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一:心理行为与文化
1. 提出应当“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的学者是() 。
A 、吴泽霖
B 、顾颉刚
C 、费孝通
D 、吴文藻
我的答案:C
2. 提出“人类的各种知识中,最有用而最不完备的就是关于‘人’的 知识。 ”的人是() 。
A 、柏拉图
B 、卢梭
C 、亚里士多德
~ 1 / 31 ~
D 、孟德斯鸠
我的答案:B
3. 关于这门课的学习目的,下列描述不正确的是() 。
A 、为研究国际关系提供文化视角
B 、了解“异文化”
C 、探索人类行为的心理逻辑
D 、具备看穿他人想法的能力
我的答案:D
4. 科学家已经掌握了关于人类的行为心理的知识。 ()
我的答案:×
5. 了解自己民族的文化, 尊重不同文化间的差异与个性是我们与异文 化交流的准则之一。答案 :对
5. 《菊与刀》是一本关于()国民性研究的学术著作。 ()
A 、中国
~ 2 / 31 ~
B 、日本
C 、韩国
D 、印度
我的答案:B
6. 关于文化与人格学派,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受精神分析学派影响较大
B 、是心理学与社会学的结合
C 、认为青年的反抗性是一种文化现象
D 、认为人的行为是由先天决定的
~ 3 / 31 ~
我的答案:D
7. 文化与人格学派的代表人物是() 。
A 、布厄迪
B 、马林诺夫斯基
C 、博厄斯
D 、弗雷泽
我的答案:C
8. 《菊花与刀》属于社会学倾向的研究著作。 ()
我的答案:×(人类学倾向)
8. 国民性研究的初始目的带有很强的政治性。 ()
我的答案:?
9. 人类学中,功能学派的创始人是() 。
A 、费孝通
B 、许烺光
C 、马林诺夫斯基
~ 4 / 31 ~
D 、鸟居龙藏
我的答案:C
10. 大英百科上关于文化的定义,是由 ()提出的。
A. 博 B. 列 C. 埃 D. 摩尔
10. 心理人类学的研究范畴是() 。
A 、儿童的社会化问题
B 、知觉和认知的文化差异
C 、人格与文化的关系
D 、以上都是
我的答案:D
11. 人的身体进化过程也人类学的研究内容之一。 ()
我的答案:√
12. 世界上各种族群之间的差异主要是生物学意义上的差异。 ()
我的答案:×
13. 以下不属于文明造物的是() 。
A 、物质造物
B 、社会造物
C 、观念造物
D 、情感造物
我的答案:D
14. 以下不属于文明的物质造物的是 ()。
A. 机械 B. 运河 C. 社团 D. 道路
答案 :C
14. 下列关于公文俊平的文化与文明的定义,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认为文化是一种复合体
B 认为文化是一种制造、传达、保存和处理信息的系统
C 文明是由人类创造的
D. 文化是文明的表达形式
我的答案 :D
14. 语言和宗教都属于文明的观念造物。 ()
我的答案:√
15. 公文俊平与泰勒都认为,文化即文明,文明即文化。 () 我的答案:×
16. 对于文化,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茶文化优于咖啡文化
B 、文化可分优劣
C 、文化具有相对性
D 、应该用进化论的观点看待文化
~ 6 / 31 ~
我的答案:C
17. 心理文化研究的原则是() 。
A 、普遍性原则
B 、整体性原则
C 、相对性原则
D 、以上都是
我的答案:D
18. 人类在生物学分类上属于哪一纲?()
A 、哺乳纲
B 、爬行纲
C 、鸟纲
~ 7 / 31 ~
D 、真兽亚纲
我的答案:A
19. 非洲人与亚洲人一样,都属于自人种。 ()
我的答案:√
20. 一定的文化系统是人们适应不同环境的产物一句,体现了心理文 化研究的哪项原则?
A. 普遍性原则
B 整体性原则
C 相对性原则
D 关联性原则
答案 C
20. 心理文化研究中的整体性原则,指的是所有的人都是平等的,没 有哪个族群的进化程度高于另一族群。 ()
我的答案:×(改为普遍性原则)
21. 以下选项中,不属于文化的社会造物的是() 。
A 、制度
B 、知识
C 、法律
D 、伦理
我的答案:B
22. 关于人类心理,下列说法不不正确的是() 。
A 、人类心理带有较强的主观性
~ 8 / 31 ~
B 、人类心理收文化影响较大
C 、目前尚无有效手段来完全呈现人类心理活动
D 、人类的内心想法和外部行动都保持高度一致
我的答案:D
23. 以下哪项是支配着人们日常生活的自然力量和社会力量在人们头
脑中的歪曲的虚幻的反映?()
A 、文化
B 、习俗
C 、宗教
D 、知识
~ 9 / 31 ~
我的答案:C
24. 以下属于影响人心的客观因素是() 。
A 、人的情感
B 、人的意志
C 、人的信仰
D 、人的内酚酞分泌
我的答案:D
24. 在社会科学的研究方法中,比较法的运用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 答案 ?
24. 社会科学的许多概念以定量描述为主。 ()
答案 ?
25. 人类的心理活动是一个纯主观的过程。 ()
我的答案:×
26. 社会心理学中,关于“需要”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需要就是欲望与本能
B 、需要是人的身体和外部条件作用下产生的一种状态
C 、需要通常是显性的
D 、人类具有生物性需要与社会性需要
我的答案:D
27. 威廉·托马斯提出的人类的四种需要不包括以下哪项?()
A 、对信仰的需要
B 、对新鲜经验的需要
C 、对安全感的需要
D 、对承认的需要
我的答案:A
28. 以下不属于“欲望”的特点是一项是() 。
A 、欲望常指向某种具体的东西
~ 11 / 31 ~
B 、欲望通常是显性的
C 、欲望是一种缺乏状态
D 、欲望通常很难被完全满足
我的答案:C
29. 在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中,人类最高层次的需要是() 。
A 、安全上的需要
B 、尊重的需要
C 、自我实现的需要
D 、情感和归属的需要
~ 12 / 31 ~
30. 许烺光将人类需要分为对安全的需要、对社会交往的需要和对地 位的需要。 ()
我的答案:√
31. 在人类的安全需要中,处于最低层级的是() 。
A 、社会性安全
B 、情感性安全
C 、经验性安全
D 、生物性安全
我的答案:D
32. 以下不属于人的情感性需要的是 ()
A 表达悲欢的需要
B 倾诉的需要
C 爱与被爱的需要
D 延续族群的需要
答案 D
32. 人类饲养宠物这一行为,满足的是以下哪种需要?()
A 、生物性需要
B 、社会性的需要
~ 13 / 31 ~
C 、情感性的需要
D 、经验性的需要
33. 种族延续属于人类的哪种需要?()
A 、生物性需要
B 、社会性的需要
C 、情感性的需要
D 、经验性的需要
我的答案:A
34. 生物性需要是人类需要的最高层次。 ()
我的答案:×
35. 有序的生活、相对稳定的生活和收入都属于社会性安全层面的满 足。 ()
~ 14 / 31 ~
我的答案:√
36. 为了某种目的而进行的一般性交往,指的是() 。
A 、情感性交往
B 、生物性交往
C 、社会性交往
D 、利益性交往
我的答案:C
37. 社会交往中,最低层次的交往是 ()
A 生物性交往
B 社会性交往
C 情感性交往
D 精神性交往
答案 A
37. 以下不属于角色交往的是() 。
A 、师生交往
B 、同事交往
C 、买卖双方的交往
D 、母子交往
我的答案:D
38. 夫妻之间的交往属于社会性交往。 ()
我的答案:×
39. 古代中国人认为人类最重要的五种情感性关系是夫妻、父子、兄 弟、君臣和朋友之间的关系。 ()
我的答案:√
40. 文化限制(满足)人的需要所需三系统不包括() 。
A 、输出输入系统
B 、反馈系统
C 、调节系统
D 、反馈控制系统
我的答案:C
41. 在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在印度教社会中僧侣的地位最高
B 、有限制而文明立,无限制而文明废
C 、罪恶的根源来源于人内心的需要
D 、巫术对人的行为没有规范和约束作用
我的答案:D
42. 文化的产生是为了满足人的需要。 ()
~ 16 / 31 ~
我的答案:×
43. 法律、道德、宗教都对人的行为有规范和制约作用。 ()
我的答案:√
44. 主流社会科学倾向于把人分割开来进行静态的研究,其原因不包 括() 。
A 、整体的人无法进行科学分析
B 、行为不完全是理性的
C 、人的生理构造不同于其他生物
D 、人的存在是一个复杂的系统
我的答案:C
45. 社会科学中从整体来把握人的模型是() 。
A 、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
B 、理性人假设
C 、大象模型
D 、心理社会均衡模型
我的答案:D
46. 描述人与人、人与物、人与文化规范互动的场的模型是() 。
A 、渐进模型
B 、索罗模型
C 、心理社会均衡模型
D 、马文 . 哈里斯模型
我的答案:C
41. 意念,感觉,情感在心理社会均衡模型中属于前意识层。 () 答案 ?
15. 潜意识这一概念是由费洛伊德提出的。 ()
答案 ?
47. 隐私跟人的()有关系。
A 、潜意识
B 、前意识
C 、可表意识层
D 、限表意识层
我的答案:D
45.PSH 模型中的哪一层有生命包之称。 ()
A 第一层 B 第二层 C 第三层 D 第四层
答案 C
48. 构成亲密的社会关系与文化的要素不包括以下哪一项?()
A 、亲密之人
B 、心爱之物
C 、求知之心
D 、执著之念
我的答案:C
49.PSH 模型中的第四层指的是人的限表意识。 ()
我的答案:×
50. 区分限表意识和可表意识为分析文化对人的影响提供了空间。 () 我的答案:√
51.PSH 模型中的第二层和第三层的最大区别是下面哪一项?()
A 、意识的表达
B 、情感的投注
C 、文化的规范
D 、法律的制约
我的答案:B
52. 对 PSH 模型中的远离的社会与文化层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是紧贴着外部世界的一层
B 、这一层的人和物与实际生活没有功能上的联系
C 、是 PSH 模型的第一层
D 、我们对这一层的人和物有情感的投注
我的答案:D
53. 以下哪一层的关系产生不均衡时,会给人带来心理紧张感?()
A 、潜意识层
B 、可表意识层
C 、亲密的社会关系与文化层
D 、外部世界层
我的答案:C
55.PSH 模型存在文化上的差异,但是没有个体上的差异。 ()
答案 ?
54. 我们对 PSH 模型中的外部世界层的理解,通常比较无知,会存在 诸多错误。 ()
我的答案:√
55. 修订后的 PSH 模型增加了以下哪项?()
A 、前意识
B 、外部世界
C 、限表意识
D 、超意识
我的答案:D
56. 在修订后的 PSH 模型中, “意识谱”指的是以下哪个范围?() ~ 17 / 31 ~
A 、第二层以外的诸层
B 、第三层及其以外的诸层
C 、第四层以内的诸层
D 、最外两层
我的答案:C
57. 弗洛伊德认为, 政治、 科学、 艺术、 宗教等活动的根本动力是 () 。
A 、利益趋力
B 、爱趋力
C 、性趋力
D 、精神趋力
我的答案:C
56. 生命包是对人与人相互认知和交流系统的统称。 ()
答案 ?
58. 分析不同文化中生命包类型及其均衡模式,是了解文化差异和文 化变化的关键。 ()
我的答案:√
59. “基本人际状态”一说的提出者是() 。
A 、泰勒
B 、弗洛伊德
C 、滨口惠俊
D 、许烺光
我的答案:D
60. 提出“间人”概念是与“个人”相对应的另一种基本人际状态的 学者是() 。
A 、冈正雄
B 、中根千枝
C 、鸟居龙藏
D 、滨口惠俊
我的答案:D
61. 对自己情绪感受的认识、调节和自我评价,指的是以下哪种基本 人际状态维度?()
A 、交换
B 、集团
C 、自我认知
D 、情感控制
我的答案:C
62. 在基本人际状态类型中,古以色列型是一种以强调人的相互性为 特点的类型。 ()
我的答案:×
63. 人存在的社会文化属性的最小单位是() 。
A 、基本人格状态
B 、基本情感状态
C 、基本人际状态
D 、基本心理状态
我的答案:C
65. 中国人的人际关系中,被称为天伦的关系不包括 ()。
A 父子关系 B 兄弟关系 C 夫妻关系 D 君臣关系
答案 D
64. 中国人的基本人际状态是() 。
A 、伦人
B 、阶序人
C 、缘人
D 、德人
我的答案:A
68. 缘人是日本的基本人际状态。 ()
答案 ?
65. 基本人际状态有个体的差异,也有文化的差异。 () 我的答案:√
66. 潘光旦认为,中国人的人际关系是一种差序格局。 () 我的答案:×
67. 伦人的 PSH 均衡模式具有什么样的特点?()
A 、动态、多变
B 、静态、停滞
C 、静态、稳定
D 、动态、恒常
我的答案:C
68. 对于“伦人”这种基本人际状态,下列手法错误的是() 。
A 、 “伦”表示同辈、同类,条理和秩序
B 、推崇稳定、谦逊、中庸、节制的人格类型
C 、伦人的 PSH 均衡模式获得均衡较容易
D 、论人具有较强的个人主义精神
我的答案:D
69. 对伦人主义价值观的表述中,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孝是伦人亲属关系的主旨
B 、价值观是基于人的相互性而定的
C 、推崇仁、义、礼、信
D 、价值观是基于人的个体性而定的
我的答案:D
在伦人的生命包中,神明偶像占据着最重要的位置。 ()
答案 ?
70. “差序格局”理论的提出者是() 。
~ 18 / 31 ~
A 、费孝通
B 、潘光旦
C 、许烺光
D 、泰勒
我的答案:A
71. 基本人际状态和国民性是一致的,重点是对人的性格和状态的研 究。 ()
我的答案:×
72. 在“伦人”社会中, ()关系的属性决定了亲属关系的特点。
A 、母子
B 、夫妻
C 、父子
D 、兄弟
我的答案:C
73. 在美国人的 PSH 均衡模式中, 第 0层特别大的属于以下哪种类型? ()
A 、爱国者型
B 、传教士型
C 、组织型
D 、遁世型
我的答案:B
74. “信用借贷型交换”属于以下哪种基本人际状态的交换模式?()
A 、极致个人
B 、阶序人
C 、缘人
D 、伦人
我的答案:D
75. 美国人的 PSH 模式是一种多样、动态的均衡模式。 ()
我的答案:√
76. 下面哪一项不是哈佛大学“幸福课”的建议?()
A 、保持良好睡眠
B 、勇敢
C 、从内心释放热情
D 、拒绝失败,提倡完美
77. 提出了融合精神分析心理学与行为主义心理学的人本主义心理学 的学者是() 。
A 、亚伯林罕 . 马斯洛
B 、弗洛伊德
C 、荣格
D 、费孝通
我的答案:A
76. 在极致个人的基本人际状态的交换模式, 是以交易型交换为主的。 ()
答案 ?
78. 在“极致个人”的基本人际状态的交换模式,是以交易型交换为 主的。 ()
我的答案:√
79. 个人主义价值观包括独立、自由、平等、仁爱、忠孝、谦逊、礼 义等。 ()
我的答案:×
80. 关于集团,下列说法错误的一项是() 。
A 、家庭是亲属集团的典型代表
B 、一对夫妻无法构成家庭集团
C 、家庭人类最古老的集团形式
D 、亲属集团是由血缘、婚缘两者共同联系起来的集团
28. 集团按其复杂程度可以分为下面哪两类 ()
A 初级集团和高级集团
B 中级集团和高级集团
C 初级集团和次级集团
D 高级集团和次级集团
答案 C
81. 为了某种目的,人为缔结起来的集团被称为() 。
A 、初级集团
B 、中级集团
C 、高级集团
D 、次级集团
我的答案:D
82. 拟亲属关系不属于亲属关系。 ()
我的答案:×
83. 亲属集团属于初级集团的典型。 ()
我的答案:√
84. 家庭的功能不包括() 。
A 、生育功能
B 、生产功能
C 、补偿功能
D 、消费功能
85. 只有一组夫妻关系的家庭被称为() 。
A 、核心家庭
B 、亲密家庭
C 、生育家庭
D 、基础家庭
我的答案:A
86. 家庭至少是需要由一组夫妻关系来组成。 ()
~ 19 / 31 ~
我的答案:√
87. 在现代社会,家庭的休息娱乐功能已经完全被各式各样的电子设 备所取代。 ()
我的答案:×
88. 亲属集团是由下面哪两项共同联系而建立起来的集团?()
A 、婚姻、感情
B 、婚姻、亲情
C 、血缘、感情
D 、血缘、婚姻
我的答案:D
89. 家庭对人类产生影响,主要是依靠() 。
A 、家长管理
B 、宗族权威
C 、道德约束
D 、直接接触
我的答案:D
90. 关于父子轴的属性,以下说法不正确的是() 。
A 、连续性
B 、权威性
C 、排他性
D 、无性爱性
我的答案:C
91. “许氏假设”中的“轴” ,指的是() 。
A 、个体
B 、二人关系
C 、三人关系
D 、四人关系
我的答案:B
92. 夫妻关系具有连续性的特征。 ()
我的答案:×
62. 主轴的属性无法决定个体的行为模式。 () 答案 ?
93. 对于母子关系,下列描述中错误的一项是() 。
A 、母子关系具有无性爱性属性
B 、母子关系具有依赖性属性
C 、母子关系具有包容性属性
D 、母子关系具有扩散性属性
我的答案:A
94. 心理文化学派认为, ()是人类人生中最重要的集团。
A 、自由结社
B 、宗教集团
C 、亲属体系
D 、次级集团
我的答案:C
95. 根据许氏假设,传统中国家庭是以()为主轴的。
A 、父子关系
B 、母子关系
C 、夫妻关系
D 、兄弟关系
我的答案:A
96. 许氏假说的重点是() 。
A 、分析人类意识
B 、从亲属关系研究国民性
C 、次级集团的研究
D 、家庭主轴及其属性分析
我的答案:D
根据弗洛伊德学说,力比多性仅存在于母子之间。 ()
答案 ?
97. 以夫妻关系为主轴的家庭,家庭规模通常较大。 ()
我的答案:×
98. “许氏假设”的提出者是() 。
A 、许荻晔
B 、许悼云
C 、许良英
D 、许烺光
我的答案:D
93. 中国家庭推崇的形式是 ()
A 大家庭
B 小家庭
C 组合家庭
D 混合家庭
答案 A
99. 台湾学者杨懋春概括的中国传统家庭特点不包括以下哪项?()
A 、复式家庭
B 、重男轻女
C 、女系制度
D 、财产共有
我的答案:C
100. 兄弟关系是一种代际关系。 ()
我的答案:×
101. 传统中国的家庭模式中,夫妻关系占优势地位。 ()
我的答案:×
102. 传统的师徒关系是以下哪种关系的延伸?()
A 、夫妻关系
B 、兄弟关系
C 、母子关系
D 、父子关系
我的答案:D
103. 中国传统家庭中父子关系的“权威性”与以下哪项中国人格特点 无关?()
A 、忠君
B 、尊老
C 、敬宗
D 、中庸
我的答案:D
104. 弗洛伊德提出的“奥狄浦斯情结”指的是() 。
A 、自恋情结
B 、恋父情结
C 、恋母情结
D 、恋兄情结
我的答案:C
105. 祖先崇拜是忠义这一道德规范的延伸形式。 ()
我的答案:×
106. 中国古代传统家庭中的多子主义, 指的是要有尽可能多的男性后 代。 ()
答案 ?
106. 中国传统家庭中夫妻关系受贬斥以及蓄妾制度与父子关系的哪 项属性有关?()
A 、权威性
B 、包容性
C 、非性爱性
D 、连续性
我的答案:C
107. 在家庭各种关系中,夫妻关系的纽带是() 。
A 、性
B 、情感
C 、契约
D 、血缘
我的答案:A
105. 大禹三过家门而不入体现了在传统家庭中, 夫妻关系常常要让位 于父子关系。 ()
答案 ?
108. 以下建筑类型中,最能代表中国传统大家庭特点的建筑是() 。
B 、窑洞
C 、吊脚楼
D 、四合院
我的答案:D
109. 在中国传统家庭语境中,提倡夫妻间应当互相表达爱意。 () 我的答案:×
110. 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 、夫妻关系具有非连续性与排他性
B 、美国家庭是父系制家庭
C 、在美国家庭中,夫妻关系的性爱属性受到较大强调
D 、在美国人家庭是以兄弟关系为主轴的
我的答案:D
111. 以下不属于代际关系的是() 。
A 、兄弟关系
B 、父子关系
C 、母子关系
D 、爷孙关系
我的答案:A
112. 以下属于不拟亲属关系的是() 。
A 、结拜姐妹
B 、干爹与干儿子
D 、拜把子兄弟
我的答案:C
11. 四合院这种住宅方式,强调家庭内部的凝聚和向心,强调家庭内 部与外部的分割。 ()
答案 ?
