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一:高考历史材料题精选
历史精选材料题
1.(17分)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没有法律,官员就无从存在;没有官员,法律就没有力量。
保罗也提醒我们各人,乃是因上帝的恩慈,我们得以受到执政者的保护,他们佩剑就是
要阻止恶人来危害我们。
就这三种由哲学家所提的政体本身而论, 我就无法否认: 贵族政体,或贵族政体与民主
政体的配合, 远优于君主政体。因为很少有君王能够约束自己,不使其意志与公义及正直相
抵触;又因为他们鲜能慎思明辨,在凡事上发现那尽美尽善的。所以由于人的罪恶和缺欠,
使政权操于许多人之手,乃较为稳妥,他们好彼此帮助规劝。这样,倘若有人越权,别人就
可以监察并约束他的野心。
——加尔文《基督教原理》
材料二:后之为人君者不然,以为天下利害之权皆出于我,我以天下之利尽归于己,以天下
之害尽归于人,亦无不可;使天下之人不敢自私,不敢自利,以我之大私为天下之大公。……
此无他,古者以天下为主,君为客,凡君之所毕世而经营者,为天下也。今也以君为主,天
下为客,……然则为天下之大害者,君而已矣。向使无君,人各得自私也,人各得自利也。
呜呼,岂设君之道固如是乎!
自非法之法桎梏天下人之手足,即有能治之人,终不胜其牵挽嫌疑之顾盼,有所设施,
亦就其分之所得,安于苟简,而不能有度外之功名。……其人是也,则可以无不行之意;其
人非也,亦不至深刻罗网,反害天下。故曰有冶法而后有治人。
——黄宗羲《明夷待访录》
材料三:推动哲学家前进的,决不象他们所想象的那样,只是纯粹思想的力量。恰恰相反,
真正推动他们前进的,主要是自然科学和工业的强大而日益迅速的进步。
——恩格斯《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二,概括加尔文与黄宗羲思想主张相同之处,指出加尔文思想的特点。
(10分)
(2)根据材料及所学知识,论证恩格斯的观点。(7分)(要求:史论结合,论证完整)
2.(18分)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明治政府仿照法国教育体制)1872年颁布《学制》,强制适龄儿童进校读书,学
制为4——8年,甚至以警察监督强迫执行。……1873年学校数目达到12500多所,学生
人数为1145000多人,1879年学校数目增至28000多所,学生数目为2315000多人。……
1879年改学美国的教育制度,但不久就放弃其中的自由主义部分,留下学制的躯壳。同年
颁布《教育令》,把教育置于国家控制之下,……1880年规定,任何儿童就学年限不得少于
3年,适龄儿童不上学需经地方官批准。经过30年努力,日本适龄儿童升学率达92%。
材料二:1875年已建立普通师范学校82所。东京大学初建时(1877)理学部16名教授中
聘请的外籍教授占12名。9年后日本各大学的理科课程绝大部分由日本教授主讲。
材料三:(1879年)后,通过一系列法令、敕语,编写国定教科书,将承担政治思想和道德
灌输的修身课从末位置于首位;规定学校举行升旗、祭典等仪式时,均须“捧读”天皇敕语,
齐唱歌颂天皇的《君之代》,聆听有关历代天皇文治武功的训话;此等形式均应极其严肃地
贯彻执行。
——《世界文明史》
请回答:
(1)根据上述材料,概括日本明治维新中教育改革的基本特点。(8分)
(2)结合上述材料和所学知识,分析教育改革对日本的影响。(10分)
3.(18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几天下无地而得安宁者,为君也。是以其未得之也,茶毒天下之肝脑,离散天
下之子女,以博我一人之产业,曾不惨然,曰:我固为子孙创业也。其既得之也,敲剥天下
之骨髓,离散天下之子女,以奉我一人之淫乐,视为当然,曰:此我产业之花息也。然则,
为天下之大害者,君而已矣!
——黄宗羲《明夷待访录〃原君》
材料二 社会公约可以简化为如下的词句:我们每个人都以其自身及其全部的力量共同
臵于公意的最高指导之下,而且我们在共同体中接纳每一成员作为全体的不可分割的一部
分。于是,这一结合行为立刻就产生了一个道德的与集体的共同体,以代替每个订约者的个
人。
——卢梭
(1)分别概括材料一、二的主要观点。(4分)并指出二者的相同之处。(2分)
材料三 16至17世纪的中国,新的经济形态还十分微弱、脆嫩,明清时期的早期启蒙
思想家们提不出新的社会方案,只能用扩大相权、限制君权等办法来修补封建专制制度。18
世纪欧洲启蒙思想家们则拿出了……资产阶级的国家蓝图。
——张岱年、方克立主编《中国文化概论》
(2)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国明清时期的早期启蒙思想家们提不出“新的社会方案”的
根本原因。(2分)欧洲启蒙思想家为什么能够拿出“资产阶级的国家蓝图”? (2
分)他们拿出了怎样的“蓝图”? (4分)
材料四 启蒙思想是个长期的国际性的发展过程,18世纪在欧洲产生了重大影响,也
可以说启蒙思想促使知识和天赋人权的传播,因此使人们以新的观念看待国家、政权机构和
宗教生活。
(3)根据材料四的观点,结合中国近代史的史实,试举一例简要说明启蒙思想是如何在
中国传播并推动社会进步的。(4分)
4.(17分)明清时期商帮的崛起,为中国的历史画卷平添了一抹亮丽的色彩。阅读材料,
回答问题。
材料一 古代徽州地处皖南崇山峻岭之中,没有成片的耕地,粮食产量普遍较低,粮食
供应的矛盾长期存在,人们寻求?以商代耕?的出路。徽州虽?粮不足?,可物产丰富。万
山丛中盛产竹木、茶叶、陶土。手工业更具特色,纸、笔、墨、砚、漆器闻名全国。不少人
最初就是以贩运土特产品起步发家的。大山挡住了徽州人的道路,但这里的水路可称便捷:
?上接闽广,下接苏杭?。便捷的水陆,大大刺激了徽州人经商的积极性。
——摘自《徽商网〃徽商历史》
(1)根据材料说明徽商诞生的原因(4分)。你从中受到哪些启发? (2分)
村料二 徽商以左儒右贾的特色而区别于其他商帮,对联?读书好,营商好,效好便好?、
?创业难,守成难,知难不难?是其写照。徽商讲究商业道德,提倡以诚待人,以信接物,
义利兼顾。徽商以勤奋和吃苦耐劳而著称,在外经营,三年一归,新婚离别,习以故常。徽
商贾而好儒,与封建官僚混为一体,或相互接托。徽商以其独特的生存理念在众多商帮中异
军突起。
——摘自电视片《徽州》解说词
(2)从徽商的兴旺中可以得到哪些经验(4分)?结合所学知识说明,终清朝之世,徽
商会遇到哪些发展障碍? (4分)
材料三 中国国际徽商大会是安徽省人民政府主办的经典式、综合性品牌盛会,为中外
客商搭建经济技术文化交流与合作的平台,促进安徽开放型经济发展。第一届大会于2005
年在合肥召开,至2009年,已召开五届。
(3)结合材料说明如何开发和利用好徽商遗产。(3分)
5.某研究课题小组在对太平天国运动的研究中搜集到了以下几组史料,阅读后回答相关问
题。(16分)
材料一 天下多男人,尽是兄弟之辈;天下多女子,尽是姐妹之群,何得存此疆彼界之
私,何可起尔吞我并之念。
——洪秀全《原道醒世训》,1843年
材料二 逆贼洪秀全杨秀清称乱以来,於今五年矣。荼毒生灵数百余万,蹂躏州县五千
余里,所过之境,……一概抢掠罄尽,寸草不留。……此其残忍惨酷,凡有血气者未有
闻之而不痛减者也。……粤匪窃外夷之绪,崇天主之教。……士不能诵孔子之经,而别
有所谓耶稣之说、《新约》之书,举中国数千年礼、议人伦诗书典则,一旦扫地荡尽。……
——曾国藩《讨粤匪檄》,1852年
材料三 1862年,?借师助剿?前夕,英国在上海的舆论喉舌《华北捷报》载:?太平
革命是一场血污的运动……它不是反清的革命,而只是反对一切安乐的、富有的,以及
和平的人民的血腥的‘十字军’……谁能说尽太平军给中国社会和物质繁荣所带来的痛
苦与破坏?他们所造成的损失真是无法计算的!他们所犯下的罪行真是罄竹难书的!?
材料四 1863年,英国传教士致函《香港日报》编辑说:?关于叛军(太平军)情况及
叛军性格的可怕记述,早就使我急欲访问南京,亲自去观察一下这些记述究竟有多少真
实性……南京城外商业兴旺。古老的城垣里面,田地耕种良好,四乡也一样。小麦、大
麦、大豆均极富饶。城内的居民生活显然较扬子江沿岸诸城优裕。新的商店和优美的房
屋正在建筑中。居民一般衣着良好。妇女们来来往往,从事于南方妇女所做的日常工作,
老人们则带领孙儿玩耍。我们到了任何地方都受到了尊敬和友好的接待。?
——朱学勤主编《中华文明史》2006年出版
⑴材料一中洪秀全表达了一种什么思想观念?(2分)
⑵材料二的作者是怎样否定太平天国的?他为什么对太平天国运动持否定态度?(6分)
⑶在对太平天国进行评价时有下列两种观点:
观点一是“(洪)秀全以匹夫倡革命,中国危亡实兆于此。”
观点二是“太平天国是由社会下层民众发起的一次对现存腐朽的封建社会制度的正义抗
争。”
上述材料中可以用来支持观点一的有哪些?可以用来支持观点二的有哪些?(4分) ⑷在对同一历史问题研究中,往往会形成不同甚至完全相反的观点,你认为造成这种现
象的原因有哪些?(4分)
6.人类社会是在矛盾冲突中不断向前发展的。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19分)
材料一 每年10月12日为?哥伦布日?,是一些美洲国家的节日。?是哥伦布,给美洲
带来了今天的繁荣?。时任美国总统布什在一年一度的?哥伦布日?高声赞美之时,委
内瑞拉总统查韦斯却呼吁取消这个节日。他说,?哥伦布,是人类历史上最大的侵略与
种族灭绝的先锋?。
⑴哥伦布最重要的历史活动是什么?在评价哥伦布时,布什与查韦斯为什么会尖锐对
立?(6分)
材料二 技术是经济全球化的基础,?凭借全球性技术(如无线电通讯技术、核武器、
洲际运载火箭、计算机网络等)而形成的经济、军事力量,无疑会为掌握这些力量的国
家带来巨大利益。准确地说,全球化将处在掌握全球性技术力量的国家主导之下?。
——赵英《技术演变与全球化》
?全球化是发达国家用来打开发展中国家市场的‘敲门砖’,是新殖民主义的一种形式,
因此发展中国家应该团结起来,抵制全球化。?
——《发展中国家怎么办:拉美国家的实践》
⑵有人提出,“严格意义上的经济全球化发生在20世纪的80年代末90年代初”。其依
据有哪些?(5分)
⑶据材料二指出,对经济全球化有哪两种对立的观点? 各自的主要依据是什么?(4分)
材料三 有关调查显示,在造成温室效应的温室气体中,有80%是发达国家在最近二
百年的发展中排放的。1997年12月在日本京都召开的联合国气候大会通过《京都议定
书》规定,在2008年至2012年期间,发达国家的温室气体排放量要在1990年的基础
上平均削减5.2%。2009年底召开的联合国气候大会,由于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在
减排责任、资金支持和监督机制等议题上分歧严重,在最终达成不具法律约束力的《哥
本哈根协议》后闭幕。
⑷发达国家为什么“在最近二百年的发展中”排放大量的温室气体?(2分)
⑸根据材料说明,世界各国对应对气候变化有哪些共识和分歧?(2分)
7.(22分)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社会给予他们的委托以及上帝和自然法对各种政体的国家机关的权力所定的
界限:第一,它们应当以正式公布的固定法律进行统治,这些法律不论贫富、不论宫廷权贵
和乡村农夫都一视同仁,不因特殊情况而有所改变。第二,这些法律知识是为了人民的福利
这一最终目的,此外不应再有其他目的。第三,未经人民自己或其代表同意,决不能对人民
的财产课税。第四,立法机关既不应该也不能把制定法律的权力转让给其他任何人,也不能
把它臵于并非人民安排的其他任何地方
——洛克《政府论》
(1) 根据材料一,概括指出洛克有关民主政治的主要思想主张。(10分)
材料二 下图是中国1940~1947年报刊上“民主”出现频率统计图
(2)根据材料二指出这一时期“民主”出现频率的变化趋势,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原因。
(6分)
材料三 下表为1949年成立的新中国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和政务院领导人构成表。
(3)材料三反映了新中国成立之初民主政治的什么特点?并分析其形成原因。(6分)
8.(18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中国古代农业虽然取得了辉煌的成就,但它毕竟主要是在小农分散经营的条件
下形成的……由于传统农具明清后没有继续得到改进,由于人口增加、人均占有耕地面
积减少,由于经营规模的狭小和分散,劳动效率低下,这极大地限制了其他经济文化事
业发展的广度和深度。另一方面,尽管中国古代很早就出现了合理利用自然资源、因地
制宜全面发展农业生产的思想……但在封建制度和分散经营条件下,不可能更大规模合
理利用经济资源协调发展。
——李根蟠《中国古代
农业》
材料二 明清时期手工业的兴盛突出反映在民间私营手工业迅速发展,取代官办工场、
作坊,占据了主导地位。……在这种背景下,开始孕育出主要通过对运用生产技术和调
配劳动力等环节加强管理来提高经济效益的新型地主经营;从手工场主、包买商中转化
出类似西方资本主义劳动组合中的早期?资本家’’。……据《明神宗实录》、乾隆《苏
州府志》等文献记载,?明万历苏民无积聚,多以丝织为生。东北半城皆居机户,郡城
之东皆习机业?。……表明自明中后期至鸦片战争前,已经进入产业革命和工业化的准
备阶段并向工业文明发展的过渡阶段。
——曹大为《明清农耕文明的鼎盛及其在世界工业文明潮流中的
殒落》
材料三 近代中国的早期企业
(1)根据材料一,概括指出中国古代农业生产的主要特点。(4分)
(2)根据材料二,概括指出明清时期我国手工业领域出现的新变化。(6分)结合所学
知识,指出明中后期至鸦片战争前手工业发展中所孕育的新型生产关系的发展特
点,并分析其原因。(3分)
(3)根据材料三,概括说明近代中国在工业方面产生了怎样的新气象,并分析形成这一
新气象的主要原因是什么。(5分)
9.(13分)粮食问题引发全球广泛关注,我国高度重视粮食安全。阅读以下材料,回答问
题。
材料一 西周时,耒、耜是主要农具,?一人跖(踏) 耒而耕,不过十亩?。战国时,
李悝说:?今一夫挟五口,治田百亩,岁收亩一石半,为粟百五十石。?
