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一:经典高中生物内环境与稳态
高考生物综合复习——内环境的稳态与免疫
[内容概述]
本专题包括选修本第一章的内容。稳态是正常机体在神经系统和体液的调节下,通过各个器官、系统的协调活动,共同维持内环境相对稳定状态。包括pH、温度、渗透压、理化性质和各种化学物质的含量等方面。是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酶发挥作用)的必要条件。
[重点难点] 一.内环境与稳态 1.内环境的概念
内环境是指人体内(高等的多细胞动物体内)的细胞外液,是人体细胞赖以生存的液体环境。
主要包括淋巴、血浆和组织液,它们之间的关系是:血浆和组织液之间可以通过毛细血管壁互相渗透,组织液可以渗入毛细淋巴管成为淋巴,淋巴只有通过淋巴循环再回到血浆。
2.内环境的稳态
细胞的代谢活动和外界环境的不断变化,必然会影响内环境的理化性质,如pH值、渗透压、温度、各种化学物质的含量等,但内环境通过机体的调节活动能够维持相对的稳定。
(1)血浆pH稳态
人体在新陈代谢过程中,会产生许多酸性物质,如乳酸、碳酸;人的食物(如蔬菜、水果)中往往含有一些碱性物质(如碳酸钠)。这些酸性和碱性的物质进入血液,就会使血液的pH值发生变化。
血浆中有多对对酸碱度起缓冲作用的物质,每对均由一种弱酸和相应的强碱盐组成,如H2CO3/NaHCO3、NaH2PO4/ Na2HPO4等。由于血液中缓冲物质的调节作用,可以使血液的pH值不会发生大的变化,通常稳定在7.35~7.45之间。
原理:当酸性物质进入血液时,H+HCO3 ==== H2CO3
H2CO3 ==== H2O+CO2(从肺部排出)
例如:乳酸进入血液后,就与血液中的NaHCO3发生作用,生成乳酸钠和H2CO3。
+
-
当碱性物质进入血液时 OH+H2CO3 ==== HCO3+H2O
例如:当Na2CO3进入血液后。就与血液中的H2CO3发生作用,生成碳酸氢盐,而过多的碳酸氢盐可以由肾脏排出。
(2)水和无机盐的平衡与调节 ①水的平衡与调节 水的平衡:
来源:饮水和食物是主要途径,此外还有物质代谢产生的水。
去路:肾脏排尿是主要途径,此外还有皮肤通过汗液排出、肺呼吸、大肠排便。
水平衡调节
--
②无机盐的平衡与调节
钠盐主要是维持细胞外液的渗透压;钾盐主要维持细胞内液的渗透压。
(3)血糖平衡 ①血糖平衡
②血糖平衡调节
调节方式:神经——体液调节
调节激素:使血糖升高——胰高血糖素和肾上腺素 使血糖下降——胰岛素
(4)体温及调节
人和高等动物具有一定的体温,且相对恒定是进行新陈代谢(生化反应)和正常生命活动的重要条件。人体产热是能量代谢的结果,安静时人体产热主要来自内脏(肝脏、肾等),运动时主要来自骨骼肌,可比安静时高出10余倍。人在寒冷的环境中,常打“寒战”,产热量明显增加。人体的散热主要通过皮肤。当气温达到35℃以上时,人体散热主要通过汗液蒸发这一条途径。人体体温的相对恒定是因为产热过程和散热过程能够维持动态平衡,主要调节中枢在下丘脑。
二、总结下丘脑在机体稳态调节中的主要作用: 1.感受:渗透压感受器感受渗透压升高。
2.分泌:分泌抗利尿激素。寒冷时分泌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
3.调节:体温调节中枢、血糖调节中枢、渗透压调节中枢。
4.传导:可传导渗透压感受器产生的兴奋至大脑皮层,使之产生渴觉。
三、免疫 (1)免疫分类
(2)淋巴细胞的起源和分化
(3)特异性免疫过程 ①体液免疫:
②细胞免疫:
(4)免疫系统疾病 ①过敏 原理:
病例:过敏性休克、过敏性鼻炎等。
②自身免疫病
病因:免疫系统不能正确分清“自我”和“非己”成分,把自身的某些细胞和组织当作入侵的抗原而围攻,造成对自身组织和器官的伤害并出现病症,这就是自身免疫病。
病例:类风湿性关节炎、系统性红斑狼疮等。
③免疫缺陷病
病因:机体免疫功能不足或缺乏而引起的疾病。包括先天性免疫缺陷病和获得性免疫缺陷病。
病例:艾滋病等。
[知识链接]
1.血糖平衡的调节与必修本第三章糖类、脂质、蛋白质的代谢、第四章第二节动物生命活动的调节。
2. 内环境的稳态与消化、呼吸、循环、泌尿四大系统。
3.必修本甲状腺激素的作用与寒冷时的体温调节。
4.免疫部分知识与初中有关免疫的基础知识。
[例题解析]
1.关于抗体的产生、特性和作用等的叙述,错误的是( ) A.抗毒素是抗体
B.抗体都能被蛋白酶分解 C.淋巴细胞都能产生抗体
D.抗体在某些特殊情况下会对自身成分起免疫反应
解析:
特异性中和外毒素毒性的成分称为抗毒素,属于抗体;抗体的化学本质是球蛋白,所以,抗体都能被蛋白酶分解;抗体在某些特殊情况下会对自身成分起免疫反应,例如:自身免疫病。所
以,ABD选项正确。只有效应B细胞能产生抗体,C选项错误。
答案:C
2. 当人处于炎热环境时,会引起( ) A. 冷觉感受器兴奋 B. 温觉感受器抑制
C. 甲状腺激素分泌量增加 D. 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兴奋
解析:
当人处于炎热环境时, 温觉感受器兴奋,冷觉感受器抑制,甲状腺激素增加产热,炎热时不会增加,ABC选项错误。炎热环境时,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兴奋,使皮肤血流量增加,汗液分泌量增加,使散热量增加。
答案:D
3.关于内环境与稳态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内环境主要由血液、组织液和淋巴组成 B.内环境中多余的H主要从肺排出
C.Na、K以重吸收方式从消化道进入内环境 D.血浆是内环境中最活跃的部分
