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一:治穷先治愚
高度重视 强力推动
深化改革 大力发展
—— “治贫先治愚”、“强国先强教”之浅见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为全面提高国民素质,促进教育事业科学发展,加快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党的十七大提出了“优先发展教育,建设人力资源强国”的战略部署。要建立富强、民主、文明的现代化强国,务必高度重视教育的发展,切实提高全民文化素质,逐步实现国富民强的目标。
一、充分认识大力发展教育事业的重大意义
教育是民族振兴、社会进步的基石,是提高国民素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根本途径。强国必先强教。优先发展教育、提高教育现代化水平,对全面实现小康社会目标、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具有决定性意义。
(1)教育是国家发展的基石。当今世界,知识成为提高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的决定性因素,人力资源成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性资源,人才培养与储备成为各国在竞争与合作中占据制高点的重要手段。我国是人口大国,教育振兴直接关系国民素质的提高和国家振兴。只有一流的教育,才有一流的国家实力,才能建设一流国家。
1
(2)教育事关民族兴旺、人民福祉和国家未来。当前,我国现代化建设面临许多困难,国际金融危机的蔓延和加剧,使我国的外部需求急剧减少,长期制约我国经济发展的体制性、结构性矛盾更加突出,经济增长方式粗放,人口、资源、环境压力越来越大。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推动产业结构升级,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必须紧紧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发展文化、科技、教育、卫生等社会事业,推进民主法制建设和社会公平正义,同样需要培养大批高素质的各类人才。
(3)教育是经济增长的源泉。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依靠劳动力数量和教育水平优势,取得了劳动密集型产品的国际竞争力,占据了世界制造业中心的地位。随着东部沿海地区劳动力成本的提高,该地区的产业升级和产业转移已经开始。保持竞争力的关键在于两个方面:一是成反比关系的劳动力成本,二是成正比关系的劳动生产率。随着劳动力短缺现象的出现和人民群众对收入提高的期待,工资水平上涨是必须的和必然的。因此,我国确保产业结构调整成功并避免出现比较优势真空的关键,在于劳动生产率的提高,而这恰恰是教育水平提高的结果。 研究表明,在制造业,职工受教育年限每提高1年,劳动
2
生产率就会上升17%。如果 企业 职工全部由初中以下学历的职工构成,改善为全部是高中学历的话,企业劳动生产率可以提高24%,如果再进一步改善为全部是大专学历的话,企业劳动生产率可以再提高66%。此外,教育深化对劳动者个人的收益也是巨大的,这意味着可以调动家庭投资于教育的积极性。研究表明,如果城乡劳动力受教育年限水平提高至12年,即完成高中教育,城镇劳动力教育收益可提高17.0%, 农村 劳动力提高21.1%。如果受教育年限进一步提高至14年,带来的教育收益增加幅度对城镇劳动力为41.2%,对农村劳动力为43.3%。
(4)教育事业涉及千家万户,关乎群众切身利益。为群众提供公平的受教育机会,满足群众对发展教育的期望,推动教育在更高的起点上实现更大的发展,切实解决人民群众极为关注的“上学难、上好学”的问题,这是人民的需要,也是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
(5)教育是我国长期持续健康发展的关键所在。根据预测,我国劳动年龄人口在2015年前后达到高峰,之后将下降,意味着对经济增长做出贡献的传统意义上的人口红利将消失。与此同时,人口老龄化程度和社会养老负担显着提高。保障劳动力供
3
给要求未来考虑提高实际退休年龄。而这种可能性几乎完全取决于教育的发展。也就是说,发展教育也是为迎接老龄化做必要的准备,或者说是创造条件赢得第二次人口红利。
