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一:课桌有多长教学反思 《课桌有多长》教学设计
导读:就爱阅读网友为您分享以下“《课桌有多长》教学设计”资讯,希望对您有所帮助,感谢您对92to.com的支持!
《课桌有多长》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再次经历用不同方式测量同一物体长度的过程,体会建立统一度量单位的重要性。
2.认识厘米,体会厘米的实际意义。
3.初步学会用刻度尺测量物体和线的长度(限整厘米),能估计较小物体的长度。
教学重点:
认识长度单位“厘米”
教学难点:
能正确地用直尺测量物体的长度(限整厘米)。
教学过程:
一、【视频导入,激趣揭题】
1
1、观看视频
师:有三位同学在课前用自己喜欢的方法测量了课桌的长度,我们一起来看看(播放三段视频)
问:为什么同一张桌子,测量出的结果却不一样呢,
学生回答。
小结:看来测量的标准不同,所得的结果也就不同了。
现在我们需要一种标准的、同意的测量工具——尺子。
二)合作交流,认识厘米
1(说一说
(1)请同桌两人先商量一下用什么工具量,然后共同量一量你自己的课桌有多长。
(2)学生汇报。(学生可能会说:6枝铅笔长、3个文具盒长、4长??)
(3)讨论:大家的桌子都是一样的,为什么你们说的数却不同,要使量得的结果一样,怎么办,
师:看来测量的标准不同,所得的结果也就不同了。统一测量的工具非常重要,那你知道在日常生活中,人们一般用什么工具测量物体的长短呢,
我们需要一种标准的、统一的测量工具——尺子。
2、认识尺子
课前小研究(一):观察尺子,你都看到了什么,
介绍刻度、刻度线、厘米。
2
师:厘米是一种常用的长度单位,用它来测量物体的长度,今天我们就一起来认识厘米(板书:认识厘米)
三、【组织活动,探究新知】
1、认识1厘米。
小研究(二)说一说,尺子上从刻度0到刻度1是多长,你还能从尺子上找到这样长的一段吗,你有什么发现,
和同桌交流,汇报:尺子上从刻度0到刻度1是1厘米。
找尺子上其他的1厘米,谈发现
总结:相邻的两个数字之间的长度就是1厘米。
2、感知1厘米。
师:找到这么多1厘米,你能用手比划一下1厘米吗,(学生试着比划)
师:老师课前给大家发给你们那根短短的小棒就是1厘米,拿出来,用你的大拇指和食指轻轻夹住小棒,然后用另外一只手轻轻地把小棒抽出来,注意两个手指保持不动,看看中间的间隙有多长,这段间隙的长度就是1厘米,记住1厘米有多长。(学生操作)
师:闭上眼睛,想一想1厘米有多长,想起来了吗,
生比划,师验证,同桌再互相验证。
3、找生活中的1厘米。
师:在我们的身上或许多物体的长度、宽度或厚度大约是1厘米,你能找到这样的物体吗,
3
(学生找,汇报)
4、在尺子上找其他的长度。
师:刚刚大家知道从0刻度到1刻度的长度是1厘米,那么从0刻度到刻度2的长度是多少,(生回答:2厘米)
师:你是怎么知道的,
师:你还能在尺子上找到2厘米吗,说一说你是怎么找的, 师:你能找到3厘米吗,能快速找到5厘米吗,
师:你们找得这么快的窍门是什么,
总结:方法1:两个数字是几个大格就是几厘米。
方法2:用后面的数减去前面的数,得几就是几厘米。
四、【自学探究,寻找方法】
1、师:尺子还有一个作用——用来测量物体的长度,怎么测量呢,我们一起来看大屏幕。(播放视频)
师:想不想自己动手试着测量一下物体的长度,先估手中小棒的长度,再测量。
2、 拓展:断尺测量小棒。
师:周老师也想测量你手中的小棒。
师拿出尺子,故意发出惊叹:糟糕,尺子断了,看来这个尺子是用不成了,扔了吧,。
生:不用扔,可以用。
师:怎么用,
让学生教老师,激发学生探究欲望。
4
总结:谢谢你们,你们太能干了,竟然变废为宝,只要另选一个起点就可以了。
