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一:画家刘绪峰携八骏呈祥谈画马:写生要更注重生活要善于观察生活
离农历马年还有1个多月的时间,善以画马和骆驼着称的画家刘绪峰老师最近忙的不可开交,前来预约画马者络绎不绝。近日,山东省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国书画雕刻盆景艺术研究院执行院长刘绪峰做客淄博齐鲁网《第一访谈》节目,为我们呈现了“八骏呈祥”,祝大家马年行大运。
刘绪峰,山东济南人,自幼喜爱书画艺术,1987-1989年就读于山东师范大学艺术系。受李铎、唐国强、刘大为等老师教诲,艺术不断提高,尤爱画骆驼、马等花鸟画。参加全国、省市书画大赛,并多次获奖。
淄博是一个有着深厚文化底蕴的城市,也出了很多的画家,刘绪峰老师说作为一个画家,最喜欢在淄博的潭溪山写生,这里有山有水,风景秀丽很适合画家写生。刘绪峰认为写生要更注重生活,要善于观察生活,才能更好的画出好作品。
此外,刘绪峰绘画了“八骏呈祥”图,祝福齐鲁网的广大网友身体健康,在即将到来的马年里,一马当先行大运。
刘绪峰艺术简历:
刘绪峰,山东济南人,自幼喜爱书画艺术,就读于山东师范大学艺术系。毕业后在淄博工作,受李铎、唐国强、刘大为等老师教诲,艺术不断提高,尤爱画骆驼、马等花鸟画。参加全国、省、市书法大赛,并多次获奖。现为山东省美术协会会员、全国书画家联合会理事、中国书画雕刻盆景艺术研究院执行院长。
本文为头条号作者发布,不代表今日头条立场。
范文二:回归校园:体育更精彩
据薛彦青介绍,本次大运代表团的学生来自110多所高校,其中96所院校都是普通大学,只有10多所体育院校。
8月23日,世界大学生运动会在深圳落幕,与北京奥运会、广州亚运会相比,中国代表团此次显然看淡了大运会的奖牌榜排名,相比往届大运会中国代表团的组成,“国字号”选手占的比例确实小了很多,但当中也不乏陈若琳、何冲等跳水奥运冠军的身影。对此,中国代表团副团长薛彦青恳切地表示:“在将来我们也会和欧美国家一样,优秀的体育人才也应该出自大学校园。”
据薛彦青介绍,本次大运代表团的学生来自110多所高校,其中96所院校都是普通大学,只有10多所体育院校。而且目前高校对体育特长学生的管理也越来越严格,在普通院校里学习的学生,每天训练时间只在两个小时左右,在体育院校中,也必须半天学习、半天训练。而且学生的毕业标准和其他学生完全一样,完成不了课程的可以延期毕业。但相比起美国NCAA联盟规定的每个学期分数不达标不能参赛,中国对学生运动员的文化要求显然宽松很多。
对于大运会中出现的“国手”,薛彦青表示,这是因为我国的优秀体育项目是通过举国体制促成的,例如举重、跳水、体操等项目,在大学中开展得并不普遍,因此只能选拔仍在读的“国手”参赛。这也是中国和美国竞技体育区别最明显的地方,美国的强项包括篮球、游泳、田径等,完全是靠普及率推动,在普通民众中和大学中非常普及,因此大学生中自然能诞生很多优秀的选手。而中国的竞技优势项目,除了乒乓球、羽毛球,其余都是缺乏群众基础的,这也是校园体育和竞技体育脱节的关键。
从大运会看校园体育之困
十年前,中国大运会代表团为争金牌总数第一,尽遣职业体育精英出战。中国男篮、女篮、男足、女足纷纷披上“大学生”外衣出战。十年后,教育主管部门和体育主管部门选拔队员的思路已有所改变,真正的大学生运动员越来越有更多的机会代表国家出战大运会。
在国内参加中甲联赛的北京理工大学足球队是货真价实的大学生足球代表队。此外,参加大运会排球比赛的复旦大学男排队员,也是半天上课半天训练的学生运动员。这两支球队都以大学生身份参加国内的职业联赛,结果可想而知:北理工足球队年年在保级圈内挣扎,复旦男排则在今年的A组联赛中不幸降级,以牺牲成绩为代价换取参赛身份的清白和比赛结果的公平并非坦途。
为中国大运会代表团夺得第一枚金牌的柔道运动员秦茜,和师姐佟文同在中国民航大学拥有正式学籍,但她们的全部精力几乎都用于训练和比赛,就连春节都只有一天假期,几乎没有时间和同学们一起享受美好的大学时光。秦茜今年24岁,还有参加2016年里约奥运会的可能,因此,秦茜要想和同学们一起听老师讲课,还要再等5年。
因此不难得出结论,除去决定退役专心上学的运动员,大部分“大学生运动员”只是“运动员大学生”,他们现阶段的任务是竞技比赛,学业对他们而言只是“副业”,他们没有精力、也没有义务去帮助、带动学校里的普通同学养成体育锻炼的良好习惯。
“实际上,我们现在对高校运动队的种种讨论都还在定位阶段。有一个问题没有人能给出一个清晰的答案,那就是我们高校办运动队,到底要不要担负起为国家提供顶级竞技体育运动员的责任?”清华大学体育部教授李庆告诉记者,“如果要承担这个责任,那么主管部门必须把重心转移到学校体育方面来,如果不需要承担这个责任,我们就不要把竞技成绩看得过重。”
对竞技体育和学校体育认识层面上的不同,使得中国“学生是学生,体育生是体育生”的校园体育文化与体育强国“体育生就是学生”的校园体育文化之间呈现出巨大差异,而抹平这种差异正是中国由“体育大国”走向“体育强国”的前提条件。
“在学校体育活动当中,身体教育、娱乐教育、保健教育、思想教育都应该优先于竞技教育。”中国学校体育研究会副理事长曲宗湖说,“我们发展体育运动的根本目的,在于增强人民体质。这是最重要的,只有人民身体健康,金牌才有意义。”
在2008年北京奥运会中国代表团获得51枚金牌的辉煌成就背后,其实隐藏着中国运动员在田径和游泳两大基础项目上的虚弱――在此两项总共81枚金牌的争夺中,中国只有刘子歌获得1枚游泳金牌。
“田径和游泳都是非常适合在大学校园开展的体育锻炼项目,但一般来说,高校的田径队和游泳队都担负着比赛任务,普通同学达不到比赛标准。”李庆说,“这需要我们转变观念,加大对校园体育的各方面投入。”
“每天一小时”落实难
“确保中小学生每天一小时体育锻炼”写入今年政府工作报告后引起了广泛关注。但体育界及相关人士认为,如无法保证体育在基础教育体系中的地位,“每天一小时”也无法落实。
9月2日,2010年国民体质监测公报在京发布,相较于2005年的监测,一向为公众所关注的中小学生身体素质整体有所改善,但在大学生部分,下滑的趋势却依然存在。这份覆盖全国30余万份样本的学生体质报告宛如一盆凉水泼了过来,数据告诉我们:中国的校园体育依旧任重道远。
