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一:中国经济发展趋势
中
国
经
济
发
展
趋
势
系别:
班级:
姓名:
学号:
一、国内外形势最终决定发展方向和定位
常言道“因势利导、因势而动、乘势而上、顺势而为”,就是强调形势对事物发展的决定作用。什么样的形势决定什么样的发展模式和发展方向。金融危机前30年,在全球经济分工合作形势下,让中国选择了“国际代工”的发展道路,并得到了长足发展。2008年金融危机爆发后,世界经济受到严重冲击,各国都在寻求救命稻草,连美国、欧洲这样的发达经济体都不得不反思传统的、公认的经济理论,并试图摸索新的经济模式,中国同样也面临激烈的调整。正所谓“一把钥匙开一把锁”,用老思维和旧理论去分析和解决新形势下的问题,犹如刻舟求剑。
归根结底一句话:国内外形势和自身状况才最终决定中国的发展道路。
二、国际形势——国际制裁将长期存在,国外市场大幅萎缩,
国际资本跃跃欲试抄底中国
由于金融危机和欧债危机的加剧,加速了虚拟经济衰退和实体
经济的下滑,迫使欧美发达经济体就业和民生遭遇冷冬,也让欧美各国清楚地认识到发展完整经济体系(虚拟经济和实体经济同步发展的经济体系)的重要性。于是,美国率先选择经济转型之路,开始摒弃一直标榜的“少而精”的国际化专业分工的产业模式(即由美国专做设计和知识产权,由发展中国家做实体生产加工),转型发展“全而专”的本土全产业链经济,为此,奥巴马提出了打造“美国制造”的经济复兴计划,以发展独立的经济体系,摆脱受制于人(主要是中国)
的国外依赖。与此同时,欧洲各国也进一步提高“自给经济”依存度,大力保护本土制造业。而阻碍欧美发展方式转变的最大的威胁却是欧美用30年时间亲自扶持起来的廉价的“中国制造”。从08年至今,美国和欧洲通过采取干预汇率、抬高国际物质价格、反倾销制裁、运作热钱、限制技术出口、军事威胁、领土争议政治化、人权环保政治化等手段直接或间接抵制和打击中国出口,其目的可谓一箭双雕:一是要为欧美的民族制造业振兴减少竞争,创造发展环境,争取宝贵时间。二是逼中国经济和民生下滑,逼迫中国开放国内市场,这样,欧美就可以依靠他们的技术优势和资本优势更多参与、主导和控制中国市场,赚取更多利益。这种打击将一直持续到欧美形成与虚拟经济同步强大的制造业体系和更多抢占中国市场份额为止,我预计持续时间为4~5年。
更为可怕的情况:一是欧美一旦形成制造业优势后,将进一步
形成对全球制造业和核心技术领域的绝对控制,即使中国也同步启动技术升级,但受科技和人才水平限制,未来中国制造业遭挤兑程度还会增加。即便中国另辟亚、非、拉等发展中国家的出口市场,也会因同级竞争、政治矛盾等干扰而大打折扣。所以,我认为,未来中国仍然依靠加工出口贸易为主的发展道路会越来越难。二是国外资金和技术一旦成功大规模进入中国,其经营成本、产品性能、产品价格的优势将冲击中国民族企业(国企、民营),未来国内经济竞争会出现白热化。如果未来中国民族经济质量不好,中国市场将受到巨大掠夺,中国在国内和国际市场话语权要受到重大挑战。
三、国内形势——发展不均衡动摇经济基础,国内经济的两难
问题凸显,资金和技术成为重大发展瓶颈
危机一是多年的单一出口导向,已使中国大部分产业过分集中
于高耗能、高耗材的低端出口加工贸易中。当金融危机和欧美的人为打击迫使海外市场萎缩后,中国出口贸易瞬间降至历史冰点,大量的产能过剩和产品过剩无法消化,大批产业链条处于停滞或萎缩状态,很多沿海地区实体企业倒闭、停产或萎靡不前,危及国家经济安全。危机二是以往旺盛的出口顺差,加剧外汇储备膨胀及人民币流动,疯狂产能透支又诱发能源、原材料、劳务费价格上涨,再加之房地产的畸形炒作、输入性通胀和行政监管缺失,最终导致全国物价飞涨,投机行为泛滥,危害社会稳定。更严重的是,这两方面危机互为因果,彼此循环,进一步加剧危机恶化,导致经济发展和民生拯救呈现两难局面。尽管中央实施了一系列应对措施,但30年来积累的经济和社会的系统性危机不会一招得到消除,连带的产业、民生、物价、信贷、能源、环境等不和谐、不稳定问题还要持续。
四、未来中国发展方向——发展内生经济和外资大举并购将成为两大主流内容
