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一:**后人今何在
**后人今何在
2004年09月29日04:55 作者:周燕
1973年12月22日,《人民日报》的一篇长篇通讯《革命的好后代——记北京下乡知识青年董良翮》在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全文播发了。一时间,董良翮成为中华大地家喻户晓的人物。有关董良翮的身世,文章中只披露了他是“革命干部的后代”,他的行动“得到父母的支持”。然而,生活在北京的不少“老三届”的同学都知道,董良翮是中共元老、当时的国家代主席董必 武的小儿子。
28年过去了,董良翮现在在做什么?**的其他子女状况怎样? 当电视专题片——《开国共产党人的亲情家事》的摄像镜头对准**后人的时候,作者作为该片的撰稿人之一,随笔记录下他们当今的普通生活和对父亲的珍贵回忆。
董良羽,**之长子
1938年3月生于延安,曾就读哈尔滨军事工程学院,1993年由北京空军司令部退休
我是1938年3月在延安出生的。我出生时,父亲不在身边。当父亲在武汉听说我出生的消息时,高兴得不得了,特意给我买了一条粉红色的小连衣裙。长期以来,这件事成为母亲责备父亲不会买东西的一段笑料。 当我第一次用自己的眼睛注视父亲时,面对的是一位
蓄着胡须的陌生老头儿。我不理他,长时间地面壁而坐。父亲一点也不生气,而是想办法接近我,给我抚爱。
妹妹良 是1941年出生的。当年,延安的生活非常艰苦,冬天常常烤不上火,我和妹妹冻得直哭。父亲每次从国统区回来,都给我们带一些小礼物,非常疼爱地给我们洗脸、洗手,还经常把我们抱起来亲亲。我们渐渐喜欢上他,终于认可了这位父亲。
我从小没有上过幼儿园,而是跟随父亲到处奔波,重庆、南京、延安、西柏坡……当年,母亲在延安参加大生产运动,是劳动模范,带着两个幼小的孩子,实在有些吃不消。为了减轻母亲的负担,父亲便把我带到重庆曾家岩。
可以说,父亲是我的启蒙老师。那时,没有教科书。父亲用蝇头小楷把授课内容写在毛边纸上,钉成课本,教我背诵。父亲是严师,每天的功课背不下来,就不许睡觉,从不迁就我。
我从读小学三年级起,就开始住校,与父亲接触的机会越来越少。尽管这样,父亲对我的教育一点也不放松。我每次回家,他都要在百忙中抽出时间听我汇报学习和思想情况。父亲严肃有余,很少开玩笑,讲笑话。在我心中,他可敬,不可亲。
父亲在世时,我从不介入他的工作,了解不多,对他的历史作用也不清楚。我退下来以后,参加了中央文献研究室《**传记》和《**年谱》的编写工作,系统地阅读了大量的资料,才对父亲有了更
深一层的了解,慢慢悟出了他的精神所在。父亲用他一生的奋斗和人格风范深深地影响和感染着我们。父亲自幼古文很好,又工于律诗、书法,通晓英、日、俄语,法学造诣尤深。但他从不因为自己是党的“一大”代表,而居功自傲,摆老资格。父亲常常自喻为“布头”、“龙套”和“老牛”。党需要他干什么,他就干什么,就干好什么。
退休前,部队的一位首长曾好心地提示我:“老董呵,你是不是找找关系,在部队再干几年。”言外之意,要我想办法找上边的人,解决职务和军衔的问题。我没有这样做,55岁,到年龄就退休。我想,领导人的子女也是普通人,他们除了肩负更重的社会责任,没有什么可特殊的。
董良翚,**之女
1941年生于西安,曾就读北京大学中文系,现任中国文联书记处书记,九届全国政协委员
哥哥良羽出生时,抗日战争刚刚爆发。那时,日本鬼子的飞机肆无忌惮地轰炸扫射,而我们国家不能制造飞机。父亲认为一个国家能够制造飞机就说明她的富强,所以给哥哥取名良羽。
出于这样的想法,我出生时,父亲就继续在“羽”字上做文章,为我取名良翚。弟弟出生后,父亲又为他取名良翮。
解放后,父亲看到我国社会主义建设飞速发展的大好形势十分欣喜。
哥哥上大学时,选择了导弹无线电控制专业,他就十分高兴。1970年,我国第一颗地球人造卫星“东方红一号”发射成功后,84岁高龄的父亲亲自带我们去北京卫星地面站观看“东方红”卫星飞过首都上空时的情景。 可以说,“羽”字是父亲心中的寄托和期望。 1953年前后,我们家曾住在北京鼓楼后面的小石桥,一个有很大后花园的套院里。父亲很喜欢这个住所,房子的建筑布局很合理,也很有气魄。但父亲还是决定搬家,迁入中南海去。
为什么要搬家呢?父亲伸出握拳的左手,用右手拨开食指,说:“第一,为我一个人,要有警卫排,要有人烧锅炉、送煤,要有人跑这么远来送文件。这样要占用多少人力、物力啊!这第二呢?我上班太远,如果家在中南海,上班就近了一半路程,节约了一半汽油。我们的国家穷啊!”
这次搬家大约是1958年。我们搬进中南海怀仁堂东侧的一套两进院。不久,王稼祥叔叔一家也从外边迁进来了。母亲有时去探望王叔叔和朱仲丽阿姨。家里要开饭时,我只要打开北面窗户,扯着嗓子叫唤母亲就行了。有几回,我是从窗口跳过去把母亲找回来的。我们两家就像一家人一 样。“**”开始前,王稼祥一家迁出中南海。不久,不久,红得发紫的戚本禹突然搬了进来。这个院子就开始显得声气浮嚣,喧声笑语常常吵至深夜。 父亲和母亲的卧室在二进院北屋的西头,窗户正对着戚本禹住的院子。对于“**”种种现象的不理解,对于弟弟良翮不明原因被囚禁,父母的心情很压抑。两位老人睡觉又
少,如果晚上能够谈谈也好,但现在不行了,隔墙有耳。对二老来说,这种压抑在国统区尝到过,没有想到,1967年他们在中南海又处在这样的境地! 我家的乒乓球室设在东墙外的一个车库里。父亲打完球,常常从球室那扇大门走向中南海散步。距球室东侧三四米远的一个院子里住着**的保姆。“**”开始不久,有人硬是把父亲经常进出的那扇大门用木板交叉钉死了。事前没有和父亲商量一下,甚至没有通知一声。据说为了安全、保密。就在这样的环境里,父亲和母亲商议要搬出中南海。
1968年初春,我们搬到六部口附近的一个院子。记得一天晚饭后,父亲站在院子里,舒畅地伸了一个“懒腰”,然后笑着对我说:“良,我们可以上街走走了吧?”我能体会到他的心情,他是多么希望做一个普普通通的公民呀!
