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一:考场作文:以人为镜的小男孩
以人为镜的小男孩
济宁市兖州区第六中学? 柳凤霞
【考题回放】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有一个小孩走到杂货店的电话亭里,因为电话亭的门没有关好,所以店员可以听到他的话:“几天前,你们不是在报上登广告要招聘一个男孩子吗……噢,已经找到了?……这个孩子的工作还合适吗?……谢谢你,再见!”
那个店员看见那孩子走出电话亭,就说:“运气很坏吧,没得到这份工作。”
那孩子说:“你想错了,三天前我已经获得这份工作。我只是想知道,他们对我满意不满意。”
要求:①选准角度,自定立意;②自拟题目;③除诗歌外,文体不限;④文体特征鲜明。
【考题解析】
这是一道故事类新材料作文。此类作文题目,往往有很大的开放性,适合多角度立意。要写好本题,我们先来理清故事的主要对象,然后分清故事的主要和次要人物,从主要人物角度概括主要事件。材料的叙述对象有两个:一个是小男孩,一个是店员。很显然材料的主要人物是小男孩。故事的中心事件就是小男孩打电话,店员误认为他是找工作,其实小男孩是想通过聘用方的评价反省、提高自己。
找到了故事的叙述对象,我们就可以展开多角度立意。一般有几个叙述对象,就有几个立意角度。
我们先从小男孩角度思考。可以抓住小男孩说的关键句“我只是想知道,他们对我满意不满意”来立意。小男孩为什么会有这种做法呢?我们可以由果溯因,这一“果”可以多“因”,据此可以得出不同的立意。比如:借他人之镜明自己得失;做人应该追求最好的自己;借助别人的评价来反省、提高自己,追求完美的自我;学会在别人眼中看自己,方能攀上人生巅峰;不断反省、完善自我,才能取得更大的成功;愿意反省自己的人有未来;正视不足,静候花开;御风而行,飞得更远;不要过度在意别人的评价;对自己的工作负责任,态度认真;灵活地让思维转个弯;换种方式解决问题等。
再来从店员角度思考,店员只看表面,没有了解事情的真相,就说:“运气很坏吧,没得到这份工作。”店员仅凭表面主观臆测,对此,我们应该持否定态度。从此角度可有如下立意:不要主观臆测,盲下结论;不要只看表象,要明晰本质;做事情前需要慎重思考等。但这个角度的立意很显然不属于最佳角度。一般而言,从材料主要人物角度或材料整体生发的立意才属于最佳角度。
材料作文审题的关键是揣摩命题意图,准确把握材料的中心。如果把小男孩的做法理解为“谦虚”“不自信”“创新”“真诚”“居安思危”“具有忧患意识”等就是偏离题意的。
【拟题示例】
“以人为镜”“借外界丰满羽翼”“追求更好的自己”“学会在评价中成长”“御风而行,岂不远哉?”“耳听他言,严修己身”“让自省之花开在心田”“反思之泉,濯我心田”“恭听他心,谦信且行”“他眼识己,以臻完人”“莫要主观臆测”“莫为浮云遮望眼”“善于发现事物的本质”。
【考场佳作1】
借他人之眼看自己
一考生
俗话说的好:“当局者迷,旁观者清。”很多时候,我们可能会陷入迷局而看不清自己,是非对错有时也需要借他人之眼来判断。正如这个真诚的小男孩,作为一个局外人从别人的眼中来看自己的行为,得到的才会是真真正正的答案。所以,我们要学会借他人之眼看自己,从而提高自己。
借他人之眼看自己,无论好坏,赞美也好,批评也罢,我们应着重看的是这份真诚的答案。闻过则知错就改,闻赞则自勉加劝。而不是像宋荣子那样“举世誉之而不加劝,举世非之而不加沮”,我们还没有那么完美,也达不到如此“无所待”的境界。相反的,在这个现实的社会里,我们应该并且善于借他人之眼正确全面地审视自己并有所提高改进。
借他人之眼看自己,才能清楚全面地审视自身。齐王在邹忌的眼中看到了自己的错误愚昧,于是他下令奖赏那些“面刺寡人之过”“谤讥于市朝”的直言进谏之辈,这些人明亮的双眼照亮了齐王的内心,也点亮了一个国家的强大;唐太宗在魏征的眼中看到了自己治国的不足,于是他修身养性,约束自我,使得“智者尽其谋,勇者竭其力,仁者播其惠,信者效其忠”,魏征的双眼如同唐太宗治国处事的一面镜子,照清了太宗的优弊,也照出了“贞观之治”的太平盛世。
他们用其一生、以其一国告诉我们;借他人之眼看自己,我们才能扬己之长,补己之短,时刻提醒自己,约束自己,最终成就自己。
借他人之眼看自己,更需要闻过则喜、知错就改的勇气。“肉袒负荆,因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的廉颇,因他那知错就改的勇气,才成就了将相和的千古佳话。古之良将,无逾其功;古之良臣,无越其忠;古之耄耋,无过其志。这战无不胜的大将从他人的眼中看到了自己的狭隘,也恰恰因为这份知错就改的勇气更为他的传奇增添了浓墨重彩的一笔光辉。
借他人之眼看自己,从来都不是简单而说的一句话,它需要一颗真诚的心,一份知错就改的勇气,一种闻过则喜的美德。现代社会,浮华万千,莫要让自己迷失在自我中。时时问问自己,是否还是那个纯真善良的自己。
借他人之眼看自己,我只求自己仍坚守着最本真的模样。即使有错,若及时改正,又有何妨?或许在别人眼中也能看见一个更好的自己,不是吗?
