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一:主要海洋产业发展情况
2005年各主要海洋产业保持稳定增长态势,滨海旅游业、海洋渔业、海洋交通运输
业作为海洋支柱产业,占主要海洋产业的比重近四分之三,其中滨海旅游业位居各主要
海洋产业之首。新兴海洋产业发展迅速,海洋电力业、海水综合利用业等新兴海洋产业
在海洋经济中的地位逐步提高。
图2 2005年全国主要海洋产业总产值构成图
2005年我国滨海旅游业继续保持强劲的增长态势,沿海地区积极开
发突出海洋生态和海洋文化特色的国内旅游市场, 提升滨海旅游业的整体服务水平,
全年滨海旅游收入5 052亿元,占全国主要海洋产业总产值29.7%;增加值2 031亿元,比上年增长32.4%。全年滨海国内旅游收入3 887亿元,比上年增加1 391亿元。
2005年沿海地区积极发展远洋渔业、大力加强海洋水产品加工业,促
进了海洋渔业及相关产业稳定发展,全年实现总产值4 402亿元,占全国主要海洋产业
总产值的25.9%;增加值2 011亿元,比上年增长20.0%。山东省海洋渔业及相关产业
产值占全国海洋渔业及相关产业产值的26.5%,继续位居全国首位。
海洋交通运输业继续保持良好的发展态势,沿海港口吞吐能力
不断增强。2005年营运收入达2 940亿元,占全国主要海洋产业总产值的12.6 %,增加值1 145亿元,比上年增长5.0%,完成港口吞吐量49亿吨。全年港口新扩建泊位129个,新增吞吐能力2亿吨。截至2005年底,上海港吞吐量达到4亿吨,跃居世界第一大
港。
2005年我国海洋电力业生产逐步形成规模,呈现良好的发展态势,
全年总产值首次突破1 000亿元,达到1 090亿元,占全国主要海洋产业总产值的6.4%,增加值606亿元,比上年增长6.7%。海洋电力生产以广东省和浙江省规模最大,两省合
计超过全国海洋电力业产值的90%。
海洋船舶工业造船完工量继续保持世界第三位,2005年海洋造船完工量首次突破1 000万综合吨,海洋船舶工业总产值817亿元,增加值176亿元,比上年增长11.8%。上海市海洋船舶工业产值占全国海洋船舶工业产值的26.9%,继续位居全国首位。
海洋油气业继续保持快速发展。2005年,海洋原油产量突破3 000万吨,比上年增长11.5%;海洋天然气产量达627 721万立方米,比上年增长2.3%。海洋油气业总产值739亿元,增加值467亿元,比上年增长17.9%。广东省海洋油气业产值占全国海洋油气业产值的48.7%,继续高居全国第一。
2005年海洋工程建筑业总产值367亿元,比上年增加68亿元;增加值103亿元,比上年增长17.2%。浙江省海洋工程建筑业产值占全国海洋工程建筑
业产值的41.6%,居全国首位。
2005年海洋化工产业总产值293亿元,占全国主要海洋产业总产值
的1.7%;增加值79亿元,比上年降低19.8%。天津市海洋化工业产值占全国海洋化工
业产值的38.9%,居全国首位。
海水综合利用业具有良好的发展前景,2005年海水综合利用业总产值204亿元,比上年增加约28亿元,增加值113亿元。广东省海水综合利用业产
值占全国海水综合利用业产值的61.2%,居全国首位。
随着纯碱和烧碱制造业的迅猛发展,国内盐业市场需求量逐年增加,
海盐产量稳步增长,我国海盐产量已连续多年居世界第一。2005年海洋盐业总产值124亿元,增加值52亿元,比上年增长22.7%。山东省海洋盐业产值占全国海洋盐业产值的
66.9%,居全国首位。
随着海洋生物制药技术的日益提高,海洋生物医药产业化进程
逐渐加快。2005年海洋生物医药业总产值48亿元,增加值17亿元,比上年增长15.6%。江苏省海洋生物医药业产值占全国海洋生物医药业产值的37.4%,居全国首位。
国家近年来对海砂的开采实行严格管理和控制,海滨砂矿业总产值
占全国主要海洋产业总产值的比重逐渐降低。2005年我国海滨砂矿业总产值22亿元,增加值8亿元,比上年减少6.1%。浙江省海滨砂矿业产值占全国海滨砂矿业产值的
67.0%,居全国首位。
图3 2004年和2005年主要海洋产业增加值
范文二:区域海洋经济发展情况
好风光好风光恢复供货才
三、区域海洋经济发展情况
环渤海经济区主要海洋产业总产值5 510亿元,占全国主要海洋产业总产值的比重为32.4%。海洋渔业、滨海旅游业和海洋交通运输业三大海洋支柱产业之和占本地区主要海洋产业总产值的69.8%。
长江三角洲经济区主要海洋产业总产值5 860亿元,占全国主要海洋产业总产值的比重为34.5%。滨海旅游业、海洋交通运输业和海洋渔业三大海洋支柱产业之和占本地区主要海洋产业总产值的74.3%。
珠江三角洲经济区主要海洋产业总产值3 000亿元,占全国主要海洋产业总产值的比重为17.7%。滨海旅游业、海洋渔业、海洋电力业、海洋油气业和海洋交通运输业五大海洋产业之和占本地区主要海洋产业总产值的93.9%。
范文三:关于黄骅市海洋经济发展情况的调查
关于黄骅市海洋经济发展情况的调查
发布时间:2011-11-14 信息来源:黄骅在线
一、海洋产业基础条件和发展现状
(一)基础条件
1、海洋资源丰富。黄骅市拥有海岸线65.8公里,海岸滩涂2357.4平方公里,盛产鱼、虾、蟹、贝、藻五大类七百多种海产品,水产品总量占全省的近三分之一。得天独厚的气候条件特别适宜海盐生产,境内有盐场36个,盐田总面积220多万公亩,年产原盐150万吨,是我国著名的长芦盐产地。沿海石油、天然气和地热资源丰富,具有广阔的开发前景。
2、渔区产业结构不断优化。渔区支柱产业有海洋捕捞、育苗孵化、貂狐养殖、海水养殖。2003年,海洋捕捞实现产量3.4万吨,海水养殖实现产值1.1亿元,貂狐养殖实现产值6413万元。此外,新能源、盐化工、船舶制造、海洋运输、临港产业都有了不同程度的发展,产业结构日趋优化。
3、海洋科技创新体系框架初步形成。目前,全市逐步形成了上联市场下联渔民的技术服务体系、良种选育体系和新技术试验攻关体系,建立了技术推广站、水质检测站和水产养殖技术中心等机构,为依靠科技加快发展奠定了基础。