父亲去世以后,我常常想,父亲是我们党的创始人之一,做过不少工
作,肩负过国家重任。他的许多事迹却不见于史料,我觉得很遗憾。 退休后,我要做的事情很多,要将父亲留下的财富好好整理一下。这些东西属于我,也不属于我。我想让大家都知道。
董良翮,**的小儿子
1945年生于延安,1969年下乡务农,现为广州中联置业公司董事长
在三个孩子中,我跟父亲在一起的时间最长。父亲对哥哥姐姐可能不像对我这么宽爱。他们的特权不如我大。他们不能随便进出父亲的办公室,我却可以在他办公室的地毯上打滚,甚至可以乱翻抽屉。父亲曾经对我说:“上帝创造你,就是让你破坏的。”父亲很严肃,但他很有人情味,不打人,甚至没有骂过我。
我在“**”中,曾两次无故被囚禁。1966年12月中旬的一个夜晚,母亲从广州打来长途电话,说父亲接到中央通知,要我去投案、自首。没有人向父亲解释原因。
在姐姐的陪同下,我直奔公安部,又去北京市公安局“投案”。就这样,我开始了第一次囚徒生活。
当我和一大批**被“特赦”时,江青、**、谢富治一伙在人民大会堂召见了我们,说是允许革命小将犯错误,欢迎他们改正错误。这批**包括“联动”和“西纠”两批人。据说,我不属于他们之列。 1968年冬季,父亲在广州养病。为了父亲过生日热闹些,我们全家人先后聚会广州。这时,因“**”暂停了两年的征兵工作开始了。我兴奋至极,一到广州就缠着母亲,让她到军区活动活动,接收我当兵。广州军区以我眼睛不好为理由,总说研究研究,一个半月后,才通知我可以入伍。
决定搭乘张云逸大将的公车,先回北京处理一些事。不想在回京的列车上,我已被同包厢的两个男人监视上了。一下火车,我便被他们扣
上手铐,塞进一辆早已停在站台上的小轿车里,押走了。与我同行的姐姐和在站台上接我的哥哥都惊呆了,不知所措。
姐姐说,这个时期,父亲做了不少诗,内容都是关于我的。父亲曾经对她说:“你弟弟是代我坐牢呀!” “**”期间,我两次坐牢,到底为什么?我一直糊里糊涂的。**摔死了,“四人帮”被揪出来了,我才慢慢明白过来。**、“四人帮”一伙为了篡党夺权,整人的手段因人而异。对我父亲,因为无权可夺,便对他老人家进行精神折磨。他们把我抓起来,为的是逼着父亲“跳出来”。只要父亲“跳”,就打倒他。但父亲就是不理**、“四人帮”那一套。
“**”开始时,我是北京市六中66届高中毕业生。我出狱时,同学们早已离开学校了。1968年12月,父母经过几天认真的考虑,决定送我到农村去。下乡前几天,父亲跟我谈了几次话,他告诉我,要做好吃苦的准备,在农村上厕所没有手纸,农民揩屁股用石头……我不知道父亲怎么知道得这么多,下乡后,果然是这样。 离校时,我24岁。出狱半年多,我的身体一下很不好。为了我和女朋友相互有个照顾,父亲要我们结婚后一起去。那时,我还是高中生,中学生结婚没有先例,学校不给开证明。父亲说不开证明也结婚。这件事,我对父亲很钦佩,那么大岁数,还是清末秀才,但他没有封建思想残余,对婚姻的看法,比现代人还清楚。我和爱人是下乡后在农村办的结婚手续。
我在农村干了10年,从普通社员到大队书记,到公社书记,到县委副书记,三年上一个台阶,慢慢地升上来。从1973年当公社书记起,我每年都要坚持参加生产劳动二百天左右。我体会到,只有和群众一起劳动,才能听到群众的呼声,感受到群众的感情。当农民的10年经历,为我一生积累了不可多得的宝贵财富。 1979年,我离开农村,回到北京,在农机部农业机械化服务总公司工作。我没有按部就班地上大学,只是在干部学院进行了企业管理专业的培训。后来,又从农机部调到康华公司,接着又到了海南……现在在广州经商。
如果父亲活着,我相信他也不会落伍,一样会尊重我们自己的选择。
范文二:李大钊后人今何在
李大钊后人今何在
前些年,在安徽合肥的长江路、六安路上,总能看到一个身材魁梧、满头灰发的中年人骑车行走在上下班的人流中,路上的交警都和他亲热地打招呼,他就是李宏塔。担任领导工作20多年,李宏塔骑坏了4辆自行车,穿坏了5件雨衣、7双胶鞋。随着年龄增大,这几年他才将自行车换成了电动车,后来因为上班路途太远,开始坐汽车。他笑称自己会在能力范围内尽量节俭,“但也没必要为此作秀,真实就好”。
李大钊虽然早早就走了,但却留下丰富的革命遗产和精神财富,他打造的清正勤谨的家风,延续了100年,传承了三代人。其子李葆华,逝世前曾任中国人民银行行长兼党委书记;而李葆华的子女中,没有一个“大款”。
他牺牲后家中仅有一块大洋
李大钊牺牲20多年后,李亚中才出世。“对于祖父,我大多是从书中了解的。”李亚中说,虽然未曾谋面,但他通过文字与祖父相遇
李大钊很小的时候,父亲便去世了,他由爷爷一手抚养长大。虽然出生于农家,但爷爷一直非常重视李大钊的教育。“从五六岁入私塾,到从日本留学回国,他前前后后上了18年学。”李亚中说。李大钊从小便树立了致力于民族解放事业的远大志向。早年,他也像同时期的知识分子一样向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寻求救国的办法。但俄国十月革命成功后,李大钊把关注的目光转向了马克思主义。1919年他发表了《我的马克思主义观》,从此确立了自己的马克思主义信仰,成为一名真正的马克思主义者,并影响了一批青年学子。**后来回忆说:“我在李大钊领导下担任北京大学图书馆助理员的时候,思想迅速朝着马克思主义方向发展。”
