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一:ccrc养老模式 CCRC养老模式简介
导读:就爱阅读网友为您分享以下“CCRC养老模式简介”资讯,希望对您有所帮助,感谢您对92to.com的支持!
CCRC模式简介
CCRC(Continuing Care Retirement Community)—— 是一种复合式的老年社区,通过为老年人提供自理、介护、介助一体化的居住设施和服务,使老年人在健康状况和自理能力变化时,依然可以在熟悉的环境中继续居住,并获得与身体状况相对应的照料服务。
CCRC起源与发展:
CCRC起源于美国教会创办的组织,至今已经有100多年的历史。主要是为无家的老年人提供所需的生活照护,被照护的老年人将他们的财产捐赠给该组织,并终身居住在CCRC社区中。应该说最早的CCRC更多地体现的是一种终生护理(Life Care)的理念。 20世纪90年代,国际社
1
会针对长期以来各种老年照料服务机构和项目相互分割,使老年人在健康状况和生活自理能力逐步下降的过程中不得不经常变更养老场所的状况,对CCRC的理念进行了进一步的诠释——持续照料退休社区(CCRC)是指根据老年人的身体和心理状况变化,为老年人提供自理、介助和介护一体化居住和护理服务的机构。
1999年美国一项学术调查显示,居住于CCRC老人的余命年龄是非居住于CCRC老人的1.5倍。人性化的CCRC养老理念受到了老年人的欢迎与认可。
CCRC主要服务人群分三种:
1. 自理型老人 —— 居住者在社区中有独立的住所并且生活能够自理。社区为这一部分老年人提供便捷的社区服务,如餐饮、清洁和洗衣、医疗保健及紧急救护等。同时,为满足老年人精神生活的需求,社区会组织各种形式的活动,如老年大学、兴趣协会等,丰富自助型老年人的日常生活。
2. 介助型老人 —— 当居住者的日常生活需要他人帮助照料时,他们将从自理转入介助型护理。介助型的居住个体是分开的,但设施在同一个区域。介助老人得到的服务内容除社区服务之外,还包括日常生活照护,如饮食、穿衣、洗浴、洗漱及医疗护理等,社区还会为介助型老人提供与他们
2
的身体状况相适应的各类活动,丰富其日常生活。
3. 介护型老人 ——当居住者生活完全不能自理,需要他人的照料时,他们将转入介护型护理,得到社区提供的24小时有专业护士照料的监护服务。通常介护型的居住者年龄在80岁以上,同时在特殊的单元里居住。
CCRC主要规划设计有三特点:
1. 环境优美、安全便捷
持续照料退休社区充分融合了普通社区和一般养老机构的规划设计优点,在选址上关注生态环境和自然气候,大量运用园林景观和水系营造出人与自然和谐的居住环境,使老人在城市中
享受到田园生活,达到怡情养性、延年益寿的目的,十分适合老年人居住和生活。
2. 无障碍与安全设计
轮椅坡道、宽敞房门、医用电梯、连廊、无处不在的扶手、安全监控和报警装置等设计让老人体验到普通住宅所不能提供的便利性和安全性。
3. 配套设施齐全
老年医院、餐饮中心、娱乐活动室、老年用品商店,为老年人的餐饮、购物、休闲、健身、娱乐等日常生活带来极大的方便。
3
美国老年化及养生地产趋势:
据美国National Association of Home Builders 统计得知,目前美国有57%当年出生潮的人们都在60岁以上,而这些人群中大部分都愿意购买老年社区的地产并在老年社区中安渡晚年。正是这部分人强大的市场需求,推动了老年地产的迅猛发展。美国各大地产商通过多年的经营,美国的老年地产已经逐渐成熟,开发模式也趋于多样化,美国每年还进行全国十佳老年社区的评比活动。
国际亚健康群体趋势:
世界卫生组织(WHO)的一项全球性预测调查显示, 真正健康的人仅占5%, 有疾病的人占20%, 而75%的人则处于亚健康状
态。近5 年文献报道中亚健康的现患率差别很大, 多在20%,90%, 大部分研究认为女性高于男性, 工作节奏紧张、生活压力较大的人群发生率较高, 例如教师、大学生、医务人员等。
优秀的CCRC社区必须具备以下三个要素:
自然环境——稀缺的景观资源和良好的环境品牌
养生配套——完善服务配套和康体医疗设施
多彩生活—— 家庭聚会服务和丰富活动项目
4
百度搜索“就爱阅读”,专业资料,生活学习,尽在就爱阅读网
92to.com,您的在线图书馆
5
范文二:PPP养老模式
c) Shared Risk
For the risk of inflation, the private sector can share the risk by signing the corresponding concession agreement or contract with the government. For example, by stipulating the corresponding clause in the agreement, allowing it to adjust the price according to the inflation rate or extending the price according to the inflation rate or extending the concession period, so the risk of inflation can be generally shared by both parties. As for the financing risk of Aging in Place project, apart from the strong support of the government, the public-private party should also have strong financing capabilities. Changes in market demand and public satisfaction risks and change in the market economy and the quality of services provided by the operator is closely related to the efficiency, hence, these risk should be shared by both parties.