4、区位交通优越。黄骅市北倚京津,东临渤海,又有广阔的神华沿线腹地,既能充分利用大城市的市场空间,又能较为便利地获取经济和社会发展所需要的物质和智力资源。境内朔黄复线电气化铁路、307国道、205国道、海防公路贯穿全境,石黄、津汕高速、黄万铁路即将开工建设,交通运输便利,这些都有利于以大流通促海洋经济大发展。
(二)发展现状
1、海洋捕捞实现以远补近。针对近海资源日趋枯竭,曾经占渔区经济比重60%的传统捕捞业一度滑坡的实际,黄骅市加快实施“以钢代木”工程,实施以远补近,主攻外海,新上钢壳船27艘,今年上半年实现捕捞量3990吨,产值3200万元。
2、项目渔业蓄势待发。随着投资8000万元的鑫海生物技术有限公司项目和投资2000万元的香港鼎盛工厂化养殖项目的启动,新一轮的海水养殖热潮骤然而至。以新品种、新技术为突破口,海水养殖技术水平全面提高,3.4万亩虾池获得河北省和北京市无公害基地认证,并整体注册了“蓝家族”商标,海参、沙蚕等新品种养殖有了良好开端,全市10万立方育苗水体90%实现赢利。以项目为依托,以科技和信息为核心的项目渔业代替成了海水养殖的“新宠”。
3、貂狐养殖焕发生机。依托东北科研所的先进技术,积极推广貂狐“标准化科学养殖模式”,大力发展貂狐养殖业。据统计,今年黄骅市新增貂狐饲养4万只,总量达到了25万只,实现了蓬莱黑貂养殖成皮过一米的新突破。貂狐养殖正从渔民的“吃饭产业”演变成“富民产业”。
4、水产物流业发展迅速。伴随着海防公路的开通和中国北方畜牧暨水产品专业市场的建成使用,渔区水产物流业发展较快,产品销售范围以京津及本地为主。到2003年底,专门从事水产贩运的机动车达500辆,人员950人,销售量4500吨,创产值3200万元。
5、海上运输业“浮出海面”。黄骅港的投入运营为海上运输创造了条件,黄骅市初步形成了一个依托大港、面向国际的“大海运”格局。利舟船务公司千吨级货轮项目已建成,长胜海运公司项目得到国家批复,运通海运公司项目上报交通部审批,南排河海运船队新增运输驳船55条,全市总运力近7万吨,海洋运输成为海洋经济和临港产业新亮点。
6、临海工业初露端倪。利用渔区滩涂、荒地丰富的有利条件,拓宽视野、拓展思路,大力发展工业项目,已成为振兴海洋经济的重要突破口。以鑫海生物、鲁能电源、华瑞风力发电为主体的临海工业迅速膨胀,渔区经济发展走上新轨道。
二、存在的问题
1、固有的传统发展模式尚未打破,海洋产业结构仍存在不合理之处。过去渔业资源丰富,几乎是“出海就丰产,养殖就赚钱”,这些给渔区人民带来暂时丰厚收入的同时,也造成了海洋经济的模式化。随着资源、市场发生了变化,许多人仍固守上船、养虾的单一思维模式,对上工业加工项目,发展民营经济热情仍不高,增收致富的路子较为狭窄。2003年渔区第二三产业仅占渔区GDP 的14%、22%,工业“短腿”、第三产业“萎靡”的现象不容忽视。
2、小打小闹粗放经营,使海洋经济规模及效益偏低。渔区个体私营经济近些年发展较快,但多是“小打小闹”,在发展水产养殖、水产运销加工、临海工业上,缺少规模大、产业突出、科技含量高、竞争力强的大公司、大集团等龙头,使海洋经济规模小、档次低、效益差,开发利用仍处于起步阶段。以水产运销为例,渔区从事水产贩运的个体车辆有460辆,大多是一家一户一车的粗放运销形式,组织性较差。同时,水产品人销售80%是鲜售或经过简单的冻块加工,档次较低,很大程度上降低了渔业的附加值。另外,全市海洋科技人才匮乏,劳动力素质较低,初中以下文化的劳动力占到渔区总劳动力的91%,这成为制约渔区经济长远发展的重要因素。
3、项目资金短缺,成为制约沿海经济发展的“瓶颈”。由于近几年渔区经济总体不景气,消费又降不下来,渔民收入多数仅能满足基本生活,发展资金十分短缺。据金融部门提供的数据,渔区去除一些大款大户后,一般家庭实际存款较少。而在渔业投入上,上一对大马力铁壳船新的少则300万元,多则800万元,旧的也得120万元,铁壳船单艘一次出海前期费用需5万元;育苗孵化室每1000立方水体需投入30万元。另外,一些大型的工业加工项目和海洋基础设施建设,
资金需求量更大,仅靠自身力量难以应对,向外寻求资金支持的形势十分紧迫。
4、小城镇建设相对滞后,服务海洋经济发展的承载力不足。沿海渔区人口密集,产业结构日趋优化,发展小城镇具备良好的基础条件。但目前,渔区经济总体不景气,对企业商家的吸引力减弱,对生产要素的集聚能力不足。加之,乡镇财政紧张,机动财力极其有限,真正能拨到小城镇建设上的资金更是捉襟见肘。
三、今后海洋经济发展的思路
根据黄骅市海洋经济的基本情况,今后一段时期内,海洋经济发展的基本思路:确定“一个目标”,到2007年,全市海洋产业增加值达到15.9亿元,年均递增25%以上,占GDP 的比重超过16%。使黄骅成为沧州海洋经济的增长带、河北海洋经济发展的排头兵和环渤海经济圈最具发展活力的地区之一。加快“四个转变”,由传统开发向现代化海洋开发转变;由粗放式养殖向集约式、生态式养殖转变;由单一的一产产业结构向一、二、三产业协调联发展转变;由资源型、投入型增长方式向多渠道、多层次、多元化增长转变。在具体工作上,应重点做好以下几方面工作:
(一)加快建设四大养殖基地,推进养殖业上档升级。一是建设水产品科技研发基地。通过建立科技服务体系,积极引进、开发新品种、新技术,提高水产养殖业的科技含量。在抓好三疣梭子蟹、东方对虾、梭鱼等传统优势品种养殖的同时,做好南美蓝对虾、美国红鱼、海蜇等品种的示范推广,引进海参、鲍鱼、大鲮鲆等海珍品进行试养,力争每年引进1—2个新品种,形成主体品种、后备品种、新品种相配套的良种繁育推广体系。二是建设无公害化高效养殖基地。全面实施虾池改造,变粗养为精养,实现养殖模式由“一大三低”(大面积、低投入、低产出、低效益)向“一小三高”(小面积、高投入、高产出、高效益)转变。争取到2007年完成80%的虾池改造,工厂化养殖面积达到40万立方米。同时,以“超市渔业”为标准,进一步完善苗种基地建设,建设20万立方水体无公害健康苗种繁育基地和北京无公害水产品养殖基地。三是建设浅海及滩涂开发基地。充分利用滩涂资源,把滩涂地区开发成高效、高产、创汇的基地,逐步形成“海洋牧场”。在1—10米等深线浅海海域建设总面积为80万亩的资源增养殖带,在全市建立起陆域、滩涂、浅海“三位一体、鱼虾蟹品种齐全”的水产养殖体系。四是建设貂狐养殖基地。立足低值杂鱼资源,把貂狐养殖作为渔区养殖业的有益补充和重要组成部分,引进并规模发展彩貂、北欧、北美纯种貂等市场需求量大、适宜渔区养殖的新品种,加强与国际皮草市场的对接,特别要加强与肃宁尚村镇皮草市场的联系、合作,推进产品直销外销。到今年年底,确保貂狐饲养量达到26万只。