总之,教育优先发展不仅是和谐社会建设的题中之义,也是科学发展观的具体体现。科教兴国和人才强国是科学发展观的重要支撑,而这两者的基础都在教育。教育在提高人民素质、推进城市化、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中居于核心地位;教育是经济发展、社会进步的基石和动力,是改善整个国家人文环境和未来发展的关键。因此,对教育事业的发展必须予以高度重视,政府主导,全民参与,强力予以推进。
二、深化教育理念和教育体制改革,增强教育发展的活力与后劲 我国改革开放20多年来,对教育优先发展战略地位的认识和定位经历了不断深化的过程。1985年,**同志在全国教育工作大会上对教育的重要性和实现现代化的基本途径作了精辟的论述。他指出:“我们国家,国力的强弱,经济发展后劲的大小,越来越取决于劳动者的素质,取决于知识分子的数量。一个十亿人口的大国,教育搞上去了,人才资源巨大的优势是任何国家也比不了的。” 在**理论的指导下,我们党对教育工作的认识也不断深化。从党的12大到16大,教育
4
发展战略地位的确立逐渐明朗化、清晰化。**同志在党的15大报告中指出:“发展教育和科学,是文化建设的基础工程。培养同现代化要求相适应的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劳动者,数以千万计的专门人才,发挥我国巨大人力资源的优势,关系21世纪社会主义事业的全局。要切实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在党的16大报告中,**同志进一步指出“教育是发展科学技术和培养人才的基础,在现代化建设中具有先导性全局性作用,必须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1995年召开的全国科技大会,把科教兴国与可持续发展一起定为国家发展战略。为此,国务院还专门成立了以**总理为组长的全国科教工作领导小组。可以说,在对教育优先发展战略地位认识的深刻程度和国家宏观决策的水平上,我们并不比发达国家落后。但由于我们国家人口多、底子簿、经济基础差、经济总量小、教育投入不足,与发达国家相比,教育发展水平还比较低下,短期内难以实现人口素质全面提高的教育发展总目标。因此,当我们面对工业化进程不断加快和知识经济的来临,在进一步深化对教育优先发展战略地位认识的同时,还应该直面中国教育的现状,深刻反思传统教育理念、教育发展模式对于教育发展本身和中华民族素质提高的不利影响,用“以人为本”的新助教育理念
5
支撑起中国教育的一片蓝天,以实事求是和与时俱进的品格科学合理地制定教育发展的对策,冲破应试教育的桎梏,全面提高我国教育应对知识经济的能力,实现中华民族的振兴与发展。为此,必须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1、切实解放思想,彻底转变观念。使教育优先发展的认识成为全民族特别是各级政府和领导的共识,并将这种共识变成发展教育的自觉行动,转变为教育决策的依据。各级政府在面对知识经济并迎接其挑战时,要在转变职能的过程中,从教育的发展规律出发进行科学决策,切实树立为教育发展的服务意识。
2、必须充分利用信息革命提供的各种新兴技术手段,大力发展网络化技术支持的远程教育,实现教育资源的有效配置和共享。要正确处理好普及与提高的关系,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使更多的人才脱颖而出,努力探索知识经济时代有中国特色的全新教育模式。 3、大力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加大扫除青壮年文盲的力度,提高在农、牧区的初等教育的普及水平,在城市要普及高中教育。同时要努力发展高等教育、职业技术教育、成人教育、公民的终身教育,加大岗位和就业培训的力度。全面提高我国广大人口受教育的水平,整体提高劳动者的生存能
6
力,使绝大多数劳动者真正转化成我国融入知识经济潮流的宝贵人力资源。
4、改革教材和教学体制,使我国的教育具有更鲜明的时代特征,顺应世界教育发展的大趋势,要从根本上改变教材按科学技术发展历史的逻辑进行编排的旧传统,使生活在当代科技革命浪潮中的受教育者,既能汲取人类优秀文明成果的营养,又能深切地感受到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的变化。在构建新的教材体系时,要充分体现“以人为本”和“个性自由”的思想,教材在传授知识的同时,还要注重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并且给学生个性和特长的展示与发展留出更为广阔的空间。
