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一:中俄科技合作的前景与战略
中俄科技合作的前景与战略
戚文海, 赵传君
2011-3-28 12:30:56 来源:《俄罗斯中亚东欧市场》2001年第2期
一 对中俄科技合作的潜力分析
1.俄在基础科学和高科技领域的优势(总体估价) 基础研究一直受到俄罗斯重现,其重点研究领域主要集中在:物理、天文学、天文物理、地球学、生命科学,上述领域集中了全俄最优秀的科学家并取得了一批重大科研成果。就高科技领域的整体而言,俄在航空航天技术、能源产业(水电、火电、核电、核能) 、太空能源技术、激光技术、新材料技术、化工技术、生物工程技术、造船技术和地铁技术及微电子等领域均居世界领先地位,其中在航天高科技领域、激光技术领域、新能源领域具有明显优势:航天领域,俄继承了前苏联约80%的航天方面的企业和科研机构,俄是独联体国家中惟一能从事航天活动的国家,从航天科研、试验和创造到运载火箭发射仍保留着较为完整的体系;激光技术领域,俄不仅获得了从真空紫外到达红外整个波段的发射,且在激光脉冲宽和激光输出能量等方面也取得了令世人瞩目的丰硕成果;新能源领域;在核能技术方面,俄把核武器、核电站、核动力潜艇作为重点,取得了可与美国相匹敌的成就,俄在热能直接转化电能方面的技术居世界首位,俄的热核发动机的某些技术也居世界先进行列。
2.俄科研机构科研人员面临的困境及选择 从1992年起,处于转轨危机之中的俄罗斯,对科技事业的拨款逐年下降。目前,国家对科技事业的拨款只相当于1992年的1/6——1/5。来自工业部门和国防军工部门的订单几乎下降至零。与此同时,科技人员对社会公共服务事业的经费支出和税负急剧增加。正因为如此,苏联解体后,俄罗斯的智力资源流失令人瞩目。仅在近几年从俄流失的科学家就达1.5万——2万名,他们中绝大多数是有贡献的专家,科学院校的负责
人和有为青年。俄的高科技工作人员已由1992年的2300万人减少到目前的不足100万人。
据统计,目前俄每万人中有科学家30名左右,在全世界排第八或第九位。而美国和日本则每万人中就有科学家52人。据有关部门调查,俄科学家主要流向加拿大,其次是奥地利,然后才是美国。据我们调查,在20世纪50、60年代曾与中国有过接触的俄罗斯中老年科技工作者,更愿意到与俄政治关系良好,对其人格能给以充分尊重的中国去工作或交流。
3.俄罗斯技术商品化的巨大潜力为中俄科技合作提供可能俄罗斯科技成果商品化低是技术市场发育的主要问题之一。有鉴于此,俄目前支持科技发展的最有力方面是地区科研计划,计划的实施部分由国家预算支持,部分由各联邦主体资助,其主要目的是开发适用于本区及各州之间的前景看好的创新技术。为把技术推向市场和在科研工作初期实现商品化,俄“远景”科研协调中心在对萨马拉州1993一一1996年地区科研计划项目进行鉴定和协调过程中,利用“技术商品化潜力评估法”对萨马拉州地区科研计划中的最终研究成果和项目创新管理进行厂分析。同时对国家科学中心“全俄电子技术研究院”进行了技术调查。通过上述两个典型事例的调查与评估,该机构得出以下结论:俄大多数大型科技企业都具有很高的技术潜力和商品化潜力。可以预见,随着国家科技成果市场评估体系的建立和完善,拥有大量高水平技术成果的俄罗斯必将在科技成果商品化领域真正有所作为,从而必将为我国科研机构,高等院校,科技企业提供与俄开展科技合作的更多良好机遇。
4.大力开展对外科技合作是俄经济转轨的内在需要1992年俄罗斯实行激进经济转轨以来,一直处于深重的转轨危机之中。俄的科技事业也同样处于危机之中,深刻的转轨危机使俄政府逐步认识到,加强对外科技合作,既是获取资金和
市场、扭转转轨危机的有效途径之一,同时也是稳定和发展俄罗斯科技的重要途径之一‘。
1998年7月22口俄联邦总统签署《关于将科技活动成果和科技领域知识产权项目引入经济活力战略的国家政策》的命令。1999年12月30日俄总统普京在《独立报》发表《千年之交的俄罗斯》,在经济政策战略中进一步指出:“国家的未来和21世纪对经济的发展水平都将首先取决于那些立足高科技、生产科·学密集型产品的部门的进步。”因为在当今世界,90%的经济增长靠的是新知识和新技术的推广应用。进而他提出支持出口型高科技产业的发展是必要措施之一。为此,俄政府按市场经济原则,给科研机构、科研联合体及设计局以充分的经营自主权,放手让它们发展国际合作,引进国际先进技术,扩大产品出口,在国际市场上求生存求发展。1992年以来,在航空航天两个领域,俄已与美国、欧空局、法、德、英、南非、印度等建立了合作关系。通过这些合作,不仅可获得外国的资金,如法、德两国对俄“和平”2号轨道站和火星探测汁划的投资,而且还可获得先进技术,提高本国产品的竞争力,再如飞机制造业引进美国和英国的发动机及电子设备,既可提高飞机的性能,又可保持价格低廉的优势。1999年航天部门积极同外国公司合作,开拓国际市场,解决于大部分经费问题。全年吸引外资8亿美元,是国家预算的5倍多。
5.两国科研机构向公司、企业的转制,将为提高中俄技术市场链接度创造条件目前,中俄两国均在实行传统的计划经济向现代市场经济体制转轨。针对这种情况,两国的应用开发型科研机构正逐步向公司化、企业化转制。1999年5月,中国科技部和经贸委联合开发厂关于《国家经贸委所属管理的10个国家局所属242个科研机构转制方案》,该方案规定131个科研机构进入企业(集团) ,40个科研机构转为科技企业实行属地化管理,18个科研机构转为中介机构。1992年后,在俄罗斯实行私有化过程中,部分科研院所实行了股份制 的公司化改造,
