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一:质量管理的三个阶段
1、建筑工程质量计划预控管理
在实施预控管理的过程中,首先制定计划和编写相关材料内容包括:问题说明、目标说明、限制和假设条件、小组成员及责任、小组指导方针、初步的项目蓝图。在章程指导下,利用顾客反馈评估系统进行初步评估,最后形成与项目有关的流程蓝图。预控措施具体为:分析监理及施工合同;工程项目监理机构的建立;编制监理规划。
2、工程建设阶段的施工质量管理
工程建设的主要实施者为施工承包方,因此在施工阶段质量控制方面,监理在开工前对施工承包方的准备工作的质量控制就显得尤为重要。对建筑工程的全过程实行全面的质量控制,包括检查实施过程中是否满足设计要求、技术标准规定及需方的愿望,并对其提出完整、准确履行各质量职能的证据,以使需方满意并增强对其工程的质量信任感的全部有计划有系统的活动。
这个过程的质量管理包括:工序质量控制;质量控制点的质量控制;材料、构配件、施工机械设备的控制。
3、施工最终产品的质量控制
施工最终产品的质量控制包括两个阶段:工程验收和质量保修阶段的质量控制。工程项目验收是施工阶段最后工作的主要内容,项目具备施工验收条件是指工程项目业已完成项目设计图纸和工程合同规定的全部内容,完全符合建设单位的使用要求,它标志项目施工任务已全面完成。项目竣工验收是指承建单位将竣工项目及有关资料转交给建设单位,并接受对其产品质量和技术资料的一系列审查验收工作的总称,它是施工项目管理的最后环节,工程项目达到竣工验收标准,经竣工验收合格后,就可以解除合同双方各自承担的合同义务及经济和法律责任。
该阶段的质量控制管理包括:单位工程质量的综合评定;竣工验收阶段的质量控制;保修阶段的质量控制。
范文二:[经济/管理]一次销售谈判大致划分为三个阶段
一次销售谈判大致划分为三个阶段:计划与准备阶段、面谈阶段、后续收尾阶段。
虽然讲到谈判, 大多数人总联想到面谈, 但计划与准备阶段是这三个阶段最关
键的, 至少一个典型的谈判其结果如何, 有50%就在你和客户见面之前就已经决定了。
计划与准备阶段如此之重要,而大多数销售人员进行谈判时仍是仓促上阵,未能做充分的准备,使得谈判结果不能尽如人意。 因此, 在每一次销售谈判之前做好充分的计划与准备, 是我们取得良好谈判结果的基石。
销售谈判的计划与准备阶段涉及以下几项内容:
一。确定谈判目标
1. 知道自己需要什么:如果没有事先考虑好自己应该从谈判中得到什么就开始进
行谈判, 那么谈判结束后:(1)你可能会带着很多“礼物”离开;(2)你可能会放弃有价值的项目代之以得到无价值的东西而告终。 因此谈判结束时, 对自己需要得到什么应该有一个明确的设想。
2. 知道自己为什么需要它:对你而言, 得到的结果对你有什么用。 弄清楚你想
得到的东西的原因是什么,可能会有助于你达到你隐蔽的目的。 即使这些原因你未曾有意识的去考虑。
3. 如果没有实现自己的目标, 将会发生什么事情: 如果没有得到自己想要的结果, 可能发生的最坏的事情是什么, 自己如果能够接受,或者说当你明白会发生什么时,或许你能找到解决问题的其它方法。
4. 知道自己首要考虑的事: 将自己在谈判当中想要得到的全部目标分解成若干组成部分,考虑一下:哪一部分首先考虑;哪一部分作居其次;哪一部分最后才考虑。
5. 自己不能接受的是什么:在谈判中, 也许有些条件是自己无论如何也不能接受的。 如果谈判将迫使你要超越出这些原则性的限度, 也许你就不值得再花时间和精力继续谈下去了。
6. 知道自己的谈判界线:在谈判中, 你能做的最有价值的事情之一就是弄清自己在谈判中的界线。 这样你就可以知道, 谈到什么时候你应终止谈判;什么时候可以说“是”, 什么时候可以说“不”; 什么时候态度必须强硬;什么时候, 可以离开谈判桌结束谈判。 也就是说, 如果到了这个界线,你可以考虑自己应该去做什么了。