(一)内生经济将是救命稻草,均衡发展将成为发展主题
中国正处于产能过剩、产能档次低、产能成本高与产能消化市场萎缩、技术创新受限、国际定价权逐渐丧失的矛盾境遇中,资金和技术缺口严重。中国既不能马上扩大市场,也不能立刻创新升级,更不能左右国际贸易价格,所以按照当前形势变化判断,未来5~10年,
中国只能也不得不依赖内生经济,逐步减缓出口经济,转身定位国内市场,激活并释放国内消费潜能,依靠国内消费引导中国经济高质量、和谐、可持续发展,同时借助有条件放开国内市场的契机,合理利用好外资投资,壮大国内实力同时逐步扩张国外市场,最终实现解套和突围。 (中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和 2011年12月12日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均暗示要向这方面调整)。
转型发展内生经济客观上会倒逼各地政府和企业逐渐放弃以往
外向型加工贸易和出口贸易为主的思路和打法,转变出口盈利模式,重点瞄准全国和本地市场,大展作为。其中,一是各地政府会真正关注并处理好“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和“速度与质量”的关系,重视产业安全,消除发展瓶颈,正确利用好内资和外资,均衡发展当地一、二、三产业,全力依赖内贸税收;二是中国产业(国企、外企、民企)会步入残忍兼并整合期。他们会尽快消化以往过剩产能,转型国内市场,从零开始,整合供应链条,投入科技研发,设计物流网络,布设营销渠道,加紧全国布点布局,同时兼并重组同业产能,最终成为行业龙头。
12月26日 ,中国石油、中国石化、中国大唐集团、中交股份、中国兵装集团等五家大型央企与浙江省政府签署了战略合作框架协议。在这次签约仪式上,几十家央企还与浙江省有关部门、市县,以及各类所有制地方企业,签订合作项目52个,协议投资规模超过2700亿元。这就标志着经济转型序幕的拉开。
内生经济的主要推手有:
第一级是直接提供最终消费产品的企业(国企、外企、民企),他们是最迫切、最坚决的群体。从行业分具体包括:一是一直从事国内经济的企业。他们将深化传统产业布局,同时利用品牌和市场优势横向延伸、扩张发展相关产业。二是出口转内销产业。他们将加快产能消化和升级,培育品牌和市场,抢占市场份额。三是科研单位。他们会加速市场推介,极力促成科研成果的嫁接、转化和应用。四是市场运营机构。他们将加速搭建遍布全国的销售网店,如批发商城、连锁商场、直营卖场等,与企业以代理、入股、合作、加盟等方式开辟市场。五是物流运输机构。他们将抢先打通遍布全国的物流通道,实现空间布局。
第二级是政府。各地政府将极力发展关系社会民生和经济可持
续的关键产业。
第三级是基础原材料、能源企业和金融、保险、担保企业。这
类企业会随着第一级企业的集聚程度和集聚预期而跟随集聚。包括装
备制造、钢铁、化工、农产品、石油、银行、保险公司、租赁机构等。
(二)外资大规模进入中国,大举并购中国企业
由于中国未来消费市场的诱惑、中国对资金和技术的极度渴求、外资经济入侵中国的战略策划,从明年或后年开始,外资将全面进入中国资本市场和实体经济领域(除中国政府严令禁止的传媒和通信市场等外),增加对中国经济的参与、主导、控制程度。当前,所有外资都在观望和等待中国经济的恶化和探底,如果国际环境和国内形势出现长期恶化苗头,外资将倾巢而动:一是外资会抄底中国企业,大
举收购兼并中国企业,整合改造原企业资源,快速抢占中国市场。二是将直接在中国投资建厂,布局设点,直接抢占新兴产业和传统产业国内市场份额。三是参与中国各地的基础设施建设和社会民生建设。正所谓“福祸相依”,危险也是机遇,外资进入能带来资金和技术,也能逼迫国内企业加快改革创新步伐,物价也能得到有效降低,中国正确利用好本次机遇将对中国带来重大发展机遇。
