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一:新编《琵琶行》诗2首
新编《琵琶行》诗2首
会员:大顺 友情提供
新琵琶行(一)
钟锐
春满江南景色新,渔村桅樯密如林;灯红水绿开晚会,欢锣喜鼓闹盈盈。 机船并排作舞台,乐得明月江中蹦;忽闻叮咚琵琶响,又耳熟来又耳生。 寻声但看弹者谁,道地江南渔家人。方格衬衫花头巾,两鬓斑白沐春风。 怀抱琵琶当船坐,十指飞舞如有神。拢拈抹挑信手弹,抑扬顿挫顺顺吟。 丝丝入扣丝丝紧,直抒胸中无限情。悲若泉往岩下流,喜如莺在花间鸣。怒作惊涛裂岸坡,壮似飞舟劈浪行。叮叮咚咚声连声,心弦随着丝丝振。评弹演唱蝶恋花,听罢一曲起疑云;当年好手苏竹琴,为何至今在渔村,赫赫有名琵琶曲,悠悠情意动我心~放缆过船细细问,弹者顿时泪纷纷。自言本是苏北女,从小学得琵琶成,那年逃荒下江南,含泪唱遍姑苏城。盼来解放天地改,评弹团里奏新声。琵琶演唱蝶恋花,风行全国影响深。岂料脑了白骨精,咬牙切齿吹阴风。妄称评弹靡靡音,胡诌听了要死人。狗头军师挥大棒,端端好曲横被禁。犟女偏偏照样弹,开除离团到渔村。乡亲叮嘱莫歇手,她不爱听咱爱听。且把船头作舞台,伴着渔家吐新声。从此早随千帆发,每逢晚归万舱银,汗雨催红江畔花,弦歌唱绿新渔村。十月金风一夜吹,万里晴空碧澄澄。艺苑处处绽新葩,四害除尽百花盛。琵琶重返评弹团,心曲常留新渔村。年前退休乡下居,情真意切不改音…… 我闻演唱惊又喜,听罢此语心潮滚。猛听掌声如潮卷,欢迎琵琶重起音。弹者陡增劲百倍,晚会顿掀浪千层。夜色添彩美似画,春江含月分外明。桅樯支支尽作弦,弦歌曲曲唱新声
(转自《新体华日报(新潮》
2010年10月28 日打写
新琵琶行(二)
文/玉能全
鸿庆六十年,逢月圆中秋。予守琼仿月,自叹难才,犹思有无加班费。独坐电脑前,越发自惭。今漂沦憔悴,转徙于网络间。业未竟,人待圆,网页纷飞。郁郁而发,一曲悯然。予出社会多年,恬然自安,而斯感交集,是夕始觉有良驹呕血意。因为长句,歌以赠谁,凡五百八十八言,命曰《新琵琶行》。
离离草场望香车,一岁风骚人莫知。
土蛇米三椿蟆跳,牛蜗款慢象蚁团。
小心清渠还伤生,当年火后车场新。
愿君不知立世艰,学媛曾逗耳羞思。
应照明镜瞅真容,多人同叹美玉之。
又赏国学风雅颂,琵琶秀唱不忍倾。
倍受亲宠枉学步,已习糟粕到今明。
长江尚知新人浪,南海咆哮一台风。
汝当爱我真有车,有车还是电动单。
电动风雨哭风溅,水漫椰城美椰稀。
常撷红豆愧梯陡,身家弗济空南国。
明月降下两老霜,金秋邀来酒一樽。
情感坛中觅知音,博客岛上堆冷愁。
好帖梦魇吟别留,斑猪恶搞乐天涯。
有声有色终关注,无奈无聊始点击。
才咽奇门禁果女,悲闻琵琶七指魔。
弦内哭滴如天漏,弦外指弹如雷绝。
哭哭滴滴错悍腔,指指弹弹休相驳。
蹙眉信敲潦潦词,初为栖凤后燃凰。
小站油罐险乍破,旷世幽涩赛车发。
别有深爱潜水啵,有声实比无声强。
欲诉桃源滑落轻,似尽多情无情难。
千僵百魅复迸杀,我斩万邪他黯咽。
玉盘滚带幽恨生,断发拂扫续弹凝。
青春掩抑转轴败,爱乌及恨各拢捻。
拢捻不得人又昏,疯癫嘈穿曲中迷。
千呼万唤抛琵琶,天求华章拟奏谐。
凄凄慎挑非常韵,靡靡真吟弱女权。
却忘缥缈非无智,缠弦履手私切急。
精明风月金玉怼,无心裂帛拨断弦。
楼主匿名马甲在,昨晚珠飘烂尾楼。
琵琶月色今照好,有心一曲我最明。
凡私重利轻别离,何须嗟古更怨今。
乱弹牛琴空悲切,孤游大千立何山。
为学近道恐惊儒,不堪有爱泪婆娑。
慧剑斩情丝更长,金刚化作绕指柔。
尘愚惑邪鹤已远,天书遍地人鲜拾。
少年梦断不必回,待老财侣冲泥丸。
此番不知情谊在,此生安能开心颜。
巧食圆月送仙饼,岂怕小别钩住魂。
欲把琵琶车上摧,凝绝良久不得言。
而立听流雪领湿,无人翻新琵琶行。
范文二:千载琵琶韵悠悠_白居易诗_琵琶行_赏析
章
MagnificentWriting
千载琵琶韵悠悠——白居易诗《琵琶行》赏析
雷宁
(曲靖师范学院,云南曲靖655011)
[摘要]从内容结构入手,逐层分析白居易《琵琶行》的思想内容;结合琵琶女的歌伎形象特点,着力分析诠解了
诗作对于琵琶女高超演奏技艺的描写。继而总结《琵琶行》的艺术性,深化对诗作内容的解读。由是,从思想内容、结构形式到艺术特点对全诗进行了全面透彻地分析鉴赏。