5、强化高等教育与知识经济要求的适应能力,通过高等教育结构和专业设置的调整,下大力气扶持一批与世界一流大学接轨的高等院校,提高培育一流创新人才的能力。坚决打破高等院校中仍以即定教学内容进行知识灌输的陈旧教学模式,提倡学生自主学习,注重知识向能力的转化。同时要发挥高等院校的科研能力,加快科研成果转化成商品的步伐,使高等教育的发展具有拉动经济增长的能力。
6、深化教育管理体制的改革,提高学校在办学模式选择上的自主性,提高社会参与办学、各种经济成分参与办学、吸引
7
外资办学的可能性。要通过出台优惠政策,鼓励和支持各种办学形式,使他们办出效益、办出特色,并且通过引入竞争机制,优胜劣汰,使人才培养的新模式和教育管理的新体制在改革中尽快建立起来。
7、切实加大教育投入规模,优化投入结构。政府投资的重点应该向基础教育、民族教育、职业技术教育倾斜。此外,通过教育产业化激励政策的引导,拓宽办学渠道,把更多的社会资源引向教育领域。同时也要积极引导和鼓励公民进行合理的教育消费。使我国教育的规模和速度、教育装备的技术水平、师资的待遇进一步得到提高。
8、加大依法治教的力度,进一步修订和完善已经出台的教育法规,积极制定和出台有利于教育发展的新法规,规范各级各类的办学行为,使教育的发展在良好的社会法制环境中运行。
8
范文二:扶贫先扶志治穷先治愚
□ 法制日报记者 蒲晓磊
8月30日下午,十二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二十九次会议举行联组会议,结合审议国务院关于脱贫攻坚工作情况的报告并进行专题询问。
“怎样才能有效解决当前面临的一些困难和问题,以确保脱贫攻坚目标任务的顺利完成?”“在贫困地区培育主导产业,提高组织化程度和壮大集体经济方面,有哪些具体措施?”“在贫困地区特别是民族贫困地区,对发展民族教育、提高教育质量方面采取了哪些措施?”专题询问过程中,全国人大常委会组成人员问题尖锐、直指要害。
“要充分发挥我们的政治优势和制度优势。”“发展产业是实现脱贫的根本之策、主要途径。”“重点发展职业教育来提高农村贫困劳动力的脱贫技能。”对于委员们的提问,国务院相关部门负责人在给出答案的同时,还提出了相应的解决方案。
解决脱贫内生动力不足问题
陈光国委员提问,脱贫攻坚已进入啃硬骨头、攻坚拔寨的冲刺期,在当前面临的一些困难和问题中,哪些是最难解决的?怎样才能有效解决这些困难和问题,以确保脱贫攻坚目标任务的顺利完成?
“我个人认为,解决精神匮乏比解决物质匮乏难,解决千百年来形成的落后观念和习俗比解决贫穷难。脱贫攻坚千难万难,最难的是其中有一些贫困群众‘不怕穷’,也就是脱贫的内生动力不足。”到会应询的国务院副总理汪洋在回应问题时说。
汪洋提到,国家统计局近期对云南八个市州“直过民族”贫困村进行调查,59.5%的受访者对当前生活表示满意,35.2%表示一般,只有5.3%表示不满意。“贫困程度这么深,满意度还非常高,‘不怕穷’、安于现状是一个重要原因。”
在汪洋看来,要想有效解决当前面临的困难和问题,包括解决贫困群众内生动力不足的问题,就必须充分发挥政治优势和制度优势,充分依靠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组织体系、动员能力和干部队伍,这是最根本、最重要的举措,“过去我们就是依靠政治和制度优势才取得了世界瞩目的扶贫业绩,现在这仍然是我们解决当前问题、打赢脱贫攻坚战的法宝。”
汪洋认为,脱贫攻坚过程中,努力在扶贫先扶志、治穷先治愚上取得一些阶段性成果。各地的情况各不相同,总的还是要因地制宜、精准施策,用不同的钥匙开不同的锁。
产业扶贫重在构建带贫机制
全国人大农业与农村委员会副主任委员郭庚茂在提问时指出,产业扶贫是脱贫的根本之策,但在调研中发现,一些地方在产业发展上选择项目雷同、组织化程度不高,存在一定市场风险问题。还有全国绝大多数贫困村集体经济收入极少,难以带动群众脱贫致富。
“在贫困地区培育主导产业,提高组织化程度和壮大集体经济方面,有哪些具体措施?”郭庚茂的提问,引起现场委员们的共鸣。
农业部部长韩长赋在应询时介绍,农业部在指导选准主导产业、帮助拓宽销售渠道、培育脱贫带头人、加大智力支撑力度、打造产业脱贫样板等方面,围绕贫困户脱贫的目标,发挥产业部门优势,采取了相应的措施。
“在产业扶贫中,一定要注意带贫机制的建立。发展产业和产业扶贫不是一回事,我们现在经常讲的产业扶贫,是到贫困地区投资、搞产业,但是贫困人口很难参与进来。”国务院扶贫开发领导小组办公室主任刘永富认为,企业应当履行社会责任,景区要带动贫困村,能人要带动贫困户,让贫困人口参与进去。
发展职业教育提高脱贫技能
全国人大民族委员会副主任委员杜德印提问,民族地区的教育基础设施和师资力量薄弱是一个普遍问题。在贫困地区特别是民族贫困地区,对发展民族教育,提高教育质量方面采取了哪些措施?