【点评】
本文思路畅达,说理透彻。文章开篇由俗语和材料引出论点,接着分别论述“借他人之眼看自己”的意义和方法,逐层深入。作者选取齐王、唐太宗善于纳谏和廉颇知错就改的事例,分析推理,事理并重,有力地阐述了所持观点,令人信服。
【考场佳作2】
省视吾身,让生命如繁花般绽放
一考生
白岩松说:理性思考,反省自己是进步的开始。省视吾身,并不意味着对自身价值的全盘否定与肯定,相反,它是一种相对意义上的前行。在你不断进行自我解剖、自我反省之时,就已然越过了生命的瓶颈期,迎来了一片广阔的新天地。
故事中的小男孩借他人的口吻,询问自己工作中的表现,这何尝不是一种智慧的方式?以他人对自己的评价与看法,从而不断省视自己,修整自身轨迹,以使自己渐入佳境。
陈安之说:“成功的起始点乃自我分析,成功的秘诀则是自我反省。”百度创始人李彦宏正是靠反省成就了百度,成就了自己。那个年代,他在美国受到的是轻视甚至无视的待遇,而这也正是让他反省、让他进步的不竭动力。有人说:“当你的才华还不足以支撑你的位置时,必然会受到外界的质疑,他人的指点又何尝不能成为你自省自励的动力呢?”倘若乐嘉在穷困潦倒、受人轻视之时只一味仇恨而放弃反省自身,他又如何能成长为万人的精神导师?倘若陈坤在受到舆论质疑时只知苍白地辩驳,不知省视自身,以能力说话,他又如何成长为今天的超级男星?
省视自身,需要的是勇气和不达目的誓不罢休的精神,切不可只做表面文章,省视自身须达灵魂深处,应该毫不迟疑地袒露自己的内心,不怕痛,不怕出丑。然后带着洒脱与豁达,坚定地完善自己,走向远方。
巴金先生在《忏悔录》中说道:**十年,给你我留下了惨痛的教训。有人畏畏缩缩,不敢出手,可还是有人大义凛然,不怕痛,敢于狠狠地剖出自己的内心。如果反省得如此悲壮,那么悲伤的过去,无论是被深埋于历史,还是暴露于阳光,都将不再令人痛彻心扉。
一个人对省视吾身的拒绝,意味着这个人的毁灭;一个国家对省视吾身的拒绝,意味着这个国家的毁灭。跪着的德国远比站着的日本高大。勃兰特总理的惊天一跪,让世人看到了德国省视自己的举动,德国因为直面过去,获得了邻国的宽容和国际社会的接纳,受到世人的尊重,这就是省视的伟大力量。而日本否定二战,歪曲历史,不敢省视过去,必将受到他国的唾弃。
“只有自己深深痛过,才能体会别人的痛,于是难得自我反省。”席绢如是说。人无完人,不论何时何地,我们都应该省视吾身,让生命如繁花般绽放。
【点评】
本文最大的特点是深刻。一是表现在立意上。作者对材料内涵把握准确,从“省视吾身”角度立意,立意深刻。二是表现在论述上。作者先论述省视吾身对个人的作用,然后再论述对国家的作用;先论述“省视吾身”的意义,再论述“省视吾身”的方法,论述深刻。文章引用西塞罗、李彦宏、巴金、尼采的名句,看似信手拈来却又恰到好处。
范文二:“以人为镜”——我们是如何进行自我评价的
“以人为镜”——我们是如何进行自我评价的
引用地址:http://www.xici.net/d97361770.htm?[复制地址│分享到↓new 分享到QQ空间
分享到豆瓣网
分享到新浪微博
分享到搜狐微博
分享到人人网
分享到开心网
分享到51社区
] 返回[树熊俱乐部]??关闭窗口?|?隐藏边栏
13648249
隧道中的历程 发表于:09-08-26 03:23 [只看该作者]
每个人都免不了要推销自己,在社会上扮演一定的角色,而推销是否成功,关键在于我们能否正确的认识和评价自己。那么,我们是如何进行自我评价的呢?
“以人为镜”是人们获得自我评价的主要途径。人们总是以周围人们对自己的评价为依据,参照父母、教师、同伴对自己的评价来估价自己。美国心理学家库利认为,周围人们的评价就像一面镜子,我们从这面镜子里看到自己是什么,怎么样。当然,并不是每个人的评价都会对我们产生影响,也不是每个人对我们的评价都同等重要。我们总是将别人对自己的评价进行整合,从而形成自我评价,那些经常出现的评价、那些我们比较重视的评价就成为自我评价的主要内容。
然而,绝对平面的“镜面”是不存在的,任何人对我们的评价都难免受他们自己的个性、生活阅历、认识水平和与我们的关系亲疏的影响。邹忌给齐王讲的那个故事也就是这个道理:“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妾之美我者,畏我也;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事实上也确实如此,别人对我们的评价犹如“哈哈镜”,有的正确,有的歪曲,有的歪曲得多,有的歪曲得少,哪些客观哪些失真,关键还靠我们自己去辨别。
