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一:生物必修三知识框架图打印
3.1人体的内环境与稳态
组织细胞
组成外界环境
成分
内环境 理化性质温度
消化系统
神经调节
直接
调节机制调节网络
调节循环系统
免疫调节
3.2动物生命活动的调节
外正内负
动作状态
单方向传递突触
特点结构 电荷特点传递特点
神经调节
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
结基构 本 基
方 础大脑的高
式级功能反射弧 分级
调节组成
不同记忆的关系
释放
水盐平衡调节垂体
甲
下垂体释放状
体温调节丘促甲状腺激素腺
脑作用于甲状腺激 素
升高血糖激
胰岛素
胰岛素调
节
动物激素在生产中的应用人工合成激素类似物
免疫器官
非特异性免疫功能防线 防卫 物质基础
免疫活性物质第三道防线
分类
体液免疫细胞免疫
抗原抗原
吞噬细胞
B细胞
记忆细胞免 与靶细胞结合,
疫抗体导致靶细胞裂解死亡
调与抗原结合发挥免疫效应 节
对象 功能监控和清除肿瘤细胞
防卫不足病因HIV攻击免疫系统,使T细胞大量死亡, AIDS异常导致患者散失一切免疫功能免疫失调病
病因 已免疫的机体在再次接受相同抗原刺激时所发生
的反应防卫过当
病因正常免疫反应对自身的组织和器官造成损伤
应用
达
尔詹拜温 3.3植物激素调节低 高文森尔特 浓 浓 实实实实度 度 验验验验促 抑
合成部位进 制
发现生 生
长 长
,分布部位 含义 生理作用 运输方式生长 特点素 体现实例 运输方向
植物激素 作用 促进细胞分裂
作用促进细胞伸长、 促进种子萌发和果实发育种类人工合成 其他植
作用 物激素促进果实成熟
实例作用 促进芽和种子的休眠, 乙烯利;促进叶片和果实的衰老 2,4-D等和脱落
出生率迁入率 样方法特征, ,预调查 种 群 密 测方法 标志重捕法影度基本单位,, 种群响性别比 死亡率迁出率
例
理想条件3.4
数量变化 自然条件“S”型曲线
类型 增长波动稳定和下降种
群体现规律 物种组成丰富度赤道到两极越来越小和 群落
群互助
落包括 斗争种间关系寄生 主要内容
斗争 竞争
斗争
分层现象群落结构
水平结构
过程 初生演替
发展 群落演替
最大 自然生态系统
类型 人工生态系统
组成成分构
结构成
营养结构 食物网
起点从生产者固定太阳能开始。
能量流动途径生
态特点
系 特点
统物质循环 功能实例碳循环
信息传递
信息种类
营养信息 稳定性
恢复力稳定性
3.6生态环境保护
范文二:必修三知识框架
政治必修三 《文化生活》知识框架
第一单元 文化与生活
第一课 文化与社会 (1)文化形式:多种多样
①时间上:无时不在
、文化“万花筒”(2)文化现象普遍性 ②空间上:无处不在
(3)文化特色:不同区域的文化特色不同 特殊性
1)内涵:相对于经济、政治而言的人类全部精神活动及其 产品
一、体味文化、文化是什么?①是人类社会特有的现象,是社会实践的产物 ②是人们的一种素养:后天通过对社会生活的
2)特点:体验逐步培养出来
③是一种精神现象,精神活动离不开物质活动, 精神产品离不开物质载体。
(1)具有丰富的表现形式
、文化的力量(2)文化是一种社会精神力量
(3)认识文化的力量
1)三大基本领域
、相互影响:在经济的基础上关系
①文化推动经济发展-措施
1)文化与经济相互交融②文化是生产力—措施
二、文化与经、相互交融:在时代发展的进程中(2)文化与政治①民主法制建设需要文化
济、政治相互交融②文化关系国家安全—要反对霸权
1)地位
、文化在综合国力竞争中(2)措施
3)意义(作用)
第二课 文化对人的影响
、文化影响面面观(1)文化影响的来源
一、感受文化影响(2)文化影响的表现
、文化影响的特点
、丰富精神世界——表现 二、文化塑造人生
2、增强精神力量——表现 (优秀文化)3、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表现
第二单元
文化传承与创新
第三课 文化的多样性与文化传播
1)民族节日
、异彩纷呈,交相辉映①地位
2)文化遗产②意义
(1)地位
一、世界文化的多样性2、透视文化多样性(2)文化是民族的,又是世界的——表现
1)尊重文化多样性正确态度
①内在要求
(2)尊重文化多样性的要求②首要要求
、尊重文化多样性③必然要求
(3)尊重文化多样性原则
(4)在文化交流中要求
5)尊重文化多样性的意义
1)含义
1、生活中的文化传播2)途径
1)传媒及其发展阶段
二、文化在交流中传播(2)地位
3)功能
1)为什么?
、文化交流:做传播中华文化的使者 2)怎么做?
