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一:学前比较教育(名词解释)
学前比较教育复习要点(名词解释)
1、 整体研究:整体研究是对某个国家或地区学前教育的各个方面进行全面的,综合的,纵横交错的研究。
2、 局部研究:局部研究是对某个国家或地区的学前教育的某个方面进行个别的,深入的,剖面的研究。
3、 专题比较:专题比较是把各个国家的同一类学前教育问题并列在一起进行比较研究,就这一类问题从比较是找出各国的不同特点和共同趋势。
4、 总体比较:总体比较是对世界各国学前教育的历史、现状和未来发展趋势作全面的综合比较研究,揭示各国学前教育制度和学前教育实践的总的特点和发展趋势。
5、 1817年,法国教育家朱利安了,出版了《比较教育的研究计划与初步意见》,奠定了“比较教育之父”的地位。
6、 1816年,英国的欧文在新拉纳克创办幼儿学校。
7、 1820年,英国的怀尔德斯平在偏离伦敦创办了一所幼儿学校。
8、 1913年,麦克米伦姐妹在英国创立保育学校,这所学校以确保贫民和工人家庭子女的健康、预防流行疾病为宗旨,在此基础上以福禄倍尔和蒙台梭利的方法教育儿童。
9、 费舍法案:1918年,英国国会通过《费舍法案》,正式将保育学校纳入国民教育制度中,并把保育学校的设立和援助工作全部委托给地方教育当局,规定除伙食费和医疗费以外,对保育学校学生实行免费入学,并对13所政府承认的保育学校实行国库补助。
10、哈多报告:1933年,英国颁布了《哈多报告》,(即关于幼儿学校以及保育学校的报告),这是推动英国幼儿教育理论和实践发展的极为重要的文献。
11、幼儿凭证计划:1995年,英国教育和就业大臣谢泼德公布了一项耗资为7、3亿英镑的幼儿凭证计划,规定发给家长1100英镑的凭证以支付幼儿教育的费用,使全国每个愿进学前教育机构的,年龄在4岁以上的儿童都能接受3个月的、高质量的学前教育。凭证计划的局限主要表现在不能帮助4岁以下的儿童。
12、编织学校:1770年,法国新教派牧师奥柏林创立编织学校,照顾和教育4—7岁的学前儿童。学前教师用以下课程训练儿童:编织、缝纫、阅读、唱歌、书法、背诵、算术、辨色,自然史、圣经等。
13、凯果尔:法国新型的学前教育机构“母育学校”的先驱,她具体领导了19世纪80年代法国学前教育机构的改革,促使政府将日间看护中心改造为母育学校,并将其纳入国民教育体系。
14、母育学校:母育学校以实施“母性养护及早期教育”为宗旨,对全体儿童进行体、德、智全面发展的教育。母育学校招收2—6岁的儿童,并根据年龄发展阶段编班。
15、巴乌利美托儿所:德国巴乌利美托儿所招收母亲从事日间农业劳动并已断奶的1—5岁的婴幼儿,重点在于保护其健康。保育所有良好的卫生条件和营养丰富的饮食,大力提倡户外活动。作为农忙季节的托儿所,教育在那里只是附带进行的,内容有语言训练、唱歌、社会道德训练和生活规律的培训。
16、弗利托娜幼儿学校运动:德国热心于幼儿教育事业的新教派牧师,在她的影响下,德国出现了幼儿学校运动。
17、福禄倍尔幼儿园:1837年,福禄倍尔在德国创办了一所学前教育机构。1840年,将其命名为“幼儿园”。与德国以往的幼儿保育机构不同,福禄倍尔的幼儿园以教育而非看护为主要任务,并以中上层家庭的儿童为对象。
18、青少年福利法:1924年,德国政府制定了《青少年福利法》,规定了儿童受教育的权利以及家庭教育在学前教育中的优先地位,基本奠定学前儿童教育的基调,即把学前儿童的教
育视为青少年福利事业,并规划青少年福利部门管辖。并提出“白天的幼儿之家”和加强幼儿教师的培训。
19、教育结构计划:1970年,联邦德国教育委员会在讨论《教育结构计划》时,也把学前儿童的教育纳入计划的构想之中。将整个教育系统分为初等教育、中等教育和继续教育三个领域,并把幼儿园3—4岁儿童的教育纳入了教育体系中的初等教育部分;把5—6岁的教育纳入义务教育。从此,学前教育成为整个教育系统中初等教育的一个组成部分。
20、德国学前教育机构的主要类型:体统的幼儿园;幼儿园俱乐部或游戏所、儿童店;根据不同教育家的名字命名的幼教机构。
21、情景教育论:教学应围绕学生的生活来进行,培养其应付未来生活的能力。
22、美国最早的学前儿童的教育机构是在欧文的影响下出现的幼儿学校。1825年,欧文在美国印第安纳州创办的共产主义公社“新和协村”的教育机构中,设有幼儿学校。在他的影响下,美国许多州都建立了幼儿学校。
23、1855年,舒尔兹创立了美国最早的幼儿园,招收的都是德国移民的孩子,教学用语也是德语。她用福禄倍尔的教育方法指导孩子,对当时的美国学前教育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24\、1860年,美国妇女皮博尔在波士顿创办了美国的第一所英语幼儿园。在美国人看来,她才是美国幼儿园真正的奠基人。皮博尔帮助创立了美国的第一所幼儿园教师培训学校。
25、美国幼教机构的类型:幼儿园和保育学校。
26、美国学前教育课程模式有:海伊斯科普认知取向课程模式、银行街模式、直接指导模式、发展适宜性课程、显性课程和零点计划课程。
27、1860年,在俄国出现了第一所幼儿园。
28、1869年,在彼得堡发行了俄国最早的学前教育刊物《幼儿园》,这份杂志的发行对于促进学前教育成为俄国教育学中的一个独立分支,发挥了积极的作用,成为俄国学前教育史上的一件大事。
29、提出教育民族性原则,对俄国幼教发展产生深远影响的教育家是乌申斯基。
30、《幼儿园教养员工作指南》:1938年,苏联教育人民委员会制定了《幼儿园规程》和《幼儿园教养员工作指南》,它是根据《幼儿园规程》编写的,它根据儿童的年龄特征,将幼儿园工作的任务、内容和方式等具体化了。
31、1876年,日本第一个学前教育机构—东京女子师范附属幼儿园正式开办。
32、日本一向有重视幼教师资培养的传统,幼儿园和保育所的教师均称为“保姆”。
1949年,文部省公布了《教谕许可法》和《教谕许可法施行令》,将幼儿园的保姆改称为“教谕”和“助教谕”,与小学教师是同级人员,并对“教谕”的任免作了具体规定。
33、日本现行的教育行政制度是依据民主政治原则和地方自治原则建立的中央教育行政和地方教育行政。日本的学制是“六三三四制”的单轨学制,义务教育年限从6年延长到9年。
34、澳大利亚高丽夫人儿童中心:1938年,联邦政府第一次介入幼儿教育领域,并在此领域作出了第二项大的举动—成立了高丽夫人儿童中心。联邦健康部出资在每一个州的省会建立一个高丽夫人儿童中心,之所以这样命名,是为了纪念高丽夫人对澳大利亚幼儿教育组织所作的巨大贡献。
35、新西兰《米德报告》:米德报告建议政府对各种学前教育机构,增加资金投入,建议政府关注家庭、社区和国家在学前教育中的相对作用。它在资金方面的建议对新西兰早期教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36、1975年,巴西教育部设立了下属部门学前教育协调局。它的主要目标是为学前教育制定细致的国家规划。
37、1982年,韩国制定并颁布了《幼儿教育振兴法》。该法将“新村合作幼儿园”更名为“新村幼儿园”,并把“农忙时期幼儿园”和“幼儿之家”并入其中。
38、《朝鲜人民民主义共和国儿童保育教养法》:1976年的《朝鲜民主主义共和国儿童保育教养法》:学前教育在费用上实行由国家和社会共同负担,使所有儿童从出生6个月开始到入学前在托儿所、幼儿园接受平等的免费教育。托儿所招收进幼儿园以前的孩子,幼儿园对4周岁至5周岁的儿童进行入学前的准备工作。