(二)加速渔船更新改造,扩大外海作业实现捕捞量稳定增长。一方面立足于“上钢壳、换大船、扩远海、打远洋”,加速淘汰旧木壳船,积极发展钢壳船,特别是400马力以上的大马力钢壳船,提高远海作业能力。争取到2008年,全市钢质渔轮的比例由目前的10%提高到80%,数量达到400艘。另一方面加强对国内重要渔场的研究和准入证件运作,以资源好或入渔规模小的
渔场为主攻方向,多途径争取准入许可证,不断扩大外海入渔规模,进一步拓展中韩、中日、中越涉外捕捞。同时改进作业方式,采用先进的捕捞设备和鲜活贮藏等技术,发展远洋捕捞,提高捕捞产量和效益。
(三)培育海洋工业新优势,逐步建设有一定规模的临海工业基地。一是抓好水产品加工业。大力提高水产品的保鲜、保活、精深加工和综合利用能力,形成冷冻小包装产品,加快鱼片、鱼丸、虾片、虾条等营养保健、休闲食品系列产品的开发力度。着眼于低值杂鱼的加工增值,加快发展生物饵料和饲料加工业。以鑫海生物技术和鼎盛工厂化养殖项目为龙头,到2007年,开发出若干个具有黄骅特色的名优水产加工品牌,水产品加工量占海洋产品总量的比重达到70%,水产品的附加值普遍提高30%-40%。二是抓好盐业和盐化工及海水利用。继续实施海洋盐业结构调整,大力发展食用盐、畜牧饲料用盐、公路化学用盐、水处理用盐等产品,实现多品种经营。有选择地发展海洋化工,在镍化工、镁化工、氯化工以及钠、钾等元素的开发利用上有所突破。三是抓好新能源的开发利用。开发利用海洋风能、潮汐能、太阳能以及油气资源,促进临海工业和港口开发。全面启动投资150亿元的山东鲁能集团电源项目,总投资2.1亿元的华瑞风力发电项目,积极推进投资4.2亿元的天津自来水总公司海水净化项目,尽快发展煤化工业等。四是抓好船舶制造业。以原黄骅造船厂为基础,盘活并扩大生产规模,建设成为可承接大型渔轮货轮修造业务的修造基地,大力生产多功能轻型货船、大马力渔船、工程船和改装船等,发展渔机具修造,逐步形成完整的船舶修造业体系。
(四)加大开发引资力度,做足做好临港产业。以建成黄骅大港服务基地和产品出口加工基地为目标,坚持依托港口、服务港口、利用港口、建设港口的宗旨,大力发展临港加工业、临港服务业和临港仓储业。临港服务业。一是发挥好黄骅市区的服务载体功能,谋划组建现代化的物流配送中心,加快金融、保险、电子商务、信息服务等服务业的发展,建设一批高标准的餐饮服务和文化娱乐设施,重点抓好投资3000万元的市财政培训中心二期扩建项目。二是立足于建设港区的“菜篮子”,发展蔬菜、花卉种植和畜牧养殖。在307国道两侧实施“白色长廊”规划,每年发展蔬菜大棚50—80个;发展以王家院、八里庄等村为中心的肉鸡饲养和以东段庄为中心的小尾寒羊饲养;加快以王院为主的花卉种植基地建设,扶持宁波藤头园林绿化工程有限公司项目建设。三是配合大港、电厂的建设和工业发展的需要,大力发展为港口和其它工业配套服务的船舶修理制造业、汽车修理业、港口机械修理制造业、包装工业和油料供给等行业。四是发展劳务输出。抓住港口在生活服务、生产操作等方面需要劳动力的机会,开展劳务协作,搞好各种形式的劳务输出,扩大农民就业渠道。临港仓储业。按照“两线、三片”(石港公路和朔黄铁路沿线、黄骅南站、羊杨工业区、港口开发区)的布局要求,在朔黄铁路沿线规划建设大型建材市场,使其成为周边地区建材集散中心;在羊二庄东站附近谋划兴建原盐集中坨,形成原盐西运的集散地;在羊杨工业区内建设以杂货为主的仓储小区,在沿海防公路段有利位置谋划建设储运北货场。在临港区逐步建立大型进出口和转货贸易市场,发展进出口贸易和转口贸易。临港工业。以发展出口加工业为方向,大力发展五金制造业,投资1.2亿元在黄骅经济技术开发区建设占地160亩的五金工业园区。同时,抓好八里庄临港工业园、白庄聚金工业小区等一批重点工业小区建设。积极发展建筑建材业,重点加快节能型、环保型、技术型、附加值高、效益好的建材产品的开发,
使建材产品结构日趋合理。重点抓好镀膜玻璃耐火、保温、隔音钢化玻璃的开发与生产以及国家产业政策鼓励的塑料钢门窗、塑料建材制品的生产。
(五)发展新兴产业,建立较为科学完整的海洋产业体系。打破过去以渔为渔的单一经济结构,引进人才技术,大力发展海洋运输、滨海旅游业等新兴产业,形成门类齐全、经济运行的质量和效益明显提高的海洋产业体系。在海洋运输业上,一是立足于路港和石油勘探,以发展专用小型运输船舶和护航船舶为主,垄断黄骅大港的内河航运和护航业务。二是适应临港化工等特殊行业的航运需求,发展特种船舶,专营化工原料及成品运输和大型建筑构件运输。三是适当调整船舶运输结构,逐步发展集装箱运输等业务,增辟海上航线,开展外运。到2007年,争取拥有千吨级货轮20艘以上,实现产值突破1亿元。在滨海旅游业上,充分利用海岸线、古贝壳堤、歧口炮台、赵家堡妈祖庙等旅游资源,开发、包装、整合,建立起集观光、休闲、游乐、渔猎、渡假于一体的“休闲渔业”体系,形成极富黄骅渔村特色的新兴海洋产业。近期围绕风力发电项目,在周边10平方公里潮间带实施滩涂综合开发,开发人工湖,建设健身馆和别墅度假区等游泳和休养设施;远期规划建设人工岛、湿地自然保护区生态公园、古贝壳堤生态公园、大型海滨浴场,发展适应不同层次游客需要的高中低档宾馆、饭店和有特色的旅游购物场所。
(六)加快小城镇建设,推进渔区城镇化与现代化进程。立足于把南排河镇建成为“沧州第一强镇”,全面推进城镇“五化”和基础设施建设,努力培树沿海特色名镇。一是编制小城镇发展的总体规划,奠定良好的城镇发展基础。二是加快中心渔港和水产交易市场建设进度,把中心渔港和水产交易市场作为南排河小城镇建设的核心区域,依托中心渔港和市场的集聚吸纳功能,吸引在近海作业的各地船只进港停泊,把南排河建设成为环渤海地区较大的水产物流中心之一。三是克服渔区地碱水咸、草本成活率低的困难,选择适宜生长的树种、草种,建设沿海防护林体系,形成百里绿色长廊。