解析:
内环境是指细胞外液,主要由血浆、组织液和淋巴组成,血液包括血浆和血细胞,血细胞不属于内环境。多余的H可以与缓冲溶液发生反应,不能直接从肺排出。Na、K以主动运输方式从消化道进入内环境。ABC选项错误。血浆流动速度快,范围广,是内环境中最活跃的部分。
答案:D
4.下列关于体温调节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大脑皮层是调节体温的主要中枢 B.温觉感受器只分布于皮肤
C.人在剧烈运动时主要产热方式是骨骼肌的收缩 D.降低新陈代谢是人在炎热环境中散热的主要方式
解析:
下丘脑是调节体温的主要中枢;温觉感受器也分布在黏膜和内脏器官;人在炎热环境中体温调节中枢调节,使皮肤血流量增加,汗液分泌量增加,使散热量增加而不是通过降低新陈代谢。ABD选项错误。人在安静时主要是内脏器官产热,剧烈运动时主要产热方式是骨骼肌的收缩。
+
+
+
+
+
+
答案:C
5.水和无机盐的平衡对内环境稳态具有重要意义,下列关于人体内水盐平衡调节的叙述,正确的是( )
A.Na来自饮食,主要通过汗腺排出
B.K排出的特点是多吃多排,少吃少排,不吃不排 C.调节水盐平衡的主要激素是抗利尿激素和醛固酮 D.寒冷环境中人体内多余的水分只从肾、肺和消化道排出
解析:
Na来自食盐,主要通过肾脏排出;K排出的特点是多吃多排,少吃少排,不吃也排;寒冷环境中人体内多余的水分也可以通过皮肤蒸发排出,ABD选项错误。调节水平衡的主要激素是抗利尿激素,调节盐平衡的主要激素是醛固酮。
答案:C
6.关于过敏反应的叙述.正确的是( ) A.过敏反应一般会损伤组织 B.反应特点是发病迅速,反应强烈.消退较快 C.T细胞是过敏反应的主要免疫细胞 D.过敏反应只发生在皮肤及呼吸道 解析:
过敏反应是指已免疫的机体在再次接受相同物质的刺激时所发生的反应。其特点是发作迅速、反应强烈、消退较快;一般不会破坏组织细胞,也不会引起组织损伤。过敏反应主要与效应B细胞有关,过敏反应也可以发生在消化道黏膜等处,甚至引起全身反应。
答案:B
7.遇海难而漂浮在海面的人,因缺乏淡水,此人( ) A.血浆渗透压升高,抗利尿激素增加 B.血浆渗透压升高,抗利尿激素减少 C.血浆渗透压降低,抗利尿激素增加 D.血浆渗透压降低,抗利尿激素减少
解析:
缺乏淡水,引起细胞外液(血浆渗透压)升高,刺激下丘脑中的渗透压感受器,使由下丘脑神经细胞分泌,垂体后叶释放的抗利尿激素增加,促进肾小管和集合管对水分的重吸收,减少尿的排出,保留身体水分。
+
+
++
答案:A
8.人体剧烈运动时,肌肉产生的大量乳酸进人血液,但不会引起血浆pH发生剧烈的变化。其中发挥缓冲作用的物质主要是( ) A.碳酸氢钠 B.碳酸 C.三磷酸腺苷 D.钾离子
解析:
血液中存在缓冲物质,乳酸进入血液后,就与碳酸氢钠发生反应,生成乳酸钠和碳酸,碳酸分解成二氧化碳和水,二氧化碳通过呼吸系统释放出去,乳酸钠可以通过尿液排出,不会引起血浆pH发生剧烈的变化。
答案:A
9.正常情况下,人体摄人和排出的无机盐是保持平衡的。若只饮水不进食,则( ) A.K排出量大于正常情况下的排出量 B.K排出量等于正常情况下的排出量 C.K排出量小于正常情况下的排出量 D.K排出量等于零
解析:
K经肾脏随尿排出的特点是:多吃多排、少吃少排、不吃也排。K主要来自食物,只饮水不进食,K摄入量减少,虽然也会有排出,但排出量小于正常情况。
答案:C
10.下图表示人体内各类血细胞生成的途径。a一f表示不同种类的细胞。①一⑥表示有关过程。
++
+
++++
(1)造血干细胞形成各种血细胞,需要经历细胞的__________和__________过程。成熟红细胞失去全能性的原因是__________。
(2)各类血细胞均来自于造血干细胞,但它们的功能各不相同,根本原因是__________。
(3)图中f代表的细胞名称是__________,需要抗原刺激才能发生的过程有__________(填数字)。
(4)效应B细胞不能无限增殖,若要大量生产某种抗体,可通过细胞工程中的__________技术形成杂交瘤细胞。杂交瘤细胞合成抗体的翻译过程需要__________作为模板。单克隆抗体具有高度的__________,在疾病的诊断和治疗等方面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解析:
本题考查淋巴细胞的形成过程和单克隆抗体形成的过程。
(1)造血干细胞形成各种血细胞,首先需要进行细胞的分裂,增加细胞数目,然后分化成各种细胞。细胞具有全能性的根本原因是细胞核具有全套遗传物质,成熟的红细胞没有细胞核,所以失去全能性。
(2)各类血细胞均来自于造血干细胞有丝分裂后分化而来,细胞核中遗传物质是相同的,基因有选择性的表达形成不同类型的细胞。
(3)F与效应T细胞来源于同一细胞d,所以是记忆T细胞,d是T细胞。c是B细胞,B细胞和T细胞接受抗原刺激时才能形成效应细胞和记忆细胞。
(4)效应B细胞与骨髓瘤细胞通过细胞融合技术形成杂交瘤细胞,杂交瘤细胞中含有控制抗
体合成的基因,基因控制蛋白质合成的过程中,翻译过程的模板是mRNA(信使RNA)。。单克隆抗体具有特异性强、灵敏度高的特点,在疾病的诊断和治疗等方面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答案:
(1)增殖(分裂) 分化 没有细胞核
(2)基因的选择性表达
(3)记忆细胞 ⑤和⑥
(4)(动物)细胞融合 mRNA(信使RNA);特异性
用心 爱心 专心
范文二:高中生物内环境的稳态
《内环境与稳态及调节》测试题
一、选择题:本题包括15小题,每小题4分,共60分。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最符合题意。 1.图9是人体局部内环境示意图。以下叙述正确的是 A.①结构和②结构的细胞所处的具体内环境相同 B.长期营养不良会使c液减少
