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一:论述决定课程的几对关系
3、这种做法值得提倡,因为它较好的处理了决定课程的四对基本关系。
(1)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的关系 。
以间接经验为主的课程典型的表现形式是学科课程, 隐含的缺陷是失去了认识的完整性 和活力, 学习者对所学知识缺少深刻理解, 不利于能力的发展与态度价值观的养成。 而以直 接经验为主的课程典型的表现形式是活动课程,它能使学生在亲身经历和体验中锻炼能力、 陶冶情感、 发展智慧, 在今天世界的课程改革中, 各国都把直接经验的获得放在重要的地位。 在我国课程的传统中,直接经验是相当缺乏的。今后的课程要协调好两种经验的关系, 适当增加学生的直接经验。
(该校把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作为必修课程,充分考虑了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相结合的原 理。)
2、知识与能力的关系。 教育史上实质教育派和形式教育派就知识和能力的关系进行了长期 的争论, 18世纪前后实质教育派获得了胜利,结果是以自然科学为基础和内容的课程大规 模的发展了起来。 20世纪中叶以来,人们不再简单的将两者对立,而是努力去将它们统一 起来。
其实知识与能力之间存在内在联系, 不能截然分开。 一定的能力是学生获取知识的必要 条件, 一定的知识是能力形成和提高的基础。 同时,两者又各具独立性,知识在量上的积累 并不必然导致学生能力的增加,能力的形成除了与知识相关外,还有自己的规律和特征。 处理好这一基本关系的一个必须解决的任务是建立起不同的学习方式。 而目前我国的课 程, 基本上采取叙述和解释的方式将知识直接呈现给学生, 难以有效实现能力的培养。 今后 的课程应当给予学生各种积极开放给的机会, 促使学生的能力特别是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在 活动中得到锻炼和提高。
该校设置综合实践活动这一课程类型, 给了学生各种积极开放的能力锻炼机会, 很好地 解决了这一问题。
(3)综合与分科的关系。 早期的课程是以综合为特征的,近代课程是分科的,这是一种进 步, 反映了人类对自然社会和自身的认识在分化的程度上达到了前所未有的深度和高度。 但 分科绝对化会导致学科之间的相互隔膜、 相互封闭、相互重复;不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无 法反映人、 自然、社会的内在联系, 课程综合化则能有效克服这些弊端,所以全面的课程结 构应包括分科与综合两个方面。综合课程在二次大战后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
在这一关系上, 我国面临的问题主要在于分科绝对化, 加强综合化是小学课程今后才长 期的努力目标。
该校开发各种课程资源, 开展系列教育活动等做法, 体现了课程设置和实施上分科与综 合的相统一。
(4)人文主义与科学主义的关系。 人文主义课程强调尊重人,科学主义课程强调科学本身 的价值和力量。 在教育史上两者产生过两次激烈的冲突, 第一次冲突是科学主义的课程基本 形成并在早期的资本主义国家站稳地位, 成为中小学的主流课程。 第二冲突是代表着进步趋 势的人文主义课程对科学主义课程主流的冲击,这种冲突在 20世纪中叶后逐渐激烈。 我们既要提倡科学精神,又要提倡人文精神,在课程中同时加强人文精神和科学精神。 该校就亲情、环保、爱家乡等主题开展的一系列教育活动,对人文精神和科学精神两方 面都给予了重视,符合新课程改革在处理这对基本关系上的方向。
范文二:论坚持社会生产力决定社会生产关系的基本原理
【摘 要】马克思主义理论揭示和历史经验表明,要实现执政党对经济工作,乃至政治、社会、文化等其他工作的正确领导,必须遵循社会生产力决定社会生产关系这一历史唯物主义基本原理。解决中国的问题,必须在辩证唯物论的指导下,准确把握基本国情,主要是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状况。而深刻总结长期实践的经验教训和长期反复的斗争是准确把握基本国情的前提条件。
中国论文网 http://www.xzbu.com/4/view-14680.htm
?
【关键词】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历史经验;把握基本国情?
【中图分类号】B03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0351(2011)06―0066―07??一?
总结历史经验,是纪念党的生日的一个好办法,是党的一个好传统。在这方面,**写的《论人民民主专政》为我们树立了一个典范。他在建党28周年到来时候,科学地总结了中国百年的资产阶级民主主义革命(包括旧民主主义革命和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经验,完整地提出了人民民主专政的理论,为即将通过的并起临时宪法作用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和即将建立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对执政的中国共产党来说,总结新中国建立以后经济工作方面的经验,显然具有特殊重要的意义。总的说来,在这方面最重要的就是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坚持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坚持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其中,坚持作为历史唯物主义最基本内容的社会生产力决定社会生产关系的原理,具有特殊的重要性。但总结这方面的经验,又不只是发扬优良传统的需要,更重要的还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现实需要。?
如果仅从面临发展机遇和挑战这个视角来概括,当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总体形势似乎可以概括为两方面。一方面,面临良好的发展机遇期;另方面面临经济社会矛盾的多发期。?
形成这个机遇期的主要条件有:(1)经济全球化条件下的改革开放效应;(2)知识经济时代的科技进步效应;(3)我国工业化中期和后期的阶段效应;(4)我国作为人口大国和经济大国的效应;(5)在正常情况下,国内可以赢得一个较长时期的社会稳定局面效应,国际可以赢得一个较长时期的和平环境效应。?
形成这个经济社会矛盾多发期的条件,包括众多方面。就建国以后的历史来看,我国经历了三年“**”(1958-1960年),特别是十年“**”(1966-1976年)对经济、文化和社会的严重破坏,以及由此造成的、短期内难以根除的严重后果。就当前我国社会发展所处的阶段来看,尽管建国以后特别是改革以来经济有了很大的发展,但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相对说来,经济和文化发展程度都不高,特别是城乡之间和地区之间的经济文化发展还很不平衡。但从根本上说来,似乎可以把这种条件归结为:封建主义余毒和资本主义弊病的叠加以及计划经济余病和市场经济弊端的叠加。?
无论是形成良好发展机遇期的条件,还是形成经济社会矛盾多发期的条件,都不仅是中国百年来未遇的,而且是世所罕见的。?
总的说来,这个良好发展机遇期和经济社会矛盾多发期,是客观存在的矛盾的不可分割的两个方面,二者同时发生,同时存在。但在不同时段,二者的情形又有区别。就已有的事实来看,在上世纪最后20年,良好发展机遇期就已显露得很清楚,但社会经济矛盾多发期并不明显。但在新世纪以来,尽管良好发展机遇期仍然存在(预计在正常情况下,还会延续到本世纪50年代),但社会经济矛盾的多发期却凸显出来。?
在这种形势下,在充分利用良好发展机遇期的同时,尽可能化解各种经济社会矛盾,对于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宏伟目标,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做到这一点,需要一系列的条件。从指导思想来说,就是要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在这方面坚持作为历史唯物主义最基本内容的社会生产力决定社会生产关系的原理,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这一点已经为建国以后的历史反复证明了(详见后述)。?
还需进一步指出,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不仅是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的决定性步骤,而且有可能成为推动国际社会主义运动走出低潮,进入第二个高潮的重要契机。国际社会主义运动的历史表明:1917年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的胜利,以及尔后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成就,是推动二次世界大战后欧亚两洲建立众多社会主义国家的一个十分重要的条件,是形成第一次国际社会主义运动高潮的重要契机。但在上世纪80年代末和90年代初苏联和东欧社会主义国家的解体,使国际社会主义运动跌入了低潮。可以预期: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现,跃进世界经济强国的前列,很有可能推动世界社会主义运动走出低潮,进而步入第二个高潮。从这方面,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坚持社会主义生产力决定社会主义生产关系的原理,还具有重要的国际意义。?
二?
在此进行坚持社会生产力决定社会生产关系这一基本原理必要性的理论分析。这个理论分析,拟分两个步骤进行。第一步,是从总体上论述坚持这一基本原理的必要性。?
