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一:我对传统文化的看法
我对传统文化的看法
中国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它是中华民族的宝贵财富。中华五千年,传统文化十分丰富。诸子百家和历代众多名家的著作是传统文化,各地民风民俗是传统文化,人们的思维方式也可以是传统文化。
中国传统文化在其形成、发展和演变的历史过程中,融铸了大量的本土文化和外来文化的要素,形成了保罗天地、蕴含人生的科学体系,并且历久不衰,至今仍以顽强的生命力发展着、绵延着和创造着,因此我觉得弘扬传统文化,意义十分重大。
中国的传统文化强调人自身道德品质的完美、完善。目前,人们总是感觉到一种很矛盾的现象,即一方面是人们物质生活水平普遍提高,而另一方面却是社会上一些人的人文精神、文化品格的衰落。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是与社会上普遍存在着轻视文化、贬低文化甚至反文化的现象以及缺乏人文教育有关。因此,中国传统文化的学习在今天显得尤为重要。 对于我国的传统文化,特别是积极的东西,我们要认真学习和借鉴。诸子百家的一些言论,在如今的做人、为政、管理等方面都可以运用。儒家思想在现今的经济学上也有所应用,道家思想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也很大,李约瑟博士曾说过:“中国人的特性中,很多最吸引人的地方都来自道家的传统。中国如果没有道家,就像大树没有根一样。”还有历代人文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方面的经典著作,都是宝贵的文化遗产。这些优秀的文化传统,我们必须继承和发扬,以促进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当然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学习并不是一味的盲从,我们也必须从历史的经验和教训中不断的总结反思,吸取优点,摒弃错误,一句话‘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比如,受到封建思想的影响而遗留下的种种恶习,我们应该摒弃,一些消极的思想,我们不能继承。
近年来,人们开始意识到要保护古建筑,而不是以牺牲古迹来换取城市面貌的现代化,有的地方还成立了孔子学会,这些都说明了人们意识到了传统文化在现代化建设中的积极作用。
面对传统文化,要辩证地认识它们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分辨其中的精华和糟粕。我认为优秀的传统文化必须继承下去,并且不断的创新、发展。
范文二:我对中华传统文化的看法-
我对中华传统文化的看法
接触了传统文化这么久~愈加感受到它的魅力。如今是信息爆炸的年代~东方与西方文化的大交融势不可挡~虽然每种文化都有它的独到之处~不宜将它们做出优劣之分~但我们终究要知道我们自己是谁~自己身体里流的是什么血液~哪一种文化才是属于自己的。
在上个星期六~著名的经典情商教育家钟积成老师和他的夫人到我们学堂来了~并且给我们讲了一些道理~虽然他们只是短短坐了一会儿~但钟积成老师说的话却给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他讲~西方现在传来了各种文化~但他们不究竟~中国的传统文化是究竟的。谁不想要究竟呢,大意是如此~但究竟这个词我记得十分清楚~这个词我觉得太恰当了~这不就是中华传统文化的最大优点吗,
我最近翻看了几本外国的童话书~像《天方夜谭》等等。我仔细斟酌其内容后发现~有很多主人公都是不劳而获得来的财富~他们本来什么也不是~有的还品行不端~之后有了各种奇遇~最终过上了“幸福美好”的生活~这些故事许多都大同小异~也是这一个模式。最后的结果~也只不过是获得了金钱、权利这些而已。这种内容绝不可取~从小就给孩子这些暗示~以后会怎么样~可想而知。
欧洲各国之间自古战争频繁~他们的文化也以此为主~英雄、国王、战争、财富、海盗、美女等等这些字眼频繁在他们的文艺作品中出现~这些最终会带给人什么,但这是正常的~因为他们没有一种流传久远的文化。一种文化经受几千年时间的考验~这种文化才是人类最宝贵的财富。中华传统文化当之无愧是这样的一种文化~但今天的华夏子孙却弃之不顾。
