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一:《七律·长征》主题学习教案
七律·长征
一 导入
你认识画面中这个人吗?
他是我们伟大的主席**,他不仅是一位伟人,更是一位诗人!今天我们就走近他,一起去感受一下他的作品中体现的豪情。
二 出示题目
1、《七律·长征》(板书 师读-生读-齐读)
/2、同学们我们来看题目中有七律,那这里的七律是什么意思?
我们一起来看一下,他也是古诗的一种体裁,是七言律诗的简称。
/3、看完了他的体裁,那你对长征又知道哪些呢?我们都预习过了,请同学来说一说!
我们一起来看看长征的地图,1934年10月,中央主力红军为了摆脱国名党军队的“围剿”,被迫实行战略大转移,退出根据地进行长征。期间经过11个省,翻越18座大山,跨过24条大河,走过荒无人烟的草地,行程约两万五千里,于1935年10月到达陕北,与陕北红军胜利会师。 了解了长征的路程,当时的创作这首诗的背景又是怎样的呢?我们一起来看一下
说道这里,同学们有没有很感兴趣呢?
/5、请同学们自由的读这首诗,把这首诗读通、读准
三 内容解析
一 初读把握
先找同学来读一读(评价,读出了他的气势。老师来示范读一读。再请同学来读一读
二 细读全诗
1、 通过刚才的品读,说说这首诗围绕哪句话来写的?
红军不怕远征难 万水千山只等闲 在这两句中他的关键词又是什么呢?
远征难 只等闲(板书)
2、红军长征的路程是怎样的?(远、难)你从哪里看出来的?五岭 乌蒙 金沙江 大渡桥 岷山 我们一起来看看当时红军走过的路程。
这是弯弯曲曲,连绵不断的五岭,这是山势高大、险峻的乌蒙,即使在平常乌蒙翻越这些山岭也是不容易的。这是湍急的金沙江,只剩下十几根铁索的大渡桥,让人感受到了深深的寒意。 /3、通过这几幅图,小组讨论一下,你有什么感受?
我通过——看到了——
4、而这么艰难险阻的路程,在红军看来是怎样的呢?(只等闲)
这个等闲是什么意思?我们来看看字典的解释?你认为是那种解释?
那就是说,在他们看来万水千山是见平常的事。五岭。乌蒙、金沙江、大渡桥、岷山不算什么。
5 远征难要重读,品味红军长征的艰难险阻,只等闲要轻读,读出大无畏的精神。那我们带着这种情感,把这两句读一读,体会一下。
在其他诗中也有等闲的事情,我们一起来看
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石灰吟》于谦
于谦把什么看成是平常事(烈火焚烧,算什么)
再来看许光达把什么看成平常事
再次感受,红军把什么看成平常事?万水千山算什么
6 是啊,在红军的眼中,逶迤的五岭是什么?(腾细浪) 磅礴的乌蒙又是什么?(走泥丸) 是的,这就是等闲。根据这个理解,请同学来读一读这两句诗(多次读,并及时纠正错误)示范读 在读腾细浪、走泥丸时要轻读,读出等闲之意。
五岭、乌蒙我们刚才看过图片了,他们是怎样的?(宏伟的,壮观的,那我们就要读出他的气势来)再读
五岭。乌蒙多么有气势啊!腾细浪、走泥丸又 读的多么轻巧啊
师示范读。请同学们也试着读一读。
7 说环境是这样的,而当时的战斗呢?
请同学们快速阅读老师推荐的资料
小组讨论,你认为这两句诗中,最关键的是那两个字?为什么会用暖和寒来对比着写? 他们的汇报,你们同意吗?