同时,我们也并不是一面“平面镜”,我们在整合别人对自己的评价的同时,已经用了“折射”技术,对别人的评价进行了加工。而加工的结果,是歪曲得更厉害了,还是比较客观了,也受我们自己的主观因素的影响。苏东坡感慨说:“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我们在进行自我评价时免不了渗入感情成分,那些比较顺耳的表扬之词往往更容易为我们接受,而那些逆耳的批评则往往为我们所排斥。
俗话说:“人贵自知。”生活的面貌是由我们自己塑造的。我们要学会接受自己,看清自己的长处和短处,既不否定自己的优势,也不讳言自己的缺陷。正确的评价自己,才能为自己找准人生的坐标,为自己准确的定位,从而获得成功和幸福。
范文三:以人为镜是律己为公的自明之道
张大文:1991年被评为全国模范教师并被授予国家级“人民教师”奖章。1992年被评为上海市特级教师。现为复旦大学附中特级教师,华东师范大学、华中师范大学兼职教授。已发表文学作品1000万字左右。
话说当日寇准听了张咏“《霍光传》不可不读”这句话,虽然“归取其传读之”,却不是马上能够读到“不学亡(通“无”)术”四个字的。因为《霍光传》里根本没有这四个字。原来,在班固《汉书》中,完整的说法是:《霍光金日?(dī)传》)。但是,读完《金日?传》,还是读不到这四个字。原来,这四个字在相当于《史记》中“太史公曰”的“赞曰”里面,说霍光“拥昭立宣,光为师保,虽周公、阿衡,何以加此!然光不学亡术,暗于大体,阴妻邪谋,立女为后,湛弱盈溢之欲,以增颠覆之祸,死才三年,宗族诛夷,哀哉”――也就是说,寇准要把整篇传读完,读到班固对霍光的直接评价时,才领悟到班固一针见血的警世之言的教育力量,从而体会到张咏在谈言微中已把文章做足的良苦用心。从此,他一定发誓不做“暗于大体”不学无术之人,而要做明于国事的善于谋划之人。这里从《寇准传》所选《智退契丹》一节,便是明证。
当时契丹侵扰北宋的路线图,用文中的话来说,先是“掠深、祁间”,后是“围瀛州,直犯贝、魏”;用现今的地名来说,都在河北境内,先是在安平、深泽一带,后是在沧州、清河、魏县一线,已经直逼河南澶州(濮阳)。才有文中“急书一夕凡五至”的说法。
那么,在这样的紧急关头,寇准为什么能置信不顾,饮笑自如,而且在第二天从容应答宋真宗的责问,说是“陛下欲了此,不过五日尔”呢?原来,从宋朝陈师道所撰的《后山谈丛》一书所披露的寇准上真宗之奏章中可知他的用兵大略业已付诸实践。针对上述契丹游骑扰掠的两个地段,寇准已在下列三个地带屯兵待战:
一是针对安平、深泽一带的契丹游骑,已在其北面和西面布置重兵,形成蠡县――定州――正定三点一线的半包围圈,严密监视其东南面的敌情动向。
二是针对沧州至魏县的南北一线的契丹内寇的频频南窜,已在邢台――永平――清河三点一线横截来犯之敌,既可与北方蠡县至正定的军队呼应,形成南北夹击之势,又可转身与南方的军队配合,使敌兵腹背受击。
三是针对北方敌兵聚集河北南部魏县,企图与河南北部的散兵游勇集结,从而进犯北宋国都汴州(开封)的敌情活动趋向,已在大名――澶州――滑县三点一线布置重兵严防,既保卫京城,又可与邢台方面呼应。
以上是《后山谈丛》所载寇准上真宗奏章之大略,远比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和王得臣《尘史》所载详尽、完整,充分体现了寇准忧国忧民之心及其在军事、政治方面的卓越才能。对于寇准如何在张咏的指导下,努力远离“不学无术”的具体情况,我们不得其详;但是,这样一个战略战术安排,说明已经远离“暗于大体”,则是没有任何异议的。而且,这里节选的《智退契丹》一文,已足资说明他听了张咏的话,看了《霍光传》,一直以人为镜,律己为公,一路走来,已经成为一面旗帜了!
在他看来,所谓“急书一夕凡五至”,只是逼使真宗御驾亲征以取胜的机会提早到来而已,这就是“饮笑自如”的原因所在。在三条战线布置停当的前提下,只要真宗渡过黄河,出现在澶州北城门楼,我们的军民便会踊跃欢呼,稳操胜券,敌兵便会陷于孤立,相惊失色,溃不成军,不堪一击。
所以,关键是在“逼”字上下功夫。因为真宗自己是不愿意去的,而且还有一股势力投其所好,在他耳旁出馊主意。对此,寇准先是晓以大义,争取多数,力斥退守南京、成都之策完全是背弃宗庙社稷,如是则天下不可复保矣;后是争取烈武王高琼的支持,由他指挥卫士进辇,逼迫真宗渡河,取得预期的效果,也许还不到五天哩!
在这里,寇准在大处的战略安排,步步为营,胸有成竹,在小处的办事技巧,欲扬先抑,以退为进,无不显示了他那超人的智慧的力量。而这种力量的自我培养同深谙张咏早年的关照是密不可分的。张咏当年对寇准的弱点是一眼看穿的。他对同僚直截了当地说他“学术不足”,对寇准则是委婉含蓄地要他找《霍光传》来读,才在最后的“赞曰”里面找到四个字对号入座,就此一口咬住不放,竟成为自明之道。这种执著的精神是永远值得后人学习的!