李亚中告诉记者,李大钊任北大图书馆馆长时工资140块大洋,后来他任教授涨到200块,再加上他在别的大学兼课,每月收入至少在250块至300块大洋。他去世后家里的财产仅有一块大洋。由于没钱安葬,只好举行公葬,也就是以向公众募捐的形式安葬。1921年,中共北京支部成立后,李大钊每月从自己的工资中拿出80块大洋作为组织的活动经费。此外,只要有穷学生向他张口,他都会仗义疏财。李亚中清楚地记得姑姑李星华的回忆,每到发工资时,李大钊就会领回来一把欠条。后来,为了不让李家断炊,北大校长蔡元培只好嘱咐会计科每月从李大钊的工资中拿出50块大洋,直接交给李夫人。
李大钊的高尚品质感染了许多人。不论政见是否相同,人们都对李大钊抱有衷心的崇敬之情。在为李大钊举行公葬的募捐中,就连政见相左的汪精卫也捐了1000块大洋。曾因“问题与主义”与李大钊进行过论争的胡适,在《胡适文存》第四卷的扉页上写道:这一卷献给李大钊等四位先生。
1927年4月6日,奉系军阀张作霖勾结帝国主义,在北京逮捕李大钊等80余人。在狱中,李大钊备受酷刑,但始终严守党的秘密。4月28日,北洋军阀政府不顾社会舆论的强烈反对,将李大钊等20位革命者绞杀在西交民巷京师看守所内。李大钊英勇就义,时年38岁。
李亚中告诉记者,祖父被杀害后,一家人颠沛流离。“父亲李葆华为躲避反动军阀的抓捕,在友人的帮助下东渡日本,当时他还是一个中学尚未毕业,但已有两年团龄的青年,蔡元培先生给他开了一张高中毕业文凭,他用了半年时间补习日文和其他课程,考取了东京高等师范学校物理化学系,还在日本加入了中国共产党。”“九?一八”事变后,李葆华中断学业,愤然回国,并未获得学位,他的渊博学识来自于常年的革命实践和勤奋自学。李葆华家的沙发一坐一个坑
1949年9月8日,开国大典前23天,中共中央调整北平市委领导班子:书记彭真、第二副书记李葆华任职不变;第一副书记**调到华南地区任职,聂荣臻继任。27日,
北平改名北京。此前,在中央领导和相关部门的大力支持和紧密协助下,北平市委为了保证开国大典顺利进行,已经紧张工作了数月之久。10月1日,李葆华提前登上了天安门城楼。妻子田映萱在家坐在收音机前,等待收听新华广播电台实况转播。两岁半的女儿李乐群依偎在她的怀里,4个月大的次子李宏塔还在襁褓之中。
现安徽省政协副主席李宏塔谈起父亲李葆华,感慨地说:“父亲对我们没有什么条条框框的规定,更多的是身教重于言教。父母要求我们非常严格,从小学习的时候,就用祖父的事迹教育我们,说祖父为革命英勇牺牲,虽然现在是和平年代,但并不代表任务完成了,革命需要几代人的努力,要我们严于律己,不断学习进步。”
李葆华1909年出生于河北。十几岁时,他就在父亲李大钊的引导下走上革命道路,新中国成立后曾担任过安徽省委书记、中国人民银行行长等重要职务。然而这样一位高级干部家中,却简朴得让人难以置信――老旧的三合板家具、人造革蒙皮的椅子,客厅的沙发坐下就是一个坑。房子是上个世纪70年代的建筑,2000年,中央有关部门要为他调新房。他说:“住惯了,年纪也大了,不调了。”
三年困难时期,李葆华调任安徽省委书记,上任后第一件事就是检查城镇居民的粮食供应配额。他借了一个粮本,自己到一家粮店买粮。营业员给了他3斤大米、7斤红薯干。李葆华说:“不对,国家规定是每人每月7斤大米、3斤红薯干。”营业员说:“是上边让我们这么卖的。”两人争执起来。粮店给派出所打电话,公安人员带走了这个戴着眼镜、知识分子模样的大个子…后来问题清楚了,粮食供应配额问题解决了,省委书记微服私访的故事也在社会上流传开来。李葆华却说:“我没搞过什么‘微服私访’,下去不浩浩荡荡就是了。”
1978年,李葆华调到中国人民银行主持工作,“69岁高龄和一个生疏的领域,对他而言显然是巨大的挑战,然而,在中国人民银行工作的4年里,父亲卓有成效地完成了金融业的拨乱反正,解决了长期积存的问题,落实了党的干部政策,组织培养了金融人才,推动了中国金融体制改革的全面展开,推进了金融领域的国际交流与合作,也为中国成功加入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世界银行做出了杰出贡献。”
上班20年骑坏4辆自行车
父亲李葆华去世后,有记者问李宏塔:你父亲给你们留下了多少遗产,李宏塔说:“我们不需要什么遗产,李大钊的子孙有精神遗产就够了。”
其实,从几个子女的生活点滴,就能了解李家的家风。前些年,在安徽合肥的长江路、六安路上,总能看到一个身材魁梧、满头灰发的中年人骑车行走在上下班的人流中,路上的交警都和他亲热地打招呼,他就是李宏塔。担任领导工作20多年,李宏塔骑坏了4辆自行车,穿坏了5件雨衣、7双胶鞋。随着年龄增大,这几年他才将自行车换成了电动车,后来因为上班路途太远,开始坐汽车。他笑称自己会在能力范围内尽量节俭,“但也没必要为此作秀,真实就好”。
1987年,李宏塔调任安徽省民政厅副厅长,曾先后4次主持分房工作,共分房近200套,却从未给自己要过一套房子,在担任厅局级干部期间,一直住在一套60平方米的旧房里。按照省里的有关规定,李宏塔应分一套新房。1987年至1992年三次分房他都榜上有名,但他考虑到厅里人多房少,都主动让给了其他同志。1998年是最后一次实物分房,已担任厅长的李宏塔也有过思想斗争,但他想到许多年轻科长住房较差、需要改善,他不顾妻子的埋怨,放弃了最后一次机会。厅里许多同志为他“打抱不平”,后来,省里给他补了一个20平方米的小套间,他正在读研的儿子才有了一个自己的空间。
