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一:小学生感知觉的发展
第一节 感觉(sensation)
一、感觉的概念
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个别属性的反映。
感觉是最简单最基本的心理现象。
二、感觉的意义
1. 感觉获取了内外环境的信息
2. 感觉保证机体生存与正常心理机能的实现
感觉剥夺与信息超载
3. 感觉是更高级的心理活动的基础
感 觉 剥 夺 实 验 装 置
三、感觉的编码——换能作用
刺激能量(物理能和化学能等)——神经电能(冲动)
四、感觉分类及其特性
(一)外部感觉
1. 视觉 80%
(1)产生机制
可见光波——感光细胞——视觉区
(2)视觉现象
明度
视敏度
彩色视觉
后像与闪光融合
2. 听觉 10%
(1)产生机制
可听声波——内耳毛细胞——听觉区
(2)听觉现象
音高、音响(乐音与噪音)、音色(纯音与杂音);声音的掩蔽
3. 嗅觉
4. 味觉
5. 肤觉 触压觉、温度觉、痛觉
(二)内部感觉
1. 运动觉:身体各部分的位置、运动与肌肉紧张度的感觉
2. 平衡觉:身体作减速或加速的直线或旋转运动时的感觉。
3. 机体觉 :内脏感觉,饥渴、饱胀,疼痛及便意等
五、感觉的规律
(一)刺激强度与感觉大小的关系
1. 感受性与感觉阈限:
感觉器官的感觉能力称作感受性;
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刺激量的大小称作感觉阈限(threshold)
2. 绝对感受性与绝对感觉阈限:刚刚能引起感觉的最小刺激量,叫绝对感觉阈限;
感觉器官刚刚能够察觉这种最小刺激的能力,叫绝对感受性。
E=1/R
3. 差别感受性与差别感觉阈限:刚刚能够引起差别感觉的刺激间的最小差异量,叫差别感觉阈限;对最小差异量的感觉能力叫差别感受性。
韦伯定律 K=△I/I,韦伯分数越小,感觉越敏锐。
(二)感觉的适应:
感觉器官在刺激物的持续作用下,感受性提高或降低的变化。
明适应与暗适应;
(三)感觉的对比 同一感觉器官在不同刺激物作用下感受性起伏变化的情况。
第二节 知觉(perception)
一、知觉的概念
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整体认识。
以感觉为基础,但需借助经验,达到对事物意义的认识。
二、知觉的种类
(一)视、听、嗅、触、味
(二)空间、时间、运动
1. 空间知觉——反映物体空间关系
形状知觉
大小知觉
方位知觉
深度知觉
2. 时间知觉——客观事物或事件的连续性和顺序性
时间估计误差
3. 运动知觉:真动;似动
(三)正确知觉与错觉
三、知觉的特性
(一)知觉选择性
迅速地从背景中选择出知觉对象的过程
知觉中的对象与背景之间的关系是相对的,它们可以互相转换
(二)知觉整体性——把客观事物的
个别属性综合为整体来认识。
组织化原则
知觉的相似原则
知觉的接近原则
知觉的闭合原则
知觉的连续原则
(三)知觉理解性——借助过去的经验对知觉对象进行言语描述并理解其意义。
个人知识经验对知觉理解性的影响
(四)知觉恒常性
由于个体的知识经验的参与,知觉映像并不因知觉条件,如距离、角度、光亮等的变化而改变,仍保持相对稳定不变的特征
(一)大小恒常性
(二)亮度恒常性
(三)形状恒常性
(四)颜色恒常性
四、观察的涵义
——知觉的高级形式,是有目的有计划比较持久的知觉。
第三节 小学生感知觉的发展
一、小学生感知觉发展特点
(一)对颜色的感知
(二)对声音的感知
(三)对空间的感知:大小、形状、方位、距离
(四)对时间的感知
“纪元”“世纪”“时代”等抽象概念
(五)对运动的感知
骨骼尚在发展,手骨和腕骨,不能胜任需要持久用力的工作。
二、小学生观察的特点
(一)精确性:从低年级到高年级逐渐发展
(二)目的性:低较差,中、高有所改善
(三)顺序性:低凌乱不系统,中高年级有所进步
(四)判断力:低年级分不清主次,中高年级有较显著发展
三、小学生观察力的培养
1. 明确观察的目的和任务
2. 教给学生具体的观察方法
3. 多采用直观性教学:实物直观与模像直观
4. 运用多种感官进行观察
5. 积极运用言语
6. 学会作观察记录
范文二:小学生的感知觉、记忆、思维特点
一、小学生注意的特点
1.由无意注意占优势逐步发展到有意注意占主导。小学低年级学生无意注意仍起重要作用,他们的有意注意基本上是被动的。这与他们神经系统活动的内抑制能力尚未发展起来有关。四五年级小学生的有意注意基本上占主导地位。
2.对具体生动、直观形象的事物的注意占优势,对抽象材料的注意在发展
小学生,特别是低年级学生的知识水平和言语水平很有限,具体形象思维占重要地位,因此,具体生动的、直观形象的事物容易引起他们的注意;随着学生学习活动的发展和知识水平的提高,随着以词为基础的第二信号系统和抽象逻辑思维能力的发展,学生对具有一定抽象水平的材料的注意也逐步发展起来。
3.注意有明显的情绪色彩
小学生由于大脑与神经系统的内抑制能力尚未充分发展,一个兴奋中心的形成往往波及其他相应器官的活动,面部表情、手足乃至全身都会配合活动,所以注意表现出明显的情绪色彩。
小学生注意品质发展的特点
1.注意的集中性和稳定性逐步发展
在整个小学时期,学生注意的集中能力是逐步发展的。低年级学生注意的集中性水平较低,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其一,注意集中性的深度不足。他们能观察具体形象的事物,而不善于观察抽象、概括的材料;能集中注意于事物的外部现象,,而不善于专注于事物的本质联系。其二,注意集中的时间较短。小学生注意的稳定性也在逐步发展的。实验表明,在一般情况下,7~10岁儿童可以连续集中注意20分钟左右,10~12岁儿童可以集中注意25分钟左右,12岁以上儿童可以集中注意30分钟左右。在组织好的教学中,小学高年级学生可以保持注意30~45分钟。
2.注意的广度随年级的升高不断发展
小学生注意的广度随着年级的升高在不断发展。我国学者对小学生注意广度韵发展进行了研究。以50%为估计正确率作为估计点子数目的注意广度,小学二年级学生的注意广度不足四个,小学四年级学生的注意广度为5~6个。
3.注意的分配和转移能力在逐步发展
