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一:赞美陶渊明的作文
篇一:归去来兮看陶渊明
??? 喜欢陶渊明的生活方式并非一两天了。很长一段时间以来,一直都很羡慕。
??? 原因在于他的淡,淡泊名利。想来他的才华是毋庸置疑的,不然这一篇篇流传千古的作品能如此声名远扬?但他却隐于田野乡村,而并非像世人一样将光芒放射得耀眼。仅从这一点便可以得知,于他而言,这名利不过是世人间互相争夺来,争夺去的一个幌子罢了,是毫无意义的。
??? 当一个隐者,这种感觉应该更不一般。闲云野鹤般自由自在,不需要看任何人的脸色度日,那种悠然,那种坦然,自然也是普通人无法比拟的。他就有此先见之明,远离那污浊不堪的俗世,来到这悠闲自在的世外,过着这样羡煞世人的生活。果然乐极!
??? 那就是“归去来兮,田园将芜胡不归”的心境了吧,也许在他心中,重要的并不是居庙堂之高时的锦衣玉食,而是处江湖之远时的田野风情吧!作文
??? 尽管陶渊明如此地想“独善其身”,但他心中仍放不下“兼济天下”,否则它早已解脱,何苦又来“举杯浇愁”呢?
??? 这样就是这个想满足于田园乐趣、而又企图帮助那些有着痛苦生活的人民,的一个“大写的人”,心中充满了无限的苦闷。作文
??? 即使他不为五斗米折腰,即使他远离这凡尘俗世,他那颗“金子”般的心灵却依然无法归于平静。
??? 也许就是因为这样,他始终无法极乐般逍遥自在,但率性自然,洒脱无羁的陶渊明确实让人由衷羡慕的,在像我这样的后人心中也是不可磨灭的。
篇二:回到桃花源的陶渊明
??? 弃彭泽微官,松翠菊黄,琴书而外醉三斗;开田园诗派,韵真辞朴,千百年来第一人。
??? ——题记
??? 家,是安乐窝,是避风港,那里有天伦之乐,有浓浓亲情。你浪迹天涯海角,不管是得志还是失意,家都使你魂牵梦绕。
??? 陶渊明,我国田园诗派的开创者,在经历了八十一天的官场生活后,亦然决定摆脱官场的束缚,回到自己那魂牵梦绕的家,享受天伦之乐。
??? 回到桃花源的陶渊明,是快乐的,他归心似箭,“舟遥遥以轻飏,风飘飘而吹衣。问征夫以前路,恨晨光之熹微。”他兴奋异常,“乃瞻衡宇,载欣载奔。”
??? 回到桃花源的陶渊明,是悠闲的。他悠然自得,自娱自乐,“引壶觞以自酌,眄庭柯以怡颜。倚南窗以寄傲,审容膝之易安。”他成日“策扶老以流憩,时矫首而遐观。”不是还观赏“云无心以出岫,鸟倦风而知还”的景象。
??? 回到桃花源的陶渊明,是自由的。他“悦亲戚之情话,乐琴书以消忧。农人告余以春及,将有事于西畴。或命巾车,或棹孤舟。”
??? 回到桃花源的陶渊明,找到了自己想要的升华,笔下所写的都为真性情。试问,有谁能发出“聊乘化以归尽,乐夫天命复奚疑”这样的感慨。
??? 回到桃花源的陶渊明,是我所羡慕的。他有胆识,也有勇气辞去官职,归隐田园。即使他家境贫寒,也决意不再答应做官。这份坚持,让我感动。
??? 陶渊明的一声,平淡无奇,色彩缤纷。他虽在政治上没有什么大的成就,但却留下了无数传颂千古的诗句。陶渊明笔下所出,都包含了他对大自然的喜爱。让人读着亲切,回味无穷。
??? 陶渊明,一个敢于追求自我的人。喜欢他,不仅喜欢他的诗,他的词,更他那句句中透露出的自然清新的味道。这种味道令我着迷,也令我向往。
??? 陶渊明所做的一切虽已成历史,依旧受人们喜爱。这就是自然的影响力。从古至今,没有一个人不向往大自然,没有人不热爱朴素的生活。
??? 这些,只有陶渊明做到了。他真是“韵真辞朴,千百年来第一人。”
篇三:赞美陶渊明
??? 天性所致,喜欢自由天然的东西,对于生活的要求很简单,大胆的追求自己想要的,不管不顾他人的眼光,在恬适、宁静的乡村,他不需要原则,不需要规定,不需要框架,一颗真挚的心,足矣。
??? 对于陶渊明,我国第一位田园诗人,我是十分欣赏景仰的,曾作过几年小官,却还是欣然于回家的感觉,不被名誉、世俗、官场、财富蒙蔽双眼,而是朝着生命里最真实的东西步步贴近,在权贵们争先恐后地想挤进那个官人的世界时,他却在一旁冷眼相望,这位洁身自好的五柳先生,早已超脱世俗,进入到他的那个“桃花源”的梦境里去了,他不喜欢勾心斗角,尔虞我诈,不喜欢争权厮杀,在官场被黑暗气息所束缚,干脆一走了之,不再争名夺利,来到人间仙境,开开心心地去享受“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的美好景色去了。这样的淡泊、恬雅,这样的热诚、感性,在于他把生命的一切都当作自然的风景,以欣赏的心态,一一平淡看过、走过,最终回归到他心灵的归属,还是这个无穷的自然。
??? 他从不贪恋物质生活,反而对精神生活有更高的要求,“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他就像一颗种子,活在繁花绿叶当中,受到大自然的庇护,洗心则净,每日游走在岁月的最前头,不会为生存而绞尽脑汁,更不会为功成名就而作践自己,这种逍遥不会有孤独,修养身心,使他能清醒的活在那个丑恶的世界,只有他在享受当下最美的物质资源。
??? 对于我们现在的蜗居,陶渊明的隐居要更显得舒适得多,他把他得期望和欲望都投放在大自然中,乐此不疲地,享受着自然带来的作用,
??? 他始终有一种信仰,那是一种强烈鲜明的感觉,无法猜测他的深度,这是不能被人所窥视的,只有亲身经历、体验后才知道,那是生命的真实意义,那些形同虚设的官场生活,简直就是人生的祭品,只会让人更加迅速地接近死亡。
??? 我一直坚信陶渊明从未逃避,他的才华、他的胸襟、他的思想、他的情感,永远都留存在世间,从未离开,只是方式不同,他所习惯的是那种更加平易近人的自然,那种与生俱来的亲切感,也只有这样志存高远的人,才拥有得来。
??? 现在的社会,不知何时才会出现“陶渊明”,他就像是一种科学规律,等待人们去进一步发现和了解,他拥有的高度,在这个生活千篇一律的社会中,更是难以突破。追求奢侈,过充满黄金的生活,有劳斯莱斯,在好的地域买一套能背跨几代人的房子,拥有精致的商业头脑,努力赚钱,进入上流社会,信奉“有钱才是硬道理”让名牌打包自己,一夜暴富,这是诸名年轻人所梦想的,那么如果没有这个城市呢?如果哪天自然灾害把这一切都毁了呢?你的人生追求还有价值吗?每天忙到虚脱,健康、幸福、快乐,这些还是我们原来最本质的需要吗?天真、善良、淳朴、坚强、诚实,这些还是这个世界上最最伟大的本性吗?世界的颠覆者依旧是上述中的我们,依旧是“陶渊明”的所作所为,他应该能给我们或多或少地启导。
??? 陶渊明在那个社会没有为政府带来多大的价值,但我觉得,他的生活本身就是他最宝贵的价值,他的人格与处世态度更是我们将要为当代世界创下的价值。
篇四:赞美陶渊明
??? 陶渊明的飘淡,即使到了今天,也仍能从几页文字中读出,一种隐逸之美。他就是隐士,在残破简陋的草庐里也能饮酒赋诗自得其乐的人。
很难想象,在一个无米无炊的境地怎么才能活得如此自在。没有大悲大怨,反而还透出几分乐的味道。也许这正是陶渊明之所以为陶渊明的原因吧!东晋,一个遥远且陌生的年代,从容不迫地走出了中国文化屈指可数的几个人物,陶渊明首当其冲。《桃花源记》,《归去来兮辞》无不是脍炙人口的佳文,而每一篇的内容虽不一样,但作者对美好的向往却始终如一。正因为这种追求,他才毫不犹豫地辞官隐居。
后来的中国文人仕途失意时首先想到的便是陶渊明,苏东坡也曾说过“渊明吾师也”是否也是因此?恐怕更多程度上还是他的文章吧!陶渊明从来就是为自己而写,这在中国是为数不多的。因为隐居才可能这样,以此来舒展自己。读别人文章的时候,总觉得有一道门槛客客气气地把人挡在外面,而读陶渊明的,却就像在叩问自己的心灵,使得心灵深处无法表达的部分得以舒缓。正是这种心灵的共鸣,才让这千百年来无数的士大夫这么推崇陶渊明。陶渊明的文章就像是冷雨的街头永远温馨的客栈,暴雨狂风大海上的安宁港湾。
可以这样说,整部中国历史上像陶渊明这样的,仅此一人。上古隐士的残文断章古怪而深奥,竹林七贤又有一股反叛的情绪。论隐士之文,陶渊明是当之无愧的无冕之王。当然,在西方还是找得出相似的,在千年后的美国,梭罗独自来到了瓦尔登湖旁住下,像极了当年的陶渊明。而他的《瓦尔登湖》也与陶渊明的意向有异曲同工之妙。
在陶渊明身上,我看到了很多人的影子以及那早已消散的品格。可是这样的人现在却越来越少,这不可谓不是一个悲哀。
当看着陶渊明的《归去来兮辞》时,是否听到了一个高亢嘹亮的声音在舒啸?“归去来兮,田园将芜胡不归?”
篇五:雨·陶渊明
??? 读懂一个人确实不是一件简单的事,况且要读懂千年前的古人?当我背诵着陶渊明的诗文,懵懵懂懂、跌跌撞撞走来的时候,慢慢发觉陶渊明的文字,沉郁中飘逸着琼露的芬芳,孤寂中跳动着天人的吟唱。把一切放下,恍若遁入空门,眼障散去,眼前一个明丽、纯净的桃花源忽现。
??? 一个偶然的机会,我走进了九江,走进了五柳先生、走进了桃花源的梦里。鹅卵石小道,被雨水浸泡着,水汪汪的,土黄、青白、灰黑…各色石子相间,曲曲弯弯,雨水,清澈的,不染一丝杂尘。我不忍踩下去,那会踩破这里的静。在北方,少有这天气。黄尘飞舞,即便下雨,也是满目黄流、泥汤四溢,哪能不稀罕江南的雨,细细的、柔柔的,悄悄地,象女儿一样缠缠绵绵,不由你不想点什么,被雨水洗过的树叶,清翠饱满,肿胀的滴下一滴滴绿汁儿,一朵朵浅浅的水花笑着,干瘪的心,瞬间滋润起来,鲜亮起来,哦,一草一木,一水一石,都是生命的精灵,这就是江南,本该自豪,抑或骄傲的纯真,也许正是江南雨的柔情孕育了上善若水的风骨,江南才那么蓬勃,那么率性,那么自然,丝毫不见刻意的雕琢,曲意的迎合。透过都市的熙攘, 1500多年前陶渊明“委心任去留”的背影,匆匆消失在雨幕中。湿漉漉的小道、湿漉漉的树林、湿漉漉的空气,我的心灌满了湿漉漉的情愫,雨水,氤氲着,郁郁苍苍,前行,石阶苍黑,苔鲜嫩绿,格外打眼!雨雾挟裹、绿树环抱,青砖黛瓦,廊柱翘檐,骆驼山墙,陶渊明纪念馆,灰暗、朦胧、孤寂,深邃,似 “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我的心一下子被攫去了,暗淡幽远的韵律解读着一千多年前陶渊明抛却喧嚣,回归草莽的平淡与寂然,这是怎样一块静地,还是净地更确切些。细雨绵绵,寂寥无声,杂念烦扰随风化雨,局促之所,寥廓、空灵,酥雨轻抚,如陶先生温润鼻息。一千多年前,陶公应该也是在这样的雨里,独步幽思,惊雨珠通透,感翠叶震颤,洞悉了生命的本真,毅然决然开始寻找灵魂之所,在田野荒草中,与风为伴、与水为邻,筑起了自己的精神大厦。
??? 暂避绵绵雨幕,远离滚滚红尘,我搁浅于千年前的“草庐”里。翠松掩映,亭台错落,竹影婆娑、氤氲弥漫,彩廊斑驳,青砖灰暗,质朴近乎简陋、粗率近乎原始,这应是陶先生心仪的吧,还好,千年之后,还有人懂。“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野外罕人事,穷巷寡轮鞅”。有人说,简约是一种境界,张扬着一个人的智慧与品位。事实上,当我们对生命的体验真正达到了一定的层次,我们就会感受到生活中的筒约是一种轻松之美,一种灵动之美。就像“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白日掩荆扉,对酒绝尘想”,随性而为,而不去看着别人怎样活着,轻松、愉悦。这就是陶渊明,“寓形宇内”却能“委心去留”。世人解读隐士,景仰之余难掩“远之”意味,内心不无对失意者不识时务的轻贱,循着陶公足迹一路回溯,从彭泽辞官到归隐田园,过上躬耕、饮酒、作诗的生活,陶氏后裔陶博吾的龙门对言及“弃彭泽微官松翠菊黄琴书而外醉三斗,开田园诗派韵真辞朴千百年来第一人”, 找寻自由的陶公,弃的岂止是微官,得的岂止是田园诗。“请息交以绝游”在常人看来是自命清高的迂腐,“倚南窗以寄傲,审容膝之易安”是穷困潦倒的落魄。“三径就荒,松菊犹存,倚南窗以寄傲,审容膝之易安”,陶公挣脱羁绊,超然世外的决绝与睿智,我辈又能领悟几何?我顿然醒悟,“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怎能是排遣内心的愁绪与慵烦,那是回归自然的超然与欣喜,“人生似幻化,终当归空无”怎能是潦倒落魄的无奈,那是大彻大悟的平静与澹然。
??? 当人们习惯用自己的标准去评判一个人,进而要不惜为此口诛笔伐的时候,自古及今,权力、地位、财富、荣誉,这些社会所公认的价值尺度总在自觉不自觉的左右我们的思维。人们往往会因为公众认同而忽视对问题实质的慎思,扶老携幼呼号前行,走向不可名状的未来。不管人类社会怎样发展,人性异化多么纷繁,能够抚慰人性的东西,几千年来变化几何,人类社会发展的目的应该是尽可能的打破桎梏人类健康成长的枷锁,无论是物质上的还是精神层面的,然而现代社会在尽可能的丰富物质方面东西的时候,人类内心的苦闷与迷茫,似乎并不见少,甚至于在物质层面的努力,在加重着人类内心的痛苦与迷茫,到底是因为人类自身的发展,欲望随之扩展,还是现代人类迷失在人类社会发展的广袤原野。陶公闹中取静,乱中求真,返人生于自然,还质朴于天性,以一粒凡尘,提醒我们,人该怎样活着。
??? 透过傍晚弥漫的雨雾, “清风高洁” 的三层牌坊,孑然矗立,山岗深处,葱茏环抱,隐约看见墓碑默然屹立,暮雨中更显冷清,孤寂中足见超拔。踯躅,幽思,朦胧之处、真幻之间,仿佛看到陶公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
篇六:平生最慕陶渊明
??? 平生慕陶令,五柳品自馨。
??? 神浮遍市井,气定皆山林。
??? 欲学鲲鹏志,怎奈斥鷃心。
??? 非为无益事,何遣有涯身?
??? 陶渊明,名潜,字元亮,号五柳先生,晋朝最伟大的诗人。说到他最著名、最广为人传咏的莫过于那句:“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了。陶公眼见世俗是非混淆,便从此无意混迹于市井,毅然辞官归隐。在南山下,东篱旁,菊丛中,陶公忘却了烦恼,忘却了名利,忘却了尘世。没有了寤寐思服,也就没有了辗转反侧,自然过得是优哉游哉。他在山林之间找到了真趣,找到了自我,找到了大自在。
??? 陶渊明是高人。如果不是高人,怎能写出似“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这样意味深长,耐人寻味的千古佳句呢?陶渊明是逸人。如果不是逸人,怎能脱离世俗,安于贫寒,用心体会山水之乐,并且感受的是如此之深之切呢?陶渊明是神人。如果不是神人,怎能像神仙一般的魂游太清,常作逍遥之游,而又丝毫不被尘世俗物所牵绊呢?