教育部部长陈宝生在应询时说,通过一系列工程的实施,民族地区的高中面貌发生了很大变化,贫困地区基础教育条件有了很大改善,特别是校舍建设、教育教学设施和器材。
陈宝生提到,现在贫困地区义务教育的毛入学率达到99.8%以上,九年义务教育巩固率达到93.4%以上,这二者之间的差距,主要差在目前初中阶段辍学比较多。
“辍学更多的一部分是在民族地区,完成义务教育‘三保障’这个目标还有一定难度。有的是因为远,学生不想上学;有的是因为贫困;还有一些就是不愿意学。我们在调研中发现,有60%的学生是不想上学,所以观念的转变是个很大的问题。”陈宝生说。
“通过发展教育促进扶贫脱贫,主要在职业教育方面采取了措施,特别是在贫困地区、民族地区发展了一批中职学校。这和义务教育不一样,只有把这一块搞上去,才能使农村贫困劳动力的脱贫技能得到改善和提高。三年来,贫困地区中等职业教育从原来的萎缩趋势,到现在呈现出发展壮大的好势头。”陈宝生说。
范文三:治穷先治愚 扶贫先扶志
“弱鸟可望先飞,至贫可能先富,但能否实现‘先飞’、‘先富’,首先要看我们头脑里有无这种意识。”****在任福建省宁德地委书记时写的《摆脱贫困》一书中这样说,“要使弱鸟先飞,飞得快,飞得高,必须探讨一条因地制宜发展经济的路子。”
是的,扶贫要先扶志,只有使贫困群众从思想上淡化“贫困意识”,自觉萌生“不愿贫、不愿穷、不甘落后”的念想,先从思想上“脱贫”,才能使国家的扶贫政策真正达到最大效果,也只有这样,才能使我国数以千万计的贫困人口真正脱下贫困的帽子,大步奔小康。
治穷先治愚,提高“自主”意识。贫困面广、贫困程度深、贫困类别多,这些特点要求我们从政策的制定到实施都要求高度精准,要强化整体意识和公平意识,对贫困户分类施策、分类帮扶。但同时,我们也要意识到,治穷帮扶不是给点生活费帮助改善几餐伙食,或是召集村民念念政策文件。一次性的帮扶不能达到根本的目的,我们要做的是致力于使困难群众意识到“穷本身并不可怕,怕的是不愿改变、不敢改变、不会改变”,面对面沟通引导,手握手真心帮助,使他们从安于现状中“猛醒”,认识到自己没有什么、自己有什么、自己可以干什么,消除贫困人口“等、靠、要”的想法。通过大力宣传国家政策,切实发挥“挂包帮”和“转走访”的联动效能,用实际行动帮助他们相信自己、依靠自己、奋力致富。
扶贫先扶志,增强“致富”观念。脱贫的目的是致富,致富的手段是发展。如何使广大贫困群众转变陈旧观念,增强自身本领,凝心聚力努力打赢脱贫攻坚战,这就需要“扶志”。扶志的方式很多,组织劳动力开展技能培训,使之提高从事产业发展的技能;或是加大教育脱贫一批的投资力度,改善学校教学条件,做好控辍保学工作,支持贫困学生家庭。通过一系列“扶志”措施,着力解决贫困群众“当日饭当日吃”的难题,切实增强致富观念,变“输血”为“造血”,变“要我富”为“我要富”,为全面推进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工作注入强大持久的原生动力。(白智华)
范文四:《巴陵潮》:治穷先治愚 扶贫先扶教
丁来文在扶贫点大塅乡调查时强调
治穷先治愚 扶贫先扶教
本报讯 5月24日,市委常委、市委宣传部长丁来文在扶贫点岳阳县大塅乡调查研究时强调:治愚变智是贫困、偏远山区的工作重点,务必重视智力投资工作。
大塅乡是我市落实“八七扶贫攻坚计划”重点扶贫乡,由市委宣传部、市教委等七家市、县单位负责扶贫工作。丁部长对大塅的扶贫工作极为关注,先后在该乡主持召开了3次扶贫工作联席会议。这日,在该乡党委书记李美球等人的陪同下,丁部长就教育工作深入有关学校调查。当丁部长来到铁山水库腹内的小湄、双港小学,看到孩子们在破旧的教室学习的情景后,叮嘱随行的同志:要脱贫致富,先导工作是治愚变智,要想一切办法给孩子们创造一个舒适的学习环境。丁部长还强调:为了托起明天的太阳,各级党政要重视智力投资工作,不能与加重农民负担混为一谈,特别是边远山区,教育工作要与经济注意同步发展。
当丁部长了解到乡中学一栋教学楼不适应教学时,便向乡党委提议新建一栋教学楼。并召集几家扶贫单位负责人到现场议教,支持大塅乡发展教育事业,在资金上给予适当扶助。目前,各扶贫单位资助的10万元钱已到位,教学楼已经破土施工。(李细田 路坚)