在小儿子李青的成长历程中,有两件事情让他一直铭记在心。1994年,李葆华到杭州开会,当时的浙江省委书记李泽民到住地看他,刚好李青也在。“李泽民告诉父亲我表现很好,可父亲马上对李书记说‘你们要严格要求~’”“还有1995年秋,我在中央党校培训学习,周末都要回家看望父亲,一般都骑自行车,下雨下雪就是坐公交车。从青龙桥到三里河,骑
车要一个多小时,当时我已经50多岁了,但父亲并没有因此而照顾,不让他的司机接送我。
我感到,这是父亲对我们子女的大爱,真诚的,严格的爱。”
范文三:李白后人今何在
历来的文学史家都认为,李白一脉传到第三代就绝嗣了。但是,我却认为,李白很可能并未绝嗣。
李白生前好友魏颢在《李翰林集序》中这样叙述李白一生的婚姻生养:“……始娶于许,生一女、一男,曰明月奴,女既嫁而卒。又合于刘,刘诀。次合于鲁一妇人,生子曰颇黎。终娶于宋。”按理,魏颢是了解李白家庭情况的,这个叙述应该是完备的。可是李白本人的诗歌里,只出现过一儿一女的名字,即《寄东鲁二稚子》诗的“娇女字平阳,折花倚桃边……小儿名伯禽,与姊亦齐肩”。此外,还有一首诗也提到儿子伯禽。《送萧三十一之鲁中,兼问稚子伯禽》,其中有“我家寄在沙丘傍,三年不归空断肠。君行既识伯禽子,应驾小车骑白羊”等句。
这个伯禽,到底是明月奴,抑或是颇黎?《李太白全集》辑注者清代学者王琦认为是不得而知之事,而《李太白全集编年注释》主编当代学者安旗先生,则断言伯禽系明月奴改名而来。
我有不同于上述两位学者的猜测:伯禽应该是颇黎。
我的主要论据有三个:一、李白的第一次婚姻,在安陆跟许圉师的孙女结婚,属于入赘,即倒插门。从习俗、情理上讲,李白离开安陆许家,移家东鲁,无论是因为离婚,还是因为许氏病逝,儿子都有可能留在许家,以许为姓;二、李白诗中称伯禽为“小儿”,为“稚子”,当不是一般的爱称,而是实指,在他心中,明月奴是长子。李白写《寄东鲁二稚子》和《送萧三十一之鲁中,兼问稚子伯禽》两首诗的时候,应该已经跟“鲁一妇人”生下了颇黎,他更不可能在有颇黎的情况下,还称明月奴为“小儿”、“稚子”。三、有些人为了圆明月奴改名为伯禽的说法,就猜测说颇黎下落不详,或者夭亡。这种猜测过于武断。李白女儿嫁后死去,魏颢都能够知道并予以指出;李白儿子下落、夭亡,他不可能不知道,不可能不写出来。
按照传统习俗,明月奴既然被作为许家香火继承者,就不再算是李白的继承人,算做李白继承人的就只有颇黎了。
李白死去50余年后,担任宣州、歙州、池州三州观察使的范传正,因为仰慕李白的为人及其诗歌成就,利用职务之便,开始寻访李白墓葬所在及其后人的下落。范传正在《新墓碑序》中,对寻访到的李白后人的情况有如下细致的叙述:
“……访公之子孙,欲申慰荐。凡三四年,乃获孙女二人,一为**之室,一为刘劝之妻,皆编户甿也。因召至郡庭,相见与语。衣服村落,形容朴野,而进退闲雅,应对详谛,且祖德如在,儒风宛然。问其所以,则曰:‘父伯禽,以贞元八年不禄而卒。有兄一人,出游一十二年,不知所在。父存无官,父殁为民,有兄不相保,为天下之穷人。无桑以自蚕,非不知机杼;无田以自力,非不知稼穑。况妇人不任,布裙粝食,何所仰给,俪于农夫,救死而已。久不敢闻于县官,惧辱祖考,乡间逼迫,忍耻来告。’言讫泪下,余亦对之泫然。”
范传正对李白两个孙女的遭遇深表同情,想要帮助他们,将她们“改适于士族”,但是被她们婉言拒绝了。范传正也没有强迫她们,只是“复井税、免徭役而已”。
从范传正的墓碑记看,后来改名伯禽的颇黎虽然生有一个儿子、两个女儿,但是,这个儿子离家出游12年竟然毫无音讯。合理的想象,无非两种可能:一是旅途之中遭到不测,例如病死,被野兽吞噬,遭强盗杀戮;二是看空红尘,遁入空门,彻底摆脱人间的羁绊。
以传统的标准衡量,李白是绝后了的。但是,实际上,诗仙李白的血缘很可能并未断绝。这不光是指他嫁为农妇的两个孙女,还包括他那留在许家的儿子明月奴。至于具体是怎样的传承关系,则只能寄希望于对安陆许氏和当涂**、刘劝三个家庭谱系的寻访钩稽。
历来的文学史家都认为,李白一脉传到第三代就绝嗣了。但是,我却认为,李白很可能并未绝嗣。
李白生前好友魏颢在《李翰林集序》中这样叙述李白一生的婚姻生养:“……始娶于许,生一女、一男,曰明月奴,女既嫁而卒。又合于刘,刘诀。次合于鲁一妇人,生子曰颇黎。终娶于宋。”按理,魏颢是了解李白家庭情况的,这个叙述应该是完备的。可是李白本人的诗歌里,只出现过一儿一女的名字,即《寄东鲁二稚子》诗的“娇女字平阳,折花倚桃边……小儿名伯禽,与姊亦齐肩”。此外,还有一首诗也提到儿子伯禽。《送萧三十一之鲁中,兼问稚子伯禽》,其中有“我家寄在沙丘傍,三年不归空断肠。君行既识伯禽子,应驾小车骑白羊”等句。
这个伯禽,到底是明月奴,抑或是颇黎?《李太白全集》辑注者清代学者王琦认为是不得而知之事,而《李太白全集编年注释》主编当代学者安旗先生,则断言伯禽系明月奴改名而来。
我有不同于上述两位学者的猜测:伯禽应该是颇黎。