39、1938年,南非新教育研究基金会,召开了一次大型的国际教育会议。大会的直接影响是1939年南非成立了南非学前教育联合会。
40、《蒙台梭利教育法》:1909年,蒙台梭利总结了“儿童之家”的经验,出版了《适用于幼儿教育的科学教育方法》,也译为《蒙台梭利教育法》,全面阐述了她的教育思想和方法。
41、生理胚胎:人有和动物共同的由一细胞发育成胎儿过程的“生理胚胎期”。
42\、心理胚胎:从出生的“精神空白”到1岁左右形成和发展了许多心理感受点和器官的“心理胚胎期”。
43、“工作”:把儿童在“有准备的环境”中自发地选择和操作活动材料并经由专注于活动而有所发现和发展的活动。
44、“有准备的环境”1、必须是能够适合儿童发展的节奏和步调的环境;2、必须是儿童能够自由操作材料的环境;3、必须是对活动材料有所限制的环境;4、必须是有秩序的环境;
5、必须是与成人环境有关联的环境;6、必须是能够保护孩子并让孩子有安全感的环境;7、必须是对儿童有吸引力的美的环境。
45、“导师”是环境的提供者、自由的保障者、发展的协助者。
46、图式:图式是动作的结构或组织,这种结构或组织具有概括性的特点,可以从一种情景迁移到另一种相同或类似的情景中去。
47、同化:同化是把外界现实纳入到已有的认知结构中去的过程。
48、顺应:是改变已有的认知结构来适应外界环境的过程。
49、平衡:在主体对环境能动的适应过程中,同化与顺应这两种技能活动之间存在着一定的稳定状态,这种稳定状态就叫做“平衡”。
50、成熟:是指机体的成长,特别是神经系统和内分泌系统的成熟。
51、物理经验:主要指儿童在主动与物体作实际的接触并对接触的事物加以操作、捉摸而获得的经验。
52、社会经验:是指从个体与社会的相互作用,即人与人之间的思想观念的交流与人与人之间的相互作用中获得的经验,是儿童无法从和物体直接的相互作用的过程中得到的经验与概念。
53、皮亚杰认为,心理发展中最重要的,即决定因素是平衡化或自我调节。平衡化是儿童不断成熟的内部组织和外部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即儿童自我调节的过程,是一种动态的平衡。
54、多元智力理论:是指智力是多元的—不是一种能力而是一组能力,而且,这组能力中的各种能力不是以整合的形式存在而是以相对独立的形式存在。
55、《心智的结构》:在《心智的结构》一书中,加德纳首次提出并着重论述了他所谓的多元理论的基本结构。
56、非普遍性理论:是指儿童和成人进行的许多活动是发展性的但不一定是普遍性的,也就是说非普遍性领域指的是不是人人都能掌握的领域或发展的才能。
57、言语—语言智力:是指听、说、读、写的能力,表现为个人能够顺利而高效地利用语言描述事件、表达思想并与人交流的能力。如:演说家、作家和政治领袖丘吉尔。
58、音乐—节奏能力:是指感受、辨别、记忆、改变和表达音乐的能力,表现为个人对音乐包括节奏、音调、音色和旋律的敏感以及通过作曲、演奏和歌唱等表达音乐的能力。如:音乐天才:莫扎特。
59、逻辑—数理能力:是指运算和推理的能力,表现为对事物间各种关系如类比、对比、因
果和逻辑等关系的敏感以及通过数理运算和逻辑推理等进行思维的能力。 如相对论的提出者爱因斯坦。
60、视觉—空间智力:是指感受、辨别、记忆、改变物体的空间关系并借此表达思想和情感的能力,表现为对线条、形状、结构、色彩和空间关系的敏感以及通过平面图形和立体造型将它们表现出来的能力。如画家毕加索。
61、身体—动觉智力:是指运用四肢和躯干的能力,表现为能够较好地控制自己的身体、对事件能够做出恰当的身体反应以及善于利用身体语言来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情感的能力。如:美国篮球运动员迈克尔-乔丹。
62、自知—自省能力:是指认识、洞察和反省自身的能力,表现为能够正确地意识和评价自身的情绪、动机、欲望、个性、意志,并在正确的自我意识和自我评价的基础上形成自尊、自律和自制的能力。如:哲学家柏拉图。
63、交往—交流智力:是指与人相处和交往的能力,表现为觉察、体验他人情绪、情感和意图并据此做出适宜反应的能力。如:美国黑人领袖、社会活动家马丁-路德-金。
64、自然观察者智力:是指关于观察、分类、鉴别、乐于饲养、种植的能力,表现在对自然现象敏感和对探索大自然的热爱上。如进化论者达尔文。
65、方案教学:是一个教和学互动的过程,是教师和儿童共同展开研究性学习的土过程。
66、儿童的百种语言:儿童的百种语言意味着儿童用100种(多种)不同的方式或者100种(多种)不同的符号系统来表达他们的态度。儿童能够用文字来表示视觉,也能够用图象来表达声音,他们对各种媒介的运用,构成了儿童的一百种语言。
67、联合国《儿童权利公约》(1989):1989年11月20日,联合国大会一致通过了《儿童权利公约》。这个文献被誉为是“为儿童人权拟定种种保证的每一项国际法律文书”,该公约为保护儿童的合法权益和福利订立了54项条款,要求所有的缔约国保证18岁以下儿童的合法权益。公约可概括为4项基本原则:儿童的最佳利益原则,尊重儿童意见的原则,儿童生存保护和发展的原则,无歧视原则。
68、早期儿童教育:被视为一个统一的领域,现已为国际所公认。它包括托儿所、幼儿园和小学低年级。
69、家园共育:家庭、学校和社区三位一体对儿童教育的重要性。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就在《母育学校》一书中论述了家长在儿童教育中的重要意义。我国教育家陈鹤琴先生也在20世纪50年代就提出过家园合作的必要性。当今,家园共育是大教育观的体现,是幼儿教育现代化的重要内容,也是当今世界幼儿教育改革的大趋势。
范文二:学前比较教育名词解释
学前比较教育复习要点(名词解释)
绪论
1、朱利安: 1817年,法国教育家朱利安了,出版了《比较教育的研究计划与初步意见》,奠定了“比较教育之父”的地位。
2、区域研究:区域研究是指以国家或地区为单位,对学前教育的制度和实践进行研究。
3、 整体研究:整体研究是对某个国家或地区学前教育的各个方面进行全面的,综合的,纵横交错的研究。
4、局部研究:局部研究是对某个国家或地区的学前教育的某个方面进行个别的,深入的,剖面的研究。
5、问题研究:问题研究是对两个以上国家或地区的学前教育制度和学前教育实践进行的比较研究。
1
6、 专题比较:专题比较是把各个国家的同一类学前教育问题并列在一起进行比较研究,就这一类问题从比较是找出各国的不同特点和共同趋势。
7、 总体比较:总体比较是对世界各国学前教育的历史、现状和未来发展趋势作全面的综合比较研究,揭示各国学前教育制度和学前教育实践的总的特点和发展趋势。
英国
8、费舍法案:1918年,英国国会通过《费舍法案》,正式将保育学校纳入国民教育制度中,并把保育学校的设立和援助工作全部委托给地方教育当局,规定除伙食费和医疗费以外,对保育学校学生实行免费入学,并对13所政府承认的保育学校实行国库补助。
9、哈多报告(关于幼儿学校以及保育学校的报告):1933年,英国颁布了《哈多报告》,这是推动英国幼儿教育理论和实践发展的极为重要的文献。
10、《普洛登报告书》:60年代后期,在初、中等教育的压
2
力有所减轻以后,政府发布了《普洛登报告书》。该报告非常重视幼小衔接的问题,特别关注5岁以下儿童的教育,并对发展幼儿教育提出了许多具体建议。
11、幼儿凭证计划:1995年,“幼儿凭证计划”规定发给家长1100英镑的凭证以支付幼儿教育的费用,使全国每个愿进学前教育机构的,年龄在4岁以上的儿童都能接受3个月的、高质量的学前教育。