??? 他就是这样一位“高人”、“逸人”、“神人”。
??? 杜甫诗云:“千秋万岁名,寂寞身后事。”陶渊明的确有了“千秋万岁名”,但他的身后事却并不寂寞。只因他是陶渊明,只因他是一位避世的贤者,只因他用如橼大笔向黑暗的社会做了最坚决的斗争,只因他留给后人太多的传奇经历。对他的评说,或褒或贬,或赞成或反对,千百年来争论从未停止过……
??? 我常说,人生而乃方石一块,棱是棱角是角。有的人选择把自己放入河流中,经过了水的不断冲击,他的棱角被日渐磨平,变得无比圆滑;有的人选择一直在岸上待着,虽说经年风吹日晒,他却仍旧棱角分明。很明显,应将陶渊明归入后者。
??? 其实,我对陶公亦是有一个逐步认识、理解、向往的过程的。原来我对陶公所持避世之态度,是否定的,是批判的,是难以理解的。我对男子汉大丈夫的理解和大多数人一样,就是要顶天立地,以天下兴亡为己任。简言之,就是要“出世”。而绝非像陶老夫子一样,躲在深山老林,不食人间烟火,装成个聋子,哑巴,瞎子。去“避世”。后来,我才真正意识到:陶公乃大智慧也!在刚走出家门,接触到亲人以外的人和世界的时候,我总是想着改变,要把一切改变成我心中的理想状态,把自己当做是耶稣式的救世主。渐渐的,我发现,这个世界自有这个世界的法则,不是一人之力就能够改变的。而我更不是什么耶稣,充其量是“一粟”而已,是那沧海里小的难以再小的一粒粟,能激起什么大的波澜来呢?置身于无边的天地间,微末的我,该怎样放言?放言,往往如泥牛入海般了无消息,甚至会招致嘲笑,怨恨;不放言,就表示顺从,有时就要说违心话,办违心事,自己良心会受到谴责。所以经常会感到进退两难,令我不知所措。现实和理想,生存和自我,仿佛生来即为天敌,根本冰炭难以同炉,要是有它就必定没它。这还是在现今这样一个相当文明、发达、文明、自
范文二:试论陶渊明诗中的飞鸟形象
试论陶渊明诗中的“飞鸟”形象
陶渊明生活在社会动荡的东晋刘宋易代之际,素有“田园诗人”之称。他的大部分诗作往往都运用寄托和象征的手法,在他吟咏的如“飞鸟”、“青松”、“孤云”、“秋菊”等自然景物中常常寄寓特殊的含义,使之都不再作为简单的物象进入诗歌,而成为蕴含诗人意绪、心态的意象,从而组合成特殊的诗歌意象系统。其中“飞鸟”这一形象又有别于其他意象,是诗人自我形象的化身,是主体道德情操、人格精神的突出体现。“飞鸟”形象的探讨对我们研究陶渊明的历史时代背景,陶渊明的内心活动和精神世界提供了大量的事实依据。同时,对“飞鸟”形象的探讨能够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陶渊明矛盾、复杂的思想性格,理解陶诗及其隐逸心态,同时也为全面探究魏晋士人心态提供一条线索。
陶渊明一生中始终贯穿着理想与现实的矛盾,既表现为出仕和归隐的反复,也表现为归隐以后内心的苦闷和愤懑。对鸟的吟咏与歌颂贯穿着陶渊明诗歌创作的全部过程,从现存的陶集中写“飞鸟”有14处,大都有比喻或象征的意义。他笔下的“飞鸟”形象陪衬、渲染、烘托着诗人的主观情绪,充分展示了他的内心活动和精神世界,清晰完整地勾勒出诗人的情感轨迹和心灵历程。对于这样一个“于世事也没有遗忘和冷淡”1的隐逸诗人来说,陶渊明的诗歌创作还是与时事紧密相联系的。随着年龄的增长、社会环境的改变,几度出仕和归隐的经历,使陶渊明的思想不断地发生变化,其不同时期诗歌中的“飞鸟”形象也随之发生着微妙的变化。而这种变化也正是诗人复杂情感的形象再现。下面就从陶渊明生活的不同时期着手对陶渊明诗中的“飞鸟”形象试作分析。
一、倦鸟与欢鸟——心怀两端徘徊时期
陶渊明一生中几度沉浮,几度仕隐。他反反复复出仕为官的十三年中(29岁—41岁),始终为自己的出路,即仕与隐的问题所困扰。仕与隐的多重原因揭示了他的心理矛盾,这种矛盾心理在他的诗歌中留有鲜明的印迹,他以“飞鸟”这一意象形象而深刻地表达出自己的思想感情和对人生之路的思考。
陶渊明虽然早年对老庄学说很感兴趣,但受影响最深的还是儒家经世致用的思想。他说:“少年罕人事,游好在六经。”2“猛志逸四海,骞翮思远翥。”3可见他的抱负很大,希望自己将来能“大济苍生”,把社会治理得象尧舜盛世一样。但他生不逢时,陶渊明所处的时代极其腐败,这时期的民族矛盾、阶级矛盾、统治阶级内部矛盾都很尖锐。统治者对分散割据的政治局面听之任之,不思进取,而朝臣们又都为个人利益谋划篡权夺位;在用人制度上,门阀制度盛行,士族阶层把握政权,压制贤能,时代风气不正,虚伪浮华之风盛行,谄上骄下,胡作非为,廉耻扫地;而陶渊明这个刚直汉子追求真率、崇尚自由,再加上他“性刚才拙,与物多忤”4不愿与浊世苟合,不愿为五斗米折腰。这种社会和政治的腐败使陶渊明无法施展自己的政治抱负,因此在他时仕时归的十三年政治颠簸生涯中,充满了矛盾和苦闷。当“治国平天下”的抱负占据他思想上风时,他几度从政,但从政又使他感到疲倦:一方面他不得不为自己的政治理想而四处奔走,一方面又为官场的是是非非而感到“志意多所耻”5。陶渊明生活在内忧外患、祸乱不已的年代之中,在这种人命危浅、朝不保夕的社会里,士子们缺少一种精神依傍,也缺少生命的保障,还何谈实现政治理想~他在长期的官场生涯中,饱尝
了颠沛流离之苦,感到政治之不可为,认识了仁政理想之虚幻性,从而产生了摆脱现有生存方式寻找新生活的想法。因此陶渊明又希望能够归隐故里,去过一种远离尘嚣的安静生活,这在他四十岁时出任镇军将军、徐州刺史刘裕的参军途中所作的诗中有所体现:“望云惭高鸟,临水愧游鱼。”6陶渊明以鸟自喻,鸟儿应当自由自在地生活在林间,飞翔于高空,那么自己也应当返朴归真,回到大自然的怀抱,去过“息交以绝游”7的生活,在大自然中寻求安慰和寄托。在《归去来兮辞》中陶渊明笔下的“飞鸟”是“鸟倦飞而知还”的倦鸟,“鸟倦”——“倦鸟”是被情思化、人格化了的意象,是诗人自我形象的化身。他以鸟代人,以鸟之迟出早归喻自己刚刚出仕又旋即归隐,表达出他立志归隐,不管环境怎样恶劣都要“守旧辙”的坚定决心,同时也伴随着归隐之际的孤寂与苦闷、探求与无奈。
当陶渊明追求“质朴人生”,“个性自由”的思想居于上风时,他又几度归隐。当他归隐时,田园之乐满足了他“质性自然”的个性与志趣,于是他笔下的“飞鸟”也成了“欢鸟”,晋安帝隆安五年(401),陶渊明离桓玄幕府之职返回家乡,这时他以欢鸟的形象热情地歌唱了自己的躬耕生活:“夙晨装吾驾,启涂情已缅。鸟哢欢新节,泠风送余善。”8“鸟”“欢”——“欢鸟”。在作者笔下,鸟即是我,鸟欢即是我欢,我与物相融,全然忘我,乃至无我。在这里神游于物,又神随景迁。作者以不加雕饰的言词,冲淡洒脱的笔触,勾勒了一个悠远宁谧,一派天籁的境界。借欢鸟的意象抒发出自己作为倦鸟归林后的轻松愉快心情。
就这样,想“大济于苍生”而又不愿与浊世苟合,想清高自守却又难舍济世情怀的陶渊明,不断地在矛盾、痛苦的漩涡中辗转,在仕与隐,丑恶的现实与美好的田园生活对比中徘徊,陷入了一心处两端的徘徊境地。在“边雁悲无所,代谢归北乡。”9中,他便以因找不到合适居住处而悲愁的“边雁”自况自己,形象地抒发了自己一心处两端而“两端”皆不是的两难处境。这正是他思想上的矛盾,既对现实不满,又无力变革,并且看不出变革的希望,遂采取了“独善其身”的逃避办法,由此必然获得自甘寂寞、安于现状、洁身自好以至退隐归田的结果。
二、羁鸟归林——田园生活追求时期
陶渊明自二十九岁初仕到义熙元年(405)十一月辞彭泽令归隐,十三年的仕途坎坷,使他不仅饱尝了仕途的痛苦,而且也看透了官场的腐朽,所以在长期的出仕与归隐的思想矛盾与斗争之后,他最终还是选择了归隐的道路,并从此不再出仕。
陶渊明在居田前期其主导思想还是儒家思想。“邦有道则仕,邦无道则卷而怀之”与“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便是儒家思想的集中体现。正如王廷箴先生所说:“陶渊明的一生是为实现?大济苍生?的志愿而奋斗的一生。”10陶渊明从出仕到归田,只是改变了他实现志愿的途径,而没有改变志愿本身,他是以另一种方式,即赋著诗文表达他的理想与追求。因此,陶渊明的归隐只是在“邦无道”的时代和社会中“独善其身”,顺应自然。
归田暂时满足了陶渊明“质性自然”的个性要求,陶渊明四十一岁辞彭泽令归田之初所作的《归去来兮辞》无异于他终生归隐不仕的宣言。这篇辞写归家时的愉快心情和隐居的乐趣,融叙事、写景、抒情为一体。诗中写出了归隐后,陶渊明过着“或植杖而耘耔”“临清流而赋诗”的清淡生活,并以此为乐,以此为本。这位早年怀着“感物愿及时”11的理想而步入社会的陶渊明,在坎坷的仕途上往返颠簸,但政治风云的变幻莫测、腐朽官场的尔虞我诈、世俗社会的污浊混乱,终于逼使他走上了与统治集团相决裂的道路,最后怀着满腔的愤懑不平,又重新回到了那时时令他遐想、留恋的大自然的怀抱。
《归园田居》其一是诗人从彭泽归隐后第二年春天写的,当时诗人四十二岁,这时隐居的决心已定,新的生活安顿下来,诗人对比往事,越发珍惜眼前的一切:
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户庭无尘杂,虚室有余闲。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
开头几句追述往事,不胜懊悔。他把官场视为“尘网”,说自己误落其中,好象羁鸟、池鱼,得不到自由。“开荒南野际”以下转而写归隐之后的生活,好象诗人带着我们在他的田园里参观了一番,他指东道西地向我们一一介绍:田亩、草屋、榆柳、桃李、远村、近烟、狗吠、鸡鸣。这些平平常常的景物,一经诗人点化,都添了无穷情趣。“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一远一近,像一幅素描,极形象地表现了田园的优美宁静。炊烟依依,是那样悠然自得,与诗人的心境完全契合。“狗吠”二句,以动写静,也有很好的艺术效果。最后四句对全诗做了总结,欣喜舒畅之情溢于言表。诗人向来苦于仕宦,而现在自己这只久困于“樊笼”中的“羁鸟”终于得归“旧林”,这自然把诗人与田园生活、农村景物相依相融的怡然自乐之情,借“飞鸟”传神地表达了出来,其喜悦之情不言自见。诗人又在“众鸟欣有托,吾亦爱吾庐”12诗句中,以悠然自得的情怀表达了人各有志,而自己独乐于流览群书的淳朴的田园生活观。能够全面展示陶渊明这一时期悠然心境的诗是《归鸟》:
翼翼归鸟,晨去于林;远之八表,近憩云岑。和风不洽,翻翮求心;顾俦相鸣,景庇清阴。
翼翼归鸟,载翔载飞。虽不怀游,见林情依。遇云颉顽,相鸣而归。遐路诚悠,性爱无遗。
翼翼归鸟,驯林徘徊;岂思天路,欣反旧栖。虽无昔侣,众声每谐。日夕气清,悠然其怀。
翼翼归鸟,戢羽寒条,游不旷林,宿则森标。晨风清兴,好音时交,矰缴奚施,已卷安劳~
陶渊明终于归田了,从形体上、精神上都释然了。找寻到本真诗意生存后的渊明,其笔下的鸟就是这样一种形象。这首专门咏鸟以自况的抒怀咏志诗,抒发了他自己归隐田耕的喜悦情怀和充实而愉快的田居生活。归鸟的一举一动无不与诗人自己的遭遇相一致:归鸟也曾振翅而飞,而且能够“远之八表,近憩云岑”,但随着环境不利于飞鸟生存的方向转化,归鸟只能“翻翮求心”,“岂思天路,欣反旧栖”。去林而返的归鸟正是诗人自我的化身。他最初为了实现自己的豪情壮志而出仕,最终却因“世与我而相违”不得不归隐田园。“虽无昔侣,众声每谐。日夕气清,悠然其怀。”与“栖迟固多娱,淹留岂无成”13,所表达的对人生之路的思考是一致的,即他在内心深处反抗尘俗却并不逃避人生,奉守着热爱生活,积极进取而不流于粗鄙玩世的人生哲学。诗中之鸟,生机盎然、跃动、真纯、无忧无虑,它不必再担心遭罹网罗,也不会在日暮时飘泊无依。它无限深情地依恋着养育它的树林,这是它生命的起点也是最终的归宿。“翼翼归鸟”其实就是陶渊明思想成熟的写照,他终于找到了止泊之处——田园——他生命与精神的依托之所。鸟之于山林,恰如陶渊明之于田园、自然。山林为鸟栖息之巢,田园则为渊明生命与精神的止泊之处。
当然,陶渊明之回归并非是草率、赌气、任性式的选择,而是经过理性的抉择与判断。从中可见其人格涵养的力量。叶嘉莹先生对陶渊明的这一段寻觅的过程,有过诗意的分析:“自
渊明诗中,我们就可以深切地体悟到,他是如何在此黑暗而多歧的世途中,以其所秉持的、注满智慧之油膏的灯火,终于觅得了他所要走的路,而且在心灵上与生活上,都找到了他自己的栖止之所。”14归鸟形象成为诗人超越人生,追求自我价值理想和人格理想的象征体,饱含着诗人全部的情感。对归鸟生命形式的写照,实际上正是他对自我生命形式的思考,肯定“归鸟”也就是肯定自我的选择。
三、孤鸟栖林——生活归宿反思时期