3、师:学会了吗,小熊迫不及待的开始测量了,同学们你们通过自学,一起判断小熊的方法对不对,
学生独立判断,小组交流,汇报交流结果。
五、【巩固练习,拓展延伸】
1、 学生快速说答案。
2、测量小棒的长度
六、画一条长4厘米的线
师:先画一个端点,端点与尺子的0刻度对齐,数出规定的长度,画出另一个端点,连接两个端点,所得图形就是规定长度的线段
学生试画5厘米长的线段
七、小结:测量儿歌
小朋友,要牢记,
测量物体要放平。
用直尺,量物体,
左端要和零对齐。
右端指向刻度几,
物体就是几厘米 。
板书设计:
5
课桌有多长
(认识厘米)
起点、刻度、刻度线、长度单位:厘米 cm
1厘米=1cm
课后反思:
在本节课的教学过程中,我始终把自己放在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指导者和合作者的地位,而学生始终都是一个发现者、探索者,充分发挥他们的学习主体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注重指导学生操作。让学生在动手操作中,通过自己的努力,主动地获取知识。
建立1厘米的实际长度的表象是本节课的重点,对二年级学生来说,这一环节的操作指导必须细致、严密、到位才能正确建立起1厘
米的长度观念。我是这样设计的:首先在尺子上找1厘米,再试着比划一厘米,然后用拇指和食指把1厘米的小棒夹住,再把小棒轻轻地抽出来,仔细观察拇指食指之间的缝隙大约是1厘米,再举起来自己看一看,闭上眼睛,想一想1厘米有多长,再次比划,老师验证、同桌验证,调整用手势表示1厘米。这样指导学生的操作,有条理,动作到位,学生在操作中感知、领悟,顺利建立起1厘米的长度观念,形成了技能。就是这样在往复用手势比量中来体现学生学习的主体
6
作用。
2、放手让学生探索,促进学生主动发展。
凡是学生能自己探索出来的决不包办代替,凡是心学生能独立发现的决不暗示。上课伊始,学生通过自己动手、动脑获得桌子的结论,这过程中我绝不作半点代替。在建立了1厘米的长度观念后接着进入认识几厘米这一环节,我放手让学生尝试在尺子上长出2厘米、3厘米长度,并说出道理,这一环节的学习,主要是考虑到学生能独立解决,因此教学时并没有作出任何暗示,而是让学生独立去找,学生在找的过程中发现两个数字之间有几个1厘米的,长度就是几厘米,这当中学生始终是知识的发现者。
总之,整个教学过程中,我把时间和空间放手交给学生,让他们通过观察、操作、独立思考、讨论、交流去获得数学知识,使学生得到主动发展。这节课的教学给我一个很大的启发:只要教师敢于放开呵护的双手,就会发现,孩子也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创造者。
百度搜索“就爱阅读”,专业资料,生活学习,尽在就爱阅读网92to.com,您的在线图书馆
7
范文二:课桌有多长教学反思
《课桌有多长》教学反思
王书妍
《课桌有多长》是测量学习的第二节内容,是让学生感受1厘米的长度,经历用不同的方法测量同一物体长度的过程,体会到统一度量单位的重要性——也就是用刻度尺测量物体。在本节课的教学中,首先让学生自己选择测量工具来测量自己课桌的长度,发现每人测量的都不一样,这时就引发学生思考,为什么都是课桌的长度,每人测量的却不一样呢?在小组的讨论中,孩子们发现是测量工具的不同引起的,这时引出了刻度尺。由于不少孩子之前见过刻度尺,为了让学生更好的认识,观察手中的刻度尺,看看刻度尺上都有什么。每个学生都认真观察到刻度尺上的刻度线,0刻度,数字等信息,这就为接下来学习测量物体打下基础。随后,让学生建立1厘米的表象的基础上,感知几厘米并做估测练习,然后观察图片,发现了一些问题:1.测量时没有从0刻度开始,而是从尺子的边缘开始。2.尺子和铅笔分离,没有对齐。这些问题都会导致测量结果的不准确,在学生的汇报中,学生发现并整改问题,从而真正掌握测量的方法,接着自己动手来测量自己铅笔的长度,在动手测量的过程中,本节课的一个难点是没有0刻度怎么画线。我同样放手让学生小组合作来探究,在小组的力量下,大部分学生能够画线。 在本节课的教学中,学生动手操作,自己认识尺子,用尺子进行测量。但也存在一些问题:一些后进学生还是不能用尺子准确测量物体的长度,能测量但不会画钱,画的线都是弯曲的,这是要加强训练的地方。