范文四:海洋行业的风险
海洋行业存在的主要风险:
海洋行业作为国家支持的重点领域,其行业自身具有相应的特点,海洋行业在蓬勃发展的同时亦存在相应的风险。经分析,公司认为海洋行业主要存在或可能涉及主要风险包括:
(一)政策风险
海洋行业目前属于国家鼓励支持的重点领域,其所涉及的海洋工程装备、海洋生物制造等属于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国家对该行业在政策上有很大支持。随着经济的发展,国内宏观经济政策会不时调整以适应经济发展状况,经济政策的调整,包括产业结构、固定资产投资规模等的调整,都可能会对某一产业产生有利或不利影响。对于海洋行业,虽目前属重点发展领域,但如果国家宏观经济政策或产业政策发生变化,有可能对该行业产生不利影响。
(二)行业风险
每个行业的发展都会经历由起步阶段,到不断壮大,再到高速发展,直至衰退的过程。海洋行业目前作为新兴产业,其发展是迅速的,但由于行业新,示范性案例少,行业的发展也是处于摸索发展的状态,处于该行业中的企业存在较大的行业波动风险。
(三)竞争风险
海洋行业属于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是国家鼓励和支持发展的行业,随着该行业的日益发展壮大,进入该行业的竞争者会不断增加,竞争会日趋激烈,如果发行人无法有效增加自身竞争优势,以巩固其在行业中的优势地位,可能会造成发行人市场份额减少,从而对公司
的业务造成不利影响。
(四)海洋生态系统遭到污染的风险
海洋生态系是一个由海洋生物群落及其环境相互作用所构成的复杂而相对脆弱的自然系统,容易遭到破坏。
海洋污染主要表现为石油污染、赤潮、有毒物质累积、塑料污染和核污染等多个方面。近几十年来,随着人类对海洋资源的开发利用逐渐深入、海洋(远洋、近海)运输的日益繁荣以及沿海石油、化工工业的发展,海洋的污染日趋严重,局部海域生态发生了很大变化,并有继续扩展的趋势。一旦发生海洋污染,容易产生鱼群死亡、赤潮泛滥、一些珍贵的海生资源消失等严重后果,会对海水养殖、育苗以及海洋捕捞等海洋行业造成较大不利影响。
(五)台风风险
台风一般形成于海上,是一种破坏性极强的自然灾害,移动路线难以预测而且影响范围较广。在台风经过的区域,如果台风强度过大或者防治措施不到位,海洋行业企业的建筑、设备或者养殖的水产将会遭到较大程度的破坏,对企业的正常经营造成较大影响。
(六)地震、海啸等风险
海上地震以及海啸携带大量破坏性能量,一旦海洋企业经营的地区发生海上地震、海翔,将会给企业经营带来严重影响。
(七)海洋主权争议风险
目前,我国部分海洋区域尤其是南海区域的主权与部分周边国家存在争议,如果企业经营区域处于争议海域,一旦该争议扩大,将给
企业正常经营带来较大不利影响。
(八)海底资源勘探企业可能造成的石油泄露风险
由于海底资源所在区域的地质结构较为复杂,海底资源勘探企业在进行勘探时可能造成海底石油泄露,如果不能及时控制泄露,将会对该区域海洋造成污染,存在面临支付较大金额的生态赔偿的风险。
(九)保险保障不足的风险
发行人对可能因各种事故,比如船舶碰撞、搁浅、机械故障、操作失误、恶劣天气等引起的财产损失和人员伤亡购买了相应的保险,但海洋作业特有的多变性和复杂性,使得各种事故的发生具有不可预测性,此等保险能否足额全面地保障各种事故所引致的损失存在不确定性。
(十)利率汇率波动风险
发行人为扩大生产规模,增加盈利,必然会产生一定的银行借贷,一方面可以充分利用财务杠杆,另一方面可以为企业提供足够的发展资金。但如果银行贷款利率上升,会增大发行人的财务负担,影响其盈利水平。此外,如果企业在生产销售中涉及外币结算,还会受到汇率波动的影响。
范文五:关于我省保护海洋环境发展海洋经济情况的报告
关于我省保护海洋环境发展海洋经济情况的报告,常委会会刊,
约10263字
浙江省人民政府副省长茅临生
主任、副主任、秘书长、各位委员: 现在,我代表省人民政府向省人大常委会报告我省保护海洋环境、发展海洋经济的情况。
一、基本情况
我省是海洋大省,拥有26万平方公里海域,是陆域面积的2.6倍,海岛、岸线、滩涂、渔业、海洋旅游等资源在全国名列前茅。近年来,在省委的正确领导和省人大、省政协以及社会各界的指导、帮助和监督下,省政府按照“立足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实现全面小康、继续走在前列”的总体要求,把保护海洋环境、发展海洋经济作为推动浙江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战略重点之一,认真实施《浙江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和《浙江省海洋经济强省建设规划纲要》,海洋资源利用水平不断提高,海洋经济综合实力明显增强,海洋生态环境状况逐步好转。
(一)主要海洋资源及其利用状况。
1、海岛。据2008年初步调查,我省海岛2869个,约占全国的40,,居全国首位;其中无居民海岛2625个,占全省海岛数的91,。从区域分布看,舟山是全国海岛数量最多、分布最密的海域,共有海岛1290个,其后依次为台州(603.5个)、宁波(537个)、温州(418.5个)和嘉兴(20个)。目前,我省已有300多个无居民海岛进行了不同程度的开发利用。
2、岸线。我省海岸线长达6696公里(包括大陆岸线1889公里,海岛岸线4807公里),居全国首位;其中,常规条件下适宜开发的岸线资源761公里,其中深水岸线506公里,占全国的三分之一,成为我省新一轮发展中最大的自然资源优势所在。从区域分布看。舟山、宁波分别占全省深水岸线资源的48.6,和28.5,。2008年底,全省已累计开发岸线280公里,占适宜开发总量的36.8,,其中深水岸线145公里。全省岸线资源开发中,公共码头洎位、货主码头、船舶工业和其他分别占18,、52.5,、24.1,、5.4,。目前,全省规划可供开发的岸线尚有481公里,但由于涉及腹地资源、航道锚地、区位交通以及抗风浪条件等,真正在经济上、技术上适宜开发的深水岸线资源并不多,需要进一步加强保护和统筹规划。