小学低年级学生,特别是刚入学的一年级学生,明显地表现出不善于分配注意的现象,他们在同一时间的注意只能集中在一千对象上,还不能对注意进行有效的分配。随着学习活动和其他活动范围的扩大以及知识技能的发展,小学生逐渐发展了注意分配的能力。中高年级学生在同一时间里可以把注意分配在几个对象上。小学低年级学生注意转移的能力还比较差,他们还不善于把注意从一件事情转移到另一件事情上。小学中年级以后,学生的注意转移能力逐渐地发展起来。
二、小学生注意力辅导措施
1明确学习目的和任务
在学习活动中,为了使学生能够较长时间地维持注意,教师必须向学生阐明学习活动的目的和任务。因为,有意注意是有预定目的的注意,对于活动的目的、任务及意义的认识越清楚、理解得越深刻,完成任务的愿望越强烈,就越能引起和保持有意注意。教学经验证明,教师在教学中越能使学生明确知识的价值以及学习的具体要求和任务,则越能唤起学生的注意,提高学习的自觉性。因此,教师可以在一节课开头扼要地阐述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学生必须掌握的知识点等,让学生学有目标,促使他们有效地组织自己的注意。
2.培养间接兴趣
兴趣和注意有密切的关系,它是培养注意力的一个重要的心理条件。对于有兴趣的事物,就会在大脑皮层形成优势兴奋中心,使注意力高度集中,使人记忆敏锐,思维活跃,对所学内容能清晰地反映;相反,没有兴趣,就会对事情漠然置之,很难集中注意力。
间接兴趣是引起和保持有意注意的重要条件之一。有时活动本身缺乏吸引力,但活动的目的与结果使人感兴趣,为了完成活动任务,活动本身则成为有意注意的对象。为了引发学生学习的间接兴趣,教师在一门课开始时应阐明本课的学习意义和重要性,让学生明确认识到本学科知识对他们所具有的价值,以引起他们对学习结果的兴趣,从而调动他们对该门课学习的积极性,来唤起他们注意的维持。
3.培养学生善于克服内外干扰
注意涣散与内外干扰有关。外部干扰,主要指与当前活动无关的声音、视觉刺激物,以及人们感兴趣的事物等。内部干扰,主要是指疲劳、疾病、与学习无关的思想情绪等。克服内部干扰,主要是培养正确的思想情操,此外作息要有规律,避免用脑过度,保证充足的睡眠,防止过度的身心疲劳;要积极进行体育锻炼,促进神经系统的完善。克服外部干扰,主要是避免影响注意的外界刺激,更主要的是加强意志的锻炼,要培养“闹中求静”的本领。
4.训练学生的注意品质
良好的注意品质是学生顺利完成学习任务的保证。学生的注意品质存在着个体差异性,这与先天的神经类型有一定关系,但主要还是后天生活实践的影响。通过适当的教育和训练,注意的品质是可以大大改善的。
三、小学生记忆发展的特点
(一)有意识记逐渐占主导地位
小学生的无意识记和有意识记的效果会随年龄的增长而递增,有意识记的增长速度更为明显。一般来说,小学生入学时,无意识记占主导地位。随着年级的增长,有意识记效果赶上无意识记效果,最后有意识记的效果超过无意识记的效果,有意识记逐渐占主导地位。
(二)意义识记在逐步发展
从记忆方法上说,小学生意义识记正在逐步发展乃至占主导地位。一般来说,学前儿童和低年级小学生主要采取机械识记的方法,中高年级小学生比较多地采用意义识记的方法。小学低年级的学生由于知识经验比较贫乏,抽象逻辑思维欠缺,对学习材料不易理解,也不会进行信息加工,因而在学习功课时较多地运用机械识记。到了中高年级,由于他们知识经验日益丰富,抽象逻辑思维不断发展,在学习活动中运用意义识记的比例逐渐增大。
(三)在形象记忆的基础上抽象记忆迅速发展
从识记的内容上说,小学生在形象记忆的基础上,对词的抽象记忆也在迅速发展。小学低年级学生,由于第一信号系统活动占优势,在头脑中和第一信号系统相联系的事物的具体形象容易记住。
到了中高年级,学生掌握的语词量不断增加,第二信号系统的活动逐渐占优势,所学课本的内容大多是些抽象的词、数字或符号,所以他们的抽象记忆也渐渐地占主导地位。但对小学生来说,他们在记忆抽象的材料时,主要还是以事物的具体形象为基础,即形象记忆仍起着重要作用。
四、小学生记忆力辅导措施
(一)要加强对小学生有意识记的培养
首先,要使小学生明确识记的目的和任务。低年级小学生不了解识记的目的和任务,他们还不善于辨别教材的主次,分不清该记的和不该记的部分,因而他们的识记多半是被动的。针对这一特点,教师应有意识地向他们提出识记的目的和任务,要帮助他们明确记什么和记多久,哪些课文的段落要背诵,哪些公式、定律要记熟,以及哪些内容要终身记住等。教师应经常结合教学进行学习目的教育,使小学生知道记住某些知识的重要性,逐渐学会向自己提出识记的目的和任务,因而识记也就变为积极的、主动的、有意的了。
其次,要让小学生学会检查自己识记的效果。低年级小学生还不会检查自己的识记效果,因此,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应有意识地帮助他们学会检查自己的识记效果,这样学生会给自己提出长远的识记任务,从而提高记忆的自觉性和能动性,他们的有意识记也就会逐渐地发展起来。
(二)对小学生进行意义识记的培养
意义识记的基本条件是对材料的理解。小学生对识记的教材理解得越透,识记的效果越好。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帮助小学生理解教材。教师在教授新知识时,要注意揭示新旧知识的联系点,搭好新旧知识的桥梁,帮助小学生理解新知识。同时,教师可以利用一些直观手段,如实物、模型、图片、图表、语言的形象描述等来帮助小学生理解教材,使小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进行记忆。
(三)重视小学生记忆品质的培养
良好的记忆品质表现在记忆的敏捷性、持久性、精确性、准备性四个方面的协调发展,这也是鉴别一个人记忆力好坏的指标。要使小学生获得良好的记忆效果,教师在教学中就要有意识地培养小学生良好的记忆品质,以提高小学生的记忆力。
(四)要及时复习,防止遗忘
根据遗忘先快后慢的规律,复习一要及时,二要恰当,三要注意复习方法的多样性和灵活性。
(五)教给小学生记忆的方法
记忆的方法很多,教师要教会小学生一些常用的记忆方法来发展他们的记忆力。常用的记忆方法主要有直观形象记忆法、歌诀记忆法、特征记忆法、谐音记忆法、归类记忆法、重点记忆法、联想记忆法、推导记忆法、图表记忆法等。记忆方法的训练和应用,可以渗透于各科的教学之中。
五、小学生思维发展的一般特点
(一)从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要形式向以抽象逻辑思维为主要形式过渡