[关键词]《琵琶行》;思想性;艺术性歌行体长诗《琵琶行》是白居易在唐宪宗元和十年(815)遭受权贵打击贬官至江州任司马后次年的作品。诗人因这次政治迫害而愤懑、感伤,在荒僻的江州无处发泄,只好将一腔愁闷郁从其苦难的身世遭遇联想到自己政治上的坎坷失意,顿时触发尽情倾诉悲愤之情,写下千古绝唱《琵琶行》。诗篇一问世,即广为传播,远扬塞外。唐宣宗曾在白居易去世后作悼诗:“童子解仍传诵不衰,韵味悠悠。
1、从内容及结构上看,这首诗大致可分为以下几个层次首句到“犹抱琵琶半遮面”为第一层,写琵琶女的出场。这部分交代了时间、地点、人物、事件和气氛。夜晚的江边,风吹草木,发出凄凉的“瑟瑟”声。主客举杯,无言相对。只有江中倒映江上隐隐约约传来了弹奏琵琶的声音,使人为之心头一动。赶紧靠上船去“邀相见”,经过“千呼万唤”,弹奏者才“犹抱琵琶半遮面”走出舱来。此处,作者着力刻画了琵琶女的出场,千种风姿,万般情韵,通过精当传神地描写充分表现了出来,使人顿生爱怜之心。
第二层从“转轴拨弦三两声”到“惟见江心秋月白”。诗人通过形象生动的描绘,来表现琵琶女娴熟的演奏技巧。先是校弦试音,情韵顿生,然后她用掩、按、抑、遏的弹奏指法,使声调幽泣呜咽,一声声都饱含着对往事的追忆。诗人用“低眉信手续续弹”,“清拢慢捻抹复挑”描写弹奏的神态。琵琶女微侧着头,似诉说“天涯沦落”的不幸遭遇。写到此处,诗人交代一笔,她所弹奏的是当时京城流行的曲调《霓裳羽衣曲》和《六幺》,这为以后介绍琵琶女的身世,留下一个大伏笔,在结构上显得较为连贯。接下来诗人用各种生动的比喻来形容琵琶声,使美妙动听、婉转奇丽的乐曲久久地萦绕在人们的耳际。诗人先是用大弦发出的沉重舒长和小弦的急促细碎之声来比喻“急风暴雨”和“窃窃私语”,使“声”转化为“形”;紧接着用“嘈嘈切切错杂弹”,体现两种借直观的形象表现美好的听觉感受,令人浮想联翩。在这基础畅滑自如;“幽咽”之声,悲抑哽咽、滞涩凝绝,这就像“花中鸟啼
而烘托出琵琶声的妙绝入神。
从“沉吟放拨插弦中”到“梦啼妆泪红阑干”为第三层,主要叙述琵琶女的身世遭遇。她家住京城,从小拜名师学艺,年轻貌欢作乐,生活逐渐走向破落,只好嫁给商人为妻,常常独守空房,如泣如诉,让人不禁悲从中来。
第四层从“我闻琵琶已叹息”到结束,诗人抒写了自己的伤琵琶女的弹奏以后,已触动了诗人的心怀,当听到她的身世介绍后,更是感慨万千,于是便发出了“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的叹息。至此,诗人终于忍不住在诗中述说了自己被贬后的遭遇以及听不到真正音乐的孤寂与苦恼,然后邀请琵琶女再一次演奏一曲。听了诗人的倾诉,反而又拨动了琵琶女的心弦,泪横流,湿透了衣襟。至此,全诗的感情得到进一步的升华。
2、从写作特点看,《琵琶行》也具有非常鲜明和高超的艺术性可供学习研究和借鉴
2.1构思巧妙匠心独运。一是线索清晰。本文运用明暗两条线索,扩展了写作空间,并且结构严谨。歌女的遭遇、身世是一条明线,诗人的感受是一条暗线。明线从具体现象反映主题,暗线则从事物的本质上来揭示主题。也可以说一条反应民间的变化,一条反应朝政动乱的变化。一虚一实,虚实相连,使结构在严谨中见出错落。
二是重点突出。琵琶女的三次演奏是贯穿全诗的主线,围图画。三次演奏中,第一次是暗写,琵琶女没有出场,但客人和诗人都听到了其悲凉的演奏。第二次是明写,琵琶女应诗人邀请演奏是诗歌的主体部分。第三次仍是明写,但写的简略,这里主要是用音乐形象及其艺术效果补足“同是天涯沦落人”的内涵,鲜明地突出了全诗的主题。
2.2叙事简洁详略得宜。这首诗的情节不算复杂:首先是送客,其次是听乐,然后是琵琶女的自述,最后是诗人的独白。但琵琶女。这样就突出了重点,深化了主题。仔细吟味,写琵琶女自己的贬谪之苦,虽然是直抒胸臆的独白,但又时时隐现出同病相怜的意味。写琵琶女,详昔而略今;写诗人自己,则略昔而详今。两相映衬,更见互补之妙。
2.3音乐精妙描写出彩。一是比喻贴切。把抽象无形的音乐变成形象可感的实体。例如,大弦嘈嘈如急雨(粗重急促);小弦切切如私语(亲切细柔);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错落有致、清脆圆润);间关莺语花底滑(婉转优美);幽咽泉流冰下难激昂);曲终收拨当心画,四弦一声如裂帛(凄厉)。(下转第78页)
积心底。一个萧瑟的秋夜,当诗人送客浔阳江头,偶逢琵琶女,美的时候,生活奢华,随着时光的流逝,人老珠黄,再无人上门追天涯沦落的痛苦心情,悲怆之意油然而生,他饱蘸满腹辛酸之泪,无人珍惜。只能经常从梦中寻找失去的时光。这一段身世介绍,
