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一:重温民国老课本
重温民国老课本
民国老课本,无论是开明版本,还是商务版本,尽管岁 月流逝,但读来仍是韵味悠长,令人感慨万千。那套“商务 国语教科书”的老课本。该书初版于 1917 年,随后即风行 全国,十年间共销售七八千万册。这是一本文言教材,但选 材精当,文字凝练,读来没有丝毫苦涩感。 《勿贪多》 瓶中有果。儿伸手入瓶,取之满握。拳不能出。手痛心 急。大哭。母曰: “汝勿贪多,则拳可出矣。 ” 《文彦博》 文彦博少时,与群儿击球。球忽跃入树穴,群儿谋取之, 穴深,不能得。彦博以盆取水,灌入穴中。球遂浮出。 《不倒翁》 不倒翁,状似老人。头大。身短。须长。发秃。耳、目、 口、鼻皆全。上轻下重。以手推之,随倒随起。 《岁寒三友》 儿侍父, 立庭前, 见梅树着花, 松竹并茂。 儿问曰: “霜、 雪之时,他树多枯落,何以三者独否,”父曰: “其性皆耐 寒,与他树不同。古人称岁寒三友,即松、竹、梅也。 ” 《诚实童子》 卖柑者担筐入市,数柑坠于地。一童子在后见之,急拾 1
柑以还卖柑者。卖柑者曰: “童子诚实,可嘉也。 ”取二柑报 之,童子不受。 《敬老》 雪初止,路中泥滑。有老人,扶杖独行,失足仆地。一 童子趋而扶之。既起,取巾代拭衣履,问其所居,送之归家。 老人欲具饭饷之,童子曰: “恐家人盼我。 ”遂辞出。 《菊》 菊花盛开,清香四溢。其瓣如丝、如爪。其色或黄,或 白,或赭,或红,种类繁多。性耐寒,严霜既降,百花零落, 惟菊独盛。 《荷》 池中种荷,夏日开花,或红或白。荷梗直立,荷叶形圆。 茎横泥中,其名曰藕。藕有节,中有孔,断之有丝。 《桂》 庭中种桂,其叶常绿。秋时开花,或深黄,或淡黄。每 遇微风,浓香扑鼻,人咸爱之。花落,取以和糖,贮于瓶中, 虽历久而香甚烈。 《腌菜》 严霜屡下,园菜渐肥。取而曝之,俟略干,置缸中,腌 以盐。旬余,便可取食。若藏之于瓮,泥封其口,虽留至明 年,犹可食也。 《赵至》 2
赵至之父,以耕为业。至年十三,父令就塾读书。一日, 闻父叱牛声,掩面而泣。师问故。至曰: “予年少,未能奉 养,使老父不免劳苦,故自悲耳。 ” 《韩乐吾》 韩乐吾家素贫,又遭岁歉,其家余米仅二升。有友来告 急,欲分半与之,其妻曰: “若明日何,” 乐吾慨然曰: “吾 等是明日死,渠却是今日死。 ”竞分半与之。 《贪食之蝇》 瓷缸贮蜜,群蝇咸集。一蝇贪食不已,足为蜜胶,不能 脱。群蝇见之,皆飞去。贪食之蝇,遂死蜜中。 《糊纸窗》 农家小儿,揩拭窗格。糊以白纸,涂以桐油。纸能透明, 且不易碎。彼告我曰: “我家无钱买玻璃,故以此代之。 ” 《逐雀》 红日将下,打麦已完。小雀一群,纷集场上,觅食余粒。 数童子立门前,拍手噪逐之。雀闻人声,散入
林中。 《蜘蛛结网》 蜘蛛在檐下结网,既成。一蜻蜓飞过,误触网中。小儿 见之,持竿挑网,网破蜻蜓飞去。 《人影》 明月在天,儿行廊下,若有人蹑其后,大惧,奔告其姊。 姊曰: “此汝身之影也。汝立灯前,行日下,皆有影,岂忘
3
之耶,”儿乃悟。 《母羊求救》 童子出游。有母羊向之悲鸣,既前走,又屡顾。童子怪 之,随其后。至一池旁。见小羊堕水中,哀号方急。童子乃 握其角,提置岸上。母羊偕小羊欢跃而去。 《插秧》 大雨如注,田水骤满。既晴,数农夫,头带笠,入田插 秧。秧针出水,长二三寸,分列成行。 《乡人》 乡人种菜为业。每日晨起,担菜两筐,入城中,沿街唤 卖。人以其索价不二,菜又肥美,故争买之。乡人得钱,易 布与米,一家衣食,得以无缺。 《山之隐现 》 吾乡多山,其翠如画,天晴山现,天雨山隐,我问母曰 "山何以隐现"母曰"天晴无云故山现,天阴有云故山隐,云能 遮山,山不能动也" 《虹》 大雨初过,虹现云际,颜色美丽。儿见之,指以示母。 母曰: “雨止天霁,云未散尽。其中水气为日光所照,则反 映为虹。故朝时日在东,则虹现于西;夕时日在西,则虹现 于东。 ” 《职业》
4