材料二 18至19世纪英国议会通过4 763件圈地法案,共圈地269万公顷。1790年前
后英国开始使用打谷机,以后使用许多新的农业技术和农业机械。粮食总产量1700年
为3.175百万夸特,1845年为18.665百万夸特(夸特。计量单位)。
材料三 我国粮食产量1959年3400亿斤,1961年2950亿斤(人均约 440斤),1978
年6000亿斤,1984年8 000亿斤(人均约800斤)。
请回答:
(1)材料一的历史现象说明了什么? (1分)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原因。 (2分).
(2)归纳材料二中18至19世纪英国农业发展的状况,并具体分析农业进步与工业发展
之间的关系。(3分)
(3)指出材料三中反映的50年代末至60年代初、70年代末至80年代初我国粮食生
产的不同状况,并从经济体制角度说明其原因。(4分)
(4)综上,指出古今中外促进农业发展的共性因素。(3分)
10. (12分)随着《大国崛起》在中央电视台的热播,大国崛起问题一时成为社会议论的热
门话题。
材料一:如果可以把1492年看做全球化的开始,那么大致可以看出全球化经历了这样
几个阶段:首先是葡萄牙和西班牙开创了近代全球化;第二阶段是荷兰、英国、法国等欧洲
国家开始大规模向全球殖民,这一阶段大致以英国击败西班牙无敌舰队开始直到第一次世界
大战结束
——节选自白海军《大预言:2049年的世界》
(1)在第一阶段葡萄牙和西班牙开创了近代全球化主要得益于什么?(2分)
(2)在第二阶推动英国、法国等欧洲国家大规模全球殖民,结合史实说明这一时期全球化
对中国的主要影响?(6分)
材料二:随着工业革命的开展,整个世界经济联系日益坚强,世界各个地区的文化交流
和渗透也日益加强。比如西学东渐,东学西渐等。
(3)概述16—20世纪世界经济联系的特点并具体论述第一次工业革命对世界市场的影
响。(4分)
11.(15分)
某校历史研究性小组,以“近代社会习俗和物质生活的变迁”为课题,穿越时空隧道,回
到了民国初期??
第一站:上海。遇到的情景有:大街上自行车、人力车、有轨电车穿梭往来。不少人穿西
装、打领带,用英语与外国人交谈。街道两旁很多商店、酒楼都起着洋店名。一些年轻人在
教堂里举行婚礼,“宣读婚约,互换戒指,才一鞠躬,即携手同归。”??
(1)课题组在上海遇到的情景反映了当时什么社会现象?(1分) 这种社会现象出现的原因
是什么?(2分)
第二站:广州。穿中山装的人特别多,成为一种时尚。广州人喜欢饮早茶,边饮茶边看报纸,
吃西餐的人也很多??
(2)中山装由谁设计?(1分) 它有何特点?(1分) 西餐传人对中国饮食文化带来哪些影响?(1分)
第三站:汉口。大街小巷上经常看到如图8的情形,在不断的“喀嚓”声中,课题组成员
似乎还感受到更深刻含义??
(3)图8情景反映什么社会现象?(1分) 请你说明“更深刻含义”指
什么?(2分)
第四站:京津一带。课题组对当地民居产生浓厚的兴趣。
(4)如图9,北方一带的典型民居是什么?(1分) 从图9发展到图
10,体现了近代中国建筑的什么特点?(2分
)
(5)课题组完成对四地考察后,准备起草本课题的结题报告,你认为该报告应当如何写(提示:
概括四处社会风俗变化的总特点)?(3分)
12.(20分) 社会制度创新是推动人类文明进步的重要举措。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下图是中国古代一项重要的政治制度
材料二
第3表 债权人可将无力偿还的债务人,交付法庭判决,直到将其戴上足枷、手铐、甚
至杀死或卖之为奴。
第5表 死者的财产需按其遗嘱进行处理。
第8表 凡故意伤人肢体而又未能取得调节时,则伤人者也需受到同样的伤害。不过,
如有人打断自由人的骨头,他需偿付300阿司罚金;如被打折骨头的是奴隶,罚金可以减半。
材料三 1787年宪法规定了横向的立法、行政、司法三个机关之间的权力的分立和纵
向的联邦与州之间的权力的分立。……政府结构使权力为公众福利和正义的目的有效行使其
管理职能,同时又保持对权力的优良控制,实现公共权力与公民权利的平衡,管理与控权的
动态平衡,这是分权和制约的归宿。华盛顿说:?行使政治权时,必须把权力分开并分配给
各个不同的受托人以便互相制约,并指定受托人为公众福利的保护人以防他人侵犯。这种相
——范亚峰《华盛顿的宪政思想》
材料四 孙中山是中国近代政治文明——共和制的重要催生人。他的学说是?内审中国
之情势,外察世界之潮流,兼收众长,益以创新?。 ——《中华文明史》第4
卷
(1)材料一所示的是中国古代哪一项重要的政治制度(1分)? 对这一制度你有何评价? (2
分)
(2)材料二的内容出自哪部法律的规定(1分)? 透过材料所示内容并结合你所学过的相关
知识,谈谈你对这部法律的看法。(2分)
(3)材料三体现了什么原则(1分)?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其积极作用。(6分)
互制约的必要性早巳在古代的和现代的试验中显示出来。?
(4)①材料四中孙中山的学说体现了怎样的特点(1分)? ②结合所学知识,你如何理解孙
中山是中国“共和制的重要催生人”?(6分)
13. 法律是统治阶意志的体现,是建构和维护国家统治秩序的准绳。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相关问题。(10分)
材料一 罗马曾三次征服世界,第一次是以武力,第二次是以宗教。而第三次征服则以
法律。而第三次征服也许是其中最为平和、最为持久的征服。 ——德国法学家耶林
格
材料二 美国(1787年)宪法是人类法制史上的里程碑,它的制定是将欧洲从文艺复
兴,启蒙运动以来有关人类对理性政治的思考变成了现实的政治原则,使这些伟大的思想在
政治实践中获得发扬光大。
方政治制度史》
材料三 中华人民共和国是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的国 ——《西
家。……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人民行使权力的机关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
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各级人民代表大和其他国家机关一律实行民主
集中制。 ——1954年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请回答:
(1)为何说罗马法律对世界的征服最为持久?(2分)
(2)材料二中“美国(1787年)宪法是人类法制史上的里程碑?的主要含义是什么?举例
说明这部宪法是如何将“人类对理性政治的思考变成了现实的政治原则”的?(3分)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新中国第一部宪法的特点。(2分)
(4)综上所述,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法律在人类社会生活中的作用。(3分)
14.阅读下列材料,回答相关问题:(10分)
材料一 唐代科举取士,以进士、明经两科为主,?大抵众科之目,进士尤为贵,其得
人亦最为盛焉?。
唐代明经、进士两科的考试内容
——摘编自陈茂同《中国历代选官制度》
材料二 在中世纪的英国,宫廷和政府之间没有明确界限,官员主要由国王遴选,并被
视为国王的仆人。资产阶级革命爆发后,文官开始出现。光荣革命后,国王和权贵行使有封
建特权色彩的官职恩赐权来任用官员。直至18世纪末,文官录用仍无常规可据,文官录用
权主要由国王、宫廷权贵和各部长官直接行使,私人关系和个人感情成为获取官职的关键因
素。
工业革命催生了英国近代文官制度。1853年政府有关部门提出《关于建立常任英国文
官制度的报告》,建议实行公开竞争考试录用制,并认为考试科目应有四类:古典文学;数
学和自然科学;政治经济学、法学和近现代哲学;现代语言、近现代史和国际法。1855年
文官改革令是以择优取士的方式取代官职恩赐制的重要起点。1870年枢密院关于文官制改
革的命令规定,多数重要文官职位必须按照文官制度委员会的要求,通过公开竞争考试,择
优录用。该令的颁布成为英国近代文官制度建立的标志。 ——摘编自净阎照祥《英国政治制度中》等
请回答:
(1)在唐代明经、进士两科考试中,为何进士科“其得人亦最为盛焉”?(3分)
(2)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指出唐代科举取士与中世纪英国官员选用的主要区别。(4分
(3)据材料三和所学知识,概括唐代科举制与英国近代文官考试制度在推动社会进步方面
的共同之处。(3分)
1. (1)相同:注意到人性私欲对政治的影响;强调以法为本治理国家;重视人才在国家管理中的作用;反对君主专制。(6分)特点:加尔文从宗教神学角度出发否定君主制,倡导共和制。(4分)(2)恩格斯的观点强调社会经济和文化发展推动哲学(或思想)进步。加尔文和黄宗羲的思想是商品经济和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产物;是文化进步,近代科学兴起推动的结果。(7分)
2. (1)国家强制推行;重视初等教育、师范教育和科学技术,培养本国人才;学习西方教育体制,并结合本国国情进行改造;灌输忠君思想,恪守封建道德规范。(8分) (2)培养人才,推动近代(现代)化进程;加强精神控制;保存封建糟粕,不利于教育和思想现代化。(10分)
3.(1)观点:材料一:君主专制是天下之大害。材料二:社会契约论。(4分)相同:都反对君主专制,具有民主性。(2分)(2)根本原因:自然经济占主导地位,资本主义萌芽十分微弱。(2分)根源: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2分)蓝图:反对君主专制,主张君主立宪制、“三权分立”、民主共和制等。(4分)(3)a.19世纪末资产阶级维新派宣传民权,主张设议院、开国会、定宪法等,并领导了戊戌变法运动,在社会上起了思想启蒙的作用。b.20世纪初,资产阶级革命派大力宣传民主共和思想,领导了辛亥革命,推翻了两千年的封建帝制,建立了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共和观念深入人心。c. 民国初期,激进的民主主义者大力宣扬民主与科学,掀起新文化运动,动摇了封建思想的统治地位,极大地解放了人们的思想。
(答出三例中任意一例,均得4分)
4.(1)耕地少,粮食产量低;自然资源丰富;传统手工业比较发达;水路交通便利。(4分)充分利用自身的有利资源和条件,积极寻求出路,知难奋进。(2分)(2)经验有重视文化学习;坚守诚信的商业道德;吃苦耐劳;注意与封建政府的关系。(4分)障碍有各种税务摊派;官吏的敲诈勒索;政府的抑商政策;西方列强的经济扩张等。(4分)(3)政府搭建平台;广泛联系海内外商界;发挥徽帮的纽带作用;扩大合作领域。(3分。答出其中三点即可得3分)
5.⑴原始的平等平均观念(天下大同理想)。(2分)⑵否定:烧杀掳掠;抛弃儒家传统文化。(4分)理由:站在清朝统治阶级的立场上。(2分)⑶支持观点一的材料:材料二、材料三。支持观点二的材料:材料一、材料四。(4分)⑷阶级立场、研究方法、史料占有、时代局限。(4)