吟长恨曲,胡儿能唱琵琶篇。”直至今天,《琵琶行》虽历时千载,感之情。自己由于坚持正道,从长安贬到九江,心情苦闷。听了
着月亮,摇荡着幽冷的清光。在这秋夜送客,寂寞难耐的时刻,她重又坐下弹奏,但凄凉之声与刚才完全不同,诗人被感动得热
乎是随手用各种手法缓缓弹奏着,借乐曲抒发自己的满腔怨恨,绕着它,诗人将情、景、事高度融合在一起,绘制出一幅幅动人的
旋律的交错出现,声音的质感很强;然后再用“大珠小珠落玉盘”,作者在叙事的过程中,略写送客,详写听乐;略写诗人自己,详写上,诗人还进一步描述了两种听觉感受:“间关”之声,轻快流利、的自述,也是从转述的角度道来,却无一不是她的心绪神情;写鸣”、“冰下水流声”一样。这两种声音由“亮”到“暗”,最后似乎是被冰冷的泉水凝冻住了。此时此刻,幽怨惆怅,满腹悲恨阵阵袭来,使人欲哭无泪、欲罢不能。而当诗人正沉醉于“此时无声胜有声”的至高艺术境界中时,忽地高潮突起,水浆奔流,刀枪轰鸣,使冰下“凝绝”的暗流汹涌澎湃,势如破竹。弹到此处,情势陡转,一声合并四弦发出的高亮的脆音似乎从人们心头划过,然醉。诗人用“惟见江心秋月白”来表现听众如梦初醒的状态,从雷
二
○一一年第二十二期
后戛然而止。一曲虽终,而震人心魄的艺术魅力却使人如痴如(低沉凝涩);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激越雄壮、高亢
62
宁,
章
MagnificentWriting
4、通过翻译学习外语的方法
4.1通过翻译实践学习外语。这个方法毋庸置疑,在实践学习英语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译者在翻译的过程中需要对两种语言、两种文化进行斟酌和探讨,这个过程其实就是学习的过程,提高的过程,翻译者必须要充分考虑到他国文化的习俗,并且尊重他国的文化特色,,并且要充分考虑到翻译成文字的国家的习俗和方式,以一种双方均可接受的方式去呈现语言的魅力。因此翻译的过程就成为学习者转换语言文化的过程,在转换中能够培养对两种语言文化的敏感性,提高运用外语表达的熟练程度。
4.2译文是学习外语的最佳素材。对译文的学习是对外国文化的学习,文化的掌握将在很大程度上促进外语文化的学习,因此,译文的引进使学习外语的最佳素材。尤其是源语文本和译文文本进行对照学习,不仅可以帮助学习者解决因语言水平欠缺而无法理解的一些问题,更重要的是可以使其更清楚地了解两种语言文化。比如“bluevovabu-lary”为什么被译成“脏话”?这就是语言文化的差异,某一种颜色代表一种意义,从“blue”到“脏”我们可以了解到颜色词语的国俗语义。除了意义的不同,源语和译语名句结构、篇章组织上的特点也在对比中更加彰显。
4.3注重学习者对两国文化能力的提升。翻译是学习的方法,更是学习外语的目的,一个成功的翻译者应该是双语精通的(上接第62页)
二是烘托恰切。写听众的反应,突出了琵琶曲感人的艺术效果。例如:“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忽闻水上琵琶声,主人忘归客不发。”“凄凄不似向前声,满座重闻皆咽泣。”“座中泣下谁最多?江州司马青衫湿。”
三是描摹带情。带着感情去描摹音乐也是本诗描摹音乐成功的重要原因之一。例如:“未成曲调先有情”,“似诉平生不得志”,“说尽心中无限事”,“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
2.4用语恰切变化有致。一是语言平实朴素,浅近流转。诗歌几乎全部运用近乎白话的语言,给人亲切的感受。
二是叠词和联绵词使音节悦耳动听。例如:叠词:弦弦、声声、续续、嘈嘈、切切。联绵词:间关(叠韵)、幽咽(双声)。
三是细节描写生动。如:“寻”“问”“移”“邀”“添”“回”“呼”“唤”等一系列动词,生动地表现了诗人的欣喜之情和急欲相见的迫切心情。“拢”“捻”“抹”“挑”和“收拨”“画”是弹奏时的指法,如此细腻地描写动作神态,交代了音乐的层次,从而更好地引导读者领会音乐,也表现了歌伎熟练高超的技艺和作者高度的音(上接第64页)自己让我们看清现实。当现实是美好的,它采用模仿和逼真的表达方式,当现实丑陋和卑鄙了,它就会勇敢地毁灭自己,让自己破碎化和夸张化,从而让人们通过这种反差触目惊心地看到周围发生的一切,最终看到包括自己在内的破败不堪。综合来看,通过客观表征的科学,我们认识到我们身处其中的世界的组成方式与运动方式,但是这并没有为人与世界还可以拥有的可能关系给出良好的指引性说明。