【本文发表与1994年7月7日《巴陵潮》】
范文五:扶贫必先扶智 治穷必先治愚(建言“十三五”
扶贫必先扶智 治穷必先治愚(建言“十三五”)
民建中央副主席 辜胜阻
《 人民日报 》( 2015年09月16日 ? 20 版)
“十三五”时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最后冲刺的五年。目前,我国还有7000多万贫困人口,贫困地区和贫困人口是“十三五”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中的最大“短板”和薄弱环节,扶贫工作进入“啃硬骨头”的攻坚阶段。根据我们对武陵山、燕山—太行山、六盘山片区,滇西边境山区等多个地区的调研,对“十三五”扶贫工作提出如下五条建议:
完善扶贫工作的体制和机制,加大扶贫投入。推进各级政府加大对贫困地区基础设施、农村教育、医疗、卫生等社会事业的投入,实现专项资金的倍增机制,构建专项扶贫、惠农政策扶贫、行业扶贫、社会各界扶贫等多方力量、多种模式有机结合、互为支撑的“大扶贫”的新格局。要合理划分中央和地方扶贫事权,整合各类扶贫资源,改变“碎片化”现象,整合资金使用,形成合力,提高扶贫工作的有效性。构建包括扶贫、交通运输、教育、卫生、环保等部门在内的扶贫管理体系,形成管理合力。要加大中央的一般性转移支付力度,逐步化解各县市乡镇债务负担,取消中央安排的公益性项目、公共服务项目县市基层政府资金配套,让贫困地区“轻装”上阵。加强公共服务,改善贫困地区的“软件”,提升基础设施,改善贫困地区的“硬件”,逐步做到水、电、路、气、房和环境改善“六到户”。
坚持分类指导原则,提高扶贫的精准性和有效性。对于丧失劳动能力的人,通过低保和社会救助保障其基本生活;对于生活在深山区、石山区、高寒区等生态脆弱地区的群众,通过扶贫生态移民和易地扶贫搬迁实现异地脱贫,将扶贫生态移民工程与城镇化相结合;对于具备产业发展潜力的地区,根据贫困农户缺失的技术、资金等制定有针对性的帮扶措施;对于生态环境较好、资源丰富的地区,科学制定扶贫开发规划,发展绿色产业。健全生态补偿机制。扶贫要精准识别、精准管理、精准施策和精准考核,使扶贫工作扶到点上、扶到根上。
大力推进产业扶贫和金融扶贫,形成贫困地区“造血能力”。要因地制宜发展适应本地区环境资源特征的特色产业,实现贫困人口增收与自主脱贫。要在符合条件前提下,优先将国家大型项目、重点工程、新兴产业等向贫困地区安排;优先引导发达地区劳动密集型产业向贫困地区转移;优先满足贫困地区小城镇产业聚集区建设用地需要。要完善金融扶贫机制,构建金融机构扶贫的风险分担机制和补偿机制,提升贫困地区金融服务水平,引导更多金融资源流向农村和贫困地区。要加快推动农村合作金融发展,完善贫困村资金互助组织运行管理,提升贫困村互助资金的使用效率。要妥善利用好专项扶贫资金贴息政策,构建扶贫贴息贷款的监督机制,确保扶贫贴息贷款的精准扶贫。
使扶贫工作重点由过去单纯重物质资本开发建设转向更加重人力资本投资开发,阻止贫困的“代际传递”。“扶贫必先扶智,治穷必先治愚”,不仅让脱贫人口能够“站起来”而且要能够“走得远”,改变“底层上升通道受阻,一代穷世代穷”局面,切断贫困的“代际传递”。要重视贫困家庭人口优生优育问题,避免因智力、先天疾病等因素导致的贫困。要重视人口素质问题,加大教育扶贫力度,促进教育资源特别是人才资源向贫困地区倾斜,通过各种激励措施吸引人才、留住人才。要发挥义务教育在教育扶贫中的重要作用。广泛开展职业教育,加强东西部中等职业学校教育协作计划,促进贫困家庭子女的非农就业。
建立科学的扶贫考核激励措施,引导贫困地区领导干部树立正确政绩观。要切实提高贫困地区基层干部和技术人员待遇,提高工资水平,适当增加津补贴,留住本土人才。完善扶贫退出机制,建立脱贫时间表,改变“年年扶贫年年贫”,大家争抢“贫困帽”局面。对于“脱贫摘帽”的贫困地区在一定时期内要继续保持其财力性转移支付的正常增长,消除贫困区县“断奶”期的不适应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