113. 在乡村人际关系中,拟亲属关系是亲属关系的一种。 () 我的答案:×
114. 夫妻关系占优势地位,不会导致以下哪种问题?()
A 、代沟
B 、奥狄浦斯情结
C 、强调独立意志
D 、强调权威意志
我的答案:D
115. 中国人的代际之间是以()为联系的。
A 、义
B 、忠
C 、孝
D 、仁
我的答案:C
116. 《诺亚方舟》和《大禹治水》分别表现的是下面哪两种关系占优 势地位的故事?()
B 、家族团体
C 、自由石匠盟会
D 、行业互助协会
我的答案:C
158. 种族歧视是社团什么特点的彰显?()
A 、平等性
B 、自愿性
C 、排他性
D 、竞争性
我的答案:C
159. 美国的马丁路德金日是每年的() 。
A 、 42381
B 、 42386
C 、 42384
D 、 1月份的第三个星期一
我的答案:D
164. 自由结社的特点不包括 ()
A 平等性
B 自愿性
C 排他性
D 竞争性
答案 B
160. 美国社会中的大多数俱乐部都具有排他性特征。 ()
我的答案:√
161. 以契约原理建立起来的团体会影响其中个体的独立性和自由性。 ()
我的答案:×
162. 种姓的缔结原则是() 。
A 、契约原则
B 、亲属原则
C 、阶序原则
D 、 “缘 -约”原则
我的答案:C
163. 契约原理的特点不包括() 。
A 、实用性
B 、可计算性
C 、高度的选择意志
D 、基于信任与依赖
我的答案:D
164. 讨价还价这一行为体现了契约原理的哪个特点 ()
A 实用性
B 高度的选择意志
C 可计算性
D 基于信任与依赖
164. 契约原理在以下哪个国家得到了最为精致的发展?()
A 、日本
B 、中国
C 、美国
D 、印度
我的答案:C
165. 在美国人的社团中,缔结社团的个体都是相互依赖的。 () 我的答案:×
166. 大量的自由结社的存在是人与人之间缺乏亲密联系的表现。 () 我的答案:√
167. 在契约原理影响下,人际关系的主要倾向不包括() 。
A 、交往关系的手段化
B 、强调契约的重要性
C 、人际关系的平等性
D 、依赖人情
我的答案:D
168. 关于契约(规则)的重要性,以下说法不正确的是() 。
A 、人际关系的缔结,自愿性和选择性程度较高
B 、人际关系强调和谐的结果
C 、人际关系具有间接性、可测量性等特点
D 、这种关系较简洁,容易把握,是一种“不相互信赖也能合作”的
~ 26 / 31 ~
我的答案:B
169. 在美国,人际关系的缔结是下面哪一种模式 ()
A 付出必有回报
B 付出不一定有回报
C 不相互信赖也能合作
D 只有相互信赖才能合作
答案 C
169. 以下说法不正确的是() 。
A 、美国人追求和维护权利平等的理念已经融入公民自觉意识
B 、如果毫无理由地给一个美国人特殊待遇,他会觉得不自在
C 、美国人以平等为荣
D 、美国人以拥有特权为荣
我的答案:D
170. 在契约原理影响下,人际关系的交往是一种去感情化的交往模 式。 ()
我的答案:√
171. 用条文和规则缔结起来的人际关系是一种直接关系。 () 我的答案:×
172. 霍曼斯现代交换理论中,其命题的缺陷不包括() 。
A 、预设每个人都是自利的
B 、忽视社会变量
C 、排除了情感因素
D 、强调了文化力量
我的答案:D
173. 价值命题的含义是() 。
A 、相同的刺激可能会带来相同或相似性行为
B 、如果某种行为的后果对一个人越有价值,那么,他就越有可能重 复同样的行动
C 、某人重复获得相同奖赏的次数愈多,那么,这一奖赏对该人(或 团体)的价值就愈小
D 、某种行为具有很强的溢出效应,人就会倾向于重复此行为 我的答案:B
174. 在下列人类学学者中,属于结构主义学派的是() 。
A 、费孝通
B 、马林诺夫斯基
C 、克洛德 . 列维 . 斯特劳斯
D 、摩尔根
我的答案:C
174. 霍曼斯现代交换理论中,其命题的缺陷不包括 ()
A 预设每个人都是自利的
B 忽视社会变量
C 排除了情感因素
D 强调了文化力量
答案 D
175. 构成现代交换理论的核心命题不包括() 。
A 、成功命题
B 、刺激命题
C 、价值命题
D 、契约命题
我的答案:D
176. 通婚也是一种交换形式。 ()
我的答案:√
177. 关于莫斯所描述的图景,说法不正确的是() 。
A 、回报礼物不是族群内部成员所必须遵守的义务性规则
B 、在族群内部,人们通过的交换来巩固和建立社会关系,促进社会 团结
C 、礼物作为一种社会一体化的纽带被呈现出来
D 、礼物的交换是群体内部及群体之间社会结构过程的一个重要内容 我的答案:A
178. 下面哪一项理论较好地描述了价格形成的机理?()
A 、权衡取舍
B 、锚定
C 、供需
D 、杠杆
我的答案:B
179. 商品交换是下面哪一项交换?()
A 、不等价交换
~ 27 / 31 ~
B 、等意义交换
C 、情感交换
D 、符号交换
我的答案:D
180. 关于交往或交换,不正确的是() 。
A 、交往是主体的交流,交换是客体的交流
B 、商品交换是等价交换
C 、商品交换是符号交换,包括了人情等非货币化因素
D 、作为交往的交换,是不等价交换
我的答案:C
152. 意义价值相等时要求交换价值必须相等。
答案 ?
181. 等意义交换在后现代经济中被理解为交往,作为交往的交换,是 不等价交换。 ()
我的答案:√
182. 关于物物交换的特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 、甲与乙在交换的当初都希望从交换中的到好处,这种交换形式就 是一种功能性
B 、交换者的地位平等,交换的价值相等,交换过程一般是同时完成 的
C 、交换附带情感,交换过程中没有价值转换
D 、相同的行为可以同步发生在不同对象之间,而交换者之间的关系 一般是随着交换过程的完结而完结
我的答案:C
183. 下面哪一项不是信用借贷型交换的特点?()
A 、交换行为一般不重复出现
B 、交换行为是附带感情的
C 、交换者之间的关系并不因为交换过程的完结而完结
D 、交换过程不是一个持续的过程
我的答案:D
184. 雇佣型交换中, 受雇者也通常不是单纯的提供劳动,他对雇主还 要求有忠诚、服务、服从等。 ()
~ 28 / 31 ~
我的答案:√
185. 信用借贷型交换者之间的关系因为交换过程的完结而完结。 () 我的答案:×
186. 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
A 、交换达到平衡所需的时间是不同的,付出与回报存在时间差
B 、助人为乐是没有缘由的,不属于价值交换范畴
C 、非地位低的人与地位低的人不可以进行交换
D 、用钱换取别人的忠诚体现的是眼前价值与未来价值的转换 我的答案:A
187. 以下说法不正确的是() 。
A 、交换是大范围、多维度、多层次的
B 、单次交换可能不平衡,多次交换会达到平衡状态
C 、衡量两个人的关系高尚程度主要看交换是否等价
D 、大部分交换都是一种等意义交换。
我的答案:C
188. 价值转换的三个方面不包括() 。
A 、交换价值和情感价值的转换
B 、眼前价值与未来价值的转换
C 、现实价值与非现实价值之间的转换
D 、物理价值与非物理价值的转换
我的答案:D
189. 交换内容意义的大小是根据下面哪一项确定的?()
A 、人们的价值观
B 、人们的兴趣爱好
C 、法律准则
D 、道德约束
我的答案:A
164. 人际交往不遵循平衡原则,因此卑鄙的人总是占便宜。 答案 ?
190. 交易交换是平时交换中的极端形式。 ()
我的答案:√
191. 关于“信用借贷型”交换模式特点,说法不正确的是() 。
A 、交换讲回报
B 、交换者是相互不认识之人但是相互信赖
C 、预期出去的东西会以某种方式回来
~ 29 / 31 ~
D 、类似基本信用关系的借贷行为
我的答案:B
192. 关于印度教徒的交换,说法不正确的是() 。
A 、印度教徒的交换是不平衡的
B 、印度教徒的交换是“单惠型”交换
C 、印度人交换与“阶序人”这种基本人际状态相联系
D 、印度教徒的交换的不平衡状态最终也会走向平衡
我的答案:D
193. 日本人的交换模式是“好意优先型”交换,其与“缘人”基本人 际状态相联系。 ()
我的答案:√
163. 中国社会占优势地位的交换模式是下面哪一项 ()
A 雇佣型交换
B 交易型交换
C 信用借贷型交换
范文二:心理行为与文化
心理行为与文化学习心得
这学期我的选修课选了《心理行为与文化》这门课程,由于我对心理学类的课程特别喜欢,所以对类似的知识也是很愿意去学习思考,我认为通过了解人的心理活动,可以更好地和他人交往,了解他人的难处,自己的不足等等,有利于自我的提高。所以在看视频课的时候也是用心去听,而且视频课的老师讲的特别生动,让人激动不已,好多自己不熟悉,心中的疑惑,都在不断的学习中得到了解释,想想挺有意思的。
心理行为与文化这门课程共有八章,而尚会鹏教授主要讲了,心理、行为与文化的研究方法及其意义,社会要求、PSH原理、亲属集团、次级集团与人际关系、交换模式六章内容。而分到课程安排则是心理文化学:源流原则与方法、需要情感与文化、PSH原理与基本人际关系、集团:亲属体系、集团:次级集团、交换:人与人的关系模式。
在这些章节中我最喜欢需要、情感与文化、PSH原理与基本人际关系、人与人的关系模式。通过学习需要、情感与文化,我了解到,文化对人们的要求及其满足的影响主要可以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
不同文化对人的两大类要求的评价不同。这通常集中体现在一个文化的宗教中。马斯洛认为,能达到自我实现的人是极少的。自我实现者是“完满的人性”:友爱,合作、求知、探索、审美、和谐、创造等等,自我实现者是体现这些美好特性、充分发挥这些潜能的人。自我实现就是“完满人性”。但中国的圣人、印度教的圣人和基督教对“完满人性”的看法不同。有的社会趋向于从根本上否定人的生物性要求,而有的社会承认的要求,但满足这些要求的方式要符合社会规范。每种文化(乃至一种文化的不同历史时期)对社会要求中的地位、安全和社交的评价不同。并非每个社会都把这些要求至于同样的地位。有的文化模式似乎更强调安全,有的则似乎更多的强调地位,而有的则对社会交往更为重视。因而过滤掉的内容不同,排列的顺序也不同。
满足各种要求就需要采取各种行为。所谓行为是指社会生活中相互作用的个人所采取的具有某种意义的、对他人施加的影响或者取向。或者说,行为是在特定情境中带有方向性(目标)的、依据一定的的价值标准来满足自己社会要求的一连串的过程。人们的行为是一个复杂的过程。这个过程有这样几个要素: 要求(的满足)——目标(的选定)——情境(的判断)——基准(的遵循)——价值(的选择)——手段(的采取)——态度(的确定)——行动
每个社会的人都是有各种社会要求的,但无论哪种社会的人,其要求的满足都要受限制。
PSH原理与基本人际关系,PSH是Psycho-social Homeostasis之简称,译为“心理-社会均衡”。这是许烺光提出的理解人的心理、行为与文化关系的理论模型。该理论认为,人处在一个人与人、人与物、人与文化规范互动的“场”之中,是一个心理与社会的动态平衡体。该平衡体由内而外分为八层,可用七个不规则的同心圆来表示,我们可以把这个原理简洁地纳为以下几点: 1)人的存在可理解为一个由人与人、人与物、人与文化规范、内心世界与外部世界相互影响的“社会文化场”,这个“场”由内而外、八个层次组成,这八层次构成人的“生存谱”。
2)人都需要对某些人、某些物和某些文化规范投注更多情感,从而建立起更密切的关系,即每个人都有一个至关重要的“亲密的社会与文化”层(即第三层)。我们人的所有需要,特别高层次的需要,大部分是在这一层中获得满足的,其重
要程度不亚于空气、水、食物之于我们,可称为人的“生命包”。 3)人与“亲密的社会与文化”层的关系大体处于一种动态的均衡之中,不均衡就会带来某种心理紧张并力图恢复均衡。假如这一层少了某些人、某些东西或某些文化规范,人就会动用其他层的内容来填补。 4)主要由人的“可表意识”与“亲密的社会与文化”,以及部分“限表意识”和部分“作用的社会与文化”层,构成“基本人际状态”(human constant)2 。这就是中国文化中的“人” 4 的概念。人的社会心理的动态均衡过程主要在此范围内进行,基本人际状态是人存在的基本方式,是之为人的本质。 5)PSH模型有个体的差异,即同一文化背景下不同个体的生命包类型和均衡模式不同,PSH模型还有文化的差异,即不同文化中人的生命包类型和均衡模式不同。了解PSH模型的特点以及如何实现动态均衡的过程是了解文化和社会的特性及变化的关键。
由PSH模型中的“可表意识”、“亲密的社会与文化”,以及部分“限表意识”和部分“作用的社会与文化”层构成“基本人际状态”。“基本人际状态”是一个极为重要的概念。它是指“人的系统”,是对人与人相互认知和交流系统的统称。这是一个极为重要的概念,它比“个体人”概念大,所谓人的“社会心理均衡”过程主要是在这个系统内进行的。每个人的交往圈子和感情倾注的对象不同,故基本人际状态呈现出个体差异。更为重要的是,基本人际状态还由文化所模塑,每个文明社会都有经过文化模塑的、占优势地位的基本人际状态,因此,它还是了解文化社会的关键,是我们对大规模文明社会进行比较研究的最基本的操作单元。
通过对不同名词的解释我对原理中的不少概念有了一定的了解,对自己在交往中的一些现象有了一定的见解,我觉得学习这门课对我受益颇深!
2013级生物科学班
范文三:心理行为与文化
心理、行为与文化
一、 单选题(题数:50,共 50.0 分)
1
下面哪一项理论较好地描述了价格形成的机理?()(1.0分) 1.0 分
?A 、 权衡取舍
?B 、 锚定
?C 、 供需
?D 、 杠杆
我的答案:B
2
交换内容意义的大小是根据下面哪一项确定的?()(1.0分) 1.0 分
?A 、
人们的价值观
?
?B 、
人们的兴趣爱好
?
?C 、
法律准则
?
?D 、
道德约束
?
我的答案:A
3
种族歧视是社团什么特点的彰显?()(1.0分) 1.0 分
?A 、
平等性
?
?B 、
自愿性
?
?C 、
排他性
?
?D 、
竞争性
?
我的答案:C
4
关于这门课的学习目的,下列描述不正确的是()。(1.0分) 1.0 分
?A 、
为研究国际关系提供文化视角
?
?B 、
了解“异文化”
?
?C 、
探索人类行为的心理逻辑
?
?D 、
具备看穿他人想法的能力
?
我的答案:D
5
下列关于中国人际交往的说法中,不正确的一项是()。(1.0分) 1.0 分
?A 、
重视关系与人情
?
?B 、
追求零距离化倾向
?
?C 、
强调直接接触
?
?D 、
强调间接接触
?
我的答案:D
6
交易型交换所带来的社会影响不包括()。(1.0分) 1.0 分
?A 、
追求个人私利
?
?B 、
权利与义务分明
?
?C 、
重视人情回报
?
?D 、
人情负担少
?
我的答案:C
7
下面哪一项是美国社会“自由结社”的特点?()(1.0分) 1.0 分
?A 、
自愿性
?
?B 、
权威性
?
?C 、
纪律性
?
?D 、
排他性
?
我的答案:A
8
“一定的文化系统是人们适应不同环境的产物” 一句, 体现了心理文 化研究的哪项原则?()(1.0分)
1.0 分
?A 、
普遍性原则
?
?B 、
整体性原则
?
?C 、
相对性原则
?
?D 、
关联性原则
?
我的答案:C
9
下面哪一项不是信用借贷型交换的特点?()(1.0分) 1.0 分
?A 、
交换行为一般不重复出现
?
?B 、
交换行为是附带感情的
?
?C 、
交换者之间的关系并不因为交换过程的完结而完结 ?
?D 、
交换过程不是一个持续的过程
?
我的答案:D
10
关于印度教徒的交换,说法不正确的是()。(1.0分) 1.0 分
?A 、
印度教徒的交换是不平衡的
?
?B 、
印度教徒的交换是“单惠型”交换
?
?C 、
印度人交换与“阶序人”这种基本人际状态相联系 ?
?D 、
印度教徒的交换的不平衡状态最终也会走向平衡
?
我的答案:D
11
中国家庭推崇的形式是()。(1.0分) 1.0 分
?A 、
大家庭
?
?B 、
小家庭
?
?C 、
组合家庭
?
?D 、
混合家庭
?
我的答案:A
12
提出了融合精神分析心理学与行为主义心理学的人本主义心理学的 学者是()。(1.0分)
1.0 分
?A 、
亚伯林罕 . 马斯洛
?
?B 、
弗洛伊德
?
?C 、
荣格
?
?D 、
费孝通
?
我的答案:A
13
心理文化研究的原则是()。(1.0分) 1.0 分
?A 、
普遍性原则
?
?B 、
整体性原则
?
?C 、
相对性原则
?
?D 、
以上都是
?
我的答案:D
14
美国社会的主要次级集团是社团,缔结社团的原理是() 。 (1.0分) 1.0 分
?A 、
“缘 -约”原理
?
?B 、
亲属原理
?
?C 、
契约原理
?
?D 、
阶序原理
?
我的答案:C
15
以下不属于文明造物的是()。(1.0分)
1.0 分
?A 、
物质造物
?
?B 、
社会造物
?
?C 、
观念造物
?
?D 、
情感造物
?
我的答案:D
16
在调节人的行为方面,儒家倾向于强调()的作用。(1.0分)
1.0 分
?A 、
宗教
?
?B 、
法律
?
?C 、
道德
?
?D 、
巫术
?
我的答案:C
17
为了某种目的,人为缔结起来的集团被称为()。(1.0分) 1.0 分
?A 、
初级集团
?
?B 、
中级集团
?
?C 、
高级集团
?
?D 、
次级集团
?
我的答案:D
18
“基本人际状态”一说的提出者是()。(1.0分) 1.0 分
?A 、
泰勒
?
?B 、
弗洛伊德
?
?C 、
滨口惠俊
?
?D 、
许烺光
?
我的答案:D
19
以下选项中,不属于文化的社会造物的是()。(1.0分) 1.0 分
?A 、
制度
?
?B 、
知识
?
?C 、
法律
?
?D 、
伦理
?
我的答案:B
20
在家庭各种关系中,夫妻关系的纽带是()。(1.0分) 1.0 分
?A 、
性
?
?B 、
情感
?
?C 、
契约
?
?D 、
血缘
?
我的答案:A
21
以下说法不正确的是()。(1.0分)
?A 、
中国宗族作为一种有形的社会制度形式,在广大农村仍然存在 并对个人的行为具有较大的规范力量
?
?B 、
大门大户是一种较大的宗族力量的表现
?
?C 、
中国的宗族在城市里同样广泛存在
?
?D 、
农村选举过程中,宗族连带非常明显
?
我的答案:c
22
大英百科上关于文化的定义,是由()提出的。(1.0分) 1.0 分
?A 、
博厄斯
?
?B 、
列维斯特劳斯
?
?C 、
埃杜阿德比 . 泰勒
?
?D 、
摩尔根
?
我的答案:C
23
社会心理学中,关于“需要”,下列说法正确的是()。(1.0分) 1.0 分
?A 、
需要就是欲望与本能
?
?B 、
需要是人的身体和外部条件作用下产生的一种状态
?
?C 、
需要通常是显性的
?
?D 、
人类具有生物性需要与社会性需要
?
我的答案:D
24
关于契约(规则)的重要性,以下说法不正确的是()。(1.0分) 1.0 分
?A 、
人际关系的缔结,自愿性和选择性程度较高
?
?B 、
人际关系强调和谐的结果
?
?C 、
人际关系具有间接性、可测量性等特点
?
?D 、
这种关系较简洁,容易把握,是一种“不相互信赖也能合作” 的模式
?
我的答案:B
25
对伦人主义价值观的表述中,不正确的一项是()。(1.0分) 1.0 分
?A 、
孝是伦人亲属关系的主旨
?
?B 、
价值观是基于人的相互性而定的
?
?C 、
推崇仁、义、礼、信
?
?D 、
价值观是基于人的个体性而定的
?
我的答案:D
26
印度教社会的主要次级集团缔结原理是()。(1.0分) 1.0 分
?A 、
“缘 -约”原理
?
