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一:经营性事业单位改革 事业单位改革明确时间 经营性事业单位变企业
事业单位改革明确时间 经营性事业单位变企业
来源:京华时报 作者:周宇
2011年06月03日07:44
我来说两句 (0)
复制链接
打印
大中小
大中小
大中小
昨天,全国分类推进事业单位改革工作座谈会在京召开。在这个会议上,首次明确给出事业单位改革的时间表,从今年到2015年,中国将用5年时间,完成事业单位分类;到2020年,要建立起事业单位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
【改革方向】
1
事业单位改革不搞“一刀切”
现有事业单位将按照社会功能划分为承担行政职能、从事生产经营活动和从事公益服务三个类别,也就是说目前经营性的事业单位,如国有电影制片厂、出版社、报社、体育馆,以后都将变成企业。
改革总体目标是逐步建立起功能明确、治理完善、运行高效、监管有力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形成基本服务优先、供给水平适度、布局结构合理、服务公平公正的中国特色公益服务体系。国务委员兼国务院秘书长马凯在会上表示,分类推进事业单位改革要坚持分类指导、分业推进、分级组织、分步实施的工作方针。不同社会功能、不同行业、不同地区的事业单位的改革要因地制宜,稳步推进。条件成熟的可率先改革,暂不具备条件的允许过渡,不搞“一刀切”。各地要在中央总体部署下,结合当地实际对事业单位改革做出具体安排。
【改革难点】
事业单位养老保险界定矛盾
事业单位改革将着力在管理方式、人事制度、收入分配、社会保险、财政保障等关键环节进行积极探索。
此次改革,经营性事业单位要转成企业,但我国目前的养老保险制度实行的是差别制待遇,意味着事业单位从业人员退休后养老金将缩水近一半。
2
国家行政学院教授汪玉凯说,过去没有全局性的大面积推广,就是事业单位涉及面很宽,涉及的利益格局也很复杂,各行业之间有很大差异,也牵扯到一个单位内部的人事制度改革和收入分配改革,甚至受到财政对它投入体制的改革等等,所以说牵动的利益比较多。
在今年7月1日就要实行的《社会保险法》中,对事业单位养老保险的界定都显得前后矛盾。《社会保险法》第十条明确规定,“事业单位人员养老保险的办法由事业单位规定”,就是说事业单位与机关单位属于同一水平。但是,第十三条又规定,“国有企业事业单位职工,参加基本养老保险前,视同缴费年限期间,应缴纳的基本养老保险费,由政府承担”。这一条,事业单位的待遇又和国有企业划等号。
>>新闻背景
改革波及4000万人
事业单位是“国家为了社会公益目的设立的社会服务组织,由国家机关举办或由其它组织利用国有资产举办”。目前我国事业单位数量超过130万家,涉及教科文卫、农林水、广播电视、新闻出版、环境监测、城市建设等多个领域。从业者4000多万,拥有超过3000亿国有资产。我国70%以上的科研人员、95%以上的教师和医生都集中在各类事业单位。事业单位的财政支出占政府财政支出的31%以上。汪玉凯说,事业单位占用很多资源,但不能在社会上被充分利用,
3
提供服务的成本很高,效率很低,很难走向社会化。
上世纪80年代我国开始推进事业单位改革。最早开始的深圳市机构编制委员会办公室副主任孙福金说,每个事业单位都是政府部门的一个腿,在传统财政事业单位改革明确时间 经营性事业单位变企业体系下,甚至是单位的一个小金库,各种开销往往由事业单位来报销。
综合本报记者周宇 新华社 央视报道
百度搜索“就爱阅读”,专业资料,生活学习,尽在就爱阅读网92to.com,您的在线图书馆
4
范文二:水利经营性事业单位改革探讨
[摘 要] 长久以来事业单位的改革就是一个改革的热门话题,其中,经营性事业单位的改革过程更是值得多方关注的。伴随着我国水利水资源工作的现代化发展,水利经营性事业发展也面临了新时代下的挑战和机遇。推行水利经营性事业单位改革是我国水利改革发展中的一项重要改革制度,对于水利建设工作来说有着深远的影响,是我国水利经营性事业单位提高水利工作水平的根本。
[关键词] 水利 经营性 事业单位 改革
[中图分类号] TV-9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3-1650 (2014)08-0288-01