法国
12、编织学校:1770年,法国新教派牧师奥柏林创立编织学校,照顾和教育4—7岁的学前儿童。学前教师用以下课程训练儿童:编织、缝纫、阅读、唱歌、书法、背诵、算术、辨色,
自然史、圣经等。
13、凯果尔:法国新型的学前教育机构“母育学校”的先驱,她具体领导了19世纪80年代法国学前教育机构的改革,促使政府将日间看护中心改造为母育学校,并将其纳入国民教育体系。
3
14、1881年政令:1881年8月2日,法国政府发布政令,将各种教育机构的名称统一为“母育学校”,该政令指出:母育学校以实施“母性养护及早期教育”为宗旨,对全体儿童进行体、德、智全面发展的教育。
15、母育学校:母育学校以实施“母性养护及早期教育”为宗旨,对全体儿童进行体、德、智全面发展的教育。母育学校招收2—6岁的儿童,并根据年龄发展阶段编班。
德国
16、巴乌利美托儿所:德国巴乌利美托儿所招收母亲从事日间农业劳动并已断奶的1—5岁的婴幼儿,重点在于保护其健康。保育所有良好的卫生条件和营养丰富的饮食,大力提倡户外活动。
17、弗利托娜幼儿学校运动:德国热心于幼儿教育事业的新教派牧师弗利托娜,在她的影响下,德国出现了幼儿学校运动,各地先后建立了几十所幼儿学校。
18、福禄倍尔幼儿园: 1840年,福禄倍尔将在德国所创办的一所学前教育机构命名为“幼儿园”,与德国以往的幼儿
4
保育机构不同,福禄倍尔的幼儿园以教育而非看护为主要任务。
19、青少年福利法:1924年,德国政府制定了《青少年福利法》,规定了儿童受教育的权利以及家庭教育在学前教育中的优先地位。
20、教育结构计划:1970年,联邦德国教育委员会在讨论《教育结构计划》时,也把学前儿童的教育纳入计划的构想之中。把幼儿园3—4岁儿童的教育纳入了教育体系中的初等教育部分;把5—6岁的教育纳入义务教育。从此,学前教育成为整个教育系统中初等教育的一个组成部分。
21、功能论:功能论的目的在于运用所编制的程序或练习材料,使儿童获得一定的技能和技巧,促进学前儿童的智力发展。
22、学科论:以学科本身固有的结构为基础,来确定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促进学前儿童的智力发展。
23、情境论:情境论以德国教学改革倡导者鲁宾逊和巴西现代民族教育家费瑞尔的教育思想为理论基础,在情境论的教学活动中教师的主要任务是激发儿童学习得兴趣,而不是
5
简单地决定儿童应学什么。
美国
24、“先行计划”:1965年秋,美国开始在全国范围内实行先行计划,是实行学前教育机会均等的目标的一项重要计划。
25、海伊斯科普认知取向课程模式:发端于1962年的密歇根州的佩里学前教育研究计划,以帮助贫困的非裔美国学生在公立学校取得成功,是今天的美国最著名的早期教育课程模式。
26、银行街模式:银行街模式又称为发展的互相作用模式,继承了由杜威首创的进步主义教育传统,并由三位进步主义的早期先驱者:米歇尔、佩特和约翰逊加以发展
27、直接指导模式:它起源于行为主义心理学,是美国早期儿童课程大家族最具影响的一位成员,它由伯赖特和恩格尔曼在1966年创立的,其目的是帮助儿童达到与其年龄相符合的读、写、算水准,这种模式把相关的学习领域分解为许多技巧性很强的单元,以增强教学的可操作性。
6
28、发展适宜性课程:把适合儿童的发展作为决定课程质量诸因素中的重要因素,重视儿童的年龄发展特点,即个别儿童发展的差异,反映了课程发展的综合趋势。
俄国
29、《幼儿园教养员工作指南》:1938年,苏联教育人民委员会制定了《幼儿园规程》和《幼儿园教养员工作指南》,它是根据《幼儿园规程》编写的,它根据儿童的年龄特征,将幼儿园工作的任务、内容和方式等具体化了。
30、教学—训导型教学模式:在苏联的幼儿园教育实践中,教学—训导型教学模式成为主要的教学模式,在教学中强调教师的主导作用,儿童仅被视为接受某种教育体系影响的客体,偏向于面向全体的教育形式,按小学上课形式进行作业。
31、《学校教育法》:、《学校教育法》确定幼儿园是学校教育体系的一环,规定幼儿园是受文省部管辖的正规“学校”的一种,以满3岁至小学就学前的幼儿为教育对象,以“做好幼儿的保育工作,给予幼儿适当的环境,促进其身心发展”为目的,并具体规定了实现教育目的的五项目标及幼儿园教
7
师应具备的条件。
32、日本的第三次幼儿园教育振兴计划:1991年文部省又策划、制定和公布实施了战后第三次幼儿园教育振兴计划(十年计划),要求到2001年,让所有希望入园的3~5岁的幼儿都能入园。
其他国家
33、巴西学前教育协调局:1975年,巴西教育部设立了下属部门学前教育协调局,为学前教育制定细致的国家规划。
34、瑞典父母教育:1979年,瑞典议会通过决议,由各地省政府负责开展父母教育活动,从此,凡是即将要当父母的夫妇,在怀孕期间就要开始接受这项教育。在儿童成长过程中,父母还需要经常到儿童护理中心接受指导。
35、澳大利亚高丽夫人儿童中心:1938年,联邦政府第一次介入幼儿教育领域,并在此领域作出了第二项大的举动—成立了高丽夫人儿童中心,解决这些与贫穷紧密相关的问题,这样命名,是为了纪念高丽夫人对澳大利亚幼儿教育组织所作的巨大贡献。
8
36、悉尼幼儿教师学院:1932年,悉尼开办了一所幼儿教师学院,主要是为日间托儿所和幼儿学校培训教师,它标志着儿童保育和幼儿园服务的进一步分化。
37、新西兰毛利语言所:语言所起源于1982年的毛利文化再生运动,此运动的主要目的在于支持和鼓励使用毛利语言和文化,1989年,语言所成为新西兰的第四大学前教育机构。
38、新西兰《米德报告》:米德报告建议政府对各种学前教育机构,增加资金投入,建议政府关注家庭、社区和国家在学前教育中的相对作用。它在资金方面的建议对新西兰早期教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39、韩国新村幼儿园:1982年以后, “新村合作幼儿园”更名为“新村幼儿园”,并把“农忙时期幼儿园”和“幼儿之家”并入其中。
40、《朝鲜人民民主义共和国儿童保育教养法》:1976年的《朝鲜民主主义共和国儿童保育教养法》规定:学前教育在费用上实行由国家和社会共同负担,使所有儿童从出生6个月开始到入学前在托儿所、幼儿园接受平等的免费教育。
41、南非学前教育联合会:南非学前教育联合会成立于
9
1939年,它最初的目的是满足“南非学前儿童的兴趣,不论种族、阶段、政治派别或信仰”1974年,它改名为南非幼儿教育联合会,它是国际幼儿教育联合会的一个组成成员,该组织在学前教育领域做出了巨大贡献。
蒙台梭利
42、生理胚胎:人有和动物共同的由一细胞发育成胎儿过程的“生理胚胎期”。
43、心理胚胎:从出生的“精神空白”到1岁左右形成和发展了许多心理感受点和器官的“心理胚胎期”。
44、“工作”:对某一活动产生兴趣并进行活动的基础上,对该活动表现出专注并最终有所发展才可以被称为工作。
45、“游戏”:对某一活动产生兴趣并开始进行活动就可以被为游戏。
46、“有准备的环境”:是蒙台梭利教育方法的根本和核心,教师正是通过为儿童提供“有准备的环境”,包括软件和硬件,并引导和帮助儿童在与“有准备的环境”的相互作用中达到自身的发展。
10
皮亚杰
47、图式:皮亚杰认为人的智慧和人的身体一样都有一定的结构,人的智慧结构就叫做图式,也叫做认知结构 ,是人的头脑对外界环境作出较为恒定的反应一种方式。
48、同化:同化是把外界现实纳入到已有的认知结构中去的过程,是主体活动队环境能动适应的一种形式。。
49、顺应:是改变已有的认知结构来适应外界环境的过程。
