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一:龙应台写给安德烈的信
孩子,我要求你读书用功,不是因为我要你跟别人比成绩,而是因为,我希望你将来会拥有选择的权利,选择有意义、有时间的工作,而不是被迫谋生。当你的工作在你心中有意义,你就有成就感。当你的工作给你时间,不剥夺你的生活,你就有尊严。成就感和尊严,给你快乐。
那天我问你,“你将来想做什么”,我注意到,你很不屑于回答我这个问题,所以跟我胡诌一通。是因为你们这个世代的人,对未来太自信,所以不屑与像我这一代人年轻时一样,讲究勤勤恳恳、如履薄冰,还是其实你们对于未来太没信心,所以假装出一种嘲讽和狂妄的姿态,来闪避我的追问?
我几乎要相信,你是在假装潇洒了。今天的青年人对于未来,潇洒得起来吗?前段时间,法国年轻人在街头呼喊抗议的镜头让全世界都震惊了:这不是上世纪60年代的青年为浪漫的抽象的革命理想上街呐喊—戴着花环、抱着吉他唱歌,这是21世纪的青年为了自己的现实生计在烦恼,在挣扎。
从我的21岁到你的21岁,人类的自杀率升高了60%。你刻意闪避我的问题,是因为21岁的你,还在读大学的你,也感受到现实的压力了吗?
从18岁开始失业的画家。
还记得我们在德国时遇见的那个画家—提摩吗?他从小爱画画,在气氛自由、不讲究竞争和排名的德国教育系统里,他一会儿学做外语(课程)翻译,一会儿学做锁匠,一会儿学做木工。毕业后找不到工
作,一年过去了,两年过去了,三年又过去了,现在,应该是多少年了?我也不记得,但是,当年他失业时只有18岁,今年他41岁了,仍旧失业,和母亲住在一起。
没事的时候,他就坐在临街的窗口,画着长颈鹿。在他笔下,长颈鹿的脖子从巴士顶伸出来,穿过飞机场,走进一个正在放映电影的戏院??它睁着睫毛长长的大眼,盯着一个小孩骑三轮车。
因为没有工作,所以他没能结婚,自然也没有小孩。事实上,他一直过着小孩的生活。可是,他的母亲已经快80岁了。我担不担心你将来变成提摩?老实说,是的,我也担心。
把你当“别人”并不容易,我记得我们那晚在阳台上的谈话。你说:“妈,你要清楚接受一个事实,就是你有一个极其平庸的儿子。”你坐在阳台的椅子里,背对着大海,手里点着一支烟。那是清晨3点。
朋友若看见你在我面前点烟,一定会用一种不可置信的眼光望向我,“他怎么能在母亲面前抽烟?你又怎能容许儿子在你面前抽烟?”
我认真地想过这问题。我不喜欢人家抽烟,因为我不喜欢烟的气味,更不喜欢我的儿子抽烟,因为抽烟可能给他带来致命的肺癌。可是,我的儿子已经21岁了,是一个独立自主的成人。是成人,就得为他自己的行为负责,也为他自己的错误承担后果。一旦接受了这个逻辑,他决定抽烟,我要如何“不准许”呢?我有什么权力或权威来约束他呢?
我看着你点烟,翘起腿,抽烟,吐出一团青雾,恨不得把烟从你嘴里拔出来,丢向大海。可是我在心里对自己说,“请记住,你面前
坐着一个成人,你得对他像对待天下所有其他成人一样。你不会把你朋友或一个陌生人嘴里的烟拔走,因此,你就不能把眼前这个人嘴里的烟拔走。他早已不是你的?孩子?,他是一个?别人?。”
青年的成长是一件不容易的事,大家都知道。但是,要抱着你、护着你长大的母亲学会“放手”,把你当某个程度的“别人”,也不容易啊!
我说,平庸?是什么意思?”
“我觉得我将来的事业一定比不上你,也比不上爸爸——你们俩都有博士学位。”听到这句话,我有点惊讶。
“我几乎可以确定我不太可能有爸爸的成就,更不可能有你的成就。我可能会变成一个很普通的人,有很普通的学历,很普通的职业,不太有钱,也没有名。一个最最平庸的人。”你捻熄了烟,“你会失望吗?”
现在我已忘了当时跟你怎么说的,说我不会失望,不管你做什么我都高兴,因为我爱你?或者很不以为然地跟你争辩“平庸”的哲学?或者很认真地试图说服你—你并不平庸,只是还没有找到真正的自己?
