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一:中学语文教学
浅谈中学语文教学
摘要:有效学习又称有成效的学习,有效率的学习。所谓“有
效”主要是指通过教师在一定时间内的施教之后,学生所获得的具
体进步或发展。这种进步和发展不仅包括知识的生成、创造能力的
培养,而且还包括道德的完美,甚至人格的建构等内容,也就是它
不单指知识学习的有效性,而是指素质化教学后的学生素质全面发
展的有效性,让学生有更好的持续发展。本文将从营造富有情趣的
教学氛围,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为出发点,来探讨促进学生有效学习
的情景教学模式和具体可行的做法。
关键词:中学语文 有效学习 教学模式
一、以变引趣,促进理解
现代语文教育“应拓宽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注重跨学科的学
习和现代科技手段的运用,使学生在不同内容和方法的相互交*、
渗透和整合中开阔视野,提高学习效率,初步获得现代社会所需要
的语文实践能力。”因此,作为教师应该大胆突破课堂教学的固有
单一的模式,锐志改革,勇于实验,创造并运用丰富多彩的教学形
式,以帮助和促进学生对文本的理解,提高语文课堂教学的效率。
比如《皇帝的新装》一课,在教学时,我使用了“法庭审判”的
教学形式,营造了课堂模拟法庭的教学氛围。法官、律师、证人、
被告、原告、陪审员等均由学生担当。“法庭”就文本中的皇帝、
大臣、骗子等人“是否有罪”展开了激烈的辩论。这样,一改课堂
教学的常规模式,学生的兴趣极浓,有的学生在文本中寻找出各种
“证据”,强烈要求“法官”给他们定罪;有的同学也竭力收集“材
料”为他们作无罪辩护。课堂上争辩声此起彼伏,气氛十分热烈。
这样学生对文本的理解更加深刻,有力地促进学生的有效学习。
二、以情养趣,促进创新
引导学生进行创造性阅读,个性化的体验,就必须为学生创设一
个轻松和谐的阅读氛围,充分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让学生有兴趣,
有热忱地进入文本中去,与文本进行直接的对话与交流。
在教学《羚羊木雕》时,为了让学生进一步直观体验人物的性格
和情绪,我设计了“自导自演情景剧”这一环节,让学生踊跃参与,
并说明理由,然后加以改进,充分调动了学生的阅读积极性和创造
性。比如(1)学生在导演“我轻轻地敲了敲门”这一动作细节时,
就有不少的独特的设计:有学生把准备敲门的手轻轻地搭在门背上
犹豫了许久,才提起手来轻轻敲了敲门;有的学生让敲门的手在空
中来回缩了好几次??(2)又如“不”字,学生认为它充分写出
了我极不满意的做法,内心有所反抗的情绪;有学生认为应语气坚
定有力;有学生认为应该带哭腔,拖长调的语气来读更符合文中的
“我”??可以说,学生对情节的把握,对人物感情的把握是到位
的,他们所表现出的创造性不得不让人叹服。
三、以问激趣,促进探究。
精心创设问题情景,营造接纳性的、知识性的、愉快的、宽松的
课堂氛围,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有利于培养学生自主学习、
合作探究的学习能力。
比如在教学《女娲造人》时,先由学生从自己看过或听过的神话
故事谈起,再由教师问“人是从哪里来的?”这个有趣的话题,继
之是“我们的祖先是怎样理解和想象的?”。这样一来,学生的探
究欲望就被撩拨到极致,学生都迫不及待地投入到对文本的阅读和
探究中去。更有“你也发挥自己的想象,对女娲造人的动机、经过
进行另一种推测,说给大家听听”这个问题的设计,可谓把学生的
兴奋推到了最高点,使学生充分发挥联想和想象来感受神话传说的
独特魅力,品尝到探究带来的喜悦。这样既让学生了解了神话世界
和现实世界的关系,又让学生了解想象在神话中的作用,有利于学
生科学地探究人类的起源。
四、以新生趣,促进反思
多媒体教学具有直观、形象的特点,它有力地拓展了课堂教学的
深度和广度,运用多媒体进行教学可以极大地激发学生的思维和兴
趣,促进和提高学生的有效学习。
比如教学朱自清的《背影》之前,先让学生视听黄磊演唱的《父
亲》,并反思在日常生活中父亲的各种关爱,使学生一开始就快速
入境,沉浸在“父爱”的特定情境中,正所谓“未成曲调先有情”;
接着在音乐的伴奏声中播放课文录音,让学生再一次直观地感受到
有声语音带来的情感触动;然后进入文本,让学生用心去挖掘、体
验、反思那份浓浓的亲情。
五、以读促趣,促进审美
文本是学生体验美的所在。让学生在语文学习中欣赏、感受美的
同时,提供学生审美、创美的时间、空间,就能培养学生联想和想
象的能力,激发学习语文的浓厚兴趣,产生热爱生活、愉悦和谐、
乐观向上等积极情绪。
比如《春》是一篇诗情画意、情景交融的散文。因此,在教学时
我们可以采取多种形式的朗读,让学生在反复诵读中感知内容,深
入到作品的意境中去,去品味语言之美,意境之美,情感之美。初
读时,让学生出声地自由朗读课文,初步理出文路;然后教师配乐
范读课文,进一步营造学生的阅读氛围,引导学生进入特定的课堂
教学情境;接着让学生速读全文,要求复述课文内容;在整体感知
文本的主要内容和思想感情之后,再指名学生朗读全文;然后进入
最关键的品读,让学生在细致的品读中,深入体会文章所蕴涵的美
感和情感;最后在理解的基础上,学生齐读课文。多种形式的读,
始终在轻松愉悦和谐的氛围之中,学生的阅读兴趣、审美情趣得到
积极调动,学生的思维相当活跃,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创造性得到
发挥。
总之,作为教师应努力创设各种有效教学情境,以激发学生对语
文学习的兴趣,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把课文、作品当
成一件件美妙的艺术品去感受、去研究,并引导学生在语文学习活
动中能动自主、创造性地感悟人生和社会,充分获得生活经验的顿
悟与积淀,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从而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作者单位:河南省汤阴县菜园镇第一初级中学)
范文二:中学语文教学
2009秋电大【中学语文教学】研究形成性考核答案
作业一
一、 简答题
1、简述新中国语文教学改革的历程
①1950年:将“国语”和“国文”合称为“语文”,工具性和思想性双重性质思想初步形成;
②1953年:关于“红领巾”教学的讨论。出现把“文学分析”当成语文教学主要内容的倾向
③1956年:汉语、文学分科教学实验;
④1961—1963年:明确提出和重点强调语文课程的基础工具性,先后提出“加强双基”和“工具说”;
⑤1978年:拨乱反正,重新确认语文课程的工具性和思想性;
⑥1986—1992年:为提高民族素质全面修订语文课程的教学目的和要求;
⑦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主张弘扬语文课程的人文精神;
⑧2001年:《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颁发,启动新课程改革。提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
2、为什么说丰富语言材料的积累是语文课程的基础任务?
语言材料的丰富是语文素养提高的基础,积累丰富的语言材料可以培养语感,丰富语文知识,发展阅读,写作,口语交际能力,此外可以丰富概念和判断,并接受体现在语言材料中的优质思维品质的负载在语言材料上的文化信息的影响,提交思维能力和思想文化修养。
3、根据语文课程的任务,与之相关的语文学习方法有哪些?
A方法的层次分类:①哲学方法②一般科学方法③特殊方法④具体方法
B方法的思想特点分类:①逻辑思维方法②形象思维方法③直觉思维方法④社会思维方法 C语文学习的方法的类型:①一般思想方法②一般学习方法③语文学科学与一般方法④语文学科学过程中的具体学习方法:制定计划的方法、有效预习的方法、高效听课的方法、优质作业的方法、课外学习的方法、系统小结的方法。
4、 简答设计教学过程的原则
A教学过程的设计要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
B教学过程的设计要考虑教学内容的实际;
C教学过程的设计要发挥教师的优势和特长。
5、为什么说形成性评价应是教学评价的重点?
这里首先涉及到对教学评价的认识。教学评价的主要功能在于:衡量学生语文水准,评定语文教学效果;诊断学生学习困难,反馈语文教学情况;激励学生学习动机,促进语文教学工作。所以说,在实施教学评价中我们应该坚持发挥语文教学评价的发展性功能,教学评价的目的不仅是为了考察学生达到语文学习目标的程度,而且更是为了检验和改进学生的语文学习和教师的教学,改善课程设计,完善教学过程,从而有效促进学生的发展。形成性评价是教学过程中的评价,侧重对所教过的内容的及时评价,随时了解学生知识掌握的程度和发现学生的潜质。所获信息有利于学生和教师根据需要采取恰当的调适措施。形成性评价可以迅速找出简单的困难问题并加以解决,形成一个“自我纠正系统”,为学生以后的学习做好充分准备。所以说形成性评价是教学评价的重点。
6、请简要回答阅读能力教学包含哪些内容?