为此,有必要详细引证马克思主义关于这个问题的经典论述。诚然,对熟悉马克思主义的学者来说,这些论述都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常识。但同时必须清醒看到:第一,伴随改革开放的进展,已经出现了与利益主体多元化相联系的意识形态多元化,在引进西方先进文化的同时,资本主义意识形态也大量涌入。这样说,并不否定在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在一定范围内,意识形态多元化是一种正常现象,而且有积极作用。但像任何事物的发展一样,它必须有一个度。在这里,这个度就是不能动摇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这样说,丝毫也不否定改革开放的必要性及其作为主要方面的进步作用。但像任何事物一样,它也具有二重性,也有消极作用。就这里讨论的问题来说,这种消极作用使得处于指导地位的马克思主义遇到了严重的挑战,甚至在某些领域的某些方面已经出现了某种边缘化的情况。这一点,在当前有些硕士研究生和博士研究生的毕业论文的文献综述部分已经可以看得很清楚。在这个部分已经看不到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充斥其中的都是西方学者的论述。这样说,并不是要在这个部分都须引证马克思主义的有关论述。如果这样要求,只是对一部分论文可以做到,对许多论文是做不到的。但有一点,对所有论文都是必须而且可能做到的,这就是坚持马克思主义的辩证唯物论和历史唯物论的指导地位。而现在有些论文文献综述部分,恰恰是用西方学者的观点取代了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这样说,也不否定西方学者的许多观点所具有的科学性。可以结合实际情况广泛运用它们的观点,但它不能取代作为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第二,就当前的情况来看,许多青年人对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都很不熟悉。它们熟悉西方学者观点的广度和深度甚至远远超过了熟悉马克思主义的广度和深度。上述某些硕士研究生和博士研究生毕业论文文献综述部分存在的那种情况,也充分地反映了这一点。这里需要着重指出:这种不正常情况的发生,不只是由于改革开放的消极作用引发的,同我们在一个较长时期内忽视切实推进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教育也有必然联系。?
现在我们来引证马克思主义关于历史唯物主义,特别是作为历史唯物主义基本原理的社会生产力决定社会生产关系的理论。?
马克思在对他创立的历史唯物主义基本原理作经典表述时说:“我所得到的、并且一经得到就用于指导我的研究工作的总的结果,可以简要地表述如下:人们在自己生活的社会生产中发生一定的、必然的、不以他们的意志为转移的关系,即同他们的物质生产力的一定发展阶段相适合的生产关系。这些生产关系的总和构成社会的经济结构,即有法律的和政治的上层建筑竖立其上并有一定的社会意识形式与之相适应的现实基础。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制约着整个社会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过程。不是人们的意识决定人们的存在,相反,是人们的社会存在决定人们的意识。社会的物质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便同它们一直在其中活动的现存生产关系或财产关系(这只是生产关系的法律用语)发生矛盾。于是这些关系便由生产力的发展形式变成生产力的桎梏。那时社会革命的时代就到来了。随着经济基础的变更,全部庞大的上层建筑也或慢或快地发生变革。在考察这些变革时,必须时刻把下面两者区别开来:一种是生产的经济条件方面所发生的物质的、可以用自然科学的精确性指明的变革,一种是人们借以意识到这个冲突并力求把它克服的那些法律的、政治的、宗教的、艺术的或哲学的,简言之,意识形态的形式。我们判断一个人不能以他对自己的看法为根据,同样,我们判断这样一个变革时代也不能以它的意识为根据;相反,这个意识必须从物质生活的矛盾中,从社会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的现存冲突中去解释。无论哪一个社会形态,在它们所能容纳的全部生产力发挥出来以前,是决不会灭亡的;而新的更高的生产关系,在它存在的物质条件在旧社会的胞胎里成熟以前,是决不会出现的。”??[1](P82-83)?可见,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以及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是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内容。其中,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是最基本内容。这就是曾经被许多马克思主义学者所概括的“唯生产力论”。?
正是这个“唯生产力论”,为科学的社会学奠定了牢固的、不可动摇的理论基石。关于这一点,列宁作过精辟的说明。他指出,历史唯物主义“之所以第一次使科学的社会学的出现成为可能,还由于只有把社会关系归结于生产关系,把生产关系归结于生产力的高度,才能有可靠的根据把社会形态的发展看做自然历史过程。不言而喻,没有这种观点,也就不会有社会科学。”??[2](P120)??
也正是这个“唯生产力论”,把历史唯物主义与一切历史唯心主义(包括空想社会主义)从根本原则上区别开来。列宁说:“以往的历史理论,至多是考察了人们历史活动的思想动机,而没有考究产生这些动机的原因,没有摸到社会关系体系发展的客观规律性,没有看出物质生产发展程度是这种关系的根源。”“马克思主义则指出了对各种社会经济形态的产生、发展和衰落过程进行全面而周密的研究的途径,因为它考察了一切矛盾趋向的总和,并把这些趋向归结为可以确切判明的社会各阶级的生活和生产条件,排除了人们选择某一‘主导’思想或解释这个思想时所抱的主观主义和武断态度,揭示了物质生产力的状况是所有一切思想和各种趋向的根源。”??[3](P586)??
还是基于这个“唯生产力论”在科学的社会学中的极其重要的地位,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还郑重地告诫后人:“一般唯物主义认为客观真实的存在(物质)不依赖于人类的意识、感觉、经验等等。历史唯物主义认为社会存在不依赖于人类的社会意识。在这两种场合下,意识都不过是存在的反映,至多也只是存在的近似正确的(恰当的、十分确切的)反映。在这个由一整块钢铁铸成的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决不可去掉任何一个基本前提、任何一个重要部分,不然就会离开客观真理,就会落入资产阶级反动谬论的怀抱。” ??[3](P332-333)?当然,这个论述包括整个辩证唯物论和历史唯物论。但就历史唯物论来说,其中最基本的内容,就是“唯生产力论”。?
根据上述马克思主义的经典论述,我们可以得到这样的结论:党在作为执政党以后的所有工作(包括党领导的政府经济工作)都必须遵循历史唯物主义原理,特别是其中的社会生产力决定社会生产关系的原理。?
上述第一步分析为第二步分析提供了一个总的理论前提。现在我们依据这个前提进行第二步的分析。这个分析涉及到政府经济职能。为此,需要简要地分析政府的经济职能。?
历史经验表明:(1)从古代社会到资本主义社会再到社会主义社会,政府的经济职能可以概括为三个方面:一是具有维护其经济基础(即基本经济制度)的职能;二是承担维护和改革作为基本经济制度的实现形式或经济运行机制的经济体制的职能;三是承担提供公共产品和服务的职能以及与之相关的收入再分配职能。(2)任何社会的政府之所以必然要承担上述三项经济职能,主要原因有三:一是社会的上层建筑必然要维护经济基础,这是普遍规律。也是基于这一点,它也必然要维护和改革不适合生产力发展和基本经济制度要求的经济体制。二是作为全社会唯一代表的政府必然要承担提供公共产品和服务的职能,这也是一条普遍规律。就经济运行方面来说,物质资料的生产是人类社会生存和发展的基础。因此,一般说来,任何社会的政府都具有维护和促进社会生产的职能。而且,在任何阶级社会,政府承担经济的职能同政府需承担社会公共职能(其中包括促进社会生产的功能)并不是矛盾的,而是统一的。因为后者是前者的条件。但这并不是说,经济社会在任何条件下,政府对社会生产都会起促进作用。一般说来,只是在其政策适应生产力发展的时候,政府才会对社会生产起促进作用;否则就会走向反面,对社会生产起阻碍作用。即使在社会主义制度下,也是如此。三是与上述一、二点原因相联系,政府必然会在不同程度上参与收入再分配。?
