也迅速发展,主要是因为散居少数民族学生家长的生活环境、受教育环境以及工作环
转载请注明出处范文大全网 » 少数民族教育发展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