根据阅读能力的结构来分析,我们可以这样来认识阅读能力教学所应该包含的内容:①通过积累性阅读来培养学生的阅读感知力;②通过理解性阅读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力;③通过欣赏性阅读培养阅读审美力;④通过研究性阅读培养阅读评价力;⑤通过创意性阅读培养阅读创造力;⑥通过“信息阅读”培养信息搜集和处理能力。
二、 论述题
1、 举例分析古代语文教学的特点
①、语文教学与文史哲等教育综合在一起的特点,体现了在漫长的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中,我国古代语文作为学科不具有独立性,而与政治、经济、历史、哲学、伦理学甚至自然科学等多种学科融合在一起,这也是当时社会发展水平所决定的。但学科的非独立性不说明没有语文教学的内容,无论是原始宗教、生产、生活,古代神话故事中,还是奴隶社会的“六艺”(礼、乐、射、御、书、数)教育,其中都包含着相当丰富的语文教育内容。封建社会的以儒家经典为主的经学教育,当中也含有大量语文教学内容。
②、启蒙先识字,后读经书。主要是长期的封建社会中语文教学方法的具体特点。也就是儿童启蒙教学是通过蒙学读物先集中识字,再学习以儒家经典为主,文选为辅的经书。最著名的蒙学读物是“三、百、千、千”。
③、读经为主,文选为辅。体现了在课程内容选择方面的特点。“五经”、“四书”一直是古代封建教育的主干课程,这是封建社会采取的文化教育专制主义以及封建王朝科举考试制度所决定的。在思想内容方面,具有重要的积极作用,也产生了相当消极的影响,应该辨证地、历史地来看待这个问题。文选读本主要用来进行读写训练,所选大都是历代名家名篇,有利于学生阅读、仿写。
2、如何理解语文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请举例论述之。
关于语文“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就是语文的人文性,教材上从语文自身以及语文的内容属于文化范畴;语文包含文化的多样性使它具有的文化教育作用和文化传承作用两方面进行了简要阐释。
我们可以深入理解这个问题。
首先,语文教材、课文的教学和学习、训练,体现出编选者、教师、学生的一种文化选择。课文内容、教师和学生对课文的阐释、理解和评价,编选什么、如何阐释、理解了什么,都体现或是说实现着语文学科的人文性;
其次,汉语言本身就内蕴着汉民族的文化意识;
第三,语文行为(听、说、读、写)的习得和训练过程就是一种对人生、社会各种事物的认识的积累和练习;
第四,语文课程、语文学科目标、语文教学内容之所以确定为这样而不是另外的内容,是特定价值观筛选的结果,体现着特定价值取向。
例:作为一门学科的中学语文,也有着极其丰富的文化内涵。从体裁看,从题材看,从语言文字成就以及所负载的思想情感内容看,语文课程处处闪烁着人类文化的灿烂光辉,要充分利用它来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
3、用你自己教学的例子,谈谈你是如何指导学生掌握语文学习方法的。
指导学生掌握语文学习方法常规过程规定为“引导、探究、运用”三个阶段。我认为教师做工作不是要把世上可以知道的东西全部教给学生,而是在于使得学生爱好知识,尊重知识,在于使学生采用正当的方法去求知去改进他自己,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对语文学习过程是怎样施加积极影响的,而主要调动学生的语感能力,还有调动学生的动机兴趣,情感意志常与学生交流谈话。从而设计自己的教学目标,任务和过程方法,
4、根据教材第80页《从三到万》的教学案例,为它设计出教学目标,并简述所设计的目标的理由。
教学目标:全班同学用揣测法阅读《从三到万》,必须全部读懂(行为主体)(行为动词)(表现程序)
设计目标的理由:指导学生读文章,帮助他们读懂,从而获得某种知识无疑是重要的。但对语文教学来说,更重要的还不在于“懂”和“知”这个结果,而在于“怎样懂”“怎样知”这个过程这篇语文的学习特点是:结合故事讲道理,叙议结合的写法,做为一名教师当然可以通过讲解深入本落实重点,但在这堂课上,学生的理解不仅得之于深入的阅读而来自他们亲身的实践和体验。
5、举例论述阅读的心理本质。
从不同的角度研究阅读的性质,会有不完全一致的解释。从微观看,阅读具有多重性质,是一个特定环境下、特定读者与特定读物相互作用的行为系统,是物质活动与精神活动的统一,心理活动与生理活动的统一,言语操作技能与言语心智技能的统一,是一种审美实践。
具体来说,第一,阅读是吸收,是从书面言语中提取信息,作出阐释,并汲取精神的滋养。这一点是阅读的本质特征。读者自身是一个物质的存在,他需要借助各种物质材料进行阅读,记录或保留阅读的过程和结果。阅读通过吸收精神营养,培育和铸造人的精神世界。
第二,阅读活动是一个复杂的心智活动过程。读者先用视觉感知文字符号,然后,运用分析、综合、概括、判断、推理等思维活动将感知的材料进行加工,把经过理解、鉴别的内容归入或并列于已有的知识结构中,贮存起来,根据需要随时提取并加以运用。” “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就是这个道理。因此,阅读、理解是个性化的活动。
第三,阅读是一种言语操作技能。例如朗读时的发音和控声、停连和重音、语气的把握、节奏的变换、手势的辅助等;又如眼动的方式、眼停的次数、阅读本位的变换、视觉广度的宽窄等。
第四,阅读美文和文学作品也是一种审美实践。首先是因为读物是一个美的世界;其中包含了自然美、社会美和艺术美等等方面的美学因素。其次是因为在阅读美文和文学作品过程中,读者需要亲自经历一系列完整的审美心理活动,因而有助于形成和完善读者的审美意识系统。
三、分析题
设计实例:《鲁迅自传》教学设计
《鲁迅自传》教学设计
问题①联系该教学设计具体分析“阅读教学是多向度的对话”这一基本属性。
首先我们要理解和掌握“阅读教学是多向度的对话”的理论内涵。阅读教学过程具有活动和对话的两大基本属性。即阅读教学是一种教育实践活动,它不同于一般的个人阅读,而是在教师指导下有目的、有计划、有时空条件限制的集体性的教育活动,在这个活动中,学生是主体,教师是服务者、组织者和引导者,是凭借班级集体开展的。阅读具有对话的品格,是一场多向度的对话,即它是学生、教师与作者的对话,是学生、教师与编者的对话,是课堂情境中教师——学生、学生——学生之间的对话。这位教师的“《鲁迅自传》教学设计”符合阅读教学的对话属性,充分注意了多重对话的开展,有目标,有步骤,可操作,便于实施。 问题②该教学设计定位于采用研究性学习的思路和方法,请对此作出自己的评价。
对这个问题,有两个点要抓住:一个是教学目的,一个是教材特点。教师在教学设计的相关阐述中,说道:“当代初中学生,理应走近这位伟人,进而更好地继承鲁迅精神,高扬鲁迅作品中洋溢的民族正气,为提高全民族素质和综合国力而努力奋斗。这应该是学习《鲁迅自传》这篇课文的主要目的。”还有一处这样说道:“这篇全文不到千字却记载了50年经历的自传,如用一般阅读分析的方法,补充相关材料,帮学生理清作者思想发展的脉络,解说写作特点,估计效果不会太好。因此笔者建议采用研究性学习的思路和方法,依以下步骤进行教学……”这两段文字,体现了教师具有非常明确的教学目的,是根据教学目的的需要选择了研究性学习的方式;教师对教材做了相当充分的基础分析,是根据教材的特点选取了研究性学习的方法,说明了教师对教材的研究很到位,而这两点,正是确定教学方法和执教思路的必要前提。我们具体分析他所设计的教学步骤,可以看到都是仅仅围绕这个教学目标在操作的。
问题③如果你来对此课进行教学设计,你准备采用什么教学方法?
这个小问题是督促大家联系案例和自身实际进行思考和研究,重在“以我为主”,提出自己的思路。
作业二
一、简答题
1、如何理解写作活动的两个转化?
一是内部言语向外部言语的转化。作文构思完毕,就是动笔作文了。就要经历一个心理过程——由内部言语转化为外部言语。在这一过程中,往往要反复思考,认真地择词、用句,思考着怎样才能把所要表达的事物表达清楚。这是一个使思维(形象思维和逻辑思维)趋向于准确和严密的过程,同时也是选用恰当的词、句等语言形式过程,是发展思维和运用语言的统一。
二是模糊思维到具体思维的转化。在作文(记叙文、说明文)动笔时,学生的心理还要完成另一重转化——把模糊的印象变得形象化、具体化。这时,场面、环境、形象、声音、色彩、质地……甚至氛围,一切都要呈现在头脑里。不仅有丰富的想象,而且还伴随着异常活跃而丰富的情感活动。
理解写作的两个转化,可以使我们知道学生的作文过程是一个感性思维和理性思维,形象思维、抽象思维和直觉思维,兴趣、情感和认识活动,错综复杂地交织在一起的过程,是一个充满了活跃的创造的过程,从而采取正确的教学策略从事作文教学。
2、口语交际教学目标的特征是什么?
(1)发展性。这是与新课程理念的核心“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发展”相一致的。
(2)整体性。整合了“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过程和方法”、“知识与能力”三个维度的要求,三方面相互渗透、融为一体。其整体性不仅有利于学生培养口语交际能力,而且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综合语文素养,有利于学生提高其人格素养和生存能力。
(3)操作性。围绕教学目标、为达成教学目标服务,又符合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和学习语文的规律,具有很强的针对性和实用性。
3、什么是程序性知识?
程序性知识是主要反映活动的过程和步骤,主要用于指导实际操作,它说明做什么?怎样做的知识用于指导操作。
4、语文陈述性知识的教学应该注意什么问题?
(1)向学生呈现足够数量的有关某一概念的正例,引导学生仔细观察,从中抽取它们共同的本质特征;再以准确的语言归纳出一个命题,揭示出概念的定义。
(2)突出概念的本质特征,控制概念的非本质特征。
(3)恰当地运用反例。反例传达的信息有利于学生在辨别中加深对概念定义的理解。恰当地运用反例,可以排除非本质特征对获得概感念的干扰。
(4)引入变式进行比较。变式指的是概念在非本质方面的变化。
(5)在言语实践中运用概念。运用概念是知识的具体化,可使概念得到巩固和深化。
5、语文学科多媒体课件设计一般要考虑哪些问题?