范文四:以人为镜 以古为鉴——读宗臣的《报刘一丈书》
《报刘一丈书》是宗臣的代表作。作者宗臣(1525--1560),字子相,号方城,江苏兴化县人。他幼年时就很聪明,嘉靖二十九年中进士,任过刑部主事、吏部考官等官职。为人性格耿介,不依附权贵。他生活时代,正是严嵩父子当国,他们权侵朝野,陷害忠良。杨继盛因弹劾严嵩十大奸罪,下狱受酷刑而死。宗臣不避斧钺,挺身而出,亲率王世祯等人,脱下自己衣袍,盖在杨的身上,并撰文哭祭杨继盛。当时在严嵩父子的淫威下,许多士大夫丧失了廉耻气节,纷纷投入严氏的卵翼,而宗臣则傲古凌腾,不向权贵摧眉折腰。《报刘一丈书》正是宗臣为人的真实写照。宗臣是后七子之一,著有《宗子相先生集》。宗臣的散文很少摹拟堆砌习气,其散文成就在后七子中比较突出。
《报刘一丈书》是答复刘一丈的一封书信。“刘一丈”,名介,字国珍,号墀石。“一”,表排行居长,即老大。“丈”,是对男性长辈的尊称。刘一丈,即一个名叫刘介的长者,排行老大。也是江苏兴化人,与宗臣家有世交,与宗臣父亲厚交40余年。因宗、刘两家有这样亲密的关系,所以在《报刘一丈书》中,推心置腹地谈了自己对世俗的看法,大胆揭露了相府中的丑事,真正表达了对刘一丈的深情厚意。《报刘一丈书》是一篇书信体优秀散文,全文四段,共分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第1自然段)是书信的开头部分,写的是客套话,作者以晚辈的身份、恭敬的口气,感谢刘一丈的来信、馈赠,并对其念及老父深表谢意。“数千里之外,得长者时赐一书,以慰长想,即亦甚幸矣。何至更辱馈遗(wei4),则不才益将何以报焉。”“长者”,年纪大的长辈,指刘一丈。“馈遗”,指馈赠的礼物。“不才”,无才,自谦之词。(我在几千里外,常收到您的来信,以安慰我长久的思念之情,这已经是十分幸运的了。何况又承蒙你赠送我礼物,这样我更不知如何报答您了。)“书中情意甚殷,即长者之不忘老父,知老父之念长者深也。”“殷”,深厚的意思。“即”,由此可见。(您信中情谊十分深厚,由此可见您没有忘记我的老父亲,我也理解我父亲深深怀念您了)。这里清楚交待了宗臣老父亲与刘一丈的深厚情谊。正因如此关系密切,宗臣在信中才能对刘一丈无一保留地尽吐激愤。
第二部分(第2、3、4自然段)是信的中心部分。作者针对刘一丈来信中“上下相孚,才德称位”这八个字来发议论,引出自责,借题发挥,字字矢弊。
第2段,“至以‘上下相孚,才德称位’语不才,则不才有深感焉。夫才德不称,固自知之矣。至于不孚之病,则尤不才为甚。”“孚”,信用、融洽。“称”,符合,配得上。“上下相孚,才德称位”,是刘一丈在信中勉励、劝慰宗臣的话。(上下级互相信任,才与德与自己的地位符合。)刘一丈希望宗臣能上下相孚和称位,勉励宗臣做一个称职的好官,并处理好上下级关系。对此宗臣有深切的感受。(他谦虚地说,我的才能和品德与职位很不相称,这一点我本来就知道。至于上下互不信任的毛病,我身上表现的就更为严重。)这里表面上是作者自责,实际上是为讽刺时弊预设伏笔。一涉及到这个问题,作者就不禁联想到官场的情况--奸臣当道,贪官满朝,谄媚之徒青云直上,正直之士仕途艰涩。这那里还谈得上“上下相孚”呢?于是文章很自然的由说自己“不孚”之病,转而为揭露官场的腐朽丑恶架起了桥梁。
第3段,揭露上下相孚的真相,这是全文重点。“且今世之所谓孚者何哉?”紧承上文。“且”,提携连词,相当于“再说”、“那么”。“何哉”,反诘嘲讽语气,表现作者不屑一谈,不吐不快的心情。他要把丑恶的东西撕碎给人们看,让人们看看现在的所谓“上下相孚”究竟是怎么一回事?文章对此没有空发议论,是用漫画形式勾画出官场现形图。作者以典型化的手法作了形象化的回答。作者描写了客求相公这一组镜头。“客”是下级,是一个不择手段往上爬的小官僚。而作为上级的“相公”,又是喧赫一时的权相严嵩。通过“客求相公”的描写,作者揭示出了这上下互相信任的内幕实质。干谒求见的这一组镜头写的非常精彩。
第一个镜头写客见相公之难。先看下级求见时的丑恶姿态。有这么一个下级小官僚“日夕策马候权者之门”,从早到晚打马奔走,恭候在权贵的门口。“策”,马鞭,这里作动词用,指鞭打。可是“门者故不入,则甘言媚词作妇人状,袖金以私之。”当守门人故意刁难不肯让他进去的时候,他便甜言蜜语装作女人的媚态,(可看出客者为个人仕途而不择手段)并把袖里藏着的银子偷偷地送给守门人,求守门人帮他一把。“袖”,名词作状语,在袖子中;“私”,偷偷地赠送。“即门者持刺入,而主者又不即出见。”其实守门人得了他的贿赂拿他的名片进去通报了,主人也不会出来立即接见他。“即”,即使。“刺”,名片。“即”,立刻、马上。于是他只好“立厩中仆马之间”,任凭恶气侵袭衣襟,既使饥寒毒热不可忍,他也不肯离开。“抵暮,则前受赠金者出,报客曰:‘相公倦,谢客矣。客请明日来。’”把他折腾了一天,至到傍晚,那个先前得了贿赂的人才出来告诉他,相公今天累了,谢绝今天会客。请你明天再来吧。“暮”,晚上。到了第二天又不敢不来,他在家里心神不安“夜披衣坐,闻鸡鸣即起盥栉,走马抵门。”通宵披衣坐着,一听鸡叫赶紧起来梳洗,再骑马赶去敲门。“门者怒曰:‘为谁?’则曰:‘昨日之客来。’则又怒曰:‘何客之勤也?岂有相公此时出见客乎(反问修辞)?’”这个人已利令智昏,半夜三更去叫门,守门人大为关火,厉声问道:谁?他小声答道:昨天那个客人又来了。守门人更加怒气的说:你这个人为什么这样勤快呢?那有相公这个时候出来见客的吗?
这里写到“相公倦,谢客矣”“岂有相公此时出见客乎”,这里的“相公”是什么意思,作者这样写的目的是什么?