陶渊明在归隐之后,一方面通过长期的劳动,逐步地接近了人民,他的作品在某些方面反映了农民的思想和愿望。另一方面,他对统治者始终抱着不合作的态度。晋末朝廷征他为著作佐郎,不就。宋文帝元嘉三年(426),江州刺史檀道济亲自到他家看望他,这时陶渊明已饿了好几天了,起床都困难了,檀说:“贤者处世,天下无道则隐,有道则至,今子生文明之世,奈何自苦如此,”陶答道:“潜也何敢望贤,志不及也。”15檀赠以粱肉,陶却明麾而去之,从这件事可以看出他的骨气,同时也可以看出他归田后期的生活相当艰苦,虽然能够摒弃浮名,做到“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但“夏日长抱饥,寒夜无被眠”16不能说不是困扰陶渊明的一个实际问题,而这一时期朝廷的征召又被他拒绝了。这一切引起了陶渊明对自己生活道路的再认识。他全面地思索人生,总结自己,决定遵循先师孔子“忧道不忧贫”的遗训,并坚持到底。而且事实上少年的豪壮使他回忆,家境的穷困使他烦恼,衰病的来临使他苦闷,政治的变化使他慨叹。理想抱负的无法实现,陷于乱世,渺无知音的失落和对死亡体验与言说,使他趋于苦闷和孤独,思想上表现得比较消极。随着岁月的流逝,诗人越来越清醒地认识到等待着自己的将是什么,越清醒,这种苦闷、孤独之情就越强烈。晋安帝义熙十三年(417)陶渊明五十三岁时所作的《饮酒二十首》其四中集中体现了这种情感:
栖栖失群鸟,日暮犹独飞。徘徊无定止,夜夜声转悲。厉响思清远,去来何依依。因值孤生松,敛翮遥来归。劲风无荣木,此荫独不衰。托身已得所,千载不相违。
这首诗表面上咏的是失群而终归宿于孤松的“飞鸟”,实际上用以比喻经历了人生坎坎坷坷而终于归隐田园的诗人自己。“失群鸟”的“独飞”喻诗人之独处;“厉响思清远,去来何依依”与“人生无根蒂,飘如陌上尘”17相辉映,喻诗人寻找自己的真正归宿,追问自己人生价值与人格理想时的心理矛盾;“徘徊无定止,夜夜声转悲”喻苦闷侵袭着诗人,使他忍受着漫长无期的煎熬。这里的“飞鸟”形象已不再是鸣叫于林间的欢乐之鸟了,而是寄托了诗人全部的政治苦闷和理想的孤鸟。陶渊明是并不甘心隐居的,他的壮志一直埋藏在心里,并且关心着社会现实,诗里时常流露出对黑暗社会的不满和壮志不得施展的焦灼和悲愤。饮酒、采菊,看似潇洒的生活,只不过是一种自我慰藉,他的内心是很痛苦的。归鸟由“相鸣而归”“众声每谐”18变为“茕茕孑立,形影相吊”,其情态与遭遇正与诗人心灵深处的种种孤独体验达到了“形”与“心”的默契,艺术地再现了陶渊明的凄凉心态和“吾驾不可回”19的坚定决心。
陶渊明始终忧患于自我人生价值无法实现,隐居又得不到世人的理解,这使他处于孤寂、苦闷并试作自我解脱和安慰的不安与凄楚的状态中,孤鸟形象正是在这种状态下诗人那颗不安的灵魂的形象化表现。这种孤独而凄苦的形象在历代不遇文人身上都可以找到,如“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的屈原曾以“鸷鸟”自喻;空有壮志,遭遇坎坷的曹植在“孤雁飞南游,过庭长哀鸣”中寄托情志。陶渊明笔下的孤鸟与前代文人笔下的孤鸟共同构成了怀才不遇,知音难求的不遇文人形象,不仅仅形象地表达了诗人自己的心声和要求,而且还传达出他在所处时代的需求和渴望以及内心的痛苦和煎熬。
陶渊明生活的时代是一个乱世,其社会环境决定了他的审美理想和创作风格。正如十七世纪法国悲剧作家拉辛所说的那样:“社会是一头猛兽,它会踢蹴蹦跳,除非你能用它的语言对它讲话……否则一个人就不能不随波逐流。哲人圣贤也是生活在猛兽群中的人……他们假如不愿意被裂为齑粉,那么他们就只能缄口不言,退居到自己的小天地中,袖手旁观那些被雨淋泥溅的人,而自以能洁身自保为庆幸。”20陶渊明也是一个不得不缄口不言的贤者,而“金刚怒目”式的一面又使他趋向于无限的矛盾和痛苦,这在他的《读山海经》十三首其十中“猛志固常在”就有所体现,诗人咏赞了精卫和刑天至死不屈的顽强意志和斗争精神,同时也抒发了自己空怀报负而无从施展的慷慨不平的心情。因此,他在现实生活中所不能实现的政治理想只能靠诗文的方式“借物引怀以抒之”,以达到渲泄的目的。
综上所述,陶渊明笔下的“飞鸟”形象无论是虚写还是实写,都不是客观的写景材料和仅供人们观赏的景象,而是浸染着主观情感、兴发主体人生多种情绪体验的一种媒介,是一个富有活力的意象,含蓄地展示了他对人生对社会的独特感受与理解,这也是我们研究者打开诗人心扉的一把钥匙。
范文三:元散曲中的陶渊明形象
!""#*%!第.期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学报/0123450678900506:9;3<><>4314<><><><>
元散曲中的陶渊明形象
黄
(北京大学
摘卉中文系,北京%)""’(%要:陶渊明诗中描绘的超逸简淡的田园生活、任真自得的隐逸形象,为历代文士所倾
慕。在元代特殊的时代环境下,“归隐”题材成为元散曲的一大主题,陶渊明也成为元散曲家心
目中理想的隐者形象,并在元散曲中得到丰富而多样的呈现。
关键词:元散曲陶渊明接受
文章编号:()%""’$&’,-!""#".$"-.$"’中图分类号:)!"#*!文献标识码:+
在中国文学史上,陶渊明是一个影响深远的诗人。自唐代起,他就不断受到文人们的倾慕和推重。其辞官归隐、饮酒赏菊、植柳躬耕、抚琴赋诗,无论是思想、诗文还是轶事,在后代文人们心中都成为独特的审美意象———“渊明风流”。他所描绘的超逸、简淡的田园生活,他的遗世独立、任真自得的隐士形象,为历代文士所追慕。钟嵘称之为“隐逸诗人之宗”。陶渊明集的抄本和刻本一再编辑、刊行,广为流传!;谈论陶渊明的诗文、轶事成为一种风尚。这些,我们在唐以后历代文学作品中都能得到充分的印证。至元代,在特殊的时代环境中,文人们遭际坎坷,很多人从济世报国的入世到叹世、愤世,最后走向避世、玩世,“归隐”题材因此成为元散曲的一大主题。出于对隐逸高士的景慕,在表达对隐逸生活的向往时,元散曲家们与陶渊明的心境非常契合。在元散曲中,陶渊明的形象更为超逸,他的诗文、轶事更加频繁地被提及。
据笔者不完全统计,《全元散曲》中共有,(占!在!"余位曲家%"余位元散曲家总数的四分之一)""余首作品(约占现存.中礼赞、吟咏、提及陶渊明。其中通篇吟咏陶-""余首元散曲总数的二十分之一)
渊明的曲子就有二十余首。而元散曲中明引、暗用陶渊明的诗文,如“归去来”、“三径”、“五柳”、“松”、“菊”“桃花源”、“云无心而出岫”、“倦鸟知还”、等意象;吟咏有关陶渊明的故事,如“白衣送酒”、“葛巾漉酒”“不为五斗米折腰”、以及与“白莲社”交往等轶闻;提及陶渊明的名号,如“陶潜”、“陶渊明”、“陶令”、“晋处士”“彭泽令”、“彭泽宰”、“彭泽县”、、“元亮”、“陶元亮”、“靖节先生”、“陶靖节”等称谓的作品更是不胜枚举。本文拟就陶渊明在元散曲中的形象,陶渊明《归去来兮辞》与元散曲的隐逸主题,陶渊明的哲学思想与元散曲的隐逸理想,“酒”“菊”“柳”等意象与元曲家的闲适人生等几个问题谈谈个人意见。
一、陶渊明在元散曲中的形象———智者、隐者、饮者
收稿日期:!""#$"#$!%作者简介:黄卉,女,河北唐山人,北京大学中文系副教授,博士,主要从事古代戏曲、散曲、通俗小说、说唱等古代通俗文%!年生,
学的研究。
均已佚失。梁昭明太子萧统所编《陶渊明集》也佚失了。但萧统所编《文选》选有陶渊明!陶渊明集在梁代以前有八卷本和六卷本,
诗文九篇,《文选》在南北朝、唐、宋影响很大,且一再被传抄、刊刻,对陶渊明的诗文及为人的传播都起到了重要作用。而在宋代陶集的抄本和刻本广泛流行,已知的北宋本有:晁文元家本、宋庠本、思悦本、东林寺本、陈述古本、张相国本、宣和王氏刊本;南宋本有:绍兴本、江州本、曾集本、焦竑藏本、蜀本、汲古阁藏十卷本、韩子仓本、费元甫注本、汤汉注本。据桥川时雄《陶集版本源流考》和郭绍虞《陶集考辨》,现存宋元重要的陶渊明集有:汲古阁藏《陶渊明集》十卷、绍兴本《陶渊明集》十卷、曾集所编《陶渊明文集》二册、汤汉《陶靖节先生诗注》四卷《补注》一卷、李公焕《笺注陶渊明集》十卷。这充分证明了陶渊明受到广泛的爱好,而陶集的编辑、刊行又反过来促进了人们对陶渊明的爱好。(参见袁行霈《陶渊明研究》)
-.万方数据
陶渊明的形象在东晋南北朝、隋唐五代、两宋以至元朝不尽相同。这是因为每个时代都有它特定的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因素,从而形成不同的时代精神、审美趣味。因此,要探讨陶渊明在元散曲中的形象,有必要对东晋南北朝时期、隋唐五代时期、两宋时期陶渊明的形象作一简要回顾,以见陶渊明形象在各个时期的发展演变,从而也可以看出元散曲家对陶渊明认同和接受的选择性和侧重点。陶渊明在东晋南北朝是著名的隐士,而作为独具风格的诗人的陶渊明则不甚为人关注。直到钟嵘的《诗品》称陶渊明为“古今隐逸诗人之宗”,才第一次确立了他在诗歌史上的地位。隋唐五代时期,诗人们推重陶渊明孤高情怀和他的好饮。从盛唐开始,陶渊明的田园诗对山水田园诗人的创作产生深刻影响。两宋时期,陶渊明的人品和诗文都被逐渐推到典范地位上,成为理想人格和理想诗美相统一的作家之一。宋人在推许陶渊明潇洒飘逸、诗酒风雅一面的同时,格外看重他不仕二朝、固穷守节的人格美———“渊明风流”。所以,直到两宋,陶渊明形象和陶诗风格才被统一了起来,从而奠定其在中国诗歌史上独特的地位。
元世祖忽必烈统一中国后,实行了民族等级制度。由于异族统治,文人们传统的“学而优则仕”“学、成文武艺,货于帝王家”观念受到了空前的挑战;更由于科举的废除,使企望由科举而入仕的儒士们沉沦下僚;即使身居高官显位,也因官场的尔虞我诈而战战兢兢。因此,他们或揭露现实的黑暗,抒发壮志难酬的慷慨不平之气;或抨击官场的凶险,阐明远祸全身的激流勇退之情。故在元散曲中,文人们把嬉笑怒骂的情怀挥洒得淋漓尽致,从而形成了元散曲叹世和归隐两大主题的现实和思想基础。特定的社会政治文化背景,促使元代散曲家对理想追求和人生价值作深刻的思考。他们将眼光转向历史,重新审视历代前贤的功绩和命运。这些历史人物中既有成就了一番功业的英雄豪杰如范蠡、李斯、项羽、张良、韩信、严光、曹操、诸葛亮等,也有诗人如司马相如、陶渊明、李白、苏轼等。散曲家们从对历史的思考和对现实的认识中,产生了封建时代文人在仕途失意、人生遭挫折后最易萌发的思想———避世思想,反映在散曲作品中便是否定历史上的功名利禄,指出王侯将相的虚幻无常,说明英雄末路、风波失所为古今皆然。他们赞美那些急流勇退、远祸全身的前贤,叹惋那些功业有成却横遭杀身之祸的历史英雄。因此,陶渊明与范蠡、邵平、张良、严光、陈抟等成为元散曲家们歌颂和嘉许的前贤,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的辞官归隐成为元散曲家最为认同的明智之举,陶渊明诗文中所描绘的田园生活成为元散曲家向往和敬慕的精神家园。尤其陶渊明也曾怀有建功立业、大济苍生的壮志,然而在晋末政治动荡的时期,他知道世事已不可为,才毅然归隐。故其虽然生性恬淡,却同样经历了封建时代知识分子共同的幻想、彷徨和苦闷。而在这一点上陶渊明和元散曲家的心理历程是非常相似的,这也是他受到追慕的主要原因。元人创作的散曲从多个侧面为我们塑造了飘逸拔俗、散诞逍遥的陶渊明形象。
首先,元散曲家们歌颂陶渊明厌恶官场、鄙夷功名、“不为五斗米折腰”的孤高品格,塑造出一个不恋功名、品格高洁的“智者”陶渊明形象:“休官彭泽居闲久,纵清苦爱吾子能守”(王恽[正宫?黑漆弩])“辞;功名则待是非远,守田园是我有见识。闲悠悠无半点为官意,一任驷马高车聘不起”(李致远[中吕?粉蝶儿]《拟渊明》[尾声])“难开眼,;懒折腰,白云不应蒲轮召”(张可久[双调?庆东原]《次马致远先辈韵九篇》)“赋归来竹篱茅舍,;今古陶潜是一绝,为五斗腰肢倦折”(汪元亨[双调?沉醉东风]《归田》)。这与元曲家通过对黑暗的现实认识与揭露、对历史上英雄豪杰命运的思索得出的“功成身退”的历史教训相映衬,因此,愤激之声格外响亮。
陶渊明自不合时。采菊东篱,为赋新诗。独对南山,泛秋香有酒盈卮。一个小颗颗彭泽县
儿,五斗米懒折腰肢。乐以琴诗,畅会寻思。万古流传,赋归去来辞。
———盍志学[双调?蟾宫曲]
晋时陶元亮,自负经济才,耻为彭泽一县宰。栽,绕篱**开。传千载,赋一篇归去来。
———吴弘道[南吕?金字经]
无论是“懒折腰肢”,还是“耻为彭泽一县宰”,都饱含着元散曲家浓厚的愤世之情;而“万古流传,赋归去来辞”“传千载,、赋一篇归去来”是对陶渊明辞官归去的明智之举的由衷赞叹。这和元散曲家常常感叹的文种、韩信、李斯等历史上不能远祸全身的英雄豪杰成鲜明对照。
万方数据 "!
