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一:启发式教学策略
启发式教学策略论述
学号:2013123034
姓名:于晓婷
启发式教学策略
启发,是启发学生思考,让学生能够自己思考问题的答案及解决问题的方法。这种教学方法,强调教师是主导,教学过程要由教师来组织,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启发学生积极思维,旨在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正确的理解,系统的掌握所学的知识。这种教学方法,加上教师能够突出重点,分散难点,抓住关键,能根据学生的理解能力和知识水平,用准确,清晰,简练,生动,通俗易懂的语言讲课,是很受学生欢迎的。
一、启发式教学法应坚持以下原则:
(一)激发学生的积极思维
这要求教师注意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学习是复杂的思维活动,是在教师的指导下,不断地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学生要积极的进行思维活动,逐步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师在传授知识的过程中,随时注意开启学生的思路,启发学生积极开动脑筋,通过学生自身的思维活动,对所学知识融会贯通,理解消化。课堂提问就是一种引导学生主动思考的有效方法,这就需要教师在备课过程中深思熟虑,讲课时灵活处理,根据学生的具体反映随机应变的处理课堂教学内容,来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二)在教学目标上,以坚持实行素质教育,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为目的
现代启发性教学思想与“以传授知识为最终目的”的或仅注重人的智力发展的教学思想是根本对立的。它反对食而化、仿而不创的“学而优”,反对扼杀人的主体精神和个性的“死读书”。因此,现代教学思想反对那种只注重如何提高学件应试成绩的单一化教学目标,它从人的全面发展出发,以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确立多元化的素质教育目标,在教学中从重传授知识转变为重指导学生学会学习、重学生能力养成,使学生在知识、能力和素质上协调发展。 (三)在教与学的关系上,坚持教师的主导作用与学生的主体作用相结合
教师的“教”是为了使学生更有效地“学”,从根本上来说是为了促进学生个体发展和主体精神的培养。因此,必须改变以教师为中心的教育教学观念,承认学生是有灵性、有理性、有感性的能动主体,强调学生积极主动参与教学活动,在教学上建立一种平等、民主的新型师生关系,一种师生为探求知识和真理而共同合作的、教学相长的伙伴关系。教师要通过重视学生的个体差异来面向全体学生,把调动每一个学生的学习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作为发挥教师“主导”作用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四)在教学过程和方法上、注重师生之间的交流
现代启发式教学思想反对那种“满堂灌”、“填鸭”式的“注入式”、“单向灌输知识”的教学方式,强调加强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沟通交流,形成一种能容纳不同观点、不同思维方式的教学氛围,鼓励学生积极思维,敢于提出问题,善于提出问题,以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促进学生创新精神的培养。这要求教师要创造民主和谐的良好氛围,形成良好的师生关系和生动活泼的课堂气氛,使民主与科学精神在课堂教学中得到充分的张扬与展现。
(五)启发学生独立思考,发展学生的智力和能力
这要求教师善于提问善于设问,通过科学而有层次的问题来启发学生的思维,使其在经常性的“茅塞顿开”中发展逻辑思维能力。教师在传授知识的过程中,还要注意发展学生的智力和培养学生的能力。叶圣陶先生说的“教是为了达
到用不着教”的意思,就是要求我们教会学生独立学习,要求教师有目的有计划的培养,提高学生对客观事物和所学知识的观察、分析、比较、归纳、综合、抽象、概括、演绎、推理、判断、加工、创造和表达等方面的能力。这些能力的培养要持之以恒地通过各种方式培养训练才可能见效。
二、启发式教学的作用
(一)启发式教学的发展性特征有助于学生的智力发展。
启发式教学思想指导下的教学,在整个教学过程中,自始至终注重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创设问题情境,揭示矛盾,置疑设难,观察与思考并重,实验与操作同行,根据知识的内在联系,循序善诱引导学生主动地、生动活泼地学习,独立地分析矛盾和解决矛盾,从而达到了既传授知识又发展了智力和创造力,收到了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教学效果。
(二)启发式教学的主动性特征有助于学生行为协调。
启发式教学思想指导下的教学,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始终把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放在教学过程的首位,把教学过程看作是S--0--R过程。就是说,R(反应)不直接取决于S(刺激),重刺激不一定能引起强反应。教师的刺激能否引起学生的反应,关键因素是学生个体内在因素。因此,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注意点燃学生炽热的求知欲,启发学生动口、动手,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潜力。
(三)启发式教学的协同性特征有助于学生与教师交往和谐、情绪稳定。
在启发式教学思想指导下,教师重视教师与学生的协同性。在教学过程中,既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又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使教学活动完全处于师生协同合作之中。在这民主、和谐、轻松的课堂气氛中,教师乐教,学生乐学。它不仅有利于知识的传授、能力的培养,而且有助于学生情感等非智
力因素的培养。
(四)启发式教学的针对性特征有助于学生的个体健全发展。
启发式教学在进行教学活动的整个过程中,既重视了解学生,又注意分析教学内容,然后才针对学生实际选择恰当的启发式方法进行教学。首先,了解学生,教师就能有的放矢地组织教学活动。第二,教师注重对教材的研究,使自己达到“懂、透、化”的目标,才能引导学生积极思考,使他们能举一反三,触类旁通,达到启发教学的要求。第三,在了解学生、深入研究教材的基础上,教师有针对性地采用灵活多样的方式进行教学,使每个学全都能在各自的基础上得到充分发展。
总之,从现代教学意义上讲,启发式教学能够充分调动学员学习的主动性,激发其内在的学习动力;实现教员的主导作用与学员学习积极性的结合;引导好学员的学习过程,使他们经过独立思考,掌握知识,提高分析、理解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如今在多种多样的教学策略中,启发式教学已经越来越受师生的欢迎。
范文二:启发式搜索策略讲稿
启发式搜索策略讲稿
1.引入启发式搜索策略的定义。
通过前面的学习,我们了解可以采用前面的一些搜索策略来解决梵塔问题,当它的阶数较小(如小于6)时,在计算机上求解并不难,但当阶数再增加时,其时空要求将会急剧的增加。对于那些大状态空间问题,这些搜索策略就不能胜任了。
又如博弈问题,就可能的棋局数讲,国际象棋是10^120,假设每步可以选择一种棋局,用极限并行速度计算,国际象棋的算法也得1亿亿年才可以算完。
因此,为了寻找更有效的搜索方法,人们提出了启发式搜索策略。
定义:为减小搜索范围而需要利用某些已知的、有关具体问题领域的特性信息。此种信息叫做启发信息。利用启发信息的搜索方法叫做启发式搜索方法。
其基本思想是:在搜索路径的控制信息中增加关于被解问题的某些特征,用以指导搜索朝着最有希望到达目标节点的方向前进。
2.启发式搜索策略的主要特点。
由于充分考虑到问题求解所应用到的各种启发信息及知识,包括利用常识性推理和专家经验等信息与知识,启发式搜索能够动态地确定操作排序,优先调用较合适的操作规则,扩展、比较并选择最有希望的节点,使搜索尽可能以最快的速度,最短的距离、最小的代价,朝着最有利于达到目标节点的方向推进。
3.估价函数和启发函数。
估价函数:搜索特性的一种数学表示,是指从问题树根节 点到达目标节点所要耗费全部代价的一种估计值。
f(n)=g(n)+h(n)
启发函数:在表达式f(n)=g(n)+h(n)中,g(n)部分是已确立的搜索路径基础上已耗费的代价,其轨迹和效率是无法再更改的;唯有h(n)才是可以积极争取按照希望方向来改变的部分,是可以更新的内容。 h(n)
4.局部择优搜索和全部择优搜索。
局部择优搜索:它是一种启发式搜索方法,是对深度优先搜索方法的一种改进。