其经营自主权不断扩大,并获得了重大课题的立项审批权。1999年俄联邦在全国建立了17个国家级技术中心。中俄两国应用开发型科研机构向公司化的转制,是从根本上适应两国市场经济深入发展的需要。国内市场与国外市场的链接度,是反映技术市场国际化的重要指标。科研体制与运行机制上的接近,大大提高了两国技术市场的链接度。两国技术市场链接度的提高将消除中俄科技合作中的体制障碍。
6.中俄科技合作的领域选择
(1)基础科学研究领域中俄科技合作在基础研究领域应本着求同存异的原则,即以两国科技部颁布的基础研究 重点领域中的相同学科为切入点并作为合作重点。中俄双方共同的基础研究优先方向应包括数理科学、技术科学、化学科学、材料科学、生命科学。基础研究是俄开展国际科技合作的重要领域。目前,俄在该领域开展国际合作的主要方式是共同研究,共同设计,根据外方的订单,引用外资进行研究和设计,接受外方赠款、设备、材料和著作,参加讨论会和学术会议,按合同派遣科学家出国工作。我方应以上述合作方式为基础,采取更加多样的合作方式,以切实有效地与俄开展基础研究的合作。
具体来说,需从微观和宏观两个层次推进 中俄基础研究的合作。微观上,需充分支持中俄科学家之间的自由交流与合作,优化合作环境,创造便利条件,宏观上,需积极配合两国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精心组织重大合作课题,着重提高合作的质量和效益。
(2)高新技术研究领域经济转轨以来俄的科技危机已促使俄政府认识到已无法全面保持苏联的科研领域,必须将它们集中到科技发展的优先方向上来。1996年7月俄政府制定了新的科技优先发展方向,这些优先方向具体体现在《俄联邦1996--2000年“民用优先发展方向的研究与开发”专项计飞IJ 》之中,包括:
信息技术与电子学、生产技 术、新材料与化工产品、生物系统技术,运输、燃料与能源,生态学与自然资源的合理利用。中俄双方应把上述领域作为高科技合作的重点领域。我方可利用俄已有的设备和实验条件完成一些重大实验项目,同时还可选择一些俄方的高新技术和关键设备,在国内创办高新技术合作企业,或选好项目,在俄投资创办高新技术合资合作企业。
(3)大中型国企技术改造我国国有大中型企业改革、技术改造已进入攻坚阶段,推进企业利,技进步、加快技术改造是国有大中型企业特别是前苏联援建我国的156项工程面临的普遍问题。以高新技术对大 中型国企的传统产业进行改造,进而培植新兴产业、主导产业、支柱产业,是实现大中型国企跨越式技术创新的必由之路之一,而价格相对较低,技术壁垒相对较少的俄罗斯则是我国大中型国企技术改造的较为切实可行的技术源。
对前苏联援建的156项工程的技术改造而言,完全可利用它们与俄罗斯技术的渊源关系和相关性进行技术改造,可收到投资少、周期短、见效快的效果。
(4)军事技术领域目前,我国国防科技方面总体上仍与发达国家相差20年左右。从整体上看,我国航天、核技术已跻身世界先进行列,但从各项技术看, 与国际先进水平仍相差约20年左右;常规武器装备亦约相差15--20年左右;重大武器装备平台(如飞机、坦克、舰船) 的动力技术问题还有待进一步解决,而电子装备又是薄弱环节;武器导弹化是未来的发展方向,而我国目前导弹制导技术的差距还较大;对部队整体效能影响较大的C13和电子战技术薄弱,技术储备不够。 冷战结束后,俄罗斯正将中国视为重大的军事技术合作伙伴之一。据伦敦国际战略研究所关于中俄战略的一份研究报告指出,1992' ——1995年中俄武器贸易额超过25亿美元。利用中俄战略协作伙伴关系日益巩固的有利条件, 引进俄的先进武器和技术,是缩小我国军事技术与世界先进水平差距的有效途径,也是
加速我国武器装备建设的一个重要举措,需要把引进、转化、开发、创新结合起来,使引进转化为加强自力更生基础的条件。
7。中俄科技合作的空间选择俄罗斯科研机构和科研人员具有空间分布不均衡的特点,这主要表现在重要科学中心集中在莫斯科市、圣彼得堡市、萨马拉市和新西伯利亚科学城。其中莫斯科周围集聚着80%的俄罗斯科研潜力。莫斯科市市长卢日科夫认为,莫斯科这个超级工业化大都市的地位将逐步被科技研究中心所代替。俄现有58个国家科学中心,其中12个就在莫斯科科学城里,如全俄高能物理研究所、航空动力研究所和原子能研究所,它们多为世界知名的科研机构。
1992年5月1日俄第一个技术园区就诞生在科学城——莫斯科郊外的绿城,其主要研究领域:微电子、通讯系统、计算机软件等。圣彼得堡市则建立了控制论园区,该园区优先发展以计算机高技术为基础的科技密集型产业和生态产业。我方应积极利用各种渠道,积极主动与俄罗斯的科学城,技术园区、科学中心所在城市取得联系,促成我国的北京、上海、哈尔滨、西安等科技实力较强的城市与俄方的莫斯科、圣彼得堡、萨马拉、新西伯利亚、斯维尔德洛夫斯克等城市结为科技合作对子;促成哈尔滨高新技术开发区、大庆高新技术开发区、深圳特区等与俄方新西伯利亚科学城、纳霍德卡自由经济区、圣彼得堡控制论园区等结为友好技术园区对子,以充分发挥科技中心城市、科技园区在中俄科技合作中科技信息、人才、资金方面的聚集、辐射和双向对流作用。
8.中俄科技合作的成本与效益比较分析由于诸多客观原因的制约,目前尚难以对近期中俄科技合作成本与效益作出总体的评估。在此仅对典型事例作剖析。哈尔滨医药股份有限公司医药工程技术研究开展中心与俄罗 斯合作研究基因重组干扰素工业化生产。1989年我方技术人员到莫斯科接受培训,以后是俄