①树型结构——指妥善安排课件内容的组合关系,让别人能清晰理解脚本各部分内容的结构关系。
②呈现方式——指内容素材用什么方式——用文本,用图片,还是用音频,用视频,用动画来呈现。这是多媒体技术在教学内容“整合”上的应用。
③呈现控制——指利用素材呈现方式的可控性,模拟学生的认知程序,对有关资源内容与师生互动方式进行初步整合(进一步的整合是在应用中),以求提高课堂认知活动的质量。 ④拓展选择——指利用信息数据的巨大存储功能,利用网页技术的灵活性,从语文学习的实际出发,在不同层次、不同维度上对资源内容进行整合。
6、简述语文教师的专业知识结构。
A语文专业知识:现代汉语、古代汉语、写作学和文学、语文教育史。
B教育专业知识:教育学、心理学、语文学科教育学。
C自然科学知识。
D社会科学知识。
二、论述题
1、结合你的作文教学实践,谈谈应该如何进行作文指导。
A、作文指导包括审题指导和写作过程指导,应该联系作文几个阶段的心理分析来把握学生写作心理,运用正确适宜的方法指导学生作文。
B、审题的指导。一般多采用以下方法指导学生审题。
(1)审读圈点法。(2)结构分析法。(3)题目补充法。(4)比较辨题法。
C、写作过程的指导。当前学生中普遍存在的心理状态是缺乏写作欲望,不想说、无话可说、说不好。所以写作过程的指导,首要的是要自觉运用心理规律来进行教学,要激活学生思维,激发学生的情感,让他们想说、有话说。可如下指导:
(1)运用联想的规律指导作文。这里要处理好媒体的选择和教师语言如何“搭桥”这两个问题。
(2)按照认识规律来指导作文。
(3)运用头脑风暴法来指导作文。这实际上是通过师生、生生之间的多向度对话,产生思想情感的交流和碰撞,诱发和激活学生的智慧情感、灵感的方法。运用头脑风暴法要注意围绕一个特定话题展开讨论。2、举例论述表达与交流心理的特点。
表达与交流心理的特点是临场性、敏捷性、体态语的运用、运用语音表情达意。应该说,通过对教材第六章的学习,大家对于几方面特点的具体论述应该是不成问题的,关键在于请大家引进一些实例进行论述分析,这样设计作业的目的在于,促使大家在口语交际这个新的但又常常被忽略的课题上面多思考一些,借机反思、总结一下自己或身边的行为案例,加深认识,提高口语交际教学效率。
3、语文知识内容的构成包括哪些方面?请举例论述。
语文知识的内容的构成包括以下几方面。
①.社会的语言/言语规律。包含语言规律和言语规律两个方面。
②.他人的言语经验。语文教科书中有大量的经典文篇,其自身就是一种文化形态,就是一种知识。
③.个体的言语规则
例:略
4、联系语文教学改革实践,论述语文教学与现代教育技术的整合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
①.促进综合效应。②.拓展选择空间。③.提供便捷手段。④.改善参与条件。⑤.扩大共享范围。
此外,还可以从优化教学过程、优化学法过程的角度,从激发学生语文学习兴趣、养成学生良好价值取向的角度,进一步研究现代教育技术与语文教学的结合点与有效整合的课题。
5完善语文老师的素质结构
热爱科学,提高科学素养.
不断更新知识,掌握现代教育技术
力求教育创新,提高教育教学能力和教育教学科研能力
例:略
三、评析题
1.《我的作文批改》是评论一位老师坚持采用面批的形式进行作文批改,可以这样评论:
①教师对学生的作文进行批改,实质上是一种人与人之间的精神交流活动,是一种对话。当面批改,可以在近距离的当面交流中沟通感情,形成一种难得的氛围,达到师生互动,教学相长,更有利于这种对话的深入,从而收到实效。
②.体现了教师对语文新课程标准的理解和实践。《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里也明确提出:要让学生“养成修改自己作文的习惯”,那么,“改”文章的主体是谁呢?叶圣陶先生曾明确指出:“?改?与?作?关系密切,?改?的优先权应该属于作文的本人,所以我想,作文教学要着重在培养学生自己改的能力”。这位教师通过面批,有针对性地指导学生认识到自己习作中的不足,引导学生自己来解决自己的问题,长此以往,就形成了一个培养、训练修改作文能力的系统过程,从这里面,学生能够逐步掌握自我修改作文的方法和策略。
③.体现了教师对学生心理细致入微的洞察和充分的理解,教师尊重作文教学个性化的特征,因人而异,因材施教。我们今天的教学,要面向每一个学生,我们的教学,要为了每一位学生的终身发展,而实际上,一个班级几十个学生,每人的发展是不平衡的,应该承认差距,在课堂上的时空中,不可能兼顾到每一个学生;仅靠在作文本上有限的笔批,也难以达到双向交流的目的,而面批则很好弥补了课堂教学和笔批的不足,可以使因各种原因平时少有机会发表意见、难得与教师交流的学生克服心理障碍,有机会与教师沟通。
④.体现了教师热爱教学、认真投入的专业精神和工作态度,教师仔细推敲、精益求精的行为成为学生最好的榜样,在潜移默化中启迪学生的求知欲望、求实学风和逐步掌握有效的学习方法。
在各位学员完成这道题时,我们除了要求大家写出评论,还要求各位把看法提供出来在小组或网上交流,完成了这一步,才算完成了这个作业。这样做的目的,一方面是促使大家综合运用相关理论,结合自己的教学思考,就这样的案例进行分析评论,这样可以逐步提高自己
的研究能力、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另一方面,善于交流、利用网络技术发布和获取信息并在与他人交流的过程中提高自己的信息化素养以及利用信息技术进行学习的终身学习能力,也是我们开放教育课程学习应该达到的教学目的之一,因此,按要求完成作业,绝不是无意义的,请大家充分认识这一点。
2、《我用演讲鼓动学生发言》,可这样来分析这位教师的教学实践带给我们的启迪:
①.教师抓住了当前普遍存在的高中生不注重口才训练、课堂发言消极被动的教学顽症,想方设法进行突破,显示了很高的专业素养和敏锐的研究眼光,而这正是语文教师专业化成长、一个普通教师成长为语文特级教师必不可少的素质。
②.教师富有勇于探索、创造性进行语文教学的可贵精神,并且善于发挥自身特点,开展了富于创意和能收到实效的教学。我们从文章中可以感受到这位教师富有激情、善于雄辩、比较诙谐,语言具有逻辑感和很强感染力以及鼓动性,根据自己的这些优势,率先垂范,用激情洋溢且不乏幽默的演讲激发学生的发言热情,以“约法三章”来鼓动每位学生积极参与,可以说是非常高明的做法。我们说,语文教学是非常需要创造力、体现个性风格的教学,是一种富有个人生命特质的创造性活动,那么,我们广大的语文教师,是否可以从这位教师似乎“别出心裁”的做法中受到某种启发,在面对各种语文教学难题时,“八仙过海,各显神通”,充分发挥自己的创造力,营造一个生机勃勃的语文教学环境呢?
③.非常理解学生学习心理,瞄准症结,一针见血,以激情点燃学生的勇气,注重动机激发。针对课堂上学生不发言的顽症,这位教师并没有简单化地来对待,而是入情入理、一针见血地分析和列举了种种不发言的心理和行为,并针对这些现象采用组建“课堂发言敢死队”这种极富挑战性的方式,激发学生的发言动机。课堂发言是口语交际教学的一个重要渠道,我们知道,根据需要理论,学生口语交际的动机源于以下需要:(1)言语交往需要。(2)言语的求知需要。(3)言语的启智需要。(4)言语审美需要。
这位教师的做法,符合激发口语交际动机的心理需要,符合高中生以上进为主、复杂而具有很大差异性的个性特征,所以收到很好效果,用他自己的话来说是“屡试屡验”,也就不足为奇了。
以上几点,只是基于自己的认识提出的看法,仅供讨论参考。最重要的是每位学员结合自己的实践,都能提出自己的看法,在这样的广阔平台上充分交流,有所收获,对自己的教学工作有所推动,这就达到我们形成性考核这类题目设计的目的了
中学语文教学研究作业三、四解析
中学语文教学研究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学习教材的理论,更多的是要运用于教学
的实践.要注意教学的方法和技巧,要注意对教学案例的分析与认识.因此,在第三次作业
中,更多的是偏重于实践操作方面的题.作业是围绕教材第三章"语文教学设计"和第四章
"阅读与阅读教学"的内容而布置的.本次作业题虽不多,但却是需要同学认真结合教材中
"教学设计"一章的相关理论去设计教案提纲.
此题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去考虑:
一是对第三章的内容:语文教学设计概说,语文教学设计的内容二节内容的相关要点要
熟悉.
其中语文教学设计的内容是本次作业应把握的重点,它包括:
1.教学目标的确定;2.教学过程的安排;
3.教学策略的运用;4.教学评价的组织;
5.教学方案的编制.
题目:教案提纲设计阐述.
要求:
1.请你按照语文课程标准的新理念独立设计一堂阅读教学课的教案提纲,并对你的设计
进行书面阐述.课题自选.
2.设计阐述必须包括以下冄容:
(1)确定教学目的,安排教学重点的依据;
(2)对学生认知特点和已有的学习经验的分析;
(3)设计教学活动所依据的新理念;
(4)教学评价设计的依据.
3.作业总字数不低于1200字,其中教案提纲500字,设计阐述600字.
考核知识点:教案提纲的编写及其评价.
答题思路:此题包括两方面内容,一是编写教案提纲,二是按照语文课程标准的新理
念对设计教案提纲进行书面阐述.
第一部分:编写教案提纲
编写教案提纲,实际上是制作一份教学简案,要体现出题目给出的一些要求,并
要结合阅读课教学的一些具体方法.
1.明确教学设计的要求:
(1)明确教学目标,熟悉教学内容;(2)满足学生需求,促进学生发展;
(3)发挥教师特长,充分利用资源;(4)预想教学过程,制定最优策略.
2.明确阅读教学课的一些基本方法:
常用的方法有:
(1)提问对话法;(2)整体感悟法;
(3)理清思路法;(4)言语分析法.