社会主义国家的政府经济职能的特点是:第一,在夺取政权以后,首先通过没收或改造的办法,建立社会主义的基本经济制度,然后才是进一步维护社会主义的经济基础。第二,历史经验表明:在我国封建社会的基本经济制度下,由作为这一基本经济制度的实现形式的领主制到地主制的转变,其所经历的时间是最长的。在西方国家资本主义的基本经济制度下,由自由放任的古典市场经济体制到有国家干预的现代市场经济体制的转变,其所经历的时间也比较长。而在我国由计划经济体制到市场经济体制的转变所需要的时间,当然也不会很短,但比前两种转变的时间则要短得多。这样,政府在这方面的任务也更为艰巨和迫切。第三,在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政府主导型的市场经济。当然,在这种市场经济条件下,市场在配置社会生产资源方面仍然起基础作用。但政府在调控经济,提供社会公共产品和服务以及参与收入分配等方面,不仅是封建社会条件下的政府无法比拟的,而且也是西方经济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所不及的。就长期发展趋势看,这方面的特点将会表现得更加明显。显然,上述三方面的特点都要适应社会生产力决定社会生产关系这一客观规律要求。这样,在党领导的政府经济工作中,严格遵循这一客观的要求,也就显得特别重要。?三?
现在进行坚持社会生产力决定社会生产关系这一基本原理必要性的历史经验分析。?
概括说来,新中国经济发展经历了四个时期。一是新民主主义社会的时期(1949年10月至1952年)。总的说来,这个时期实行了新民主主义经济纲领,适应了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规律的要求,从而成为建国后经济发展最好的时期之一。1950-1952年,国民收入年均增长19?4%,职工平均工资年均增长约为19%,农民收入年均增长约为9?2%。?①这些当然都带有恢复性质。?
二是从新民主主义社会向社会主义社会过渡的时期(1953-1957年)。这个时期在经济上的社会主义改造虽然存在较多问题,但大体上还是适合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要求的,因而也成为建国后经济发展的较好时期。这一时期,国内生产总值年均增长9?2%,全国居民平均消费水平年均提高4?5%。?②?
三是计划经济体制的强化时期(1958-1978年)。其中1958年开始的“**”阶段,在生产资料所有制方面,在农村掀起了人民公社运动,在城市广泛推进手工业合作社的升级,根本否定城乡的集体所有制;在收入分配方面,大搞平均主义,根本否定按劳分配原则。这种“左”的错误一方面反映了当时决策者根本违反了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的规律的要求;另方面也反映了当时决策者误认为社会主义生产关系的优越性,可以脱离社会生产力的要求,孤立地从改革生产关系本身就可以得到发挥。其突出表现就是认为大规模人民公社比小规模农业生产合作社优越,全民所有制比集体所有制优越。因而实际上认为生产关系的优越性是可以由其本身决定的。在这期间还发生了长达十年的“**”。“**”的根本指导思想是被称之为无产阶级专政下继续革命的理论。这个理论的要点是:无产阶级**是无产阶级反对资产阶级的一场政治大革命。这个极“左”理论有两个基点:一是把这场政治大革命建筑在由它虚构的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的矛盾是从资本主义到社会主义的整个过渡时期的主要矛盾的基础上,根本背离了中共八大关于国内主要矛盾的提法。??[4](P81)?二是实际上认为这场政治大革命可以由主观意识决定。这两点都是典型的历史唯心主义,都从根本上否定了生产关系和生产力这个最基本矛盾在对政治革命和意识形态革命的决定作用。主要由于“**”和“**”的错误,这期间我国经济发展遭受了严重挫折。1958-1978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年均增长只有5?4%,居民平均消费水平年均提高只有1.7%。?②?
四是由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变时期(1979-2011年)。?③在这个时期,由于实行和正在实行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以及与之相应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大大地推动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成为建国以后经济发展的最好时期。1979-2010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年均增速高达9.9%。1979-2009年,全国居民平均消费水平年均增速高达7.7%。2010年,全国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比上年实际增长10.9%,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比上年实际增长7.8%。?④?
可见,纵观建国以来60多年的历史,要使得我国经济获得高速发展,从指导思想来说,就是要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仅就坚持历史唯物主义来说,最基本的就是要坚持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的原理。要坚决防止1958年“**”中发生的那种脱离社会生产力发展要求,仅就生产关系本身改革来发挥社会主义优越性的错误想法和做法,也要坚决防止“**”中发生的那种脱离社会生产力发展要求,单独进行政治革命和意识形态革命就可以决定社会发展的错误想法和做法。?
诚然,当前我国社会经济中还存在众多严重问题,处于社会矛盾多发期。诸如贫富差别和两极分化加剧,部分政府官员和国企高管腐败蔓延,就业形势严峻,各项社会事业发展严重滞后,资源消耗过大,环境污染严重等。但如果以生产力标准来衡量,这些问题都是在不同程度上阻碍社会生产力发展的。由此作出的结论就是:必须继续切实推进包括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领域在内的改革,特别是要加强以发展社会主义民主和健全社会主义法治为主要内容的政治体制改革,以促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四?坚持社会生产力决定社会生产关系这一基本原理的前提是什么?这个前提涉及诸多方面,这里拟提及其中的一个基本方面。?
从理论上说,历史唯物论是辩证唯物论在社会历史领域中的运用。因此,要坚持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必须遵循辩证唯物论的基本要求,即实事求是。具体说来,就是要准确认识我国的基本国情,主要是我国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状况。在这方面,就中国共产党已有的历史经验,有过两个经典范例。?
一个范例是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由**创立的。他曾经说过:“中国的工业和农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就全国范围来说,在抗日战争以前,大约是现代性的工业占百分之十左右,农业和手工业占百分之九十左右。这是帝国主义制度和封建制度压迫中国的结果,这是旧中国半殖民地和半封建社会性质在经济上的表现,这也是在中国革命的时期内和在革命胜利以后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一切问题的基本出发点。从这一点出发,产生了我党一系列的战略上、策略上和政策上的问题。”??[5](P1430)?事实上,**提出的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三大经济纲领以及与之相联系的新民主主义国民经济的指导方针,都是以对这个基本国情(主要是社会生产力发展状况)的分析为依据的。而历史经验已经充分证明: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三大经济纲领和新民主主义国民经济的指导方针,都是适应中国社会生产力发展要求的,大大促进了中国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充分体现了历史唯物主义基本原理的要求。?
另一个范例是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由**创立的。中共十三大报告依据**理论对这个问题作了系统的说明:“正确认识我国社会现在所处的历史阶段,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首要问题,是我们制定和执行正确的路线和政策的根本依据。对这个问题,我们党已经有了明确的回答:我国正处在社会主义的初级阶段。这个论断,包括两层含义。第一,我国社会已经是社会主义社会。我们必须坚持而不能离开社会主义。第二,我国的社会主义还处在初级阶段。我们必须从这个实际出发,而不能超越这个阶段。”??[6](P8)?“那末,我国社会主义的初级阶段,是一个什么样的历史阶段呢?它不是泛指任何国家进入社会主义都会经历的起始阶段,而是特指我国在生产力落后、商品经济不发达条件下建设社会主义必然要经历的特定阶段。我国从五十年代生产资料私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基本实现,至少需要上百年时间,都属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阶段,既不同于社会主义经济基础尚未奠定的过渡时期,又不同于已经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阶段。我们在现阶段所面临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阶级斗争在一定范围内还会长期存在,但已经不是主要矛盾。为了解决现阶段的主要矛盾,就必须大力发展商品经济,提高劳动生产率,逐步实现工业、农业、国防和科学技术的现代化,并且为此而改革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中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部分。总起说来,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逐步摆脱贫穷、摆脱落后的阶段;是由农业人口占多数的手工劳动为基础的农业国,逐步变为非农产业人口占多数的现代化的工业国的阶段;是由自然经济半自然经济占很大比重,变为商品经济高度发达的阶段;是通过改革和探索,建立和发展充满活力的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体制的阶段;是全民奋起,艰苦创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阶段。”??[6](P12-13)??
正是从这个基本国情出发,提出了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即“领导和团结全国各族人民,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自力更生,艰苦创业,为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奋斗。”??[6](P15)??