方专家每年来哈尔滨进行技术指导,该方式降低了我方的合作成本。目前基因重组干扰素已获得生产许可,并产生明显的经济效益。自投放市场以来累计实现产值8000万元,销售收入5 600万元,税金1 100万元,利润1 440万元。 就总体而言,与从欧、美、日等西方国家引进的技术相比,从俄罗斯引进的技术具有成本较低、效益较高的特点。
二 中俄科技合作的主要障碍因素分析
1.对俄罗斯科技水平的认识存在误区 该问题的形成与我国诸多新闻媒体对俄罗斯科技水平的片面宣传有关,这种片面宣传的消极后果是,不仅给广大普通民众造成了俄科技水平落后的印象,而且也使不少科技工作者对俄科技水平产生了错误的认识,认为俄科技水平远远落后于欧美日等国家。事实上,尽管俄罗斯国内由于经济困难,科研经费缩减,再加上经济转轨后国际订货大大减少,国防科研经费收缩,使大批技术设备闲置下来,但是,凭借其多年来基础研究方面的深厚积累,特别是大批高素质的科学家,俄罗斯在航空航天、激光、新材料等科学领域仍居世界领先地位。如 1999年俄杜布纳核研究联合研究所制造出第114号元素;俄科学院核研究所研制出俄第一台高强脉冲中子源;俄正在建的世界最大质子加速器已完成85%的工程量;俄科学院新建电子超级计算机系统。上述重大科技成果的取得完全可以证明俄是具有世界领先地位的科技大国。
2.参与中俄科技合作人员的待遇问题待遇问题是中俄科技合作最为直接的障碍因素之一。这个问题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对参与引进的中方高校、科研机构和企业的科研人员,国家缺少必要的奖励政策,使这些一线的科研人员参与引进的积极性不高;二是对到俄 进行考察的企业和主管部门人员待遇偏低,这使很多人明知俄罗斯的技术先进、价格低,也偏要到欧美国家引进价格昂贵的技术和设备。三是一味地认为俄罗斯工资水平低,所以给俄专家的待遇按中国国内标
准,与西方国家通行的国际标准6 000美元/月相距甚远。苏联解体后,大批俄罗斯专家流向美国、以色列等国而不是流向发展中国家便是最有力的证明。
3.缺少科技、外语和管理均过硬的复合型人才在中俄科技合作实践中,专业人才缺乏是制约合作成效的重要原因之一。在我国科技人才较为集中的哈尔滨市表现非常突出:一方面 很多科技人员俄语不过关,另一方面俄语工作者不懂科学技术,这种局面造成了科技人员俄语不过关而使科技交流、合作、研讨不畅;而俄语人才则由于不懂科技而无法承担科技合作中的翻译任务,或不敢涉足中俄技术贸易。在市场观念经济日益发展的条件下许多中学生家长认为,俄语适用范围小,英语适用范围广,这种观念的存在使得20世纪90年代后期以来学习俄语的人日益减少,使中俄科技合作人才后备不足,即使在黑河、绥芬河这样的中俄边境城市亦如此。上述情况远远适应不了中俄经贸关系不断升级、科技合作不断向纵深发展的要求。
4.缺少专业化的中介机构和有效合作的孵化基地由于科研的成果源和吸引体是两个不同的行为主体,成果转化的实质是科技成果作为商品的一种买卖关系,其交易的实现必须通过中介环节——技术市场来交换,需要技术经纪人和专门的仲裁机构来沟通和协调。但由于中俄两国技术市场都还不够健全,发育程度还很低,使得通过技术市场交换的比率很低,这与缺少专业化的中介机构有直接关系。据调查,中俄科技合作中的多数应用开发型项目均是靠自行联系、洽谈进行的,缺乏目的性和针对性。由于原来计划经济下科研体制的制约,俄罗斯的科技成果多数缺少中试阶段,由于中试的规模、耗资都远远大于实验室研究,一般地说,一项成果从研制到中试、到试生产,经费的大体比例为1:10:100,越到后期投入越多。这样大的投入,对于以研究为主的高校和科研单位来讲,人力、物力和财力均不具备,尤其是难以承担万一失败造成的巨大经济损失。据调查,
中俄科技合作成功率仅为3%,这与缺少具有中试基地功能的专业孵化器有直接关系。
5.中俄科技合作的服务与支撑体系不健全科技合作不仅需要科技和经济的结合,而且需要科技、经济和社会的高度结合,没有相应的社会支撑体系,中俄科技合作不可能得到迅速发展。目前,中俄两国均处在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型时期,因此两国科技合作的社会支撑体系尚不健全。具体体现在:无风险投资机制;无专业孵化器;无信息网络。没有风险投资机制使科技企业缺乏资金支撑;没有专业孵化器使科技企业缺乏环境支撑;没有信息网络使科技企业缺乏信息支撑。中俄科技合作的服务与支撑体系不健全既与转型时期两国技术市场发育不成熟有关,也与两国政府、企业、科技界对中俄科技合作的重视程度有直接的关系。
三 大力推进中俄科技合作的宏观战略:立足长远,面向未来
1.在科技兴贸行动计划中赋予中俄科技合作以应有的地位和角色为迎接21世纪国际竞争挑战,促进我国由贸易大国向贸易强国转变的重大战略部署,科技部与经贸部共同制定和组织实施了“科技兴贸行动计划”。为此,两部联合发布了《关于推动高新技术出口的指导性意见》,制定了《中国高新技术产品出口目录》。从充实中俄战略协作伙伴关系的内容出发、提高中俄经贸关系的层次出发、提高科学技术国际竞争力出发、切实落实科技兴贸行动计划出发,均应将中俄科技合作纳入科技兴贸行动计划中来,制定中俄科 技合作专项计划,确定重点城市、重点项目、重点产品。在每年举办的北京“高新技术产品国际周”和“深圳国际高新技术成果交易会”上设立中俄科技合作项目展台,给予中俄科技合作以应有的重视。