最终,中国会根据资源供给关系、产业集聚度、经济辐射度、地域交通等因素而自发形成新的经济区划,新型经济区将遍布全国,引领并带动全国经济发展。这种洗牌是中国不得不面对的,这个机遇期也是自80年代改革开放以来,中国迎来的最大的发展机遇。但新型经济区与目前长三角、珠三角、环渤海、成渝等老经济区不同。长三角等经济开发区是重视GDP的单一出口加工经济区,由于出口市场一致和产品同质化,经济区内存在重复建设和激烈竞争,实际收益效率不高;新型经济区是以提高本区域内社会消费和百姓民生的质量和数量为发展目的,其产业门类健全,一、二、三均衡建设,经济和民生同步发展的新兴经济体,由于市场相对独立和固定,新型经济区之间竞争相对很少,更多优势企业不单纯以价格取胜,更多关注并提高综合服务效益和服务质量,因此,内生经济的扩张发展、深度发展的意愿和动力强劲。
范文二:中国经济发展趋势
中国经济发展趋势
未来5,10年左右,国际过剩资本很多,需要寻找投资的去向,而中国则是它们首选,因此大量的过剩资本将进入中国,就压迫人民币升值,会产生中国的房地产泡沫和股市泡沫。这不能说是一件坏事,因为人民币升值了,值钱了,我们可以拿着它,到外国去留学、去旅游,因此很高兴,就像10年前的日本和5年前的美国。这也应该是个好事,就是中国人一下子就富起来了。
问题在于这种财富突然增长,会造成我们的虚胖,这就需要在这个过程中保持清醒头脑,就是在虚胖的时候,要注意骨头和肌肉还要练习。不要因为胖的结果,最后又有心脏病又有血压高,最后又说胆固醇也高,最后爬不动了,这就会影响中国的经济的正常运转。
一,未来几年里人民币会升值
现在对于中国加入WTO主要的看法,说是加入WTO以后,是短期冲击比较大,中长期看好。在我看来,这样的话是没有任何意义的,因为前途总是光明的,道路总是曲折的。这样的判断,是在任何时候可以用在任何问题上,永远没有错误。但是,也可以说是没有什么用处的。
在未来的几年,外资会大量进入中国,使中国出现一个压迫人民币升值的局面,使中国的财富有一个突然的膨胀,所以宏观形势应该是相当不错的,而不是不好的。但是同时这种宏观上的虚胖,会掩盖结构上的重大的冲突。如果做不好的话,那么对中国的产业是非常不利的,这样的话,几年之后,等到西方世界经济恢复过来之后,中国就可能出现很重大的危机。所以重要的是在这几年,在宏观形势比较好的时候,我们能够把自己的事情做好。
二,中国不能像小国那样走依附性发展的道路
对于自由贸易和全球化,中国有自己的特殊的国情。一个方面,要接受自由贸易和全球化。另一方面,要注意到自己的二元结构问题、自己的人均资源极端短缺的问题,注意到大国和自己的特殊的、文化的问题,注意到自己的地缘政治关系问题,所以,中国不能够像小国那样走依附性发展的道路。在全球化中,中国要有自己特殊的立场和利益。既然是这样,那就出现了理论上的争论,就是比较优势怎么理解。因为在外贸上的比较优势理论,是自由贸易最基本的理论基础,如果对自由贸易提出质疑的话,就不能不对比较优势这个基本理论做一个自己的比较独立的一个阐述。
所以讲WTO,还是用理论做线索的,说的就是这个比较利益的动态性。这个比较利益本来就是动态的,从来不存在一个静态的比较利益,它讲的就是一个国家。
亚当斯密讲的是绝对比较优势。假设两个国家,一个国家劳动力比较充分,
另一个国家资本比较充分。那么,每个国家就应该去集中生产比较优势的部分,谁比较多,那么成本就比较低,这样的话,再进行交换,交换双方就都会获得自己的利益。
这个东西,在经济理论上是没有问题的。但是亚当斯密强调了比较优势的动态性,就是说你这个国家劳动力比较丰富,他那个国家资本比较丰富,或者还有一个国家,比如说中东产油国,它就是资源比较丰富,显然就是它向我们出口石油了,这是不可变的,是先天形成的。但是,你的劳动力和资本的比较优势,就是后天形成的,不是说你生来就永远不变的。
但是,到了李嘉图讲到这个比较论的时候,实际就是比较静态化了。他在把绝对优势变成相对优势的时候,在外贸上的效用是比较实用了,但是大家对这个问题的理解,趋于静态化了,就是说无论是绝对的还是相对的,都可以搞自由没有。比如说中国和美国。现在,中国就是劳动力丰富,美国就是资本丰富,或者说美国是世界上绝大部分高科技发明的来源地。按照这个道理,中国就是用一亿条裤子,去换美国的一架波音飞机,这符合我们的现实,叫现实比较优势。所以许多经济学家就是这么主张的,说你中国有这么多过剩的人口,加入WTO之后,引进大量的加工厂等等。他把它说成一个非常好的事情。就是说,劳动力可以和外国资本相结合,解决就业,这个当然是对的。