只有通过主观表征的艺术,它才可以从一种自由的立场和视角来给出这种愿望,来表达这种期待,从而使我们可以基于科学提供的构成性认识发挥艺术给出的调节性作用,最终使我们与世界的关系可以得到属人的改变,且是一种现实的改变。艺术与科学是功能性相互依赖,除去对于人的综合能力的发展,也许更大方面就是对于现实的这种理解与改变。在这一点上,许多持科学与艺术是功能相互依赖的人并没有关注到,因为他们只把功能放在了人的身上,而遗忘了人所必须脚踏实地的那个社会生活。反过来看,无论以怎样的方式进行表征,这种功能皆依赖于我们面对的是同一个世界,所以世界也是艺术与科学的互动机制中必要一员。
及英国的文化有一个充分的了解和认识,但是目前我国的众多英语学习者却认为我只要学好专业的外语就可以畅行无阻的进行交流,但是这种思想恰恰阻碍了其对英语的学习,也会在学习中出现很多让人哭笑不得的事情。一个英语的高材生却无法完成一篇普通的汉语作文,文中漏洞百出,再次情况下,怎敢寄望其对翻译的精通,很怕让人贻笑大方。因此,成功的翻译家也一定是成功的文化使者。总之,不仅外语专业的学习需要加强祖国语言文化的修养,任何语学习者都必须做到这一点。
5、结束语
从上文的分析中不难看出,翻译对于英语学习的重要性,也可以看出翻译过程中应该注重的学习方式,总之,随着国际化进程的不断加快,语言的学习与交流是重要的载体,如何成功的掌握外语仍是一项任重而道远的责任,仍有待相关人员的不断研究和创新。
【参考文献】
[1]Bell,R.T.Translationandtranlating[M].NewYork;Long-man,1991.
[2]王治奎.大学英汉翻译教程[M].山东大学出版社,(第三版)2004.
[3]戴炜栋.新编汉语英翻译教程[M].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4.[4]王佐良.翻译中的文化比较[A].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4.
乐修养。再如:“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精炼而又细腻地表现了琵琶女此时的矛盾复杂的心情,本不愿出场但又不得已。刻画出迟疑、腼腆的情态及欲出不出的矛盾心理。
这首《琵琶行》是白居易继《长恨歌》之后的又一首感伤叙事长诗。它先着力描写了琵琶女精湛卓绝的演奏技艺,又叙述她令人心酸的悲凉身世,进而写到诗人凄苦冷落的贬谪生活。诗中把琵琶女的身世和诗人自身的遭遇相互对照,发出“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的感叹,写出了诗人自己的愤懑心绪,反映了当时歌伎共同的悲惨命运,也深刻地表达了作者对受压迫妇女的同情和尊重。全诗虽然感伤意味较重,但确实是诗人当时思想心情和生活情状的最真实的反应,比《长恨歌》更富于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袁行霈主编.中国文学史[M].
[2]白居易与音乐[J].天水师院学报,2005.3.[3]师长泰注评.白居易诗选评.
总结来说,笔者试图基于对于世界表征方式的不同来理解艺术与科学的关系,并提出二者是功能性相互依赖的观点。虽然在理论上这个描述是薄弱的,它会遗漏两者的某些特征亦或囊括了别的东西在内,但至少我们提供了一种简明的方式来把握艺术与科学在历史上表现出来的许多参差复杂,并且给出了说明两者互动机制的明确基础与方式,且从一种广泛的意义来看,我们不仅把这种功能理解为对于人自身能力的综合发展,更拓展至对于人与世界关系的理解与改变这个维度上。一言以蔽之,在科学提供的世界舞台上,我们可以通过艺术自由地描绘出自己与他人。
【参考文献】
[1]NevaSetlow,1994,ArtandScience,Leonardo,Vol.27,No.3.[2]SheldonRichmond,1984,TheInteractionofArtandScience,Leo-nardo,Vol.17,No.2.[3]戴吾三,刘兵.艺术与科学读本[M].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07.[4]王德峰.艺术哲学[M].复旦大学出版社,2005.
