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一:《孙膑兵法·威王问》“必攻不守”解
《孙膑兵法?威王问》“必攻不守”解
台州学院学报. . . 年 月.
第 卷 第 期
《孙膑兵法?威王问》“必攻不守解
罔屯赢
浙江传媒学院 学报编辑部,浙江 杭州摘要:《孙膑兵法》中的“必攻不守”乃是对《孙子兵法》善攻者“攻而必取者,攻其所不守也”这一观点
的继承和发扬,而与所谓的“重视进攻而不屑于消极防守”的思想毫不相干;“必攻不守”四字乃动宾结构,
其正确的解释应为“果断地攻击守无可守之敌”。
关键词:必攻不守:孙氏兵法:动宾结构
中图分类号: 文献标识码: 文章编号:?? 一的要求而提出来的。” ;
《汉志》所著录“《齐孙子》八十九篇,图四卷”,
至东汉后便已失传。直到 年山东临沂银雀山 对该书以上的解释,我一开始便大不以为然。
西汉前期墓葬竹简出土,这部兵法典籍才得以重 在看到这种说法之初,我便认为,这种“失足”,未
见天日。经“竹简整理小组”对残缺、损坏严重的出 必是训诂能力方面的问题所致:主要的原因,恐怕
土竹简进行整理考证,《孙膑兵法》一书由文物出 是在当时“评法批儒”的
背境下,注释者们追于压
力,不得已而曲意迎合之耳。故于“四人帮”粉碎
版社于年出版。
该书上编《威王问》篇中,有这样一段话 文中 后.我便“想当然”地以为,对“必攻不守”的错误解
的“??”表示因竹简残缺而导致的文字缺失 : 释,肯定早已得到纠正了。
田忌日:“赏罚者,兵之急者耶”孙子曰:“非。 但是.近日于网检索资料时却意外地偶然发
夫赏者,所以喜众,士忘死也。罚者,所以正乱,令 现,时至今日,居然还有许多人仍在重复着 多
民畏上也。可以益胜,非其急者也。”田忌日:“权、 年前对“必攻不守”的错误解释。兹随手摘引数例
势、谋、诈.兵之急者耶 ”孙子日:“非也。夫权者,
如下。
所以聚众也。势者,所以令士必斗也。谋者,所以令
、李延声于《黄胄:必攻不守》一文中写道:
敌无备也,诈者,所以困敌也。可以益胜,非其急者 在他的画案上有一对镇尺,分别刻着“必攻”
也。”田忌忿然作色:“此六者,皆善者所用,而子大 和“不守”字样,这就是他治学的座佑铭。黄胄先生
夫日非其急者也。然则其急者何也”孙子日:“料 说:“学画也是逆水行舟,不进则退,守是守不住
的,一定要攻。”
敌计险,必察远近??将之道也。必攻不守.兵之
急者也??骨也。”、潇水于《青铜时代的鳄鱼战争》一书中写
道:
该书整理者对“必攻不守”四字所加的注称:
“必攻不守”的观点深刻体现在了孙膑未来的
“指以进攻为主,而不是以防御为主的战略 ”?
围魏救赵战役中。采取主动进攻魏国大梁的做法.
该书由詹立波撰写的代前言 《孙膑兵法初
而不做被动的助赵防御邯郸,才能调动敌人.获得
探》一文,更专设《强调进攻战略,“必攻不守”》一
节.对所谓“孙膑强调进攻战略、‘必攻不守’的思 战场主动权。它还有战略层面的意义:齐国背靠大
想”展开议论,认为“孙膑所指的‘必攻不守’是主 海,没有险要山川以为防御,所以孙膑不主张国家
张采取以进攻为主的战略??孙膑‘必攻不守’的 防守,而是主动进攻中原.以攻为守。
主张,正是为了适应齐国地主阶级政治、经济发展 、哈尔滨理工大学第二炮兵国防生信息网载
收稿日期:? ?作者简介:周克庸 一 ,男,山东庆云人,研究员。台州学院学报 第 卷
文称:
显而易见,文中所指出的这五种“不守”,统统 孙膑认为用兵最紧要的是“必攻不守” 这是 是指“守无可守”之势??即客观上“不可守”.而 一
个战略问题。“必攻不守”,不是狭义上的进攻和 不是指可以守却不去守??即主观上“不肯守”。 防守,而是指战略上采取攻势,反对战略上采取守 、《管子幼官》:
势,要进取不要萎靡,要有为不要无为。 攻不守,则拙者巧.数也。
、北京联合大学应用文理学院中国传统文化 进攻“不守”之敌,则拙者亦巧。很明显,这里 课程讲解第五讲《先秦兵家及其兵法战策》称: 的“攻不守”为动宾结构。
“不守”,乃谓词“攻”之宾
一
支军队最急需、最重要的则是“必攻不守” 语。 有人说“必攻不守”是说必须进攻敌人没有防备的 同样,《孙膑兵法》所说的“必攻不守”,也是这 地点,这与攻其无备、出其不意、乘虚而入就没有 样的动宾结构。其宾语“不
守”,是指客观上“敌不
什么区别,这只是一个战术问题,说不上是一支军 可守”,而不是指主观上“我不肯守”。
队最急需、最重要的事情。因此,这里所说的“必攻
从已发现和整理出来的《孙膑兵法》残简看,
不守”应该是采取以进攻为主而不是以防御为主 孙膑与其祖孙武的军事思想,没有什么不同甚至
的战略,即攻势战略。孙膑认为,军队保持攻击态 也看不出有什么发展 ,二者皆强调攻防并重而从
势才能取得战场上的主动权.才能调动士卒的积 未见有厚攻薄守之议论。孙氏兵法一以贯之的重
极性.才能夺取先机之利,使自己总是处于有利的 要观点是,战争的关键根本不在于取攻势或取守
态势。当然,“必攻不守”也不是说每一个战役都盲 势,而在于通过“料敌计险”的“庙算”,在战斗之前
目地采取攻击行动,而是强调要努力保持进攻的 便早已稳操胜券,从而能够以最小的代价,赢得战
态势:即使是打防御战.也不要使自己处于消极防 争的全胜。事实上,“必攻不守”,正是孙氏兵法这
一
御的地位,而要变消极防御为积极防御。 根本观点的体现之一端。
网上各类文章,将“必攻不守”理解为“主动进 以下是几则引自《孙子兵法》的书证。
攻,不消极防御” 或“主动进取,拒绝守成” 者多 、《谋攻篇》:
故上兵伐谋,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
多,兹不赘引。
攻城之法,为不得已??故善用兵者,屈人之兵,
有鉴于此,我认为.纠正当年“竹简整理小组”
的误说,对《孙膑兵法》所云“必攻不守”的正确意 而非战也:拔人之城.而非攻也。【.