?B 、
亲属原理
?
?C 、
契约原理
?
?D 、
阶序原理
?
我的答案:D
27
在美国,人际关系的缔结是下面哪一种模式?()(1.0分) 1.0 分
?A 、
付出必有回报
?
?B 、
付出不一定有回报
?
?C 、
不相互信赖也能合作
?
?D 、
只有相互信赖才能合作
?
我的答案:C
28
《诺亚方舟》和 《大禹治水》分别表现的是下面哪两种关系占优势地 位的故事?()(1.0分)
1.0 分
?A 、
母子关系,夫妻关系
?
?B 、
父子关系,夫妻关系
?
?C 、
夫妻关系,父子关系
?
?D 、
夫妻关系,母子关系
?
我的答案:C
29
《菊与刀》是一本关于()国民性研究的学术著作。()(1.0分) 1.0 分
?A 、
中国
?
?B 、
日本
?
?C 、
韩国
?
?D 、
印度
?
我的答案:B
30
下面哪一项不是等意义交换的形式?()(1.0分) 1.0 分
?A 、
信用借贷型交换
?
?B 、
雇佣型交换
?
?C 、
交易型交换
?
?D 、
贸易型交换
?
我的答案:D
31
提出“人类的各种知识中,最有用而最不完备的就是关于‘人’的知 识。”的人是()。(1.0分)
1.0 分
?A 、
柏拉图
?
?B 、
卢梭
?
?C 、
亚里士多德
?
?D 、
孟德斯鸠
?
我的答案:B
32
中国人在接受了别人的好处和帮助时, 都要考虑下面哪一项 () 。 (1.0分)
1.0 分
?A 、
逃避
?
?B 、
继续接受帮助
?
?C 、
利益
?
?D 、
还报
?
我的答案:D
33
人类在生物学分类上属于哪一纲?()(1.0分) 1.0 分
?A 、
哺乳纲
?
?B 、
爬行纲
?
?C 、
鸟纲
?
?D 、
真兽亚纲
?
我的答案:A
34
以下不属于人的情感性需要的是()。(1.0分) 1.0 分
?A 、
表达悲欢的需要
?
?B 、
倾诉的需要
?
?C 、
爱与被爱的需要
?
?D 、
延续族群的需要
?
我的答案:D
35
关于人类心理,下列说法不不正确的是()。(1.0分) 1.0 分
?A 、
人类心理带有较强的主观性
?
?B 、
人类心理收文化影响较大
?
?C 、
目前尚无有效手段来完全呈现人类心理活动
?
?D 、
人类的内心想法和外部行动都保持高度一致
?
我的答案:D
36
在修订后的 PSH 模型中, “意识谱” 指的是以下哪个范围? () (1.0分)
1.0 分
?A 、
第二层以外的诸层
?
?B 、
第三层及其以外的诸层
?
?C 、
第四层以内的诸层
?
?D 、
最外两层
?
我的答案:C
37
弗洛伊德认为,政治、科学、艺术、宗教等活动的根本动力是()。 (1.0分)
1.0 分
?A 、
利益趋力
?
?B 、
爱趋力
?
?C 、
性趋力
?
?D 、
精神趋力
?
我的答案:C
38
“许氏假设”中的“轴”,指的是()。(1.0分) 1.0 分
?A 、
个体
?
?B 、
二人关系
?
?C 、
三人关系
?
?D 、
四人关系
?
我的答案:B
39
以下说法错误的是()。(1.0分)
1.0 分
?A 、
亲属连带原理的差序性决定了“分圈子” ?
?B 、
“亲人圈”中人与人无需相互依赖
?
?C 、
伦人特点是以自我为中心向外扩散分成若干圈子 ?
?D 、
“亲人圈”中人的亲密程度由里向外逐渐递减 ?
我的答案:B
40
关于集团,下列说法错误的一项是()。(1.0分)
1.0 分
?A 、
家庭是亲属集团的典型代表
?
?B 、
一对夫妻无法构成家庭集团
?
?C 、
家庭人类最古老的集团形式
?
?D 、
亲属集团是由血缘、婚缘两者共同联系起来的集团
?
我的答案:B
41
在下列人类学学者中,属于结构主义学派的是()。(1.0分) 1.0 分
?A 、
费孝通
?
?B 、
马林诺夫斯基
?
?C 、
克洛德 . 列维 . 斯特劳斯
?
?D 、
摩尔根
?
我的答案:C
42
对于“伦人”这种基本人际状态,下列手法错误的是()。 (1.0分) 1.0 分
?A 、
“伦”表示同辈、同类,条理和秩序 ?
?B 、
推崇稳定、谦逊、中庸、节制的人格类型 ?
?C 、
伦人的 PSH 均衡模式获得均衡较容易 ?
?D 、
论人具有较强的个人主义精神
?
我的答案:D
43
家庭存在的生物学基础是()。(1.0分) 1.0 分
?A 、
血缘关系
?
?B 、
生育机制
?
?C 、
父子或母子之间的情感纽带
?
?D 、
雄性和雌性之间持续的性关系
?
我的答案:D
44
PSH 模型中的第二层和第三层的最大区别是下面哪一项?()(1.0分)
1.0 分
?A 、
意识的表达
?
?B 、
情感的投注
?
?C 、
文化的规范
?
?D 、
法律的制约
?
我的答案:B
45
下面哪一项不是哈佛大学“幸福课”的建议?()(1.0分) 1.0 分
?A 、
保持良好睡眠
?
?B 、
勇敢
?
?C 、
从内心释放热情
?
?D 、
拒绝失败,提倡完美
?
我的答案:D
46
中国人的亲属关系形状是()。(1.0分) 1.0 分
?A 、
点状
?
?B 、
矩阵状
?
?C 、
放射状
?
?D 、
网状
?
我的答案:D
47
中国人的基本人际状态是()。(1.0分) 1.0 分
?A 、
伦人
?
?B 、
阶序人
?
?C 、
缘人
?
?D 、
德人
?
我的答案:A
48
对于文化,下列说法正确的是()(1.0分) 1.0 分
?A 、
茶文化优于咖啡文化
?
?B 、
文化可分优劣
?
?C 、
文化具有相对性
?
?D 、
应该用进化论的观点看待文化
?
我的答案:C
49
人类饲养宠物这一行为,满足的是以下哪种需要?()(1.0分) 1.0 分
?A 、
生物性需要
?
?B 、
社会性的需要
?
?C 、
情感性的需要
?
?D 、
经验性的需要
?
我的答案:C
50
下面哪一项不是中国宗族的特点()。(1.0分) 1.0 分
?A 、
拥有共同的行为规范
?
?B 、
有关于成员的详细记录(族谱)
?
?C 、
强调个体的独立性
?
?D 、
有共同的祭祖仪式和祭祀场所
?
我的答案:C
二、 判断题(题数:50,共 50.0 分)
1
非洲人与亚洲人一样,都属于智人种。()
我的答案:√
2
意义价值相等时要求交换价值必须相等。()(1.0分)
1.0 分
我的答案:×
3
雇佣型交换中, 受雇者也通常不是单纯的提供劳动, 他对雇主还要求 有忠诚、服务、服从等。()(1.0分)
1.0 分
我的答案:√
4
心理文化研究中的整体性原则, 指的是所有的人都是平等的, 没有哪 个族群的进化程度高于另一族群。()(1.0分)
1.0 分
我的答案:×
5
基本人际状态有个体的差异,也有文化的差异。()(1.0分) 1.0 分
我的答案:√
6
四合院这种住宅方式, 强调家庭内部的凝聚和向心, 强调家庭内部与 外部的分割。()(1.0分)
1.0 分
我的答案:√
7
区分限表意识和可表意识为分析文化对人的影响提供了空间。 () (1.0分)
1.0 分
我的答案:√
8
世界上各种族群之间的差异主要是生物学意义上的差异。()(1.0分)
1.0 分
我的答案:×
9
大量的自由结社的存在是人与人之间缺乏亲密联系的表现。 () (1.0分)
1.0 分
我的答案:√
10
许烺光将人类社会性需要分为对安全的需要、 对社会交往的需要和对 地位的需要。()
(1.0分)
范文四:心理,行为与文化
心理行为与文化
第一讲 心理文化学:源流、原则与方法
心理文化学 是研究心理、行为与文化关系的学问。它是从心理人类学分离出来的,以许烺光倡导的心理与文化相结合的视角和方法,主要从事大规模文明社会比较的学问。心理文化学的起源最早可追溯到文化人类学“文化与人格”学派的国民性的研究。由于“文化与人格”学派在“人格”概念使用上的缺陷,被许氏以心理人类学所取代。而今对于大规模文明社会比较研究这一部份,又从心理人类学中分离出来,成为行为科学系统下的一个分支学科。
心理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1909年10月8日出生于中国东北辽东半岛的庄河。1937年赴英国伦敦随马林诺夫斯基攻读人类学。1977-78年任美国人类学会主席。主要著作:《文化人类学新论》《中国人与美国人》《宗族 种姓 俱乐部》等。
二、文化人类学的内容和原则
1、什么是文化人类学
全面研究人类自身的学问
简单社会与大规模文明社会
二、从心理的角度把握人
二、 “心”研究的重要
心理社会的和谐与安全感
完全从理性的角度难以解释科学技术的发展与新宗教的关系。人们信奉宗教似乎不是为了获得正确的知识,而是寻求某种基于心灵和社会的和谐的安全感。中国目前抑郁症患者超过2600万,会有10-15%的人自杀。
未来所有好的关于“人”的学问都离不开对和谐人际关系与和谐心灵的关注,因而也必然带有某种心理学和医学倾向。
心理文化学、普通心理学与社会心理学
?与普通心理学、社会心理学的不同
1)视角:普遍性与差异性。
2)方法论,心理学主要采用实验、测量的方法,而心理人类学更偏重采用观察和理解的方法。 情感、角色欲文化
?人们受一套特定的情感运作模式所引导,因而无法与不同文化的人共同拥有对自我、对彼此、以及对周遭世界的感受。
?角色是指关于仪式、制造、运动、行政体系等的技术,情感则是人类的内心感受。
三、文化研究的重要
?世界上各种族群体之间的差异主要是社会和文化意义上的而不是生物意义上的差异。
?当前“全球化”形势下人类学视角和原则的重要性:
?保护文化的多样性正像保护物种的多样性一样。
文化的定义
?Edward B.Tylor:文化是一个复合体,它包括作为社会成员的人所获得的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习俗以及其他能力和习惯。
?马林诺夫斯基( Malinnovsky):?°文化是指那一群传统的器物、货品、技术、思想、习惯及价值而言的,这概念实包容着及调节着一切社会科学。?± 它大体包括以下几个层面:
?物质层面:房屋、器皿、机械等
?社会层面:社会组织、制度、政治、法律形式、伦理道德、风俗、习惯、教育等
?心智层面:科学、技术、知识等;语言等;精神层面:宗教信仰、审美意识、文学艺术、神话等
文化与文明
文化 : 隐藏在背后的“深层”因素, “密则” (hidden code) 是社会成员几乎在无意识情况下学习、适应和传承下来的、人的行为诸方面的原理以及文明的设计原理的复合体。文化是一种制造、传达、保存和处理信息的系统。
文明:在文化设计原理作用以及环境等各种因素的影响下人类有意识地产生出来的、在精神和物质两方面的社会生活类型的复合体。
“文化基因”
?文明及其文明的设计原理,可以喻为生物的表现和遗传基因的关系。文明(社会的生活方式)是生物的表现形式,例如人体的器官,而文化(生活方式的设计原理)是控制生物表现的遗传密码,这种密码隐藏在基因中。“设计原理” “社会构成原理”。
?清末来华的美国人Chester Holcombe曾这样描述说,中国人与家庭的联系很强,他们离家只是因为要处理公事或者私事。离家之后,无论是在异国,还是在他乡,他总认为这是一种流放,多少都会思乡。那些客死他乡的人几乎都做出了同样的安排。他们要人把遗体运回故乡,埋在他们祖先的身旁。他说中国人这种对家的眷恋逐渐发展为一种宗教,一种无论生死的最后回归。
四、文化研究的原则
?普遍性原则(universsaliism)所有的人都是平等的,都是一个种属。
?整体性原则人类学涉及人类活动非所有领域。所以说人类学是一门没有限定框框的学科。
?整合性(integration)原则“一种文化要素变为整体的或完全的过程互为本位”
?(relativism)世界上每一种生活方式都是人类在无限多的选择终的一种选择。
缠足与高跟鞋
对脚骨的影响
五、心理文化学的研究方法
?微观和归纳的方法
?观察与理解的方法
?比较的方法
思考题
?什么是文化?文化与人的心理和行为是怎样的关系?
?什么是“心理文化学”?其研究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主要参考书(1)
?许烺光:《文化人类学新论》(《许烺光著作集》,第6卷,台北南天书局,民国八十六年
?M.米德:《三个原始部落的性别与气质》宋践等译,浙江人民出版社,1988
?《萨摩亚人的青春期》,
?本尼迪克特:《文化模式》 1934,中文版,
?《菊花与刀》
?(苏)A·C·彼得罗娃)“心理人类学与跨文化研究”
主要参考书(2)
?绫部恒雄 编:《文化人类学的十五种理论》,1988
?马林诺夫斯基:《文化论》,费孝通等翻译,北大图书馆,
?周大鸣 乔晓勤编著:《现代人类学》 重庆出版社,1990文化的定义
?周蔚、徐克译著:《人类文化启示录》,学林出版社,1999
?
? ?第二讲 社会要求、行为与文化
?
一、社会要求及其满足方式
?什么是要求?
?要求(或欲望)是一种缺乏状态
?要求是由缺乏状态引起的主体自动平衡倾向
?要求是伴随主体自动平衡倾向的择取倾向
人的要求可大分为“生物性要求”和“社会性
?要求”(social needs),人的各种要求本质上是社会要求
?本能 由身体结构产生的能力,是一种反应束,无意识行为;
?欲望 要求和需要 几个概念相似
?动机 是意识到的需要。要求转化为动机,需要一个心理过程。
?二、要求的种类
?人的要求有多少种类?对人的行为动力的寻找,引起了对人的欲望或要求的研究。有人提出几十种甚至上百种。
?科学家找到人类行为的根源,支配人类行为的是15种基本欲望和价值取向
?好奇
?食物
?荣誉
?拒绝
?性
?体育运动
?秩序
?独立
?报复
?社会交往
?家庭
?社会威望
?厌恶
?公民身份
?权力
?2、William Ttomas的“四要求论”
?美国文化人类学家和社会心理学家William Ttomas(1863-1947) 关于支配个体行为的“四中欲望理论”,即
1)对新鲜经验的要求;2)对安全感的欲望;3)对反应的要求;4)对承认的要求。
?3、许烺光的“三要求论”
?安全 (security)个人对其伙伴联系的确信
?社会交往(sociability) (从属和爱)
? 人与人之间的联系、交流和互动
?地位(status) (包括马斯洛的自尊要求)
? 人在社会关系中所处的位置
?这几种社会要求相互联系,相互影响。
?三、许烺光关于角色与感情的理论
? 心理学研究人的情感主要偏重情感的生物性方面,寻找的是共同的规律性的东西。 忽视文化差异。如研究情绪的产生和变化的生理基础等。人类的感情的确有许多部分是共同的,特别是与人的生理相关的那一部分是如此。例如,肾上腺素的增加能使人情绪激动、愤怒等。但人类的情感还有与社会和文化相关的部分,这一部分因人的社会和文化环境不同而差异甚大。许氏心理人类学对感情的重视偏重社会文化方面。 ? 什么叫做真正人际关系﹖我认为真正的人际关系,区别在于有感情(个人感受)因素在内称为人际关系;若只有角色(实用性)的关系,就不能称为人际关系。
?角色是我们目前扮演的身分,然而感情影响了我们自己角色的选定(如果有选择的话),如何表演我们的角色及享受到从角色演出的满足感。角色固然可以使我们名利双收,但是感情才决定我们功成名就后如何去享受、如何去肯定自己的成就与存在的重要因素。
?三、“社会要求”与“情感要求”
? 包括马斯洛在内的多数关于社会需要的理论,存在着一个共同的缺点,就是没有将感情需要与社会需要加以区分,感情需要包括在“社会需要”中这种分类方法显得太简单粗糙。人有社会性需要,还有感情方面的需要,有必要将二者加以区分。
?人的 “感情需要”的确大部分与“社会需要”联系密切,但有的感情需要,如美感、和谐感、宁静感、新鲜感以及某些宗教体验等,就未必与社会需要相关。一个摆脱尘世的喧闹和人际关系的羁绊专事修行以获得心灵宁静的人,与其说是在满足其社会需要,不如说满足的是感情需要。
?经过修正的需要层次
?五、 三类要求,三个层次
?安全需要
?生物性安全: 饥食渴饮、御寒、躲避危险
?社会性安全(角色安全):有安身之处,有工作地点;有归属,生活秩序的相对稳定,生活有规律,活动有计划,一份好的工作、好的同事及有保障的退休金。”
?感情安全:个人对其伙伴联系的确信。即个人可以自信地、无所畏惧地宣称他周围的伙伴是它的同类,他们之间有相同的价值观和行为方式,他是他们中的一员,当受到威胁时,同伴可以给他精神和物质上的帮助。 有感情投入的工作。即便不再“有用”仍能受到尊敬的工作场所。
? 交往需要
?人与人之间的联系、交流和互动,即社会关系。
? 生物性交往 出生后来自保护者的爱抚、成年后的性活动等。
?社会性交往 如与出租车司机的关系,与菜市场上卖大白菜人的关系,与交通警察的关系等。 ?感情交往 要投入感情的关系。如与父母亲的关系,与女朋友的关系等。
?地位
?人在社会关系中所处的位置。地位是依照一个社会的文化规范有高有低。
?生物性地位 由性别、出生、血缘关系等决定的地位
?社会地位 人们希望自己在同伴中倍受重视,希望自己在集团中的位置能得到他人的承认并获得相应的对
待和权利。
?感情地位 是来自亲密的家庭、朋友或同事中的评价中。地位需要的满足可使人快乐,但是真正使人快乐的是感情地位。
?六、文化与人的要求
?人的各种要求都要受文化的制约。从一定意义上讲,文化乃为限制(也是更好地满足)人的各种要求而设。人类创造了文化设施,从而使自己脱离了动物界。
? 有限制而文明立,无限制而文明废。
?文化对人的要求的影响
?文化要求的评价不同
? 马斯洛的“完满的人性”:友爱,合作、求知、探索、审美、和谐、创造等等,自我实现者是体现这些美好特性、充分发挥这些潜能的人。自我实现就是“完满人性”。但中国的圣人、印度教的圣人和基督教对“完满人性”的看法不同。
? 对社会要求中的地位、安全和社交的评价不同。对归属在什么样的人物或组织之下是安全的,什么地位是高的等认识不同。
? 并非每个社会都把这些要求至于同样的地位,一个社会以及一个社会的不同历史时期,对地位、安全 和社交的评价是不同的。
?人们满足欲望的方式不同
? 有的社会制约人的欲望的规范极为严格,有的就较为宽松。
? 以人的社会交往为例。
?文化对感情的配置和控制模式不同
? 文化决定了我们将感情投注在什么人、什么物、什么文化规范上,以及怎样投注等。
? 文化传统对人们要求限制显示出某种特点
? 有的传统更强调宗教、巫术的方式,有的更强调道德的方式,有的更强调法律的方式。
? 最理想的情况:宗教的、道德的、法律的方式都在不同层面上起作用
? 最糟糕的情况:宗教的、道德和法律都不起作用。
?世人都晓神仙好,只有功名忘不了。
?古今将相在何方?荒冢一堆草没了。
世人都晓神仙好,只有金银忘不了,
终朝只恨聚无多,及到多时眼闭了。
世人都晓神仙好,只有姣妻忘不了,
? 君生日日说恩情,君死又随人去了
?。
?
?
第三章 家庭是人类的摇篮 是社会的细胞
?