金沙水拍云崖暖 大渡桥横铁索寒
一暖,一寒,既写出了天气情况,又写出了心里感受。作者以两种感觉互相对比,表现了红军渡过金沙江后的喜悦,又表现了巧渡泸定桥的惊心动魄,足见红军的神勇无比。
8 同学们,你认为这场战斗是怎样的?(惊心动魄的,激烈的,艰难的)
9 面对这场战斗,你的心情是怎样的?(沉重的。悲痛的)
找生读 他读的怎么样,请同学评论
带着心情读一读(自读,找生读)
10 再渡过岷山就胜利了,战士们的心情又是怎样的?(笑,高兴,激动,开心)
那带着这样的心情来读一读最后两句。
11 同学们,我们来看一下,在写作过程中,作者是用了什么样的写作手法?(对比)将什么与什么对比的
通过这么写,你体会到了什么?(战士的英勇无畏,**的英雄豪迈,长征的艰难
在读《七律·长征》(配乐)示范读,生读,齐读
四,课外拓展
长征中,对张牙舞爪、穷凶极恶的敌人不置一字,视之若无。——这种傲视山川的夺人之气,非百战百胜、纵览全局的三军统帅、一代伟人而不能拥有此胸怀,无此胸怀亦不能出此语。这就是**的艺术风格,这就是**诗词艺术的魅力所在!
**作为诗人的豪情和伟人的博大胸怀,高昂气质也体现在其他的诗中。我们一起来看《卜算子·咏梅》
带着我们刚才学到的品读感悟的的方法,自读这首诗
哪个字让你感受最深?梅花在什么时候俏、笑?表达了梅花的什么精神呢?(梅花乐观、豁达的情怀)再次领略这种乐观、豁达的情怀,读一读
**诗词还有很多,这情还在对战争的胜算里,这情孩子他对人民的热爱里。他的诗词还有很多,请同学们课下阅读《念奴娇》《沁园春》等篇目,感受他的伟人情怀与豪迈。
范文二:七律长征的诗意
?精品文档?
七律长征的诗意
七律长征的诗意
《七律?长征》
作者,**
原文,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
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注释,
1、七律,七律是律诗的一种,每篇一般为八句,每句七个字,分四联,首联、颔联、颈联和尾联,偶句末一字押平声韵,首句末字可押可不押,必须一韵到底,句内和句间要讲平仄,中间四句按常规要用对仗。
2、长征,一九三四年十月间,中央红军主力从中央革命根据地出发作战略大转移,经过福建、江西、广东、湖南、广西、贵州、四川、云南、西藏、甘肃、陕西等十一省,击溃了敌人多次的围追和堵截,战胜了军事上、政治上和自然界的无数艰险,行军二万五千里,终于在一九三五年十月到达陕北革命根据地。
3、难,艰难险阻。
4、等闲,不怕困难,不可阻止。
1 / 8
?精品文档?
5、五岭,大庾岭,骑田岭,都庞岭,萌渚岭,越城岭,或称南岭,横亘在江西、湖南、两广之间。
6、逶迤,形容道路,山脉,河流等弯弯曲曲,连绵不断的样子。
7、乌蒙,山名。乌蒙山,在贵州西部与云南东北部的交界处,北临金沙江,山势陡峭。1935年4月,红军长征经过此地。
8、泥丸,小泥球,整句意思说险峻的乌蒙山在红军战士的脚下,就像是一个小泥球一样。
9、金沙,金沙江浊浪滔天,拍击着高耸入云的峭壁悬崖,雾气腾腾,使人心感温暖。
10、云崖暖,是指浪花拍打悬崖峭壁,溅起阵阵雾水,在红军的眼中像是冒出的蒸汽一样。,云崖,高耸入云的山崖。暖,温暖。
11、大渡桥,指四川省西部泸定县大渡河上的泸定桥。泸定桥位于中国四川省西部的大渡河上,是一座由清朝康熙帝御批建造的悬索桥。
12、铁索,大渡河上泸定桥,它是用十三根铁索组成的桥。
13、寒,心里害怕,有一丝寒意。
14、岷山,中国西部大山。位于甘肃省西南、四川省北部。西北-东南走向。西北接西倾山,南与邛崃山相连。包
2 / 8
?精品文档?