函进行重申,还是大有必要的。 用谋为上,用兵为下,是孙氏兵法的鲜明主
上引诸文的错误理解。缘于将“必攻不守”四 张;即使不得已而必用兵,亦应首先考虑采取“非
字误视为一个联合结构的复句,误以为 “必攻”、 战”、“非攻”之术,把战争造成的损失降到最低点。
“不守”的主语皆是“我方”。故“必攻”即谓“我必 当然.孙氏语汇中的“非战”、“非攻”.决非消极地
攻”:“不守”即谓“我不守”。 避战、避攻,而是在“料敌计险”的前提下,积极地
但究其实,《孙膑兵法》所云“必攻不守”,乃是 迎战处虚之敌,攻击其不守之地。
一
个动宾结构的单句:
、《形篇》:
必 攻 不守。 孙子日:昔之善战者,先为不可胜,以待敌之
将被省略掉的成分一为整个句子的主语“我 胜??故善战者.能为不可胜,不能使敌之可胜?
方”,一为主谓结构式宾语的主语“敌方”补充完 不可胜者,守也,可胜者,攻也??善守者,藏
整,该单句即为: 于九地之下,善攻者,动于九天之上:故能自保而
我方 必攻 敌方之不守。 全胜也??古之所谓善战者,胜于易胜者也。故善
句中充当“攻”之宾语的“不守”二字,乃是一 战者之胜也,无智名,无勇功。故其战胜不忒:不忒
者,其所措必胜.胜已败者也。瑚
个在先秦典籍中很常见的名词性词组。请看以下
两处书证。
“能自保而全胜”的“善战者”,胜在“其措必
、《墨子?杂守》: 胜”,即首先要谋我方之“不可胜” 即我方之“守”
凡不守者有五:城大人少,一不守也;城小人 处于令敌方无隙可攻之势 ,尔后等待“可胜”、“易
众,二不守也;人众食寡,三不守也;市去城远,四 胜”、“已败”之敌 即处于守无可守之势的敌人 而
不守也;畜积在外,富人在虚,五不守也。 攻之。这段论述足以表明,孙氏兵法不仅攻、守并
范文二:不守规则的后果
一
一位画家到西双版纳的丛林里写生时,面前突然窜出一只华南虎,当时,老虎与他相距只有1米,以至于老虎
有几根胡须他都能数得出来。那一刻,画家屏住呼吸,就那样与老虎对峙着,他以为自己注定要成为老虎的美餐
了。但令他想不到的是,老虎看了他一会儿,竟然掉头走开了,画家虎口余生,凭着真切的记忆,他立刻把那只
老虎画了下来。
回到住地后,他把这段惊险经历告诉了寨子里的人。当一位老猎人看了他画的那只老虎后,告诉他说:“你碰
到的是一只吃饱的老虎。老虎虽然凶猛,但它们遵循一个规则:只要吃饱了肚子,它就不会去伤害其他的动
物。”
老猎人告诉画家,从前,猎人们利用老虎这一脾气,在老虎经常出没的地方投放牲畜,然后乘老虎吃饱后不伤
人的时候把它们杀死,这样没多久,当地的华南虎就几乎绝迹了。
二
峨眉山特产一种蝴蝶,它比所有蝴蝶都美丽,为了伪装自己躲避敌害,它们常常把两翅一合,扮成一片干枯的
树叶。所以,人们叫它“枯叶蝶”。
“枯叶蝶”是蝶类中最独特的品种,因此它成为国内外昆虫标本收藏家们的宠爱,他们纷纷出高价收购这种蝴
蝶。但很难找到这个伪装高手。可人们发现了“枯叶蝶”的一个弱点,每年立秋那一天,它们都要在流水的溪边
进行一次别开生面的聚会,然后散去。于是,人们在这天找到山中有水的地方,就可以捕到它们。后来,当国家
禁止捕捉“枯叶蝶”时,它们几乎已经灭绝了。
三
黑龙江中盛产一种大马哈鱼,这种鱼的生存模式很特殊,它们在黑龙江上游的呼玛尔河孵化出生,然后幼鱼顺
流而下一直游到大海里,在大海里生长,长大的大鱼再上溯千万里回游到出生地点产卵、繁殖后代然后死去。接
着,新生的幼鱼再游到大海里,开始新的轮回。大马哈鱼的鱼肉无比鲜美,大马哈鱼子更是贵比黄金的营养品。
人们掌握大马哈鱼的这一生存规律后,开始在每年9月大马哈鱼回游产卵时大肆捕杀它们,以获取鱼肉和鱼
子,结果,短短几年,黑龙江里再也难觅大马哈鱼的踪迹了。
四
所有的动物,能够代代繁衍,共生共荣,是因为它们都遵守自己的生存规则,但是,聪明人类发现这些规则
后,不是去学习这些美好的规则来完善自身,相反,他们把这些规则看成动物的死穴,利用动物的这些弱点,来
捕获它们。
照这样的趋势发展下去,用不了多久,相当多的动物必将在这个星球上消失,而不守规则的人类那时会变成什
么样子呢?