?第一部分 目前积累的知识:理论与假设
?一、社会群体与个人
? 人的各种要求是在集团中得到满足的。社会的最小单位不是个人而是集团。社会集团是人们通过一定的持续的社会关系为纽带结合起来的集体,是人们生活的具体单位。
?二、亲属群体的特点及影响
群体的五个基本要素
?身份(status)角色(role) 身份是个人在群体
? 中所处的位置,角色是对占据这位置的
? 人所期望的行为。
? 决策程序 决定大家干什么和怎样干。
? 关系类型
? 控制机制 维持和恢复正常秩序和关系的程序。
? 招募(缔结)原则 三个普遍的因素:
? 年龄 性别 血缘
?集团的分类
? 从规模上看,大到一个由上万人组成的公司,小到由两个人组成的家庭。最小的社会群体是由一组社会关系(两个人)构成。
? 按其复杂的程度可分为初级集团和次级集团。
?初级集团是以初级社会关系自然结成的群体,如血缘群体(家庭或家族)、地缘集团(如村落)。 ? 次级集团是人们为了达到某种目的而人为组织起来的群体,如学校、军队、政党等。初始群体亦被称为“初级社会群体”,次级群体亦称为“社会组织”。
?二、亲属群体的特点及对人的影响
? 亲属群体是由血缘、婚姻或两者共同联系起来的群体。人的各种要求首先是在亲属集团中得到满足的。 ? 家庭是典型的亲属集团。
?关于家庭的理论
?家庭的主要功能 性生活满足功能 生产功能 消费功能 休息娱乐功能 (辅助功能) ?家庭存在的生物学基础 持续的性关系
?家庭的规模 核家庭 复合家庭 n2-n/2
?家庭形态 一夫一妻 一夫多妻
?居住形式 从夫居 从妻居 双方居 独立居
?出身规则 父系制 双系制 非限制性
?亲属集团对人的影响
?持续时间长 影响大
?直接接触而不是靠某种明确的规则
?全面 深入
?与亲属体系有关的文化
?态度:自我、成熟、权威、性行为、疾病、人神关
? 系与死亡、义务、荣誉等
?基本关系:亲属、赠与、朋友、社团
?物质:服饰、住房的格局、城乡的区位
?工作:基本维生方式、工作组织、劳资关系
?投射的文化:艺术、文学、民俗、神话、价值、
? 理想、娱乐活动
?心理人类学对亲属体系关注的侧面
?个人加入或脱离亲属关系的方式
?在私生活或公共生活中人们怎样应用它
?怎样被用来界定社会群体的性质和类属
?亲属关系与以政治、居住、宗教及其他非亲属关系为基础而形成的个人与群体之间有什么联系 ?个性的发展、灵魂和其他种种观念如何与亲属关系的联系
? 三、“许氏假设
?在任何一种既定的亲属体系中,必有一种居支配地位的“轴”
?居优势地位的“轴”必有居优势地位的属性
?主轴的属性决定了个体的态度和行为模式
?由主轴发展出了亲属体系中其它轴的相对关系
?“主轴”的属性还影响到亲属体系以外的关系
? The dominant attributs of the dominant dyad in a given kinship system tend to determine the attitudes and action patterns that the individual in such a system develops towards other dyads in this system as well as towards his relationships outside of the system
? 轴 属性 属性的定义
? 夫=妻 非连续性 不与他人结合的状态或态度
? 排他性 逐出他人或不愿与他人分享
? 性爱 受性的吸引
? 选择意志 可追求自己的意向
? 父=子 连续性 与他人结合的状态或态度
? 包容性 一体化行为或态度
? 无性爱性 与性无关的状态
? 权威 命令和强迫服从个人力量
?
?
? 轴 属性 属性的定义
?母=子 非连续性 (定义如上)
? 包容性 (定义如上)
? 依赖 依赖他人的状态或态度
? 扩散性 向各个方面扩散的倾向
? 力比多性 扩散了的或潜在的性爱
? 兄=弟 非连续性 (定义如上)
? 包容性 (定义如上)
? 平等 同他人有相同地位和重要性
? 竞争 争夺与他人平等或超越他人
? 几种亲属体系的特点
?主导 夫妻 父子 母子
?规模 小 较大 较大
?代际关系 下一代中心 老一代中心 老一代中心
?性爱 受强调 受贬斥 潜在状态
?凝聚力 较小 大 较小
?内与外 较小 非常明显 被淡化
?权威 小 大 被淡化
?第二部分 个案考察 观察与理解
?传统中国模式:父子关系占优势地位
? 中国家庭的特征:
?台湾学者杨懋春认为中国传统家庭有五大特
? 点∶1、复式家庭 2、男系制度 3、重男轻女 4、父对子期望高 5、财产共有
?岳庆平《中国的家庭与社会》:十大特征:
? 1、父家长制 2、祖先崇拜 3、尊老敬宗 4、男系制度 5、重男轻女 6、大家庭制度 7、多子主义 8、蓄妾制度 9、父子世袭 10、孝亲意识。
?家庭中父子关系占优势,强化了亲子关系,可以解释?°父父?±?°子子?±、孝亲意识、 祖先崇拜、重男轻女等特点
?亲子关系模式
?父母对子女 高期望
?子女对父母:孝
?西村的生育婚俗:婚俗主题: “多生孩子,多生男孩子,多生有出息的男孩子。”
? 父子轴的连续性、包容性与中国人亲属集团的高度凝聚。?°我所属的圈子?±与?°他者所属的圈子?±中国亲属集团的凝聚性 “内集团”的发达(内外有别) 宗族制度
? 中国人缔结集团的方式:亲缘化倾向,拟亲属体团的建立。
?父子关系占优势地位与夫妻关系受贬斥、蓄妾制度。父子关系“无性爱”的影响。
? “夫妇有别而父子亲” 夫妻示爱被认为不妥
?大禹治水的传说:“三过家门而不入” 。强调父子关系与
?蓄妾制度:一夫多妻制。
? 《橘子红了》、《大红灯笼高高挂》等旧式中国大家庭 中的一夫多妻制
? 杨振宁与翁帆(82-28 ) 国民党老军阀杨森 (90-17 )
?“ 延续的一夫多妻” 与“ 断续的一夫多妻” 。
? 梁鸿、孟光“相敬如宾”的故事:性爱被升华为一种与性无关的“敬”
?中国的神明的无性爱特点 中国的小说 样板戏 人物雕塑
?父子关系的连续性、包容性与中国家庭的多子主义、财产共有,大家庭制度
?中国历史上的大家庭记录 唐代张公艺,9代
?中国乡村社会的分家现象
?父子关系的权威性与忠、尊老敬宗
? 对权威的服从
?思考题
?传统中国家庭有什么特点?这些特点与“父子关系”有何联系?
?以你的家庭或你身边的家庭为例,分析现代中国家庭中是什么关系占优势地位。
?美国模式:夫妻关系占优势地位
?夫妻关系占优势地位与一夫一妻制、小家庭制。
? 大家庭(或称复合家庭)既不是文化上的理想,在实际生活中也不流行。
?夫妻关系的“非连续性”、“排他性”、“选择意志”与亲属体系的不稳定性、短暂性和离心性。 ? 成员之间的距离,?°隐私?±、独立自我
??°我的世界?±与?°我以外的世界?±
?中国人的亲属关系 网状 美国人的亲属关系 放射状
?圣经预言
? “不要认为我是给这块土地带来和平而来的,我带来的不是和平,而是剑。我要使儿子与父亲、女儿与母亲、新娘与婆婆之间的感情破裂,把家庭当作自己的敌人吧!爱母亲甚于爱我的人,不适合作我的弟子。爱儿子、爱女儿甚于爱我的人,不适合作我的弟子。取下自己的十字架而不服从于我的人,
也不适合作我的弟子。从这个世界上得到生命的人将失去永恒的生命,为我而失去世界上生命的人将得到永恒的生命。” 《新约·马太福音》 马太传 第34-39页
?
?夫妻关系占优势地位可以解释浪漫爱情受到更大的强调。
? 夫妻关系的?°性爱?±属性与对爱情的崇拜
? 家庭中夫妻之间不断示爱是维持夫妻关系重要条件
?
?圣经 诺亚方舟故事中古代西方亲属体系的信息
?没有忘记带妻子
?动物也是一公一母
?诺亚父子争吵后,决定和儿子分离
?诺亚在新的地方定居发展,没有返回祖宗之乡。
?性爱在生活中的扩散
?爱情是一个非常神圣的字眼,爱情不仅出现在报纸、书籍、电视、电影以及人们公开谈话中,也是许多人实际努力追求的目标。 好莱坞大片中的爱情
?由于性的因素容易变化,可在任何时候、任何方面、对任何人显示出来,故它容易扩散到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
?
?夫妻关系占优势地位与亲子关系受削弱、代沟和“奥迪普斯情结”。
? “下一代中心”取向 与“青少年崇拜”
? 强调独立自我 代际联系被弱化
? 亲子之间也需要不断示爱
?夫妻关系的“选择意志”属性与自由、平等
? 强调自己的选择意志,强调权利观念,个人自由被强化,对自由、平等的崇拜。
?印度模式:母子关系占优势地位
?
?母子关系占优势地位,父子关系的弱化,孝亲意识的弱化 , “出家”行为
?夫妻关系的弱化,妇女地位的低下,一夫多妻制,男女不平等
? 尊师崇拜:与尊师和神明的关系得以强化
?母子关系的扩散性和非连续性特点,除了使与神明和圣职者的联系得到强化外,使家庭中几乎所有其他联系淡化,弱化了亲属集团的凝聚力。
?母子关系的“依赖性”属性与印度教徒超自然中心和对神明高度依赖的生活方式有联系,宗教的重要。 ?母子关系的“非连续性 ”和“扩散性”属性与印度教的高度转换性、扩散性的宇宙观有联系。
?母子轴“潜在的性爱”属性与印度教中性力崇拜和女神崇拜有联系。
?【需要思考题和研究的问题】
? 1,什么是初始集团,初始集团对人的心理和行为有何影响?你同意本讲的观点吗?
?2,许氏假设的主要内容是什么?你同意这个假设吗?可以这样思考:
?——许氏假设中,将现代美国家庭与传统中国和印度家庭进行比较,这样合适吗?中世纪欧洲家庭的结构如何?现代家庭的小型化、越来越以夫妻关系为心,是不是现代化的结果?
?——许氏假设中父子关系、夫妻关系等的属性是根据什么归纳出来的?
?——一个家庭一定有一组关系占有是地位吗?会不会没有任何关系占有是地位?会不会有俩组或俩组以上的关系占有是地位?
?能否通过分析一个家庭,或一个社会,来验证许氏假设?
? 根据许氏假设,你能推导出母女关系的属性并通过考察一个社会(如中国的摩梭人社会)作一番验证吗? ?
心理、行为与文化
? 第四讲 育儿方式与人的社会化
?
? 从小看大 三岁看老
? ——中国民谚
?什么是育儿方式
?
? 育儿方式一个民族对儿童养育体系,包括哺乳、身体接触方式、语言和行为方式的训练、道德教养训练等。这里指包括入学校接受正规教育之前所有非正规教育。它是个人基本社会化的主要途径。 ?□人为什么要进行社会化?
?社会化的目的是使孩子能够在所属的社会文化中自立。 社会化是使生物人成为社会人的必要条件。 ?
?社会化的生物基础:
? 一,身体没有高度特化;
? 二,特殊的学习和认知能力。
? 双亲的养育行为包括三方面
? 子代的健康和生存保证;成人以后能够自我维持的经济能力的获得;最大限度地适应文化价值观要求的行动能力。
?
?□社会化问题:“社会化缺失”
和“社会化过度”
?“狼孩”的例子说明了什么?
?阅读材料:关于“本性”与“养育”的争论
?先天重要说
?后天重要说
?社会化过度问题
? “过度社会化”是指在社会化过程中过度地适应和顺从其他人的角色期待和意见以及整个社会的价值和规范,从而压抑了人的生物性一面。这是许多与文化相关的心理疾病的原因。例如、中国人的“圣人人格”(阅读材料2:童俊的文章)
?二 关于社会化的理论
?
?强调本能: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论
? 口唇期口唇期(0-1) 肛门期(2-3) 生殖器期(4-5) 潜伏期(6-青春期)成熟的生殖期(成年) ?强调社会文化:文化与人格学派的理论
?育儿方式、人格与文化
?社会系统 人格 投射系统
?三 关于育儿方式与人的社会化的一般看法
?1育儿方式是个人人格形成的重要途径
? 对于精神异常的人,童年经验对他的影响力远大于眼前的世界;而对于一个正常的人,两者的重要性正好相反。结果
?2人的行为是环境(生态和文化)和遗传共同作用的
?3 育儿方式对个人影响的特点:非正规性 主要在家庭中进行 潜移默化
?4 个人接受文化不是被动的,而是一个双向、交互的过程
?5 育儿方式是会变化的
?6 同一文化背景下不同家庭养育儿童的方式不同
? 溺爱型 放任型 专制型 民主型
? 问题家庭的子女教育问题
?7 养育方式还有文化上的差异
? 世界育儿方式的多样性 没有对错之分,只有与当地需要是否协调之别。每个社会的育儿方式目的都在于把婴儿造就成自身文化所褒扬的那类儿童,并且最终成为那个社会予以肯定的成年人。 ?
? 强调个体独立 强调相互依赖
? (个人主义) (集体主义)
?社会化变量 为个人独立进行的社会化 为服从和义务进行的社会化
?身体接触: 大人与儿童的相对分离 大人与儿童的一体化,倾
? 倾向 身体接触较少 向,身体接触频率多大强度
?喂养方式: 次数较少,定时 次数多且不定时
?走步训练: 自己走,大人较少扶 束缚较多
?道德教养训练:强调普遍固定性的规则 强调情境和社会角色,规则的
? 违反规则罪恶感和惩罚 相对性,强调羞耻感
?权威类型: 父母专制型 权威分散性
?自我表现: 受到鼓励 强调个性 不受鼓励 强调服从 协调
?对冲突的态度:较重视冲突的对与错的区分 所有冲突都是不好的,
? 鼓励儿童自己解决冲突 较多的大人的介入
?权利与义务: 较强调权利、自由 较强调责任与义务
?
第二部分 个案考
传统中国育儿方式的特点
为服从和义务而进行的社会化
?
?1、亲子一体化倾向:父母将孩子视为自己身体的一部分或延续而不是独立的个体,在心理上和精神上不允许有距离的倾向。被视为父母亲自身存在感的一种补充。
?
? 喂养方式 :
? 身体接触方式与频度
? 走步训练
?中国学生家长的十个缺点(网上文章)
? 家长作风,专制主义;
? 暴力倾向, 赏罚简单;
? 重智轻德,分数第一;
? 己之私愿,强施子女;
? 娇惯溺爱,包办代替;
? 急功近利,实用主义;
? 扼制创新,中庸心态;
? 趋炎附势,盲目跟风;
? 明哲保身,虚伪世故;
? 精神空虚,缺乏信仰。
?中国父母的十大错误(网上文章)
? * 让保姆,爷爷奶奶带孩子,不自己亲自照顾。
* 把孩子当炫耀比较的对象。
* 不尊重孩子的隐私和权利。
* 把孩子塑造成自己想要的方向。
* 把学校成绩当成一切表现的指标,认为越用功越好,一切面向高考,面向出国。
* 认为早起很好,睡觉就是懒惰。
* 缺乏幽默感和轻松的一面。
* 认为父母的爱可以是对子女任何不合理要求的借口。
* 认为养孩子是艰苦的义务,不是享受。
?2、道德、教养训练的特点
?相对主义的规则
?年龄
?男女:
?辈份:开玩笑 长幼 尊卑
?角色:
?“内集团”还是“外集团”
?感情的高度特化,行为的角色化
? 强调羞耻感
?3、权威类型
?对父母的服从和孝亲意识
?体罚的方式
?分散型
?4、群体中相互依赖的训练
?强调依赖群体的重要 以孤独相威胁
?对焦虑和冲突的态度
?不鼓励自我表现
?为他人着想的训练: “让”意识的培养
?“让”的文化人类学研究:以西村为例
?一、文献记录的“让”及其形式
?体现在资源分配上的让:将某种物质利益与人。孔融让梨 王泰让枣
?体现在权利和地位上的让,如让贤、让位、让国。
?作为一种礼仪和修养的让:谦让、礼让、推让 。
?“孔融让梨”试验1
?试验一
时间:2002年8月11日上午
被试:同一家庭四个孩子Syy,女;14岁;Syh ,女,12岁,Sss,女, 10岁;Sys,男3岁。
分配物:4个梨,其中一个梨明显小于其他三个。
情境:在被试者家中进行。研究人员不在场,试验经过由被试母亲向观察者报告。
?分析:孔融的行为之所以有很高的道德意义一个重要原因在于所分配之物是一种稀缺资源。在所分配资源不是一种稀缺资源的情况下,即便出现
?试验二 变体
时间:8月11日上午
被试:同试验一
分配物:四袋薯条
情境:同试验1
结论:1,人们对
2,具有道德意义的让有自觉自愿和被强迫的区别。此试验中
?试验四 变体
时间:同上。
被试:来自不同家庭7名儿童,最大12岁,中间两个10岁,三个9岁,最小的8岁半,以代号S1-S7按照年龄从大到小的次序代表之,S2、S3、S4为女孩。其中五名儿童在家中排行老大。
分配物:6支圆珠笔
结论:1,在家庭以外的儿童群体中,也通常会出现
2,在这种群体中对让的行为的评价与家庭群体相同,即根据行为者的地位、年龄以及角色要求不同而不同。
3,让的行为与
?“让”遵循的规则是相对、不固定的,完全取决于人的身份和角色,场合、性别、年龄、辈份、情境: ? 1)年龄大的让年龄小的。“要要好,大让小”
? 2)辈分高的让辈分低的。
? 3)女的让男的。
? 4)内集团的人让外集团的人。
? 5)主人让客人,等等。
?作为一种修养的“让”(三个试验)
? “最后一块西瓜试验(1)
? 时间:8月13日上午
被试:七个成年人
情境:观察者住处,观察者在场。
?结论:1,乡村社会中成年人在一起接受某种招待时候,的确会出现
2,这种现象也是一种
?试验六 变体“最后一块西瓜”试验A、B
?时间 8月13日下午
?被试:来自不同家庭的7名儿童。情境:观察者住处,观察者在场(B为不在场)
?结论:1,作为礼仪形式的让,与行为者的年龄有关。成年人比儿童更熟练掌握这种行为。
2,作为礼仪形式的让主要与
?衬衫试验
时间:同上
被试:Syx 女 12岁, Sxx 女 12岁,Szh 女 10岁,Shl 男 10岁,Kdl 男 11岁,Kwh 男 11岁,Sqp 男 12岁
?结论:1,
2,这种形式的让一般情况下并非真的要
?分析与思考
?作为一种礼仪的让。它是一种
?村落社会的特点更有利于让德的培养
?首先,村落社会物质相对贫乏。
?第二,西村独生子女家庭少,儿童一般仍生活在相对较大的群体之中,家庭对儿童更需要也更容易提倡让的行为 。
?第三,村落社会仍带有某种共同体性质,大家之交往多,相互了解,相互信赖,关系密切。这更需要村落成员之间息争、和谐相处。
?美国的育儿方式:为个人独立的社会化
?个体独立倾向
? 独立性的培养
? 喂养方式父母,从一开始就让婴儿知道他的愿望是受到限制的。让婴儿按时吃奶、睡觉。如果小孩不照规定去做,就要受罚。
?身体接触
? 婴儿有单独的居室,从医院回家后婴儿就与父母分室而睡,独自睡自己的房间。
? 美国人的这种方式在世界上毋宁说很特殊的。
道德、教养训练的特点
?《我在美国当姥姥 》
?单独睡觉
?惩罚方式:Time out
?扔钱币的方法:规则的重要
?规范型行为:社会预期的愿望 罪感
?情境型行为:推断多数行为者如何行动 耻感
?权威类型
?父母专制美国的父母认为管教孩子完全是自己的事,不允许任何人插手。
?代沟问题与奥迪普斯情结 (Oedipus-complex
?自我依赖的教育
? 鼓励从“ 我” 的立场出发,为自己的权利、快乐、幸福来考虑问题。个人主义的教育就是鼓励从“ 我”
的立场出发,为自己的权利、快乐、幸福来考虑问题。接受“ 我是最重要的” 、“ 我是世界上独一无二的” 之类的教育。
? “下一代中心”取向
? 强调独创性,鼓励个人表达
?课间休息:森林漫步
?个人主义的两面性
?所有的创新都是一种叛逆形式,一种对于常态的偏离。我们将社会所支持的叛逆称为创新,而将社会所不支持的创新称为叛逆。不论一个个人主义者是否尊重既定的规则,当他的倾向愈极端,在朝向目标前进时候就愈有创造力。而这样的个人主义者也就比较不会关心他/她的成功是不是靠牺牲别人而达成。 ?文化冲突事例
?1,现实版《刮痧》
?2,
?3,
?思考题
?什么是育儿方式?育儿方式与人的心理和行为有何关系?如何认识育儿方式对人的影响?(提示:人的童年经验对个人到底有多大的影响?)
?什么是人的社会化,社会化有哪几大类型?每种类型的特点是什么?
?回忆描述自己的父母对自己的教育,看看中国属于那种模式(育儿方式的类型)讲述自己家庭的育儿方式与自己性格的关系。
?你将来如何养育你的孩子?
?期中作业
?1,听“心理、行为与文化”课有感
?2,文化、异文化与文化的多元
?3,记录自己(或他人)一天的活动,并联系“社会要求及其满足”的理论进行分析
?4,通过分析一个家庭,来验证“许式假设”
? 5,母女关系具有什么属性?能否找一种社会(如摩梭人)加以阐述?