二
○一一年第二十二期
78
范文三:《蜀道难》《琵琶行》《杜甫诗三首》《李商隐诗两首》
米易中学高2013级11班语文基础知识检测题
《蜀道难》《琵琶行》《杜甫诗三首》《李商隐诗两首》,总分:60分,
学号 姓名 得分: 选择题答案: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得分 答案 一、选择题(30分,每小题3分,将正确答案填入页首表格内) 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注音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鱼凫(fú) 咙言(lóng) 巉岩(chán) 飞湍(tuān) ((((
B(喧豗(huī) 砯崖(pīng) 吮吸(shǔn) 黄鹄(hú) ((((
C(崔嵬(wéi) 峥嵘(zhēng) 参(shēn) 万壑(hè) ((((
D(猿猱(náo) 秦塞(sè) 咨嗟(jiē) 趑趄(zī jū) (((((
2(下列词语中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
A(地崩山摧 天梯石栈 扪参历井 万壑雷
B(峥嵘崔嵬 冲波递折 横绝峨眉 倚缺壁
C(飞湍瀑流 猿猱攀援 匪亲弗居 萦岩峦
D(磨牙吮血 以手抚膺 蚕丛鱼凫 仰胁息
3(下列词语中对加点词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开国何茫然 (完全不知道的样子) ((
B(扪参历井仰胁息 (扪,触摸;参、井均为星宿名,相传为蜀、秦的分野) ((((
C(凋朱颜 (使??凋谢,这里指憔悴) (
D(以手抚膺坐长叹 (抚摸着双腿) ((
4、指出下列加点字的注音,解释无误的一项( )
A. 转徙(tú 移动) 迁谪(zhé 降职) ((
B(悯然(mǐn 忧郁) 贾人(jiá 商人) ((
C(冷涩(sè 滞涩) 铁骑(qí 骑兵) ((
D(虾蟆(hámá,古地名) 嘲哳(zhāozhā,声音杂碎) ((((
1
5、指出下列加点字古今含义解释有误的一项( )
A. 因为长句,歌以赠之 (古:于是写作;今:表原因的连词) ((
曲终收拨当心画 (古:在??中心;今:提醒小心) ((
B(整顿衣裳起敛容 (古:穿戴;今:治理) ((
嫁作商人妇 老大(古:年龄大;今:兄弟排行第一) ((
C(暮去朝来颜色故(古:容貌脸色;今:色彩) ((
如听仙乐耳暂明 (古:突然;今:暂时) (
D(凄凄不似向前声 (古:以前,刚才;今:向前方) ((
低眉信手续续弹 (古:随着;今:书信) (
6(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
A(望帝(周朝末年蜀国君主的称号) 驻马(军队发生哗变,停留不前) 杜鹃(子规) ((((((B(无端(没有由来地、无缘无故地) 锦瑟(一种管弦乐器) 华年(青春年华) (((((C(徒闻(空闻,没有根据的传闻) 惘然(迷惘、茫然) 莫愁(不要愁苦) ((((((D(宵柝(夜间巡逻时用的梆子) 鸡人(宫中掌握时间的卫士) 可待(可以) (((((7.对李商隐的《锦瑟》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这首诗是由锦瑟引起的诗人对华年所历纷繁人生境遇与人生感受的追怀。 B(颔联用庄周梦蝶、杜宇化鹃的典故表达失落、困惑之感。
C(颈联描写了沧海之中,明月之下,鲛人滴泪,化为明珠。
D(尾联“此情”与“惘然”相照应,“惘然”因“思华年”而产生,末两句表达了全诗主旨。 (李商隐的诗作晦涩难懂,诗义朦胧,其中一个重要原因便是作者在诗中大量地用典,下8
列诗句中没有用典的一项是( )
,(海外徒闻更九州,他生未卜此生休 ,(此日六军同驻马,当时七夕笑牵牛
,(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华年。 ,(如何四纪为天子,不及卢家有莫愁。
9(下面加点的词句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
A(这些老屋确实有些味道:“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新的小区要开发了,不得不推倒((((((((((
啊~
B(刚退休不久的老王常对老伴抱怨:“你看我才退下来几天,就‘门前冷落鞍马稀’了,真(((((((是人走茶凉啊~”。
C(大家出来闯天下,到一起就是缘分,“相逢何必曾相识”,我提议,干杯~ (((((((
2
D(轮到中国选手申雪、赵洪博出场了,大家都屏住呼吸,场内一片寂静:此时无声胜有声(((((((啊~
10(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字,恰当的一组是( )