2.建立全国性的中俄科技合作中心网计算机网络是实现科技项目供需双方有效对接的快捷途径和重要媒体之一,是推进中俄科技合作具有前瞻性的重要战略举措。目前,中俄科技合作实践中特别是应用型中小型项目中,实际的对接方式是通过懂俄罗斯技术的专家的推介,这种传统的、粗放式的对接方式速度慢、效率低、传播范围小。我们建议由处于对俄经贸前沿阵地的黑龙江省科委、黑龙江省经贸厅联合发起,国家科技部、经贸部大力支持,其他各省、区、直辖市积极参与的全国中俄科技合作中心网,以充分发挥黑龙江省对俄研究方面人才、历史、传统优势。该中心网可采取以企业和科研院所、高校免费上网,项目引进成功后再付信息费的运作方式。中俄科技合作中心网络集科技项目信息乩搜集——整理——筛选——对接于一体,从而有效地提高中俄科技合作信息的集约性和有效性。
“以资金换技术”的直接购买方式,独资开办高新技术企业的方式,还可合资、合营或股份到联营方式,还可采用到俄罗斯收购、兼并高新技术企业的方式。做到能官则官,能民则民,官民结合;能换则换,能联则联,能引则引。
3.建立培训基地,培养科技、外语、管理均过硬的复合型人才中俄科技合作,既需要新技术研究人才,也需要相应的高级管理人才。高新技术的国际合作,不仅涉及技术问题,还与科技管理,技术贸易(许可证贸易) 、知识产权,法律、金融、人才管理、国际惯例等许多方面的问题密切相关,因此,我们必须有针对性地、有计划地、有步骤地培养一批既懂科学技术,又熟悉经营管理和国 际惯例、了解世界市场动向、掌握本专业知识和贸易、掌握俄语的高级技术和管理人才,以满足中俄科技合作的需要。
建立复合型人才培训基地应充分发挥和利用哈尔滨市科技人才和俄语人才方面的优势,挖掘该市的潜力是投资少,见效快的有效途径之一。①举办双学位
班。可从哈尔滨工业大学、哈尔滨工程大学等工科院校的本科毕业生中选拔有志于从事中俄科技合作的科技学生攻读学士学位,集中强化俄语口语,科技俄语;②举办短期培训班。黑龙江大学可利用现有优势举办短期培训班。请俄罗斯科技专家来我国对科技人员进行专业俄语培训,时间可长可短。
我们应从适应国际科技合作竞争态势日益激烈的高度,从面向21世纪中俄战略协作伙伴关系战略高度,将该项工作置于中俄科技合作的先导地位。
4.政府应成为重大科技合作的主体,企业应成为应用型科技合作项目的最重要主体自然科技研究基本可分为两个层次:基础理论研究和应用研究,基础理论研究具有投资大,周期长、收效慢,与工业结合松散的特征;相对而言,应用研究则具有投资小、周期短、收效快,与工业和人民生活结合较为紧密的特征。 作为市场经济主体的企业,总是以追求效益最大化为从事经济活动的根本目的。因此,就基础研究而言,企业是较少或不愿参与的。政府应成为投资或合作的主体,充分发挥政府在科学计划、有效组织、集中力量方面的优势。但在应用研究方面,政府应搭好中俄科技合作平台,并给予企业基本税基中留出科研开发留成,充分调动大企业参与中俄科技合作的积极性,以使大企业尽快成为中俄科技合作应用开发研究的主体;就中小型应用开发项目而言,民营科技企业应成为主体;就苏联援助我国建设的156项工程而言,企业急需技术改造,只有以主体的身份积极参与到中俄科技合作中来,才能加快自身技术改造和产品升级换代的进程;
5.中方金融机构要对中俄科技合作给以充分有效的支持金融机构的充分有效支持是中俄科技合作顺利推进的必要条件之一。中方金融机构要充分发挥信贷的技术作用,积极探索多种行之有效的途径,改进对中俄科技合作的信贷服务,增加信贷品种,拓展担保方式,扩大科技合作信贷投入。对符合条件、能够提供
合法担保的科技合作项目,要优先发放科技合作贷款。对于有市场前景、技术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能替代进口的高新技术成果转化项目,要提高贷款支持高力度。要支持参与中俄科技合作的科技企业通过发行企业债券,改组上市等进行项目融资。
此外,金融机构要培育有利于高新技术发展的资本市场,建立风险投资机制,发展高技术风险合同和风险投资基金,用于从俄引进的高新技术产业化项目的股权投入、风险贷款和贷款担保。在条件适宜的情况下,中方金融机构还应加强与俄方金融机构的合作和协调,以解决中俄科技合作特别是技术贸易中的结算等问题。
范文二:中俄科技合作方式
期
【中俄经贸】
中俄科技合作方式探析
张博显
(黑龙江大学研究生学院,黑龙江哈尔滨150080)
要]近年来,中俄科技合作呈现出领域不断扩大化、方式日益多元化、内容高精化以及科技互助性
和科技需求互补性不断增强等新趋势。通过分析主要科技合作方式长短期经济效益,以判断中俄合作方式的适用性和可行性,从而进一步推动双方合作的科学性,优化升级合作方式,深化合作方式的突破与创新,对今后中俄科技合作健康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中俄;科技合作;方式选择;效益分析[[中图分类号]F114. 4文献标识码]B 近年来,中俄两国科技合作方式主要表现在合作建立科技园区或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包括知识产权和专国际工程承包,合资、合作生产,有技术转让的设备买卖,
引进人才、专家互访和学者交流等多方面内容,通过对以上合作方式进行分析比较,从而为中国企业深化对俄科技合作提供参考。
一、中俄科技合作方式选择
经过长期发展,中俄在以下六种合作方式上取得了比较明显的成效:
一是合作生产(Cooperation Production ),指由中俄两国的企业根据所签订的合同,由一方或双方提供相关生产技术,共同生产某种合同产品,并在生产过程中实现国际技术转让。
二是专家互访及引进,指通过中俄双方专家就有关从而实现双方联合开发或建立联合技术进行广泛交流,
实验室等)后共同开发,进而产生一定的体(研发中心、合作效益。