其次,礼赞陶渊明安居田园、超逸简淡的隐者生活,将其描绘成一位徜徉在青山绿水幽美环境中的“隐者”“满目黄花衰草,:一川红叶飘飘。赏菊陶潜,散诞逍遥”(刘秉忠[双调?蟾宫曲]);“草堂空,柴门闭。放闲柳枝,伴老山妻”(张可久[中吕?普天乐]《次韵归去来》);“莺花新伴等,鹅鸭旧比邻,怕称呼陶令尹”(张可久[中吕?朱履曲]《归兴》)。这些曲子充分表达了元代散曲家对社会现实不满、对沉郁下僚无法实现大济苍生的政治理想和抱负时,萌发出的强烈的避世思想和对田园生活的美好憧憬:
羡柴桑处士高哉!绿柳新栽,**初开。稚子牵衣,山妻举案,喜动蒿莱。审容膝清幽故
宅,信怡颜潇洒书斋。隔断尘埃,五斗微官,一笑归来。———鲜于必仁[双调?折桂令]《晋处士》
绿柳倚门栽,金菊映篱开。爱的是流水清如玉,那里想侯门深似海。幽哉,袖拂白云外;彭
泽,清闲归去来。
洒,笑的开怀。
再次,歌颂陶渊明的诗酒风流,塑造出一个以酒释怀、适意逍遥的“饮者”陶渊明形象:“恁觑见三径边,渊明醉倒”(马致远[双调?拨不断]《无题》)“渊明赏菊在东篱下,;终日饮流霞”(贯云石[仙吕?村里迓鼓]《隐逸》)“谁,;似他能见机。醺醺醉,免人谈是非”(张可久[南吕?金字经]《乐闲》)“若论到机深祸亦;
深,却不是渊明好饮”(曹德[双调?沉醉东风]《村居》)。这同样揭示元散曲家面对现实的黑暗、传统入仕道路断裂的无奈。他们在酒中忘忧,进而获得自得自足的“意足神全”的境界:
渊明篱下饮菊杯,全不想彭泽。每日醺醺沉醉,无是非快活了便宜。
———无名氏[双调?一锭银]
以酒忘忧、借酒释怀,在醉乡中求得内心的宁静和愉悦,这本是元散曲家们所期盼的。然而我们从这些散曲中感受到的,却很少陶渊明式的淡泊和宁静,更多的是愤激和无奈。
虽然,在吟咏、礼赞、提及陶渊明的散曲中,由于作家个人经历、风格的差异,其笔下的陶渊明形象也呈现出不同的风采:有的侧重在诗酒风流:“渊明赏菊花在东篱下,终日饮流霞”(贯云石[仙吕?村里迓鼓])“葛巾漉酒是吾愿,,富贵由天,与渊明和一篇,君休羡”(景元启[双调?殿前欢]《自乐》);有的侧重在感慨富贵功名虚幻:“官品极,到底成何济。归,学取他渊明醉”(关汉卿[双调?碧玉箫]);有的重在歌颂田园生活的惬意自得:“怎如俺五柳庄逍遥散诞”(张养浩[双调?沽美酒带太平令]),“秋色南山独相对,傲西风菊绽东篱”(滕斌[中吕?普天乐])。总体看来,大致是集智者、隐者、饮者于一身的旷达散诞形象。而我们知道,陶渊明的一生并不是只有简约淡远的田园生活,他也曾几次出仕,也曾有“猛志逸四海,骞翮思远翥”和“刑天舞干戚,猛志固常在”的雄心大志(陶渊明《杂诗十二首》《读山海经十三首》、),但是在元散曲中我们却看不到他那金刚怒目式的一面,呈现在我们眼前的陶渊明是一位明智、旷达、率真、淡泊的智者和隐士,是位潇洒、适意、率性、悠然的饮者和诗人。尽管元散曲家在作品中凸现的生活意象不同,却从各个层面反映了元代散曲家对官场的憎恶,对回归田园的憧憬,而这些无一不浸透着元代散曲家对现实的认识和对人生的思索,也为我们塑造了一系列意象相近而又各具风采的陶渊明形象。
二、陶渊明《归去来兮辞》与元散曲的隐逸主题
陶渊明的《归去来兮辞》,叙写的是诗人辞官归田的心情和乐趣。陶渊明从二十九岁初仕到这次归田,十三年间断断续续做了一些小官。这次归田后他再也没有涉足官场。因此,也有人把他的这篇《归去来兮辞》称作他终生不仕的“宣言”。陶渊明出仕及归隐的原因,沈约在《宋书?隐逸传》中认为其归隐意在反对刘裕篡晋,为典午王朝之忠臣,因为他的曾祖父是“晋世宰辅”陶侃。颜延之说是“母老子幼,就养勤匮”(《陶征士谏》)。陶渊明自己的解释则是,他任彭泽县令后,“及少日,眷然有归欤之情。何则?质性自然,非矫厉所得;饥冻虽切,违己交病。尝从人事,皆口腹自役。于是怅然慷慨,深愧平生之志。犹望一稔,当敛裳宵逝。寻程氏妹丧于武昌,情在骏奔,自免去职。仲秋至冬,在官八十余日。”萧统《陶渊明传》载:“岁终,会郡遣都邮至县,吏请曰:‘应束带见之。’渊明叹曰:‘我岂能为五斗米折腰向乡里小儿!’即日解绶去职,赋《归去来》。”
万方数据 "!———无名氏[双调?雁儿落过得胜令]曲子塑造的是在超越清幽的环境中,过着宁静淡泊生活的“隐者”陶渊明形象。他的“一笑归来”,来的潇
隐士陶渊明,无论在魏晋南北朝、隋唐五代还是两宋,都得到了文人们的大力褒扬,但对陶渊明“归去来”这一行为不遗余力的给予礼赞和认同,元散曲作家们堪称为最。歌颂隐逸生活是元散曲的一大主题,也是元散曲的突出特色。元代散曲家面对着出仕与退隐,内心也充满着痛苦的抉择;一方面是“学成文武艺,货于帝王家”的传统观念,另一方面是残酷的社会现实。凡此种种,使元散曲家不满现实,恐惧厌倦官场,憧憬隐逸生活。他们在仕与隐的抉择中苦苦挣扎时,往往以古贤陶渊明作为同调和精神支柱,把陶渊明的回归自然所塑造的田园生活作为他们的精神家园。
元散曲中,吟咏陶渊明辞官归隐故事、以“归去来”作为曲子的主旨可以说是歌颂归隐散曲的最强音。只曲小令不计,仅用联章小令就有无名氏的[双调?庆宣和]十一首、李伯瞻的[双调?殿前欢]三首、马致远的[南吕?四块玉]四首、滕斌的[中吕?普天乐]十一首、赵显宏的[双调?殿前欢]四首,而汪元亨的百首归田小令中更是多处吟咏陶渊明。在以隐逸为主题的诗文中,陶渊明和他的《归去来兮辞》是对元散曲家影响最大的人和作品。元散曲家赞颂陶渊明的辞官归隐:“从此便休官,已落渊明后”(薛昂夫[双调?庆东原]《自笑》)“怕人嫌,;休官归去效陶潜”(张可久[双调?殿前欢]《归山》)“愿学陶渊明,;卸印归三径”(无名氏[中吕?齐天乐过红衫儿]《幽居》)。
其实,陶渊明对官场的感受及其归隐的生活与元曲家是有一定的差异的。在陶渊明笔下,多的是对官场的厌倦和对政局的失望。他五次出仕,深深感受到仕宦生涯对人的拘束和牵制,所以陶渊明的归隐首先是摆脱功名的羁绊和仕宦的拘牵,返归一个自然的我。他说“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归园田居》)。而元曲家对官场的认识和感受已经不是拘束和牵制,不是失望和无奈,而是对其黑暗的憎恶与对其凶险的恐惧。他们把官场看成是非之地、险恶之所,“黄金带缠着忧患,紫罗褴裹着祸端”(张养浩[双调?雁儿落兼得胜令])、“如今凌烟阁一层一个鬼门关,长安道一步一个连云栈”(查德清[仙吕?寄生草])。他们中的大多数人对仕途还是企望甚至热衷的,但是元代前期的废除科举,使知识分子失去了唐宋时代寒士一朝及第而平步青云的机会,只能沉郁下僚,成为卑微、不振的潦倒文人。对他们来讲,求功名是十分艰难的,张可久在[双调?殿前欢]中说:“望长安,前途渺渺鬓斑斑,南来北往随征雁,行路艰难”;薛昂夫更有“大江东去,长安西去,为功名走遍天涯路”([中吕?山坡羊])的感慨;陈草庵则在他的[中吕?山坡羊]中说:“晨鸡初叫,昏鸦争噪,那个不去红尘闹。路遥遥,水迢迢,功名尽在长安道。今日少年明日老。山,依旧好;人,憔悴了。”元散曲家笔下追逐名利者又是丑恶的,马致远在套曲[双调?夜行船]《秋思》中描绘着:“争名利何年是彻?看密匝匝蚁排兵,乱纷纷蜂酿蜜,急攘攘蝇争血。”元代散曲作家对官场的描写最突出的莫过于官场的凶险了。实际上,官场的尔虞我诈、权势的互相倾轧在历朝历代都是一样,不唯元代如此。但是,任何朝代的文学作品对官场的险恶的描写都没有元散曲这般数量众多,这般直露,这般淋漓尽致,也没有元散曲中有如此多的作家都参与了倾诉。究其原因,其一,是由于元代社会各种矛盾都比较尖锐,元散曲家置身于社会底层,对此感受尤为深切。其二,元代官吏没有俸禄,官员们只好靠搜刮下属和百姓来维持开销与享乐。这就使得元代官场更加黑暗,官吏更加昏庸、贪婪。其三,由于元代统治者较前后各朝疏于思想钳制,未见有文字祸,曲家敢于直斥当时官场和社会黑暗。其四,散曲这种雅俗共赏的形式,更适合曲家一泻无余的嬉笑怒骂的感情抒发。因此,曾于宦海沉浮的元散曲家,将他们对官场的切身感受告诫人们:“险也啊拜将台”(乔吉[南吕?玉交枝]);“竞功名有如车下坡,惊险谁参破。昨日玉堂臣,今日遭残祸”(贯云石[双调?清江引]);“官极将相位双兼,险,险,险”(曾瑞[中吕?醉东风])。元代散曲家,像其他朝代的文人一样,都是以入世为起点的,而面对着现实的黑暗、贤愚的颠倒、竞功名的艰难、居官的危险,他们唱出的是愤世嫉俗的悲歌,采取的对策又大都是避世与玩世。从入世到愤世、避世、玩世,这一心理历程饱含了元曲家对人生的深入思索和痛苦的抉择。虽然元散曲家们与陶渊明对官场的认识不尽相同,得出的结论却是相同的:归隐田园。
三、陶渊明的哲学思想与元散曲的隐逸理想
陶渊明是风格独特的诗人,是品性高洁的隐士,还是睿智通达的哲人。他对人生真谛的思索,以及与之相联系表现在其诗文中的对功名、生死、自然等态度,对后世文人产生了不可忽视的影响。陈寅恪
万方数据 "!
在《陶渊明之思想与清谈之关系》一文中说:“渊明之思想为承袭魏、晋清谈演变之结果及依据其家世信仰道教之自然说而创改之新自然说。惟其为主自然说者,故非名教说并以自然与名教不相同。……推其造诣所极,殆与千年后之道教采取禅宗学说以改进其教义者,颇有近似之处。然则就其旧义革新,‘孤明先发’而论,实为吾国中古时代之大思想家,岂仅文学品节居古今之第一流,为世所共知者而已哉!”诚如陈寅恪所称,陶渊明不仅文学、品节卓越,而且为中古时代之大思想家。他的思想都体现在他的诗文里。这些诗文看似信手拈来,平淡自然,却处处透露出他对人生独特的思考。在他的诗文里蕴涵的哲理有对自然的诠解、生死的态度;也有对品格的追求、生活的感受。元曲家对他的认同、赞誉,渗透着元曲家对社会的认识和对人生的感悟。
陶渊明的思想对元散曲家的影响,充分体现在对自然、田园的回归,其反映在元散曲中,即是对陶渊明回归田园的推许,对隐逸志向的抒写,对隐逸生活的闲在自由、隐居环境的清幽自然的描绘。陶渊明的回归自然是回归山林田园,回到远离城市、远离世俗、远离官场的农村,去过躬耕自给的生活。因此他“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归园田居》)、“晨出肆微勤,日入负耒还”(《庚戌岁九月中于西田获早稻》),以一种超然悠然的心境,甘愿去过一种安贫守贱的生活,一种物质上虽然贫困但精神上却非常富有的隐士生活。陶渊明诗文中呈现的田园生活的内容,如“三径”、“松菊”、“酒”、“孤云”、“知还倦鸟”、“琴书”等等,都成为了元散曲家们笔下田园隐居生活的表征。一方面,元散曲家们抒写摆脱了功名束缚后任情适意的生活,写这种生活里身心的放松和自由:“石帆山下吾庐,秋水纶竿,落日巾车。长啸归欤,梅惊花谢,柳笑眉舒”(张可久[双调?折桂令]《幽居次韵》),“喜归休,中年后。放怀诗酒,到处追游”(张养浩[中吕?普天乐]《秋日》);另一方面,元散曲家们尽情地描绘隐居生活内容和隐居环境:
小径幽,茅檐僻。秋色南山独相对,傲西风菊绽东篱。疏林鸟栖,残霞散绮,归去来兮。
———滕斌[中吕?普天乐]
去来兮,桃花流水鳜鱼肥。山蔬野菜偏滋味,旋泼新醅。
———赵显宏[双调?殿前欢]《闲居》
幽美清新的生活环境,自由舒适的心境,使散曲作家们沉迷于对自然的赞颂之中。这些隐逸主题的作品对山水田园的大量描绘,塑造了一个与官场、世俗、城市形成鲜明对比的令人神往的隐居地,形成了继唐代之后赞颂山水田园的山水田园诗的高峰。元散曲家们步陶渊明的后尘,唱着“归去来”,在抒发回归田园志向时找到了和陶渊明精神上的契合。这使他们对山水田园、田园生活因充满憧憬而不遗余力的吟咏、歌唱。但是,元散曲家对隐居生活的理解与陶渊明是很有差异的。陶渊明的回归田园是主动的,是要摆脱官场对其身心的束缚,是对一种简单朴素而又直率任情的生活方式的真诚追求。陶渊明一直把儒家的固穷守节、安贫乐道奉作一生的道德信条,并曾在诗文中反复吟咏!。而元散曲家尚未达到陶渊明的简约淡远的层面。首先,他们大多数人高唱隐居的动因是仕进无门,是经世济民抱负不得施展、仕途偃蹇沉郁下僚处境下的无奈;其次,元散曲家们虽然歌颂隐居生活,但其描绘的隐居生活内容不是陶渊明式的清贫躬耕,而只是作为优游闲适的田园隐居生活的欣赏者。因此,虽则大多数的元散曲家都有歌颂田园隐居生活的作品,但真正效仿陶渊明辞官隐居的并不多。陶渊明的田园生活物质上虽然贫困,但精神上却是富有的,心态是悠然超然的;而元散曲作家的心境却不那么轻松,他们还不能摆脱官场、世俗社会的精神负担,唱隐遁山林不过是不得已的愤激和无奈,他们的归隐散曲中带着抹不掉的愤世嫉俗情绪。
元散曲家仰慕历史上能够激流勇退、远祸全身的前贤。他们赞颂陶渊明,也赞颂其他古代隐者、贤人。范蠡、邵平、张良、严光、陈抟等都是常常出现在元曲家笔下令他们敬慕的隐者。他们有的功成身退、远祸全身;有的笑傲江湖、无心仕宦。元散曲家对范蠡的归湖与致富、邵平的挂冠与种瓜、张良的辞
“高操非所攀,谬得固穷节”(《癸卯岁十二月中作与从弟敬远》);“不赖固穷节,百世当谁传”(《饮酒二十》之二);!陶渊明有诗句:
“宁固穷以寄意,不委曲而累己”(《感士不遇赋》)。
"!万方数据
在《陶渊明之思想与清谈之关系》一文中说:“渊明之思想为承袭魏、晋清谈演变之结果及依据其家世信仰道教之自然说而创改之新自然说。惟其为主自然说者,故非名教说并以自然与名教不相同。……推其造诣所极,殆与千年后之道教采取禅宗学说以改进其教义者,颇有近似之处。然则就其旧义革新,‘孤明先发’而论,实为吾国中古时代之大思想家,岂仅文学品节居古今之第一流,为世所共知者而已哉!”诚如陈寅恪所称,陶渊明不仅文学、品节卓越,而且为中古时代之大思想家。他的思想都体现在他的诗文里。这些诗文看似信手拈来,平淡自然,却处处透露出他对人生独特的思考。在他的诗文里蕴涵的哲理有对自然的诠解、生死的态度;也有对品格的追求、生活的感受。元曲家对他的认同、赞誉,渗透着元曲家对社会的认识和对人生的感悟。
陶渊明的思想对元散曲家的影响,充分体现在对自然、田园的回归,其反映在元散曲中,即是对陶渊明回归田园的推许,对隐逸志向的抒写,对隐逸生活的闲在自由、隐居环境的清幽自然的描绘。陶渊明的回归自然是回归山林田园,回到远离城市、远离世俗、远离官场的农村,去过躬耕自给的生活。因此他“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归园田居》)、“晨出肆微勤,日入负耒还”(《庚戌岁九月中于西田获早稻》),以一种超然悠然的心境,甘愿去过一种安贫守贱的生活,一种物质上虽然贫困但精神上却非常富有的隐士生活。陶渊明诗文中呈现的田园生活的内容,如“三径”、“松菊”、“酒”、“孤云”、“知还倦鸟”、“琴书”等等,都成为了元散曲家们笔下田园隐居生活的表征。一方面,元散曲家们抒写摆脱了功名束缚后任情适意的生活,写这种生活里身心的放松和自由:“石帆山下吾庐,秋水纶竿,落日巾车。长啸归欤,梅惊花谢,柳笑眉舒”(张可久[双调?折桂令]《幽居次韵》),“喜归休,中年后。放怀诗酒,到处追游”(张养浩[中吕?普天乐]《秋日》);另一方面,元散曲家们尽情地描绘隐居生活内容和隐居环境:
小径幽,茅檐僻。秋色南山独相对,傲西风菊绽东篱。疏林鸟栖,残霞散绮,归去来兮。
———滕斌[中吕?普天乐]
去来兮,桃花流水鳜鱼肥。山蔬野菜偏滋味,旋泼新醅。
———赵显宏[双调?殿前欢]《闲居》
幽美清新的生活环境,自由舒适的心境,使散曲作家们沉迷于对自然的赞颂之中。这些隐逸主题的作品对山水田园的大量描绘,塑造了一个与官场、世俗、城市形成鲜明对比的令人神往的隐居地,形成了继唐代之后赞颂山水田园的山水田园诗的高峰。元散曲家们步陶渊明的后尘,唱着“归去来”,在抒发回归田园志向时找到了和陶渊明精神上的契合。这使他们对山水田园、田园生活因充满憧憬而不遗余力的吟咏、歌唱。但是,元散曲家对隐居生活的理解与陶渊明是很有差异的。陶渊明的回归田园是主动的,是要摆脱官场对其身心的束缚,是对一种简单朴素而又直率任情的生活方式的真诚追求。陶渊明一直把儒家的固穷守节、安贫乐道奉作一生的道德信条,并曾在诗文中反复吟咏!。而元散曲家尚未达到陶渊明的简约淡远的层面。首先,他们大多数人高唱隐居的动因是仕进无门,是经世济民抱负不得施展、仕途偃蹇沉郁下僚处境下的无奈;其次,元散曲家们虽然歌颂隐居生活,但其描绘的隐居生活内容不是陶渊明式的清贫躬耕,而只是作为优游闲适的田园隐居生活的欣赏者。因此,虽则大多数的元散曲家都有歌颂田园隐居生活的作品,但真正效仿陶渊明辞官隐居的并不多。陶渊明的田园生活物质上虽然贫困,但精神上却是富有的,心态是悠然超然的;而元散曲作家的心境却不那么轻松,他们还不能摆脱官场、世俗社会的精神负担,唱隐遁山林不过是不得已的愤激和无奈,他们的归隐散曲中带着抹不掉的愤世嫉俗情绪。