我国水利经营性事业单位长期以来都是按照陈旧发展体制设置,自身缺乏发展意识,早已不能适应目前水利建设的要求。在当前我国水利改革加大推进的形势之下,如何使水利经营性事业单位能够为水利工作带来更进一步的促进,水利经营性事业单位的改革就成了关键环节。下文中笔者将通过水利经营性事业单位的概况进行阐述,分析水利经营性事业单位的现状,探讨水利经营性事业单位的改革。
一、水利经营性事业单位的概况
长久以来,我国水利经营性事业单位对全国水利工程的建设以及管理运行都有着不可获取的作用。我国水利经营性事业单位往往承担了以下职能和责任:
1.水利工作实施的日常行政管理。
2.水利工程建设和发展规划设计工作。
3.水利建设工程项目的审查工作。
4.全国江河流域的防洪灌溉和综合利用工作。
5.水利工作的后勤保障和水利物资准备工作。
6.水利改革政策的制定工作。
7.水利建设工程专业性人才的培养工作。
但是伴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水资源也跟随进行发展,我国水利经营性事业单位的部分职能和责任逐步弱化,当下亟需探索一套适合水利工作的水利经营性事业单位改革方式,为我国水利工作扎实推进奠定基础。
二、水利经营性事业单位现状
1.职能和责任逐步弱化
伴随着我国水利建设工作的发展,特别是随着近年来水利改革工程的推进,水利经营性事业单位的职能和责任逐步弱化,某些职能甚至完全消失。以往能够对水利管理工作作出的共享逐渐降低,单位所开展的水利经营任务也仅仅依靠着主管部门的自身能力进行,难以生存下去。在我国市场经济逐步发展和成熟的情况下,水利经营性事业单位往往常年没有任务可做,没有工作可干,长期陷入一年中半年时间无事可做的情况。
2.存在大量不稳定因素
当下我国水利经营性事业单位通常都有一些经营上缴任务,但是长期以来的职能弱化和责任减少,导致实质上的“无经营”状况,再加上单位领导能力以及我国市场经济的强烈竞争,总体经营上缴无法完成。职工收入低下,大部分的水利经营性事业单位员工在心态上就出现了问题,直接影响了工作状态,进而使水利工作质量下降。
3.人力、财力资源浪费
我国水利经营性事业单位的人员组成往往体现出高文化水平化和年轻化,但是由于目前的现状导致大量人员不能够发挥出他们对于水利建设共享,造成人才浪费、专业知识浪费。同时由于无事可做,大量的国有资产无法发挥作用,造成大量资产闲置和浪费。
4.传统的规章制度 执行力下降
根据笔者针对水利经营性事业单位的一份普通调查表来分析。针对当下水利事业单位规章制度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如下:
4.1大部分规章制度只是“纸上谈兵”,没有切实执行。
4.2规章制度传统老化,设计不合理。
4.3缺乏人性化,太过于粗放,操作性低下。
4.4规章制度总体呈现出不统一,个别制度相互冲突。
因此,我国当下的水利经营性事业单位的规章制度很难适应自身的发展,改革更是亟不可待。
三、水利经营性事业单位改革的建议
1.制定总体改革方案
根据当下水利经营性事业单位的现状,制定一个符合水利经营性事业单位的总体改革方案。在制定过程中,首先要确定改革的总体目标,将改革的总体目标和改革内容细分出来,为改革顺利进行保驾护航。
与此同时,要积极吸取以往水利经营性事业单位发展困难的教训,切实与发展格局联系起来,加强改革的适应性以及针对性。将社会各界可用的资源都调动起来,统一结合到水利经营性事业单位的改革当中。实施过程中一定要贯彻落实,加强宣传,将职工队伍的心态调整过来,为改革进行创造和谐的改革氛围。
2.政企划分 科学改革
科学有效地划分水利经营性事业单位的性质是改革的基础,因此,政企划分,科学改革就是符合我国水利建设具体情况的改革基础。在改革的过程中应当科学改革,根据水利经营性事业单位的具体状况,针对其单位特色、服务内容、职能责任等划分为企业或者事业单位,一定要在划分过程中慎之又慎,避免浪费人力、财力、物力资源,进而影响我国水利建设的健康长远发展。
3.稳步推进改革步骤
针对我国水利经营性事业单位人员众多,情况错综复杂,涉及的关系庞杂,导致了我国水利经营性事业单位改革必须是一项长期的、循序渐进的改革过程。在改革过程中一定要稳步推进改革的步骤,协调好各方面的规章制度。首先要协调好水利经营性事业单位的改革与党中央和国务院相关政策之间的关系,为改革准备良好外部环境。其次是要将水利经营性事业单位改革过后的规章制度与原有规章制度进行良好的协调,实现改革的平稳。最后要协调水利经营性事业单位与社会经济发展的关系,确保最优化整合,最大限度保证改的的完成。
参考文献
[1]韩宁.水利系统事业单位改革浅析[J].青年视点,2012年.