“交钥匙”三是工程承包或称项目(Turnkey Project ),即中俄双方之间委托工程承包人(contractor )按规定条件包干完成某项工程任务。一般应用于中俄能源管道,基础设施建设,利润获得是通过后期能源输送实现。
四是技术联合开发,指中俄双方通过新技术、新材料、新工艺等方面的共同开发,在深入扩大交流的同时,使得双方的技术储备同时得到提升。
五是设备买卖,但这种买卖有其特殊性,有时也会含有知识产权或专有技术的转让内容,包括硬件和软件技术。因而这种设备买卖也属于科技合作的一种方式。
六是合作建立科技园区或者是高新技术产业园区。二、中俄科技合作方式分析(一)合资、合作生产
中俄两国企业的合资与合作生产,作为推动两国在
[文章编号]2095-3283(2012)07-0044-03科技领域合作的重要推动力,有利于科技成果向产品转换,进而促进两国科技合作的长远发展。具体流程如下:中国企业在引进俄罗斯企业、科研机构的先进科技成果之后,通过引进、吸收、消化,将俄罗斯成熟的科技成果应用到国内生产生活中,同时加强科技成果的转化程序,最终促进国产化。这样对于国内中型及以上企业来说,既又有效回避了科技合作避免了因科研带来的资金风险,
过程中带来的知识产权纠纷,有利于我国国际技术合作走出一条适合自己的道路。
俄罗斯有许多实用技术可以为我所用,而且某些技术,如激光喷涂等已达到世界先进水平。同时俄方也表达了以技术入股进行合资、合作生产的积极愿望。这种合资合作形式对于以技术投资的俄方来说,其好处在于:(1)使技术得以转化为商品;(2)由于我国具有较为丰富产品成本会大大降低,国际市场获利较廉价的劳动力,
有利于推销自己的商高;(3)如果俄罗斯以设备作投资,
品。而对于以吸引技术、设备作为投资的中方企业来说,其益处在于:(1)降低产品成本,缓解国内紧缺商品;(2)由于我方以土地、厂房和劳动力入股,因而不必过多投入,节省资金、外汇;(3)通过长期合作,使我方逐步掌握和消化俄方的先进技术,提高我国科技水平获得长远效益。与此同时合资合作生产可以使双方将竞争性风险和经营风险降至最低程度。因此中俄合资、合作形式受到更多的青睐,是一种长期科技合作方式。
如哈尔滨宏港公司与俄罗斯新西伯利亚罗伯特公司签署了引进MGP 型液压锤打桩机技术协议和合作生产MGP 型液压锤打桩机合同,预计投产后年销售收入可超亿元人民币。
(二)引进人才、专家互访
引进技术人才和专家互访以其合作直接、便利和简捷的特点己成为促进中国与俄罗斯科技合作的重要途
[摘
44Foreign Economic Relations &Trade
范文三:中俄能源合作的战略接轨
商业经济评论
经济导刊 74
2010 / 07
中俄能源合作的战略接轨
能源合作是中俄战略合作伙伴关系和两 国经贸合作的重要内容之一,是双方互利共 赢的现实选择,同时两国的能源合作具有市 场互补性强的优势。2009年 10月 ,中俄双方 签署了关于落实和推进油气、煤炭、核能等 多项能源合作协议。目前 ,中俄原油管道已 经开工建设,这标志着双方在石油领域进入 长期战略合作的新阶段。
中国的石油消费仅次于美国,居全球第 二 ; 而俄罗斯却是全球石油的出口大国,石 油出口仅次于沙特阿拉伯,出口量位居全球 第二。目前 ,石油和天然气是俄罗斯的战略 资源,也是俄罗斯经济发展的命脉,能源产
相互支持 ,互为依托,共同抵制美国威胁, 维护东北亚以至整个亚洲的地区安全和能源 安全。
从外交战略看 ,中俄能源合作具有互为 战略伙伴的巨大优势。1996年 4月 ,中俄建 立战略协作伙伴关系 ,深化两国在经贸 、投 资领域的合作,使两国形成多元化的相互依 赖关系。2008年 10月 14日 ,中俄根据公认 的国际法准则,本着平等协商的精神,逐步 落实 《中俄睦邻友好合作条约》 ,正式解决 了 中俄历史遗留边界问题。这一问题的解决体 现了中俄双方世代友好的和平思想,中俄边 界将成为中俄两国和两国人民和平、友好 、
【关键词】 中国,俄国,能源合作,原因
文 | 张小雪 王 曦 马 晨
业的产值约占俄 GDP 的 50%。因此,中俄两 国在能源结构上存在互补。
中俄战略利益的广泛统一
中国提出的新安全观认为,在经济全球 化深入影响的今天,各国的安全普遍相互依 存,相互影响,一国的安全必然受到他国安 全和世界安全的影响。应对全球性问题给一 个国家带来的挑战也非一国所能胜任,只有 加强与他国合作,才能实现共同的国家安全。
从军事战略看 ,中俄能源合作具有互为
支撑、互为纵深的巨大优势。两国迫切需要
合作的纽带。
中俄战略利益的广泛一致和两国友好关 系的不断发展,为能源合作奠定了重要基础。
中俄能源供求关系的契合
目前 ,来自能源领域的税收收入占俄罗 斯国家财政收入的约 55%,能源出口收入占 其外贸出口总值的近一半,整个能源工业支 撑着俄国家经济约 6.5%增长率中的近 3个 百分点。俄政府希望在国际能源市场上占有 更大份额,同时建立一种对俄能源更合理、 稳定和安全的需求结构,使俄成为世界能源 市场的主要领导者之一。当前 ,俄罗斯的石 油储量和天然气储量分别占世界总储量的 13%和 45%。