小学低年级学生的思维虽然有了抽象的成分,但仍然是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比如,他们所掌握的概念大部分是具体的、可以直接感知的,他们难以区分概念的本质和非本质属性,而中高年级小学生则能区分概念的本质和非本质属性,能掌握一些抽象概念,能运用概念、判断,、推理进行思考。小学生的思维由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的过渡存在着一个转折期,一般出现在四年级。如果教育得当,训练得法,这一转折期可以提前到三年级。
(二)抽象逻辑思维发展不平衡
在整个小学时期,儿童的抽象逻辑思维水平不断提高,思维中抽象的成分日渐增多,但在不同的学科、不同的教学内容中表现出不平衡性。例如,对于儿童熟悉的学科、难度小的任务,儿童思维中抽象的成分较多,抽象的水平较高;而对于儿童不熟悉的学科、难度大的任务,儿童思维中的具体成分就较多。
(三)抽象逻辑思维从不自觉到自觉
小学低年级学生虽然已掌握一些概念,并能进行简单的判断、推理,但他们尚不能自觉地调节、控制自己的思维过程。而中高年级小学生,他们在教师的指导下,对自己的思维过程进行反省和监控的能力有了提高,能说出自己解题时的想法,能弄清自己为何出错,这表明他们思维的自觉性有了发展。
(四)辩证逻辑思维初步发展
抽象逻辑思维的发展要经历初步逻辑思维、经验逻辑思维、理论逻辑思维(包括辩证逻辑思维)三个阶段。小学生的思维主要属于初步逻辑思维,但却具备了逻辑思维的各种形式,并具有了辩证逻辑思维的萌芽。研究表明:小学儿童辩证逻辑思维发展水平随着年龄的增长而提高。小学一、二、三年级是辩证逻辑思维的萌芽期,四年级是辩证逻辑思维发展的转折期。整个小学阶段辩证逻辑思维发展水平尚不高,属初级阶段。
六、小学生想象力发展的特点
(一)想象的有意性迅速发展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会经常要求小学生按照教学目的产生相应的想象。例如,在读课文时,要求儿童富有表情地朗读,生动形象地讲述故事情节;在作文中,要求儿童围绕主题进行构思等。因此,他们想象的有意性就迅速发展起来。但在整个小学时期,儿童想象的主题易变性还比较明显,想象不能很有效地指向某一预定的目的,尤其对于缺乏必要的知识经验或不熟悉的事物,他们的想象往往显得简单贫乏。
(二)想象中的创造成分日益增多
小学低年级学生想象的内容常常是事物的简单再现,缺乏独立性和创造性。随着教学的深入,生活范围的逐渐扩大,知识经验的丰富,表象的积累和言语的发展,中高年级小学生的再造想象更富有创造性成分,而且以独创性为特色的创造想象日益发展起来。
(三)想象的内容逐渐接近现实
小学低年级学生的想象往往与现实不符,或不能确切地反映现实。随着学习的深入,知识经验的不断积累,中高年级小学生的想象已能够比较真实地表现客观事物,其想象的内容也趋于现实
七、小学生想象力辅导措施
(一)帮助小学生丰富表象储备
小学生想象的水平主要是由他们表象的数量和质量决定的。因此,教师在教育教学活动中要创造各种条件,采取各种手段,不断丰富小学生的表象储备,改进其质量,充实其数量,以提高他们的想象力。在实际活动中,要引导小学生广泛接触各种事物,仔细地、全面地、准确地观察、比较、分析、综合,教师也可用富有感染力的生动形象的语言进行口头讲述,使他们积累丰富和准确的表象,保证想象活动的顺利进行。
(二)丰富小学生的知识经验
想象不是凭空产生的,它是人脑对客观现实的反映,必须以丰富的知识经验作为基础。教育实践经验证明,知识经验越丰富、广博的学生,头脑越充实,想象力的驰骋面就越广阔。因此,教师要引导小学生丰富小学生的生活经验,为小学生想象力的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三)发展小学生的言语
小学生的想象是在言语的调节下进行的,并以言语的形式表达出来。仅有丰富的想象,而无丰富生动的言语,就会使自己的想象永远停留在直观形象的水平上,而不能上升到词的思维水平上来。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重视用丰富、优美、清晰、生动形象化的语言描绘事物,这不仅可以唤起小学生的想象力,更为他们表现想象力作出榜样,这对提高小学生言语表达能力,发展其想象力,会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
(四)在各科学习中培养小学生的想象力
教师要结合各科教学活动,培养和训练小学生的想象力。
(五)在课外活动中培养小学生的想象力
通过课外活动培养小学生想象力的途径很多,主要有课外阅读、写作、绘画、手工、雕刻、科技制作等。
八、小学生观察力发展的特点
小学生观察力的发展水平,随年级增高而提高,具体表现在两大方面。
(一)小学生观察力的发展表现出由低到高的不同阶段
我国学者丁祖荫(1964)通过对幼儿园到小学高年级学生观察图画能力发展的研究,认为儿童观察的发展可分为四个阶段:
(1)认识“个别对象”的阶段,儿童只看到各个对象或各个对象的一个方面;
(2)认识“空间联系”阶段,儿童可以看到各个对象之间可以直接感知的空间联系;
(3)认识“因果联系”阶段,儿童可以认识对象之间不能直接感知的因果联系;
(4)认识“对象总体”阶段,儿童能从意义上完整地把握对象总体理解图画主题。
小学生从低年级到高年级分属于(2)、(3)、(4)阶段。
(二)小学生观察品质在逐渐发展
1.观察的目的性
初入学的小学生,观察的目的性较低,他们一般还不会独立地给自己提出观察任务,也不能很好地排除干扰,在观察活动中往往受刺激物的声音、形态、颜色等特点和个人兴趣、爱好的影响。中高年级小学生有所改善,但提高不多。
2.观察的精确性
低年级小学生观察的精确水平很低,他们观察事物不细心、不全面,常常笼统、模糊,只能说出客体的个别部分或颜色等个别属性,不能表述细节。中年级小学生观察的精确性明显提高。高年级小学生的观察略优于中年级小学生。
3.观察的顺序性
低年级小学生观察事物凌乱,不系统,没头没尾,看到哪里算哪里。中高年级小学生观察的顺序性有较大发展,一般能系统地观察,能从头到尾边看边说,而且在表述前往往能先想一想再表述,即把观察到的材料进行加工,使观察到的内容更加系统化。
4.观察的深刻性
低年级小学生对所观察的事物难以从整体上作出概括,他们往往较注意事物表面的、明显的、无意义的特征,而看不到事物之间的关系,更不善于揭露事物的有意义的本质特征。
中年级小学生观察的深刻性有较大的提高。随着抽象思维的发展,高年级小学生观察的深刻性更有显著发展,表现为观察力中的分辨力、判断力和系统化能力有明显的提高。