C.③中的有氧呼吸产物可参加体液调节
D.c液中可发生丙酮酸氧化分解产生二氧化碳和水
2.肌肉注射时,药液进人人体后经过的一般途径是 ( ) A.血浆→组织液→淋巴→血浆→靶细胞 B.淋巴→血浆→组织液→血浆→靶细胞 C.组织液
淋巴
D.组织液→血浆→组织液→靶细胞
3.正常情况下,由尿排出的K大约是肾小球滤过的K+量的1/10,当给人以大量钾盐时,尿中K+排出量可超过肾小球滤过的K+的量。这一事实说明
A.肾脏排出K+的特点是多吃多排,少吃少排,不吃不排 B.K+的分泌和重吸收既可能是主动过程,也可能是被动过程 C.肾小管和集合管既能重吸收K+,又有分泌K+的能力 D.K+的分泌和Na+的重吸收相关联,都受醛固酮的促进 4.能与肾上腺素在不同的条件下分别发生协同作用的激素是 ①胰岛素 ②胰高血糖素 ③甲状腺激素 ④抗利尿激素⑤醛固酮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④⑤ 5.关于下丘脑功能的叙述,下列正确的是
①可参与血糖平衡的调节 ②有凋节躯体运动的高级中枢
③可合成和分泌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 ④垂体通过下丘脑控制性腺的生长发育 ⑤甲状腺激素可反馈调节下丘脑中激素的合成和分泌 A.①②③ B.③⑤ C.③④⑤ D.①③⑤
6.将甲品系小鼠和乙品系小鼠的皮肤同时移植于a小鼠身上。不久,甲品系小鼠的皮肤在a小鼠身上生长良好,乙品系小鼠的皮肤肿胀潮红,最终死亡脱落。此时,将所用乙品系小鼠的皮肤再取一小块.第二次移植到a小鼠身上,移植的皮肤比第一次更快地死亡脱落。下列对第二次植皮后出现的现象解释最合理的是 A.抗体具有特异性结合抗原的功能 B.乙品系小鼠的皮肤属于抗原 C.特异性免疫细胞具有记忆功能 D.乙品系和a小鼠的亲缘关系较远 7.下列有关血糖调节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 )
( )
A.下丘脑既可以使血糖升高,又可以使血糖降低B.血糖升高是神经调节,血糖降低是神经调节 C.血糖升高是体液调节,血糖降低是神经调节 D.下丘脑可以使血糖升高,垂体使血糖降低 8.下图表示人体体温调节示意图,则图中X、Y、Z、W(W为虚线框部分)所示结构正确的是
1
( )
A.X表示大脑皮层体温调节中枢B.Y表示肾上腺C.Z表示骨骼肌D.W表示效应器 9.关于人体内环境中pH调节叙述不正确的是 A.人体血液的pH通常在7~7.53之间
B.血液中乳酸过多时,就与NaHCO3发生反应,生成乳酸钠和H2CO3 C.血液中Na2CO3过多时,就与H2CO3结合形成NaHCO3 D.血液中CO2过多会刺激神经中枢,促进呼吸活动将CO2排出 10.根据所学知识判断出下列几种叙述中正确的是
( )
( )
①胸腺在免疫中的作用是先分化出造血干细胞,进而分化出T细胞 ②过敏反应是指已免疫的机体在再次接受相同物质的刺激时所发生的反应 ③效应B淋巴细胞产生的抗体能对任何病毒起免疫作用
④吞噬细胞、T细胞、B细胞、记忆细胞、效应B细胞均能识别抗原 ⑤一种抗原只能与相应的抗体或效应T细胞发生特异性结合 ⑥自身免疫病和艾滋病都是机体免疫功能不强或缺陷造成的 A.②⑥
B.②⑤
C.③⑤
D.①④
11.下列对人体生命活动的叙述正确的是
①对于较重的糖尿病患者,除了控制饮食外,还需按照医生的要求注射胰岛素进行治疗
②对于高烧不退的病人,在对症下药治疗的同时,还可以采用加盖棉被,增加排汗量来辅助降低体温③当人体摄取食盐较多时,肾可通过尿排出多余的钠,摄取食盐少时,尿中几乎不含NaCl,因此人体的钠的排出量几乎等于摄入量 ④如果支配某一肢体的传入神经及中枢完整,而传出神经受损,那么该肢体对针刺没有感觉但能运动 A.①③
B.②④
C.①④
D.②③
12.有一种疾病称为“重症肌无力”,病人的神经与肌肉接头处的乙酰胆碱受体被当做抗原而受到攻击,致使神经冲动传递效率低下,肌肉收缩无力,其发病机理与哪种病最为相似 A.系统性红斑狼疮B.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症C.过敏反应 13.下列属于人在寒冷中的身体变化的是( )
①皮肤血管收缩 ②增加皮肤的血流量 ③汗液分泌增多
④汗液几乎不分泌 ⑤甲状腺激素分泌增多 ⑥肾上腺髓质分泌的肾上腺激素增多 ⑦骨骼肌颤栗 ⑧代谢活动增强
A.①④⑤⑥⑦⑧ B.①②③⑤⑥⑦ C.④⑤⑥⑦⑧ D.①③④⑦⑧
14.为了解身体健康状况,甲、乙两人同时空腹做尿液检验。所采尿样标号分别为1号和2号,经班氏糖定性试剂测定发现,1号试管混合液煮沸冷却后呈现砖红色,2号试管呈蓝色。下列说法最为严谨的 A.甲出现尿糖,一定是糖尿病患者 B.乙不可能是低血糖病患者 C.甲健康异常,但不一定是糖尿病患者 D.这种结果无法说明任何问题
2
D.感染引起的关节炎
15.下图表示人体的特异性免疫过程,依据此图,请指出正确的选项是
A.能特异性识别抗原的细胞有b、c、d、e、f、g
B.二代表增殖分化阶段,该阶段反应的主要场所是外周免疫器官 C.A、B物质都能与相应的抗原发生特异性结合,发挥免疫效应
( )
D.对切除胸腺的小鼠进行大剂量的X射线照射,导致小鼠丧失全部特异性免疫功能, 通过输入细胞f可使⑤完全恢复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包括2个小题,共40分。
16.(18分)2002年3月,英国医生对一名“气泡婴儿”实施基因治疗,疗效令人满意。所谓“气泡婴儿”是指出生时存在基因缺陷,从而引发“严重联合免疫缺陷病”(SCID)的婴儿。正常人体内的T细胞、B细胞、自然杀伤细胞、吞噬细胞等都是由骨髓造血干细胞分化而来的,可用下图表示:
患者由于X染色体上“伽吗C”基因缺陷,导致淋巴系前体细胞膜上与白细胞介素结合的受体构象改变,白细胞介素无法与之结合。因而,淋巴系前体细胞不能分化成T细胞、自然杀伤细胞,患者丧失免疫功能。下图为科学家对婴儿的基因治疗过程:
请根据上述信息回答下列问题:
(1)SCID致病机理与什么疾病最为相似
A.系统性红斑狼疮 B.艾滋病 C.红细胞再生性障碍病 D.白血病
(2)淋巴系前体细胞在 处成熟为T细胞,在 处成熟为B细胞。
(3)如果一个“伽吗C”基因控制合成的受体分子由a、b、c三条肽链构成,且含有980个氨基酸,那么“伽吗C”基因至少有 个脱氧核苷酸,该受体至少含有 个氮原子。
(4)通过治疗,患病婴儿体内产生了免疫细胞,与体内抗体合成有关的细胞有
17.(22分)小白鼠是恒温动物,当环境温度明显降低时,其体温仍能保持相对恒定。为了探究调节体温的中枢是否为下丘脑,某
3
校生物兴趣小组制订了以下实验方案:
材料用具:略 实验步骤:
①取两只健康的,性别与生理状况相同的成年小白鼠,并标记为甲、乙; ②用一定的方法破坏甲鼠的下丘脑,乙鼠不做处理作为对照;
③把甲、乙两鼠置于可人工控制的温室中,将室内温度调为0℃,在相对安静的条件下观察24小时,每隔4小时分别测量一次体温,并做好记录。
预期结果与结论:
①若甲鼠体温发生明显改变,乙鼠体温保持相对恒定,则假设成立; ②若甲、乙两鼠体温均保持相对恒定,则假设不成立。
请分析回答:
(1)该兴趣小组设计的实验方案有哪些不妥之处?请指出。 ① ;
②
(2)有同学认为实验组与对照组可在同一只小白鼠身上进行,你是否赞同这个观点?并说明理由。 ,
。
(3)若假设成立,下丘脑是其体温调节中枢,下面给出了四张坐标图,表示小白鼠的代谢状况与环境温度的关系(其中横轴表示环境温度,纵轴表示小白鼠的耗氧量或酶的反应速率)。则符合甲鼠生理状况的是 ;符合乙鼠生理状况的是
(4)若假设成立,下丘脑是其体温调节中枢,当环境温度明显降低时,一方面可通过下丘脑的调节作用,引起小白鼠皮肤血管收缩,皮肤的血流量减少,从而使皮肤的散热量减少。同时还可促进有关腺体的分泌活动。使 的分泌增加,导致体内代谢活动增强,产热量增加,从而维持体温恒定。由此可见小白鼠对体温的调节属于 调节。
专题八《内环境与稳态及调节》测试题参考答案
4
16.(12分)(1)B (2)胸腺;骨髓 (3)5880、980 (4)吞噬细胞、T细胞、B细胞、效应B细胞
17.(22分)
(1)①实验前要先测定甲、乙鼠的体温②实验要有重复性。仅用两只小白鼠进行实验有一定的偶然性。(6分) (2)赞同。先做不破坏下丘脑的实验,再做破坏下丘脑后的实验,进行自身前后对照(4分) (3)BD AC(6分,缺一不给分)
(4)甲状腺激素和肾上腺素 神经——体液(6分)
5
范文三:高中生物:人体“内环境”图解
设问类型一:内环境与稳态类
(1)③的具体内环境是_________________。
(2)血液中的氧被组织细胞利用经过的途径是(用图中的数字表示)____________,共穿过____________膜结构,
浓度最高为图中的____________。
(3)④与⑥相比,⑥中不含有的成分主要是_____________。
(4)某人喝入大量的食醋后是否会引起内环境中的pH明显下降?_____________,原因是图中标号[????]内存在着_____________物质。
解析:此类试题可考查学生对内环境概念和其稳态的认识程度。内环境的“内”和“外”是相对的,从细胞角度看就是细胞赖以生存的液体环境,即细胞外液;从人体的角度看就是内环境,因此细胞外液与内环境是同一概念,具有相同的内涵。而人体的呼吸道、肺泡腔、消化道、泪腺等有孔道与外界相通的液体则属于人体的外部环境的范畴,其中的液体不是细胞外液。人体内细胞外液包括血浆、组织液和淋巴,但某一具体细胞生活的液体环境要具体分析,不是人体内任何一个细胞周围都有血浆、组织液和淋巴的。如血液中血细胞周围的液体环境是血浆,毛细血管壁细胞生活的具体内环境是血浆和组织液,因为毛细血管壁细胞是由一层细胞构成的,这层细胞的内侧液体是血浆,外侧是组织液。
参考答案:
(1)组织液和血浆
(2)⑤→④→③→⑥→⑦;6;⑦组织细胞
(3)大分子蛋白质
(4)不会;④;缓冲
设问类型二:营养与健康类
(1)若某人长期营养不良,血浆中蛋白质含量降低,会引起图中[????]_____________的液体增多,其结果将会引起组织_____________。
(2)在正常情况下,抗体主要分布在[????],而发生过敏反应时,[????]通透性会增强。
(3)若某人患镰刀型细胞贫血症,则形态发生变化的是图中[????]_____________,引起这种变化的根本原因是_____________。此病主要是影响人体有氧呼吸的第________阶段。
(4)若图示为肝脏的内环境,肝炎病人化验时,需抽取相当于图中[????]液体,会发现___________的含量偏高。这是因为肝炎病人的肝细胞膜的通透性____________。
(5)某人皮肤烫伤后,出现了水泡,该水泡内的液体主要是指图中的标号__________。
(6)胰腺组织细胞可以分泌胰酶和胰岛素,其中_____________可以进入血液,参与物质代谢的调节,若该物质分泌不足,可使血液中的_____________浓度升高,导致糖尿病的发生。
解析:由于内环境是人体内每个细胞赖以生存的液体环境,所以正常人体内环境中各种成分必须保持相对稳定。如果营养不良或内环境稳态失调,就会导致相关疾病的发生。比如:一个人若长期营养不良,其血浆中蛋白质含量降低,导致水分子过多地滞留于组织液中,将会引起组织水肿;过敏反应则是当相同的过敏原再次进入机体时,就会与吸附在细胞表面的相应抗体结合,使这些细胞释放出组织胺等物质,引起毛细血管扩张、血管壁通透性增强、平滑肌收缩和腺体分泌增多等不良反应;胰岛素含量降低,将会导致血糖浓度升高,甚至会导致糖尿病的发生;谷丙转氨酶的增多,说明肝细胞发生了病变;镰刀型细胞贫血症则是红细胞的形态异常所致,这些都表明人体的营养与健康和内环境之间有着密切的关系。
