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一:大学班级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摘要:目前大学生的扩招造成学生素质参差不齐以及班级人数的增加,致使大学班级管理的难度加大。然而大学班级管理的好坏直接影响学校的教育质量和体现其管理水平,最重要的是其影响到每个大学生的成长。文章以人本化管理为指导思想,探讨管理好大学班级的基本措施及建议。
关键词:大学生;班级管理;人本管理
近年来由于大学生扩招,学生素质参差不齐,这就对学校班级的管理提出了新的要求。大学班级是学生经常
学习与生活且具有一定目的性、组织性和心理相容性的集合体。班级管理是大学生管理的重要一个环节,也是学校管理的一个重要环节,而且班级管理的好坏直接影响学校的教育质量和体现其管理水平。
一、目前大学班级管理存在的问题
(一)缺乏很强的班级凝聚力
作为一个优良的班集体,成员之间应该有较高的心理互依性,集体应该有确定的被成员所接受的共同目标,成员能为集体目标的实现贡献自己的力量。各高校的同学大部分认为本班集体是有凝聚力的,同学之间也能相互信任,并为建设好班级出谋划策,但是学生的班级集体归属感普遍不高,导致大学班级缺乏较强的凝聚力。
(二)缺乏规范的班级管理制度
班级的规章制度分为两种:成文的制度和非成文的制度。成文的制度包括学校的各项规章制度和班级自己制定的管理制度等。这些规章制度一方面调节团体和个人的行为,保证共同活动目标的实现,另一方面也维护个人在团体中的权益,从而使个体获得发展。在成文的班级制度中有一种倾向是要引起注意的,即辅导员或班主任按照学校领导的要求,直接或间接地通过班干部,借助一定的规章制度去约束学生,实现对学生的思想和行为的控制。这种方式导致辅导员或教师只关心如何矫正学生表现出来的形形色色的错误行为与利己意识;学生只关心如何表面地、形式地维护规章制度;班干部只从事监视的活动,监视同学不违纪、不犯错。该管理方式把集体和个人对立起来,使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以及情感、态度、兴趣等被群体所要求的整齐划为扭曲,不利于学生的发展。班级中非成文的制度主要指班级的传统、舆论、风气、习惯等,是班级中约定成俗的规范。由于多数的同学认为班级的制度不是由班级同学自己讨论制定的,在班级中大家也不会根据班级情况的变化修订班规,所以导致了规范全班学生行为的班级制度在某种程度上形同虚设。班级的制度建设对于班级的建设至关重要,对于大学生来说是其学习如何适应社会集体生活实现自我管理,自我负责的重要手段。但目前大多数学校的班级制度建设较为落后,部分制度反映的是学校管理者的意志。这类的班级制度剥夺了学生实际自我管理的机会,对学生身心发展造成负面影响。
(三)不和谐的班级中合作与竞争氛围
高校班级管理中不和谐竞争主要表现在:高校的奖学金等激励行为对大部分学生来说还有很大的激励作用,但由此造成的竞争也很激烈。例如有些高校的奖学金发放制度不完善,因为单一地用总分来衡量,不能反映出一些同学在个别科目上的进步。这个制度的结果是除了极个别的幸运儿成了成功者,绝大多数的同学成为失败者,他们在竞争中永远落选。该制度安排并不符合学校教育是为了促进每个人的发展这样的理念。班级中大多数的学生比较关注自己的学习,对于学习上还要帮助的同学则关心较少。
(四)学生不积极参加班级活动
班级作为学生学习和生活的场所,作为学生教育的主体,是否能够为学生提供有趣、有意义的经历对学生的成长也很重要。学校或班级能否为学生组织有吸引力的活动也影响了学生对学校生活质量的评价。对于大学来讲,需要努力的是如何寻找具有教育意义的课外活动,能够真正产生教育影响。学生对本该使大学生活更加绚丽多姿的各类社团活动往往是寄予厚望的,但希望如果得不到满足,学生的怨气也非常大。因此学生无法通过正常的渠道释放多余的精力,谈恋爱的现象就较为普遍。大部分学生表示对目前的班级生活不满意,其理由主要集中在“大学生活没有想象中的有趣、丰富多彩”,“离社会距离太远”,“管理制度不够人性化”,“学习气氛不浓”等等。
二、大学班级管理中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在分析大学班级管理存在的不足之后,我们发现这些现象可能反映的是教育思想和教育理念等方面更深层次的问题,当然学生本身也存在问题。但就班级管理而言,学生是被管理的对象,而班委会和团支部所能做的大多是遵照校方的意思去落实工作,所以谈到大学班级管理中存在的问题时责任人首先应该是学校。
(一)对教育目的的片面理解
教育目的即指教育要达到的预期效果,反映了教育在人的培养规格标准、努力方向和社会倾向性等方面的要求,是教育活动的出发点与归宿。教育目的在确立的时候要考虑社会的需要,即教育是为社会服务的,也要考虑人本身的因素。学校是现代社会实现教育目的的主要场所,一方面为社会的发展提供各类人才,另一方面也协助学生实现了生理、心理、智慧、品性、技能等各方面全面的发展。21世纪,只有全面发展的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称为“完人”)才能称得上是真正的人才。现代的教育应该围绕人一生中的4种知识支柱而展开,即学会认知、学会做事、学会共同生活、学会生存。然而许多学校忘记了自己肩负着促成学生全面发展的重任,忘记了教育的目的是使每一个人都能发现、发挥和加强自己的创造潜力,挖掘隐藏在每个人身上的财富。在学校里学生自我学习能力的培养,终身学习观念的养成,个人人格的完善,民主意识的建立,利用现代信息技术的能力,与他人和谐相处能力等等的培养都被忽视了。在此教育目标的指导下,学校对优秀的学生的评价、对优秀的辅导员的评价、对优秀的班级管理的评价、对班级所具有的功能的认识、对各项规章制度的选择、各种教育方式、管理手段的选择上都会产生偏差。另外,学校在实现教育目的的过程中也没有把握好这个年龄阶段学生的身心发展特征和水平。在学生管理的过程中一味地强调“服从”、“统一”,漠视已进入成人阶段的学生的自我选择、自我尊重、自我成长的要求。
(二)对学习所具有的个性化特征把握不准确
学生作为学习者有其自身的特征:一是不同的人有不同的学习目的,即使两个人在学习目的的表述方面相同,也未必有着同样的理解和理由;二是不同的人有不同的学习背景和基础,并由此影响到各自的学习兴趣、能力或风格;三是不同的人在学习过程中所遭遇的问题与困难不同,因此,进行有效学习所需要的帮助也不同;四是不同的学习者对于自身学习行为反思和管理意识与能力不同,从而影响到他们各自的学习效率和质量。因此,学习是一种高度个性化的活动。教育者要想成功地促使学习者有效学习或高效学习,就必须在把握学习者之间共性的同时,花大力气把握他们彼此之间十分不同的个性。从一定意义上说,对学习者个性的把握程度,就决定了教学有效性的大小与教学所能达到的境界的高低。