7. 为自己设定谈判的顶线目标、现实目标、底线目标:
当你知道自己想要什么,不想要什么,什么对自己最重要时,你就可以开始为自己拟定谈判中顶线、现实、底线目标。 这些目标是你将希望达到的结果和拥有的活动范围具体化的一个方面。
顶线目标是获得你真正想要的一切。 在一个理想的状态下, 你有可能实现它。
现实目标是实际上你希望得到的结果,不同的谈判对象, 其结果可能不同。
底线目标是你的底线。 当谈判达到这条界线时, 你应该终止谈判,离开谈判桌。
8. 自己能作出什么让步: 谈判就是充满讨价还价、妥协、让步。 为了得到自己所想要的结果,就要作出一些让步。 所以应考虑你准备作出什么让步来实现自己所希望的谈判结果, 这时应该弄清:
(1)我必须拥有什么, 什么东西我不准备作出任何让步,
(2)什么对我来说不重要,
(3)我有什么必须拿去作为交换条件而准备放弃的呢,
二。认真考虑对方的需要
谈判的准备工作不能仅仅考虑自己的要求和需要, 同时也要考虑谈判的对方可能需要什么。 这时需要你作一个换位思考, 站在对方的位置上来考虑问题。 如果你是对方, 在谈判中你需要什么; 你为什么需要它; 你需要得到这个结果背后的原因可能是什么; 什么问题对你来说最重要; 你首要考虑的是什么; 什么问题你不能作出丝毫让步; 对你来说最糟糕的结果可能是什么;你的顶线、现实、底线目标是什么; 你准备拿来交换的是什么; 你可能会失去什么; 你为了支持你的立场可能会提出哪些问题; 你是否有足够的事实数据或信息来支持你的立场与观点。
虽然你不能准确地回答上述问题, 但经过仔细考虑和推测这些问题, 你就能更好的把握谈判的进程与方向。评估相对实力和弱点
你可能做出的让步和你能够交换的项目取决于你在谈判中的实力和弱点。 实力是指可以对对方的行动施加的支配力或影响力, 其形式为:
1.决策权威: 你拥有作出正式决策的权利吗,
2.专家权: 对讨论的问题你具有丰
3.对讨论的问题你是否有充裕的时间,
4.你的决心与毅力;
5.你是否做有充分的准备,
6.你是否具有丰富的谈判经验,
7.你是否拥有内部消息,
8.你是否认识某个能影响谈判结果的人,
9.你拥有使用某些制裁或施压的权利吗,
在评价实力和弱点时应注意:
1.只有双方都认识它的存在并对它的使用程度持有相同看法时, 支配力才发生作用。
2.如果你比对方强大, 而且双方都知道, 那么你在谈判中利用一下这种优势, 就会使对方意识到不对你的建议作出让步的后果。
3.如果你比对方强大,对方不知道,那么你的支配力就不能发挥作用, 如果你有弱点对方不知道, 那么你就比你想象的强大。
4.熟练的谈判者善于使用其支配力来影响和说服对方, 而不是利用这种支配力来打败对方。
5.经验丰富的谈判者在充分利用对方弱点之前, 会详思再三, 意识到一起共事的必要性, 会使对方都增加谈判信心。
6.谈判技巧不能代替谈判实力。谈判技巧只能带来一时的优势。
四。制定谈判策略
制定好你的全部战略是谈判准备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 其重点如下:
1.第一次会面时, 我们应当提哪些问题,
2.对方可能会提哪些问题, 我们应如何回答这些问题,
3.我们是否有足够的事实数据和信息来支持我方的立场, 如果没有,应增加哪些信息,
4.我们应当采取什么样的谈判风格,
5.选择谈判地点、时间;
6.如何开局,
7.以前的谈判可能对这次谈判产生怎样的影响,
8.谈判所在地的习惯、风俗可能和怎样影响彼此,
五。团体间谈判还应作哪些准备
1.由谁来主谈,
2.由谁来确认理解程度,
3.由谁来提问, 提什么样的问题,
4.由谁来回答对方的问题,
5. 由谁来缓和紧张气氛, 表示对他人的关心,
以上销售技能,相信对你及你的企业有很大的帮助。
范文三:质量管理发展的三个阶段
质量管理发展的三个阶段