但是中国的比较优势会不会变化呢,他们说是可以变化的,是可以逐渐升级的。经济学的主流派一直是这个意思,但这里面有误导成份。这样的话,在理论上的比较优势的动态性,往后发展,实际一直说的就是它的动态,只不过在制定政策的时候,总是要从现实的比较利益出发。再加上很多国家保护的失败,所以以国家保护来创造新的比较利益的这样的思路,特别是在这20年以来,在全世界的经济学话语权基本上被新自由主义所控制以后,就一直被妖魔化,被批判,甚至被大家唾弃,说这个根本就是错误的。这样的话,对一个大国制定战略,是有极重大的影响。
三,中国应该扶持自己的战略产业
按照比较优势的变化,按照它的动态性,来看一看中国在发展过程中,它的比较利益是怎么变化的。
从1949年开始的30年,中国是计划经济高度集中资源,国家高度保护,用这个办法,是人为地创造了自己的比较优势。就是中国本来什么都没有,它就用权力强行地提升。这样,30之后,中国成为了一个重工业占70,的国家。
这样的话,所以这一段历史,我不同意用自由贸易的理论来否定这一段。后边一段,当然它积累到一定程度的时候,就要转换机制。
所以第二阶段,在80年初期,中国就转向了以市场为导向,这个时候出口的是资源密集型产品,就是出口石油、粮食和土特产品。这维持不了几年,中国自己的经济发展起来了,石油自己就不够用了,很快地就丧失了这个比较优势。到
80年代末期,制成品,就是各种各样的制成品,当然是比较低级的了,就在1989年左右占了85,,就是代替了资源型产品出口,这个如果按照市场经济来说,那是开始,中国的劳动密集型真正的优势开始发挥作用了。到90年代,中国劳动密集型的优势继续发挥,相当部分依靠的是加工贸易,就是大量的外资把设备引到中国来,中国把劳动力给他们。
这个当然是成功的。中国的出口从1978年的90亿美元,增长到去年的2500亿美元,出口的结构,就是我们的比较利益是在升级。就是按照市场经济和全球化的思路,也在升级。加入WTO以后,还会继续升级。那就是说,世界资本与劳动力相结合的产业,会搬到中国来。比如说日本的造船业、钢铁业,甚至像美国的飞机制造,都会相当多地搬到中国来。
但是,关键是人家要你给它做配件,你只能配给它一些零件。在基本的控制上,是它控制的,这一点,希望大家不要忘记。所以说,中国成为最大的加工中心,意味着我们利用外资和我们的劳动力相结合,使中国的经济更加繁荣。但是大家不要忘掉,这是外国的跨国公司控制了最基本的东西,是技术,是渠道。它的知识产权、股份都是其次的,谁拿多少股份,并不是很重要的。所以说,实际上这一条思路,就是外国的跨国公司来整合中国的产业,以它们为主导来整合中国的产业。
这样的一条路,我是赞成的,这一点和大多数人并没有区别,我只不过是说还有别的。这一条思路不能够成为中国发展的主导思路,主导思路应该是由国家扶植战略产业,培养我们的动态的比较利益。这主要指的是,只有大国才能承担的战略产业。我指的就是核,首先就是核工业,就是核武器、核潜艇、核电站。
第二个,就是航天,航天指的是导弹、卫星。
第三个,就是航空,航空现在有重大的争议。中国的军事飞机,一直是我们独立生产,而且生产得不错。但是大型民航客机这一部分,现在基本上没做。现在基本上买波音和空中客车。有人说你就别做了,这个东西已经被两家所垄断了你做又赔钱,你也做不下去,你技术也不行,等等。中国的航空工业做不做,或者说你做,你就融入波音飞机的全球化生产体系,全球化生产体系就是说,美国只控制它的技术标准和知识产权,80,,90,的零件,现在是放在日本和韩国。美国是不让日本自己造飞机的,日本的能力肯定是可以做的,但是就不让它做,在政治上卡它,因为它们之间有《安保条约》,以《安保条约》的名义不让日本独立生产飞机,让日本给它做配件,韩国也是这样。中国是不是以后也要这样啊,
我认为,中国应该独立设计自己的标准和自己的知识产权,以国家力量长期扶植像这样的战略产业,这肯定是要赔本的,赔本也要干。在这个问题上,不能讲市场化,或者说市场化和全球化是讲长期的,就是一个大国要长期培养自己的动态比较利益。比如欧洲空中客车。4个国家联合搞,一直赔本,空中客车,我认为它一直就没赚过什么钱,就是亏本干的。这就是航空。中国作为大国,做不做飞机,很明显是有重大争论的。