安踏公司总裁丁世忠在接受采访时称,需要防止体育教育在基础教育体系中的“边缘化”问题。他表示这关乎群众体育事业发展的基础,并且此发展过程需要政府强制力推动。
“体育教育‘边缘化’问题是青少年体育面临的一大障碍,因为眼前的现实是目前学校对文化课过分重视,排挤体育锻炼的时间,忽视基础体育教育。所以,需要加强培育体育基础教育的环境与氛围,保障青少年体育教育时间。”丁世忠如是说。
前冬奥会冠军杨扬也曾表示,由于体育在学校教育中的弱化,“每天一小时”看上去容易,但落实非常困难!说句实在话,实际上体育是放在学校比较弱的位置上,很多学校基本上是把原来就有的课间操时间加在一起,实际上是换汤不换药。
丁世忠也表示,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所导致的体育资源分配不均是体育基础教育的障碍之一。尤其在经济欠发达地区,除了师资不足,中小学体育教学设施也并不完善,体育基础教育教学方法急需改革,青少年体育教育体系需要整体的提高。而他认为另一大障碍则是社会力量投入力度不够。他说:“包括企业在内的社会捐赠力量也应该进入体育基础教育领域,只要机制完善就能发挥很大的作用。”他表示安踏也一直在为此付出努力。
校园体育面向的对象是谁?当然是全体学生。遗憾的是,近年来校园体育的发展却有种“精英化”的倾向。然而,竞技体育所必需的长时间高强度训练势必与普通全日制教育的课程无法兼顾,一些专业运动员可以用“金牌”当成走进名校大门的“敲门砖”,却仍无法有效提高自身的文化素质。而对于普通学生来说,他们所面临的是体育教学资源分配上的失衡。以中小学为例,优秀的体育场馆设施加速向城市重点学校集中,可这些学校中的孩子却因为更大的课业压力导致这些设施利用率偏低,那些在运动上有天赋的孩子却很可能因为学习成绩平平而与这些优质资源“绝缘”。
大学的情形也好不到哪里去,随着招生规模的不断扩大,与动辄几万人的生员规模相比,现有的运动场馆简直杯水车薪。大学不是不想像中小学那样落实“每天运动一小时”,是实在没地方落实。
体育不仅仅要让学生得以强身健体,还应让他们收获快乐,更重要的是教会他们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不到最后一刻绝不放弃的精神、良好的纪律观念以及相互信任团队合作的意识,这些宝贵的品质远比考分更重要。总之,立足教育、立足全民方为体育之“本”,“希望更多世界冠军从校园诞生”固然是种美好的愿望,却不能成为校园体育的最终目标。
让体育植根校园
在中国大学的发展历程中,体育不仅在提升学生身体、道德素质等方面发挥着不可或缺的作用,更累积起一种文化底蕴,为大学乃至社会的进步起到了推动作用。
上世纪50年代,时任清华大学校长的蒋南翔提出一句响亮的口号,“为祖国健康工作50年”,在校园中掀起了锻炼的热潮。这句口号至今激励着高校学子们身体力行。
始于1999年的北大清华赛艇对抗赛,带来一段激情燃烧的岁月,赛艇曾为这两所中国最负盛名的高校带来激动人心的话题,如今却从人们的视线中渐行渐远。而这话题背后的起伏,也透射出大学体育精神该如何塑造与传承的追问。深圳大运会上,大学与体育精神的讨论,也有了再一次聚焦的机会。
名校赛艇拥有世界范围内的传统,英国有剑桥牛津对抗赛,美国有哈佛耶鲁对抗赛。每一所大学都有不同的校训,彰显着各自的追求和风格,而体育精神更像是大学共同的底色,因为在强身健体之外,体育带给青年人的,还有品格与精神层面的塑造。现代奥林匹克运动创始人顾拜旦曾说:“体育对人的道德发展至关重要,奥林匹克之美可给人的创新、勇敢、果断、尊严、自信和责任感等素质以启发。”这正是对体育价值的深刻认识。
大运会期间举行的世界大学校长论坛上,首都体育学院院长钟秉枢所做的报告题目为“发展大学体育,塑造健全人格”。钟秉枢认为:人类社会的哲学、政治、经济、道德等价值观念往往在大学中形成并发展。而体育运动是一种特殊的“催化剂”,因为体育精神代表着一些公认的人文价值,比如合作精神、拼搏精神、控制能力、社会准则等。也正因为如此,大学体育运动丰富了校园生活,提高了学生健康素质,形成了大学品格。
多年来积极推动美国和中国青少年交流的“美中体育和教育交流协会”会长刘向荣认为:体育之所以是教育重要的组成部分,因为体育运动鼓励每一个学生参与,培养他们平等的意识和勇于实践的品质。同时,参与运动也要直面竞争,大学生从中可以培养团队合作的意识,以及怎样在冲撞和对抗中理解而不是报复另一方,这都是体育运动给大学生带来的有利于社会生活的体验。体育在美国大学中受到高度重视,也是这一教育价值理念的体现。
TASS计划助推英国体育
身为英国代表团团长,格雷姆?莫并不在意英国在深圳大运会奖牌榜上的排名高低。因为他坚信,体育不只是争金夺银。在北京奥运会上,英国代表团中有约一半是大学生选手。格雷姆?莫表示,明年伦敦奥运会上,这一比例还会有所提高。
格雷姆?莫拥有体育管理博士学位,曾任英国铁人三项国家队领队,也曾在澳大利亚游泳队担任管理工作。2008年,他受邀出任英国著名的米菲尔德中学体育部主任。“体育能够让人受用一生,而学校时期的体育教育尤其重要。我很乐意投身其中,为培养下一代体育人才贡献力量。”他在解释自己当初职业转型的原因时如是说。
格雷姆?莫介绍说,在英国,校园体育氛围很浓,几乎每个学生都会选择参加一两个体育社团,而大学针对体育特长生设有不同类别的奖学金,争相吸纳优秀的体育人才。此外,高校之间的联赛也很发达,覆盖了几十个项目。“不管是奥运项目,比如田径,还是非奥运项目,比如橄榄球,只要你能叫得出名字的项目,都有大学联赛”。不过,与美国的NCAA联赛不同,英国的大学生联赛纯粹业余性质,没有商业赞助,各学校都是为了荣誉而战。
6年前伦敦申奥时提出,要吸引和鼓励更多年轻人参与到体育当中。格雷姆?莫说:“我感觉这一目标已经达到,因为我在学校中工作,可以看到学生们是如何在越来越浓厚的奥运氛围下,更加积极地参与体育锻炼。”
英国在北京奥运会上斩获19枚金牌,金牌榜位列中、美、俄之后排第四。这是自从1908年伦敦奥运会以来,英国在历届奥运会中取得的最好成绩。莫坦言,近年来英国体育快速崛起,TASS计划(天才运动员资助计划)功不可没。
于2004年启动的TASS计划是一个由英国政府拨款、联系起英国体育协会和校园的体育发展项目。该计划每年为一个周期,覆盖了三十几个运动项目,由有志参与专业训练的学生自行向所属的单项体育协会申报,由体育协会确定最终获得资助的人选。参加北京奥运会的英国运动员中有30多人受惠于该计划,其中包括一人独得两金的游泳选手丽贝卡?阿德林顿。