(三)对学校管理的“教育”特性认识不够
学校不同于其他社会组织,是一个专门培养人的机构,学校有其独特的组织和管理特性。学校管理的主体和客体都是人,而且学校管理的主要客体——学生更具有特殊性,是正在成长发展中的人,他们是具有可塑性和可发展性的。对于学校来说,追求效率和效果不是学校管理的唯一目的和根本目的,学校是一个特殊的地方,学校中的一切活动都无不与培养人联系在一起,学校的管理活动也承担着育人的责任和任务,通过管理活动既要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形成学校文化,又要促进学生的身心全面发展。学校管理活动的教育性往往表现为学校的价值、态度、文化弥散在整个学校教育教学活动与管理活动之中,使人在潜移默化之中受到熏陶和感染。这就是所谓的“管理育人”。例如,学校制订的制度是人性化的,学生在这种制度中深切地感受到他是被尊重的,由此,学生在以后的生活工作中也会学习如何去尊重他人。然而一些学校在对学生和班级管理的过程中过于强调了“管理”而忽视了“教育”,不仅是对现成教育资源的一种浪费,而且还不会起到较好的教育效果。学生在课堂中被教育要诚实做人,但在课堂外他发现学校的很多措施和学校在对外宣传时所做的许诺不一致时学生学到的可能是“虚伪”和“欺骗”。所以,这类学校在进行班级管理时不仅要利用管理这一资源来发挥其教育的功效,更要谨防不良的管理措施所带来的负面的教育效果。
三、改善大学班级管理的建议及对策
校方首先要改变教育思想和教育理念,其次就是推行制度化建设,在保证管理目标的大方向正确的前提下,给班委会及团支部以充分的自主管理权。
(一)树立正确的学生观
所谓学生观,是指在教学过程中如何认识学生和对待学生。学生是教育的对象,教育工作者的一切的教育行为都应是为着学生生存发展的需要,这是现代学生观的一个基本判断。正确的学生观:把学生看成是具有主观能动性、充满生机和活力的人;相信所有的学生在教育工作者的指导帮助下都能学好,都能成绩优异;把学生当朋友看待。学生是一个复杂的有机体,是自由的、具体的、独特的、不断生长着的生命体。然而,在现行的教育体制教育理念下,学生还是学生,老师就是老师,学生要听从老师,对老师的思想观点来不得挑战。尽管可能大学老师愿意和学生探讨,但由于历来的“威严逼人”型教育使大多数学生养成接受性的习惯,所以作为教育工作者不仅要树立正确的学生观,在此基础上还要善于发现学生的闪光点,创造相互探讨的学习氛围,养成互动的学习习惯。
(二)以制度建设为班级管理的有效载体
推行制度化建设,实施制度化管理,不仅是集体建设水平的标志,而且是班集体得以形成并向优秀班集体发展的有力保障。管理制度为同学提供了行为标准和行为调控的依据,使学生从他律走向自律。
范文二:.大学班级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返利网哪个最好 http://www.goushengba.com/
摘要:目前大学生的扩招造成学生素质参差不齐以及班级人数的增加,致使大学班级管理的难度加大。然而大学班级管理的好坏直接影响学校的教育质量和体现其管理水平,最重要的是其影响到每个大学生的成长。文章以人本化管理为指导思想,探讨管理好大学班级的基本措施及建议。
关键词:大学生;班级管理;人本管理
近年来由于大学生扩招,学生素质参差不齐,这就对学校班级的管理提出了新的要求。大学班级是学生经常
学习与生活且具有一定目的性、组织性和心理相容性的集合体。班级管理是大学生管理的重要一个环节,也是学校管理的一个重要环节,而且班级管理的好坏直接影响学校的教育质量和体现其管理水平。
一、目前大学班级管理存在的问题
(一)缺乏很强的班级凝聚力
作为一个优良的班集体,成员之间应该有较高的心理互依性,集体应该有确定的被成员所接受的共同目标,成员能为集体目标的实现贡献自己的力量。各高校的同学大部分认为本班集体是有凝聚力的,同学之间也能相互信任,并为建设好班级出谋划策,但是学生的班级
集体归属感普遍不高,导致大学班级缺乏较强的凝聚力。
(二)缺乏规范的班级管理制度
班级的规章制度分为两种:成文的制度和非成文的制度。成文的制度包括学校的各项规章制度和班级自己制定的管理制度等。这些规章制度一方面调节团体和个人的行为,保证共同活动目标的实现,另一方面也维护个人在团体中的权益,从而使个体获得发展。在成文的班级制度中有一种倾向是要引起注意的,即辅导员或班主任按照学校领导的要求,直接或间接地通过班干部,借助一定的规章制度去约束学生,实现对学生的思想和行为的控制。这种方式导致辅导员或教师只关心如何矫正学生表现出来的形形色色的错误行为与利己意识;学生只关心如何表面地、形式地维护规章制度;班干部只从事监视的活动,监视同学不违纪、不犯错。该管理方式把集体和个人对立起来,使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以及情感、态度、兴趣等被群体所要求的整齐划为扭曲,不利于学生的发展。班级中非成文的制度主要指班级的传统、舆论、风气、习惯等,是班级中约定成俗的规范。由于多数的同学认为班级的制度不是由班级同学自己讨论制定的,在班级中大家也不会根据班级情况的变化修订班规,所以导致了规范全班学生行为的班级制度在某种程度上形同虚设。班级的制度建设对于班级的建设至关重要,对于大学生来说是其学习如何适应社会集体生活实现自我管理,自我负责的重要手段。但目前大多数学校的班级制度建设较为落后,部分制度反映的是学校管理者的意志。这类的班级制度剥夺了学生实际自我管理的机会,对学生身心发展造成负面影响。
(三)不和谐的班级中合作与竞争氛围
高校班级管理中不和谐竞争主要表现在:高校的奖学金等激励行为对大部分学生来说还有很大的激励作用,但由此造成的竞争也很激烈。例如有些高校的奖学金发放制度不完善,因为单一地用总分来衡量,不能反映出一些同学在个别科目上的进步。这个制度的结果是除了极个别的幸运儿成了成功者,绝大多数的同学成为失败者,他们在竞争中永远落选。该制度安排并不符合学校教育是为了促进每个人的发展这样的理念。班级中大多数的学生比较关注自己的学习,对于学习上还要帮助的同学则关心较少。
返利网哪个最好 http://www.goushengba.com/
(四)学生不积极参加班级活动