第四个产业就是电子,特别是我们的芯片。
第五个就是常规军事武器。
第六就是一些能源方面的储备。
四,中国可以用劳动换取资源
就是中国真正符合这个比较利益的,而且必须只能照着做的,就是这个,以劳动换取资源。中国缺乏耕地,缺乏水、缺乏石油,所以只能进口美国粮食。进口美国粮食,就是进口美国的水和土。而且我们少生产一吨粮食,可以省一千吨水,所以中国出口劳动密集型产品,要多进口石油,多进口些粮食,这也是没办法的事情。
但是,这样的话,对中国的农村,就是相当大的冲击。现在,已经有一亿五千万的过剩人口,再过几年,沿海地区要吃进口粮食了。这样的话,中国的农村、农民的出路,很明显是要政府承担的,政府和社会用农村城镇化的办法,让农民进城。这个,国际资本、全球化是不管的,只能由中国人自己管。我们交换就交换了,这对中国是有利的,中国的耕地可以休耕。中国的耕地本来就不多,为了生产这么点粮食,一年三熟,用的化肥总量已超过了美国,长期这么用的话,土地要盐碱化的,现在其实已经盐碱化了。
问题在于农民收入怎么来,他们生产什么,做什么事情,启动内需是根本的一条,但是最根本的一条,是让农民进城。
据我估计,未来20年,16亿人口应该有70,进城,能够住上单元房。70,,那么就是说,20年之内,中国每年要有三千五百万人进城,平均每户是五个人的话,就是七百万户。进城就要盖房子,盖了房子才能够去买家用电器和家俱。这样的话,如果一户进城,可以带动十万需求,一年就是七千亿,足可以抵消我们出口的下降。只要农民进城成了气候,那么持续三年十年的经济发展是没有问题的。
最后一点,就是说,现在的形势对中国是非常有利的。特别是在9.11事件以后,美国经济及其价值观念受到了沉重的打击。世界经济进入萧条是毫无疑问的,我看三年五年、十年八年也缓不过来。全世界的那些政府们、有钱人们,一起替它维持,就是维持一个美国的股市、债市和汇市。我想就尽全力维持,能够不崩溃就不错了。在这种情况下,我认为这是文明之间的冲突。
范文三:中国应该如何发展 中国现在的经济发展趋势如何?
中国应该如何发展 中国现在的经济发
展趋势如何,
[标签:tupian]中国应该如何发展 中国现在的经济发展趋势如何,
一切都是个零,想想自己一路的辛酸,根本不甘心,于是继续包装自己,大众脸充胖子,穿金带银,名牌衣服,忽悠下面的人,说着违心的话,刺激他们继续发展,骗新人加入,只有这样,高级业务员才可以多捞一些钱回去,其实有没有吃好的,住宾馆,只有自己心里最清楚,估计偶尔来了新人或者是为了刺激下面的发展,住上一次吃上一次可能会有,并不是每天都如此的,因为高级业务员也并不是大家想想的那么风光,他们心里的苦,只有自己知道,这个行业自始至终,都是打掉牙往肚子里吞,有苦没处诉,好多人最后连家都回不了的,大有人在,最后我只能用两个字来概括行业这个行业,那就是 悲哀
/>
/>自
从
我
考
察
过这个行业开始,就每天困绕着我,我到
处查找资料、向过来人请教,经过漫长的两个月的苦苦思索,依然没有答案,从刚开始
认为它是害人害已的传销,-
/>到后来坚信它是国家暗中支持的利国、利民、利
己、穷人翻身的千载难逢的良机,再到
后来明白这条路并不平坦,-
/>并不是人人都能成功上平台,再到后来又知道上了平台也不一定能拿到几百万
更别说一千多万,也
许到时候下面还有-
/>幸能继续发展的话,也许能分个百八十万,但是与付出的时间和青春,失去的亲情、友情,以及一生背负着慌言的负担,甚至担心上面有人胁迫下
面有人报复的巨大心理压力等等这些付出相比,-
/>区区这点钱又算得了什么呢,
行业里有句话说得非常好:“面对新生事物时,不要轻易的接受,也不要断然的拒绝~”,我做到了~我经过两个多月对这个行业的全面分析和思考,虽然还是没
有把这个行业看透,-
/>在从事的时间里,因为有很多,我知道的更多,了解的也更明
白时,我也做出了自己的选择,放弃这个行业,我知道我不能再
这样做下去。朋友,我愿为你解答心里的迷惑。。。。。
/>?9
/>??9
/>???7
/>????6
/>?????7
/>??????3
/>为???????7
/>你????????9
/>解?????????1
/>密??????????..