?作业
?
?1,文化、异文化与文化的多元
?2,记录自己(或他人)一天的活动,并联系“社会要求及其满足”的理论进行分析
?3,通过分析一个家庭,来验证“许式假设”
?4,母女关系具有什么属性?能否找一种社会(如摩梭人)加以阐述?
?5,我的育儿计划
?6,结合传统中国育儿方式特点与中国人的成长
?
第五讲 主要次级社会集团
目前的理论积累
? 次级集团是人们为了有效地达到某种目的而人为缔结起来的集团
正式的次级集团 非正式的次级集团
初级集团与次级集团构造的差异
初级集团
(primary group)
?无明确目标
?规范章程一般不明确
?家长
?血缘或婚缘
次级集团
(secondary group)
?目标和明确的职能
?明确的规范章程
?推选的领导体系
?某种后天的资格
两种集团对人的心理和行为影响的差异
初级集团
?原发
?直接
?全面
?深入
次级集团
?投射
?间接
?部分
?较不深入
主要次级集团:许氏的假设
?在多种次级集团中,必有一种处于最重要的地位,它对个人生活十分重要,这种主要次级集团的性质、构造特点以及缔结这种集团所遵循的原则(即社会连带原则)在很大程度上规定了这个社会和文化的特征,其他次级集团或者受这个重要的次级集团的很大影响,或者就是它的再塑。
主要次级集团的条件
?1)必须有一定的代表性,即社会上必须有相当多的人参加这种集团;
?2)必须在历史上有较长的延续时间,3)是个人生活的重要内容。
?4)这种集团缔结的原则能够解释社会上其他集团的缔结以及人际关系的特点。
?中国的主要次级集团:宗族(clan)
?美国:结社(club)
?印度教的印度:种姓(Caste)
?日本: 家元 (iemoto)
主要次级集团及其缔结原则
?父子关系 宗族 亲属原则 相互依赖
?夫妻关系 社团 契约原则 个人依赖
?母子关系 种姓 教阶原则 单方面依赖
中国模式
亲属原则 非亲属非地域的自愿性团体的缺乏
中国宗族的特点
?很大的规模
上溯至冥冥,旁及遥遥。在极端情况下,宗族族谱包括天下所有同姓者,如孔、孟家族的宗族系谱可上溯两千年以上,囊括天下同姓者而不乱;宗与族的区分,连宗。
?成员的详细记录(族谱)
中国的家谱共5万多种,国内藏3万多种,海外2万多种。上海图书馆11700种,近10万册;国家图书馆3006种,台湾故宫博物院9970种,美国犹他州家谱博物馆17099种,美国国会图书馆500种日本东洋文库800种。研究家谱的学问叫“谱牒学”。
?共同的祭祖仪式和祭祀祖先的场所
墓地 祠堂、共同财产(族田、义庄之类)
?共同的行为规范(族规)
对违反族规的成员实行惩罚的办法;(规范和偏离行为
?领导职能和领导资格
强大的向心力 凝聚性 连带性
宗族的变化
?第一,彻底的土地革命摧毁了宗族制度的物质基础。
?第二,农业合作化以后建立的生产大队和生产小队冲淡了宗族组织的作用。
?第三,对阶级的强调和对旧制度、旧价值观的批判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宗族意识。
?当前中国宗族力量的表现
第一,作为一种有形的社会制度形式,宗族在广大农村仍然存在并对个人的行为具有较大的规范力量。 ?第二,作为一种看不见的“深层结构”的宗族制度,仍深深影响着中国其他社会组织的构成方式以及中国人的行为方式
宗族制度对中国人心理和人际关系的影响
?“自我”不清晰,依据与他者的关系来界定。自我认知群体的人际关系圈子趋于以“自己”为中心,由内而外分为三层:亲人、熟人和生人。 “自己”与圈子中的其它个体的亲密程度以及与之相联系的责任、权利、义务的强度由内向外递减,
?强调亲情,“拟亲属化”倾向。非亲属非地域自愿性团体缺乏活力
?交往上的零距离化倾向,相互信赖,理想的关系是“不分你我”
?强调直接接触而非条文化规则
?“关系”和“人情”的重要 矿工遗言 真诚的自私
美国模式
自由结社与契约原则 自愿团体的发达
自由结社与美国人的亲属集团
对个人主义的美国人来说,家庭和亲属集团没有为美国人提供一个永久安全的寄托地,从小就被教育不依赖任何人,包括自己的父母。随着他的长大,最终斩断与亲属集团的联系,到亲属集团以外的地方寻求联系。个人不仅不需要同亲属集团的恒久联系,必然到其他集团中寻求密切的联系,来满足自己对安全、社交、地位的要求。
?个体需要刻意组织、精心策划社交活动,甚至是否经常组织私人“派对”以及与什么样的人“派对”,成为衡量一个人是否成熟和地位高低的指标。通过缔结各种各样的俱乐部组织、控制他人或解救他人、追随他人(如明星人物)或获得追随者、帮助他人或超越他人等,寻求亲密联系的替代物。
?在一个强调人人独立自由的社会,集团必须具有这样的条件:第一,这种集团的资格不是自动的,具有高度的选择意志,自己在何时参加合适退出必须完全掌握在自己的手中;第二,集团的规范不能影响个人的独立;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不是相互依赖模式,集团中人与之间的关系不是依赖性的,因为任何依赖都会让人受不了,而是类似某中商品交换的关系,即双方都能得到好处,第三,每个人必须是平等的。——自由结社的发达。
(一 )“自由结社”的特点
?自由、自愿(随意)无论是好的还是坏的,基金的还是保守的,暴力的还是和平的,建设性的还是破坏性的,宗教还是世俗的,严肃庄重的还是庸俗卑微的,都是通过认真的自由结社方式进行的。由于参加结社的个人都是出于自觉自愿,或者说完全出于他们内心的冲动,又由于他们很少受亲属关系神灵力量和各种
传统的束缚,他们的组织行动起来常常表现出来惊人的能量和活力。
?排他性 美国大多数俱乐部都具有排他性。许多是根据人种、民族、宗教、经济地位建立起来的。在其它条件相同的情况下,容貌和魅力也是重要因素。 排他性源于对“成功”和“平等”的追求。
?竞争性 结成的成员不是亲属,多是和自己一样的人,大家都成为“资格相同者”,追求的目标相似,关系当然更不稳定,更需要经常修补,多数父母能够忍受,即使子女伤害了他们却还是会回到子女身边。而同辈人则不可能。个人与其同辈人多半是在为同样的东西相互竞争。他们都想征服对方,都想从对方那里获得满足。这就形成了激烈的竞争。
(二)“契约原则”与美国社会人际关系的特点
各种自由结社的缔结原则是“契约原则”。
契约原则是人与人之间的重要连带方式,其特点是职能性或实用性、可计算性和高度的选者意志。 ?所谓职能性或实用性是指,缔结契约的当事者只是在他们认为不缔结这种关系就无法得到某种利益时才建立这种关系;所谓可计算性是指,所有契约原则上都是规定了同意的条款和条件,以及关系开始的和终止的日期。所谓选择意志,是指个人在缔结这种联系时是主动的,并且个人在卷入这种联系的同时,还掌握者控制这种联系的手段,个人可以决定何时加入、加入的程度以及何时退出联系。
俱乐部对人心理与行为的主要影响
?人际关系的手段化,亲属关系十分淡薄 较小的安全感 亲属关系淡薄
?契约(规则)的重要,
?自我依赖 个人中心倾向
?平等性
?竞争性
?美国模式的优缺点
美国模式使我们看到了当我们人类身上的“个体性”发挥到极致的时候,我们身体潜力的发挥能走多远以及结出何等灿烂之果实。但由于这种基本人际状态将成功和失败全都压在了个人身上,个人在爆发出巨大能量的同时也具有较大的焦虑和不安全感。
印度模式:种姓制度与教阶原则
构造特点
?职业
?婚姻
?等级
对人心理和行为的主要影响
?对超自然的追求 人间关系被淡化
?圣职的崇高地位
?教阶原则:隔离
?宗教上的洁净与污秽观念
第六讲 PSH原理
心理-社会均衡(Psycho-social Homeostasis PSH)
7 无意识
6 前意识
5 不可表意识
4 可表意识
3 亲密的社会与文化
2 运作的社与文化
1 更广泛的社会与文化
0、外部世界
第七、六层:潜意识、前意识
?第七层是“潜意识”(或称“无意识”)层,这是我们心理的最深层,一般意识不到。只有通过特殊手段才能意识到。
?第六层是“前意识”,能够意识到,但未形成清醒的意识。
这两层最弗洛伊德理论的基础。他强调了这两层意识的基础,并开发了唤醒这两层意识的方法。 PSH原理
1、人的心理和行为与社会-文化密切相关;
2、人的心理行为与社会-文化之关系可描述为由内向外7个不同的层次(以同心圆表示):无意识、前意识、不可表意识、可表意识、亲密的社会与文化、运作的社会与文化、较大的社会与文化、外部世界;
3、社会文化因素对人的心理行为的影响不是等距离的,人都需要与某些社会文化要素建立更为密切的关系,以使其生活富有意义,每个人都有一个?°亲密的社会文化?±层,这一层犹如空气、水食物一般对人最为重要。这一层同第四层合起来,就是中国的?°人?±的概念;
4、人在心理上与?°亲密的社会与文化?±大体处于一种动态的平衡。不均衡就会带来某种心理紧张,并力图恢复均衡;
5、假如第三层中少了某些人、物、文化规范(或理想),人会以另外一些人、物、文化规范来填补它。
6、PSH模式不仅有个体的差异,还有文化的差异。
?依据PSH理论,我们生活的社会环境可以比作一个架子,上面排放着家庭、父母、婚姻、神明,心爱之人和心爱之物,还有理想、信仰等文化规范,我们与他(它)们之间保持着动态的平衡。这些要素对所有人都是需要的,不过哪些重要、哪些不重要以及按照何种规则将其编码摆放,则因人、因文化而异。我们赋予这些东西不同意义并将其安排在不同的位置,把最重要、最常用的东西放在距离我们最近、拿起来最顺手的地方(相当于图式的第三层“亲密的社会与文化”)。当这个地方的东西缺少了,我们会感到不舒服、不方便,会把架子上其他层的东西移过来。
PSH原理是一个看似简单、内容却十分深刻的理论。谓其简单是说它讲的是一个类似人“饿了想吃,吃饱了不饿”的常识,谓其深刻是说人的心理与行为的奥秘正与这一简单道理相关联。真理都是简单的,正因其简单而常被忽略。
人是一个“心物交互动态平衡多维整体”
?“生命包”(第三层),个体与第三层的动态关系模式就是“基本人际状态”。 是“人的系统”,是对人与人相互认知和交流系统的统称。
每个人的交往圈子和感情倾注的事物不同,故“基本人际状态”呈现出个体差异。不仅如此,基本人际状态还由文化所模塑,每个社会都有经过文化模塑的、占优势地位的“基本人际状态”。例如,“个人” 就是受西方文化强调并在西方社会占优势的“基本人际状态”,而在中国、日本和印度教的印度等社会中,就不受强调并且也不占优势。“个人”只是基本人际状态的一种特殊形式。他认为地切断人际联系、以强调人个体性、弱化人的相互性为特点的基本人际状态。
对PSH原理和“基本人际状态”的评价
?卡尔·马克思告诉了我们理解社会文化的简单道理:“人们首先必须吃、喝、住、穿,然后才能从事政治、科学、艺术、宗教等。”
?西蒙·弗洛伊德也告诉我们理解社会文化德简单道理:性趋力是包括政治、科学、艺术、宗教活动在内的各种各样活动的最根本的动力。
?许氏告诉我们的道理也是简单的,人是一个人与人、人与物、人与文化规范互动的动态均衡“场”,人们从事政治、科学、艺术、宗教等活动只是“人”这个“场”动态均衡过程的一部分。
马克思和弗洛伊德把答案归结为“个人”的基本欲望上,从“个人”出发,可以说基于个人社会经验,而许
氏的角度是:“社会文化场”的均衡。
中国人的PSH模式:“伦人” 亲属关系至高无上
?中国人PSH的最大特点是:近亲、熟人、朋友构成第3层的永久居民,亲属关系至高无上。在密切的人际关系圈子中界定“自我”,关系取向 没有“个人”概念。人的系统 不是“个人”而是一种“关系体”。不需要动员其他层的内容就能维持PSH均衡较容易。
?中国语境中“人” 字的几种含义:
?○人类:“惟人万物之灵。”(荀子)。
?○他人,别人:“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大家,众人:“人言可畏。”“我为人人,人人为我。”
?○人品:“文如其人。”
?“学做人”、“当个人真不容易”,此外还有等“好人”、“坏人”。
?中国人的自我:“自己肯作人,便是个人;自己不肯作人,便不是个人。自己是个人,别人也把你当作人;自己不是个人,别人也把你不当作人。别人把你当作人,你便是个人;别人不把你当作人,你便真不是个人。 ”(清)刘芳喆
?第2、1或层:将情感关系的层面提升并扩大,并缩小角色运作的空间。
?第0层:对“外部世界”的态度
?第5层 不可表意识 (隐私)
?第6层(潜意识)和第7层(前意识):没有动员。
美国人(西方人)的PSH模式:“个人”
重视能动的心理社会稳态
?美国人的PSH模式最大的特点是,有一个不确定、不稳定的第3层,个体需要采取多种方式维持PSH的均衡。
?第一,指向PSH的内侧(“潜意识”和“前意识”层),即通过内省方式探究内部世界。其表现为:1)信奉排他性的宗教。排他性的一神教能够使个体通过与神建立惟一的密切联系而获得确实感,此种大大简易化了的神人沟通方式乃是为了舒缓更大的内心焦虑和不安所致。2)心理分析或心理治疗。心理分析学派虽产生于欧洲,却在今日美国获得了最广泛的应用,原因在于对于一个多数个体较难获得“心理-社会均衡”的社会来说,心理分析或心理治疗犹如氧气瓶、人工肾脏或眼镜之于病人一样重要。3)有时候可能还会借助于药物产生的幻觉(吸毒)
?第二,指向PSH第2层(“运作的社会与文化层”)。强调个人独立的结果使美国人难于在亲属集团中缔结亲密联系,因此在伙伴(属第2层)中寻求联系(所谓“社交”)成为一种极其重要的生存手段。个体需要刻意组织、精心策划社交活动,有大量私人“派对”是一个人成熟的表现。通过缔结各种各样的俱乐部组织、控制他人或解救他人、追随他人(如明星人物)或获得追随者、帮助他人或超越他人等方式,在非亲属关
系(第2层)中以寻求替代物。
?第三,以多种方式驾驭物质世界。人会因为无所寄托而投身于对物质世界的驾驭,从驾驭物质世界中体验到自我存在的确实感。强烈的驾驭物质世界的欲望为探索小到粒子世界大到宇宙的科学技术的发达提供了心理能量。人会因缺乏安全感而积极追求物质财富,而物质的富有的确至少能在一定程度上增加。 ?第四,投向第1层(“更远的社会与文化”)。这一层包括国家和政府,对其感情的投注表现为美国人对政治的热心、以竞选方式选举国家领导人、重视个人意愿表达为特点的民主政治体制的发达。
?第五,投向第0层(“外部世界”)。这一层包括其他社会的人、习俗及人工制品,即“异文化”。一般来说社会的大多数成员很少接触这一层,或缺乏认识,或只有一些错误的认识。不过“极致个人”对这一层亦有强烈的情感投注,其表现为积极的对外传教、探索未开垦的处女地或部落、探险和援助活动、强烈的干涉他国内政意向和更为积极的意识形态输出等
?夏尔巴人与攀登珠穆朗玛峰
2003年是人类登上珠穆朗玛峰50周年。定居在海拔4100米的昆布地区。几百年来,他们把周围的高山视为神灵的家园。在西方人征服登顶前,对他们来说,不要说征服登顶,哪怕只是有登山的想法,也是对神明的亵渎。
自从1921年第一支英国登山队来到这里,情况开始变化。夏尔巴人在作为登山队的向导和搬运工,第一个10次登上珠峰的是夏尔巴人昂·里塔,第一位登上珠峰的女性是夏尔巴人拉穆(但她在下山途中遇难)。登峰用时最少(12小时)者、第一个不带氧气面罩者……但他们的登峰主要不是出于征服欲,当世界第一,而是为了生活。这些排名可能对他们有点莫名其妙。总共有43人在登山中遇难,占遇难登山者总数的1/3。
中国人的基本人际状态与PSH模型的变化
? 中国都市的宠物问题 北京、上海、广州、重庆和武汉被并称为“中国五大宠物城市”,单以宠物犬为例,北京目前登记注册的就有50多万只,加上未注册的估计超过100万只,而且仍在以每年8%的速度增长,上海则约有70万只。中国的宠物产业近年来围绕着宠物的衣食住行及生老病死,不断发展。除了那些与宠物有关的用品专卖店外,还出现了专门为宠物提供服务的裁缝店、美容店、医院等。
?神明本来属于中国人“运作的社会与文化”,其作用类似看病的医生、百货店老板,现在则开始进入一些人的第3层。
中国基督教人数 :政府官员说,2100万(1600万名新教徒,500万名天主教徒)。
非官方组织,7000万名。赵晓之说法并非一家之言。中国政府高层宗教领导人曾透露:早在2008年年初基督教徒的人数已经达到了1.3亿之多。
?追星 超级追星族 杨丽娟
杨丽娟,女,甘肃省兰州市人,从16岁开始痴迷刘德华,此后辍学开始疯狂追星。杨丽娟的父母劝阻无效后,筹资供女儿多次赴港及赴京。此次,杨丽娟一家三口借了1.1万元,于2007年3月19日来到香港。求见刘德华未果,杨丽娟父亲杨勤冀留下一封遗书,跳海自杀。 杨勤冀在遗书中称,女儿参加歌迷聚会见到了偶像,但刘德华对女儿“和许多人一样”,没有与她单独会面及给予签名,“这不公平”。杨勤冀的遗愿是:“你应该见杨丽娟,为她签个名,救救她,除了你,她已隔绝了这个世界,只有你,才是她心灵的呼唤。”
维持生命包
?? 有一个窝儿。
??有一个伴儿,并对他说执子之手,与子偕老。
??至少要有一个可以推心置腹的家庭以外的朋友,惜之。
??有点钱,但千万不要太多。
??找到自己喜欢干的事情,干到老,别轻易放弃。
??有几件心爱之物,不一定贵重,相伴终生。
??有自己喜欢的格言,并身体力行。
??有敬畏之心,宗教、祖先、学说、自然什么都行。
??常把注意力向内引,思考灵魂、万象背后。
清理生命包
??常想想生命包中人、物质、精神的比例是否适当。
??与朋友交谈不再有乐趣,便坚决从生命包里清除。
??享受独处,每年至少有一天独处。
??要尊重别人,但不要讨好别人。
??交往太多,反会使自己孤独。
??清除那些可有可无物品,别让你的窝儿成库房。
??常问自己:生活中还有什么可以再减省?
??什么都想要会累死自己,什么都想有会累死地球。
?以后不再借钱给朋友,送给他,别求回报。
?关注新事物,不断更新、完善你的理念。
??选择、过滤自己天天吸收的资讯。
?近来有什么令你内心不平安?现在就动手消除。
?
?爱人类,从爱你生命包里的人开始。
?尽量多与生命中真正重要的人在一起。
?不让外来电话干扰自己与家人共聚谈心。?家中有小孩,用他们的画来包礼物、造贺卡。 ? 亲密有间,持家、处友之道。
?生命包不要与子女的生命包完全重合。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犯了错,不怕承认。
?以后决不再尝试去改变任何一个人。
?每天至少高声笑出来一次。
?培养幽默、自嘲能力,现在就拿自己的缺点开涮一次。
?别让他人的期望、好评控制自己。
?人家侮辱你,置之不理总是上策。
?有什么事令你开心快活,以后多做。
?生命中所有问题、挫折都是成长的机会。
?别太在意结果,过程最重要。
?别将生命看得太重要,也别将死亡看得太重要。
?尽量不假装,保持率真、自然,赤子之心。
?学会从欣赏同一事物中达到心醉神迷状态。
?心理文化学 与心理文化学研究会
范文五:心理行为与文化
心理行为与?文化
第一讲 心理文化学?:源流、原则与方法?
