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一:以高考之外为题目的作文
以高考之外为题目的作文
对于很多上过大学的人来说,高三备战好比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对个人的磨砺是生长性的,能够以成熟、豁达作为结局。而在部分学生的记忆中,高考却是一道难言的伤痕。
一位旅美教育学专家反思中国高考制度时说,高考好像是制约人才资源发展的瓶颈,“瓶口外——高考选拔人才的方式引导着全国的中小学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都为一个目的培养一流考生;瓶口内——按照陈旧而落后的评价体系去扩大招生、培养更多‘高质量的考生’,而不是‘高素质的学生’。”
且不论专家所言是否正确,探讨中国高考制度的取向却是个不争的话题。
高考,能否从“应试教育的指挥棒”,转变为“引导中小学实施素质教育的指挥棒”?高考,能否科学定位普通中学的教育目标,让学生掌握就业谋生的技能?高考,能否由国家包办的制度,逐步变为推行国家统考和高校自行录取相结合的考试办法,发挥高校的主动性和特长?……这是人们对中国高考制度的期盼。
高质量的考生,还是高素质的学生?
对很多考生来说,高考好比一把双刃剑,既痛苦又充满了希望。
每天起早贪黑,“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应试书”,是很多学校毕业班学生高考重压下的真实写照。
“举步维艰”、“进展缓慢”,一位教育界人士这样供常垛端艹得讹全番户形容目前素质教育的实施情况。他说,为追求高升学率,不少学校压缩正常教学时间,用半年甚至一年的时间复习备考。老师拼命“满堂灌”,根本无暇顾及素质教育;学生负担过重,严重影响身心健康,心理承受能力弱。
对高三学生而言,他们普遍有着这样的压力:父母亲人的期望、老师的期待以及同学之间的对比。由此要么导致学生产生虚荣心或对自己期待过高,要么对自己失去信心,对未来感觉渺茫。
这些压力的形成,固然有着社会现实以及高考制度的影响,但将之绝对化,也表明了学生本身的不成熟。
因为现代的高中生,学习成为他们生活的大部分内容,相反,对社会的客观认识程度和适应能力非常低下。与之相反,独生子女所享受的种种呵护又让他们对自己充满了高期待。理想与现实的落差,往往造成学生自卑与自傲并存,经不起打击,如玻璃花般美好而脆弱。
高考制度:爱恨交融,难以割舍
自1977年恢复高考制度以来的20多年里,中国社会一直将有幸能被大学录取的少数人称为“天之骄子”,很多因出身和地位而无法取得推荐上大学资格的普通人,通过高考改变了自己的命运。当年中国有570万人参加高考,录取27万人,比例是21∶1。如今这些人已成为中国改革开放最坚定的支持者和参与者。进入21世纪后,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以及高校数量的快速增长,当年考大学的高淘汰率已不复存在。
中国高等学校自1999年开始大规模扩招新生,当年,全国高校就扩招了45万新生,增长幅度为42%。处在中国改革开放前沿的广东省早在2000年高考录取率就已提高到65%,这意味着 100个高中生中,有65个能够接受高等教育。全国平均录取率从1998年的36%提高到2001年的57%,各地差距也在迅速缩小,国家近年来每年都扩招20%以上。
2003年,教育部实行的扩大高校招生自主权的改革,允许北大、清华、北京师范大学等20所著名高校,自主录取5%的新生。这不仅标志着中国高考制度的松动,也是中国促进教育创新和素质教育的历史性突破。更多才华出众的中学生,在分数略低的情况下,也有可能进入理想的高校。但是,5%的自主权却也让大学校长们大伤脑筋:如何保证不让自主权变成腐败的土壤,成为关系和金钱的通道?