对其中每一种方法的具体操作及要求,可结合自己所选文章的内容和确定的教学对象的
实际情况而定.
3.注意教案提纲的编写的具体要求:
(1)要有明确的教学目标与要求;
(2)要完整体现教学过程中的各个环节;
(3)要体现先进的教育理念;
其中包括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积极倡导自主合作,
探究的学习斸式等内容.
(4)要注重实用性和可操作性;
(5)要有个性特色展示各自不同的风格.
(6)字数符合要求.
第二部分 对设计的具体阐述
这部分实际是写出分析评价文字.
答题的要求8
(1)要针对题目给出的要求进行阐述;
(2)对结合教案提纲编写的具体要求进行阐述;
(3)阐述要注意条理.
(4)字数要符合要求.
要求作业三,四独立完成,不得雷同,不得互相抄袭.
作业三参考:
《春》教案提纲:
一,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A,掌握生字词
B,学习用鲜明,准确,生动的语言,具体地,绘声绘色地描绘春天的各种景色.
C,学习作者对事物的细致观察和抓住"春天"的特点.
2能力目标
A,引导学生品味作者用诗一般的抒情笔调,优美的语言描绘春天.
B,学习比喻,拟人修辞手法的运用.
C,指导学生通过朗读理清文章思路,理解文章内容,把握作者情感.
3情感目标
深刻理解作者通过细致生动的描绘充满生命力的春天景象,来表现自己热爱自然,热爱生活,追求未来,积极进取的生活态度和为建设人类美好的春天而发奋努力的崇高理想.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领悟,写好景物必须进行细致的观察,还要逐步学会各种写景方法(如修辞手法,表达方式的运用)
教学难点:读课文,要求读出有感情,用声音来塑造春天的形象,传达内心的感受
三, 教法与学法
1,自主学习享受美的愉悦,提高审美能力.
2,示范分析,而后以合作,探究辅之.
3,学法指导:本文是抒情散文,要求学生从课文出发,采用边看,边问,边想,边读,边写.
4,教学时数:三课时
四,教学程序
(一)导语设计
(二)听录音,学生静听,通过声音感受春色之美
(三)作者简介:
(四)掌握文中的生字词,特别是一些多音字.
(五)学生自读,理解欣赏春色之美.
(六)精读,通过比赛朗读,配乐朗读品味语言之美.
(七)从文学作品和记忆中寻找美
(八),美的训练
五,小结:布置作业
六,板书设计: 昐春 春草图
春 赞春 春风图
春雨图
绘春 迎春图
宏观勾勒:山——朗润 水——涨 太阳——红
《春》设计阐述:
一,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A,掌握生字词
B,学习用鲜明,准确,生动的语言,具体地,绘声绘色地描绘春天的各种景色.
C,学习作者对事物的细致观察和抓住"春天"的特点.
2,能力目标
A,引导学生品味作者用诗一般的抒情笔调,优美的语言描绘春天.
B,学习比喻,拟人修辞手法的运用.
C,指导学生通过朗读理清文章思路,理解文章内容,把握作者情感.
3,情感目标
深刻理解作者通过细致生动的描绘充满生命力的春天景象,来表现自己热爱自然,热爱生活,追求未来,积极进取的生活态度和为建设人类美好的春天而发奋努力的崇高理想.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领悟,写好景物必须进行细致的观察,还要逐步学会各种写景方法(如修辞手法,表达方式的运用)
教学难点:读课文,要求读出有感情,用声音来塑造春天的形象,传达内心的感受.
三,确定教学目标,安排教学重点的依据:
此文为名家名篇,美辞佳句,教师无论为学生的学习创设什么条件,最根本的一点,是要引发学生的表达需要和审美需要.这两种需要,不妨名之曰"表达欲"和"审美欲".它们在学生的学习过程中被某种诱因引发,可以转化为巨大的学习动力,即所谓"内驱力".例如,因为《春》中的一些花红柳绿的字眼儿和它们构成的意境,引发并满足了学生的认知和审美的需要,所以,他们在阅读中能全身心地投入;在朗读时更能结合自身的生活体验,几乎达到了痴迷的程度.
新课标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在这样对话的过程中,学生与老师的地位和作用,需要正确地认识和充分地发挥.
设计这一步骤旨在培养学生独立阅读,思考的能力.同时再从独立转向合作,探究,同学之间,师生之间,相互质疑,相互启发,这样就形成了多维态势的交流,拉近师生之间的距离,有利于学生创造思维的培养.让学生用心读,用心赏,读出美,增强审美能力,每个人都会有收获,教师的设问与及同学的质疑.落实了教学重点,完成知识目标的难点和情感目标.
四,对学生认知特点和已有学习经验的分析:
初一的学生已经学习过抒情散文,但具体的学习全篇都是写景的抒情散文还是第一次.因此要引导学生懂得写景要抓住景物特征,还要用准确生动的语言,努力通过本课,做到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通过停顿的长短,读音的轻重,语速的快慢和语调的抑扬来传达内心感受.
五,设计教学活动所依据的新现念:
1,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
在检查学生预习字词,讨论,理解重点词语含义时出示投影,范读课文时播放《春江花月夜》伴奏带.
2,让学生做课堂的主人,自主学习享受美的愉悦,提高审美能力.
采用朗读法教学,在朗读中整体感受散文内容,注重创设教学情境,运用直觉领悟和心理体验的思维方法,带领学生进入艺术境界,自己阅读.让课堂成为感知美,欣赏美,品味美,探讨美的自由空间,提高审美能力,进而初步学会表达美和创造美.
示范分析,而后以合作,探究辅之.通过示范,学生就能在教师的指导下自己分析,老师起到引路,搭桥,鼓励的作用.
3,阅读是学生的个体行为,不应该以老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老师要巧妙设计,创造性地拓展延伸,引导学生积累知识,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给学生创设心灵的自由,行动的自由.学生就可以展开联想,想象的翅膀在知识的海洋里邀游.
六,教学评价设计的依据:
依据本课教学目标对学生做形成性评价.
把语文阅读教学当作对话的过程来认识,来实施,是新课标倡导的新理念之一.而将"对话"引入语文新课标的意义,在新课程的推行与实施中日渐显示.
阅读教学是语文学习主要的实践过程,涉及到方方面面的因素,其对话的过程理所当然地表现出实践性和多向性.
阅读教学中的对话过程,应该是民主平等,合作互动的.
作业四参考:
《春》教案
一,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A,掌握生字词
B,学习用鲜明,准确,生动的语言,具体地,绘声绘色地描绘春天的各种景色.
C,学习作者对事物的细致观察和抓住"春天"的特点.
2能力目标
A,引导学生品味作者用诗一般的抒情笔调,优美的语言描绘春天.
B,学习比喻,拟人修辞手法的运用.
C,指导学生通过朗读理清文章思路,理解文章内容,把握作者情感.
3情感目标
深刻理解作者通过细致生动的描绘充满生命力的春天景象,来表现自己热爱自然,热爱生活,追求未来,积极进取的生活态度和为建设人类美好的春天而发奋努力的崇高理想.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领悟,写好景物必须进行细致的观察,还要逐步学会各种写景方法(如修辞手法,表达方式的运用)
教学难点:读课文,要求读出有感情,用声音来塑造春天的形象,传达内心的感受.
三,教具的使用:收录机,小黑板,朗读带,《春江花月夜》伴奏带.
四, 教学方法
1,自主学习享受美的愉悦,提高审美能力.(应多读少讲,以读代讲为主)
过去,不知多少人读过《春》,读了多少年,但读过后有些人只能隐隐约约的记住几个词句.而有些人读过,那一片春色再也无法从记忆中抹去.两种不同的阅读结果,主要取决于读的方法.《春》这样的名篇,如果仍然是教师讲,学生听,那么学生永远无法领略到《春》的意蕴悠长的美.所以,我本着注重创设教学情境,运用直觉领悟和心理体验的思维方法,带领学生进入艺术境界,自己阅读.让课堂成为感知美,欣赏美,品味美,探讨美的自由空间,提高审美能力,进而初步学会表达美和创造美.
2,示范分析,而后以合作,探究辅之.通过示范,学生就能在教师的指导下自己分析.
3, 本文是抒情散文,要求学生从课文出发,采用边看,边问,边想,边读,边写.看:看课文,从中发现问题.问:指出问题.想:思考并回答教师精心设置的问题.读:读顺,读流畅,读出感情.写:通过本文的学习,教师鼓励学生联系生活实际,学以致用写片断.
4教学时数:二课时
五,教学程序
(一)导语设计:
同学们,我们现在正饱受着严冬的寒冷,总是希望着冬天早点过去,春天早点到来,因为春能给人温暖,给人力量,给人希望,给人自然勃发.所以,每当春回大地时人们往往情不自禁地吟诗作文,如唐朝杜甫的"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韩愈的"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杜牧的"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涌旗风".这些都是古人对春的描写和赞美,今天我们来学习一下今人对春的赞美的散文.
(二)听录音,学生静听,通过声音感受春色之美
导语引导着学生回忆春天,现在则是通过声音把学生引入春天的佳境,这样文质优美,简洁明快的散文,不必象以往急着去介绍作者,熟悉文字,而应该创设一种教学环境,将学生由课前分散的注意力转换到集中的,急于求新知的心境上来,主动配合教师学.一遍,两遍,让学生静静聆听,闭目想象,让思绪飞出教室,飞进春意盎然的大自然,去采撷那一片片美丽诱人的春色.莱辛说:"凡是我们在艺术作品里发现美的东西,并不是直接由眼睛,而是由想象力通过眼睛发现为美的."同时让学生初步理解课文的内容和思路,完成能力目标中的C点,也为教学难点铺平道路.
(三)作者简介:
(四)掌握文中的生字词,特别是一些多音字.
(五)学生自读,理解欣赏春色之美.