50、平衡:在主体对环境能动的适应过程中,同化与顺应这两种技能活动之间存在着一定的稳定状态,这种稳定状态就叫做“平衡”。
51、成熟:是指机体的成长,特别是神经系统和内分泌系统的成熟。
52、物理经验:主要指儿童在主动与物体作实际的接触并对接触的事物加以操作、捉摸而获得的经验。
53、社会经验:是指从个体与社会的相互作用,即人与人之间的思想观念的交流与人与人之间的相互作用中获得的
11
经验,是儿童无法从和物体直接的相互作用的过程中得到的经验与概念。
54、平衡化:平衡化是儿童不断成熟的内部组织和外部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即儿童自我调节的过程,是一种动态的平衡。
加德纳
55、多元智力理论:加德纳提出了关于智力结构的新理论——多元智力理论,这一理论认为智力是多元的—不是一种能力而是一组能力,而且,这组能力中的各种能力不是以整合的形式存在而是以相对独立的形式存在。
56、非普遍性理论:是指儿童和成人进行的许多活动是发展性的但不一定是普遍性的,也就是说非普遍性领域指的是不是人人都能掌握的领域或发展的才能。
57、言语—语言智力:是指听、说、读、写的能力,表现为个人能够顺利而高效地利用语言描述事件、表达思想并与人交流的能力。如:演说家、作家和政治领袖丘吉尔。
58、音乐—节奏能力:是指感受、辨别、记忆、改变和表
12
达音乐的能力,表现为个人对音乐包括节奏、音调、音色和旋律的敏感以及通过作曲、演奏和歌唱等表达音乐的能力。如:音乐天才:莫扎特。
59、逻辑—数理能力:是指运算和推理的能力,表现为对事物间各种关系如类比、对比、因果和逻辑等关系的敏感以及通过数理运算和逻辑推理等进行思维的能力。 如相对论的提出者爱因斯坦。
60、视觉—空间智力:是指感受、辨别、记忆、改变物体的空间关系并借此表达思想和情感的能力,表现为对线条、形状、结构、色彩和空间关系的敏感以及通过平面学前比较教育名词解释图形和立体造型将它们表现出来的能力。如画家毕加索。
61、身体—动觉智力:是指运用四肢和躯干的能力,表现为能够较好地控制自己的身体、对事件能够做出恰当的身体反应以及善于利用身体语言来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情感的能力。如:美国篮球运动员迈克尔-乔丹。
62、自知—自省能力:是指认识、洞察和反省自身的能力,表现为能够正确地意识和评价自身的情绪、动机、欲望、个
13
性、意志,并在正确的自我意识和自我评价的基础上形成自尊、自律和自制的能力。如:哲学家柏拉图。
63、交往—交流智力:是指与人相处和交往的能力,表现为觉察、体验他人情绪、情感和意图并据此做出适宜反应的能力。如:美国黑人领袖、社会活动家马丁-路德-金。
64、自然观察者智力:是指关于观察、分类、鉴别、乐于饲养、种植的能力,表现在对自然现象敏感和对探索大自然的热爱上。如进化论者达尔文。
瑞吉欧
65、方案教学:方案教学是对瑞吉欧的幼教课程的最精辟的概括,是一个教和学互动的过程,是教师和儿童共同展开研究性学习的过程。
66、生成课程:1970年Betty Jones提出生成课程,“生成”强调计划是从儿童和成人的日常生活中、尤其儿童的兴趣中产生的,“课程”又意味着还有教师的计划部分,它同时考虑到自发性和计划性,它没有预先设定课程的目标、内容,发展没有时间限制,而结果也是无法预测。
14
66、儿童的百种语言:儿童的百种语言意味着儿童用100种(多种)不同的方式或者100种(多种)不同的符号系统来表达他们的态度。儿童能够用文字来表示视觉,也能够用图象来表达声音,他们对各种媒介的运用,构成了儿童的一百种语言。
各国学前教育比较
67、联合国《儿童权利公约》(1989):1989年11月20日,联合国大会一致通过了《儿童权利公约》。这个文献被誉为是“为儿童人权拟定种种保证的每一项国际法律文书”。
68、家园共育:家庭、学校和社区三位一体对儿童教育的重要性。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就在《母育学校》一书中论述了家长在儿童教育中的重要意义。我国教育家陈鹤琴先生也在20世纪50年代就提出过家园合作的必要性。当今,家园共育是大教育观的体现,是幼儿教育现代化的重要内容,也是当今世界幼儿教育改革的大趋势。
百度搜索“就爱阅读”,专业资料,生活学习,尽在就爱阅读网92to.com,您的在线图书馆
15
16
范文三:学前教育比较教育名词解释考试版
普洛登报告书英国官方首次在1967年的普弱等报告书首次肯定家长的积极作用。但是直到20世纪70年代,父母有权参加学校管理的观点才被人们接受。报告非常重视小衔接的问题,特别关注5岁以下的儿童的教育,并对发展幼儿教育提出了许多具体建议开放大学英国高等学校类型之一。1969年获得皇家特许状,1971年正式成立。基本上是一所函授大学,学生在家独立学习,使用广播电视和其他媒介手段,广播电视节目与书面教材相结合萨德勒是英国比较教育学家,比较教育发展的“因素分析时代”的先驱,是比较教育的因素分析法的主要创造者。他继承了比较教育在借鉴时代的务实精神,同时又提出“民族性”的概念和历史主义思想,开创了比较教育中的历史主义和因素分析的先河,对20世纪比较教育研究产生了深刻的影响独立学校英国的一种私立学校,不接受教育和科学部以及地方教育局的补助,按照规定,必须在教育和科学部登记注册,备案并接受检查它不属于公共教育制度自成系统,包括幼儿园预备学校和公学等《费舍法案》是英国国会正式将保育学校纳入国民教育制度中,并把保育学校的设立和援助工作全部委托给地方教育当局规定除伙食费和医疗费以外,对保育学校学生实行免费入学,并对13所政府承认的保育学校实行国库补助法案哈多报告(关于幼儿学校以及保育学校的报告)1933年,英国颁布了《哈多报告》,这是推动英国幼儿教育理论和实践发展的极为重要的文献罗宾斯高等教育报告英国1963年发表的一份高等教育改革报告。该报告强调“所有具备人学能力和资格并希望接受高等教育的青年都应该获得高等教育的机会”的原则,这成为60年代英国政府高等教育政策的基调,推动了英国高等教育的发展第三级学院英国1970年开始出现的实施第三级教育的机构,其对象主要是16-19岁年龄段的青少年,它既注重学术性的课程,又注重职业类课程,其目的是使学术在义乌教育之后继续进行学校,在掌握必备知识和技能之后再进行选择幼儿凭证计划1995年,“幼儿凭证计划”规定发给家长1100英镑的凭证以支付幼儿教育的费用,使全国每个愿进学前教育机构的,年龄在4岁以上的儿童都能接受3个月的、高质量的学前教育高等教育双重制1965年英国教育和科学大臣克洛斯兰提出的高等教育制度,把高等教育分成“自治”的大学和“公立”的多科技术学院,教育学院等两大部分,,两部分在管理。学术,经费,学制方面都有很大的差异教育标准处英国根据《1992教育(学校)法》成立的机构,取代原来的陛下督学处,负责英国中学校的督导工作编织学校1770年,法国新教派牧师奥柏林创立编织学校,照顾和教育4—7岁的学前儿童。学前教师用以下课程训练儿童:编织、缝纫、阅读、唱歌、书法、背诵、算术、辨色,自然史、圣经等母育学校以实施“母性养护及早期教育”为宗旨,对全体儿童进行体、德、智全面发展的教育。母育学校招
6岁的儿童,并根据年龄发展阶段编班技术高中法国高中类型收2—
