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一:鲁迅小说中的心理描写
万 方数据古典小说往往比较重视故事情节.姿态向我们描绘出了单四嫂子在失去在塑造人物形象时,比较注重对人物儿子后的内心的活动,表现了她的一的语言和行动的刻画,而较少去关注种痛苦、孤独、寂寞的心理状态。为人物的内心世界。而鲁迅先生在进行了让读者能充分感受到单四嫂子所经小说创作时,除了继续使用传统小说受的这种痛苦,鲁迅先生甚至还对人塑造人物形象的方法外,也更多地去物的语言、动作、肖像等也进行一定关注作品中人物的内心世界,通过剖程度的刻画,以突出这种心理描写的析人物的内心世界,来揭示人物当前效果,而鲁迅先生的艺术处理也确实的一种精神状态,从而使人物形象变收到了他预想的效果。当我们头脑中得透彻深刻;同时使人物由过去的单想象着宝儿吃着茴香豆,瞪着小黑眼一的平面式结构变为复调式的立体式睛,说着令每一位母亲都会感到幸福结构,从而使人物形象变得鲜活、生的话语时,我们怎能不知单四嫂子希动。望破灭之后的绝望心境呢?车尔雪夫斯基曾经说过,“心理描写式,作为一种心理活动的表分析几乎是赋予创作才能以力量的最现方式,其最大的特点是作者是以旁本质的要素”。鲁迅先生用他的小说对观者的身份向读者介绍、说明作品中人物的心理分析使我们清清楚楚地认人物的心理状态,因而他对于读者的识到了这一点儿。下面我们仅就人选理解有着很强的引导作用。同时,作中学语文教材的几篇文章作一简要说者还可以根据表现的需要。综合运用明。其他的细节描写来突出自己的表现意鲁迅先生对小说中人物形象的心图。理分析主要采用了以下两种方式:二、自白式。所谓自白式,是指一、描写式。所谓描写式,是指鲁迅先生在小说创作中,让人物自己鲁迅先生在作品中以叙述人的口吻对展示出自己的内心状态。这种表现方人物的心理状态进行说明、介绍。如式因为是一种自我剖析式的形式,所以一般读来鲜活。在鲁迅先生以第一家之后,觉得屋里太静了,作品中是这人称方式进行创作的小说中,许多都样写的:采用了这种表现方式。最典型的如鲁她现在知道她的宝儿确乎死了,迅先生的《狂人日记》。不愿意见这屋子,吹熄了灯,躺着。“今天全没月光,我知道不妙,她一面哭,一面想:想那时候,自己早上小心出门,赵贵翁的眼色便怪:纺着棉纱,宝儿坐在身边吃茴香豆,似乎怕我,似乎想害我。还有七八个瞪着一双小黑眼睛想了一刻,便说:人,交头接耳的议论我,又怕我看见。“妈!爹卖馄饨,我大了也卖馄饨,卖一路上的人,都是如此。其中最凶的许多许多钱——我都给你。”那时候,一个人,张着嘴,对我笑了一笑,我真是连纺出的棉纱,也仿佛寸寸都有便从头直冷到脚根,晓得他们布置,意思,寸寸都活着。但现在怎么了?都已妥当了。”现在的事,单四嫂子都实在没有想到这里,鲁迅先生就是以一种自白什么。——我早经说过:她是粗笨女的方式向读者展示了一个“狂”人的人,她能想出什么呢?她单觉得这屋内心活动。自自式的语言使读者在阅子太静,太大,太空罢了。读过程中,渐渐与小说中人物产生共
这里,鲁迅先生以一位见证者的鸣,进而改变自己的阅读视角,与主《明天》中,单四嫂子埋葬了儿子,回
作家作品;懈;垫综合天地
人公融为一体,最终真实而深刻地感受
到主人公究竟是怎样的一种疯狂。
这种表现方式的最大好处就是给了
读者一次参与作品的机会。读者可以根
据作品中人物的自白充分发挥自己的联
想和想象能力,使自己走进作品,走进
人物,从而更深切理解人物、理解主题。
鲁迅先生在小说创作中,将这两种表现
方式灵活运用,达到很高的艺术效果。
除此之外,鲁迅先生还注意运用几种表
现人物心理活动的方法来与之相配套,
从而使人物的内心世界更加真实、更加
突出地展示在我们读者面前。
(一)通过行动表现人物的心理活
动。前面说过,古典小说过分注重小说
的情节、人物的行动,而不注重人物的
心理,而鲁迅则注重人物心理,并把它
和古典小说的特点结合起来,通过人物
的行动来描写人物的内心世界,而不是
静止地写。如《iL乙己》中,当孔乙己
再次出现在酒店,因脸添新伤遭大家戏
弄时,“他并不回答,对柜里说,温两
碗酒,要一碟茴香豆。便排出九文大
钱”。这里的“排”出可谓传神至极,表
现出了孔乙己有钱之后的炫耀。而我们
也可以由此推测出孔乙己当时的心理状
况,“你们尽管笑,只要我有钱,能喝
酒,能吃茴香豆,其他的又与我何干
呢?”于是,一个受封建科举思想毒害而
倍显迂腐、穷酸和无能的旧知识分子的
形象就展现在了我们的面前。
(二)通过语言表现人物的心理活
动。俗话说,“苦为心声”,一个人的语
言最能体现一个人的心理活动状态,也
最能体现出一个人的个性特征,鲁迅先
生在作品中塑造人物形象时,常常通过
人物的语言来展示人物的内心世界,使
人物能真实鲜活地站在读者的面前。如
鲁迅先生在《阿Q正传》中为了表现赵
太爷的虚伪和贪小便宜的性格,专门为
他安排了几句令人哑然失笑的台词:
“阿Q,听说你在外面发财”,赵太
爷踱开去,眼睛打量着他的全身,一面
万 方数据200707说,“那很好,那很好的。这个,……“可是永远记得那狼眼睛,又凶又听说你有些旧东西,……可以都拿来看怯,闪闪的像两颗鬼火;似乎远远的来一看,……这也并不是剐的,因为我倒穿透了他的皮肉,而这回,他叉看见从耍…¨,’来没有见过的更可怕的眼睛了,又钝又一方面,从赵太爷说话的语气可以锋利。不但已经咀嚼他皮肉以外的东西,判断出他的身份和地位,但另一方面,永是不远不近的跟他走。这些眼睛们似吞吞吐吐的语言却很清楚地表明他内心乎连成一片,已经在那里咬他的灵魂”。里其实很想买阿Q那些来路不明的衣跟着囚车,看阿Q被砍头的明明是一群服,即便这些衣服是偷来的。更具有讽无聊的看客,可在阿Q的眼里,他们就刺意味的是当他听阿Q说所有的东西已像是一群狼,一群吃人的狼。他们的眼经卖完后他的反应:睛在阿Q被砍头之前已经在啃咬他的灵“完了?”赵太爷不觉失声的说.魂了。可见,阿Q此时的心理已充满了“哪里会完得这样快呢?”恐惧和绝望。被围困在狼群中的弱者,踱着方步的乡绅却一心惦着来历不又有何生的希望呢?明的赃物,这本来就是一种充满讽刺意(四)通过景物、环境的描写来衬味的角色错位,而赵太爷后来那脱口而托人物心理。古人云,“登山则情满于出的两句话更加深了这种讽刺意味,由山,观海则意溢于海。”也就是说,一个此我们可见赵太爷虚伪的一面。人的主观情绪、心理状态很容易影响他另外,在鲁迅先生的小说中还有很对周围环境的看法。因此,描写人物周多类似的语言,深刻地提示出了人物的围的环境或者是人物眼中所见之物就可内心世界,如《祥林嫂》中鲁四老爷的以表现人物的内心世界。鲁迅先生在小“可恶!然而……”等等。说中就很巧妙地处理了外在环境与内在(三)通过梦境、幻觉表现人物的心态之间的关系。如《故乡》最后一段:心理。奥地利心理学家弗洛伊德曾经说“老屋离我愈远了,故乡的山水也都渐渐过,“梦是被压抑的潜意识的升华。”中远离了我,但我却并不感到怎样的留恋国也有句俗话,叫做“日有所思,夜有……”故乡的变化。特别是与闰土之间所梦。”两句话虽然说法不同,但表达的关系的变化,使鲁迅先生感到一阵孤单意思却大致相同。我们也由此可知,通和悲哀,于是笔下的老屋、山、水都在过梦所表现出来的心理活动实际上是人远离,不仅是距离上的远离,更是心理先前被压制住的最最真实的心理活动。上的远离。又如《祝福》中最后一段作鲁迅先生就通过描写作品中人物的梦境者写祝福的场景,来表明“我”对祥林来向读者展示人物最真实的内心世界。嫂的同情以及对封建礼教制度的愤恨。如《阿Q正传》中,鲁迅先生通过描写鲁迅先生就是这样凭借自己敏锐的阿Q梦境中的情景:白盔白甲的革命党洞察力,以笔为剖刀,灵活运用多种方人拿着五花八门的冷兵器去抄家、分钱、式方法,冷静地挖出人物隐藏在内心的抢女人,来向读者形象地展示了阿Q内症结,让读者去观察、审视,并借以自心里对于革命的种种错误的认识。一场省,所以我们在教学实践中要注意正确轰轰烈烈的资产阶级革命,在阿Q的眼引导学生去理解文本,深刻挖掘文本,里,不过就是报私仇、分财产和抢女人。从而使学生能对鲁迅及其作品有更加深除了写梦之外,鲁迅先生有时还通过写刻的认识。@幻觉来表现人物的内心。同样是《阿Q正传》,结尾处对于阿Q看到“狼眼”李涛,田玉波,教师,现居湖北襄的描写,就是在写阿Q此时的幻觉。
鲁迅小说中的心理描写
作者:
作者单位:
刊名:
英文刊名:
年,卷(期):
被引用次数:李涛, 田玉波语文教学与研究(大众版)THE LANGUAGE TEACHER'S FRIEND2007,
本文链接:http://d.wanfangdata.com.cn/Periodical_ywjxyyj-ddb200707090.aspx