心理文化学? 是研究心理?、行为与文化?关系的学问?。它是从心理?人类学分离?出来的,以许烺光倡?导的心理与?文化相结合?的视角和方?法,主要从事大?规模文明社?会比较的学?问。心理文化学?的起源最早?可追溯到文?化人类学“文化与人格?”学派的国民?性的研究。由于“文化与人格?”学派在“人格”概念使用上?的缺陷,被许氏以心?理人类学所?取代。而今对于大?规模文明社?会比较研究?这一部份,又从心理人?类学中分离?出来,成为行为科?学系统下的?一个分支学?科。
Franc?is L. K. Hsu(许烺光)
心理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1909年?10月8日?出生于中国?东北辽东半?岛的庄河。1937年?赴英国伦敦?随马林诺夫?斯基攻读人?类学。1977-78年任美?国人类学会?主席。主要著作:《文化人类学?新论》《中国人与美?国人》《宗族 种姓 俱乐部》等。
二、文化人类学?的内容和原?则
1、什么是文化?人类学
全面研究人?类自身的学?问
简单社会与?大规模文明?社会
二、从心理的角?度把握人
二、 “心”研究的重要?
心理社会的?和谐与安全?感
完全从理性?的角度难以?解释科学技?术的发展与?新宗教的关?系。人们信奉宗?教似乎不是?为了获得正?确的知识,而是寻求某?种基于心灵?和社会的和?谐的安全感?。中国目前抑?郁症患者超?过2600?万,会有10-15%的人自杀。
未来所有好?的关于“人”的学问都离?不开对和谐?人际关系与?和谐心灵的?关注,因而也必然?带有某种心?理学和医学?倾向。
心理文化学?、普通心理学?与社会心理?学
?与普通心理?学、社会心理学?的不同
1)视角:普遍性与差?异性。
2)方法论,心理学主要?采用实验、测量的方法?,而心理人类?学更偏重采?用观察和理?解的方法。 情感、角色欲文化?
?人们受一套?特定的情感?运作模式所?引导,因而无法与?不同文化的?人共同拥有?对自我、对彼此、以及对周遭?世界的感受?。
?角色是指关?于仪式、制造、运动、行政体系等?的技术,情感则是人?类的内心感?受。 三、文化研究的?重要
?世界上各种?族群体之间?的差异主要?是社会和文?化意义上的?而不是生物?意义上的差?异。 ?当前“全球化”形势下人类?学视角和原?则的重要性?:
?保护文化的?多样性正像?保护物种的?多样性一样?。
文化的定义?
?Edwar?d B.Tylor?:文化是一个?复合体,它包括作为?社会成员的?人所获得的?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习俗以及其?他能力和习?惯。
?马林诺夫斯?基( Malin?novsk?y):??文化是指那?一群传统的?器物、货品、技术、思想、习惯及价值?而言的,这概念实包?容着及调节?着一切社会?科学。?? 它大体包括?以下几个层?面:
?物质层面:房屋、器皿、机械等
?社会层面:社会组织、制度、政治、法律形式、伦理道德、风俗、习惯、教育等
?心智层面:科学、技术、知识等;语言等;精神层面:宗教信仰、审美意识、文学艺术、神话等
文化与文明?
文化 : 隐藏在背后?的“深层”因素, “密则”?(hidde?n code) 是社会成员?几乎在无意?识情况下学?习、适应和传承?下来的、人的行为诸?方面的原理?以及文明的?设计原理的?复合体。文化是一种?制造、传达、保存和处理?信息的系统?。
文明:在文化设计?原理作用以?及环境等各?种因素的影?响下人类有?意识地产生?出来的、在精神和物?质两方面的?社会生活类?型的复合体?。
“文化基因”
?文明及其文?明的设计原?理,可以喻为生?物的表现和?遗传基因的?关系。文明(社会的生活?方式)是生物的表?现形式,例如人体的?器官,而文化(生活方式的?设计原理)是控制生物?表现的遗传?密码,这种密码隐?藏在基因中?。“设计原理”??“社会构成原?理”。
?清末来华的?美国人Ch?ester? Holco?mbe曾这?样描述说,中国人与家?庭的联系很?强,他们离家只?是因为要处?理公事或者?私事。离家之后,无论是在异?国,还是在他乡?,他总认为这?是一种流放?,多少都会思?乡。那些客死他?乡的人几乎?都做出了同?样的安排。他们要人把?遗体运回故?乡,埋在他们祖?先的身旁。他说中国人?这
一种无论生?死的最后回?归。 种对家的?眷恋逐渐发?展为一种宗?教,
四、文化研究的?原则
?普遍性原则?(unive?rssal?iism)所有的人都?是平等的,都是一个种?属。
?整体性原则?人类学涉及?人类活动非?所有领域。所以说人类?学是一门没?有限定框框?的学科。 ?整合性(integ?ratio?n)原则“一种文化要?素变为整体?的或完全的?过程互为本?位”? ?相对性原则?(relat?ivism?)世界上每一?种生活方式?都是人类在?无限多的选?择终的一种?选择。
缠足与高跟?鞋
对脚骨的影?响
五、心理文化学?的研究方法?
?微观和归纳?的方法
?观察与理解?的方法
?比较的方法?
思考题
?什么是文化?,文化与人的?心理和行为?是怎样的关?系,
?什么是“心理文化学?”,其研究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主要参考书?(1)
?许烺光:《文化人类学?新论》(《许烺光著作?集》,第6卷,台北南天书?局,民国八十六?年
?M.米德:《三个原始部?落的性别与?气质》宋践等译,浙江人民出?版社,1988
?《萨摩亚人的?青春期》,
?本尼迪克特?:《文化模式》 1934,中文版,
?《菊花与刀》
?(苏)A?C?彼得罗娃)“心理人类学?与跨文化研?究” 主要参考书?(2)
?绫部恒雄 编:《文化人类学?的十五种理?论》,1988 ?马林诺夫斯?基:《文化论》,费孝通等翻?译,北大图书馆?, ?周大鸣 乔晓勤编著?:《现代人类学?》 重庆出版社?,1990文?化的定义
?周蔚、徐克译著:《人类文化启?示录》,学林出版社?,1999 ?
? 心理行为与?文化
?第二讲 社会要求、行为与文化?
?
一、社会要求及?其满足方式?
?什么是要求?,
?要求(或欲望)是一种缺乏?状态
?要求是由缺?乏状态引起?的主体自动?平衡倾向 ?要求是伴随?主体自动平?衡倾向的择?取倾向
人的要求可?大分为“生物性要求?”和“社会性
?要求”(socia?l needs?),人的各种要?求本质上是?社会要求 ?本能 由身体结构?产生的能力?,是一种反应?束,无意识行为?; ?欲望 要求和需要? 几个概念相?似
?动机 是意识到的?需要。要求转化为?动机,需要一个心?理过程。 ?二、要求的种类?
?人的要求有?多少种类,对人的行为?动力的寻找?,引起了对人?的欲望或要?求的研究。有人提出几?十种甚至
上?百种。
?科学家找到?人类行为的?根源,支配人类行?为的是15?种基本欲望?和价值取向?
?好奇
?食物
?荣誉
?拒绝
?性
?体育运动
?秩序
?独立
?报复
?社会交往
?家庭
?社会威望
?厌恶
?公民身份
?权力
?2、Willi?am Ttoma?s的“四要求论”
?美国文化人?类学家和社?会心理学家?Willi?am Ttoma?s(1863-1947) 关于支配个?体行为的“四中欲望理?论”,即1)对新鲜经验?的要求;2)对安全感的?欲望;3)对反应的要?求;4)对承认的要?求。
?3、许烺光的“三要求论”
?安全 (secur?ity)个人对其伙?伴联系的确?信
?社会交往(socia?bilit?y) (从属和爱)
? 人与人之间?的联系、交流和互动?
?地位(statu?s) (包括马斯洛?的自尊要求?)
? 人在社会关?系中所处的?位置
?这几种社会?要求相互联?系,相互影响。
?三、许烺光关于?角色与感情?的理论
? 心理学研究?人的情感主?要偏重情感?的生物性方?面,寻找的是共?同的规律性?的东西。 忽视文化差?异。如研究情绪?的产生和变?化的生理基?础等。人类的感情?的确有许多?部分是共同?的,特别是与人?的生理相关?的那一部分?是如此。例如,肾上腺素的?增加能使人?情绪激动、愤怒等。但人类的情?感还有与社?会和文化相?关的部分,这一部分因?人的社会和?文化环境不?同而差异甚?大。许氏心理人?类学对感情?的重视偏重?社会文化方?面。
? 什么叫做真?正人际关系??我认为真正?的人际关系?,区别在于有?感情(个人感受)因素在内称?为人际关系?;若只有角色?(实用性)的关系,就不能称为?人际关系。
?角色是我们?目前扮演的?身分,然而感情影?响了我们自?己角色的选?定(如果有选择?的话),如何表演我?们的角色及?享受到从角?色演出的满?足感。角色固然可?以使我们名?利双收,但是感情才?决定我们功?成名就后如?何去享受、如何去肯定?自己的成就?与存在的重?要因素。
?三、“社会要求”与“情感要求”?
? 包括马斯洛?在内的多数?关于社会需?要的理论,存在着一个?共同的缺点?,就是没有将?感情需要与?社会需要加?以区分,感情需要包?括在“社会需要”中这种分类?方法显得太?简单粗糙。人有社会性?需要,还有感情方?面的需要,有必要将二?者加以区分?。
?人的 “感情需要”的确大部分?与“社会需要”联系密切,但有的感情?需要,如美感、和谐感、宁静感、新鲜感以及?某些宗教体?验等,就未必与社?会需要相关?。一个摆脱尘?世的喧闹和?人际关系的?羁绊专事修?行以获得心?灵宁静的人?,与其说是在?满足其社会?需要,不如说满足?的是感情需?要。
?经过修正的?需要层次
?五、 三类要求,三个层次
?安全需要
?生物性安全?: 饥食渴饮、御寒、躲避危险
?社会性安全?(角色安全):有安身之处?,有工作地点?;有归属,生活秩序的?相对稳定,生活有规律?,活动有计划?,一份好的工?作、好的同事及?有保障的退?休金。”?
?感情安全:个人对其伙?伴联系的确?信。即个人可以?自信地、无所畏惧地?宣称他周围?的伙伴是它?的同类,他们之间有?相同的价值?观和行为方?式,他是他们中?的一员,当受到威胁?时,同伴可以给?他精神和物?质上的帮助?。 有感情投入?的工作。即便不再“有用”仍能受到尊?敬的工作场?所。
? 交往需要
?人与人之间?的联系、交流和互动?,即社会关系?。
? 生物性交往? 出生后来自?保护者的爱?抚、成年后的性?活动等。
?社会性交往? 如与出租车?司机的关系?,与菜市场上?卖大白菜人?的关系,与交通警察?的关系等。 ?感情交往 要投入感情?的关系。如与父母亲?的关系,与女朋友的?关系等。
?地位
?人在社会关?系中所处的?位置。地位是依照?一个社会的?文化规范有?高有低。
?生物性地位? 由性别、出生、血缘关系等?决定的地位?
?社会地位 人们希望自?己在同伴中?倍受重视,希望自己在?集团中的位?置能得到他?人的承认并?获得相应的?对待和权利?。
?感情地位 是来自亲密?的家庭、朋友或同事?中的评价中?。地位需要的?满足可使人?快乐,但是真正使?人快乐的是?感情地位。
?六、文化与人的?要求
?人的各种要?求都要受文?化的制约。从一定意义?上讲,文化乃为限?制(也是更好地?满足)人的各种要?求而设。人类创造了?文化设施,从而使自己?脱离了动物?界。
? 有限制而文?明立,无限制而文?明废。
?文化对人的?要求的影响?
?文化要求的?评价不同
? 马斯洛的“完满的人性?”:友爱,合作、求知、探索、审美、和谐、创造等等,自我实现者?是体现这些?美好特性、充分发挥这?些潜能的人?。自我实现就?是“完满人性”。但中国的圣?人、印度教的圣?人和基督教?对“完满人性”的看法不同?。
? 对社会要求?中的地位、安全和社交?的评价不同?。对归属在什?么样的人物?或组织之下?是安全的,什么地位是?高的等认识?不同。
? 并非每个社?会都把这些?要求至于同?样的地位,一个社会以?及一个社会?的不同历史?时期,对地位、安全 和社交的评?价是不同的?。
?人们满足欲?望的方式不?同
? 有的社会制?约人的欲望?的规范极为?严格,有的就较为?宽松。
? 以人的社会?交往为例。
?文化对感情?的配置和控?制模式不同?
? 文化决定了?我们将感情?投注在什么?人、什么物、什么文化规?范上,以及怎样投?注等。 ? 文化传统对?人们要求限?制显示出某?种特点
? 有的传统更?强调宗教、巫术的方式?,有的更强调?道德的方式?,有的更强调?法律的方式?。 ? 最理想的情?况:宗教的、道德的、法律的方式?都在不同层?面上起作用?
? 最糟糕的情?况:宗教的、道德和法律?都不起作用?。
?世人都晓神?仙好,只有功名忘?不了。
?古今将相在?何方,荒冢一堆草?没了。
世人都晓神?仙好,只有金银忘?不了,
终朝只恨聚?无多,及到多时眼?闭了。
世人都晓神?仙好,只有姣妻忘?不了,
? 君生日日说?恩情,君死又随人?去了
?。
?
?
第三章 家庭是人类?的摇篮 是社会的细?胞
?
?第一部分 目前积累的?知识:理论与假设?
?一、社会群体与?个人
? 人的各种要?求是在集团?中得到满足?的。社会的最小?单位不是个?人而是集团?。社会集团是?人们通
过一?定的持续的?社会关系为?纽带结合起?来的集体,是人们生活?的具体单位?。
?二、亲属群体的?特点及影响?
群体的五个?基本要素
?身份(statu?s)角色(role) 身份是个人?在群体
? 中所处的位?置,角色是对占?据这位置的? ? 人所期望的?行为。
? 决策程序 决定大家干?什么和怎样?干。
? 关系类型
? 控制机制 维持和恢复?正常秩序和?关系的程序?。 ? 招募(缔结)原则 三个普遍的?因素:
? 年龄 性别 血缘 ?集团的分类?
? 从规模上看?,大到一个由?上万人组成?的公司,小到由两个?人组成的家?庭。最小的社会?群体是由一?组社
会关系?(两个人)构成。
? 按其复杂的?程度可分为?初级集团和?次级集团。 ?初级集团是?以初级社会?关系自然结?成的群体,如血缘群体?(家庭或家族?)、地缘集团(如村落)。
? 次级集团是?人们为了达?到某种目的?而人为组织?起来的群体?,如学校、军队、政党等。初始群体亦?被称为
初级社会群?体”,次级群体亦?称为“社会组织”。 “
?二、亲属群体的?特点及对人?的影响
? 亲属群体是?由血缘、婚姻或两者?共同联系起?来的群体。人的各种要?求首先是在?亲属集团中?得到满足
的?。
? 家庭是典型?的亲属集团?。
?关于家庭的?理论
?家庭的主要?功能 生育功能 性生活满足?功能 生产功能 消费功能 休息娱乐功?能 (辅助功能)
?家庭存在的?生物学基础? 持续的性关?系
2?家庭的规模? 核家庭 复合家庭 n-n/2
?家庭形态 一夫一妻 一夫多妻 一妻多夫
?居住形式 从夫居 从妻居 双方居 独立居
?出身规则 父系制 母系制 双系制 非限制性
?亲属集团对?人的影响
?持续时间长? 影响大
?直接接触而?不是靠某种?明确的规则?
?全面 深入
?与亲属体系?有关的文化?
?态度:自我、成熟、权威、性行为、疾病、人神关 ? 系与死亡、义务、荣誉等
?基本关系:亲属、赠与、朋友、社团
?物质:服饰、住房的格局?、城乡的区位?
?工作:基本维生方?式、工作组织、劳资关系
?投射的文化?:艺术、文学、民俗、神话、价值、 ? 理想、娱乐活动
?心理人类学?对亲属体系?关注的侧面?
?个人加入或?脱离亲属关?系的方式
?在私生活或?公共生活中?人们怎样应?用它
?怎样被用来?界定社会群?体的性质和?类属
?亲属关系与?以政治、居住、宗教及其他?非亲属关系?为基础而形?成的个人与?群体之间有?什么联系
?个性的发展?、灵魂和其他?种种观念如?何与亲属关?系的联系 ? 三、“许氏假设”?Hsu’s?Hypot?hesis?
?在任何一种?既定的亲属?体系中,必有一种居?支配地位的?“轴” ?居优势地位?的“轴”必有居优势?地位的属性?
?主轴的属性?决定了个体?的态度和行?为模式
?由主轴发展?出了亲属体?系中其它轴?的相对关系? ?“主轴”的属性还影?响到亲属体?系以外的关?系
? The domin?ant attri?buts of the domin?ant dyad in a given? kinsh?ip syste?m tend to deter?mine the attit?udes
and actio?n patte?rns that the indiv?idual? in such a syste?m devel?ops towar?ds other? dyads? in this syste?m as well
as towar?ds his relat?ionsh?ips outsi?de of the syste?m
? 轴 属性 属性的定义?
? 夫=妻 非连续性 不与他人结?合的状态或?态度 ? 排他性 逐出他人或?不愿与他人?分享 ? 性爱 受性的吸引?
? 选择意志 可追求自己?的意向
? 父=子 连续性 与他人结合?的状态或态?度 ? 包容性 一体化行为?或态度
? 无性爱性 与性无关的?状态
? 权威 命令和强迫?服从个人力?量 ?
?
? 轴 属性 属性的定义?
?母=子 非连续性 (定义如上)
? 包容性 (定义如上)
? 依赖 依赖他人的?状态或态度? ? 扩散性 向各个方面?扩散的倾向? ? 力比多性 扩散了的或?潜在的性爱? ? 兄=弟 非连续性 (定义如上)
? 包容性 (定义如上)
? 平等 同他人有相?同地位和重?要性 ? 竞争 争夺与他人?平等或超越?他人
? 几种亲属体?系的特点
?主导 夫妻 父子 母子
?规模 小 较大 较大
?代际关系 下一代中心? 老一代中心? 老一代中心? ?性爱 受强调 受贬斥 潜在状态 ?凝聚力 较小 大 较小 ?内与外 较小 非常明显 被淡化
?权威 小 大 被淡化
?第二部分 个案考察 观察与理解?
?传统中国模?式:父子关系占?优势地位
? 中国家庭的?特征:
?台湾学者杨?懋春认为中?国传统家庭?有五大特
? 点?1、复式家庭 2、男系制度 3、重男轻女 4、父对子期望?高 5、财产共有 ?岳庆平《中国的家庭?与社会》:十大特征:
? 1、父家长制 2、祖先崇拜 3、尊老敬宗 4、男系制度 5、重男轻女 6、大家庭制度? 7、多子主义 8、蓄妾制度 9、父子世袭 10、孝亲意识。
?家庭中父子?关系占优势?,强化了亲子?关系,可以解释??父父????子子??、孝亲意识、 祖先崇拜、重男轻女等?特点
?亲子关系模?式
?父母对子女? 高期望
?子女对父母?:孝 祖先崇拜
?西村的生育?婚俗:婚俗主题:?“多生孩子,多生男孩子?,多生有出息?的男孩子。” ? 父子轴的连?续性、包容性与中?国人亲属集?团的高度凝?聚。??我所属的圈?子??与??他者所属的?圈子
??中国亲属集?团的凝聚性? “内集团”的发达(内外有别) 宗族制度 ? 中国人缔结?集团的方式?:亲缘化倾向?,拟亲属体团?的建立。
?父子关系占?优势地位与?夫妻关系受?贬斥、蓄妾制度。父子关系“无性爱”的影响。 ? “夫妇有别而?父子亲”??夫妻示爱被?认为不妥
?大禹治水的?传说:“三过家门而?不入”?。强调父子关?系与
?蓄妾制度:一夫多妻制?。
? 《橘子红了》、《大红灯笼高?高挂》等旧式中国?大家庭 中的一夫多?妻制 ? 杨振宁与翁?帆(82-28 ) 国民党老军?阀杨森 (90-17 )
?“?延续的一夫?多妻”?与“?断续的一夫?多妻”?。
? 梁鸿、孟光“相敬如宾”的故事:性爱被升华?为一种与性?无关的“敬” ?中国的神明?的无性爱特?点 中国的小说? 样板戏 人物雕塑
?父子关系的?连续性、包容性与中?国家庭的多?子主义、财产共有,大家庭制度? ?中国历史上?的大家庭记?录 唐代张公艺?,9代
?中国乡村社?会的分家现?象
?父子关系的?权威性与忠?、尊老敬宗
? 对权威的服?从
?思考题
?传统中国家?庭有什么特?点,这些特点与?“父子关系”有何联系,
?以你的家庭?或你身边的?家庭为例,分析现代中?国家庭中是?什么关系占?优势地位。 ?美国模式:夫妻关系占?优势地位
?夫妻关系占?优势地位与?一夫一妻制?、小家庭制。
? 大家庭(或称复合家?庭)既不是文化?上的理想,在实际生活?中也不流行?。 ?夫妻关系的?“非连续性”、“排他性”、“选择意志”与亲属体系?的不稳定性?、短暂性和离?心性。 ? 成员之间的?距离,??隐私??、独立自我
???我的世界??与??我以外的世?界??