3、滩涂。据2004年调查,我省滩涂资源面积为391万亩,其中适宜围垦造地的有262万亩。《浙江省滩涂围垦总体规划》明确在2005,2020年全省规划围垦滩涂192.26万亩,空间分布上以宁波、温州、台州为主,分别占总量的31.56,、25.02,、24.67,。2005,2008年,全省已完成滩涂围垦40.71万亩,在围面积58.42万亩,两项合计占围垦规划总量的51.7,;目前,全省可供利用的滩涂资源潜力约为163万亩(包括列入围垦规划还未被开发的93.13万亩,适宜围垦但未被列入规划的70万亩)。由于三峡大坝建设导致输沙量减少,以及“截弯取直”等围垦方式对滩涂生成带来的影响,今后新增滩涂速度将大幅趋缓;在不考虑滩涂“自然生长”情况下,按目前年均10万亩的围垦速度,预计到2025年前后,全省适宜围垦的滩涂资源将基本用完。
4、渔业资源。我省近海渔场面积达22.27万平方公里,近岸浅海可供养殖海域面积约60万公顷;鱼类品种多、世代更新快、质量优,资源蕴藏量丰富,年总产量稳定在400多万吨(其中海洋捕捞300多万吨,海水养殖近100万吨),近海渔业资源居全国第一。
(二)海洋经济发展情况。近年来,我省海洋经济持续陕速发展,2008年,全省海洋生产总值为2677亿元,占全省GDP的12.47,(2005年为1077.7亿元,占全省GDP的8.06,);产业布局和结构不断优化,初步形成了以宁波、舟山为中心,温台、杭嘉为两翼的海洋经济发展新格局,海洋经济三次产业的比例从2005年的13.8:38:48.2调整为2008年的9:42:49。海洋产业综合实力、沿海基础设施以及要素支撑保障作用明显增强,具体体现在:
——港口航运业快速增长。“十一五”以来,已建成万吨级以上泊位47个,新增吞吐能
力17395万吨。到2008年底,全省沿海拥有万吨级以上深水泊位128个(不合洋山港区),港口通过能力5亿吨;全省运力总规模已达1291万载重吨,运力总量居全国各省市第3位。2008年,沿海港口完成货物吞吐量6.45亿吨,居全国第2位,其中宁波—舟山港达5.2亿吨;集装箱吞吐量达到1147万标准箱,居全国第4位,其中宁波—舟山港这1093万TEU,均已提前实现“十一五”规划纲要的目标。
——临港工业快速发展。石化、钢铁、修造船、重型机械、电力、水产品加工等为主的临港工业格局基本形成。宁波、乍浦两个临港石化专业园区初具规模,炼油、ABS、MDI、PX、PTA生产能力分别达到了2000万吨,年、80万吨,年、24万吨,年、65万吨,年、380万吨,年,炼化一体化的产业链初步形成。海洋新兴产业蓬勃发展,至2008年底,全省已建成海水淡化设施32套,产水能力达到7.7万立方米,日,海水利用装备制造企业发展到200多家,年产值达25亿元;全省海洋生物制药业年总产值超过30亿元,规模位居全国前列。2008年全省海洋旅游总收入1544亿元,同比增长19,;渔业经济总产出1293亿元,渔民人均纯收入11029元,分别比2005年增长33.7,和39.5,。
——沿海基础设施日趋改善。舟山大陆连岛工程、温州(洞头)半岛工程、杭州湾跨海大桥“三大对接工程”建设基本完成;华能玉环电厂6号机组、台州电厂五期3号机组、乐清电厂1、2号机组等270万千瓦机组按计划建成投产,已建成110千伏及以上高压输变电线路1702公里,变电容量1424万千伏安;曹娥江引水、舟山大陆引水二期等一批沿海地区重大水利设施建设工程进展顺利,综合交通体系和能源、水利等支撑体系初步形成。
——经济社会发展贡献度明_显提高。海洋资源开发加快推进,土地、水资源等要素支撑显著增强。至2008年底,全省用于临港工业、交通运输、渔业等海域确权面积累计达到123万亩;全省每年海涂围垦造地10万亩左右;每年直接利用海水120亿吨以上;涉海产业新增就业岗位180万个,对改善滔海地区民生起到了重要作用。
(三)海洋环境基本态势。我省近岸海域水质总体呈好转趋势,2006、2007、2008三年间,三类以上海水面积占3.09万平方公里内水(领海基线以内)的比例逐年提高,分别达到22.8,、38.2,、53.2,。2008年,长江和钱塘江污染物入海量同比分别下降了9.2,和55.0,,水质优良率上升,二类以上海水面积达到35.5,。但我省海域富营养化水平仍居全国前列,全国沿海省、区、市中排名第二,海水中主要污染物为无机氮和活性磷酸盐,超标率分别为77.9,和67.9,,严重富营养区主要分布在杭州湾、甬江口、象山港、椒江口、瓯江口和鳌江口 等港湾和河口海域,绝大部分海洋功能区水质未能达标。受此影响,我省近岸海域已成为全国赤潮发生最频繁的区域之一,2006--2008年,全省赤潮发生次数分别为33、40、29次,面积分别达到9100、8500、10725平方公里。陆源排污压力仍然很大,全省实施监测的29个陆源入海排污口中,89.7,存在不同程度的超标排放现象,主要超标污染物(或指标)为化学需氧量(CODCr)、磷酸盐、悬浮物和氨氮等;83,的排污口设置不符合海洋功能区划要求,半数以上排污口邻近海域生态环境质量处于差或极差状态。部分海域地形地貌和潮流动力情况发生变化,海湾、河口及滨海湿地生态系统多处于亚健康和不健康状态,生物种类减少,数量下降,群落结构异常,耐污品种增多,一些珍稀物种处于濒危状态。
二、近年来所做的主要工作
近些年,围绕实施“两创”总战略和省委、省政府的总体部署,保护海洋环境、发展海洋经济主要做了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一)统一思想认识,从战略和全局高度谋划好海洋经济发展。坚持把发展海洋经济作为缓解资源环境要素制约、拓展发展空间、推动产业转型升级、引领浙江经济在更高层次发展的战略重点之一,不断深化认识,谋划策略,完善举措,推进发展。2006年,在舟山召开了省海洋经济工作领导小组第三次全体会议,提出了“推进港口资源整合、临港工业和新兴产业发展、海洋资源优化配置和综合开发利用、海洋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进一步把发展潜力