班级作为学生学习和生活的场所,作为学生教育的主体,是否能够为学生提供有趣、有意义的经历对学生的成长也很重要。学校或班级能否为学生组织有吸引力的活动也影响了学生对学校生活质量的评价。对于大学来讲,需要努力的是如何寻找具有教育意义的课外活动,能够真正产生教育影响。学生对本该使大学生活更加绚丽多姿的各类社团活动往往是寄予厚望的,但希望如果得不到满足,学生的怨气也非常大。因此学生无法通过正常的渠道释放多余的精力,谈恋爱的现象就较为普遍。大部分学生表示对目前的班级生活不满意,其理由主要集中在“大学生活没有想象中的有趣、丰富多彩”,“离社会距离太远”,“管理制度不够人性化”,“学习气氛不浓”等等。
二、大学班级管理中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在分析大学班级管理存在的不足之后,我们发现这些现象可能反映的是教育思想和教育理念等方面更深层次的问题,当然学生本身也存在问题。但就班级管理而言,学生是被管理的对象,而班委会和团支部所能做的大多是遵照校方的意思去落实工作,所以谈到大学班级管理中存在的问题时责任人首先应该是学校。
(一)对教育目的的片面理解
教育目的即指教育要达到的预期效果,反映了教育在人的培养规格标准、努力方向和社会倾向性等方面的要求,是教育活动的出发点与归宿。教育目的在确立的时候要考虑社会的需要,即教育是为社会服务的,也要考虑人本身的因素。学校是现代社会实现教育目的的主要场所,一方面为社会的发展提供各类人才,另一方面也协助学生实现了生理、心理、智慧、品性、技能等各方面全面的发展。21世纪,只有全面发展的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称为“完人”)才能称得上是真正的人才。现代的教育应该围绕人一生中的4种知识支柱而展开,即学会认知、学会做事、学会共同生活、学会生存。然而许多学校忘记了自己肩负着促成学生全面发展的重任,忘记了教育的目的是使每一个人都能发现、发挥和加强自己的创造潜力,挖掘隐藏在每个人身上的财富。在学校里学生自我学习能力的培养,终身学习观念的养成,个人人格的完善,民主意识的建立,利用现代信息技术的能力,与他人和谐相处能力等等的培养都被忽视了。在此教育目标的指导下,学校对优秀的学生的评价、对优秀的辅导员的评价、对优秀的班级管理的评价、对班级所具有的功能的认识、对各项规章制度的选择、各种教育方式、管理手段的选择上都会产生偏差。另外,学校在实现教育目的的过程中也没有把握好这个年龄阶段学生的身心发展特征和水平。在学生管理的过程中一味地强调“服从”、“统一”,漠视已进入成人阶段的学生的自我选择、自我尊重、自我成长的要求。
范文三:大学班级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摘 要: 本文通过对高等学校班级建设的现状分析,找出部分影响高校班级建设的因素,介绍班级管理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重要作用,阐释改善班级管理的必要性,并通过班级建设影响因素分析,提出改进班级管理的策略。
关键词: 高校 班级建设 班级管理 问题及对策
2004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出《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指出:“班级是大学生的基本组织形式,是大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主要组织载体。要着力加强班集体建设,组织开展丰富多彩的主题班会等活动,发挥团结学生、组织学生、教育学生的职能。”班级在目前高校学生教育管理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是学校开展学生工作的重要阵地,本文就高校学生班级管理进行了研究。
一、高校班级管理的现状
(一)高校学分制改革淡化了班级的概念。
随着高等学校学分制的全面实施,学生具有较强的课程选择权利,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选择自己喜欢的教师和课程,这就导致同一专业、同一班级的同学完全在一起上课的机会较少,学生分散在不同的教室,共同在一起交流的机会较少,传统意义上的班级概念逐步被淡化,取而代之的是非正式群体以及独立的学生个体。
(二)高校扩招带来学生班级管理难度加大。
国内大部分学校都在不停地扩大规模,增加人数,特别是部分就业需求较大的专业招生人数迅速膨胀,导致原来二三十人一个的班级变成了五六十个人,学生的地域性和生活背景的差异性就越来越明显,带来了班级管理难度的增加,传统意义上的班长等班干很难对如此多的学生进行管理,导致班级中偏离班级核心意识的学生增加,能够有效参与班级管理的同学较少。
(三)学生个性增强导致班级凝聚力下降。
社会的发展和学生意识的变化,使越来越多的学生在学校中会追求自己的个性,特别是“90后”的学生进入校园后,他们以自己的价值实现和个性展示为目标,对集体的事务重视不够,经常不参加集体活动。传统意义上的班级活动也很难有效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导致学生在班级中展示的机会越来越少,学生参与班级活动的兴趣降低,从而导致了现在学生班级凝聚力的下降。
(四)班级管理中缺乏有效的考核和管理方法。
虽然各个学校在学生班级管理中进行了很多尝试,也有较多的班级学风评比办法、优秀班集体评比办法等管理方法,但因为班级管理的主要实施者(班级骨干)本身也是学生,管理办法中的激励和惩罚机制无法对其有效地发挥作用,而作为管理者主体的辅导员或者班主任又很难直接实施管理,造成一些存在的管理制度作用发挥不明显。
二、高等学校班级管理在学生教育管理中发挥的作用
虽然目前高校的班级管理中存在许多问题,但很多高校在班级管理的过程中不停地探索,并坚持不懈地加强高校班级管理,以使高校在学生教育管理中发挥更为重要的作用。
(一)可以培养学生的集体意识、团队精神。
一般人的成长都需要一个良好的外部环境,中国就有“近朱者赤,近墨者黑”的古训,现代许多科学家的研究都证明,一个良好的外部环境对于人的德育、智育都具有有效的刺激作用。高校建设良好的班集体一方面可以培养学生的集体意识和奉献精神,教育学生养成“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良好习惯,使学生在日常过程中能够形成较强的集体观、大局观;另一方面,可以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来自不同地方的学生为了完成班级的共同愿景而进行努力,能够在合作中锤炼品质,提高意志,增强合作能力与团队精神,提升未来的职场竞争力。
(二)可以提高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的能力。