九、小学生观察力辅导措施
小学生的观察力不是自然而然提高的,需要教师根据小学生观察力发展的特点,通过一定的活动,有目的;有意识地进行辅导,逐渐地加以提高。为此应注意以下几点。
(一)要使小学生明确观察的目的和任务,激发观察的兴趣
培养小学生观察的目的性,要循序渐进。对于低年级小学生,教师要提出比较明确的观察目的和任务,便于其进行观察。对于中高年级小学生,教师要逐步放手,引导小学生自己确定观察的目的和任务,培养其观察的自主性和独立性。
教师在使小学生明确观察目的和任务的同时,应尽量注意培养其观察的兴趣,激发他们的求知欲,使他们的观察更积极主动。
(二)做好有关知识的准备
有无有关知识的准备,对于观察极为重要。知识经验能使人的知觉具有理解性。没有相应的知识准备,即使有了明确的观察目的,也不知如何着手去观察,尤其是对陌生的事物,它既不会引起学生的强烈兴趣,也不会引起稳定的注意和积极的思维。因此,无论是课堂上还是课外观察,在观察前都要有充分的知识准备。
(三)教给学生具体的观察方法
1. 加强观察方向的引导
小学生由于认识水平的限制,在观察中难以分清主次,常会受次要东西的影响,而忽视主要的东西。因此,教师要善于用言语引导学生分清主次。对于高年级小学生,要引导他们开动脑筋来分析事物的主次。同时,要教给小学生具体的观察方法,掌握适当的观察顺序。这样,学生就会逐渐学会全面、精确、完整地观察事物。
2.教会小学生运用多种感官参与观察
观察的目的在于从实践中获得感性经验。要使感性经验丰富、全面,就要动员各种感官全面获取信息。
3.在观察时要多思考
良好的观察品质是善于发现细小的但却是很有价值的事实,能透过个别现象发现事物的本质以及事物间内在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它要求学生在观察过程中开动脑筋,积极思维。因此,教师要鼓励、引导小学生在观察时积极思考,提出问题,并试着解答问题。 在观察过程结束后,应做好观察结果的处理和运用。对所有的观察结果处理和运用的要求应在观察前就提出,这样既有利于提高学生观察的目的性,激发观察的积极性,同时也有利于巩固观察的结果。一般对直观教具演示的观察结果,应为弄懂教材服务;对于专门组织的观
察活动,要求学生作观察记录和报告,或写作文、绘画等;对于较长时间的观察活动,应要求学生写观察日记等,用这些措施来巩固观察的成果。同时,还可以检查观察的目的和任务是否完成,从而提高观察力和言语表达能力。另外,要鼓励小学生提出在观察中发现的新问题,为进一步的观察探索活动做好准备。
十、小学生学习态度形成和转化的基本特点
(一)由被动到主动
小学生,特别是低年级小学生基本上是按照教师和家长的要求去学习,有些学习差的小学生是靠家长逼着去上学,相当被动。然而随着学习的不断深入,对学习的目的、意义的理解也逐步加深,尤其小学生活丰富多彩,学习内容生动有趣,小学生的学习兴趣越来越浓厚,学习的热情也越来越高,表现出越来越高的积极性、主动性和自觉性。
(二)由模仿到内化
小学生具有很强的群集性和模仿性,他们天天生活在伙伴中、集体中,亲眼所见那些学习好的同学得到教师和家长更多的关爱,得到同伴的认可和尊重,评为三好学生或优秀少先队员,成为大家学习的榜样。这样耳濡目染,小学生头脑中逐步形成好学生的信念、标准,成为支配学习的动力和准则。
(三)由不稳定到稳定
由于小学生的心理结构是不成熟的、稚嫩的,对待学习也和对待其他事物一样,是以兴趣和快乐为心理动力的主要因素,因而具有较大的波动性、不稳定性。随着年级的升高和知识的积累,对学习的目的也越来越明确,榜样的模仿也由身边的人和事,逐渐发展到对先烈和贤哲们的模仿,希望自己通过努力学习,成为一个“有用的人”“有作为的人”。有了理想,有了方向,有了成功的向往和体验,学习态度也就日趋稳定。
范文三:小学生的感知觉、记忆、思维特点
(一)知觉的特点
知觉:
人对于客观事物能够迅速获得清晰的感知,这与知觉所具有的基本特性是分不开的。知觉具有选择性、理解性、整体性和恒常性等特性。
1、知觉的选择性
知觉的选择性在于把一些对象(或对象的一些特性、标志、性质)优先地区分出来。客观事物是多种多样的,人总是有选择地以少数事物作为知觉的对象,对它们的知觉格外清晰,被知觉的对象好像从其他事物中突出出来,出现在“前面”,而其他的事物就退到后面去了。
2、知觉的理解性
知觉的理解性表现为人在感知事物时,总是根据过去的知识经验来解释它、判断它,把它归入一定的事物系统之中,从而能够更深刻地感知它。这就是知觉的理解性。
3、知觉的整体性
知觉对象是由许多部分组成的,各部分具有不同的特征,但是人们并不把对象感知为许多个别的、孤立的部分,而总是把它知觉为一个统一的整体。例如,走进教室,人们不是先感知桌椅,后感知黑板、窗户……而是完整地同时反映它们。
4、知觉的恒常性
当知觉的条件在一定范围内发生改变时,知觉的映象仍然保持相对不变,这就是知觉的恒常性。例如,对过去认识的人,决不会因为他的发型、服装的改变而变得不认识;一首熟悉的歌曲,不会因它高八度或低八度而感到生疏,或因其中个别曲子走调,就认为是别的歌曲;
(二)小学生注意的特点
1.由无意注意占优势逐步发展到有意注意占主导
四五年级小学生的有意注意基本上占主导地位。
2.对具体生动、直观形象的事物的注意占优势,对抽象材料的注意在发展
具体形象思维占重要地位,随着学生学习活动的发展和知识水平的提高,随着以词为基础的第二信号系统和抽象逻辑思维能力的发展,学生对具有一定抽象水平的材料的注意也逐步发展起来。
3.注意有明显的情绪色彩
小学生由于大脑与神经系统的内抑制能力尚未充分发展,一个兴奋中心的形成往往波及其他相应器官的活动,面部表情、手足乃至全身都会配合活动,所以注意表现出明显的情绪色彩。
(三)小学生注意品质发展的特点
1.注意的集中性和稳定性逐步发展
在整个小学时期,学生注意的集中能力是逐步发展的。低年级学生注意的集中性水平较低,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其一,注意集中性的深度不足。他们能观察具体形象的事物,而不善于观察抽象、概括的材料;能集中注意于事物的外部现象,而不善于专注于事物的本质联
系。其二,注意集中的时间较短。小学生注意的稳定性也在逐步发展的。7~10岁儿童可以连续集中注意20分钟左右,10~12岁儿童可以集中注意25分钟左右,12岁以上儿童可以集中注意30分钟左右。小学高年级学生可以保持注意30~45分钟。
2.注意的广度随年级的升高不断发展