第四课 文化的继承性与文化发展
1、传统文化面面观 1)概念
2)形式(基本内容)
一、传统文化的继承 1)传统文化具有相对稳定性
、传统文化在今天2)传统文化具有民族性
、正确态度——
1、同一过程的两个方面(关系) 二、文化在继承中发展2、影响文化发展的重要因素(3方面)
、教育在文化传承中
第五课 文化创新
、不尽的源泉1)文化创新
不竭的动力 2)源泉和动力——社会实践(2方面)
一、文化创新的2、作用(意义)——2方面
源泉和作用(1)人民群众是文化创造的主体(文化工作者要
、呼唤文化创新的时代走与群众实践相结合的道路)
2)当代中国文化创作者的使命和职责
、根本途径:立足于社会实践
二、文化创新的途径2、基本途径 1)继承传统,推陈出新(2方面)
2)面向世界,博采众长(3方面)
三、坚持正确方向,克服错误倾向1、把握两对关系
、反对两种错误倾向
第三单元 中华文化与民族精神
第六课 我们的中华文化两大基本特征:源远流长、博大精深 1)古代——辉煌
、发展历程2)近代——衰微
3)现代——再创辉煌
一、源远流长的、见证 1)汉字——中华文明的重要标志
中华文化2)史书典籍——中华文化一脉相传的重要见证
(我们要全面认识传统文化,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使之与当代社会相适应,
与现代文明相协调)
、从独特性看(内容)(1)文学艺术①特点
②作用和地位
(2)科学技术
二、博大精深的 、从区域性看(区域文化的多样性)①形成原因
中华文化②不同区域文化之间的关系
、从民族看(1)各民族文化与中华文化的关系(4点)
(2)意义
、包容性:求同存异、兼收并蓄
第七课 我们的民族精神
、中华民族之魂1)中华文化的力量集中表现为民族精神的力量
2)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意义(4方面)
一、永恒的中华 民族精神、中华民族精神的基本内涵
1)爱国主义的地位
、永远高扬爱国主义的旗帜2)爱国主义的巨大作用
3)爱国主义的特点
含义:随时代变化而不断丰富
二、弘扬中华、 时代性特征表现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井冈山、长征、延安精神等 民族精神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雷锋、大庆、抗洪精神
、弘扬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性(重要任务)——(4点)
、弘扬中华民族精神的措施(怎么做?)——(4点)
范文三:高中生物必修三知识框架
篇一:高中生物必修3知识点
篇二:高中生物必修三知识点整理
一、 内环境——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
1血浆
淋巴
组织液
2(组织细胞(如肌肉细胞、肝细胞、神经细胞??)生活的内环境:组织液
血细胞生活的环境:血浆
淋巴细胞、吞噬细胞生活的环境:淋巴
毛细血管壁细胞生活的内环境:组织液、血浆
毛细淋巴管壁细胞生活的内环境:组织液、淋巴
温 度:37?左右
3(酸碱度:PH为7.35—7.45 (缓冲物质: HCO3—、 HPO42—)
渗透压:溶液浓度越大,渗透压越大,吸水
4(稳态:正常机体通过调节作用,使各个器官、系统协调活动,共同维持内
1
环境的相对稳定(注意:不能写恒定) ((
5(稳态的调节机制: 神经—体液—免疫调节网络 。
6(与内环境稳态有直接关系的系统:消化系统、呼吸系统、循环系统、泌尿
系统
二、人体的神经调节
1(神经系统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神经元(即神经细胞),它由 细胞体和突起构成,后者包括树突和轴突两种。轴突或长的树突外包髓鞘,构成神经纤维。
2(神经元的功能——接受刺激,产生并传导兴奋。
3(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反射 ,完成这一过程的结构基础是 反射弧 ,
它通常由
感受器 、 传入神经 、 神经中枢 、 传出神经
、效应器 五部分组成。(不能颠倒)4.神经调节的类型:非条件反射(生来就有的)、条件反射(后天学习获得的)
5(静息电位: 外正内负 ;动作电位: 外负内正。
6(兴奋的传导方向与膜内电流方向一致,与膜外电流方向相反。
7(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方向为 双向 的,在神经纤维之间为单向 的。
8(兴奋在神经纤维上以 电信号形成传导。兴奋在两个神
2
经纤维之间传递
时信号为 电信号?化学信号?电信号。
9(神经元之间的信息传递是通过 突触 进行,该结构包括 突触前膜 、 突
触间隙 、 突触后膜 三部分。由于神经递质 只存在于突触小泡中,只能由突触前膜释放,作用于突触后膜,因此兴奋在神经元之间只能是单向传递的:即从一个神经元的轴突传到下一个神经元的细胞体或树突,故突触有 轴突—胞体 型和 轴突—树突 型两种类型
10(维持身体平衡的神经中枢位于小脑;呼吸中枢、心血管中枢位于脑干;体温调节中枢、水盐平衡调节中枢在下丘脑。
11(人体神经调节的最高级中枢位于大脑皮层,低级中枢位于脊髓。一般来说,低级中枢受高级中枢的调控。
12(人脑特有的高级中枢为 语言中枢 。S区(运动性语言中枢)受损伤称为运动性失语症;H区(听觉性语言中枢)受损伤,称为听觉性失语证;W区(书写性语言中枢)受损伤称为失写证;V区(视觉性语言中枢)受损伤称为失读症
三、体液调节
1(体液调节的主要内容是 激素调节 ,其他调节因子如 CO2 等。
2(人们发现的第一种激素是 促胰液素 。
3
3
————? CO2 + H2O + 能量 分 化
氧化分解 合 成————? 肝糖原、肌糖原 转化 ————? 脂肪、某些氨基酸
等
4(胰岛素的化学本质是 蛋白质,性激素的化学本质是 固醇 (属于脂质)
5(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 由下丘脑分泌;促甲状腺激素由垂体分泌,作用是
促进 甲状腺的生长发育,调节甲状腺激素的合成和分泌。
6(甲状腺激素由甲状腺分泌,作用是促进新陈代谢和生长发育;提高神经系统的兴奋性;
加速体内物质的氧化分解。幼年期分泌少会得 呆小症(智力低下),成年期分泌少会得大脖子病(地方性甲状腺肿),成年期分泌过多会得甲亢,合成甲状腺激素的重要元素是碘。
7(生长激素由 垂体 分泌,幼年期分泌过少会得侏儒症(智力正常)。
8(性激素包括 雌性激素和雄性激素,分别由卵巢和睾丸分泌。
9(协同作用(作用相同) 例: 生长激素与甲状腺激素 、胰高血糖素与肾上腺素
4
拮抗作用(作用相反) 例: 胰岛素与胰高血糖素
10(甲状腺激素的分级调节(下丘脑是连接神调节与激素调节的枢纽)
转
促甲状腺激素反馈
?
甲状腺
? ?
所有细胞
1112(体液调节:慢,范围广,作用时间长 神经调节:迅速准确,范围局限,作用时间短暂
动物体的的生命活动常常同时受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一般情况下,以神((经调节为主。
13(人体体温调节和水盐调节中枢是下丘脑,调节方式为神经—体液调节
14(饮水不足、失水过多、食物过咸,抗利尿激素释放增加,促进肾小管和集合管对水的重吸收,尿量减少。
四、免疫调节
免疫器官:扁桃体、淋巴结、胸腺、脾、骨髓 吞噬细胞
细胞——骨髓中产生,骨髓中成熟
1T细胞——骨髓中产生,胸腺中成熟
抗体——浆细胞产生
5
淋巴因子——T细胞产生
溶菌酶
功能:防卫功能、监控和清除功能
第一道防线:皮肤、黏膜非特异性免疫
2(三道防线第二道防线:体液中的杀菌物质和吞噬细胞(每人都有,生来就有)
特异性免疫
细胞免疫(后天获得)
3(体液免疫(浆细胞<或称效应B细胞?抗体)
记忆B细胞
增殖化 B细胞 ?二次免疫
效应B(化学本
质:蛋白质)
抗原抗体复合物
4(细胞免疫(效应T 记忆B细胞
抗原?吞噬细胞?T ?二次免疫
效应T细胞:与靶细胞密切接触,使靶细胞裂解死亡
?