猫捕鼠,犬守门,人无职业,不如猫犬。 《大雨》 午饭既毕,天气郁蒸,苍蝇纷飞庭前。少顷,大风陡起, 沙尘扑面。黑云自西北来,电光四射,雷声隆隆,大雨骤至, 沟浍皆盈。未几,雨霁,夕阳返照墙隅,豁然开爽,暑热尽 退。 《水仙花》 早春时,窗下置水仙一盆。父命二子,各作短文记之。 兄之文曰: “水仙为多年生之草。叶细长,有并行脉。茎生 于叶丛之间。花为伞形,其色白,别有杯形之副冠,色黄。 其地下茎为块状。 ”弟之文曰: “今有仙子,姿态楚楚。带袅, 裙长,凌波无语。名曰水仙,真无愧也~ ”父见之曰: “兄所 作,科学家之文,弟所作,文学家之文也。 ” 《杨柳》 杨柳,随处可种,临水尤宜。春初发叶,旋开黄花。及 春末,叶渐多。花中结实,细而黑。蕊落,有絮绽出,质轻 如棉,色白如雪,随风飞舞,散于各处。 《水》 地面之水,大者曰洋,其次曰海,海水弯入陆地,可 以泊舟者,曰海湾,亦曰港。大陆之上,有低地潴水者,曰 湖曰泊,其小者曰池。流通于地面之水为江河,在山间者, 为溪为涧,其自高处倾泻而下,遥望之,如悬空之布,是为
5
瀑布。 《雾景》 春日晓起,旭日未出。天色濛濛,似雨非雨,似阴非阴。 推窗远望,数尺之外,迷离莫辨。庐、舍、树、木,在若有 若无之间。如蒙薄罗,如隔疏帘。路上有行人,但闻人语, 不见人迹。余乃启户而出,行数十步,即觉细雨霏霏,沾衣 欲湿。行稍远,回望吾
家,已迷其处。此时余已入雾中矣。 顷之,雾散,日出,天清,气朗。
春日雾景,真奇观也。
范文二:民国老课本
民国老课本
@陈雪频:这是民国年间的初小教材。不到十岁的小孩子,就开始谈革命、共和、民主和自由,而且谈得很专业,至少比韩寒谈得专业。看到这样的教材,一半欣慰一半
惭愧:欣慰的是,
九十年前中国的小学教育水平已经很高了,我们的起点并不低;惭愧的是,九十年前小孩子都懂的常识,现在一群社会精英还搞不清楚!
民国小学课本,看了不禁哭泣!
偶尔看到几册印于民国十一年(即1922年)的线装小学课本,不禁震撼!不禁为当今的中国教育汗颜,不禁为中华民族未来深深忧虑!
民国年间,兵荒马乱,人心却淡定。人有信念,下有常识,小学课本集二者于一身。老课本的编著是民间的,无关君王军阀权贵,透着民众皮肤上的冷暖,不呼口号,不居高临下,不繁文缛节。仁、义、礼、智、信,情趣,家国之源、江山之远、永恒之义,多在平白明净的故事之中。
教育的最大功能是使生命产生敏感。翻阅这几册线装小书,景深里都是天地之悠悠。在此,我择其有图画有味道的几篇课文,配以拙文,分享于人,致敬民国童年。
第一课 《职业》
课文原文:猫捕鼠,犬守门,人无职
业,不如猫犬。
一十八字,道出生命的庄重。
进化的自然选择,适己而利人,善哉。
不可无职业,也不可职业乱窜。犬捕
鼠,多管闲事;猫看门,形同虚设。
世上职业千万,有需要就有职业;可
世上好职业只有一种:喜爱又能谋生。
各司其职,便能各尽所能;按劳分配,
或能走向按需分配。这些宏大的道理和主
义,猫犬不懂,却能身体力行。
第六课 《整洁》
课文原文:屠羲时曰:凡盥面,必以巾遮护衣领,卷束
两袖,勿令沾湿,栉发必使光整,勿令散乱。
教一件事,先教方法。道理在事体里,厚积薄发。据称
联合国一份文件用五种官方文字打印,中文最薄。
语言也可整洁。
外看是仪表,内中透情境。
一个人,一亿人从小“勿令沾湿,勿令散乱”,蕴蓄华
夏男儿的堂堂仪表。
第十一课 《友爱》
课文原文:徐湛之出行,与弟同
车。车轮忽折,路人来救。湛之令先
抱弟,然后自下。
寥寥数语,淡淡白描,人、事、
观点都有了。
众人平素相似,不一样在非常时
刻。危险、利益、困顿,最考验人。
这一课让我们看到什么呢?车与
路都得适时检修;路有不平,人施于
手;先救弱小,再自救。事小道理大,
放之于雪灾、地震、车祸、旱涝、战
乱而皆准。
道路决定车轮,车轮决定远方。
只是今夜城市车流里的广播正唱:心在远方,堵在路上。
第十五课 《投报》
课文原文:孙赵二女,同校读书。孙女得新书,持赠赵女。赵女取纸笔报之。
此册封三印有商务印书馆一段话:“教科书所言事实以家庭教育为主,兼及社会,皆日常习见习闻者。取材颇合儿童心理,书中间涉女子事,尤便男女共校之用??”