[2]张英娜,谢国贤.水利职业单位机构改革的思考[J].人力资源?调查思考,2013,(12):25.
[3]李慧林.浅析水利事业单位改革形势下的思想政治工作[J].湖南水利水电,2012,(05):90.
[4]黄永强.供水企业的运用模式及公益性[J].业内视界,2002(09).
范文三:浅析经营性事业单位的会计改革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浅析经营性事业单位的会计改革
作者:聂黄燕
来源:《商情》2013年第26期
【摘要】
在社会的快速发展下,原有的事业单位体制已经逐渐不能适应社会的发展需要,因此迫切需要我们进行改革。本文在多年的工作经验基础上,针对当前会计核算中所出现的问题,进行了总结分析,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自己关于我国经营性事业单位的会计改革的一些思路,希望本文的研究能为国内相关单位提供一些参考,为实现我国国富民强的宏伟目标尽一份力。
【关键词】
事业单位;会计;改革
前言
事业单位改革是近年来讨论较多的话题之一。从过去到现在,事业单位都为我们的国家和社会做出了重要的贡献,但是在社会的快速发展下,原有的事业单位体制已经逐渐不能适应社会的发展需要,因此迫切需要我们进行改革。这种改革是方方面面的,尤其是经济方面的改革,可以更好地发挥事业单位的效能,提升工作效率。会计作为事业单位财务方面的管理者,是改革的重点。本文即在多年的工作经验基础上,针对当前会计核算中所出现的问题,进行了总结分析,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自己关于我国经营性事业单位的会计改革的一些思路,希望本文的研究能为国内相关单位提供一些参考,为实现我国国富民强的宏伟目标尽一份力。
1、经营性事业单位现行会计核算模式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我国目前的行政构成体系中,经营性事业单位占据重要的一环。在事业单位改革的大背景下,进行企业化的改革是今后的发展方向。改革的深化带来了显著的成绩,如今事业单位的效率较过去有了大幅提升,绩效也有了明显的提高,但是不可忽视的是依然有很多问题存在。尤其是会计方面的改革,亟待进行。
1.1资产核算方式存在问题
现行事业单位会计制度中,固定资产只核算账面原值,不计提折旧,通过提取修购基金来保证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的更新和维护。现行事业单位会计制度对固定资产计价、固定资产增加、固定资产转出、固定资产的盘亏盘盈等会计事项规定了详细的核算方法,但对固定资产在使用过程中的价值损耗如何核算没有明确规定。
1.2会计核算基础问题
范文四:事业单位改革明确时间经营性事业单位变企业
昨天,全国分类推进事业单位改革工作座谈会在京召开。在这个会议上,首次明确给出事业单位改革的时间表,从今年到2015年,中国将用5年时间,完成事业单位分类;到2020年,要建立起事业单位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改革方向」事业单位改革不搞“一刀切”现有事业单位将按照社会功能划分为承担行政职能、从事生产经营活动和从事公益服务三个类别,也就是说目前经营性的事业单位,如国有电影制片厂、出版社、报社、体育馆,以后都将变成企业。改革总体目标是逐步建立起功能明确、治理完善、运行高效、监管有力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形成基本服务优先、供给水平适度、布局结构合理、服务公平公正的中国特色公益服务体系。国务委员兼国务院秘书长马凯在会上表示,分类推进事业单位改革要坚持分类指导、分业推进、分级组织、分步实施的工作方针。不同社会功能、不同行业、不同地区的事业单位的改革要因地制宜,稳步推进。条件成熟的可率先改革,暂不具备条件的允许过渡,不搞“一刀切”。各地要在中央总体部署下,结合当地实际对事业单位改革做出具体安排。「改革难点」事业单位养老保险界定矛盾事业单位改革将着力在管理方式、人事制度、收入分配、社会保险、财政保障等关键环节进行积极探索。此次改革,经营性事业单位要转成企业,但我国目前的养老保险制度实行的是差别制待遇,意味着事业单位从业人员退休后养老金将缩水近一半。