6.⑴历史活动:开辟到美洲的新航路(新航路的开辟)。(2分)布什:新航路的开辟将世界的发展由孤立推向统一,推进了人类近代社会发展。(2分)查尔斯:新航路的开辟同时也给美洲带来了种族灭绝的灾难。(2分)⑵依据: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两极格局的解体;各国普遍建立起来的市场机制;交通和通讯技术的发展;区域集团化的加强;世界贸易组织的建立。(答出5点得5分)⑶观点一:经济全球化是世界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1分)依据:技术是经济全球化的基础。(1分)观点二:是发达国家进行新殖民扩张的手段。(1分)依据:加大了对发展中国家的掠夺,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间的差距越来越大。(1分)⑷经过两次工业革命,机器大工业确立主导地位,蒸汽机、重工业、新兴化工和石油工业和新式交通运输业的日益发达。(2分)⑸共识:减少排放量,降低对环境的破坏。(1分)分歧:在减排责任、资金支持和监督机制等方面。(1分)
7、(1)以法治国;法律面前人人平等;法律以保护人民利益为宗旨;立法机关的立法权神圣不可侵犯;人民主权。(10分)(2)变化趋势:1940~1944年,总体不高;1944~1946年,迅速增加;1946~1947年,快速下降。(3分)原因:1940~1944年正处于抗战时期,以团结抗日为主要任务;1944~1946年随着抗战胜利的到来,追求和平民主成为人民的主要诉求;1946~1947年国民党发动内战和**的独裁统治,严重打击了人们的民主热情。(3分)(3)特点:实行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的政治协商制度。(2分)原因:历史证明,资产阶级议会道路在中国行不通;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地位是中国近代历史发展的必然;民主革命时期,民主党派与中共并肩合作,完成新民主主义革命任务;团结一切力量进行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需要;可以互相监督,有利于促进民主政治的发展。(4分。每点得分1分,答出上述要点或其他言之成理的4点即可)
8、特点:分散经营,劳动效率低下;经济资源协调能力不高。(4分)新变化:私营手工业发展迅速,取代了官营手工业的主导地位;纺织领域出现资本主义萌芽;形成了包括新型地主、手工场主、包买商等早期资本家。(6分)特点:发展缓慢。(1分)原因:重农抑商、
闭关锁国政策的影响;封建制度的阻碍等。(2分)新气象:产生了一批使用机器生产的近代企业;民族资本主义企业产生。(2分)主要原因:近代小农经济解体,经济结构变化;西方工业文明的影响;抵制西方经济侵略的需要。(3分)
9、(1)战国农业生产发展(粮食产量提高)。(1分)铁农具、牛耕的推广,水利工程的兴修(郑国渠、都江堰),各国的变法,封建生产关系确立(私田取代公田)。(3分)(2)圈地运动,新农机,新技术的使用,粮食产量大幅度提高(农业生产发展)。(1分)农业发展为工业革命奠定基础,工业革命为农业提供了更多新农机,促进农业发展。(2分)(3)50年代末至60年代初粮食产量降低;70年代末至80年代初粮食产量大幅度提高。人民公社化运动削弱了农民生产积极性;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调动了农民生产积极性。(4分)(4)提高生产力,改善生产关系。(2分)
10. (1)新航路的开辟和殖民掠夺。(2分)(2)对中国的影响:政治上,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丧失大量领土和主权。经济上,小农经济逐渐破产,中国沦为列强的原料产地和商品的销售市场。与此同时,刺激中国民族资本主义产生和发展,资产阶级开始登上历史舞台,领导发起了一系列反封建专制,争取民主政治的斗争,开始了中国的近代化之路。思想上:先进的中国人向西方学习,探求救国救民的真理。(6分)(3)特点:以资本主义国家为主导,建立在不平等基础上的联系(建立在对亚非拉国家掠夺基础上)(2分)影响:机器大生产必须拓展市场和原料产地,使世界贸易的范围和规模迅速扩大;蒸汽机车和轮船的出现,大大改变了交通运输条件;19世纪中后期,一个以欧美资本主义国家为主导的世界市场基本形成。(2分)
11.(1)现象:西化(西洋化) 。 (1分) 原因:外来文化的影响:上海是最早开放的城市之一;思想观念的转变;先进物质文明的吸引力。[2分,每点1分,只要答出其中的任意2点即可得2分](2)孙中山。(1分) 特点:综合西式服装与中式服装特点设计。(1分) 影响:中西餐并行:一些西餐常用的原料开始大量进入百姓饭桌,西菜成为国人饮食的重要组成部分。(2分)(3)现象:剪辫子。 (1分) 含义:打破了旧习俗,推动了社会风俗的变化。(2分)(4)四合院。(1分) 特点:中西合璧,土洋并存。(2分)(5)近代中国社会生活的变迁深受西方的影响;中西合璧、土洋并存是近代社会生活变迁的主要特点;社会生活的变化体现了中国近代民主进程的发展。[3分,每点1分,只要答出其中的任意2点即可得3分]
12.(1)政治制度:三省六部制(1分);评价:①三省长官都是宰相,相权一分为三,保证君权的独尊;②三省之间既又相互分工,又相互牵制和监督,避免或减少决策失误,提高行政效率;三省六部制的确立和完备是中国官制史上的重大变革。 (2分) (2)《十二铜表法》。(1分) 看法:它是罗马成文法诞生的标志,它限制贵族的特权,打破了他们随心所欲地解释法律的状况.在一定程度上保护了平民的利益。但平民并不能真正享有与贵族平等的权利。(2分) (3)原则:“分权与制衡”。(或三权分立)(1分) 作用:通过分权,以权力制约权力,防止出现专权;实现公共权力与公民权利的平衡、管理与控权的动态平衡;保障民众利益。(6分) (4)特点:将西方的三权分立学说与中国国情相结合。(1分) 理解:①创建同盟会,提出三民主义;②领导辛亥革命.推翻封建君主专制制度,成立中华民国;③颁布《临时约法》,维护民主共和。(6分)
13. (1)因为:为近代欧美国家立法和司法奠定基础(成为近代资产阶级法学渊源和法律先驱。)(2分)(2)含义:它是人类历史上第一部资产阶级成文宪法。(1分)做法:根据孟德斯鸠“分权”理论,确立立法、司法、行政三权分立政治体制。(2分)(3)宪法特点:体现了人民民主原则和社会主义原则。(2分)(4)作用: 规范行为,稳定秩序; 维护统治,巩固政权;保障民权,推动文明进步。 (任2点,共2分)
14.(1)因为:明经科侧重对经义的记忆和解读;(1分)进士科侧重对文学素养和处理时务能力的考查,更有利于选拔人才。(2分)(2)主要区别:中国唐朝——公开考试,择优录用,考生来源广泛;(2分)英国——主要由国王遴选,对象主要是国王的亲信和随从。(2分)(3)共同作用:打破特权阶层对官职的垄断,扩大了统治基础;(1分)增进社会公平、公正,有利于人才脱颖而出;(1分)提高官员队伍素质,加强对社会的有效管理。(1分)
范文二:高考历史材料题分类
一、归纳与概括
1、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天子之豆二十有六, 诸公十有六, 诸侯十有二, 上大夫八, 下大夫六.(豆:古代盛食
器具) ----摘自《礼记》
【材料二】凡进食之礼??食居人之左, 羹居人之右.(食:干饭类食品; 羹:有浓汁的食品) ----摘自《礼记》 以饮食之礼, 亲宗族兄弟. ??以飨燕之礼, 亲四方之宾客.(燕通宴)
----摘自《周礼》
【材料三】羹之有菜者用枝, 其无菜者不用枝.(枝; 筷子)
----摘自《礼记》
【材料四】考古发现的战国以前的餐叉 -----据王仁湘《饮食与中国文化》
上述材料反映了周人饮食生活的状况. 请由表及里, 由此及彼地概述周人饮食生活的信息.(不得直译和摘抄原文)(13分)
答案:
本题要求考生从两个层次回答问题。
第一层次信息:宴饮时,按身份(等级)分配食品;食具有筷子、叉子;食品的摆放有一定的规定;食具的使用有一定的规矩;饮食行为有礼仪要求。(8分)
第二层次信息:饮食之礼起到加强宗族团结,沟通社会关系的作用;周代已经形成一定的饮食礼俗;饮食礼俗体现了等级有差,贵贱有序的思想。(5分)
2、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唐朝)长安中,(苏?)累迁扬片大都督府长史。扬州地当冲要,多富商大贾,珠翠珍怪之产,前长史长潜、于辩要皆致之数万,唯?挺身而出。――《旧唐书》卷88
材料二:(唐朝大历)十四年七月,令王公百官及天下长吏,无得与人争利,先于扬州置肆贸易者,罢之。先是,诸道节度观察使以文陵(扬州)当南北大冲,百货所集,多以军储货贩,列置邸肆,名托军用,实私期利。 ――《唐会要》卷86
材料三:唐世盐铁转运使在扬州,尽斡(掌管)利权,判官多至数十人,商贾如织。故谚称“扬一益二”,谓天下之盛,扬为一而蜀次之也。??张祜诗云:“十里长街市并连,月明桥上看神仙。人生只合扬州死,禅智山光好墓田。” ――(宋)洪迈《容斋随笔》卷9
请回答:(1)概述上述材料中表明唐代扬州经济繁荣的信息。(6分)
(2)根据上述材料分析唐代扬州经济繁荣的原因。(6分)
答案:
(1)商人聚集;店铺林立;货物丰富;城市繁华;扬一益二。
(2)地理位置优越;(2分)设置盐铁转运使;(2分)有保护商贸的政策。(2分)
3、阅读下列材料。
轮船招商局创设于1872年,是中国第一家官督商办的民用企业。在此之前,中国轮
船航运业全部由外商轮船公司经营。该局设立后,于1877年用220万根两盘购了美商旗昌轮船公司的全部财产。以下是轮船招商局初期发展和经营情况。
年 度
1873.8-
74.7
1877.8-
78.7
1881.8-
82.7
1883.8-
84.7 资本 借款 船只吨位 运费收入 付出借款利息 1.77 47.60 12.30 4,088 49.17 75.10 381.97 26,916 232.23 36.53 100.00 353.75 29,474 188.47 10.75 200.00 227.09 33,378 192.37 22.42
注:借款主要是官款(官府贷款)。
问题:(1)轮船招商局在上表所涉时期内的经营状况怎样?(4分)
(2)综合上述材料,指出它在当时中国经济发展中起了怎样的作用。(2分)
答案:
(1)经营状况:一直在发展,轮船吨位增多,收入日增,私人资本不断增加,官款膨胀快于私人资本,利息负担加重等。
(2)引进了先进交通工具,刺激了私人资本投入,一定程度上抵制了外国资本的侵略。
4、材料一:成祖疑惠帝(建文帝)亡海外,且欲耀兵异域,示中国富强。(敕郑和)等通使西洋, 将士卒二万七千八百余人,多赍(携带)金币,造大舶,修四十四丈、广十八丈者六十二。??自宣德以还,远方时有至者,要不如永乐时,??自和后,凡将命海表者,莫不盛称和以夸外番,故俗传三保太监下西洋,为明初盛事云。 ——《明史·郑和传》 材料二:[宣德六年(1431年)郑和自述]自永乐三年(1405年)奉使西洋,
今七次,所历番国,??大小凡三十余国,涉苍溟十万余里。??由是海代清宁,番人仰赖者,皆神之赐也。??和等上荷圣君宠命之隆,下至远夷敬信之厚,统舟师之众,掌钱帛之多,夙夜拳拳,惟恐弗逮,敢不竭忠以国事,尽诚于神明乎! ——《天妃之神灵应记》
(1)根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明成祖派遣郑和下西洋的目的。
(2)从材料看,郑和下西洋的前提条件有哪些?