?春风又 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我欲因之梦吴越,一夜飞 镜湖月。
?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 襟。
?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 杜鹃。
A(过、度、沾、托 B(绿、度、满、托
C(绿、过、满、寄 D(过、过、沾、寄
二、填空题(10分,每空1分)
11.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下有冲波逆折之回川。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李白《蜀道难》) 12.剑阁峥嵘而崔嵬~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李白《蜀道难》) 13.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杜甫《登高》) 14.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华年。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
(李商隐《锦瑟》) 15.指点江山~激扬文字, 。曾记否~到中流击水, ,
(**《沁园春?长沙》) 三、阅读鉴赏(20分)
(一)(2009?天津高考)阅读下面的诗,按要求16-18题。(每小题4分,共12分)
严郑公?宅同咏竹
唐 杜甫
绿竹半含箨?~新梢才出墙。色侵书帙?晚~阴过酒樽凉。
雨洗涓涓净~风吹细细香。但令无剪伐~会见拂云长。
[注] ?严郑公,即严武,受封郑国公,?箨(tuò),笋壳。?帙,包书的的布套。 16.本诗前三联描写出竹子怎样的形象,
答:
3
17.请赏析“色侵书帙晚”一句。
答:
18.请你谈谈对最后一联寓意的理解。
答:
(二)(阅读白居易的《暮江吟》完成19——20题(每小题4分,共8分)
暮江吟
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
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真珠月似弓。
19.诗人不说“照”而说“铺”,表达效果有何不同,
答 :
20.结合诗句简要分析诗人为何觉得“九月初三夜”是“可怜”的,
4
〖参考答案〗:
一、
〖1(D 〗
〖2(B 〗
〖3(D〗
〖4(D 〗
〖5、B〗
〖6.剖析:A项中杜鹃,一种鸟~啼声哀凄,, B项中可待,难道、哪能,, C 项中莫愁,古时洛阳女子~答案:D〗
〖7.剖析:D项中尾联“此情”与开端的“华年”相为呼应。诗的首联由幽怨悲凉的锦瑟起兴~点明“思华年”的主旨。答案:D〗
〖8.剖析:B项中这两句虽有史实~但这是本诗吟咏的内容不是用典。答案:B〗 〖9.剖析:本题考查诗句的运用。D项中把“此时无声胜有声”理解的表面化了。这句诗一般用于一种耐人寻味的寂静时刻。答案:D〗
〖10剖析:本题考查一般词语的运用~诗歌中称为“炼字”。解答本题~应熟记原诗~注重感悟~体会诗歌的音韵美。答案:B〗
二、11-15题答案从略
三、?解析?杜甫的这首咏物诗~清新雅致。首联“绿竹半含箨~新梢才出墙”描写新发之竹~“半含”“才出”抓住了春笋蓬勃生长的典型过程。颔联“色侵书帙晚~阴过酒樽凉”~竹的颜色绿得逼你的眼~绿色掩映在书卷中~似乎天色都暗了下来。竹影摇曳~竹色青葱~晃动的竹影移过酒器~显得更加清凉。这一联选取“竹色”给人的感受~让我们置身于竹荫中。“侵”字写出竹影渐大渐强的过程,一“晚”字写出竹林之密、竹之高、竹之浓给人带来的错觉。颈联“雨洗娟娟净~风吹细细香”~细细的春雨把竹洗得一尘不染~微微的春雨送来缕缕翠竹的清香~这两句从视觉和嗅觉来写竹~最后一联作者展开想象~仿佛看到了竹已伸入云端~轻轻地攒动着。杜甫又何尝不是以竹自喻~渴望得到严武的提携而有所作为呢, 〖答案:16.形象:嫩竹新出~竹影阴凉,雨洗竹净~风送竹香。
17.翠竹的影子投映在书上~使人感到光线暗了下来~“侵”字写出了竹影移动扩大的渐进过程~“晚”字写出了竹荫给人带来的时间错觉。
18.示例:?要尊重天性~顺应自然,?要呵护人才~不要摧残人才,?期待得到提携~使自己有所作为。〗
〖19这是因为太阳已经接近地平线~几乎是贴着地面照谢过来的~的确像铺在江面上~体现出诗人用词的准确、形象,同时~用铺字还写出了秋天夕阳的柔和和江面的平静~给人以安闲、舒适的感觉。20因为在诗人的眼前所呈现的美好的境界:江边的草地上挂满了晶莹的珍珠般的露珠~一弯初升的新月~如同在深蓝的天空上挂着一张精巧的银弓。所以诗人才会脱口而出~赞美这夜的可爱。〗
5
范文四:杜牧的《清明》是一首什么诗?