之一,学制3年,收初中毕业生,主要任务是培养技术员和为高等教育的技术专业输送人才课时三分制法国20世纪60年代中小学教学内容改革的措施之一,1969年开始实行。把课程分为工具性、启蒙性和体育运动三部分。其中工具性课程安排在上午,其他安排在下午。由于课时三分制导致教育质量下降,1985年被取消观察阶段法国对初中头两年的称呼,该阶段的主要任务是通过教育观察儿童的能力和爱好,为以后得方向指导做准备方向指导阶段法国初中后两年(四年级,三年级)的称谓,在头两年观察阶段的基础上,对学生进行升学就业方向的指导高等教育改革指导法案法国在1968年通过的
一部高等教育改革法律,强调更具“学科相通、民主参与、自治自主”三项原则彻底改革大学组织法国徒教育中心法国短期职业教育机构,招收相当于初中毕业程度的16-20岁失业青年,学徒期为1-3年,每月至少到企业一个星期跟随师傅劳动和学习,成绩合格可获得“职业技能证书巴乌利美托儿所德国巴乌利美托儿所招收母亲从事日间农业劳动并已断奶的1—5岁的婴幼儿,重点在于保护其健康。保育所有良好的卫生条件和营养丰富的饮食,大力提倡户外活动职业补习学校德国职业学校类型之一,为受过一定职业教育或已经完成职业义乌的青年而开设,包括三年制的部分世纪制学校和一年的全日制学校两种类型。其毕业生可获得相当于实科中学毕业的证书,可以直接就业,也可以升入专科高中情境论情境论是70年代以后在德国出现的各种课程理论中的一种,之后追歼成为德国学前课程改革的主流,并很快由课程模式研究发展成为指导性的课程理论,情境论以德国教育改革倡导者鲁滨逊和巴西现代民族教育家费瑞尔的教育思想理论为基础。情境论的主要观点是教学应围绕学生的生活来进行,培养其应付未来生活的能力职业专科学校德国全日制的职业学校,招收完成了9年或10年义务教育的初中毕业生,根据不同职业领域要求的特殊性,学制1-3年不等,提供不同工种的职业培训德国的完全中学完全中学就是德国的传统文科中学,但它已从“精英”学校发展成为向广大学生传授最广泛基础知识的学校,它也是德国高等学校的预科学校1942年《青少年福利法》规定了儿童受教育的权利以及家庭教育在学前教育中的优先地位;基本奠定现代德国学前儿童教育的基调,即把学前儿童教育视为青少年福利事业,并划归青少年福利部门管辖;提出“白天的幼儿之家”加强幼儿教师的培养德国实科中学德国中等学校类型之一,学制6年,招收小学毕业生,通过普通教育和职业预备教育,培养工商业行政管理和社会部门的中级管理人员。和科学部登记注册,备案并接受检查,它不属于公共教育制度,自成系统,包括幼儿园预备学校和公学等教育结构计划德国教育审议会1970年提出的一种教育改革方案。该计划内容涉及教育的各种原则、基本问题、教育的基本领域、教师培养、教育管理、教育财政等一系列问题,其核心原则是教育制度应该是一个整体或一个统一体专科高中德国职业技术教育机构,一般招收实科中学毕业生或具有同等力学者,修业年限2年,目标是为学生就读高等专科学校做准备并提供资格汉堡协定1964年,联邦德国各州在汉堡签订了《联邦共和国各州之间统一学校制度的修正协定》(简称汉堡协定),对联邦范围内学制的统一作出了新的规定,成为各州学校制度改革的基础生计教育计划1971年美国联邦教育总署署长西德尼马兰提出“生计教育计划”,也称“马兰计划”。该计划要求以职业生涯为中心,把普通教育和职业教育结合起来,并把这种教育形式贯彻到小学、中学甚至高等学校的所有年纪之中恢复基础运动20世纪70年代中期美国兴起的教育改革运动,主要措施是严格纪律,缩减选修课,加强学术性课程先行计划1965年秋,美国开始在全国范围内实行该计划,这是实现学前教育计划均等目标的一项重要计划,以90%以上的生活在贫困线以下家庭的3-5岁儿童为对象,制定了多方面发展的目标与内容,帮助贫困儿童获得与富裕儿童同等受教育的机会综合招生制度美国高等学校招生制度之一,指高等学校在招生时综合考虑多种因素,如学生在高中学过的课程以及所获得的学分,在中学最后四年的平均成绩和在中学毕业班的名次,高校入学考试的成绩,中学教师、升学指导人员或校长的推荐信,
面谈的情况等美国的社区学院主要培养职业技术人员和向其它大学三、四年级输送人才,为学院所在社区的经济和社会服务,是高等学校中最低的一级小队教学美国等国中小学教学组织形式之一,由两名或两名以上在教学上默契的教师组成小队,根据一组学生的特殊教育要求,采用灵活的教学计划和分组方法,共同实施科学量化法美国比较教育学家诺亚和艾克斯坦提出的比较教育研究方法。该方法包括七个步骤:界定问题、提出假说、明确概念和指标、选择个案、收集数据资料、处理数据资料、说明结果和验证假说。这种方法注重计量和经验验证,促进了比较教育研究方法的科学化和精确化发展适宜性课程美国“发展适宜性课程”,把适应儿童发展作为决定课程质量的依据,注重儿童发展差异及课程的综合化。在批判书面化与学术化的儿童教育方式的同事提出游戏是儿童发展的主要方式和最好显示器,因而课程不应集中在狭隘的学术目标,而应提供积极的探索机会以便适应儿童个体差异及文化差异《退伍军人重新适应法》1944年美国国会通过《退伍军人重新适应法》,规定所有服役超过90天的退伍军人,都可以得到联邦政府资助以完成中等和高等教育。到1956年将有将近800万退伍军人得到了联邦的资助文理学院美国高等学校的一种类型,一般为私立学校,主要设置非职业性的文科和理科课程,以教学为中心,注意学生的人格塑造康德尔美国著名比较教育学家,因素分析时代的主要代表人物之一,代表作为《比较教育》,他并称萨德勒的历史主义观点,继承和完善了他的因素分析法,并且提出“民族主义”“民族性”“力量与因素”等重要概念研究型大学研究型大学是美国高等学校类型之一,主要是著名的私立大学和州立大学,目的在于培养创造、发明和研究人才。重视科学研究,科研成就突出,培养的博士和所示研究生质量比较高。连续教育体系前苏联和俄罗斯的一项教育改革措施,即在全国建立一个包括学前保育机构和校外机构,普通教育和职业技术教育。高等和中等专业学校各个环节以及干部进修和在培训在内的连续教育体系学前教育构想1989年苏联公布《学前教育构想》标志苏联第三次学前教育改革开始。强调儿童个性的全面发展提出“个性—定向相互作用模式”确定了苏联幼儿园改革基本原则教学—训导型教学模式在苏联的幼儿园教育实践中,教学—训导型教学模式成为主要的教学模式,在教学中强调教师的主导作用,儿童仅被视为接受某种教育体系影响的客体,偏向于面向全体的教育形式,按小学上课形式进行作业企业内职业技术教育日本职业技术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指企业对其职工进行的从录用到退休为止的长期的教育训练。其内容除了专门的技术教育、技能训练外,还包括经营教育、提高办事能力的教育以及作为企业职工的品质教育等日本的第一次幼儿园教育振兴计划1964年迪拜实行第一次幼儿园教育振兴计划(又称7年计划)旨在提高5岁幼儿入园率,要求使入园率达到60%日本的第二次幼儿园教育振兴计划1972年,日本实行第二次幼儿园教育振兴计划(又称十年计划) ,旨在提高4-5岁幼儿入园,要求4-5岁儿童全部入园。日本的第三次幼儿园教育振兴计划1991年,日本文部省制定和公布实施了战后第三个幼儿教育振兴计划,计划要求到2001年让所有希望入园的3-5岁幼儿都能入园。计划提出,国家应尽力对学前教育提供帮助高等专门学校日本实施高等职业教育的机构,学制5年招收初中毕业生,培养中级技术人员专修学校日本1976年开始设立的职业教育机构,包括设高中课程的高等专修学校、招收高中毕业生而设专门课程的专门学校和设一般课程的
一般专修学校,目的是培养职业和实际生活所需要的能力《儿童权利公约》1989年联合国为保障未满18岁儿童合法权利而制定的,四个原则儿童最佳利益原则尊重儿童意见原则儿童生存保护和发展原则无歧视原则依赖理论依赖理论最初在20世纪60年代产生于世界经