(3)根据材料,归纳郑和航海活动的特点。
(4)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评价郑和下西洋的历史地位。
答案:
(1)寻找建文帝;弘扬国威;发展与海外各国的友好关系;满足统治者对异域珍宝特产的需求。
(2)国力强大;造船等手工业发达。
(3)规模大;历时长;次数多,航程远;抵达的国家多。
(4)郑和下西洋是中国历史上空前的主动外交;是世界航海史上的壮举,郑和是世界航海活动的先驱;郑和下西洋增进了中外友好往来和经济文化交流。(中国;世界;中外关系)
5、材料一: 朝廷建立学校,选取生员,免其丁粮,厚以廪膳,??全要养成贤才以供朝 廷之用。诸生当上报国恩,下立人品,??学为忠臣清官。
——1652年清政府颁全国学校“卧碑”序文 材料二: 无论何等学堂,均以忠孝为本,以中国经史之学为基。俾学生心术壹归于纯正, 而后以西学瀹(渗透)其智识,练其艺能,务期他日成材,各适实用,以仰副国家造就通才, 慎防流弊之意。
——清末“新政”期间的《重订学堂章程折》
材料三 各种教科书,务合乎共和民国宗旨,清学部颁行之教科书一律禁用。凡民间通行之教科书,其中如有尊崇满清朝廷及旧时官制、军制等课,??应由各书局自行修改,??如学校教员遇有教科书中不合共和宗旨者,可随时删改。??小学读经课一律废止。
——南京临时政府颁《普通教育暂行办法》
对比材料二和材料一、三,概括清末“新政”教育改革在教育内容、培养目标方面有什么进步和局限;(7分)指出这一教育改革的背景和指导思想。(8分)
答案:(15分)
教育内容:西学成为重要内容,仍保留经史之学和清朝典制;培养目标:主要不再是“忠臣清官”,而是从事实际事务的“通才”。在一定程度上顺应了近代化的要求,但没有完全革除封建因素。(7分)
背景:内忧外患;西学东渐。(4分)
指导思想:强调教育学生“以忠孝为本”,以西学丰富其知识,增强其技能(答“中学为体,西学为用”亦可)。(4分)
6、随着社会、经济和文化的发展,能源问题越来越成为人们普遍关注的话题。
清朝前期,煤已经成为重要的燃料,但清政府多次禁止开采煤矿,19世纪中叶,洋务派官僚李鸿章、张之洞等人认识到煤对于国计民生的重要性,指出:“今日万事根本,惟在于煤??煤源一断,机器立停,百举俱废”;煤作为“日用必需之物,采炼得法,销路必畅,利源自开,榷(征收)其余利,且可养船练兵”。
1875年清政府允许试办机器采煤业,至1911年,民族资本创办了72家资本额较大的煤矿。著名的开平煤矿1882年产量为3.6万多吨,1899年增至77.8万多吨,产品畅销天津、上海、福州等地。
1890年,中国人开始创办自己的电厂,但直至1911年,全国的电厂数量极少,规模较小,只能供照明用电。北洋政府和国民政府统治时期,中国的电力工业仍较落后。
(1)概括李鸿章、张之洞等人对采煤业的认识。(8分)
(2)近代以来,清政府对采煤业的政策有何变化?收效如何?(8分)
(3)概括中国近代能源业发展的基本情况。(4分)
答案:
(1)采煤业可以为各项实业提供能源,满足日常所需,为发展经济、军事筹措资金。
(2)从禁止采矿到允许兴办机器采煤;民族煤矿企业得到发展,一定程度上满足了国内市场需要。
(3)采煤业有一定的发展;电力工业兴起,但仍较落后。
7、材料一:昔彼得为欧洲所摈,易装游法,变政而遂霸大地。日本为俄、美所迫,步武泰西,改弦而雄视东方。此二国者,其始遭削弱与我同,其后的强盛与我异。闻日本地势近我,政俗同我,成效最速,条理尤详,取而用之,尤易措手。
--汤志钧编《康有为政论集》。
材料二:1682--1725年在位的彼得一世,采纳西欧模式,对俄国进行彻底改革。1697-1698年,他率团往德、荷、英考察,学习其政府管理模式和军事技术,大量招募外国专家为俄国服务,对军事、行政体制和生活方式等进行大刀阔斧的改革。期中,强制剪须割袍即是其改革的戏剧性一幕。在当时的俄国,大多数贵族饱食终日,往往懒洋洋地拖着长袍,留着被视为“上帝赐予的装饰品”的大胡须,无所事事。彼得下令:除神职人员外,一律禁止留须,他甚至亲自将贵族的胡子剪掉,还在宴会上亲自剪短贵族的旧式长袍,规定只穿西欧式的短袍。改革引起包括其子阿历克基在内的一些人的反对,几经犹豫后,彼得将儿子处死。“在整个历史上,几乎没有什么人能产生如此重大的个人影响······他通过各种方法急切地把一种新的文化强加于俄罗斯,从而为他的帝国确定了未来性质······由于他的努力,俄国显然摆脱了孤立的状态······此后,俄国的历史成为欧洲史的一部分,并愈益成为世界史的一部分”。
--摘编自(美)帕尔默等《近现代世界史》。
(1)根据材料一,概括指出康有为的主要观点。(6分)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彼得改革和明治维新的共同之处。(9分) 答案:
(1)俄、日改革,由弱变强;中国应仿效日本,更易见效。
(2)都是自上而下的改革;向西方学习,涉及政治、经济、军事、文化和社会风俗等各方面;改革成效显著,国力增强,摆脱了封闭与孤立状态。
8、君与民的关系问题曾在中外政治发展中被不断探索。阅读下列图文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二
洛克(1632-1704)认为,“人类天生都是自由、平等和独立的”,因此人们缔结契约,
组建国家,将政治权力分为立法、行政和对外权。人民推选代表组成拥有最高权力的立法机关,并选定国家的形式;其他两种权力由君主掌握。法律一经制定,任何人也不能凭借自己的权威逃避法律的制裁。
(3)概括材料二中洛克的思想(不得照抄原文),(4分)指出其与孟德斯鸠主张的差异,(4分)说明洛克的基本思想在英国成为近代民主国家过程中是如何体现的。(4分)
答案:
自由平等, 分权思想,议会政治,法治思想。
洛克提出了分权说,孟德斯鸠明确提出立法、司法和行政三权分立的原则。
1689年通过了《权利法案》,初步确立了君主立宪制。
二、原因及影响
1、粮食问题引发全球广泛关注,我国高度重视粮食安全。阅读以下图文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西周时,耒、耜是主要农具,“一人跖(踏)耒而耕,不过十亩”。战国时,李悝说:“今一夫挟五口,治田百亩,岁收亩一石半,为粟百五十石”。
材料二 18至19世纪英国议会通过4763件圈地法案,共圈地269万公顷,1790年前后英国开始使用打谷机,以后使用许多新的农业技术和农业机械,粮食总产量1700年为3.175百万夸特,1845年为18.665百万夸特(夸特:计量单位)。
(1)材料一的历史现象说明了什么?(2分)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原因。(4分)
答案:战国农业生产发展(粮食产量提高) 。铁农具、牛耕的推广,水利工程的兴修(郑国渠、都江郾),各国的变法,封建土地私有制确立。(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角度)
(2)归纳材料二中18至19世纪英国农业发展的状况。(3分)并具体分析农业进步与工业发展之间的关系。(4分)
答案:圈地运动,新农机、新技术的使用,粮食产量大幅度提高(农业生产发展)。
农业发展为工业革命奠定基础,工业革命为农业提供了更多新农机,促进农业发展。
2、材料三:1886年美国首次出现沙尘暴,1894年和1913年美国中西部地区又分别发生两次沙尘暴。1931年发生严重干旱,1932年冬刮起了强风,加剧了都分地区土流失和土地荒芜。据美国官方统计,如果以能见度小于一英里为准的话,这样的沙尘暴1932年14次,1933年38次,1934年22次,1935年40次,整个沙尘暴肆虐范围达1000万英亩。沙尘暴造成美国农业减产和农业收入减少.频繁的沙尘暴对很多美国人来说,如同恶梦一般,当时的一音歌这样唱道:“这漫天尘土侵入我的家乡,从此我不得不漂泊四方,一场尘暴来势汹汹??好像乌云遮住大阳”。
(2)根据材材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20世纪30年代美国沙尘暴频发的历史原因及影响。(10分)
答案:
原因:西进运动;大批移民不断开垦土地,植被破坏,粗放式耕作。
影响:农业遭受损失;生态危机与经济危机并发;使美国人进一步认识到环境保护的必要性。
3、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武则天进号“天后”,上书建言:“劝农桑,薄赋徭??禁浮巧;省功费、力役??”
——据《新唐书》
材料二 魏晋以来,士族靠门第世代把持高位。武则天修《姓氏录》,以帝、后族及三公等 高官为第一姓,“各以品位高下伤痛之,凡九等??当时军功入五品者,皆升谱限(列入上等士流),搢绅(指世家大族)耻焉。” ——据《新唐书》 材料三 则天以女主临朝,大臣未附,委政狱吏,剪除宗技??制公卿之死命,擅王者之威力。 ——《旧唐书》
材料四 武则天大开科举,唐人称她“开汲引之门,进用不疑,求访无倦??才能者骤升。是以当代谓知人之明,累朝赖多士之用。” ——据《陆宣公翰苑集》 回答:
根据以上材料,分析武则天得以掌握政权近半个世纪的原因。(10分)
答案:
原因是武则天推行了有积极作用的政策:轻摇薄赋,反对奢侈浪费、滥用民力;奖励农桑,发展生产;加强中央集权,打击反对派;大开科举,破格选拔人才;顺应历史发展潮流,打击士族腐朽势力,反映新兴庶族地主利益。
4、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由九一八事变到现在,国民党反日反帝的假面具,已经完全为铁的事实所粉碎,??中国共产党号召福建的广大工农劳苦群众立刻自动的组织起来,??联合革命的士兵群众同进攻福建的**部队与准备武装干涉福建的日本与任何帝国主义力量决战。
——摘自《中共中央为福建事变告全国民众书》(1932年2月5日)
材料二:(1)目前中国人民的主要敌人是日本帝国主义。所以把日本帝国主义与**同等看待是错误的,“抗日反蒋”的口号也是不适当的。(2)在日本帝国主义继续进攻,全面民族革命运动继续发展的条件下,国民党中央军全部或其大部有参加抗日的可能。我们的总方针应是逼蒋抗日。一方面继续揭破他们的每一退让、妥协,丧权辱国的言论与行动,另一方面要向他们提议与要求建立抗日的统一战线,订立抗日的协定。
——摘自《中共中央关于逼蒋抗日问题的指示》(1936年9月1日) 材料三:西安问题和平解决,举国庆幸,从此和平统一团结御侮之方针得以实现,实为国家
民族之福,当此日寇猖狂,中华民族存亡千钧一发之际,??如贵党三中全会果能毅然决然确定此国策,则本党为着表表团结御侮之诚意,愿给贵党三中全会以如下之保证:(一) 在全国范围内停止推翻国民政府之武装暴动方针;(二) 工农政府改名为中华民国特区政府,红军改名为国民革命军,直接受南京中央政府与军事委员会之指导;??(四) ??坚决执行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之共同纲领。
——摘自《中共中央给中国国民党三中全会电》(1937年2月10日) 回答: -
①依据材料—,指出中国共产党对蒋对日采取的方针及其原因。(4分)
②依据材料二,指出中国共产党的方针发生了什么变化,井分析这一变化的原因。(5分)③依据材料三,指出西安事变后中国共产党又采取了什么新的方针。这一新方针的实施产生了怎样的积极影响?(3分)
答案(12分)
①反蒋抗日。
原因:日本发动九一八事变,民族危机加深;**“攘外必先安内政策”的推行;中国共产党内“左”倾错误占据统治地位。
②从反蒋抗日到逼蒋抗日。
原因:日本对华侵略进一步扩大,中日矛盾成为主要矛盾;中共党内“左”倾错误得到 纠正;全国救亡高潮掀起;国民党中央军全部或其大部有参加抗日的可能。
③拥(联)蒋抗日。
影响: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形成(或全民族抗战局面的形成) 。
5、阅读分析资料和图7,完成下列各题。
抗日战争爆发后,苏联援华物资通过西北陆路运到中国,英美物资通过香港、越南和
1938年开通的滇緬公路运到中国。威廉·凯宁在《飞越驼峰》一书中指出:“从这方面看,中国维持战争的能力完全变成了一个供应问题。”
1942年3月,中国和美国合作,开辟了从印度阿萨姆邦汀江至中国云贵高原和四川盆地的空中航线――驼峰航线。
3年中,中、美通过这条航线,将大量物资空运到中国境风,并为此付出了巨大代价。
(1)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开辟驼峰航线的必要性。(14分)
(2)分析驼峰航线的作用。(6分)
答案要点:
(1)中国国防工业薄弱,军用物资匮乏;长期战争消耗,外援更显重要(4分)
。苏德战争
爆发,苏联无力援华;太平洋战争爆发,日本占领东南亚大部分地区,英美援华物资通道被切断(6分)。中美等国结成反法西斯同盟,盟国希望中国牵制日军(4分)。
(2) 从物质上支援了中国抗战,鼓舞了中国军民抗战的士气;有利于中国对日作战并将日军主力牵制在中国战场,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作出了贡献(6分)。
6、阅读下列材料:
村料一:1815年,英国土地贵族控制的议会颁行“谷物法”,规定只有在小麦价格超过每夸特(计量单位)80先令(货币单位)时,才准许进口谷物。而因为麦价很少高过80先令,一般都在50-60先令之间,所以“谷物法”一直是起作用的。
――据夏炎德《欧美经济史》 材料二:英国长期以来实行的是保护性的重商主义政策,从17世纪五六十年代开始实行的“航海条例”到1815年颁行的“谷物法”都体现了这一政策。但到19世纪前半期,强大的英国工业已经不再需要国家来保护了,相反地,这个政策只能阻碍商品的自由流通,因而不利于英国工业的发展。1832年议会改革后,上台掌权的工业资产阶级的代表们便开始了争取废除一系列重商主义法律的斗争,到1864年终于迫使议会废除了“谷物法”,“航海条例)也在1849年被取消了。在1846-1849年间,议会又取消了200多种左右的商品进口
税。 ――据吴于虚、齐世荣《世界史. 近代史编》
材料三 “谷物法”废除后,外国农产品大量涌入英国市场,使英国农场主受到外国廉价粮食竞争的严重威胁,但英国农业仍然获得了发展。资本主义大农场逐步建立起来,以畜力、水力或蒸汽为动力的各种农业机器陆续出现,并开始使用化学肥料,在推广优良畜种、增加程