历史已经证明:这条基本路线是符合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的,是适应我国社会生产力发展要求的,是大大促进了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
但需做到在辩证唯物论的指导下准确地认识中国的基本国情,还需要具备两个基本条件。一是以总结长期的实践经验为基础;二是经过长期的反复的斗争。**创造的范例与**创造的范例无疑存在众多差别,但从共同的意义上说,在这两个基本方面存在某种共同点。**创造的那个范例是以总结革命根据地(1928-1937年)和解放区(1938-1948年)的经验教训为基础的,并且经过了与机会主义的长期斗争才形成的。**创造的那个范例是以总结我国和其他社会主义国家实行计划经济体制的经验教训为基础的,同时有分析地吸收了经济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实行市场经济体制的有益经验。但同时也经历了长期的反复的斗争。限于篇幅,这里不拟详细叙述这个斗争过程,只是提及其中关键的一次。1988年我国发生了经济过热,1989年夏季又发生了一场政治风波。上世纪80年代末和90年代初,苏联和东欧社会主义国家解体。在这种国内外形势下,国内的计划经济思潮以比改革后历次发生的这种思潮更猛烈的态势泛滥开来。在这种情况下,1991年初,**找中共上海市委负责人谈话。针对计划经济思潮的泛滥,**明确提出:“不要以为,一说计划经济就是社会主义,一说市场经济就是资本主义,不是那么回事,两者都是手段,市场也可以为社会主义服务。”??[7](P367)?时任中共上海市委书记的朱?基在常委会上传达了**的讲话精神。《解放日报》据此以皇甫平的名义(即黄浦江边的评论之意)连续发表了四篇评论,传达了**的讲话内容,但竟然遭到了北京一些媒体的猛烈抨击。??[8](P374-376)?正是在我国经济改革面临徘徊甚至夭折危险的严重关头,**在1992年初又发表了南方谈话。他尖锐指出:“改革开放迈不开步子,不敢闯,说来说去就是怕资本主义的东西多了,走了资本主义道路。要害是姓‘资’还是姓‘社’的问题。判断的标准,应该主要看是否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是否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还指出:“计划多一点还是市场多一点,不是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计划经济不等于社会主义,资本主义也有计划;市场经济不等于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也有市场。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7](P372,373)?这个经典论述把人们从传统经济理论提出的计划和市场是社会经济制度的基本属性的束缚中解放出来,为党的十四大确立我国经济体制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完全可以设想,如果没有这一场斗争,我国的经济改革的正确目标很难确立,改革也很难进行下去。?
此后,在经济改革问题上姓资姓社的争论,总的趋势是走向平息。但斗争并没有停止,仍时有起伏。我体会,正是由于这一点,**在中共十七大报告中又郑重宣告:“坚持和完善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毫不动摇地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毫不动摇地鼓励、支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坚持平等保护物权,形成各种所有制经济平等竞争、相互促进新格局。”??[9](P25)??近年来发生的“国进民退”的争论,也从一个侧面反映了这一点。在这个争论中,有一种观点认为,改革以来,由于非公有制经济比重上升,公有制经济比重下降,公有经济的主体地位岌岌可危。据此认为,反对“国进民退”就是主张发展资本主义。但在实际上,改革以来尽管在战略上调整国有经济布局方面已经取得了巨大成就,但并没有到位。而且,这种调整不仅没有削弱公有制经济的主体地位,而是加强了这种地位。诚然,改革以来,主张经济私有化的观点一直存在。但这种观点同调整国有经济战略是有根本区别的两回事。还应该看到,改革以来国有资产流失的情况是很严重的,但这并不是对国有经济实行战略调整的主流。因而这种观点无论在理论上还是实践上都是站不住的。从问题的本质和历史的溯源来看,这种观点仍然是改革以来多次发生的改革姓‘资’姓‘社’问题在新的条件下的延续。??[10]??
综上所述,历史经验表明:第一,要实现执政党对经济工作(特别是变革生产关系和经济体制方面)的正确领导,必须遵循社会生产力决定社会生产关系这一历史唯物主义基本原理。为此,第二,必须在辩证唯物论的指导下,准确把握基本国情,主要是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状况。为此,第三,必须以总结长期实践的经验教训和长期反复的斗争为基本条件。?注释:?① 资料来源:《伟大的十年》,北京:人民出版社,1959年版。 ?
② 资料来源:《新中国60年统计资料汇编》,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10年版。 ?
③ 这个时期预计要到2020年才能基本完成,但本文的分析只到2011年。 ?
④ 资料来源:《中国统计年鉴》(2010),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国家统计局网,2011年2月28日。 ?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
[2]列宁全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3.?
[3]列宁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
[4]中国共产党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文件[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6.?
[5]**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6]中国共产党第十三次全国代表大会文件汇编[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7.?
[7]**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8]彭森,陈立等.中国经济体制改革重大事件:上册[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
[9]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文件汇编[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
[10]汪海波.对于“国进民退”问题之我见[J].经济学动态,2011(1).
?[责任编辑 郭彦英]
On Adhering to the Tenet of Social Productivity Determining ?Social Relations of Production?
WANG Haibo?
(Institute of Industrial Economics, Chinese Academy of Social Sciences, Xicheng, Beijing 100836)?
Abstract: Marxist theories and historical experience indicate that in order for the ruling Party to correctly lead economic work and even political, social, cultural and other work, the basic tenet of social productivity determining social relations of production in historical materialism must be adhered to. To solve China’s problems, we must accurately grasp the basic domestic conditions especially the developmental situation of social productivity under the guidance of dialectical materialism. Profound conclusion of experience in long-term practice and repeated struggles is a premise for the accurate grasp of the basic domestic conditions.?