所以此课不只是讲孙赵二女的礼节,还在讲这个国度封建了几千年后另一半人的学堂梦想。她们是女童,她们是母亲。西方哲人曰:“一国之兴衰不是看一国之君,而是看一个个家庭的母亲。母亲哺乳了孩子,教育哺乳着母亲,谁哺乳教育呢?”
十年树木,木渐成林。光阴沉淀,积为年轮。 投桃报李,远古至今的绿色箴言。
第十六课 《不拾遗》
课文原文:王华行池畔,见地有遗金,华置金于水边,守其旁,待遗金者至,指还之。
夜不闭户,路不拾遗,是俗世温度计上的一个温暖时刻。在川流不息的路上,在更深人静的夜里,站着人世的荣耀。
民国那会儿,军阀运辄大打出手,城乡多见兵荒马乱。大道阡陌之间,草莽英雄,世相奔逐。偏偏那一日静静站着个叫王华的童子,他守在池畔,守着金子等一个陌生的路人。读者看到他的等待,千万个如他的童子一起等待。这个简单的故事,复制为民国国民生长的一则信念。
不以黄金为最贵的年代,就是黄金年代。
第十七课 《御侮》
鸠占鹊巢,一课藏谶。
这册课本出版十多年后,日寇军刀
割裂了大半个中国,那些用胸膛死死顶
住日本刺刀的汉子里,会有多少7、8岁
孩儿时读了这个故事,20出头投笔从戎
的血性男儿呢!
七十多年后,当我们再读这册课
本,在亘古如斯的夕阳下翻到“御侮”
这一页,仿佛读到了河山的密码。
真理常常是浅显的常识。真理或会
被许多主义形容,被各种标准困扰,而
常识,一目了然,随意地搁在青天下、
树枝间。
只是截取了其中的几篇,不知道各
位看了有何感受?
范文三:也说民国老课本
2012-10-26 ?? 商金林 ?? 中华读书报
上个世纪30年代初,由于进步的文艺受到民国当局的压制,书商们被迫多出教科书,使得“教科书”一度出得很乱。在开明书店老板章锡琛的鼓动下,叶圣陶也编写了一部《开明国语课本》,他在《我和儿童文学》一文中说:“在儿童文学方面,我还做过一件比较大的工作。在1932年,我花了整整一年时间,编写了一部《开明小学国语课本》,初小八册,高小四册,一共十二册,四百来篇课文。这四百来篇课文,形式和内容都很庞杂,大约有一半可以说是创作,另一半是有所依据的再创作,总之没有一篇是现成的,是抄来的。给孩子们编写语文课本,当然要着眼于培养他们的阅读能力和写作能力,因而教材必须符合语文训练的规律和程度。但是这还不够。小学生既是儿童,他们的语文课本必得是儿童文学,才能引起他们的兴趣,使他们乐于阅读,从而发展他们多方面的智慧。当时我编写这一部国语课本,就是这样想的。”《开明国语课本》配了丰子恺绘画,图文并茂,成了开明书店的“社传宝书”,解放前印了40多版。
《开明国语课本》第一个特点是编写指导思想纯正,不是为了灌输知识,应付考试,而是从社会对于教育的要求出发,讲求科学性,侧重于帮助学生掌握系统的学习方法。在“符合语文训练的规律和程度”的前题下,让学生得到实实在在的“教育”;不仅仅是培养阅读能力和写作能力,还要提高他们的思想素养,陶冶他们的心灵。因此课文的内容都与“儿童生活”相适应,采用做游戏、讲故事、介绍见闻、思考辨析等方式,由近及远,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给孩子传授的思想和信仰全都浸透在课文里,循循善诱,娓娓道来。语言是纯粹的白话,是亲切的“口语风”。以初小第一册为例,第一课《先生早》(先生早∕小朋友早);第二课《坐下来》(先生说∕小朋友∕坐下来);第三课《我讲话》(先生说∕我讲话∕小朋友听)。常言道“高楼大厦平地起”,初小一年级语文第一课最难写。《开明国语课本》是从“先生”和“小朋友”开始的,逐渐延伸到“家庭”、“日常生活”、“四时八节”、“民风民俗”、“社会公德”。随着年龄的增加,年级的递升,课文的内容越来越丰富,写到江河、湖泊、海洋、长城、陶瓷、甲古文、纸和印刷术、飞机和飞艇、不死药、地球、古代人类、孔庙和孔林、医学、宝藏等,扩展到自然、生物、地理、历史、医学、科学等各方面。知识丰富,视野开阔,行文活泼,都是小学生应该知道又乐于知道的。
《开明国语课本》第二个特点是从儿童的性情出发,用的是孩子们喜爱的口吻,处处彰显孩子们特有的童心、童贞和童趣。初小课文的主人公大多是天真的孩子,可爱极了,如:
《种痘》(初小第二册)
爸爸种豆,种在地上。
医生种痘,种在臂上。
弟弟对医生说:“这是我的臂,不是园地。
你种错了没有?”