小学生注意的广度随着年级的升高在不断发展。
3.注意的分配和转移能力在逐步发展
小学低年级学生,特别是刚入学的一年级学生,明显地表现出不善于分配注意的现象,他们在同一时间的注意只能集中在一千对象上,还不能对注意进行有效的分配。随着学习活动和其他活动范围的扩大以及知识技能的发展,小学生逐渐发展了注意分配的能力。中高年级学生在同一时间里可以把注意分配在几个对象上。小学低年级学生注意转移的能力还比较差,他们还不善于把注意从一件事情转移到另一件事情上。小学中年级以后,学生的注意转移能力逐渐地发展起来。
小学生注意力辅导措施
1明确学习目的和任务
教师在教学中越能使学生明确知识的价值以及学习的具体要求和任务,则越能唤起学生的注意,提高学习的自觉性。因此,教师可以在一节课开头扼要地阐述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学生必须掌握的知识点等,让学生学有目标,促使他们有效地组织自己的注意。
2.培养间接兴趣
教师在一门课开始时应阐明本课的学习意义和重要性,让学生明确认识到本学科知识对他们所具有的价值,以引起他们对学习结果的兴趣,从而调动他们对该门课学习的积极性,来唤起他们注意的维持。
3.培养学生善于克服内外干扰
注意涣散与内外干扰有关。外部干扰,主要指与当前活动无关的声音、视觉刺激物,以及人们感兴趣的事物等。内部干扰,主要是指疲劳、疾病、与学习无关的思想情绪等。克服内部干扰,主要是培养正确的思想情操,此外作息要有规律,避免用脑过度,保证充足的睡眠,防止过度的身心疲劳;要积极进行体育锻炼,促进神经系统的完善。克服外部干扰,主要是避免影响注意的外界刺激,更主要的是加强意志的锻炼,要培养“闹中求静”的本领。
4.训练学生的注意品质
良好的注意品质是学生顺利完成学习任务的保证。学生的注意品质存在着个体差异性,这与先天的神经类型有一定关系,但主要还是后天生活实践的影响。通过适当的教育和训练,注意的品质是可以大大改善的。
(四)小学生记忆发展的特点
1、有意识记逐渐占主导地位
小学生的无意识记和有意识记的效果会随年龄的增长而递增,有意识记的增长速度更为明显。一般来说,小学生入学时,无意识记占主导地位。随着年级的增长,有意识记逐渐占主导地位。
2、意义识记在逐步发展
从记忆方法上说,小学生意义识记正在逐步发展乃至占主导地位。一般来说,学前儿童和低年级小学生主要采取机械识记的方法,中高年级小学生比较多地采用意义识记的方法。
3、在形象记忆的基础上抽象记忆迅速发展
从识记的内容上说,小学生在形象记忆的基础上,对词的抽象记忆也在迅速发展。小学低年级学生,由于第一信号系统活动占优势,在头脑中和第一信号系统相联系的事物的具体形象容易记住。到了中高年级,学生掌握的语词量不断增加,第二信号系统的活动逐渐占优势,所学课本的内容大多是些抽象的词、数字或符号,所以他们的抽象记忆也渐渐地占主导地位。但对小学生来说,他们在记忆抽象的材料时,主要还是以事物的具体形象为基础,即形象记忆仍起着重要作用。 小学生记忆力辅导措施
(一)要加强对小学生有意识记的培养
首先,要使小学生明确识记目标和任务。教师应经常结合教学进行学习目的教育,使小学生知道记住某些知识的重要性,逐渐学会向自己提出识记的目的和任务,因而识记也就变为积极的、主动的、有意的了。其次,要让小学生学会检查自己识记的效果。低年级小学生还不会检查自己的识记效果,因此,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应有意识地帮助他们学会检查自己的识记效果,这样学生会给自己提出长远的识记任务,从而提高记忆的自觉性和能动性,他们的有意识记也就会逐渐地发展起来。
(二)对小学生进行意义识记的培养
意义识记的基本条件是对材料的理解。小学生对识记的教材理解得越透,识记的效果越好。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帮助小学生理解教材。教师在教授新知识时,要注意揭示新旧知识的联系点,搭好新旧知识的桥梁,帮助小学生理解新知识。同时,教师可以利用一些直观手段,如实物、模型、图片、图表、语言的形象描述等来帮助小学生理解教材,使小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进行记忆。
(三)重视小学生记忆品质的培养
良好的记忆品质表现在记忆的敏捷性、持久性、精确性、准备性四个方面的协调发展,这也是鉴别一个人记忆力好坏的指标。要使小学生获得良好的记忆效果,教师在教学中就要有意识地培养小学生良好的记忆品质,以提高小学生的记忆力。
(四)要及时复习,防止遗忘
根据遗忘先快后慢的规律,复习一要及时,二要恰当,三要注意复习方法的多样性和灵活性。
(五)教给小学生记忆的方法
记忆的方法很多,教师要教会小学生一些常用的记忆方法来发展他们的记忆力。常用的记忆方法主要有直观形象记忆法、歌诀记忆法、特征记忆法、谐音记忆法、归类记忆法、重点记忆法、联想记忆法、推导记忆法、图表记忆法等。记忆方法的训练和应用,可以渗透于各科的教学之中。
(五)小学生思维发展的一般特点
1、从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要形式向以抽象逻辑思维为主要形式过渡
小学生的思维由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的过渡存在着一个转折期,一般出现在四年级。如果教育得当,训练得法,这一转折期可以提前到三年级。
2、抽象逻辑思维发展不平衡
3、抽象逻辑思维从不自觉到自觉
小学低年级学生虽然已掌握一些概念,并能进行简单的判断、推理,但他们尚不能自觉地调节、控制自己的思维过程。而中高年级小学生,他们在教师的指导下,对自己的思维过程进行反省和监控的能力有了提高,能说出自己解题时的想法,能弄清自己为何出错,这表明他们思维的自觉性有了发展。
4、辩证逻辑思维初步发展
抽象逻辑思维的发展要经历初步逻辑思维、经验逻辑思维、理论逻辑思维(包括辩证逻辑思维)三个阶段。小学生的思维主要属于初步逻辑思维,但却具备了逻辑思维的各种形式,并具有了辩证逻辑思维的萌芽。研究表明:小学儿童辩证逻辑思维发展水平随着年龄的增长而提高。小学一、二、三年级是辩证逻辑思维的萌芽期,四年级是辩证逻辑思维发展的转折期。整个小学阶段辩证逻辑思维发展水平尚不高,属初级阶段。
(六)小学生想象力发展的特点