一位哲学家说:当所有你身边的同伴都被你打倒后,你自己就裸露出来了。
范文三:不守规则的后果
维普讯 h资tpt/:ww/.cwviq.pcm
人们在o这找 天到山有中水的 方地就可, 以捕 它们到 。
耩
一
后来
,国家当止禁捕捉 ” 叶蝶 时”, 们它几乎 已 经 枯
位家到画西双纳版 丛林 里写的生 ,面前时 突 灭绝然了。
蹿出一 只南虎。 当时华, 老 虎与他距相有只一米 ,
至以于虎老有根几胡他都 能数须得 出来那。一 刻,家画
屏住 呼 吸就那样与 ,老虎对 峙着,他 以 自为注己 要定
黑
龙中盛江 产种 大一哈马鱼,种这 鱼的生存式 模
成为老
虎美餐的了。但 令 他想 不到是 ,老的虎看了他 很特 殊 ,它在们黑龙 江游上的呼玛河孵尔化 生 出然, 一
会
儿,竟 掉然 走头 开。了家画虎 口余生 凭着 ,真 切后幼 顺鱼流 下而一直游大到海里 ,大在里海生 ,长 长大大的再上 鱼溯千万里游回到 出地点产生卵、 殖繁后 功鱼
回 到住地后 , 他这把惊段险 历告诉经了 寨里的子 代然 后 死 去 。 接 着 ,新 生 的 : 再游 到 大 海里 , 始 开
的忆 记他立刻,把那只虎画老下来。了
无比
鲜 美大马 ,哈鱼子更 人。 一当 老位猎 人 了他 看画 那只的 老虎后 告,诉他 新 的轮。大马回鱼哈鱼的 肉 :说: “ 碰你到 是 的只一吃的老虎。饱老 虽虎 凶猛然,
但它们循遵一个规 :只则吃要饱 肚了 ,子它就 不会 去
是
贵黄金比的养营品。 们掌人大握马哈鱼的这一 生存规后律 开,始在
年每 9大月哈鱼马游产卵时回肆大杀捕们它,以获 取肉鱼
伤
其害的动物他” 。
老猎
人告诉家画 ,前从, 人们利用老猎这一虎 脾和鱼子 ,果结 短短几, ,: 年龙江 黑再 里难也觅大马哈 气 ,在虎经老常出 的没 方地投放牲 畜,后乘然虎吃老 鱼 的 踪迹 了
。后 不饱伤 的时人 把候 它
们杀死 , 这样 多没久 ,
当 地的华南虎 就 乎几绝 迹 了。
B
soUu h
uu o g o i eD hez G u
。有 的所动物 , 够 能代代繁 衍,共 其 生 荣
,
眉峨山 特一产种蝴
口 不 奇
钡 则嗣 『 规守嗣 ’口
因是为它们都 遵守 自己
生存规的则 但。 ,是聪
明人类 现发 些这规 则
后不,是 去 学 习这 些美
蝶 它比,有所蝶 蝴 美 都丽
,为 伪了装自己躲避
好
的规 则 完来 自善身 , 相反 , 们把他这些 规则 看 成动 物的 穴,利用死 动 物的 些弱这点 来捕, 它们获 。照样的这趋势展 下发去,用 不 了多久,相
敌
害 ,它 常们常把两翅 一
,扮合一成片千枯 的 “
叶 蝶。” 枯
树 叶。
所以, 人叫们 它
“ 叶 ”蝶蝶 类是 枯中 最 独 的品特 ,因此种 它 成 国为 外昆内虫标 本 收
藏们家的宠爱 ,他 们 纷 纷高出 收购价 这蝴种
当
多的 动物必 在这将 个 球星 上消 ,失不守而 规
则的类那人时会变成 么样子呢什
一
?蝶
。但 难很找 到 这个 伪装高
。可人手 们发现了
位
学哲 家 说当:
“ 叶
蝶” 的 个 弱~ 枯
点 每,年 秋立 一那 天 ,们都 它要流水 在的溪边 进 一行 次别开 面生的 聚
会, 然后 散 。 于 是 去 ,
有所身你边 同的 都被伴 你 倒打后,你 自己就裸
出露 了。来 ( 明 自荐《 黎子
晚报 扬》)
范文四:不守诺言的人
阿根来到城里后没有像大多数人一样到工地上或工厂里打工。靠出卖原始劳动力哪一年才能挣到大钱呢?想来想去,他卖起了蔬菜,可又付不起高昂的摊位费,就买了辆三轮车做了个马路摊贩,每天与城管玩猫捉老鼠的游戏,日子过得惊险异常苦不堪言。
这天的生意很差。原来是有上级检查团光临本市检查街容市貌。城管们不用说是三步一岗五步一哨,吓得阿根只敢在小巷子里钻来钻去地小声叫卖,结果一上午下来菜也没卖出多少,日头一晒那些菜就全蔫头蔫脑的了。眼看中午了,阿根正没精打彩地蹬着三轮往回走,忽然听到有人在颤巍巍地叫他:“卖菜的,还有紫茄子吗?”
阿根掉头一看,巷子边开了一扇破旧的门,一个老态龙钟的老婆婆正叫自已,当下过去抓起几个紫茄子递过去,那老婆婆一见慌得手直摇,说:“这么多我吃不了,再说,我钱也不够。”说着摊开紧紧攥着的右手,青筋暴露的手心里只躺着几枚硬币。
阿根见了叹口气,自己虽穷,可几个茄子又能值多少钱呢?再说反正也卖不出去了,只当做件好事吧,这么一想他心头一热,便动手把几个茄子装好,递给老婆婆:“您拿去吧,不要钱的。”说完掉头蹬着车走了,喜得那老婆婆在身后千恩万谢的。
第二天一大早,当阿根照例起了个大早,来到蔬菜批发市场批发了一车子蔬菜后,他却发起呆来。菜倒是批下了,可听说那该死的检查团还没走,这一车子菜又到哪里去卖呢?
就在这时过来一个中年男人,那人看上去岁数比阿根略大,双鬓微斑面容清瘦,身上的衣服倒还素净。中年男人对阿根客气地说:“你是不是发愁菜的销路?”