植品种、改进排水方法等方面也都有进展。1850-1870年间,英国农业产量增加一倍。 ——据刘淑兰《主要资本主义国家近现代经济史》
请回答:
(1)根据上述材料,分析英国政府颁布“谷物法”的原因。(2分)
答:保护土地贵族的利益; 保护国内市场。
(2)从材料二看,“谷物法”的废除表明英国经济政策发生了什么变化?分析这种变化产生的主要原因。(9分)
答:变化:从重商主义政策发展到自由贸易政策。
原因:“谷物法”阻碍了商品流通,不利于工业的发展;已经完成工业革命;工业资产阶级掌权。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谷物法”废除后英国农业发展的原因。(3分) 答:积极应对国际竞争;建立资本主义大农场;改进农业生产技术。
7、铁路是工业化的一个缩影,对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起着巨大推动作用。
材料一 1835年德意志仅有铁路6公里,1875年的德国铁路已达27960公里。有学者认为,那里稠密的铁路网“在小邦分治主义偏见的长城上打开了一个巨大的缺口”。
材料二 1880年刘铭传奏请修建铁路,刘锡鸿等众多官员纷纷反对,理由是修建铁路“不可行者八,无利者八,有害者九”。如每造铁路,“山川之神不安,即旱潦之灾易召”;火车飞行,“路稍不平,则或激轮而全车皆碎”;仿西洋造火车,借英、法等国金钱,无由归还,“诸强邻遂相陵逼,几至亡国”。清政府认为“铁路断不宜开”的观点不无道理,遂搁置修路倡议。回答:
(1)根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概括铁路对当时德国社会发展的作用。(4分)
(2)结合材料二,你认为清统治者当时反对修建铁路说明了什么?(3分)对中国社会有何影响?(4分)
(3)根据保路运动发生的原因,分析20世纪初国人对建设铁路认识的转变。(6分) 答案:
(1) 促进了德国的统一和经济的发展。
(2) 说明清统治者思想愚昧保守,不能顺应世界发展潮流;
影响:中国铁路起步晚,影响了中国社会的发展;便于列强侵夺中国铁路路权。
(3) 反对清政府将铁路路权出卖给帝国主义(反对清政府的“铁路国有”政策)。反映出国人对建设铁路重要性的认识加深和维护民族权利的坚定决心。
8、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1884年,日本思想家福泽谕吉在《脱亚论》一文中说:“为今日计,我国不能再盲目等待邻国达成文明开化,共同振兴亚细亚,莫如与其脱离关系而与西洋文明共进退。支那(指中国)和朝鲜是日本的邻邦,同他们打交道用不着特别客气,完全可以模仿西洋人的方式处理。??我们日本人要??谢绝亚细亚东方的恶友。”福泽谕吉的观点被称为“脱亚入欧论”。
材料二 1890年日本首相在国会演说中声称,日本不仅要防卫国境线,而且要保卫国境线外的“利益线”。这一演说被认为是日本“大陆政策”确立的标志。
回答:
(1)根据材料一,指出福泽谕吉对亚洲邻国持何种态度,主张对它们采取何种政策。(4分)
(2)根据所学知识说明日本“大陆政策”的内容是什么,材料二中的“利益线”论对“大陆政策”的推行起到什么作用?(5分)
(3)根据所学知识分析日本出现“脱亚入欧论”和提出“大陆政策”的社会经济原因。(5分)
答案:
(14分)(1)对亚洲邻国持轻蔑态度。主张模仿欧美列强侵略亚洲邻国。
(2)以侵略中国为中心,把侵略朝鲜作为侵略中国的第一步;为侵略提供了借口。
(3)日本资本主义发展需要扩大国内外市场;由于国内封建残余严重等原因,更加需要国外市场;这一目的难以通过经济手段达到,更多依靠军事手段。
9、观察下列图表,回答问题。
问题:(8分)
(1)英、德、日、中四国人均GDP 呈现何种趋势? (2分)
(2)自1700年至1913年英、德、日三国人均GDP 变化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3分
)
(3)与1913年相比,1950年德国和日本的人均GDP 为何增加不多? (1分)
(4)近代以来中国的人均GDP 持续落后于英、德、日三国,原因是什么? (2分)
答案:
(1)英、德、日的人均GDP 快速上升,中国的人均GDP 增长缓慢。
(2)英国工业革命,德意志统一,日本明治维新。
(3)德国发动第一次世界大战,德、日发动第二次世界大战,并且战败。
(4)中国的人均GDP 持续落后有诸多原因,如:人口众多,经济发展缓慢等。
10、根据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19世纪中期,英国是世界上第一个工业国家,也是最强的国家。英国政府实行“炮舰政策”,强制推行“自由贸易”。??一个庞大的帝国在19世纪末登上顶峰。
——钱乘旦《英国通史》
材料二
英国在世界制造业中的比重:1880年占22.9%;1900年占18.5%;1953年占8.6%;1980年占4%。
——保罗·肯尼迪《大国的兴衰》
材料三
1985年,中国工业增加值在世界工业中的位次由1950年的第15位上升到第5位,仅次于美国、苏联、日本和联邦德国。
——宋则行《世界经济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19世纪中期英国资本主义发展到哪个阶段?(3分)分析同期英国对外扩张的目的。(6分)归纳英帝国主义的特征。(3分)
(2)根据材料二分析英国经济运行的趋势,(2分)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原因。(10分)
(3)根据以上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香港岛被割让的原因和香港回归的主要背景。(6分)它给我们什么启示?(2分)
答案:
(1)自由资本主义(大机器生产)。在世界范围内,强占殖民地与半殖民地,争夺原料产地与商品市场以发展资本主义。殖民帝国主义。
(2)在世界范围内,英国经济所占比重不断下降。大量资本输出;设备陈旧,不愿采用新技术;其它国家经济的发展;英国在两次世界大战中被削弱;英属殖民地的影响。
(3)英国是强国;中国是弱国;中国在第一次鸦片战争中战败。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中国实行改革开放,国家实力增强;英国的国家实力相对下降。国家实力影响外交。
三、理解与认识
1、2004年4月,美国副总统切尼在复旦大学
发表演讲,校方赠送切尼一件礼物(见图)。
事后,几位学生议论为什么送这件礼物。
甲说:“估计是宣传中国古代优秀的教育思想。”
乙说:“可能是弘扬中华传统文化,让世界了
解中国。”
丙说:“也许是让外国人知道中国人权思想比
西方早两千年。”
问题:请概要写出你对甲、乙、丙三种说法的理解。
答案:
甲侧重孔子是中国古代教育家,孔子的有些教育思想至今仍有现实意义;乙突出孔子是儒家创始人,儒家文化曾是中国主流文化;丙的说法有一定道理,孔子主张“仁”,孟子提出过“民本”,但与西方启蒙思想家提出的“人权”观念有本质区别。
2、布鲁诺指出宇宙是无限的,地球仅仅是无限宇宙中的一个微尘。地球绕太阳转,而太阳也不是静止不懂的。他认为宇宙是一个统一的物质世界,有它自己的客观规律,并不像教会所说的服从上帝的意志。这就彻底否定了教会的宇宙观。天主教会宣布他为“异教徒”,开除教籍,布鲁诺被迫长期离开祖国。1592年,他一回到意大利,即陷入宗教裁判所的毒手,监禁达七年之久,但他始终不放弃自己的学说。当宣布要处死他是,他说:“你们宣布判决书时,要比我听到判决更感到害怕。”
——摘编自刘明翰主编《世界通史-中世纪卷》
结合16世纪欧洲社会各方面的变化,谈谈你对材料三中布鲁诺“你们宣读判决书时,要比我听宣判更感到害怕”这句话的理解。(11分)
答案:
新航路开辟,欧洲资本主义进一步发展,资产阶级力量逐步壮大;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运动深入发展,近代科学兴起,人文主义逐渐成为主流思想,教会统治受到冲击。布鲁诺坚信自己的学说是科学真理,对未来充满信心。
3、17—18世纪,中国和西方都出现了新的社会思潮,黄宗羲和孟德斯鸠分别是其重要的代表人物。清末,孙中山曾刊印黄宗羲的《明夷待访录》宣传革命,他对孟德斯鸠及其思想也推崇备至。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史料
故我之出而仕也,为天下,非为君也;为万民,非为一姓也。
缘夫天下之大,非一人之所能治,而分治之以群工。
夫治天下犹曳(yè,拖拉)大木然,……君与臣,共曳木之人也。
臣之与君,名异而实同耶。
——摘自黄宗羲《明夷待访录》
材料二: 史论
黄氏之说,根本上不脱儒家思想理路,却将儒家政治、社会观推演为一更具民本精神之制度化蓝图……若以为其所论仍与“现代”不侔(móu,相当)而定其为无新见,则失于以“现代”事物为绝对尺度。
——赵轶峰《十七世纪中国政治、社会思想诉求的维度》 材料三: 史观
我们专注于两个主题——“传统”和“交流”——的研究,以此来理顺世界历史。这两个主题集中反映了人类发展的最重要的特征,概言之,它们可以对人类社会发展的原因作出解释。 ——[美]杰里?本特利《新全球史:文明的传承与交流》
(1)据材料一、材料二,概括说明黄宗羲的思想中哪些“不脱儒家思想理路”,哪些又体现了“新见”。(8分)
以民为本(民本思想, 民贵君轻); 保留君主制。
反对君主专制(君臣分治); 君臣平等。
(2)材料二主张用什么方法去评价黄宗羲的思想?运用这一方法,评价孟德斯鸠的“三权分立”思想。(8分)
方法:放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评价(历史的评价); 进行全面的评价(辩证的评价) 。
评价:否定了君主专制制度, 为资产阶级建立政权提供了制度设计, 适应了资本主义发展的时
代要求; 它主要代表了资产阶级的利益和要求, 其实质是维护资产阶级的民主自由权利。
(3)结合黄宗羲与孟德斯鸠的思想在中国近代民主革命进程中的影响,谈谈你对材料三的认识。(9分)
①黄宗羲的思想作为中国传统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 其反对君主专制的主张被近代资产阶级革命 派所继承, 成为反封建斗争的思想武器;
②孟德斯鸠的三权分立思想传入中国, 不仅为资产阶级提供了反封建斗争的思想武器, 而且为资产阶级政治实践和制度设计提供了借鉴;
③两者的思想都促进了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 推动了中国近代民主革命的进程, 共同影响了中国近代社会的发展与进步。
4、在世界现代化进程中,不同的国家,经济发展模式也不尽相同。以英、美为代表的“自由放任”模式和以苏联、中国为代表的“计划经济”模式,都可能使一个国家完成工业化,实现经济转型,但这两种模式走向极端和僵化后,也会造成严重弊病。请回答下列问题:
(1)请以英国和苏联为例,说明“自由放任”模式和“计划经济”模式产生的消极影响。(4分)
(2)以美国罗斯福新政为起点,西方国家通过何种方式突破“自由放任”模式?这标志着资本主义经济制度发生了怎样的变化?(2分)
(3)为修正“计划经济”模式的弊端,苏、中两国先后进行了改革。苏联的赫鲁晓夫改革以失败而告终,原因何在?20世纪90年代初,中国从思想和实践上全面突破“计划经济”模式,其表现是什么?(4分)
(4)美、中两国对各自经济发展模式成功突破的手段有何共同之处?纵观经济发展模式的调整过程,你能得出什么启示?(4分)
答案:
(1)英国: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发生。
苏联:农业、轻工业、重工业比例失调,生产积极性受到压制。
(2)国家加强对经济的干预;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形成。
(3)缺乏正确的理论指导、总体上的规划和科学实验(对斯大林模式的弊端缺乏科学认识),未能从根本上突破斯大林模式。
1992年春**南方谈话;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4)自由放任与国家干预相结合(市场与计划相结合)。
经济发展模式必须因时而变。
5、1997年,**在中国—东盟首脑非正式会晤时强调指出,悠久的传统友谊,相似的历史遭遇,维护和平与发展经济的共同愿望,是加强中国与东盟各国睦邻互信、友好合作的历史和现实的重要基础。
(3)根据中国古代相关史实,说明中国与东南亚各国之间“悠久的传统友谊”。(6分)
(4)近代以来,中国和东南亚各国有什么“相似的历史遭遇”?(4分)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以来,为了维护和平与促进发展,中国与东南亚各国作了哪些共同的努力?(7分)
答案:
(3)唐朝以来,华侨在东南亚对当地经济发展做出了贡献;海上贸易以及物产交流频繁;郑和下西洋使中国和东南亚各国的政治经济联系密切。
(4)历史上都曾遭受过西方列强的侵略奴役;第二次世界大战中都曾遭受日本法西斯的侵略;万隆会议上,接受中国提出的“求同存异”主张,使会议圆满成功,形成了团结反帝维护民族独立的新局面;亚太经合组织的建立与发展。
6、近代以来,在科技革命的推动下,人类社会发生了深刻的变迁。根据以下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40分)
材料一
材料二 (1)材料一、二分别反映了科学技术发展的哪些特点?(8分)
(2)19世纪末20世纪初,科技革命怎样推动世界形成一个整体?(14分)
答案:
(1)科学技术转化为直接生产力的速度加快(4分),科技技术对经济增长的推动作用加大(4分)。
(2)第二次科技革命推动下经济的巨大发展(3分),资本主义以全球为市场进行扩张,世界领土瓜分完毕(4分);内燃机和新的交通工具的创制(4分)、新的通讯手段的发明(3分)。
范文三:历史高考历史高考10道材料题精解精析
. . . .