在这个阶段,学生往往只能直觉意会"美"而不能言传"美",所以我准备让学生自读课文,找出文中所描写的景物及其特点,理解"春"究竟是怎样美的,作者是如何构思的讲究层次的此时教师作示范如:山——朗润,水——涨,太阳——红,小草——钻,要求学生轻声读,边读,边想,边用笔勾画,自读,自悟,自得,自问.
然后小组互动学习,分析,整理.
1,写春草作者为什么却写孩子们的嬉戏
2,"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嫩嫩的绿绿的"为什么不说成"嫩嫩绿绿的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
3"花下成千成百的蜜蜂嗡嗡地闹着,大小的蝴蝶飞来飞去."这句话的前后都描写花,为什么中间夹一句动物的描写.
4春风是无形,无色,无味,但作者是通过哪些角度把它写的有情有感的
5写春花作者是按照怎样的顺序来写的
6文章的结尾为什么用"刚落地的娃娃","小姑娘""健壮的青年"来比喻"春天"
最后由教师总结归纳,让同学们能够由点到面,将零散的景物及特点集中.
(六)精读,通过比赛朗读,配乐朗读品味语言之美.
还像上节课那样一遍遍的朗读,学生绝对会觉的枯燥泛味,因此我让学生各自找最精彩的地方朗读,品味它的语言.另外,进行朗读比赛,各组推荐二到三名同学朗读自己最拿手的段落,由平常朗读较好的同学作评委,进行打分评比,最后作全班配乐朗读.在这过程中,我还用了这样一个句式:" 段(句)好,好在 "要求学生从词,句式,修辞的角度,从写法,结构等方面进行分析评点.根据乡下学生素质较低,我先用了"春草图"作示范.设了些小问题:如"钻"为什么不用"长"."偷偷"叠词的运用,运用了什么修饰手法及其作用
(七)从文学作品和记忆中寻找美
同学读完《春》,从中受到了美的感染和熏陶,一定能够从文学作品或记忆中找出描写春的优美词句.
六,布置作业(美的训练)
1,引导学生从形式到内容进行总结归纳.
2,写一段描写家乡冬景的文字.
3,通过本文的文字把它变成一幅幅春景画
一、简答题
1、简述新中国语文教学改革的历程
①1950年:将“国语”和“国文”合称为“语文”,工具性和思想性双重性质思想初步形成;
②1953年:关于“红领巾”教学的讨论。出现把“文学分析”当成语文教学主要内容的倾向
③1956年:汉语、文学分科教学实验;
④1961—1963年:明确提出和重点强调语文课程的基础工具性,先后提出“加强双基”和“工具说”;
⑤1978年:拨乱反正,重新确认语文课程的工具性和思想性;
⑥1986—1992年:为提高民族素质全面修订语文课程的教学目的和要求; ⑦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主张弘扬语文课程的人文精神;
⑧2001年:《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颁发,启动新课程改革。提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
2、为什么说丰富语言材料的积累是语文课程的基础任务?
语言材料的丰富是语文素养提高的基础,积累丰富的语言材料可以培养语感,丰富语文知识,发展阅读,写作,口语交际能力,此外可以丰富概念和判断,并接受体现在语言材料中的优质思维品质的负载在语言材料上的文化信息的影响,提交思维能力和思想文化修养。
3、根据语文课程的任务,与之相关的语文学习方法有哪些?
A方法的层次分类:①哲学方法②一般科学方法③特殊方法④具体方法
B方法的思想特点分类:①逻辑思维方法②形象思维方法③直觉思维方法④社会思维方法
C语文学习的方法的类型:①一般思想方法②一般学习方法③语文学科学与一般方法④语文学科学过程中的具体学习方法:制定计划的方法、有效预习的方法、高效听课的方法、优质作业的方法、课外学习的方法、系统小结的方法。
4、简答设计教学过程的原则
A教学过程的设计要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
B教学过程的设计要考虑教学内容的实际;
C教学过程的设计要发挥教师的优势和特长。
5、为什么说形成性评价应是教学评价的重点?
这里首先涉及到对教学评价的认识。教学评价的主要功能在于:衡量学生语文水准,评定语文教学效果;诊断学生学习困难,反馈语文教学情况;激励学生学习动机,促进语文教学工作。所以说,在实施教学评价中我们应该坚持发挥语文教学评价的发展性功能,教学评价的目的不仅是为了考察学生达到语文学习目标的程度,而且更是为了检验和改进学生的语文学习和教师的教学,改善课程设计,完善教学过程,从而有效促进学生的发展。形成性评价是教学过程中的评价,侧重对所教过的内容的及时评价,随时了解学生知识掌握的程度和发现学生的潜质。所获信息有利于学生和教师根据需要采取恰当的调适措施。形成性评价可以迅速找出简单的困难问题并加以解决,形成一个“自我纠正系统”,为学生以后的学习做好充分准备。所以说形成性评价是教学评价的重点。
6、请简要回答阅读能力教学包含哪些内容?
根据阅读能力的结构来分析,我们可以这样来认识阅读能力教学所应该包含的内容:①通过积累性阅读来培养学生的阅读感知力;②通过理解性阅读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力;③通过欣赏性阅读培养阅读审美力;④通过研究性阅读培养阅读评价力;⑤通过创意性阅读培养阅读创造力;⑥通过“信息阅读”培养信息搜集和处理能力。
二、论述题
1、举例分析古代语文教学的特点
①、语文教学与文史哲等教育综合在一起的特点,体现了在漫长的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中,我国古代语文作为学科不具有独立性,而与政治、经济、历史、哲学、伦理学甚至自然科学等多种学科融合在一起,这也是当时社会发展水平所决定的。但学科的非独立性不说明没有语文教学的内容,无论是原始宗教、生产、生活,古代神话故事中,还是奴隶社会的“六艺”(礼、乐、射、御、书、数)教育,其中都包含着相当丰富的语文教育内容。封建社会的以儒家经典为主的经学教育,当中也含有大量语文教学内容。
②、启蒙先识字,后读经书。主要是长期的封建社会中语文教学方法的具体特点。也就是儿童启蒙教学是通过蒙学读物先集中识字,再学习以儒家经典为主,文选为辅的经书。最著名的蒙学读物是“三、百、千、千”。
③、读经为主,文选为辅。体现了在课程内容选择方面的特点。“五经”、“四书”一直是古代封建教育的主干课程,这是封建社会采取的文化教育专制主义以及封建王朝科举考试制度所决定的。在思想内容方面,具有重要的积极作用,也产生了相当消极的影响,应该辨证地、历史地来看待这个问题。文选读本主要用来进行读写训练,所选大都是历代名家名篇,有利于学生阅读、仿写。
2、如何理解语文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请举例论述之。
关于语文“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就是语文的人文性,教材上从语文自身以及语文的内容属于文化范畴;语文包含文化的多样性使它具有的文化教育作用和文化传承作用两方面进行了简要阐释。
我们可以深入理解这个问题。
首先,语文教材、课文的教学和学习、训练,体现出编选者、教师、学生的一种文化选择。课文内容、教师和学生对课文的阐释、理解和评价,编选什么、如何阐释、理解了什么,都体现或是说实现着语文学科的人文性;
其次,汉语言本身就内蕴着汉民族的文化意识;
第三,语文行为(听、说、读、写)的习得和训练过程就是一种对人生、社会各种事物的认识的积累和练习;
第四,语文课程、语文学科目标、语文教学内容之所以确定为这样而不是另外的内容,是特定价值观筛选的结果,体现着特定价值取向。
例:作为一门学科的中学语文,也有着极其丰富的文化内涵。从体裁看,从题材看,从语言文字成就以及所负载的思想情感内容看,语文课程处处闪烁着人类文化的灿烂光辉,要充分利用它来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
3、用你自己教学的例子,谈谈你是如何指导学生掌握语文学习方法的。
指导学生掌握语文学习方法常规过程规定为“引导、探究、运用”三个阶段。我认为教师做工作不是要把世上可以知道的东西全部教给学生,而是在于使得学生爱
好知识,尊重知识,在于使学生采用正当的方法去求知去改进他自己,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对语文学习过程是怎样施加积极影响的,而主要调动学生的语感能力,还有调动学生的动机兴趣,情感意志常与学生交流谈话。从而设计自己的教学目标,任务和过程方法,
4、根据教材第80页《从三到万》的教学案例,为它设计出教学目标,并简述所设计的目标的理由。
教学目标:全班同学用揣测法阅读《从三到万》,必须全部读懂(行为主体)(行为动词)(表现程序)
设计目标的理由:指导学生读文章,帮助他们读懂,从而获得某种知识无疑是重要的。但对语文教学来说,更重要的还不在于“懂”和“知”这个结果,而在于“怎样懂”“怎样知”这个过程这篇语文的学习特点是:结合故事讲道理,叙议结合的写法,做为一名教师当然可以通过讲解深入本落实重点,但在这堂课上,学生的理解不仅得之于深入的阅读而来自他们亲身的实践和体验。
5、举例论述阅读的心理本质。
从不同的角度研究阅读的性质,会有不完全一致的解释。从微观看,阅读具有多重性质,是一个特定环境下、特定读者与特定读物相互作用的行为系统,是物质活动与精神活动的统一,心理活动与生理活动的统一,言语操作技能与言语心智技能的统一,是一种审美实践。
具体来说,第一,阅读是吸收,是从书面言语中提取信息,作出阐释,并汲取精神的滋养。这一点是阅读的本质特征。读者自身是一个物质的存在,他需要借助各种物质材料进行阅读,记录或保留阅读的过程和结果。阅读通过吸收精神营养,培育和铸造人的精神世界。
第二,阅读活动是一个复杂的心智活动过程。读者先用视觉感知文字符号,然后,运用分析、综合、概括、判断、推理等思维活动将感知的材料进行加工,把经过理解、鉴别的内容归入或并列于已有的知识结构中,贮存起来,根据需要随时提取并加以运用。”“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就是这个道理。因此,阅读、理解是个性化的活动。
第三,阅读是一种言语操作技能。例如朗读时的发音和控声、停连和重音、语气的把握、节奏的变换、手势的辅助等;又如眼动的方式、眼停的次数、阅读本位的变换、视觉广度的宽窄等。
第四,阅读美文和文学作品也是一种审美实践。首先是因为读物是一个美的世界;其中包含了自然美、社会美和艺术美等等方面的美学因素。其次是因为在阅读美文和文学作品过程中,读者需要亲自经历一系列完整的审美心理活动,因而有助于形成和完善读者的审美意识系统。
三、分析题
设计实例:《鲁迅自传》教学设计
《鲁迅自传》教学设计
问题①联系该教学设计具体分析“阅读教学是多向度的对话”这一基本属性。
首先我们要理解和掌握“阅读教学是多向度的对话”的理论内涵。阅读教学过程具有活动和对话的两大基本属性。即阅读教学是一种教育实践活动,它不同于一般的个人阅读,而是在教师指导下有目的、有计划、有时空条件限制的集体性的教育活动,在这个活动中,学生是主体,教师是服务者、组织者和引导者,是凭借
班级集体开展的。阅读具有对话的品格,是一场多向度的对话,即它是学生、教师与作者的对话,是学生、教师与编者的对话,是课堂情境中教师——学生、学生——学生之间的对话。这位教师的“《鲁迅自传》教学设计”符合阅读教学的对话属性,充分注意了多重对话的开展,有目标,有步骤,可操作,便于实施。 问题②该教学设计定位于采用研究性学习的思路和方法,请对此作出自己的评价。
对这个问题,有两个点要抓住:一个是教学目的,一个是教材特点。教师在教学设计的相关阐述中,说道:“当代初中学生,理应走近这位伟人,进而更好地继承鲁迅精神,高扬鲁迅作品中洋溢的民族正气,为提高全民族素质和综合国力而努力奋斗。这应该是学习《鲁迅自传》这篇课文的主要目的。”还有一处这样说道:“这篇全文不到千字却记载了50年经历的自传,如用一般阅读分析的方法,补充相关材料,帮学生理清作者思想发展的脉络,解说写作特点,估计效果不会太好。因此笔者建议采用研究性学习的思路和方法,依以下步骤进行教学……”这两段文字,体现了教师具有非常明确的教学目的,是根据教学目的的需要选择了研究性学习的方式;教师对教材做了相当充分的基础分析,是根据教材的特点选取了研究性学习的方法,说明了教师对教材的研究很到位,而这两点,正是确定教学方法和执教思路的必要前提。我们具体分析他所设计的教学步骤,可以看到都是仅仅围绕这个教学目标在操作的。
问题③如果你来对此课进行教学设计,你准备采用什么教学方法?