对中国来说,中国国内能源供需缺口不 断增加。1993年中国首次成为石油净进口国, 目前是仅次于美国的世界第二大能源消费国。 中国原油生产缓慢增加,供需缺口逐年增加。 在中国已探明的能源总储量中 ,石油资源仅 占 3.03%, 天然气仅占 0.96%。未来 10年内, 中国国民经济将以年平均 7%左右的速度发 展,原油需求将以 4%左右的速度增加,同 期国内原油产量增长速度只有 2%左右 ,低 于原油需求增长速度,国内原油供需缺口逐 年 增 大。 预 计 2010年、2015年、2020年, 石油进口依存度将分别上升至 45.3%,50.1%和 55.4%,自给率分别下降到 54.7%、49.9%和 44.6%。据国家统计局统计 ,2008年我国 石油全年总产量 1.9亿吨,比上年增长 2.5%; 但 进口量也 达 到了 1.79亿 吨, 同比 增 长 10%; 全年用油 3.65亿吨,对外依存度达到 49%。此外 ,我国对天然气的开发利用较晚, 仅占我国能源消耗结构的 2.1%。
目前 ,中国政府正在努力构建资源节约 型, 环境友好型社会 , 着力改变能源消费结构, 大量使用清洁燃料。 近年来, 中国在渤海海域、 新疆塔里木、柴达木、陕甘宁 、成渝盆地相 继发现了大量油气资源,其中 ,天然气蕴藏 量高达 26万亿立方米,但远远不能满足中 国的能源需求。2010年,据估测,我国天然 气供需缺口将达 600—977亿立方米,仅长
制,中国急需寻求具有地缘优势的陆路油气 输出国,将开采、购买、运输油气的重点地 区转移到邻近国家。开展与俄罗斯的能源合 作,不仅可以免除以上忧虑,还可以满足中 国能源多元化的需求,并实现经济划算、政 治安全的考虑,从而保证能源稳定供应,维 护国家能源安全。
能源在俄罗斯经济中占有重要地位。然 而, 1997——1998年随着世界石油价格暴跌, 俄油气生产和销售也不断下滑 ,联邦和地方 财政遭受危机,矛盾不断加深并引起社会紧 张和动荡。除了国际金融危机和石油价格大 起大落所引发的问题,俄能源部门还面临着 资金困窘 、技术老化、生产效率低下 、事故 频发等诸多问题。由于金融危机影响,国际 油价一直徘徊在较低的位置,这对俄罗斯经 济是个不小的打击。为了重振本国经济 ,扩 大能源出口成为俄罗斯政府首要任务 ,而扩 大对中国的出口则是目前的最佳选择。
长期以来,欧盟是俄能源出口的主要市 场,俄 87%的石油出口欧盟,天然气 81%输 往欧盟,其余出口到土耳其和独联体国家。 俄主要通过经由乌克兰和白俄罗斯的管道干 线向欧输气,但常因价格或政治原因影响对 欧天然气供应。为确保能源出口安全,俄罗 斯必须实现出口结构多元化。
中国是世界上发展最快的国家,对能源 的需求增长将是长期的。如果俄真想成为世 界能源大国,就必须进入这个市场。否则, 俄将在能源领域失去主动性。因此,为 了参 与亚太经济的迅速发展并搭乘中国经济发展 的快车、应对来自欧洲的压力 ,俄罗斯需要 调整能源结构,实行能源出口多元化政策 , 在亚太地区寻找油气销售市场,切实开展与 中国的能源合作。
中俄当前处于国力提升期,推动双方经 济合作,实现各自经济发展目标是中俄关系 持续发展的主要动力之一,也是中俄关系稳 健发展的战略基础。中俄能源合作取得实质 进展,也有利于提高两国经济合作水平和巩 固两国战略协作伙伴关系。
(作者单位 :四川大学)
江三角洲的天然气需求就将达 200亿立方米,
以后还将继续扩大。在中国东北,由于大庆
油田开采已进入晚期,油气需求却日益增大,
因此,东北地区未来将需要进口油气填补供
需缺口 。
中国拥有庞大的市场、飞速发展的工业
化进程,而俄罗斯有西伯利亚和远东丰富的
能源储备 。基于这种判断 ,俄不仅愿意并期
望与中国进行能源合作。
另外 ,中俄两国共享 4300多公里的边界
线,领土相连。在中国的能源供给国中 ,俄
罗斯不仅油气潜力巨大,且两国油气管道不
需经过第三国,运输便捷。特别值得注意的
是,俄罗斯已探明的石油资源主要分布在西
西伯利亚、东西伯利亚和远东地区,与能源
需求巨大的中国市场构成了具有先天地缘优
势的有利接口 。因此,中俄开展能源合作,
不仅能够确保油源和油路的安全 、稳定,还
能够大大节省交通运输时间, 降低运输成本,
增加经济效益。因此,这种区域便利构成了
中俄两国开展能源合作的天然优势。
中俄能源合作的战略接轨
为保障中国能源供应,中国需要实行能
源进口多元化政策 ,在全球范围内寻找能源
供应来源。到目前为止,中国参与国际油气
开发和及进口油气的地区主要集中在中东和
非洲。有资料显示,当前中国原油进口来源
地区及份额大致为 :中东地区 60%,非洲地
区 20%,亚太地区 14%,欧洲中亚地区 6%。
依照目前的格局发展下去 ,到 2020年中国从
中东地区进口的石油数量将占进口石油总量
的 80%。但中东和非洲局势十分不稳定,石
油运输途径马六甲海峡, 不仅路途长、 运费高 ,
还时常有海盗出没。面对国内有限的能源供
应和国际路径风险,油气供应等能源安全问
题已成为关系中国国家安全的重大战略问题。
此外 ,一旦国际石油市场出现供应中断、油
价波动、地缘冲突等问题,能源主要依赖进
口的国家便会受到连带影响,甚至波及国家
的经济运行 、人民生活和国家安全。
为 了摆脱大国对海上石油运输通道的控
产经分析
经济导刊 75 2010 / 07
范文四:科技服务战略合作协议
合同编号:
二〇一四年十月
合作协议书
甲方:
乙方:
鉴于甲方长期发展的需要,乙方作为 ,依靠自身资源和人才优势,为甲方在从创业到成熟壮大的不同阶段提供不同组合的科技、政策、知识产权服务,减少甲方企业筛选多家服务机构造成的时间、效率、成本上的损失,实现供与需的快速结合,以及双方经营项目优势的最大化,避免资源浪费,双方经充分协商,订立战略合作协议如下:
一、合作宗旨
乙方为甲方在发展过程中为其提供整体的、长远的规划,提供综合项目和知识产权服务,使其发展过程中最大程度获取政策支持。
二、合作期限
、合作期限:自 起至 止。 1