全局择优搜索:按这种方法搜索时,每次总是从OPEN表中的全体节点中选择一个估价值最小的节点。
5.讲解例题:用全局择优搜索解决8数码问题。
f(x)=d(x)+h(x)
其中,d(x)表示节点x的深度
h(x)表示节点x的格局与目标节点格局不相同的牌数
6.回顾内容,课程小结。
a.启发式策略
b.局部择优搜索
c.全局择优搜索
d.八数码问题
范文三:谈启发式教学十点策略
谈领导干部培训的启发式教学策略
刘文焕
内容摘要:启发式教学,是促使学员积极主动学习的教学指导思想,尊重学员的主体地位,最大限 度地发挥学员的主观能动性,培养学员的独立思考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研究探讨启发式教学的实施策略 要点,对提高教学质量具有重要意义。在实施启发式教学中,主要有主体性启发、激励启发、诱导启发、 解惑启发、激疑启发、因学启发、因时启发、因势启发、循序启发、互动启发等十个策略要点。
关键词:启发式教学;策略;学生学习;教学质量。
青年**在多年的学习与教学实践中 , 对许多教育思想和教育 理论进行过深入的探讨 , 对旧教育落后的学制 , 繁琐的教学内容 , 机械 的教育方法都深为不满,其中旧教育的弊端之一是教育方法落后 . , 学校
这种注入式教学的最大祸害是
启发式教学是促使学员积极主动学习的教学思想方法,思想内涵 丰富,启发方法灵活多样, 有与探究式、讨论式等其它教学方式有机 结合的广泛适应性和生命力。 实行启发式教学对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和 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具有重要意义。启发式教学思想内涵丰富,有它 的内在特征和具体实施策略要点。 为更好地实施启发式教学, 研究和
探讨实施启发式教学理性的策略很有必要, 现提出实施启发式教学的 十点策略,以供讨论。
一、主体性启发
主体性启发是总的启发思想和策略方法,主要是指把握好启发式 教学的精神实质, 教师主导作用的发挥在于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和学习主观能动 性,激发学生的主动学习精神,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能力,促 使学生生动活泼地学习。
瑞士教育家亚美路说:“教育最伟大的技巧是:知所启发” ⑴ ,启发式教学 对教师提出了很高要求,主体性启发的要义在于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主体作用。 一是把握主旨 , 尊重学生主体地位。 启发式教学主旨是尊重学生主体地位, 最大 限度发挥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 教师主导作用在于引导启迪, 使学生自奋其力。 二是定位准确, 明确启发目的。 启发的主要目的是引导学生主动思考、 乐于探究、 勤于动手, 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能力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是从实际出发, 因 材施教。 要了解学生的学习心理、 兴趣志向和学习最近发展区, 灵活运用启发的 方式方法,因势利导,引导学生动脑、动口、动手,在师生互动中激发学生的思 维、发展智力和培养能力。
把握启发式总的思想策略, 是实施启发式教学的前提基础。 违背了启发式教 学主旨,既使形式手段再新,也会失去启发式教学的真正意义。
二、激励启发
激励启发, 主要指教师要善于把热忱和智慧结合起来, 采取灵活有效的启发 方法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积极情感, 激活学生的思维, 激励学生全身心投入到学 习情境中去,培养起学生的学习独立性和唤起对知识探求的快乐。
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说得好:“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的本领, 而在于关心、 激励、唤醒和鼓舞” [2],启发式教学既要重视学生智力因素的培养,同时要重 视非智力因素的激发。 学生是有意识有情感个性的人, 教师是学习的组织者和促 进者, 激励启发的意义主要在于激发和鼓舞, 使学生增添学习信心和勇气, 促使 学生主动学习。 这正如**总理强调的:实施启发式教育是“把学生作为教学 的中心 , 使学生在学习的整个过程中保持着主动性 , 主动地提出问题 , 主动地思考 问题 , 主动去发现 , 主动去探索。” 〔 3〕 。所谓激发,就是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 积极主动性,教师要富有积极情感,巧设情境和悬念,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动 机、需要和情感,以点燃学生思维的火把,使学生主动去思考、去探究。
激励启发作用于提出问题、 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整个教学过程中。 教师要 在情感上关怀,在精神上鼓舞,在思路方法上帮助,在探究中及时肯定与评价, 使学生在探究解决问题的困难中增添信心和勇气, 体验学习成功的乐趣, 以培养 学生的积极情感态度。
三、诱导启发
诱导启发,主要指教师善用多种方法启迪、开导、引导学生思考,疏通学生 思路,使学生大脑开窍,提高学生主动学习能力,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使学生 学会学习。
所谓诱导,就是启迪、开导、引导,使学生思路疏通。叶圣陶说“导者 , 多 方设法 , 使学生自求得之”, [4]启发式教学要教活的知识,教师主要在于“导”, 要千方百计调动学生积极性,要善于灵活运用各种方法,适时、适度地阐明、提 示、 点拨, 为学生引路搭桥。 导就是“授之以渔”, 是帮助, 而不是牵着学生走; 是使学生主动探索求知, 而不是“告诉”答案。 反映在教学实践中要实施民主教 学, 把“教”的着力点放在启发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学习方面, 引导学生自己动脑、 动口、动手,自主解决学习问题
瑞士哲学家阿密埃尔说:“懂得如何启发,是教育人的一大艺术” ⑸ ,启发 式在于使教师主导作用和学生主体作用的有机结合, 在教师的启发诱导下, 学生 自己体验到了学习成功的乐趣, 这是启发教学艺术魅力之所在。 在学生讨论、 质 疑问难的教学活动中, 对遇到学生难以解决、 争论不休的问题, 教师不能轻易表 态 “包办代替”, 更不能犯“急性病”。 应多举一些具体实例启发, 精讲点拨, 使学生领悟明白。 这样既有助于学生理解掌握知识, 又能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的提 高,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学习主动性。
四、解惑启发
解疑启发, 主要指教师善于抓住教学的重点、 难点和疑点, 对学生有针对性 地进行指导, 精讲点拨, 帮助学生有效解决学习中的困难和问题, 使启发式教学 具有针对性和实效性意义。
教师是学生学习的指导者和帮助者, 在传道、 授业的教学过程中, 当学生遇 到学习疑难和困惑时, 教师要给予及时帮助和指导, 为学生解惑释疑。 解惑启发, 要求教师在了解学情、 吃透教材的基础上, 以学生的知识基础和生活经验为背景, 抓住教学的重点、难点和疑点,抓住新旧知识的联系点,巧设情境和悬念,激活 学生的思维波澜, 为学生指点迷津, 使学生进入柳岸花明的学习新境地, 使学生 有所思、 有所得、 有所进。 解疑启发, 要把握启发的“关节点”。 所谓“关节点”, 就是教学内容的重点、难点等教学关键处,是学生学习的疑难点 , 也是启发艺术 的生发点。 教师在启发关节点上抓得住, 激得活, 就抓住了启发式教学的“牛鼻 子”。
解惑启发的意义, 主要在于通过教师主导作用的“外因”作用于学生学习主 体的“内因”。 教师在掌握学情的基础上为学生精讲点拨, 引导学生自主、 探究 性学习,在解疑释疑的过程中培养自主学习能力。
五、激疑启发
激疑启发,主要指教师在启发式教学中通过设置疑问和质疑问难等有效方 式, 以引起学生主动思考和探究, 以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能力和分析解决问题能力。
激疑启发是使学生主动学习, 培养学生问题意识和创新思维, 正如温总理强 调的“启发式教育的核心,就是要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创新思维。” ⑹ 激疑启发 的过程, 是在教师指导下由学生带着问题独立思考, 逐渐学会自己收集处理信息、 认识矛盾、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主动探索求知的学习过程,要突出学生的学、 思、疑。