Key Words: social productivity determining social relations of production; historical experience; grasp of the basic domestic conditions?
【收稿日期】2011-09-16? 【作者简介】汪海波(1930― ),男,安徽宣城人,中国社会科学院荣誉学部委员,中国社会科学院工业经济研究所研究员。
范文三:高中政治“国际关系的决定性因素:国家利益”微课程教学设计
姓名:李文华
工作单位:台州市第一中学
学科:政治
适用对象:高一
高中政治“国际关系的决定性因素:国家利益”微课程教学设计
微课程信息
国际关系的决定性因素:国家利益 主题名称
1、 充分利用微课程教学手段的优势,联系最新的时政材料,引导学生快
速进入课堂情境,突破重难点
2、 把微课程与教材内容有机结合,运用图片、视频等材料,增加学生对选题意图
政治的学习热情,同时把教材中抽象的问题具体的、直观的展示
给学生,加深学生对国际关系相关内容的理解。
人教版高中《思想政治 政治生活》第2课第二框题——国家关系的决定内容来源
性因素
高一政治第二学期 使用对象
?知识目标?识记国际关系的含义、内容和基本形式。
?理解国际关系的决定因素是国家利益
?能力目标:提高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能力,开拓国际视野
?情感态度价值观:引导学生树立维护国家利益的意识,增强民族自尊心、教学目标
自信心和自豪感。
课前导入 激发兴趣
教学用途 1、 用时事导入法使课堂活起来,开拓高中学生的国际视野,激发他们的
学习兴趣,快速进入课堂情景中来,融知识性、趣味性、思想性于一
体,具有很强的可读性和教育性、时代性,使理论与实际相结合,有
助于课堂内容的有效开展明白国家利益的重要性,合理的引出关于国
际关系的含义、内容、形式及决定性因素
2、 教师利用微课程开放互动式的教学,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教师
的主导作用,让学生在快乐中学习,并把学生对观看微课程的学习评
价贯穿在课堂教学的整个过程中,实现学生个性、全面的发展
本课内容:一是由时事播报入手,引出国际关系的含义、内容和基本形式;教学背景
二是通过热点事件,理解国家利益是国际关系的决定性因素,,由此来分
析我国在国家关系中必须坚定维护自己的国家利益。 制作方式 录屏 演示文稿
时间 9分58秒
微课程设计
教学过程 设计意图
环节一——牵线知识,切入新课
近期国际动态关注
用时事导入法使课堂
活起来,开拓高中学生
的国际视野,激发他们
的学习兴趣,快速进入
课堂情景中来,融知识
性、趣味性、思想性于
一体,具有很强的可读
性和教育性、时代性,
使理论与实际相结合。
设置情境,引导学生
思考记国际关系的含
义、内容和基本形式。
理解国际关系的决定
因素是国家利益
环节二——探究问题,生成知识
由新闻事件过渡到
书本知识,激发学生
思维能力
环节三——师生合作,形成体系
国际关系的含义、内容、形式
形成知识体系,系统
掌握,为学习下一目
题国际关心的决定
性因素打好扎实基
础
设计亮点:
(1) 教学方法:创新教法与学法。结合教材的内容,有针对性地分析现实生活中的政治
事件,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实际问题的能力。
(2) 案例选取:选取了当前的几个热点问题,贴近生活,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
的学习兴趣,把多媒体等现代化信息技术充分地运用到课堂教学中去。 (3) 媒体选择、互动设计方面:课件制作,综合运用photoshop软件进行设计,做到图
文并茂、声色兼备;教学设计新颖,探究活动别出一格,能极大地调动学生的
积极性和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
(4) 技术细节等方面:利用培训中学到的微课程技术设计和自己掌握的录屏技术,提高
课堂教学
后学学习报告:(学生填写)
教学分析
?新课标要求
评述国家之间合作、竞争与冲突的实例,印证国家利益是决定国际关系的主要因素,说明我国在国际关系中必须维护自身的国家利益。
?教学背景分析
教学内容分析
本节课是人教版高中思想政治课必修2《政治生活》第四单元第八课第二框的内容。本课由三部分内容构成:一是由时事播报入手,引出国际关系的知识,研究国际关系的含义、内容和基本形式;二是通过分析中日关系的发展历程模拟日本、中国开新闻发布会及中日、日美领导人见面的场景,以表演、探究的形式,理解国家利益是国际关系的决定性因素,贯穿期中的是炙手可热的钓鱼岛事件,由此来分析我国在国家关系中必须坚定维护自己的国家利益。
学生情况分析:
(1) 认知能力:高一的学生经过近两个学期的政治学习,已经具备了较丰富的知识
储备,在认识问题、理解问题上都有了较大的提高,因而理解国家利益作为
国际关系的决定性因素并不难。
(2) 现实的情况:学生中较多的来自城市家庭,他们获取信息的渠道多样化,且同
学中有部分同学较关注时事。
(3) 发展需求:高中生正处于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时期,他们对于知识
的渴求和对于了解社会的愿望日益增强,他们希望能够透过表层的社会现象
去理解深层次的原因,处于感性认识上深到理性认识的关键期。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识记国际关系的含义、内容和基本形式。
?理解国际关系的决定因素是国家利益
?分析我国在国际关系中坚定维护我国国家利益的重要意义,在维护本国利益同时,要维护他国利益。
?能力目标
提高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能力,提高利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和方法分析判断国际社会政治现象的能力,培养学生分析、综合、归纳、演绎、发散等思维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培养学生关心祖国在国际社会的地位、命运的民族责任感,以及热爱和平,维护本国利益和维护各国人民共同利益相统一的观念。
引导学生树立维护国家利益的意识,增强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
?教学重难点
重点:国际关系的决定性因素
难点:国际关系的决定性因素;坚定地维护我国的利益。
?教学方法
合作探究法、讲授法、启发法、讨论法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课前准备
1、学生活动:学生分为六个政治兴趣小组,搜集近期国际国内外大事。围绕中日钓鱼岛对峙事件提出问题。中、日、美代表团根据问题搜集资料,制作幻灯片,确定本小组的发言人。代表团设计日美、中美发言人相遇时的情形。
2、教师活动:教师从记者团提出的问题中筛选出和本框题有关的问题。
二、导入新课
师:作为一名高中生,我们应该开拓国际视野,要放眼世界,关注国际国内动态,胸怀天下。世界局势风云变幻,最近国际上又发生了什么大事呢,有请政治兴趣小组的同学作近期时事热点播报。
生:现在咱们一同来看看(展示图片并加以简要介绍:“**出访中亚四国并出席G20峰会、上合组织峰会”、“**出席东亚领导人系列会议并访问文莱、泰国和越南”、“日本叫嚣中日离战争仅一步之遥”,“世界卫生组织:完全免费医疗会造成巨大浪费”等。
师:谢谢政治兴趣小组给我们带来的最新时事热点播报,而且还进行了精彩的点评。当今国际形势错综复杂、跌宕起伏,各种力量和各种利益相互碰撞和交错。那么国际关系的变化到底什么在起作用呢,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国际关系的决定性因素》。【板书】
(设计意图:以时事播报的形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教授新课
【板书】(一)国际关系的概述
师:同学们以上的新闻事件告诉了我们什么呢,请同学们思考以下两个问题(多媒体展示)
1、 国际关系的主体有哪些,参与者有哪些,
2、 时政播报中涉及的内容有哪些,涉及的形式又有哪些,
生:讨论交流,看书回答
(学生自学完成,并结合多媒体显示加以总结。)
总结:1、国际关系的主体:国家之间、国际组织之间以及国家与国际组织之间的关系,是我们通常所说的国际关系。其中,最主要的是国家与国家之间的关系。
2、国际关系的内容:有政治关系、经济关系、文化关系、军事关系等。
3、国际关系的形式:形式多样的,竞争、合作和冲突是其基本形式。其中,冲突的最高形式是战争形式。
【板书】(二)国际关系的决定性因素——国家利益