目前在校的大学生受中国“官本位”意识的影响,在学校求学的过程中都迫切希望得到展示自己的机会,特别是展示自己的管理能力。加强班级建设一方面可以通过设立共同的班级目标,使广大学生都参加到班级的建设中来,使学生在班级管理、班级活动中展示自己的能力,提高素质。另一方面,学生骨干在组织班级管理与活动中不断地得到锻炼,能力得到提升,由于班级管理的复杂性,能够较好开展工作的学生其组织领导能力必将提升到一个较高的水平,对其以后的发展就具有较好的促进作用。
(三)可以为学校教育活动搭建有效阵地。
目前高校学生教育管理过程中,学生基本上是被动地接受学校或者学院的组织参加一些教育活动,如报告会、动员会、座谈会等,这些都是令学生觉得较为枯燥的形式,在没有调动学生积极性的前提下,这样的活动效果就会打折扣。
加强班级建设,可以使原本枯燥的内容通过班级的运作而具有广泛的参与性,使学生在活动中不必拘泥于形式,只要广泛参与,并在活动过程中受到教育,就可达到教育主导者的目的。如在组织学生学习“庆祝建国六十周年”活动中,通过介绍自己家乡的变化使学生用心感受家乡的变化,通过总结回顾家乡变化感受到祖国的强大。
三、改进高校学生班级管理的策略
在班集体的建设中,往往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影响因素。这些因素基本可分成内因和外因两个层面。内因层面,是指由班级内部成员自身特点和彼此间的互动关系组成,以及由此产生的各种氛围。它包括班级同学的来源和自身性格特点、班级干部的工作能力和奉献精神等班级形成之初就具有的因素。而外因是指在班级建成之后,从外界施加的对班级建设产生影响的作用因素,这里可初步分析为引导因素、竞争因素、评价因素和文化因素四类。
内因是一个班级形成之初就特有的,不同班级各有千秋。因此,为推动全校整体性的班集体建设,就需要更多地关注外部因素,思考如何通过这些外在性的因素施加正面、有益和积极的激励影响,从而促进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有效开展与落实,本文重点就如何加强班级管理给出相应的外部改进策略。
(一)情感育人,逐渐由刚性管理向柔性管理过渡。
从柔性管理教育的角度讲,情感交流就是“感情投资”,它是协调人际关系的最佳方式,大学班级的辅导员和教师只有与学生的情感产生共鸣,人格产生吸引,才能使学生在心理上产生敬重感和信任感,心悦诚服地为班级的建设而努力。
做好学生的柔性管理,主要做好以下四点:一是尊重学生,使学生得到平等的主体地位,平时工作中以表扬为主,避免直接的训导;二是相信学生,使学生在大学生活中树立充足的信心;三是给学生更多爱心,辅导员要沉下心到学生中,关心学生特别是有困难的学生;四是给学生树立榜样,用自己的人格和魅力影响学生。
(二)尊重个性,充分发挥学生的班级主体作用。
尊重学生个性,是充分发挥学生班级主体性,提高班级管理水平的前提。学生是教育的主体,也是班级建设的主体,充分彰显学生在班级建设中的个性是增强班级活力的重要前提。
当前学生思维活跃,对新事物的接受能力较强,对问题的处理方式独特,给传统的班级组织管理模式势必带来冲击。尊重学生个性,就是尊重学生在班级建设中的作用,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在不违背班级管理建设的前提下,让学生按照自己的意愿组织班级的管理,按照学生更乐于接受的形式去实施,提高班级活动的效果。
(三)文化熏陶,坚持不懈开展班级文化建设。
建设具有生命力和创造力的班级文化是班级活动能够持续开展的动力和源泉,任何措施和活动只能促使学生短暂的参与,真正要形成具有较强竞争力的班级,必须形成强大的班级文化才能够凝心聚力,才能把学生的思想统一到班级中来。
要引导学生在班级形成初期就通过共同努力和策划,形成自己的班徽、班歌与班训等班级文化符号,使其成为学生乐于接受的班级文化标志,并在此号召下形成班级精神,为建设管理班级提供文化抓手。
(四)骨干引领,打造高素质班级骨干队伍。
打造具有较高思想政治觉悟和工作水平的班级骨干队伍是改善班级管理的关键因素,他们是班级管理主要执行力量,班级骨干的优劣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班级的整体水平。
在学生班级骨干的选拔上要遵循“民主与集中相结合”的策略,不可完全把班级骨干的选拔权交给学生,既要给学生行使选举的权利,又要按照工作要求选拔班级主要骨干,使二者能够做到结合而不冲突。要建立系统的班级骨干培训与考核制度,加强对其个性化指导,表现优秀的要予以表彰,推荐其参加更高层次的学生工作,充分调动学生骨干服务同学的积极性。
(五)制度完善,建立健全班级管理考核制度。
建立健全班级管理考核制度是改善班级管理的重要手段,通过建立制度,开展班级评比活动,可以有效调动学生参加班级建设的积极性,提高班级建设的水平。
要通过建立合理的制度使班级的考核与学生的综合评价相结合,引导学生树立“班兴我荣,班衰我耻”的意识,使学生在日常行为中经常性地考虑其对本班级的影响。要建立班级评比制度,定期组织进行考核检查,对于表现优秀的班级要通过多种形式进行表彰,以提高学生的集体荣誉感。
四、结语
学生组成的多样性与个性化,使现在高校班级不断呈现出新的特点,本文在对班级研究基础上提出的策略分析,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对于不同的时期的不同班级,还要根据实际情况,由教育主导者深入分析,这样才能切实提高班级建设的水平,增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
参考文献:
[1]金文斌.大学班级的柔性管理教育[J].安徽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21(6):128-129
[2]杨芝,黄明山.大学班级管理中的问题与对策研究[J].教育探索,2009,(4):76-77
[3]吴昊,张春生.高校班集体建设的外因影响浅析[J].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2005,17(8):93-95.
[4]欧阳洁.高校班级中大学生非正式群体及其管理[J].长沙铁道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10(4):232-233
[5]马丽.人本主义教育观对当代高校班级管理的启示[J].安徽理工大学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11(1):14-16.