这个小问题是督促大家联系案例和自身实际进行思考和研究,重在“以我为主”,提出自己的思路。
作业二
一、简答题
1、如何理解写作活动的两个转化?
一是内部言语向外部言语的转化。作文构思完毕,就是动笔作文了。就要经历一个心理过程——由内部言语转化为外部言语。在这一过程中,往往要反复思考,认真地择词、用句,思考着怎样才能把所要表达的事物表达清楚。这是一个使思维(形象思维和逻辑思维)趋向于准确和严密的过程,同时也是选用恰当的词、句等语言形式过程,是发展思维和运用语言的统一。
二是模糊思维到具体思维的转化。在作文(记叙文、说明文)动笔时,学生的心理还要完成另一重转化——把模糊的印象变得形象化、具体化。这时,场面、环境、形象、声音、色彩、质地……甚至氛围,一切都要呈现在头脑里。不仅有丰富的想象,而且还伴随着异常活跃而丰富的情感活动。
理解写作的两个转化,可以使我们知道学生的作文过程是一个感性思维和理性思维,形象思维、抽象思维和直觉思维,兴趣、情感和认识活动,错综复杂地交织在一起的过程,是一个充满了活跃的创造的过程,从而采取正确的教学策略从事作文教学。
2、口语交际教学目标的特征是什么?
(1)发展性。这是与新课程理念的核心“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发展”相一致的。
(2)整体性。整合了“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过程和方法”、“知识与能力”三个维度的要求,三方面相互渗透、融为一体。其整体性不仅有利于学生培养口语交际
能力,而且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综合语文素养,有利于学生提高其人格素养和生存能力。
(3)操作性。围绕教学目标、为达成教学目标服务,又符合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和学习语文的规律,具有很强的针对性和实用性。
3、什么是程序性知识?
程序性知识是主要反映活动的过程和步骤,主要用于指导实际操作,它说明做什么?怎样做的知识用于指导操作。
4、语文陈述性知识的教学应该注意什么问题?
(1)向学生呈现足够数量的有关某一概念的正例,引导学生仔细观察,从中抽取它们共同的本质特征;再以准确的语言归纳出一个命题,揭示出概念的定义。
(2)突出概念的本质特征,控制概念的非本质特征。
(3)恰当地运用反例。反例传达的信息有利于学生在辨别中加深对概念定义的理解。恰当地运用反例,可以排除非本质特征对获得概感念的干扰。
(4)引入变式进行比较。变式指的是概念在非本质方面的变化。
(5)在言语实践中运用概念。运用概念是知识的具体化,可使概念得到巩固和深化。
范文三:中学语文教学
随着新课改的深入,语文课堂教学越来越呈现出生动活泼的气象:广大教师在教学中注意构建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营造和谐亲切的教学氛围,开展多维对话,积极鼓励学生自主探究、合作学习,运用各种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发学习动机,促进学生发展……这些都体现了语文教学的丰富兴和创新性。但是,语文课改在让我们品尝到丰收喜悦的时,也给我们产生很多疑问:时下一些语文课,为了体现开放性,盲目跟风,爱走极端,喜欢“红杏出墙”,课堂上安排过多的非语文的活动,内容庞杂,形式令人眼花缭乱;有的课把大部分时间用在课外内容的补充上,课堂成了“资料展示厅”;有的课每课必进行合作学习,目的不明确,效果不明显。如此种种,浪费了课堂,削弱了语文。
笔者认为,今天的语文教学改革无论有了多少现代化的理念,都无法抛开传统,另辟一个全新的文化生存空间。因为传统是无法割断的奔腾汹涌的历史长河。今天的“现代”就是昨天的“传统”;而今日的传统,正是昨日的“现代”。传统是一代代人创造的积累,现代人实际上是活在古人的历史文化之中。所有的发展创新都离不开吸纳前人的成果。中学语文教学――回归传统也是教学之“真”。
一、重视诵读,培养语感。
古代的语文教育特别注重通过诵读来培养学生的语言感受能力。古人在这方面积累了许多宝贵经验。《荀子》中的“诵数以贯之,思索以通之”,点出了熟读精思对于学习汉语的重要;苏东坡送安敦诗云:“故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不仅是指默读,更多的是指出声的诵读,而且在“读”前还要加一“熟”字,更要求反复地读,达到自然成诵的地步。朱熹还提出这种“读”的严格规范:“凡读书……须要读得字字响亮,不可误一字,不可少一字,不可多一字,不可倒一字,不可牵强暗记,只是要多诵遍数,自然上口,久远不忘”(《训学斋规》)。学习汉语文之所以特别要强调读,把读视为既是目的又是手段,关键还在于形成语感。
可是,现在连学生能“读通课文”这一阅读教学的“底线”都不再受人关注,或上课伊始,就进入逐段讲问;或干脆把读通课文赶入无法控制的所谓“预习”中去。一方面课堂上很少看到老师有读通课文的训练,对读通课文的检查,和对读不通课文的细心指导。另一方面课堂上完全由教师包办代替,教师讲的头头是道,学生听的昏昏欲睡,一篇文章学完了,学生几乎没有通读一遍课文,课堂上听不见书声琅琅,只听见教师泛泛的讲解,致使语文教学失去了生机和活力。须知学生连课文还不能读通,又如何谈得上理解、感悟,又如何谈得上形成语感。
二、文道统一,文以载道。
早在两千多年前,孔子就认为“不学诗,无以言”,又说:“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草木鸟兽之名”。孔子在这里讲的虽然是诗歌的教化作用,但也可以推测,古代的语文教育是把“文”和“道”紧密地联系在一起的。当然这里所讲的“道”,有其封建性的糟粕,需要剔除,但“文道统一”的确是语文教学应该遵循的一条重要原则。
我们所提倡的“文道统一”,就是兼顾语文的工具性和人文性,把语文知识教学和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有机地融为一体。可惜的是,有的老师在语文教学中,重“文”不重道,只传授知识,不重视育人,或者人为地把文和道割裂开来,将语文课上成了“思想品德教育课”,或者在课文课上加一个长长的思想教育的尾巴,搞穿靴戴帽式的对号入座,这些做法都有悖于“文道统一”这一教学原则。
三、重视模仿,强调创新。
大凡古代有成就的作家,多是以模仿起步。《朱子语类》上说:“古人作文作诗,多是模仿前人而作之,盖学之即久,自然纯熟”。可贵的是,古人不但重视模仿,而且还强调在模仿的基础上创新。清代学者唐彪在评论韩愈和欧阳修时说:“韩师孟,今读韩文,不见其为孟也;欧学韩,今读欧文,不觉其为韩也;若拘以模仿,如邯郸之学步,里人之效颦,所谓师其神,不见其貌,此最为文之真诀”。由此可以推测,古代的语文教学重视让学生通过模仿提高写作能力,形成自己独特的风格。
我们今天的作文教学提倡让学生写真话,写心里话,这是天经地义的。但是学生能写出真心话,并不等于会写文章。写文章还要讲究章法、技巧,这就需要引导学生模仿好文章在结构、表现手法等方面的优点。叶圣陶先生对此早有过精辟的论述,他说:“课文就是例子。”因此,模仿是沟通阅读和写作的一道桥梁。事实上,许多老师也这样做了,但是他们只知道让学生机械地模仿课文,没有做到古人所说的“师其神,不见其貌”,缺乏创新精神。古人在这方面的宝贵经验值得我们借鉴。
四、启发教学,培养思维。
在《论语?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记载了孔子如何启发他的弟子谈各自的志向。老夫子循循善诱,弟子们畅所欲言。可见,启发式教学早在两千多年前就已滥觞,孔子是启发式教学的开山鼻祖。
如今,启发式教学已被写进《义务教育法》,可到底怎样才能做到“启发”,我们并不十分清楚。有人认为课堂上无尽无休的提问,把语文课上成典型的“提问课”,这就是启发,这实在是对启发式这一教学方法的误解。
“启发”一词含有打开之意,即通过教师的“启”去打开学生堵塞的思路,让其在积极的思维状态中,自觉地获取知识。简单的知识,学生一看就懂,无需教师再去“启”,需要“启”的是哪些复杂的知识。这些知识,学生理解起来可能比较困难,需要教师引路搭桥。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开动思维机器,困难就会迎刃而解。因此,启发的根本目的在于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