病原体被吞噬、消灭
5(紊乱。
6
7(艾滋病全称)文简写细胞。其传播途径主要有 血液、
6
母婴、性接触三种途径。
五、植物的激素调节
1. 生长素的产生部位:胚芽鞘尖端;作用部位:尖端的下部。
2(植物的感光部位:胚芽鞘尖端;弯曲部位:尖端的下部
3(生长素的运输方式:主动运输。
4(生长素的运输方向:横向运输——向光侧?背光侧
极性运输——形态学上端?形态学下端
5(植物的向光性:在单侧光的照射下,背光侧生长素浓度高,长得快;向光侧
生长素浓度低,长得慢,故向光弯曲。
6(生长素的作用:既能促进生长,又能抑制生长。
既能促进发芽,又能抑制发芽。
既能防止落花落果,又能疏花疏果。
生长素作用的两重性:一般情况下,低浓度促进生长,高浓度抑制生长,甚至杀死植物。7(对生长素的敏感程度:双子叶植物单子叶植物。同一植株:根芽茎
篇三:高中生物必修3知识点总结
必修3稳态与环境知识点
第一章:人体的内环境与稳态
1、体液:体内含有的大量以水为基础的物体。
7
2/3)
体液1/3):包括:血浆、淋巴、组织液等 2、体液之间关系:
血浆
组织液 3、内环境:由细胞外液构成的液体环境。
内环境作用: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
4、组织液、淋巴的成分和含量与血浆的相近,但又不完全相同,最主要的差别在于血浆中含有较多的蛋白质,而组织液和淋巴中蛋白质含量较少 5、细胞外液的理化性质:渗透压、酸碱度、温度。 6、血浆中酸碱度:7.35---7.45
调节的试剂: 缓冲溶液: NaHCO3/H2CO3 Na2HPO4/
NaH2PO4
7、人体细胞外液正常的渗透压:770kPa、正常的温度:37度
8、稳态:正常机体通过调节作用,使各个器官、系统协调活动、共同维持内 环境的相对稳定的状态。
内环境稳态指的是内环境的成分和理化性质都处于动态平衡中
9、稳态的调节: 神经免疫调节网络内环境稳态的意义:内环境稳态是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
第二章;动物和人体生命活动的调节
1、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反射 神经调节的结构基础:反
8
射弧
反射弧:感受器?传入神经(有神经节)?神经中枢?传出神经?效应器(还包括肌肉和腺体) ?无感觉无效应?无感觉无效应(产生兴奋不能传导)?无感觉无效应(产生兴奋,传导无法分析)?有感觉无效应?有感觉无效应
神经纤维上 双向传导 静息时 外正内负 钾离子外流 静息电位 ? 刺激 ? 动作电位? 电位差?局部电流
2、兴奋传导 突触小体:电?化学突触后膜:化学?电
神经元之间(突触传导)单向传导
突触小泡(递质)? 突触前膜?突触间隙? 突触后膜(有受体)?产生兴奋或抑制
3、人体的神经中枢:
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水平衡调节中枢、
生物的节律行为
脑干:呼吸中枢
小脑:维持身体平衡的作用 大脑:调节机体活动的最高级中枢 脊髓:调节机体活动的低级中枢 4、大脑的高级功能:
书写中枢(W区)?失写症(能听、说、读,不能写)
运动性语言中枢(S区)?运动性失语症(能听、读、写,不能说) 听性语言中枢(H区)?听觉性失语症(能说、写、读,不能听) 阅读中枢(V区)?失读症(能听、说、
9
写,不能读) 5、激素调节:由内分泌器官(或细胞)分泌的化学物质进行调节 (1)激素调节是体液调节的主要内容,体液调节还有CO2的调节 (2)人体主要激素及其作用 2
6、人体正常血糖浓度;0.8—1.2g/L
低于0.8 g/L:低血糖症 高于1.2 g/L;高血糖症、严重时出现糖尿病。 7、人体血糖的三个来源:食物、肝糖原的分解、非糖物质的转化 三个去处:氧化分解、合成肝糖原肌糖原、转化成脂肪蛋白质等 8、血糖平衡的调节
A血糖高?胰岛B细胞?胰岛素增加??促进血糖氧化分解、脂肪的转化、合成糖原?抑制肝糖原的分解、非糖物质的转化?血糖降低(体液调节)
B血糖高?下丘脑(感受器)?胰岛B细胞(效应器)同上(神经—体液调节)
C血糖低?胰岛A细胞?胰高血糖素增加?促进肝糖原的分解、非糖物质的转化?血糖升高(体液调节) D血糖低?下丘脑(感受器)?胰岛A细胞(效应器)同上(神经—体液调节) E血糖低?下丘脑?肾上腺?肾上腺素?促进肝糖原的分解、非糖物质的转化?血糖升高 胰岛素抑制胰高血糖素的分泌,胰高血糖素促进胰岛素的分泌 糖尿病人:多食、多尿、多饮,体重减轻 9甲状腺激素的分级调节
寒冷或过度紧张?下丘脑?促甲状腺激素释放素?垂体?促甲状腺激素?甲状腺?甲状腺激素 甲状腺激素分泌过
10
多又会反过来抑制下丘脑和垂体的作用,这就是反馈调节(生态系统中也存在)。 体温调节:
A寒冷环境(神经—体液调节):皮肤冷觉感受器?(传入神经)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传出神经)a增加产热:?骨骼肌战栗?肾上腺素、甲状腺激素分泌,加快物质分解,提高新陈代谢?立毛肌收缩b减少散热:?血管收缩?血流量减少?汗腺分泌减少,甚至停止分泌
B炎热环境(神经调节):皮肤温觉感受器?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增加散热:汗腺分泌,血管舒张 主要产热器官:肝脏和骨骼肌主要散热器官:皮肤
3
10、激素调节的特点:微量和高效、通过体液运输(人体各个部位)、作用于靶器官或靶细胞 11、神经调节与体液调节的区别
12、水盐平衡调节:
A饮水不足、失水过多、吃的太咸?细胞外液渗透压升高?下丘脑渗透压感受器?垂体(效应器)?抗利尿激素(下丘脑合成,经垂体释放,作用于肾小管、集合管,作用重吸收水)?肾小管、集合管重吸收水?减少尿量(神经—体液调节)
B饮水不足、失水过多、吃的太咸?细胞外液渗透压升高?下丘脑渗透压感受器?大脑皮层(效应器)?产生渴觉?