疑问是启发的起点和过程,有疑问,才有进步。培养学生主动思考问题,一 是善于设置疑问, 激发学生思考问题。 教师要善于抓住教学中的重点、 难点和疑 点,把教学内容设置为具有内在联系的、有一定梯度和富有挑战性的思考问题, 以引起学生主动思考和探究。 教师要善于发现学生不能解决的疑难问题, 要鼓励 学生在探究中发现疑问, 把学生思维引向深处。 二是善于质疑问难, 培养学生批 判性思维能力。教师要引导学生不惟书、不惟上,敢于怀疑和挑战,引导学生多 思、善问,不要怕被学生“问住”、“问倒”。教师有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深层 次质疑和启发性的追问, 培养学生的好奇心和想象力, 以激起学生创新性和批判 性思维的波澜。 质疑问难要在学生发表见解、 讨论交流中进行, 在学生思维训练 中展开。
六、因学启发
因学启发,主要是指教师依据上中下不同学生的学习个性品质、兴趣志向、 思维能力、知识基础等学习情况,从实际出发,灵活创造性运用启发方法,站在 学生的角度思考问题, 有目的有针对性地进行启发指导, 以使每个学生的学习问 题得到解决,使之不断进步。
因学启发与因材施教具有一致性, 要坚持以人为本, 在充分尊重了解学生的 基础上, 正确处理面向全体与因材施教的关系, 正确把握学习中的共性与个性的 关系,因人利导,使启发式教学恰到好处,具有针对性和实效性意义。
面向全体与因材施教是辨证统一的关系,面向全体是因材施教的思想前提, 因材施教是面向全体的具体体现。 只照顾少数或部分学生, 对学习困难学生不去 了解,不给予启发帮助,也就谈不上因材施教。因学启发,就要避免教学内容要 求 “一刀切”、“齐步走”和教学活动形式的 “一锅煮”。要依据学生差异, 分层要求,有针对性地进行激励、启迪、引导,使不同的疑难和问题得到解决, 使学生跳一跳都能摘到“桃子”。 启发方法的运用要与探究法、 讨论法等其它有 效的教学方法有机结合,建立有效学习机制,在整体上优化课堂教学。
七、因时启发
因时启发, 主要指教师在充分了解学情和把握学生的学习心理、 动机、 兴趣、 需要和学习最近发展区的基础上, 捕捉启发良机, 给学生以恰到好处的精讲点拨 和适时的学习指导, 以使学生的学习问题和困惑得到及时解决, 以提高教学效率。
孔子提出了启发教学的一个要义,就是“不愤不启,不悱不发 , 举一隅不以 三隅反, 则不复也。 ” ⑺ 因时启发 , 要求教师把握教学启发的时机和条件, 当学生 遇有疑问需要帮助时给以恰到好处的启发引导。 教师启发不但要到位, 还要因势 利导求其巧。 当学生面对学习困难发生动摇而需要帮一把的时候、 选择适合方式 给予及时鼓励和帮助; 当学生对问题发生困惑而不得其解的时候, 选择适当的方 法给予及时开导,举一反三,触类旁通。如学生暂时还没有疑问,或点拨后仍不 能领悟开窍,就不要牵强附会。
因时启发,需要教师及时掌握教学反馈信息,准确了解学生学习思想动态, 善于捕捉启发的教学良机。教师一个手势,一个词语,一个动作眼神,都使学生 思维火花闪烁,将思维适时引导到对问题的思考中。课堂教学是动态生成性的, 学生学习思考问题有一个过程。 自我探索要保障学生自主学习的时间, 发表见解, 要给学生讨论交流的机会,质疑问难要给学生思考的空间。
八、因势启发
因势启发, 主要指教师在了解学情的基础上和把握启发时机、 条件的情况下, 依据学生学习要求、 学习能力、 状态表现和教学情境问题等教学因素的内在联系 和变化发展趋向,给学生以适当、适合、适度的激励和启迪,促使学生生动活泼 地学习。
因势启发要以人为本, 尊重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和教学规律, 教师掌握即时的 教学发展变化趋势, 进行及时启发诱导, 使学生思路开通, 主动去分析问题和解 决问题。 因势启发要掌握好教学的变化发展趋向:一要了解学生知其心, 重视对 学生学习动机、兴趣、需求、情感态度等非智力因素的激发。二要把握好“势” 明其策, 依据学生的智力因素、 学习能力水平施以不同的启发策略方法, 有的放 矢。三要因势利导求其巧,依据教学问题情境,在教学设疑、质疑、诱导、释疑 等启发教学的环节中循循善诱,举一反三,触类旁通。
因势启发, 掌握学情是基础, 了解把握即时教学发展变化趋势是前提, 灵活 运用有效的启发方法是关键, 使学生生动活泼学习是落脚点。 因势启发要审时度 势,从总体上把握好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学生实际、教学情境等课堂教学诸要 素间的逻辑关系,灵活变换方法,引导有趣,讲求效果。要避免教学活动中主观 臆断、牵强附会、生拉硬拽等生硬做法。
九、循序启发
循序启发, 主要指教师在教学中遵循教学规律和学生认知规律, 依据学生智 力发展情况及学习能力水平, 按照事物发展的由浅入深、 由近及远、 由低到高等
步骤和逻辑顺序,循序渐进,对学生循循善诱,使学生在认知、思维等方面逐步 提高和科学发展。
教学活动同其他事物一样, 具有有序性和内在逻辑关系。 如, 教材是按照由 浅入深、 由简单到复杂的知识体系顺序来编排的, 学生的认知是按照感知、 接受、 理解、 实践、 应用的先后顺次发展的, 学生学习是按照预习、 听课、 练习、 巩固、 提高的过程来体现的。 学生知识增长、 能力提高和思维发展, 是一个逐步积累和 渐进发展的过程。 循序启发, 要遵循有序的教学活动规律, 而不能打乱或颠倒教 学活动的有序性和内在逻辑关系。
历代教育家对循序渐进教学法都有见地。 如, 孟子阐明了“拔苗助长”有害 无益的深刻道理, 宋代朱熹认为学“须依次序”, 学问如登塔, 须“逐一层登将 去” ⑻ 。**在著名的“十大教授法”中把启发式列为首位,列为第二、三条 教授法的则是“由近及远,由浅入深” ⑼ 。循序启发基本要求有三点:一是质疑 问难要量力而行, 不能超越学生实际的思维能力和智力发展水平, 以利于学生跳 一跳都能摘到“桃子”。 二是教师设置疑问题的梯度性不能过大, 不能跳跃性过 大而脱离学生思维发展的实际, 不能超出课程标准或脱离学生生活实际。 三是启 发有序不混乱,教学中采用归纳、类比、举例等方法对学生进行启发,要避免随 意颠倒事物发展变化的逻辑顺序及次第排列关系, 以利于学生对问题思考的连续 性。
十、互动启发
互动启发, 主要指教师在与学生交往的教学活动中, 尊重学生的学习主体地 位,与学生建立民主、平等、合作的教学关系,积极与学生平等对话,建立教与 学互动、 相互启发的教学活动机制, 在教学互动中开启学生的思维、 发展智力和 培养能力。
我国古代教学文献 《学记》 首次提出了“教学相长”的命题, 提出了“和易 以思,可谓善喻” 的启发标准,认为师生关系融洽,学生学习愉快主动,思考 领悟深刻, 才是启发诱导的最佳程度。 人的发展, 依赖于人的主观能动性的发挥、 人的情感因素的激发和人的智力潜能的开发, “而人的主观能动性的发挥、 智力 潜能的开发和智慧的增长, 主要源于人与大自然和人与社会打交道的互动互促过 程中,依赖于人与人打交道的思想与行为的互动互促” ⑾ 。互动启发教学,需要 激发学生积极情感和发掘学习潜能,提升教学合作精神,使教学由封闭、灌输、 控制、被动,走向开放、启发、引导、体验和内化,使教学和谐互动呈现出螺旋 式上升趋势,使课堂充满生机与活力。
互动启发要义有三点。 一是尊重学生人格和话语权, 使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由 被动接受转为主动认知, 促使学生在教学活动中想说欲动。 二是以平等合作精神 与学生交流互动, 使学生主动参与教学, 促使学生在教学活动中愿说愿动。 三是 讲究互动启发的和谐有效性,通过有序的讨论、交流、协商、探究、思考、总结 等多种途径方式, 促使学生爱说能动, 使教与学在和谐互动的教学活动中共同发 展。
上述实施启发式教学十个策略要点具有内在的联系性, 是辩证、 内在的和谐 统一,需要从实际出发,整体把握,灵活操作,以不断改善课堂教学环境,促进 教学质量的不断提高。
参考文献:
⑴⑵⑸转引自张春生 . 人生智慧宝典, [M]北京,中国文联出版社, 2002:19.15.15.
⑶⑹沈路涛:提高教育质量 关键在教师 [N]中国教育报·2005-09-010第 02版
⑷刘国正:叶圣陶教育文集 (第三卷 ) , [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1994. :489.
⑺ 张帆:论语(中国传统文化读本)〔M〕.北京:北京燕山出版社, 1995:60.
⑻程舜英、曹剑英:中国古代教育家语录今译〔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1991:312-313. ⑼张键:**教育思想研究〔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 1993:148.
⑽赵印奖,论事物和谐发展与两条腿走路 [J].跨世纪(学术版), 2008(4):25.
(字符:6000字)
**教学思想的形成、发展及其现实意义
作者:邱九凤 来源: 发布时间:2007-03-12 点击量:
355 摘 要:**的教学思想是**同志以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为指导,广 泛吸取中外优秀教育家的思想和经验, 结合我国教育教学的具体情况, 并在他多 年教学实践和研究的基础上形成的。 **教学思想的形成和发展对教育工作者 启迪颇深。 www.qikan.com.cnUWd442TYoX4mOHfm
关键词:**教学思想;形成和发展;现实意义