元散曲家仰慕历史上能够激流勇退、远祸全身的前贤。他们赞颂陶渊明,也赞颂其他古代隐者、贤人。范蠡、邵平、张良、严光、陈抟等都是常常出现在元曲家笔下令他们敬慕的隐者。他们有的功成身退、远祸全身;有的笑傲江湖、无心仕宦。元散曲家对范蠡的归湖与致富、邵平的挂冠与种瓜、张良的辞
“高操非所攀,谬得固穷节”(《癸卯岁十二月中作与从弟敬远》);“不赖固穷节,百世当谁传”(《饮酒二十》之二);!陶渊明有诗句:
“宁固穷以寄意,不委曲而累己”(《感士不遇赋》)。
"!万方数据
汉与学仙、严光的拒仕与垂钓、陈抟的善卜与嗜睡也是尽情歌颂的。但是,他们都还不能算是元散曲家心目中的理想隐士。他们的隐逸生活与元代文人的隐逸志向、理想尚有一定的距离。元代散曲家们心中理想的隐士应是道家思想和儒家气节的统一者。元散曲家们理想的隐逸生活是既保持着孤高的节操,又充满了清雅内涵的文人雅士的生活。而从范蠡、邵平、张良、严光、陈抟等前贤的隐居生活内涵来看,与风流雅士的生活距离颇远。因为从严格意义上说,他们都不是文人;他们虽都品性高洁,潇洒出尘,却少了些文人风采;他们的隐居生活也缺乏文人雅士的气韵。陶渊明则与范蠡、邵平、张良、严光、陈抟等不同,他不仅仅是隐者,还是诗人;他的隐逸生活带着浓厚的文人气息。他不仅在辞官归田时表现出高尚的气节;还在作文赋诗中显示出卓越的才华;更加上他饮酒、赏菊、种柳、抚琴等闲情逸趣;他还有稚子山妻为伴,与亲友农人作邻……陶渊明的隐逸生活自然而温馨、淡泊又超逸,其中包含着深厚的思想文化底蕴。因此,陶渊明适意丰富的田园隐居才是元代文人理想的隐逸生活。
四、“酒”“菊”“柳”与元散曲家的闲适人生
在元代散曲中,对陶渊明的赞颂总是伴随着“酒”、“菊”、“柳”。它们成了隐者陶渊明田园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并与陶渊明诗文、陶渊明轶事组成内涵一致的审美意象。在元散曲家吟咏、赞颂陶渊明的作品中,“酒”是隐者旷放的媒介,“菊”是隐者孤高的象征,“柳”是隐者闲逸的环境。在隐者陶渊明的田园中,“酒”“菊”、“柳”、不可或缺。
“酒”———隐者旷放的媒介
萧统在《陶渊明集序》中曾揭示陶渊明饮酒的精神内涵,以为“有疑陶渊明诗篇篇有酒。吾观其意不在酒,亦寄酒为迹者也。”说陶诗篇篇有酒,依据当然是陶渊明在他的诗文中多次写到他的饮酒。陶渊明现存的作品中,明确标明饮酒的诗就有《饮酒》诗二十首,此外还有《述酒》《止酒》、《连雨独饮》、等诗。至于题目无酒,而内容涉及饮酒的则比比皆是。陶渊明爱酒,他在《饮酒》组诗序中说:“余闲居寡欢,兼比夜已长,偶有名酒,无夕不饮,顾影独尽,忽焉复醉。既醉之后,辄题数句自娱,纸墨遂多。辞无诠次,聊命故人书之,以为欢笑尔。”所以,他的轶事中就有“白衣送酒”“葛巾漉酒”、等为后世文人所称道的典故。江州刺史王弘与陶渊明的相交,酒扮演了至关重要的角色!。颜延之也是陶渊明的酒知己。《宋书?陶渊明传》说宋少帝景平二年(,被贬为始安郡太守的颜延之经过浔阳时,“日日造潜,每往必酣饮!"!年)
致醉。临去,留二万钱与潜,潜悉送酒家,稍就取酒”。在一向被人认为是陶渊明自况的《五柳先生传》中,陶渊明说:“五柳先生性嗜酒,家贫不能常得,亲旧知其如此,或置酒而招之。造饮辄尽,期在必醉。既醉而退,曾不吝情去留。”观其诗文,陶渊明的饮酒目的不外两个:一是忘忧。他说:“泛此忘忧物,远我遗世情”(《饮酒》二十首之七);“中觞纵遥情,忘彼千载忧”(《游斜川》)。再一是浑然自适的意足,因为“悠悠迷所留,酒中有深味”(《饮酒》二十首之十三)。
元代散曲家们一方面继承了陶渊明饮酒销愁、从饮酒中获得自得自足的传统,另一方面在吟咏陶渊明时和酒紧紧地联系起来。陶渊明有“舂秫作美酒,酒熟吾自斟”(《和郭主簿》),“得欢当作乐,斗酒聚比邻”(《杂诗》之一)诗句,元散曲家就有“不如常醉酒垆边,是非潜,终日乐尧年”(马致远[中吕?喜春来])“邀邻翁为伴,,使家童过盏,直吃的老瓦盆干”(关汉卿[南吕?四块玉]《闲适》)。元散曲家对陶渊明的“饮酒”与“醉酒”都给予认同,是与他们对现实黑暗的抨击、对历史人生的思考而萌发的避世思想分不开的。
羞将宝剑看,醉把瑶琴枕,没三杯著甚消任。若论到机深祸亦深,却不是渊明好饮。
———曹德[双调?沉醉东风]《村居》
长醉后方何碍,不醒时有甚思。糟腌两个功名字,醅淹千古兴亡事,曲埋万丈虹霓志。不
达时皆笑屈原非,但知音尽说陶潜是。———白朴[仙吕?寄生草]《饮》《宋书?陶渊明传》记载:“义熙末,征著作佐郎,不就。江州刺史王弘欲识之,不能致也。潜尝往庐山,弘令潜故人庞通之赉酒!据
具,于半道栗里要之。潜有脚疾,使一门生二儿舆篮舆,既至,欣然便共饮酌,俄顷弘至,亦无忤也。……尝九月九日无酒,出宅边菊丛中坐久,值弘送酒至,即便就酌,醉而后归。”
万方数据 $#
元散曲中,对陶渊明饮酒、醉酒的吟咏与赞颂,是对他能抛弃功名、不事王侯、过任真自得生活并得以善终人生选择的肯定。在古代,酒被称作“忘忧物”“销忧药”、“钓诗钩”、“扫愁帚”、“祛愁使者”、“养生主”、
等等。因此,酒是隐居生活中不能缺少的东西,是忘却官场、世俗社会、城市生活的最好的媒介,是山水田园清幽、闲适、自在生活的最佳的伴侣。
“菊”———隐者孤高的象征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
夕佳,飞鸟相与还。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这是陶渊明《饮酒》诗二十首之五,是对后代影响巨大的名篇。陶渊明爱菊,菊花亦因陶渊明而被赋予隐士精神,菊的品格衬托出陶渊明崇尚自然、不为五斗米折腰的气节。陶渊明和菊,已经融为一体,菊是陶渊明的化身,陶渊明是菊的灵魂。陶渊明“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诗句,陶渊明“尝九月九日无酒,出宅边菊丛中坐久,值弘送酒至,即便就酌,醉而后归”的典故,已经深入人心。自唐代开始,诗人们每吟咏秋天的景色,尤其是九月九日重阳佳节赏菊,都会引用陶渊明的典故。元代散曲作家们更是倾注了全身心的才情赞颂陶渊明、赞颂菊。马致远在他的套曲[双调?夜行船]《秋思》中说:“爱秋来时那些:和露摘黄花,带霜烹紫蟹,煮酒烧红叶。”而下面的曲子则更具体地绘出陶渊明带给后代文人秋令时节的感怀:
梧桐一叶初凋,菊绽东篱,佳节登高。金风飒飒,寒雁呀呀,促织叨叨。满目黄花衰草,一
川红叶飘飘。赏菊陶潜,散诞逍遥。
诗人赞美的对象和追慕的楷模。
“柳”———隐者闲逸的环境
陶渊明的诗文中,对元散曲家影响至深的,除了《归去来兮辞》和饮酒诗外,就是他的《五柳先生传》了。文中塑造了一位安贫乐道、抱朴守真、“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性格率真的五柳先生形象。萧统《陶渊明传》说陶渊明尝著《五柳先生传》以自况。五柳先生因宅边有五株柳树而得号,陶渊明则是“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归园田居》五首之一)。如果说陶渊明诗文中的菊和松启迪人坚韧的情操话,那柳留给人的是惬意的绿荫。所以,在后代文人的心中,五柳先生即是任情自得的高士;“五柳庄”便是清幽闲适的安乐窝。在这样清新自然的环境里,即使是“环堵萧然,不蔽风日;短褐穿结,箪瓢屡空”,也会“宴如也”。而这种忘怀得失的心态,正是陶渊明安贫乐道的乐观精神的最好体现。隐士们以渔樵耕读、琴棋书画作为他们隐逸生活的内容和适意人生的手段。陶渊明一方面“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归园田居》五首之三);另一方面“息交游闲业,卧起弄书琴”(《和郭主簿》二首之一)。他的诗文创作常常是“既醉之后,辄题数句自娱……命故人书之,以为欢笑尔”(《饮酒序》)。陶渊明的诗文非为功利而作,只是他田园生活的一部分。因此,他的生活因创作而丰富,他的创作又因了简淡幽美的田园生活而独具魅力。元散曲家们对五柳庄适意逍遥的生活充满了向往:
五柳绕庄菊满篱,自谓羲皇世。三径可怡颜,一榻堪容膝,寻一个稳便处闲坐地。
———王仲元[双调?江水儿]《叹世》
元散曲家把“五柳”“五柳庄”、与先贤陶渊明的隐居生活联系在一起。陶渊明是他们最崇敬的隐士,陶渊明在《五柳先生传》中所描绘的五柳庄是他们永远的精神家园。
陶渊明的隐逸生活中“酒”“菊”、“柳”、等审美意象,让元散曲家们对世外桃源般的山水田园无限憧憬。自盛唐山水田园诗人们创造了成就辉煌的诗歌后,山水田园被赋予了一种与世俗社会、城市、官场等相对立的自然精神。在这种精神主导下,盛唐诗人的山水田园诗简淡悠远,成就斐然。中唐以后,韦应物、白居易等诗人将蕴涵着山水田园精神的平淡自然的诗风,渗透到所有诗歌乃至人生追求,从而形成一种“适意”的精神境界。这种既有山水田园、诗酒琴书,也要声色犬马的适意人生,和由入世、愤世而
万方数据 "!———刘秉忠[双调?蟾宫曲]一种花成为一个诗人的象征,成为其品格的标志,这是非常了不起的。陶渊明与菊的佳话,也成为后代
避世、玩世的元散曲家一拍即合。元散曲中,以“闲适”、“乐闲”、“隐逸”、“乐道”、“自适”、“道情”、“归兴”“、知足”等为题的归隐乐闲作品比比皆是。其中,既有规劝世人的曲子:“知荣知辱牢缄口,谁是谁非暗点头。诗书丛里且淹留。闲袖手,贫煞也风流”(白朴[中吕?阳春曲]《知几》);也有自适的篇章:“意马收,心猿锁,跳出红尘恶风波。槐荫午梦谁惊破?离了利名场,钻入安乐窝,闲快活!”元散曲家们的“适意人生”,有的是追随他们景仰的先贤陶渊明,离开官场、城市、尘嚣去隐居:“白云深处青山下,茅庵草舍无冬夏。闲来几句渔樵话,困来一枕葫芦架。您省的也么哥,您省的也么哥,煞强如风波千丈担惊怕。”(邓玉宾[正宫?叨叨令]《道情》)还有的散曲家的“适意人生”,置身于风月场,并以此来表达他们对命运的抗争。他们唱着:“我是个普天下郎君领袖,盖世界浪子班头。愿朱颜不改常依旧:花中消遣,酒内忘忧”(关汉卿[南吕?一枝花]《不伏老》)“世事饱谙多,;二十年漂泊生涯,天公放我平生假。剪裁冰雪,追陪风月,管领莺花”(马致远[大石调?青杏子]《悟迷》)“;不应举江湖状元,不思凡风月神仙”(乔吉[双调?折桂令]《自述》)。所以,元散曲家虽然追慕陶渊明的隐士品格和平淡自适的田园生活,但大多数散曲家的“适意人生”是做不到“固穷守节”的。
参考文献:
[]王瑶"陶渊明集[#]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
[]陶渊明研究资料编[#]北京:中华书局,’"!$(’"
[]许逸民校辑"陶渊明年谱[#]北京:中华书局,)"!$*("
[]隋树森"全文散曲[#]北京:中华书局,+"!$(+"
责任编辑:宏玲
!"#$%()!&(*+&,%-,-,*+&,.#0&’’/
,-./-10,
:12340&5423451647.6189:.55;/.86148=474599>1/9/6341@.49:.347@16=3951A4;1/.81@54<>
’./;845:B8.618:14;1;551C51:41/6342.9D-./@1/894@8=1634/A/;.;@17.619/"E/63484C1:1CC17F<><>
,,C-@86./C49:D-./G/.86746171/69/.61A4A155.4H4C.@4.@.1/691C1/D-./I47."23474:974634<>
,1@.49:2.9D-./@1/6-7/4;1/69./1;4.54J.@54:97634=7164789:D-./I47../;=.87484/64;H00???
634@1/A.714;=.8"
:,,6#8(093D-./I47.2.9D-./@1/.CC46?0?7
万方数据 +!
元散曲中的陶渊明形象
作者:
作者单位:
刊名:
英文刊名:
年,卷(期):
引用次数:黄卉, Huang Hui北京大学,中文系,北京,100871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学报JOURNAL OF SCHOOL CHINESE LANGUAGE AND CULTURE NANJING NORMAL UNIVERSITY2006,(4)0次
参考文献(8条)
1.王瑶 陶渊明集 1957
2.陶渊明研究资料编 1962
3.许逸民 陶渊明年谱 1986
4.隋树森 全文散曲 1964
5.陶渊明集在梁代以前有八卷本和六卷本,均已佚失.梁昭明太子萧统所编《陶渊明集》也佚失了.但萧统所编《文选》选有陶渊明诗文九篇,《文选》在南北朝、唐、宋影响很大,且一再被传抄、刊刻,对陶渊明的诗文及为人的传播都起到了重要作用.而在宋代陶集的抄本和刻本广泛流行,已知的北宋本有:晁文元家本、宋庠本、思悦本、东林寺本、陈述古本、张相国本、宣和王氏刊本;南宋本有:绍兴本、江州本、曾集本、焦藏本、蜀本、汲古阁藏十卷本、
6.袁行霈 陶渊明研究
7.陶渊明 《饮酒二十》之二
8.宋书·陶渊明传
相似文献(3条)
1.期刊论文 胡雯雯.HU Wen-wen 元散曲中"扬陶抑屈"的价值重估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9(2)
元散曲中,涉及陶渊明和屈原的作品很多,但与前代相比,其中所体现出的对二人的评价则大不相同.对陶渊明无一例外地褒奖有嘉,呈现在我们面前的是一位明智、高洁、旷达、淡泊的智者和隐士,一位率性、潇洒、豁达、闲适的饮者和诗人;而对屈原,在承认他文才的基础上,更多的是对于他的思想和行为所投以的质疑、否定,甚至是讥讽的态度,从而形成"扬陶抑屈"的特殊倾向.这一价值重估不仅与元代文人地位低下的社会环境和科举制度废除的政治制度有关,而且与元代士子的处世之道有关.他们把积极入世的屈原视为"仕"一极的代表,把退隐山林的陶渊明视为"隐"一极的典范,在仕与隐的价值取向中更显示了他们抛开"兼济天下"而走"独善其身"的人生选择.
2.期刊论文 王建科 元散曲的时代旋律与元代文人的生命感悟 -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0,29(2)
现存元散曲中写得最多的题材可分为四类:怀古、叹世、隐逸和情爱.这四大主题形成元散曲的时代旋律.元代文人在思考现实时习惯于以历史为参照物,以古探今,寻求生存的最佳方式.他们对历史人物屈原、陶渊明、韩信、伯夷等人有自己独特的见解.元散曲叹世之作普遍流露出一种仕途险恶的意识,表现出对功名富贵的否定.在对现实和历史的观照中,元代文人认为人生最高的生存境界是“适意”,倘佯山水,留连诗酒,沉醉情爱是“适意”的最好方式.这使得元散曲中隐逸和情爱之作最耀人眼目.可以看出,怀古、叹世、隐逸、情爱之间有深刻的内在联系.
3.期刊论文 田欣欣 论元散曲中的前代文人形象 -韶关学院学报2004,25(10)
元散曲中很多作品以前代文人为吟咏对象.有些文人被元曲家们反复咏叹,比如王粲、白居易、屈原、陶渊明、刘伶、王子献等.元代文人的特殊处境是元曲家们青眯这些文人的主要原因.从这些吟咏中不仅可以透视元代文人生存的社会环境,也可以体认元代文人心态,从而更深刻地理解元代知识分子的悲剧命运.