我不记得了。但是,我可以现在告诉你,如果你“平庸”,我是否“失望”。
对我最重要的,不是你有否成就,而是你是否快乐。而在现代的生活架构里,什么样的工作比较可能给你快乐?第一,它给你意义,你的工作不把你绑架,让你做工作的俘虏,第二,它给你时间,容许
你去充分体验生活。
至于金钱和名声,哪里是快乐的核心元素呢?假如横在你眼前的选择是到华尔街做银行经理或者到动物园做照顾狮子河马的管理员,而你是一个喜欢动物研究的人,我就完全不认为银行经理比较有成就,或者狮子河马的管理员“平庸”。每天为钱的数字起伏而紧张而斗争,很可能不如每天给大象洗澡,给河马刷牙。
当你的工作在你心目中有意义,你就有成就感。当你的工作给你时间,不剥夺你的生活,你就有尊严。成就感和尊严,给你快乐。我怕你变成画长颈鹿的提摩,不是因为他没钱没名,而是因为他找不到意义。我要求你读书用功,不是因为我要你跟别人比成就,而是因为,我希望你将来拥有更多选择的权利,选择有意义、有时间的工作,而不是被迫谋生。
范文二:安德烈的读后感
好词好句:(安德烈)
(1)虽然心中有爱,但是爱,冻结在经年累月的沉默里,好像藏着一个疼痛的伤口,没有纱布可绑。
(2)脸上早没有了可爱的“婴儿肥”,线条棱角分明,眼神宁静深沉。
(3)生活是抑郁的,人生是浪费的。可是整个社会,如果历史拉长来看,却是 在抑郁中逐渐成熟,在浪费中逐渐累积能量。
(19)人生像条大河,可能风景清丽,更可能惊涛骇浪,你需要的伴侣,最好是
那能够和你并肩立在船头,浅斟低唱两岸风光,同时更能在惊涛骇浪中紧紧握住
你的手不放的人。
读后感:
读《野火集》从此知道了龙应台,知道了原来有这样一种写作方式,有这样
一种批判精神可以通过笔端展现出来。还记得当时的震撼,以及在无数次的作文
中给我的启示。很敬佩这位女性,可能比起鲁迅比起更多的犀利笔触,龙应台是
温和的,但她却实实在在地活在我们这个世纪,就在我们的身边,所以更觉得亲
切,觉得真实。带给自己更多的尊敬。
读了龙应台的《亲爱的安德烈》,我有一种找到了知音的感觉,更有一种
振聋发聩的彻悟,书中那些关于父母与子女的关系的描写,那些新奇无比的教育
且见解独到的方式,令我耳目一新,那个既有成人的老道,又不乏孩子的偏激,
既睿智幽默,又不失天真烂漫的安德烈更是给我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
书中的安德烈的生活充满了乐趣,他喝酒、聊天、听歌、开Party、旅行……,
简直是五光十色,丰富多彩,再来看看我们现在的生活:早早地起床、匆匆忙忙
地上学、没完没了地做作业、上不完的各种补习班……,即使偶尔也有短暂的放
松和娱乐,也大多是来去匆匆,蜻蜓点水,从来无法尽兴,比起安德烈的自由和
惬意差得何止十万八千里……这难道就是东西方教育理念的不同吗?
多么希望我们的爸爸妈妈和老师们也能静下心来好好地读一读这本《亲爱的
安德烈》,看看安德烈们快乐的生活,学学龙应台那样贴心的母亲,把你们严肃
的爱变得温情一些,把你们古板的关怀变得更加亲切一点,给我们一点柔美的微
笑,给我们一点应有的尊重,那样,你们的孩子,你们的学生一定会变得比现在
灿烂很多,很多!