质量管理的发展,按照所依据的手段和方式来划分,大致经过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为质量检验阶段。
在这一阶段,人们对质量管理的理解还只限于质量的检验。
就是说通过严格检验来控制和保证转入下道工序和出厂的产品质量。
1、操作者的质量管理:二十世纪以前,产品的质量检验,主要依靠手工操作者的手艺和经验,对产品的质量进行鉴别、把关。
2、工长质量管理:
1918年,美国出现了以泰勒为代表的“科学管理运动”,强调工长 在保证质量方面的作用。于是执行质量管理的责任就由操作者转移到工长。
3、检验员的质量管理:
1940年,由于企业生产规模的不断扩大,这一职能由工长转移到专职检验员。大多数企业都设置了专职的检验部门,配备有专职的检验人员。用一定的 检测手段负责全厂的产品检验工作。
专职检验的特点就是“三权分立”,即有人专职制定标准;有人负责制造;有人专职检验产品质量。
这种做法的实质是在产品中挑废品、划等级。这样做虽然对保证出厂产品质量方 面有一定的成效,但也有不可克服的缺点:
其一,出现质量问题容易扯皮、推委,缺乏系统的观念;
其二,只能事后把关,而不能在生产过程中起到预防、控制作用,待发现废品时已经成为事实,无法补救;
其三,对产品的全数检验,有时在技术上是不可能做到的(如破坏性检验),
有时在经济上是不合理、不合算的(如检验工时太长、检验费用太高等)。随着生产规模的不断扩大 和生产效率不断提高,这些缺点也就越来越显得突出。
第二阶段为统计质量控制阶段。
由于第二次世界大战对军需品的特殊需要,单纯的质量检验不能适应战争的需要。因此,美国就组织了数理统计专家在国防工业中去解决实际问题。这些数理统计专家就在军工生产中广泛应用数理统计方法进行生产过程的工序控制产生了非常显著的效果,保证和改善了军工产品的质量。后来又把它推广到民用产品之中,这给各个公司带来了巨额利润。
这一阶段的特点是利用数理统计原理在生产工序间进行质量控制,预防产生不合格品并检验产品的质量。
在方式上,责任者也由专职的检验员转移到由专业的质量控制工程师和技术人员。这标志者事后检验的观念改变为预测质量事故的发生并事先加以预防的观念。
由于这个阶段过于强调质量控制的统计方法,使人们误认为“质量管理就是统计方法,是统计学家的事情”,因而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质量管理统计方法的普及推广。
第三阶段为全面质量管理阶段。最先起源于美国,后来一些工业发达国家开始推行。六十年代后期,日本又有了新的发展。
所谓全面质量管理,就是企业全体人员及有关部门同心协力,把专业技术、
经营管理、数理统计和思想教育结合起来,建立起产品的研究设计、生产制造、售后服务等活动全过程 的质量保证体系,从而用最经济的手段,生产出用户满意的产品。
基本核心是强调提高人的工作质量,保证和提高产品的质量,达到全面提高企业和社会 经济效益的目的。
基本特点是从过去的事后检验和把关为主转变为预防和改进为主;从管结果变为管因素,把影响质量的诸因素查出来,抓住主要矛盾,发动动员、全部门参加,依靠科学管理的理论、 程序和方法,使生产的全过程都处于受控状态。
基本要求:
要求全员参加的质量管理;范围是产品质量产生、形成和实现的全过程;是 全企业的质量管理;所采用的管理方法应是多种多样。
它是在统计质量控制的基础上进一步发展起来的。它重视人的因素,强调企业全员参加,全过程的各项工作都要进行质量管理。它运用系统的观点,综合而全面地分析研究质量问题。它的方法、手段更加丰富、完善,从而能把产品质量真正地管起来,产生更高的经济效益。
当前世界各国的大部分企业都在结合各自的特点运用着全面质量管理,各有所长、各有特点。
范文四:全面质量管理的三个发展阶段
【全面质量管理】全面质量管理的三个发展阶段
关键词:全面质量管理