?中国人的亲?属关系 网状 美国人的亲?属关系 放射状
?圣经预言
? “不要认为我?是给这块土?地带来和平?而来的,我带来的不?是和平,而是剑。我要使儿子?与
父亲、女儿与母亲?、新娘与婆婆?之间的感情?破裂,把家庭当作?自己的敌人?吧~爱母亲甚于?爱我的人,不适合作我?的弟子。爱儿子、爱女儿甚于?爱我的人,不适合作我?的弟子。取下自己的?十字架而不?服从于我的?人,也不适合作?我的弟子。从这个世界?上得到生命?的人将失去?永恒的生命?,为我而失去?世界上生命?的人将得到?永恒的生命?。”?《新约?马太福音》 马太传 第34-39页
?
?夫妻关系占?优势地位可?以解释浪漫?爱情受到更?大的强调。
? 夫妻关系的???性爱??属性与对爱?情的崇拜
? 家庭中夫妻?之间不断示?爱是维持夫?妻关系重要?条件
?
?圣经 诺亚方舟故?事中古代西?方亲属体系?的信息
?没有忘记带?妻子
?动物也是一?公一母
?诺亚父子争?吵后,决定和儿子?分离
?诺亚在新的?地方定居发?展,没有返回祖?宗之乡。
?性爱在生活?中的扩散
?爱情是一个?非常神圣的?字眼,爱情不仅出?现在报纸、书籍、电视、电影以及人?们公开谈话?中,也是许多人?实际努力追?求的目标。 好莱坞大片?中的爱情
?由于性的因?素容易变化?,可在任何时?候、任何方面、对任何人显?示出来,故它容易扩?散到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
?
?夫妻关系占?优势地位与?亲子关系受?削弱、代沟和“奥迪普斯情?结”。
? “下一代中心?”取向 与“青少年崇拜?”?
? 强调独立自?我 代际联系被?弱化
? 亲子之间也?需要不断示?爱
?夫妻关系的?“选择意志”属性与自由?、平等
? 强调自己的?选择意志,强调权利观?念,个人自由被?强化,对自由、平等的崇拜?。 ?印度模式:母子关系占?优势地位
?
?母子关系占?优势地位,父子关系的?弱化,孝亲意识的?弱化 ,?“出家”行为
?夫妻关系的?弱化,妇女地位的?低下,一夫多妻制?,男女不平等?
? 尊师崇拜:与尊师和神?明的关系得?以强化
?母子关系的?扩散性和非?连续性特点?,除了使与神?明和圣职者?的联系得到?强化外,使家庭中几?乎所有其他?联系淡化,弱化了亲属?集团的凝聚?力。
?母子关系的?“依赖性”属性与印度?教徒超自然?中心和对神?明高度依赖?的生活方式?有联系,宗教的重要?。 ?母子关系的?“非连续性 ”和“扩散性”属性与印度?教的高度转?换性、扩散性的宇?宙观有联系?。 ?母子轴“潜在的性爱?”属性与印度?教中性力崇?拜和女神崇?拜有联系。
?【需要思考题?和研究的问?题】
? 1,什么是初始?集团,初始集团对?人的心理和?行为有何影?响?你同意本讲?的观点吗, ?2,许氏假设的?主要内容是?什么,你同意这个?假设吗,可以这样思?考:
?——许氏假设中?,将现代美国?家庭与传统?中国和印度?家庭进行比?较,这样合适吗?,中世纪欧洲?家庭的结构?如何?现代家庭的?小型化、越来越以夫?妻关系为心?,是不是现代?化的结果,
?——许氏假设中?父子关系、夫妻关系等?的属性是根?据什么归纳?出来的,
?——一个家庭一?定有一组关?系占有是地?位吗,会不会没有?任何关系占?有是地位,会不会有俩?组或俩组以?
上的关系占?有是地位,
?能否通过分?析一个家庭?,或一个社会?,来验证许氏?假设,
? 根据许氏假?设,你能推导出?母女关系的?属性并通过?考察一个社?会(如中国的摩?梭人社会)作一番验证?吗,
?
心理、行为与文化?
? 第四讲 育儿方式与?人的社会化?
?
? 从小看大 三岁看老
? ——中国民谚
?什么是育儿?方式
?
? 育儿方式一?个民族对儿?童养育体系?,包括哺乳、身体接触方?式、语言和行为?方式的训练?、道德教养训?练等。这里指包括?入学校接受?正规教育之?前所有非正?规教育。它是个人基?本社会化的?主要途径。 ??人为什么要?进行社会化?,
?社会化的目?的是使孩子?能够在所属?的社会文化?中自立。 社会化是使?生物人成为?社会人的必?要条件。 ?
?社会化的生?物基础:
? 一,身体没有高?度特化;
? 二,特殊的学习?和认知能力?。
? 双亲的养育?行为包括三?方面
? 子代的健康?和生存保证?;成人以后能?够自我维持?的经济能力?的获得;最大限度地?适应文化价?值观要求的?行动能力。
?
??社会化问题?:“社会化缺失?”
和“社会化过度?”
?“狼孩”的例子说明?了什么,
?阅读材料:关于“本性”与“养育”的争论
?先天重要说?
?后天重要说?
?社会化过度?问题
? “过度社会化?”是指在社会?化过程中过?度地适应和?顺从其他人?的角色期待?和意见以及?整个社会的?价值和规范?,从而压抑了?人的生物性?一面。这是许多与?文化相关的?心理疾病的?原因。例如、中国人的“圣人人格”(阅读材料2?:童俊的文章?)
?二 关于社会化?的理论
?
?强调本能: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论
? 口唇期口唇?期(0-1) 肛门期(2-3) 生殖器期(4-5) 潜伏期(6-青春期)成熟的生殖?期(成年) ?强调社会文?化:文化与人格?学派的理论?
?育儿方式、人格与文化?
?社会系统 人格 投射系统
?三 关于育儿方?式与人的社?会化的一般?看法
?1育儿方式?是个人人格?形成的重要?途径
? 对于精神异?常的人,童年经验对?他的影响力?远大于眼前?的世界;而对于一个?正常的人,两者的重要?性
正好相反?。结果
?2人的行为?是环境(生态和文化?)和遗传共同?作用的
?3 育儿方式对?个人影响的?特点:非正规性 主要在家庭?中进行 潜移默化 ?4 个人接受文?化不是被动?的,而是一个双?向、交互的过程? ?5 育儿方式是?会变化的
?6 同一文化背?景下不同家?庭养育儿童?的方式不同?
? 溺爱型 放任型 专制型 民主型
? 问题家庭的?子女教育问?题
?7 养育方式还?有文化上的?差异
? 世界育儿方?式的多样性? 没有对错之?分,只有与当地?需要是否协?调之别。每个社会的?育儿方式目?
的都在于把?婴儿造就成?自身文化所?褒扬的那类?儿童,并且最终成?为那个社会?予以肯定的?成年人。
?
? 强调个体独?立 强调相互依?赖 ? (个人主义) (集体主义) ?社会化变量? 为个人独立?进行的社会?化 为服从和义?务进行的社?会化 ?身体接触: 大人与儿童?的相对分离? 大人与儿童?的一体化,倾 ? 倾向 身体接触较?少 向,身体接触频?率多大强度? ?喂养方式: 次数较少,定时 次数多且不?定时 ?走步训练: 自己走,大人较少扶? 束缚较多
?道德教养训?练:强调普遍固?定性的规则? 强调情境和?社会角色,规则的 ? 违反规则罪?恶感和惩罚? 相对性,强调羞耻感? ?权威类型: 父母专制型? 权威分散性? ?自我表现: 受到鼓励 强调个性 不受鼓励 强调服从 协调 ?对冲突的态?度:较重视冲突?的对与错的?区分 所有冲突都?是不好的, ? 鼓励儿童自?己解决冲突? 较多的大人?的介入 ?权利与义务?: 较强调权利?、自由 较强调责任?与义务 ?
第二部分 个案考
传统中国育?儿方式的特?点
为服从和义?务而进行的?社会化
?
?1、亲子一体化?倾向:父母将孩子?视为自己身?体的一部分?或延续而不?是独立的个?体,在心理上和?精神上不
允?许有距离的?倾向。被视为父母?亲自身存在?感的一种补?充。 ?
? 喂养方式 :
? 身体接触方?式与频度
? 走步训练
?中国学生家?长的十个缺?点(网上文章)
? 家长作风,专制主义;
? 暴力倾向, 赏罚简单;
? 重智轻德,分数第一; ? 己之私愿,强施子女; ? 娇惯溺爱,包办代替; ? 急功近利,实用主义; ? 扼制创新,中庸心态; ? 趋炎附势,盲目跟风; ? 明哲保身,虚伪世故; ? 精神空虚,缺乏信仰。 ?中国父母的?十大错误(网上文章) ? * 让保姆,爷爷奶奶带?孩子,不自己亲自?照顾。
* 把孩子当炫?耀比较的对?象。 * 不尊重孩子?的隐私和权?利。
* 把孩子塑造?成自己想要?的方向。 * 把学校成绩?当成一切表?现的指标,认为越用功?越好,一切面向高?考,面向出国。
* 认为早起很?好,睡觉就是懒?惰。 * 缺乏幽默感?和轻松的一?面。 * 认为父母的?爱可以是对?子女任何不?合理要求的?借口。
* 认为养孩子?是艰苦的义?务,不是享受。 ?2、道德、教养训练的?特点
?相对主义的?规则
?年龄
?男女:
?辈份:开玩笑 长幼 尊卑
?角色:
?“内集团”还是“外集团”
?感情的高度?特化,行为的角色?化 ? 强调羞耻感?
?3、权威类型
?对父母的服?从和孝亲意?识
?体罚的方式?
?分散型
?4、群体中相互?依赖的训练?
?强调依赖群?体的重要 以孤独相威?胁 ?对焦虑和冲?突的态度
?不鼓励自我?表现
?为他人着想?的训练: “让”意识的培养? ?“让”的文化人类?学研究:以西村为例 ? ?一、文献记录的?“让”及其形式
?体现在资源?分配上的让?:将某种物质?利益与人。孔融让梨 王泰让枣
?体现在权利?和地位上的?让,如让贤、让位、让国。
?作为一种礼?仪和修养的?让:谦让、礼让、推让 。 ?“孔融让梨”试验1
?试验一 "孔融让梨"试验
时间:2002年?8月11日?上午
被试:同一家庭四?个孩子Sy?y,女;14岁;Syh ,女,12岁,Sss,女, 10岁;Sys,男3岁。
分配物:4个梨,其中一个梨?明显小于其?他三个。
情境:在被试者家?中进行。研究人员不?在场,试验经过由?被试母亲向?观察者报告?。
?分析:孔融的行为?之所以有很?高的道德意?义一个重要?原因在于所?分配之物是?一种稀缺资?源。在所分配资?源不是一种?稀缺资源的?情况下,即便出现"让"的行为也不?具有道德意?义
?试验二 变体"孔融让梨"试验A
时间:8月11日?上午
被试:同试验一
分配物:四袋薯条
情境:同试验1
结论:1,人们对"让"的要求和评?价还与社会?对行为者的?角色要求有?关。在有重男轻? 女倾向的家?庭,习俗更多地?要求女性"将方便和好?处"让与男性。
2,具有道德意?义的让有自?觉自愿和被?强迫的区别?。此试验中"让"的行为不是?出自自觉自?愿而是强迫?的结果。但这种行为?经过一段时?间后也会内?化为一种自?觉行为
?试验四 变体"孔融让梨"试验C
时间:同上。
被试:来自不同家?庭7名儿童?,最大12岁?,中间两个1?0岁,三个9岁,最小的8岁?半,以代号S1?-S7按照年?龄从大到小?的次序代表?之,S2、S3、S4为女孩?。其中五名儿?童在家中排?行老大。 分配物:6支圆珠笔?
结论:1,在家庭以外?的儿童群体?中,也通常会出?现"孔融方式"来解决稀缺?资源分配问?题。
2,在这种群体?中对让的行?为的评价与?家庭群体相?同,即根据行为?者的地位、年龄以及角?色要求不同?而不同。
3,让的行为与?"情境"有关。在一个陌生?的场合或者?有陌生人在?场的情况下?,让行为的出?现的概率更?大。
让的本质是?利他,是提倡自我?牺牲。这是社会为?协调人际关?系、减少竞争而?提倡。大力提倡这?种德行显然?可以净化人?们的行为,减少社会冲?突。具有道德意?义让, 必须是发生?在由不同年?龄、不同性别和?不同社会角?色构成的群?体中。在试验过程?中有三例“让”的行为 ,均为年龄最?大者所为。并且试验三?中两大女孩?的行为显然?是非常违背?内心愿望的?。当然,试验二和试?验四中姐姐?把大包零食?让给妹妹,哥哥把圆珠?笔让给小孩?--“让”的行为也不?能说完全发?自内心,必定有环境?、教育的因素?,特别是社会?对群体中的?人所期待的?角色,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由此我们可?以知道,在今天的城?市,多数家庭是?独生子女家?庭,发生孔融让?梨行为的“群体”这个变量发?生了变化。由于缺乏由?不同年龄、不同性别和?不同社会角?色构成的群?体这一条件?,对子女的角?色期待也趋?于单一,故发生具有?道德意义的?让的机会大?大减少。 ?“让”遵循的规则?是相对、不固定的,完全取决于?人的身份和?角色,场合、性别、年龄、辈份、情境: ? 1)年龄大的让?年龄小的。“要要好,大让小”
? 2)辈分高的让?辈分低的。
? 3)女的让男的?。
? 4)内集团的人?让外集团的?人。
? 5)主人让客人?,等等。
?作为一种修?养的“让”(三个试验)
? “最后一块西?瓜试验(1)
? 时间:8月13日?上午
被试:七个成年人?
情境:观察者住处?,观察者在场?。
?结论:1,乡村社会中?成年人在一?起接受某种?招待时候,的确会出现?"最后一块西?瓜现象"。 2,这种现象也?是一种"让",但与孔融式?的"让"不同,它是群体成?员之间的互?让行为,是一种集体?形式的"让"。
?试验六 变体“最后一块西?瓜”试验A、B
?时间 8月13日?下午
?被试:来自不同家?庭的7名儿?童。情境:观察者住处?,观察者在场?(B为不在场?) ?结论:1,作为礼仪形?式的让,与行为者的?年龄有关。成年人比儿?童更熟练掌?握这种行为?。 2,作为礼仪形?式的让主要?与"情境"有关。在陌生场合?,或者有陌生?人在场的场?合以及正式?的场合等,比在熟悉场?合、无陌生人在?场的场合以?及非正式场?合出现"最后一块西?瓜现象"的概率更大?。 ?衬衫试验
时间:同上
被试:Syx 女 12岁, Sxx 女 12岁,Szh 女 10岁,Shl 男 10岁,Kdl 男 11岁,Kwh 男 11岁,Sqp 男 12岁
?结论:1,"让"的行为也体?现在村落社?会的商品交?换过程中。
2,这种形式的?让一般情况?下并非真的?要"将利益与人?",它是建立在?"对方不会接?受我的好意?"这一判断之?上,并期待着对?方将让出的?这部分还回?来。所以它只是?表示行为者?"厚道"的一种礼仪?行为。 ?分析与思考?
?作为一种礼?仪的让。它是一种"假让",我们推测,这种形式的?让可能与作?为利益分配?方式的"让"有一定
不过它已失?去了"将利益与人?"的内核而成?为一种礼仪?和修养。它起着润滑?人际关系、和谐社会的?联系?,
作用,使得村落社?会披上了一?层温情脉脉?的外衣。这种形式的?让带有策略?性。使村落社会?的商品交易?活动采取了?一种隐蔽的?形式。
?村落社会的?特点更有利?于让德的培?养
?首先,村落社会物?质相对贫乏?。
?第二,西村独生子?女家庭少,儿童一般仍?生活在相对?较大的群体?之中,家庭对儿童?更需要也更?容易提倡让?的行为 。
?第三,村落社会仍?带有某种共?同体性质,大家之交往?多,相互了解,相互信赖,关系密切。这更需要村?落成员之间?息争、和谐相处。
?美国的育儿?方式:为个人独立?的社会化
?个体独立倾?向
? 独立性的培?养
? 喂养方式父?母,从一开始就?让婴儿知道?他的愿望是?受到限制的?。让婴儿按时?吃奶、睡觉。如果小孩不?照规定去做?,就要受罚。
?身体接触
? 婴儿有单独?的居室,从医院回家?后婴儿就与?父母分室而?睡,独自睡自己?的房间。 ? 美国人的这?种方式在世?界上毋宁说?很特殊的。
道德、教养训练的?特点
?《我在美国当?姥姥 》
?单独睡觉
?惩罚方式:Time out
?扔钱币的方?法:规则的重要?
?规范型行为?:社会预期的?愿望 罪感
?情境型行为?:推断多数行?为者如何行?动 耻感
?权威类型
?父母专制美?国的父母认?为管教孩子?完全是自己?的事,不允许任何?人插手。 ?代沟问题与?奥迪普斯情?结 (Oedip?us-compl?ex
?自我依赖的?教育
? 鼓励从“?我”?的立场出发?,为自己的权?利、快乐、幸福来考虑?问题。个人主义的?教育就是鼓?励从“?我”?的立场出发?,为自己的权?利、快乐、幸福来考虑?问题。接受“?我是最重要?的”?、“?我是世界上?独一无二的?”?之类的教育?。
? “下一代中心?”取向
? 强调独创性?,鼓励个人表?达 事例:
?课间休息:森林漫步
?个人主义的?两面性
?所有的创新?都是一种叛?逆形式,一种对于常?态的偏离。我们将社会?所支持的叛?逆称为创新?,而将社会所?
不支持的创?新称为叛逆?。不论一个个?人主义者是?否尊重既定?的规则,当他的倾向?愈极端,在朝向目标?前进
时候就?愈有创造力?。而这样的个?人主义者也?就比较不会?关心他/她的成功是?不是靠牺牲?别人而达成?。 ?文化冲突事?例
?1,现实版《刮痧》
?2,留英博士李?先生
?3,可悲还是可?敬
?思考题
?什么是育儿?方式,育儿方式与?人的心理和?行为有何关?系,如何认识育?儿方式对人?的影响,(提示:人的
童年经?验对个人到?底有多大的?影响,)
?什么是人的?社会化,社会化有哪?几大类型,每种类型的?特点是什么?, ?回忆描述自?己的父母对?自己的教育?,看看中国属?于那种模式?(育儿方式的?类型)讲述自己家?庭的育儿方?
式与自己性?格的关系。
?你将来如何?养育你的孩?子,
?期中作业
?1,听“心理、行为与文化?”课有感
?2,文化、异文化与文?化的多元
?3,记录自己(或他人)一天的活动?,并联系“社会要求及?其满足”的理论进行?分析 ?4,通过分析一?个家庭,来验证“许式假设”
? 5,母女关系具?有什么属性?,能否找一种?社会(如摩梭人)加以阐述,
?作业
?
?1,文化、异文化与文?化的多元
?2,记录自己(或他人)一天的活动?,并联系“社会要求及?其满足”的理论进行?分析 ?3,通过分析一?个家庭,来验证“许式假设”
?4,母女关系具?有什么属性?,能否找一种?社会(如摩梭人)加以阐述,
?5,我的育儿计?划
?6,结合传统中?国育儿方式?特点与中国?人的成长
?
第五讲 主要次级社?会集团
目前的理论?积累
, 次级集团是?人们为了有?效地达到某?种目的而人?为缔结起来?的集团
正式的次级?集团 非正式的次?级集团
初级集团与?次级集团构?造的差异
初级集团
(prima?ry group?)
,无明确目标?
,规范章程一?般不明确
,家长
,血缘或婚缘?
次级集团
(secon?dary group?)
,目标和明确?的职能
,明确的规范?章程
,推选的领导?体系
,某种后天的?资格
两种集团对?人的心理和?行为影响的?差异
初级集团
,原发
,直接
,全面
,深入
次级集团
,投射
,间接
,部分
,较不深入
主要次级集?团:许氏的假设?
,在多种次级?集团中,必有一种处?于最重要的?地位,它对个人生?活十分重要?,这种主要次?级集团的性?质、
构造特点以?及缔结这种?集团所遵循?的原则(即社会连带?原则)在很大程度?上规定了这?个社会和文?化的特
征,其他次级集?团或者受这?个重要的次?级集团的很?大影响,或者就是它?的再塑。
主要次级集?团的条件
,1)必须有一定?的代表性,即社会上必?须有相当多?的人参加这?种集团;
,2)必须在历史?上有较长的?延续时间,3)是个人生活?的重要内容?。
,4)这种集团缔?结的原则能?够解释社会?上其他集团?的缔结以及?人际关系的?特点。
,中国的主要?次级集团:宗族(clan) ,美国:结社(club)
,印度教的印?度:种姓(Caste?)