范文三:课桌有多长教学设计
《课桌有多长》教学设计
东湖一小 武志发
内容: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第二课《课桌有多长》。 课题: 课桌有多长 科目: 数学 课时: 1课时 一、案例背景
本课是北师大版数学二年级上册第六单元《观察与测量》的教学内容。本单元内容在全册教材中为学生建立起初步的空间观念,以他们的观察、操作活动拉近数学与日常生活的距离,从有别于数的另一个角度,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而“课桌有多长”则是学生在测量中首先从厘米引发的对测量的理解,包括对为什么测量,用什么测量,怎样测量和如何记录等都有一定的掌握,并在头脑中建立起最初的长度单位——厘米的空间概念,使学生能够自己估计出一定的长度,经历由知到识不断明确的过程。
二、教材分析
《课桌有多长》是北师大版数学二年级上册第六单元《观察与测量》的第二课时——认识厘米。本节课的学习是多种知识的综合,涉及数数、比较、估测、空间观念的形成和实践操作技能等,而且它的学习将为以后学习几何图形的其它知识奠定十分重要的基础。教材安排了多次实际测量活动,让学生在具体操作中,初步掌握测量方法。通过找一找、比一比、看一看、量一量等活动帮助学生充分感知1厘米的长度。在自主观察中认识新知,在动手实践中建构新知,提高学生的空间观念和估测能力。
三、学情分析
尺子对于二年级的学生来说并不陌生,在平时的学习中学生经常会用尺子进行连线、画直线;本班学生的知识储备也厚实,思维活跃,反应灵敏。课前我对学生的已有知识和经验进行了摸底,发现大部分学生对这部分知识非常感兴趣,能用身边熟悉的东西去测量物体的长度,但对长度单位的认识有些模糊,不知道用统一的单位去测量物体的长度,认识厘米,但是不了解厘米的意义;同时也发现大部分学生没有估计意识,不能准确估计物体的长度。
四、设计思路
尝试学习,认识尺子
自主探索,认识厘米
实践应用,学会测量
五、教学方法
情境教学、引导观察,在实际测量与交流中,经历用不同工具测量同一物体长度的过程,体会统一长度单位的重要性。 小组研讨、动手操作,在学习活动中,发展空间观念,同时体会到数学就在自己身边,培养学数学,用数学,爱数学的意识。 六、教学目标
1、认识厘米,体会厘米的实际意义。
2、初步培养学生的观察、操作、空间想象和推理能力。
3、能估计小物体的长度,会用刻度尺测量物体的长度。
1
七、重点难点
重点: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掌握测量的方法。
难点:掌握正确的测量方法,能在刻度尺上正确读出物体的长度。 八、教学过程
师生活动 设计意图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1、导入新课: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学习了《教室有多长》,你们
这一环节,先让学生还记得是怎样测量的吗,
观察、交流,教师再2、你们知道自己的课桌有多长吗,你们想知道吗,这节课老师和梳理、总结,尊重了同学们一起来测量课桌有多长。 学生的认知基础,培(板书:课桌有多长) 养了学生的观察能
3、请同学们用你喜欢的方式量一量你的课桌有多长, 力,同时又为建立1