授权使用:南京师范大学图书馆(njsfdxtsg),授权号:bec651ed-0ef9-4e36-af78-9dd300e70c7c
下载时间:2010年8月15日
范文二:鲁迅《祝福》中我的心理描写
鲁迅《祝福》中我的心理描写
鲁迅《祝福》中的“我”并不是鲁迅自己,而是利用“我”来阐述故事,“我”在讲述他人的故事的同时,也在讲述鲁迅自己的故事。接下来小编搜集了鲁迅《祝福》中我的心理描写,欢迎查看。
?“一见面是寒暄,寒暄之后说我‘胖了’,之后即大骂新党……谈话是总不投机的了,于是不多久,我便一个人剩在书屋里”
与封建思想、封建宗法制度的捍卫者——鲁四老爷话不投机,以及祥林嫂的话“你是识字的,又是出门人,见识得多”,可以看出“我”是一个远离闭塞、衰败和萧条的鲁镇社会环境,基本上摆脱了封建思想和封建道德观念禁锢的知识分子。
?“我在极短期的踌躕中,想,这里的人照例相信鬼,然而她,却疑惑了,——或者不如说希望,希望其有,又希望其无……。人何必增添末路的人的苦恼,为她起见,不如说有吧”从而吞吞吐吐回答了“也许有”,听到祥林嫂说“那么,也就有地狱了,”引起我的吃惊,只得支梧着“也未必”,在祥林嫂的紧逼下“死掉的一家的人,都能见面的,”我即刻胆怯起来了“我也说不清楚”
我们仔细品来,不难发现“我”是站在祥林嫂的角度上考
1 / 6
虑问题、回答她的。第一句“也许有”是“我”为了减轻她的苦恼,在安慰她,但这给祥林嫂似疑实断的答案,对其“希望其有,又希望其无”可以说是一个不小的冲击,若有的话,她就的接受“宣判”,免不了遭受更大的苦痛与恐怖了。在“我”意识到前面的回答给祥林嫂增添了苦恼时,赶紧含混其辞说“也未必……谁来管这事”,希望减轻她的苦恼。可“祥林嫂”由此想到死后的痛苦,更加深了苦恼。“我”又不得以改口,还是含混其辞“我也说不清楚”,从而在祥林嫂心灵上掀起了更大的波澜,这无法解答的问题,更成为祥林嫂无法解脱的沉重包袱,可以说这客观上加速了祥林嫂悲剧的到来。在“我”善意的动机下,体现的是“我”的软弱无力。
?“我”回答了祥林嫂关于灵魂的有无的问话之后“心里很是觉得不安逸。自己想,我这答话怕于她有些危险……又因此发生别的事,则我的答话委实该负若干的责任”
“‘死了,’我的心突然紧缩,几乎跳起来,脸上大约也变了色。”
从这些话语中,可以看出“我”对祥林嫂是抱有极大同情心的,祥林嫂的惨死着实使“我”惊慌与紧张,或者说是为此而痛苦了一番。
?“然而我的惊惶却不过暂时的事,随着就觉得要来的事,已经过去,并不必仰仗我自己的‘说不清’和他之所谓‘穷死的’的宽慰,心地已经渐渐轻松,不过偶然之间,还似乎有
2 / 6
些负疚。”
预料中而又不愿发生的事终于还是发生了,但“我”的惊慌、紧张、同情或者说是痛苦,“只是暂时的事”,很快“心地已经渐渐轻松”,不过“偶然之间”有些负疚,并且为了卸去这偶尔的负疚感,“我”决计要离开鲁镇了。这充分显示了一个知识分子道德上同情弱者,但思想上迷茫无助、精神上软若动摇、潜意识里想逃避现实的现实矛盾。
?“我”在这繁响的拥抱中,也懒散而且舒适,从白天以至初夜的疑虑,全给祝福的空气一扫而光了,只觉得天地圣众欣享了牲醴和香烟,都醉醺醺的在空中蹒跚,豫备给鲁镇的人们以无限的幸福。
“我”,一个知识分子,亲眼目睹了祥林嫂悲惨的一生,内心充满了对封建礼教吃人本质的无限愤懑之情,作者运用了反语,在“我”之“懒散”且“舒适”的背后,隐藏的是深深的悲伤与内疚,是“我”无力改变现实的自我嘲讽。
在《祝福》里,“我”在“祝福”的前夜回到鲁镇,却“早已决计要走”的,因为对“我”一个有新思想的知识分子来说,现实的鲁镇社会如此陌生,自己早已被排斥在外,在新年的“祝福”中乞求来年的好运气是他们的事,与“我”毫不相干。身在故乡却有一种陌生感,“我”注定是一个“失去精神家园的漂泊者”。况且,鲁四老爷“俨然的脸色”和“不很留”,使“我”感到自己的不合时宜,所以这次归来并不打算久留。正当“我”“决计
3 / 6
要走”时,祥林嫂出现了。接下来,作品一面展开祥林嫂“有无灵魂”的发问在“我”精神世界里激起的波澜,另一面,通过“我”的回忆、耳闻目睹和所感所想把祥林嫂的故事串联起来。
在这里,以“我”为叙述者首先是选择了一个独特的视角。鲁迅小说对传统小说的革命首先就是对全知全能的叙述方式的突破,他的小说多采用限制叙述,将作者与叙述人明显剥离开来。在第一人称叙述中,叙述者通常情况下即指作品中的“我”,这个“我”是故事中人,而不是置身故事之外的作者。在《祝福》中,作者选择“我”作为叙述人,而不用其他人,如鲁四老爷、四婶等,这是为什么,因为作者对故事里的其他人物,即使是生活在祥林嫂周围、对她异常熟悉的人都持以不信任态度,即不能把叙述的任务交给他们。“不信任,不一定是不尊重,而是认为他们没有可能或没有能力把身边发生的事情依照作者需要的方式叙述出来。”在鲁镇,没有人真正关心祥林嫂的不幸,而祥林嫂,一个礼教道德的牺牲品,长期的封建压迫和禁锢,折磨得她像一个木偶,根本没有能力诉说自己的不幸和痛苦。这些冷酷、麻木、愚钝的灵魂,感受不到人情的冷漠、世态的炎凉和社会的黑暗,也把握不了自己的命运,他们注定担当不起故事叙述人的角色。所以,作者只能把叙述的任务交给“我”熟悉故乡、远离传统社会和具有新思想的知识分子,只有“我”能够站在更高的视点上,以理性精神来认识和思索祥林嫂悲剧的实质及其社会意义。
4 / 6
不仅如此,“我”站在这个远距离的视点上,还以悲悯的眼光注视着作品里的所有人物和发生的所有事件,把鲁镇社会这个祥林嫂悲剧的罪魁祸首毫无保留地呈现出来,祥林嫂的不幸在鲁镇引不起真正的理解与同情,这种表面上的麻木、混沌,显示了鲁镇人们人性的残忍。
“我”在这里的作用就是,不但成为鲁镇社会与小说人物活动的摄像机,而且能准确审视祥林嫂悲剧命运。同时,作者无时无刻不在解剖知识分子的灵魂。
鲁迅关注知识分子问题,是因为他把知识分子的命运与整个社会改革联系起来,把他们看作思想启蒙的主体,希望他们肩负起改革社会的重任。而“五四”时期这些觉醒的知识分子本身还有很多弱点,他们必须正视自我,克服自身的弱点和不足,才能承担起这一历史使命。如《祝福》《故乡》《一件小事》等,这就为作者不断解剖知识分子的灵魂提供了机会。所以这些作品中的“我”便承受着精神的折磨,不断地进行着自我灵魂的解剖。
在《祝福》中,面对祥林嫂“有没有灵魂”的发问和惨死,“我”发现了自己与鲁镇社会传统精神的内在联系。祥林嫂无意中扮演了一个灵魂审问者的角色,令“我”招供出了灵魂深处的软弱与浅薄。在祥林嫂的一再追问下,“我”没有勇气正面回答,而只以“说不清”三个字来搪塞,此后匆匆逃走,在不安与不祥中度过了一夜。在“我”预料中又不愿发生的事终于
5 / 6
还是发生了。祥林嫂的惨死令“我”诧异和惊慌,但这种精神的危机“只是暂时的事”,很快“心地已经渐渐轻松”,不过“偶然之间”有些负疚,并且为了卸去这偶尔的负疚感,“我”已决计离开鲁镇。
一个有新思想的知识者尚且表现得如此冷漠和无动于衷,下层民众的态度可想而知,这更反衬出祥林嫂的不幸和社会的无情。这是一个有良知的知识分子真诚的自我解剖。
6 / 6
范文三:论鲁迅小说的心理描写
论鲁迅小说的心理描写
陈丽丽
提要:本文试图突破前人从表现方式、艺术特色、结构功能等方面对鲁迅小说心理描写进行分析的局限,从一个新的角度——心理叙述的视角来进行研究分析,力图对鲁迅小说中的心理描写作更深入的研究。在此基础上,文章的主体可分为四部分:意识的流动、内心的自剖、第三人称的透视和全方位的推测与想象。
关键词:鲁迅 小说 心理描写 心理叙述视角
鲁迅是中国现代文学的开山之祖,他的小说向来以“表现的深切和形式的特别”[1]而著称。对于其小说中的人物描写,过去曾有人说:“鲁迅的小说里缺乏描写”,“甚至连人物的血肉也缺乏”;[2]有人则认为:“鲁迅创作小说的一个显著特点,是粗枝大叶的手法——无论人物和景物都是这样”。[3]至于说鲁迅小说缺乏心理描写,更是一个普遍的说法。我认为,这些说法都是值得商榷的。其实,《呐喊》、《彷徨》中的人物描写,特别是个性描写,是非常成功、很有特色的。鲁迅就非常善于抓住人物的外在形象和内在心理状态的特征,塑造了一系列具有独特性格和命运的人物形象,形神兼备,栩栩如生。它的小说正如他自己在论述清讽刺小说时所说,“现身纸上,声态并作,使彼世相,如在眼前”[4]。