范文四:新办探索大学班级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探索大学班级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探索大学班级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摘要:目前大学生的扩招造成学生素质参差不齐以及班级人数的增加,致使大学班级管理的难度加大。然而大学班级管理的好坏直接影响学校的教育质量和体现其管理水平,最重要的是其影响到每个大学生的成长。文章以人本化管理为指导思想,探讨管理好大学班级的基本措施及建议。
近年来由于大学生扩招,学生素质参差不齐,这就对学校班级的管理提出了新的要求。大学班级是学生经常
学习与生活且具有一定目的性、组织性和心理相容性的集合体。班级管理是大学生管理的重要一个环节,也是学校管理的一个重要环节,而且班级管理的好坏直接影响学校的教育质量和体现其管理水平。
一、目前大学班级管理存在的问题
(一)缺乏很强的班级凝聚力
作为一个优良的班集体,成员之间应该有较高的心理互依性,集体应该有确定的被成员所接受的共同目标,成员能为集体目标的实现贡献自己的力量。各高校的同学大部分认为本班集体是有凝聚力的,同学之间也能相互信任,并为建设好班级出谋划策,但是学生的班级集体归属感普遍不高,导致大学班级缺乏较强的凝聚力。
(二)缺乏规范的班级管理制度
班级的规章制度分为两种:成文的制度和非成文的制度。成文的制度包括学校的各项规章制度和班级自己制定的管理制度等。这些规章制度一方面调节团体和个人的行为,保证共同活动目标的实现,另一方面也维护个人在团体中的权益,从而使个体获得发展。在成文的班级制度中有一种倾向是要引起注意的,即辅导员或班主任按照学校领导的要求,直接或间接地通过班干部,借助一定的规章制度去约束学生,实现对学生的思想和行为的控制。这种方式导致辅导员或教师只关心如何矫正学生表现出来的形形色色的错误行为与利己意识;学生只关心如何表面地、形式地维护规章制度;班干部只从事监视的活动,监视同学不违纪、不犯错。该管理方式把集体和个人对立起来,使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以及情感、态度、兴趣等被群体所要求的整齐划为扭曲,不利于学生的发展。班级中非成文的制度主要指班级的传统、舆论、风气、习惯等,是班级中约定成俗的规范。由于多数的同学认为班级的制度不是由班级同学自己讨论制定的,在班级中大家也不会根据班级情况的变化修订班规,所以导致了规范全班学生行为的班级制度在某种程度上形同虚设。班级的制度建设对于班级的建设至关重要,对于大学生来说是其学习如何适应社会集体生活实现自我管理,自我负责的重要手段。但目前大多数学校的班级制度建设较为落后,部分制度反映的是学校管理者的意志。这类的班级制度剥夺了学生实际自我管理的机会,对学生身心发展造成负面影响。
(三)不和谐的班级中合作与竞争氛围
高校班级管理中不和谐竞争主要表现在:高校的奖学金等激励行为对大部分学生来说还
有很大的激励作用,但由此造成的竞争也很激烈。例如有些高校的奖学金发放制度不完善,因为单一地用总分来衡量,不能反映出一些同学在个别科目上的进步。这个制度的结果是除了极个别的幸运儿成了成功者,绝大多数的同学成为失败者,他们在竞争中永远落选。该制度安排并不符合学校教育是为了促进每个人的发展这样的理念。班级中大多数的学生比较关注自己的学习,对于学习上还要帮助的同学则关心较少。
(四)学生不积极参加班级活动
班级作为学生学习和生活的场所,作为学生教育的主体,是否能够为学生提供有趣、有意义的经历对学生的成长也很重要。学校或班级能否为学生组织有吸引力的活动也影响了学生对学校生活质量的评价。对于大学来讲,需要努力的是如何寻找具有教育意义的课外活动,能够真正产生教育影响。学生对本该使大学生活更加绚丽多姿的各类社团活动往往是寄予厚望的,但希望如果得不到满足,学生的怨气也非常大。因此学生无法通过正常的渠道释放多余的精力,谈恋爱的现象就较为普遍。大部分学生表示对目前的班级生活不满意,其理由主要集中在“大学生活没有想象中的有趣、丰富多彩”,“离社会距离太远”,“管理制度不够人性化”,“学习气氛不浓”等等。
二、大学班级管理中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在分析大学班级管理存在的不足之后,我们发现这些现象可能反映的是教育思想和教育理念等方面更深层次的问题,当然学生本身也存在问题。但就班级管理而言,学生是被管理的对象,而班委会和团支部所能做的大多是遵照校方的意思去落实工作,所以谈到大学班级管理中存在的问题时责任人首先应该是学校。
(一)对教育目的的片面理解
教育目的即指教育要达到的预期效果,反映了教育在人的培养规格标准、努力方向和社会倾向性等方面的要求,是教育活动的出发点与归宿。教育目的在确立的时候要考虑社会的需要,即教育是为社会服务的,也要考虑人本身的因素。学校是现代社会实现教育目的的主要场所,一方面为社会的发展提供各类人才,另一方面也协助学生实现了生理、心理、智慧、品性、技能等各方面全面的发展。21世纪,只有全面发展的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称为“完人”)才能称得上是真正的人才。现代的教育应该围绕人一生中的4种知识支柱而展开,即学会认知、学会做事、学会共同生活、学会生存。然而许多学校忘记了自己肩负着促成学生全面发展的重任,忘记了教育的目的是使每一个人都能发现、发挥和加强自己的创造潜力,挖掘隐藏在每个人身上的财富。在学校里学生自我学习能力的培养,终身学习观念的养成,个人人格的完善,民主意识的建立,利用现代信息技术的能力,与他人和谐相处能力等等的培养都被忽视了。在此教育目标的指导下,学校对优秀的学生的评价、对优秀的辅导员的评价、对优秀的班级管理的评价、对班级所具有的功能的认识、对各项规章制度的选择、各种教育方式、管理手段的选择上都会产生偏差。另外,学校在实现教育目的的过程中也没有把握好这个年龄阶段学生的身心发展特征和水平。在学生管理的过程中一味地强调“服从”、“统一”,漠视已进入成人阶段的学生的自我选择、自我尊重、自我成长的要求。(二)对学习所具有的个性化特征把握不准确
学生作为学习者有其自身的特征:一是不同的人有不同的学习目的,即使两个人在学习目的的表述方面相同,也未必有着同样的理解和理由;二是不同的人有不同的学习背景和基础,并由此影响到各自的学习兴趣、能力或风格;三是不同的人在学习过程中所遭遇的问题与困难不同,因此,进行有效学习所需要的帮助也不同;四是不同的学习者对于自身学习行为反思和管理意识与能力不同,从而影响到他们各自的学习效率和质量。因此,学习是一种高度个性化的活动。教育者要想成功地促使学习者有效学习或高效学习,就必须在把握学习
者之间共性的同时,花大力气把握他们彼此之间十分不同的个性。从一定意义上说,对学习者个性的把握程度,就决定了教学有效性的大小与教学所能达到的境界的高低。
(三)对学校管理的“教育”特性认识不够
学校不同于其他社会组织,是一个专门培养人的机构,学校有其独特的组织和管理特性。学校管理的主体和客体都是人,而且学校管理的主要客体——学生更具有特殊性,是正在成长发展中的人,他们是具有可塑性和可发展性的。对于学校来说,追求效率和效果不是学校管理的唯一目的和根本目的,学校是一个特殊的地方,学校中的一切活动都无不与培养人联系在一起,学校的管理活动也承担着育人的责任和任务,通过管理活动既要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形成学校文化,又要促进学生的身心全面发展。学校管理活动的教育性往往表现为学校的价值、态度、文化弥散在整个学校教育教学活动与管理活动之中,使人在潜移默化之中受到熏陶和感染。这就是所谓的“管理育人”。例如,学校制订的制度是人性化的,学生在这种制度中深切地感受到他是被尊重的,由此,学生在以后的生活工作中也会学习如何去尊重他人。然而一些学校在对学生和班级管理的过程中过于强调了“管理”而忽视了“教育”,不仅是对现成教育资源的一种浪费,而且还不会起到较好的教育效果。学生在课堂中被教育要诚实做人,但在课堂外他发现学校的很多措施和学校在对外宣传时所做的许诺不一致时学生学到的可能是“虚伪”和“欺骗”。所以,这类学校在进行班级管理时不仅要利用管理这一资源来发挥其教育的功效,更要谨防不良的管理措施所带来的负面的教育效果。