括甘肃南部的迭山,甘肃、四川边境的摩天岭。主要由石灰岩构成,平均高度2,500公尺,8,200尺,,山脊在4,000?4,200公尺以上。主峰雪宝顶海拔5,588公尺。是长江水系的岷江、涪江、白水河与黄河水系的黑水河的分水岭。峰峦重叠,河谷深切。山地长有川西云杉、岷江冷杉、油松、栎类等。3,800公尺以上为高山灌丛草甸。岷山、迭山、摩天岭为大熊猫集中分布区,以摩天岭分布密度最大。
15、三军,指红一、二、四方面军,即整个红军。代表的新的中央领导。10月,中共中央和红一方面军到达陕北,结束长征。12月,作《论反对日本帝国主义的策略》的报告,阐明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1936年10月,红四方面军和红二方面军经过长征到达甘肃境内,先后同红一方面军会师。同年12月,同**等促使西安事变和平解决,这成为由内战到第二次国共合作、共同抗日的时局转换的枢纽。1936年12月,写《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1937年夏,写《实践论》和《矛盾论》。
16、尽开颜,红军他们的长征到达目的地了,他们取得了胜利,所以个个都笑逐颜开。
诗意,
红军不怕万里长征路上的一切艰难困苦,
万水千山在红军的眼里只不过是平常事。
五岭山脉那样高低起伏,绵延不绝,
3 / 8
?精品文档?
可在红军眼里只不过像翻腾着的细小波浪,
乌蒙山那样高大雄伟,气势磅礴,
可在红军看来,不过像脚下滚动的小泥球。
金沙江拍击着高耸入云的悬崖峭壁,
将士们心里暖暖的,大渡河上一桥横架,
铁链晃动,摇摇欲坠,让人寒意阵阵。
更加令人喜悦的是登上千里积雪的岷山,
红军在翻越雪山之后个个笑逐颜开。
赏析,
这首诗形象地概括了红军长征的战斗历程,热情洋溢地赞扬了中国工农红军不畏艰险,英勇顽强的革命英雄主义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56个字,负载着长征路上的千种艰难险阻,饱含着中国共产党的万般豪情壮志。它是中国革命的壮烈史诗,也是中国诗歌宝库中的灿烂明珠。无论对革命史而言,亦或对诗歌史而论,它都是里程碑之作。长征如此伟大复杂的题目,**以一首短短的七律浓缩了它的景观,?其中包括了多少惊险,多少曲折,多少悲壮,多少感天地泣鬼神的故事。?诗人就长征的题材写过《忆秦娥?娄山关》、《十六字令三首》、《念奴娇?昆仑》、《清平乐?六盘山》,这些诗都是写一景一地,并以此来表达心情,?着重在于侧写。而这首《长征》,从题目就可看出,是写整个长征的经过与感受,?诗人从正
4 / 8
?精品文档?
面挺身而出,运酣畅之笔朝四面八方抒写,景致转换向前,?一首八行七律担当了二万五千里,担当了一个庞大的包罗万象的主题。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首联开门见山赞美了红军不怕困难,勇敢顽强的革命精神,这是全篇的中心思想,也是全诗的艺术基调。它是全诗精神的开端,也是全诗意境的结穴。“不怕”二字是全诗的诗眼,“只等闲”强化、重申了“不怕”,“远征难”包举了这一段非凡的历史过程,“万水千山”则概写了“难”的内外蕴涵。这一联如高山坠石,滚滚而下,牵动着全篇,也笼罩着全诗。“只等闲”举重若轻,显示了诗人视自然之敌若梯米,玩社会之敌于股掌的统帅风度。“只”加强了坚定的语气,具有强烈的感情色彩。它对红军蔑视困难的革命精神作了突出和强调,表现了红军在刀剑丛中从容不迫,应付自如,无往不胜的铁军风貌。首联是全诗的总领,以下三联则紧扣首联展开。
从首联开始,全诗就展开了两条思维线,构造了两个时空域,一个是客观的、现实的,“远征难”,有“万水千山”之多之险,一个是主观的、心理的,“不怕”“只等闲”。这样就构成了强烈的对比反衬,熔铸了全诗浩大的物理空间和壮阔的心理空间,奠定了全诗雄浑博大的基调。
颔联、颈联四句分别从山和水两方面写红军对困难的战胜,它是承上文“千山”和“万水”而来。诗人按照红军长征的
5 / 8
?精品文档?