本文链接:http://d.g.wanfangdata.com.cn/Periodical_njsfdxwxyxb200604006.aspx
下载时间:2010年5月24日
范文四:元散曲中的陶渊明形象
元散曲中的?陶渊明形象? 黄 卉 陶渊明的形?象在东晋南?北朝、 隋唐五代、 两宋
摘 要: 陶渊明诗中?描绘的超逸?简淡的田以至元?朝不尽相同?。这是因为每?个时代都有?它特定园?生活、 任真自得的?隐逸形象~ 为历代文士的社?会、 政治、 经济、 文化等因素?, 从而形成不?所倾慕。在元代特殊?的时代环境?下~ “归隐” ?同的时代精?神、 审美趣味。因此, 要探讨陶渊?明在题材成为元?散曲的一大?主题~ 陶渊明也成?为元散曲?中的形象, 有必要对东?晋南北朝时?期、 隋唐元散曲家?心目中理想?的隐者形象?~ 并在元散五代时?期、 两宋时期陶?渊明的形象?作一简要回?顾, 曲?中得到丰富?而多样的呈?现。 以见陶渊明?形象在各个?时期的发展?演变, 从而也可
关键词: 元散曲 陶渊明 接受 以?看出元散曲?家对陶渊明?认同和接受?的选择性和?侧
在中国文学?史上, 陶渊明是一?个影响深远?的诗重点。陶渊明在东?晋南北朝是?著名的隐士?, 而作为人。自唐代起, 他就不断受?到文人们的?倾慕和推重独具?风格的诗人?的陶渊明则?不甚为人关?注。直到钟?。嵘的?《诗品》 称陶渊明为? “其辞官归隐?、 饮酒赏菊、 植柳躬耕、 抚琴赋诗, 古今隐逸诗?人之宗” , 无论是思想?、 诗文还是轶?事, 在后代文人?们心中都才第一次确?立了他在诗?歌史上的地?位。隋唐五代时?成?为独特的审?美意象—— “渊明风流” 。他所描绘期, 诗人们推重?陶渊明孤高?情怀和他的?好饮。从盛的?超逸、 简淡的田园?生活, 他的遗世独?立、 任真唐开始?, 陶渊明的田?园诗对山水?田园诗人的?创作产自得的?隐士形象,为历代文士?所追慕。钟嵘称之为? 生深?刻影响。两宋时期,陶渊明的人?品和诗文都?被“隐逸诗人之?宗” 。陶渊明集的?抄本和刻本?一再编逐渐推到?典范地位上?, 成为理想人?格和理想诗?美相辑、 刊行, 广为流传 ; 谈论陶渊明?的诗文、 轶统一的?作家之一。宋人在推许?陶渊明潇洒?飘逸、 诗事成为一?种风尚。这些, 我们在唐以?后历代文学?作酒风雅一?面的同时, 格外看重他?不仕二朝、 固穷守品中都能?得到充分的?印证。至元代, 在特殊的时?节的?人格美—— “渊明风流” 。 代环境中, 文人们遭际?坎坷, 很多人从济?世报国的所以, 直到两宋, 陶渊明形象?和陶诗风格?才被入?世到叹世、 愤世, 最后走向避?世、 玩世, “归统一了?起来, 从而奠定其?在中国诗歌?史上独特的?地隐” 题材因此成?为元散曲的?一大主题。出于对隐逸位。元世祖忽必?烈统一中国?后, 实行了民族?等级制?高士的景慕?, 在表达对隐?逸生活的向?往时, 元散曲度。由于异族统?治, 文人们传统?的 “学而优则仕家们?与陶渊明的?心境非常契?合。在元散曲中?, 陶渊?” 、 “学成文武艺?, 货于帝王家?” 观念受到了?空明的形?象更为超逸?, 他的诗文、 轶事更加频?繁地被前的挑战?; 更由于科举?的废除, 使企望由科?举而入提及?。 仕的?儒士们沉沦?下僚; 即使身居高?官显位, 也因官
据笔者不完?全统计, 《全元散曲》 中共有50场的?尔虞我诈而?战战兢兢。因此, 他们或揭露?现实?余位曲家 (占210余?位元散曲家?总数的四分?之一)的黑暗?, 抒发壮志难?酬的慷慨不?平之气; 或抨击官在200余?首作品 (约占现存4?300余首?元散曲总数?场的?的凶险, 阐明远祸全?身的激流勇?退之情。故在元二十分之?一) 中礼赞、 吟咏、 提及陶渊明?。其中散曲?中, 文人们把嬉?笑怒骂的情?怀挥洒得淋?漓尽通篇吟?咏陶渊明的?曲子就有二?十余首。而元散曲中致,? 从而形成了?元散曲叹世?和归隐两大?主题的现实明引、 暗用陶渊明?的诗文, 如 “归去来” 、 “三?和思想基础?。特定的社会?政治文化背?景, 促使元代径” 、 “五柳” 、 “松” 、“菊” 、 “桃花散?曲家对理想?追求和人生?价值作深刻?的思考。他们源” 、 “云无心而出?岫” 、 “倦鸟知还” 等意将眼光?转向历史, 重新审视历?代前贤的功?绩和命象; 吟咏有关陶?渊明的故事?, 如 “白衣送酒” 、 运。这些历史人?物中既有成?就了一番功?业的英雄豪?“葛巾漉酒” 、 “不为五斗米?折腰” 以及与 “白杰如范蠡、 李斯、 项羽、 张良、 韩信、 严光、 莲社” 交往等轶闻?; 提及陶渊明?的名号, 如 “陶曹操、 诸葛亮等, 也有诗人如?司马相如、 陶渊明、 潜” 、 “陶渊明” 、 “陶令” 、“晋处士” 、 李白、 苏轼等。散曲家们从?对历史的思?考和对现实“彭泽令” 、 “彭泽宰” 、 “彭泽县” 、 “元?的认识中, 产生了封建?时代文人在?仕途失意、 人生亮” 、 “陶元亮” 、 “靖节先生” 、 “陶靖遭挫折?后最易萌发?的思想——避世思想, 反映在散节” 等称谓的作?品更是不胜?枚举。本文拟就陶?渊明曲?作品中便是?否定历史上?的功名利禄?, 指出王侯将在元散?曲中的形象?, 陶渊明 《归去来兮辞?》 与元?相的虚幻无?常, 说明英雄末?路、 风波失所为?古今皆散曲的?隐逸主题, 陶渊明的哲?学思想与元?散曲的隐然。他们赞美那?些急流勇退?、 远祸全身的?前贤, 叹逸?理想, “酒” “菊” “柳” 等意象与元?曲家的惋那些功?业有成却横?遭杀身之祸?的历史英雄?。因闲适?人生等几个?问题谈谈个?人意见。 此,陶渊明与范?蠡、 邵平、 张良、 严光、 陈抟等
一、陶渊明在元?散曲中的形?象——智者、 成为?元散曲家们?歌颂和嘉许?的前贤, 陶渊明 “不隐者、 饮者 为五斗米?折腰”的辞官归隐?成为元散曲?家最为认同?
的明智之举?, 陶渊明诗文?中所描绘的?田园生活成?为这些曲子充?分表达了元?代散曲家对?社会现实不?满、 元散曲家?向往和敬慕?的精神家园?。尤其陶渊明?也曾对沉郁下僚?无法实现大?济苍生的政?治理想和抱?负怀有建?功立业、 大济苍生的?壮志, 然而在晋末?政治时, 萌发出的强?烈的避世思?想和对田园?生活的美好
?憧憬: 动荡的?时期, 他知道世事?已不可为, 才毅然归隐?。
故其虽然生?性恬淡, 却同样经历?了封建时代?知识分羡柴桑处士?高哉:绿柳新栽~ **初开。稚子共?同的幻想、 彷徨和苦闷?。而在这一点?上陶渊明子牵衣~ 山妻举案~ 喜动蒿莱。审容膝清幽?故和?元散曲家的?心理历程是?非常相似的?, 这也是他受宅~ 信怡颜潇洒?书斋。隔断尘埃~ 五斗微官~ 一?到追慕的主?要原因。 笑归来。——鲜于必仁 ,双调〃折桂令, 《晋处
元人创作的?散曲从多个?侧面为我们?塑造了飘逸士》?
拔俗、 散诞逍遥的?陶渊明形象?。 绿柳倚门栽?~ 金菊映篱开?。爱的是流水?
首先, 元散曲家们?歌颂陶渊明?厌恶官场、 鄙清如玉~ 那里想侯门?深似海。幽哉~ 袖拂白云外夷功名、 “不为五斗米?折腰” 的孤高品格?, 塑造?, 彭泽~ 清闲归去来?。 ——无名氏 ,双出一个?不恋功名、 品格高洁的? “智者” 陶渊明形调〃雁儿落过得?胜令,
象?: “休官彭泽居?闲久, 纵清苦爱吾?子能守” (王曲子塑造的?是在超越清?幽的环境中?, 过着宁静恽 ,正宫?黑漆弩, ) ; “辞功名则待?是非远, 淡?泊生活的 “隐者” 陶渊明形象?。他的 “一笑归守田园是我?有见识。闲悠悠无半?点为官意, 一任驷来” , 来的潇洒, 笑的开怀。 马高?车聘不起” (李致远 ,中吕?粉蝶儿, 《拟再次, 歌颂陶渊明?的诗酒风流?, 塑造出一个?渊明》 ,尾声, ) ; “难开眼, 懒折腰, 白云以酒释怀、 适意逍遥的?“饮者” 陶渊明形象?: “恁不应蒲?轮召” (张可久 ,双调?庆东原, 《觑见三径?边, 渊明醉倒” (马致远 ,双调?拨不次马
致远先?辈韵九篇》 ) ; “赋归来竹篱?茅舍, 今古断, 《无题》 ) ; “渊明赏菊在?东篱下, 终日陶潜是?一绝, 为五斗腰肢?倦折” (汪元亨 ,双调?沉饮流霞?” (贯云石 ,仙吕?村里迓鼓, 《隐逸》 ) ; 醉东风, 《归田》 ) 。这与元曲家?通过对黑暗?的“谁, 似他能见机?。醺醺醉, 免人谈是非?” (张现实认识?与揭露、 对历史上英?雄豪杰命运?的思索得可久 ,南吕?金字经, 《乐闲》 ) ; “若论到出?的 “功成身退” 的历史教训?相映衬, 因此, 愤机深?祸亦深, 却不是渊明?好饮” (曹德 ,双调?沉激之声格?外响亮。 ) 。这同样揭示?元散曲家面?对醉东风, 《村居》
陶渊明自不?合时。采菊东篱~ 为赋新诗。独现实的黑?暗、 传统入仕道?路断裂的无?奈。他们在酒对南山~ 泛秋香有酒?盈卮。一个小颗颗?彭泽县中?忘忧, 进而获得自?得自足的 “意足神全” 的境儿~ 五斗米懒折?腰肢。乐以琴诗~ 畅会寻思。界:
万古流传~ 赋归去来辞?。——盍志学 ,双调〃蟾渊明篱下饮?菊杯~ 全不想彭泽?。每日醺醺宫曲, 沉?醉~ 无是非快活?了便宜。——无名氏 ,双
晋时陶元亮?~ 自负经济才?~ 耻为彭泽一调〃一锭银,
?县宰。栽~ 绕篱**开?。传千载~ 赋一篇归去以酒忘忧、 借酒释怀, 在醉乡中求?得内心的宁?来。——吴弘道 ,南吕〃金字经, ?静和愉悦, 这本是元散?曲家们所期?盼的。然而我们
无论是“懒折腰肢” , 还是 “耻为彭泽一?从?这些散曲中?感受到的, 却很少陶渊?明式的淡泊?县宰” , 都饱含着元?散曲家浓厚?的愤世之情?; 而 和宁静, 更多的是愤?激和无奈。 “万古流传, 赋归去来辞?” 、 “传千载, 赋一篇虽然, 在吟咏、 礼赞、 提及陶渊明?的散曲中, 归去?来” 是对陶渊明?辞官归去的?明智之举的?由衷赞由于作家个?人经历、 风格的差异?, 其笔下的陶?渊明叹。这和元散曲?家常常感叹?的文种、 韩信、 李斯等形象也?呈现出不同?的风采: 有的侧重在?诗酒风流: 历史?上不能远祸?全身的英雄?豪杰成鲜明?对照。 “渊明赏菊花?在东篱下, 终日饮流霞?” (贯云石
其次, 礼赞陶渊明?安居田园、 超逸简淡的?隐,仙吕?村里迓鼓, ) , “葛巾漉酒是?吾愿, 富者生活, 将其描绘成?一位徜徉在?青山绿水幽?美环境贵由天, 与渊明和一?篇, 君休羡” (景元启 ,双中的?“隐者” : “满目黄花衰?草, 一川红叶飘?调?殿前欢, 《自乐》 ) ; 有的侧重在?感慨富贵飘。赏菊陶潜, 散诞逍遥” (刘秉忠 ,双调?蟾功?名虚幻: “官品极, 到底成何济?。归, 学取他宫曲, ) ; “草堂空, 柴门闭。放闲柳枝, 伴渊明?醉” (关汉卿 ,双调?碧玉箫, ) ; 有的老山妻” (张可久 ,中吕?普天乐, 《次韵归去重在歌?颂田园生活?的惬意自得?: “怎如俺五柳?庄逍来?》 ) ; “莺花新伴等?, 鹅鸭旧比邻?, 怕称呼遥散诞?” (张养浩 ,双调?沽美酒带太?平令, ) , 陶令?尹” (张可久 ,中吕?朱履曲, 《归兴》 ) 。“秋色南山独?相对,傲西风菊绽?东篱” (滕斌 ,中
吕?普天乐, ) 。总体看来, 大致是集智?者、 隐明作为?同调和精神?支柱, 把陶渊明的?回归自然所?塑者、 饮者于一身?的旷达散诞?形象。 造的田园?生活作为他?们的精神家?园。
而我们知道?, 陶渊明的一?生并不是只?有简约淡元散曲中, 吟咏陶渊明?辞官归隐故?事、 以 “归远去来” 作为曲子的?主旨可以说?是歌颂归隐?散曲的最?的田园生活?, 他也曾几次?出仕, 也曾有 “猛志
逸四海?, 骞翮思远翥?” 和 “刑天舞干戚?, 猛志固强?音。只曲小令不?计, 仅用联章小?令就有无名?氏的 常在?” 的雄心大志? (陶渊明 《杂诗十二首?》 、 ,双调?庆宣和, 十一首、 李伯瞻的 ,双调?殿《读山海经十?三首》 ) , 但是在元散?曲中我们却前欢, 三首、马致远的 ,南吕?四块玉, 四首、 ?看不到他那?金刚怒目式?的一面, 呈现在我们?眼前的滕斌的 ,中吕?普天乐, 十一首、 赵显宏的 ,双陶渊?明是一位明?智、 旷达、 率真、 淡泊的智者?调?殿前欢, 四首, 而汪元亨的?百首归田小?令中更和隐士, 是位潇洒、 适意、 率性、 悠然的饮者?和是多?处吟咏陶渊?明。在以隐逸为?主题的诗文?中, 陶诗人。渊明和他?的 《归去来兮辞?》 是对元散曲?家影响最尽管元散曲?家在作品中?凸现的生活?意象不
大同, 却从各个层?面反映了元?代散曲家对?官场的憎恶?的人和作品?。元散曲家赞?颂陶渊明的?辞官归隐: ?, 对回归田园?的憧憬, 而这些无一?不浸透着元?代散“从此便休官?, 已落渊明后?” (薛昂夫,双调?庆曲家对?现实的认识?和对人生的?思索, 也为我们塑?造东原, 《自笑》 ) ; “怕人嫌, 休官归去效?了一系列?意象相近而?又各具风采?的陶渊明形?象。 陶潜” (张可久 ,双调?殿前欢, 《归山》 ) ;
二、陶渊明 《归去来兮辞?》 与元散曲的?“愿学陶渊明?, 卸印归三径?”(无名氏 ,中吕?齐隐逸主题 天乐过红?衫儿, 《幽居》 ) 。
陶渊明的 《归去来兮辞?》 , 叙写的是诗?人辞其实, 陶渊明对官?场的感受及?其归隐的生?活与官归田?的心情和乐?趣元曲家?是有一定的?差异的。在陶渊明笔?下, 多的是。陶渊明从二?十九岁初仕?到这
次归田?, 十三年间断?断续续做了?一些小官。这次归对官?场的厌倦和?对政局的失?望。他五次出仕?, 深深田后?他再也没有?涉足官场。因此, 也有人把他?的这感受到?仕宦生涯对?人的拘束和?牵制, 所以陶渊明?的篇 《归 归隐首先?是摆脱功名?的羁绊和仕?宦的拘牵, 返归一
去来兮辞》 称作他终生?不仕的 “宣言” 。陶个自?然的我。他说 “久在樊笼里?, 复得返自然?” 渊明出仕?及归隐的原?因, 沈约在 《宋书?隐逸传》 ( 《归园田居》 ) 。而元曲家对?官场的认识?和感
受已经?不是拘束和?牵制, 不是失望和?无奈, 而是对中认为其归?隐意在反对?刘裕篡晋, 为典午王朝?之忠
颜延其黑?暗的憎恶与?对其凶险的?恐惧。他们把官场?看成臣, 因为他的曾?祖父是 “晋世宰辅” 陶侃。