11
主动饮水,补充水分 13、神经调节与体液调节的关系:
?:不少内分泌腺直接或间接地受到神经系统的调节
?:内分泌腺所分泌的激素也可以影响神经系统的发育和功能
甲状腺激素成年人分泌过多:甲亢 过少;甲状腺肿大(大脖子病)婴儿时期分泌过少:呆小症 内分泌系统的总中枢:下丘脑(感受器、效应器、调节中枢、传到兴奋) 免疫器官(如:扁桃体、淋巴结、骨髓、胸腺、脾等) 吞噬细胞
14、免疫系统的组成免疫细胞淋巴细胞: T细胞(在胸腺中成熟)B细胞(在骨髓中成熟)免疫活性物质(如 :抗体)
第一道防线:皮肤、粘膜等
特异性免疫(获得性免疫) 第三道防线:免疫器官和免疫细胞 在特异性免疫中发挥免疫作用的主要是淋巴细胞 16、免疫系统的功能:防卫功能、监控和清除功能 17、体液免疫(抗原未进入细胞):
4
抗原?吞噬细胞?T细胞?B细胞??浆细胞?抗体?记忆细胞 18、免疫(抗原进入细胞):
抗原?吞噬细胞?T细胞??效应T胞?与靶细胞接触,使其裂解死亡,释放出抗原,最终被吞噬细胞吞噬?记忆细胞 19、
12
20、免疫失调疾病:A防卫不足:几乎失去一切免疫功能—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症—艾滋病(逆转录病毒) B防卫过度:?免疫系统攻击自身而引起—自身免疫病—类风湿性关节炎、系统性红斑狼疮 ?发作快,消退快,非首次接触抗原时发生—过敏反应—皮肤荨麻疹
第三章:植物的激素调节
1、在胚芽鞘中感受光刺激的部位在胚芽鞘尖端,向光弯曲的部位在胚芽鞘尖端下部,产生生长素的部位
在(((((((((((((((((((((((((((((((胚芽鞘尖端。植物长
不长砍有无生长素,弯不弯看生长素分布是否均匀。 2、胚芽鞘向光弯曲生长原因:
?:横向运输(只发生在胚芽鞘尖端):在单侧光刺激下生长素由向光一侧向背光一侧运输(重力) ?:纵向运输(极性运输):从形态学上端运到下端,不能倒运
?:胚芽鞘背光一侧的生长素含量多于向光一侧(向光生长素多生长的快,背光生长素少生长的慢),因而引起两侧的生长不均匀,从而造成向光弯曲。
区别于根的正向地性、茎的负向地性:
生长素浓度:A=B,C=D,但对根而言,A点促进生长,C点抑制生长,所以根向下弯曲;而对茎,B、D点都促进生长,但D点的促进作用大,故茎向上生长(可对照课本P50的图理解)。
13
5
14
范文四:政治必修三知识框架
?文化遗产a.地位:文化遗产,是一个国家和民族历史文化成就的重要标志。 b.作用:a)文化遗产不仅对于研究人类文明的演进具有重要意义 b)而且对于展现世界文化的多样性具有独特作用 (2)文化多样性的含义:世界文化是由不同民族、不同国家的文化共同构成的。 (3)文化既是民族的又是世界的 ?各民族间经济的和政治的、历史的和地理的等多种因素的不同,决定了各民族文化之间存在着的差异,(即文化的民族性)。所以,文化是民族的,(即各民族都有自己的文化个性和特征)。 ?世界文化是由各民族、各国家文化共同构成的。又由于世界各民族的社会实践有其共性,有普遍的规律,在实践中产生和发展的不同民族文化也有共性和普遍规律,即文化的世界性。所以,文化又是世界的。 (4)对待文化多样化的正确态度:尊重文化多样性 ?既要认同本民族文化 ?又要尊重其他民族文化相互借鉴、求同存异,尊重我、世界文化多样性,共同促进人类文明繁荣进步。 (5)为什么要尊重文化多样性 ?内在要求 尊重文化多样性是发展本民族文化的内在要求。民族文化起着维系社会生活、维持社会稳定的重要作用,是这个民族生存与发展的精神根基。 ?必然要求 尊重文化化多样,是实现世界文化繁荣的必然要求。 一个民族的文化成就,不仅属于这个民族,而也属于整个世界 (6)承认世界文化多样性,尊重不同名族文化,必须遵循各民族一律平等的原则 ?这就要求我们在文化交流中,要尊重差异,理解个性,和平共处,共同促进世界文化的繁荣。 ?只有在民族平等的基础上,才能做到世界各国人民相互尊重,共同发展;只有保持世界文化的多样性,世界才更加丰富多彩,充满生机与活力。 2.文化传播 (1)文化传播的重要途径①商业贸易②人口迁徙③教育④总之,小到亲朋聚会、外出旅游。大到各种经济、政治、文化活动,都可以成为文化传播的途径。 (2)现代文化传播的主要手段:大众传媒 ?含义 a.传媒真正面向大众传递信息,是以印刷媒体的推广为标志的。 b.现代社会中的传媒有报刊、广播、电视、网络等多种形式,这类传媒被称为大众传媒。 ?依托现代信息技术,大众传媒能够最大程度地超越时空的局限,汇集来自世界各地的信息,日益显示出文化传递、沟通、共享的强大功能 ?大众传媒,已成为文化传播的主要手段。 (3)文化交流 ?意义 a.有利于促进中华文化在世界的传播,扩大中华文化的国际影响力;外域文化传入中国促进了中华文化的发展和进步 b.有利于保持和尊重文化多样性 c.有利于不同民族文化之间的传播交流借鉴融合有利于世界文化的发展和繁荣,促进人类文明繁荣 ?做中外文化交流的友好使者a我们既要热情地欢迎世界各国的优秀文化在中国传播,吸收各国优秀文明成果b又要主动地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增强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 3.文化继承 (1)传统文化具有继承性。传统文化继承性的表现形式:?传统习俗的继承?传统建筑的继承?传统文艺的继承④传统思想的继承 (2)传统文化的特点?传统文化具有继承性。没有文化的继承,就没有文化的积累。 ?传统文化具有相对稳定性。传统文化在世代相传中保留着基本特征,同时,它的具体内容又能够因时而变。 ?传统文化具有鲜明的民族性。一个民族的传统文化,对形成本民族的性格、心理、道德等特征方面,起着重要作用,是维系本民族生存和发展的精神纽带。 (3)传统文化的作用(双重性) ?在社会发展过程中,随着生产力的发展,经济、政治的变化,传统文化的相应内容如果能适应社会生活的变迁,不断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精神需求,就能对社会与人的发展起积极作用。
?反之,如果一成不变,传统文化也会起阻碍社会进步、妨害人的发展的消极作用。
?对待中国传统文化,应该在继承的基础上发展、创新,不断推陈出新、革故鼎新 ?反对历史虚无主义和守旧主义 (5)文化继承与文化发展的联系 ?继承是发展的前提,发展是继承的必然要求。继承和发展,是同一过程的两个方面 ?在继承的基础上发展,在发展的过程中继承。 (6)影响文化发展的重要因素 ?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 ?科学技术 a科学技术的进步,是促进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也是推动文化发展的重要因素。 b自古以来,科学技术中每一项重大发现和发明都推动了人类社会的经济、文化的发展。 C现代信息技术的运用,使收集、选择、传递、储存文化资源的方式发生了根本变革,极大地促进了文化传播继承与发展。 ?思想运动 ④教育 a教育是人类特有的传承文化的能动性活动,具有选择、传递、创造文化的特定功能 b.随着教育方式的不断变革,教育在人类文化的传承中将产生越来越大的影响。 4.文化创新 (1)文化发展的实质就在于文化创新 (2)文化创新的源泉和动力 ?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源泉 ?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动力 (3)文化创新的作用和意义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也是文化富有生机与活力的重要保证 ?文化创新可以推动社会实践的发展。 ?文化创新能够促进民族文化的繁荣。 (4)人民群众是社会实践的主体,也是文化创造的主体 (5)文化创新的途径 ?根本途径:立足于社会实践 ?基本途径 a继承传统,推陈出新b面向世界,博采众长 ?坚持正确方向,克服错误倾向 (6)如何进行文化创新 ?立足于社会实践。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根本途径 ?发挥人民群众在文化创新中的主体作用,着眼于人民群众不断 ?继承传统,推陈出新。对于传统文化,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④面向世界,博采众长 ⑤坚持正确方向,克服错误倾向。 ⑥在时代的高起点上,推动文化内容、形式、体制机制、传播手段等不断创新