路线,选取了四个具有典型意义的地理名称,它们都是着名的天险,高度地概括了红军长征途中的“万水千山”。在**诗词中,有很多直书地理名称,且大多是用来表示行军的路线。例如《清平乐。蒋桂战争》“红旗跃过汀江,直下龙岩上杭”,《蝶恋花。从汀洲向长沙》有“百万工农齐努力,席卷江西直捣湘和鄂”等等。这些都是工农红军军事活动的真实记录。那么,由此可看出**诗词是怎样与中国革命紧密联系在一起的。与其他诗词相比,以地名入诗的作法在该篇更为集中,所显示的空间距离也更大。尤为不同的是,上面所例举的四句词,要强调的是红军行军速度迅猛,气势不可阻挡,红军在画面中具有强烈的动感,而在该词中诗人则是围绕“红军不怕远征难”这个中心思想展开,强调红军对困难的蔑视,是红军指战员内心世界的呈现,所以描写红军是隐态的,借山水来反衬红军的壮举。“腾”、“走”两个动词使山化静为动,是红军精神的外显。一般说来,以地名入诗很难,地名多了很容易出现败笔。但**却运用得很成功,这不仅是他具备挫万物于笔端的诗才,更具备吐磅礴于寸心的诗情,同时也反映出**对祖国语言文字锤炼的功底。
“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一联是写山,却将其戏称为“泥丸”这也是写红军万里远征,勇敢无畏的革命精神,也是**常用的豪气拟物的手法。前两句是全诗的总纲,由三、四句开始是分述,也是对前两句的具体描写。
6 / 8
?精品文档?
五岭、乌蒙本是客观的存在物,但当它进入诗人的视野,也就成了审美的对象。所以它不再是单纯的山,而是被感情化了的对象。五岭山脉弯弯曲曲,高高矮矮,绵延千里,逶迤”、“磅礴”极言山之高大绵亘,在红军看来,也不过是腾跃着的细小的波浪。高大的乌蒙山脉也不过是往后滚动的小泥球。这是多么新颖的比喻,把起伏绵延的五岭山脉这样的庞然大物也为翻腾着的细小的波浪,把那样高大的乌蒙山脉比作在脚下滚动的小泥球。想象奇特,夸张已极。通过两组极大于极小的对立关系,诗人充分地表现了红军的顽强豪迈的英雄气概。从艺术手法上说,这是夸张和对比。写山是明线,写红军是暗线,动静结合,明暗结合,反衬对比,十分巧妙。
“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一联是写水,也是写红军对水的征服。红军渡过金沙江和大渡河在长征史上有着重要的意义。金沙江宽阔而湍急,**梦想利用这一天险围歼红军于川、滇、黔边境。1935年5月红军巧渡金沙江。如果说巧渡金沙江是红军战略战术最富有智慧、最成功的一次战斗,那么强渡大渡河则是红军表现最勇敢、最顽强的一次战斗。大渡河的险恶也不亚于金沙江,且有敌人的重兵把守,狡猾的敌人还拆掉河上泸定桥的木板,只留下十三根铁索。但是英勇的红军硬是冒着敌人的枪林弹雨闯过了大渡河,粉碎了**企图使红军成为第二个石达开的阴谋。所以这两句所写的战斗都是具有典型意义的。“五岭”“乌
7 / 8
?精品文档?
蒙”两句通过红军的主观感受直接表现了红军的英雄气概,这两句则是通过写景来记事,通过记事来表现红军的英雄事迹。
颈联中的“暖”和“寒”这一对反义词,是诗人精心设计的两个感情穴位。“暖”字温馨喜悦,表现的是战胜困难的激动,“寒”字冷峻严酷,传递的是九死一生后的回味。两个形容词是精神的巨变,又是感情的裂变,含不尽之意于其中,显无穷之趣于其外,摇曳多姿,起伏跌宕,dàng,,张驰有致。
“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是对首联的回应。开端言“不怕”,结尾压“更喜”,强化了主题,升华了诗旨。“更喜”承上文而来,也是对上文的感情收束。红军过五岭、越乌蒙、渡金沙、抢大渡,从敌人的重围中杀出一条血路,自然令人欣喜。红军又翻岷山,进陕北,胜利大会师已为时不远,战略大转移的目的已基本实现,与前面的种种喜悦相比,它自然更胜一筹。“尽开颜”写三军的欢笑,这是最后胜利即将到来的欢笑,以此作结,遂使全诗的乐观主义精神得到了进一步的兀现。