中图分类号:G4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0845(2006)ll-0004-02
一、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是**教学思想的理论基
辩证唯物主义认为, 人是认识客观世界的主体, 主体凭借自觉的能动性, 遵 循客观世界的规律, 不仅能够认识世界, 而且能够改造世界。 **同志从这一 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出发, 认为学生在教学中是认识的主体, 教学中必须充分体 现出学生学习的主体性, 承认学生的自觉能动性,
唯物辩证法认为,
内部,在于事物内部的矛盾性
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
二、对传统教育教学的批判继承是**教学思想形成的重要因素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本质是批判的、 革命的。 以马克思主义哲学为基础的毛泽 东教学思想就贯穿着批判的革命的精神。**指出:
孔子的教育理论与教学实践对**教学思想的形成和发展有重要的影响。 **很欣赏孔子在教学方式和方法方面的思想。 孔子提倡启发式教学, ** 也提倡
**在强调批判地继承我国教育教学遗产的同时, 也坚持要批判地吸收西 方的教育教学思想。他说:
**在肯定中国几千年来的教育教学的同时, 又指出了传统教学的诸多弊 端:
第一,目的不正确,只顾要学生读书,使学生的身体、精神遭受摧残。 www.qikan.com.cnUWd442TYoX4mOHfm
第二,教学内容陈旧、落后,不符合学生身心发展的要求。 www.qikan.com.cnUWd442TYoX4mOHfm
第三,教学原则及教学方法不灵活。 www.qikan.com.cnUWd442TYoX4mOHfm 第四, 考试频繁, 学生只顾忙于应付考试; 考查方式单一, 忽视对基本知识、 基本技能的考核。 www.qikan.com.cnUWd442TYoX4mOHfm
**对中外教育教学的观点坚持批判地继承的态度, 是根源于他的一切从 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理论联系实际的哲学思想的。批判地继承,其核心在于有 选择地创造性地继承, 继承的目的在于
三、长期的教学实践是**教学思想形成的重要源泉
**有着极为丰富的教育教学经验。 因此说, **教学思想的形成和发 展与他长期从事教育教学工作是分不开的。他当过小学和中学教师,创办过工、 农夜校和自修大学, 主持过农民运动讲习所, 担任过中央苏区苏维埃大学和延安 中央党校校长之职。 **在各级各类学校和干部培训班讲授过国文、 历史、 地 理、哲学以及农民运动和军事学方面的许多课程。《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 《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中国革命战争的策略问题》、《实践论》、《矛 盾论》、 《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等重要文章,实际上都是**历年在各种 场合讲课时的讲稿。 1917年,在湖南一师学习时,他举办工人夜校,组织工人 学习文化知识, 传播革命思想。 同年 9月, 他在湖南省立第一师范学校附属小学 教学实习时,受到一师同学李端论较高的评价:
和武汉分别举办了中央农民运动讲习所,亲自讲授《农村教育》、 《地理》等课 程。抗日战争时期,**从革命斗争需要出发,提出了要
新中国成立后, **又不失时机地对教育教学工作提出了许多重大决策性 建议,并且直接领导着整个国家的教育建设。 1953年 6月,在《青年团的工作 要照顾青年的特点》中指出,
总之,毕业于师范,集教师、校长、领导人于一身的**,不仅具有丰富 而全面的教育教学实践, 而且还撰写了大量的有关教育教学的论文著作, 从理论 到实践, 几乎涉及教育的一切领域。 在教学过程中他又不断地丰富着自己的教学 思想。 这些为**教学思想的形成和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成为他教学思想 的重要源泉,也为我们实施新课改的教育工作者树立了榜样,做出了示范。 www.qikan.com.cnsfF2kJigzKjbVEq3
在传统的教育教学活动中, 教学与研究是彼此分离的。 教师的任务只是教学, 研究被认为是专家们的
[责任编辑:徐光宗 ]
范文四:启发式教学思想实施策略的探索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启发式教学思想实施策略的探索
作者:梁建平
来源:《新课程学习 ·上》 2014年第 04期
摘 要:课堂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主阵地,课堂教学中要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 新型学习方式,启发式教学作为一种教学思想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基石。进行启发式教学就 要采取一定的方法步骤,转变教师的角色意识,营造宽松民主的课堂氛围;教师平常的作业布 置能够提高学生兴趣,要适量、精练;注意创设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运用丰富的教学手段, 多样化的教学形式,引领学生全面发展,在发现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发展思维、培养能力,把 课堂真正还给学生,达到提高课堂效率的目的。
关键词:启发式教学思想;转变角色;课堂氛围;作业布置;教学形式
所谓启发式教学,概括地说就是启发学生积极思维,使之作出判断的教学方式,也就是 说,在课堂教学中,不论是进行概念、定理、公式的教学,还是复习课、习题课,甚至在例题 的理解和对学生作业的核对时,都应在教师的指导启示下,首先让学生积极地进行思考、作出 答案;其次再由教师引导全体学生对答案进行研讨、评定;最后再由教师总结并明确结论。随 着新课改的深入推进,课堂教学已经改变注入式教学,倡导启发式教学,激发学生独立思考和 创新意识。
《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明确指出:要彻底改变注入式 教学,倡导启发式和讨论式教学,激发学生独立思考和创新意识。注入式学习导致学生被动地 参与学习,禁锢学生思想,要真正激发学生独立思考和创新意识、质疑精神,使学生积极、主 动地参与到学习中,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启发式教学是课堂教学的改革取向。
一、教师角色的转变是启发式教学的基石
素质教育的主渠道在课堂,只有进行课堂教学的改革,才能将素质教育落到实处,所以要 建立高效课堂。古人早就注重启发式教学,《学记》曾提出:“ 不愤不启,不悱不发。 ”“ 愤 ” 即 心求通而未得; “ 启 ” 即通其意; “ 悱 ” 即口欲言而不能; “ 发 ” 即达其辞。启发式教学关键就是通 过教师提出问题,使学生经常处于 “ 愤 ”“ 悱 ” 的状态。正是教师的引导,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并帮助学生探讨问题解决的方式,从而奠定学生的创新基础。总之,启发式教学不是一种教学 方法,而是一种教学思想。
实施启发式教学,教师的角色应从纯粹的知识传授者转向学生学习和探究的启发者、合作 者和促进者。启发式教育关键不是向学生传授现成的结论,学生创新能力的提高,是靠学生探 究与体验得来的。
范文五:[讲解]启发式解题策略 - 海南师范大学
启发式解题策略 - 海南师范大学
自己收集整理的
错误在所难免
仅供参考交流
如有错误
请指正~谢谢
第六节:内部加工策略(下)
一、解题策略
?学习解题策略的意义
解题策略即指解题的一般路径与方法 问题解决能力的高低很大程度取决于解题策略的掌握 美国心理学家格里诺就曾指出 问题解决必须具备模式辩认
命题和策略方面的知识
奥苏伯尔认为使学生掌握解题策略是学校教育工作者的关键任务
有关研究也表明
学生问题解决的能力是随着一系列策略的运用而发展提高的
然而
这样一个关键性的任务
在目前的中小学教学中却未引起足够的重视 致使相当多的学生缺乏解题策略 拿到一道题
往往找不到突破口、不知如何着手分析 造成这种状况的原因主要是:
?教师在实际教学中
往往压缩了探索解题途径的思维过程 如很少讲是从什么地方入手分析的
是什么地方启发了思路
解此题的关键点是什么
关键是如何突破的;一种思路受阻
又是如何想到另种思想的等等
由于教师未提供学生模仿学习的机会 因此学生碰到稍复杂的题或情节、内容稍有变更的题就茫然不知所措
一些教师唯恐学生在"新题"面前无所适从 不惜搞筋疲力尽的"题海战术"
要知道任何一类题均存在大量变式
要想穷尽它们简直是不可能的
前苏联的一位心理学家说得好:"能力的培养意味着教给学生思维的方法
"物理学家劳厄也曾指出:"重要的不是获得知识 而是发展思维能力
教育无非是把一切已学过的东西都遗忘掉的时候所剩下的东西"
而授予学生解题策略