我的主要论据有三个:一、李白的第一次婚姻,在安陆跟许圉师的孙女结婚,属于入赘,即倒插门。从习俗、情理上讲,李白离开安陆许家,移家东鲁,无论是因为离婚,还是因为许氏病逝,儿子都有可能留在许家,以许为姓;二、李白诗中称伯禽为“小儿”,为“稚子”,当不是一般的爱称,而是实指,在他心中,明月奴是长子。李白写《寄东鲁二稚子》和《送萧三十一之鲁中,兼问稚子伯禽》两首诗的时候,应该已经跟“鲁一妇人”生下了颇黎,他更不可能在有颇黎的情况下,还称明月奴为“小儿”、“稚子”。三、有些人为了圆明月奴改名为伯禽的说法,就猜测说颇黎下落不详,或者夭亡。这种猜测过于武断。李白女儿嫁后死去,魏颢都能够知道并予以指出;李白儿子下落、夭亡,他不可能不知道,不可能不写出来。
按照传统习俗,明月奴既然被作为许家香火继承者,就不再算是李白的继承人,算做李白继承人的就只有颇黎了。
李白死去50余年后,担任宣州、歙州、池州三州观察使的范传正,因为仰慕李白的为人及其诗歌成就,利用职务之便,开始寻访李白墓葬所在及其后人的下落。范传正在《新墓碑序》中,对寻访到的李白后人的情况有如下细致的叙述:
“……访公之子孙,欲申慰荐。凡三四年,乃获孙女二人,一为**之室,一为刘劝之妻,皆编户甿也。因召至郡庭,相见与语。衣服村落,形容朴野,而进退闲雅,应对详谛,且祖德如在,儒风宛然。问其所以,则曰:‘父伯禽,以贞元八年不禄而卒。有兄一人,出游一十二年,不知所在。父存无官,父殁为民,有兄不相保,为天下之穷人。无桑以自蚕,非不知机杼;无田以自力,非不知稼穑。况妇人不任,布裙粝食,何所仰给,俪于农夫,救死而已。久不敢闻于县官,惧辱祖考,乡间逼迫,忍耻来告。’言讫泪下,余亦对之泫然。”
范传正对李白两个孙女的遭遇深表同情,想要帮助他们,将她们“改适于士族”,但是被她们婉言拒绝了。范传正也没有强迫她们,只是“复井税、免徭役而已”。
从范传正的墓碑记看,后来改名伯禽的颇黎虽然生有一个儿子、两个女儿,但是,这个儿子离家出游12年竟然毫无音讯。合理的想象,无非两种可能:一是旅途之中遭到不测,例如病死,被野兽吞噬,遭强盗杀戮;二是看空红尘,遁入空门,彻底摆脱人间的羁绊。
以传统的标准衡量,李白是绝后了的。但是,实际上,诗仙李白的血缘很可能并未断绝。这不光是指他嫁为农妇的两个孙女,还包括他那留在许家的儿子明月奴。至于具体是怎样的传承关系,则只能寄希望于对安陆许氏和当涂**、刘劝三个家庭谱系的寻访钩稽。
范文四:【DOC】**后人今何在
**后人今何在 **后人今何在2004 年 09 月 29 日 04:55 作者:周燕,,,,年,,月,,日,《人民日报》的一篇长篇通讯《革命的好后代——记北京下乡知识青年董良翮》在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全文播发了。一时间,董良翮成为中华大地家喻户晓的人物。有关董良翮的身世,文章中只披露了他是“革命干部的后代”,他的行动“得到父母的支持”。然而,生活在北京的不少“老三届”的同学都知道,董良翮是中共元老、当时的国家代主席董必 武的小儿子。,,年过去了,董良翮现在在做什么,**的其他子女状况怎样, 当电视专题片——《开国共产党人的亲情家事》的摄像镜头对准**后人的时候,作者作为该片的撰稿人之一,随笔记录下他们当今的普通生活和对父亲的珍贵回忆。董良羽,**之长子,,,,年,月生于延安,曾就读哈尔滨军事工程学院,,,,,年由北京空军司令部退休我是,,,,年,月在延安出生的。我出生时,父亲不在身边。当父亲在武汉听说我出生的消息时,高兴得不得了,特意给我买了一条粉红色的小连衣裙。长期以来,这件事成为母亲责备父亲不会买东西的一段笑料。 当我第一次用自己的眼睛注视父亲时,面对的是一位 1蓄着胡须的陌生老头儿。我不理他,长时间地面壁而坐。父亲一点也不生气,而是想办法接近我,给我抚爱。妹妹良 是,,,,年出生的。当年,延安的生活非常艰苦,冬天常常烤不上火,我和妹妹冻得直哭。父亲每次从国统区回来,都给我们带一些小礼物,非常疼爱地给我们洗脸、洗手,还经常把我们抱起来亲亲。我们渐渐喜欢上他,终于认可了这位父亲。我从小没有上过幼儿园,而是跟随父亲到处奔波,重庆、南京、延安、西柏坡……当年,母亲在延安参加大生产运动,是劳动模范,带着两个幼小的孩子,实在有些吃不消。为了减轻母亲的负担,父亲便把我带到重庆曾家岩。可以说,父亲是我的启蒙老师。那时,没有教科书。父亲用蝇头小楷把授课内容写在毛边纸上,钉成课本,教我背诵。父亲是严师,每天的功课背不下来,就不许睡觉,从不迁就我。我从读小学三年级起,就开始住校,与父亲接触的机会越来越少。尽管这样,父亲对我的教育一点也不放松。我每次回家,他都要在百忙中抽出时间听我汇报学习和思想情况。父亲严肃有余,很少开玩笑,讲笑话。在我心中,他可敬,不可亲。父亲在世时,我从不介入他的工作,了解不多,对他的历史作用也不清楚。我退下来以后,参加了中央文献研究室《**传记》和《**年谱》的编写工作,系统地阅读了大量的资料,才对父亲有了更 2深一层的了解,慢慢悟出了他的精神所在。父亲用他一生的奋斗和人格风范深深地影响和感染着我们。父亲自幼古文很好,又工于律诗、书法,通晓英、日、俄语,法学造诣尤深。但他从不因为自己是党的“一大”代表,而居功自傲,摆老资格。