8 / 8
范文三:七律长征的意思
七律长征的意思
译文(一)
红军不怕远征的艰难险阻; 把历经千山万水的艰难困苦看做是平平常常的事;
五岭山脉那样高低起伏,绵延不绝,可在红军眼里不过像翻腾着的细小波浪;
乌蒙山那样高大雄伟,气势磅礴,可在红军看来,不过像脚下滚动的泥丸;
金沙江两岸悬崖峭壁,由于红军在度过这里时没有费一兵一卒,所以让人感到温暖;
大渡河上的泸定桥横跨东西两岸,相比起金沙江,这里的伤亡惨重,所以使人感到深深的寒意; 更让红军欣喜的是翻过了白雪皑皑的岷山,人人心情开朗,个个笑逐颜开。 译文(二)
红军不怕远征的艰难险阻,把艰难困苦看作是平平常常的事。
五岭山脉那样高低起伏,绵延不绝,可在红军眼里不过像翻腾着的细小波浪;乌蒙山那样高大雄伟,气势磅礴,可在红军看来,不过像在脚下滚过的泥丸。
金沙江两岸悬崖峭壁,湍急的流水拍击着两岸高耸的山崖,给人以温暖的感受(暗示红军巧渡金沙江后的欢快心情);
大渡河上的泸定桥横跨东西两岸,只剩下十几根铁索,使人感到深深的寒意(暗示红军飞夺泸定桥的惊险悲壮)。
更使红军欣喜的是翻过了皑皑白雪的岷山,人人心情开朗,个个笑逐颜开。
范文四:七律长征的意思
匿名网友分类:历史话题被浏览20次2017.01.01
请微博专家回答检举
孤独尤里来自团队:快乐助人
乐帮达人采纳率:56%48级2017.01.01
七律·长征
作者:**?.七律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红军不怕远征的困难,千山万水在红军眼里只是平平凡凡的事。连绵不绝的、弯弯曲曲的五岭在红军眼里只是翻腾的细小的波浪。气势磅礴的乌蒙山在红军眼里只是脚下滚动的泥丸。金沙江两岸悬崖峭壁,湍急的流水拍击着两岸高耸入云的山崖,给人以温暖的感觉。大渡河上的泸定桥横跨东西两岸,只剩下几十根铁索,使人感到深深的寒意,更使红军欣喜的是,他们翻过了千里白雪皑皑的岷山,人人心情开朗,笑逐颜开。
此回答由管理员??法律实务 ??推荐为最佳回答。
补充回答
00
分享到
范文五:七律长征的教案
七律长征的教案
篇一:《七律长征》教学设计
《七律?长征》教学设计
天山实验小学 张平瑞
《七律?长征》是**同志率领红军克服重重困难即将到达陕北,胜利在望时,回首长征所经历的艰难历程,觉得一切困难都在掌控之中,都可以等闲视之,于是激情满怀,豪情万丈写下的一首气势磅礴,气壮山河的格律诗,再现了红军在长征中表现出的大无畏的英雄气概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全诗共四联(一联包括上下两句),56个字,记载着长征路上的种种艰难险阻,饱含着中国共产党的万般豪情壮志,它既是中国革命的壮丽史诗,也是中国诗歌宝库中的灿烂明珠。解读文本时,可以按照四联的顺序,抓住主旨,逐句解读,层层深入,顺理成章。首联开门见山赞美了红军“不怕难”,这是全篇的中心思想,也是全诗的艺术基调。二、三、四联分别从“山”“水”两方面写红军战胜的困难,它是承上文“千山”和“万水”而来,作者按照红军长征的路线,选取了五个具有典型意义的地理名称,它们都是著名天险,高度概括了红军长征途中的“万水千山”。第四联是对首联的回应,开端直言“不怕”,结尾压“更喜”,强化了主题,升华了诗旨。“更喜”承上文而来,也是对上文感情的结束。教学时,始终秉承语
文姓“语”的理念,用“听、说、读、写”的方法,去培养学生“字(识字)、词(遣词)、句(造句)、篇(写作)的能力,按照读诗句?解词语?说句意?悟感情?谈写法?练背诵的学习层次,初步培养学生具有一般的赏析诗歌的能力。
笔者预设以朗读、理解,品析、感悟、延情等方式,通过歌曲、故事、图片、解说、视频等手段,帮助学生解读文本,培养学生赏析诗歌的能力,提高语言的表述力、语言的感受力和语言的创造力,从而提高语文
的综合能力。
【教学目标】
1、学会4个生字及新词。
2、联系上下文,结合有关资料,知道有关长征的历史背景,理解诗句的意思。