70年代开始,西方一些比较教育学家,济的研究领域中,自20世界
依赖理论把世界划分为西方发达国家构成的“中心”和主要由第三世界国家组成的“边缘”两大部分,并试图运用这种“中心-边缘”的总体关系模型来解释发达国家与不发达国家之间的不平等关系《米德报告》1988年,在政府任命下,由安?米德主持撰写针对儿童保育和教育的报告。报告建议政府公平地对待各种学前教育机构,增加资金投入,建议政府关注家庭)社区和国家在学前教育中的相对作用。它在资金方面的建议对新西兰早期教育产生了浣的影响社会经验指从个体与社会的相互作用,即人与人之间的思想的交流与人与人之间的相互作用中获得得经验,是儿童无法从和物体直接的相互作用的过程中得到的经验与概念悉尼幼儿师范学院1990年志愿组织在悉尼简历了澳大利亚第一所幼儿教师学院,开始培训本国幼儿园教师,虽然幼儿园教学是为年轻父女敞开大门的少数职业之一,但因学院收学费,幼儿园教师工资非常低,因此入学的妇女并不多言语—语言智力指听、说、读、写的能力,表现为个人能够顺利而高效地利用语言描述事件、表达思想并与人交流的能力。如:演说家、作家和政治领袖丘吉尔。音乐—节奏智力指感受,辨别,记忆,改变和表达音乐的能力,表现为个人对音乐包括节奏,音调,音色和旋律的敏感以及通过作曲,演奏和歌唱等表达音乐的能力逻辑—数理智力指运算与推理的能力,表现为对事物同各种关系如 类比,对比,因果和逻辑等关系的敏感以及通过数理运算和逻辑推理等进行思维的能力身体—动觉智力运用四肢和躯干的能力,表现为能够较好地控制自己的身体、对事件能够做出恰当的身体反应以及善于利用身体语言来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情感的能力。如:美国篮球运动员迈克尔-乔丹视觉一空间智力这种智力主要指感受、辨别、记忆和改变物体的空间关系并借此表达思想和情感的能力,表现为对线条、形状,结构色彩和空间关系的敏感以及通过平面图形和立体造型将它们表现出来的能力自知—自省能力指认识、洞察和反省自身的能力,表现为能够正确地意识和评价自身的情绪、动机、欲望、个性、意志,并在正确的自我意识和自我评价的基础上形成自尊、自律和自制的能力。如哲学家柏拉图交往—交流智力指与人相处和交往的能力,表现为觉察、体验他人情绪、情感和意图并据此做出适宜反应的能力。如:美国黑人领袖、社会活动家马丁-路德-金自然观察者智力指关于观察、分类、鉴别、乐于饲养、种植的能力,表现在对自然现象敏感和对探索大自然的热爱上。如进化论者达尔文蒙台梭利所指的“工作”儿童在有准备的环境中自发地选择和操作活动材料并经由专注于活动而有所发现和发展的活动逻辑,数理智力指运算和推理的能力,表现为对事物间各类关系的敏感以及通过整理运算和逻辑推理等进行思维的能力图式皮亚杰认为人的智慧和人的身体一样都有一定的结构,人的智慧结构就叫做图式,也叫做认知结构 ,是人的头脑对外界环境作出较为恒定的反应一种方式区域教育研究比较教育的研究领域之一,是指对世界上某个或某些在地理,经济,政治,文化等方面存在某些联系的地区教育发展现状的比较分析和研究冲突理论冲突理论是20世纪60年代出现的一种比较教育理论,包括新马克思主义和新韦伯主义两个学派。这
种理论认为,学校是不断再生产社会不公平、阶级差别和维持现存生产关系的机构,它主要传授与学习者所属阶段有关的价值观念和社会态度因素分析时代比较教育发展进程中的第二个阶段,起止时间为从20世纪初到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在这一阶段,比较教育在方法上一改过去那种孤立的研究和移植别国教育经验的做法,开始密切联系各国的社会文化和民族特性等因素来分析研究各国的教育。这个时期的重要比较教育学家有萨德勒、康德尔、施耐德、汉斯结构功能主义结构功能主义是20世纪五六十年代在比较教育领域流行的一种理论,代表人物是卡扎米亚斯、安德森、福斯特和亚当斯,该理论把教育看作社会整体的一个组成部分,担负着重要的社会功能。结构功能主义对比较教育的影响,主要表现在注重对教育与社会之间的关系的分析和研究。《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儿童保育教养法》学前教育在费用上实行由国家和社会共同负担,使所有儿童从出生6个月开始直到入学前在托儿所、幼儿园接受平等的免费教育。托儿所招收进幼儿园的孩子,幼儿园对4周岁至5周岁的儿童进行入学前的准备教育瑞典父母教育1979年,瑞典议会通过决议,由各地省政府负责开展父母教育活动从此凡是即将要当父母的夫妇,在怀孕期间以及儿童成长过程中都要接受教育和指导,以帮助家长用正确的方法引导孩子发展高丽夫人儿童中心1938年,联邦政府第一次介入幼儿教育领域,在每一州的省会建立一所儿童中心力图通过幼儿园事业解决与贫穷相关的问题,这些中心成为澳大利亚幼儿教育实践的典范新西兰毛利语言所语言所起源于1982年的毛利文化再生运动,此运动的主要目的在于支持和鼓励使用毛利语言和文化,1989年,语言所成为新西兰的第四大学前教育机构有准备的环境是蒙台梭利教育方法的根本和核心,教师正是通过为儿童提供“有准备的环境”,包括软件和硬件,并引导和帮助儿童在与“有准备的环境”的相互作用中达到自身的发展
范文四:学前比较教育名词解释专项复习
三、名词解释(每小题4分,共20分)
1.文献法:称为.文献法
2.直接教学模式
3.学前游戏小组
4.保育大纲(日本)
5.乌索娃
二、名词解释(每小题4分,共20分)
31.区域研究
32.巴乌利美保育所
33.图式
34.南非学前教育联合会
35.《儿童权利公约》
1、名词解释(本大题共4小题,每小题4分,共16分)
31.福禄贝尔幼儿园
32.蒙台梭利所指的“游戏”
33.先行计划
34.音乐—节奏智力
2、名词解释(每小题4分,共20分)
31.纺织学校
32.教学—训导型教学模式
33.新村幼儿园
34.多元智力理论
35.儿童的百种语言
3、名词解释(每小题4分,共20分)
31.专题比较
32.《关于幼儿学校以及保育学校的报告》
33.《教育结构计划》
34.生成课程
35.家园共育
4、名词解释题(本大题共4小题,每小题4分,共16分)
31.朱利安
32.福禄贝尔幼儿园
33.学校教育法(日本)
34.心理胚胎期
二、名词解释(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4分,共20分)
31.整体研究
32.《费舍法案》
33.巴西学前教育协调局
34.韩国新村幼儿园
35.加德纳的智力定义
二、名词解释(本大题共4小题,每小题4分,共16分)
31.专题比较
32.情境论
33.日本的第三次幼儿园教育振兴计划
34.交往-交流智力
二、名词解释(本大题共4小题,每小题4分,共16分)
31.幼儿凭证计划
32.教学—训导型教学模式
33.图式
34.《儿童权利公约》
二、名词解释(本大题共4小题,每小题4分,共16分)
31.1924年《青少年福利法》
德国政府于1924年出台,规定儿童受教育的权利以及家庭教育在学前教育中的优先地位。定下了德国现代儿童教育基调:即把学前儿童教育视为青少年福利事业,由青少年福利部管辖。提出建立“白天的幼儿之家”,训练修女担任看护工作,加强幼师培训。对战后联邦德国学前教育产生重要影响。
32.《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儿童保育教养法》