范文四:世界经济发展趋势与中国
作者:姜跃春
国际问题研究 2005年02期
一、新世纪世界经济发展几大发展趋势
(一)经济全球化向纵深发展
经济全球化是指生产要素超越国界,在全球范围内的自由流动,使世界各国相互依赖增强,以致相互融合成整体的历史过程。经济全球化是当今世界的一个基本特征,是社会生产力发展的客观要求和必然结果。上个世纪90年代以来,经济全球化趋势发展速度加快。
(二)区域经济集团化进程加速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不断加速,作为经济全球化一个阶段的区域经济一体化趋势迅猛发展。据世贸组织报告,目前各种形式的地区经济一体化组织有100多个,世贸组织95%以上的成员参加了一个或多个这样的地区组织。具有全球性影响的地区经济一体化组织主要有:欧盟(EU)、北美自由贸易区(NAFTA)、亚太经合组织(APEC)。除三大板块大型区域组织外,世界还有很多地区性合作组织,如2002年7月正式成立的非洲联盟,是非洲53个国家在实现政治和经济一体化的重要标志;中国与东盟自由贸易区进程启动,为东亚合作的进一步发展奠定了基础;上海合作组织的建立,表明成员国在安全和经济领域的合作迈出了实质性步伐。
(三)金融自由化发展趋势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国际金融市场的性质和功能发生了很大变化,它已不局限于为国际贸易和国际投资活动提供服务,而是呈现出日趋独立发展的势头。国际金融活动已经成为国际贸易和国际直接投资以外推动世界经济发展的重要动力。根据国际清算银行的调查,2001年以来,国际外汇市场日平均交易量仍在1.2万亿美元以上,相当于世界各国外汇储备总量的85%,是全球日商品和服务出口总值的70倍。随着金融工具的不断创新和国际私人资本的膨胀,金融衍生商品交易规模空前扩张。
(四)“知识经济”发展趋势。
上个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信息技术、计算机技术飞速发展,世界经济开始了由传统经济向知识经济的转型,许多发达国家纷纷建立了面向知识经济的国家创新体系,加强了知识创新和技术创新,加大了科技与知识的投入。在未来20-30年间,科学技术将会有重大的突破,从而导致一场新的产业革命。以信息技术、信息产业为主体的“知识经济”已经成为经济增长的重要源泉和新的增长点。
二、中国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世界经济宏观环境的发展变化对任何国家都是机遇和挑战。对经济增长持续居于世界经济增长前列的中国而言,机遇明显大于挑战。
(一)经济全球化有利于中国加速融入世界经济体系,但也将增加中国在国际经济竞争中的风险和困难
经济全球化能够实现生产要素的优化配置,推动技术、管理和信息的广泛应用和传播,从而促进经济增长。经济全球化主要表现为世界经济内在联系的密切性和外部互动的包容性,由它释放出来的巨大生产力动能,是推动世界巨变的根本动力。它将有力促进全球性经济结构调整、国际贸易扩大和资本流动加速。越来越多跨国公司进入中国市场,不仅为我国利用外资、引进技术、增加出口,实现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提供了难得的机遇,为我国企业进入国际市场发展壮大提供了巨大的舞台,还带来了现代管理经验和管理理念。
另一方面,由于经济全球化是在不公正不合理的国际经济旧秩序没有根本改变的情况下发生和发展的,是一把“双刃剑”。这种不合理经济秩序的运行将使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之间的贫富差距进一步扩大。
(二)区域经济集团化的趋势为中国在地区事务中发挥作用提供了平台,但与地区国家建立相互依托的合作关系存在相当难度
区域集团化对中国带来的重要机遇就是加速融入地区分工,有利于中国在世界经济竞争中争取主动。一方面,欧盟、北美和亚太三大区占世界国民生产总值的3/4和世界贸易的70%以上,它们内部市场一体化和经济合作的加强,商品、资金和技术的流量在区域内部以至区域集团之间都将增加,这对中国经济发展提供了有利的外部环境。另一方面,中国已正式参加亚太经济合作组织,排除了游离于区域集团化以外的不利处境,并可对亚太地区经济合作发展方向起积极影响。