At the micro level, risk factors such as the PPP experience and the unreasonable distribution of rights and responsibilities between the two parties are clearly related to both the public and the private sectors, and should therefore be shared by both parties. Finally, natural environmental risk belong to the unpredictability and control of all participants, including the risk of force majeure. Generally, the common method of sharing risk in the natural environment is to transfer the risk to an affordable insurance company by paying premium. For the unavoidable risk of force majeure, the two parties share the risk and stipulate the sharing method in the agreement.
5. Conclusion
The application of PPP model to the construction and management of Aging in Place project can effectively improve the efficiency of management and operation of infrastructure operations, the utilization rate of resources and the efficiency of fund utilization, and will broaden the financing channels. The PPP contract is a result of risk sharing, benefit sharing, continuous competition and constant compromise of the project stakeholders, and the needs to meet the different interest demands of both the public and the private sectors. Therefore, it is very necessary to establish a reasonable risk-sharing mechanism in the construction of Aging in Place project.
10
6. References
Graeme A. Hodge, Cartsen Greve.
Hovy, Pauline.
Infstracture, Foster.
Infstructure.
Karen, D.
Luo, H.
Moran Clark, Emily A. Greenfeild, Chein-Chung Huang.
11
12
范文三:养老模式
浅谈我国养老模式应多元化
[摘要 ]由于中国老龄化数量规模很大,再加上特殊的社会文化背景,决定了中 国的养老决不能单纯的效仿德国等欧洲国家、 美国等美洲国家、 日本等亚洲国家。 但目前并不能找出一条符合中国特色的养老之路, 面对迫在眉睫的养老问题, 何 不发展多元化的养老模式, 提供各种模式在中国的土壤里博弈的机会, 实践出真 知,最终剩下的,必将是适合中国养老的模式。
[关键词 ]人口老龄化 养老模式 多元化
据新华网报道,截至 2011年末,中国内地有 1.85亿 60岁及以上老人, 65岁及以上人口也达到 1.23亿,占总人数的 9.1%,规模超欧洲老年人口的总和。 也就是说,每 100个人中就有 14个 60岁以上老年人。预计到 2015年,部分失 去自理能力的老年人将达到 4000万人。 目前约有 3000万老年人需要不同形式的 长期护理, 5%的老年人有入住老年机构的愿望,但目前专门为老年人提供服务 的设施严重不足,远远不能满足需要。