.
.
.
历史高考10道材料题精解精析
1(改革意味着打破束缚社会发展的陈规旧习。解放思想则是改革的动力之一。
春秋战国时期是我国古代社会发展与转型的重要时期。各国变法对社会发展与转型起了重要的推进作用。以“圣人苟可以强国,不法其故;苟可以利民,不循其礼”为指导思想的商鞅变法是较为彻底的一次变法。
回答:(1)商鞅“不法其故”;“不循其礼”的变革在政治、经济方面主要内容是什么,
梁启超在《清代学术概论》中评价道:康有为所著《新学伪经考》“实思想界之一大飓风也”,《孔子改制考》“其火山大喷火也,其大地震也”。康有为的认识是对“所谓‘别黑白定一尊’之观念全然解放”。
回答:(2)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康有为的上述著作为什么是一种思想上的解放。维新变法运动期间,维新派在思想解放方面还开展了哪些活动,
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现在越来越显示出它的重要性,这个讨论是针对“两个凡是”的,意思是不要把马列主义、**思想当作教条,三中全会的提法,叫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
——摘自《**文选(1975—1982年)》
回答:(3)关于真理标准问题讨论的实质是什么,这场讨论在当时具有怎样的重要性,
【解析】本题考查三次改革,突出了思想的发展变化在改革中的作用。所考内容都属重点的主干知识,按照题目要求回答即可。注意思想和政治、经济之间的关系。
【答案】(1)政治:奖励军功;明法令;行县制。 经济:废井田,开阡陌;奖励耕织、重农抑商。
12
(2)原因:康有为树立孔子改革形象,否定了封建守旧势力反对变法的理论依据。 活动:创办报馆、学会、学堂宣传变法思想;展开论战,驳斥封建顽固势力的主张。
(3)实质:打破“两个凡是”的束缚,解放思想。 重要性:重新确立了实事求是思想路线,为中国共产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奠定了思想基础。
2(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徐光启(1562——1633)积极学习西方自然科学。他1607年与利玛窦合作翻译了《几何原本》前六卷,还建议开展分科研究。如果每个学科都设置相应的机构,那将形成一个相当可观的“科学院”,但徐光启开创的“格物穷理之学”没有在中国产生近现代科学。
——据中央电视台电视片《徐光启》整理材料二 利玛窦(1552——1610)……把传教与儒学相结合,谓之“合儒”、“补儒”、“趋儒”,一言以蔽之,尽量中国化。……利玛窦编绘的地图,打破了中国传统的“天圆地方”观念,……为了迎合中国是世界中央的观念,他把子午线从世界全图中央向左移动170度,使中国正好出现在《坤舆万国全图》中央。(如图)
——樊树志《国史概要》材料三 弗郎西斯?培根(1561——1626)……提出了实验归纳的方法,这对科学发展具有深远意义。……培根在历史上的另一项贡献是倡导组织科学研究学会,这个设想在他生前没有实现,但17世纪中期英国创立了皇家学会,后来又创立了英国科学促进会,都是受培根的启迪。这些机构的出现,促进了科学的发展。
——根据苏智良主编上海高中历史拓展型课程教材整理请回答:
(1)依据材料一、二,概括当时中国社会对待西方文明的态度。简析出现这种态度的原因。
(2)依据材料一、三,概括徐光启和培根对各自国家科学发展有何不同影响,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培根的科学思想能够对近代科学发展产生影响的原因。【解析】本题考查了在迈向近代社会的过程中东西方的差异。注意从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分析差异的原因。
【答案】(1)态度:总体保守,但少数开明人士乐于接受西方文明。
12
原因:保守:?经济:小农经济的局限;?政治:专制统治的强化;闭关锁国政策的影响;?文化:盲目自大的心态;八股取士的制约。(不拘泥于参考答案,考生只要言之成理,均可给分)
开明:?经济:商品经济的繁荣活跃了人们的思想;?经世致用学风引导开明知识分子关注现实。
(2)不同影响:?徐光启对当时中国社会实际影响不大;?培根对后世影响深远。
原因:?西方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社会生产对科技提出新要求;?文艺复兴促进思想解放;?国家重视科技发明;?近代教育的发展。(5分)(不拘泥于参考答案,考生只要言之成理,均可给分)
3(我国是传统的农业大国,最近连续几年来的中央一号文件,均重点关注三农问题,国家更提出了进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并将其列为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的重大历史任务。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1)在我国战国时期形成了怎样的经济政策?简述其对封建社会政治经济方面的作用。
(2)在近代史上,中国社会各阶级对解决农民的土地问题,分别有哪些设想或主张?,
(3)十一届三中全会前后,我国的农业政策发生了怎样的改变?这种改变给今天留下了怎样的启示?
【解析】本题围绕三农问题命题,考察古代到现代三农问题上的政策、措施、主张。注意培养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和知识迁移能力。
【答案】(1)重农抑商政策(或重本抑末)。积极作用:推动当时农业及社会经济的发展;巩固了新兴地主阶级的封建统治。消极作用:明清时期阻碍了商品经济的发展和资本主义萌芽;强化了自然经济。
(2)农民阶级(太平天国)提出按人口和年龄平分土地;资产阶级(孙中山)提出“平均地权”主张;无产阶级(中国共产党)领导土地革命和进行土地改革。 (3)由高度集中的人民公社体制转变为以家庭联产承包为主要形式的责任制。国家经济(农业)政策的制定要认清国情;尊重客观规律;发展农业生产促进国家稳定。生产关系的调整要适应生产力的发展水平。
4.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满洲国以五族(日、汉、满、蒙、朝)协和、建设王道乐土为口号,由于重工业的迁入,促进了经济发展,中国人大量涌入。……东京审判认定日本军在1937年占领南京时,杀害了许多中国民众(南京事件)。关于该事件,资
12
料上有许多疑点,见解也各种各样,目前有关争论还在进行。……日本军队向南方的推进还成为加速亚洲各国独立的契机之一。
——引自日本文部科学省审定的“合格”的初中历史教科书材料二 2007年是南京大屠杀70周年祭。关于南京大屠杀的影片,有一部片子是不得不说的,那就是《南京梦魇》,制片人是美国人郎恩?乔瑟夫,他曾经因拍摄《希特勒》而知名。《南京梦魇》的制作前后筹备近十年,从2005年初开始拍摄,从最初的120分钟版本到现在的77分钟版本,历经数十次修改。中文版制片人和配音是中央电视台的吴海燕。《南京梦魇》的拍摄得到了许多华侨的赞助,因为作为第三方个人行为拍摄的真实历史事件,历史的真实得到了还原,使人们更加清楚地了解那段历史。华侨们捐款就是为了使这部纪录片能够得到有效推广,使更多人能够看到和了解真相。另外,《南京梦魇》2007年也在日本上映。它披露了不少鲜为人知的事件,有力地回击了日本右翼分子的叫嚣。——摘自中学历史教学网
回答:
(1)从材料一看,日本一再歪曲历史、否认侵略、美化战争,依据所学知识,对材料一所提的几个事件的观点进行批驳。
(2)日本上述言论出现是与其经济发展分不开的。试分析二战后日本经济迅速发展的原因。
(3)对材料二中的郎恩?乔瑟夫作为第三方个人行为拍摄《南京梦魇》一事,你如何认识,
【解析】2007年是南京大屠杀70周年,加强对学生的爱国主义教育是中学历史教学不容推卸的责任。要求学生对日本侵华的相关史实加深理解和认识。另,要注意经济决定政治的基本观点的运用。
【答案】(1)满洲国问题:“满洲国”的地域是我国的东北三省,居住的民族不包括日本民族。(1分)“满洲国”是受日本支配的汉奸政权。(1分) “南京事件”问题:“南京事件”是日本惨绝人寰的大屠杀。(1分) “独立”契机问题:日本挑起太平洋战争是为了争夺亚洲及世界霸权;其血腥掠夺(或殖民统治),使亚洲人民陷入战争的灾难。(1分)世界人民反法西斯战争(特别是中国人民的抗日战争)的胜利鼓舞了亚洲人民争取民族独立的斗争。(1分)(2)进行比较广泛的社会改革,进一步消除生产关系中的封建落后因素;美国的大力扶植;朝鲜战争后,美国的军事订货;根据国内外经济形势,制订合乎国情的经济发展战略;加强政府投资和重视教育;引进大量先进技术,积极发展电子等新型工业;提出“贸易立国” “出口第一” 的口号。(任答四点给4分)(3)郎恩?乔瑟夫作为第三方个人行为拍摄《南京梦魇》,揭露了日本制造南京大屠杀的罪行,还原了历史真相,是正义之举;(1分)日军的暴行及隐瞒罪
12
行的做法激起了公愤,乔瑟夫的做法有利于激发我国人民的民族意识;(1分)有利于世界人民更好地认识战争给人类带来的伤害,增强维护世界和平的信心。(1分)
5.阅读下列材料(12分)
59个春秋弹指一挥间,中国经历了沧海桑田。从第一个五年计划到“十一五”规划,富国强民的梦未变,远征不畏坎坷的决心未变。变化的,是对经济社会发展规律认识的不断深化,是我们党执政治国方略的日益完善,是综合国力的显著增强,是民众生活的巨大改善。下面是中国青年报特别报道:《变迁:从“一五”到“十一五”》的部分主题词摘要:
“一五”(1953-1957):工业增速 超英赶美
“二五”(1958-1962):** 大倒退
“六五”(1981-1985):走向改革开放
“七五”(1986—1990):改革闯关 治理整顿
“八五”(1991-1995):小平南巡 改革潮涌
“九五”(1996-2000):宏观调控 经济软着陆
“十五”(2001-2005):指令计划退场 市场配置资
源
“十一五”(2006-2010):改革开放 坚定不移
——引自中国青年报2006年3月20日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回答:
(1)“一五”计划期间为什么要特别强调“工业增速”,
(2)“二五”计划期间,“**”为什么最终导致了“大倒退”,
(3)“六五”计划期间,我国农村经济体制改革采取的主要形式和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重点分别是什么,农村和城市经济体制改革要实现的共同目标是什么,“六五”计划期间,对外开放又取得了哪些新的进展,
(4)“八五”计划期间,**南巡讲话从理论上主要解决了哪一根本问题,我国改革开放的重心从此发生了怎样的转变,
(5)“九五”期间召开的中共十五大又作出了怎样的重大决策,
12
【解析】本题考查了新中国建立以后经济建设过程中的曲折。从八大的正确决策到中间**错误的泛滥再到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形成。涉及史实都是重要的知识点,结合所学分析归纳即可。
【答案】(1)改变我国工业落后面貌,奠定工业化的基础。
(2)“**”违背了经济发展客观规律,“左”倾错误严重泛滥,造成社会生产力的极大破坏。
(3)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扩大企业自主权。搞活经济,发展生产力。开放沿海14个城市、开辟沿海经济开放区。
(4)社会主义本质和判断标准问题。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5)进一步完善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提出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经济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学生只要任意答出一条)
6.在几千年的人类文明史上,社会政治制度经历了不断演变的过程。在世界上不同的地区,社会政治制度呈现多元化的特点。阅读下列图文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并回答下列相关问题:
材料一 2007年3月16日,**总理在回答记者提问时指出:“……民主、法制、自由、人权、平等、博爱,这不是资本主义所特有的,这是整个世界在漫长的历史过程中共同形成的文明成果,也是人类共同追求的价值观。我同时强调,世界上有2000多个民族,200多个国家和地区,他们的社会历史发展不同,他们的发展水平不同,民主的形式和途径也是不相同的……民主制度同任何真理一样,都要接受实践的考验。”
(1)希腊是古代民主思想与实践的摇篮。试根据古代雅典民主政治建设的内容,概括其对后世的借鉴意义。
(2)近代史上,两方各国逐步建立起了代议制民主制度。因国情差异,各国的政治制度呈现出多样化的特点。试指出法、德两国代议制民主的不同形式,并分析概括导致这种差异的主要历史原因。
材料二
12
**追悼大会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制定的 选举村级委员会
有关法律、法规文本
(3)据材料二概括指出我国新时期民主政治建设的主要成就。
(4)某中学兴趣研究小组欲对近代西方人类文明创立的政治制度进行探索,请你为其提供下列帮助:
?拟定一个探究题目;
?提供三种获取相关探究资料的方法。
【解析】本题考查古今中外关于政治制度方面的内容,本题难点在于(2)问,涉及到影响政体的诸多因素,要注意从国情、历史、现实等几个方面来进行分析。本题因为分数限制,不用展开来分析。其它几问相对容易,结合所学知识归纳回答即可。
【答案】(1)创立民主制度:创造民主运作方式;维护司法公正,加强民主监督;重视公民的民主参与,培养公民的社会责任感。(任答2点)
(2)法国民主共和制,德国君主立宪制。历史原因:对封建制度改造程度的不同。
(3)平反冤假错案;加强法制建设:加强基层民主选举。 (4)题目:如西方政治制度初探、对近代政治制度的认识等。(体现探究性、有探究价值
方法:查阅文献资料:网上搜索:求教专家学者:观看音像资料等。
7.阅读下列材料,然后回答问题:
材料一 唐初,每事先经由中书省,中书做定将上,得者再下中书,中书付门下。或有未当,则门下缴驳,又上中书,中书又将上,得者再下中书,中书又下门下。若事可行,门下即下尚书省。尚书省但主书填“奉行”而
已。
——《朱子语类》材料二 自古三公论道,六卿分职。自秦始置丞相,不旋踵而亡。汉、唐、宋因之,虽有贤相,然其间所用者多有小人,专权乱政。我朝罢相,设五府、六部、都察院、通政司、大理寺等衙门,分理天下庶务,彼此颉颃,不敢相压,事皆朝廷总之,所以稳当。
12
——《明太祖实录》请回答:
(1)材料一指出唐初一道旨意主要包含了哪些人的意见?三省六部制有何特点?结合材料指出这一制度的局限性。
(2)材料二中明太祖对自秦至宋的相关评述正确吗?结合史实简要分析说明。明太祖“罢相”的实质是什么?