历来的鲁迅研究者,对鲁迅的小说都颇多研究,对其心理描写的特点与卓越之处也有所涉及,如王瑶的《鲁迅作品论集》,王富仁的《〈呐喊〉〈彷徨〉综论》,李欧梵的《铁屋中的呐喊》,钱理群的《心灵的探寻》等。当前,专门研究鲁迅小说心理描写的文章有王黎的《谈鲁迅小说的心理描写》[5],刘家鸣的《鲁迅小说的心理描写艺术》[6]和刘增人、冯光廉的《〈呐喊〉〈彷徨〉心理描写特点》[7]等。王黎先生分别从鲁迅小说心理描写的思想性、时代社会性、表现方法的灵活多样性及内容的丰富多彩性来进行论述,有许多值得借鉴之处,但过多地写了心理描写对文章思想性的作用,且第一、二部分有重复《狂人日记》之嫌;刘百鸣先生以心理描写的表现方式为基点分四部分进行论述,并提出了“鲁迅善于以朴素的笔调,白描的手法, 图貌传神,不但描绘了人物的外部形态,而且刻划了人物的内心世界”的精辟论断。刘增人、冯光廉两位先生的文章概括了鲁迅小说心理描写的表现手法(动作、语言、表情、幻觉等),功能(推动情节、突出人物、深化主题),风貌(悠长哀曲、肺腑短歌、悲剧基调、喜剧讽刺),对后来学者的研究很有启发。
本文试图从心理叙述视角方面对鲁迅小说进行研究,分为意识的流动、内心的自剖、第三人称的透视、全方位的推测和想象四部分。
一
对待人物的心理描写,鲁迅没有停留在表现人物的表层意识上,而是深入开掘人物内心深层的东西,表现人物潜意识中隐藏的思想与奥秘。这种意识与心理的流动,随着作者笔触的展开,层层深入而清晰地展现于读者面前。《狂人日记》就是其中有代表性的一篇。另外,《阿Q正传》中也有一些精彩的描述。
《狂人日记》给读者的最鲜明的印象就是在创作方法上与传统的小说不同,它没有完整的故事情节,紧张复杂的矛盾冲突,有的是断断续续片段的意识流露,以日记中的“内心独白”来表现人物心理。杨江柱(1981年)提出“《狂人日记》是中国的第一篇意识流小说”。陶福登也说,对《狂人日记》要“寻求一种不同常规的阅读方法”,那就是“按照意识流的路子去阅读鉴赏”[8]。
鲁迅调动了一切艺术手段,多面地不仅描写了一个狂人的外在行为特征,还深入刻画了狂人的内在的心理特征:从狂人的视觉、思维、推理以及错觉和幻觉,来表现这个处于被迫害的感觉之中,仍然奋起反抗斗争的反封建的灵魂。
在鲁迅笔下的这个狂人看来,不管自家的还是外面的人,个人还是群体,他们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无不体现着吃人的动机:出门时赵贵翁“似乎怕我,似乎想害我”,出门后更
感到了“从头直冷到脚跟,晓得他们布置,都已妥当了”。这两句简洁、鲜明的语句,就是狂人当时似狂非狂、诚惶诚恐的真实心理写照。
在狂人想来,所有认识或不认识的人,甚至当时还没有出生的男女,说什么,做什么,都是想害他;狂人更认为世人要设下圈套,立下名目,想出理由来吃他:“古家的簿子”(2次)、“疯子有什么好看”形象鲜明地写出了狂人那混乱的逻辑与推理。按照这个狂人的逻辑,夜晚的月亮或者书本上的海乙那,甚至那“赵家的狗”,最终都可以推至吃人,而且别人说的任何话语都可以看作是吃人的暗号,如路上一个女人打孩子时的“咬你几口”;所有的人都怀有吃人的目的,因此狂人感到恐惧。
在这篇文章里,鲁迅为“狂人”设置了一个“圈子”。“圈子”以外的人都是被狂人怀疑为可能吃人的对象;圈中的狂人终日神思恍惚,恐惧无限,虽然这不过是他自己的想象而已。但是,圈外环境的存在又使他不得不产生恐惧之心,即使圈中也并非安全之久地。在这里,鲁迅留给了读者以充分的想象与思维空间。
需要指出的是,狂人的一切思维活动,看来好像十分杂乱,但却是合乎精神病人因心理紊乱而出现的思维活动的:兴奋多动、惶惑多疑,又离不开“迫害狂”的恐怖心理。其特点是“从‘内心独白’中所体现出来的非理性的主观性、随意性和直观性”。[9]
在小说中,鲁迅更运用了主人公的幻觉、错觉等表现手段来揭示他的被压制的潜意识心理。 按照精神病人常有的心态,他会迷失自我,在生活中分不清现实与非现实,甚至会经常出现幻想的虚无,产生错误的想象和荒谬的结果。“狂人”可以将鱼幻化成人的形象,“张着嘴,同那一伙想吃人的人一样”,甚至会凭空幻化出自己与人对话的情景,还会将“仁义道德”转换成“吃人”这一符号。而重压之下的他又不得不发出了“吃人的事,对么?”这一连串进攻性的质问。这些幻觉、错觉的描写,在小说的心理描写中是司空见惯的手法,但鲁迅的高明之处在于能将这些手段置于与外界事物的感应之中,包括对象征手法的巧妙运用:如古家的簿子象征封建传统;赵贵翁和其狗象征封建势力。陶福登曾说:“意识流小说往往喜欢用意象、比喻、联想等方式来象征抽象的潜意识流动。《狂人日记》的深切主题也正是在大量的象征手法中表现出来的”。[10]
鲁迅运用了多种奇特的艺术手段,使狂人的心理在合理与悖理的矛盾、现实与非现实的知觉中得到统一,从而将他的全部思想、符号、思维都凝聚到“吃人”这一点上,形成了一个总体的象征。
《阿Q正传》中阿Q的意识是通过绘制心理图画,传达心理信息的。
阿Q“恋爱悲剧”的形成是由于他内心对异性的那种天然渴求及封建礼教下的“不孝有三,无后为大”的训条造成的。连孔老夫子都说“食色,性也”,更何况是在小尼姑那句“这断子绝孙的阿Q”的导火线的引燃下,阿Q心里自然会天马行空:
阿Q的耳朵里又听到了这句话。他想:不错,应该有一个女人,断子绝孙便没有人供一碗饭??应该有一个女人。
“女人,女人 团内通讯第6期 “大中专教育接轨试点”2004年秋 2006年福建省泉州市初中毕业、升 论鲁迅小说的心理描写 陈丽丽 提要:本文试图突破前人从表现方式、艺术特色、结构功能等方面对鲁迅小说心理描写进行分析的局限,从一个新的角度——心理叙述的视角来进行研究分析,力图对鲁迅小说中的心理描写作更深入的研究。在此基础上,文章的主体可分为四部分:意识的流动、内心的自剖、第三人称的透视和全方位的推测与想象。 关键词:鲁迅 小说 心理描写 心理叙述视角 鲁迅是中国现代文学的开山之祖,他的小说向来以“表现的深切和形式的特别”[1]而著称。对于其小说中的人物描写,过去曾有人说:“鲁迅的小说里缺乏描写”,“甚至连 论鲁迅小说的心理描写陈丽丽
范文四:论鲁迅小说描写人物心理活动的话语修辞
论鲁迅小说描写人物心理活动
的话语修辞
许祖华
摘要:鲁迅小说描写人物心理的话语不仅与人物的知识背景与个性密切吻合(而且,具有鲜
明的现代性特征,这种现代性特征较为集中地表现在那些描写人物意识流的话语及修辞之中。其
内容主要包括讲究“词语联想”及摈弃任何直接或间接、隐蔽或显然的评议性词语及修辞方面。 "-3然,鲁迅小说描写人物意识流的话语及修辞固然具有现代特征,同时,也具有自己的个性特征,
这种个性特征就是摈弃了意识流小说“非理性”和反现实主义的话语构造原则(话语所凸显的不
仅仅是意识流小说所青睐的“思想意识本身”,而且有力地揭示了促使人物如此“想”、如此“做” 的精神来源。
关键词:鲁迅小说; 人物心理描写;话语修辞;意识流 中图分类号:1206 (6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854X(2015)10—0133—07 茅盾在谈中国现代小说的时候曾经很肯定地 在你自己想法去。”这段关于“我”的心理活动的
说,中国现代小说与中国传统小说一个最明显的区 描写,是完全符合人物作为一个现代知识分子的身 别就是对人物心理描绘的“精微”。正是从这个意 份与知识背景的,并突出了作为一个现代知识分子 义上,我认为,分析鲁迅小说描写人物心理的话语 心理活动的基本理路,即“我想”,并不是胡思乱
修辞(就不仅具有修辞学与美学的意义(而且还具 想,而是基于理性的“想”(基于在现场对刚刚发
有透视鲁迅小说“现代性”特征的意义。这正是本 生的事情观察的“想”,加之( “我”对自己观察 文分析鲁迅小说描写人物心理的话语修辞的原因。 的事实及所得出的结论又很确定和自信,因此(
“我想”这段话语之间的逻辑关系很清晰,语句完
一、描写人物心理的话语与人物形象的 整且语法规范,并使用了“装腔作势”、 “憎恶” 塑 等书面词语,符合一个知识分子的特征。同时,整 造
段话语的语气急促,透出不耐烦的味道,符合 鲁迅小说描写人物心理活动十分重视人物的知 “我”急于要“走”的心理特征和在特定环境下的 识背景、性格特征及所处的具体环境,所使用的话 思想与情感倾向:责备车夫多事( “憎恶”老妇人
语,具有凸显人物的性格及精神特质的直接的功 多怪。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有的例子不仅有效地 能,因此,这些描写人物心理活动的话语,虽然在 凸显了作为知识分子这一类人物的用语特点及话语 本质上也是作者的“独自”,但却成为了人物自身 构成的特点并与话语出现的环境相吻合,而且,从