清明
唐·杜牧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注释:1、杜牧(803—852),字牧之,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唐代 文学家。
杜牧写景抒情的小诗,文词清丽生动,意境简明爽朗。其诗在晚唐成就 较高。与晚唐诗人李商隐齐名,被称为“小李杜”。
2、清明:农历二十四节气之一,约在阳历四月五日左右。
3、欲断魂:指心里忧郁愁苦,就像失魂落魄一样。
4、遥指:指向远处。
5、杏花村:杏花深处的村庄。
赏析:清明节,传统有与亲友结伴踏青、祭祖扫墓的习俗。可是诗中的“行人”却独自在他乡的旅途上,心中的感受是很孤独、凄凉的,再加上春雨绵绵不绝,更增添了“行人”莫名的烦乱和惆怅,情绪低落到似乎不可支持。然而“行人”不甘沉湎在孤苦忧愁之中,赶快打听哪儿有喝酒的地方,让自己能置身于人和酒的热流之中。于是,春雨中的牧童便指点出那远处的一片杏花林。诗歌的结句使人感到悠远而诗意又显得非常清新、明快。
董乃斌的译诗如下:
“茸毛般的细雨像多情的手/给原野换上了嫩绿的新装/我的心,在清明梦一般的烟雨中荡漾/是谁担簦负笈从我身旁踽踽走过/一声叹息,那么轻/却引起我心魂的激荡/哦,你哼着山歌的牧童小郎/请告诉我,村里可有酒卖/好让我浇一浇胸中的惆怅/想喝酒吗?先生/瞧,那边杏花铺成红云的村庄/清脆的童音刚落/牛背上又响起了短笛/好不悠扬。”
周汝昌解析杜牧《清明》
这一天正是清明佳节。诗人小杜,在行路中间,可巧遇上了雨。清明,虽然是柳绿花红、春光明媚的时节,可也是气候容易发生变化的期间,甚至时有“疾风甚雨”。但这日的细雨纷纷,是那种“天街小雨润如酥”样的雨,—这也正是春雨的特色。这“雨纷纷”,传达了那种“做冷欺花,将烟困柳”的凄迷而又美丽的境界。
这“纷纷”在此自然毫无疑问是形容那春雨的意境的;可是它又不止是如此而已,它还有一层特殊的作用,那就是,它实际上还在形容着那位雨中行路者的心情。
且看下面一句:“路上行人欲断魂”。“行人”,是出门在外的行旅之人。那么什么是“断魂”呢?在诗歌里,“魂”指的多半是精神、情绪方面的事情。“断魂”,是竭力形容那种十分强烈、可是又并非明白表现在外面的很深隐的感情。在古代风俗中,清明节是个色彩情调都很浓郁的大节日,本该是家人团聚,或游玩观赏,或上坟扫墓;而今行人孤身赶路,触景伤怀,心头的滋味是复杂的。偏偏又赶上细雨纷纷,春衫尽湿,这又平添了一层愁绪。因而诗人用了“断魂”二字;否则,下了一点小雨,就值得“断魂”,那不太没来由了吗?—这样,我们就又可回到“纷纷”二字上来了。本来,佳节行路之人,已经有不少心事,再加上身在雨丝风片之中,纷纷洒洒,冒雨趱行,那心境更是加倍的凄迷纷乱了。所以说,纷纷是形容春雨,可也形容情绪,—甚至不妨说,形容春雨,也就是为了形容情绪。这正是我国古典诗歌里情在景中、景即是情的一种绝艺,一种胜境。
前二句交代了情景,接着写行人这时涌上心头的一个想法:往哪里找个小酒店才好。事情很明白:寻到一个小酒店,一来歇歇脚,避避雨,二来小饮三杯,解解料峭中人的春寒,暖暖被雨淋湿的衣服,—最要紧的是,借此也就能散散心头的愁绪。于是,向人问路了。
是向谁问路的呢?诗人在第三句里并没有告诉我们,妙莫妙于第四句:“牧童遥指杏花村”。在语法上讲,“牧童”是这一句的主语,可它实在又是上句“借问”的宾词—它补足了上句宾主问答的双方。牧童答话了吗?我们不得而知,但是以“行动”为答复,比答话还要鲜明有力。我们看《小放牛》这出戏,当有人向牧童哥问路时,他将手一指,说:“您顺着我的手儿瞧!”是连答话带行动—也就是连“音乐”带“画面”,两者同时都使观者获得了美的享受;如今诗人手法却更简捷,更高超:他只将“画面”给予读者,而省去了“音乐”,—不,不如说是包括了“音乐”。读者欣赏了那一指路的优美“画面”,同时也就隐隐听到了答话的“音乐”。
“遥”,字面意义是远。然而这里不可拘守此义。这一指,已经使我们如同看到,隐约红杏梢头,分明挑出一个酒帘—“酒望子”来了。若真的距离遥远,就难以发生艺术联系,若真的就在眼前,那又失去了含蓄无尽的兴味:妙就妙在不远不近之间。《红楼梦》里大观园中有一处景子题作“杏帘在望”,那“在望”的神情,正是由这里体会脱化而来,正好为杜郎此句作注脚。“杏花村”不一定是真村名,也不一定即指酒家。这只需要说明指往这个美丽的杏花深处的村庄就够了,不言而喻,那里是有一家小小的酒店在等候接待雨中行路的客人的。
诗只写到“遥指杏花村”就戛然而止,再不多费一句话。剩下的,行人怎样的闻讯而喜,怎样的加把劲儿趱上前去,怎样的兴奋地找着了酒店,怎样的欣慰地获得了避雨、消愁两方面的满足和快意……,这些,诗人就能“不管”了。他把这些都付与读者的想象,为读者开拓了一处远比诗篇语文字句所显示的更为广阔得多的想象余地。这就是艺术的“有余不尽”。
这首小诗,一个难字也没有,一个典故也不用,整篇是十分通俗的语言,写得自如之极,毫无经营造作之痕。音节十分和谐圆满,景象非常清新、生动,而又境界优美、兴味隐跃。诗由篇法讲也很自然,是顺序的写法。第一句交代情景、环境、气氛,是“起”;第二句是“承”,写出了人物,显示了人物的凄迷纷乱的心境;第三句是一“转”,然而也就提出了如何摆脱这种心境的办法;而这就直接逼出了第四句,成为整篇的精彩所在—“合”。在艺术上,这是由低而高、逐步上升、高潮顶点放在最后的手法。所谓高潮顶点,却又不是一览无余,索然兴尽,而是余韵邈然,耐人寻味。这些,都是诗人的高明之处,也就是值得我们学习继承的地方吧!