国家行政学院教授汪玉凯说,过去没有全局性的大面积推广,就是事业单位涉及面很宽,涉及的利益格局也很复杂,各行业之间有很大差异,也牵扯到一个单位内部的人事制度改革和收入分配改革,甚至受到财政对它投入体制的改革等等,所以说牵动的利益比较多。在今年7月1日就要实行的《社会保险法》中,对事业单位养老保险的界定都显得前后矛盾。《社会保险法》第十条明确规定,“事业单位人员养老保险的办法由事业单位规定”,就是说事业单位与机关单位属于同一水平。但是,第十三条又规定,“国有企业事业单位职工,参加基本养老保险前,视同缴费年限期间,应缴纳的基本养老保险费,由政府承担”。这一条,事业单位的待遇又和国有企业划等号。 新闻背景改革波及4000万人事业单位是“国家为了社会公益目的设立的社会服务组织,由国家机关举办或由其它组织利用国有资产举办”。目前我国事业单位数量超过130万家,涉及教科文卫、农林水、广播电视、新闻出版、环境监测、城市建设等多个领域。从业者4000多万,拥有超过3000亿国有资产。我国70%以上的科研人员、95%以上的教师和医生都集中在各类事业单位。事业单位的财政支出占政府财政支出的31%以上。汪玉凯说,事业单位占用很多资源,但不能在社会上被充分利用,提供服务的成本很高,效率很低,很难走向社会化。上世纪80年代我国开始推进事业单位改革。最早开始的深圳市机构编制委员会办公室副主任孙福金说,每个事业单位都是政府部门的一个腿,在传统财政体系下,甚至是单位的一个小金库,各种开销往往由事业单位来报销。
范文五:事业单位改革时间表确定 经营性单位将转为企业
http://www.sina.com.cn??2011年06月02日19:35??中国经济周刊
《中国经济周刊》记者王红茹|北京报道
6月2日,全国分类推进事业单位改革工作座谈会在北京的京西宾馆召开。一度雾里看花的中国事业单位改革,终于勾勒出了清晰脉络。
视频:全国事业单位改革时间表首次明确 来源:CCTV新闻频道
近日《分类推进事业单位改革实施指导意见》(下称《意见》)的下发,这意味着事业单位改革开始正式推进。
目前,全国共有126万个事业单位,其中,有3000多万名正式职工,900万名离退休人员。这次改革几乎涉及到所有的事业单位机构和人员,这让很多人的心情不再平静。
《意见》显示,中央已经确定了一张事业单位分类改革的时间表:用2011-2015年的五年时间,我国将在清理规范基础上完成事业单位分类;到2020年,我国将形成新的事业单位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形成中国特色公益服务体系。
在这张时间表中,事业单位分类将成为第一个五年改革目标的一项硬性指标。
划入政府序列的中央所属事业单位寥寥无几
事业单位分类改革之难超出了很多人的想象。
在这场改革中,政府既是推动者,又是被改革对象,改革中的“主客同体”现象使政府陷入了尴尬的境地。而各类利益的维护也让这场史上最大规模的改革举步维艰。
有专家分析,各类利益的维护也让这场史上最大规模的改革举步维艰。政府的特定利益,事业单位的独立利益,社会公众对公共服务提出的要求以及改革的个人得失,使得改革的动力在各类利益维护之间互相抵消,无法形成广泛的社会基础。
由此看来,分类改革定下的5年目标并不算长。
在5年目标之下,根据《意见》,事业单位改革被划分为三类:“参照公务员类”,即承担政府职能的事业单位划入政府序列;“自收自支”类,即从事生产经营活动的事业单位将被推向市场;而一部分“财政补贴”类即公益性事业单位,将从人事管理、收入分配、社会保险、财税政策和机构编制等方面推进,采取“管办分离”等办法完善治理结构。
“这三个类别,其实是按照社会功能来划分的。说白了,事业单位分类改革,就是将承担行政职能的变为行政机构;将从事生产经营活动的转为企业,推向市场;保留从事公益服务的事业单位。这种改革可以形象地概括为‘甩掉两头、留下中间(中坚)’”国家行政学院教授宋世明说。
事实上,事业单位改革早已进行多年,并取得了一些效果。比如,在几年前一大批经营性科研院所已经完成转制,变身为企业,部分科研院所还成为上市公司;去年,原属于事业单位性质的出版社已全部完成转企改制。
然而,在上述三类改革中,事业单位转变为行政机构,意味着在目前国情下,由原来端着的“铁饭碗”变成“金饭碗”,尤其引人关注。知情人士向《中国经济周刊》透露,目前中央所属事业单位的分类改革绝大部分已经进行完毕,划入政府序列承担政府职能的事业单位,只有为数很少的几家。