转化为现实优势”的工作重点。2007年省第十二次党代会以来,按照省委“创业富民、创新强省”总战略的要求,开展了“建设港航强省,发展海洋经济”的重点课题调研,谋划新形势下的发展思路;相继举办了“海洋经济改革开放三十周年座谈会”、“全国‘海洋宣传日’浙江启动仪式”、“2008年东海生物资源增殖放流启动仪式”等大型活动,加大海洋宣传工作力度;同时,加强与国家海洋局、交通运输部、国家旅游局等国家部委以及长三角省(市)际间的沟通合作,在开放互动中把握区域竞合的主动权。经过近几年的发展,全省上下已逐步形成两大共识:一是“兴海强省”意识,沿海各地加大工作力度,落实政策措施,形成了备具特色的发展新思路,如宁波的“以港兴市、以市促港”、舟山的“创海洋文化名城,建海洋经济强市”、台州的“海上台州”、温州的“从瓯江时代迈向东海时代”等战略日益深入人心。二是“科学谋海”意识,统筹海洋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保护,把资源集约利用和生态环境保护的理念融入规划布局、招商引资、项目审批、工程建设等各个环节,着力构建资源环境保护调控产业发展方式的刚性机制,确保海洋经济可持续发展、海洋生态系统良性循环、海洋资源永续利用。
(二)强化规划引领,推动产业布局优化和重大项目实施。根据省主体功能区划和海洋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省政府及省有关部门编制出台了《浙江省海洋经济强省建设规划纲要》、《浙江省海洋功能区划(修编)》、《浙江省沿海港口布局规划》、《宁波—舟山港总体规划》、《浙江省滩涂围垦总体规划》、《浙江省碧海生态建设行动计划》、《环杭州湾产业带发展规划》、《温台沿海产业带发展规划》、《浙江省渔业发展规划》、《浙江省海岛基础设施建设规划》、《浙江省海水利用发展规划》、《浙江省近岸海域环境功能区划》等省级涉海规(区)划,通过规划的引领和控制,加快要素集聚,优化产业布局,减少近海污染。目前,以宁波航运、石化、钢铁、船舶,杭州海水淡化、海洋工程装备,舟山、温台船舶、生物制药,舟山、宁波海洋旅游,宁波、温台、嘉兴能源电力等优势产业为代表,一批重点海洋产业基地正在加快建设,“两带五区”的沿海产业空间格局逐步形成。加强重大涉海项目国际招商和土地、资金、水资源等要素保障,着力引进一批投资规模大、科技含量高、带动作用强、产品附加值高、环境影响小的项目,延伸产业链,形成产业集群优势。坚持把环境保护和资源节约摆在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首位,大力推进和应用清洁生产工艺,发展循环经济产业链,创新资源使用方式和机制,对符合我省优先发展目录的重大项目,强化政策扶持,完善审批服务。目前,三门核电一期已正式开工,台州炼化一体化项目基本确定,镇海炼化100万吨乙烯工程、中石油2000万吨炼油和120万吨乙烯工程、宁波临港钢铁基地等一批重点项目进展顺利,梅山保税港区已经国务院正式批准设立。
(三)加大投入力度,推进沿海基础设施建设。积极推进沿海及海岛重大基础设施建设,在“十一五”重大项目建设规划中,安排沿海及海岛重大基础设施项目总投资达3000多亿元,同时优化、调整、充实海洋经济和海洋环保重大项目库,重大项目纳入“三个千亿”工程行动计划和全省2009,2010年政府主导性重大项目计划。船陕港口建设和高等级航道改造。推进宁波—舟山港一体化进程,发挥港航在发展海洋经济中的龙头带动作用,“十一五”以来,全社会港航建设计划总投资251.2亿元,实际完成投资271亿元。重点保障以“三大对接工程”为标志的沿海交通、能源、水利、通讯等基础设施保障体系建设,进一步推动陆海经济联动发展。加强海洋防灾减灾体系建设,实施“强塘固房”、“标准渔港”和“渔船实时监控系统”等工程,初步形成海洋监测观测网络和赤潮、风暴潮应急预警机制,在保护海洋环境和减少海洋灾害损失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
(四)实施“科技兴海”,强化科技创新支撑能力。突出构筑科技创新载体和攻克关键共性技术两大重点,加大海洋科技投入,“十一五”以来,省级以上海洋科技经费投入超过8亿元,初步形成了政府、企业、社会共同投入发展海洋经济的良性运行机制。积聚海洋科研资源,成立了浙江省海洋开发研究院(浙江省海洋科技创新服务平台),组建了中国水产科学院海洋
贝类实验室,与大院名校、名牌企业共建的海洋科技创新载体达到32家。目前,全省已有涉海专业学科院校、科研院所28家,国家级海洋研发中心(重点实验室)4家,国家科技兴海示范基地(区)7家,省海洋科技园区3家,省级海洋高新技术企业18家,涉海科技企业3100余家,直接从事海洋科研人员达8300余人。围绕海水养殖、海产品加工、海水淡化、船舶修造、海洋装备、海洋能源、港口物流信息化等领域的关键技术,组织科技攻关,取得了明显成效,三年来共获得国家科技进步奖2项、省部级科技进步奖(创新成果奖)27项。围绕海洋生态环境保护和修复,实施了南麂列岛的中国南部沿海生物多样性管理、强潮海湾(三门湾)水动力数值模型应用研究、浙江红树林适植品种研究、东海区重要渔业资源调查及名优水产增养殖关键技术研究与示范等四大项目,取得了阶段性成果。
(五)加强监测监管,着力保护海洋生态环境。坚持陆海统筹,全面组织实施“浙江省碧海生态建设行动计划”,加强对各类排海污染源的监测和控制,改善海洋环境质量。
一是加强环境监测。全省沿海18个海洋环境监测机构成