第四单元:发展
中国特色社会主
义文化
?发展人民大众喜闻乐见的大众文化 A应提供多种类型多样风格的文化产品,满足人民的文化需求 B发展先进的健康有益的文化 C发展面向广大人民,反映人民利益和呼声,为人民大众所喜闻乐见的社会主义大众文化。 ④我们所倡导的大众文化是面向广大人民,反映人民的利益和呼声,为人民大众喜闻乐见的社会主义大众文化。 (2)面对纷繁复杂的文化现象,我们要提高辨别不同性质的文化眼力,增强抵制落后文化和腐朽文化的能力 ?落后文化的含义表现形式和对策 ?腐朽文化的含义危害以及对策 ?落后文化和腐朽文化存在的原因:A历史原因我国曾长期处于封建社会,封建思想的残余和旧的习惯势力根深蒂固,封建文化并没有完全推出历史舞台。 B外部原因:经济全球化和信息网络技术的发展,既为文化传播提供了更广阔的空间,也加剧了西方资本主义腐朽思想文化对我国思想文化领域的冲击 C现实原因: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在带来文化活力的同时,还导致不同社会群体价值取向、文化选择的多样化;市场经济自身的弱点,诱发了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极端个人主义等不良思想,滋生唯利是图、权钱交易、损人利己、欺诈勒索等现象。 (3)我国加强文化建设的必然要求 ?大力发展先进文化?支持健康有益文化?努力改造落后文化④坚决抵制腐朽文化 2.发展中国特色社主义文化 (1)什么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 在当代中国,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建设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 (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作用和地位 ?作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始终坚持以科学的理论武装人,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以高尚的精神塑造人,以优秀的作品鼓舞人,无论是思想内容还是表现形式,都发挥着强有力的导向和示范作用。 ?地位:社会主义文化以其自身的科学性和先进性,并依靠社会主义政治和经济力量,在人民大众的文化生活中始终占据着主导地位。 (3)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宏伟目标;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 (4)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根本任务 :培育四有公民 提高两个素质 (5)如何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 ???④⑤⑥⑦⑧⑨⑩11 3.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 (1)是发展中国社会主义文化的宏伟目标 (2)必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道路 (3)关键是增强全民族文化创造活力,为此需要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 (4)必须推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全面发展,努力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 (5)如何实现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 ???④⑤⑥⑦⑧⑨⑩11 4.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 (1)为什么走? ?是中华文化复兴的必然选择,是发展先进文化,实现中华文化复兴的唯一正确道路
?是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必由之路
A这个道路是由我国社会制度、发展道路和党的性质宗旨决定的
B是由继承和创新中华民族优秀历史文化的要求决定的
C是由我国文化自身发展规律和人民群众根本意愿决定的
D是由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的现实需要决定的。
第四单元:发展
中国特色社会主
义文化 ④更有自信地迈向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目标 ⑤树立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 ⑥立足于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汲取人类优秀文化成果,与时俱进,不断创新。 5.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 (1)必要性和重要性 ?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必须推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全面发展,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反战道路,必须努力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 ?精神文明建设搞好了,人心凝聚,精神振奋,各项事业才会全面兴盛。精神文明建设搞不好,人心涣散,精神颓废,各项事业都难以搞好。 ?社会主义精神文明为物质文明和政治文明提供思想保证、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 (2)根本任务:培育四有公民 提高两个素质 (3)基本内容?思想道德建设 ?科学文化建设 A必须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B必须大力发展科教事业C必须深化文化体制改革,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 (4)根本途径 立足于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开展精神文明创建活动。 ?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创建活动,是亿万人民参加文化建设的伟大实践。 ?做新时期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传播者,是当代中国青年成长成才的必然选择。 6.加强思想道德建设 (1)为什么?思想道德建设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中心环节和重要内容 ?集中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性质和前进方向
?加强思想道德建设有利于培育四有公民,提供公民的思想道德素质
④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必须牢牢抓住思想道德建设这个中心环节
(2)核心和原则
核心:为人民服务 原则:集体主义
(3)全面提高公民道德素质是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的基本任务。
(4)如何加强?