导语:全面质量管理这一科学概论在20世纪50年代,由美国的费根堡姆和朱兰提出。发展至今,已经被许多制造业企业用来指导质量管理。
质量管理在现代制造业已经不再陌生,许多人也在世界范围内学习、引进先进的管理方法。质量管理是由于商品竞争的需要和科学技术的发展而产生、形成、发展的,是同科学技术、生产力水平以及管理科学化和现代化的发展密不可分的。从工业发达国家解决产品质量问题涉及的理论和所使用的技术预防方法的发展变化来看,它的发展过程大致可划分为三个阶段:质量检验管理阶段、统计质量管理阶段和全面质量管理阶段。
图示:全面质量管理的三个发展阶段
一、全面质量管理之质量检验管理阶段
质量管理产生于19世纪70
年代,当时,科学技术落后,生产力低下,普遍采用手工
作坊进行生产,加工产品和检查质量没有合理的分工,生产工人既是加工者又是检验者,这阶段的管理称为“操作者的质量管理”。因此,在20世纪前质量管理还没有形成科学理论。20世纪初,美国工程师泰勒(F.W.Taylor)根据18世纪末工业革命以来大工业生产的管理经验与实践,提出了“科学管理”理论,创立了“泰勒制度”。泰勒的主张之一就是计划与执行必须分开,于是检查产品质量的职责由工人转移到工长手中,就形成了所谓的“工长的质量管理”。到了20世纪30年代,随着资本主义大公司的发展,工长已无承担质量检查与质量管理的职责,因此,大多数企业都设置了专职检验人员和部门,并直属经理(或厂长)领导,由他们来承担产品质量的检验工作,负责全厂各生产部门的产品(零部件)管理工作,形成了计划设计、执行操作、质量检查三方面都各有专人负责的职能管理体系,那时的检验工作有人称它为“检验员的质量管理”。人们对质量管理的理解还只限于质量的检验,即依靠检验手段挑出不合格品,并对不合格品进行统计而已,管理的作用非常薄弱。
产品质量检验阶段的质量管理的主要手段是:通过严格的检验程序来控制产品质量,并根据预定的质量标准对产品质量进行判断。检验工作是质量管理工作的主要内容,其主导思想是对产品质量“严格把关”。
产品质量检验阶段的长处在于:设计、制造、检验分属三个部门,可谓“三权分立”。有人专职制定标准(计划),有人负责制造(执行),有人专职按照标准检验产品质量。这样产品质量标准就得到了严格有效的执行,各部门的质量责任也得到严格的划分。
二、 全面质量管理之统计质量管理阶段
企业迫切需要解决“事后检验”的弱点,这就在客观上为把数据统计的原理和方法引入质量管理领域创造了条件。
早在20世纪20年代,一些著名的统计学家和质量管理专家就注意到质量检验的弱点,并设法运用统计学的原理去解决这些问题。1924年,美国贝尔电话研究所的休哈特(W.A.Shewhart)提出了控制和预防缺陷的概念——控制产品质量的“六西格玛”法则,即后来发展完善的“质量控制图”和“预防缺陷”理论,其目的是预防生产过程中不合格品的产生,认为质量管理除了具有对产品质量检查监督的职能之外,还应具有预防产生不合格品的职能。
休哈特连续发表了多篇有关质量管理的文章,并于1931年出版了《工业产品质量控制经济学》一书。1929年,贝尔电话公司的道奇(H.F.Dodge)和罗米格(H.G.Roming)发表了“挑选型抽样检查法”论文,提出了在对产品进行破坏性检验情况下如何保证产品质量,并降低检验费用的方法。瓦尔德(A.Wald)又提出了“序贯抽样检验法”,他们是最早把数理统计方法引入质量管理领域的学者。然而,当时正处于资本主义经济萧条时期,人们对产品质量和质量管理的要求并不迫切,再加上运用数理统计方法需要增加大量的计算工作,因此,这些理论和方法并没有引起重视,更没有被普遍推广,未能在质量管理中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第二次世界大战初期,美国生产民用品的大批公司转为生产各种军需品。