1、想象的有意性迅速发展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会经常要求小学生按照教学目的产生相应的想象。例如,在读课文时,要求儿童富有表情地朗读,生动形象地讲述故事情节;在作文中,要求儿童围绕主题进行构思等。因此,他们想象的有意性就迅速发展起来。
2、想象中的创造成分日益增多
小学低年级学生想象的内容常常是事物的简单再现,缺乏独立性和创造性。随着教学的深入,生活范围的逐渐扩大,知识经验的丰富,表象的积累和言语的发展,中高年级小学生的再造想象更富有创造性成分,而且以独创性为特色的创造想象日益发展起来。
3、想象的内容逐渐接近现实
小学低年级学生的想象往往与现实不符,或不能确切地反映现实。随着学习的深入,知识经验的不断积累,中高年级小学生的想象已能够比较真实地表现客观事物,其想象的内容也趋于现实。
小学生想象力辅导措施
(一)帮助小学生丰富表象储备
小学生想象的水平主要是由他们表象的数量和质量决定的。因此,教师在教育教学活动中要创造各种条件,采取各种手段,不断丰富小学生的表象储备,改进其质量,充实其数量,以提高他们的想象力。在实际活动中,要引导小学生广泛接触各种事物,仔细地、全面地、准确地观察、比较、分析、综合,教师也可用富有感染力的生动形象的语言进行口头讲述,使他们积累丰富和准确的表象,保证想象活动的顺利进行。
(二)丰富小学生的知识经验
想象不是凭空产生的,它是人脑对客观现实的反映,必须以丰富的知识经验作为基础。教育实践经验证明,知识经验越丰富、广博的学生,头脑越充实,想象力的驰骋面就越广阔。因此,教师要引导小学生丰富小学生的生活经验,为小学生想象力的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三)发展小学生的言语
小学生的想象是在言语的调节下进行的,并以言语的形式表达出来。仅有丰富的想象,而无丰富生动的言语,就会使自己的想象永远停留在直观形象的水平上,而不能上升到词的思维水平上来。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重视用丰富、优美、清晰、生动形象化的语言描绘事物,这不仅可以唤起小学生的想象力,更为他们表现想象力作出榜样,这对提高小学生言语表达能力,发展其想象力,会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
(四)在各科学习中培养小学生的想象力
教师要结合各科教学活动,培养和训练小学生的想象力。
(五)在课外活动中培养小学生的想象力
通过课外活动培养小学生想象力的途径很多,主要有课外阅读、写作、绘画、手工、雕刻、科技制作等。
(七)小学生观察力发展的特点
(一)小学生观察力的发展表现出由低到高的不同阶段
我国学者丁祖荫(1964)通过对幼儿园到小学高年级学生观察图画能力发展的研究,认为儿童观察的发展可分为四个阶段:
(1)认识“个别对象”的阶段,儿童只看到各个对象或各个对象的一个方面;
(2)认识“空间联系”阶段,儿童可以看到各个对象之间可以直接感知的空间联系;
(3)认识“因果联系”阶段,儿童可以认识对象之间不能直接感知的因果联系;
(4)认识“对象总体”阶段,儿童能从意义上完整地把握对象总体理解图画主题。
小学生从低年级到高年级分属于(2)、(3)、(4)阶段。
(二)小学生观察品质在逐渐发展
1.观察的目的性
初入学的小学生,观察的目的性较低,他们一般还不会独立地给自己提出观察任务,也不能很好地排除干扰,在观察活动中往往受刺激物的声音、形态、颜色等特点和个人兴趣、爱好的影响。中高年级小学生有所改善,但提高不多。
2.观察的精确性
低年级小学生观察的精确水平很低,他们观察事物不细心、不全面,常常笼统、模糊,只能说出客体的个别部分或颜色等个别属性,不能表述细节。中年级小学生观察的精确性明显提高。高年级小学生的观察略优于中年级小学生。
3.观察的顺序性
低年级小学生观察事物凌乱,不系统,没头没尾,看到哪里算哪里。中高年级小学生观察的顺序性有较大发展,一般能系统地观察,能从头到尾边看边说,而且在表述前往往能先想一想再表述,即把观察到的材料进行加工,使观察到的内容更加系统化。
4.观察的深刻性
低年级小学生对所观察的事物难以从整体上作出概括,他们往往较注意事物表面的、明显的、无意义的特征,而看不到事物之间的关系,更不善于揭露事物的有意义的本质特征。中年级小学生观察的深刻性有较大的提高。随着抽象思维的发展,高年级小学生观察的深刻性更有显著发展,表现为观察力中的分辨力、判断力和系统化能力有明显的提高。
小学生观察力辅导措施
(一)要使小学生明确观察的目的和任务,激发观察的兴趣
培养小学生观察的目的性,要循序渐进。对于低年级小学生,教师要提出比较明确的观察目的和任务,便于其进行观察。对于中高年级小学生,教师要逐步放手,引导小学生自己确定观察的目的和任务,培养其观察的自主性和独立性。教师在使小学生明确观察目的和任务的同时,应尽量注意培养其观察的兴趣,激发他们的求知欲,使他们的观察更积极主动。
(二)做好有关知识的准备
知识经验能使人的知觉具有理解性。没有相应的知识准备,即使有了明确的观察目的,也不知如何着手去观察,尤其是对陌生的事物,它既不会引起学生的强烈兴趣,也不会引起稳定的注意和积极的思维。
(三)教给学生具体的观察方法
1. 加强观察方向的引导
教师要善于用言语引导学生分清主次。对于高年级小学生,要引导他们开动脑筋来分析事物的主次。同时,要教给小学生具体的观察方法,掌握适当的观察顺序。这样,学生就会逐渐学会全面、精确、完整地观察事物。
2.教会小学生运用多种感官参与观察
观察的目的在于从实践中获得感性经验。要使感性经验丰富、全面,就要动员各种感官全面获取信息。
3.在观察时要多思考
要求学生在观察过程中开动脑筋,积极思维。
在观察过程结束后,应做好观察结果的处理和运用。还可以检查观察的目的和任务是否完成,从而提高观察力和言语表达能力。另外,要鼓励小学生提出在观察中发现的新问题,为进一步的观察探索活动做好准备。
(八)小学生学习态度形成和转化的基本特点
1、由被动到主动
2、由模仿到内化
小学生具有很强的群集性和模仿性,他们天天生活在伙伴中、集体中,亲眼所见那些学习好的同学得到教师和家长更多的关爱,得到同伴的认可和尊重,评为三好学生或优秀少先队员,成为大家学习的榜样。这样耳濡目染,小学生头脑中逐步形成好学生的信念、标准,成为支配学习的动力和准则。
3、由不稳定到稳定
由于小学生的心理结构是不成熟的、稚嫩的,对待学习也和对待其他事物一样,是以兴趣和快乐为心理动力的主要因素,因而具有较大的波动性、不稳定性。随着年级的升高和知识的积累,对学习的目的也越来越明确,榜样的模仿也由身边的人和事,逐渐发展到对先烈和贤哲们的模仿,希望自己通过努力学习,成为一个“有用的人”。