格雷姆?莫表示,TASS计划与众不同之处在于,一方面不以现金形式提供资助,而是为每位获得资助的选手量身定做一个价值约3500英镑至10000英镑的资助计划,包括提供训练场地、器材、教练、医疗服务等,以确保每一分钱都真正用于专业培训;另一方面,赞助计划中所提供的训练场地和器材集中在选定的70所高校中,受资助对象即使不在这些高 校就读,也能按所在地区自由地使用这些高校中的体育设施。这样就避免了高校体育设施和专业训练体育设施的重复建设,让高水平运动员融入学校也无形中提升了校园的体育氛围。
据英国媒体报道,在2008-2012奥运周期,TASS计划将累计投入2400万英镑,用于支持约800名年轻运动员备战奥运会。而此次参加深圳大运会的英国代表团中,也有不少选手受TASS计划资助。
美国NCAA:校园体育的模板
NCAA即美国大学体育总会,会员包括全美上千所大专院校――加入NCAA的院校必须至少拥有男女各四项运动的校队,而通常为人们熟知的NCAA篮球联赛,则集中了实力达到第一级别的大约300所学校的篮球队。
NCAA篮球联赛之所以让美国人狂热,关键原因并不在于它为NBA输送了多少巨星,而在于它背后所代表的一种归属感。每年借助选秀踏入职业篮球大门的机会毕竟十分有限,大多数NCAA的选手未来仍要走向社会,然而作为曾经的校园明星,他们的闪光时刻仍会作为母校记忆的一部分,在无数校友心中永恒定格。体育作为教育,其人文精神更值得我们重视。
事实上,NCAA篮球联赛所展现出来的高端竞技水平,与美国高校体育面向普通校生的开放非但不矛盾,反而相辅相成。“我们的队员和所有大学生一样聪明,除了篮球,他们在学校里不享受任何特权。”美国大运男篮助教、田纳西州大学主教练马丁在大运会期间接受采访时说:“如果考试不及格,队员将失去参加联赛的资格。”
按照资料显示,篮球运动员进入大学时SAT和ACT两类考试都有分数门槛,对入学后所修专业的学期平均分也有严格的限制――NCAA正是以此表示“受教育”的优先地位。
在不少国内研究学校体育课题的专家看来,美国高校体育管理制度的先进,首先得益于学校在教育方面的开放意识。北京大学人文体育研究基地副主任董进霞教授表示,美国体育教学强调健康的身体与心理素质,他们认为热爱运动代表着积极的生活态度。
正是因为遵循这样的教育原则,欧美发达国家大学校园里以俱乐部和学生社团为主要形式的体育锻炼组织比比皆是,普通学生对代表校队参加各级体育联赛的同学具有极强的认同感,这也不难解释为何每年NCAA篮球联赛能在全美范围内掀起热潮,而中国大学生篮球联赛CUBA在国内的影响力却极为有限。
校园体育发展攻略
如何构建校园体育经济与管理体系?如何形成有特色的校园体育经济市场?如何处理好校园体育经济与行政、教学思想及体系的关系?如何建立体育经济的人性化管理?如何应对校园体育经济发展所带来的社会成本问题?这一系列的问题,都是校园体育经济在其形成和发展过程中有待研究的问题。在推动校园体育的发展中,以下因素不可忽视。
1.加强校园体育设施的建设
校园内拥有场地器材的多少、场馆设施的质量等一系列物质条件都将影响学校体育文化的传播,因为这些有形物质本身就是一种文化现象,是体育文化的载体,对大学生起着潜移默化地陶冶作用。因此,必须重视校园体育设施的建设,在学校总体建设的框架内,建设好学校师生开展体育文化活动必须的场所,如田径场、体育馆、游泳馆、篮球场、排球场、网球场、羽毛球场、健身房、棋艺室、体育展览馆、校园体育网等,使得学校体育文化环境达到使用功能和审美需要的和谐统一。
2.提高体育教师素质
体育师资力量的强弱将直接关系到校园体育文化建设的质量。体育师资力量的强弱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体育教师的数量,二是体育教师的质量。教育者必须先自己受教育,把自己对体育的认识上升到一个高度,才能对学生产生影响,这是师资队伍建设的根本。教师是开展教育的领头人,只有教师的素质提高了,才能实现体育教育改革的发展。
3.完善体育课程体系改革
体育课程是实现学校体育目标的基本途径,是校园体育文化的基本组成部分。学校体育应不受时间、地点的约束,能够将课堂内外完整的统一起来,将学校、家庭、社会连成一个整体。因此体育课程体系改革要强调课堂延续性的作用,要通过有意识或无意识的、有计划或无计划的活动,以及学校的物质环境、人文环境和社会环境实施课程教育,从而达到最佳的教育效果。
4.加强校园体育文化制度的建设
高校的和谐发展需要一定的制度作为保证,校园体育文化制度是保证学校体育文化健康发展的一个关键因素。体育制度的建设是一项长期的工作,它涉及学校各方面的工作,所以要把学校各部门组织起来,制定相应的制度,进行科学化管理。要建立健全学校的体育活动委员会,积极创造条件,支持教师和学生成立各种体育社团,并为他们的活动提供方便。要制定学校体育的各种规章制度,使学校体育的一些法规性文件都能落到实处,把体育工作纳入法制化、规范化、程序化的运行轨道中,避免造成学校人力、物力、财力的浪费,促进校园体育文化健康的发展。
5.建设高水平的传统体育项目
高校的体育发展应该有自己的发展特色,有自己的体育传统,这样才能提高学校体育的影响力。高校体育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就是开展广泛的学校竞赛活动。而在此基础上形成的具有本校特色的竞技体育发展水平,直接对学校体育竞赛活动产生影响。高水平运动队伍的组成与训练、优异成绩的获得对于学校体育文化建设的作用是巨大的。组建一支具有广泛影响力的适合本校实际状况的高水平竞技队伍,将极大促进校园体育文化环境的改善。比如许多高校组建的CUBA队伍、清华组建的高水平跳水队等,都为高校体育文化的发展、构建和谐校园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
6.组建校园体育俱乐部
学校体育文化的开展不仅仅局限于体育课,在体育课教学以外,有必要建立一些广大师生喜爱的体育俱乐部。体育俱乐部的组建不仅不会削弱体育课的基础地位,而且可以加强其应有的作用。学生在体育俱乐部中参加体育活动和各项组织与裁判工作,有利于培养体育骨干,进一步促进体育课质量的提高。同时也增加学生自我学习和自我锻炼的机会,提高了人际关系的协调能力,对提高学生的才干、构建和谐校园有很大的促进作用。