的有机组成部分,是作者从另一个角度对人物形象 心理活动的层面揭示了作为启蒙者的现代知识分子
的塑造,具有显明的思想意义与审美价值。如《一 件小事》中对“我”的心理活动的描写: “我想, *本文系教育部社会科学规划项目“鲁迅小说
我眼见你慢慢倒地,怎么会摔坏呢(装腔作势罢 修辞的三维透视与现代阐释”(13YJA751056)的阶
了,这真可憎恶。车夫多事,也正是自讨苦吃,现 段性成果。 2015(10 133
万方数据
思考问题的思想特点及情感倾向。如《故乡》中描 “想”要的“表面”一样规整、均匀、正经;正因
写人物心理活动的这段话语: “我想:我竟与闰土 为他也是一个现代知识分子但又是一个好“国粹” 隔绝到这地步了,但我们的后辈还是一气,宏儿不 的文人(所以(整段话语中所使用的词语完全是书 是正在想念水生么。”这是一段由一个转折复句构 面语(尽管描写的是他“繁乱的心绪”,但语势却
成的话语。这段话语使用一个转折复句。不仅体现 平缓、从容。这样的话语修辞完全符合他的知识结
了“我”作为现代知识分子的身份(而且也体现了 构——懂一点外国文学(不然他何以依据俄国大文
作为现代知识分子的“我”思考问题时的特点及情 豪高尔基的名字为自己改名为“高尔础”),又倾心 感倾向。就“我”思考问题的特点来看,这个特点 “国粹”。 就是, “我想”问题不是跟着感觉走,而是依据理 与之相比,在《明天》这篇小说中对单四嫂子
性进行判断,从各种现象来把握其本质(“我”之 的心理刻画,则使用的是另一类话语: “单四嫂子
所以认为我与闰土是“隔绝”的,是因为闰土叫我 知道不妙,暗暗叫一声‘阿呀!’心里计算:怎么
“我”也正是从这种 好?只有去诊何小仙这一条路了。”在这段描写人 “老爷”的现象提供的依据, 现象中发现了一个深层次的问题,那就是, “我” 物心理活动的话语中,不仅语句短小,充满了“感 觉”性(不带任何理性色彩(而且还使用了口头 与闰土的“隔绝”,并不仅仅是身份的隔绝(更是
“我”之所以认为 语(不仅描写人物-i3理活动的话语中使用了口头 精神与价值观的隔绝;同样,
“宏儿”想念“水生”表明了他们并不“隔绝”,也 语(如“诊何小仙”(相当于现在我们常说的“看
医生”),而且作者的描写性话语中也使用了口头 是从现象发现的本质。而我之所以能如此思考问
题(是因为“我”是一个现代知识分子,有着现代 语,如“心里计算”等,如此的话语修辞,也就直 知识分子清醒的理性意识。从情感倾向上看, 接切合了人物的身份,也与小说中反复交代的单四 “我”对与闰土的“隔绝”是悲哀的,也是绝望的, 嫂子是一个“粗笨女人”的叙述相吻合,同时,也
而对我们的后辈的并不“隔绝”却是十分欣慰的, 与单四嫂子因儿子病状越来越严重的现实状况相吻
也是十分乐观的。不仅如此,使用这样一个转折复 合,或者说,正是因为儿子的病状越来越严重,所
句描写“我”的心理活动,在话语构成方面也很有 以,作为一个“粗笨女人”的单四嫂子她只能慌不
择词地如此“想”。效地揭示了“我”的思想与情感变化的过程,这个 过程就是从“绝望” (即第一个句子所寄予的 二、描写人物“意识流”话语的现代特 “我”对与闰土“隔绝”的绝望)到“希望” (即
第二句所表达的“我”对后辈的希望)。同时,这 段由一个转折复句构成的话语,还直接地揭示 征
了作
如果说,在鲁迅的小说中,描写人物的外在特 为现代知识分子的“我”的“反省”。 征的话语(往往较为充分地体现了鲁迅小说民族化 同样写现代知识分子,对于那些表面道貌岸 然(却满腹男盗女娼的所谓现代知识分子,鲁迅小 的风采的话?,那么,描写人物一i3理活动的话 语, 则往往较为集中地体现了鲁迅小说说在描写这些人的心理活动时虽然所采用的话语修
其中,最能体现鲁迅小说现代化的特征, 辞是暗藏“机锋”。即讽刺性“情态”的话语修辞,
描写人物心理的现代特征 的话语,但其话语构成也同样符合人物的性格特征与知识背
是那些具有十分明显的“意识流”特点的 景。如《高老夫子》中描写高老夫子的一i3理活动的 话语。这类话语,不限于人物的身份,但也同样切 这段话语: “他烦躁愁苦着,从繁乱的心绪中,又 合人物的知识背景与心理活动的环境,并也从一个 涌出许多片断的思想来;上堂的姿势应该 具体的层面彰显了鲁迅小说的现代特征,如下面两 威严,额
段话语: 角的疤痕总该遮住,教科书要读得慢,看学生要大 方。”这段话语不仅尖刻地讽刺了“这个
“女人(女人! ”他想。 宵小无赖 的虚伪 “ 和尚动得 女人(女人! 女 性”?,也完全符合这个人物的性格特征与 知识背景。正因为他“虚伪”。他“想”(而且是很 人!”他又想。 想看女学生,(《阿Q正传》) 隽了秀才(上省去乡试,一径联捷上去, 但又要在表面上显得“威严”、正经,
所以(整段话语的内容都直呈他的虚伪,但构成整 绅士们既然千方百计的来攀亲,人们又都
像看见神明似的敬畏,深悔先前的轻薄(发昏, 段话语的语句,尤其是描写“这个宵小无赖”想要
赶走了租住在自己破宅门里的杂姓——那的、应该的三个句子,却与“这个宵小无赖”
134{江汉论坛
万方数据
是不劳说赶,自己就搬的(——屋宇全新了。 等。就词语使用来看,描写现代知识分子心理活动
门口是旗杆和匾额, 要清高可以做京官( 的话语(虽然也使用了如“装腔作势”、“憎恶”、 否 “隔绝”等书面词语,但这些书面语也是现代人常 则不如谋外放。(《白光》) 这 常使用的词语(而描写陈士成这个旧式读书人的心 心两段话语,一段是描写打工者阿Q这个人物
理活动的话语,一段是描写旧式读书人陈士成心 理活动的话语,则不仅使用了很多旧式的“专有词
理活动的话语。这两段话语虽然与上面所分析过的 语”和书面词语,如“隽”、“乡试”、“京官”、
鲁迅小说中描写人物心理的话语修辞在塑造人物形 “外放”等,而且还使用了一些文言词语,如“一 象、揭示人物的精神状态等功能方面有十分一致的 径联捷”等。地方,但也存在着明显的不同(这种 不同主要表现 当然,这里所引用的描写阿Q及陈士成心理 在两个方面:一个方面是。由于这两段话语所描写 动的话语与前面描写单四嫂子及“我”的心理活动 活
的人物不同(心理活动的内容不同(话语修辞的方 的话语最具意味的不同,则是基于不同的创作原则
所表现出来的不同。就描写“我”及单四嫂子的式也不同,因此,其意味也不相同。如描写阿Q心 话 理活动的话语(就与描写同属于下层人的单四嫂子 语修辞的特点来看(这类话语修辞基本上是依 据现 心理活动的话语完全不同。同样,描写陈士成的心 实主义文学原则展开的修辞,完全符合现实
主义文
理活动的话语,也与描写同属于知识分子的“我” 的学“真善美”统一的话语修辞原则;就描写阿Q与
话语不同。另一个方面的不同则是,前面两段描 陈士成心理活动的话语修辞来看(这类话语修辞则 写现代知识分子“我”及下层劳动者单四嫂子心理 主要依据的是“意识流”文学(主要是小说)的特 活 动的话语,具有传统的西方现实主义小说的特 点展开的话语修辞。尽管两种话语修辞,都具有从
点,而这两段描写人物心理活动的话语(则具有明 描写人物心理的角度凸显鲁迅小说艺术方法的现代
显的现代西方“意识流”的特征。 性特征的功能(但这种功能是不一样的,这种不一
样主要表现在参照的尺度不同。就符合现实主义文 单 就描写阿Q心理活动的话语来看,阿Q虽然与
四嫂子一样是一个目不识丁的打工者,完全没有 学原则的话语修辞来看(它的现代性主要是在一维 读过书,但是描写阿Q心理活动的话语却与描写单 的比较中,即与中国传统小说相比较中得到凸显 四嫂子的话语完全不同,描写单四嫂子心理活动的 的,“这种凸显”具有文学史的意义,是展示中国
话语虽然很短,但语句却还完整,并一气呵成,但 现代小说,包括鲁迅小说如何丰富和发展了中国小 描
写阿Q心理活动的话语不仅很短(甚至短到了不 说艺术传统的一种重要方法:就符合意识流小说特
能再短(只有一个词语,而且语句也不完整(并时 点的话语修辞来看,它的现代性则是在两维的比较
断时续。同样(就描写陈士成的心理活动的话语来 中得到显示的,这个两维就是,一维是中国传统小 看,陈士成虽然也是读书人,但他毕竟不是现代知 说,另一维则是外国小说,尤其是西方小说。“这 识分子,所以,描写陈士成的话语较之前面描写 种显示”(不仅具有文学史的意义,而且也具有比
“我”的心理活动的话语,也完全不一样。就句式 较文学的意义。由此也就可以说,后一个方面的话
来看,描写现代知识分子“我”的话语的句式完整 语修辞不仅包容度更大、涉及的问题更多,而且意