之说是? “母老子幼, 就养勤匮” ( 《陶征士是非之?地、 险恶之所, “黄金带缠着?忧患, 紫罗谏》 ) 。陶渊明自己?的解释则是?, 他任彭泽县?褴裹着?祸端” (张养浩 ,双调?雁儿落兼得?胜令后, “及少日, 眷然有归欤?之情。何则,质性令, ) 、 “如今凌烟阁?一层一个鬼?门关, 长安道自然, 非矫厉所得?; 饥冻虽切, 违己交病。尝从一步?一个连云栈?” (查德清 ,仙吕?寄生草, ) 。人事, 皆口腹自役?。于是怅然慷?慨, 深愧平生之?他们中的大?多数人对仕?途还是企望?甚至热衷的?, 但志。犹望一稔, 当敛裳宵逝?。寻程氏妹丧?于武昌, 是元代前?期的废除科?举, 使知识分子?失去了唐宋?时情在骏奔, 自免去职。仲秋至冬, 在官八十余?日。 ”代寒士一?朝及第而平?步青云的机?会, 只能沉郁下?萧统 《陶渊明传》 载: “岁终, 会郡遣都邮?至僚, 成为卑微、 不振的潦倒?文人。对他们来讲?, 求县, 吏请曰: ‘应束带见之?。 ’ 渊明叹曰: ‘我功名是十?分艰难的, 张可久在 ,双调?殿前欢, 中岂能为五?斗米折腰向?乡里小儿~ ’ 即日解绶去?职, 说: “望长安, 前途渺渺鬓?斑斑, 南来北往随?赋 《归去来》 。 ” 征雁, 行路艰难” ; 薛昂夫更有? “大江东去, 长
隐士陶渊明?, 无论在魏晋?南北朝、 隋唐五代还安西去, 为功名走遍?天涯路” ( ,中吕?山坡羊, ) ?是两宋, 都得到了文?人们的大力?褒扬, 但对陶渊明的感慨; 陈草庵则在?他的,中吕?山坡羊, 中说: ? “归去来” 这一行为不?遗余力的给?予礼赞和认?同, “晨鸡初叫, 昏鸦争噪, 那个不去红?尘闹。路遥元散曲作家?们堪称为最?。歌颂隐逸生?活是元散曲?遥,的 水迢迢, 功名尽在长?安道。今日少年明?日老。一大主题?, 也是元散曲?的突出特色?。元代散曲家?山,面 依旧好; 人, 憔悴了。 ” 元散曲家笔?下追对着出仕?与退隐, 内心也充满?着痛苦的抉?择; 一逐名利?者又是丑恶?的, 马致远在套?曲 ,双调?夜方面是 “学成文武艺?, 货于帝王家?” 的传统观念行船, 《秋思》 中描绘着: “争名利何年?是彻,?, 另一方面是?残酷的社会?现实。凡此种种, 使元散看密匝匝蚁?排兵, 乱纷纷蜂酿?蜜, 急攘攘蝇争?曲家?不满现实, 恐惧厌倦官?场, 憧憬隐逸生?活。他血。 ” 元代散曲作?家对官场的?描写最突出?的莫过于们在仕与?隐的抉择中?苦苦挣扎时?, 往往以古贤?陶渊官?场的凶险了?。实际上, 官场的尔虞?我诈、 权势的
互相?倾轧在历朝?历代都是一?样, 不唯元代如?此。但感受?。元曲家对他?的认同、 赞誉, 渗透着元曲?家对是, 任何朝代的?文学作品对?官场的险恶?的描写都没社会的?认识和对人?生的感悟。
?有元散曲这?般数量众多?, 这般直露, 这般淋漓尽?陶渊明的思?想对元散曲?家的影响, 充分体现在致, 也没有元散?曲中有如此?多的作家都?参与了倾诉?对自然、 田园的回归?, 其反映在元?散曲中, 即是?。究其原因, 其一, 是由于元代?社会各种矛?盾都比对陶渊?明回归田园?的推许, 对隐逸志向?的抒写, 对较尖?锐, 元散曲家置?身于社会底?层, 对此感受尤?隐逸生活?的闲在自由?、 隐居环境的?清幽自然的?描为深切。其二, 元代官吏没?有俸禄, 官员们只好?靠。陶渊明的回?归自然是回?归山林田园?, 回到远离绘
搜刮下属?和百姓来维?持开销与享?乐。这就使得元?城代?市、 远离世俗、 远离官场的?农村, 去过躬耕自官场更加?黑暗, 官吏更加昏?庸、 贪婪。其三, 由?给的生活。因此他“开荒南野际?, 守拙归园田?” 于元代统?治者较前后?各朝疏于思?想钳制, 未见有文( 《归园田居》 ) 、 “晨出肆微勤?,日入负耒还
?” ( 《庚戌岁九月?中于西田获?早稻》 ) , 以一字?祸, 曲家敢于直?斥当时官场?和社会黑暗?。其四,
种超然?悠然的心境?, 甘愿去过一?种安贫守贱?的生散曲这种雅?俗共赏的形?式, 更适合曲家?一泻无余的
?嬉笑怒骂的?感情抒发。因此, 曾于宦海沉?浮的元散活, 一种物质上?虽然贫困但?精神上却非?常富有的隐曲?家, 将他们对官?场的切身感?受告诫人们?: “险也?士生活。陶渊明诗文?中呈现的田?园生活的内?容, 如 啊拜将?台” (乔吉 ,南吕?玉交枝, ) ; “竞“三径” 、 “松菊” 、 “酒” 、 “孤云” 、 功名有如?车下坡, 惊险谁参破?。昨日玉堂臣?, 今日“知还倦鸟” 、“琴书” 等等, 都成为了元?散曲家遭残祸?” (贯云石 ,双调?清江引, ) ; “官们笔?下田园隐居?生活的表征?。一方面, 元散曲家们极将相位?双兼, 险, 险,险” (曾瑞 ,中吕?醉?抒写摆脱了?功名束缚后?任情适意的?生活, 写这种生东风, ) 。元代散曲家?, 像其他朝代?的文人一样活?里身心的放?松和自由: “石帆山下吾?庐~ 秋?, 都是以入世?为起点的, 而面对着现?实的黑暗、 贤水纶竿~ 落日巾车。长啸归欤~梅惊花谢~ 柳笑愚的颠倒?、 竞功名的艰?难、 居官的危险?, 他们唱眉舒” ,张可久 ,双调〃折桂令, 《幽居次韵》 , ~ 出的?是愤世嫉俗?的悲歌, 采取的对策?又大都是避?世“喜归休~ 中年后。放怀诗酒~ 到处追游” ,张与玩世。从入世到愤?世、 避世、 玩世, 这一心理养浩 ,中吕〃普天乐, 《秋日》 , , 另一方面, 历?程饱含了元?曲家对人生?的深入思索?和痛苦的抉元散曲家们??尽情地描绘?隐居生活内?容和隐居环?境:择。 小径幽~ 茅檐僻。秋色南山独?相对~ 傲西风菊绽
虽然元散曲?家们与陶渊?明对官场的?认识不尽相??东篱。疏林鸟栖~ 残霞散绮~ 归去来兮。——同, 得出的结论?却是相同的?: 归隐田园。 滕斌 ,中吕〃普天乐,
三、陶渊明的哲?学思想与元?散曲的隐逸?去来兮~ 桃花流水鳜?鱼肥。山蔬野菜偏?滋理想 味~ 旋泼新醅。——赵显宏 ,双调〃殿前欢, 《闲
陶渊明是风?格独特的诗?人, 是品性高洁?的隐居》
士, 还是睿智通?达的哲人。他对人生真?谛的思索, 幽美清新的?生活环境, 自由舒适的?心境, 使散以及与之相?联系表现在?其诗文中的?对功名、 生死、 曲作家?们沉迷于对?自然的赞颂?之中。这些隐逸主?题自然等态度?, 对后世文人?产生了不可?忽视的影响?。的作品对?山水田园的?大量描绘, 塑造了一个?与官陈寅恪 在 《陶渊明之思?想与清谈之?关系》 一文场、 世俗、 城市形成鲜?明对比的令?人神往的隐?居中说: “渊明之思想?为承袭魏、 晋清谈演变?之结果地, 形成了继唐?代之后赞颂?山水田园的?山水田园诗及依?据其家世信?仰道教之自?然说而创改?之新自然说?的高峰。元散曲家们?步陶渊明的?后尘, 唱着 “归?。惟其为主自?然说者, 故非名教说?并以自然与?名教去来” , 在抒发回归?田园志向时?找到了和陶?渊明精不相同?。??推其造诣所?极, 殆与千年后?之道教采神上?的契合。这使他们对?山水田园、 田园生活因?充取?禅宗学说以?改进其教义?者, 颇有近似之?处。然则满憧憬而?不遗余力的?吟咏、 歌唱。但是, 元散曲家就其旧?义革新, ‘孤明先发’ 而论, 实为吾国中对?隐居生活的?理解与陶渊?明是很有差?异的。陶渊明?古时代之大?思想家, 岂仅文学品?节居古今之?第一的回?归田园是主?动的, 是要摆脱官?场对其身心?的束流, 为世所共知?者而已哉~ ” 诚如陈寅恪?所称, 缚, 是对一种简?单朴素而又?直率任情的?生活方式的陶渊明不仅?文学、 品节卓越, 而且为中古?时代之大?真诚追求。陶渊明一直?把儒家的固?穷守节、 安贫乐思?想家。他的思想都?体现在他的?诗文里。这些诗文道奉?作一生的道?德信条, 并曾在诗文?中反复吟咏看?似信手拈来?, 平淡自然, 却处处透露?出他对人生? 。而元散曲家?尚未达到陶?渊明的简约?淡远的层面?。?独特的思考?。在他的诗文?里蕴涵的哲?理有对自然首先,?的 他们大多数?人高唱隐居?的动因是仕?进无门, 诠解、 生死的态度?; 也有对品格?的追求、 生活的是经世济民?抱负不得施?展、 仕途偃蹇沉?郁下僚处境
?下的无奈; 其次, 元散曲家们?虽然歌颂隐?居生活, 明田?园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 并与陶渊明?诗文、 陶但其描绘的?隐居生活内?容不是陶渊?明式的清贫?渊明轶事躬?组成内涵一?致的审美意?象。在元散曲家?吟耕, 而只是作为?优游闲适的?田园隐居生?活的欣赏者咏、 赞颂陶渊明?的作品中, “酒” 是隐者旷放?
的媒介, “菊” 是隐者孤高?的象征, “柳” 是隐?。因此, 虽则大多数?的元散曲家?都有歌颂田?园隐居
生活?的作品, 但真正效仿?陶渊明辞官?隐居的并不?者闲逸?的环境。在隐者陶渊?明的田园中?, “酒” 、 多。陶渊明的田?园生活物质?上虽然贫困?,但精神上“菊” 、 “柳” 不可或缺。
却?是富有的, 心态是悠然?超然的; 而元散曲作?家的“酒” ——隐者旷放的?媒介 心境却?不那么轻松?, 他们还不能?摆脱官场、 世俗社萧统在 《陶渊明集序?》 中曾揭示陶?渊明饮酒会的?精神负担, 唱隐遁山林?不过是不得?已的愤激和的?精神内涵, 以为 “有疑陶渊明?诗篇篇有酒?。吾?无奈, 他们的归隐?散曲中带着?抹不掉的愤?世嫉俗情观其意不?在酒, 亦寄酒为迹?者也。 ” 说陶诗篇篇绪?。 ?有酒, 依据当然是?陶渊明在他?的诗文中多?次写到他
陶渊明有诗?句: “高操非所攀?, 谬得固穷节?” 的?饮酒。陶渊明现存?的作品中, 明确标明饮?酒的诗( 《癸卯岁十二?月中作与从?弟敬远》 ) ; “不赖就有? 《饮酒》 诗二十首, 此外还有 《述酒》 、 固穷节?, 百世当谁传?” ( 《饮酒二十》 之二) ;《止酒》 、 《连雨独饮》 等诗。至于题目无?酒, “宁固穷以寄?意, 不委曲而累?己” ( 《感士不遇而内容涉及?饮酒的则比?比皆是。陶渊明爱酒?, 他在 赋?》 ) 。 《饮酒》 组诗序中说?: “余闲居寡欢?, 兼比夜已
元散曲家仰?慕历史上能?够激流勇退?、 远祸全身长?, 偶有名酒, 无夕不饮, 顾影独尽, 忽焉复的醉。既醉之后,?前贤。他们赞颂陶?渊明, 也赞颂其他?古代隐者、 辄题数句自?娱, 纸墨遂多。辞无贤人。范蠡、 邵平、 张良、 严光、 陈抟等都是?常诠次, 聊命故人书?之, 以为欢笑尔?。 ” 所以, 他常出现在?元曲家笔下?令他们敬慕?的隐者。他们有的的轶事中?就有 “白衣送酒” 、 “葛巾漉酒” 等为功?成身退、 远祸全身; 有的笑傲江?湖、 无心仕宦。后世文?人所称道的?典故。
元散曲家对?范蠡的归湖?与致富、 邵平的挂冠?与种江州刺史王?弘与陶渊明?的相交, 酒扮演了至?关瓜、 张良的辞汉?与学仙、 严光的拒仕?与垂钓、 陈重要的角?色 。颜延之也是?陶渊明的酒?知己。 《宋抟的善卜?与嗜睡也是?尽情歌颂的?。但是, 他们都还书?陶渊明传》 说宋少帝景?平二年 ( 年) , 被不?能算是元散?曲家心目中?的理想隐士?。他们的隐逸贬为始安??郡太守的颜?延之经过浔?阳时, “日日造潜, 生活与元代?文人的隐逸?志向、 理想尚有一?定的距每往必酣饮?致醉。临去, 留二万钱与?潜, 潜悉送酒离。元代散曲家?们心中理想?的隐士应是?道家思想和家??, 稍就取酒” 。在一向被人?认为是陶渊?明自况儒家气节的?统一者。元散曲家们?理想的隐逸?生活是的 《五柳先生传?》中, 陶渊明说: “五柳先生性既保?持着孤高的?节操, 又充满了清?雅内涵的文?人雅?嗜酒, 家贫不能常?得, 亲旧知其如?此, 或置酒而士的生?活。而从范蠡、 邵平、 张良、 严光、 陈抟招?之。造饮辄尽, 期在必醉。既醉而退, 曾不吝情等前贤?的隐居生活?内涵来看, 与风流雅士?的生活距去?留。 ” 观其诗文, 陶渊明的饮?酒目的不外?两个: 离?颇远。因为从严格?意义上说, 他们都不是?文人; 一是忘忧。他说: “泛此忘忧物?, 远我遗世情?” 他们虽都品?性高洁, 潇洒出尘, 却少了些文?人风( 《饮酒》 二十首之七?) ; “中觞纵遥情?, 忘采; 他们的隐居?生活也缺乏?文人雅士的?气韵。陶渊彼千载忧?” ( 《游斜川》 ) 。再一是浑然?自适的明则与?范蠡、 邵平、 张良、 严光、 陈抟等不同?, 意足?, 因为“悠悠迷所留?, 酒中有深味?” ( 《饮他不仅仅是?隐者, 还是诗人; 他的隐逸生?活带着浓酒》 二十首之十?三) 。
厚?的文人气息?。他不仅在辞?官归田时表?现出高尚的?据 《宋书?陶渊明传》 记载: “义熙末, 征气节; 还在作文赋?诗中显示出?卓越的才华?; 更加上著作佐郎?, 不就。江州刺史王?弘欲识之, 不能致他饮?酒、 赏菊、 种柳、 抚琴等闲情?逸趣; 他还有也。潜尝往庐山?, 弘令潜故人?庞通之赉酒?具, 于半稚子?山妻为伴, 与亲友农人?作邻??陶渊明的隐?逸道栗里?要之。潜有脚疾, 使一门生二?儿舆篮舆, 既生活自然?而温馨、 淡泊又超逸?, 其中包含着?深厚的至, 欣然便共饮?酌, 俄顷弘至, 亦无忤也。??思想?文化底蕴。因此, 陶渊明适意?丰富的田园?隐居尝九月九日?无酒, 出宅边菊丛?中坐久, 值弘送酒至才是元?代文人理想?的隐逸生活?。 ?, 即便就酌, 醉而后归。 ”
四、 “酒” “菊” “柳” 与元散曲家?的闲元代散曲家?们一方面继?承了陶渊明?饮酒销愁、 适人生? 从饮酒中获?得自得自足?的传统, 另一方面在?吟咏陶
在元代散曲?中, 对陶渊明的?赞颂总是伴?随着 渊明?时和酒紧紧?地联系起来?。陶渊明有“舂秫作美“酒” 、 “菊” 、 “柳” 。它们成了隐?者陶渊酒?, 酒熟吾自斟?” ( 《和郭主簿》 ) , “得欢
当作乐?, 斗酒聚比邻?” ( 《杂诗》 之一) 诗句, 一种花成为?一个诗人的?象征, 成为其品格?的标元散曲家就?有 “不如常醉酒?垆边, 是非潜, 终日志, 这是非常了?不起的。陶渊明与菊?的佳话, 也成乐尧年?” (马致远 ,中吕?喜春来, ) , “邀为后代?诗人赞美的?对象和追慕?的楷模。 邻翁为伴?, 使家童过盏?, 直吃的老瓦?盆干” (关“柳” ——隐者闲逸的?环境 汉卿 ,南吕?四块玉, 《闲适》 ) 。元散曲家对陶渊明的诗?文中, 对元散曲家?影响至深的?, 除?陶渊明的 “饮酒” 与 “醉酒” 都给予认同?, 是了 《归去来兮辞?》 和饮酒诗外?, 就是他的 《五柳与他们对?现实黑暗的?抨击、 对历史人生?的思考而萌先生传?》了。文中塑造了?一位安贫乐?道、 抱朴守?发的避世思?想分不开的?。 真、 “不戚戚于贫?贱, 不汲汲于富?贵” 性格率真
羞将宝剑看?, 醉把瑶琴枕?, 没三杯著甚?消任。的?五柳先生形?象。
若论到机深?祸亦深, 却不是渊明?好饮。——曹德 萧统 《陶渊明传》 说陶渊明尝?著 《五柳先生,双调?沉醉东风, 《村居》 传?》 以自况。五柳先生因?宅边有五株?柳树而得号?,
长醉后方何?碍, 不醒时有甚?思。糟腌两个功?陶渊明则是?“方宅十余亩?, 草屋八九间?。榆柳荫后名字, 醅淹千古兴?亡事, 曲埋万丈虹?霓志。不达时檐?, 桃李罗堂前?。 ” ( 《归园田居》 五首之一) 。皆笑?屈原非, 但知音尽说?陶潜是。 ——白朴 ,仙如果说陶渊?明诗文中的?菊和松启迪?人坚韧的情?操吕?寄生草, 《饮》 话, 那柳留给人?的是惬意的?绿荫。所以, 在后代文