7.开展丰富多彩的体育文化节
体育文化节也是建设校园文化的重要形式之一,是促进校园体育文化发展、构建和谐校园的一个重要途径。校园体育文化节是传播价值观念的最佳载体,是激发学生体育兴趣的有效手段。体育文化节是体育的感性与文化的理性相结合,它融体育知识、体育游戏、体育表演、体育比赛、体育征文、体育绘画、体育摄影等多种体育相关活动为一体。通过体育文化节,不断改变师生观念,让体育不仅成为一种增强体质的手段,更是一种快乐、一种享受、一种体验,从而吸引更多的人关注、支持、参与体育活动。
8.利用媒体加强宣传力度
体育文化在当今世界的传播主要是依靠电视、广播、网络、报纸、杂志等媒介进行扩散传播。学校体育除了利用体育课堂教学、业余体育训练、校园体育竞赛等对学生进行体育文化宣传外,另一个对学生进行体育宣传的重要渠道就是校园体育传播媒体。校园传播媒体在高校校园内进行信息的传递、知识的传播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高校校园内的传播媒体主要有:校电台、校园网络、校报。充分利用这些物质资源能最全面、最直接地了解学生对体育文化的需求,能在较广覆盖面的范围内,收集有关高校体育文化建设的信息,民主、平等的建设校园体育文化。
寻找大学校园里的商机
随着体育产业的发展,体育消费作为一种时尚,正逐步走向大学生。对大学生体育消费进行调查不仅有助于了解大学生的体育消费意识、行为及体育消费在大学生生活中所处的位置,由此可以引导大学生科学、健康的消费行为,而且对于开发、完善、培育适合于大学生消费层次的体育消费市场和体育产业都具有现实意义和理论价值。近10多年来体育产业的迅猛发展和各类体育市场的形成,为高校体育市场的开发提供了良好的环境条件。
“三大球”备受推崇
据相关数据显示,在大学校园里的众多体育项目中,三大球类(篮球、足球、羽毛球)最受青睐。学生选择三大球类的比例可占总人数的70%。
在大学体育场随处可见同学们激情的运动场面,而从事这些运动的同时自然会有相应的体育消费。大学生主要的体育消费多是在运动器材、运动服饰、体育报刊上。
70%的男同学会选择篮球、足球,近六成的女同学们运动的主要选择项目是羽毛球。一般会在场地较小的地方,三五成群的打羽毛球。女同学一般选择运动幅度较小的体育运动,除羽毛球外,还有踢毽子、跳绳。
大学校园里,学生们选择体育运动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兴趣爱好、自我意识和现实需要。首先,爱好体育运动的大学生在就业时,往往给用人单位留下良好的印象,为自己增加印象分,加大了就业机会;还有,体育好还能在爱情的长队中拿到“vip门票”,那些篮球足球玩得好的小伙子们,更会受到女生的青睐;球打得好的同学也更有个人号召力,增强了个人的人际关系。
影响大学生体育消费的因素主要有学生的经济收入、体育消费的价值观念和学校的基础建设等几个方面。学生的所谓经济收入主要来自父母所给的生活费,另一部分就是学校所发的助学金和打工所得。家庭经济收入较好的学生,体育消费也较多。虽然大学生大都自己没有经济收入,但消费时质量和品牌却依旧是主要考量的因素,同时个性和潮流也不可忽视。此外,学校的体育基础建设对于大学生体育消费也有着重要的作用。如果校园的硬件设施不足,所供选择的体育项目太少,学生很难有多种选择,也会影响到学生们的体育消费水平。
体育品牌挺进校园
近年来,李宁公司先后赞助并举办了李宁杯全国大学生五人制足球联赛、全国大学生男子篮球超级联赛、CUBA、李宁3+1校园篮球挑战赛、中国大学生足球联赛等,为中国各项体育赛事挖掘后备力量、输送新鲜血液做出了巨大贡献。
2004年10月,李宁公司成为大学生篮球超级联赛惟一指定运动装备赞助商,通过大超影响最大的消费群体――大学生,同期推出3对3校园篮球赛,配合大超赛事与在校学生展开互动交流,让目标群体在切身体验中感受到李宁品牌所倡导的理念。
李宁赞助举办的大学生3对3篮球赛,其赛制和“一切皆有可能”的品牌定位十分贴切,提出“不服就单挑”的口号。当年这项赛事的战火燃遍北京、上海、广州、天津、哈尔滨、南京、杭州、成都、武汉全国9大城市,赛事转战120所高校,共有2536支参赛队伍、万余名大学生参加,进行了超过5300场的较量,受到在校学生的热烈欢迎。
2007年9月,李宁公司在中国人民大学校园里的学生活动中心门口,搭起了体验式的营销展台,吸引了众多大学生的参与、体验以及登记成为会员。为了让活动取得最好的效果,吸引更多人参与,李宁公司还很注意研究学生的日常起居,了解他们一般安排运动的时间习惯,以便更合理地安排比赛时间和场地。为了在活动中更好地展示和传播品牌和产品,李宁公司也很注意选择让学生容易接受的营销方式,比如在活动过程中设置一些体验新品的活动,采用一些有趣的小实验展示高科技产品的科学原理。可见,营销不仅在运动场内的比赛上,更在校园的日常生活之中。
除此之外,还有安踏赞助的首届大学生校园营销大赛、特步赞助的校园设计大赛等等,都是通过一系列的校园活动,拉近了品牌与学生群体的关系,品牌认知度得到不断提高,也促进了校企间的合作。
这些活动不但加强了品牌的亲和力和认知度,而且增加了品牌与消费者面对面的沟通机会,能切实打动他们的心扉。比起单纯利用“明星+广告”的营销模式开拓市场的做法,组织校园活动,建立与消费者的直接沟通,要明智许多。
校园营销关键点
体验式营销。买运动产品的时候,学生未必是完全理智的,他们可能受同辈群体的影响,有情感的诉求。而学生穿上运动服时的体验才是决定其满意度和品牌忠诚度的关键因素。可以说,品牌=体验,品牌是体验的提供者,这就关系到品牌的名称、标志、口号、活动以及深层的精神气质和文化魅力。运动品牌是联结“运动”和“体验”的神奇载体。营销管理者关心的不仅是某种具体的体验,而应考虑更重要的战略问题:提供什么样的体验并使它常保新鲜。在运动品牌营销的过程中,不仅要看到学生参加运动、强身健体的需要,还要看到他们内心的深层次需求――自我实现、展示自我个性的需求,融入群体的需求,寻求归属感的需要。