参考答案:
(1)⑥组织液;水肿
(2)④;③
(3)⑤红细胞;遗传物质的改变;三
(4)④;谷丙转氨酶;增大
(5)⑥
(6)胰岛素;血糖
范文四:信息化教学设计案例-高中生物内环境的稳态
内环境和稳态
索引
一、 教学内容分析 3 二、 教学对象分析 3 三、 教学目标分析 四、 教学重点、难点 五、 教学方法、策略 六、 教学用具 七、 课时安排 八、 教学流程图设计 九、 教学设计思路 十、 教学过程 1、 新课导入 2、 新课呈现 3、 巩固练习
十一、 教学反思
3 4 4 4 4 4 7 7 8
《内环境稳态的重要性》教学设计
一、 教学内容分析
《内环境稳态的重要性》是人教版高中生物第三模块《稳态与环境》的第三章第一节内容。第一章《人体的内环境与稳态》为整个模块的学习打下基础,提出内环境与稳态两个重要概念,强调稳态这一核心概念形成发展,重点说明内环境稳态的生理意义。第二节内容就是在第一节提出内环境概念、学生能描述其组成及理化性质、能说明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的基础上,提出内环境稳态的概念,进而说明内环境稳态的重要性。
教材内容分三个部分:内环境的动态变化、对稳态调节机制的认识、内环境稳态的重要意义。通过小调查和实验的形式让学生感受并理解动态变化、平衡、稳态,然后通过联系实际,分析问题使学生初步了解稳态调节的机制并认识稳态的重要性,最后经讨论促进学生关注健康问题、关爱生命保护环境。稳态调节机制在后面章节中要逐步展开、深化,在本节仅做简要概述,以承上启下,因此达到了解水平即可。教材在本节课中注重对现实生活的联系,培养学生关注生活、发现问题并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意识和能力。
二、 教学对象分析
已经学习了高中生物的两个模块的内容,学生已经从分子和细胞水平对生物有一定的了解,抽象思维、演绎能力和逻辑思维都有了一定的锻炼,在此基础上讲解内环境以及稳态这样比较抽象的概念,学生可以通过与生活经历相联系来理解和掌握。另外,前两个模块的学习,已经培养了学生通过实验、调查等方法来学习生物知识、理解生物现象、运用生物知识和解决问题的基本生物学素养,所以本节课中小调查、小实验的学习方式学生可以熟练地运用并从中获得信息知识。
三、 教学目标分析
课程标准中对本节内容的具体目标是“说明内环境稳态的生理意义”。要实现这一目标,首先要说明什么是内环境稳态。稳态概念是生命科学的一大基本概念,也是本模块的核心概念。做好这一概念的教学,可以为后续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因此稳态概念及稳态的重要性是本节教学内容的重点。由于这些内容都很抽象,学生要做到真正理解有一定难度,因而也是本节教学内容的难点。每一个人的健康都与内环境的稳态有
关,几乎所有人都亲历过诸如发烧等稳态失调引起的疾病。通过学习有关内环境稳态的内容,可以帮助学生结合生活体验构建概念,经过思想认同强化自我保健的意识。具体目标如下:
知识目标:说明内环境稳态及其生理意义;简述稳态的调节机制。 能力目标:尝试解释生物体维持pH稳定的机制。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关注内环境稳态与健康的关系。
四、 教学重点、难点
说明内环境稳态的生理意义。
五、 教学方法、策略
课前小调查、演示实验观察实验、问题情境、提问启发引导、讨论探究、联系实际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
六、 教学用具
硬件设备:黑板、教学电脑、投影仪等;
课件制作:Word、PPT、Flash动画等,内容包括知识内容、实验演示、图片和视
频欣赏、巩固练习等。
七、 课时安排:一个课时 八、 教学流程图设计
符号说明:
开始、结束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使用媒体,用具 九、 教学设计思路
课下完成“体温日变化规律”的调查;学生汇报调查结果,引入新课;从两外三个方面:pH稳定演示实验的观察分析、渗透压稳定的举例、生化六项化验单的分析和讨论,引出内环境稳态的的概念,然后讲述内环境稳态的维持机制,再联系实际分析稳态失调的病例,进而说明内环境稳态的重要性,最后举例说明预防失调的方法。
十、 教学过程
1、 新课导入:
请同学按组将课前的调查结果输入到教师用机的Excel统计表格中 ,观察结果并思考回答这样几个问题:同一个人在一日内的体温变化有何特点?不同的人(年龄、性别不同)体温变化有何异同?人体温的日变化与当地气温的日变化有何差异?
学生思考回答问题后,教师总结:健康人的体温始终接近37℃,处于动态平衡中。讲
述:其实,像体温的变化情况一样,健康人内环境的每一种成分和理化性质都处于动态平衡中,我们称这种动态平衡为稳态。那稳态到底是怎样的,是如何维持的,维持稳态对机体来说又有什么作用呢?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解决这几个问题。“第二节 内环境稳态的重要性”。
2、新课呈现:
A.内环境的动态变化:之前告诉大家,内环境是处于动态变化中的,课前的小调查说
明了体温确实是处于动态平衡中,温度是理化性质的一方面,还有那些理化性质,有哪些事实可以表明它们也处于动态平衡中呢?