抨击?赞同?彷徨中的中国高考制度
高考制度至今,走过风风雨雨20多年,一些关于改革高考制度的微词也从未间断过。
——“一考定终身”,误人子弟,偶然性大,高考制度已经把教育的功利化倾向推到了极致;
——高考内容的设计背离素质教育的精神,死记硬背的考优秀,而有特殊才能的偏才无缘高等教育,这是高考公正掩盖着的另一个不公正;
——高考作为指挥棒,误导了义务教育,学生在过分狭窄的知识上下太多功夫;
——高考的招生比例有歧视性,突出表现在分数线不统一,如某市的重点大学分数线低于某省的大专线。
回首高考制度,确有千般不是,万般无奈,但一个不容置疑的事实是,通过高考,受过高等教育的人才越来越多,很多农家子弟通过这一制度设计,得以打破城乡藩篱,成为祖国建设的栋梁,在各自的岗位上发挥着作用。
对高考制度的批评意见不乏合理性,但评价一项制度的成与败,必须站在国家和社会的整体层面来考虑。
设立高考制度的初衷,在于弥补人才断层,讲究的是“不拘一格降人才”。从高考内容的设计来看,考察最基本的知识内容,对全社会的人员而言,都是公平的。这些知识,只要个人想获取,都能得到,不因贫富、城乡的差别而有所限制。
中国人民大学校长纪宝成认为,由于高考竞争异常激烈,教育公正成为全社会关注的焦点,为了防止腐败和黑箱操作,分数才被不得已地当作了唯一的评判标准。
考试本身,在很大程度上只能考察一个人掌握知识的多少,而在考察能力上确有缺陷,但通过一个人掌握知识的熟练程度,也能从一定层面上反映其能力的高低。事实上,高考状元绝大多数并非高分低能,人们对考试制度的指责只是攻其一点,不计其余。
随着一些高考舞弊事件的曝光,人们对泄露考题和徇私枉法的行为非常愤慨。在多数人的心目中,现行的高考制度,是目前保证教育公正的唯一办法,是保障全体公民平等的受教育权方面比较合适的一种设计。确实有一部分特殊人才,不适应这种考试,而被抛在高等教育之外,但这个问题有关部门早已有所重视。诸如保送生制度,都是针对这些弊病而提出的针对性措施,但近年来对保送生制度的叫停,也从另一角度说明,只有高考这种形式,才能真正保障每个学生真正地有平等的获得高等教育的机会。
高考不能承受之重
不管是否意识到,当前的高考制度确被附着了太多的功能:要“跃农门”,要通过高考获取好身份、好地位。
世界上永远只有相对的平等,而不是绝对的平等。到目前为止,对于教育问题,还没有比“分数面前人人平等”更具平等性的制度。这一点从取消初中重点校,划片排位所带来的后果中可以清醒地看到,不是“分数面前人人平等”,就只能是“票子”、“权力”、“关系”面前的人人平等。
素质教育,是教育的发展方向,但在我国的高等教育还不能从精英教育真正转变为全民教育的现实情况下,初级和中等教育还只能围绕着高考的指挥棒走。因为在中国目前城乡教育有着天壤之别的情况下,死读几门核心课,对在占人口绝大多数的农村子弟来说,才能保证他们真正有机会参与相对公平的竞争。
客观而言,现行的高考制度,承担了其所不能承受之重:高考制度的最大问题,在于我国的教育制度,在中等教育和职业教育上的重大缺失,从而导致“千军万马只能过独木桥”。
自恢复高考制度以来,中国的大学教育几乎完全由国立大学担当。只是到了上个世纪90年代末期,政府大幅度提高了大学学费,由此出现部分家境贫困的学生上不起大学的现象。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教授乔新生对《环球》杂志记者说,我国的传统文化和社会舆论对高等教育资源配置有一定的负面影响。许多家长认为,如果无力送孩子上大学将是一件非常丢人的事,他们宁愿举债也要供养孩子读大学。而这样做的结果是,混淆了大学投资的义务主体,培养了一些大学生的懒惰思想。其实,即使在发达国家,学费也是一种投资;如果大学生认为家长供养自己读书天经地义,或者认为社会应该承担自己上大学的费用,缺乏回报意识,这样的孩子不读大学也罢。
展望中国高考制度
一些教育专家指出,高考制度要改革,重要的是在内容上下功夫,不要把学生都引导到对课本知识的背诵和熟练操作上来。要使学生在中学真正学到适合这个年龄段的知识。