“相公”是对宰相的尊称,作者在这里故意把权贵们说成“相公”,旨在巧妙地讽刺权奸—宰相严嵩。受到这番冷落,“客心耻之”,他心里也感到耻辱。“耻”,以……为羞耻。但小不忍则乱大谋,为了达到目的“强忍而与言曰:‘亡奈何矣,姑容我入!’”他强忍着对守门人说:实在没有法子,您姑且放我进去吧!“亡”,通无。“姑容”,姑且。于是“门者又得所赠金,则起而入之”,门者再次得了他所赠的银子,才起来放他进去。他“又立向所立厩中”,又站到他昨天站的马厩里。我们看,一个下级小官僚为了巴结大官吏,以图升官发迹,不得不厚颜无耻的买通把门官,先以甜言蜜词,后以袖内屯金,还要忍受冷遇和侮辱,“立厩中仆马之间”,尝饥寒毒热之苦,尽管碰壁而归,仍不罢休,继续坐而达旦,第二天鸡叫即起,继续走马抵门,门者再次刁难,他始而强忍,继则哀求,最后只得再行贿赂。既使得其进门,仍立厩中仆马之间。这里,作者以传神之笔,把那个下级小官僚的卑劣伎俩,丑恶灵魂刻画的淋漓尽致,唯妙唯肖。展示出一个封建社会上骄下臾的群丑图,这里把门者写得盛气凌人,怒呵怒斥;客者却逆来顺受,委曲求全,其用意是:表现客者为求谒于主者自愿受之的丑态;也是映衬主者跋扈,不可一世)
第二个镜头写“客见相公”,请看权者召见时的卑鄙行径。经过两天的努力,两次贿赂,忍受了两次马棚之苦,终于感动了上帝。“幸主者出,南面召见,则惊走匍匐阶下”,谢天谢地,幸亏主人出来,坐北朝南召见他,他诚惶诚恐地跑上前去爬在台阶下,“主者曰:‘进’,则再拜,故迟不起。起则上所上寿金。”听得一声主人“进”,他连忙拜了几拜,仍爬在地下故意不起来,起来后马上奉上贿赂的银子。“主者故不受”,而主者故意推托,“则固请”,他就坚持请。“主者故固不受,则又固请”,主人故意坚决不受,他就再三坚决请求。“故”,故意、含假装意。第一个“固”,坚持。第二个“固”,仍是坚持(故固不受,这是故意装出一付清高以遮盖他那贪财之心)。如此诚恳,盛情难却,主人这才“命吏纳之”,叫手下收了银子。他如释重负,大喜过旺,“则又再拜,又故迟不起。”他忙又爬下再三拜谢,又故意迟迟不起来。他知道主人即已收下他的银子,一定帮他的忙,他能不感恩吗!“起则五六揖始出。”爬下作了五六个揖才慢慢起来。这段文字最富讽刺意味和喜剧色彩,“南面召见”本是国君召见丞相,这里喻指奸相严嵩专权。那个小官僚听说召见,受宠若惊,立即故作恭谨惶恐之态“惊走”“匍匐”“再拜”“固请”“故迟不起”,起则“上所上寿金”,“又故迟不起”,“起则五六揖”,一连串的动作描写,步步推进,层层渲染,一个可卑可鄙的小丑形象如在目前,呼之欲出,令人忍隽不掬。更于权者,虽寥寥数字,但声威俱全,一览无余。他自恃为尊,金口难开,只一个字“进”,足见他骄横跋扈,赫赫威势。对“所上受金,故不受”,“故固不受”,故作姿态,虚伪奸诈,令人肉麻。
这段话描写刻画出“干谒者”和“权贵者”怎样的丑态?干谒者的丑态:极尽谄媚贿赂之能事;权贵者的丑态:极其贪得而故作清廉。
作者主要通过何种描写手法来刻画人物的?主要是行为描写,通过具体、生动的形象刻画人物的丑态。
文中连用了三个“故”字,四个“固”字,说明作者为什么反复使用这几个字及其艺术效果。“故”,是故意,虚情假意。“固”,是坚决。这两个字所包含的人的态度是矛盾对立的,作者放到一起,并反复使用,是为了强调“干谒者”和“权贵者”的坚决,实质都是极虚伪的。愈坚决就愈虚伪,愈要掩盖虚伪也就愈坚决,因而也就更显其虚伪,这就淋漓尽致地揭示了他们极其丑恶的心态。
第三个镜头写客见相公后的得意样子。那个小官僚被召见之后,如愿以偿,摇身一变又是一幅面孔。“出揖门者曰:‘官人幸顾我,他日来,幸亡阻我也。’门者笑揖,大喜,奔出。”他出来对门人作揖道:幸蒙大官人照顾我,希望下次再来不要阻挡我。受门人向他还了一个礼,他便欣喜若狂地跑了出去。“马上遇所交识,即扬鞭语曰:‘适自相公家来,相公厚我,厚我。’且虚言状。即所交识,亦心畏相公厚之矣。”他骑在马上遇见相识的人,就扬起马鞭对人说:我刚从相府出来,相公很赏识我,很赏识我。并虚假地说了相公厚待的情况,即便是了解他底细的人,也在心里敬畏相公而厚待他了。“所交识”,所与交游熟识的人。“适”,刚才。“厚”,厚待、看重、赏识。相公因得了他的贿金“稍稍语人曰:‘某也贤,某也贤!’”相公稍微伺机跟人说一下,某人不错,某人不错!“闻者亦心计交赞之。”说者无心,听者有意。听着这话的人也都在心里盘算着一齐称赞他。这里“相公厚我,相公厚我!”“某也贤”“某也贤!”两个反复手法的运用,简直出神入化,把官僚的狐假虎威,奸相的信口雌黄,揭露的淋漓尽致。而那些势利之徒,鹦鹉学舌之状也不唯妙唯肖。文章至此顺势而下,“此世所谓上下相孚也。”与这一段开头写奸者“所谓浮者何哉?”紧相呼应,可谓画龙点睛之笔。这里通过上门者、客者、权者三人丑态栩栩如生的刻画,十分形象的刻画了官场中十分黑暗。所谓“上下相孚”,只不过是上下勾结,欺世盗名的代名词而已。在这种情况下“长者谓仆能之乎?”(您老人家说我能够这样做吗?)这冷言一语,力发千钧,问的有力,表明作者不同流俗的态度和激愤之情。文章转为叙述自己,洁身自好,不肯向权贵们低头的作风。