三、改善大学班级管理的建议及对策
校方首先要改变教育思想和教育理念,其次就是推行制度化建设,在保证管理目标的大方向正确的前提下,给班委会及团支部以充分的自主管理权。
(一)树立正确的学生观
所谓学生观,是指在教学过程中如何认识学生和对待学生。学生是教育的对象,教育工作者的一切的教育行为都应是为着学生生存发展的需要,这是现代学生观的一个基本判断。正确的学生观:把学生看成是具有主观能动性、充满生机和活力的人;相信所有的学生在教育工作者的指导帮助下都能学好,都能成绩优异;把学生当朋友看待。学生是一个复杂的有机体,是自由的、具体的、独特的、不断生长着的生命体。然而,在现行的教育体制教育理念下,学生还是学生,老师就是老师,学生要听从老师,对老师的思想观点来不得挑战。尽管可能大学老师愿意和学生探讨,但由于历来的“威严逼人”型教育使大多数学生养成接受性的习惯,所以作为教育工作者不仅要树立正确的学生观,在此基础上还要善于发现学生的闪光点,创造相互探讨的学习氛围,养成互动的学习习惯。
(二)以制度建设为班级管理的有效载体
推行制度化建设,实施制度化管理,不仅是集体建设水平的标志,而且是班集体得以形成并向优秀班集体发展的有力保障。管理制度为同学提供了行为标准和行为调控的依据,使学生从他律走向自律。但是在制度“管”学生的环节中,应注意以下方面:一是制度跟着学生走。学生到哪,制度跟到哪,置班级于制度控制下,做到有章可循,有约可依,借助于规章制度的约束力,使班级目标管理工作规范化,制度化和程序化。二是制度有操作性。班级制度要在形式上精确,具体可行,便于操作。班级制度要在全班广泛征求意见,反复论证,权衡利弊的基础上并结合年级的量化管理条例来制定,并且在执行过程中我们还应不断搜集资料,进行比较,不断修改和补充,使之更加完善。三是班级制度的制订应符合下列的基本要求:首先,符合国家的法律、法规,符合学校要求。其次,科学性。要从班级出发,遵循教育规律,符合大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符合学校管理特点。再次,教育性。要从
管理需要出发,考虑教育目标,发挥教育功能。最后,有相对稳定性。在执行中要不断完善,不能半途而废,更不能朝令夕改。
(三)确立三位一体的班级管理模式
所谓三位一体的管理模式,即系级管理者、班导、学生干部共同进行班级管理的模式。系级管理者是所在系各班级的总负责人,负责把握班级管理建设的方向,负责加强班级管理工作指导、检查,制定和完善班级管理目标的评价机制。班导是班级管理的指导者、管理者和组织者,也是完成班级管理工作目标的责任者;而学生干部是联系班导,进行班级管理的桥梁,三者缺一不可。因此,要不断提高系级管理者、班导、学生干部的业务素质,强化思政工作、教育管理工作,做到内强素质,外树形象,完善班导工作考核机制、建立学生干部自我评价、学生评价机制。采取“系级管理者、班导、学生干部”三位一体的班级管理模式,以生为本,和谐共建良好学风班风,促进班级管理工作科学化、民主化、规范化、制度化、系统化。
班级管理工作是一项十分烦琐和艰巨的工作,只有在实践中不断摸索,总结经验,才能达到理想的效果。其中加强与学生的情感沟通,遵循大学生的心理特点和规律,做到以“生”为本是关键。
范文五:大学班级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大学班级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丁荣伟
(南京理工大学,江苏南京210000)
摘要:本文通过对高等学校班级建设的现状分析.
学完全在一起上课的机会较少,学生分散在不同的教室,共同在一起交流的机会较少.传统意义上的班级概念逐步被淡化,取而代之的是非正式群体以及独立的
找出部分影响高校班级建设的因素。介绍班级管理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重要作用.阐释改善班级管理的必要性,并通过班级建设影响因素分析.提出改进班级管理
的策略。
关键词:高校班级建设班级管理问题及对策
学生个体。
(二)高校扩招带来学生班级管理难度加大。
国内大部分学校都在不停地扩大规模.增加人数。特别是部分就业需求较大的专业招生人数迅速膨胀.导致原来二三十人一个的班级变成了五六十个人.学牛的地域性和生活背景的差异性就越来越明显.带来了班级管理难度的增加.传统意义上的班长等班干很难对如此多的学生进行管理.导致班级中偏离班级核心意识的学生增加,能够有效参与班级管理的同学较少。
(三)学生个性增强导致班级凝聚力下降。
2004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出《关于进~步加强和
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指出:“班级是大学生的基本组织形式,是大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主要组织载体。要着力加强班集体建设,组织开展丰富多彩的主题班会等活动.发挥团结学生、组织学生、教
育学生的职能。”班级在目前高校学生教育管理中发挥着
重要作用,是学校开展学生工作的重要阵地。本文就高校
社会的发展和学生意识的变化.使越来越多的学生
在学校中会追求自己的个性,特别是“90后”的学生进入校园后.他们以自己的价值实现和个性展示为目标。对集体的事务重视不够,经常不参加集体活动。传统意义上的班级活动也很难有效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导致学生在班
学生班级管理进行了研究。
一、高校班级管理的现状
(一)高校学分制改革淡化了班级的概念。
随着高等学校学分制的全面实施,学生具有较强的课程选择权利。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选择自己喜欢的教师和课程.这就导致同一专业、同一班级的同
级中展示的机会越来越少.学生参与班级活动的兴趣降
低。从而导致了现在学生班级凝聚力的下降。
理职能部门工作作风的转变。教学管理人员不但成为教学管理信息化建没的执行者。而且成为数字化校园
②建立教学工作例会制度。由分管教学副院长主持,教学管理各职能部门工作人员及系务秘书和教务员共同
参加每周例会。
建设的直接受益者。因此,必须通过更多的人力、资金
的投入实现教学管理信息化系统平台向科学化、现代
③其他的学习培训形式。定期邀请具有示范效用的兄弟院校的领导、专家和同行莅临进行工作交流和指导。此外,院(系)领导应充分考虑教学管理岗位实际的工作
情况,给予教学管理人员更多的交流学习机会。支持教学管理人员参加专业技能培训和学历教育。
化的稳步推进。
实行院系二级教学管理体系.是独立学院发展过程的必然选择,更是从外延扩张到内涵建设,提高管理水
(3)适度的政策倾斜。
首先.对于教学管理岗位的工作人员应予以充分的重视。其次,学院在制定岗位评聘、津贴发放、职务晋升等制度时应适当向教学管理人员倾斜。鼓励更多的高知识、能力强的老师竞聘教学管理岗位.充分调动教学管理人员的工作积极性,更好地为学院的教学管理工作服务。…
5.建立并完善教学管理信息化系统平台。
随着现代化信息技术在教学管理中的应用,以及教学管理信息资源的不断整合和共享.教学管理系统已实现学生信息、教师信息、课程信息、教学计划、授课信息、教材信息、成绩信息、评教信息的共享。并具有网
平、教学质量和工作效率的客观要求。本文对独立学院建立院系二级教学管理体系的必要性进行了阐述。充分分
析了目前实行院系二级教学管理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并
提出相应的变革措施。院系二级管理体系的改革工作需
要逐步推进,不可能一蹴而就,通过不断的实践和探索实现院系二级教学管理的科学、高效,最终使教学管理工作步入制度化、规范化、科学化的轨道。
参考文献:
[1]张建.基于工学结合的院系两级教学管理体制改革思考[J].深圳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1).