阿根一听有些吃惊,心说这人是怎么知道自己心思的?那人又说:“我倒可以告诉你一个信息:海天大酒店的蔬菜正好用完了,酒店老板娘马上就要出门采购,你这就赶过去送货上门,肯定能卖个精光的。”
阿根听了心想:这人莫不是个精神病吧?他是怎么知道的?再说,万一碰上城管怎么办?
却听那人又稳笃笃地开口了:“我不是精神病,你从东升路过去,再左拐进柳条巷,穿过三支巷,就看到海天大酒店了,我保证你一路上绝对不会碰到城管的。”
阿根听到这里眼珠子几乎都要蹦出来了:这人就像条蛔虫似的,怎么把自己的心思说了个一清二楚?可是,他为什么要帮我呢?
这个念头刚一闪过,那人又开口了:“我帮你是有条件的,还记得昨天那个你送茄子给她的老婆婆吗?她太可怜了,我就借你手帮她一把,你完事后只要送她两个紫茄子就行了,那老婆婆嘴里没牙,最喜欢吃蒸茄子了,可她没有钱。”
这回阿根算是彻底服了,人家把自已的底细摸了个透,正要道谢,那人已走远了。阿根不敢多耽搁,当下飞快地蹬着三轮,依着那男子告诉他的路线直奔海天大酒店而去。一路上果然没有碰到一个城管。当他刚刚气喘吁吁地蹬到海天大酒店门口,还没来得及擦上一把汗,酒店厚重的玻璃门就开了,一个胖胖的浑身珠光宝气的女人走了出来,一见阿根的三轮车就惊喜地叫了起来:“嗬,真是太巧了!我正要去菜市场买菜哩,这下省得我跑一趟了。卖菜的,你这菜我全包了!”
一眨眼的功夫,除了几只紫茄子,满满一车子菜一下子卖了个精光,半个小时的功夫阿根就净赚了五十多元。自打干上这行以来还从未有过那么顺利哩,阿根心里不用说就像喝了蜜似的,当然他没忘了回头的时候给那老婆婆送上茄子。
又是一天,一大早阿根又批发好了一车子新鲜蔬菜,就在他有所期待时,眼一眨的功夫那中年男子又出现了。阿根一见心中忍不住大喜,只听到那男子含笑说道:“你很讲信用,我没看错人,这样好了,我再告诉你一个信息:和那海天大酒店隔两条马路的天元酒家也正需要蔬菜,你还是照那条路线过去,保你人到菜光。当然喽,你还得送几只茄子给那老婆婆!”
这回阿根没有丝毫怀疑,兴高采烈地蹬着三轮一过去,果然菜立即被买下了,可是当他甜滋滋地走在回家的路上时才想起一件事:刚才卖菜时只顾高兴,竟忘了给那老婆婆留下几个紫茄子了!要不,再跟别人买几只送过去吧?谁知就在这时眼前出现了几个穿着制服的城管,这一家伙可把阿根吓坏了,见街就窜见巷就钻,好不容易把城管甩脱,自个儿肚子也饿得咕咕直叫了,他也懒得再买茄子了,再说,现在蔬菜贵死人,能省一分是一分吧。
可是,一宿过后,当阿根再次见到那男子的时候发现对方脸上隐隐含着怒气:“你怎么能不守诺言呢?告诉你,那老婆婆昨天因为没有菜,她是就着酱油吃的饭。”
阿根满脸惭愧,说:“对不起,昨天是怪我,可今天我是无论如何也不会忘了,这样吧,我跟您保证,从此以后,我就像服侍我妈一样服侍那老婆婆好不好?”
那男子听罢脸上这才露出笑容,说:“行,我看你也不容易,就原谅你这一回。今天城南一家酒店需要大量蔬菜,你送去吧,事后可别再忘了送茄子了,还有,现在正是梅雨季节,今天太阳不错,你帮那老婆婆把被子抱出来晒一下。”
不用说阿根再次把菜卖了个精光,然后就紧蹬慢蹬地给老婆婆送茄子,又把被子抱出来晒了,喜得老婆婆直抹眼泪,说遇上好人了。
回到租来的小屋内,阿根的高兴劲还是一个劲地往外溢,这样下去时间一长想不发财都难了,好日子真的就要开始了!没说的,先喝上二两小酒再说。谁知越喝越高兴,越想心里越美,不知不觉的,一瓶酒竟喝了个精光。头昏脑涨之下阿根倒头就睡,等到一觉醒来时已是红日西坠,地面上却汪着一滩滩的积水。
早上起来,阿根浑身是劲地批了更多的菜,直把个三轮车堆得像座小山一样,然后就像约好的一样那中年男子准时来了,出乎意料的是,中年男子满脸怒气地质问:“你太不够意思了!”
阿根吓了一跳,问:“怎么了?我昨天不是送上茄子又晒了被子了吗?”
那男子眼里都喷出怒火来了,说:“被子是晒了,可你收了吗?昨天下午一场大雨把那老婆婆的被子淋了个透,可怜的老婆婆叫天不应叫地不灵,只好自己硬撑着收被子,结果脚底一滑跌了一跤,把腿都跌伤了……”
中年男子说到这里喉咙都哑了。阿根大吃一惊,又懊悔得直拍头,连声说:“对不起、对不起,我昨天中午喝了一点酒,谁知一觉竟然睡过了头……”
中年男子喝道:“你说过你会把老婆婆当妈一样服侍的,可那老婆婆要真是你妈,你还能忘记收被子吗?呸,我算是看错人了!”
望着那男子拂袖而去的背影阿根心里一片空白,完了完了,发财梦刚点燃就又灭了,看样子,又要回到以前东一榔头西一棒打游击的生活了。
谁知结果更糟:他蹬着个三轮刚刚鬼鬼祟祟地做成第一笔生意,几个城管就不知从哪儿神速地冒了出来,来了个当场活捉,撕扯了半天后,菜和三轮车被全部没收!
阿根毫无办法,只得窝了一泡泪水没精打采地往回走。走了不知多久,阿根抬头一看,发现无意之中竟走到了那老婆婆的屋外,当下下意识地抬腿就进了屋,一看那老婆婆正躺在床上不住地呻吟着,手里还拿着一张照片在看,一边不停地抹着眼泪。
阿根心里有愧,连忙上前安抚了几句,不经意间抬眼看了照片一眼,一下子就呆住了——照片上的人正是那神秘的中年男子!到底是什么人?他是怎么知道哪些酒店要蔬菜的?还有,他和老婆婆又是什么关系?