且语法规范(单句与单句之间的逻辑关系很清晰, 采用的完义也更为深远,所以当然也更值得分析。 全是现代汉语的句式构成,有的还使用了 从事实上看,如詹姆士?乔伊斯的小说《尤利 西斯》作为较为综合地体现了西方意识流小说思想 转折复句,并充分地发挥了这种转折复句的功能。 如《故乡》中描写“我”的心理活动的话语,就使 追求与艺术追求特征的小说(在描写人物心理活动
用了转折复句,从句子转折的功能来看(第二个句 的时候(出于意识流小说全新的艺术追求(在话语
子的转折不仅具有引导思想与情绪发展的功能,还 修辞方面,也采用了全新的话语修辞方式,这种全
有将“我”留存于第一句中的绝望心绪(在第二句 新的话语修辞就是使用不加任何标点符号的句子来 所寄予的“希望”中进行一定程度化解的功能,有 构成话语,如小说的最后一章就以只分段落不加任 力地显示了现代汉语这种转折句式的艺术活力。而 何标点符号的话语构成方式描写人物的内心独
白( 描写陈士成这个旧式读书人心理话语的句式,就不 即意识流,并且用了40余页的篇幅,完全
打破了 仅时断时续(留存了好几个省略号,而且还使用了 有小说以来描写人物心理活动的话语修辞
方式(以 “骈体文”常用的句式结构(如“绅士们既然千方 一种最新的方式,表现了最新的艺术追 求(这种最 百计的来攀亲,人们又都像看见神明似的敬畏” 新追求的价值我们姑且悬置)。从艺术 技巧与话语 2015(10 135
万方数据
修辞的关系来看, “由于这种方法(意识流的方 下文,还是能读出这两个词语后面指的是什么,而 式——引者注)得到了广泛的运用。 ‘意识流’已 绝对不会将描写阿Q心理活动的“女人”一词仅 成为了一种写作技巧的名称。”?既然意识流已经成 只作字面意义的理解,也不会将陈士成的“一仅
径联 为了一种写作技巧的名称,那么,充实这种写作技 捷”解读为“旅途顺利”。其次(从词语的
客观性
巧名称的内容,或者说(体现这种技巧的特殊性与 层面来看。这些描写人物心理活动的词语,都不带
创造性的方法不是别的,正是话语的修辞。 任何作者的情感或思想倾向,完全是根据人物自身 那么意识流小说的话语修辞的特点是什么呢? 意识流动的规律、特点采用的,鲁迅不仅在这些词 如
果要概括可以如是说,那就是讲究“词语联想” 语中完全隐蔽了自己的思想与情感倾向,如鲁迅对
及摈弃任何直接或间接、隐蔽或显然的评议性词 人物讽刺与批判的思想倾向以及“哀其不幸,怒其
语。而鲁迅小说描写人物心理活动的话语修辞正具 不争”的情感倾向,而且也隐蔽了自己的语言风格
有这样的特点。 特点,如鲁迅一贯而突出的“峭拔、幽默”的语言 风格。在这两段描写人物心理活动的话语中没有丝 当鲁迅的《阿Q正传》和《白光》在基本属性上 然不是意识流小说,但说其中有符合意识流小说 毫的显露(真正做到了意识流小说家乔伊斯所说
艺术追求的内容却是完全经受得起检验的,特别是 的: “艺术家就像创造万物的上帝一样留在他的作
在描写人物心理活动方面,其意识流的特点更为明 品之中、之后、之前、之上,他是无形的,仿佛并
不存在于作品之中,而是满不在乎地在一旁修指 显。就我上面所引用的描写阿Q与陈士成的心理活 动的两段话语的特点来看,就是如此。这可以从两 甲。”?将自己对人物褒贬的倾向通过中性的词语所 个方面来分析,首先(从“词语联想”的层面分 构成的话语隐藏于“无形”。 析(我们可以发现,这
两段描写人物心理活动的词 鲁迅小说体现的这种意识流话语修辞的特点,
语无论是从人物本身还是从阅读的审美效果上讲, 不仅与中国传统小说相异。而且也与西方小说不
都具有“联想”性,与“意识流的手法中特别强调 同。中国传统小说最擅长的是人物行为与言语的描 联想”?的词语使用特点十分吻合。从人物本身来 写(即使要揭示人物的心理及其心理活动,也是通 讲,所使用的词语虽然都是较为平常的词语(但这 过人物的行为与言语来“反映”,绝对不采用大段 些词语不仅是人物心理活动的直接呈现,而且还具 话语作静态的描写;即使在最可以、也最应该对人
物的心理活动进行详细描写的情景之下(也往往有显然的“联想”性,如描写阿Q心理活动词语
放
“女人”。这个词语作为一个名词,它主要是指称一 弃这样的描写仍一如既往地采用中国小说最经典的 方式。如中国传统小说最高成就的代表《红楼个对象,但是在阿Q心里(这个名词就不仅是指对
梦》 象(也不仅是指具体的对象——吴妈这个女人(而 对林黛玉临终前的描写就是如此。按说,这
个时候 的林黛玉得知了贾宝玉成亲的消息,心里且是指要与这个对象“做什么”,用阿Q的话来说
一定是五 就是“困觉”。所以,这样一个词语也就通过这种 味杂陈,翻江倒海的,从艺术表现的角
度说,此时 此刻、此情此景也是最适宜对林黛玉具有“联想”性的作用(很生动地揭示了阿Q的意
的心理活动展 开洋洋洒洒描写的机遇。但是,小识活动(而且是深藏于阿Q意识中的性意识的流 说却只写了林黛 玉的一个动作: “黛玉直声叫动,所以,从其效果来看,这个词语的使用,不仅 ”:一句话: 道“宝在话语修辞的层面具有了意识流小说话语修辞的特 玉,宝玉,你好 ”西方小 说虽然有描写人物心 点,而且在描写内容方面也具有了与意识流小说一 理及其活动的传统,这种传
统从文艺复兴时期开始
样的内容。描写陈士成心理活动的词语“一径联 积淀,到了19世纪更是发展到了一个十分完备的
捷”虽然不具有描写人物的潜意识,特别是性意识 程度,特别是在批判现实主义小说与浪漫主义小说 的作用和功能,但其“词语联想”的功能仍然十分 中,杰出地描写人物心理及其活动的话语,更是俯 明显。这个词语是人物从“隽了秀才,上省去乡 拾即是。 “极大地丰富和发展了文学中的心理描
试”联想而来的,所谓“一径联捷”是陈士成联想 写”?。但这些话语在构成的过程中。所遵循的是
到“乡试”的结果(联想到“中举人”甚至“中进 理性原则(人物心理的活动无论多么丰富、奇特,
士”的词语,很恰当地揭示了人物幻想的内容,而 变化、发展无论多么跌宕起伏,都有相应的逻辑线
描写人物的幻想,正是意识流小说着力追求的内容 索可循,同时,也都十分注重作者的介入与评说等 等。但是,意识流小说却完全颠覆了这种理性原 之一。从审美效果上讲,这两个词语的后面虽然都 使用了省略号,但是,读者在阅读的过程中根据上 则,而主要遵循非理性的原则,同时,力图避免作 136 l江汉论坛 万方数据
者在小说中直接出面对人物的精神活动品头论足或 是,就是保有这样“学说”的阿Q,在心理深处也 说教,放手让人物的意识自动地、真实地展现。如 仍然无法消除自己要与女人“困觉”的欲望,这一 方面当然说明了这种欲望的合理性(不然对男女之 此的原则及其做法,当然也存在偏颇,但也为现代
小说的发展作出了新的贡献,这种贡献主要表现在 大防“历来非常严”的阿q怎会萌生这种欲
两个方面,一个方面是这类小说强调描写人物的下 另一方面也讽刺了中国传统的“男女之大望?) 防”观念 意识或潜意识,拓展了描写人物心理活动的广度与 的虚伪性以及阿Q“学说”的可笑性。 所以,鲁迅 深度,也拓展了西方传统小说描写人物心理的艺术 描写阿q潜意识活动的话语虽然很 技巧与手法。如被西方公认为是意识流小说大师的 再少的程度,但在艺术效果和表少,少到了不能 情达意上却不仅使 阿Q被自己的意识所压抑在心英国作家詹姆士?乔伊斯的著名小说《尤利西斯》
理深处的欲望得到了 就是此类小说的代表:另一个方面是,这类小说注 充分的展示,而且也使伴随
着这种欲望的阿Q的思 重或以时间为依凭,截取一个横切面描写不同人物 想及情感倾向得到了更为
在同一时间内的思想与心理活动,或以人物为中 生动的显示,从而立体地 完成了对阿q这个典型 人物形象的塑造,也不露痕 心(截取纵切面描写一个人物在不同时间里的思想 迹地表露了鲁迅对中 国传统文化观念的批判的情
意识的流动,如英国女作家吉尼亚?沃尔夫的著名 态。陈士成心理深处的欲望就是金榜题名。这种欲
小说《达罗卫太太》;或者采用时序颠来倒去的方 望虽然一直存在于他的意识之中,但是却由于说不
法描写人物的意识流,如美国著名小说家威廉?福 清也道不明的原因始终未能实现,因此(小说的开
克纳的著名小说《喧哗与骚动》。如此的艺术追求, 头就描写了陈士成看榜后的失魂落魄的状况,接着 不仅拓展了小说描写人物心理活动的包容度,而且 就描写了陈士成在心中对“中第”后的幻想(而这 也创造了一种新的描写人物心理活动的艺术范 种心理活动的描写,在艺术上不仅完全符合人物的