?要以为人民服务为核心,以集体主义为原则
?必须大力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把它们作为凝魂聚气、强基固本的基础工程。
?全面提高公民道德素质,倡导社会主义荣辱观。
④要发挥道德模范的榜样作用,要推动学雷锋活动,学习宣传思想道德模范常态化
⑤加强科学文化发展,追求更高的思想道德目标
7.大力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1)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内容
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 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 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 倡导社会主义荣辱观
(2)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内容 国家个人社会
(3)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关系
(4)建设社会核心价值体系、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作用
(5)建设社会主义荣辱观
8.全面提高公民思想道德素质
(1)解决思想道德冲突的重要途径
(2)科学文化修养和思想道德修养的关系:相辅相成、相互促进
(3)加强自身的思想道德修养
(4)追求更高道德目标的要求
(5)如何提高公民的思想道德素质
?源远流长 : A.古代辉煌历程 B.见证:a.汉字 b.史书典籍 ?博大精深 A.独树一帜,独领风骚 B.一方水土,一方文化 C.中华之瑰宝,民族之骄傲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一个重要的原因在于它的包容性
第三单元:中华
文化和民族精神 A.内容:求同存异 兼收并蓄 B.意义(作用)这种文化的包容性,有利于与其他民族文化在和睦的关系中交流,增强对自身文化的认同和对其他民族文化的理解。 (2).中华文化的力量、作用: ?文化是一种精神力量 ?中华文化的力量深深熔铸在民族的生命力、创造力、凝聚力之中,是激励中国人民几千年来克服艰难险阻、战胜内忧外患、创造幸福生活的强大精神力量,也是激励每个中华儿女共同创造祖国美好明天的不竭力量之源。 2. 中华民族精神
(1)中华民族精神的基本内涵
中华民族形成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
(2).中华民族精神具有巨大作用:?中华民族精神深深根植于绵延数千年的优秀传统文化之中,始终是维系各民族人民共同生活的精神纽带,支撑中华民族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支柱,推动中华民族走向繁荣强大的精神动力,是中华民族之魂。
?中华民族精神集中体现了中华民族的整体风貌和精神特征,体现了中华民族共同的价值追求,是中华民族永远的精神火炬。
(3)中华民族精神随着时代的发展而不断丰富和发展
(4)为什么要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
?作用:A中华民族精神深深根植于绵延数千年的优秀传统文化之中,始终是维系各民族人民共同生活的精神纽带,支撑中华民族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支柱,推动中华民族走向繁荣强大的精神动力,是中华民族之魂。
B.中华民族精神集中体现了中华民族的整体风貌和精神特征,体现了中华民族共同的价值追求,是中华民族永远的精神火炬。
?当前国际形势:当前,面对世界范围内各种思想文化的相互激荡,要是全体人民始终保持昂扬向上的精神状态,必须更高地举起民族精神的火炬,把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作为文化建设极为重要的任务。?
?必要性: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是提高全民族综合素质的必然要求
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是增强我国国际竞争力的要求
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是坚持社会主义道路的需要
④重要意义:
大力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就是铸造中华民族的精神支柱,为中华民族生存和发展强基固本。 有利于提高全民族综合素质
有利于增强我国国际竞争力
有利于坚持社会主义道路
有利于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5)怎么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
?最重要的是发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主心骨”的作用
?必须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
?必须正确对待外来思想。既要积极吸收借鉴国外优秀文化成果,又要抵制西方文化中腐朽落后思想的危害,警惕西方敌对势力对我国进行西化、分化的图谋
④必须把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相结合。
⑤必须立足于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
范文五:政治必修三知识框架
?? ??(3) ,,(2)a. 念 , ,,(1)朽的文化则会阻碍社会的发展。,b.,b.a.,?现在民族和国家的历史中。展产生深刻的影响。这种影响,注意,影响有好有坏,,不仅表现在个人的成长历程中,而且表?2.?动、??(2)(1)1.c.不同民族的不同性质的文化对社会发展的作用不同。,先进的、健康的文化会促进社会的发展,落后的、腐一定的文化由一定的经济、政治所决定。经济是基础,政治是经济的集中表现,文化是经济和政治的反映。文化的作用1.作用,地位文化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文化与政治相互交融文化与经济相互交融人类社会发展到今天,文化与经济政治相互交融的特点,日益显著文化反作用于一定的政治、经济,给政治经济以重大影响经济政治决定文化文化塑造人生特点表现,来源,,b.a.文化与经济政治相互影响文化作为一种精神力量,能够在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转化为物质力量,对社会发人们的精神活动离不开物质活动每个人所具有的文化素养,不是天生的,而是通过对社会生活的体验,特别是通过参与文化活文化是人类社会特有的现象。文化是由人所创造、为人所特有的。文化对人的影响文化在综合国力竞争中文化与政治经济相互交融世界范围内反对文化霸权主义的斗争,成为当代国际政治斗争的重要内容。企图削弱和取代别国的民族文化,以推行强权政治。文“文化”是相对于经济、政治而言的人类全部精神活动及其产品。文化是什么随着世界多极化的发展,奉行霸权主义的国家,借助文化渗透的方式,竭力推销自己的价值观随着民主和法制建设的发展,人们为了参与政治生活,需要更高的文化素养。 接受知识文化教育而逐步培养出来的化的特点,潜a.b.a.文化对人的影响,来自于特定的文化环境,来自于各种形式的文化活动。d.c.b.文化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创造力和凝聚力的重要源泉实践活动、认识活动和思维方式。交往行为和交往方式。文化是综合国力竞争中维护国家利益和安全的重要精神武器。文化越来越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移默化的影响深远持久的影响 文化,影响不同民族和国家各具特色的发展道路。 (双重性, c.b. a.优秀文化能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优秀文化能增强人的精神力量 优 秀文化能丰富人的精神世界 a.c.b. 文化生产力在现代经济的总体格局中的作在经济发展中,科学技术的作用越来越重要。发展教育事业、培养各种高素质人才、提高劳动者素质越来越重要。 ,精神产品离不开物质载体文化的本质,是一种社会精神力量。 支撑。 用越来越突出。
第一单元
文化与生活
1.世界文化多样性
,1,民族节日和文化遗产
,民族节日,a.蕴涵着民族生活中的风土人情、宗教信仰和道德伦理等文化因素,是一个民族历史文化
的长期积淀。
b.庆祝民族节日,是民族文化的集中展示,也是民族情感的集中表达
,文化遗产a.地位,文化遗产,是一个国家和民族历史文化成就的重要标志。
b.作用,a)文化遗产不仅对于研究人类文明的演进具有重要意义
b)而且对于展现世界文化的多样性具有独特作用
,2,文化多样性的含义,世界文化是由不同民族、不同国家的文化共同构成的。
,3,文化既是民族的又是世界的
,各民族间经济的和政治的、历史的和地理的等多种因素的不同,决定了各民族文化之间存在着 的差异,,即文化的民族性,。所以,文化是民族的,,即各民族都有自己的文化个性和特征,。
,世界文化是由各民族、各国家文化共同构成的。又由于世界各民族的社会实践有其共性,有普