当时面临的一个严重问题是:由于事先无法控制不合格品而不能满足交货期的要求;军需物品检验大多数属于破坏性试验,质量检验工作立即显示出其不可操作性的缺点。因为事先无法控制产品质量,所以美国提供的武器经常发生质量事故。美国国防部为了解决这一难题,特邀请休哈特、道奇、罗米格、瓦尔德等专家以及美国材料与试验协会、美国标准协会、美国机械工程师协会等有关人员研究,并于1941—1942年先后制定和公布了《美国战时质量管理标准》,即Z1.1《质量管理指南》、Z1.2《数据分析用的控制图法》和Z1.3《生产中质量管理用的控制图法》,强制要求生产军需品的各公司、企业实行统计质量控制。实践证明,统计质量控制方法是在制造过程中保证产品质量、预防不合格品的一种有效工具,并很快地改善了美国军需物品的质量。从此,统计质量管理在美国得到了发展。因为统计质量控制方法给公司带来巨额利润,所以在战后那些公司转入民用产品生产时,仍然乐意运用这一方法,其他公司看到有利可图,也纷纷采用,于是统计质量控制方法风靡一时。20世纪50年代初期,统计质量控制达到高峰。据报道,在联合国科教文组织的赞助下,通过国际统计学会的一些国际性组织的努力,战后很多国家都积极开展统计质量控制活动,并取得了成效。
统计质量管理阶段的主要特点是利用数理统计原理,预防不合格品的产生并检验产品的质量。这时,质量职能在方式上由专职检验人员转移给专业的质量控制工程师和技术人员承担,质量管理由事后检验改变为预测、预防事故的发生。这标志着将事后检验的观念改变为预防质量事故发生的预防观念。
(三) 全面质量管理阶段
20世纪50年代以来,随着社会生产力的迅速发展,科学技术以及社会经济与文化的不断进步,质量管理环境出现了许多变化,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人们对成品质量要求更高了。由于科学技术的发展,产品的精度和复杂程度大为提高,人们对产品质量的要求从仅注重性能指标转向可靠性、安全性、经济性等指标,对产品的可靠性等质量要求极大地提高,但靠在制造过程中应用数理统计方法进行质量管理是难以达到要求的。
(2) 在生产技术和企业管理中广泛应用系统分析的理念,把质量管理看成是处于较大系统中的一个子系统。
(3) 管理理论有了新的发展和突破,在生产技术企业管理中广泛应用系统分析的理念和方法,并且越来越“重视人的因素”,出现了诸如“工业民主”、“参与管理”、“共同决策”等管理口号。这一切都促使质量管理从单一方法走向多种方法共存,从少数人参与走向公司全体人员共同参与。
(4) “保护消费者利益”运动的兴起,迫使质量管理方法进一步改善。
(5) 随着市场竞争,尤其是国际市场竞争的加剧,各国企业都很重视“产品责任”和质量保证问题。
统计质量管理相对于产品质量检验来说,无疑是质量管理发展史上的一次飞跃,但是,统计质量管理也有着其自身的局限性和不足之处。由于上述环境的变化,仅仅依靠质量检验和运用统计方法就很难保证与提高产品质量,把质量职能完全交给专业的质量控制工程技术人员去承担也是不妥的。因此,自20世纪50年代起,许多企业就开始了全面质量管理的实践。
全面质量管理的三个发展阶段,也体现了质量管理由落后到如今日臻成熟的过程。其中,市场日益激烈的竞争也起了极大的推动作用。全面质量管理经历了几十年的发展进程,在质量管理上有其独特的价值,值得我们关注与深入学习。
范文五:应急管理阶段划分
1.3
Four primary phases of emergency management are outlined below, relating to campus
mitigation, preparedness, response and recovery activities occurring before, during, and after an emergency or disaster has occurred.