中华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我在此谨从我略为了解的音乐和武术两个方面来讲。宫、商、角、徽、羽也就是简谱中的1、2、3、5、6~这五音的讲究很大。中国文化中讲究“五”字~如五音、五行、五脏、五味等等~皇帝的称号也是“九五至尊”~所以说中国文化是融会贯通的~过去的君子有“六艺”~并非只偏一门。这个五音用十二平均律来讲~都是全音~全音可以让人的心静下来~而半音则会让人烦躁、郁闷。有人觉得~中国的音乐不好听~西洋乐听起来悦耳。中国的音乐其实是表现力最强的~古代人听琴声能听到曲中的各种景象~有的甚至能用琴声来交流~甚至用琴来鸣天道~移风易俗。今人只注重与高调与悦耳~却不知音乐的最大作用是调养人的内心。好的东西往往备受考验~隋唐时期~民间就常常流行龟兹乐、西凉乐等外来音调~现在的乐坛风格又大受外国影响~孔子曾经说过“闻其乐而知其德”~现代人如果再不放弃西洋乐的迷茫~重新发展中国的民乐的话~就会在靡靡之音中迷失了自我。
中国的武术不同于外国的格斗~外国的练武之人身体大多不好~长寿者更少~因为那些项目不知道内养~完全是以挑战极限的方式来加强自己。习练中国传统武术者如无意外~往往都比较长寿。因为中国武术是内外兼收~对武者的个人修养和身体内脏器的健康都有无限进境。有人会觉得~中国功夫是不是打不过外国的格斗呢,事实正好相反~外国人拼命锻炼身体素质、练肌肉~最终都有一定极限。而中国功夫让人的潜力发挥。科学研究表明~普通成人的肌肉同时向一个方向用力的话~可以轻松拉动三辆大卡车~人全身的血管连接起来可以绕地球几圈。因此中国传统武术大师的力量、速度各方面往往都是远远大于常人的能力极限的。但从上个世纪后~中国武术就被逐渐演变成格斗型的散打了~这是中国武者的悲哀~我们要找到民间高手~让中国功夫重现光彩。
西方人出于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恐惧~就想用西方文化来侵入中国人的大脑。所以~我们要做的事很多~我们要让中华传统文化发扬光大~回归到每一个炎黄子孙身上去。我觉得这其实并不困难~因为这种文化就流淌在我们每一个中华儿女的血液中~隐藏在我们的骨子里。
范文三:我对传统文化的看法
我对传统文化的看法
张世超 SC13214009
中国文化是迄今世界上最久远、最稳定、最辉煌、最丰富、最发达的文化之一。有文字记载的历史悠悠五千载,经历了萌生期、形成期、确立期、繁盛期和总结转型期几大时期。在中国文化的形成期,春秋时代,出现了诸子蜂起、百家争鸣的千古思想文化大景观,形成了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大解放浪潮。按照两汉司马谈和刘歆的划分,诸子主要为儒、墨、道、法、农、杂、纵横、名家等,成为中国传统文化思想理论的奠基石,深远地影响着后来中国文化的发展。
如今有很多学校开展古典诗文诵读活动,内容基本上都是那个时期的作品,并以儒家的典籍为主,旨在弘扬民族文化,陶冶情操,丰富思想。人们对传统文化的认可度也越来越高。中央电视台《百家讲坛》的收视率,于丹的《论语》心得一书的热销,就足以证明这一点。这些专家学者拉近了普通百姓与深奥莫测的古代典籍的距离。虽说对于丹、易中天等人的论述众人褒贬不一,但我觉得其影响力是不可低估的。这些学者毕竟唤起了人民群众对民族文化精髓的关注。中国科学院院士杨叔子指出,一个民族的凝聚力,主要体现在对本民族人文文化的认同程度。缺少人文精神的民族最终会走向虚无、走向异化。如此说来,当前国民对传统文化的追随,便是民族凝聚力逐渐增强的体现了,由此可见,诵读千古美文不仅是正确的,也是极其必要的。
我最喜欢的莫过于源自《周易》的一句话,“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中化民族传统文化的精神特质由此可见一斑。其大意是天体运行体现刚健精神,人亦效法天地而自强不息;君子的胸怀像大地一样宽广,德行像大地一样深厚,所以能滋长万物,承载万物,容受万物。这句话同时也是清华、北大两座高校的校训。
自立自强,刚健有为是中华民族的主流精神和民族性格之一,使中华民族得以生生不息,傲然屹立。这种自强不息的民族性格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志存高远
“志”是指某种坚定的信念,是对某种价值目标的宏愿和决心,同时也是追求人生目标,实现人生价值的一种强大精神动力。所谓“志不立,天下无可立之事。”“把志气奋发得起,何事不可做,”
二、刻苦坚忍
中华民族在几千年的历史长河中形成了吃苦耐劳的精神。这种刻苦并非心血来潮、一曝十寒,而是坚忍不拔,持之以恒。古人特别注重“守志”,强调志向的一贯性、稳定性和坚定性。苏轼说:“古之立大事者,不惟有超世之才,亦有坚忍不拔之志。”梁启超说:“人之大患,莫甚无恒。”中华民族在生存和发展的过程中形成了弘毅坚忍的性格。
三、逆境奋斗
中华民族在改造自然与社会的历史过程中,面对逆境,从来都没有被艰难险阻所吓倒,反而越是艰险越向前,百折不挠,越挫越勇。正如司马迁在《报任安书》中所列举的:“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赋《离骚》;左丘失明,厥有《国语》;孙子膑脚,《兵法修列》;”他本人在惨遭宫刑之后,忍辱负重,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发愤写成了千古名著----《史记》,