范文四:幼儿感知觉的发展
幼儿感知觉的发展
一、幼儿感知觉发展的主要特征
(一)感觉和知觉的概念
感觉是指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刺激物个别属性的反映,属简单的心理现象,主要与生理作用相关系,包括视、听、嗅、触、动与平衡觉等。
知觉是指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事物整体的反映。它以感觉为基础,但并非感觉成分的简单相加,而是对感觉所提供的信息进行加工,反映刺激所代表的意义,受经验影响。因此,不同的人对同一事物的知觉会有所不同。
感知觉是认识活动的开端。在感知的基础上,人们才能形成记忆、想像、思维等一系列较复杂的心理过程,才能对客观事物作更进一步的认识。
(三)幼儿感知觉发展中的主要特征
1(视觉
儿童视觉的发展表现在两方面:视敏度的发展、颜色视觉的发展。
(1)视敏度
视敏度的概念:精确地辨别细致物体或处于具有一定距离的物体的能力,也就是发觉一定对象在体积和形状上最小差异的能力,即通常所说的视力。
随着幼儿年龄的增长,视敏度也在不断提高,但发展速度是不均衡的。5,6岁与6,7岁的幼儿视敏度水平比较接近,而4,5岁与5,6岁幼儿的视敏度水平相差较大。
(2)颜色视觉
颜色视觉:指区别颜色细致差异的能力,亦称辨色力。
幼儿颜色视觉的发展规律:?幼儿正确辨认颜色的百分率和正确辨认颜色数,随年龄增长而提高;?幼儿正确辨认颜色的百分率,因年龄班级不同、颜色不同、辨认方式不同而有差异;?幼儿辨认颜色主要在于能否掌握颜色名称,如果混合色有明确的名称,如“淡棕”、 “橘黄”,幼儿同样可以掌握;?幼儿对某些颜色,如“群青”、 “天蓝”、“古铜”等所以不能辨认或不善辨认,并非完全缺乏辨色能力,主要是由于生活中接触的机会少,成人没有进行有意识的指导。
(3)影响婴幼儿视力的因素
幼儿视力受遗传和环境影响。视觉经验是促进视觉发展的必要因素。光线照明较差、户外活动和身体锻炼较少、坐姿不良等都会造成视力减退。
(4)色盲是颜色视觉异常
色盲可分为全色盲、全色弱、红绿色盲和红绿色弱4种。
2(听觉
(1)听觉发展对儿童心理发展的意义
听觉是幼儿获取信息的主要渠道之一,他们依靠听觉辨认周围事物特点。幼儿依靠听觉感受音乐,学唱歌曲,欣赏乐曲,从而还得到美育的熏陶。此外,儿童与成人交往,特别是学习口语,必须依靠听觉。听觉对幼儿智力、个性发展也有一定影响。
(2)听觉感受性
听觉感受性包括听觉的绝对感受性和差别感受性。绝对感受性是指分辨最小声音的能力;差别感受性则指分辨不同声音最小差别的能力。幼儿的听觉感受性有很大的个别差异,并且在生活条件和教育影响下不断发展。听觉感受性随年龄增长而不断完善。
(3)言语听觉
幼儿辨别语音是在言语交际过程中发展和完善起来的。幼儿中期可以辨别语音的微小差别,到幼儿晚期,几乎可以毫无困难地辨明本民族语言包含的各种语音。
(4)听力的保护和培养
幼儿园在创设环境的时候要注意避免噪音污染,通过绿化与美化净化环境,也可以通过轻松的音乐来发展幼儿听觉,通过学习语言训练幼儿的听力辨别力。
3(触觉
触觉是肤觉和运动觉的联合,是幼儿认识世界的重要手段。
(1)视触觉的协调
视触协调主要表现为眼手探索活动的协调。眼手协调活动是婴儿认知发展过程中的重要里程碑,也是手真正探索活动的开始。
(2)动觉
幼儿动觉的感觉性随年龄增长而提高。具体表现为幼儿初期对物体的大小、轻重和形状等属性的感知错误率高、精确性差。到幼儿末期,感知的错误明显减少。此外,反映唇、舌、声带等言语器官运动的言语运动觉也在幼儿的活动中不断发展。
4(空间知觉
空间知觉包括形状知觉、方位知觉、距离知觉,是用多种感官进行的复合知觉。形状知觉是对物体轮廓及各部分的组合关系的知觉,如对几何图形的辨别等;方位知觉是指对物体的空间关系和自己的身体在空间所处位置的知觉,包括辨别上、下、前、后、左、右、东、西、南、北、中的知觉。距离知觉是辨别物体远近的知觉,幼儿可以分清他们所熟悉的物体或场所的远近,对于比较广阔的空间距离,他们还不能正确认识。
5(时间知觉
时间知觉是对客观现象的延续性、顺序性和速度的反映。人总是通过某种衡量时间的媒介来反映时间的。任何变化速度均匀的现象都可以作为时间的标尺,其中包括外界的变化,也包括人体内部的一些生理状态。
二、感知特性与幼儿活动
(一)感受性与幼儿的活动
1(适应
感受性可因刺激的持续时间而降低或提高。
2(对比
同一分析器和各种感觉可以彼此相互作用而使感受性发生变化,这就是感觉的对比。感觉的对比有两种,即先后对比和同时对比。
3(个体经验对感受性的影响
提高感知的效果,不仅有赖于当前的刺激,同时也有赖于个体已有的感知经验。 4(教育和训练可以提高幼儿的感受性
教师应当利用幼儿感受性的各种规律,有效地提高幼儿的感受性。
(二)知觉特性与幼儿活动
1(知觉的选择性与幼儿活动
在日常生活中,同一时间内作用于人的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是多种多样的,而人总是有选择地以个别或少数事物作为知觉的对象,把它们从背景中区分出来,对它们知觉得格外清晰。幼儿在集体活动时,作用于感官的刺激物是很多的,但是,幼儿往往把老师作为知觉的对象,对其他事物,虽然有的也感受到了,但是印象不清晰。
2(知觉的整体性与幼儿活动
知觉对象由许多具有不同特征的部分组成,但人并不认为它是许多个别孤立的部分,而总是把它看作一个统一的整体,这就是知觉的整体性。即使是不完整的斑点图,幼儿也能将其知觉当成一个有意义的整体。
3(知觉的理解性与幼儿活动
在知觉过程中,人总是根据以往的知识、经验来理解当前的知觉对象,并用词把它标志出来,这是知觉的理解性。幼儿对事物理解了,知觉就会更快、更深刻、更精确。知觉的理解性有赖于幼儿过去已有的知识和经验。
4(知觉的恒常性与幼儿活动
知觉的恒常性是指当知觉的客观条件在一定范围内改变时,我们的知觉映象在相当程度上却保持着它的稳定性。知觉的恒常性中最主要的是视觉的恒常性。视觉恒常性包括亮度、大小和形状的恒常性。其中,亮度恒常性研究甚少。亮度恒常性是指在照明条件改变时,物体的视觉亮度保持不变。大小恒常性是指对远处的一个客体尽管它明显地变小,但在知觉中仍然保持原有的大小。当我们从不同角度观察同一物体时,我们知觉到的物体形状并没有发生明显变化,这就是形状恒常性。幼儿在活动中,也具备这些知觉的恒常性。 5(知觉对象和背景的关系与幼儿活动