元散曲中, 对陶渊明饮?酒、 醉酒的吟咏?与赞人?的心中, 五柳先生即?是任情自得?的高士; “五颂, 是对他能抛?弃功名、 不事王侯、 过任真自得柳庄” 便是清幽闲?适的安乐窝?。在这样清新?自然的?生活并得以?善终人生选?择的肯定。在古代, 酒被称环境?里, 即使是 “环堵萧然, 不蔽风日; 短褐作穿结, “忘忧物” 、 “销忧药” 、 “钓诗钩” 、 “扫箪瓢屡空” , 也会 “宴如也” 。而这种愁帚” 、 “祛愁使者” 、 “养生主”等等。因忘怀?得失的心态?, 正是陶渊明?安贫乐道的?乐观精神此, 酒是隐居生?活中不能缺?少的东西, 是忘却官场的?最好体现。隐士们以渔?樵耕读、 琴棋书画作?为他
们隐逸?生活的内容?和适意人生?的手段。陶渊明一方??、 世俗社会、 城市生活的?最好的媒介?, 是山水田
园?清幽、 闲适、 自在生活的?最佳的伴侣?。 面 “种豆南山下?, 草盛豆苗稀?。晨兴理荒秽?, 带
“菊” ——隐者孤高的?象征 月荷锄归?” ( 《归园田居》 五首之三) ; 另一
结庐在人境?, 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方面“息交游闲业?, 卧起弄书琴?” ( 《和郭主簿》 地自偏?。采菊东篱下?, 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二首之一) 。他的诗文创?作常常是 “既醉之后, 辄飞鸟相与还?。此中有真意?, 欲辨已忘言?。 题数句自?娱??命故人书之?, 以为欢笑尔?” ( 《饮
这是陶渊明? 《饮酒》 诗二十首之?五, 是对后酒序》 ) 。陶渊明的诗?文非为功利?而作, 只是他代影?响巨大的名?篇。陶渊明爱菊?, 菊花亦因陶?渊明田园?生活的一部?分。因此, 他的生活因?创作而丰富而被赋?予隐士精神?, 菊的品格衬?托出陶渊明?崇尚自?, 他的创作又?因了简淡幽?美的田园生?活而独具魅?然、 不为五斗米?折腰的气节?。陶渊明和菊?, 已经融力。元散曲家们?对五柳庄适?意逍遥的生?活充满了向?为一?体, 菊是陶渊明?的化身, 陶渊明是菊?的灵魂。往:
陶渊明 “采菊东篱下?, 悠然见南山?” 的诗句, 陶五柳绕庄菊?满篱~ 自谓羲皇世?。三径可怡渊明 “尝九月九日?无酒,出宅边菊丛?中坐久, 值颜?~ 一榻堪容膝?~ 寻一个稳便?处闲坐地。弘送酒至?, 即便就酌, 醉而后归” 的典故, 已经——王仲元 ,双调〃江水儿, 《叹世》 深入人?心。自唐代开始?, 诗人们每吟?咏秋天的景?元散曲家把? “五柳” 、 “五柳庄” 与先贤陶色, 尤其是九月?九日重阳佳?节赏菊, 都会引用陶?渊?明的隐居生?活联系在一?起。陶渊明是他?们最崇敬渊明的典故?。元代散曲作?家们更是倾?注了全身心?的的?隐士, 陶渊明在 《五柳先生传?》 中所描绘的?五才情赞颂?陶渊明、 赞颂菊。马致远在他?的套曲 ,双柳庄是他?们永远的精?神家园。
调?夜行船, 《秋思》 中说: “爱秋来时那?些: 陶渊明的隐?逸生活中 “酒” 、 “菊” 、 “柳” 和露摘黄花?, 带霜烹紫蟹?, 煮酒烧红叶?。 ” 而下等审美意象?, 让元散曲家?们对世外桃?源般的山水?田面的曲?子则更具体?地绘出陶渊?明带给后代?文人秋令园无限憧?憬。自盛唐山水?田园诗人们?创造了成就?辉时?节的感怀: 煌的诗歌?后, 山水田园被?赋予了一种?与世俗社会?、
梧桐一叶初?凋~ 菊绽东篱~ 佳节登高。金城市、 官场等相对?立的自然精?神。在这种精神?主导风飒飒~ 寒雁呀呀~ 促织叨叨。满目黄花衰?草~ 下, 盛唐诗人的?山水田园诗?简淡悠远, 成就斐然。一川红叶飘?飘。赏菊陶潜~ 散诞逍遥。 ——刘中唐以后, 韦应物、 白居易等诗?人将蕴涵着?山水田秉忠 ,双调〃蟾宫曲, 园精?神的平淡自?然的诗风, 渗透到所有?诗歌乃至人
?生追求, 从而形成一?种 “适意” 的精神境界?。这种既有山?水田园、 诗酒琴书, 也要声色犬?马的适意人?生, 和由入世、 愤世而避世?、玩世的元散?曲家一拍即?合。元散曲中,以“闲适”、“乐闲”、“隐逸”、“乐道”、“自适”、“道情”、“归
兴”、“知足”等为题的归?隐乐闲作品?比比皆是。其中,既有规劝世?人的曲子:“知荣知辱牢?缄口,谁是谁非暗?点头。诗书丛里且?淹留。闲袖手,贫煞也风流?”(白朴,中吕?阳春曲,《知几》);也有自适的?篇章:“意马收,心猿锁,跳出红尘恶?风波。槐荫午梦谁?惊破,离了利名场?,钻入安乐窝?,闲快活~”元散曲家们?的“适意人生”,有的是追随?他们景仰的?先贤陶渊明?,离开官场、城市、尘嚣去隐居?:“白云深处青?山下,茅庵草舍无?冬夏。闲来几句渔?樵话,困来一枕葫?芦架。您省的也么?哥,您省的也么?哥,煞强如风波?千丈担惊怕?。”(邓玉宾,正宫?叨叨令,《道情》)还有的散曲?家的“适意人生”,置身于风月?场,并以此来表?达他们对命?运的抗争。他们唱着:“我是个普天?下郎君领袖?,盖世界浪子?班头。愿朱颜不改?常依旧:花中消遣,酒内忘忧”(关汉卿,南吕?一枝花,《不伏老》);“世事饱谙多?,二十年漂泊?生涯,天公放我平?生假。剪裁冰雪,追陪风月,管领莺花”(马致远,大石调?青杏子,《悟迷》);“不应举江湖?状元,不思凡风月?神仙”(乔吉,双调?折桂令,《自述》)。所以,元散曲家虽?然追慕陶渊?明的隐士品?格和平淡自?适的田园生?活,但大多数散?曲家的“适意人生”是做不到“固穷守节”的。
范文五:误读多于理解的陶渊明形象
误读多于理解的陶渊明形象
一千多年来,陶渊明的气节操守、处世方式、人生态度一直影响着中国文人,其诗歌独特的艺术表现和审美情趣也影响着中国诗歌的进程,在中国文学史上形成了一个重要的田园流派。?所以语文教材从小学开始就不断收录其作品,以人教版新课标初中语文课本为例就有两篇文章,两首诗歌入选。但从教学实践对陶渊明的解读来看,中学生通过学习,心中所留下的陶渊明的形象误读多于理解。
陶渊明,我们的传统观念是把他和“不为五斗米折腰”紧密联系在一起的,甚至可以说这已经成为了他的标记。他的独立人格和人生境界更是我们“虽不能至却心向往之的”。恰如唐宋之前陶渊明不被重视一样,面对教参和教师对其的褒奖和赞美,中学生多持否定和怀疑态度。这一方面和当下的社会文化价值取向有关,另一方面也和教参对其文章的解释有关。
仍以人教版新课标教材为例(以下只称教材或课本),八年级上册中学生第一次接触到陶渊明的作品《桃花源记》,紧接着是《归园田居?其三》;八年级下册有《五柳先生传》和《饮酒?其五》。这四篇诗文应该说是最能代表和体现陶渊明精神和志趣、最能传达和展示其人格和气节的。但他那种洒落的生命境界和其窘迫的物质层面形成了鲜明的二元对立,在大力追求物质财富忽略精神空间的今天,中学生不仅是不能接受其思想,而且是直接质疑他有作秀的嫌疑了。教学过程中,对于学生接二连三的疑问,笔者始而惶恐,终至释然:误读也是别样的理解!总比漠视要强些吧!
其实初次接触《桃花源记》,学生还是很喜欢文中优美的文字,恬适的氛围,理想的情怀的,以文本感染读者这就已经足够了!可我们的教学大纲偏要把理解和学习“陶渊明揭露黑暗现实,同情劳动人民,向往和平生活,追求独立人格”作为教学的重点和难点。从五四开始如果说我们的国民文化有了什么进步的话,那就是学会了质疑,更何况是十三、四岁处于青春反叛期的中学生呢?他们在教参和教师如出一辙的语言中开始了他们别样的思考。
虚构的桃花源本来是作者对现实黑暗的抗议和控诉,对民众苦难生活的揭示和同情,稍微了解历史常识的人对魏晋时期的战乱和黑暗都会有正确的判断。可是学生不管这些,学习《桃花源记》时,他们在课堂上和课下作业中很认真的发出他们的声音:桃花源存在吗?对不存在的事物大力赞美比努力改变现实更值得推崇吗?“弃置罢官去,还家自休息”是真的同情劳动人民,为人民服务吗?“不为五斗米折腰”说明他认为做官不适合自己,和人格独立有多少必然的联系呢?这种作秀方式不是很令人讨厌吗?……诸如此类的议论让我一方面欣慰于我的学生们不是被动的接受知识的麻木者,另一方面又不得不专门用一节课的时间讲陶渊明的相关故事,争取还原给他们一个有血有肉,有历史感和现实意义的真实存在人物。
综观陶渊明的诗文和生平,我们不难发现脱离官场并不是陶渊明没有能力在官场中生存,也并非作秀的表现。“不为五斗米折腰”仅仅是后人把他的气节操守进行了浓缩,简单的七个字涵盖了太多的内容:在那个黑暗的战乱频繁的封建年代,官场就是一张束缚人性的尘网,人陷其中,除了扭曲自我还有就是盘剥百姓。不要讲什么人格独立,精神追求,与民同乐,造福一方,连起码的生命和尊严都不能保证,气节操守更是奢谈!在这种状态下,陶渊明能回归田园,在“入仕济世”与“归隐守真”中选择后者,在极度匮乏的物质生活中坚守精神的家园。如果我们能够不忽略中国文人的那种普遍的“兼济天下”的情怀;漠视人类对富足安定的生活的基本渴望,那么经历了多少我们无法参透的困惑和难题,才最终做出如此选择的陶渊明不应该是我们民族的脊梁吗?
我大胆的把八年级下册的《五柳先生传》提前放到《桃花源记》的后面讲了起来。结果有的学生又特别喜欢陶渊明,认为他是一个很有意思很好玩的小老头。陶渊明的形象在他们的现代化解读中竟被误读成了他们的偶像,成了特立独行、标新立异的新新人类。我的文化知识在这些孩子们面前苍白的没了颜色,失了芬芳!
《五柳先生传》中的“好读书,不求甚解”竟成了学生抗议背诵古文和注释的理由,他们完全漠视了作者通过“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形。”所要表达的是对“当时读书作为入仕手段”的一种摒弃和抗议,所要追求的是“对读书的纯粹无功利”的渴望和喜爱。不要说前者中学生做不到(因为没有哪个人可以不用参加高考,不过那个独木桥),后者连我这样以读书、教书为生的人都觉得很有难度,不是爱读书就可以等同的了。我在学生的讨论声中以标准答案限制了他们那发散的不能再发散的思维。
对于陶渊明所说的“性嗜酒”“饮少辄醉”“曾不吝情去留”学生倒是很能接受,认为那是不拘泥于繁文缛节、性情洒脱自然的表现。陶渊明身上的真性情、特立独行的这种处事方式是最能被中学生所理解的,但他们理解的是真正的陶渊明吗?“性嗜酒”并非个性的一种宣告方式,虽然有学生说“饮少辄醉”就说明“性嗜酒”是他标榜自己的手段,他并不真的热爱饮酒。但是我们如果把他放回那个特殊的时代,魏晋之人大多嗜酒,陶渊明就没有通过饮酒来标榜自己的必要了。而且我们必须分清楚他的饮酒并不等同于那个时代很多名士的饮酒,后者饮酒是“对生命的强烈的留恋,和对于死亡会突然来临的恐惧”?但陶渊明的饮酒并不停留在纵乐遣情的感性层面,也不是对生命表象的谓叹,他是真正懂得酒中之味的人。这在他的《饮酒?其五》中说的很清楚“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全诗以饮酒为题,却无一字关涉饮酒,那么饮酒为何呢?“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通过饮酒,透过饮酒,诗人认清了社会、自我和生命的本质,饮酒不是手段,而是他和自我融合的桥梁,和本真相守的媒介。“性嗜酒”“饮少辄醉”表达的是精神的自由和洒脱,“曾不吝情去留”的背后是朋友的理解和认同,而单纯的标新立异或对即成规则的破坏是要付出惨重的代价的呀!这些又怎是十三、四岁的中学生所能了解和思考的呢?
《五柳先生传》中那份“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的人生态度才是他人格的精髓啊!可学生都说做不到!甚至认为他是圣人!我知道学生说的都是实话,我也知道我们只是平凡的不能再平凡的俗世中人,但是这并不妨碍我们的内心深处可以有对陶渊明的敬仰,有对“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的向往啊?!真实的陶渊明似乎从来都不是圣人,他有过对人生的困惑也有过对官场的留恋,有过对功名的艳羡也有过对生命的看重……甚至到了归隐田园,精神圆满,人格独立之后,他也不是以一个圣人的形象出现的。这在课本所选的《归园田居?其三》中最能得到证明“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草盛豆苗稀”一个连田都打理不好的人怎么可能是圣人呢?“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作者不是在写田园劳作的辛苦而是表达自己归隐田园、乐在其中的幸福。和清风玉露和山川田野和日月星辰和自然万物融为一体;和“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生活规律吻合;和祖祖辈辈拓疆守土的劳动人民劳作……陶渊明回归田园就是选择回归平凡、回归自然、回归本我。这种对平凡世俗的皈依,对自然田园的崇拜是心灵得以宁静、安详的前提,是人格得以休整、独立的所在。太多的眼睛关注的只是轰轰烈烈的英雄,陶渊明这位追求平凡的“勇士”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也配得上“圣人”的称号吧!
从《桃花源记》的美好虚构到《五柳先生传》的率性洒脱;从《饮酒?其五》的悠然自适到《归园田居?其三》的平淡温和。陶渊明的诗文在不经意间给予我们心灵以氧气,精神以阳光。中学生从自身的现状和观念出发理解陶渊明,误读他的形象这也并不是什么坏事,至少他们的心里已有了诗人的位置!当时光流逝,于某个时间点上我相信他们会和真实的陶渊明相遇的。即使相遇的只是少数,陶渊明的气节操守、处世方式、人生态度也不会寂声于历史,我们的文化有我们文化的传播和保存方式的!
注释:
1.许晓云 论林大钦对陶渊明的接受 广东:中国文学研究,2009第一期
2.王瑶 中古文学史论?文人与酒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
参考资料:
1.罗宗强 玄学与魏晋士人心态天津:天津教育出版社,2005
2.许晓云 论林大钦对陶渊明的接受 广东:中国文学研究,2009第一期
3.王瑶 中古文学史论?文人与酒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
4.初中语文教材及教参 人教版新课标 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
书砚,教师,现居河南郑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