成为伟大的历史学家、文学家和思想家。
四、乐观进取
《论语》有“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语,表现出乐观进取的精神。
五、革故鼎新
《礼记?大学》中称赞“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历史上每当利弊日久时,总会有改革和革命运动,为清除积弊而变规变法,如北宋时王安石变法,清末时康有为、梁启超维新都体现了革故鼎新的改革精神。
几千年来,中华民族靠着上述自强不息的刚健精神,奋发进取,战天斗地,百折不回。这种精神成就了光辉灿烂、历史悠久的中华文化,在四大文明古国中,惟有中国文明绵延不断,生生不息。
“厚德载物”体现了传统文化中宽广仁厚、兼容并包的精神特质。也主要是儒家思想,既仁爱思想。
中国传统文化“厚德载物”的精神特质充分展现了中国传统文化博采众长、兼容并包的博大胸襟。海纳百川,有容乃大,使中国文化既有独创性,又有兼容性;既有统一性,又有多样性,丰富多彩,百花齐放。
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儒家的哲学思想虽然只是其中的一部分,但是确实有很多东西是值得继承和弘扬的,如注重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自强不息的奋斗、厚德载物的宽容以及“仁爱”精神、“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的律己观念、“立己立人,达己达人”的处世原则等。在当今世界,无论是经济发达的西方社会,还是正在崛起的中国,社会生活都面临着过度物质化功利化的问题。作为社会精神支柱的人生理想,价值观发生了偏差。然而人作为人的存在,还应是以智慧、德行和审美情趣为表现形式的文化存在。从这个意义上看,以注重心性,长于伦理为基础特征的中国传统文化能为现代人的迷失提供多方面的理性启迪。
因此,我们要主动、积极地阅读文化典籍,欣赏文学作品,考察文物古迹,真正了解我们的先人留给我们的遗产,将文化精华化为我们的良知、理性、美感等主体存在的一部分。还应该在思维方式、行为方式、价值判断、文化心理中自觉以优秀传统文化的标准要求自己,做适应时代发展需要、积极弘扬民族文化、宽厚仁爱、有创新意识的中国人。
范文四:我对传统文化的看法
1、我对传统文化的看法
2、浅析唐诗繁荣的原因
3、以大学校园生活为题材,写一篇文学作品,题目自拟,体裁不限
要求:
1、任选一题
2、不少于800字
3、用信纸书写,字迹工整,不要打印稿
我对传统文化的看法
中国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它是中华民族的宝贵财富。中华五千年,传统文化十分丰富。诸子百家和历代众多名家的著作是传统文化,各地民风民俗是传统文化,人们的思维方式也可以是传统文化。
中国传统文化在其形成、发展和演变的历史过程中,融铸了大量的本土文化和外来文化的要素,形成了保罗天地、蕴含人生的科学体系,并且历久不衰,至今仍以顽强的生命力发展着、绵延着和创造着,因此我觉得弘扬传统文化,意义十分重大。
中国的传统文化强调人自身道德品质的完美、完善。目前,人们总是感觉到一种很矛盾的现象,即一方面是人们物质生活水平普遍提高,而另一方面却是社会上一些人的人文精神、文化品格的衰落。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是与社会上普遍存在着轻视文化、贬低文化甚至反文化的现象以及缺乏人文教育有关。因此,中国传统文化的学习在今天显得尤为重要。
对于我国的传统文化,特别是积极的东西,我们要认真学习和借鉴。诸子百家的一些言论,在如今的做人、为政、管理等方面都可以运用。儒家思想在现今的经济学上也有所应用,道家思想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也很大,李约瑟博士曾说过:“中国人的特性中,很多最吸引人的地方都来自道家的传统。中国如果没有道家,就像大树没有根一样。”还有历代人文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方面的经典著作,都是宝贵的文化遗产。这些优秀的文化传统,我们必须继承和发扬,以促进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当然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学习并不是一味的盲从,我们也必须从历史的经验和教训中不断的总结反思,吸取优点,摒弃错误,一句话‘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比如,受到封建思想的影响而遗留下的种种恶习,我们应该摒弃,一些消极的思想,我们不能继承。