MITIGATION
Activities that either prevent the occurrence of an emergency or reduce the community's
vulnerability in ways that minimize the adverse impact of a disaster or other emergency are examples of mitigation.
Specific hazard mitigation plans are prepared following a federally declared disaster. They reflect the current risk analysis and mitigation priorities specific to the declared disaster.
Mitigation planning also includes a review of ways to eliminate or reduce the impact of future disasters. Once a disaster has occurred, the University may be involved in complying with the hazard mitigation requirements of Section 406 of the Federal Disaster Relief Act of 1974.
PREPAREDNESS
NORMAL OPERATIONS
This Plan is considered to be in effect at all times to provide authorization to accomplish essential emergency preparedness activities. The preparedness phase involves activities
undertaken in advance of an emergency in accordance with the Emergency Services Act and the State Emergency Plan. These activities will provide operational capabilities and improve effective response to disasters. Actions such as:
? Developing and revising disaster plans and hazard analyses.
? Writing mutual aid operational plans.
? Training response personnel.
? Improving public information and communications systems.
? Conducting exercises to validate the planning process
are all examples of the planning activities conducted under this phase.
Those individuals and departments assigned emergency responsibilities will participate in developing and maintaining current Standard Operating Procedures and checklists for the support of the EOC. Elements of these procedures include:
? Provision to support, maintain, staff, direct and control University resources during the
time of a major disaster.
? Specific emergency actions that will be assumed by staff and designated successors
during emergency situations.
? Circumstances under which successor emergency authorities would become effective,
and when they would be terminated.
? Current department personnel notification/recall rosters procedures and the means to
implement. This should include a communication system to implement call-out
rosters for personnel assigned to the EOC, support functions and field response team.
? Establishment of a system for communication to the EOC, Public Safety dispatch and
Physical Plant dispatch/work order control center, and to manage organizational
resources, response field personnel and maintain contact with the EOC during
emergencies.
? Developing mutual aid and other support agreements with appropriate local and state
agencies, vendors, and “sister” departments within the CSU system.
? Reporting of damage assessment information (casualties, damage observations,
evacuation status, radiation levels, chemical exposure, etc.) to the EOC during an
emergency.
? Support of cleanup and recovery operations following disasters.
? Training of assigned response staff and campus volunteers to augment the performing
of emergency functions.
INCREASED READINESS
Cal State Fullerton will take appropriate action to increase readiness as a crisis begins to develop. Actions taken during the buildup of a crisis situation are designed to increase the university’s ability to respond effectively to a disaster. Departments should consider increasing their readiness for an emergency upon the issuance of a credible, long-term prediction or advisory that could impact the County or State, or a rapidly deteriorating international situation that could lead to a possible attack upon the United States. Actions to be accomplished during this phase include but are not limited to:
? Inspections of critical facilities.
? Reviewing and updating emergency plans and Standard Operating Procedures.
? Briefing President’s Advisory Board
? Updating resource lists
? Mobilizing resources.
? Testing warning and communications systems.
? Disseminating accurate, timely, emergency public information.
? Recruiting of additional staff and Disaster Service Workers.