医生说“大家要种痘,
种痘防天花。”
孩子们读了这么风趣的课文,既增加了知识,又培养了想象力、思辨的能力和观察的能力。高年级的课文也都用孩子们的视角来写,新颖灵动,富有情趣又不乏新意,请看高小第三册里的《三棵银杏树》:
我家屋后有一片空地,十丈见方的开阔,前边、右边沿着河,左边是人家的墙。三棵银杏树站在那里。一棵靠着右边,把影子投到河里。两棵在中央,并着肩,手牵着手似的,像两个亲密的朋友。
这三棵银杏树多大年纪了,没有人能够知道。我父亲说,他小的时候,树就有这么高大了,经过了三十年的岁月,似乎还是这么高大。
三棵树的正干都很直:枝干也是直的多,偶然有几枝屈曲得很古怪,像画幅上画的。每年冬天,赤裸的枝干上生出无数的小粒来。这些小粒渐渐长大,长得像牛、羊的奶头。
到了春天,绿叶从奶头似的部分伸展出来。我们欢喜地说道:“银杏树又穿上新衣裳了!”空地上有了这广大的绿荫,正是游戏的好场所;我们便在那里赛跑,唱歌,扮演狩猎的戏剧。经过的船只往往在右边那一棵的树荫下停泊,摇船的乘此吸一管烟或者煮一锅饭,这时候,一缕缕的烟便袅起来了。
银杏树的花太小了,很容易使人忽略。去年秋天,我一边拾银杏果,一边问父亲道:
“银杏树为什么不开花呢?”父亲笑道:“不开花哪里来的果?待来春留心看吧。”今年春天,我看见了银杏的花了,那是很可爱的、白里带点淡黄的小花。
……
《开明国语课本》第三个特色是对于各种文体,兼容博采。有“文艺性”的课文,也有“实用性”的课文。前者是为了了解“经典”,学会欣赏;后者是为了学会记日记、写信,写报告,写建议,写演讲稿,这是日常生活不可或缺的。比如初小第三册里的《孙中山先生》用的是“对话体”:
“这个人是谁?”
“孙中山先生。”
“孙中山先生是哪里人?”
“广东人。”
“孙中山先生做过什么事?”
“他要中国好,他同许多人立起中华民国来。”
“从前我们中国人叫中华民国吗?”