厘米的长度概念打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测量。可能有:用手拃、用书量、用
下基础。 铅笔量、用尺子量等。
4、汇报讨论:汇报测量方法、数据,讨论方法和数据的相同和不 同之处。
二、自主学习,探究新知。
(一)观察直尺、揭示课题
1、为了统一测量结果,人们选择尺子作为测量工具。
2、让学生拿出自己的直尺观察直尺上都有些什么,
独立观察 同伴交流 3、组织汇报
通过汇报,引导学生认识:刻度线、刻度、0刻度、厘米等知
这一环节,引导学生识。
参与:在尺子上找出
1厘米;比划1厘米(二)认识厘米
的长度;找1厘米长 1、指出:从0刻度线到1刻度线之间的长度是1厘米,从1刻度
的物体等一系列活线到2刻度线之间的长度也是1厘米,接着让学生在尺子上找一找
动,使学生经历了1厘米。
“充分感知——丰
富表象——领悟内2、总结板书:
涵”的过程,帮助学 这节课我们认识到了一种测量长度的工具:尺子。认识到了一
生在头脑中建立了1个长度单位:厘米。厘米也可以写作cm。
厘米的长度概念,发
展了空间观念。 (三)测量方法
1、请学生说一说怎样使用尺子测量物体的长度。
0刻度对齐;物体的另一端对准刻度几就读几;正对着尺子观察,目光和尺子对齐;尺子要摆正,不要歪了。
2
2、测量长方体
出示白板课件中的长方体和尺子,师生讨论,说一说怎样测量。
(四)测量活动
1、出示活动内容
什么物体的长度大约是1厘米。
课桌有多长。
选择你喜欢的物体测量它的长度。
2、学生活动 学生讨论找出原因: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测量,教师巡视指导,让学生在活动中怎么会这样,起点逐渐掌握用尺子测量长度的方法。 位置对吗,无论讨
论是否能立刻给学3、学生汇报 生一个结果,起码每
学生汇报自己的测量数据和测量方法。 个学生都动脑筋思
在汇报中学生逐渐明晰:1厘米有多长;课桌有多长;学生喜欢考了这个问题,达到的、熟悉的物体有多长。 了讨论的目的——
参与、思考。这也就
是让他们先自己探
索获取信息的一种
途径,同时也培养了
合作意识。
三、巩固练习,拓展延伸。
1、美丽的石子 出示图片,请同学们看图读出三个美丽的石子的长度并说一说 怎样读数。 培养学生的应用意2、量一量,画一画 识和解决问题的能首先师生讨论怎样量线段,画线段。 力。 学生自主活动,量线段和画线段
展示,集体评议。
在解决问题的过程
3、爱心桥 中体验学习的乐趣
引导学生看照片,听故事,产生为山区孩子建一座爱心桥的愿和价值。 望。学生通过测量得出桥应有几厘米,再测量剪纸建好爱心桥。 设计旧尺测量,能够
很好的激活学生思4、赛跑 维,学生通过各种方通过观察和小组讨论,解决下列问题:
式的测量寻找到了(1)赛道的全长是 CM。
解决不同问题的各(2)小蜗牛已经爬了 CM,还剩 CM。
(3)请你再提出一个数学问题,并尝试解答。 种策略,活用知识,
增长智慧。
3
5、旧尺子
观察一把“旧尺子”,全班讨论,用它能测量出那几个整厘米
的长度。
四、自我总结,体验成功。
1、说一说这节课你有哪些收获。
2、送给大家一首关于测量的儿歌。
小朋友,要牢记, 及时地反思与总结,
测量真的不容易。 是教会学生自我提
用直尺,量物体, 高的一种学习方法。
左端要和零对齐,
右端指向刻度几,
物体就是几厘米。
七、板书设计
课桌有多长
长度单位:厘米,也可以写作CM。
八、教学反思
《课桌有多长》是(北师大版)二年级上册第六单元《观察与测量》的教学内容。本单元内容在全册教材中为学生建立起初步的空间观念,以他们的观察、操作活动拉近数学与日常生活的距离,从有别于数的另一个角度,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而“桌子有多长”则是学生在测量中首先从厘米引发的对测量的理解,包括对为什么测量,用什么测量,怎样测量和如何记录等都有一定的掌握,并在头脑中建立起最初的长度单位——厘米的空间概念,使学生能够自己估计出一定的长度,经历由知到识不断明确的过程。