,日本: 家元 (iemot?o)
主要次级集?团及其缔结?原则
,父子关系 宗族 亲属原则 相互依赖 ,夫妻关系 社团 契约原则 个人依赖 ,母子关系 种姓 教阶原则 单方面依赖? 中国模式
亲属原则 非亲属非地?域的自愿性?团体的缺乏? 中国宗族的?特点
,很大的规模?
上溯至冥冥?,旁及遥遥。在极端情况?下,宗族族谱包?括天下所有?同姓者,如孔、孟家族的宗?族系谱可上?溯两千年以?上,囊括天下同?姓者而不乱?;宗与族的区?分,连宗。
,成员的详细?记录(族谱)
中国的家谱?共5万多种?,国内藏3万?多种,海外2万多?种。上海图书馆?11700?种,近10万册?;国家图书馆?3006种?,台湾故宫博?物院997?0种,美国犹他州?家谱博物馆?17099?种,美国国会图?书馆500?种日本东洋?
。研究家谱的?学问叫“谱牒学”。 文库800?种
,共同的祭祖?仪式和祭祀?祖先的场所?
墓地 祠堂、共同财产(族田、义庄之类)
,共同的行为?规范(族规)
对违反族规?的成员实行?惩罚的办法?;(规范和偏离?行为
,领导职能和?领导资格
强大的向心?力 凝聚性 连带性
宗族的变化?
,第一,彻底的土地?革命摧毁了?宗族制度的?物质基础。
,第二,农业合作化?以后建立的?生产大队和?生产小队冲?淡了宗族组?织的作用。
,第三,对阶级的强?调和对旧制?度、旧价值观的?批判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宗族意识?。 ,当前中国宗?族力量的表?现
第一,作为一种有?形的社会制?度形式,宗族在广大?农村仍然存?在并对个人?的行为具有?较大的规范?力量。 ,第二,作为一种看?不见的“深层结构”的宗族制度?,仍深深影响?着中国其他?社会组织的?构成方式以?及中国人的?行为方式
宗族制度对?中国人心理?和人际关系?的影响
,中国人的人?际关系模式?“ 自我”不清晰,依据与他者?的关系来界?定。自我认知群?体的人际关?系圈子趋于?以“自己”为中心,由内而外分?为三层:亲人、熟人和生人?。 “自己”与圈子中的?其它个体的?亲密程度以?及与之相联?系的责任、权利、义务的强度?由内向外递?减,
,强调亲情,“拟亲属化”倾向。非亲属非地?域自愿性团?体缺乏活力?
,交往上的零?距离化倾向?,相互信赖,理想的关系?是“不分你我”
,强调直接接?触而非条文?化规则
,“关系”和“人情”的重要 矿工遗言 真诚的自私?
美国模式
自由结社与?契约原则 自愿团体的?发达
自由结社与?美国人的亲?属集团
对个人主义?的美国人来?说,家庭和亲属?集团没有为?美国人提供?一个永久安?全的寄托地?,从小就被教?育不依赖任?何人,包括自己的?父母。随着他的长?大,最终斩断与?亲属集团的?联系,到亲属集团?以外的地方?寻求联系。个人不仅不?需要同亲属?集团的恒久?联系,必然到其他?集团中寻求?密切的联系?,来满足自己?对安全、社交、地位的要求?。
,个体需要刻?意组织、精心策划社?交活动,甚至是否经?常组织私人?“派对”以及与什么?样的人“派对”,成为衡量一?个人是否成?熟和地位高?低的指标。通过缔结各?种各样的俱?乐部组织、控制他人或?解救他人、追随他人(如明星人物?)或获得追随?者、帮助他人或?超越他人等?,寻求亲密联?系的替代物?。 ,在一个强调?人人独立自?由的社会,集团必须具?有这样的条?件:第一,这种集团的?资格不是自?动的,具有高度的?选择意志,自己在何时?参加合适退?出必须完全?掌握在自己?的手中;第二,集团的规范?不能影响个?人的独立;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不是?相互依赖模?式,集团中人与?之间的关系?不是依赖性?的,因为任何依?赖都会让人?受不了,而是类似某?中商品交换?的关系,即双方都能?得到好处,第三,每个人必须?是平等的。——自由结社的?发达。
(一 )“自由结社”的特点
,自由、自愿(随意)无论是好的?还是坏的,基金的还是?保守的,暴力的还是?和平的,建设性的还?是破坏性的?,宗教还是世?俗的,严肃庄重的?还是庸俗卑?微的,都是通过认?真的自由结?社方式进行?的。由于参加结?社的个人都?是出于自觉?自愿,或者说完全?出于他们内?心的冲动,又由于他们?很少受亲属?关系神灵力?量和各种传?统的束缚,他们的组织?行动起来常?常表现出来?惊人的能量?和活力。
,排他性 美国大多数?俱乐部都具?有排他性。许多是根据?人种、民族、宗教、经济地位建?立起来的。在其它条件?相同的情况?下,容貌和魅力?也是重要因?素。 排他性源于?对“成功”和“平等”的追求。 ,竞争性 结成的成员?不是亲属,多是和自己?一样的人,大家都成为?“资格相同者?”,追求的目标?相似,关系当然更?不稳定,更需要经常?修补,多数父母能?够忍受,即使子女伤?害了他们却?还是会回到?子女身边。而同辈人则?不可能。个人与其同?辈人多半是?在为同样的?东西相互竞?争。他们都想征?服对方,都想从对方?那里获得满?足。这就形成了?激烈的竞争?。
(二)“契约原则”与美国社会?人际关系的?特点
各种自由结?社的缔结原?则是“契约原则”。
契约原则是?人与人之间?的重要连带?方式,其特点是职?能性或实用?性、可计算性和?高度的选者?意志。 ,所谓职能性?或实用性是?指,缔结契约的?当事者只是?在他们认为?不缔结这种?关系就无法?得到某种利?益时才建立?这种关系;所谓可计算?性是指,所有契约原?则上都是规?定了同意的?条款和条件?,以及关系开?始的和终止?的日期。所谓选择意?志,是指个人在?缔结这种联?系时是主动?的,并且个人在?卷入这种联?系的同时,还掌握者控?制这种联系?的手段,个人可以决?定何时加入?、加入的程度?以及何时退?出联系。 俱乐部对人?心理与行为?的主要影响?
,人际关系的?手段化,亲属关系十?分淡薄 较小的安全?感 亲属关系淡?薄
,契约(规则)的重要,
,自我依赖 个人中心倾?向
,平等性
,竞争性
,美国模式的?优缺点
美国模式使?我们看到了?当我们人类?身上的“个体性”发挥到极致?的时候,我们身体潜?力的发挥能?走多远以及?结出何等灿?烂之果实。但由于这种?基本人际状?态将成功和?失败全都压?在了个人身?上,个人在爆发?出巨大能量?的同时也具?有较大的焦?虑和不安全?感。
印度模式:种姓制度与?教阶原则
构造特点
,职业
,婚姻
,等级
对人心理和?行为的主要?影响
,对超自然的?追求 人间关系被?淡化
,圣职的崇高?地位
,教阶原则:隔离
,宗教上的洁?净与污秽观?念
第六讲 PSH原理?
心理-社会均衡(Psych?o-socia?l Homeo?stasi?s PSH)
7 无意识
6 前意识
5 不可表意识?
4 可表意识
3 亲密的社会?与文化
2 运作的社与?文化
1 更广泛的社?会与文化
0、外部世界
第七、六层:潜意识、前意识
?第七层是“潜意识”(或称“无意识”)层,这是我们心?理的最深层?,一般意识不?到。只有通过特?殊手段才能?意识到。
?第六层是“前意识”,能够意识到?,但未形成清?醒的意识。
这两层最弗?洛伊德理论?的基础。他强调了这?两层意识的?基础,并开发了唤?醒这两层意?识的方法。 PSH原理?
1、人的心理和?行为与社会?-文化密切相?关;
2、人的心理行?为与社会-文化之关系?可描述为由?内向外7个?不同的层次?(以同心圆表?示):无意识、前意识、不可表意识?、可表意识、亲密的社会?与文化、运作的社会?与文化、较大的社会?与文化、外部世界;
3、社会文化因?素对人的心?理行为的影?响不是等距?离的,人都需要与?某些社会文?化要素建立?更为密切的?关系,以使其生活?富有意义,每个人都有?一个??亲密的社会?文化??层,这一层犹如?空气、水食物一般?对人最为重?要。这一层同第?四层合起来?,就是中国的???人??的概念;
4、人在心理上?与??亲密的社会?与文化??大体处于一?种动态的平?衡。不均衡就会?带来某种心?理紧张,并力图恢复?均衡;
5、假如第三层?中少了某些?人、物、文化规范(或理想),人会以另外?一些人、物、文化规范来?填补它。
6、PSH模式?不仅有个体?的差异,还有文化的?差异。
?依据PSH?理论,我们生活的?社会环境可?以比作一个?架子,上面排放着?家庭、父母、婚姻、神明,心爱之人和?心爱之物,还有理想、信仰等文化?规范,我们与他(它)们之间保持?着动态的平?衡。这些要素对?所有人都是?需要的,不过哪些重?要、哪些不重要?以及按照何?种规则将其?编码摆放,则因人、因文化而异?。我们赋予这?些东西不同?意义并将其?安排在不同?的位置,把最重要、最常用的东?西放在距离?我们最近、拿起来最顺?手的地方(相当于图式?的第三层“亲密的社会?与文化”)。当这个地方?的东西缺少?了,我们会感到?不舒服、不方便,会把架子上?其他层的东?西移过来。
内容却十分?深刻的理论?。谓其简单是?说它讲的是?一个类似人?“饿 PSH原理?是一个看似?简单、
了想吃,吃饱了不饿?”的常识,谓其深刻是?说人的心理?与行为的奥?秘正与这一?简单道理相?关联。真理都是简?单的,正因其简单?而常被忽略?。
人是一个“心物交互动?态平衡多维?整体”
?“生命包”(第三层),个体与第三?层的动态关?系模式就是?“基本人际状?态”。 是“人的系统”,是对人与人?相互认知和?交流系统的?统称。
每个人的交?往圈子和感?情倾注的事?物不同,故“基本人际状?态”呈现出个体?差异。不仅如此,基本人际状?态还由文化?所模塑,每个社会都?有经过文化?模塑的、占优势地位?的“基本人际状?态”。例如,“个人”?就是受西方?文化强调并?在西方社会?占优势的“基本人际状?态”,而在中国、日本和印度?教的印度等?社会中,就不受强调?并且也不占?优势。“个人”只是基本人?际状态的一?种特殊形式?。他认为地切?断人际联系?、以强调人个?体性、弱化人的相?互性为特点?的基本人际?状态。
对PSH原?理和“基本人际状?态”的评价
?卡尔?马克思告诉?了我们理解?社会文化的?简单道理:“人们首先必?须吃、喝、住、穿,然后才能从?事政治、科学、艺术、宗教等。”
?西蒙?弗洛伊德也?告诉我们理?解社会文化?德简单道理?:性趋力是包?括政治、科学、艺术、宗教活动在?内的
各种各?样活动的最?根本的动力?。
?许氏告诉我?们的道理也?是简单的,人是一个人?与人、人与物、人与文化规?范互动的动?态均衡“场”,人们从事政?治、科学、艺术、宗教等活动?只是“人”这个“场”动态均衡过?程的一部分?。
马克思和弗?洛伊德把答?案归结为“个人”的基本欲望?上,从“个人”出发,可以说基于?个人社会经?验,而许氏的角?度是:“社会文化场?”的均衡。
中国人的P?SH模式:“伦人”??亲属关系至?高无上
?中国人PS?H的最大特?点是:近亲、熟人、朋友构成第?3层的永久?居民,亲属关系至?高无上。在密切的人?际关系圈子?中界定“自我”,关系取向 没有“个人”概念。人的系统 不是“个人”而是一种“关系体”。不需要动员?其他层的内?容就能维持?PSH均衡?较容易。
?中国语境中?“人”??字的几种含?义:
??人类:“惟人万物之?灵。”(荀子)。
??他人,别人:“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大家,众人:“人言可畏。”“我为人人,人人为我。”
??人品:“文如其人。”
?“学做人”、“当个人真不?容易”,此外还有等?“好人”、“坏人”。
?中国人的自?我:“自己肯作人?,便是个人;自己不肯作?人,便不是个人?。自己是个人?,别人也把你?当作人;自己不是个?人,别人也把你?不当作人。别人把你当?作人,你便是个人?;别人不把你?当作人,你便真不是?个人。 ”(清)刘芳喆
?第2、1或层:将情感关系?的层面提升?并扩大,并缩小角色?运作的空间?。
?第0层:对“外部世界”的态度
?第5层 不可表意识? (隐私)
?第6层(潜意识)和第7层(前意识):没有动员。
美国人(西方人)的PSH模?式:“个人”
重视能动的?心理社会稳?态
?美国人的P?SH模式最?大的特点是?,有一个不确?定、不稳定的第?3层,个体需要采?取多种方式?维持PSH?的均衡。
?第一,指向PSH?的内侧(“潜意识”和“前意识”层),即通过内省?方式探究内?部世界。其表现为:1)信奉排他性?的宗教。排他性的一?神教能够使?个体通过与?神建立惟一?的密切联系?而获得确实?感,此种大大简?易化了的神?人沟通方式?乃是为了舒?缓更大的内?心焦虑和不?安所致。2)心理分析或?心理治疗。心理分析学?派虽产生于?欧洲,却在今日美?国获得了最?广泛的应用?,原因在于对?于一个多数?个体较难获?得“心理-社会均衡”的社会来说?,心理分析或?心理治疗犹?如氧气瓶、人工肾脏或?眼镜之于病?人一样重要?。3)有时候可能?还会借助于?药物产生的?幻觉(吸毒)
?第二,指向PSH?第2层(“运作的社会?与文化层”)。强调个人独?立的结果使?美国人难于?在亲属集团?中缔结亲密?联系,因此在伙伴?(属第2层)中寻求联系?(所谓“社交”)成为一种极?其重要的生?存手段。个体需要刻?意组织、精心策划社?交活动,有大量私人?“派对”是一个人成?熟的表现。通过缔结各?种各样的俱?乐部组织、控制他人或?解救他人、追随他人(如明星人物?)或获得追随?者、帮助他人或?超越他人等?方式,在非亲属关?系(第2层)中以寻求替?代物。
?第三,以多种方式?驾驭物质世?界。人会因为无?所寄托而投?身于对物质?世界的驾驭?,从驾驭物质?世界中体验?到自我存在?的确实感。强烈的驾驭?物质世界的?欲望为探索?小到粒子世?界大到宇宙?的科学技术?的发达提供?了心理能量?。人会因缺乏?安全感而积?极追求物质?财富,而物质的富?有的确至少?能在一定程?度上增加。 ?第四,投向第1层?(“更远的社会?与文化”)。这一层包括?国家和政府?,对其感情的?投注表现为?美国人对政?治的热心、以竞选方式?选举国家领?导人、重视个人意?愿表达为特?点的民主政?治体制的发?达。 ?第五,投向第0层?(“外部世界”)。这一层包括?其他社会的?人、习俗及人工?制品,即“异文化”。一般来说社?会的大多数?成员很少接?触这一层,或缺乏认识?,或只有一些?错误的认识?。不过“极致个人”对这一层亦?有强烈的情?感投注,其表现为积?极的对外传?教、探索未开垦?的处女地或?部落、探险和援助?活动、强烈的干涉?他国内政意?向和更为积?极的意识形?态输出等
?夏尔巴人与?攀登珠穆朗?玛峰
2003年?是人类登上?珠穆朗玛峰?50周年。定居在海拔?4100米?的昆布地区?。几百年来,他们把周围?的高山视为?神灵的家园?。在西方人征?服登顶前,对他们来说?,不要说征服?登顶,哪怕只是有?登山的想法?,也是对神明?的亵渎。
自从192?1年第一支?英国登山队?来到这里,情况开始变?化。夏尔巴人在?作为登山队?的向导和搬?运工,第一个10?次登上珠峰?的是夏尔巴?人昂?里塔,第一位登上?珠峰的女性?是夏尔巴人?拉穆(但她在下山?途中遇难)。登峰用时最?少(12小时)者、第一个不带?氧气面罩者?……但他们的登?峰主要不是?出于征服欲?,当世界第一?,而是为了生?活。这些排名可?能对他们有?点莫名其妙?。总共有43?人在登山中?遇难,占遇难登山?者总数的1?/3。
中国人的基?本人际状态?与PSH模?型的变化
? 中国都市的?宠物问题 北京、上海、广州、重庆和武汉?被并称为“中国五大宠?物城市”,单以宠物犬?为例,北京目前登?记注册的就?有50多万?只,加上未注册?的估计超过?100万只?,而且仍在以?每年8,的速度增长?,上海则约有?70万只。中国的宠物?产业近年来?围绕着宠物?的衣食住行?及生老病死?,不断发展。除了那些与?宠物有关的?用品专卖店?外,还出现了专?门为宠物提?供服务的裁?缝店、美容店、医院等。 ?神明本来属?于中国人“运作的社会?与文化”,其作用类似?看病的医生?、百货店老板?,现在则开始?进入一些人?的第3层。
中国基督教?人数 :政府官员说?,2100万?(1600万?名新教徒,500万名?天主教徒)。
非官方组织?,7000万?名。赵晓之说法?并非一家之?言。中国政府高?层宗教领导?人曾透露:早在200?8年年初基?督教徒的人?数已经达到?了1.3亿之多。
?追星 超级追星族? 杨丽娟
杨丽娟,女,甘肃省兰州?市人,从16岁开?始痴迷刘德?华,此后辍学开?始疯狂追星?。杨丽娟的父?母劝阻无效?后,筹资供女儿?多次赴港及?赴京。此次,杨丽娟一家?三口借了1?.1万元,于2007?年3月19?日来到香港?。求见刘德华?未果,杨丽娟父亲?杨勤冀留下?一封遗书,跳海自杀。 杨勤冀在遗?书中称,女儿参加
歌?迷聚会见到?了偶像,但刘德华对?女儿“和许多人一?样”,没有与她单?独会面及给?予签名,“这不公平”。杨
勤冀的遗?愿是:“你应该见杨?丽娟,为她签个名?,救救她,除了你,她已隔绝了?这个世界,只有你,才是她
心灵?的呼唤。”?
维持生命包?
?? 有一个窝儿?。
??有一个伴儿?,并对他说执?子之手,与子偕老。 ??至少要有一?个可以推心?置腹的家庭?以外的朋友?,惜之。 ??有点钱,但千万不要?太多。
??找到自己喜?欢干的事情?,干到老,别轻易放弃?。 ??有几件心爱?之物,不一定贵重?,相伴终生。 ??有自己喜欢?的格言,并身体力行?。
??有敬畏之心?,宗教、祖先、学说、自然什么都?行。 ??常把注意力?向内引,思考灵魂、万象背后。
清理生命包?
??常想想生命?包中人、物质、精神的比例?是否适当。 ??与朋友交谈?不再有乐趣?,便坚决从生?命包里清除?。 ??享受独处,每年至少有?一天独处。
??要尊重别人?,但不要讨好?别人。
??交往太多,反会使自己?孤独。
??清除那些可?有可无物品?,别让你的窝?儿成库房。 ??常问自己:生活中还有?什么可以再?减省, ??什么都想要?会累死自己?,什么都想有?会累死地球?。 ?以后不再借?钱给朋友,送给他,别求回报。
?关注新事物?,不断更新、完善你的理?念。
??选择、过滤自己天?天吸收的资?讯。
?近来有什么?令你内心不?平安,现在就动手?消除。 ?从现在起,好好经营你?的“生命包”
?爱人类,从爱你生命?包里的人开?始。
?尽量多与生?命中真正重?要的人在一?起。
?不让外来电?话干扰自己?与家人共聚?谈心。?家中有小孩?,用他们的画?来包礼物、造贺卡。
? 亲密有间,持家、处友之道。
?生命包不要?与子女的生?命包完全重?合。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犯了错,不怕承认。
?以后决不再?尝试去改变?任何一个人?。
?每天至少高?声笑出来一?次。
?培养幽默、自嘲能力,现在就拿自?己的缺点开?涮一次。 ?别让他人的?期望、好评控制自?己。
?人家侮辱你?,置之不理总?是上策。
?有什么事令?你开心快活?,以后多做。
?生命中所有?问题、挫折都是成?长的机会。
?别太在意结?果,过程最重要?。
?别将生命看?得太重要,也别将死亡?看得太重要?。
?尽量不假装?,保持率真、自然,赤子之心。
?学会从欣赏?同一事物中?达到心醉神?迷状态。
?心理文化学? 与心理文化?学研究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