区域经济一体化也造成贸易保护主义加剧,对中国不断上升的出口贸易带来种种限制。区域性经济组织形成与发展的一个重要动因是与外部竞争。世界上大大小小的区域经济集团已达110多个,这些集团都有一定的排他性。加上许多国家采取技术、环保、反倾销等更加严密的保护手段,加大了中国商品进入这些市场的难度。
(三)金融自由化引起的国际资本流动对中国引入资金有利,但国际金融资本对中国金融市场的冲击也将随之增加
在经济全球化加速,金融自由化发展的过程中,国际资本流动出现三大新特点,一是短期投机性资本活跃,资本流动的速度加快,流动周期缩短;二是国际资本流人亚洲地区特别是那些市场容量和潜在需求比较大的经济体的数量正在逐渐增加;三是在世界经济特别是美国经济出现了持续10年的高速增长后,国际资本流动正在进入一定程度的调整,未来几年国际资本有可能增加对发展中经济和发展中地区流动,特别是向那些正在采取较大开放政策措施的国家和地区流动。
金融自田化带来的问题一是国际资金市场争夺加剧。国际官方发展援助大幅度减少,发达国家同发展中国家之间、发展中国家之间争夺资金的竞争日益激烈。二是资本尤其是短期资本流动加速,对发展中国家金融市场带来的冲击,从而对这些国家的经济安全带来一定挑战。1997年东亚地区出现金融危机的原因之一就是发达国家短期资本对东亚发展中国家金融市场的冲撞所致。
(四)知识经济将加速中国经济结构调整,为中国经济加速发展带来空间
在经济全球化和新科技革命的背景下,新一轮全球互动式的产业结构大调整步伐加快,形成更加广泛的国际合作和更为激烈的国际竞争。为保持和提升国际竞争力,发达国家继而是新兴工业化国家及地区,在争相抢占高科技产业制高点和加快传统产业高科技化的同时,使得产业结构、企业结构、产品结构的调整得以在更广阔的范围内展开。必将加快国际间产业与技术转移,技术扩散效应也进一步增强,为中国企业发展带来新机遇。
三、关于中国对策的思考
(一)完善全方位的对外开放格局,开拓国内外两个市场
经济全球化、区域经济一体化和知识经济的发展趋势均是在全球经济框架下进行的。要抓住机遇就必须不断扩大经济的全方位对外开放。1978年以来,中国经济已经实现了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的根本转变,实现了从封闭到开放的变革。但面对世界经济发展的新趋势,中国经济的开放还远远不够,应抓住经济全球化和加入WTO的有利时机,进一步推进对外开放,大力发展开放型经济,完善全方位、多层次领域的对外开放新格局,以不断增强国际竞争力。坚持市场多元化战略,继续实施以质取胜、“科技兴贸”的战略,优化出口商品结构,提高出口商品的科技含量和附加值,努力扩大出口。积极参与国际多边经济活动,为商品、资金、技术、人才、信息交流创造更便利条件,更多更有效地利用外部资源、资金、技术、人才市场和管理经验,为深化国企改造,西部开发,高新技术发展服务。着力培育实力雄厚、竞争力强的大型企业和企业集团,并发挥这些企业在国际市场的资本营运、技术创新、市场开拓等方面的优势和能力,不失时机的参与国际竞争,谋求最大经济利益。积极实施“走出去”的开放战略。积极利用国外资源,不断开拓国际市场,增加国家经济发展的动力和后劲。只有大胆地积极地“走出去”才能弥补国内资源和市场的不足,才能把自己的技术、设备、产品带出去,也才更有条件引进更新的技术,发展更新的产业,以利更好地参与全球化的竞争。
(二)制定稳健的经济安全战略,抵消世界经济新趋势对中国的负面影响
经济全球化的进程和区域化进程主要是由西方发达国家推动和主导的。中国在参与世界经济进程的同时,必须捍卫国家主权,规避各种政治和经济风险。按照改革和发展的总体部署,建立和完善适应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国家经济安全保障体系和机制至关重要。在不断增加的国际合作与竞争中,还应注意保证国家对经济市场化、国际化进程中的主导控制权,保证国民经济的自主发展能力,以加快缩短同发达国家的经济技术差距,提高中国的国际经济地位。强化防范金融风险能力和危机管理能力,防止经济发展的大起大落,在维护稳定的条件下,力求国民经济的迅速发展。
(三)确立面向知识经济的发展思路,实现中国经济的跳跃发展