目前初步形成了以居家养老为基础、 社区服务为依托、 机构养老为补充的社 会养老服务模式, ,但其缺乏足够的互动与合作,仍难以满足社会养老的多样化 需求。
一、传统观念强调单一养老模式的利弊
1、养老服务市场化,由营利性养老机构提供床位以及服务。该模式很好的 利用了民间的社会力量解决日益增长的养老需求,由专业养老院职工提供服务, 为追求利润,必定会有较为优质全面的照顾。大多数养老院,配备各种设施,建 有多个不同的功能区供老人养老,比如文娱活动室,还设有病房、急救室、药房 等方便老人生活的区域。拥有优雅舒适的养老环境,比如幽静的环境、树荫、电 梯等。 较为高级的养老院还配备痴呆康复训练, 提高老人生活质量, 比如记忆训 练、智力训练等。甚至在满足老人养老保健、生活便利的基础上,为老人开办老 年大学,符合人老心未老的心理需求。
但是, 市场上的养老院, 其大多分布在经济较为发达的城镇地区, 养老院的 盈利性质决定了它所收纳的老人都是经济条件较为富裕的家庭老人, 将除此以外 的老人排除在外, 覆盖面狭窄, 并不能解决我国养老问题, 对于部分不愿离开家 庭养老的老人更是不能触及。
2、养老服务慈善化,即由第三组织养老机构提供养老院床位以及服务给老 人,比如福利院、敬老院、托老所和护理院等。第三组织提供养老服务,跟营利 组织相同之处在于,很好的利用民间资源解决我国养老问题。比起营利养老院, 第三组织提供的养老服务质量上稍弱, 养老院的基本设施配备不完全, 环境较为 拥挤嘈杂,医疗服务较为落后,老人在精神上较为孤单。
但无论其较于营利性养老院有多少缺陷, 仍然为我国养老服务做了很大的贡 献, 毕竟慈善模式的养老院的覆盖面十分狭窄, 所以很多地方未解决的养老问题, 老人们连这样模式的养老院也进不了, 还有那些不愿进养老院的老人养老问题也 得不到解决。
3、 居家养老, 即传统养老模式。 由于受到中国传统观念的影响, “养儿防老” 的观念使得很多老人不愿离开家庭, 造成儿女不孝的嫌疑。 这种模式几乎是完美 的, 老人在家可以受到家庭小辈无微不至的关怀, 崇高的尊敬, 老人们对这种模 式的养老无异议。
但是, 随着我国计划生育政策的执行, 家庭小型化趋势越发明显。 如今的家 庭模式多为 4-2-1,即 4个老人, 2个父母,一个子女。 2个父母不仅要赡养 4个 老人, 还要抚养 1个孩子。 无论是经济压力还是精神压力造成的生活压力不堪重 负,养老功能弱化。这种模式如果没有社会的力量辅助,政府养老保障,必定垮 掉。
家庭养老模式在农村体现的尤为明显, 伴随着农村青年人外出务工, 家中只 剩下老人与年幼子女,老人生活之艰辛,无可厚非。
4、社区养老模式,是以家庭养老为主,社区机构养老为辅,在为居家老人 照料服务方面, 以上门服务为主, 托老所服务为辅的整合社会各方力量的养老模 式。这种模式的特点在于:让老人住在自己家里,在继续得到家人照顾的同时, 由社区的有关服务机构和人士为老人提供上门服务或托老服务。 这种养老模式的 服务通过政府扶持、社会参与、市场运作,逐步建立以家庭养老为核心,社区养 老为依托, 专业化服务为依靠, 向居家老人提供生活照料、 医疗保健、 精神慰藉、 文化娱乐等为主要内容的服务。
社区养老模式吸收了家庭养老和社会养老模式的优点和可操作性, 把家庭养 老和机构养老的最佳结合点集中在社区。 填补空巢老人在精神生活方面的贫乏和 空虚。
以上陈列 4种养老模式, 但还有其他的模式, 此处不宜一一陈列, 它们都各 有各的优缺点, 在中国这样一个养老需求与养老服务存在尖锐矛盾的国家, 各个 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各异, 文化背景存在明显差别, 因此找不到一种能够完全符合 实际情况的养老模式。 因此, 应允许社会各种力量参与养老事业的建设, 实现养 老模式的多元化趋势。
二、养老模式多元化趋势
在过去的养老模式探究中, 借鉴日本养老模式的观点较为繁多, 只因日本这 个严重老龄化国家在养老事业和养老产业上做得很成功。 究其原因, 乃是日本于 20世纪 70年代末 80年代初进入人口老龄化,政府承担的社会福利事业已不能 满足老年人的需求, 于是政府对老年人福利政策进行调整, 鼓励社会各种力量参 与提供养老服务。在中国,根据 2006年全国老龄办发布的《中国人口老龄化发 展趋势预测研究报告》显示, 2001-2020年是中国人口快速老龄化阶段,平均每 年新增 596万 60岁以上老年人口,增速达 3.28%。