这时那老婆婆说话了:“这是我的儿子,以前跟你一样也是个蹬三轮卖蔬菜的,对我可孝顺了。”
阿根问:“那现在他人呢?”
老婆婆一听眼泪又出来了,说:“两年前的一个大清早,我儿子在卖蔬菜的时候被一辆大卡车撞死了,只留下我一个人孤零零地活着……”
阿根一听头皮“唰”的一下就麻了,偷眼再看照片,却发现照片上的中年男子正盯着自己看,眼里全是失望和不屑,似乎在说:“你不守诺言,不值得深交!”
范文五:不守规则的国度
中国:不守规则的世界
来源: 读者推荐 | 来源日期:2009年11月04日
在我们对西方世界了解得太多时,却对自身了解得实在太少,乃至于一切的憧憬与蓝图都是建立在一个不能融合的土地上。
首先我来讲个故事,这是发生在多年前的“安利退货门事件”,故事发生在中国经济最活跃的城市--上海(本人也是上海人):
自九十年代后期,随着跨国企业进入中国,西方世界与中国才在基本的生活层面真正开始相互接触。在跨国企业大批量迁往中国的过程中,一家名叫“安利(Amway)”的美国保健品跨国公司,也希望在这片它并不熟悉的土地上开展蓝图。
作为一家排名世界500强、并且是前三十名的国际知名企业,安利公司直销制度体系显得非常独特,并且被世界首富比尔盖茨另眼相看,形容为“最无懈可击的激励制度”、被哈佛MBA和中国人大MBA列为教材案例,这家公司自然是实力雄厚,对中国市场充满了期待。
然而,正是这家巨型企业,在中国最繁荣的城市上海,领略到的是东方人的不可思议之处:
刚进入中国的安利,一切制度是以它在欧美的设计为标准。按美国安利规定,产品实行“无因全款退货”:不管任何原因,如果顾客
在使用后感到不满意,哪怕一瓶沐浴露用得一滴不剩,只要瓶还在,就可以到安利退得全款--注意哦,是退全款!
这项制度在美国施行了很久,一直是安利公司的信誉和品牌象征,退货率微乎其微 (估计那"微"也是在美国的中国人),安利的产品是优质的。
然而在中国,精明的国人很快以“特色”的方式震撼了美国人:很多中国人回家把刚买的安利洗碗液、洗衣液倒出一半,留用,然后再用半空的瓶子、甚至全空的瓶子去要求全额退款。
在上海,刚刚开业不久的安利公司,每天清早门口排起了退款的长长队伍,络绎不绝,人潮涌动,一时间,令安利的美国人大吃一惊。
美国人怎么也搞不明白:作为拥有半个世纪经营经验、一整套完整制度体系的安利企业帝国,他们“全额退款制度”在西方实行一直良好,为何到了中国,竟然遭遇如此数量巨大的退货?真的是产品质量不好吗,以致于引起成百上千的中国老百姓要求退货?
但由于承诺在先,安利还是顶着每天的巨大亏损,忠实履行了退货承诺。
然而,令人更加惊异的现象发生了:一方面是产品销售量剧增,大大超乎公司的预期;可另一方面,拿着空瓶子前来退货的顾客也越
来越多,最后竟然达到每天退款高达100万元,还得倒贴30万元产品--终于让美国安利吃不消了!
从这之后,安利公司迅速对中国的制度进行修改:产品用完一半,只能退款一半;全部用完,则不予退款!自此,安利(中国)改变了其公司制度,转变了原先安利(美国)的营销模式,开始逐步领悟“中国特色”。
傻乎乎的美国人被精明的中国老百姓耍懵了,上海市民们在这场“退货风波”中或许暗自冷笑,为自己得到的小便宜而沾沾自喜。
很多美国人至今也搞不明白:为什么他们被哈佛大学引以为豪的最先进的制度体系、被誉为“完美无懈可击的一整套激励制度”,在中国这片神奇的土壤上,竟遭遇滑铁卢般的惨败?
中国人,真是太奇怪了,这完全是一个不遵守游戏规则的世界。 在已故的美国作家阿伦特、法国社会心理学家勒庞的笔下,现实社会中有一群这样的人:群氓。 他们并没有犯什么伤天害理的罪行,为的只是图自己的小便宜、或是盲目从众,而最终的结果却是导致了整个社会群体的混乱、更大的丑恶,对整个社会造成极大的损害(信用损害、道德损害、物质损害--如果我们倒退回30年前,是不是能找到似曾相识的情景?),
而真正的罪魁祸首却无法从他们当中找到,因为他们每个人并不是大奸大恶。阿伦特因此也称之为“平庸的邪恶”。
事实上,这种“平庸的邪恶”现象普遍发生在我们中国民众身上,大大小小的事件,层出不穷,就在你我周围,也就是你我每个人心照不宣的小伎俩。
尤其,发生在中国最发达的城市、最具有现代公民素质的城市--上海,这样一件当年轰动的“退货门事件”,无疑是给国人自己打了一记重重响亮的耳光!
透过这个经济层面的现象,我们发现的是一个令人尴尬的中国现象:即使是西方最优的制度和文化(被哈佛与世界首富认可),到了中国,就陷入泥潭,不仅不能有效实行,反而被国人给“特色化”、同化了。
记不太清楚是谁(可能是新加坡总理李光耀),曾经说过一段话,大概意思是:任何制度的设计、哪怕是世界顶尖学府和精英设置的体系,都经不起中国人的糟蹋,因为中国人是最精于钻空子的,无孔不入,即使是堪称完美的制度也仍然防不胜防,所以,唯一的办法就是——用专制手段。
这段话大概是这个意思,一直在我脑海中印象深刻。当然,这样的话会令今天我们所有有良知、有现代公民素质的中国人感到愤怒,会刺激我们大多数网上的愤怒青年们。
我们的社会在发展,我们已经是全球不可忽视的力量,能够左右世界经济格局,我们应该有条件拥有最完善的制度、应该达到美国那样的社会憧憬。怎么可以说,我们没有资格具备现代公民的素质呢?