父亲常常自喻为“布头”、“龙套”和“老牛”。党需要他干什么,他就干什么,就干好什么。退休前,部队的一位首长曾好心地提示我:“老董呵,你是不是找找关系,在部队再干几年。”言外之意,要我想办法找上边的人,解决职务和军衔的问题。我没有这样做,,,岁,到年龄就退休。我想,领导人的子女也是普通人,他们除了肩负更重的社会责任,没有什么可特殊的。董良翚,**之女,,,,年生于西安,曾就读北京大学中文系,现任中国文联书记处书记,九届全国政协委员哥哥良羽出生时,抗日战争刚刚爆发。那时,日本鬼子的飞机肆无忌惮地轰炸扫射,而我们国家不能制造飞机。父亲认为一个国家能够制造飞机就说明她的富强,所以给哥哥取名良羽。出于这样的想法,我出生时,父亲就继续在“羽”字上做文章,为我取名良翚。弟弟出生后,父亲又为他取名良翮。解放后,父亲看到我国社会主义建设飞速
发展的大好形势十分欣喜。 3哥哥上大学时,选择了导弹无线电控制专业,他就十分高兴。,,,,年,我国第一颗地球人造卫星“东方红一号”发射成功后,,,岁高龄的父亲亲自带我们去北京卫星地面站观看“东方红”卫星飞过首都上空时的情景。 可以说,“羽”字是父亲心中的寄托和期望。 ,,,,年前后,我们家曾住在北京鼓楼后面的小石桥,一个有很大后花园的套院里。父亲很喜欢这个住所,房子的建筑布局很合理,也很有气魄。但父亲还是决定搬家,迁入中南海去。为什么要搬家呢,父亲伸出握拳的左手,用右手拨开食指,说:“第一,为我一个人,要有警卫排,要有人烧锅炉、送煤,要有人跑这么远来送文件。这样要占用多少人力、物力啊~这第二呢,我上班太远,如果家在中南海,上班就近了一半路程,节约了一半汽油。我们的国家穷啊~”这次搬家大约是,,,,年。我们搬进中南海怀仁堂东侧的一套两进院。不久,王稼祥叔叔一家也从外边迁进来了。母亲有时去探望王叔叔和朱仲丽阿姨。家里要开饭时,我只要打开北面窗户,扯着嗓子叫唤母亲就行了。有几回,我是从窗口跳过去把母亲找回来的。我们两家就像一家人一 样。“**”开始前,王稼祥一家迁出中南海。不久,不久,红得发紫的戚本禹突然搬了进来。这个院子就开始显得声气浮嚣,喧声笑语常常吵至深夜。父亲和母亲的卧室在二进院北屋的西头,窗户正对着戚本禹住的院子。对于“**”种种现象的不理解,对于弟弟良翮不明原因被囚禁,父母的心情很压抑。两位老人睡觉又 4少,如果晚上能够谈谈也好,但现在不行了,隔墙有耳。对二老来说,这种压抑在国统区尝到过,没有想到,,,,,年他们在中南海又处在这样的境地~ 我家的乒乓球室设在东墙外的一个车库里。父亲打完球,常常从球室那扇大门走向中南海散步。距球室东侧三四米远的一个院子里住着**的保姆。“**”开始不久,有人硬是把父亲经常进出的那扇大门用木板交叉钉死了。事前没有和父亲商量一下,甚至没有通知一声。据说为了安全、保密。就在这样的环境里,父亲和母亲商议要搬出中南海。,,,,年初春,我们搬到六部口附近的一个院子。记得一天晚饭后,父亲站在院子里,舒畅地伸了一个“懒腰”,然后笑着对我说:“良,我们可以上街走走了吧,”我能体会到他的心情,他是多么希望做一个普普通通的公民呀~父亲去世以后,我常常想,父亲是我们党的创始人之一,做过不少工作,肩负过国家重任。他的许多事迹却不见于史料,我觉得很遗憾。 退休后,我要做的事情很多,要将父亲留下的财富好好整理一下。这些东西属于我,也不属于我。我想让大家都知道。董良翮,**的小儿子,,,,年生于延安,,,,,年下乡务农,现为广州中联置业公司董事长5在三个孩子中,我跟父亲在一起的时间最长。父亲对哥哥姐姐可能不像对我这么宽爱。他们的特权不如我大。他们不能随便进出父亲的办公室,我却可以在他办公室的地毯上打滚,甚至可以乱翻抽屉。父亲曾经对我说:“上帝创造你,就是让你破坏的。”父亲很严肃,但他很有人情味,不打人,甚至没有骂过我。我在“**”中,曾两次无故被囚禁。,,,,年,,月中旬的一个夜晚,母亲从广州打来长途电话,说父亲接到中央通知,要我去投案、自首。没有人向父亲解释原因。在姐姐的陪同下,我直奔公安部,又去北京市公安局“投案”。就这样,我开始了第一次囚徒生活。当我和一大批**被“特赦”时,江青、**、谢富治一伙在人民大会堂召见了我们,说是允许革命小将犯错误,欢迎他们改正错误。这批**包括“联动”和“西纠”两批人。据说,我不属于他们之列。 ,,,,年冬季,父亲在广州养病。为了父亲过生日热闹些,我们全家人先后聚会广州。这时,因“**”暂停了两年的征兵
工作开始了。我兴奋至极,一到广州就缠着母亲,让她到军区活动活动,接收我当
兵。广州军区以我眼睛不好为理由,总说研究研究,一个半月后,才通知我可以入
伍。决定搭乘张云逸大将的公车,先回北京处理一些事。不想在回京的列车上,我
已被同包厢的两个男人监视上了。一下火车,我便被他们扣 6上手铐,塞进一辆早
已停在站台上的小轿车里,押走了。与我同行的姐姐和在站台上接我的哥哥都惊呆
了,不知所措。姐姐说,这个时期,父亲做了不少诗,内容都是关于我的。父亲曾
经对她说:“你弟弟是代我坐牢呀~” “**”期间,我两次坐牢,到底为什么,我一
直糊里糊涂的。**摔死了,“四人帮”被揪出来了,我才慢慢明白过来。**、“四
人帮”一伙为了篡党夺权,整人的手段因人而异。对我父亲,因为无权可夺,便对他