第4段,写作者自己自恃高洁之权贵的品质。“前所谓权门者,自岁时伏腊一刺之外,即经年不往也。”“岁时”,一年的四时节令,指逢年过节。“伏腊”,指夏、冬祭祀的日子,指重要节日。(前面所说的权贵之家,除了逢年过节、伏腊祭祀递一张名帖以示祭祀外,常年不相往来。)从时间上说,在漫长的一年中,作者只有在夏天伏日、冬天腊日这些节日投上名片,以祭名节,整年都不登权贵之门,这和“客,日夕策马候权者之门”是一个对比。
“间道经其门,则亦掩耳闭目,跃马疾走过之,若有所追逐者。”(偶而经过他家门口,我则捂住耳朵闭上眼睛,加鞭催马快跑过去,好像有谁追赶似的。)“间”,间或,偶而。“疾”,快、迅速地。从态度上说,作者见到或经过权者之门时,他捂着耳朵、闭着眼睛,急忙跑过去,这样的急速行走,表现了作者唯恐沾染上臭气的清高气节,和“客立厩中仆马之间,恶气袭衣袖,即饥寒毒热不可忍,不去也”,“惊走”匍匐阶下”,“大喜,奔出”这样的描写,形成了多么强烈的对照。
“斯则仆之褊(bian3)哉,以此常不见悦于长吏,仆则愈益不顾也。每大言曰:‘人生有命,吾唯守分尔矣!’长者闻之,得无厌其为迂乎?”(这就是我心胸狭隘的胸怀之处吧!,因此常常不被长官所喜欢,我却更加不理会这些。,不仅如此,而且还常常大言不惭地自我安慰:“人生祸福,命中注定,我只有谨守本分就行了!”恐怕要讨厌我太过迂腐了吧?)运用了反问修辞。从结果上说,作者这种正直、清廉的作风,导致了“长不见悦于长吏”,权贵们的提拔那就更提不上了。但作者不以此畏矣。
这一段与上一段处处形成对照,作者把正邪、洁污、直曲区分的经纬分明,表现了作者作为一个正直的知识分子,对污浊现实的反抗态度,这在当时政治黑暗,士大夫不顾廉耻的情况下,那是难能可贵的。诘句“长者闻之,得无厌其为迂乎?”意在言外,余味无穷。一则总结了所谓和当时的时尚是大相径庭。这诘句深刻揭示了当时腐败的社会风气,满怀作者的无限愤慨。
以上是第二部分,这是全文主体。作者借用刘一丈来信所写“上下相孚,才德称位”八个字,大加发挥,通过具体的形象真实地尽情地描绘了“客”鉆营拍马屁的丑态,并衬托了相公的淫威虚假。写的夸张形象,穷形尽现。写自己处处和时尚作对比,并以反诘句明确表现自己,不能“上下相孚”,写的光明磊落,肝胆照人。这些现实弊端和自己的现实,在内容上是一邪一正,风格上是一谐一庄,恰当的反映了现实中的两种风气及作者的鲜明态度。
在这封信中,作者借对方来信中提到的“上下相孚,才德称位”这句话展开议论,但整篇文章却只议论“上下相孚”一个方面,为什么?
刘一丈的来信以“上下相孚,才德称位”告诫作者。作者在回信中着重谈了“上下相孚”的看法,而没有谈“才德称位”,这是因为“上下相孚”和“才德称位”是互为因果的,是互相依存的,讲明当时社会根本不能“上下相孚”,才德不能称位也就不论自明了。抓住“上下相孚”一点来做文章,这是一种集中笔墨,切中要害的写法。
第三部分(最后一个自然段)以劝慰之语作结,回应书信开头。“乡园多故,不能不动客子之愁。”家乡常受倭寇侵扰。“客子”,身在异乡之人,指作者本人。作者时刻思念着家乡,当然也时刻思念着刘一丈。“至于长者抱才而困,则又令我怆然有感。天之与先生者甚厚,亡论长者不欲轻弃之,则天意亦不欲长者之轻弃之也,幸宁心哉!”(你怀才而遭困顿,就更使我感到悲伤,天公赐给您博学多才,且莫说你自己愿轻易抛弃它,就是天意也不愿您轻易抛弃这些呀!希望你心情能够平静下来。)
这段话表明了几层意思?主要有三层:其一、客居他乡的游子对家乡的怀念;其二、对刘一丈抱才而困的不平和愤慨;其三、对刘一丈的劝慰,回应开头刘一丈对自己的关心。
说明这一部分和文章主题的关系?这段文字是全篇不可分割的部分,用刘一丈抱才而困的处境进一步揭露了“上下相孚”的虚伪性。
说明其在结构上的关系。回应文章开头,使首尾呼应,结构严谨。这并非一般客套话,仍然紧扣“上下相孚”这个中心。从上面所言,作者自己尚且“不见悦于长吏”,何况刘一丈这样德高学广之人呢?既是对他怀才不遇的深切同情,也希望他能洗身持洁,以展抱负之日。
通过以上分析,我们知道散文《报刘一丈书》有较高的思想性,它具有尖锐的现实针对性和强烈的批判性。作者敢冒政治的风险,以鲜明的立场和大无畏的精神把矛头指向严嵩,揭露官场中权者持骄纳贿,谒者拍马求宠的真实情态和丑恶本质,大胆反映了现实生活的矛盾和现象,把明代官场的丑恶内幕以及罪恶,予以淋漓尽致地描写,揭示了当时是怎样社会现象。我们说这书信不仅有揭露作用,对于我们今天的读者也有一定的启发作用。文中所针对的虽然是具体的人和具体的事情、具体的社会现象,但是却启迪人们该如何对待不良社会风尚上做一些规律性的思考,什么样的思考呢?那就是启发我们要从品德和节操的高度去对待社会不良风气。在强大的恶劣社会风尚面前,要站稳脚步,坚守节操,保持品德的完美,不能随波逐流,同流合污。我们要相信是非曲直、功过,历史都会给予公允的评论。代表恶势力的严嵩,曾经是那么的不可一世,但终究身败名裂;而品德高洁的宗臣为后人所传颂,这些都具有规律性。因此我们说这篇文章有广泛而深刻的意义,以人为镜可知得失,以古为鉴,可知新蒂。