可见, 我国的养老矛盾正如日本 20世纪 80年代一样, 光靠政府单一的福利 养老模式是不能满足养老社会多种福利需求的。多元化势在必行。
首先,应将我国 60岁以上的老人分类,分别辅以不同模式的养老服务。 一级:老人身体健康,生活完全能自理。二级:老人身体基本健康,生活基 本能自理。三级:老人身体健康欠佳,生活能力部分丧失,需护工协助照顾。四 级:老人身体健康状态较差,生活完全不能自理,需要护工全面精心照顾。 目前,一级老人约有 5310万,二级、三级约有 2124万,四级老人约有 885万。对于一级老人,现代医疗技术的发达,大部分仍不服老,应该给予发挥余热 的机会,除了医疗养老,或部分特殊需求,还不存在亟待解决的养老问题。为了 弥补他们下岗后的精神空虚, 继续实现自身的价值, 委以适合老年人的工作, 甚 至为他们创造岗位。比如社区巡逻,社区卫生打扫等等。至于二级、三级和四级 老人,可以根据家庭情况,或到专业养老机构,或居家养老,或社区养老不定。 其次,根据不同地区经济发展水平的不同,应产生不同的养老服务。
根据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 可把老人的需要分为生理需求, 安全需求, 归属
与爱的需求, 尊重的需求, 自我实现的需求。 对于经济水平极为低下的边远农村 地区,提供的养老服务大体上应以老人的生理需求为主,即提供老人吃、穿、住 的服务, 经费来源于政府补贴、 家庭缴费以及社会资助。 对于吃穿不成问题的地 区的老人,则可提供更高层次的服务,让老人感受到被关爱、被尊重,以及家的 感觉。 对于家庭经济水平或地区经济水平较发达的老人, 则可提供能够满足老人 自我实现需要的服务,比如歌唱比赛,为老人出版书籍等等。
对于农村与城镇地区, 东部发达地区与中西部欠发达地区, 大体所提供的养 老模式有所不同。比如,农村 60岁以上的老人数量明显大于城镇,所占比例为 74%, 应作为解决我国养老问题的核心。 养老模式应以居家养老为主, 养老保险、 政府补贴、 社会补助为辅的养老模式。 城镇地区的养老服务则可更多元化, 比如 老人可进入市场营利性的养老机构,或者社会福利养老机构,或者选社区 -择居 家养老模式。
最后, 以养老案例来说明养老服务模式的多元化进程。 南京市鼓楼区创立以 政府埋单、民间组织运作的“居家养老服务网” ,该网为独居、特困、高龄老人 免费提供照应起居、 买菜做饭、 清洗衣被等生活照料服务, 满足老年人不离家养 老的需要,推动了居家养老服务模式的发展;江阴“夕阳红”老年康复中心,通 过引进美商资金,建造的养老服务场所;苏州市社区坚持“无偿、有偿、志愿服 务相结合”的原则,整合社区资源,发挥社区力量为老人提供养老服务,推动社 区养老模式发展。 养老服务模式的多元化发展, 在一定程度上缓和了严峻的养老 压力,同时也补充和完善了传统家庭养老的不足。
结语
由于养老模式多元化的主体力量是政府、 社会和家庭, 因此在这三方面必须 有坚实的基础,奠定养老模式多元化的发展。首先,政府须继续完善保障、福利 制度, 继续出台相关的政策, 鼓励社会力量参与养老服务, 尤其是第三组织的力 量,并且辅以相关的法律法规,做好市场建设,拓展养老服务内容。社会力量应 积极参与养老服务:志愿服务、社区服务、市场化服务。对于家庭,主要是养老 观念的转变以及对传统孝道的道德宣传。多元化使得养老问题得以改善。
[1]许佃兵 . 孙其昂 . 完善我国社会养老服务体系的深层思考 -基于江苏养老服 务现状的考察分析 [J]万方数据’ 2011(6)
[2]田香兰 . 养老事业与养老产业的比较研究——以日本养老事业与养老产业 为例 [J].第天津大学学报 .2010-01
[3]罗元文 . 中国农村老年人口的养老问题研究 [J].甘肃社会科学 .2008(6) [4]林娜,卢净 . “主动空巢”与社会化养老服务模式探究 . 《中共福建省党委 校学报》 2011(12)
范文四:养老模式
小型家庭养老院模式。即开办者利用自有住房,在照料自家老人的同时,招收社区老人养老。小型家庭养老院床位设置一般为6~15张,由开办者家庭成员为老人服务。