2、在合作期限终止前15个工作日内,双方可以友好协商续签协议。
三、合作基本原则
1、双方同意将对方作为各自事业发展的战略合作伙伴;
2、乙方向甲方提供项目咨询、知识产权服务,甲方向乙方支付相应服务费;
3、双方建立不定期沟通机制。
四、合作内容
乙方根据甲方的实际情况,发挥专业优势,为甲方提供顾问、咨询等专业服务,使甲方申请到以下各部委或区县资助资金。
1、计划项目服务
2
2、知识产权服务:
针对企业专利商标、版权、著作权、软件、集成电路布图设计等方面进行代理、转让、登记、鉴定、评估、认证、咨询、检索服务。
五、甲乙双方的责任
1、甲方的责任:
(1)本合同签订后甲方安排专人与乙方进行沟通与合作;
(2)及时向乙方提供委托事项必备的资料、人力、信息等,并对资料的全面可靠性、真实完整性负全责;
(3)按照合同规定向乙方支付应支付费用。项目实施过程中如遇资料装订,甲方承担资料装订费用。
2、乙方的责任:
(1)根据甲方资质为其提供符合条件的项目咨询服务,并为其提供项目申报布局规划;
(2)在甲方提供必备资料及时、充分的前提下,按时完成委托项目的资料搜集、整理、材料编写、项目申报工作;
(3)整理的材料完全符合委托项目的申报要求;
(4)对甲方提供的与委托项目相关的所有资料和信息严格保密,不得以任何形式提供给第三方。
六、甲乙双方利益
1、甲方利益
乙方为甲方技术研发和项目选择制定规划、指明方向,在知识产权方面增加无形资产,使甲方能够充分利用国家科技政策,获取国家资金的资助、奖励或免税,弥补甲方项目研发或产业化资金的不足,同时提升企业品牌价值和市场信誉。
3
2、乙方利益
甲方按要求配合乙方完善项目咨询及知识产权服务,扩大乙方知名度。
七、费用及费用支付方式
1、甲方在乙方的协助下获得以上各项计划项目资助,在资助金额到帐后5日内一次性按资助金额的 支付乙方咨询服务费用。
2、甲方可根据需要选择现金、支票及电汇等支付形式,如选择电汇则按以下信息进行汇款,乙方收到甲方付款后开具正式发票。
八、违约及违约责任
1、甲方在不告知乙方的情况下与其他公司就第四条规定服务内容签订合作协议视为违约,应在双方证实违约事项后,10日内按合同款的5%一次性支付乙方违约金。
2、如甲方单方面停止履行合同,并自行申报,视同本合同仍然生效,申报成功后仍须按上述支付费用条款支付乙方的咨询顾问费。
3、如果因为甲方未按照项目申报时效给乙方提供基础资料和补办附件或者提供虚假材料导致项目申报失败,由甲方赔偿乙方实际经济损失(经济损失的计算由甲乙双方另行协商约定)。
4、乙方无正当理由,擅自中止对甲方的服务,则应赔偿甲方由此造成的损失。
5、合作期间,如果甲、乙双方中的任何一方要求终止此合同,因此给对方造成的实际损失应由提出要求的一方负责赔偿。
6、甲方未按照本协议第七条约定支付咨询服务费的,每逾期付款一日,按逾期支付金额的1%向乙方支付违约金。
九、保密原则
1、甲乙双方应对本协议中涉及到的全部商业秘密严格保密,不得外泄。如果违反将依法承担相关的一切法律责任。
2、不可抗拒因素:任何一方对不可抗拒因素造成无法履行本协议的情况
4
下,受该不可抗拒因素影响的一方无需向对方承担责任,但应在不可抗拒因素发生后向对方出据书面通知或友好协商下予以弥补。
十、协议的终止
本协议因以下任何原因而终止:
1、本协议期限届满,且双方决定不再续约的。
2、双方协商同意终止本合同。如有任何一方欲终止此合同,需提前一个月通知对方。
十一、争议的解决
如甲乙双方在本协议的条款范围内发生纠纷,应尽量协商解决,协商不能达成一致意见时,按法律程序解决。
本协议一式二份,双方各执一份,自签定之日起,双方合作生效,至合作终止日期为合作终止。如有未尽事宜双方协商解决。
甲方(盖章): 乙方(盖章):
甲方签约人: 乙方签约人:
日 期: 日 期:
5
范文五:中俄石油合作的战略意义
中俄石油合作的战略意义
摘要:随着几年来 Abstracts:Sino-Russiapetroleumcooperationstrategic
significance
一、中俄目前的石油状况
据有关资料统计,中国现有各类沉积盆地超过500个,沉积岩面积达670万平方公里。最新油气资源评价显示,中国石油(petroleum)总地质资源量1000亿吨,可采资源量116亿吨。据国际能源机构(International Energy Agency ,IEA)的统计,中国石油未开采储量为250亿桶,占世界总量的2.61%,未勘探蕴藏量为170亿桶,占世界总量的1.81%。
俄罗斯是世界上领土最大、沉积岩面积最广、油气资源极其丰富的国家,沉积岩面积1290万Km2。根据《俄罗斯2020年前能源战略》的预测,俄罗斯的石油地质储量约为440亿吨,在主要开采国中占有主要地位。俄石油未开采储量为10370亿桶,占世界总量的14.29%,未勘探蕴藏量1150亿桶,占世界总量的12.25%。
预计到2010 年,中国石油需求量将超过3.5 亿吨,有可能接近4 亿吨。到2020 年,中国需要进口6 亿吨石油,是国内石油生产量的3 倍。国际能源机构 2004 年11月1 日发布的《2004 年世界能源展望》指出,中国的石油进口量将从每天200 万桶增加到2030 年的每天1000 万桶,到2030 年中国对进口石油的依赖度将达到74%。
综上所述可以看出,双方合作潜力非常巨大。
二、中俄石油合作的优势
(一)资源优势
俄罗斯是世界石油主要的储存、开发国,2008年虽然受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其原油产量比2007年下降了0.7%,但产量仍达4.88105亿吨(973.5万桶/日)。