则可能使学生以一变应万变
无论题型怎样变化
也能应付自如
受益无穷
?一些有经验的教师虽然在传授知识的过程中 注意了渗透相应的方法
但由于教师并未明确地教给学生
绝大部分学生也难于有意识地、自觉地掌握和运用 一些优生虽然通过揣摸教师的讲授及通过自己解题的摸索
花费了大量时间和精力
才获得了有限的一些解题策略
这显然是不经济的、不合算的
?解题步骤与思维策略
解答学科问题
一般地说
要经历三个阶段:一是全面、准确地理解题意;二是分析问题
思考解题步骤
作出解答;三是检验答案和总结思路 在每个阶段里都有相应的思维策略:
?理解题意阶段的思维策略
?准确理解习题的字词语句 不要匆忙解答
例如
要解答这样一个问题:
一幅未裱贴的长方形画的面积比用2寸宽的边框裱贴之后的面积少64平方寸
如果这幅画的长比宽多4寸
这张画的面积是多少,
这是一道应用题
应用题一般由四种语句构成:一是赋值句 告诉一个量的数值
如"边框2寸宽";二是关系句 表述两个量之间的数量关系
如"这幅画的长比宽多4寸";三是问题句 问求知量的数值是多少
是思维的目标;四是复合句
上述三种类型的复合
如"一幅未裱贴的长方形画的面积比用2寸宽的边框裱贴之后的面积
少64平方寸"
是赋值句和关系句的一种复合
在分析题意中
问题句并不难理解
但要始终记住
它是我们思维的目标;赋值句也不难理解 只要把握哪些量是已知的就可以了;关系句是理解题意的重点句
应仔细读
反复琢磨
把握了关系句
就把握了数量之间的关系
就能从整体上把握题中的各数量之间的内在联系 从而有助于我们找到已知数量和未知数量之间的关系 最终能运用已知数量解答出未知数量
?从整体上把握题目中的各种数量之间的关系 准确地理解了应用题的各个词句
并不等于完全把握住了题意
了解了题内各种数量之后
还要从整体上把握这些数量之间的关系 下面这道题
只要理解题意
就能发现题目本身的问题:
一个人手中有一叠50元和10元的人民币 其中50元的张数是10元张数的7倍多5张 10元人民币的总值比50元的总值多2290元 这个人有50元和10元的人民币各多少张,
这个题如果一句一句地读很难发现问题 如果从整体上去把握各句之间的联系及各数量之间的关系
就会发现问题
10元人民币的总值不可能比50元人民币的总值多~"多"字应改为"少"字
?在理解题的整体意义的基础上判断题的类型 分析应用题的类型
目的在于把眼前的问题和我们已经学习过的解法联系上
一旦分辨出了应用题的类型
就知道用这个类型的解法去解这个应用题 莫斯科大学教授C?A?亚诺夫斯就曾在"解题意味着什么"的演讲中
出乎听众意外地回答道:"解题--就是意味着把所要解的问题转化为已经解过的题"
美国著名数学教育家C?A?波昨亚也曾指出:"解题者所做的脑力工作就在于回忆他的经验中用得上的东西" 因此善不善于解题
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会不会运用解题的经验 如果分辨不出眼前的问题属于哪类题
就只能采取试探法
很难迅速地解决问题
应用题类型的分析和对题意的整体把握是密切相关的 它们是相互促进的
分辨应用题的类型的时候
不能只依据个别的词句
要依据问题的整体结构来考虑
?解答阶段的策略
?必须善于运用双向推理的方法解答习题 根据已知条件推出未知条件
这就是顺向推理
这种推理在现实生活中表现为从已知的事实推理出未知的事实
下面是一个顺向推理的例子:
1975年
美国一家肉食加工公司的老板亚默尔看到报上一则消息说:"墨西哥发现了感染瘟疫的病人"
从这个已知条件出发
亚默尔进行了一系列推理:他想 墨西哥发生瘟疫
一定会从边境传到美国来
而与墨西哥接壤的加州和得州是美国肉食品的主要供应基地
瘟疫流行地区的肉产品不准外运销售 这样一来
肉类供应肯定会异常紧张
肉价一定会猛涨
于是
亚默尔一面派人调查实情
一面集中资金大量收购牛肉贮存起来 果然
不久瘟疫蔓延到美国
美政府下令禁止一切食品从瘟疫流行地区运出 从而引起肉价猛涨
早有准备的亚默尔赚了900万美元
亚默尔的推理过程可用下面的流程图来表示(图3-13):
(头脑中的已有知识经验)
图3-13亚默尔推理过程流程图
流程图的第一行是推理过程
第二行则是推理者头脑中的已有知识经验 包括地理学知识、法律法知识、经济学知识 可见
头脑中的理论知识的积累是推理能力发展的重要条件
当然
我们有时也要采取倒推的办法进行逆向推理 例如
当我们发现题目中的未知条件与头脑中学过的任何定理都联系不起来的时候
就要采取逆向思维
下面这道题采用逆向推理就比较容易解决
在一个家具厂的四个仓库里存放着数量相等的桌子
要是从每个仓库中取出90张桌子
那么在四个仓库里所剩下的桌子的总数量就是原先一个仓库的桌子数
问每个仓库里存放了多少张桌子,
此题若从已知条件顺推难以找到每个仓库里存放了多少张桌子的线索
不过我们采用逆向推理
把"在四个仓库所剩下的桌子的总数就是原先一个仓库的桌子数"反过来想
就可知道每个仓库取出的桌子总数就相当于原先3个仓库的桌子总数
根据"从每个仓库中取出90张桌子" 求出3个仓库存的桌子数就易如反掌 学生解平面几何题
从求证的问题出发
寻找需要的条件
也属逆向思想策略
?克服定势
进行发散性思维
在解题时
定势的不良影响主要表现为只考虑一种思路 一条道走到黑
钻牛角尖
这是解题能力差的重要表现
在解决问题时
必须善于从不同的角度去看问题 通过多种途径寻找答案
这就是要进行发散性思维
例如
在考虑与眼前习题有关的自己过去解过的习题时 要尽可能多考虑几种类型的题 在进行顺向推理时
要学会从多种角度去推论新的书籍条件
在进行逆向推理时
必须坚持问自己:"还有其它的思路吗,"
?要善于评价不同思路
选择最优思路进行集中思维
与发散性思维密切相关的一个问题是 必须善于在考虑多条思路的基础上评价自己的思路 优先选择一条思路加以考虑
这种思维叫集中思维
发散性思维与集中思维结合起来
才是高效的创造性思维
思路评价能力特别重要
是思维成功定向的先决条件
没有这种评价能力
分不清轻重主次
是找不到最优思路的
对自己思路评价应遵循以下两条原则:一是最简捷的思路应最优先选择
二是能够使已知与未知取得联系的思路优先考虑
?检验总结阶段的策略
?解题之后要总结自己的思路 对于一些难解的习题
做完之后
一定要注意总结解题思路
可从三个方面进行反思:一是思考自己是否已把握与题有关的基础知识
就是说
是否达到了通过练习掌握知识的目的 二是回忆自己的解题思维过程
找出其中的问题
三是思考有没有更简捷的思路和更佳的解决办法
如果能不断总结解题经验
脑中贮存的解题策略、技巧就会越来越多 就越可能产生联想
解决问题的可能性也就越大 因此
在学习或独创了一种新解法后 一定要把它总结出来
贮存在大脑里
?常用的启发式解题策略
现代认识心理学认为
人们解决问题一般有两种搜索策略 即算法式和启发式
算法式即指按照解决问题的各种可能性逐个去尝试
最终找到答案的方式
这种不依赖已有知识
通过尝试错误找到答案的方式是解决问题的弱方法
它费时、但保险
能保证获得正确答案;启发式 即指人们根据规律或根据已有的知识、经验和窍门解决问题的方式
该种方式只是进行选择性的搜索 虽然冒着不能解决问题的风险 但可把尝试的次数减到最小 而迅速、经济地解决问题
这种利用经验迅速找到答案的方式是解决问题的强方法
也是应教给学生的主要解题策略 以下是五种启发式解题策略:
?简化策略
简化策略指省略课题的无关情节
以概括的语言或简明的方式把题目提炼成简单的形式 使题中的关系一目了然
从而找到解答的路径
例如
有这么一道题:"母亲和她的儿子、女儿共花一笔钱 母亲和儿子一起花了22元
儿子和女儿一起花了15元
母亲和女儿一起花了20元
问他们每人花了多少元,"该题条件关系复杂 一时难以理清线索
如果简化该题为下面三式
则可供我们一清二楚地观察条件之间的关系
母+儿=22 (1)
儿+女=15 (2)
母+女=20 (3)
观察上面三式
显然可见等式左边母亲、儿子、女儿各算了两次 即22+15+20=2(母+女+儿)
故三人一共所花的钱为(22+15+20)?2=28.5元 把此结果代入上面任何一式
则很容易得到三人各自花多少钱
像这种错综复杂的题
通过简化就易找到解答途径了
?图解策略
图解策略指通过图把抽象问题具体化、直观化 从而搜寻到解题的途径
图形不仅直观、形象、利于思考
而且其信息量大
概括性强
通常一个简单的图形可以表示出需要较长文字才能表述清楚的信息
因此
图形成为帮助思考的极好工具 前苏联心理学家克鲁切茨基对数学天才儿童的研究发现
许多天才儿童是借助画图解决问题 而数学上特别无能的学生在解答问题中不依靠形象图形
但这是由于他们不知道如何依靠 因此教会学生
根据题意画出草图或示意图 可以使问题明朗化
例如"当火车开到一半路时 小林开始睡觉了
当他醒来时
剩下的路程是他睡觉中开过的路程的二分之一 你知道他睡觉时
火车开过的路程是全程的几分之几吗,
这个问题如果在脑中思索 一时恐怕难以得出答案
但假如画出以下示意图
就会觉得竟如此简单(见图3-14)
凡是解较复杂的题
都应充分运用图形来帮助思考 它常常可以使你步入又一个境地
?逐步接近策略
逐步接近策略就是通过对最终要达到的目标进行分析
有步骤、有条理地把解决的问题划分为一系列子目标
通过逐个解决子目标而向最终结论步步逼近 最后达到问题的完全解决
例如
"西西10岁
方方岁数是西西的1/2
东东比方方大3岁
华华的岁数是东东的3倍
问华华多少岁,"要知道华华多少岁 首先必须知道东东的岁数(子目标) 而要知道东东的岁数
就必须知道方方的岁数(子目标) 因此
要得知最终目标"华华的岁数" 就需要设立上述子目标
通过解决一个一个子目标
使最终问题得到解决
研究表明