日托养老模式。即“朝至夕归”式养老,功能设施与托儿所相近,多数由街道或社区兴办,内设活动室、休息室、餐厅及老年课堂等设施,老人白天集中活动,中午供应饭食,晚上各自回家。全市现有各类托老所近30家。
居家养老模式。即由政府组织失业人员进行养老技能培训,通过购买公益服务的形式提供养护员补贴,安排到特困老人家中提供养老服务。
货币化养老模式。即政府出资为特困老人发放养老服务补贴。选择居家养老,政府每月发放“代币券”,由特困老人凭券自主选择居家养老服务项目。选择机构养老,老人可在全市范围内选择养老机构,用养老金(低保金、房屋租金等)作养老费,差额部分由政府补贴和养老院减免。
暖巢管家养老模式。即为空巢老人配备管家,负责老人日常生活照料、身体健康监护、生活用品代购配送、健康咨询、休闲娱乐等,有2台专门的配送车和52名专业人员,登门为老人服务。目前接受服务的老人有732户、8500人次。 异地互动养老模式。即老人在当地养老机构或中介机构登记,由养老机构或中介机构联系到外地养老机构养老。
养老助教模式。即发挥国内外老年高级知识分子的作用,为其提供养老服务的同时,发挥知识技能特长。
信息化养老模式。即把信息化手段融入养老服务中,提高养老服务效率。信息化养老模式由西岗区首创,通过“养老110”呼叫平台、社区老人“呼救通”统、空巢老人家用“爱心门铃”等信息手段,将社会福利机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街道社会化养老服务中心、社区日间老年康乐苑、互动式异地养老服务中心等养老服务资源整合成为养老服务网。
合资合作式养老模式。即广泛吸引国外资金和技术,开办养老福利机构,完善养老服务体系。
范文五:养老新模式
关注社会养老 创新养老模式
来源:中国论文下载中心 [ 11-10-26 10:15:00 ] 作者:于璞 摘要 我国已步人老龄化社会,能不能做到“老有所养”成为社会关注的问题。养老问题成牵涉到 每一个人的切身利益。怎样合理的解决人口老龄化带来的养老等社会问题日益受到人们的关注。本文分析了我国老龄化社会的基本特点和现行养老模式及弊端,也提出了发展公寓养老事业的建议。 关键词 特点 弊端 公寓化 老龄化是一个世界性的社会问题,也是21世纪人类发展的主要特征。2011年4月28日公布的国家统计局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主要数据显示,全国60岁及以上人口为177648705人,占13.26%,其中65岁及以上人口为118831709人,占8.87%。按照人口中65岁及以上老年人口比重超过7,,或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比重超过10,,这一国际上划分老龄化社会的标准,我国已经步入老龄化社会。
一、我国老龄化社会的基本特征
一是老年人口规模巨大。 国家统计局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公布的数据显示,目前我国60岁以上的老人已接近1.8亿。预计到二0五一年将达到四亿多的最高值,之后将维持在三至四亿的规模。根据联合国预测,二十一世纪上半叶,中国将一直是世界上老年人口最多的国家,占世界老年人口总量的五分之一。
二是老龄化发展迅速。六十岁以上老年人占总人口的比例从百分之七提升到百分之十四,发达国家大多用了四十五年以上的时间,而我国只用二十多年就接近了这一指标,并且在今后一个很长的时期内还会保持着很高的递增速度,属于老龄化速度最快国家之一。 三是地区发展不平衡。中国人口老龄化发展具有明显的由东向西的区域梯次特征,东部沿海经济发达地区明显快于西部经济欠发达地区,以最早进入人口老年型行列的上海(1979)和最迟进入人口老年型行列的宁夏(2012)比较,时间跨度长达三十三年。
四是城乡倒置显著。发达国家人口老龄化的历程表明,城市人口老龄化水平一般高于农村,中国的情况则不同。目前,中国农村的老龄化水平高于城镇一点二四个百分点,这种城乡倒置的状况将一直持续到2040年。到本世纪后半叶,城镇的老龄化水平才将超过农村,并逐渐拉开差距。 五是老龄化超前于现代化。发达国家是在基本实现现代化的条件下进入老龄社会的,属于先富后老或富老同步,而我国则是在仍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经济尚不发达的情况下提前进入老龄社会的。发达国家进入老龄社会时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一般都在五千到一万美元以上,而中国目前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还不足三千美元,应对人口老龄化的经济实力还比较薄弱。