(3)中国古代的三省六部制与近代美国确立的政治模式在形式上有何共同特点?本质上相同吗?请说明判断的理由。
【解析】本题以中国古代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发展命题,并与西方近代民主政体进行比较,注意从材料中提取有效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在比较中外制度的时候,要注意两者形式上和本质上的异同。
【答案】(1)皇帝和三省大臣的综合意见。三省长官都是丞相,相权一分为三,三省相互牵制和监督。三省分职,在一些问题上争执不下,影响行政效率。 (2)不正确。秦朝设置丞相等三公官职,建立起以皇权为中心的较为完备的中央政权组织,秦亡于暴政,而非中央集权制度。汉唐宋的丞相制度对于巩固中央集权维护统一多民族国家发挥了积极作用。其实质是君主专制制度的进一步强化。 (3)权力的制约与平衡。 本质不同。 美国的三权分立是体现资产阶级民主政治特点的。而三省六部制是体现封建专制统治的。
8.实现近代化(现代化)是近代以来世界各国发展的必由之路,在向近代化迈进的过程中,中国和西方各走了一条不同的道路。有学者认为,西方近代的变革首先是精神层面的变革,然后是制度方面的变革,最后才是器物方面的变革,而中国近代的变革顺序却是正好相反的。
依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
(1)联系15—19世纪上半期西方世界所发生的重大历史事件,阐述西方近代化的发展历程。(6分)
(2)联系19世纪下半期到20世纪初的有关史实说明中国近代的变革顺序。(6分)
(3)扼要归纳导致中西方变革顺序相反的原因。(2分)
(4)你认为在我们国家的现代化进程中应如何正确对待外来的优秀文明成果?(2分)
12
【解析】本题资料新颖,设计巧妙,是道好题。注意中国和西方现代化的比较,培养分析比较问题的能力。
【答案】(1)文艺复兴、启蒙运动从精神层面上开始变革,人文精神兴起和发展,人们逐渐摆脱封建专制和宗教愚昧的束缚(2分);英法美等国的资产阶级革命,确立资产阶级代议制,从制度上确立资产阶级的统治,为资本主义的发展开辟了道路(2分);工业革命迅速扩展,欧美国家确立大机器生产方式,相继实现工业化(2分)。
(2)洋务派开展的洋务运动,学习西方近代科学技术(2分);资产阶级开展的维新变法和辛亥革命运动,学习仿效西方政治制度,主张兴民权、君主立宪,推翻封建专制制度(2分);新文化运动提倡民主与科学,反对专制和愚昧,形成一股思想解放潮流。(2分)
(3)列强对中国的入侵,打断了中国社会正常的发展进程;中国人在学习西方的
) 过程中,对西方文化的认识有一个渐进的过程。(2分
(4)要善于学习借鉴人类优秀文明成果;要立足于中国国情,反对全盘西化和盲目排外,批判地吸收外来文化(2分)。
9.在中国近现代历史上,先进的中国人为探索救国救民的革命和建设道路而前仆后继。先后走过了“日本人的路”、“美国人的路”、“苏俄人的革命道路”、“自己的革命道路”、“苏联的建设道路”、“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 (1)这些“路”具体指的是什么?
(2)分别概述走这些道路的原因及结果。
(3)从中你得到的启示是什么?
【解析】本题是一组近现代中国人民探索革命和建设道路艰难历程的学科内综合题目,关于这些“路”的具体含义结合所学知识不难作出说明,关键是对走这些道路的原因分析具有较高的能力要求,回答问题时要紧紧抓住尝试走这些道路的领导阶级的性质,不同性质的阶级、阶层必然会选择最有利于自身利益的模式。但无论如何,只有适合国情的道路才是最可行的道路,这是近现代中国人民探索中得出的基本结论,由此不难回答从中得出的历史启示。
【答案】(1)道路所指:?“日本人的路”指的是君主立宪制的道路。?“美国人的路”指的是资产阶级民主共和的道路。?“苏俄人的革命道路”指的是无产阶级城市武装斗争的道路。?“自己的革命道路”指的是中共的“农村包围城市”的革命道路。?“苏联的建设道路”指的是高度集中的经济政治体制。?“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指的是社会主义建设新时期,实行改革开放,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道路。
(2)原因及结果:
12
?康梁为首的资产阶级维新派与封建主义、帝国主义有着密切的联系,中国封建势力的强大,改革派力量弱小,因而选择了改良主义的道路。结果因顽固势力的反扑而失败。?孙中山为首的资产阶级革命派深受帝国主义、封建主义的压迫,改良主义道路的失败,使他们选择了资产阶级共和国的道路。结果推翻了封建帝制,但革命果实被袁世凯窃取,中国的社会性质没有改变,革命任务并未完成。?幼年的中共缺乏斗争的经验,没有正确认识到中汩汩哦的国情,模仿苏俄走城市暴动的道路。结果因反动势力的强大而被镇压。?中共记过**等人的实践探索对中国国情有了更深刻的认识。结果取得了革命的胜利。?新中国成立初,由于经验不足,受苏联影响太深,难以摆脱苏联模式的影响。结果使社会主义建设遭到重大损失。?20多年正反两方面的经验教训,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确立,**理论的指导。结果取得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建设的巨大成就。 (3)启示:中国的革命和建设,必须依据中国的国情,走自己的路。
10(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中国在近500年的历史上曾经面对过三次重大的国际战略机遇期。…… 第一次战略机遇期:大航海,无法持续的壮举
西方的历史学家一般将1500年作为世界历史的一个分界点,因为随着1500年前后的大航海和地理大发现,不但带来了黄金、地图和无限的梦想,更给全社会生产提供了一股强大的动力。……明朝的中国有着比欧洲更强大的航海能力。……然而一道圣旨叫停,航海事业告终。开始了全面落后于西方的历史。 第二次战略机遇期:初开国门,中日洋务竞赛
第二次战略机遇期出现在19世纪后期,当时的中国和日本,几乎有着相同的条件:处在封建王朝的晚期,长期的闭关锁国,被强制打开了国门。最重要的是,两国都已意识到,东方必须向西方学习,也差不多同时开始学习西方。但是,两国发展的结果却是大相径庭。……日本成为惟一搭上西方工业革命快车的幸运者,并在之后的战争中接连打败了中国和俄国,成为与西方列强平起平坐的世界大国。甲午海战的失败对中国造成巨大的打击,……使中国发展的战略机遇期一去不返,直到冷战格局形成。
第三次战略机遇期:冷战格局,夹缝中成长
二战后美苏争霸的冷战对峙,以及科技革命的第三次浪潮,再次为许多国家提供了重大的战略机遇。对中国来说,这也是历史上的第三次战略机遇。在这次战略机遇期中,无论是日本,还是韩国及东南亚国家,又成为中国的竞争对手。 中国由于当时的国际背景和自身独立发展的需要,不可能走与日本、韩国相同的道路,……在一段时期里,内耗了许多宝贵的时间和财富。
第四次战略机遇期…… ——《东西方文化比较导论》
12
材料二 在国际环境方面,冷战结束后虽然各种战争和动乱不断,但就总体而言,出现了一个维持较长的世界和平的时期。……当前世界进入经济全球化、经济自由化、一体化、市场化和知识经济化的时代,这为中国的成长提供了一个有利的经济发展环境。大的国际环境不会在短时间内发生重大的逆转,只要中国不犯重大战略错误,只要中国坚持正确的发展的方针,只要中国能够处理好国内各种问题的挑战,中国就有很大的机会实现自己的战略目标。
——《南方周末 2002年11月30日》 请回答:
(1)如材料一所示,中国历史上曾经三次错失国际发展战略的历史机遇。这三次机遇各指什么,你认为导致中国错失机遇的主要原因分别是什么, (2)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面对第二次机遇,日本是如何抓住机遇并发展起来的,面对第三次机遇,韩国和东南亚国家又是怎样抓住机遇并发展起来的, (3)结合上述材料及所学知识分析,第四次机遇指什么,中国应如何对待这次机遇,并举例说明。
【解析】本题与上题有异曲同工之妙,但本题更多的侧重于考查世界市场发展演变过程中,中国错失发展机遇和新时期创抓机遇的努力。分析中国错失三次发展机遇的原因时,要注意当时中国社会发展特点,尤其是社会制度的制约。回答中国之所以能抓住第四次发展机遇,也与吸收二战后,日本、韩国和东南亚国家的成功经验有一定关系。本题切合亚洲国家崛起的时代主题,具有浓厚的时代特色,在现实问题的历史分析和历史问题的现实思考方面,具有鲜明的特色。 【答案】(1)
机遇 错失机遇的主要原因
随着新航路的开辟,世界市场开封建制度的束缚;
第一次 始形成。
第二次 两次工业革命成果的传播; 坚持“中体西用”
美苏争霸的冷战对峙使世界形由于内战及其后“左”倾错误的
势的相对稳定; 发展,导致国内社会环境不安定 第三次 第三次科技革命的传播;
西方国家向发展中国家转移劳
动密集型产业(三取二 )
(2)日本:明治维新,进行全面的行之有效的改革,搭乘两次工业革命的快车。
12
亚洲:新加坡、韩国利用西方国家向发展中国家转移劳动密集型产业的机遇,吸引外资和技术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适时调整经济发展战略,不断进行产业的更新换代,发展高技术产业;积极参与国际竞争,发展外向型经济。 (3)第四次机遇:世界经济全球化和科技领域革命全面加速;(冷战结束后,和平与发展成为当今世界形势的主流;世界经济持续发展。)
中国:坚持科教兴国战略和外向型经济战略,深化改革(扩大开放;2001年12月11月,中国加入WTO成为第143个成员国。
12
范文四:高考历史材料题答题技巧2016
高考历史材料题答题技巧2016
历史,或简称史,指对人类社会过去的事件和行动,以及对这些事件行为有系统的记录、诠释和研究。精品学习网为大家推荐了高考历史材料题答题技巧,请大家仔细阅读,希望你喜欢。
同一般材料解析题一样,材料型选择题的材料来源广,形式多样,如文字材料、图片材料等。材料选择题对同学们能力要求比较高,首先要求同学们具有阅读 能力和分析材料的能力,即要求同学们对材料进行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表及里、由此及彼的整理能力,最大限度地从材料中获取有效信息的能力。其次要求考生 善于通过材料揭示历史本质,洞察历史发展规律。
材料型选择题是历史材料题的扩展和延伸。此类题型的结构特点有两种形式,一是在选择题的题干上引入一些材料,根据材料创设新情境,并根据材料设置备选项。二是题干中没有材料,而是以不同材料作为备选项,要求同学们根据材料内容与题干要求对比进行选择。
做材料型选择题时应注意如下几个方面:一是要注意材料阅读,认真阅读材料是做好材料题的基础,在阅读时要根据题意抓住关键词语,提取有效信息,排除无效 信息。二是联系教材及相关历史知识,进行知识迁移。同学们在读懂材料后,要找准切入点,将材料反映的内容同相关知识进行有机的结合,知识转化要准确、到 位、客观。三是要对材料来源及作者进行分析,根据材料来源及作
者分析其对材料反映的史实的态度,这样才能准确地做出判断,如中国古代的史料对农民战争中的 人物都称为" 贼"" 匪" 等,对这些要进行客观的分析。
此类题由于命题灵活,思路开阔,所以近年来颇受重视,特别是在上海高考试卷中,2004年的历史题中全部都引有材料。所以同学们在复习时要予以关注。
例题:
【例1】宋代济南刘家功夫针铺印记上部文字为:" 济南刘家功夫针铺"; 中部文字为" 认门前白兔儿为记"; 下部文字为" 收买上等钢条,造功夫细针,不误宅院使用,转卖兴贩,别有加饶,请记白" 。从该" 印记" 中能够获取的准确历史信息是
A. 宋代开始生产钢针
B. 宋代出现中国最早的商标、广告
C. 宋代已有集原料收购、生产加工和批发贩卖为一体的经营方式
D. 宋代出现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萌芽
【解题思路】通过材料可以分析出在宋代已经生产了钢针,但不能判定是此时才开始的,印记上有商标的标示和广告的内容,但也不能判定这是最早的商标、广 告,所以A 、B 两项应排除。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萌芽是在明朝中后期才出
现的,同时在材料中也根本没有反映生产关系的内容,所以D 项也应排除。从题中" 收 买"" 造"" 转卖兴贩" 等内容可以看出C 项是正确的。