然而事实或许恰恰正是这样:我们确实仍然是一群群氓!并且,这种群氓心理在中国社会的各个角落,无孔不在。
我有几位大学同学,在政府部门的县、镇一级做公务员,多年的好友,只要有时间,平常电话、网络常常联系,都能与他们交流一些东西。
有一位同学就说,现在基层的问题多如牛毛,事情不大,却整天像苍蝇一样嗡嗡地难以处置,上也不得,下也不得,上不敢得罪,下也不敢得罪,而当地老百姓的一些作为更让他哭笑不得,理想被现实的无奈取代。
他说的有一个事件很值得让我深思:一个外地货车,运的是某种食用油(大概是吧,我是听说的),行至到该乡村的崎岖道路时,因为路面不平,翻了车,货袋破了,黄油流了出来。司机急的是团团转,不知如何是好,这时,该地的村民们出现了,一个、两个、三个、四个?? 越来越多,司机心想:这下有救了,有人帮忙来了!谁知这些村民们个个拿着袋子,并不是来救援,竟然是冲上前装油,一袋、两袋??装得满满,喜滋滋地拎回家去!司机惊得目瞪口呆,却又无可奈何,拦不住,而村民们更加有恃无恐,甚至去扯那些本没有破的
货运袋子,把完好的口袋全撕破了,汩汩的油流出来,不长时间,一整车的货就分到了这些村民手中,他们一个个喜形于色,仿佛白白捡了天大的便宜,却把那司机气煞得是怒火朝天,却无计可施。
货运车不是一辆,后面跟着来的司机们全都怒了,联合起来找当地政府,要求赔偿,惩罚那些“刁民”。政府倒是挺重视,派人前来处理,可村民们不答应,死活不肯把黄油还给司机,双方发生冲突,有人员损伤。闹到后来,村民们不肯善罢甘休,大骂政府是吃里扒外的东西,向着外地人,要求政府必须对村民们赔偿精神、损伤。于是乎,这件令人无奈而两边不是人的事件,最终还是让当地政府做出让步,对两方都进行安慰,自己掏腰包补偿双方,才得以消停。
该同学是当事人之一。他在大学时,也曾是愤世嫉俗的青年,侃侃而谈天下大事,动辄自言“以后我要是当政了就如何如何”之类话语,如今在基层干了两年,当年的意气风发早已不见,有的只是无奈的苦笑,说:罢了罢了,在中国,就是这样??想必再多过几年,这样的事再见得更多,也就心态麻木,睁一只眼闭一只眼,任它风雨欲来,我已岿然不动了。
农民们辛苦,但并不一定善良;
农民们不容易,但他们同样愚昧无知。
对于当代的知识分子来说,我们似乎天然地把农民这个群体当作值得同情的对象,但我们恰恰没能够真正深入他们的生活,了解到他
们思维的本质。这些“群氓”们在自己田间地头、自己狭小地盘上,同样为了争夺利益而相互内斗:
为占小便宜而损人利己的群体思维模式、农村里为争灌水溉田而相互拆台、为争山林而两村人大打出手、为了点蝇头小利不惜偷盗电线放火烧山、还有最为频繁的地方利益两伙村民相互间、动辄就是扛锄头群殴不怕事小、或是张家长、李家短然后恩怨相互往死里整??总之,鲁迅的一句话:可怜之人,必有可恨之处。
中国地域差距之大,现象可谓千差万别。上海的市民们疯狂退货的举动、与田村老农们疯狂抢货的举动,在我看来,却并无二致,恰恰是映照了我们这个时代——或者说是千百年来一直未变的国人群体心理。
我的眼前浮现出的是这样的群氓——无论是在高楼大厦的繁华城市、还是在穷乡僻壤的山间田边,他们都为着自己心里的小算盘、小利益做精确的打算,想着的是那点便宜,如何才能最快、最有效地到达自己手里?
说到这里,我又想起一个中国特色的现象:领取退休金。
中国老一代人们的退休,通常是从自己单位、机关里领取退休金,而由于老人们的行动不便,这种按时领取退休金的行为通常由子女们代领。而在中国,许多老人去世之后,子女们不主动通知原单位、并
且继续以老人的名义领取养老金的现象普遍存在,有新闻报道曾有老人去世十年后,其子女依旧在以老人的名义去领养老金。
事实上,这种“群体贪小便宜”的现象在中国早已是公开的秘密,全国大大小小成百上千城市、乡镇,不知有多少老人的子女们在钻这样漏洞。
乃至于传出某市镇的单位,大呼退休金不够发,不得已要求退休老人必须拿当天报纸亲自拍照片,证实本人还活着,才能领取养老金--当然,这引起老人们的子女群体的抗议,认为是对人格的歧视。而在领取退休金的背后,却通常是人们潜意识里的心态:反正是国家的钱,既然没阻止我领,也没发现,我为什么不领?我这不算贪污犯罪吧?
中国有成千上万个城市、乡镇和单位机关,这种公然在老人死后、继续以老人名义领取退休金的中国特色方式,数目之多,倘若真的一五一十严查起来,恐怕严重得惊人。
这其中,数量上占多数是平头百姓的退休职工,他们的子女为贪图老人的几百元退休金,年年月月如此,尽管他们个体认为区区几百元并不算违法,但这种“群体犯罪”的可怖性恰恰展现了中国人内心的劣根。
这让我想起了八十多年前的鲁迅所写的《再论雷峰塔的倒掉》一文,一个有着千百年历史背景、西湖十景之一的文物建筑——雷峰塔,
因为老百姓们传说此塔的砖块搬回家可以“辟邪”,于是纷纷偷挖雷峰塔的砖头,你一块,我一块,纷纷搬回家,按人民群众的说法是:我就搬一块砖头,不算犯法啊。于是,最终,雷峰塔在这样“集体无意识犯罪”的行为下,轰然倒塌,尸骨无存!