本节课我是这样设计的:我让学生先用不同的方法测量课桌有多长,出现不同的答案,初步体会统一测量单位的必要性。接下来认识尺子,进而认识1厘米,体会1厘米有多长,接下来认识2厘米、5厘米。然后用尺子测量小棒的长度。认识尺子之后,是练习巩固。小熊测量同一支铅笔却出现不同答案时,由学生讨论找出原因:怎么会这样,起点位置对吗,无论讨论是否能立刻给学生一个结果,起码每个学生都动脑筋思考了这个问题,达到了讨论的目的——参与、思考。这也就是让他们先自己探索获取信息的一种途径,同时也培养了合作意识。此时,我再以一句简练、切中要害的话总结和提示,顺利地达到让每个学生理解和牢记的效果,比起教师限制学生活动,先做示范,再让学生模仿完成,要来得生动得多,积极得多。接着让学生估一估数学书上的线,再量一量 ,再画一条4厘米长的线。然后我引导学生学习测量不规则物体的方法,并用量一量你的小手掌有多长加以巩固。问题来源于生活,又到生活中去,最后我让学生小组合作量一量课桌有多长。再通过“爱心桥”、“蚂蚁搬豆”、“赛跑”、“旧尺子”这几个富有趣味和梯度的拓展活动提升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体验学习的乐趣和价值。
鉴于学生的认识,课堂上我尽量引导他们自己去发现问题,鼓励他们通过自己的观察、思考、合作探究来解决问题。培养他们在学习中的合作意识和探索精神,以及学会学习的
4
能力。结合学生的动手操作,充分调动起学习的主观能动性,使每个学生都融入其中,体
验到动脑的乐趣。
5
范文四:课桌有多长教学设计
课桌有多长教学设计
《课桌有多长》教学设计
——草河口镇中心学校 孙晓乐
教材分析:
《课桌有多长》是北师大版二年级上册数学第六单元第二节,课桌有多长教学设计。教材以学生感兴趣的活动入手,通过观察测量、动手操作等环节,使学生体会统一测量单位的必要性,认识厘米,学会用直尺测量物体的长度。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体会建立统一测量单位的必要性。
过程与方法:认识厘米及其意义。初步学会用刻度尺进行测量。 情感与态度:培养学生观察、操作的能力及估测意识。
教学重点:
认识长度单位厘米。
教学难点:
会用直尺正确测量物体的长度,教案《课桌有多长教学设计》(http://www.unjs.com)。
教学方法:
直观演示法、问题引导法、观察发现法、自主探索法、合作交流法 教学过程:
一、 活动导入:
请小朋友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测量课桌的长度,(板书测量结果) 观测测量结果,说一说为什么测量同样长的课桌,可是得到的结
果却不同呢,
二、 认一认。
1、 课件出示生活中常见的测量长度的工具。
2、 学生自由发言,说一说它们是在什么地方用到的。
三、 认识厘米。
1、 出示直尺,仔细观察。说说你发现了什么,小组合作交流完成
自读提示。
2、 学生汇报,全班交流。
3、 课件演示cm与厘米的关系。
4、 找出在我们身边什么东西的长大约是1厘米。
四、 量一量。
1、 小组讨论测量物体的方法。
2、 小组派代表上台边演示边讲解测量物体的方法。
3、 老师小结,白板演示测量物体的方法及过程。
4、 学生动手用直尺测量课桌的长度。全班订正。
五、 画一画。
1、 请学生在练习本上画一条4厘米长的线。
2、 在线的两端加上小点,防止它逃跑。认识线段。
3、 同志互相检查画得师傅准确。
六、 练习巩固。
1、 填空题。
2、 刮奖游戏(判断题)。