思维能力强者、智力高者对陌生的题 通常是采取一条小步骤的捷径到达目的地 其中每一小步的探索出错少
一旦发现错误会迅速地寻求其它解题途径 尝试运用逐步接近策略解决问题 可以使人思维更有组织性
有助于培养良好的逻辑思维能力
?重新表述策略
重新表述策略就是指通过变化问题的表述 把陌生的问题转化为自己熟悉的问题 把艰涩的问题以通俗易懂的形式表达出来 从而"转新为旧"、"化难为易" 找到解题途径
例如"甲乙两筐箩卜数量相等
甲筐卖出14斤
乙筐卖出38斤以后
甲筐余下的斤数是乙筐余下斤数的3倍 两筐原有萝卜各多少斤,"从题中已知条件可知 乙筐比甲筐多卖出24斤(38-14) 因此可把原题条件转化为:"甲乙两筐的箩卜斤数相等
两筐各卖出14斤后
乙筐又卖出24斤
结果甲筐余下的数是乙筐余下斤数的3倍" 这就容易看出
乙筐比甲筐多卖出的24斤
正好相当于甲筐余下斤数的(3-1)倍 则乙筐余下斤数为12斤(24?(3-1)) 那么
甲乙两筐各原有萝卜的数量就容易求出了
一些难题之所以觉得难
常常是由于陷入了编题者布下的疑阵 如果能采用重新表述策略
化繁为简、化难为易
就能迅速触及到问题的实质
?关键点捕捉策略
以搜寻、分析关键条件而突破解题障碍的方法为关键点捕捉策略
在问题解决中
往往有一个或一些条件是关键的 只要找到关键点问题就迎刃而解
例如:"将3、4、5、6、7、8、9、10、11这9个数字填入圆圈内(见图3-15)
使每个小三角形顶点上三个数之和都相等 "
运用关键点捕捉策略
首先是应找出导致问题解决的关键条件 对于本题来说
中间三个圈中的每个数字均要用两次 因此此题的关键是首先确定中间3个圈中的数字 中间三个圈的数字若太大
则其它三个圈数字若太小
则中间三角形之和也与其它三角形之和不等 因此中间三个圈的数字应是中间三个数6、7、8(和为21)
然后根据和21
进行大、小数搭配填其它圈
就很容易完成此题了
如果乱试乱碰
不事先确定关键点
此题难于解出来
〇 〇
〇 〇 〇 〇
〇
〇 〇
图3-15关键点捕捉策略示意图
解题策略
由于篇幅所限
这儿就不再一一列举
如果读者自己学会反思
那么你可能还会找到多种有效的解题策略
二、阅读理解策略
阅读理解是阅读者从书面语言中获取信息 进行加工编码
获得知识意义的活动过程
人类知识的传递大量的是通过阅读理解活动来实现的 因而
阅读理解是学生学习知识、发展智力的基础和前提 同时也是人类信息传递的主要途径
?阅读概述
阅读包含着两种心理过程 读一篇文章
首先感知的是文字
经过一步步读懂字词、句、段、篇 才逐步理解这篇文章
以记叙文为例
学生对文中所记叙的事物和表达的思想感情 进行再造想象
并从中概括出文章的基本观点或中心思想 这是一个由形式到内容
由外表到内部
由部分到整体的心理活动过程
这个过程是侧重从理解的角度学习语文而言 至于侧重从运用或写作的角度学习语文 就必须从探索到的中心思想出发
研究作者怎样围绕中心选择材料
组织材料
剪裁布局
分段谋篇
以及怎样根据所要表达的中心思想与描述事物的需要 准确地遣词造句、修饰文字
等等
这样的心理活动进程同上述着重理解的阅读正好相反 这两种心理过程是密不可分的
阅读有着不同的目的
阅读目的不同
所采取的方法和手段也不同
因此
弄清阅读的目的十分重要
阅读的目的大致可归纳为10种:?考试复习时的阅读;?为研究而阅读;?课堂教学的预习;?为学习新知识而阅读;?为应用而阅读;?为寻找某个项目进行搜索式阅读;?为 自己提供信息的阅读;?智力挑战性阅读;?为寻求刺激或趣闻而阅读;?消遣式阅读
阅读过程可以包括8 种不同的水平:?印刷符号的特征的加工;?字母或字的加工;?读音的加工;?词汇的加工;?词组或短语的加工;?句子的基本意义加工;?段落的主要思想的加工;?全文的主题的加工
其中?,?属于译码水平
?,?属于综合理解的加工水平
?阅读的程序
阅读的程序大致包括以下5个环节:
?概览 是指在开始阅读时
首先要从整体上大概了解一下这篇课文讲的是什么 其目标是对所学的材料形成一个粗略的整体印象
为了达到这一目标
在自学时
首先要"审题"
要从标题推测文章的内容
然后再翻看课文的大小标题
得到一个更确切的印象
初步明确这篇课文的主要内容
如果课文内没有大小标题
可以先看课文的开头和结尾
最后形成整体印象:知道这篇课文主要讲的是什么 作者为什么要讲它
了解作者为什么写它
是激发阅读愿望和兴趣的重要手段
?初读 对课文有了整体的粗略印象之后 就开始第一遍阅读
主要目标是逐句逐段地理解课文的字词语句和段落 为了达到这一目标
在初读时
可以用一支铅笔边读边在书上做记号:遇到不认识的字或不理解的词
就用铅笔在下面划上线
并去查字典;遇到字面上理解
但由于缺乏背景知识而出现内容上不理解的地方
就在边框空白处打一个问号
然后设法向他人请教或查阅有关资料 因此要善于利用自己身边的两类学习资源:?活的资源
例如
比自己更有经验的人;?书面的资源 例如
工具书、参考书、报纸、刊物等 在自学中还会遇到由于先学的知识遗忘或掌握不好而影响后学的知识理解的情况
此时就要回头去复习一下前面的有关知识 先学的知识也可以看成是后学的背景知识
?细读 由于初读时存在着语言上的和背景上的障碍
所以难以达到深入理解的程度 所以在充分利用资源扫除理解上的障碍之后 可以再细致地读一遍
其目的是把先后的语句和段落联系起来 达到连贯理解的目标
细读中
为了达到连贯理解的目标
就要采取"滚雪球"的阅读方法 先读第一个句子
理解它之后再读第二个句子
读第二个句子时
就要考虑它和第一个句子的关系 这样直到第一段完
然后用这样的方法看第二段
并且把第二段和第一段联系起来
如此再读第三段
这样
就象滚雪球一样
越滚越大
越滚越紧
寻找到了先后的联系就找到了"线索" 就能把一颗颗的珠子串起来 而不会出现一盘散沙的状况 因此
在细读中不要图快
每读一句
就要停下来
看它和上一句是什么关系 每读完一段
也要停下来
看它和上个段落的关系是什么
?提要 经过细读 虽然达到了对课文的连贯理解的目标 但这时的理解有两个缺陷:第一 这时的理解还包含许多水分 十分庞杂
难以把握;第二
先后的语句段落之间只形成了线型的联系
这是水平式的排列
还不是有层次的结构 提要的目标是:?挤掉水分 抓住精华;?编写纲要 把握结构
如何编写纲要
以在前面谈及
这里只讲一讲如何浓缩知识 在阅读时
采用在书上圈点勾划的办法浓缩知识 抓住精华
是常用的提要方法
我们对教材每读一遍
就会有不同的新发现或更深刻的理解 所以我们可用不同的颜色作标记 第一遍学习教材时
可用铅笔做标记
先粗略地提炼教材内容;随后读第二遍时 可以采用钢笔做标记
更精要的把握教材的知识要点和内在联系;最后
在总结性学习时
用红笔作标记
勾划出最核心、最凝炼的知识要点 这种方法是由博返约的逐步浓缩法 效果十分好
阅读时
拿一支笔
随时圈划
勤作批注
既能帮助理解
又能促进记忆
还可以促使我们集中注意 认真读书
易于发现问题
?检测 阅读的最后一个任务就是进行自我检测
检验自己是否达到了学习目标
对未达到学习目标的要及时采取补救措施 防止知识上出现漏洞
为了达到这一目的
就要采取自我考查的方法
如果是教材
可采用课后的习题考自己
同时还要自己给自己出考题
出什么样的考题
要视学习目标和自己个人特点来决定 一般要从以下几方面来考自己:?是否理解了课文中的每一个知识点,?是否把握了课文的结构,?是否牢固记住了知识
有没有遗忘,是否达到了应有的熟练程度,?是否学会了运用所学到的知识,所学到的知识可以应用于哪些场合,
?阅读的方式
阅读方式直接影响着阅读的速度和质量 对于大多数学习者特别是中小学学生来说 并不一定掌握了适当的阅读方式 因而在教师的指导下
使学生能根据阅读的目的
掌握正确的阅读方式
对于改善他们的阅读过程有着重要的意义 阅读方式主要有:
?精读
精读是为了系统、深入地掌握阅读材料所具有的知识内容
这就要求学习者从字、词、句入手精研细读 甚至反复阅读
进而掌握各个段落及整篇文章的精髓 以便达到举一反三的目的
从字、词、句入手就是要逐字逐句地阅读 逐个问题进行思考;同时反复阅读 层层深入
精读有利于加深对文章内容及实质的理解 是形成学习者知识系统的基础 特别是基础教育阶段更是如此 因而无论什么学科的基础内容 都有应组织好精读
以便打下扎实的知识基础
精读的技巧通常是:?抓关键词 这些关键词往往在道理的阐述、人物的刻画、气氛的渲染中起着关键作用
因而应首先抓住它们
?找准中心句
中心句往往就是一篇文章的骨架 找准了中心句
也就搞清了文章的中心内容
?把握重点段落
一篇文章在叙事论理时
总有一些段落是起铺陈作用或过渡作用的 而另一些段落则承担着反映文章主要内容或基本观点的任务
这样的段落就是重点段落
在阅读时应着重把握
?速读
速读是一目十行式的阅读 它有利于学习者在较短的时间内获取较多的信息 速读的技巧主要有:?意群扫描式阅读 意群扫描即不是以单个字或词为单位进行阅读
而是以意群为单位进行阅读 用这种方式进行阅读
可以大大地提高阅读速度
教师应注意引导学生特别是中小学生用这种方式进行阅读
在阅读时
不要过分看重对个别字词的辨认 只要能掌握基本意思即可
?浏览
即对全文粗略地阅读
甚至只读其大小标题
以达到对内容的大体了解或整体认识 或对某些重要观点、重要信息的大概出处有所了解即可
如在字典里查找词汇
或复读已读过的文章
或确认某个信息等等
通常用这种方法进行阅读
?跳读
即对自己关心的内容或特定内容进行阅读 如寻找特定的数字、符号、日期、事由或确认某个信息等就属此种阅
读
其特点是跳跃阅读
不逐一阅读
这适于搜寻特定信息资料或捕捉重点
?朗读
阅读可分为出声的读和不出声的读 前者称朗读
后者叫默读
二者各有其意义和作用
朗读有利于提高阅读者的口头表达能力、有利于强化情感体验、有利于促使感官全面活动从而增强记忆 在教学中