情景一:日本外交部发言人记者座谈会
记者:请问如何证明钓鱼岛是属于日本的,
日发言人:首先,在历史地理上,钓鱼岛群岛始终是构成日本南西诸岛的-部分,后置于美国的行政管理下,1971年6月17日签署的日美《归还冲绳协定》也把该群岛包括在归还区域之内,其次,《联合国海洋法公约》允许沿海国建立200海里专属经济区,而钓鱼岛距离我国200海里以内,所以钓鱼岛是属于我国的领土。
记者:日本为什么试图抓扣在钓鱼岛海域捕鱼的中国渔民,
日发言人:钓鱼岛是我国的领土,抓扣在此海域捕鱼的中国渔民是在维护我国的国家利益。
记者:日本与中国从对抗走向缓和,日本态度变化的原因是什么,
日发言人:有多个原因,主要原因是双方经济损失惨重,应该在经济领域加强合作。
情景二:场景转换为后台:戏说美日发言人相遇
日:大哥,中国太嚣张了,和我们小国抢夺钓鱼岛,您得帮帮我们呀。
美:放心,我不会袖手旁观的,我也不希望中国崛起后成为我们的大患。你需要我给你撑腰,我也需要你在亚洲制衡中国,我们有共同的利益和目标,会合作愉快的。
日:太好了,我国已同意2014年你国全球鹰无人机可以在日本本土飞行,以加强情报、监视和侦察(ISR)的协同作战。那经费问题,你看……
美:哦,记者座谈会的时间到了,我要准备发言了,这件事以后商量……,快步离开,
师:同学们根据刚才同学的表演,思考以下几个问题(多媒体展示):
1、日本对外活动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是什么,日美两国走向合作的原因是什么,
2、中日关系为什么会出现分离聚合、亲疏远近的局面,
3、你预计中日关系发展是走向积极合作还是走向对抗,请说明理由。
生:小组交流讨论,回答展示
总结:1、国家利益是国家生存与发展的权益,维护国家利益是主权国家对外活动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两国走向合作是因为有共同的利益。
2、共同利益,是国家合作的基础;而利益对立,则是引起冲突的根源
3、学生中有两种观点,能自圆其说即可。教师在最后要将学生引导到“随着经济全球化,各国的联系日益紧密,更多的是走向合作”上来。
情景三:美国外交部发言人记者座谈会
记者:2012日美举行联合“夺岛”演习是针对中国么,
美发言人:不是针对任何国家,只是普通的军事演习。
记者:美国在钓鱼岛问题上选择站在日本这一方么,
日发言人:在钓鱼岛问题上美国不会选边站。
记者:日本首相安倍晋三声称,美国将保护日本对钓鱼岛的所有权。如果中日发动战争,美国会应日本要求攻打中国么,
美发言人:打还是不打,不是由安倍说了算,而是由华盛顿说了算,要不要打,看是否符合我们美国的国家利益。
情景四:场景转换为后台:戏说中美发言人相遇
中:中美经济往来密切,有共同的经济利益,中美应该是合作关系啊。美国什么要联合日本搞军演呢,
美:我好向日本推销武器军舰啊,你看日本又向我们购买了大批武器。
中:你卖给日本武器,日本用你的武器来对付我们,你还是帮日本的嘛
美:我们拆除了舰上的包括雷达在内的主要设备,别担心。
(双方握手大笑,中方代表离开)
(内心独白)美:鹬蚌相争渔翁得利,我就是那渔翁,哈哈。
师:请同学们思考以下问题(多媒体展示):
1、美国对外活动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是什么,
2、听了美国的内心独白后,你有什么感想,
生:小组交流讨论,回答展示
总结:1、美国对外活动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也是国家利益,国家利益是国家生存和发展的权益。
2、任何国家都不应以维护本国国家利益为理由,侵犯别国的主权,干涉别国的内政。
【板书】(三)坚定地维护我国利益
情景五:中国外交部发言人记者座谈会
记者:请问如何证明钓鱼岛是属于中国的,
中方发言人(配合幻灯片进行说明):钓鱼岛及其附属岛屿是中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无论从历史、地理还是从法理的角度来看,钓鱼岛都是中国的固有领土,中国对其拥有无可争辩的主权。
首先,中国最早发现、命名钓鱼岛,并将其列人中国版图,实施长期的主权管辖。
其次,日本在1895年利用甲午战争窃取钓鱼岛是非法无效的。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根据《开罗宣言》和《波茨坦公告》等国际法律文件,钓鱼岛回归中国。
日本无权对黄岩岛提出领土主权要求,首先,《联合国海洋法公约》允许沿海国建立200海里专属经济区,但沿海国无权因此而损害其他国的固有的领土主权。其次,美国在1972年将钓鱼岛的管辖权单方面划给日本冲绳,这是为中日夺岛埋下伏笔,这是无效的。
记者:中国准备如何解决钓鱼岛争端,
中发言人(配合幻灯片进行说明):我国准备多管齐下解决钓鱼岛争端:1、外交谈判。我们主张由直接有关的主权国家通过友好磋商和谈判的方式解决这一争端。2、经贸杠杆。比如加强对日本出口到我国产品的检验3、必要时刻动用武力。钓鱼岛事关我国的主权和领土完整,不容侵犯,和平解决争端是我们的愿望,如果日本得寸进尺,我们不放弃也不害怕使用武力解决这一领土争端,
记者:7月17日安倍抵达了距离中国钓鱼岛较近的冲绳石垣岛,视察了“海上警备”情况。安倍向石垣海上保安官训话称,要保卫日本领海、领空以及领土。请问中国对此事持什么态度,
中发言人:钓鱼岛是中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中方坚决反对。希望日方保持理性,不要再说出不当言论做出不合时宜的举动。
师:请同学们思考以下三个问题(多媒体展示):
1、我国的国家利益包括哪些内容,日本主张钓鱼岛归其所有侵犯我国什么利益,
2、为什么要维护我国的国家利益,
3、结合中国解决黄岩岛争端的措施谈谈如何捍卫我国的国家利益,作为公民的我们该怎么做,
生:小组讨论交流,回答展示
总结:1、我国的国家利益包括:安全利益、政治利益、经济利益,日本主张钓鱼岛归其所有侵犯了我国的上述利益。
2、 维护我国国家利益的原因
?我国是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国家利益与人民利益根本相一致。维护
我国的国家利益就是维护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是完全正当的、正义的。
?国家利益是国家生存与发展的权益,维护国家利益是主权国家对外活动的出发
点和落脚点。国家利益是国际关系的决定性因素。
3、 从国家角度讲:
?坚定地维护我国的国家利益,尊重他国的正当利益,并维护各国人民的共
同利益。?任何国家都不能以维护本国利益为由,侵犯别国的主权和安全,干涉
别国的内政。?不断提高自身综合国力 ?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以维护
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为宗旨
从个人角度讲:?树立国家观念,增强民族自豪感、自尊心、自信心
?努力学习,学好文化知识,提高自身素质?积极同一切损害国家利益的行为作斗争
(设计意图:
1、学生通过角色扮演展现学习成果,使教学过程情境化,激发学习兴趣,锻炼能力。
2、通过模拟中、日、美外交部发言人记者招待会,让学生知道中日冲突的实质以及中国对钓鱼岛主权问题的态度和立场,增强学生维护国家统一和领土完整的公民意识和爱国情怀。)
(四)拓展提升
师:播放视频《日本借制衡中国谋求政治大国的地位》
视频内容:日本借制衡中国谋求政治大国的地位,日本在接受华尔街日报访问时表示:日本要站起来与中国对抗。菲律宾表示欢迎日本重整军备制衡中国,美国也是希望借日本制衡中国进一步巩固自己在亚太地区的地位。日本的野心已经超越了钓鱼岛,希望谋求在太平洋地区的政治地位。
师:中国一贯主张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但是面对咄咄逼人的日本,中国人还要忍受多久,现在的中国已经不是过去的中国,现在的国人也已经不是过去的国人,我们要团结、要自信,要积极地同国际**势力作抗争。
(设计意图:开拓学生的国际视野,放眼世界,胸怀天下,同时能够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实际问题的解决中,同时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激发名族自豪感、自尊心)
师:每一次重大事件总能激发国人空前的爱国热情,钓鱼岛事件也不例外。作为一个公民,如何理性爱国呢,请同学们畅所欲言,发表自己的看法。
生:小组讨论“如何理性爱国”
探究提示:爱国应该是建立在理性的基础上,我们既要爱自己的国家,也要爱我们的同胞,不要再让我们国内上演“打砸同胞日本车”的事件发生,不要再接受西方**势力的煽动。爱国就是捍卫人的权利,勇于负责地行使监督权,督促国家机关为人民谋幸福,让我们的祖国发展得更强大,同时自己要更加努力的学习,将来为报效国家作准备。
(设计意图:通过探究,让学生对如何爱国有更深层次的认识,能将爱国切实落实到自己的行动中。)
(五)课堂小结
1、课代表就本节学习情况进行总结
2、 教师就本节知识进行总结