二、我国现有养老模式及存在弊端
目前在我国主要养老模式为机构养老和家庭养老。按照投资主体可分为政府办养老机构和民办养老机构两类。政府养老机构的经费主要来源于国家财政拨款及集体供款。资金来源单一、数额有限造成了机构数量少、规模小、收养人数少、社会效益不高等问题。民办养老服务业属于新兴的公益性服务行业,其特性是投入大、收益薄、收效慢。如果单纯按照成本核算,其创办初期基本处于亏损状况。
机构养老均存在一定弊端。比如,对在养老人的照顾并不完善,在养经济负担也较沉重。
这令大多数老人难以接受;护理条件较差,大多数的养老机构仅能提供基本的生活照料与饮食服务,而只有部分养老机构可以提供基本的医疗服务。更为严重的是,为减轻负担,一些养老院不准自理能力差和不能自理的老人入住,严重违背了设置养老机构来帮助不能自理的高龄老人、独居老人的初衷。\
家庭养老作为中国最为传统的主流养老模式,是由家庭成员提供养老资源的养老方式,形式是在家养老。但这种养老方式也随着现代生育观念、生活节奏和生存压力的改变,受到严重冲击。独生子女家庭作为21世纪城市的主流家庭,独生子女父母的这一代, 既要抚养
和教育子女, 又要赡养和照顾护理四位老人。预计到2039年,我国将出现不足两个纳税人供养一个养老金领取者的局面,这被称为“老龄社会危机时点”。在这种家庭结构变迁的影响之下,传统家庭养老的经济支持、照料、精神慰藉功能逐渐弱化。虽说“百善孝为先”,但面对老人所需要的长时间与专业的护理,子女也会觉得分身乏术,产生“照料疲劳”的感觉。且面对着越加激烈的竞争,一些青年夫妇更重视子女的照顾和教育, 将有限的时间和精力多花在子女身上, 而对老年父母的照顾却有所忽视。所以,以子女供养为主的家庭养老也不再适合社会的发展。
三、 公寓化养老模式初讨
面对我国已进入老龄化社会和社会化养老有待进一步发展的局面,在党的十七大会议上,在“十二五”规划建议中,党和政府都明确提出在我国要保证“老有所养”,还要“优先发展社会养老事业”,把养老事业提高到了一个战略的高度来认识。因此,充分发挥个人、家庭、社会、社区的力量,利用合力加强社会养老工作,探讨新的养老模式已经是一个迫在眉睫的问题。
老年公寓是一种新的居家养老方式,不仅拥有分散的居家养老所没有的各类保障服务设施,让老人居住得安心、舒心,又拥有一般养老机构所没有的家庭氛围。所以,其比较优势是十分明显的:减轻子女养老压力,提高社会效率;有利于老年人身心健康;服务专门化、系统化,老年人生活质量大大提高。
首先,新型老年公寓起点高、理念新、融入市场会很快提升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变老年人“望寓生叹”为“养老首选”,让养老产业的经营者看到了光明的前程。老年人养老观念的革新又直接影响年轻人的择偶观、家庭观、生育观和事业观,将拓宽更大的养老产业市场激活“老年经济”,形成养老社会化的良性循环。
第二,新型老年公寓是一个探讨养老社会化的实验平台。新的经营理念可以加速养老福利型向社会化养老型转变;封闭型向开放型转变;供养型向康复型转变;“注入型”向“自我造血型”转变。
第三,新型老年公寓对促进本地区文化水平和服务形象对辐射和带动周边地区养老服务业的发展同样具有重要意义。新型老年公寓用一种新的理念指导软硬件建设,将更多的老年人聚集起来,为他们提供“家”的温暖和优质的服务,将更多的资源集约化、精简化,从而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问题,实现社会和经济的和谐发展。
人口老龄化带来了诸多社会和经济问题,人口老龄化使传统养老模式受到冲击,社会养老模式亟待创新和完善。与传统养老模式相比,新型老年公寓管理不仅追求硬件设施的优质,更注重在养老理、模式、服务方式等方面的创新,独具匠心地把现代服务业引入传统养老业,使养老在传统意义上实现质的变化和飞跃。
转载请注明出处范文大全网 » ccrc养老模式CCRC养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