[2]谭小燕.高职院校院系二级管理探析[J].南宁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4).
[3]李光寒.优化教学管理模式,推进院系二级管理[J].当代教育论坛,2008,(24).
[4]陈聪.校院两级管理体制下加强教学管理优化人才培养[J].教育科研,2009,(33).
187
上查询成绩、选课、学生评教、教学任务下达、排课、学
籍管理、考务管理等教学管理功能。院系共建的数据库平台.其强大的数字化智能特性与海量存储功能,极大
提高了教学管理的效率与质量,增大了管理的透明度
和人性化,实现了信息资源的无限共享,促进了教学管
万方数据
(四)班级管理中缺乏有效的考核和管理方法。虽然各个学校在学生班级管理中进行了很多尝试。
之后,从外界施加的对班级建设产生影响的作用因素,这里可初步分析为引导因素、竞争因素、评价因素和文化因素四类。
内因是一个班级形成之初就特有的.不同班级各有
也有较多的班级学风评比办法、优秀班集体评比办法等管理方法。但因为班级管理的主要实施者(班级骨干)本
身也是学生.管理办法中的激励和惩罚机制无法对其有
千秋。因此,为推动全校整体性的班集体建设,就需要更
多地关注外部因素,思考如何通过这些外在性的因素施
效地发挥作用。而作为管理者主体的辅导员或者班主任又很难直接实施管理。造成一些存在的管理制度作用发
挥不明显。
二、高等学校班级管理在学生教育管理中发挥的作用
加正面、有益和积极的激励影响。从而促进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有效开展与落实。本文重点就如何加强班级管
理给出相应的外部改进策略。
虽然目前高校的班级管理中存在许多问题。但很多高校在班级管理的过程中不停地探索。并坚持不懈地加强高校班级管理,以使高校在学生教育管理中发挥更为
重要的作用。
’
(一)可以培养学生的集体意识、团队精神。
一般人的成长都需要一个良好的外部环境,中国
就有“近朱者赤。近墨者黑”的古训。现代许多科学家的
研究都证明,一个良好的外部环境对于人的德育、智育都具有有效的刺激作用。高校建设良好的班集体一方面可以培养学生的集体意识和奉献精神,教育学生养成“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良好习惯,使学生在El常过
程中能够形成较强的集体观、大局观;另一方面,可以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来自不同地方的学生为了完成班级的共同愿景而进行努力。能够在合作中锤炼品质,提高意志,增强合作能力与团队精神,提升未来的职场竞争力。
(二)可以提高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的能力。
目前在校的大学生受中国“官本位”意识的影响,在学校求学的过程中都迫切希望得到展示自己的机会.特别是展示自己的管理能力。加强班级建设一方面可以通过设立共同的班级目标,使广大学生都参加到班级的建设中来。使学生在班级管理、班级活动中展示自己的能力.提高素质。另一方面,学生骨干在组织班级管理与活动中不断地
得到锻炼,能力得到提升,由于班级管理的复杂性,能够较好开展工作的学生其组织领导能力必将提升到一个较高的水平。对其以后的发展就具有较好的促进作用。
(三)可以为学校教育活动搭建有效阵地。
目前高校学生教育管理过程中。学生基本上是被动地接受学校或者学院的组织参加一些教育活动.如报告
会、动员会、座谈会等,这些都是令学生觉得较为枯燥的
形式.在没有调动学生积极性的前提下,这样的活动效果就会打折扣。
加强班级建设,可以使原本枯燥的内容通过班级的
运作而具有广泛的参与性,使学生在活动中不必拘泥于
形式,只要广泛参与,并在活动过程中受到教育。就可达到教育主导者的目的。如在组织学生学习“庆祝建国六十周年”活动中,通过介绍自己家乡的变化使学生用心感受
家乡的变化,通过总结回顾家乡变化感受到祖国的强大。
三、改进高校学生班级管理的策略
在班集体的建设中,往往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影响
因素。这些因素基本可分成内因和外因两个层面。内因层面.是指由班级内部成员自身特点和彼此间的互动关
系组成。以及由此产生的各种氛围。它包括班级同学的
来源和自身性格特点、班级干部的工作能力和奉献精神等班级形成之初就具有的因素。而外因是指在班级建成
188
万方数据
\(一)情感育人,逐渐由刚性管理向柔性管理过渡。从柔性管理教育的角度讲.情感交流就是“感情投
资”,它是协调人际关系的最佳方式,大学班级的辅导员
和教师只有与学生的情感产生共鸣,人格产生吸引.才能使学生在心理上产生敬重感和信任感。心悦诚服地为班级的建设而努力。
做好学生的柔性管理,主要做好以下四点:一是尊重
学生,使学生得到平等的主体地位,平时工作中以表扬为
主,避免直接的训导;二是相信学生,使学生在大学生活
中树立充足的信心;三是给学生更多爱心。辅导员要沉下
心到学生中,关心学生特别是有困难的学生:四是给学生
树立榜样,用自己的人格和魅力影响学生。
(二)尊重个性,充分发挥学生的班级主体作用。
尊重学生个性,是充分发挥学生班级主体性,提高班级管理水平的前提。学生是教育的主体,也是班级建设的主体,充分彰显学生在班级建设中的个性是增强班级活
力的重要前提。
当前学生思维活跃,对新事物的接受能力较强.对问来冲击。尊重学生个性,就是尊重学生在班级建设中的作、
(三)文化熏陶,坚持不懈开展班级文化建设。
建设具有生命力和创造力的班级文化是班级活动能
要引导学生在班级形成初期就通过共同努力和策(四)骨干引领,打造高素质班级骨干队伍。
打造具有较高思想政治觉悟和工作水平的班级骨干在学生班级骨干的选拔上要遵循“民主与集中相结
题的处理方式独特,给传统的班级组织管理模式势必带
用。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在不违背班级管理建设的前提下,让学生按照自己的意愿组织班级的管理。按照学生更乐于接受的形式去实施,提高班级活动的效果。