(pH)学生回忆思考,列举事实。下面我们一起来观看一个小实验(视频展示),学生
描述实验结果,得出血浆pH变化不明显,水的变化明显。说明内环境的pH的变化不大,处于动态平衡中。
(渗透压)内环境的第三个理化性质渗透压是否也处于动态平衡中呢?同学举例说明,
联系生活经验,联系所学的知识。多饮多尿、输液要输生理盐水、细胞膜制备实验等。
(其他成分)内环境的其他化学成分又是如何变化的呢?出示课本“问题探讨”中的血液生化六项检查化验单。先说明各检查项目与健康状况的关系,然后提问:每种成分的参考值都有一个变化范围,说明什么呢?学生尽可能的说出看法认识,结合已经讲过的。
(稳态)根据以上内容,引导学生总结稳态概念。教师强调:(1)稳态不是恒定不变,而是相对恒定的一种动态变化;(2)这种动态变化保持在一定范围内。简要介绍稳态概念的提出和发展,并说明稳态概念已成为生命科学的一大基本概念。
B.内环境稳态调节机制的认识:
(基础)内环境稳态是如何实现的呢,请同学观察图片(内环境稳态与各系统关系图),以内环境中的化学成分来分析各成分的相对稳定是如何保持的。学生可以自己画流程图表
示,表达交流自己的见解 。首先与消化、呼吸、循环、泌尿等系统的功能及细胞代谢功能的实现有直接关系。其次与各器官、系统的协调有关。
(机制)机体内各个器官、系统,为什么能保持协调一致?简要介绍人类对机体维持稳态机制的认识过程,指出目前普遍认为,神经—体液—免疫调节网络是机体维持稳态的主要调节机制。
(能力有限)机体对稳态进行调节的能力是有限的,当外界环境变化过于剧烈,或人体自身的调节功能出现障碍,内环境稳态就会遭到破坏。内环境稳态遭破坏后会出现什么现象呢?学生举例,如尿毒症、糖尿病、高山缺氧反应、发高烧、严重腹泻造成的脱水、酸碱中
毒、空调病等。在教师提示下学生从细胞代谢需要的物质和条件进行分析原因,
C.内环境稳态的重要意义:
(意义)通过分析最后得出:内环境稳态是机体进行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
(如何做)如何预防机体内环境的失调呢?引导学生从外界环境和机体自身调节能力两
个方面去思考。即通过加强自我保健,减少外界环境变化对机体的不良影响,同时增强机体的调节能力以适应多变的外环境。讨论总结。强化自我保健意识。
3、巩固练习
总结整节课的要点知识,结合课后练习,巩固加深印象和理解。
十一、 教学反思(课程进行之后完成)
范文五:高中生物复习专题八人体的内环境与稳态
专题8 人体的内环境与稳态
一、高考要求
二、知识结构
三、考点分析
本部分内容主要包括生物体维持稳态的生理意义、神经调节、体液调节以及免疫系统在维持稳态过程中的作用等。重点内容是内环境的组成和理化性质、内环境的媒介作用、内环
境的稳态及生理意义、血糖平衡的调节、神经调节与体液调节的协调、免疫系统的防卫功能。
了解体内细胞生活的内环境是学习稳态生理意义的基础,这部分内容比较抽象,仅凭教师讲述,学生很难真正理解。可以通过制作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开展分小组问题探讨、收集资料、分析思考与讨论建模等技能训练活动,来帮助学生进行知识的建构。
体液的成分及各种细胞外液间的内在联系是教学中的难点,可以用比较生动形象的动画演示来辅助教学。而细胞外液的成分是学习细胞外液的渗透压和酸碱度等内容的基础,这部分内容可以通过分析血浆的化学成分为例进行探讨。渗透压的概念比较难理解,可以与其日常生活经验相联系。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细胞与内环境之间进行物质交换的内容比较好理解,内环境如何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内容,则比较复杂,又是个难点,这部分内容可以通过制作课件模拟人体细胞与外界环境之间进行物质交换的过程,帮助学生学习。
复习中,对稳态调节机制的认识、内环境稳态的重要意义等内容,可以通过引导学生分析化验单上为什么每种成分都有一个变化范围,从而初步认识内环境的各种成分是动态变化的。可以组织学生展开体温日变化规律的调查活动,进入对内环境动态变化的探讨。引导学生理解神经-体液-免疫调节网络是机体维持稳态的主要调节机制。通过 “生物体维持pH 稳定的机制” 实验尝试解释内环境稳态的重要意义。
四、典例解析
例1.(04·广东) 红细胞、白细胞和血小板的内环境是( ) 。
A .血浆和组织液 B .血浆和淋巴 C .组织液和淋巴 D .只有血浆 解析::血浆、组织液和淋巴构成了人体内细胞生活的液体环境,这个液体环境称为人体的内环境。红细胞、白细胞、血小板统称为血细胞,是血液中的细胞成分,它们生活在血浆这个液体环境中进行各自的生理功能。因此血浆是血细胞的内环境。
答案:D
点评:本题考查内环境的组成,要求具体分析血细胞的内环境。属于应用层次。要求学生不仅知道内环境的组成,而且要知道血细胞的分布。
例2.(04·全国) 人体剧烈运动后,血浆中乳酸浓度下降是由于( ) 。
A .乳酸与NaHCO 3反应生成CO 2 B .乳酸与Na 2CO 3反应生成CO 2
C .乳酸与NaH 2PO 4反应生成H 3PO 4 D .乳酸与Na 2HP04反应生成H 3PO 4
解析::当机体剧烈运动时,肌肉中会产生大量乳酸,乳酸进入血液后,就与血液中的NaHCO 3发生作用,生成乳酸钠和H 2C03,H 2C03分解会产生水与CO 2。
答案:A
例3.(04·上海) 在高等多细胞动物体内,细胞与内环境之间的物质交换的正确关系是
( ) 。
解析:人体内的液体存在于细胞外的有三种:血浆、组织液和淋巴。血液流经毛细血管时,血浆可以透过毛细血管壁的物质进入组织的间隙,形成组织液。细胞生活在组织液内,和组织液之间进行物质交换。组织液与细胞交换物质后,大部分又可以渗回毛细血管。由此可以看出,细胞内液与组织液之间、组织液与血浆之间可以互相渗透。毛细淋巴管是一种壁薄而末端封闭的盲管,只有一部分组织液可单向进入毛细淋巴管形成淋巴,再由左右锁骨下静脉进入血液循环。