写作特点:
一、《报刘一丈书》虽是书信体的散文,但它的形象性和讽刺性是很突出的。作者痛斥时弊,开始提出“上下相孚”,接着就画出了官场现形记的漫画,展示出一个封建社会上骄下臾的群丑图,给人以形象的回答。“干谒求进”的典型化情节,突出了官场的实质,达到了以少胜多的作用。三个不同的人物各具特色:
“客(干谒者)”这个形象凄凉昏木,娇人瞒上,是一个不惜一切往上爬的小人。作者着重刻画了他的媚相、狂相。
“相公(权者)”气焰赫赫,贪污纳贿却又骄横虚伪,他是黑暗势力的代表。着重刻画他的傲相、伪态。
“守门人(门者)”狐假虎威,敲诈勒索,是一个贯会仗势诈钱的狗腿。着重刻画他的刁、奸。
作者抓住三个人物精神世界浮在外表的状态,通过生动的心理刻画与个性化的对话,来描绘人物的灵魂:
写“相公”的动作和语言有一个特点,都很简洁。“主者出”“主者曰进”“吏纳之”“稍稍与人曰”,寥寥几笔,传出了权相的威严,真是权大势大影响大。只要他“稍稍与人曰”就可以使“闻者心计交赞之”,而求者就可以升官发财。作者写这个大人物,突出了他威严下的卑鄙。作者对这个人物写的是很成功的。相公的纳贿是以虚假的推托来表现的。
写“门者”的贪财则是赤裸裸的敲诈。这个把住相府大门的奴才,对求进者是千方的刁难,“客候权者之门,他故不入”,不让客进去。受了钱之后才来拿名片,但又出来传话说“客请明天来”。第二天客又上门的时候,这个“门者怒曰”,接着作者写“又怒曰”神气的不得了。但是一得到银子盛怒全消。我们把“门者”与“相公”比较一下可看出,作者写出了大人物纳贿与小人物受贿是不同的。但他们的灵魂都是卑鄙的,都可以被钱收买,不同的只是收买的方式不同而已。大人物要做出矜持的样子,要蒙上一块遮羞布,而小人物则是公开的勒索,当然收买的价格也会因人而异。
“客”这个人物,作者突出了他不惜一切往上爬的特点。为了进相府的门,他“日夕策马”,对门者“甘言媚词作妇人状,袖金以私之”,这是何等的卑劣。为了见到权者,他“立厩中”“恶气袭衣袖”“即饥寒毒热不可忍,不去也”“夜披衣坐,闻鸡鸣,即起盥栉,走马抵门”,又是何等的可怜、可悲!作者对他的描写笔刺灵魂力透纸背。再看,客遭到门者的怒斥后“客耻之”,也感到很耻辱。但为了往上爬,他还是强忍着。忍不下去怎么办?他是把刚萌发的耻辱之情强忍下去,也就保持住了无耻之魂。为了向上爬,“客”这个小官僚,可以说是无耻再无耻。作者对人物灵魂的鞭挞是多么深刻而有力。作者这种深入灵魂的描写,有时也见于一词一句中。为了见到相公,“客”是费尽心机,他付出了金钱,他忍受臭气,忍气、忍困,但心里又忐忑不安,还是担心付出这么大的代价见不到相公。但是“幸主者出”,短短四个字里面,写出了“客”终于见到了相公时侥幸欣喜的心理,他还有这样的算计,那就是终究没白费劲。还有这样的情绪,达到目的松了一口气。作者把“客”此时的侥幸心理、没有白费劲的这种算计、达到目的松了一口气的情绪,都在这一个“幸”字上画出来了,真是描写的深刻。还写出了这个“客”的语言“相公,厚我,厚我”这种重复语言,把他那踌躇满志的心理溢于言表。作者评论时事是以形象注之,生动鲜明,给人的印象非常强烈。
二、运用对比手法,揭示深刻的社会内容。
1、作者的刚正不阿、洁身自好和客者卑躬屈膝、阿谀逢迎对比。一个是“策马候权者之门”,一个是“跃马疾走过”权者之门。一“候”一“过”,经纬分明,有力地表现了作者不向权贵抵头,不肯同流合污的可贵气节。“上骄下臾”反衬出作者的处事为人;同时也影射了权奸严嵩父子专权的朝政。
2、客者与门者、权者的对比,客者之于门者,一个甘言媚词丑态百出,一个狐假虎威,敲诈勒索。客者之于权者,一个奴颜媚骨,丧失廉耻,一个故作姿态,盛气凌人。什么“上下相孚”,其实就是尔虞我诈,权钱交易,以钱买权,以权谋钱。
3、客者被召见之前后,乞怜与骄人的对比。求见时他忍辱行贿,谄颜媚态,召见后他得意忘形,不可一世。前后对比,判若两人。通过对比,所谓“上下相孚”的一致,昭然若揭。
三、《报刘一丈书》具有很强的讽刺力量。作者在描写中倾注了他对丑恶事物的痛恨之情。我们对这种感情作一分析,可知这种感情不是不得志的牢骚发泄,也不是为了文章中故作惊人之笔,予以渲染,而是一个正直的人对黑暗现实理所应有的愤慨和批判。作者这种以图为快的满腔愤激,真挚、正义、强烈,收到了引起共鸣和加强批判的艺术效果。文章的讽刺力量也来自作者在形象描绘后的精当议论,如“此世所谓上下相孚也”,就是形象引来的结论。“长者谓仆能之乎?“长者闻之,得无厌其为迂乎?”这样的反诘都是议论。由于对人物官场现状描写的生动而充分,这些一词一句的议论,进一步表现了作者的倾向,加强了批判的锋芒,使形象描绘所表达的形象由感性上升到理性的高度,增强了讽刺力量,因而深化了主题。具有一定的现实性和启发性,希望很好体会。
范文五:以史为镜以人为镜——对美国汽车公司裁员的看法
以史为镜以人为镜——对美国汽车公司裁
员的看法 近日,美国三大汽车
公司裁减员工的新
闻成了国内媒体关
注的焦点.媒体的
报道多少有些"隔
岸观火"的味道.