遍的规律,在实践中产生和发展的不同民族文化也有共性和普遍规律,即文化的世界性。所以,文化又
是世界的。
,4,对待文化多样化的正确态度,尊重文化多样性
,既要认同本民族文化 ,又要尊重其他民族文化相互借鉴、求同存异,尊重我、世界文化多样性,共同促进人类文明繁
荣进步。
,5,为什么要尊重文化多样性
第二单元,文 ,内在要求 尊重文化多样性是发展本民族文化的内在要求。民族文化起着维系社会生活、维持
社会稳定的重要作用,是这个民族生存与发展的精神根基。 化传承与创新 ,必然要求 尊重文化化多样,是实现世界文化繁荣的必然要求。 一个民族的文化成就,不仅属 于这个民族,而也属于整个世界
,6,承认世界文化多样性,尊重不同名族文化,必须遵循各民族一律平等的原则
,这就要求我们在文化交流中,要尊重差异,理解个性,和平共处,共同促进世界文化的繁荣。
,只有在民族平等的基础上,才能做到世界各国人民相互尊重,共同发展,只有保持世界文化的多
样性,世界才更加丰富多彩,充满生机与活力。
2.文化传播 ,1,文化传播的重要途径?商业贸易?人口迁徙?教育?总之,小到亲朋聚会、外出旅游。大到各种
经济、政治、文化活动,都可以成为文化传播的途径。
,2,现代文化传播的主要手段,大众传媒
,含义 a.传媒真正面向大众传递信息,是以印刷媒体的推广为标志的。
b.现代社会中的传媒有报刊、广播、电视、网络等多种形式,这类传媒被称为大众传媒。
,依托现代信息技术,大众传媒能够最大程度地超越时空的局限,汇集来自世界各地的信息,日益 显示出文化传递、沟通、共享的强大功能
,大众传媒,已成为文化传播的主要手段。
,3,文化交流
,意义
a.有利于促进中华文化在世界的传播,扩大中华文化的国际影响力,外域文化传入中国促进了中华 文化的发展和进步
b.有利于保持和尊重文化多样性
c.有利于不同民族文化之间的传播交流借鉴融合有利于世界文化的发展和繁荣,促进人类文明繁荣
,做中外文化交流的友好使者a我们既要热情地欢迎世界各国的优秀文化在中国传播,吸收各国优秀文
明成果b又要主动地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增强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 3.文化继承
,4,对待传统文化的正确态度
,继承传统文化的正确态度是,“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批判继承,古为今用。
a对于传统文化中符合社会发展要求的,积极向上的内容,应该继续保持和发扬
b.对于传统文化中不符合社会发展要求的、落后的腐朽的东西必须自觉地加以改造或剔除
,对待中国传统文化,应该在继承的基础上发展、创新,不断推陈出新、革故鼎新
,反对历史虚无主义和守旧主义
,5,文化继承与文化发展的联系
,继承是发展的前提,发展是继承的必然要求。继承和发展,是同一过程的两个方面
,在继承的基础上发展,在发展的过程中继承。
,6,影响文化发展的重要因素
,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
,科学技术
第二单元,文化
a科学技术的进步,是促进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也是推动文化发展的重要因素。
传承与创新
b自古以来,科学技术中每一项重大发现和发明都推动了人类社会的经济、文化的发展。
C现代信息技术的运用,使收集、选择、传递、储存文化资源的方式发生了根本变革,极
大地促进了文化传播继承与发展。
,思想运动
?教育
a教育是人类特有的传承文化的能动性活动,具有选择、传递、创造文化的特定功能
b.随着教育方式的不断变革,教育在人类文化的传承中将产生越来越大的影响。
4.文化创新
,1,文化发展的实质就在于文化创新
,2,文化创新的源泉和动力
,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源泉
,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动力
,3,文化创新的作用和意义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也是文化富有生机与活
1.加强文化建设
(1)从当代文化生活现象和特点来说明为什么要加强文化建设, ,当代文化生活日益呈现新的特点:丰富多彩多样多变 ,我国人民的文化需求日益呈现出多层次多样化多方面的特点 ,发展人民大众喜闻乐见的大众文化 A应提供多种类型多样风格的文化产品,满足人民的文化需求 B发展先进的健康有益的文化 C发展面向广大人民,反映人民利益和呼声,为人民大众所喜闻乐见的社会主义大众文化。 ?我们所倡导的大众文化是面向广大人民,反映人民的利益和呼声,为人民大众喜闻乐见的社会主 义大众文化。 (2)面对纷繁复杂的文化现象,我们要提高辨别不同性质的文化眼力,增强抵制落后文化和腐朽文化 的能力 ,落后文化的含义表现形式和对策 ,腐朽文化的含义危害以及对策 ,落后文化和腐朽文化存在的原因:A历史原因我国曾长期处于封建社会,封建思想的残余和旧的 习惯势力根深蒂固,封建文化并没有完全推出历史舞台。 B外部原因:经济全球化和信息网络技术的发展,既为文化传播提供了更广阔的空间,也加剧了西 方资本主义腐朽思想文化对我国思想文化领域的冲击 C现实原因: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在带来文化活力的同时,还导致不同社会群体价值取向、文化选择 的多样化;市场经济自身的弱点,诱发了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极端个人主义等不良思想,滋生唯 利是图、权钱交易、损人利己、欺诈勒索等现象。 (3)我国加强文化建设的必然要求 第四单元:发展,大力发展先进文化,支持健康有益文化,努力改造落后文化?坚决抵制腐朽文化 中国特色社会主2.发展中国特色社主义文化 义文化 (1)什么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 在当代中国,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建设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 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 (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作用和地位 ,作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始终坚持以科学的理论武装人,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以高尚的精 神塑造人,以优秀的作品鼓舞人,无论是思想内容还是表现形式,都发挥着强有力的导向和示范作 用。 ,地位:社会主义文化以其自身的科学性和先进性,并依靠社会主义政治和经济力量,在人民大众 的文化生活中始终占据着主导地位。 (3)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宏伟目标;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 (4)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根本任务 :培育四有公民 提高两个素质 (5)如何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 ,,,???????11 3.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 (1)是发展中国社会主义文化的宏伟目标 (2)必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道路 (3)关键是增强全民族文化创造活力,为此需要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 (4)必须推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全面发展,努力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 (5)如何实现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 ,,,???????11 4.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 (1)为什么走, ,是中华文化复兴的必然选择,是发展先进文化,实现中华文化复兴的唯一正确道路 ,是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必由之路
A这个道路是由我国社会制度、发展道路和党的性质宗旨决定的 B是由继承和创新中华民族优秀历史文化的要求决定的 C是由我国文化自身发展规律和人民群众根本意愿决定的 D是由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的现实需要决定的。
(2)要求
,要坚持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坚持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