教师应根据教学目的和课文特点 引导学生掌握朗读技巧
朗读技巧有这样几种:?理解分析性朗读 一般用于对说理性文章的阅读 要求条理分明
自然流畅地读
旨在熟悉文章的段落要点和全文中心 ?欣赏性朗读
一般用于对抒情性文章的阅读 要求感情丰富、进入境界、形象生动地读 ?分角色朗读
一般用于文艺性读物
这是一种集体阅读活动
要求借助手势、表情和声调
表现出人物性格或某种情景
?默读
默读有利于发展阅读者的内部言语、有利于强化理解、有利于提高阅读速度
教师应引导学生掌握这样一些默读技巧:?全神贯注
默读需要全部心智活动投入其中 才能取得良好的效果
全神贯注是有效阅读最需要的心理品质 它来自目的任务的约束和意志力的训练 因此
应增强学生阅读的目的性和强化意志力的训练
?积极思维
默读不需要考虑发音
有利于思维活动的进行
但这需要有效的引导才能成为现实 ?减少回跳
回跳是一种重复阅读活动
它是眼睛局限在刚读过的而又未准确理解的词句上 这不仅限制了速度也对内容的理解产生支离破碎的影响
因而减少回跳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默读的优势--加快阅读速度
?阅读理解的策略
近年来
把阅读理解问题的理论研究与各门学科的阅读策略研究结合起来
从而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提高阅读理解的质量
已成为教学改革中的一股潮流 并取得了可喜的成果
实验证明
在教学中应用以下一些阅读理解策略 有利于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水平
?语言理解策略
语言理解策略就是借助于语言材料建构意义的过程
读者在阅读过程中
不断地接收文章提供的信息
然后使用已有的知识
对输入的信息进行聚焦、预测、推断和监控
?聚焦
一篇文章有很多信息
读者不是把自己的注意力平均分配到每个信息单元 而是抛开那些冗余信息、枝节信息 把注意力集中到有效的信息上
这就是聚焦
在阅读的全过程中
没有聚焦只是被动感知
那是一种低层次的阅读水平
主动的聚焦既能提高阅读速度
又能增强理解程度
不过
聚焦的水平和速度取决于对字、词、句的熟练掌握程度
能迅速地辨认单词和理解句子含义的人 才能迅速、准确地聚焦
因此训练学生聚焦
是以他们熟练掌握字、词、句的知识为前提的
?预测
预测是读者在对字、词、句的识别加工时 对他们蕴含的意义及后面的内容的估计和预见 读者自始至终都在理解、揣测作者的意图 达到心灵的沟通
例如
当读者读到"蚂蚁在成长过程中
要经历三个阶段"一句时
若能马上预测到后面的内容一定是具体地讲蚂蚁成长过程的三个阶段
那么
就能准确地、迅速地把握后继内容
?推断
正确地理解文是建立在正确的推断基础上的 推断在语言理解过程中是个特殊的阶段 推断正确是阅读理解水平高的表现
它要求读者在大脑中进行一连串复杂的逻辑思维活动 对已知的事实作出合乎逻辑的联想
以已知的事实为依据对作者希望表达而又未作明确表达的意思进行正确的推理
如某一观点、某种事物的原貌
由于不便说明或没有必要说明则留下表达上的空白而给读者留下推断的空间
正确推断应具备以下几种技巧:?弄清作者的意图 以及写作的缘由
?分析材料提供的信息
?注意字、词的原意及引申含义
?依靠句子含义推断作者的言外之意
?监控
阅读理解监控是指对阅读过程的理解程度的一种自我评价和调整
阅读理解是读者对自己的阅读过程和结果的自我意识和自觉的调整
它的实质是指进行性地控制和评价读者自己的理解活动
其功能不仅仅是为了阅读理解的完成
而且也是为了监测其完成的过程和效果 它既作为特定领域的知识而存在
又作为一种工具而发挥作用
学生在进行课文理解时
教师应加强对他们的指导
使他们不但知道对语言的理解 而且知道怎么理解
并使对自己的效果评价伴随在整个理解过程中 不断察觉错误
调整阅读目标
警惕偏差的产生
一旦产生偏差
及时加以控制
?寻找中心句的策略
文章段落是由一个个句子组成的 而句子又总是围绕着中心意思按照一定的思路有计划地组织起来的
因此
我们常说的读懂段落
实际上就是读懂这段的中心意思 一段内容中往往仅有一个中心句 这句表达主旨的话
即为全段的核心或关键
其他句子都是围绕它从不同角度、不同方面进行条分缕析的表述
段落中出现的这种表达主旨的句子就是中心句 在阅读文章的时候
准确地把握段落的中心句子 对于理解段落内容具有重要意义 寻找到了中心句
就把握住了段落的核心
其他句子的意义和作用
也就迎刃而解了
因此
寻找中心句的策略实际上是个抓主要矛盾的策略
寻找中心句并非难事
是有规律可循的
通常情况下
中心句的出现有三种情况:一是出现在一段的开头 即在这段中
首先用一句话对本段的内容进行概括或揭示 然后再具体介绍或分析
二是把中心句置于段尾
具有总结式画龙点睛的作用
三是出现在段落中间
这种表现形式是在段落中间安排一句话统领全段 在阅读理解教学中
教师应从实际出发
采取有效措施增强学生寻找中心句的意识和能力
?掌握段落内部结构的策略
文章的每一个段落总要表达一个相对完整的意思 而这个意思的表达又总是一个层次一个层次按逻辑进行的
这样
在段落里面
就形成了一种表达结构
因此
要读懂段落
就要掌握段落内部的层次结构
掌握段落内部的层次结构
通常应掌握内容层次发展的分界线
这个分界线一般说来就是表达发展变化的标志
因此
准确地把握表达内容发展变化的分界线 是掌握内部层次结构的关键
三、创造性思维策略
?创造性思维概述
创造性是人类独有的心理特性 它是促使人类科学发展、知识增值的重要因素 是现代人的最重要的心理素质
因此
培养学生的创造性已成为当今教育所追求的重要目标 而创造性思维是创造性的核心要素 培养创造性主要从创造性思维着手 所谓创造性思维
就是解决创造性问题时
进行创造性活动的思维
创造性活动是一种提供独特的、具有社会价值产物的活动
科学中新概念、新理论的提出、新机器的发明 文学艺术作品的创作等
都是不同实践领域中的创造性活动 所谓独特性是指与众不同或前所未有的意思 但是
即使是独特性的产物也不一定都是创造 因为独特的东西也可能是毫无社会价值的、与客观规律相违背的
创造性思维是多种思维的结晶
它是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的统一 逻辑性思维与非逻辑性思维的统一 也是发散思维和集中思维的统一 在诸多思维原协同作用中
发散思维是主要成分
创造性思维具有鲜明的特点 具体地说
创 造性思维有如下特点:
?思维的独特性
表现在观点新颖
别出心裁
能打破常规
冲破常模
不受习惯思维及习惯势力的影响
?思维的灵活性
表现在思维灵活
能及时转换变通
一是能从多方位、多角度、多侧面去思考对象;二是易打破思维定势
的影响
思路受阻时能迅速转换
?思维的敏锐性
表现在能迅速地评价并及时地捕捉闪光的思想 它要求对新异现象有敏锐的感受能力 能迅速地认识其价值
并能牢牢地把握它
?思维的突发性
表现在对问题长时间思考的突然豁然开朗、迎刃而解
?创造性思维策略
世界著名的创造学家奥斯本认为:"人人都有创造力"
大量的研究也表明
创造力并不是少数天才具有的特殊能力 但并不是每个人的这种潜能随时均可任意表现出来 潜能不能自动变为现实能力
研究表明
通过特定的开发与训练
每个人的创造性可大大地挖掘出来 如
美国通用电气公司
对职工进行创造方法的训练和培养 结果使每个职工的创造力提高了3倍 公司大获成功
利润成倍增长
又如我国创造学会在上钢三厂举办的创造力开发培训班
通过半个月的学习与训练
55名学员共提出3560条创造设想 其中有不少已付诸实施
仅1986年就创造了3000万元的经济效益
开发创造力主要是进行创造性思维策略训练 创造性思维策略主要有:
?集体激励策略
集体激励策略也叫头脑风暴法 意即象暴风骤雨一样给头脑以猛烈的冲击 碰撞出思维的火花
集体激励策略是围绕一个主题 召集若干有关人员开畅谈会
要求与会者在较短时间内自由地、尽可能多地提出自己的想法
为保证人人畅所欲言
思维不受阻碍与压抑
会议必须遵守四条基本原则:一是对提出的各种方案暂不作任何判断评价
二是鼓励自由思考
标新立异
语出惊人
三是以获得想法的数量而非质量为目标 四是鼓励锦上添花
改进或联合他人的设想
集体激励法的实质
是创造了一种思维相互撞击
借集体力量产生"共振效应"的情景
在这种相互启发、相互激励、相互感染的氛围中 能有效地打破个人固有观念的束缚
摆脱思想僵化、迟钝状态
焕发禁锢的想象力
?类比思考策略
类比思考是根据对象间的相似关系受到启发而产生类推的一种解决问题的思考策略
由于事物间有形态相似、结构相似、功能相似、因果关系相似等
因此类比也可相应分为形态类比、结构类比等多种
类比是以比较为基础的
许多在质上不同的现象
只要服从相似的规律
就往往可以用类比来研究
通常
我们将陌生的对象与熟悉的对象比较 未知与已知对象比较
这样往往可以由此及彼
产生启发、提供线索、触类旁通 类比是科学发现、发明的重要方法 例如
我国人工牛黄的发明就是类比思考的结晶 牛黄是牛的胆结石
天然牛黄甚为稀少
价格昂贵
研究人员从将少量异物塞入河蚌内 便可育成珍珠的人工育珠方法得到启发 在牛胆囊中埋入异物
形成了胆结石
而获得了人工牛黄
又如武器设计师通过分析鱼鳃启闭的动作 成功设计出手枪的自动结构
农机师受到机枪连射的启发而发明机枪式播种机
类比策略是根据两者的相关性、相似性来进行推理解决问题的
因而
两者的相关是本质的、必然的、主要的 则解决问题的可能性就大
否则就小
为此我们在运用类比解决问题时 一定要注意认真分析对象之间的共有属性 善于发现本质的、主要的、必然的相关性质 以使问题得以解决
?对立思考策略