但是在全球经济一
曼为镜人为镜
一一
对美国汽车公司裁员的看法
口星光
体化的前提下,"西边感冒,东边打喷嚏".美国汽车公司 裁员未必是坏事情,中国汽车厂家不裁员倒未必是好事 情.
激烈争夺中国汽车市场
美国经济增长速度放慢,以致有的经济学家认为长 达120个月的美国经济快速增长期已经结束,市场疲软, 一
些大公司纷纷裁员,美联储不得不宣布降息.受美国经 济减速的影响,日本经济有恶化的危险,拉美经济增长速 度也开始刹车.经济学家对东南亚的形势也持谨慎态度. 这表明,世界汽车市场今年不会是一个好年景. 由于世界汽车工业长期存在能力过剩的问题,欧, 美,日等传统市场已经基本饱和,美国快接近一人一辆车 了,西欧和日本平均两个人一辆车,因此市场主要靠更新
和提高技术含蠹来维持,受美国经济增长放慢,石油价格 上涨等因素影响,汽车消费的下降对美,日汽车工业是沉 重打击,这正是美国三大汽车公司裁员的背景.近年来, 跨国公司将把发展的希望寄托在中国汽车市场的苏醒上. 在传统汽车市场不景气的情况下,跨国公司必将加紧对中 国汽车市场的争夺,蛇年竞争将更加激烈.
中国将在今年"入世",跨国公司正紧锣密鼓地进 行准备.大众公司力图稳住自己的地盘;丰田,通用,本 田等公司奋力扩大自己的滩头阵地;福特公司加速抢 滩;现代,菲亚特等将从幕后走上前台,中国从来没 有在一年推出过这么多的新产品,竞争的激烈程度也是空 前的.
淡化制造商形象
新经济对汽车产业产生了强大的冲击,如网络经济 冲击着传统的营销模式,电子技术的发展给汽车开发装上 了"奔腾的心",个性化的消费方式迫使汽车工业认真研 究和努力满足每一个消费者的需求.在全球范围内,汽 车产业正在进行规模巨大的结构调整,与兼并和重组浪 潮汹涌的同时,抢占技术制高点的战火已经燃遍五洲. 美国正在进行庞大的"PNGv"项目,主要汽车公司力 汽车与配件200卜9
图在汽车新能源技
术方面尽快有大的
突破,而美国底特
律车展上一些概念
车已经使我们开始
怀疑到底弄清楚
"汽车是什么"这
个问题没有.
近年来,世界汽车工业在全球化的同时,其生产方式 也在发生极为深刻的变化.在中国急切希望能够建立汽车 制造业的时候,跨国公司却极力淡化"制造商"的形象, 把主要的资源放在新车型开发,新材料和新技术研制,能 源,安全等高新领域以及品牌,金融服务,售后服务等服 务贸易领域,因为制造是成本竞争最为激烈的领域,利润 越来越薄.因此,此次美国汽车公司裁员将对汽车产业结 构的调整和汽车生产方式变化起到助推作用. 拯救沉船的牺牲
1978年,李?艾柯卡来到风雨飘摇的克莱斯勒公司, 他自己说如同"登上下沉的船",他的自传题目就是"拯 救沉船".他成功地把克莱斯勒这只船驶离了漩涡.他的 三扳斧就是:裁员,处理资产,开发新产品.他卖掉了克 莱斯勒引以为自豪的Ml坦克部,卖掉了经销部门的不动 产,解雇了8.5万名职工,开发出了令克莱斯勒起死回生 的K型车.任何一个企业的成长都不可能是一帆风顺的, 总会遇到这样或那样的困难,只有正视困难,勇敢地迎接 挑战,才有可能冲破艰难险阻,杀出一条生路. 翻开世界汽车工业发展史,许多挽狂澜于既倒的英 雄们,其实挥舞的都是这三板斧.我们赞美英雄,我们学 习英雄,我们敢于实践吗?
企业当然要利润,但是首先要生存.企业的生存和 人不一样,人是"一块都不能少",企业却是靠不断 的变化来生存当遇到困难时,企业需要"有所为, 有所不为",总要舍弃一些东西,目的是丢卒保车,丢 车保帅,保存核心的实力,休养生息,以图东山再起. 主动的调整是积极的措施,是为了求生存,求发展.如 果舍不得坛坛罐罐,不能痛下决心实行大手术,最后是整 个企业全都完蛋.80年代初,当爱德华爵士执掌利兰公司
时,政府要求不能让一个工人下岗,结果该进行的调整无 法进行,到头来只好卖掉自身."以铜为镜,可以正袭冠; 以史为镜,可以见兴替;以人为镜,可以知得失".中国 汽车工业应该以史为镜,以人为镜.?
2l
转载请注明出处范文大全网 » 考场以人为镜的小男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