范文三:亲爱的安德烈读后感
亲爱的安德烈读后感
亲爱的安德烈我想这本书写的不仅是母子三年中通信的事,更多的却是对人生和对社会的思考。
这本书主要是讲安德烈十四岁的时候,龙应台离开欧洲,返回台湾,就任台北市首任文化局长。等她卸任回到儿子身边,安德烈已是一个一百八十四公分高的十八岁的小伙子,坐在桌子另一边,有一点“冷”地看着妈妈。他们是两代人,年龄相差三十年;他们也是两国人,中间横着东西文化。失去小男孩安安没关系,但龙应台一定要认识成熟的大学生安德烈。于是,母子俩用了三年时间互相通信。龙应台“认识了人生里第一个十八岁的人”,安德烈“也第一次认识了自己的母亲”。
从这本书中,我看到了对孩子的尊重和肯定是多么的重要:菲力浦在第34封信《独立宣言》中总结归纳出一个非常精辟的结论:欧洲人看人是看年龄的,只要满十四岁了,连老师也要用“您”来称呼学生。但是,中国的家长和老师却往往忽略孩子的年龄,而是刻意的去强调辈分、尊卑,不管孩子是不是已经长大了,只要站在爸爸、妈妈或是老师身边,他的身份就永远只能是“孩子”,永远不能得到尊重,永远只能选择服从。难道在中国人眼里,孩子只能算一个成人们随身携带的物件?顺着菲力浦的遭遇探究下去,我又发现了一点,那就是中国的父母在夸赞孩子时总是对他的父母说:“你的儿子真厉害!”,“你的女儿真棒!”……诸如此类,真是可笑,这到底在夸谁呢?由此看来,在东西方在对待孩子的观念真的有着巨大的差异。 安东尼的文字如此简单,像是高中的那些年月我们记下的日记,那么暧昧又游离;像是QQ上我们与挚友分享的悄悄话,那么纯真又难以捉摸;如果没有偶尔几句篇末感叹让我觉得些许想法还是很有深意,甚至可以当它就是一本名人的自传,人们会购买它是因为它诉说着他们所崇拜的名人的生平故事。然而尽管安东尼在机场偷偷窃喜并回答安检员自己是个小明星,他却仍然是个平凡人。
这样一个人,这样一些平凡的文字,这样一些周而复始的日常琐事,在安东尼的笔下有着一股恬静和不知名的安抚的力量。原来那些过往的年少,伤感的不只有自己;经历这一些青春叛逆故事的不只有自己;不只有自己因为某人暗示性的一句话开心了一个晚上无法睡去;不只有自己因为陷入一段无法自拔的想念而束手无策;不只有自己在寂寞的年年月月里仍然幻想着一些美好的人或事。
我和她是有一些区别的,我喜欢倾诉,总觉得快乐的事情应该与每个人分享,所以,我是很喜欢和爸爸妈妈聊天,他们知道了我的情况,也会很快乐,这就让我感受到父母其实很关心我,她们在倾听我的话,我们在一起学习,他们在陪伴我成长。
范文四:《亲爱的安德烈》读后感
《亲爱的安德烈》读后感
36封横跨上万公里数个城市的家书,贯穿了新与旧,左派与右派,流行文化与人文关怀,代表了母与子的世代价值观,集结成了《亲爱的安德烈》这本散文集。在这里,我看到了一种相濡以沫,对于理性,对于文明正义,对于教养的理直气壮,母与子的辈份关系,很纯粹的交流。
在这本书的序里,龙应台谈到18岁的安德烈:“我知道他爱我,但是,爱,不等于喜欢,爱,不等于认识。爱,其实是很多不喜欢,不认识,不沟通的借口,因为有爱,所以正常的沟通仿佛可以不必了。”“虽然心中有爱,但是爱,冻结在经年累月的沉默里,好像藏着一个疼痛的伤口,没有纱布可绑。”看到这些话,我立刻想起了自己的父母,想起了周围人与他们的父母之间的关系。我们明明都深爱着对方,却无法表达,无处述说。结果如此僵持度过,然后挥手带着对彼此的误解,走进自己的人生。我想着这应该是无数人正在经历或者已经经历过的事吧!读了这本书,让我更深刻的认识到,爱和情感,需要大声说出来,此刻沉默不在是金,唯有交流才能更好更深入的了解对方,才能减少我们与爱我们的父母亲人之间的误会与摩擦。人的一生是有限的,生命更是脆弱不堪的,也许不经意间便会发生不可挽回的悲剧,珍惜现在,互相了解,不要在自己的有生之年留下任何遗憾。然而,交流也是双方面的。这也需要父母与子女的共同努力。首先,交流要建立在一种平等的基础之上,同时一方的敞开心扉也需要得到对方的回应,只有这样才有继续交流的勇气与动力。在我看来,安德烈真的很幸运,他有一个愿意与他平等对话,重新认识的伟大的母亲。通过这种交流,不仅消除了他对母亲的误解,同时也让他对自己的人生,价值观的话题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在某些方面,我认为龙应台是一个成功的母亲。