式——打破现实的时空限制,过去与现在同存、东 现实处境(而且也生动地揭示了人物灵魂深处的精 西南北一体的艺术范式。这也正是意识流小说对西 神状况。作为一个旧式读书人,陈士成皓首穷经力 方小说的发展所作出的重要贡献,也是意识流小说 图中第(可是,经历了十六次科举考试却都名落孙 在20世纪作为一股现代小说思潮的现代特征之所 山没能如愿(如此的结局,使他不仅在社会 上没有 在。 任何地位(而且其生存都成了问题。在这种情况之
鲁迅小说对人物心理的描写也正具有如此的现 下,他太想成功了,太希望如愿以偿了(正是如饥 代
的渴望与这种渴望在现实中没能实现的遭遇(才促 意义。其描写人物心理活动的话语无论多或少 (少的如描写阿Q心理活动的话语只有一个词,多 使他展开了这些虽不着边际,却能安慰他郁 郁寡欢 的如描写陈士成的心理活动的话语)。都在客观上 心境的幻想。而鲁迅如此描写人物 的心理,让陈士 不仅拓展了描写这两个人物心理的深度与广度,直 成幻想他“中第”的“得
意”,其话语不仅因为与 观地展示了被两个人物隐蔽在心理深处的欲望,而 人物的处境相吻合
而从心理的层面揭示了人物的性 且也打破了时空的限制(让两个人物超越了自己所 格特
处的时间与空间,在自己心以为然的幻想中尽情地 征(而且也活画出了一个读书人,尤其是旧式
读书人的人生轨迹与精神特质,既有效地完成了对 披 露了自己心中最向往和最希望得到的东西,从而 人物形象的立体塑造,也以这种“立体塑造”的成 完成了对人物形象的“立体”塑造(显示了意识流 果,显示了借鉴意识流小说描写人物心理的话语的
小说特有的艺术优势及描写人物心理活动“不著一 优势,即描写人物心理的话语往往能直接呈现人物
灵魂深处核心的价值意识,也就是话语本字”而作者情态毕现的特点。阿Q心理深处的欲望
“思想意识本身”(而且是思想意识就是与女人“困觉”(而这种欲望在平时都被阿q 身就是 本身的“流动状
保有且根深蒂固的意识——男女之大防深深地压抑 态”,不是“静止的状态”。同时(这段话语由于呈
在了他的心理深处(不仅被他自己的意识压抑在了 现的不是真的存在的事情,而是人物的幻想。对幻
自己心灵的深处,而且,他的“意识”还扭曲了这 想描写的话语,在修辞学上“是把想象的事情说得
真在眼前一般,同时间的过去未来全然没有关系”?, 种欲望的合理性,使阿Q不仅在行动上很排斥如小 尼姑一类的女人,而且还形成了阿Q似的关于男女 因此,这段抹平了时间的区别与突破了空间束缚 的 描写人物心理活动的话语,也体现了意识流小关系的“学说”,“他的学说是:凡尼姑,一定与
说打 和尚私通:一个女人在外面走(一定想引诱野男 破时空束缚的话语修辞的特点,这种特点。
也正是 人:一男一女在那里讲话,一定要有勾当了。”可 现代意识流小说描写人物心理活动话语修
辞与传统
万方数据 2015(10 137
西方小说描写人物心理活动话语修辞的一个最显然 阿Q作为一位目不识丁的打工者,由于完全没 的区别,也是其现代性的一个重要方面。 有读过书,所以(描写阿Q心理活动的话语不仅 很 短(甚至短到了不能再短。只有一个词语,而且语
三、描写人物“意识流”话语的个性特 句也不完整,时断时续,但话题集中,那就是阿Q
征 想“女人”。这样的话语构成就很符合阿Q“目不识 丁”的知识背景和“打工者”的身份,而话题集 当然,鲁迅小说的这种符合意识流小说描写人 物中,则更进一步地显示了阿Q作为一个目不识丁的 打工者的身份及阿Q“心想”的特点。从小说的心理活动特点的话语修辞,也有自己的个性特
征(这种个性特征就是摈弃了意识流小说“非理 描 写来看,阿Q不仅是一个没有受过任何学
堂教育的
性”的话语构造原则,也摈弃了意识流小说反现实 下层劳动者,而且还是一个没有情趣的人,正因为
主义的话语构造原则。话语所凸显的不仅仅是意识 他目不识丁且没有情趣,所以,当他自己“想” 流小说所青睐的“思想意识本身”,而且有力地揭 “女人”的时候,也就不可能像那些知识分子一样 示了促使人物如此“想”、如此“做”的精神来源, 条分缕析、情意绵绵。使用完整的、逻辑顺畅的,
这正是鲁迅小说话语修辞的现代性的一个重要特 甚至饱含情意的话语来“想”自己的“心事”,也
不可能像那些知识分子一样展开丰富的联想:从女 点。
我们知道,西方的意识流小说的艺术原则是直 人想到爱情,从爱情想到家庭,从家庭再想到未来 接 针对现实主义小说的艺术范式而提出的, “意识 的幸福、快乐等等,只能是用不完整且时断时续的 流小说家认为现实主义小说只注重对外界环境、人 话语“想”自己的“心事”,只能是局限于要一个
女人与他“困觉”的“想”,只能是直奔主题的 物行为的描写和故事情节的安排,而忽略对人物的
感性和内心生活的描绘:在手法上(现实主义小说 “想”。鲁迅描写阿Q心理活动的时候,只用一个
词 往往采取由作者(或叙述者)出面介绍、评论和说 “女人”来描写他的“想”,则正是扣住了 阿Q“心 教的方法”?。由此形成了这个小说流派力图避免 想”的命脉,也同时扣住了阿Q 在这个时候将整个
作者在小说中直接出面对人物的精神活动品头论足 心思都放在女人身上“想”的支配性意识——不孝
或说教,放手让人物的意识自动地、真实地展现的 有三无后为大(这一点与意识流小说描写人物心理
“非理性”的艺术原则和反理性的艺术原则,这种 活动基于非理性的意识刚好相反)。阿Q本来是对 原则及其范式虽然也很有价值,但也留存了一个致 女人有很深的偏见的,但是,由于受了小尼姑的 命的弱点: “现代派(包括意识流小说——引者 “影响”。特别是他无师自通地得来的中国传统的
注)创作的一个主要特征(它在表现方法上的总原 “不孝有三无后为大”观念的作用,他感到了女人
则(就是主观随意性,藐视艺术形象自身的内在逻 的重要。也因此(才在这个时候一门心思地“想”
辑。因此,在他们的作品中,人物的思想行动往往 女人,让潜意识中的性意识在“不孝有三无后为
大”意识的作用下浮出了“男女之大防”意识的外 为突发的、盲目冲动所左右和推动。”?在描写人物 心理活动的时候(其话语构成基本不顾及人物形象 表,也彻底地突破了“男女之大防”意识的束缚。 质的规定性和知识背景。通俗地讲,就是描写读书 所以(鲁迅虽然只用了一个词语来描写阿Q的心 人心理活动的话语与描写目不识丁的人心理活动的 活动(但就是这一个词语,而且是一个普通的理
名词
话语基本一样,从而使得这些话语基本丧失了从心 词语,却不仅匠心别具地构成了一段话语,而且, 还有效地从一个特殊的层面——性意识的层面,进 理层面凸显人物性格及其身份等的作用。而鲁迅小 说描写人物心理活动的话语则恰恰与西方意识流小 一步地强化了关于人物性格及精神特质的描写,在
说在这方面不同,这种不同的基本特点就是鲁迅是 一定意义上丰富了现实主义小说塑造人物形象的方
在现实主义原则基础上借鉴的意识流小说描写人物 法。充分显示了鲁迅在话语修辞方面炉火纯青的修
心理的方法的,所以,鲁迅小说描写阿Q与陈士成 养与杰出的艺术智慧。 这两个人物心理的两段话语
虽然具有意识流小说的 与之相比,描写陈士成的心理活动的话语较 特点,但却由于人物的身份与知识背景不同,因 长,有的语句也不完整且时断时续(但却全是“联 此(话语修辞也泾渭分明,充分体现了人物心理是 想”,或者更确切地说全是“幻想”。而这些话语及
人物思想、性格、身份乃至知识背景的直接反映的 其构成也同样符合人物的身份并同时合乎逻辑地深 现实主义美学原则。 刻地揭示了人物的精神状态。从人物的身份来看, 万方数据
138 I江汉论坛
陈士成虽然落拓潦倒,但他毕竟还是一个教书人( 中描写人物心理活动(实际上还应该包括描写人物
又加上他有着强烈的功名心,所以,他的心理活动 形象、叙述人物的行状)所采用的这样复杂的句式 自然就不会像阿Q那样单纯,只将自己的所思所想 之所以在“传统中绝对见不到”,是因为。鲁迅小 局限于一个对象、一个固定而现实的层面,而是想 说描写人物(包括描写人物心理活动的句式(是具
到了很多人(对象),如绅士们,如房东等等,并 有现代性的句式,这种现代性的句式不仅在性质上
超越了自己残酷的现实遭遇——科举不第、穷困潦 与中国传统文学惯常使用的句式区别开来,而且, 倒,对自己科举中第后的“得意”展开了丰富而具 即使在时间上也与中国传统文学拉开了距离而凸显 体的联想,不仅想到了自己如何一路顺畅地科举中 了自己的“现在”时。正是因为鲁迅小说在描写人 第,而且也想到了自己中第后各类人等对自己的 物心理活动方面所采用的句式具有如此显然的现代
“攀亲”、“敬畏”等。陈士成之所以有如此的心理 性,所以,即使是鲁迅的宿敌也不能不承认: “这
活动,皆因为其身份使然。就身份来说,他是一个 种心理描写,便不是旧小说笔法所能胜任的了。”?