对立思考即指从已有事物、理论或经验等完全对立的角度来思考、使问题得到创造性解决的一种思维方法 例如
从火箭向空中发射
而将火箭改为向地下发射
从而发明出一种探地火箭就属对立思考
对立思考法的要旨是设立对立面 对立面的设置可人为创设
有时对立的情形在现实生活中并不存在 但可以在"思想实验"中将这种对立的极端构思出来 在建立了对立的两端后
还要善于从对立的两端看到其存在的深刻统一性 因而这种对立的性创造思维过程 通常在心理历程上要经历四个连续的步骤:树敌--破阵--包摄--建构
树敌
指给予限制性条件
以造成一种极例置于原理论的适用范围之外 破阵
指从原理论的对立面出发
与原理论相比较
通过质疑、诘难
以暴露原理论的误区或打破旧理论的局限 包摄
当两极例充分对立矛盾
又都充分为证据所支持不能舍弃任何一个 于是出路就在于把二者结合起来 从综合思路考虑
提出新假说修改原理论
以把新事实包容进来
建构
指在明确的理论目标和包摄融合的前提下 建构一个更为普通适用的新理论
诚然
以对立方式思考
也许在第二阶段"破阵"时就能创造性地解决问题 当两极端都存在适用范围时
这时才需要进一步的包摄、建构
对立思考是以违背原理论的规范、违反原理论预期的姿态出现的
是一种打破原有认识局限
突破思维定势的一种有效方法
?转换思考策略
转换思考策略是指通过事物之间的转换 而使本事物最终获得解决的一种方法 转换思考策略是一种在没有直通的道路上走间接道路 巧妙绕过障碍物的思考方法
通常在问题解决中
由于某种原因
常常不能直接分解或组合该事物
以至该课题难以解决
这时就需另辟思路
通过解决它事物而使本事物获得解决 如古代曾有这样一个以转换思考策略解决问题的事例:有一个县令要求精确地算出本县的面积
而该县的边界弯弯曲曲
犹如蚯蚓
用通常的方法难以计算
一个木匠却想出了巧妙的方法
他将该县地图画在一块平整、光滑、均匀的木板上
然后称出该木板一平方厘米的重量
再称出这块"木板地图"的重量
根据两者重量的比较
轻易地算出了该县的实际面积
这种把量面积
算面积问题巧妙地转换为"称面积"(称木板) 由于木板重量易得
由此"称出"了该县面积
又如我国著名的曹冲称象
阿基米德在人的影子和身体一样长时 通过测塔影的长度得到金字塔的高度均是该方法运用的精彩实例
在数学学科中的数形转换
用代数方法解决几何问题
或用几何方法解决代数问题也可称得上是这种方法的原理在具体学科中的应用
每当我们用常规思路、习惯思路解决问题受阻进 就应转而想想
能否不直接解决该问题
通过其它问题的解决转换为该问题的最终解决 或者能否借用解决其问题的方法解决该问题 若经常用此思路进行思考
一些百思不得其解的问题也许并不难解决
?分合思考策略
分合思考策略是将思考对象有关部分分开或合并 设法找到解决问题的新思路、新方法的思维方式
美国阿波罗登月总指挥韦伯说:"阿波罗计划中没有一项新技术
都是现成技术
关键在于综合"
磁半导体的研制者菊池城博士说:"我认为搞发明有两条路:第一条是全新的发明;第二条是把已知其原理的事实进行组合"
可见组合方法已成为比较公认的创造性思考方式 由于事物的组织方式不同
事物也就显现出不同的性质
形态或功能
小学生喜爱的橡皮头铅笔的发明就是典型的组合思路的运用
铅笔和橡皮原来是分开的
一天美国人威兼到朋友家玩
看到他的朋友正在用铅笔画画
铅笔的一端绑着一块橡皮
于是得到了启发
产生了"要是有一种带橡皮的铅笔
人们使用起来不是就方便了吗,"的想法 通过努力终于发明了橡皮头铅笔
又如蘸水笔与墨水瓶的合并
出现了书写方便的自来水笔;激光与音乐的结合 造成了有色听觉;喷气推进原理和燃气轮机相结合 发明了喷气式发动机;微波技术与针灸技术进行组合 创造了微波针灸仪
组合可以是结构上的组合
如橡皮头铅笔的发明
也可以是技术原理与技术手段的组合 如喷气式发动机的创造
组合思路产生了众多的创造发明
但能否采用组合思路
这要看合并后是否有比原来两个单一产品有更大的价值或有新的用途
如不符合这一原则就如画蛇添足 适得其反
与"组合"相反的是"分离"
德国化学家欧立希就是在分离思维的指导下研制出"606"药的
"606"的前身是"阿托什尔"
这种药可能杀死害人的锥虫
但也可使人双眼失明
由于这种使人生畏的副作用
一些研究者放弃了研究
而欧立希则运用分离思路
找到了改变药品化学结构的巧妙方法 消除了副作用
成功地研制出挽救患者生命的"606"
?远距离联想策略
有一个研究是让被试学习两种词对联想:一种是近距离联想
如由桌子联想到椅子;另一种是远距离联想 如由桌子联想到海洋
结果发现
创造性低者在这两种联想上的学习成绩差别大:创造性高者差别小
也就是说
创造性低者只善于进行近距离联想 不善于进行远距离联想
因而在这两种联想上的学习成绩有较大差别;而创造性高者既善于进
行近距离联想
又善于进行远距离联想
故其在这两种联想上的学习成绩没有多大差别 这个实验证明了远距离联想有助于创造性思维
?多中心注意策略
有一个研究是向创造性高者和创造性低者这两类被试的注意耳与非注意耳分别输入不同信息
向注意耳输入的是一段有意义的散文 要求他们逐字复述;向非注意耳输入的是一些随机组合的单词
当时不提任何要求
事后主试举出其中的一些单词要求被试辨认是否听过 结果发现:创造性高者除能复述散文外 还能对这些单词作较多的辨认
这就是说
创造性高者不只能注意到从注意耳输入的散文 而且能同时注意从非注意耳输入的单词 他们的注意中心比创造性性低者要多一些 同时也表明
多中心注意的能力不利于创造性
为什么呢,因为所谓创造性即发现新关系 当一个人能同时注意的对象越多
他发现这些对象之间关系的机会也越多 如果同时只能注意两种对象
则只有发现一种关系的机会;如果同时能注意三种对象
则可以有发现三种关系的机会;如果同时能注意四种对象
则可以有发现六种关系的机会
若用公式来表示
一个人如果同时能注意n种对象 则有发现[n(n-1)]/2种关系的机会
?创造性思维的培养
创造性的培养
需要从多方面协同进行
产生"整体效应"效果更好
?创造环境的创设
创造的两个基本条件是:"心理安全"与"心理自由"
有高度创造性的人常偏离文化常模 而社会对个人的奖励则通常以顺从为条件 这就会导致创造者偏离常模的思想受到压抑 如果社会舆论能赞成并奖赏创造活动 能支持或高度容忍"标新立异" 偏离常模的人
创造者则可感到"心理安全"和"心理自由" 同样
教师或父母若态度民主
支持学生或孩子发表不同的意见 鼓励儿童积极探索、尝试
用不寻常的方法理解事物
不赞成依赖与顺从
则可形成利于创造性人才成长的"气候与土壤" 因此
创造环境的创设
需要社会、家庭、学校的共同努力
?创造人格培养
个人具有的创造力能否得以实现
很大程度依赖于其是否其有相应的人格特征 优良的人格特征是创造力的催化剂和释放源 研究表明
培养儿童的创造性人格应着重从以下方面入手:?保持儿童的好奇心;?解除儿童对错误的恐惧心理;?鼓励独创性与多样性;?鼓励幻想;?鼓励和有创造性的人接触 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
?创造性思维的训练
创造性思维可通过专门途径训练 如前述的创造性思维策略可通过专门的课程开设来讲授
此外
专门训练发散思维也是培养创造性思维的主要途径之一
其训练的内容主要有:
?用途扩散
即以某件物品的用途为扩散点
尽可能多地设想它的种种用途
如尽可能多地说出砖头的用途、回形针的用途等等 1987年7月
在广西省南宁市召开中国创造学会第一次学术研讨会
当时邀请了一位日本专家村上幸雄先生给到会的发明家、教育家、作家、艺术家、编辑、记者、厂长、经理们讲学 老专家讲了三个半天
讲得很新奇
很有魅力
正在大家听得起劲的时候
村上幸雄先生捧出一把曲别针
请大家动脑筋
打破框框
想想曲别针有什么用途 一般人只能说出二十几种 村上幸雄能说出300种 而中国"魔球理论"的创始人许国泰却认为曲别针的用途是无限的
他把曲别针分解成铁质、重量、体积、长度、截面、弹性、韧性、直
线、硬度、银白色等十个要素 再用一条直线连接起来 形成信息标的横轴
然后把要动用的曲别针的各种要素用直线连成信息标的竖轴
再把两条轴相交垂直延伸 形成信息反应场
把两条轴上的信息依次"相乘" 就可以进行"信息交合" 于是曲别针的用途无穷无尽 例如弯卷加工可以做弹簧 加硫酸可以制氢气
锻压可以做钢筋
变形加工可以做外文字母拼读 做成数学符号可以进行四则运算 与各种不同比例的有色金属冶炼 可以生产各种合金钢
等等
这是个比较典型的用途扩散的例子
?结构扩散
即以某种事物的结构为扩散点 设想出利用该结构的各种可能性 如尽可能多地画出包含的结构
并写出或说出它们的名称
?形态扩散
即以事物的形态(如形、颜色、味道、气味等)为扩散点
设想出利用某种形态的各种可能性 如尽可能设想利用红色可做什么
?方法扩散
即以人们解决或制造物品的某种方法为扩散点 设想出利用该种方法的各种可能性 如尽可能多地写出或说出用"吹"的方法可以做哪些事情或解决哪些问题
研究表明
这种不涉及专门知识的发散性思维训练在较短时间内能取得较大的成效
创造性思维训练也可通过各科教学 结合学科特点进行
如数学利于进行一题多解
补不同条件
补不同问题的发散思维训练
语文课易于培养学生新颖的构思、丰富的联想 如进行连词的发散思维训练
要求学生尽可能地构成带有"广"字的词--广阔、广度、广场
要求学生进行创造性复述
比如
选择一些内容
让学生发挥想象
用自己的语言去复述
或者改变人称
或者颠倒次序
或者选择情节
重新组合
或为某个情节加上开头或结尾 美术课适于学生自由表达自己的思想 也是进行结构发散训练的极好场所
??
??
??
??
2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