“当然不叫中华民国。我们说起中华民国,就该想到孙中山先生。”
四句“对话”,就把孙中山的主要功绩讲清楚了。
《开明国语课本》出版后,立即轰动了教育界和出版界,报刊连篇累牍地发表评论,称誉这套教科书的“形式和内容俱足称后起之秀,材料活泼隽趣,字里行间,流露天真气氛,颇合儿童脾胃。材料亦多不落窠臼,恰到好处。”教育部在审定的“批语”中说:这套课本“在我国小学教科书中创一新例”。黎锦熙在评语中说:“叶先生之文格与丰先生之画品,竟能使儿童化,而表现于此课本中,实小学教育前途之一异彩。”郑晓沧的评语中说:“富有艺术的意味”,“优美的情趣,随处可见”,“有许多课能引起儿童丰富的想象”。赵欲仁在评语中说叶、丰两先生“对于儿童文学与儿童艺术研究有素,即此可知本书的价值”,全书“颇合儿童学习心理。至每课课文,字句活泼,图画生动,意义浅显,亦足引起儿童阅读兴趣”。
范文四:民国老课本中的国学教育
2012年9月
榆林学院学报
第22卷第5期
Sept.2012JOURNALOFYULINUNIVERSITY
V01.22No.5
民国老课本中的国学教育
吕波雷磊
(榆林学院政法学院,陕西榆林719000)
摘要:国学教育是传承中华民族优秀思想文化学术传统、培养中华民族的民族意识和民族精神的教育。随着国内国学热的兴起,国学教育中也出现了一些不利于其发展的因素。本文试图通过对民国时期老课本的解读,考察民国时期初等教育中的国学教育的内容与形式特征,以期能对当代国学教育提供借鉴。
关键词:民国老课本;国学;国学教育
中图分类号:K825.4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8—3871(2012)05—0029—03国学教育是传承中华民族优秀思想文化学术传体系”。…狭义的国学一般被认为是中国传统的儒统、培养中华民族的民族意识和民族精神的教育。学。二是层次说:认为国学的外延应当拓宽,包括以当今的国学教育大多以传统儒学经典及诸子百家为下三个方面:“一是学问,以经典为主但是不限于儒主要内容,以大学开设国学班、中小学读经典的形式家,同时也应当包括诸子百家;--是艺术应包括在国进行。试图将国学教育纳入到现代教育之中。但学之中;三是技艺,比如体育、杂技等也应该纳入到是,在持续的国学热中,国学教育在现代教育体系与国学之中。”【21也有认为:“国学应该包括以下四个国学独立发展的夹缝中,处境极为微妙。因此,目前层次的内容:‘一是物质层面,如中国的饮食、中医国学教育嵌入现代教育体系的形式适当与否,教育药、茶酒、服饰等;--是技术层面,如武术、中医等;三的内容和对象匹配与否的讨论是十分必要的。一个是制度层面,如历代律令典章制度;四是精神层面,值得注意的现象是,与目前各种国学教育读本的冷如道德伦理标准、价值观等。”'【副虽然,关于国学的落相比较,民国老课本却得到了民众的极大追捧。界定尚无定论。笔者比较认同“国学是在中华民族本文试图通过对民国时期使用最广的教材进行解历史发展中形成的,以儒家思想为主要内容的,具有读,考察其在内容和形式等方面的特征,以其对当今中国特色的思想文化和学术体系。”【41并将在此基的国学教育有所借鉴。
础上探讨目前国学热下的国学教育。‘
一、国学及国学教育之兴起
20世纪90年代以后的中国,传统文化的讨论“国学”一词,最早是指古代的教育机关,即古日渐炽热,国学热也就由此兴起。进入到2l世纪代国家的最高学府。及至近代,这一词的内涵日益后,国学热再次掀起热潮,且范围更大、涉及面更广、丰富。目前,在学界众说纷纭,大体上有以下几种观参与人员更多,人们对待国学热的态度也更加科学、点:一是广义、狭义说:认为“国学可以分为广义和理性,国学热正进入到一个更全面、更理性、更成熟狭义两种,其中广义的国学指的是先秦的经典及诸的阶段。当然,其兴起除了因为国学自身蕴含的魅子学为根基,涵盖了两汉经学,魏晋玄学,隋唐佛学,力、国民经济的繁荣发展之外,还有就是政府及有关宋明理学和同时代的汉赋、六朝骈文,唐宋诗词,元部门对国学的重视、社会突出问题等一系列因素的典与明清小说并历代史学等一套完整的文化、学术
影响。其主要表现是国学研究机构增多、媒体的推
收稿日期:2012—05—22
作者简介:吕波(19醴一),男。陕西米脂人,榆林学院政法学院副教授,历史学硬士。
基金项目:榆林市科技局产学研合作项目。国学教育与书香榆林工程建设(编号2011SKJl4)”。
万方数据
?30?
榆#学院学报2012年第5期I尊第103期)
动,如和1930版的l:世界书局国语课本》。2011年,由庄俞、沈颐编著,出版于1912年的《共和国教科书?新国文>也以“2011最值得收藏与阅读的小学生课外读物”受到各大图书网站的推荐和热捧。
这些民国老课本为何如此受欢迎呢?