范文五:_阿姨_是谁_析_琵琶行_中的_阿姨_
教
高中语文第三册(2004修订本)选了白居易的名篇《琵琶行》,其中有一句“弟走从军阿姨死,暮去朝,这句话中的“阿姨”一词,教材没有注释,来颜色故”容易引起误解。
“阿姨”这个词,古今汉语都有,在生活中也很常阿姨”指比用,似乎没有注释的必要。但现在通用的“
自己年长,且和母亲同辈的女性,是对女性的尊称,近些年也有些城市里用“阿姨”来称呼保姆的。很显然,这样的解释并不符合《琵琶行》的语境,因为文中“琵琶女”在自述身世的不
阿姨”当指生命中重要的人,那么,阿姨究竟指幸,“谁呢?
我查阅了一些资料,要么不翻译,要么作这样一些解释:(1)指妓院中的老鸨。(张明非主编《唐诗宋词,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2)教坊中专题作品选》
管歌女的女管事人。唐诗选注集评》,商务印(韩兆琦《唐诗选注》书馆2003年版;武汉大学中文系主编《)(3)指她的姐妹。(《唐诗三百首注释》,四川人民出版社阿1982年版)此外,甚至有人在网上发表评论,认为“姨”是“琵琶女”经营妓院的亲娘。总之,大家的意见莫衷一是,实在有辨析的必要。
对于第一种解释,如果认为“阿姨”是老鸨,那么阿姨”与“琵琶女”无关,自“琵琶女”当为妓女,否则“然没有在此提及的必要。那么,“琵琶女”有没有可能是妓女呢?根据上文“琵琶女”的自述,她原本过着的幸福生活,直“今年欢笑复明年,秋月春风等闲度”
到“弟走从军阿姨死,暮去朝来颜色故”,生活状况才急转直下,不得已“老大嫁作商人妇”,并被白居易引琵琶以为“同是天涯沦落人”。凭我们的常识,如果“女”是妓女,哪怕曾经红极一时,她不至于对以前的妓女生活有如此幸福的感受;更何况即便是妓女,年老色衰后能够从良也是一种不错的选择,又怎么会“夜深忽梦少年事,梦啼妆泪红阑干”呢?显然,这样的解释有失妥当。
琵琶女”的自述中确实提对于第二种解释,在“
到了相关的内容,她说自己“十三学得琵琶成,名属,由此判断她曾经在教坊中生活过自然教坊第一部”
学园地
是顺理成章,而“教坊中管歌女的女管事人”因此成为她生命中一个重要的人也成为了可能。但我们能否由此断定“阿姨”就是“教坊中的女管事人”呢?我认为依然值得商榷。因为“教坊”是唐代官办的管领音乐杂技,教练歌舞的机关,既然是政府机关,就是,一个“管事人”死了,可以而且一定会“铁打的营盘”
马上重新任命一个。因此,“教坊中管事人”的死不至
于对“琵琶女”的生活产生太重要的影响,也就没有必要在此提及。此外,作为一个政府机关,“管事人”未必就是一个女的。
阿姨”是否可以作第三种解释呢?把“阿那么,“
姨”解释为“姐妹”好像与句子中的“弟走从军”有一些联系,但距离我们的日常经验太过遥远。我因此查了《词源》,《词源》对“阿姨”作如下解释:(1)称母的姐姨母陇西君讳日作三首》:“竹马青妹,如金元好问《
衫小小郎,阿姨怀袖阿娘香”;(2)称妻的姐妹,如《(唐)乐史?杨太真外传上》:“上(唐太宗)戏曰:‘阿瞒乐籍,岂有今日幸得供养夫人,请一缠头。’秦国(夫人)曰:‘大唐天子阿姨无钱用耶?’遂出三百万为一局焉。”(3)谓庶母,如《南史?齐史?晋安王子懋传》:“年七岁时,
“ 阿姨”是谁
———析《琵琶行》中的“阿姨”
□应胜会
(庶)母阮淑媛尝病笃,请僧行道。有献莲华供佛者,众
僧以铜罂盛水渍其茎,欲华不萎。子懋流涕礼佛曰:‘若使阿姨因此和胜,愿诸佛令华竟齐不萎。’”由此可见,“阿姨”在古代没有“姐妹”这一义项,这样解释显然穿凿附会。
根据《词源》的注释,并结合语境推测,我认为此处的“阿姨”当作第三种理解,即“庶母”。因为白居易笔下的“琵琶女”此时在倾诉家庭的变故,所想到的弟弟”和“阿姨”。由此,“阿姨”不应为自己的至亲:“
当指“母亲的姐妹”或“妻的姐妹”,因为她们虽然也属亲人,但“琵琶女”在痛苦中不怀念家人而去想其阿姨”他亲戚,于情于理都难以讲通。因此,只有把“释为“庶母”,才更符合文意。
“阿姨”解释为“庶母”,意义比较特殊,且与学生常用的参考资料多不一致,从助读的角度出发,应该补释一下。
(作者单位:浙江台州市路桥中学)
中学语文园地2005.9
11
转载请注明出处范文大全网 » 新编《琵琶行》诗2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