(设计意图:通过让学生自己归纳总结本框知识要点,构建知识体系,培养学生自主学习、有效整理知识的能力。)
(六)课堂练习
以多媒体形式展示习题,共同完成。(选择题加材料题)
完成配套的作业本
(设计意图:通过练习巩固所学知识,反馈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
(七)板书设计
一、国家关系
1、含义
2、内容
3、基本形式
4、国际关系的决定性因素
二、我国的国家利益
1、是什么
2、为什么
3、怎么做
(八)课后反思
在课堂教学中,贴近学生生活,创设问题情景,点拨探究学习,让学生动起来。引导学生去想、去查、去做,使学生在多角度、多层次的探究活动中,明确国家利益是国际关系的决定性因素,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授课方式比较新颖,材料详实生动,学生易于认识和把握。课堂讨论热烈,师生互动有序,教学过程完整。通过对相关知识的共同探究,能真正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和独立思考解决问题的能力,有效地实现教学目标。
教学设计说明
1(关于教学内容
函数的大部分性质是借助函数图象进行研究的(但是本人在教学过程中发现很多学生在老师看来应该初中就熟悉的二次函数图像,甚至到了高三都不能熟悉画出来,令教学一度很难进行,学生对图像没有概念,看到题目无从下手,比如有限区间上二次函数最值问题,比如二次函数单调性问题等等都成了失分的“重灾区”。有感于此,希望通过第一讲的 4 常用图像的作图一节帮助老师和学生解决基础图像的作图。 通过本课时的教学,可以使学生在熟悉掌握常用图像的作图的同时,加深对函数图像特征的理解,既是对以前所学知识的梳理,也为后面进一步学习函数图像平移和伸缩变换,函数图像的对称性等等多种高中阶段图像学习打下奠定基础。
2(关于教学设计
本课时我采用演示法和练习法相结合的教学方法。通过引导学生主动动手操作的过程,力求使他们熟悉常用图像的作图而且乐于学习数学。
3(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作用
通过学生亲自动手,人人参与的过程,帮助学生从图象、数据、解析式等多层次理解所
学习的内容,提高他们对图形和数据信息的处理能力,培养信息素养。
范文四:国际关系的决定因素
《国际关系的决定性因素》导学案
主编: 使用时间: 行政审批: 【使用说明】
1、课前15分钟根据课前预习案部分~把握教材体系~掌握重点内容。
2、课堂上小组积极合作~互相交流探讨~高效展示点评~分层达成目标。
3、有效训练题限时10分钟内完成。
【学习目标】
1、 重点把握国际关系决定因素理论
2、 明确维护国家利益的必要性
【课前预习案】(15分钟) 要求:利用课前10分钟~完成下列学案内容~并熟记、理解课本重点知识~找出自己不明白的问题~便于课堂上针对性强化学习。
一(基础知识——自主梳理(开心自主预习,轻松搞定基础)
1、国际关系:
(1)含义 (2)内容 (3)形式
?(4)国际关系的决定性因素:国家利益
2、坚定地维护我国的利益
(1)我国国家利益的内容:(是什么,)
(2)特点:是完全正当的、正义的。
(3)为什么维护我国国家利益是完全正当的、正义的,(为什么,)
(4)如何维护我国的国家利益,(怎么办,)
【课内探究案】(15分钟)
要求:小组内讨论交流,解疑答惑,完善答案,准备展示。
探究1、2009年7月27日至28日,首轮中美战略与经济对话在美国举行。两日来,双方代表迅速进入角色,在两国关系、经济金融、气候变化及能源合作、国际地区问题等多个领域达成一致,朝着构建新型中美关系相互走近了一大步。在本次对话提交“成绩单”中,中美实现一定程度的“战略和谐”,当居“首功”。与往届相比,此次将战略、经济合二为一的新式对话更愿求“同”,而非争“异”。
运用国际关系的相关知识,分析说明在首轮对话中,中美实现一定程度的“战略和谐”,当居“首功”。 答案:(1)国际关系的形式是多样的,竞争、合作和冲突是其基本形式。中美关系中有“同”有“异”,但更愿求“同”,双方在众多领域开展了广泛的交流与合作,在一些重大国际和地区问题上保持着密切磋商与协调。
(2)国际关系的决定性因素是国家利益。维护国家利益是主权国家对外活动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国家间的共同利益是国家合作的基础,而利益对立则是引起国家冲突的根源。中美之间既存在利益的对立,又存在着广泛的共同利益。中美此次对话更愿求“同”,而非争“异”,双方在多个领域达成一致,实现了一定程度的“战略和谐”。
【课堂检测案】(10分钟)
一( 选择题(请将答案填到答题卡中)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答案
1、在经历了近5年的政治冷淡后,中日两国领导人通过从“破冰之旅”到“融冰之旅”,从“迎春之旅”到“暖春之旅”的访问,融化了两国关系发展中的坚冰,开创了中日战略互惠关系全面发展的新局面。中日关系的这种变化主要是由
?各自的国家制度决定的 ?各自的国家利益决定的
?两国的外交政策决定的 ?两国面临的国际格局决定的
A.?? B.?? C.?? D.??
2、目前,发展经济是中国和东盟各国最为关心的问题。由于地域和经济关系等因素,双方日益形成一种命运共同体,中国和东盟的战略伙伴关系进一步得到巩固。这说明( ) A.竞争、合作是国际关系的基本形式
B.主权国家是国际关系的主要参加者
C.维护国家利益是主权国家对外活动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D.国际组织在国际社会中发挥着积极作用
2009年8月22日,美国新任驻华大使洪博培对近百位中外记者说,他希望在任期间能够帮助加强美中两国在气候变化、能源和环境、加强全球安全和核不扩散项目、改善公众健康方面等诸多领域的合作,促使美中两国超越分歧、困难,造福两国人民,致力于维护和平、安全,共同应对挑战。据此回答3,4题:
3.中美关系是当今国际社会有重要影响的双边关系之一。在国际关系中最主要的是( ) A.国家与联合国之间 B.国家与国际组织之间 C.国际组织之间 D.国家之间 4.中美关系的发展历程,反映了国际关系的基本形式是( )
A.战争、和平与共处 B.竞争、合作和冲突C.共处、屈服与对抗 D.共处、对抗与竞争
2009年3月13日,国务院总理**在人民大会堂回答记者提问时指出,在外汇储备这个问题上,我们第一位的是维护国家的利益。同时,我们也要考虑国际金融整体的稳定。 5.上述材料表明( )
A我国坚决维护自己的国家利益B我国在维护自身利益的同时,维护各国人民的共同利益 C我国是最大的发展中国家 D我国反对霸权主义
2009年5月20日,**委员长在总理府与意大利总理贝卢斯科尼进行了长时间的友好交谈。两位领导人一见如故,从中意关系谈到各自国内形势,从加强两国经贸合作讲到共同应对国际金融危机,话题越聊越多、越谈越深,达成重要共识。
6.材料中“加强两国经贸合作”、“共同应对国际金融危机”主要表明国际关系的内容是( ) A.政治关系 B.经济关系 C.文化关系 D.军事关系
7.2009年5月27日,国务院总理**在北京会见美国众议长佩洛西时说,中美在双边领域和全球范围拥有广泛的共同利益和坚实的合作基础,一个长期稳定、健康发展的中美关系对两国人民有利,对世界有利。双方要高瞻远瞩,携手合作,“和而不同”,推动中美关系取得新的进展。这表明( )
?国家之间需要协调利益关系,促进国际关系的健康发展
?任何国家在维护自身利益的同时,也应尊重其他国家的所有利益
?为促进国际关系健康发展,任何国家都应承担相应的国际义务
?主权国家在国际关系中应坚持权利和义务的统一
A.??? B.??? C.???? D.???
当前随着国家利益的不断拓展,我们迫切需要确保战略资源和战略通道的安全,以维护国家发展的战略利益。据此回答8、9题:
8.上述材料未涉及我国的( )
A.安全利益 B.政治利益 C.经济利益 D.发展利益
9.坚定不移地维护我国的国家利益,我们需要做到( ) ?推行正确的外交政策?增强国家实力,提高国际地位 ?深化改革,巩固我国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制度 ?维护世界人民的共同利益,不损害其他国家的正当利益 A.?? B.?? C.??? D.????
范文五:国际关系的决定因素
全国中小学“教学中的互联网搜索”优秀教学案例评选
教案设计
一、 教案背景
1,面向学生: ?中学 2,学科:政治
课时:1
3,学生课前准备:
一、 课前让学生搜集有关国际关系的材料。
二、 完成课后习题
二、 教学课题
知识目标:识记国际关系的内容和形式;理解我国国家利益的主要内容;理解国际关系的决定因素,国家间合作与摩擦的原因.
能力目标:通过学习,能认识当今国际关系纷繁复杂的根本原因,识别国际关系分离聚合的根源,能正确认识我国坚定维护自身利益的正确性和必要性.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通过学习,能辨证地认识不同国家在维护国家利益上的不同态度,敢于同非正义的行为作斗争.积极地维护我国的国家利益和各国人民的共同利益.