这,才是我们的人民的真实本质。
这种思维的普遍性,深入每个人的内心,不论是高高在上的官员,还是普通的平头百姓,只要任何人得到了钻空子的机会,就会不择手段地去捞取最大利益,并且,他们并不认为这是可耻,而是心安理得地接受这一切、身体力行地去为之去“争取”。
现实社会中的许多现象,给予我们一个巨大的问号:难道制度真正能够解决所有问题吗?对于精明算计的国人来说,恐怕任何完美的制度都依然能被钻漏洞,所有的体制都约束不了国人。
当这个时代的人们在高呼“完善体制”时,我恰恰认为,制度是不能解决一切问题的,其实质的问题首先在于“人”。
同样是乘坐公交车,在美国为了鼓励人们出门坐公交,规定凡乘坐四十五次以上(无人监督),就可申请领取一定的奖金,美国人都很遵守这条规则,而不少中国人却借此虚报次数,以获取奖金;在澳洲,有一条规定“不得擅自从国外寄食品、或不知名中草药物进入澳洲,否则将严厉查处,如果难以查到国外的寄件人,就会对该国国内的收件人进行罚款”,澳洲人从未想过这条规则有何漏洞,而有中国
人却为了整别人,竟故意寄违禁品去澳洲,利用该规则,以使收件人受到惩罚。
同样的制度,同样的环境里,美国、澳洲可以遵守,而国人却绞尽脑汁地寻找漏洞。对此,我们该做如何解释呢?
鲁迅笔下,雷峰塔的轰然倒塌,归功于每个“百姓”的功劳,每个人贪一点小便宜,抱一块砖回家,造就了一个悲剧。而如果全民参与这种“群体犯罪”的话,恐怕倒掉的就不只是一座雷峰塔那么简单。
我不禁要问:谁说人民就是善良的、无辜的?
如果说那些借老人名义领取退休金的子女们,贪的只是一点点小钱。那么在曾经《南方周末》所报道的一则“重庆市民假结婚骗取房子”的新闻中,我们看到的是平民百姓们更加触目惊心的“群氓”行为:
重庆市的一个小镇——人和镇,竟然在2005年创造了世界上最不可思议的离婚记录。这个人口仅有2万人的小镇,短短一年时间里竟有1795对夫妇离婚,然后是假结婚、假再婚、复婚。这种滑稽的群体表演,原因在于重庆市的一份征地补偿办法规定:一、一对夫妻只能分一套房,但离了婚单独立户,就可以各分一套房,并以优惠的价格购买;二、配偶为城镇户口且无住房,可以申请多分配一间屋,从一室一厅变为一室两厅。
如此优惠、良好的保障制度,在中国这片神奇的土壤上,再一次遭遇类似“安利退货”般的嘲弄,这再一次让我质疑:究竟是制度本身的问题,还是这个社会群体出了问题?
据《南方周末》报道,该镇的老百姓无论年龄大小,纷纷踊跃加入离婚队伍。“村里老太爷老太婆都来离婚了”,“七八十岁走不动路,儿孙扶着来的、背着来的都有,一大家人,有说有笑地排队”。面对如此离婚热潮,高新区管委会副主任徐南雄很无奈地说:“55号令规定离婚分户可分房,新婚姻法又简化了离婚程序,我们没有理由去阻止离婚。”
而对于大多数村民们来说,离婚只是第一步,接下来是更加复杂的任务:再婚。于是人们又一次行动起来,最关键的是找人。村民们发动一切亲朋好友,在政策划定的“老重庆9区12县城镇户口”范围内寻找结婚对象。村民们甚至开始“悬赏”,赏价从最初的六七千元一路飙升到上万,重赏之下“丈夫”和“妻子”源源不断涌来。
这样的事例我不想再说了,在我们这片特色的土地上,一切皆有可能。没有办不到,只有想不到,国人对于体制、环境的超强适应能力,还有极具特色的现实想象能力,真是令人惊叹叫绝而又不可思议。 历朝历代,百姓们通常会大骂贪官、大骂权力垄断者,因为那些人往往有比我们更顺捷的渠道,去获取本不应得的利益。我们常常说:
官是黑的、丑恶的,而民都是无辜的、善良的——其实这是自欺欺人的说辞。
在“安利退货”、“农民抢黄油”、“退休老人子女冒领退休金”这些发生在平民百姓身上的事情中,我没有发现“人民”的任何善良之处,恰恰相反,我发现的是:普通百姓只要一旦获得了某种权力(哪怕是临时的),有机会更改游戏规则时,他们表现出来的群体犯罪行为、集体窃取,与那些贪官、腐化分子的作为没有两样,甚至表现得更明目张胆,更加令人可怖,因为——每个人都堂而皇之地认为自己无错。民与官,不过是同属一个共同的群体罢了。而这个群体,就是我等诸位国人。
当阿伦特在用其笔调描述“群氓”的现象时,她是否知道,这个词语真正、彻底地适用于我们这个国度。
个体的行为,孤立来看,并不足以产生多么严重的影响,而一旦这个群体的每一个人都如此的话,将会汇聚成为一股洪流,产生极大危害。对于国人来说,不可能有真正的公平公正。倘若有一天,我们真能施行一个公平公正的体制、或是自上而下的进行全面改造,那么我相信,这一切终究被国人的小便宜、小利益、小团体心理所取代,渐渐演化的仍然是颇具中国特色的你我之间的算计、抢夺,乃至亘古不变的“窝里斗”、“相互拆台”。
在今天国人的思维里,1966-1976这段延续十年的历史事件一直是国家与民族丑陋的伤疤(**)。作为每一个平头百姓的个体,都有理由对这段历史充满了义愤填膺般的愤恨。几乎所有的人民都将其归罪于国家的领袖,认为这完全是个人集权下的恶果——这种说法尤其盛行于今天40-60岁这一代人当中,他们今天成为了社会的主导群体,自然有了对过往历史的评价权。