答案:D
例4.高等动物细胞内产生的CO 2排出体外的途径是( ) 。
A .细胞→内环境→循环系统→呼吸系统→体外
B .细胞→内环境→呼吸系统→循环系统→体外
C .细胞→循环系统→内环境→呼吸系统→体外
D .细胞→循环系统→呼吸系统→内环境→体外
解析:细胞有氧呼吸产生的CO 2首先进入组织液,然后通过循环系统和呼吸系统排出体外。 答案:A
例5.(03·广东) 调节人体水和无机盐平衡最重要的器官是( ) 。
A .汗腺 B .肾 C .大肠 D .肺
解析:此题考察人体水盐平衡的调节。同时能失去水分和无机盐的是A 、B 、C ,而又以肾为最主要。
答案:B
例6.(03·广东)与神经调节相比,体液调节的特点是( )。
A .调节准确、快速 B .通过体液运送调节物
C .调节物都是由内分泌腺产生的 D .调节作用范围广泛
解析: A 、B 、D 容易作出判断,C 有一定的迷惑性,它所描述的是激素调节的激素。 答案:B D
例7.(05·广东) 下列关于体温调节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大脑皮层是调节体温的主要中枢
B .温觉感受器只分布于皮肤
C .人在剧烈运动时主要产热方式是骨骼肌的收缩
D .降低新陈代谢是人在炎热环境中散热的主要方式
解析:体温调节的中枢在下丘脑,温觉感受器在人体皮肤、粘膜和内脏中都有分布,人在炎热环境中散热的主要方式是皮下毛细血管扩张,汗腺分泌大量汗液。
答案:C
例8.(05·江苏) 人体的神经细胞与胰腺腺泡细胞共同的特征有( )(多选) 。
A. 核膜周期性地消失与重建 B. 细胞形成较多突起
C. 具有分泌功能 D. 线粒体较丰富
解析]:A 项错误,神经细胞是长寿细胞,胰腺细胞已经分化,它们都不会再分裂,胰腺腺细胞的分泌功能很明显,神经细胞也有此功能,突触小体内的突触小泡可分泌神经递质,。[答案] B C D
例9.(04·广东) 受抗原刺激后的淋巴细胞( )。
A. 细胞周期变长,核糖体活动增强 B .细胞周期变长,核糖体活动减弱
C. 细胞周期变短,核糖体活动减弱 D .细胞周期变短,核糖体活动增强
[解析] 在没有抗原刺激时,淋巴细胞由胸腺、骨髓的淋巴器官产生,有了抗原刺激,淋巴细胞进行增殖、分化的生理活动,产生抗体。
[答案] D
例10.(05·广东) 关于过敏反应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过敏反应一般会损伤组织
B .反应特点是发病迅速,反应强烈.消退较快
C .T 细胞是过敏反应的主要免疫细胞
D .过敏反应只发生在皮肤及呼吸道
解析:此题考查考察过敏反应的特点,过敏反应一般不会损伤组织,主要是B 细胞分泌的抗体与过敏源发生特异性结合,过敏反应有全身性、皮肤、呼吸道、消化道等部位的过敏反应。
答案:B
例11.(03·广东) 流感是一种由流感病毒引起的常见病。流感病毒有不同的亚型,现有多种流感疫苗,有人注射了一种流感疫苗后,在流感流行期间未患流感,但流感再次流行时,却患了流感,可能的原因是( )(多选)。
A. 流感病毒发生了突变 B. 抗体在体内存留的时间短
C. 流行的流感病毒与注射的流感疫苗不是同种类型 D. 流感病毒使人的免疫系统受损
解析:当注射了疫苗产生了相应的抗体后,此抗体在体内可停留较短的一段时间,抗原停留的时间长些。免疫是抗体与抗原特异性结合,当病毒(抗原)不是原来的类型或发生了变异后,第一次注射的疫苗刺激产生的抗体是不起作用的。流感病毒是不会使人的免疫系统受损的。
答案:A B C
例12.(05·广东) 下列关于特异性免疫的叙述,正确的是( )(多选)。
A .细胞免疫中效应T 细胞产生抗体消灭抗原
B .淋巴因子能增强免疫细胞对靶细胞的杀伤作用
C .在特异性免疫反应过程中能产生记忆细胞
D .体液免疫中,效应B 细胞与靶细胞接触使其裂解死亡
解析:产生抗体的是B细胞,与靶细胞接触致其死亡的是T细胞。
答案:B C
随堂练习
1.人体内环境中,与组织液成分最接近的液体是 ( )
A .血液 B .血清 C .淋巴 D .原尿
2.直接参与体内细胞与外界环境之间气体交换的系统是( )
A .循环系统和消化系统
C .循环系统和呼吸系统 B .消化系统和呼吸系统 D .呼吸系统和泌尿系统
3.和内环境物质交换关系最密切的四大系统是( )
A .消化、呼吸、神经、内分泌
C .循环、泌尿、消化、神经 B .消化、呼吸、循环、泌尿 D .呼吸、运动、内分泌、循环
4.人体内细胞和外界进行各种物质交换必须通过的系统是( )
A .消化系统 B .呼吸系统 C .循环系统 D .泌尿系统
5.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 泪液、汗液、消化液、尿液属于细胞内液
B .泪液、汗液、消化液、尿液属于细胞外液
C .汗液、尿液、泪液属于细胞外液,消化液属于细胞内液,四者均属于体液
D .泪液、汗液、消化液、尿液等,它们来源于体液,但不属于体液
6.人体花粉过敏时,引起毛细血管壁的通透性增加,血浆蛋白渗出,会造成局部( )
A .血浆量增加 B .组织液增加 C .组织液减少 D .淋巴减少
7.人体在剧烈运动以后,你预测血浆中的pH 将会发生什么变化? 并解释其原因( )
A .pH 略有下降,原因是骨骼肌无氧呼吸时产生的乳酸进入血浆,乳酸是酸性物质
B .pH 不变,原因是骨骼肌无氧呼吸产生的乳酸不会进入血浆
C .pH 升高,原因是骨骼肌产生的乳酸进入血浆后与血浆中的Na +结合形成乳酸钠,乳
酸钠是碱性的
D .pH 略有下降,原因是骨骼肌无氧呼吸的中间产物——丙酮酸进入血浆后造成的
8.下图是人体某组织内各种结构示意图,A 、B 、C 、D 表示的是结构,①、②、③、④表示的是液体,有关此图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 .②可以进入A 、C 、D
B .CO 2浓度最高的液体是②
C .图中02溶液最低的液体是③
D .①②③④组成了体液,其中①②④构成了内环境.