青少年往往是时尚的敏感观察家,也会忽然之间成为时尚的弄潮儿、发言人、领导者。可见,除了感觉、认知和喜好外,体验还有两个元素:一个是个人长期行为,从生理体验到更广泛的日常行为和生活方式;二是关系体验,即个人从属于集体、社会和文化的体验。运动品牌的体验式营销,就是要在多重的、复杂多变的关系网络中产生作用,联结个人和集体、校园内外,联系过去、现在和未来,校园文化就是多元的、动态的联系体。
产品薄利多销。在市场营销的诸多要素中,价格对交易成败的影响具有关键性作用,并且总是作用于消费者进行购买的关键时期。大学是一个人群比较集中的地方,由于大学生经济上尚不能自立,整体上消费水平较低,所以面向大学生的营销价格应该坚持薄利多销的策略。另外,高校体育活动开展具有明显的季节性,所以可以考虑采取周末、寒暑假等不同的价格方案。通过这些不同的价格方案可以更多的吸引体育消费人群。
重视回头客,注重关系营销。对于高校的市场,消费对象主要来源于校内的学生和附近的居民,所以自始至终必须树立关系营销的理念,关系营销即企业建立、维护并增进与顾客和其他参与者之间的关系,满足各方的目标,使顾客对企业组织本身的信任得到维系和加强。关系营销主要目的在于培养和强化顾客关系,是一种长期的营销战略。所以如何通过宣传动员更多的人来高校参与体育活动、进行体育消费是一个问题,而如何让现有的顾客获得满意、得到实惠,使他们有一种参与感、归属感,维系更加牢固的关系,又是一个更加重要的问题。
范文三:回归,让澳门更美好
刘艺良(澳门)
时光荏苒,转眼间,澳门特区成立已近15年。如果用一句话来形容这15年,我想借用上海世博会期间澳门的一句宣传广告语——“回归,让澳门更美好~” 今天的澳门,已不再是那个默默无闻的小城,它和世界的距离从未如此之近,它在国家的地位从未如此之高,它在区域中的角色也从未如此重要。 回归前,澳门经济整体低迷,营商环境恶化,治安不靖,投资者却步。回归后,澳门特区政府本着“固本培元,稳健发展”的施政理念,大约经过两年的发展,到2001年本地生产总值基本恢复到回归前的最高年份,即1995年的水平,此后澳门经济保持了年均双位数的高增长态势。
房地产业是整体经济发展的晴雨表,作为一名房地产商人,我对此感受尤其强烈。回归前,澳门房地产业发展困难重重,以新口岸为例,当时楼价低至几千元一平方米都难以出售。回归后,得益于中央的大力支持、行政长官与特区政府的依法施政,澳门的房地产业获得了巨大的发展。
还记得回归初期,很多人都担心中央是否会限制澳门博彩业的发展。事实证明,
澳人治澳”、高度自治的承诺,支持行中央政府充分践行了“一国两制”、“
政长官和特区政府依法施政。在第一届特首何厚铧先生和第一届特区政府的主导下,澳门赌权开放,外资博彩企业进入,澳门的博彩业不仅没有受到限制,反而变得更加规范、现代化和国际化,其成功经验还不断被其他国家和地区借鉴学习。与此同时,澳门的旅游业、会展业等也得到了显著发展,来此旅游、休闲、购物的国际游客越来越多,小城澳门呈现出前所未有的繁荣景象。 提到澳门人当家作主,标志性事件很多,而我印象最深的是一次选举——那是澳门第一次以独立代表团选举产生全国人大代表。选举于1999年回归前夕举行,本人当时积极参与了这次选举,经过具有广泛代表性的选举会议成员两轮公平、公正、公开的投票程序后,我最终顺利当选澳门特区第九届全国人大代表并连任至今。虽然自第四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起已经有澳门的代表参与其中,但他们还没有真正实现澳门以独立代表团身份参与国家事务。通过这次选举而补选产生的7位代表,连同之前的5位组成12人的澳门特区全国人大代表团,其非凡的意义在于:澳门特别行政区选出的全国人大代表正式代表澳门参与最高国家权力机关工作,这是澳门回归祖国后,澳门同胞在自己的国家当家作主的重要体现和切实保障。
15年过去了,澳门站在了新的历史起点上。澳门正在通过不断深入参与区域合作,努力打造“一个中心、一个平台”,来持续扩大发展空间和实现经济适度多元发展,以保持活力和可持续发展。我们有理由相信,在中央政府的大力支持下,在特区政府的依法施政下,在澳门人的团结努力下,澳门的每一个15年都会比前一个15年更加精彩、更加美好~
来源:周浦新闻网 http://www.zhoupunews.cn
范文四:回归让复习更有效
回归,让复习更有效
德化八中 陈敦继
高考语文复习进入了最后的冲刺阶段。这段时间该怎么组织复习,才能取得较好的复习效果呢?回归教材、回归课本、回归学生实际是提高复习效率的有效途径。笔者就教学实践经验、复习方法和策略,从三方面进行阐述,以期管窥之见。
一、回归----梳理并夯实知识
语文高考和课本其实有着密切的联系。叶圣陶老先生说过“课文无非是个例子”,语文教学就是通过这些例子培养学生听、说、读、写的能力,能举一反三、触类旁通。虽然高考语文试卷的内容大多是取自课外,但是课本是语文教学及复习的工具和根本,是勿庸置疑的。新一轮课改推进的过程中,充分利用课本,立足课堂,注重课文阅读和积累,并围绕课本这个“点”向外辐射而进行的语文教学,已引起了高考命题者的关注。因此,高考语文复习应回归课本,语文教师应用好课本这个“例子”,培养学生“举一反三”的能力,从而切实提高语文高考复习效率。
在冲刺阶段的知识复习上,应引导学生注重知识的梳理,基础的回归。因为学生经过一学年的复习,已基本掌握了高考《考试说明》要求的知识。最后的冲刺复习应将本学科的常考点、必考点、易混点在头脑中过一遍,清理并完善一下知识体系。总的原则就是回归基础、回归课本、回归主干、完善巩固知识网络。越是在最后的冲刺阶段,越需要回归教材、回归课本。特别是语文科,在最后冲刺阶段回归课本,复习高考背诵文章、文言文是最有效果的。除了《考试说明》要求的23篇古诗文默写均来自于课本外,高考文言文阅读不少内容均可以在课本中找到它们真正的“老家”,实际上就是“熟悉的陌生人”。 这就说明,我们在高考冲刺复习中不能再丢掉课本了,我们应该回归课本。
二、回归----交流并提升能力
回归学生实际,通过学情分析和复习方法的交流,不但能清楚学生存在的个性和共性的问题,而且也为有的放矢地提升学生的复习能力找到了方法和途径。
(一)讲究复习方法的交流——它山之石、可以攻玉
高考复习,没有人会否认方法的重要性。正如2007年广西文科状元林丽渊在总结自己的复习方法时说:科学的复习方法好比一把利剑,可以让你在书山里从容地披荆斩棘!用对方法的确可以使复习效率提高很多倍。这样,我们何不借助机会让学生交流交流,总结一下怎样的复习方法才是科学的有效的?