专家介绍说,美国大学的选拔标准除考试成绩外,个人的特长、参与社区的活动、课外活动也很重要。录取委员会会很细致地阅读推荐信和作文。
为鼓励素质教育,革除“一考定终身”的高考制度的弊端,从2004年高考开始,上海市教委将尝试在高中试行《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手册》,参考学生成长记录、社会实践和社会公益活动记录、体育与文艺活动记录、综合实践活动记录等其他资料,综合考查后进行录取的做法,供普通高校录取时参考。
这些探索,让人们看到了中国高考制度改革的希望。当然,教育制度上要有深刻变革,必须形成高等教育、职业教育等层次清楚、定位明确的教育体系。使高考真正摆脱其身上附带的身份、地位、前途等一系列本不由其承担的东西。
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进行,城乡二元结构被真正打破,高等教育事业进一步发展,高等教育真正摆脱精英教育的窠臼,使个人的发展不再受地域和城乡的束缚,个人的发展机会实现了真正的平等,高考也就不再会成为所谓“人生第一考”的尴尬。
一位高三老师曾提出“享受高考”的说法。在他看来,高考不仅是一场成绩上的选拔,还是一场心理的竞争,而心理力量恰恰是一个人多年经历的整合。
可以想见,当摆脱了目前附属在高考制度上的种种不合理因素之后,素质教育才能真正实现,“不拘一格降人才”才能变成“万紫千红总是春”。
范文二:以高考为题目的作文
以高考为题目的作文
打开电脑,输入几个烂熟于心的几个密码,踏进了这个已经被我荒废了好久的空间。只有几个好心人的留言孤孤单单的排在那些颓废的文字后面,无关痛痒。习惯的看到右下角的日期:4月10日,掐指一算离高考只有58天了。
2017年,从一开始就注定不会平凡。以一场突如其来的雪算是一个匆忙的开始,然后股票大跌,台湾搞公投,西藏闹独立,最后还有一次举世瞩目的奥运,刺激的像闹“非典”的2017了。2017真的是忙碌的,当然一起忙碌的还有一群为哏高考整天昏天黑地的学生。
记得有人说?,高考就像一次空降,每年都有许多遇难?的人,只是今年我们由面无表情的看客,邦成了被看的演者。这句话是对高考最冰冷 的诠释了。然而高考确实这么如约而至,谭从七月的暑假补课,到今天的“离高考只酾有58天”一切都是那么有条不紊,时间,从从容容的过去了。大多时候我是不计较噬时间的流逝的,只有当手上的时间愈来愈踟少时才觉得窘迫起来,就像朱自清说的“瓷像针尖的一滴水滴进大海,我的日子滴进 时间的流里,没有声音,没有影子”。我缒想是一点一点地流走的时间是不会让人发搅觉的吧~在过去的这些天里,我在努力获挑取,我在细心放弃,但是我永远是一个不巾合格的计算者:不知道自己获得了什么,褛但是感觉失掉了很
多东西。其实我不该犹谂豫,这是我的弱点,选择了就只管风雨兼榆程。
四月的天空永远是湿的,一如人们接的眼眶,一些迷惘的心事,一些冲动的思开想,和着这绵绵的细雨轻轻的揉在一起。
一些没有说出的话,渐渐酿成了一朵朵含霓苞的栀子花,只是永远不会开放在这个迷 茫的四月里。有时真的想回到以前,回到愣我们最开始见面的时候,只给彼此一个美 好的“初见”只留下那份真诚、那些新奇瓯、一点默契、一丝纯粹(就像最初绽放的娇花朵,一个春天就释放了所有的芳华,等 到盛夏的时候时候只留下初春的回忆。这值是一个比较幼稚的想法罢了,别离的歌一茗年一年的唱着却还是那句“你总说毕业遥乏遥无期,转眼间就各奔东西”。或者更加包残酷的说“毕业是一窗玻璃,我们必须撞《破它,踏上满地的玻璃,血肉模糊之后开 始一个完全不一样的生活”。
这是一个皋旅途,一个叫做命运的茫茫旅途,我们偶 然相遇,然后离去,在这条漫无止境的路 (抬起自己苍白的脸,看见日光倾城。
范文三:以高考后为题目的作文
以高考后为题目的作文
从高考的战场上下来,我伤痕累累,我的付出没有得到渴求的回报。换而言之,我失败了。