笔者以为,这些老课本中所透露出的国学教育,首先是贴切的教育。例如,他的开篇第一课就只有七个字;“先生,早。”“小朋友,早。”也许有人会觉得这有些过于简单了,但是在编写教材的叶圣陶看来,“开学那天,小朋友第一次来到学校,觉得什么都是新鲜而又陌生的。在校园里见到老师的时候会不知道该怎么办。”这个时候学生翻开课本就会看到书中已经给出了答案。那就是问老师好!老师如果是一个善于启发的人,在这个时候加以启发,教学就在简单、轻松、快乐的氛围里进行。¨1
早在1912年民国临时政府成立教育部,即公布了新的教育方针:“注重道德教育,……更加以美感教育完成其道德。”1929年的《国语课程标准纲要》中进一步要求选文要蕴含文学趣味,“因为少年时期的学生,正是心性活动的时候,读有兴趣的文章,方足以引人人胜。”这套由叶圣陶文、丰子恺插图的课本,就不仅文图优美,选题也独多自然与人、花鸟鱼虫之类,充满童趣和美好。如《田里的热度》、《我被缚住了》……几乎构成了一组儿童田园诗。
其次,老课本中的国学教育是适时地教育。1912年由庄俞、沈颐编写的《国文老课本》就清晰的展现了初等教育要适应儿童的心智和思维发展特征。在《新国文编辑大意》中,编纂者开宗明义指出:本书以养成共和国民之人格为目的,惟所有材料必求合于儿童心理,不为好高骛远之论。其中。初小部分四级应用于四个年级,从第一册的识字、习字开始到第四册的文章学习,循序渐进地向学生们展示了一个丰富多彩的世界。其中,第一册注重字、词的学习。如:第一课的《人》、第二课的《手足》这些都是为了让学生先从人开始了解。第二、三、四册分别
万方数据
?3l?
从基本常识、文学训导、道德培养等方面对学生进行教育。其中,不乏现代知识的学习和扩充,但知识的内容不但没有摈弃基本的人格的教育和养成,反而是有机的结合。中,以蓝姓项姓之间的联系。而反观现在的教材,为何屡遭批判?两个好友为例,蓝氏以至交之关系为由擅自拆阅项看似有标准实则没有标准。一会儿这个主题,一会氏的书信。项氏发现后,批评好友说,书信是隐私,儿那个主题,标准多了反而不知道遵循哪一条。作是文明国家的通例。偷看私信,不仅有损道德,也是品间相互呼应的东西太少,专注于方法技巧的应试
法律所不允许的。蓝氏听后,十分惭愧,急忙道歉。教育。‘91
这种课程安排,颇有授之以渔的同时,还要告诫一个时代有其独特的时代特征和需求。虽然民“渔”之社会和法律规范。生活之事无小事的教育,国老课本是适应民国国民教育的需求而产生的,但是在教授生活知识的同时,养成文明生活、道德生活
它却为我们展示了一个时代的教育典范。当今中国的习惯。
处于社会转型期,经济在发展、科技在腾飞,但国民北京十五中校长邰亚臣谈到这些课本带给他的教育却与之不完全协调。因此,我们更需要贯穿国感受时,也用了一个词:温暖。在他看来,这些跨越学教育的教材,而不仅仅是经典的全本或者是节选了70余年的老教材为何还能散发魅力,就是因为它本。这样的教材,是国学教育的需要,也是创建和谐的编写有一条清晰的线索贯穿始终,教材中渗透着社会的呼唤。
公平、正义、自由、爱与被爱等最基本的社会价值观,参考文献:
[1]曲殿斌.论国学与国学教育[J].白城师范学院学报,2009,(2).[2]胡伟希.国学热与国学的定位和前瞻[J].社会科学论坛,2008,(1).
[3]国学热的持续升温与值得思考的几个问题[J].暨南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1).
[4]国学教育热——对中国思想文化传统的新的认同[J].河南教育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
(4).
[5]关于国学教育问题——许结教授访谈录[J].语文教学与研究,2007,(4).[61经典诵读遍地开花国学究竞该如何学?[N].东南早报,2012—04—27.[7]叶圣陶.开明国语课本[M].北京: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05.[8]庄俞、沈颐.国文老课本[M].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2011.[9]民国老教材70年后突然走红[N].京华时报,2010一11—30.
(责任编辑:郭嫦林)
万方数据
民国老课本中的国学教育
作者:
作者单位:刊名:英文刊名:年,卷(期):
吕波, 雷磊
榆林学院政法学院,陕西榆林,719000榆林学院学报
Journal of Yulin College2012,22(5)
1.曲殿斌 论国学与国学教育 2009(02)
2.胡伟希 国学热与国学的定位和前瞻[期刊论文]-社会科学论坛 2008(01)
3.国学热的持续升温与值得思考的几个问题[期刊论文]-暨南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9(01)
4.国学教育热——对中国思想文化传统的新的认同[期刊论文]-河南教育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6(04)5.关于国学教育问题——许结教授访谈录 2007(04)6.经典诵读遍地开花国学究竟该如何学 20127.叶圣陶 开明国语课本 20058.庄俞;沈颐 国文老课本 20119.民国老教材70年后突然走红 2010
本文链接:http://d.wanfangdata.com.cn/Periodical_ylgdzkxxxb201205007.aspx
范文五:重印民国老课本:公民如何“修身”?