语文复习,重在积累和领悟。可是很多学生在进入高三总复习阶段后,总觉得找不到复习的头绪,无从下手。通过复习方法的交流,学生认为只要在复习阶段,能够突出复习的重点,在模拟训练中强化正确的审题意识,并注重发挥自身非智力因素的作用,是完全可以提高语文成绩的。特别是冲刺阶段的复习方法,学生应分清轻重缓急,总结提高。轻重缓急是指,属于记忆方面的内容,如名句名篇,可放在后期复习,复习早了容易遗忘;技能方法类考点,可放在前期进行,如古诗文阅读、现代文阅读、作文等内容。最后要把所有复习过的考点进行系统化、网络化。
(二)注重复习能力的提升——融会贯通、学以致用
冲刺复习的主要目的是激活已掌握的知识,使之成为系统。在复习中,要按照高考《考试说明》和前二年高考题涉及的知识能力要点,指导学生将各个重点考点的知识分成专题进行整理和训练,并做一些综合能力训练题,强化智能融合,全面提高综合应用能力。
1、抓住意象,善于表达——诗歌鉴赏的复习提升
学会鉴赏诗歌中的形象,包括人物形象、景物形象、事物形象和意象,能够赏析诗歌的语言,体会诗歌的语言风格,能
够分析诗歌的表达技巧,特别是诗歌的抒情方法,表现手法,用典和诗歌的风格。要能够评价诗歌的内容,分析诗歌的主题,以及诗人的思想情感。在复习中,应该以抓住意象,体悟意境和书面表达为重点。特别注意表达训练,答题要有观点有材料,用观点统帅材料,用材料说明观点。
2、注重迁移,举一反三——文言文阅读理解的复习提升 文言实词,结合教材认真积累,能够根据具体语境确定词义,注重迁移训练。对于18个文言虚词,反复训练,掌握规律。信息筛选有分类和匹配两种题型,要分别训练。综合题是文言文阅读的难点,注重解题技巧。文言翻译是主观题型,要熟悉评分标准,树立得分意识,加强踩点训练,把文言实词、虚词和句式的有关知识落实到译文之中,做到直译与意译结合,力争信达雅。
3、警惕陷阱,弄清题旨——论述类文本阅读理解的复习提升
整体阅读,宏观把握文意,弄清各段的侧重点和段落的转换过渡。从题型上看,我们福建是主客观综合题。不管做客观题还是主观题都要读懂题干,弄清说明或评论的对象,找准对应的阅读区域。要对照题目研读文本,注意细心核对。做客观题尤其要熟悉并善于识别命题者设置的偷换概念、以偏概全、转移话题、无中生有、断章取义、张冠李戴、因果倒置、强加因果、或然为已然等陷阱,做题时能够对号入座,迅速准确地找到答案。
4、分清类型,有的放矢——文学类或实用类文本阅读理解的复习提升
文学类或实用类文本阅读主要是主客观综合题型,做客观题仍可用论述类的方法。主观题一般有理解关键性词句、信息筛选整合、归纳内容要点、归纳主旨、理清文思、推断和想象、表达技巧、审美鉴赏等类试题,考生要分清类型。要把握文章选用的材料和作者的情感,结合语境深入领会,注意
上下文的过渡和照应。命题者设题,有的是简答题,只需问什么答什么即可;有的是论述题,还需要到原文中去找材料来证明你的观点。要按要求答题,有的放矢,不能挂一漏万。
5、明确题型,有备无患——语言表达与运用的复习提升 语言表达与运用包括语文基础知识、压缩语段和时文评说,语言表达力求准确、鲜明、生动、简明、连贯、得体。命题形式新颖多样,每年都会出现新题型。命题的语言材料贴近现实生活,具有很强的针对性和实用性。具体形式有根据拼音写汉字、病句修改、情景对话、成语运用、压缩语段、写评说等。在复习中要对可能出现的各种题型进行必要的训练,做到有备无患。
6、勤于动笔,规范训练——写出好作文,力求能力提升 写作是高考语文的半壁江山,必须严格训练。还要特别注意两个方面:一是积累材料,包括直接的生活材料、间接的书本材料;二是训练写作技巧,如拟题、开头、结尾、过渡、照应等。可以采取大小作文结合的方法进行训练,如等级训练、文体训练采取大作文方式,技巧训练采取小作文方式。在复习中,将作文的重要性真正地体现在训练中。
三、回归----兼顾并提高成绩
高考冲刺阶段需要解决的还有,针对学生能力和层次的的差别,更要回归学生的实际,三管齐下,让学生整体性地提高语文高考成绩——后学生有效提升成绩,中等生实现高分突破,优等生发挥最佳状态。
(一)后学生,目标现实永不放弃
对于这部分学生来说,在最后冲刺阶段不要再去复习以前没有复习到的内容,而要尽可能去复习基础的内容,特别是一些死的知识,比如语文的诗词背诵和作文范例,让学生分题型归纳和整理做题的方法、回归课本、回归评讲过的试题。 因为基础比较差,平时积累的问题比较多,想在高考时大幅提升成绩已非常困难,常常有学生眼看上线无望,就想放弃