一直以为自己很坚强,天塌下来都能撑起。如今面对高考失利,才发现自己其实很脆弱。在得知成绩那一刹那,心就像打破的玻璃般碎了一地,周围一切都静下来,整个世界好像只有我一人,孤独,无助。炎炎夏日我却冷得发抖,真的好冷好冷,哪里可让我取暖,
面对成绩单,父母无言,凝重的气氛弥漫了整个家,最终爸爸淡淡地说了一句“就这样吧。”
我一直压抑着的泪水刹那间夺眶而出,他们对我寄予了多大的期望,但我给他们带回了多大的失望,我心不甘,情不愿,
老天爷,你怎能这样对我,让时光倒流吧,我要再考一次,我会好好的把握,我会成功的,
周围的亲戚都劝我去复读,然而妈妈说,“你不要复读了。上不了第一志愿,还有第二志愿,第二志愿你总该上吧,
”我点了点头,尽管很不甘心。
Anty告诉我,“再过几天我就要去市一中复读了。高三又将回到我生活中,多好的高三,那些地狱天堂的日子啊,哈哈,”她很开心的笑着,我看见她眼角有一颗晶莹的泪珠。我,有点想哭。
“你能不能,”我咬了咬嘴唇,咽了几下口水,“能不能不去复读,一般有80%复读生的考分比往年还差,也许你会,遭受第二次
失败。”
“我也想过这个问题,但不是还有20%吗,”Anty故作轻松地说道,“我一定会是那20%中的一份子,不用替我担心。”
“你,肯定吗,”
“是的,我肯定。不要再问了。”Anty抬起头,直直的望着天空。
纵使我还有很多想说的话,此刻也无法再说了,我惟有默默祝福她吧。
人生是在不断的忘却一些人一些事,又不断的去追求一些人一些事。无论是痛苦的还是快乐的,终有忘却的一天,不必刻意的去忘却或记住。
新生活向我打开了大门,高考,就由它去吧,
范文四:以高考为题目的作文
以高考为题目的作文
打开电脑,输入几个烂熟于心的几个密码,踏进了这个已经被我荒废了好久的空间。只有几个好心人的留言孤孤单单的排在那些颓废的文字后面,无关痛痒。习惯的看到右下角的日期,4月10日,掐指一算离高考只有58天了。
2008年,从一开始就注定不会平凡。以一场突如其来的雪算是一个匆忙的开始,然后股票大跌,台湾搞公投,西藏闹独立,最后还有一次举世瞩目的奥运,刺激的像闹“非典”的2003了。2008真的是忙碌的,当然一起忙碌的还有一群为高考整天昏天黑地的学生。
记得有人说,高考就像一次空降,每年都有许多遇难的人,只是今年我们由面无表情的看客,成了被看的演者。这句话是对高考最冰冷的诠释了。然而高考确实这么如约而至,从七月的暑假补课,到今天的“离高考只有58天”一切都是那么有条不紊,时间从从容容的过去了。大多时候我是不计较时间的流逝的,只有当手上的时间愈来愈少时才觉得窘迫起来,就像朱自清说的“像针尖的一滴水滴进大海,我的日子滴进时间的流里,没有声音,没有影子”。我想是一点一点地流走的时间是不会让人发觉的吧,在过去的这些天里,我在努力获取,我在细心放弃,但是我永远是一个不合格的计算者,不知道自己获得了什么,但是感觉失掉了很多东西。其实我不该犹豫,这是我的弱点,选择了就只管风雨兼程。
四月的天空永远是湿的,一如人们的眼眶,一些迷惘的心事,
一些冲动的思想,和着这绵绵的细雨轻轻的揉在一起。
一些没有说出的话,渐渐酿成了一朵朵含苞的栀子花,只是永远不会开放在这个迷茫的四月里。有时真的想回到以前,回到我们最开始见面的时候,只给彼此一个美好的“初见”只留下那份真诚、那些新奇、一点默契、一丝纯粹,就像最初绽放的花朵,一个春天就释放了所有的芳华,等到盛夏的时候时候只留下初春的回忆。这是一个比较幼稚的想法罢了,别离的歌一年一年的唱着却还是那句“你总说毕业遥遥无期,转眼间就各奔东西”。或者更加残酷的说“毕业是一窗玻璃,我们必须撞破它,踏上满地的玻璃,血肉模糊之后开始一个完全不一样的生活”。
这是一个旅途,一个叫做命运的茫茫旅途,我们偶然相遇,然后离去,在这条漫无止境的路,抬起自己苍白的脸,看见日光倾城。
[以高考为题目的作文]
范文五:以高考为题目的高考作文
以高考为题目的高考作文
高考,一个既熟悉又陌生的名词.说它熟悉是因为打记事起就听大人们谈论高考,说不熟悉是我从未接触过它.如果说没有参加过高考的人来评论高考,一定会引起很多经历过高考的人的嗤之以鼻,不过站在我的角度看高考似乎更清晰.