老人家进行精神折磨。他们把我抓起来,为的是逼着父亲“跳出来”。只要父亲“跳”,
就打倒他。但父亲就是不理**、“四人帮”那一套。“**”开始时,我是北京市六
中,,届高中毕业生。我出狱时,同学们早已离开学校了。,,,,年,,月,父
母经过几天认真的考虑,决定送我到农村去。下乡前几天,父亲跟我谈了几次话,
他告诉我,要做好吃苦的准备,在农村上厕所没有手纸,农民揩屁股用石头……我
不知道父亲怎么知道得这么多,下乡后,果然是这样。 离校时,我,,岁。出狱半
年多,我的身体一下很不好。为了我和女朋友相互有个照顾,父亲要我们结婚后一
起去。那时,我还是高中生,中学生结婚没有先例,学校不给开证明。父亲说不开
证明也结婚。这件事,我对父亲很钦佩,那么大岁数,还是清末秀才,但他没有封
建思想残余,对婚姻的看法,比现代人还清楚。我和爱人是下乡后在农村办的结婚
手续。7我在农村干了,,年,从普通社员到大队书记,到公社书记,到县委副书记,
三年上一个台阶,慢慢地升上来。从,,,,年当公社书记起,我每年都要坚持参
加生产劳动二百天左右。我体会到,只有和群众一起劳动,才能听到群众的呼声,
感受到群众的感情。当农民的,,年经历,为我一生积累了不可多得的宝贵财富。 ,
,,,年,我离开农村,回到北京,在农机部农业机械化服务总公司工作。我没有
按部就班地上大学,只是在干部学院进行了企业管理专业的培训。后来,又从农机
部调到康华公司,接着又到了海南……现在在广州经商。如果父亲活着,我相信他
也不会落伍,一样会尊重我们自己的选择。8 AO6 ky M4
iwKY2guJxLZ3hvJX1ftHVdsGU-cqE SaoCQ 8m AO7lzN5j xLZ3hv JX1ftIW0esGU-cqESaoCQ 9nBP7l zN5j xLZ3hvJX2guIW0esGU-cqECQ 8m AO6ky N5j xLZ3hvJX1ftHVesGU-cqESaoCQ 8mAO7l zN5j xLZ3hvJX1ftIW0esGU-cqESao CQ 8nBP7l zN5j xLZ3h vJY2guIW0esGU-cqESaoDR 9nBP7l zN5j xLZ3iwKY2guIW0esGU-cqESbpD R9n BP7lzN5j xM 4iwKY2guIW0esGU-drFTbpDR 9nBP7 lzN 6 ky M4iwKY2guIW0esHVdrFTbpDR 9nBP7m AO6 k8m AO6 kyN5j xLZ3hvJX1ftHVdsGU-cqESaoCQ 8m M4iwKY2h vJX1ftHVdr W0esGU-cqESaoCQ 8m BP7lzN5j xLZ3hvJX 1guIW0esGU-cqESaoCQ 9nBP7l zN5j xLZ3hwKY2g uIW0esGU-cqESbpDR 9nBP7lzN5j xL4i wKY2guIW0esGU-cqFTbpD R9n BP7l zN5 k M4iwKY2g uIW0esGVdrFTbpDR 9n BP7lAO6ky M4iwKY 2guIW0ftHVdrFTbpD M4iwK Y2guJX1ftHVdrFTb pDR9 oCQ 8m AO6 ky M4iwKY3h
vJX1ftHVdrFTbpDSao CQ 8m FTbpE M4j xLZ3hv JX1ftHVdrFT- AO6ky N5j X1ftHVdrFTbpD R9o CQ 8m AO6 ky M4iwKY3hv JX1ftHVdrFTbp ESaoCQ 8m AO6 kyM4j xLZ3hvJX 1ftHVdrFT-cqESao SaoDR9n BP7l zN5j
xLZ3iwKY2guIW0esGU-cqESb pDR9 y M4iwKY2guIW0esGUdrFTbpD R9n BP7lzO6 ky M4iwKY2g uIW0etHVdrFTbpD R9n BP8mAO6ky M4 iwKY2guIX1ftHVdr
FTbpDR 9oCQ 8m AO6 kyM4iwKY2h vJX1ftHVdrFTbpDRaoCQ8m AO6 k M4iwL Z3hvJX1f tHVdrFTcqESao CQ8m AO6kyM5j xLZ3hvJX1ftHVdrGU-cqESao CQ8m AO6lzN5j xLZ3hv JX1ftH y ycqESaoCQ 8m AO6kzN5j xLZ3hv
JX1ftHVesGU-cqESaoCQ 8m AP7lzN5jxLZ3hvJX1fuIW0esGU-cqESaoCQ 8n BP7lzN5j xLZ3hvJY 2guIW0esGU-cqESapDR 9nBP7l zN5j xLZ4iwKY2 guIW0esGU-cqETbpDR9 nBP7l zN5j xM4iwKY 2guIW0esGU-crFTbpDR9nBP7 lzN 6 ky M4iwKY2g uIW0esHVdrFTbpDR9n BP7mAO6ky M4
iwKY2guIW1ftHVdrFTbpDR9 nCQ8mAO6 kyM4iwKY3hvJX1ftHVdr
FTbpDSaoCQ8m AO6kyM4 ixLZ3hv JX1ftHVdrFT-cqESaoCQy