原版《共和国教科书·新修身》书影
在重印民国老课本的过程中,出版社常常望文生义,影印当年的公民课本或者常识课本。但是,标题中有“公民”和“常识”,未必就和公民常识有关,有时恰恰相反。1922年,修身科被公民科替代。1927年,南京国民政府成立,将本来推行于广东的党化教育推向全国。随后,中小学教育的“公民科”逐渐被“党义科”代替。……1932年,公民课程恢复,内容暗度陈仓,党义成为重要组成部分。再随后,“公民”又被“社会”取代。这种语言的政治学,后来奥威尔在《1984》里有过论述,即“新话”。
民国初年商务印书馆的《共和国教科书》,历久弥新。一百年后重新温习,非但没有过时之感,反而随处可见观念超前之处。这套教科书不太容易找到,值得庆幸的是,《读库》主持影印了其中两种,一为“新国文”课本及教授法(即教师参考用书),一为“新修身”课本及教授法。
对于民国老课本,今天的读者似乎更为偏重国文,习惯略过修身。这种“偏科”现象可以理解。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我们耳熟能详。但“天下”常常沦落(或上升?)为“天朝”,“国”常被“朝廷”代表,“家”为“王室”垄断。在“家天下”的格局里,皎皎者易污,以至“修身”成为“养生”。《共和国教科书·新修身》试图改变这一格局,将“修齐治平”更新为公民教育。在共和国时代,“修身”不仅与个人德性有关,更是关乎公民素质的养成。但参与公共生活没有成为国民与生俱来的“心灵的习性”,只有在后天的教育中才能习得公民素质,于是《共和国教科书·新修身》承担了这一重任。
“素质”常有被无限扩大化的趋势,一个人的所有言行都被归入到素质的范畴。如今中学的素质教育,被等同为琴棋书画的才艺教育。这种素质教育的结果,是培养大量文艺青年,与公民素质的习得毫无关系。否则,中国的王朝制度就是世界上最理想的制度。因为回顾中国历史,无论明君还是昏君,清官还是贪官,几乎都有一个共同的特长,即擅长琴棋书画。在应试教育的围追堵截之下,素质教育也已经被应试化,琴棋书画都与考级有关。
在应试教育下,学生只有两条出路,绝大多数服从,极少数叛逆,都与“独立”无关。服从者常常循规蹈矩,不必多说。极少数叛逆者中的大多数,仅到叛逆为止,或者经过青春期回归为循规蹈矩者,或者把不讲规则当做特立独行。只有一些“漏网之鱼”,在独立思考的同时又尊重程序和规则,兼有自由和法治的理念。
《共和国教科书·新修身》力图避免刚性的规训,同时注重规则意识的培养。初小部分在编辑大意中声明“故事多于训词,期合儿童心理”。
第一课《入学》的教授法,一方面强调学童要听从父母和先生之言,一方面又反复强调教员“不可过于严厉”,以至于让学童心生恐惧,失去活泼气象。在教材编写者的理念里,学童遵守规则,是以先生尊重学童为前提,师生在尊重规则的前提下互相尊重。学堂里的先生和学童是平等的,这种平等表现为先生躬身和学童交流,不是老师站在那里居高临下,让学童仰视才见。修身本来就不应是单向度的,在学童修身之前,先生需要身正为范。
公民素质的养成,不能通过强制方式,否则适得其反。绝对服从的教育,只能培养出顺民和暴民,两者往往合二为一。学校和学生的关系,复制了君主和臣民的结构。老师越为严格甚至越是苛刻,学生越是服从,如果老师尊重学生,学生反而认为老师可以“欺之以方”,形成恶性循环。
《共和国教科书·新修身》试图打破这种恶性循环,同时呈现人性之美和制度之美。人性之美,首先表现为尊重人性之差异。编写者强调儿童“人人有个性,绝不能众皆一律”,宜鼓励个性,以免儿童“失其天性之美”。即使学生违反规定,教员“颜色宜温和,语言宜诚恳”,同时要“以身作则”。甚至对于课上讲解时间,教授法也不做统一规定,“以学生不生厌倦之色为度”。
尊重人性之差异,不等于接受相对主义,将善与恶等量观之。教科书尤为鼓励人性之善,“友爱”而非“仇恨”贯穿始终。在书里,看不到无处不在的“假想敌”,看不到“非我族类,其心必异”,看不到“亡我之心不死的敌对势力”。同学之间友爱,家人之间友爱,国人与国人友爱,甚至不同国家的人、人与动物之间也是友爱。这种友爱出于人性之本能,又得到教育之鼓励,并非计算的产物,也不是以“仇恨”为前提,与“敢恨才敢爱”的观念截然不同。
人性之美,有赖于制度之美为保障。否则,所谓人性之美,只是一个虚构的理想国,只能远观,不能近身。制度之美,重在公民常识的习得。