3、反复地朗读,体会诗人表达的思想感情。感受红军藐视困难、不怕牺牲大无畏英雄气概和以苦为乐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4、学习品析诗歌的一般方法。
5、指导背诵课文。
【教学重点】
理解诗句,领悟全诗表达的情感。
【教学难点】
1、在朗读中体会红军的大无畏精神和英勇豪迈的气慨。
2、朗读时语调上的高低缓急,抑扬顿挫,掌握节奏的韵律,感
悟诗歌的音乐美。
【教学准备】
1、搜集有关红军长征的图片、书籍、影视作品等资料,了解红军长征时的情况。
2、多媒体操作平台。
【教法学法】
1、情境教学法,利用图片、故事、视频等多媒体呈现,进行情景设置,激发学生情感上的共鸣。
2、文本赏析法,通过诵读、表述、感悟对文本进行解读,感悟写法,体会情感。
【教学时间】1课时
【教学流程和设计意图】
一、创设氛围,激情导入
1、播放宋祖英的《十送红军》MV视频,学生边听边看后,说说有着怎样的感受,
【设计意图:耳熟能详的歌词,优美婉转的旋律,真实的历史画面的再现,将学生带入到情境之中,拉近了学生和文本之间的距离,能有效的调动学生的兴趣,唤醒学生的情感体验,为理解课文内容作了铺垫】
(学情估计:生“好听”、“很优美”、“感动”、对红军依依不舍??) 师:这首歌描写的是红军长征时老百姓送别红军的情景,1934年10月红军从江西瑞金出发,克服重重困难,历经艰辛,经过二万
五千里的长途跋涉,于1935年10月到达陕北根据地。当时**率领的中央红军越过岷山,长征即将结束,回顾长征一年来所战胜的无数艰难险阻,他满怀喜悦的战斗豪情,以极其轻松的笔调写下了这首气壮山河的诗篇,(揭题板书:七律?长征)让我们一同走进**的《七律?长征》,一同走进红军长征的岁月。
,、指名说一说知道的有关长征的故事。
,、简介长征,用PPT动态演示红军长征线路及长征途中发生的重大的历史事件
学生齐读课题。
二、初读感知
,、自己读这首诗,根据拼音认识生字,把字音读准确,并能正确书写。
逶迤wēiyí 磅礴pángbó 岷mín
指名读,注意正音,读后听写。
【设计意图:借助拼音识字写字,是学习语文的重要手段,也是学习语文的标志性能力,小学高年级依然要培养学生的这种能力。】
师范读(配乐朗读)以优美动情,抑扬顿挫,声情并茂的朗读感染学生,。 听课文录音。模仿朗读,感受朗读的节奏、停顿、重音、旋律,把握语调上高低缓急。
指名读,比赛读。
【设计意图:学习语文,要“以读为本,读中感悟”,格律诗音
韵优美,琅琅上口,多种形式的诵读,是学生感悟文本的基础。】。
,、出示自学要求:
(1、借助工具书,理解诗中不懂词语的意思。
(2、联系上下文,理解诗句的大意,并用通顺连贯的话表述出来。
(3、抓住关键词,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4、记下不懂的问题。
三、精读理解,品味赏析。
,、指导学习第一联:
(1、指名读。
(2、说说对“远征、难、万水千山、等闲”意思的理解。
远征,二万五千里长征。
难,指长征途中遇到的各种困难
万水千山,“万”“千”都是虚数,形容很多条河,很多座山。
等闲,平平常常的意思。
只等闲,只当着平平常常的事。
(3、连词成句说说这一联诗句的意思。
【学情估计:不少学生可能只局限于把诗句翻译出来,只简单的表述为,红军不怕长征途中的困难,把万水千山只当着平平常常的事。】
(4、谁能用自已的语言把意思表达的更加的具体,
【设计意图:鼓励学生用不同的方式组织语言,用扩词扩句的
方法,对诗句意思进行更加具体的表情达意。以达到语言训练的目的。】
(5、这两句赞扬了红军什么精神,抓住“不怕难”“等闲”体会红军不怕长征途中任何艰难险阻的精神。
(6、这两句作者是怎样表达这种情感,引导学生谈谈写法(这一联是总写,作者开门见山,点明中心。)
归纳学习方法:读诗句?解词语?说句意?悟感情?谈写法。