考试。这时候作为教师的我们,一定要鼓励学生坚持跑完高考最后一程,还要帮学生制定现实的目标:一是确定总分目标,做到心中有数;二是要制定学科的夺分目标,鼓励学生鼓起勇气多问老师,不懂的内容,搞懂一处算一处,说不准在考场上就能碰到类似的题,能多得几分。这样,高考的时候就不会太紧张,不会做的题坦然放弃,基础题和中档题能拿的分都拿到,让学生自己对高考有信心。
(二)中等生,训练答题技巧是重点
对于中等生来说,基础知识都相对扎实,但能力和技巧上略有欠缺。因此,调整好心理状态、掌握好解题技巧将是非常重要的两个方面。
有的学生会遇到考题时,脑子里一片空白,不知如何下手。因此,在复习的冲刺阶段里,要求学生要花时间拿出高考模拟题,对照题型一一进行梳理归纳,要做到一见到试题,这一题型的解题方法和技巧就在脑子里立即闪现出来;要求学生坚持每两天练一套题,老师不应该再详细评讲试卷,只宜点拔答题的技巧,将答案发给学生自己对比。学生有问题,要立即向老师问清楚,练习反映出的薄弱考点要进行强化。 在最后冲刺阶段不要去碰难题,即使在考场上碰到难题也不要胆怯,努力争取拿分。基础题争取满分、中档题不要失分,难题能拿几分算几分。对于确实解决不了的问题,要学会忍痛割肉转入下一题的解答。
在最后冲刺阶段的复习中,最有效果的提升方法就是,哪里薄弱就重点突击哪里。因为复习时间已非常有限了,强项题型很难再有多大的提升,而平时比较弱的题型或许是弱在基础上,补起来相对容易一些,提升成绩的空间也更大。
(三)优等生,心态比知识更重要
对于优等生来说,在知识和能力方面应对高考几乎没有任何问题。现在的问题是有的学生由于期望值太高,心理负担过重。
因为期望值高,学生内心恐惧,逼迫自己晚上加量做难题,生怕考场上丢分,会落在别人后面。这样的心理状态很糟糕,会导致学生碰到一点点问题就惊慌失措,或者钻进牛角尖,非要攻克一道难题不可,结果反而会影响其他试题解答。 作为教师的我们,要在学生面前反复强调:“不要怀疑自己的实力,坚定地相信自己,多为自己喝彩,多鼓劲自己。”调整心态对于优等生来说是最重要,现在高考中的偏题、怪题、难题越来越少,一些成绩拔尖的学生,常常看不起基础题,却往往在基础题上面过失性丢分。因此,在学生最后阶段的复习中,要求学生不要去寻求做难题的快感,而要回到基础题上,保证信心,找到状态。
总而言之,高考复习方法和策略并不是绝对不变的教条,管窥之见只期抛砖引玉,让高三的教师和学生们能借鉴并探索出更多更好更科学的高考复习方法,来改善我们的复习策略,回归教材、回归课本、回归学生实际,从而确实并整体提高高考语文的成绩。
范文五:高考语文复习更应该回归课本
新课改后的高考语文复习更应回归课本
庆阳一中 马康
[摘要]虽然高考语文试卷的内容大多是取自课外,但课本是语文教学的工具和根本,是无庸置疑的。语文高考复习应回归课本,语文教师应用好课本这个“例子”,培养起学生“举一反三”的能力,切实提高语文高考复习有效性。
[关键词]课本 语文 高考复习
高考语文复习好像一直处于被质疑、被批判甚至被否定的位置,“高耗低效”的评价也使广大语文教师处在一个十分尴尬的境地。如何走出困境,迎来语文教育的春天?我认为,课本应是高考语文复习的重要转折点。
在高考语文复习中,不少学生存在很多的思想误区,有人认为语文的考试,考到书本的可能性为零,复习可有可无,只要考试临场发挥就行,根本不需要课本;更有不少人急功近利,平时不看课本,复习不用课本,宁愿置身于题海之中。把大量时间花在做各种练习题上。这些都是很不正常的现象,也是学习效率、复习效率不高的重要原因。
语文课本和高考其实有密切联系。叶圣陶老先生说过“课文无非是个例子”,语文教学就是通过这些例子培养学生听、说、读、写的能力,并能举一反三、触类旁通。只有真正学好这些“例子”,才能实现升华到举一反三的转折。否则,语文能力培养就只能是缘木求鱼。因而,高考语文复习要做到落到实处,卓有成效,真正授人以渔,就应该重视语文课本的复习,善用课本,用好课本。
一、熟悉课文,夯实基础知识
高考语文试题出自课本之外,但“根”在课本内-认真分析一下高考试题,几乎都可以从教材中找到它们的“身影”,都可以依靠中学教材的知识来解决。比如我们从必修一到五种可以找到众多考试常考词汇:睚眦必报、众口铄金、积毁销骨、疑神疑鬼、妄加揣测、伎俩、指桑骂槐、惴惴不安、不期而遇、意料之外,平易近人、消尽散绝、夸夸其谈、自惭浅薄,居高临下、从容不迫、游刃有余、独抒新见、入木三分、梦魇、犀利、如坐春风??