三、 教材分析
本框共设三目,第一目“国家交往剪影”是本框的情景导入,其功能主要是通过使用反映国际关系的图片及文字说明,展现当代国际关系的主要内容和形式,让学生了解、探究国际关系的有关知识。第二目“国际关系及其决定性因素”是情景分析,是对国际关系及其决定性因素的知识点的系统表述,阐明了国际关系的含义、内容、形式及国际关系的决定性因素是国家利益。这部分是学生学习知识的主要部分。第三目“坚定地维护我国的利益”是情景回归,在明确国际关系及其决定性因素的基础上,进一步认识中国要坚定维护我国国家利益。这三个目题相互联系,层层递进,浑然一体。
【教学重点与难点】
国家利益是国际关系的决定性因素
教学之前用百度在网上搜索国家交往的相关教学材料,找了很多教案作参考,了解到教学的重点和难点,确定课堂教学形式和方法。然后根据课堂教学需要,利用百度搜索在搜索到二视频,现场放给学生观看,加深印象。
四、教学方法
?探究教学法:采取设置情境等活动引发学生积极参与,积极思考,引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
?情境教学法:将图片、文字、视频等有机组合,充分运用多媒体课件,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求知欲。
学习方法:
自主探究合作学习法:创设问题情境,使学生通过对问题的讨论、思考,相互交流学习成果。培养学生的协作精神、创新精神以及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
我直接利用问题引入:当今的国际社会是开放的社会,任何国家求得生存和发展必须和其他国家(国际组织)之间开展交往,这必然形成国际关系。那么,什么是国际关系,其内容和形式怎样的,国际关系又不是一成不变的,国际关系的变化又是由什么决定的,这就是本节课要探究的内容:国际关系的决定性因素:国家利益。
设计意图:直截了当引出课题,同时也揭示本课要学习的内容,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启迪学生思考。
(二)、新授第一部分:国际关系的含义、内容和形式。
具体教学环节:教师展示:百度图片一组国际交往的图片。
八国集团领导人峰会图片
【百度搜索图片] http://lyx.nen.com.cn/78537037552025600/20100628/2316131.shtml 【百度搜索图片】中美贸易合作:合作伙伴图片
【百度搜索图片】法国空袭利比亚
【百度搜索图片】中外文化交流社区行
学生看完图片后讨论探究问题:
请你通过以上图片说明什么是国际关系,以上图片反映了国际关系的什么内容,这些关系是通过什么形式表现出来的,
设计意图:在这一环节的教学中,我采取案例分析法的方式进行教学。我通过展示以上案例让学生自主分析,使学生了解国际关系的含义、内容、表现形式,达到教学目的,侧重实现知识目标的第一部分。
经过学生分析,自主探究,得出结论:国家之间,国际组织之间以及国家与国家之间的关系就是国际关系。其中最主要的是国家与国家之间的关系。国际关系的内容有政治关系,经济关系,文化关系,军事关系等。基本形式是竞争,合作,冲突。然后让学生列举课前准备的国际关系的其他材料,这样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感悟国家之间的关系,切入主题。然后,巩固国际关系的含义、基本内容和表现形式,检查落实。
(三)、新授第二部分:国际关系的决定因素:国家利益
展示法国和利比亚关系的图片
【百度搜索图片】法国空袭利比亚
【百度搜索图片】法国与利比亚友好关系图片
【百度搜索视频】法国对利比亚为什么一反常态视频资料。
第一幅图片反映的是利比亚领导人卡扎菲在首都接见到访的法国总统萨科齐。 而视频资料反映的是法国空袭利比亚,通过法国对利比亚的不同态度提出探究问题:法国和利比亚之间合作和冲突的根本原因是什么,学生讨论并进一步引导学生得出:国家利益是国际关系的决定性因素。
设计意图:通过案例分析的方法,学生自主分析,合作探究,使学生很容易得到国际关系的决定性因素是国家利益。从而突破重难点。
国家利益是主权国家对外活动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那么一个国家在维护本国国家利益时应注意什么问题从而引出视频资料
【百度搜索视频】 李肇星批评西方国家干涉中国内政视频
学生通过视频可以得到一个结论:任何国家都不应以维护本国国家利益为理由,侵犯别国的主权和安全,干涉别国内政。
同时多媒体显示英国首相丘吉尔的外交原则:
世界上没有永远的朋友,
也没有永远的敌人,
只有永远的利益~”进一步阐述国家间的共同利益是国家合作的基础,而利益的对立是国家间摩擦或冲突的根源。
(四)讲授第三部分坚定地维护我国的利益
学生观看图片,听**的有关录音剪辑,提出探究问题:
【百度搜索视频】1982年**关于香港问题的基本立场视频
在国际关系中,我们为什么要维护国家利益,我国国家利益包括哪些内容,如何维护我国的国家利益呢, 给学生以思考时间,学生通过讨论回答。 经过学生讨论和交流,合作得出结论:
(1)我国维护国家利益的原因:我国是人民当家作主的社会主义国家,国家利益与人民的根本利益相一致。维护我国的国家利益就是维护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2)国家利益的主要内容:安全利益 政治利益 经济利益
通过多媒体展示 :对如何维护我国的国家利益,**还有许多精辟的论断,结合**的论断提出探究问题:怎样维护我国的国家利益,
学生讨论后发表自己的看法,教师总结如下:
作为主权国家应该做到:
1、坚定地维护本国的国家利益,尊重他国合理的国家利益,并维护各国人民的共同利益
2、任何国家都不能以维护本国国家利益为理由,侵犯别国的主权和安全,干涉别国的内政
作为中学生为维护国家利益:
?要热爱祖国,要树立国家观念、民族意识、增强民族自豪感、 自尊心、自信心
?自觉履行政治性义务,维护国家的主权、安全和国家利益
?努力学习,学好文化知识,提高自身素质,掌握报效祖国的本领,为今后增强国家实力贡献力量
?必须同一切损害国家利益的现象进行斗争
设计意图:学生通过讨论,,合作探究,各述己见,提高学生参与政治生活的能力,突破难点。
(五)、课堂小结
设计意图:对这一部分小结内容,我让学生自主归纳主要知识,这样使学生自主构建知识体系,同时强调重点。
(六)、课堂检测
设计意图:通过练习巩固所学知识,反馈学生的掌握情况。
单项选择题:
1、国际关系的内容和形式是多样的,近些年来越来越多的国家之间或国际组织举行各种形式的联合军事演习,其内容和形式分别属于( )
A.政治关系 合作
B.军事关系 竞争
C.外交关系 和平
D.军事关系 合作
2、2010年6月12日,中国国家主席**在阿斯塔纳同哈萨克斯坦总统纳扎尔巴耶夫举行会谈,就进一步发展中哈关系,深化两国务实合作以及其他共同关心的国际和地区问题交换了意见。这是**在不到一年的时间里第二次访问这个中亚邻国。之所以高度重视这个中亚邻国,是因为 ( )
A.中哈都是上海合作组织成员国
B.两国的国家性质相同
C.两国都是发展中国家
D.两国有着共同的广泛的利益
3、在筹备2010年上海世博会的过程中,法国总统萨科奇亲自为法国参展出谋划策,还将非常熟悉中国的法国文化传媒界名人何塞?弗雷谢斯任命为“上海世博会法国参展局”总裁。法国在筹备上海世博会过程中表现出的积极姿态表明( )
A.中法两国关系自建交以来一直和谐稳定发展
B.中法两国存在着共同的国家利益
C.参展上海世博会符合法国的国家利益
D.中国坚定地维护自己的国家利益
4、G20峰会期间,法国总统萨科齐到**主席下榻的酒店举行会谈,且当天法国外交部也发表声明说:“反对以任何形式支持藏独。”这与早前萨科齐不顾两国人民的感情执意要与达赖会晤形成鲜明的对比。材料表明( )
A. 维护国家利益时主权国家对外活动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B.法国的外交政策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
C.中法两国之间已经不存在着政治上的分歧
D.G20峰会赋予中国等发展中国家更多的政治权利
5、“在实现本国发展的同时兼顾对方特别是发展中国家的正当的利益。”****的这一论断表明( )
A.我国的国家利益包括发展中国家的一切正当利益
B.维护本国利益与尊重他国利益是可以统一
C.发展国与国之间的关系首先应该考虑他国的利益
D.不同国家的根本利益是一致的
八、课后作业
结合本节课所学的知识,以“如何当好外交官”为题,发表一下自己的看法,写一篇政治小论文,评比一下,看哪个同学写得好。
设计意图:拓展所学知识,提高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五、教学反思:
这节课,我运用了案例分析法、自主探究法,情景教学法,突出了学生自主学习的主体地位。让学生在自主、合作、交流中理解了国际关系的含义、内容、形式及国际关系的决定因素,使学生树立在对外交往中坚决维护本国利益的理念,进一步提高学生自主、合作学习的能力。
五、 教师个人介绍
省份: 山东省 学校: 青州第三中学 姓名:滕海云 职称:中学二级教师 电话: 3871314 电子邮件: 通讯地址:山东省青州第三中学
个人简介:滕海云,1979年生,2001年参加工作,一直从事思想政治教学工作。对政治教学有较深的研究,曾获得青州市电教优质课一等奖,我将继续努力,虚心学习先进的教育教学方法,获得更大的进步。
转载请注明出处范文大全网 » 论述决定课程的几对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