据上述知情人士介绍,在中央所属的事业单位中,仅有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中央编译局等少数几家划入了政府序列,按照公务员对待;中央党校和国家行政学院则实行区别管理岗和技术岗,分开管理的办法。而类似中国社会科学院等这类学术单位则划入了公益性事业单位,走的是“财政补贴”类。“近来,很多事业单位都进行了岗位聘任制改革,这些单位在聘岗之前就必须把这些事都做了。”
记者向中央机构编制委员会办公室(下称“中编办”)核实上述信息,相关人士告诉《中国经济周刊》,“现在很多分类改革的报道都是猜测性的,都是非官方的声音,并没有我们的声音。我们对此不评价、不议论。”
目前,我国的事业单位改革主要由两个部门——中编办及人保部两家担当。中编办负责制度层面的改革,比如分类改革;而人保部负责更为具体的比如招聘制度改革、用人制度改革、职称改革、工资改革等方案的制定。
关于分类改革,目前也仅看到人保部的表态。人保部相关负责人表示,分类改革是一项长期工作,有关部门将按照分类指导、分类推进、分级组织、分类实施的原则稳步实施。
从制度层面保障被改革人的福利待遇
改革前进行试点,成为我国推出改革措施一个屡试不爽的办法。
据记者了解,早在2006年,我国在广东等地便进行了事业单位分类改革试点。
2007年,广东省审议通过《广东省事业单位分类改革试点指导意见》;2008年拟订了《广东省事业单位分类改革实施意见(征求意见稿)》,并于2009年在该省推进事业单位分类改革。这两份文件将事业单位划分为三类:行政类、经营类和公益类。
在中国人事科学研究院院长吴江看来,事业单位分类改革的难点在于行政职能的界定。“有一些要并到政府序列享受公务员待遇,有一些要划归为企业。这个比较复杂,不是一下子能够做到的。”
深圳事业单位分类改革遭遇的难题似乎验证了吴江的判断。
2006年7月,《深圳市深化事业单位改革指导意见》出台。在深圳市改革办的主导下,深圳事业单位分类改革正式启动。改革将事业单位“一分为三”,划分为监督管理类、经营服务类和公共服务类,并与原有行政管理单位剥离,部分直接转企。
然而,让设计者始料未及的是:许多被列为法定机构试点(在现有事业单位中推行法定机构试点,按照董事会的模式进行运作)的单位,通过各种各样的关系要求取消自己的试点;一些被划定为企业、不再享有财政拨款的单位开始集体抗议,要求恢复其事业单位身份;在教育系统推进取消行政级别、按事拨费时,又引发了众多教师的不满和集体罢工……
改革之所以不能顺利推进,在业内人士看来,实际上就是因为改革触及了部分人的利益,由此引发了各种反弹,也遭到了来自各方面的阻力。
“大多数人对改革的实际内容不了解,经常出现对改革的猜测、担心、疑虑和误解,很多人认为‘机构改革就意味着人员精简’,‘企业改革意味着减员增效’,所以担心事业单位改革也就是‘断奶脱钩’,就是降低福利,丢掉饭碗。这大大降低了职工的改革意愿,削弱了改革的积极动力,而变成了一种基于利益保护的阻力。” 国家行政学院研究员胡仙芝向《中国经济周刊》分析说。
相比深圳试点的艰难前行,佛山试点推进得相对比较顺利。
佛山作为广东省事业单位分类改革试点市,其事业单位分类改革已经历时三年多。根据安排,包括佛山市政府采购中心在内的216个市直事业单位将整合调整为170个机构。在分类改革完成以后,除了法律法规明确规定外,佛山将不再批准设立新的行政类事业单位,不再赋予现有事业单位新的公共事务管理职能。据悉,目前佛山的行政类事业单位改革方案已经上报省有关部门审批,佛山市编委办要求各区在6月底前完成这项工作,全部改革工作有望在今年年底前完成。
现实的问题是,事业单位被撤销以后,相关人员如何分流与安置,成为改革的关键。为此,佛山研究制定了《市直事业单位转企及单位撤销有关问题的处理意见》,保障被改革人员福利待遇不受影响。
“从深圳和佛山的改革经验来看,不管是哪类改革,阻力和动力的分析设计都是一个值得重视的战略和策略。”针对广东佛山分类改革试点往前推进的基本经验,胡仙芝向《中国经济周刊》如此评价。
在胡仙芝看来,事业单位改革要注意从制度层面保障被改革人员的福利待遇,清晰明确改革方向,开发事业单位扩权改革的潜在动力,配套推进各项改革;理顺政事关系,凝聚事业单位内部共识和向心力;加强立法,加强宣传,形成有利的社会环境,强化改革的精神动力。“事业单位改革一定要善于开挖动力,消除阻力。才能保证事业单位改革的顺利推进。”
目前全国各地的分类改革仍在进一步确定当中。
转载请注明出处范文大全网 » 经营性事业单位改革事业单位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