高考中字音字型的考查虽然在近三年的全国卷考题中没有出现,但以前每年所考查的对象基本都取材于课本的注释。课本上还有《文言词语和句式》等各种附录、知识介绍、总结性文章值得关注的。识记文学常识和默写名句名篇,这几年基本集中在课本必背篇目内,抓好课文背诵尤为必要。
为了保证高考更公正、更合理,并坚持考查能力为主,因此高考试题多取材于课外是必然的。虽然高考基本不再考虑直接从课文中出题,但命题却更灵活地以课外材料检查课内的学习质量。比如,《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是一篇感情丰富的演说辞,这篇文章抛开内容和文体不说,就语言运用和基础来说,这是一篇非常好的演讲训练课文,而且文章的行文非常严密,在谴词造句上主要表现为两点,一是关联词语的运用,一是实词的层递。文章几乎包含了高考所要靠查全部的虚词,很多学生害怕虚词,如果学好了这一课,问题就解决了。
可见,高考知识点的考查的知识或在课文中学过,或间接涉及过,但都有课文依据,教材提供给了我们一个完整的中学语文知识系统,提供给我们词语解释和用法、文学和文化常识、写作格式、素材等知识系列,因此夯实课本复习很关键。
二、利用课本,提升阅读能力
1、现代文阅读对学生而言是难啃的“硬骨头”,如果认真研究课本,会有意外发现
总体上说,现行语文课本的编写体例与高考《高试说明》的基本精神是一致的。比如,必修一、二两本,从整体感知文章人手,几个单元分别要求揣摩词语、理解句子的基本含义和深层意思,摸清文章思路、分析文章结构,把握文本精义、归纳内容要点,筛选和提取交中的句子和信息,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鉴赏表达技巧,评价思想内容等。这同高考现代文阅读的要求完全一致。
学生在现代文训练中觉得小说易读但难答题,教师可以必修的五本教材中选编的中国古典小说与现当代中外小说为例,教会学生鉴赏的方法,答题的技巧。比如,分析情节,可让学生从《林教头风雪山神庙》中找伏笔、照应,使学生懂得好的伏笔能起到暗示、点题、沟通文章内部联系、逆转人物关系等作用,使文理通顺、合情合理。分析环境,可研究《祝福》中的年终祝福景象描写在暗示当
时社会背景,表现文章主旨方面的作用,《边城》中的黄昏和月夜的环境描写在刻画人物心理和性格方面的作用。
2、高考对古诗文阅读的考查是学生阅读能力测试的重中之重,而且这一知识点与课文更有千丝万缕的联系,抓好课本,事半功倍。
《烛之武退秦师》《邹忌讽齐王纳谏》《鸿门宴》《廉颇蔺相如列传》这些文言中,有很多古文化常识,包括史书体例、古代官职、历法、礼俗、历史典故等,学生应在复习时认真阅读课文,了解上述有关的知识,以备高考考试时能做有效的参考。
新教材中文言课文后都附有“辨析下列多义词的意思”的一道练习设计,多数从文言实词的角度来训练学生对实词的意义、用法,一词多义现象等的掌握情况,如必修一《鸿门宴》课后练习第三题辨析“因、如,举、谢、意”的多义现象,学生此为基础,进行逐个认识,比较鉴别,不仅能掌握常见文言词的用法,还能理解规律,进而形成推断能力。
同理,虚词死记意义和用法很难,但联系熟悉的课文例子来记就容易多了。特殊句式和词类活用也是一样,串联课文实例,能更好总结特殊句式及词类活用的规律。
2012年全国卷考的翻译“马病肥死,使群臣丧之,欲以棺椁大夫礼葬之。左右争之,以为不可”,其中的“左右”在《邹忌讽齐王纳谏》里出现“宫妇左右莫不私王”,“左右”是一个古今异义词,指“身边的入,近臣”,“以为”选修教材中《齐桓晋文之事》一篇里出现“百姓皆以为王为爱也”,“以为”在此词义和现代汉语相同,指“认为”,作动词。倘若学生对文本很熟悉,就能很快反应出相关出处和用法,这样翻译时也会游刃有余。
我个人建议学生生在高考前认真读课本中几篇典范的文言文,如《廉颇蔺相如列传》、《鸿门宴》等,我认为这些文章里,有着典型的全面的文言实词、虚词、句式和用法的范例,可用于对文言文的全面、综合复习,这对积累语言材料,建立文言语感,提高阅读和解题能力有事半功倍之效。
古典诗歌鉴赏是一个复杂的思维过程,课本中的古诗和课后练习在诗歌鉴赏的复习中就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
关于诗歌鉴赏中常见的表达技巧,思想主旨,语言风格、意境特点等专业名词的理解,可好好读读语文课本必修三、四册的诗歌,学过的古诗词真的有很强的示范作用,比如2011年的两套全国高考题分别考到了情景交融的艺术手法和炼字的作用,其中情景的关系在王维的《山居秋瞑》和杜甫的《登高》等诗歌中会讲到,炼字的妙处在杜甫《蜀相》的第三联和陆游的《书愤》的第二联及课后练习题也都讲到过。
复习鉴赏诗歌人物形象这一考点时,我们就可以以《蜀相》《梦游天姥吟留别》为例,分析诸葛亮、李白的形象。学生已上过这两首诗,不需要花费时间去阅读、理解了,直接进入方法的指导和技巧的点拔,可以大大提高复习的效率。
高考复习时,重新通读高中新教材中文言文和古诗词,以课文作为积累文言知识、应试训练的材料,认真进行“反刍”,在高考古诗文测试中将会受益非浅。
三、紧扣课本,提高写作能力
2012年高考山东省满分作文中有一篇《只缘身在此山中》人物的语言均出自教材,以贾谊、杜牧、苏询、在《过秦论》《阿房宫赋》《六国论》中的观点围绕“相信自己的同时,也要听取别人的意见,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展开讨论。作者对课本材料驾驭自如,信手拈来,为自己作文获得高分占尽先机。因此,高考作文复习应不断挖掘课本这一“宝藏”。
写作素材的缺乏一直是困扰学生的一个难题,文章缺乏营养,干瘪无物是现代大部分学生的通病,学生缺乏积累肚子里没有墨水,没法写出优美的文章来,对高三学生来说可以从自己熟悉的五册必修教材人手,充分发掘其中的写作索材,进行多角度思维,使课本成为写作素材的“源头活水”。
教材本身就有取之不尽的写作材料,名言警句、成语典故、名人事迹等,要让学生真正懂得运用还要教会他们用归类法积累材料,比如”冯唐易老“,”李广难封“、”周公吐哺”都可论证关于任用人才的观点,《廉颇蔺相如列传》《六国论》属于团结合作类材料的。
课文是写作的例子,课文中的文言文是典型的写作例子。比如可学习《六国论》的结构,文章结构完整,条理清楚,逻辑严密,紧紧围绕总论点层层深入地进行论述;可从选修教材中《孟子》这一单元学习比喻论证,从《<伶官传>序》
中学习举例论证。在对范文有了深刻印象的基础上,及时让学生进行巩固,要求学生分别采用总分总式、并列式、层进式、对照式这几种基本的议论文论证框架写作,并在文章中任意采用两种或三种论证方法,由浅入深,由易到难,让学生逐步学会综合运用。
充分挖掘课本写作素材并引导学生学会积累转化,他们定能笔下生花。 综上所述,对课本知识的回归,是高中语文教学的真情呼唤,也是高考语文改革的切实需求。高考语文复习必须回归课本,将课本与复习紧密结合起来,语文教师应引导学生挖掘课本无穷宝藏,形成知识迁移能力,真正做到得法于课内,收益于课外。
转载请注明出处范文大全网 » 画家刘绪峰携八骏呈祥谈画马:
伶官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