注释: 读书人,而且是地地道道的旧式读书人,而对旧式 文人来说,科举中第是读书的唯一目的,
?许怀中:《鲁迅与中国古典小说》,陕西人民出版 陈士成如 社1982年版,第304页。此幻想自己科举中第的“盛况”,完全符合人物的
?许祖华: 《鲁迅小说描写人物外在特征的传统性 身份及与这种身份密切相关的价值观,鲁迅在小说 与创造性》,《山东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中运用如此的话语描写人物的心理活动(充分显示 2014年第3期。 了遵循现实主义原则描写人物心理的话语的优势( ?袁可嘉: 《现代派文学的思想特征和艺术特征》, 这些话语在揭示人物行为的精神依据的同时,也直 《西方现代派文学问题论争集》上册,人民文学出版社 接彰显了人物的性格、身份与知识背景,符合“真 1984年版(第7页。 实地再现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的现实主义原 ?王蒙:《关于“意识流”的通信》,《鸭绿江》 则。 1980年第2期。 其实(鲁迅小说描写人物心理活动的话语,即 ?转引自樵杉:《乔伊斯与(尤利西斯)》,《外国 的现代性的特征。这种现代使遵循了经典现实主义的原则(也仍然表现了自己 文学》1982年第8期。 性的最直观的特征就是 ?郑伯农: 《心理描写和意识流的引进》,《文学评 论》1981年第3期。 在构成话语的句式上与中国传统小说不同。中国传 统小说描写人物最常用的句式 ?陈望道: 《修辞学发凡》,上海世纪出版集团 是单句,而鲁迅小说
2006年版,第119页。 描写人物,无论是描写人物的心理活动还是描写人
?袁可嘉:《象征派诗歌?意识流小说?荒诞派戏 物的形象特征(都大量地使用了复句的形式,如上 剧》,《文艺研究》1979年第1期。面所列举的鲁迅小说描写陈士成心理活动的话语就 ?嵇山: 《关于现代派和现实主义》, 《华东师范大 是如此。整段话语,由十一个句子构成,这些句子 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1年第6期。 按意义划分则可以分为四个层次,在这四个层次 ?魏志成: 《翻译语言与民族语言——论汉语文学 中(既有由几个并列的单句构成的复句(也有使用 语言中的翻译语言成分》,《鹭江大学学报》1996年第3 在复句中又套单句(如破折号后面的句子都“既然”、“又”这样的连词构成的复句,而且,还 期。
是单?苏雪林:《(阿Q正传)及鲁迅创作的艺
句,这些单句是用来解释前面句子所涉及的内容 《六十年来鲁迅研究论文集》上册,中国社会科学出术》, 版社
的)。如此复杂而又“一波三折”的句式,不仅充 分地满足了按意识流的自然1982年版,第142页。
状态刻画人物心理活动 的作者简介:许祖华,男,1955年生,湖北仙桃 需求,而且,也为中国小说描写人物心理活动提 人,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湖北 供了新的话语构成方式,这正如一位研究鲁迅《阿 文学理论与批评研究中心研究员,湖北武 “一段话语 Q正传》的句子结构的学者所指出的: 430079。 中(层次如汉( 此复杂,但表意却又如此明晰与深刻, 是汉语文学语言传统中绝(责任编辑刘保昌)
对见不到的。”?鲁迅小说
2015(10 139
万方数据
范文五:鲁迅小说中人情心理描写的几个原型
第 quot 卷 第 期 运城学院学报 amp’ quot amp 年 月 -amp./01’ amp2 3.045607 809:6/9lt gt.7 鲁迅小说中人情心理描写的几个原型 梁 竞 男 ( 襄樊学院 中文系,湖北 襄樊 quot) 摘 要:对国民性进行批判,是鲁迅贯穿其一生的文学主题。对社会人情心理进行洞幽烛微的描写,是鲁迅 国民性批判的一个组成部分。鲁迅小说中的人情心理描写可以归纳出这样几个原型:变色龙原型、隔膜原型、看 客原型。每个原型都有自己的特质。鲁迅对它们的批判对当下也有着警示意义。 关键词:鲁迅;小说;人情心理描写;原型 中图分类号:A A 文献标识码: 文章编号: gt ( B ) B quotC B quot 对国民性进行批判,是鲁迅贯穿其一生的文学主 龙庭时, 《 中, 他便又安分不作声了。 孔已己》 咸亨酒题。这批判有多种指向:对制度、文化的抨击;对时事 店的顾客对孔已己极尽挖苦、嘲笑之能事,但一提到丁的针砭;对国民性格的刻画。落笔犀利、冷峻,力透纸 举人,便敬若神明。背。而他最终的目的是改造这病态的国民。 在鲁迅的小说里,变色龙已不再是一种单纯的个 对社会人情心理进行洞幽烛微的描写,是鲁迅国 人行为,而成为一种社会心理。它无所不在,是一种国民性批判的一个组成部分。本文将分析鲁迅小说中人 《 民性的病态。这在 阿 D 正 传》 体 现 得 尤 为 深 刻。 中情心理描写的几个原型:变色龙原型、隔膜原型、看客 “ 阿 D 便是典型的 变色龙”病患者。他每每挨赵太爷、原型,分析原型的特质,鲁迅对它的批判及它对当下的 假洋鬼子之类权势者的打,总低声下气,不敢反抗,并警示意义。 “ 以 儿子打老子”的精神胜利法,来掩盖对实际反抗的 一、变色龙原型 逃遁和消解;然而,在小尼姑和小 E 这等弱小者面前, 变色龙原型是指人的一种媚强欺弱、既奴又霸的 阿 D 不但神气活现而且蛮横霸道,捏脸蛋打嘴巴,很是行为心态,它对权贵者阿谀奉承,奴性十足,对弱小者 威风。未庄的其他村民,也在变色龙之列。他们见风飞扬跋扈,霸性十足,并且这两种截然相反的品性,可 使舵,随着阿 D 的生际浮沉,快速调整对他的态度。即以在一个人身上随时快速地转换,业已成为一种心理 使是一向欺蛮霸道的赵太爷,见阿 D 革命了,也迎着他结构。这是鲁迅小说中人情心理描写的一大主题。 “ 怯怯地低声叫 老 D”。未庄的世界是变色龙的世界。 变色龙行为心态在各个社会均存在,但在专制制 变色龙行为心态,在中国社会如此大盛,与中国封 《 里,度下尤甚。契诃夫曾在 变色龙》 对沙皇统治下的 建专制制度、等级制度大有关系。中国封建专制制度这一形象作过精彩刻画。而在中国的封建社会里,在 以官和权为本位,实施的是强权统治和愚民政策,它制鲁迅小说中的未庄、鲁镇、咸亨酒店里,变色龙更是比 造奴才,又培养帮凶和走狗,是变色龙的渊薮。而中国比皆是。 的封建等级制度, 《 正如鲁迅在 坟?灯下漫笔》中所指 里, 《 头发的故事》 先生因为没有辫子,无论走到 “ 出的: 有贵贱,有大小,有上下。自己被人凌虐,但也哪里,后面皆是一路追逐的笑骂。但他手里添上一支 可以凌虐别人;自己被人吃,但也可以吃别人,一级一手杖,拼命打过几回后,人们便渐渐不骂相安无事了。 级地制驭着”。这必然使人陷入又奴又霸的人格泥淖。 中,《 风波》 赵七爷风闻皇帝坐龙庭了,无形中便觉得 变色龙行为心态,也与行为主体对自己生存利益自己得了势,放下盘在头上的辫子,穿上轻易不肯穿的 及私欲的考虑有关。从此种意义上说,它是人的一种竹布长衫,耀武扬威地去恐吓。但当听说皇帝又不坐 本能。漫长时光里,人类野蛮的制度将其强化,并使它 收稿日期: B B 基金项目:湖北省教育厅社会科学研究一般项目,项目号 quot3A 万 梁竞男 作者
简介: 方数据 , 河南人, (CFC B ) 女, 湖北省襄樊市襄樊学院中文系助教,研究方向为中国现代文学。 ? quotC? 带上了文化意义上的沉积因素, “ 成为一种 集体无意 的可能,并且在民众看来,启蒙者是可怕的,应该被囚 识”。因而,改变和根除它非常困难。 《 禁。 药》 “ 里面, 革命者为愚昧的群众奋斗而牺牲了, 但它的危害却非常之大,鲁迅在其作品里对此反 愚昧的群众并不知道这牺牲为的是谁,却还要因了愚 复抨击。在 华盖集?忽然想到七》 鲁迅写道: 可 《 中, “ 昧的见解,认为这牺牲可以享用。〔quot〕夏瑜在牢狱里向 ” 惜中国人但对于羊显凶兽相,而对于凶兽则显羊相,所 狱卒宣传革命思想,同样被视为疯言疯语,不仅不被理 以即使显着凶兽相,也还是卑怯的国民。这样下去,一 解,反遭嘲笑和唾弃。在民众隔膜的重围里,启蒙者成 定要完结的。” 《 中 了真正 的 孤 独 者。 孤 独 者》 的 魏 连 殳 便 是 如 此。 单纯的奴性固然可悲,单纯的霸性固然可恶,但它 “ 文中两次出现受伤的狼 当深夜在旷野中嗥叫,惨伤中 们各自还只是一种丑恶。变色龙的既奴又霸,能奴则 夹杂着愤怒和悲哀”的意象。隔膜的
志 着更 深 的 堕落。 惨不可攻破,绝望的 奴能霸则霸,则是双重的 丑恶而标