立运行,初步形成了省、市、县三级海洋环境监测预报体系;全面开展近岸海域海水、生物、沉积物等海洋环境趋势性监测、重要海洋功能区(海水增养殖区、海洋自然保护区、排污口区及滨海旅游区)专项监测、重大污染事件应急监测、重大涉海工程监测评价、生态监控区与赤潮监控区监视(调查)监测等工作。2000年开始发布了省级、沿海市级海洋环境年度公报和各类海洋生态环境通报专报,并利用电视、网络等媒介平台于2005年率先在全国开展滨海旅游区环境质量试预报。
二是依法实施环境影响评价制度。开展海洋、海岸工程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重点监控围填海、修造船、海洋倾废等涉海项目。落实围填海工程环评听证制度和海洋工程“三同时”验收规程,全面实行项目现场勘察与公众听证。近两年来(累计核准(审核)海洋(海岸)工程建设项目221个,审批办理海洋倾倒许可证346个,批准倾倒疏浚物1564万立方米。
三是强化源头控制。陆海联动治理海洋污染,围绕流域水环境、工业点源污染、城镇生活污染、农村面源污染等四大重点,加强监督监管,完善环保基础设施建设,实施流域排污总量控制和削减机制等,狠抓陆源污染整治,较大幅度地减少了陆源污染物排海,2007、2008两年全省化学需氧量同比分别削减4.89,和4.51,。
四是积极推进区域合作。组织参与了“长三角近海海洋生态建设行动计划”,开展了乐清湾和舟山一宁波区域海洋环保合作。
(六)开展生态修复,养护海洋生物资源和环境。坚持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大力开展海洋生态环境修复和生物资源养护行动。一是实施“310海洋环境修复工程”(“十一五”期间,分别建设海洋保护区、增殖放流区、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备10个)。近两年来,仅省级就投入资金1500多万元,组织实施了60多个海洋生态环境专项项目,已建立了温州西门岛、舟山嵊泗马鞍列岛、宁波渔山列岛、普陀中街山列岛等四个国家级海洋特别保护区和温州铜盘岛、台州大陈列岛两个省级海洋生态特别保护区,建成了7个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和增殖放流区,完成了南麂列岛国家级海洋自然保护区功能分区和管理评估。二是开展大规模渔业资源增殖放流。2005,2008年,全省各级累计投入增殖放流资金8000万元,共增殖放流各类水产苗种10亿多尾(只)。据调查评估,增殖放流回捕率在10,以上,资源增效近7亿元,投入产出比达1:8.75,促进了资源恢复,改善了水域环境,直接推动了渔民增收;与农业部在象山、舟山等地联合举办渔业资源增殖活动,进一步扩大了社会影响,增强了社会公众的资源环境保护意识,取得了明显的经济、生态和社会效益。三是控制海洋渔业捕捞强度。加强渔政执法管理,实施捕捞渔民转产转业、伏季休渔等一系列措施,近年来国家和省累计拨付转产转业专项补助资金近1亿元,淘汰报废海洋捕捞渔船4859艘,帮助2.2万余捕捞渔民转产转业,从源头上控制捕捞能力的盲目增长,保护了渔业资源。
(七)严格执法管理,着力完善科学管海机制。
近年来,我省陆续颁布了《浙江省海洋环境保护条例》、《宁波市韭山列岛海洋生态自然保护区条例》、《象山港海洋环境和渔业资源保护条例》、《宁波市无居民海岛管理条例》、《浙江省海域使用管理办法》等一批地方性法规规章,配套出台了《浙江省涉海工程建设项目海洋环境影响评价管理规程(试行)》、《浙江省海域使用金征收管理暂行办法》、《关于加强无居民海岛管理工作的通知》、《关于科学开发利用滩涂资源的通知》等一批规范性文件,为依法保护和开发利用海洋资源提供了制度保障。参与实施了国家“908”专项(“近海海洋综合调查与评价”项目),开展了部分长江口及毗邻海域环境调查和全省入海陆源污染源调查与核定等工作,为科学管海提供依据。建立了省、市、县三级海洋功能区划体系,全面实施海域使用权证和有偿使用制度,初步规范了无居民海岛开发利用活动,建立了集中统一的无居民海岛利用项目审批机制和海洋环保协同监管机制,进一步完善海洋综合管理。强化海洋执法监察,开展专项执法行动,加强对涉海项目的动态监管,近三年来,共查处各类海洋违法案件720起,有效遏制了非法用海和破坏海洋生态环境等违法行为。
三、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发展方式还比较粗放。港口物流现代化、组织化水平偏低,石化等临港产业大项目引领和延伸不足;海运和船舶工业“散、小、低”的现象较为突出,受国际金融危机影响大;海洋高科技产业和生产性服务业发展滞后,重复建设和低端竞争现象较为严重。产业空间布局和资源利用方式不尽合理,深水岸线及其依托腹地资源利用效率不高,货主码头比例高达52.48,。全省离岸500米的近岸海域开发度已达70,,尚未开发的大多分散在交通不便、缺水缺电的偏远地区和小岛,海洋空间资源呈现区域性、结构性紧缺。
(二)生态环境压力和自然灾害影响日趋增大。尽管近海海域水质污染状况逐年好转,但中度和严重污染海域仍占50,左右,局部海域生态系统退化严重,所监测的13个重点入海排污口周边114平方公里海区内底栖生物灭失,杭州湾、乐清湾生物多样性指数逐年下降,赤潮爆发呈现频次高、区域广、延时长的趋势。台风、风暴潮、海上溢油等灾害和事故发生机率增加,灾损日趋严重。
(三)海洋管理的能力和手段还难以适应发展需要。管理力量相对薄弱,难以满足海域使用、无居民海岛、海洋倾废、环境保护、防灾减灾等不断增加的新任务要求,一些违法违规用海行为不能及时纠正。管理手段相对滞后,海洋管理技术支撑需要进一步加强,在线监控体系需要加快建设。另外,海洋管理体制机制也有待进一步理顺。
(四)渔民权益保障问题比较突出。沿海渔业水域被大量征占用,生产空间不断缩小,从2003,2008年期间,全省海水养殖面积累计减少了31.5万亩,近海50,60,的渔业(捕捞)水域已被规划作为港口、锚地、航道和海底管道,传统渔业面临严峻挑战。水域征占用及污染补(赔)偿、渔民就业及养老保障等机制尚未健全,渔民权益保障问题逐步凸显。
四、下一步工作打算