9. 过敏原和抗原比较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
A .抗原是大分子或者是具有细胞结构,过敏原也是这样
B .抗原都是大分子,过敏原都是小分子
C .抗原对所有的人都是抗原,过敏原则是对部分人起作用
D .抗原和过敏原的来源是相同的
10.T 细胞和B 细胞存在位置表达最完整的是( )
①淋巴结 ②脾 ③扁桃体 ④血液 ⑤淋巴
A .①②③④⑤ B .①②③⑤
C .①②④⑤ D .②③④⑤
11. 关于“人类免疫缺陷病毒”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
A .常用HLA 表示 B .常用AIDS 表示
C .主要侵犯人体T 细胞 D .先使体液免疫功能严重缺损,继而影响细胞免疫
12. 关于抗体的产生 、特性和作用等的叙述,错误的是( )
A. 抗毒素是抗体 B. 抗体都能被蛋白酶水解
C. 淋巴细胞都能产生抗体 D. 抗体在某些特殊情况下会对自身成分起免疫反应
13. 关于过敏反应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过敏反应一般会损伤组织 B. 反应特点是发病迅速,反应强烈 ,消退较快
C.T 细胞是过敏反应的主要免疫细胞 D. 过敏反应只发生在皮肤及呼吸道
14. 下列与免疫失调无关的疾病是( )
A. 过敏性鼻炎 B. 血友病 C. 艾滋病 D. 系统性红班狼疮
15.(03?上海) 人体免疫球蛋白中,IgG 由4条肽链构成,共有764个氨基酸,则该蛋白质分子中至少含有游离的氨基和羧基数分别是( )
A .746和764 B .760和760 C .762和762 D .4和4
16.(04?江苏) 下列人体细胞中分化程度最低的是( )
A .胚胎干细胞 B .造血干细胞 C .胰腺细胞 D .肌肉细胞
17.(04?江苏) 免疫是机体的一种重要的保护性功能。下列不属于免疫过程的是( )
A .花粉引起体内毛细血管扩张 B .移植的器官被排斥
C .抗SARS 病毒的抗体清除SARS 病毒 D .青霉素消灭肺炎双球菌
18. (05?广东)SARS 病原体是一种冠状病毒,其遗传物质是一条单链RNA ,下列关于SARS 病毒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
A .可独立生活和复制 B .DNA 和RNA 同时存在
C .能在寄主细胞内合成多种蛋白质 D .含有简单的细胞器
19.(03?江苏)将小鼠骨髓瘤细胞与一种B 淋巴细胞融合,可使融合的细胞经培养产生单克隆抗体,其依据是( )
A .B 淋巴细胞可以产生抗体,但不能无限增殖 B .B 淋巴细胞只有与骨髓瘤细胞融合后才能产生抗体 C .骨随瘤细胞可以无限增殖,但不能产生抗体
D .骨髓瘤细胞可以产生抗体,但不能无限增殖
20.(04?广东) 下列属于人体效应T 细胞释放的淋巴因子是( )(多选)
A. 干扰素 B .抗原 C. 白细胞介素 D .抗体
21. 下图是人体内组织细胞和内环境之间进行物质交换示意图,请回答相关问题:
(1)人体内环境是指内环境指图中的标号等部分。
(2)组织细胞生命活动所需的氧是如何从毛细血管到达细胞的?(用图中的标号表示) 。组织细胞中的二氧化碳是如何从组织细胞到达毛细血管的?(用图中的标号表示) 。
(3)组织细胞所需的外界营养物质通过系统才能到达组织
细胞,细胞产生的代谢废物通过 、 等系统才能排出体外。
22. 下图为血糖的来源和去路示意图,请填写下列内容:
(1)图中①过程是 ,⑤过程进行的场所是 。⑥⑦代表的物质分别是 、 。
(2)当血糖含量降至 mg/dL时,会出现低血糖症状,当血糖含量高于 mg/dL时,医学上称为高血糖。
(3)小肠内的葡萄糖进入血液的方式是 。
(4)④代表 ,在这种情况下尿量比正常人 ,原因是 ,这时水的作用是 。
(5)能够促进②过程进行的激素是 和 ,能够抑制②过程的激素是 。
(6)合成⑦物质的场所是 。
23. 用未感染过病原体的健康小鼠A 和B 做实验(见下图),请回答:
(1)注射毒性强的S 病原体后,由于 ,所以B 鼠能正常生活,A 鼠则患S 引起的传染病,其原因是。
(2)如在给B 鼠注射S 疫苗后,第二天就给小鼠注射S 病原体,则由于 ,B 鼠会。
(3)病原体进入小鼠体内 后,识别它的是_______ ___,
可以清除它的是__ __ ___。
B 鼠S 疫苗 健康S 病原体 B 正常生
(4)若给人注射疫苗,从而使人获得抵抗疾病的能力,属于免疫学应用中的 。
(5)特异性免疫分为三个阶段,即感应阶段、 阶段和 阶段。其中感应阶段是抗原处理、 和 阶段
随堂练习答案
1、B 2、B 3、B 4、D 5、D 6、B 7、A 8、B 9、C 10、A 11、C 12、C 13、
B 14、B 15、D 16、A 17、D 18、C 19、A 20、AC
21. (1)细胞外液;ABD 。(2)CDAE ;EADC 。(3)呼吸系统、循环系统;呼吸、泌尿。
22.(1)消化吸收 细胞 肝糖元,肌糖元 脂肪,氨基酸 (2)50~60 130 (3)主动运输
(4)糖尿 多 尿中含糖 溶解糖排出体外,维持内环境的稳定 (5)胰高血糖素 肾上腺素 胰岛素 (6)肝等
23. (1)注入S 疫苗,产生抗体 体内没有抗体;(2)体内没有产生足够的抗体 死亡;(3)吞噬细胞、抗体、效应T 细胞等 抗体、吞噬细胞、效应T 细胞; (4)免疫预防;(5)反应 效应 呈递 识别
转载请注明出处范文大全网 » 经典高中生物内环境与稳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