范文四:中学语文教学
中学语文教学 更多教学期刊:点此访问
首页 -> 2008年第12期
《记承天寺夜游》教学设计
作者:丁 波
字体: 【大 中 小】
[设计思想]
本文是苏轼被贬黄州之时写的一篇小品文,仅84字,言短而意蕴丰富。初二的学生学习它并没有字面上的困难,但要读懂苏轼的内心世界并不容易。本设计拟从文中的一个“闲”字入手,以一字“撬开”整篇文本的阅读,循序渐进,层层深入,引导学生认识苏轼处逆境而廓然豁达的人生态度。引入相关的资料,达成浅文深教的效果。
[教学目标]
1、正确诵读文章,熟读成诵;
2、抓住关键词句,引用相关资料,深入解读文本;
3、引导学生学习作者廓然豁达的人生态度。
[教学方法]诵读法,讨论法
[教学时数]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请同学们看文章题目,你从题目中获得哪些信息?(时间、地点、事件、体裁)
(设计意图:开门见山,直切文章题目,没有主题先行的导语,没有哗众取宠的煽情,朴素无华中直指课文内容,赢取更多的时间让学生与文本亲密接触。)
二、疏通与诵读
(大屏幕打出没有断句标点的原文)
1、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给文章断句,朗读。
2、打开书本,对照书本进行朗读。
3、积累文言词语,疏通文章意思。
解衣欲睡 欣然起行 念元与为乐者
相与步于中庭 盖竹柏影也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
(设计意图:文章短小且文字浅显,宜于初二学生进行断句训练。学生在断句过程中,理解了文意,掌握了朗读节奏,强化了阅读文言文的能力,一举多得。疏通文意,为下面的赏读张本。)
三、赏读
文章记叙了作者与友人一次月夜游赏的经过,如果从文章中提炼出一个关键词,大家会选择哪个?
预设准备:“闲”。
2、找找他们的“闲”,从哪些细节可以看出他们的“闲”?
预设准备:
入夜即睡,闲也;见月色美好,欣然起行,闲也;看松柏影子如此仔细,闲也。赏月的只有两人,别人都是忙人,用别人的忙来反衬两人的闲。唯其闲,才夜游,才赏月夜之景。
3、那么,这里的“闲”到底是什么意思?课文下的解释是“清闲的”,你有何看法?
预设准备:
①清闲的:苏轼当时因乌台诗案被贬谪到黄州担任团练副使,但不得“签书公事”,是一个有职无权的闲官。张怀民也是被贬谪到黄州,挂了一个闲职。他们“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所以清闲。
②有闲情雅致的:并不是所有清闲的人,都会有如此雅兴。现代生活中有很多闲人,他们宁愿把时间掷在搓麻将、玩游戏之上,是想不到安静喜悦地赏月的。可见,这里的闲还是“闲适”的闲、“闲情雅致”的闲。
(学生可以自由发表意见,只要言之有理。但更多的要学生理解到闲情雅致的闲。)
4、有参考书说这个“闲”除了上面说到的两层意思外,还有对自己被贬谪的牢骚不平,有愤激,有悲慨。你的看法如何?可以结合文中的语句或苏轼的身世来分析。
预设准备:
①并没有这种郁郁不得志的牢骚与愤激。从文中“欣然”一词可以看出作者内心的喜悦与闲适,从文中的写景句也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一切景语皆情语。如李白思乡之时,他眼里的月色如霜,冷冷地,烘托出凄清的心境;而文中描写月景“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把月色比作空明澄澈的水,把竹柏影比作水中的藻荇,这样美妙空灵的境界折射出的是“廓然无一物”的内心,是一种虽处逆境依然豁达的人生态度。这是寓情于叙,融情于景,让人处处感受到作者乐在其中的闲情。
(讨论时,作相应的朗读、背诵指导,读时应传达出人物内心的喜悦之感,以此更好地理解作者的内心。)
②从苏轼的经历来看,也并不会有这种情绪投射。苏轼坚持自己对政局的看法,决不随波逐流,因此他的一生,屡遭贬谪,历经八州,身行万里。但始终释然安然。被贬至杭州时,他筑苏堤,造福百姓,诗云“我本无家更安在,故乡无此好湖山”;贬至密州,他“老夫聊发少年狂”,抒报国之志,“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发安慰之语;贬黄州,初到之时,他感慨“长江绕郭知鱼美,好竹连山觉笋香”,与友人游清泉寺,更是留下“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休将白发唱黄鸡”的豪语;贬惠州,他“不辞长作岭南人”,表露“我心安处即我家”的胸怀。他跨越儒道两家,得志时进取,失意时释然,宠辱不惊,进退自如。所以,虽遭贬谪,看到月色喜人,他“欣然起行”,依然有闲情雅致夜游赏月。
(此为赏读的难点,教师应提供帮助,借助丰富的资料,来丰厚文章的内涵,开阔学生的思路。)
5、苏轼交友甚广,为什么那夜偏偏要找张怀民一起赏月?
预设准备:两人际遇相同,同为贬谪到黄州的“天涯沦落人”;两人志同道合,虽贬谪而豁达。张怀民在黄州有建“快哉亭”,不因为贬官而烦恼,利用空闲时间,在山水之中纵情游览,自得之乐远远超过一般人。两人都能娱情山水风景,都是“闲人”,所以当苏轼“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时,他首先想到的是张怀民。两人心有灵犀,关系甚笃,这一点通过“相与步于中庭”体现得极为充分,结尾句“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更是直接表明了作者与张怀民的志同道合。
(对最后的“何处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作朗读指导,要读出朋友间志同道合的深情,读出两个“闲人”豁达的人生态度。)
(设计意图:紧紧扣住一个“闲”字,层层深入地理解文本,用一个关键字撬动整篇的阅读,取得四两拨千斤的效果;引人相关资料,不断丰厚文本阅读,使文本阅读具有一定的深度、广度,取得浅文深教的效果;对重要语段进行诵读指导,内化赏析感受。设计做到简约而不简单。)
四、背诵
在充分理解的基础上,诵读,背诵。
背诵指导:
本文融叙事、描写、议论、抒情于一体,可分三个层次来背诵。
叙事: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写景: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抒情: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
(设计意图:课堂要追求效率,文章短小,完全可以在课堂上完成背诵任务。教师在赏读基础上,给学生以抓手,使得学生当堂成诵。)
五、结语
这节课,我们随着苏轼的文字,赏到了与众不同的月景,更赏到了虽处逆境却依然廓然豁达的人生态度,相信大家从中可以获得一种人生的感悟。林语堂曾这样评价苏轼:一生载歌载舞,深得其乐。如果大家对这位宋朝的大文豪感兴趣的话,建议大家阅读林语堂的《苏东坡传》。
(设计意图:总结收束全文,引导学生从中汲取精神营养,阅读推荐,引发阅读兴趣,开阔阅读视野,进行文化积累。)
-
-
-
-
-
-
范文五:中学语文教学实录
中学语文教学实录
中学的语文课堂应该要怎么开展相关的教学才合适呢,我们一起通过相关的教学实录来了解吧,下面是小编想跟大家分享的中学语文教学实录,欢迎大家浏览。
师,夕阳、明月、火烧云……是美丽的。曾经有多少位作家、诗人用最美的语言描绘过它们。火烧云这一景象使多少人陶醉过。现代女作家萧红用最生动、最优美的语言,描绘了夕阳西下,火烧云颜色、形状变化的瑰丽情景。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第,:课《火烧云》。
师,什么叫“火烧云”,打开课本,用自己喜欢的读书方式读一读课文,可以是大声朗读,可以是轻声速读,可以是默读课文,从课文中找出一句话来回答。
师,什么叫“火烧云”呢,从课文中找出一句话来回答。
生,“天上的云从西边一直烧到东边,红通通的,好像是天空着了火。”这就是火烧云。
师,你读书很认真,找得很准确。这句话中有一个动词用得特别好,读读这句话,看看谁能把它找出来,
生,我认为“烧”这个动词用得好。
师,为什么,不必急于回答,先来看看火烧云上来时的景象,边看边体会。
师,谁来谈一谈为什么“烧”字用得好呢,
1 / 11
生,我体会到火烧云上来了,就像是天空中着了一场大火。