在重印民国老课本的过程中,出版社常常望文生义,影印当年的公民课本或者常识课本。但是,标题中有“公民”和“常识”,未必就和公民常识有关,有时恰恰相反。1922年,修身科被公民科替代。1927年,南京国民政府成立,将本来推行于广东的党化教育推向全国。随后,中小学教育的“公民科”逐渐被“党义科”代替。但是,直接冠名为党义教育毕竟名不正、言不顺。1932年,公民课程恢复,内容暗度陈仓,党义成为重要组成部分。再随后,“公民”又被“社会”取代。
这种语言的政治学,后来奥威尔在《1984》里有过论述,即“新话”。恢复“公民”,比用“党义”取代“公民”更加高明。因为从名称上看,没有什么变化,但是内容已经从公民教育变成了党化教育。随后用“社会”取代“公民”,则是更进一步,加速对“公民”的遗忘。这种不动声色的“新话”,遮蔽了教育理念的根本性变化。
毕苑在《建造常识:教科书与近代中国文化转型》(福建教育出版社,2010年)里指出,“公民教育往往成为灌输党义知识、培养效忠政府观念的工具”。作者举例说明,有一种公民课本的课文是《信任政府》,文章结尾学生齐呼口号:“拥护我们的政府!信任我们的政府!政府努力替我们做事!政府努力实行三民主义!我们的政府万岁!”
即使不是直接的党义教育,南京国民政府时期的公民或者常识读本也与公民常识貌合神离。《世界书局模范公民训练册》在网上颇受好评,《读库》曾刊发文章盛赞此书。但是,世界书局早在20年代后期,就由广州分局出版政治宣传书籍,30年代世界书局的教科书更是以具有党化气息为特色。在这本1933年出版的模范公民训练册里,每篇课文的标题都是第一人称“我”,但以祈使语气为主,随处可见“要”和“不”,比如“我做事要很高兴很有乐趣”、“我吃了小亏不哭也不告诉先生”,“我”虽是主语,却只是一个被动的角色。这与后来的“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相似,更多的是一种道德训谕,与公民教育无关。即使有些篇章似乎和公民教育有关,也是南辕北辙,比如一篇课文的标题是“我不放弃选举权并且自由选举我所佩服的人”,这恰恰违反了公民常识,因为“放弃选举权”本身也属于公民权利。课文内容“我要选举体格强健的人”、“我要选举身体整洁的人”,这种选举与民主几乎没有什么关系,更像今天电视节目里的“选秀”。
《开明常识课本》的“常识”,更接近于后来常见的自然常识,以介绍百科知识为主,只是在第五册,讲到“学生自治会”和“会议规则”,所占比例极为有限。简而言之,对于1927年之后的公民或常识读本(以及其他科目的教科书),需要仔细甄别,不宜过度想象。比如1933年的《复兴公民教科书》,从编著者赵景深、校订者王云五、出版社商务印书馆来看,均是一时之选,但是在党化教育之下难以独善其身,第一册第一课就是《总理遗嘱的意义》。目前,只有南方周末和读库合作出版的《修身老课本》,将《共和国教科书》的制度部分选摘出来,堪称理想的公民读本。
《共和国教科书·新修身》注重制度之美,这不意味着许诺一个完美而遥远的乌托邦,而是重在阐述法治和民主之精义。讲到选举:“立宪政体,必有国会。由全体国民选举议员,以议国政。凡定法律,收赋税,必经国会议决,然后施行。”教授法指出,虽然学童尚不具有选举权和被选举权,但是未来将会行使这些权利,“安可不知之?”讲到自由,教授法澄清了两种自由之分,无法律之自由是野蛮自由,有法律之自由才是文明自由。法律需要经国会议决,否则为非法之法。国会议员需由全体国民选举,否则为非法之国会。
除了宏大的制度层面,《共和国教科书·新修身》在很多细节处也有精微的观察。讲到自助,提醒人民在专制之下会失去自助精神,养成依赖思维,主张人民自治自立,这种自助不同于以自力更生为名义的闭关锁国。讲到慈善,对“出钱是功德”的说法有所检讨,反对把捐钱等同于慈善。讲到公益,强调“两益”,不鼓励舍己为人:“损人利己,非也;损己利人,亦非也。”如是等等,不胜枚举。这套教科书并非无可挑剔,其中特别注重“尚武”和“国家主义”,有引向“军国教育”的危险。不过,与1927年之后的所谓公民读本相比,相当节制。
《共和国教科书》本是小学生课本,可惜此次影印版主要在知识阶层流传,几乎没有抵达最初的目标读者小学生。但这已经不是这套教科书能够承担的重任,不必苛求。(王晓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