而自1993 年开始我国一直是石油净进口国,石油消费2002年达到2.457亿吨,排名已超过日本,成为继美国之后的第二大石油消费国。但我国石油生产增长缓慢,供需矛盾突出。
最近几年来,我国的石油消费弹性系数( Elastic Co-efficiency of Oil Consumption)
一直超过1,即石油消费的增长比GDP的增长还要快,因而经济社会发展受到的影响较大。换句话说,中国对石油的需求日益增加,中国的石油进口依存度将逐年增加。 (二)政治优势
冷战结束后,美国抱着一超独大的帝国梦开始了世界政治单极化的旅程。为了应对美国的挑战,中俄走到了一起。
中俄两国石油合作政治基础良好。从1996年4月到2009年6月两国政府签署的主要官方文件有:1996 年4 月的《关于多极世界和建立新的国际秩序联合宣言》、2001年7月《中俄睦邻友好合作条约》、2004年10月的《中俄联合声明》、2008年5月《中华人民共和国和俄罗斯联邦关于重大国际问题的联合声明》、2009年6月的《中俄元首莫斯科会晤联合声明》。这间接地表明:全面深化能源和投资合作,是巩固和发展中俄战略协作伙伴关系的重要因素。
秉承中俄传统友好的历史,继续中俄政治联姻的未来。
(三)地理优势
据BP公司(英国石油公司,British Petroleum)世界能源统计年鉴等国外资料,俄罗斯探明石油储量达到95 亿-110 亿吨,为世界探明石油总储量的6%- 6.5%,其中的大部分油田都位于西西伯利亚。中俄有绵延4300多公里的边界线,开展石油贸易的基础得天独厚。
(四)历史优势
新中国成立之初,苏联(Union of Soviet Socialist Republics ,U.S.S.R.)曾派出大量的专家和工程技术人员,他们对新中国基础工业的建立发挥了重要作用。时至今日,曾在我国东北三省工作过的原苏联专家和学者们还与中方保持着一定的联系,这对促进两国人民的友好往来发挥了积极作用。
三、中俄石油合作的障碍
(一)中国威胁论(China Threat Theory)
在俄罗斯看来,中国是新兴国家(newly emerging countries)或者“挑战国家”。中国迅速发展后肯定要与美国、日本甚至俄罗斯争夺在亚太地区的主导权。一方面,中国与美国、日本争夺亚太地区的主导权会影响俄罗斯的安全;另一方面,中国力量的壮
大使俄罗斯在与中国打交道时有可能被迫接受中国的主张,一个在政治、经济、军事上强大的中国应该得到遏制。
俄罗斯能源政策研究所所长弗拉基米尔•米洛夫认为,俄罗斯与中国的石油合作是“黑房子里捕鹤”,“故友( 欧洲) 胜过新欢( 中国)”。
因此,俄罗斯最新型武器总是卖给印度而不是中国。
(二)中国人口扩张论
俄罗斯在远东地区一直对中国心存芥蒂,国立莫斯科大学亚非国家研究所教授、着名汉学家维利亚•格尔布拉斯在接受记者采访时公开表达了对大量中国移民进入远东及大量当地俄罗斯人“中国化”担心。在他们看来俄罗斯的远东会脱离联邦而归顺日益繁荣的中国门下。
原俄军第一副总参谋长马尼洛夫就曾在《生意人报》上更是语出惊人,称其立下志愿,要消灭远东的“中国基因”。
四、中俄石油合作的战略意义
(一)对我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实施意义非凡
1992年,我国制定了《中国21世纪议程》,开始统筹考虑经济增长、社会发展、资源消耗、环境保护和生态平衡的关系,将可持续发展问题提到议事日程上来。
对我国来讲,进口俄罗斯的石油不仅可以缓解国内日益加大的石油需求压力,还可以降低我国对中东石油进口的依赖程度,提高了我国石油供应的安全系数,从而保证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二)对确保我国石油安全具有特殊战略意义
中国运输石油的路线极其脆弱,除了中亚石油可经路上运输外,其余全靠海运而且海上运输线路也很单一,80 %以上要经过“印度洋—马六甲海峡—南中国海” 这条航线,但极此线易遭到封锁。如果同俄罗斯在修建中俄原油管道、长期原油贸易、贷款等问题上达成一揽子合作项目的协议,这对确保我国石油安全将具有特殊战略意义。
2003年的美伊战争让国人在此方面感触良深。
(三)对深化两国互信加强务实合作意义重大
中俄两国关系的发展颇有渊源,双方像一对性格倔强的情侣,虽历经坎坷但最后还是走到了一起。吵吵闹闹、分分合合,是互有所需也好,是真心相爱也罢,频繁的在给这个花花世界上演着割不断理还乱的游戏。
就笔者而言,中俄两国应本着求合作、谋发展、促繁荣、保稳定的理念,坦诚交流、真诚
相待,做一些对深化两国互信和加强务实合作有利的实质性工作。
参考文献:
[1]郝瑞彬、王伟毅,21 世纪中国石油安全与中俄石油合作[J]. 中国矿业, 2006 (3).
[2]王遒,俄罗斯大国崛起启示录[J]. 中国经济评论,2008(6).
[3]孙永祥、张晶,不应过分乐观——中俄石油合作前景探析[J]. 国际贸易,2005(2).
[4]杨忠、齐中英,中俄石油合作的国际机制分析[J]. 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2006(1).
[5]袁新华,中俄石油合作的基础及发展前景[J]. 上海行政学院学报,2007,8(4).
转载请注明出处范文大全网 » 中俄科技合作的前景与战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