烈,使启蒙者在人群中如置荒原。鲁迅对于这种隔 对于强权,它不思反抗,努力适应;对于弱小者,它横加 膜的描写,其实含有弑圣的意味:先哲往往不被见容于 欺凌,使他们陷入更苦的深渊。变色龙行为心态最终 世,被庸众所仇视,判为异端,处以极刑。这却确实是 “ 、 使社会陷入 强权有理” 弱肉强食的恶性循环。鲁迅 人间的惯例。 对它的批判对当下也具有深刻的警示意义。 中, 《 故乡》 “ 我” 《 中, 与闰土的生疏, 祝福》 “ 我” 二、隔膜原型 和祥林嫂对话的尴尬,则显示出另一种隔膜的悲哀和 隔膜,简单地说,就是人与人之间情意不相通,彼 “ 启蒙的悲凉。 我”的心目中一直存在着闰土少年时 此不了解。它意味着,每个人是独立的个体,人与人之 那飒爽的英姿, “ 当二十余年后, 我”回到故乡时,渴望 间的沟通很困难。它使得人与人充满冷漠,社会人情 能见到他。见到他时才发现,他已经被辛劳的生活折 淡漠,甚至坚冰和鸿沟拥塞在人们心间,彼此温暖成为 磨得像个木偶人了, “ 并且恭敬地对着 我” “ 喊了声 老 不可能,彼此有爱成为不可能。它与建立一个有爱的、 爷” “ 。文中写道: 我似乎打了一个寒噤;我就知道,我 融洽的、美好的世界是相背反的,人与人之间仿佛有一 ” 《 们之间已 经 隔 了 一 层 可 悲 的 厚 障 壁 了。 祝 福》中, 座不可相通的墙。隔膜是鲁迅小说中人情心理描写的 “ 我”是有着新思想的知识分子,或许是以启蒙者自居 又一原型。并且,在鲁迅的小说里,隔膜以几种不同的 的, “ 但当 祥 林 嫂 问 道 一 个 人 死 后 究 竟 有 没 有 魂 灵 形态存在。 , “ 时” 我”便支支吾吾、 —“ 吞吞吐吐了— — 这时我已知 首先是地主、官绅和底层民众间的隔膜。这是中 道自己也还是完全一个愚人,什么踌躇,什么计画,都 国现代文学最普遍的主题之一,也是后来的革命文学 , 挡不住三句问” 最后仓皇而逃。 最主要的表现对象。作为一种社会存在,它也被鲁迅 鲁迅的作品里出现对此种隔膜的种种描写,本身 所深刻地描写。鲁四老爷、赵太爷、七大人等和底层民 是很复杂的,意蕴也深厚。它和启蒙者与民众间文化 众是没有平等沟通的可能的,他们位高权重,富且贵, 上的巨大差异有关,与当时中国普遍落后的思想状况 处于封建等级制度的上层,是封建统治者和封建宗法 有关,也与启蒙者的启蒙方式及途径有关。但作为当 阿 伦理的代言人。祥林嫂、 、闰土等底层民众处于封 时的隔膜一种,却甚是悲凉。 建等级制度的下层,
是贫弱无依的被统治者,被剥削和 其实,在鲁迅的小说里,也写到了底层民众间的隔 压迫, 《 中, 没有最基本的政治权和经济权。 祝福》 就 《 膜。 阿 正传》 阿 与王胡、 并非同仇敌忾, 中, 小 在祥林嫂被穷死被冻死了, “ 鲁四老爷还骂道: 不早不 却是相互斗争。阿 受了权势者的欺辱后,忍气吞声, 晚,偏偏要在这个 时候, ” 小 …… 这 就可见 是 一 个谬 种~ 但立即将它迁怒于与自己一样无权无势的王胡、 中, “《 阿 正传》 阿 也总是无缘无故地被赵太爷、 假 及小尼姑身上,并且表现得很英武,毫无怯懦之色。阿 洋鬼子”打。事实上,地主、官绅与底层民众间的隔膜 与王胡、 甚至不共戴天, 小 依他想:革命时,将他们 是不可调和的,他们是压迫与被压迫的关系,是种尖锐 《 ?校?一个也不留。 祝福》 柳妈与祥林嫂虽同为女佣, 的矛盾,时时存在被激化的可能。 但她对祥林嫂的遭遇并不同情,却是嘲笑、挖苦,又用 在鲁迅的小说中,更着意描写的是知识分子和民 迷信的说法恐吓她, 《 把她送上了不归路。 故乡》中的 众间的隔膜,尤其是启蒙者和被启蒙者间的隔膜。这 杨二嫂与闰土,虽同是家境贫寒,但显然也是没有沟通 种隔膜,深具悲凉意味。极少数怀着启蒙愿望的改革 的可能的。这种平民间的隔膜,也深让人悲哀且痛心。 者,将自在无识、被习惯势力包围的芸芸众生作为启蒙 《 鲁迅在 华盖集?杂感》 “ 中还写道: 死于敌手的 对象。但启蒙者与启蒙对象间的隔膜如天堑鸿沟,启 锋刃,不足悲苦;死于不知何来的暗器,却是悲苦。但 《 和 里, 蒙往往难以为继。 狂人日记》 《 长明灯》 民众将 最悲苦的是死于慈母或爱人误进的毒药,战友乱发的 具有先进思想的启蒙者视为疯子,认为其生活在疯子 流弹,病菌的并无恶意 的入侵,不是 我自己 制定 的死 万 其话语为疯言疯语, 的臆想世界里, 方数据 根本不存在被理解 ” 刑。 这段话耐人寻味,它或许从某些方面暗示了亲人 ? ? 间的隔膜及所造成的悲苦负担,暗示了同一阵营内部 的眼泪 与 咸 亨 酒 店 里 顾 客 对 孔 已 己 的 嘲 笑 并 无 不 的相互攻讦及所放的暗箭。此种隔膜更让人深味世情 — 同— —以她的悲痛为代价的一种廉价的发泄。鲁迅以 的悲凉与无奈。 高超的技巧说明了,甚至她的儿子的令人恐怖的死亡 社 冷 在上述种种隔 膜之下, 会成为 冷 漠、 酷 的 存 ( 在反复地被讲述之后 在小说中,她事实上把这个故事 在,地主、官僚对底层民众恣意欺压,启蒙者的启蒙难 讲了两次)也使她的听众厌烦了。戏弄和嘲笑取代了 以为继,底层民众间充满嘲讽和欺诈,亲人和战友间也 高傲的怜悯,因为村民们又发现新的娱乐材料了。他 充满离间。这样的社会没有温暖,没有爱,更没有希 — 们把她额头上的伤疤——看作是耻辱的标志,谴责她 望。鲁迅冷峻地刻画这悲苦的世界,但冷峻下藏着热 轻易地顺从了第二个丈夫强行的性行为。他们举出另 度,他希望着人与人之间的沟通和这世界的美好。 一种流行的迷信来恐吓她,说两个丈夫在她死后将会 〔quot〕 三、看客原型 争夺她。 ” 鲁迅对于这段情节的描写,让人触目惊心, 看客是鲁迅人情心理描写的又一原型,它对他人 又深信不疑,因为它确实能为我们的现实经验所证实。 的痛苦冷漠旁观、无动于衷,甚至于中获得一种快乐。 看客们咀嚼、赏鉴弱者的痛苦,并要提醒她的痛苦,陷 看客原型是鲁迅反复描写、几乎最深恶痛绝的一种。 她于痛苦。看着这痛苦,看客们发出了愉快的笑声。 看客行为的典型是看杀头。鲁迅在仙台求学时, 看客的行为心态,追根到底是人道主义精神的缺 曾在上课时所放的时事幻灯片上看到过国人这愚昧的 失。它不同情、怜悯他人,反以他人的痛苦为乐。它是 一幕。他对此痛心疾首,决定弃
医从文,来疗救国人精 同情心的丧失,人道的丧失,甚至是变态的:对他人的 神上 的 麻 木。此 后, 迅 在 作 品 里 对 此 反 复 批 判。 痛苦和不幸有着执着的兴趣, 鲁 并把它当作慰藉乃至娱《 药》里面,天不亮,许多人就赶到刑场去看革命者的 乐自己的材料。它 显示出 人的情 感和 人生态 度的残 被杀头, “ 他们的 颈项都伸得很长,仿佛许多鸭,被无形 酷。 的手捏住了的,向上提着” 《 阿 正传》 阿 从城 。 中, 鲁迅对国民的这种卑劣心理最是痛彻,对它的抨 里回来后,觉得自己最值得炫耀的资本之一,便是看了 《 中 “ 击也 最 是 猛 烈。他 在 娜 拉 走 后 怎 样》 写 道: 群 — 杀头— —杀革命党人,他在未庄人面前唾沫飞溅地绘 — —尤其是中国的,— 众,— — —永远是戏剧的看客。牺牲 声绘色描绘,并冷不防将手直劈在王胡伸长的脖颈上。 上场,如果显得慷慨,他们就看了悲壮剧;如果显得觳 而阿 最后的结局竟也是被杀头,被押赴刑场时,当他 觫,他们就看了滑稽剧。北京的羊肉铺前常有几个人 看到后面永是不远不近地跟着的蚂蚁似的人,看到那 张着嘴看剥羊,仿佛颇 愉快,人的牺 牲能 给他们 的益 比鬼火似的狼眼更可怕的眼睛,于一世的胡涂中,似乎 处,也不过如此。” 有些幡然醒悟了。看杀头是看客行为的极端,看客在 以上是对鲁迅小说中人情心理描写的三种原 看他人的被杀中,似乎得到了一种快乐和满足,它显示 — 型——变色龙原型、隔膜原型、看客原型的分别分析。 出人性的残忍。 而这三种原型其实表现着共同的内容:人情的灰暗凉 而在看杀头之外,生活中更普遍地存在着其他种 薄、 “ 使 麻
漠 和 欺 凌。 变 色 龙” 得 人 与 人 相 互 欺 《 和 中, 的看他人痛木 冷
苦。鲁迅在 孔已己》 《 祝福》 对此有 压, 隔膜” “ “ 使得人与人缺乏温情, 看客”对他人的痛 《 中, 卓越的描绘。 孔已己》 屡试不第、胡子花白的孔 苦袖手旁观,这共同组成了鲁迅所要批判的灰色世界。 已己,成了咸亨酒店众人娱乐的材料。他脸上新添的 这三种原型作为一种集体无意识,在各个社会蔓延,在 伤疤,他屡试不第的绝望 心境,都成 了众 人 快 乐的 来 当下也依然存在。鲁迅的批判令人警醒且意味深刻, 源。他们嘲弄、讥笑他,看他尴尬的.
转载请注明出处范文大全网 » 鲁迅小说中的心理描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