3、 估一估,量一量。
七、课堂总结。
范文五:《课桌有多长》教学设计
《课桌有多长》教学设计
西街小学 王小娟
教学内容:北师大版《义务教育教科书.数学》二年级上册第51——52页。 教材分析:
“厘米”是学生认识的第一个长度单位,它将为以后学习“米”和“分米”等长度单位做准备。在测量中,教材安排了丰富的测量活动,使学生体会到统一测量单位的必要性,在这个基础上引导学生认识长度单位“厘米”,体会“厘米”的实际意义,形成估测的意识,学习测量的技能。
学情分析:
一年级学生年龄虽小,但对尺子并不陌生,每个学生都见过尺子,从他们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出发,使学生知道尺子能用来做什么。比如说,可应用尺子来画直线,也可以用尺子来测量。但学生对1厘米有多长,怎样用厘米作单位来测量物体却了解得不多。
教学目标:
1. 经历用不同方式测量同一物体长度的过程,体会建立统一度量单位的必要性。
2. 认识厘米,体会厘米的实际意义。
3. 初步学会用刻度尺测量物体和线的长度(限整厘米),能估计较小物体的长度。
教学重点:认识长度单位“厘米”。
教学难点:能正确的用直尺测量物体的长度。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刚才我们的好朋友笑笑打来电话,说他们学校想购买一批和我们一样的课桌,问我们的课桌有多长?她想请同学们帮忙测量一下,你们愿意吗?
(设计意图:以学生喜欢的卡通人物笑笑打来电话为背景,创设“想购买和我们一样的课桌”的问题情境,在生动有趣的情境中提出课桌有多长的数学问,题激发学生强烈的探究欲望。)
二、合作交流,认识厘米
1.说一说
(1)请同桌两人先商量一下用什么工具量,然后共同量一量你自己的课桌有多长。
(2)学生汇报。
(3)讨论:大家的桌子都是一样的,为什么你们说的数却不同?要使量得的结果一样,怎么办?
师:看来,统一测量的工具非常重要,那你知道在日常生活中,人们一般用什么工具测量物体的长短呢?
(设计意图:通过学生自主测量活动,使学生体会到统一度量单位的必要性)
2.找一找
(1)认识刻度尺
①观察:尺子上都有些什么?
②学生汇报,认识刻度,并试着说一说尺子上的0表示什么意思。
③教师补充。
(2)认识1厘米
①认识1厘米。
师:从0刻度到1刻度之间的长度是1厘米。
引导学生在尺子上找一找1厘米,还有几刻度到几刻度之间的长度也是1厘米。(同桌互说)
②体会1厘米的实际长度。
a.用手势表示1厘米的长度。
b.找一找:什么东西的长度或厚度大约是1厘米?
(3)认识几厘米
①找一找:在尺子上找出2厘米3厘米4厘米......
②数一数:从3刻度到7刻度是几厘米?
③估一估: 4厘米大约有多长?7厘米大约有多长?10厘米大约有多长?(打手势)
(设计意图:在认识刻度尺的基础上先认识1厘米,再认识几厘米,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 通过用手势表示和找一找等活动,进一步加深学生对1厘米和几厘米的认识,逐步建立了长度观念,为后续学习其他长度单位奠定了基础。 )
三、动手操作,深化新知
1.量一量:请学生量出物体的长度并注意测量的方法。
2.课件演示测量方法。
3.判对错:小熊量的对吗?
4.完成课本51页“量一量它有多长” 。
5.完成课本51页“画一条长4厘米的线” 。
(设计意图:学生从用不同的工具测量课桌到用相同的工具测量,在操作中比较、分析、综合、抽象出事物的本质,得出结论,找出用尺子测量物体的方法,并能在自主探索中有所发现与创新。 )
四、全课小结
转载请注明出处范文大全网 » 课桌有多长教学反思《课桌有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