学前教育在费用上实行由国家和社会共同负担,使所有儿童从出生6个月开始直到入学前在托儿所、幼儿园接受平等的免费教育。托儿所招收进幼儿园的孩子,幼儿园对4周岁至5周岁的儿童进行入学前的准备教育。
33.“先行计划”
1965年秋,美国开始在全国范围内实行该计划,这是实现学前教育计划均等目标的一项重要计划,以90%以上的生活在贫困线以下家庭的3-5岁儿童为对象,制定了多方面发展的目标与内容,帮助贫困儿童获得与富裕儿童同等受教育的机会。
34.视觉---空间智力:这种智力主要指感受、辨别、记忆和改变物体的空间关系并借此表达思想和情感的能力,表现为对线条、形状、结构、色彩和空间关系的敏感以及通过平面图形和立体造型将它们表现出来的能力。
二、名词解释题(本大题共4小题,每小题4分,共16分)
31.编织学校
32. 1924《青少年福利法》
33. 教学—训导型模式
34. 新西兰毛利语言所
二、名词解释(本大题共4小题,每小题4分,共16分)
31.平衡
32.幼儿凭证计划
33.方案教学
34.联合国《儿童权利公约》
二、名词解释(本大题共4小题,每小题4分,共16分)
31.光谱方案
32.自知—自省智力
33.编织学校
34.皮亚杰所指的“社会经验”
二、名词解释(本大题共4小题,每小题4分,共16分)
31.幼儿凭证计划
32.福禄贝尔幼儿园
33.日本《学校教育法》
34.“有准备的环境”
二、名词解释(本大题共4小题,每小题4分,共16分)
31.蒙台梭利所指的“工作”
32.《费舍法案》
33.逻辑-数理智力
34.高丽夫人儿童中心
二、名词解释题(本大题共4小题,每小题4分,共16分)
31.新西兰毛利语言所
32.言语—语言智力
33.心理胚胎
34.哈多报告
二、名词解释(本大题共4小题,每小题4分,共16分)
31.《普洛登报告书》
32.平衡化
33.《米德报告》
34.瑞典父母教育
范文五:学前比较教育(名词解释)
学前比较教育复习要点(名词解释) 1、 整体研究:整体研究是对某个国家或地区学前教育的各个方面进行全面的,综合的,纵
横交错的研究。
2、 局部研究:局部研究是对某个国家或地区的学前教育的某个方面进行个别的,深入的,
剖面的研究。
3、 专题比较:专题比较是把各个国家的同一类学前教育问题并列在一起进行比较研究,就
这一类问题从比较是找出各国的不同特点和共同趋势。
4、 总体比较:总体比较是对世界各国学前教育的历史、现状和未来发展趋势作全面的综合
比较研究,揭示各国学前教育制度和学前教育实践的总的特点和发展趋势。 5、 1817年,法国教育家朱利安了,出版了《比较教育的研究计划与初步意见》,奠定了“比
较教育之父”的地位。
6、 1816年,英国的欧文在新拉纳克创办幼儿学校。
7、 1820年,英国的怀尔德斯平在偏离伦敦创办了一所幼儿学校。
8、 1913年,麦克米伦姐妹在英国创立保育学校,这所学校以确保贫民和工人家庭子女的健
康、预防流行疾病为宗旨,在此基础上以福禄倍尔和蒙台梭利的方法教育儿童。 9、 费舍法案:1918年,英国国会通过《费舍法案》,正式将保育学校纳入国民教育制度中,
并把保育学校的设立和援助工作全部委托给地方教育当局,规定除伙食费和医疗费以
外,对保育学校学生实行免费入学,并对13所政府承认的保育学校实行国库补助。 10、哈多报告:1933年,英国颁布了《哈多报告》,(即关于幼儿学校以及保育学校的报告),这是推动英国幼儿教育理论和实践发展的极为重要的文献。
11、幼儿凭证计划:1995年,英国教育和就业大臣谢泼德公布了一项耗资为7、3亿英镑的幼儿凭证计划,规定发给家长1100英镑的凭证以支付幼儿教育的费用,使全国每个愿进学前教育机构的,年龄在4岁以上的儿童都能接受3个月的、高质量的学前教育。凭证计划的局限主要表现在不能帮助4岁以下的儿童。
12、编织学校:1770年,法国新教派牧师奥柏林创立编织学校,照顾和教育4—7岁的学前儿童。学前教师用以下课程训练儿童:编织、缝纫、阅读、唱歌、书法、背诵、算术、辨色,自然史、圣经等。
13、凯果尔:法国新型的学前教育机构“母育学校”的先驱,她具体领导了19世纪80年代法国学前教育机构的改革,促使政府将日间看护中心改造为母育学校,并将其纳入国民教育体系。
14、母育学校:母育学校以实施“母性养护及早期教育”为宗旨,对全体儿童进行体、德、智全面发展的教育。母育学校招收2—6岁的儿童,并根据年龄发展阶段编班。 15、巴乌利美托儿所:德国巴乌利美托儿所招收母亲从事日间农业劳动并已断奶的1—5岁的婴幼儿,重点在于保护其健康。保育所有良好的卫生条件和营养丰富的饮食,大力提倡户外活动。作为农忙季节的托儿所,教育在那里只是附带进行的,内容有语言训练、唱歌、社会道德训练和生活规律的培训。
16、弗利托娜幼儿学校运动:德国热心于幼儿教育事业的新教派牧师,在她的影响下,德国出现了幼儿学校运动。
17、福禄倍尔幼儿园:1837年,福禄倍尔在德国创办了一所学前教育机构。1840年,将其命名为“幼儿园”。与德国以往的幼儿保育机构不同,福禄倍尔的幼儿园以教育而非看护为主要任务,并以中上层家庭的儿童为对象。
18、青少年福利法:1924年,德国政府制定了《青少年福利法》,规定了儿童受教育的权利以及家庭教育在学前教育中的优先地位,基本奠定学前儿童教育的基调,即把学前儿童的教
育视为青少年福利事业,并规划青少年福利部门管辖。并提出“白天的幼儿之家”和加强幼儿教师的培训。
19、教育结构计划:1970年,联邦德国教育委员会在讨论《教育结构计划》时,也把学前儿童的教育纳入计划的构想之中。将整个教育系统分为初等教育、中等教育和继续教育三个领域,并把幼儿园3—4岁儿童的教育纳入了教育体系中的初等教育部分;把5—6岁的教育纳入义务教育。从此,学前教育成为整个教育系统中初等教育的一个组成部分。 20、德国学前教育机构的主要类型:体统的幼儿园;幼儿园俱乐部或游戏所、儿童店;根据不同教育家的名字命名的幼教机构。
21、情景教育论:教学应围绕学生的生活来进行,培养其应付未来生活的能力。 22、美国最早的学前儿童的教育机构是在欧文的影响下出现的幼儿学校。1825年,欧文在美国印第安纳州创办的共产主义公社“新和协村”的教育机构中,设有幼儿学校。在他的影响下,美国许多州都建立了幼儿学校。
23、1855年,舒尔兹创立了美国最早的幼儿园,招收的都是德国移民的孩子,教学用语也是德语。她用福禄倍尔的教育方法指导孩子,对当时的美国学前教育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24\、1860年,美国妇女皮博尔在波士顿创办了美国的第一所英语幼儿园。在美国人看来,她才是美国幼儿园真正的奠基人。皮博尔帮助创立了美国的第一所幼儿园教师培训学校。 25、美国幼教机构的类型:幼儿园和保育学校。
26、美国学前教育课程模式有:海伊斯科普认知取向课程模式、银行街模式、直接指导模式、发展适宜性课程、显性课程和零点计划课程。
27、1860年,在俄国出现了第一所幼儿园。
28、1869年,在彼得堡发行了俄国最早的学前教育刊物《幼儿园》,这份杂志的发行对于促进学前教育成为俄国教育学中的一个独立分支,发挥了积极的作用,成为俄国学前教育史上的一件大事。
29、提出教育民族性原则,对俄国幼教发展产生深远影响的教育家是乌申斯基。 30、《幼儿园教养员工作指南》:1938年,苏联教育人民委员会制定了《幼儿园规程》和《幼儿园教养员工作指南》,它是根据《幼儿园规程》编写的,它根据儿童的年龄特征,将幼儿园工作的任务、内容和方式等具体化了。
31、1876年,日本第一个学前教育机构—东京女子师范附属幼儿园正式开办。 32、日本一向有重视幼教师资培养的传统,幼儿园和保育所的教师均称为“保姆”。