面对当前国际金融危机冲击和国内经济下行的严峻形势,认真谋划好今后一个时期我省海洋经济发展思路和重点,对于应对危机挑战,加快经济转型升级,促进我省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意义十分重大。近期,制定下发加快建设港航强省、大力发展海洋经济的政策意见,并积极筹备以省委、省政府名义召开“全省海洋经济暨港航强省建设工作会议”,总结我省海洋经济发展经验,分析存在问题,结合形势变化和“保增长、抓转型、重民生、促稳定”的工作主线,全面部署海洋经济发展和港航强省建设的工作任务。
(一)关于发展海洋经济的基本思路。以**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实施“创业富民、创新强省”总战略,紧紧围绕建设海洋经 济强省的战略目标,以港航建设为龙头,以发展新型临港产业为主线,以沿海产业带、城市群建设为主平台,强化基础设施和科技创新体系建设,加快经济转型升级,增强港航和临港产业的综合竞争力,构建海洋开发新格局;加强海洋综合管理和生态环境保护,完善海洋公
共服务,切实解决沿海地区重点民生问题,统筹区域、产业、资源开发与环境保护、经济发展与民生保障协调共进,进一步提高海洋经济发展水平,努力建设经济繁荣、社会和谐、环境友好的海上浙江。
(二)关于保护海洋环境、发展海洋经济的工作措施。进一步强化“保环境就是保发展”、“优化配置资源就是推动转型升级”的理念,把“集约用海、科技兴海、生态护海、依法治海”作为今后一个时期海洋工作的重点,主要抓好以下几方面工作。
一是加强规划的统筹和修编。按照省主体功能区划和海洋功能区划的总体要求,编制或修编《浙江省海岸带建设总体规划》、《浙江省海洋环境保护规划》、《浙江省无居民海岛保护与利用规划》、《浙江省滩涂围垦总体规划》等涉海规划,加强规划之间的有机衔接,强化规划的科学眭、引导性和控制性。按照环杭州湾、温台沿海两个产业带规划,进一步明确区块产业导向、环保要求和生态化改造路径,科学安排石化、电力、钢铁、船舶修造等涉海项目,引导各个区块和园区突出特色、优势互补、错位发展。
二是推进涉海产业结构调整。加快组织实施一批大型临港工业、交通、能源、滩涂围垦、渔港及其他涉海重大项目,推动我省海洋经济转型升级、跃上新台阶。抓住国家实施船舶、钢铁、石化等产业振兴计划的契机,加大对临港工业技术改造、节能减排、技术创新、产品创新等方面的引导扶持力度,推动企业结构调整和优化重组,淘汰落后产能,引导关联企业集聚发展;大力推行清洁生产,实行上中下游物质与能量逐级传递,资源循环使用,污染物减量限排的立体生态系统;建立海洋生态损害补偿制度,强化跟踪监管机制,通过提高排污成本,倒逼涉海产业转变发展方式。积极培育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经济效益高的现代物流、港航服务、海洋旅游以及海洋高新技术产业,发展高效生态现代渔业。
三是加强对涉海项目的监管。开展区域海洋资源环境承载力和发展潜力评价,细化备重要海域相关生态环境要求,实行差别化的海域管理制度,依法实施强制性保护、重点保护和优化准入。加强涉海工程项目环境准入和施工监理,探索制定实施化工、医药和热电力等重点污染行业区域准入机制;对部分污染严重或生态破坏较大的临港工业项目开展后评估,实施跟踪管理,发现问题及时解决。开展全省近岸海域水动力环境动态模型试验,科学划定适围区、限围区和禁围区,加强滩涂围垦项目的规划环评,推广生态环境影响小的围垦方式。
四是严格控制陆域污染源入海。继续推进“811”环境保护新三年行动计划,加快实施一批重点减排项目,建立严格的减排责任体系,着力改善入海水系水质。实施陆海同步监控,完善近岸海域水质环境功能区划,增加海岸工程建设项目禁止排放污染物种类;组织开展重要海域环境容量研究,制订并实施陆源污染物入海排放总量控制标准、降污减排方案及监督管理制度,加强对入江入海污染源的监督检查与执法监察,严禁污染物直接向江海转移。
五是增强海洋监测观测和预警处置能力。完善海洋环境监测预报体系,加强监视监测点位布设,扩大监控范围,提高监测能力,计划在沿海重要的入海排污口、海洋生态敏感区、增养殖区分年度投放在线监测浮标30个。加快编制台风、海啸、赤潮和突发性污损事故等海洋灾害防御规划,建设省和沿海备市、县三级海洋灾害预警报系统和应急响应处置系统(省财政每年安排一定资金用于海洋灾害预警报和应急处置能力建设。加快海洋环保技术研发和推广应用,重点突破海洋环境标准与评估技术、海岸带生态评估体系研究、污染物飘移扩散模型、海洋生态修复技术、典型环境污染防治技术等,强化科技支撑。加快组建全省涉海环境监视观测网络,整合监测资源,实现数据共享,提高工作效率。
六是创新海洋环保管理机制。进一步理顺涉海备部门工作职责,按照海陆统筹、资源共享、各负其责、协同配合的原则,加强涉海工程建设项目环评审批与“三同时”管理,完善海洋赤潮、风暴潮、重大海洋污损事件等应急处置联动机制,建立涉海环境联合执法监察机制和环境案件移送协作制度,强化海洋环保协同工作机制。建立健全海洋环境保护考核责任制,明确沿海各级政府作为海洋环保的责任主体,制定目标,落实措施,强化考核。扩大海
洋环保资金筹措渠道,加大对海洋生态环境保护建设的资金投入,稳定并逐步增加各级财政海洋环保专项,统筹优化使用,提高资金绩效。
七是加强开发保护海洋的宣传教育。通过举办“全国‘海洋宣传日?系列活动、海洋科技咨询、海洋专题会展等,大力宣传海洋是生命摇篮、资源宝库、蓝色国土等理念,强化海洋资源有限、环境容量有限等意识,促进广大群众认识海洋、关注海洋、善待海洋。定期向社会公布海洋环境质量状况,通报海洋环境污染信息,鼓励和支持公众参与海洋生态环境保护行动,保障公众对海洋环保工作的知情权、参与权和监督权。进一步发挥新闻媒介的舆论监督和导向作用,开展经常}生的海洋生态环境保护宣传工作,提高全社会的海洋环保意识和法制观念。
以上报告,请予审议。
转载请注明出处范文大全网 » 主要海洋产业发展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