然而事实恰恰不是这样。如果不是国人群体本身就拥有惊人的破坏力,如果不是因为人们相互之间本就有猜忌、嫉妒、互整的传统心理,如果不是我们这个民族千百年来积累下来的群体犯罪思维,我很难相信,仅仅凭借某个人的号召,就能掀起如此大的一股浪潮?国人的“选择性失明”的劣根性再一次暴露无遗:恰恰是40-60岁这一年龄阶段的人们,在当年那场延续十年的事件当中,正值他们青春岁月的愤怒青年时代——正是他们,主演了这场悲剧,他们举一反三地发挥自己的破坏力和想象力,将整个民族的劣根性进行了一次经典的登场演出。
回想当年,这些20多岁的年轻人,与今天许许多多的网上的愤怒青年一样,高呼“革命”、“革新”、“造反有理”,对现行制度的一切充满了愤恨和挑衅,他们目中无人、见人就咬。
这个群体对上级、长辈的反叛,演化成从“文斗”的大字报、“破四旧”,发展到“武斗”的打砸抢、抄家,**秉持着“激进的就是正义”的狂热信仰,对国家机关、政府体系进行破坏性的冲击,尤
其在对待那些当年打江山的老革命、老同志时,这些年轻人把他们内心的狠毒表现得淋漓尽致:
肆意踢打、辱骂,剃成癞痢头以示人格侮辱,戴高帽、挂贴牌进行游街,私闯民宅抄家,肆意没收他人财产??这无异于一场大规模群体犯罪,而犯罪的人们竟然将此称作 “正义”。
发展到后来,就是砸教堂、捣庙宇、挖坟墓、焚烧文化典籍、毁坏文物古迹,以后的受害者逐步涉及到工商业者、上层民主人士、名作家、名演员、中学教师--而在这其中,**们的内部又演化出不同的势力代表,“造反派”、“极左派”、“保守派”,他们相互间争权夺利,大打出手,俨然是整个社会以“正义红旗”的名义,变成了黑社会式的江湖世界。
中国式的“群氓”们无比狂热,群体犯罪的丑恶心理下,是比“安利退货”、“搬倒雷峰塔”严重数千倍的社会损伤。
我们需要真正反思的,是这样一个问题:
为什么领袖的三言两语,就能轻而易举地调动起整个群体的狂热?——这根源恰恰不在某个人的威信力量,而在于这个群体本身就拥有着恐怖的群体犯罪心态。这是一场规模浩大的“中国群氓们”的历史性演出。而作为民族的最高领袖者,无疑是洞悉了民族心理的这种丑恶心态的。只不过,领袖负责打开了这个潘多拉魔盒后,魔盒里的所有卑劣人格、心态都一涌而出,就再也控制不住,延续达十年之久。
与其说是领袖引导了民众的行为,倒不如说,这是民众们集体无意识的利用领袖的言辞、来达到人民内心深处隐藏的目的。当年的**、红小兵们肆意抄家、打人、凌辱他人的人格时,往往借助的是领袖的语录,一句“**教导我们”就足以掩盖他们自身的邪恶。
我的外公、爷爷当年都曾被游街示众,而将他们打倒、羞辱的那些**们,恰恰是当年那些他们用尽心血培养的青年干部。
与今天的社会现状类似,在那个年代的这群年轻人心里,对老一辈人充满了不信任,在这些青年眼里,那些老顽固思想落后、早已被糖衣炮弹的“资产阶级”、“里通外国”所腐化,他们正是“祸国殃民”、“残害群众” 的罪魁祸首。
——怎么办?**们,兄弟姐妹们,都响应起来吧,“革命无罪,造反有理”。
——革那些老顽固的命、打烂他们的旧世界、抄他们的家、把他们游街示众、让他们受尽折磨!
——这,就是“群氓”们心底最真实的本质,群体犯罪的最经典的一次上演。 人们常说,有什么样的领袖,就有什么样的国民。我看来恰恰相反,应该是有什么样的国民群体,才会产生什么样的领袖。领袖不过
是看透了民众们的内心世界,洞悉了他们的所思、所想,于是,领袖们的轻轻撩拨,就足以把这个群体引导到一个狂热的状态。 与之类似,德国的纳粹思潮、日本的军国主义,都无疑彰显了这样一个事实:领袖可以更换,但群体思潮依然狂热,人民的群体思维代代相传。
**的主体正是当年20岁左右的年轻学生,正是这群愤青而无知的学生,在今天已成为40-60岁的社会中坚力量。随着改革开放、经济的发展,这个年龄段的人们自然而然拥有了经济上、社会舆论的话语权,这伙当年“群体犯罪”的人们,没有丝毫的忏悔与反省,今天依旧用谎言自欺欺人,把历史的罪责推到某个个人的身上,却把自己打扮成无辜受害的模样。
——这个群体的犯罪心理,与那“安利退货”、 “农民抢黄油”、“搬垮雷峰塔的百姓们”一样,竟然表现得心安理得、理所应当!
他们并不认为自己做错了什么,反而认为自己的行为是大众中的一员:既然大众都这么干了,我一个人又需要承担什么过错呢?
中国有句名言:法不责众。这正是我们这个民族的最大丑陋之处。 一个人犯错,遭到千夫所指、过街喊打;而一群人犯罪,则是理所应当,集体无意识地掩饰。
这是整个民族的悲哀。
尽管今天的中国已经改革开放了30年,社会硬件方面的发达已经登峰造极。但我依然看到,上海的市民、田间的农夫乃至网络上无处不在的愤怒青年,他们的心态与30年前**没有丝毫差别。
而倘若我们将目光再回望千百年的历史长河,遥伸至历朝历代,会看到在各个时代里,这样相同本质的“群氓”是何其多也:
仇视一切外来事物而又愚昧无知的义和团、刚刚进城就立刻腐败堕落的太平天国式农民、刚刚占领北京城就贪图享乐迅速灭亡的李自成农民军、把明末抗清将领袁崇焕碎尸万段、分尸吃肉的北京城百姓??
转载请注明出处范文大全网 » 《孙膑兵法·威王问》“必攻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