【答案】C
【点拨】此题主要考查同学们对材料的阅读、分析和准确理解能力,在做题时要将备选项中的内容同材料一一对应,只有完全符合的才正确,如本题的A 、B 两项中的" 开始"" 最早" 显然在材料中没有体现出来,这就是没有客观准确地反映材料,所以应排除。
【例2】('03?上海) 观察下面《英国的欧洲大陆政策》的漫画,作者表达的是英国意欲
A. 帮助欧洲大陆的弱小国家 B.打破欧洲的均势格局
C. 维持欧洲大陆的势力均衡 D.同欧陆列强结成联盟
【解题思路】此题是一道漫画题,画面简单,但寓意明确。从画面看,英国在帮助一个弱国,但我们还应看到,他在帮助弱国的时候,没有将强国打垮,而是使欧洲形成了一个均势,这也正是英国的目的。
【答案】C
【点拨】在做漫画题时,同学们不仅要了解和明确漫画的表面意思,更要分析其内在的本质性内容,同时如果一个漫画有多个人物或事物,还要分析其相互关系,以此达到准确把握漫画内容的目的。
【例3】下列四种曲线反映了中国近代四种经济形态的发展演变过程,其中代表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是
A. ① B.② C.③ D.④
【解题思路】此题中有四条曲线,分别反映了中国的自然经济、外国资本主义在华经济、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和官僚资本,试题要求找出代表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发展 的曲线,那么我们可以根据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在不同的历史时期的发展轨迹来分析,首先其产生于19世纪60、70年代,1895年初步发展,一战期间 (1914年后) 迅速发展,建国后得到调整,后被改造成社会主义经济。所以可以看出③符合这些特点。
【答案】C
【点拨】在材料题中经常有曲线图、柱状图等表示发展状况的图片出现,同学们在做此类题时,首先可以根据题意的要求找出几个特殊点进行分析,得出这些图中反映的历史现象的规律和特点,然后进行判断。如本题就可以分析各种经济形式的产生、发展以及最后结束的时间。
【例4】下列古诗中,对隋炀帝开凿大运河的评价,不正确的是
A. 千里长河一旦开,亡隋波浪九天来
B. 汴河通淮利最多,生人为害亦相和
C. 尽道隋亡为此河,至今千里赖通波
D. 若无水殿龙舟事,共禹论功不较多
【解题思路】此题以材料为备选项,在做此题时首先应对隋朝大运河进行客观的评价,然后,分析哪个材料违背这一评价,即是不正确的。隋开凿大运河,最主要 的作用是促进南北经济文化发展,B 、C 、D 三项都对此给予了肯定,所以应排除。只有A 项将隋亡完全归结到了运河的开凿上,所以是错误的。
【答案】A
【点拨】以材料为备选项的试题,比较多的是对某一历史现象或历史事件的评价和分析。在做此类题时,考生应首先根据题干要求分析基本答案,而后分析备选项内容,并同自己得出的答案进行比较,予以判断。
模拟试题:
1. 《史记?商君列传》记载:" 甘龙曰:' 圣人不易民而教,知(智) 者不变法而治。因民而教,不劳而成功; 缘法而治者,吏习而民安之。'" 这段话反映的核心主张是
A. 遵循先代旧制 B.因时进行变革
C. 加强思想控制 D.强化专制统治
2. 马克思指出:" 他们战战兢兢地请出亡灵来给他们以帮助,借用他们的名字、口号和衣服,以便穿着这种服装,用这种借用的语言,读出历史的新场面。" 这一观点适用于
A. 洪秀全的绝对平均主义 B.康有为的维新变法思想
C. 孙中山的旧三民主义 D.新文化运动前期的指导思想
3. 读19世纪晚期英国海外贸易示意图,图中能够揭示的信息是
A. 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初步形成 B.英国开始成为" 世界工厂"
C. 英国的海外市场急剧萎缩 D.英国的世界霸主地位开始确立
4. 《中国的科学与发明》一书中写道:" 现代研究显示,中国早期的官僚政治组织,对于科学的发展有很强大的推动力。" 下列各项最能说明上述看法的是
A. 火药的发明 B.贾思勰的《齐民要术》
C. 僧一行实测子午线长度 D.宋应星写成《天工开物》
5.1933年12月,美国国会通过的《工业复兴法》规定:" 工人有权组织起来,可选派代表与雇主进行谈判,签订' 集体合同' ,雇主不得以工人参加何种工会为雇佣条件,雇主必须遵守最高工时和最低工资限额。" 这一法律说明
A. 垄断资产阶级试图加强对工人的控制
B. 保障就业,刺激消费是新政的重要内容
C. 经济危机迫使美国政府放弃自由企业制度
D. 工人运动在危机期间发展起来
6. 西柏坡作为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民主革命的最后一个农村指挥所,与井冈山、延安一起并称为中国革命的三大圣地。中共党史上与西柏坡的名字紧紧连在一起的重大问题是
A. 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道路的选择
B." 两个务必" 思想的提出
C. 过渡时期总路线的制定
D.***思想被确定为党的指导思想
【解析】
1.A 此题关键在于读懂材料,而材料中的" 知(智) 者不变法而治" "缘法而治者,吏习而民安之" 是作者思想的核心。
2.B 康有为的维新变法运动以孔子托古改制来宣传变法思想,正符合马克思的观点。
3.A 此题既要注意地图中英国的市场遍及世界各地,同时还要注意题干中的时间限制。
4.C 此题中的关键点在于材料明确提出中国古代的官僚政治组织,不是指官僚本人,结合教材,可知只有僧一行测量子午线是由政府组织的。
5.B 罗斯福新政的一个重要目的就是要扩大消费,而保障工人的部分权利,实际上就是扩大社会就业,增加工人收入,刺激消费,缓解经济危机。
6.B1949春,中国共产党在西柏坡召开七届二中全会,***在会上提出了两个务必的思想,即" 务必使同志们继续地保持谦虚、谨慎、不骄、不躁的作风,务必使同志们继续地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 。
范文五:高考历史材料解析题答题技巧
高考历史材料解析题答题技巧
发布 :佚名 时间 :2009-1-8 10:13:00 来源 :京翰教育中心 录入 :luoluo 人气 :1640 【文字:大 小】
高考历史材料解析题答题技巧
能不能规范答题, 能不能熟练解题的步骤, 能不能掌握一套实际有效的解题技巧, 是决定高 考考生在历史材料解析题上成败的关键。对此,本人提以下几点看法,仅供参考。
一、读 —— 是解答的前提
读懂、读透、弄清材料,是解好题的第一步。
1.先读问题,后读材料。
不少人认为要先读材料, 后看题目设问。 事实上这样做有很大的局限性, 先读材料比较陌生, 如遇到难懂的古文和外来材料甚至障碍更大, 易于产生惧怕心理, 影响答题; 且在不了解答 题要求和方向的情况下阅读材料,针对性不强、效率不高,茫茫然需多读几遍方可。所以, 先读题目设问, 给材料内容定位,明确答题方向、 目标, 带着问题阅读材料更显思路清晰明 确。
2.阅读材料的基本原则:
① 看两头, 找信息。 材料的首尾两头, 一般是命题者对材料的出处和内容作简要介绍的地方, 内容一般包括材料的背景、时间、国别和作者, 甚至材料的中心等一个或多个信息。 这些说 明性文字, 往往给解题者某种暗示和引导, 有可能埋伏着解题所需的信息, 有一定的启发作 用,不可漏读。如 1995年 “ 三大发明题 ” 开头的《韩非子 ? 有度》载:“ 对回答第一问 “ 司南至 迟发明于什么时候 ?” 就至关重要。
② 读懂、读透材料。对材料的阅读,一般情况下应读三遍:第一遍粗读,找到材料叙述的核 心内容。第二遍细读,正确理解材料的观点,获取有效信息,要防止似是而非,一知半解就 匆忙答题的毛病。第三遍重点读,带着设问有重点地阅读,提取有效信息,搁置无效信息, 并确定材料与相关知识的联系,破解命题能力的考查方向。
二、找 —— 是解答的关键
“ 找 ” 就是从材料和有关知识中, 找取解题的信息点、 信息源, 它往往是与 “ 读 ” 交织在一起的, 而且方向是一致的,无需将两者截然分开。
1.从材料内容本身 —— 找取有效信息。
在找取每段每句的含义时, 要注意抓取关键词语, 不论题目所给的材料文字多少, 无效信息 和虚假信息的干扰程度多强, 材料的含义往往就在几个关键词语上, 它们是信息的集中表现, 是解题时所要用的重点。 当然, 也别忘了有时关键信息还可能出现在材料的首尾, 即材料的 介绍和出处上,它有时会给解题以一定的暗示和启发。
2.从材料与课本的关联 —— 找取相似点。
试题虽然是新材料、新情景和新设问,但迄今为止,任何一道材料题的解答,都要求 “ 分析 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 ” ,即不管材料多新,必定与课本有不可分割的关联, “ 貌离神合 ” 于课本知识。 这里的关联一是指试题以课本知识为背景或依托, 二是指试题的一两处设问需 用课本知识来回答或确定大方向。 确定了材料与课本的某个或某方面重要知识的关联, 这样 材料便与课本联系在一起,回答问题就不难了,甚至有的设问可以在课本中 “ 对号入座 ” 。 3.从材料内容与设问角度 —— 找取相关点。
材料解析题, 顾名思义是要求把对问题的回答建立在对材料的分析应用上, 突出运用材料论 证,说明问题的特征和坚持 “ 论从史出 ” 的原则,以充分发挥材料本身在解题中的价值。 所以 读材料时要处处想着设问, 把设问放到材料中互相对照, 从材料中找出回答设问的信息, 或 从设问的行文中重新获得读材料时忽略了的重要之处, 以纠正在答题时抛开材料或设问, 随
意发挥、答非所问的错误倾向。
三、答 —— 是解答的落点
材料解析题的读、找只是为最后的解答作准备,答才是最终的落点。这个落点是否准确、恰 当、完美,是否能够充分体现命题的意图,还要做到 “ 六个注意 ” :
1.注意答好第一问。除了材料小论文外,每道材料解析题基本上有多个设问,设问间往往 是相互紧密联系着的, 而第一个设问的定位作答是否准确、 完整, 直接影响着下一问的作答。 因此, 第一问作答一定要细心推敲, 力求全面准确。对起点设问的错认,将会误及后面的答 案。
2.注意审准设问。在好多设问中,都有一些引导性、限制性词语对问题的回答作出限制要 求, 如 “ 依据材料概括提炼 ” , “ 不得照抄材料原句 ” , “ 根据材料 …… 谈谈认识 ” , “ 综合材料 …… 得出结论 ” , “ 比较材料 ……” , “ 如何评价材料的观点 ” 等。这些限制词语大体上代表了设问 内容的本质含义和考查的能力要求,要给予充分注意,以防 “ 南辕北辙 ” ,造成 “ 劲没使到点 子上去 ” 的局面。
3.注意设问分值。每个设问后的括号里都有一定的分值,分值大,回答要详尽一点;分值 小,回答要简省一点;不能置分值于不顾,自己熟悉的问题虽分值小也大肆铺张, 不熟悉的 问题虽分值大却片言只语。
4.注意解析的完整性、层次性。 材料题解答的完整性和层次性如何,直接决定着得分差别。 如 1997年第 46题 “ 谈谈你对西进运动的认识 ” , 只答出掠夺印第安人或推动美国经济发展的, 给 1分;两方面都答出的,给 2分;答出两方面并指出推动经济发展是主导方面的,给 3分。由此可以看出,对材料的解析要力求完整深入。注意要用(1) 、 (2) 、 (3)等来解题的 层次性。
5.注意史学观点的运用。
运用基本的史学理论观点分析材料的本质和规律, 这是历史阐释能力的最高要求, 在高考题 中的考查呈上升趋势。 1998年第 46题 “ 简要指出人民公社化运动的主要教训 ” ,就是 “ 尊重 客观经济规律,生产关系的调整必须适合生产力的发展水平,不能只凭主观愿望和意志办 事 ” 。要从具体材料中得出这一基本观点,那就必须运用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和方法思考问 题。同时, 运用史学观点进行材料分析, 还可以有效辨别观点错误的材料, 增强对历史事物 的主观判断能力,全面理解作者的立场、意图、所处的时代背景,有利于对材料进行辩证、 历史的分析、解决。
6.注意答案的简明扼要。对于材料解析题的文字表达能力,历年高考试题的要求都是很高 的, 通过每年的参考答案的评分说明是不难看出这一点的。 材料解析题的答案要求言简意赅, 条理清楚,逻辑严谨问什么答什么,不必展开。另外,答案用语要规范,准确使用 “ 应试语 言 ” ,不能滥用文学性的修饰语,历史卷不能当成语文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