1949年,文部省公布了《教谕许可法》和《教谕许可法施行令》,将幼儿园的保姆改称为“教谕”和“助教谕”,与小学教师是同级人员,并对“教谕”的任免作了具体规定。 33、日本现行的教育行政制度是依据民主政治原则和地方自治原则建立的中央教育行政和地方教育行政。日本的学制是“六三三四制”的单轨学制,义务教育年限从6年延长到9年。 34、澳大利亚高丽夫人儿童中心:1938年,联邦政府第一次介入幼儿教育领域,并在此领域作出了第二项大的举动—成立了高丽夫人儿童中心。联邦健康部出资在每一个州的省会建立一个高丽夫人儿童中心,之所以这样命名,是为了纪念高丽夫人对澳大利亚幼儿教育组织所作的巨大贡献。
35、新西兰《米德报告》:米德报告建议政府对各种学前教育机构,增加资金投入,建议政府关注家庭、社区和国家在学前教育中的相对作用。它在资金方面的建议对新西兰早期教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36、1975年,巴西教育部设立了下属部门学前教育协调局。它的主要目标是为学前教育制定细致的国家规划。
37、1982年,韩国制定并颁布了《幼儿教育振兴法》。该法将“新村合作幼儿园”更名为“新村幼儿园”,并把“农忙时期幼儿园”和“幼儿之家”并入其中。
38、《朝鲜人民民主义共和国儿童保育教养法》:1976年的《朝鲜民主主义共和国儿童保育教养法》:学前教育在费用上实行由国家和社会共同负担,使所有儿童从出生6个月开始到入学前在托儿所、幼儿园接受平等的免费教育。托儿所招收进幼儿园以前的孩子,幼儿园对4周岁至5周岁的儿童进行入学前的准备工作。
39、1938年,南非新教育研究基金会,召开了一次大型的国际教育会议。大会的直接影响是1939年南非成立了南非学前教育联合会。
40、《蒙台梭利教育法》:1909年,蒙台梭利总结了“儿童之家”的经验,出版了《适用于幼儿教育的科学教育方法》,也译为《蒙台梭利教育法》,全面阐述了她的教育思想和方法。 41、生理胚胎:人有和动物共同的由一细胞发育成胎儿过程的“生理胚胎期”。 42\、心理胚胎:从出生的“精神空白”到1岁左右形成和发展了许多心理感受点和器官的“心理胚胎期”。
43、“工作”:把儿童在“有准备的环境”中自发地选择和操作活动材料并经由专注于活动而有所发现和发展的活动。
44、“有准备的环境”1、必须是能够适合儿童发展的节奏和步调的环境;2、必须是儿童能够自由操作材料的环境;3、必须是对活动材料有所限制的环境;4、必须是有秩序的环境;5、必须是与成人环境有关联的环境;6、必须是能够保护孩子并让孩子有安全感的环境;7、必须是对儿童有吸引力的美的环境。
45、“导师”是环境的提供者、自由的保障者、发展的协助者。
46、图式:图式是动作的结构或组织,这种结构或组织具有概括性的特点,可以从一种情景迁移到另一种相同或类似的情景中去。
47、同化:同化是把外界现实纳入到已有的认知结构中去的过程。 48、顺应:是改变已有的认知结构来适应外界环境的过程。
49、平衡:在主体对环境能动的适应过程中,同化与顺应这两种技能活动之间存在着一定的稳定状态,这种稳定状态就叫做“平衡”。
50、成熟:是指机体的成长,特别是神经系统和内分泌系统的成熟。 51、物理经验:主要指儿童在主动与物体作实际的接触并对接触的事物加以操作、捉摸而获得的经验。
52、社会经验:是指从个体与社会的相互作用,即人与人之间的思想观念的交流与人与人之间的相互作用中获得的经验,是儿童无法从和物体直接的相互作用的过程中得到的经验与概念。
53、皮亚杰认为,心理发展中最重要的,即决定因素是平衡化或自我调节。平衡化是儿童不断成熟的内部组织和外部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即儿童自我调节的过程,是一种动态的平衡。 54、多元智力理论:是指智力是多元的—不是一种能力而是一组能力,而且,这组能力中的各种能力不是以整合的形式存在而是以相对独立的形式存在。
55、《心智的结构》:在《心智的结构》一书中,加德纳首次提出并着重论述了他所谓的多元理论的基本结构。
56、非普遍性理论:是指儿童和成人进行的许多活动是发展性的但不一定是普遍性的,也就是说非普遍性领域指的是不是人人都能掌握的领域或发展的才能。
57、言语—语言智力:是指听、说、读、写的能力,表现为个人能够顺利而高效地利用语言描述事件、表达思想并与人交流的能力。如:演说家、作家和政治领袖丘吉尔。 58、音乐—节奏能力:是指感受、辨别、记忆、改变和表达音乐的能力,表现为个人对音乐包括节奏、音调、音色和旋律的敏感以及通过作曲、演奏和歌唱等表达音乐的能力。如:音乐天才:莫扎特。
59、逻辑—数理能力:是指运算和推理的能力,表现为对事物间各种关系如类比、对比、因
果和逻辑等关系的敏感以及通过数理运算和逻辑推理等进行思维的能力。 如相对论的提出者爱因斯坦。
60、视觉—空间智力:是指感受、辨别、记忆、改变物体的空间关系并借此表达思想和情感的能力,表现为对线条、形状、结构、色彩和空间关系的敏感以及通过平面图形和立体造型将它们表现出来的能力。如画家毕加索。
61、身体—动觉智力:是指运用四肢和躯干的能力,表现为能够较好地控制自己的身体、对事件能够做出恰当的身体反应以及善于利用身体语言来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情感的能力。如:美国篮球运动员迈克尔-乔丹。
62、自知—自省能力:是指认识、洞察和反省自身的能力,表现为能够正确地意识和评价自身的情绪、动机、欲望、个性、意志,并在正确的自我意识和自我评价的基础上形成自尊、自律和自制的能力。如:哲学家柏拉图。
63、交往—交流智力:是指与人相处和交往的能力,表现为觉察、体验他人情绪、情感和意图并据此做出适宜反应的能力。如:美国黑人领袖、社会活动家马丁-路德-金。 64、自然观察者智力:是指关于观察、分类、鉴别、乐于饲养、种植的能力,表现在对自然现象敏感和对探索大自然的热爱上。如进化论者达尔文。
65、方案教学:是一个教和学互动的过程,是教师和儿童共同展开研究性学习的土过程。 66、儿童的百种语言:儿童的百种语言意味着儿童用100种(多种)不同的方式或者100种(多种)不同的符号系统来表达他们的态度。儿童能够用文字来表示视觉,也能够用图象来表达声音,他们对各种媒介的运用,构成了儿童的一百种语言。
67、联合国《儿童权利公约》(1989):1989年11月20日,联合国大会一致通过了《儿童权利公约》。这个文献被誉为是“为儿童人权拟定种种保证的每一项国际法律文书”,该公约为保护儿童的合法权益和福利订立了54项条款,要求所有的缔约国保证18岁以下儿童的合法权益。公约可概括为4项基本原则:儿童的最佳利益原则,尊重儿童意见的原则,儿童生存保护和发展的原则,无歧视原则。
68、早期儿童教育:被视为一个统一的领域,现已为国际所公认。它包括托儿所、幼儿园和小学低年级。
69、家园共育:家庭、学校和社区三位一体对儿童教育的重要性。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就在《母育学校》一书中论述了家长在儿童教育中的重要意义。我国教育家陈鹤琴先生也在20世纪50年代就提出过家园合作的必要性。当今,家园共育是大教育观的体现,是幼儿教育现代化的重要内容,也是当今世界幼儿教育改革的大趋势。
转载请注明出处范文大全网 » 学前比较教育(名词解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