,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为指导
,自觉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
?更有自信地迈向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目标
?树立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
?立足于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汲取人类优秀文化成果,与时俱进,不断创新。
5.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
(1)必要性和重要性
,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必须推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全面发展,走中国特色社会主
义文化反战道路,必须努力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
,精神文明建设搞好了,人心凝聚,精神振奋,各项事业才会全面兴盛。精神文明建设搞不好,
人心涣散,精神颓废,各项事业都难以搞好。
,社会主义精神文明为物质文明和政治文明提供思想保证、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
(2)根本任务:培育四有公民 提高两个素质
(3)基本内容,思想道德建设
,科学文化建设
A必须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B必须大力发展科教事业C必须深化文化体制改革,解
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
(4)根本途径 立足于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开展精神文明创建活动。
,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创建活动,是亿万人民参加文化建设的伟大实践。
,做新时期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传播者,是当代中国青年成长成才的必然选择。
6.加强思想道德建设 第四单元:发展
(1)为什么,思想道德建设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中心环节和重要内容 中国特色社会主
,集中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性质和前进方向 义文化
,加强思想道德建设有利于培育四有公民,提供公民的思想道德素质
?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必须牢牢抓住思想道德建设这个中心环节
(2)核心和原则
核心:为人民服务 原则:集体主义
(3)全面提高公民道德素质是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的基本任务。
(4)如何加强,
,要以为人民服务为核心,以集体主义为原则
,必须大力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把它们作为凝魂聚气、
强基固本的基础工程。
,全面提高公民道德素质,倡导社会主义荣辱观。
?要发挥道德模范的榜样作用,要推动学雷锋活动,学习宣传思想道德模范常态化
?加强科学文化发展,追求更高的思想道德目标
7.大力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1)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内容
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 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 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
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 倡导社会主义荣辱观
(2)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内容 国家个人社会
(3)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关系
(4)建设社会核心价值体系、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作用
(5)建设社会主义荣辱观
8.全面提高公民思想道德素质
(1)解决思想道德冲突的重要途径
(2)科学文化修养和思想道德修养的关系:相辅相成、相互促进
(3)加强自身的思想道德修养
(4)追求更高道德目标的要求
(5)如何提高公民的思想道德素质
1.中华文化
(1).中华文化的基本特征
,源远流长 : A.古代辉煌历程
B.见证:a.汉字 b.史书典籍
,博大精深 A.独树一帜,独领风骚 B.一方水土,一方文化 C.中华之瑰宝,民族之骄傲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一个重要的原因在于它的包容性
A.内容:求同存异 兼收并蓄
B.意义(作用)这种文化的包容性,有利于与其他民族文化在和睦的关系中交流,增强对自身文化的认同和对其他民族文化的理解。
(2).中华文化的力量、作用:
,文化是一种精神力量
,中华文化的力量深深熔铸在民族的生命力、创造力、凝聚力之中,是激励中国人民几千年来克服艰难险阻、战胜内忧外患、创造幸福生活的强大精神力量,也是激励每个中华儿女共同创造祖国美好明天的不竭力量之源。
第三单元:中华 2.中华民族精神 文化和民族精神 (1)中华民族精神的基本内涵
中华民族形成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
(2).中华民族精神具有巨大作用:,中华民族精神深深根植于绵延数千年的优秀传统文化之中,始
终是维系各民族人民共同生活的精神纽带,支撑中华民族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支柱,推动中华民族走向繁荣强大的精神动力,是中华民族之魂。
,中华民族精神集中体现了中华民族的整体风貌和精神特征,体现了中华民族共同的价值追求,是中华民族永远的精神火炬。
(3)中华民族精神随着时代的发展而不断丰富和发展
(4)为什么要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
,作用:A中华民族精神深深根植于绵延数千年的优秀传统文化之中,始终是维系各民族人民共同生活的精神纽带,支撑中华民族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支柱,推动中华民族走向繁荣强大的精神动力,是中华民族之魂。
B.中华民族精神集中体现了中华民族的整体风貌和精神特征,体现了中华民族共同的价值追求,是中华民族永远的精神火炬。
,当前国际形势:当前,面对世界范围内各种思想文化的相互激荡,要是全体人民始终保持昂扬向上的精神状态,必须更高地举起民族精神的火炬,把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作为文化建设极为重要的任务。,
,必要性: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是提高全民族综合素质的必然要求
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是增强我国国际竞争力的要求
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是坚持社会主义道路的需要
?重要意义:
大力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就是铸造中华民族的精神支柱,为中华民族生存和发展强基固本。 有利于提高全民族综合素质
有利于增强我国国际竞争力
有利于坚持社会主义道路
有利于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5)怎么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
,最重要的是发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主心骨”的作用
,必须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
,必须正确对待外来思想。既要积极吸收借鉴国外优秀文化成果,又要抵制西方文化中腐朽落后思想的危害,警惕西方敌对势力对我国进行西化、分化的图谋
?必须把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相结合。 ?必须立足于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
转载请注明出处范文大全网 » 生物必修三知识框架图打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