高考是什么?简单的说就是一场考试,一场及其平常的考试.可因为种种的原由,高考变的似乎不那么简单了.小时侯每个人都有很多梦想,其中绝对不会少那一样:上大学!殊不知,上大学不是那么简单的喊句口号就能做到的,小学、初中、高中,这些阶段就是为上大学做铺垫的。小学,本是玩的年纪,可我看见的却是一副副眼镜,一只只沉到不能再沉的书包(甚至是幼儿园的孩子们都上起了MBA),为了高考----从娃娃抓起!! 再说说初中,为了考上更好的高中,三年初中的艰苦生活一点也不亚于三年的高中生活,不是说一脚跨进名牌高中就等于一脚跨进了名牌大学么?于是学生们废寝忘食地学习,老师忘我地教育,为了共同的目标----中考而迈进。 先来说说那个什么素质教育,我想起码在小学的阶段应该能够实现素质教育吧,可是在本人小学的时候,有一段时间国家说要给全国的孩子们减负,于是我们学校履行了这一重要思想,可还没到3天的光景,一切恢复原样,不但没有减负反倒是给我们这些孩子的肩上在重重的添上一层负担。初中,在初中的教学中,素质这两个字只在前一年半中稍有出现,后半段可想而知,开学发书的时候有音乐、美术、劳作等等,可仔细看看课程表里面没有半个字和刚才提到的有关,所有一切副课都得给主课让道,老师振振有辞地话至今还在我耳边萦绕:你们都是要成为高中生的人了,还要什么自修课?不要抓抓紧啊。时间就是金钱,多一节课就能多讲些内容。于是书包里装的满是参考答案和试卷。老师还说:中考只有一次机会,要把握住了!冲着这句话我们只有挑灯夜读奋力拼搏,丝毫没有半点马虎。早晨看见同学的双眼和我一样,猩红,并半有深深的黑眼圈。上课时,哈欠声接连不断。 不知道老师看着心不心疼。
用我的比喻,高中就是人间的地狱,高三就是这地狱的第18层,或许我的比喻有写过分,但这是事实。高中生活的苦我就不多说了,各位也都心知肚明。一年一度的高考如期而至,看看考场外那些焦急等待的父母,看看考场外那些维持治安的警察,看看那些报纸、电视的报道。。。。。。人们似乎过于重视高考了,高考只是一件很普通的事情,但是很多父母并不这么想:上了大学么就等于抓到了就业的机会呀!这话对吗,或许,我只能说或许对吧,高考,我觉得和纸上谈兵没有什么区别,为什么高考前要如此的复习?高考始终是不脱离文本的一种考试,它测试到生活中的能力了吗?没有。考出高分只能说明你对文本的掌握非常好,而并没有真正看到你的能力。这个社会高分低能的人很多,为什么会这样呢?这就是应试教育培养出的高级弱智。应试教育还摧残了一部分人的身心,排名次,我不认为排名次是一件好事,它带来的种种幅面影响远比正面的多的多;分数,为什么我们会那么重视分数?在我们的眼中分数其实和金钱一样重要,我们甚至不会想去纠正哪里错了,而是一味的责备自己得的低分。应试教育,一张可怕的网,我想能漏网的鱼寥寥无几,像韩寒那样的漏网之鱼我看是少之又少。有教育界的人认为韩寒是侥幸,对,就是侥幸,可我觉得他的侥幸真是幸运了,远离了高考的魔爪,过自己的生活。
1
高考还会一直走下去,莘莘学子们将一如既往的前仆后继地赶去前线,有时候自己会奢望,如果高考取缔了那是一件多令人高兴的事情,那是不可能的,也是不符合中国的国情的。但我觉得一定不止我一个人希望这事快点到来,这么多年来,高考喊着要改革,那改了吗?没有,而是一年又一年的轮回。
2
转载请注明出处范文大全网 » 以高考之外为题目的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