生,着火的时候,火势特别大,特别猛。我从这个“烧”字感受到火烧云上来时一定很快、很有气势。
生,我还感受到了火烧云上来时,像铺开了一幅巨大的瑰丽绸缎,天空中完全是红颜色的,美丽极了。
师,你们真会思考,你瞧,祖国的语言文字真是太美妙了,一个 “烧”字既突出了火烧云上来时天空的颜色,像火一样红,又如同熊熊燃烧的烈火一样有气势,给人一种动态变化的感受。
师,那么这篇课文是按照什么顺序记叙的,
生,是按照“火烧云上来了、火烧云的变化、火烧云下去了”顺序记叙的。
,、学习“火烧云上来了”
师,课文里讲的火烧云是什么时候的,自己读第一自然段,边读边思考。
师,课文里讲的火烧云是什么时候的,
生,是傍晚时候的。
师,再读第一自然段,想想课文里讲的是什么季节傍晚时候的火烧云,
生,是夏季傍晚时候的火烧云。
师,你是从哪些地方体会到的,
2 / 11
生,我从“晚饭过后”体会到这是傍晚时的火烧云,从“旁边走来个乘凉的人”体会到这是夏季的火烧云。
师,你真会读书,
师,夏季傍晚的火烧云景象,给你留下了怎样的感受,
生,夏季傍晚的火烧云,简直是太美啦,
生,火烧云真伟大,把大地打扮得这么漂亮。
生,火烧云就像一位神奇的画师,把整个天空涂抹得五彩缤纷。
师,霞光照到大地上,使地上的人和物的颜色发生了变化,从侧面渲染了火烧云的“红”。霞光这么美,火烧云就更美了。
师,我们可以带着怎样的语气去读呢,
生,惊喜的语气。
师,可以。
生,带着赞美的语气读。
师,好,带着感情自己读读这段话。
师,我们一起读,边读边感受霞光的美。
,、学习“火烧云的颜色变化”
师,作者从哪两个方面描写火烧云的变化,自己读三,六自然段,边读边思考。
生,写了火烧云的颜色,还写了它的形状。
师,火烧云颜色变化有什么特点,
3 / 11
生,火烧云颜色变化特别快。
师,你从哪些词语体会到的,
生,我从“一会儿”这个词体会到的。
师,火烧云的颜色变化不仅快,而且还很——
生,多。
师,都有哪些颜色,
生,半紫半黄、半灰半百合色,还有红通通、金灿灿、
生,葡萄灰、梨黄、茄子紫
师,“葡萄灰”、“梨黄”、“茄子紫”这三种颜色,能不能分别用
“像 一样的 _____色。”这句话描述一下,
生,“葡萄灰”就是像葡萄一样的灰色。
生,“梨黄”,像梨一样的黄色。
生,“茄子紫”,像茄子一样的紫色。
师,天空中还有哪些颜色,
生,还有些说也说不出、见也没见过的颜色。
师,你们看,这些颜色多漂亮啊,
师,那么我们试着说说这些说也说不出、见也没见过的颜色,用“葡萄灰”、“梨黄”、“茄子紫”这种带比喻的形式来说。
生,苹果绿。
生,桃红。
生,玫瑰紫。
生,石榴红。
4 / 11
生,杏黄。
生,秋叶黄。
师,说的真好。
生,黄瓜绿。
生,草莓红。
生,橘黄。
生,橄榄绿。
生,柠檬黄。
生,西瓜绿。
生,我觉得这个词语不好。因为西瓜的皮有的地方是深绿色,有的地方是浅绿纹,一个词语它不能代表两种颜色呀。
师,说的有道理。那你能不能说一个更好的,
生,冬瓜绿。
师,真好,你接着说。
生,枣红。
生,香蕉黄。
生,草绿。
师,天空中这么多的颜色交织在一起,那是多美的呀,能不能用恰当的词语概括出火烧云颜色变化多呢,
生,五颜六色。
师,概括得好,
5 / 11
生,五彩缤纷。
生,绚丽多彩。
生,色彩斑斓。
生,五光十色。
师,真会用词。读读这段话,比一比谁能读出对火烧云的赞美之情,
师,感情很充沛。凭借段落结构,自己试着背一背。
师,谁愿意带着感情给大家背一背,既然这么多的同学都愿意背,那么我们一起背诵这一段话。
,、学习“火烧云的形状变化”
师,读读四,六自然段,思考,火烧云形状变化有什么特点,
生,火烧云的形状变化很多。
师,火烧云的形状像什么,
生,像马、狗、狮子。
师,形状变化除了多以外,还有什么特点,
生,特别快。
师,从哪些词语体会到的,
生,从“一会儿”、“忽然”体会到的。
生,还有“过了两三秒钟”、“一转眼”、“接着”
师,说的很好。还有补充吗,
生,还有“正在”这个词语。
6 / 11
师,补充的很准确。 你们知道吗,作者在描写马的样子时,描绘得真是精彩,一起来欣赏。
马是跪着的,像等人骑上它的背,它才站起来似的。
马是跪着的。
师,读一读这两句话,比较它们有什么不同,
生,第二句话中少了“像等人骑上它的背,它才站起来似的”。
师,再读读这两句话,想一想书上为什么选用第一句,
生,因为第一句作者把马写得非常温顺,可爱,恳请主人骑上它的背,它才高兴似的。
生,我觉得书上选用第一句是因为它很具体,把马跪在那想干什么写了出来。第二就像一杯白开水,没有意思。
师,同学们很会思考,说的很精彩。第一句中哪是看到的,哪是想到的,
生,“马是跪着的”是看到的,“像等人骑上它的背,它才站起来似的”是想到的。
师,很好,作者把看到的和想到的融合在一起写,不仅使文章的生动、具体,还突出了火烧云的变化美。再来读四,六自然段,边读边体会把看到的和想到的融合在一起写的写作方法。
师,老师想和大家一起读火烧云形状变化的三个自然段。我们先读第四自然段,怎样读呢,我来提问题,你们用
7 / 11
书上的句子来回答,咱们一起读书。
师,一会儿,天空中出现了什么,——
生,一会儿,天空中出现一匹马,
师,它是什么样子的,——
生,马头向南,……它才站起来似的。
师,它是怎样变化的,——
生,过了两三秒钟,……尾巴可不见了。
师,消失了吗,——
生,看的人……变模糊了。
师,作者是按什么顺序叙述火烧云形状变化的,
生,按“出现、样子、变化、消失”这个顺序来写的。
师,说的对。作者按“出现、样子、变化、消失”这个顺序叙述的,并融入了自己的想象,突出了火烧云形状变化的特点,这种写法很值得大家学习啊,
师,学习到这,老师有个突发的灵感,电脑里有火烧云形状变化的录像,想请大家给录像配音,有兴趣吗,配音不是件容易的事,首先要记住火烧云形状变化的内容,再根据画面充满激情地讲解。我们先试着一起背诵一下四,六自然段,好吗,
师,谁愿意当配音演员,请三位同学分别为“马”、“狗”、“狮子”这三部分内容配音。
师,太精彩了,下面我们一起为录像配音,好吗,
8 / 11
师,真不错,说不定,:年后,我们班还真能出一位著名配音演员呢。
师,火烧云形状变化这么多,用学过的词语概括出火烧云形状变化多。
生,变化多端。
生,变化莫测。
生,千变万化。
生,绚丽多姿。
生,千姿百态。
生,瞬息万变。
师,真好,老师捕捉了一组火烧云变化的镜头,我请同学一起来欣赏。
师,想象一下,它们像些什么呢,想象它的形状,并按照它的“出现、样子、变化、消失”这一顺序同桌同学互相说一段话,一会儿我们集体交流。
师,我们一起来交流,谁愿意先发言,
生,一会儿,天空中出现了一座座山峰,高低不平,连绵起伏,犹如珠穆朗玛峰一样雄伟、壮观。可一眨眼的工夫,就离我们远去了,而且越去越远。
生,这时又跑来了一只大花猫,猫的身上全是彩色的斑点。我还给它起了个好听的名——点点。它趴在空中,好像在撒娇,想让人抱一抱它。
9 / 11
师,当它看见那边出现了一只小老鼠,猛地跑了过去,猫和小老鼠都看不清了。你接着说。
生,快看啊,不知从哪里钻出了一群小猴子,那些小猴子的脸红红的,眼睛圆圆的,跳来跳去,仿佛运动员在认真地跳鞍马。可是一转眼就变了,再也找不着了——变成了一只小兔。
生,小兔是躺着的,看上去就像躺在沙发上一样悠闲。过了两三秒钟,小兔站起来了,伸了伸懒腰。这时,小兔的四肢变得更长了,变得模糊了。
生,再看那边,一条“巨龙”腾空而起,还在空中不停地舞动着。只见那条“巨龙”张着大嘴,鼻子翘着老高,一双铜铃般的圆眼,放射出紫色的光,还挺神气呢,可我还没有尽情欣赏,“巨龙”就赶回“龙宫”去了……
师,你们的想象太丰富了,说的真棒,
,、学习“火烧云下去了”
师,作者观察火烧云时有着怎样的感受,从第,自然段找一句话来回答。
生,读“一时恍恍惚惚的,……什么也看不清了。”
师,学完了这篇课文,能不能说一句赞美火烧云的话呢,
生,火烧云真是太美丽啦,
生,火烧云不但绚丽多彩,而且变幻莫测。
10 / 11
生,我爱火烧云,它给我的想象插上了翅膀。
师,现在大家还有没有不懂的问题,如果有,马上提出来,
生,为什么火烧云颜色变化这么多,
生,为什么火烧云只出现在早晨或傍晚,
生,火烧云上来时,为什么地上的人和小动物的颜色发生变化呢,
师,你们提出的问题很好,有的连老师一时也回答不上来。怎么办呢,《变幻的天空》一书介绍了有关火烧云的知识,下课可以请教它。
师,今天的作业共两项,你可以从以下两项作业中任选一项来完成。分别是,
,、以“火烧云”为内容。
,、以“礼花”为内容。想像它的形状,按照“出现、样子、变化、消失”这一顺序写一段话。
11 / 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