尽管横亘着中西方文化的差异,对于儿子的一些行为她能予以理解,对于儿子存在的问题她能及时指出,对于自己的一些错误能够坦然的承认与改正,她对儿子的爱是无私的,真挚的。她同意安德烈的“年少轻狂”的观点,对于“玩”,她认为不懂得玩是一种蛮严重的缺点。在她看来,“上一堂美学的课,不如让孩子自己在大自然里行走一天;教一百个钟点的建筑设计,不如让学生触摸几个古老的诚实;讲一百次文学写作的技巧,不如让写作者在市场里头弄脏自己的裤脚。玩可以说是天地间学问的根本。”虽然她和天底下其他母亲一样担心自己的儿子将来变成冬天的蟋蟀,一事无成,但他担心更多的是儿子的工作可以给他多少自由。对于儿子的生活,她更多的关心他的安逸与自由,给与他应有的尊重。当安德烈遭遇挫折时,龙应台会来安慰他,当他成功时,她会送上衷心祝贺,她既是安德烈的母亲,也是他最忠实的朋友。
我希望天下的父母都能像龙应台一般以平等的朋友姿态与自己的孩子交流,把你们严肃的爱变得温情一些,把你们古板的关怀变得更加亲切一些,给我们一点柔美的微笑,给我们一点应有的尊重。
范文五:亲爱的安德烈读后感
了解和沟通
—— 读《亲爱的安德烈》有感 陆陆续续地终于读完了龙应台《亲爱的安德烈》 。 《亲爱的安德烈》是由龙应 台和她的儿子安德烈之间的三十六封书信组成, 中间穿插了一些读者的来信。 龙 应台因为工作而与儿子几年未见, 再相见时, 两人已从亲密变得陌生。 为了增多 母子之间的联系, 拉近两人的距离, 龙妈妈邀请儿子以书信方式合写一个专栏, , 以便来了解儿子的想法、 内心到底在做什么打算, 以及为人母亲最求知道的—— 过得好还是不好?
《亲爱的安德烈》这本书讲的是一个母亲与自己儿子的不同的交往方式,是 一个母亲对于已经成年的孩子渐行渐远的那份不安, 那种迫切想要沟通与了解的 心情。 这种沟通方式使他们母子更好的了解彼此。 从他们的对话里, 我看到的龙 应台是一个爱儿子的普通母亲, 她在认真地了解、 认识儿子, 同事也在努力地解 释自己,三年的对话时成功的,母子都获得了巨大的幸福。
但我从他们的信件中也看到两代人的认识观、 价值观、 世界观有着很大的差 异。 龙应台生活在一个封闭的海边的渔村里, 十八岁那年她还不知道什么叫高速 公路、不知道什么叫下水道、没有进过音乐厅或美术馆、不知道垃圾是要处理 的……。 而安德烈的十八岁, 网络让他们拥有广泛的知识, 社会富裕使他们习惯 物质的追求和享受, 艺术和美的熏陶、 唾手可得。 可是他们讨论的话题涉及面却 很广, 比如:民族信仰、 政治运动和政治人物、 社会道德、 价值取向和职业规划、 生活习惯、个性发展、衰老、死亡以及恋爱问题等等,往往在同一个问题上他们 母子都存在很大差距, 有着不同的看法。 正是所谓的不同年代的教育和经历反映 出来了不同的理念。 尽管他们母子俩在很多方面都有分歧、 代购, 彼此有不同的 思想,但是他们都在思考、解剖,贯穿其中的是坦诚和爱。
龙应台给他的儿子足够的自由, 他们可以在同一个问题上各抒己见, 没有对 错, 他们相互尊重对方的成长背景和生活环境。 让我们觉得:龙应台不像是安德 烈的母亲, 她更像是安德烈的朋友, 一个愿意聆听的朋友, 在她眼里安德烈是一 个自由的人, 她无权强令他做什么。 龙应台这样的态度是的她的儿子可以无忧虑 地发表自己的看法, 她也因此更好地了解了自己的儿子的想法、 人生观和价值观。 这种宽容、 这种理解是的他彼此了解的更深, 更安慰了迷茫中的安德烈, 给了他
正确的指引方向。
安德烈是个幸运的人, 它是一个自由人, 安德烈的生活充满了乐趣, 她不像 其他的母亲给孩子制定了太多的不允许, 在她眼里, 孩子应该有自己的思想和行 为, 做母亲的无权干涉只能引导。 而当安德烈失落的时候, 她会安慰他, 鼓励他。 龙应台用书信的方式了解儿子的世界观和人生观、价值观,放下作为长辈 的架子,以一个朋友的方式与儿子交换彼此的想法,没有批判、没有责怪,更多 的只是理解和反驳, 还有安慰。 这正是我们要学习之处。 希望父母与孩子之间都 能够认识距离、 彼此沟通, 因为一切平等的对话必须建立在互相了解的基础之上。
宣叶君
转载请注明出处范文大全网 » 龙应台写给安德烈的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