M4iwKY2guIX1ftHVdrFTb pDR9 nCQ 8m AO6kyAO7l zN5j xLZ3hvJX1 FTbpDRaoCQ 8m AO6ky M4ixLZ 3hvJX1ftHV CQ 9nBP7l zN5j xLZ3hvKY2g uIW0esGU-cqESapDR9nBP7l zN5j xLZ4iwKY2guIW0esGU-cqETbpD R9n BP7lzN5j y M4iwKY2g uIW0esGUdrFTbpDR 9nBP7l zO 6ky M4iwKY2g uIW0etHVdrFTbpDR 9nBP8m AO6 ky R9n BP 8m AO6ky M4iwKY2gvJX 1ftHVdrFTbpD RaoCQ 8m AO6 ky M4iwKZ 3hvJX1ftHVdr AO6kySaoCQ 8m AO6ky M5jxLZ3h vJX1ftHVdrFU-标签:
乱码
范文五:袁世凯后人今何在 曾国藩后人今何在
曾国藩家族
曾国藩是中国近代史饱受争议的政治家,一方面他为清朝振兴呕心沥血,做出了不少的功绩,另一方面,在率领湘军时对南京城的屠杀,被人们不认可。
曾国藩家族
曾国藩的家族也受到极大的关注,其家族成员受曾国藩优秀思想影响,大多都在各行各业扮演者关键角色,像这样有如此多的可用之才,有分布如此之广的家族,值得我们去考究和探索。
首先曾国藩的直系后裔中,当官从政的少之又少,也许是因为祖先的的政治生涯虽然成功,但是因为决策出错,越是有地位的人,缺点就会越被放大;也许是因为同情祖父的遭遇,为大清朝做出的贡献,到现如今却还保守质疑。曾的后代多选择从商或者从事学术研究工作,除了用自己的政治思想影响后人,留下自己的足迹外。曾的后代用经济上的为百姓谋福利,用文化上的著作学识来引导后人,曾的后代中,留学国外的并不少见,可见当时的洋务思想在一定程度上带来的是人们观念上的变化,无论前往西方的道路多么艰难坎坷,在当时不得不承认,有优秀的东西在吸引着每一位爱国志士想要去一探究竟。
曾在家书中寄托了对后人深切的关心和厚爱,他教诲自己的孩子和后代,许多做人的道理。曾的后人大多继承了这些诸多的优良品格,也算是对曾国藩最好的回报,用贤良的做人方式诠释着曾家后代的骄傲,维护着曾国藩的荣誉,给所有质疑声一次沉重的反击。
曾国藩后人
曾国藩的后人基本继承了曾国藩的一些优良品格,他们都在事业上遵守规矩,在为人处事上老实诚信,在决断事务时谨慎,在生活上勤俭节约,工作上勤奋刻苦。
曾国藩后代
民国时期,曾家的后代便很少从事政治生活,当官的更是少之又少,也许是受了曾国藩的启示,也许是洋务运动实业救国的思潮影响,又或是辛亥革命对传统文化不一样的见解,曾的后代,大多选择从商办厂,着实有资本家救国的远大抱负。
还有部分有条件的选择出国留学。目前国内能找到的曾的后代,大约有几十位,他们分布在全国各地,其中不乏成就显著的人,原中国艺术学院副院长的母亲就是曾国藩的曾孙女。北京双榆树小学的校长,是一位非常有思想,有主见的成功人士,他也是曾国藩的后代。在长沙,曾宪华、曾宪琪,曾国藩的曾孙,曾孙女一生都没有摆脱“曾”字,两人坎坷的命运也凸显出曾国藩这位人物的争议性。而两人的后代则是将曾姓当作荣耀,受曾国藩影响,曾家人对权和钱的追求并没有特别强烈,他们固守着自己的乐土,享受着生活,丝毫不被影响。
曾国藩对后代的教育非常严格,在家书中也提到,应该多做学问,后人更是将这一点发扬广发,这使得曾国藩后代中的女性也不乏拥有杰出才华的,她们素质很高,在国外发展的机会也很多,思想观念的改变,加之人生追求开始发生变化后,也就导致了她们与婚姻的无缘。在这一百多年里,对曾国藩的评价褒贬不一,现在能做到接近历史,应该是对曾家子孙最好的回馈。
曾国藩儿子
晚清著名的外交家曾纪泽是曾国藩的次子,他曾经担任过清朝驻英国法国大使,为我国的外交事业做出了杰出贡献。
著名外交大臣曾纪泽
小时候的曾国藩受的教育就同龄人更为严苛,当时洋务运动兴盛,全国上下兴起了一股留洋学习的浪潮,曾纪泽背负起事业救国的抱负,毅然决然踏上了前往西方的道路。光绪五年,巴西想要和中国建交,曾纪泽建议朝廷同意,得到广泛认可,次年因为崇厚与俄国签订卖国条约,割让了中国北方,中俄边境的部分土地,曾纪泽被派到俄国,并与俄商议领土归属问题。
在历时2年五十多次的会面后,收回了部分领土。中法战争期间,曾纪泽第一个站出来抗议,与法国人争辩毫不示弱,为中国人树立了榜样,就算身患重病,曾纪泽依旧坚守岗位,与法国人斗争到底。光绪十二年,曾纪泽回到祖国的怀抱,北洋水师的创立也有曾纪泽的一份功劳,加强了我回国的海军实力,在应对外国侵略者我们能有自己的军队保卫祖国和河山。曾纪泽留洋学习的日子一点都不敢松懈,他研究了英国的海军实力为什么如何强大,他深入学习近代的海军史,为中国海军力量注入新生力量。作为中国最早一批走出国门,向外国学习的知识分子,曾纪泽做出了杰出的贡献,在维护我国领土完整,在增强我国军事储备实力等诸多具有战略性意义的方方面面,给我国清末时期的动荡不稳定吃了一颗定心丸。为我国洋务运动以及思想改造都作出了不可磨灭的功劳。
更多精彩内容敬请关注微信公众号 军事之窗(jszc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