近年来,人们开始意识到要保护古建筑,而不是以牺牲古迹来换取城市面貌的现代化,有的地方还成立了孔子学会,这些都说明了人们意识到了传统文化在现代化建设中的积极作用。
面对传统文化,要辩证地认识它们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分辨其中的精华和糟粕。我认为优秀的传统文化必须继承下去,并且不断的创新、发展。
范文五: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看法
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看法
中国文化是迄今世界上最久远、最稳定、最辉煌、最丰富、最发达的文化之一。有文字记载的历史悠悠五千载,经历了萌生期、形成期、确立期、繁盛期和总结转型期几大时期。在中国文化的形成期,春秋时代,出现了诸子蜂起、百家争鸣的千古思想文化大景观,形成了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大解放浪潮。按照两汉司马谈和刘歆的划分,诸子主要为儒、墨、道、法、农、杂、纵横、名家等,成为中国传统文化思想理论的奠基石,深远地影响着后来中国文化的发展。
如今有很多学校开展古典诗文诵读活动,内容基本上都是那个时期的作品,并以儒家的典籍为主,旨在弘扬民族文化,陶冶情操,丰富思想。人们对传统文化的认可度也越来越高。中央电视台《百家讲坛》的收视率,于丹的《论语》心得一书的热销,就足以证明这一点。这些专家学者拉近了普通百姓与深奥莫测的古代典籍的距离。虽说对于丹、易中天等人的论述众人褒贬不一,但我觉得其影响力是不可低估的。这些学者毕竟唤起了人民群众对民族文化精髓的关注。
中国科学院院士杨叔子指出,一个民族的凝聚力,主要体现在对本民族人文文化的认同程度。缺少人文精神的民族最终会走向虚无、走向异化。如此说来,当前国民对传统文化的追随,便是民族凝聚力逐渐增强的体现了,由此可见,诵读千古美文不仅是正确的,也是极其必要的。我最喜欢的莫过于源自《周易》的一句话,“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中化民族传统文化的精神特质由此可见一斑。其大意是天体运行体现刚健精神,人亦效法天
地而自强不息;君子的胸怀像大地一样宽广,德行像大地一样深厚,所以能滋长万物,承载万物,容受万物。这句话同时也是清华、北大两座高校的校训。自立自强,刚健有为是中华民族的主流精神和民族性格之一,使中华民族得以生生不息,傲然屹立。这种自强不息的民族性格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志存高远 “志”是指某种坚定的信念,是对某种价值目标的宏愿和决心,同时也是追求人生目标,实现人生价值的一种强大精神动力。所谓“志不立,天下无可立之事。”“把志气奋发得起,何事不可做,”
二、刻苦坚忍 中华民族在几千年的历史长河中形成了吃苦耐劳的精神。这种刻苦并非心血来潮、一曝十寒,而是坚忍不拔,持之以恒。古人特别注重“守志”,强调志向的一贯性、稳定性和坚定性。苏轼说:“古之立大事者,不惟有超世之才,亦有坚忍不拔之志。”梁启超说:“人之大患,莫甚无恒。”中华民族在生存和发展的过程中形成了弘毅坚忍的性格。
三、乐观进取 《论语》有“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语,表现出乐观进取的精神。
几千年来,中华民族靠着上述自强不息的刚健精神,奋发进取,战天斗地,百折不回。这种精神成就了光辉灿烂、历史悠久的中华文化,在四大文明古国中,惟有中国文明绵延不断,生生不息。“厚德载物”体现了传统文化中宽广仁厚、兼容并包的精神特质。也主要是儒家思想,既仁爱思想。中国传统文化“厚德载物”的精神特质充分展
现了中国传统文化博采众长、兼容并包的博大胸襟。海纳百川,有容乃大,使中国文化既有独创性,又有兼容性;既有统一性,又有多样性,丰富多彩,百花齐放。 因此,我们要主动、积极地阅读文化典籍,欣赏文学作品,考察文物古迹,真正了解我们的先人留给我们的遗产,将文化精华化为我们的良知、理性、美感等主体存在的一部分。还应该在思维方式、行为方式、价值判断、文化心理中自觉以优秀传统文化的标准要求自己,做适应时代发展需要、积极弘扬民族文化、宽厚仁爱、有创新意识的中国人。
《大学语文》课程考查作业
作业类型1.?文学文化模块 2.?实用写作模块 作业题目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看法
班级13级化学三班 学号130703011315 姓名李晓敏 课程负责人 时间 作业评阅人 成绩
大学语文课程组
二零一四年一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