在知觉过程中,要把对象从背景中分出来,受对象与背景的差别、对象的活动性、刺激物本身各部分的组合和教师的言语指导等条件影响。
(三)在活动中发展幼儿的观察力
1(幼儿观察的发展
幼儿观察的发展,表现在观察的目的性、持续性、细致性、概括性以及观察方法等方面。 2(如何培养幼儿的观察力
幼儿教师可以帮助幼儿明确观察的目的和任务,并提供丰富的观察材料,引导幼儿观察概括,并启发幼儿用多种感官方式参与观察。此外,还可以教给幼儿有顺序的观察方法。 3(保护幼儿的感
幼儿感觉器官的健康发展,是其感知能力发展的必要前提。要经常提醒幼儿注意用眼、用耳的卫生,对有感官缺陷的幼儿给予必要的帮助。
三、感知觉规律在幼儿教学学中的运用
(一)适应现象
?对象与背景的差别。对象与背景的差别包括颜色、形状、声音和强度方面的差别,差别越大,对象越容易从背景中分离。教师要运用背景与对象关系的规律,教师的板书、挂图和实验演示应当突出重点,加强对象与背景的差别。
?对象的活动性。在固定不变的背景上,活动的刺激物易被知觉为对象。教师应尽量多地利用活动模型、活动玩具及幻灯、录像等,使幼儿获得清晰的知觉。
?刺激物本身各部分的组合。在视觉刺激中,凡距离上接近或形态上相似的各部分容易组成知觉的对象;在听觉上,刺激物各部分在时间上的组合,即“时距”的接近也是分离知觉对象的重要条件。因此,教师在教育过程中要突出所传递的内容。
?教师的言语与直观材料结合。人的知觉是在两种信号系统的协同中实现的。词的作用可以使幼儿知觉的效果大大提高,直观材料加教师讲解,幼儿才能很好理解。
范文五:幼儿感知觉的发展
考研屋 www.kaoyanwu.com
提供各大机构考研、公务员、四六级辅导视频课程
幼儿感知觉的发展 人生最初的两年,即言语形成之前,儿童主要依靠感知觉认识世界。 西方儿童心理学的始祖普莱尔(W,Preyer,1842—1897)所著的《儿童的心理》一书,其英译本题为《幼儿的感觉与意志》。该书记述了他对自己小孩的系统观察。他每天观察3次,早上、中午、晚上各一次,从初生到3岁末,作出了“完全的日记”。该书的主要部分是研究幼小儿童的感觉。 著名的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把儿童初生到两岁称为认知发展的“感知运算阶段”,认为这是认知发展的第一个阶段。在这个阶段,儿童依靠从感官得来的信息对环境刺激作出反应。如果儿童不能用感官接触到某个客体,即不能看到、听到或接触到等等,儿童就不去寻找该客体,即认为它不存在。 在幼儿的认知活动中,感知觉占据重要地位。以感知和思维相比,感知在3—6岁儿童的认知活动中仍占优势。可以说,幼儿是借助于形状、颜色、声音来认识世界,而不是依靠语言交往所获得的知识来认识。幼儿的思维活动虽然已经有所发展,其思维仍然紧紧依靠感知的形象。比如,在皮亚杰的守恒实验中,幼儿对物体长短、大小,对液体容量的多少等等的判断,往往根据直接感知的形象,而不是事物的本质。换句话说,幼儿的思维常常受感知所左右。 同样,幼儿的记忆,也直接依赖于感知的具体材料。对直接感知过的形象的记忆,比对语词记忆的效果好。 此外,幼儿的情绪和意志行为,也常受直接感知的影响而变化。 幼儿感知的发展是思维发展的基础。神经生理学的材料也证明了感知觉在幼儿的认识活动中的重要性。如果幼儿期发生皮层视觉区域的功能障碍,会影响思维活动的发展,而成人的这种障碍,只影响视觉的分析综合活动,不影响较复杂的思维活动。 儿童感知觉的发展不仅对整个认识活动有重要作用,而且对控制自己的行动也有一定意义。感知的反馈,即通过感知的纠正这个中间机制,能够促进有目的的行动的发展。 (一) 视觉的发展 1.视觉集中
新生儿视觉调节机能较差,视觉的焦点很难随客体远近的变化而变化。据一些研究认为,视刺激在2英尺之内,眼睛晶体的功能发挥最好,视刺激理想的焦点是在距眼睛的8英寸处。多数研究表明,婴儿要到两个月时才能自己改变焦点,直到四个月时才能象成人那样改变晶体的形状,以看清不同距离上的客体。 新生儿已能用眼睛追随视刺激。在新生儿头的上方出示一个4英寸的红环,由头的一边向另一边作水平方向的弧形移动,然后作垂直方向的移动。结果发现,刚出生的婴儿中有26%能立即用眼睛追随红环,出生后12-48小时的婴儿中有76%能作出同样的反应。追随水平方向移动的刺激比追随垂直方向移动的刺激容易。 婴儿视觉集中的时间和距离都随年龄的增长而增长。3-5周岁的婴儿仅能集中5秒,第3个月已达到7-10分钟;3-5周的婴儿注视距离为1-1.5米左右,3个月时达到4-7米左右,6个月时已能注视远距离的客体。 婴儿最初注视客体的性质较被动,总是由客体的刺激引起。3个月左右婴儿开始主动地搜寻视觉刺激物。 2.视敏度的发展 所谓视敏度是指视觉系统分辨最小物体或物体细节的能力。已有的研究表明,出生几周的婴儿就表现出对不同图形的视觉偏爱,或对新异刺激表现出去习惯化,这表明他们对视觉刺激已具有一定的区分能力。近年来,又发展了对婴儿的视敏度进行定量研究的方法。这种方法通常是采用间隔排列的黑白等宽条纹(或栅条)图案作为测量工具。图案上黑白条纹越窄,就越难看出是有条纹的图案。因此,婴儿能够分辨的图案上的条纹的宽度可以作为衡量他的视敏度高低的指标。 我国研究材料说明,1-2岁儿童视力为0.5一0.6,3岁时视力可达1.0,4-5岁后视力趋于稳定。我国眼科研究证明,学龄前是弱视治疗的最佳期,12岁以后疗效较差。 考研路上必备的网站----考研屋 www.kaoyanwu.com
考研屋 www.kaoyanwu.com
提供各大机构考研、公务员、四六级辅导视频课程
戴顿和琼斯(1964)等指出,10岁儿童锐敏度有显著增长。法拉波诺娃(1963)也指出,10岁时视觉调节能力最强。一般来说,儿童晶状体的弹性最大,所以折光和调节能力最强。年龄更大一些,则会发生水晶体的弹性降低现象。儿童能看清距离眼前仅 6 cm的物体,而老年人看物体的距离要拉长,甚至达40cm之多。 目前大量研究已证实,5个月的胎儿即已有了视觉反应能力以及相应的生理基础,幼儿已具备一定的视觉能力,获得了基本视觉过程,视敏度达20/200一20/400。 3.颜色视觉的发展 颜色视觉是指区别颜色细微差异的能力,也称辨色力。
考研屋 www.kaoyanwu.com :提供各大机构考研、公务员、四六级辅导视频课程 考研路上必备的网站----考研屋 www.kaoyanwu.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