够持续开展的动力和源泉,任何措施和活动只能促使学生短暂的参与,真正要形成具有较强竞争力的班级。必须形成强大的班级文化才能够凝心聚力,才能把学生的思想统一到班级中来。
划,形成自己的班徽、班歌与班训等班级文化符号,使其成为学生乐于接受的班级文化标志.并在此号召下形成
班级精神,为建设管理班级提供文化抓手。
队伍是改善班级管理的关键因素。他们是班级管理主要执行力量,班级骨干的优劣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班级的
整体水平。
合”的策略,不可完全把班级骨干的选拔权交给学生.既
要给学生行使选举的权利,又要按照工作要求选拔班级
主要骨干,使二者能够做到结合而不冲突。要建立系统的
班级骨干培训与考核制度,加强对其个性化指导.表现优秀的要予以表彰,推荐其参加更高层次的学生工作.充分调动学生骨干服务同学的积极性。
班级文化信息化建设的策略与研究
黄敏若吴勇斌
(南昌师范高等专科学校,江西南昌330200)
摘
要:高职院校班级文化管理信息化的应用,提高力能够流传下来的东西绝不是产品,而是企业文化,就好
了班级管理工作的效率与质量.本文从班级文化信息化
比一位历史名人留给后世的绝对不是他们的身体,而是
其理念、业绩或作品。
管理的重要性入手.分析了班级文化建设的现状.提出了推进班级文化信息化建设的有效途径,目的是探索出一
种新的学生管理理念。
关键词:班级文化信息化沟通媒体一、班级文化的定义
班集体是学生在校学习的主要场所,是教师教书
管理的最高境界就是通过文化来管理。班级文化就
像一间弥漫着某种味道的屋子。只要你走进去.不管你愿
不愿意,都能闻得到,甚至出门之后,还身带其味。管理者要做整个系统的构建者.形成和培育一个恰当的文化理念和价值观,并为学生所信奉和践行,是我们成功管理的关键。
三、班级文化建设现状及问题
物质层,即硬件文化建设。教室环境是班级形象的标
育人的主要阵地。也是学生道德品德养成、健全人格形成及素质能力培养的主要载体。班级文化建设作为加强班级管理,营造班级氛围,发挥班级功能,提升班级
形象的重要内容,在学校管理、班主任工作、学生培养
志之一,当前教室的净化、绿化、美化大都可以像电脑硬件一样可以迅速配置到位。而优美的班级物质环境。具有
“桃李不言,下自成蹊”的特点。
等方面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班主任必须在班级文化建设上进行大胆的探索,不断创新,以适应现代教育的
发展。
班级文化主要指班级内部形成的具有一定特色的思
制度层.每个班级制定的班级学生综合素质考核制度、班级周工作总结制度、突发事件处理制度、卫生管理
制度等,由于信息的不对称及实施过程中的公开、公正、
想观念和行为规范的总和。是一个班级内在素质和外在形象的集中体现,是班级全体成员创造出来的独特文化。其主要内容是班级形象、班级精神、班级凝聚力、班级目标、班级制度、团队意识、班级文化活动等。核心是班级精
神和价值取向。
二、班级文化的重要性
公平问题,在执行中不能有效及时地跟进、落实到位,只
制定不执行.对学生逐渐没有了约束作用,长期以来.制度成了空架子。类似于电脑的软件,尽管安装了最新版
本,但如不运行就相当于摆设。
精神层。即观念形态层。主要体现在班级精神、团队意识、凝聚力、文化活动等.反映了价值观、人生观深
层次的文化.是最能体现班级独特性的。很多班级没有
班级文化具有独特性与唯一性,即不可复制性。有专家统计.做不可复制性工作的投资回报比是1:3,而做可复制性工作的投资回报是3:1,因此,班级文化力将成为
团队的第一竞争力。
众所周知,在知识经济时代,一个企业有价值、有魅
(五)制度完善,建立健全班级管理考核制度。
一个明确的共同价值取向的班级目标。而目标管理是规范班级管理,推进班级发展的前提,因此开展工作时就不能做到有的放矢,学生凝聚力不够。团队意识不强,目标或高或低。不易于对班级产生认同感与自豪
能切实提高班级建设的水平,增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
参考文献:
[1]金文斌.大学班级的柔性管理教育[J].安徽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21(6):128—129
[2]杨芝,黄明山.大学班级管理中的问题与对策研究[J].教育探索,2009,(4):7每.77
[3]吴昊,张春生.高校班集体建设的外因影响浅析[J].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2005,17(8):93-95.
[4]欧阳洁.高校班级中大学生非正式群体及其管理[J].长沙铁道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10(4):232—233
[5]马丽.人本主义教育观对当代高校班级管理的启示[J].安徽理工大学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11(1):
14—16.
189
建立健全班级管理考核制度是改善班级管理的重要
手段,通过建立制度,开展班级评比活动,可以有效调动学生参加班级建设的积极性,提高班级建设的水平。
要通过建立合理的制度使班级的考核与学生的综合评价相结合。引导学生树立“班兴我荣,班衰我耻”的意识,使学生在日常行为中经常性地考虑其对本班级的影响。要建立班级评比制度,定期组织进行考核检查,对于
表现优秀的班级要通过多种形式进行表彰,以提高学生的集体荣誉感。
四、结语
.
学生组成的多样性与个性化,使现在高校班级不断呈现出新的特点,本文在对班级研究基础上提出的策略分析.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对于不同的时期的不同班级,还要根据实际情况,由教育主导者深入分析,这样才
万方数据
转载请注明出处范文大全网 » 大学班级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