RESPONSE
PRE-IMPACT
When the Cal State Fullerton emergency management organization recognizes the likelihood of a pending disaster, actions will be taken to save lives and protect property first. The response phase is activated to coordinate emergency response activities.
The level of response necessary will be determined to meet the pending emergency. If the
situation warrants, or upon notification from the County of Orange’s Emergency Management Organization, a full emergency will be declared.
Actions:
? Disseminating warning, emergency public information, and other advice and action
instructions to the public.
? Surveying and evaluating the emergency situation.
? Marshaling, allocating, and positioning personnel and equipment.
? Mobilizing necessary resources.
? Activating the EOC using established guidelines.
? Evacuating the campus community if necessary.
IMMEDIATE IMPACT
During this phase, emphasis is placed on saving lives, gaining control, and minimizing the effects of the disaster. Immediate response actions will be taken by Cal State Fullerton emergency responders and may include CSU System mutual aid, local government and Operational Area responders.
Actions:
? Activating Incident Command Posts and the EOC.
? Issuing emergency instructions to the campus community.
IMMEDIATE EMERGENCY
If an emergency occurs without warning, the EOC will be activated as rapidly as conditions permit. If a Cal State Fullerton emergency is declared, the City of Fullerton will be notified and may be requested to proclaim a local emergency.
Actions:
? Conducting evacuation and/or rescue operations as required.
? Issuing emergency instructions to the campus community.
SUSTAINED EMERGENCY
As the emergency continues, assistance is provided to victims of the disaster and efforts are made to reduce secondary damage. Regional or statewide mutual aid may be provided to assist with these efforts and response support facilities may be established. Resource requirements will continually change to meet the needs of the incident.
Actions:
? Providing for the care and treatment of casualties.
? Collecting, identifying, and disposing of the dead.
? Providing for the mass care (food, lodging, etc.) needs of displaced persons.
RESPONSE LEVELS
Emergency response generally includes three levels of activity. Detailed emergency action plans for responding to the various emergencies are provided in Part 2.
Level I Response Mode - Decentralized Coordination
This management mode is operative under normal conditions in which emergency situations are responded to by the usual management procedures and local resources are adequate. The EOC is not activated and any inter-unit coordination (e.g., fire, paramedic, police, etc.) is accomplished by telephone.
Level II Response Mode- Centralized Coordination
This mode of operation is used for emergency responses that require several functional units within the Plan to be activated. In these situations, key EOC personnel will meet in a central location to provide emergency coordination. Their activities include but are not limited to:
? Establishing a situation assessment function.
? Establishing a public information function.
? Determining resource requirements and coordinating resource requests.
? Establishing and coordinating the logistical systems necessary to support emergency
services.
Level III Response Mode-Highest Interagency Coordination and Discretion
This mode of operation will be utilized following a major disaster that would render it
impossible for Cal State Fullerton to effectively respond or function at either Level I or II. In this situation, the EOC will be activated and all coordination and direction activities,
including interagency coordination, would be accomplished from the EOC. Incident
emergency management systems (to the extent practicable) would report to and receive direction from the EOC.
RECOVERY
At the onset of an emergency, actions are taken to enhance the effectiveness of recovery
operations. Recovery is both a short-term activity intended to return vital life-support systems to operation, and a long-term activity designed to return infrastructure systems to pre-disaster conditions. Recovery also includes cost recovery activities.
As soon as practical following a major emergency, normal management of the Cal State Fullerton operations will be restored. Disaster assistance for affected persons will be
coordinated through joint State and Federal Disaster Assistance Centers in the local area. If major damage has occurred, the recovery aspects of this Plan will be implemented to
coordinate planning and decision-making for recovery and reconstruction efforts.
Actions:
? Implementing health and safety measures.
? Protecting, controlling, and allocating vital resources. ? Restoring or activating essential facilities and systems. ? Enforcing police powers in controlling the locations.
? Establishing access controls, erecting traffic barricades, et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