一种新兴经济的出现需要国家制定与之相适应的经济发展战略。当今世界上许多国家正修改和制定经济发展战略,以抢占二十一世纪经济发展的“制高点”。美国在20世纪80年代初期制定的高科技发展战略,领先实现了向知识经济的转变;日本也正着手实现从“技术立国”向“科技创新立国”的战略转变。对一个尚未完成工业化的中国来说,在考虑到传统产业的发展的同时,更要注重新兴高科技产业的发展。面对世界发展的新趋势,宜修订现有的发展战略,制定面向知识经济时代的新战略。一方面要用科技发展新兴产业,另一方面要用最新科技去改造我们的传统产业,这样我们就能“两手抓、两手都硬”,实现传统产业和新兴产业协调发展,比翼齐飞。面对信息业在GNP中呈几何级数增长的特性,尤其应该注重制定合理的信息产业发展政策。要加强信息产业的科研投入和信息科技的应用,更要加大对信息产业基础设施的投入和对信息产业的宏观管理,使之走向规范化的发展轨道,以符合国民经济的发展要求。
(四)加大区域经济合作力度,推动多级化格局的进程
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发展将使多极化格局加快形成。欧洲联盟、北美自由贸易区、亚太经济合作组织三大区域经济集团将在未来竞争与合作中得到更快的发展。为此,加强区域经济合作特别是参与亚太地区周边国家的经济合作,不仅符合中国经济外向发展的需要,也是积极参与推动世界经济走向多级化的重要一环。亚洲虽有东盟,但真正意义上区域经济联盟尚未建立。为了创造一个有利的周边环境,为了在与欧盟、北美自由贸易区竞争中处于更加有利的地位,为了能更好地抵御外来冲击和一旦受冲击后便于摆脱危机,度过难关,中国应积极加强与日本的沟通与合作,推动亚洲区域经济联盟的形成;继续积极参与东盟与中日韩(10+3)领导人非正式会议,加强与东亚、东南亚地区国家经济、金融、外贸和外交关系,以在本地区发挥更大的作用。目前,正在酝酿的“东盟+3”模式是一个很好的方向,其中关键在于中日之间的合作和努力。切实加强与发展中日关系,对推进东亚以及整个亚洲地区的经济合作和一体化进程至关重要。
范文五:未来中国经济的发展趋势
未来中国经济发展趋势
第二方面是关于投资,投资到底有没有潜力?有人说我国的投资现在已经走到尽头了,但是大家想想,中国的人均资本量还是只有美国的1/7——这还是往高了说,事实上可能只有1/8左右。也就是说,我国再生产7倍以上的钢材应该没有问题。很多城市才开始修地铁,天津地铁刚刚动工,才修建了3条地铁,毕竟中心人口摆在那里,还有很多地铁要修。所以我国的投资增长速度不会也不应该很快地掉下来,有些人说会掉到10%以下,这个大概不太可能。我国现在全国储蓄率还有48%,过去6年间降了4个百分点,照这个速度我们要用10年的时间才能降到40%。而即使40%,仍然是世界上非常高的储蓄率,所以保持一定的投资增速应该没有太大的问题。
我更愿意看的是投入的这方面,高投入总是会有产出的。我不知道我国的大学生数量增长怎么样,科技人员经济增长数量怎么样,应该都在全面赶超。再看我国整个研发投入的情况,今年是2.1%左右,明年完成“十二五”规划应该没有太大困难,那么2020年我国达到12.5%或者12.7%是没有问题的。到那个时候,我们国家的人均收入也只有发达国家的1/4左右,甚至更少一点,也就是说我们的科技投入是超出很多国家的。而且,企业的研发投入也越来越多,他们的投入应该更有效率一些。
再看二战之后,由不发达经济体变成发达经济体的国家绝大多数在东亚,他们的共同点非常明显,就像托尔斯泰说的,幸福的家庭都是一样的,不幸的家庭有各自的不幸。和完全赶超的经济体比起来,中国符合了绝大多数幸福国家的特征:高投资、较高的人力资本,很高的科技投入,很高的制造业出口,比较稳定的宏观经济环境,比较稳定的政治环境,这些都是幸福家庭的特征;而不幸的家庭往往只是没有做到其中一个,那就没有成功。
与这些经济体相比,中国唯一不足的可能是,我们的基尼系数已经超过0.5以上了,不平衡程度要比他们大得多。如果未来十年要跨越所谓的中等收入陷阱,可能是要跨越由于不平等而带来的一系列的问题,特别是教育的不平等。更进一步说就是,已经进入劳动力的2.6亿人,他们的受教育水平太低了。
但是总体而言,我对未来经济十年的发展仍持乐观态度,认为维持在7%~7.5%的区间是没有问题的——当然我们不一定主要追求经济增长,但也没有必要把这个目标定得太低。如果定得太低的话,显然会打击大家对市场的信心,那样宏观经济政策就会出现一些偏差,因为之前就出现过这样的情况。1997年之后连续五年的通缩,对我们国家的经济打击还是非常大的,特别是对农民。希望未来我们不要再犯同样的错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