【设计意图:通过精心指导学习第一联,总结学法,再迁移学法,由扶到放,让学生自学二、三、四联,培养学生自学能力。】
2、用上述方法,学习二、三、四联
?学习第二联
指名读,说说第二联分写什么,(山),写了哪两座山,(板书:五岭山、
乌蒙山)”多媒体展示五岭山脉和乌蒙山的图片,设置情境,理解“逶迤”和“磅礴”。 说说理解诗句意思,体会红军藐视困难的精神。在红军的眼中这逶迤的五岭,磅礴的乌蒙山却像什么,(体会夸张手法的妙处,“逶迤、磅礴”极言其大,说明山势之绵延之高大,以示翻越之艰巨;“泥丸,细浪”极言其小,说明红军藐视之,不放在眼里。)
?学习第三联
指名读,说说第三联分写什么,(水)哪两条河,(板书:金沙江、泸定桥),多媒体展示金沙江和泸定桥图片,对照图片理解
重点词“云崖”、“铁索” ,体会“暖”、“寒”的深刻含义,说说诗句的意思。设置情境,观看《巧渡金沙江》、《飞夺泸定桥》两段视频,体会红军机智勇敢、不怕牺牲的大无畏精神。抓住细节描写让学生说说两次战斗场面不同(一个巧渡,说明红军将士的足智多谋,一个是强取,说明了红军的英勇无畏。)。
?学习第四联
指名读,展示岷山图片,(板书:岷山)理解“三军”,说说对诗句的理解。“更喜”喜什么,为什么“尽开颜”,想象“三军”会师时的欢腾场面,(写法上,第四联回应首联,以“更喜”呼应“不怕”进一步深化了主旨。),说一说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体会红军以苦为乐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设计意图:读读、想想、说说、细细的体会,是学习语文最有效的方法之一,通过赏析品味,学生的阅读能力会不断的得到提高。】
四、指导背诵,感受韵律美。全诗四联八句,偶句押韵,朗朗上口,富有节奏和韵律的特色,语调高低缓急,抑扬顿挫,值得诵读记忆。请同学们把全诗背诵下来。
五、总结提升,内化语言
红军长征途中历经千难万险,而诗中只选择了具有典型意义的五幅画面对红军长征中的所有困难进行了艺术概括,你能说出是哪五幅画面吗,(根据学生回答多媒体呈现五幅图:五岭山、乌蒙山、金沙江、泸定桥、岷山)这首诗表现的是红军藐视困难、
机智勇敢、不怕牺牲、以苦为乐的的大无畏革命精神,你能在每个地名前加一个动词,恰当地命名这五幅“征难图”吗,
学生思考,小组合作,教师组织交流并进行板书。
【设计意图:精炼的语言表述,是一个人语文能力水平的体现,所谓书越读越薄,最后能用一句话或一个词进行概括,即是学习语文的最高境界。通过品析,学生把诗的内容进行内化,转换成简洁凝练的语言,旨在培养学生提炼语言的能力 。】
五、作业
**的诗词很多,都充满了这种乐观向上的精神,课下收集一些**诗词,和同学们交流。
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沁园春?雪》
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忆秦娥?娄山关》 为有牺牲多壮志,敢教日月换新天。——《七律?到韶山》 不到长城非好汉,屈指行程二万。——《清平乐?六盘山》
附板书设计:
七律?长征
总 ———不怕难
足踏五座岭
脚踩乌蒙山
巧渡金沙江
飞夺泸定桥
喜越岷山雪
总 ———尽开颜
篇二:七律长征 教案
七律 长征
【教学目标】
1、了解红军长征的光辉业绩和伟大意义,领会红军在长征途中所表现出的大无畏的英雄气概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继承和发扬长征精神。
2、让学生通过诗句展开丰富的想象,品评作品中的诗句,激发阅读的兴趣;
3、学习诗的语言艺术性和夸张手法的运用;
【教学重点】
体会关键词语的含义及其包含的深情,感悟诗句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
理解高度概括性的艺术和夸张手法的运用,学习红军在长征途中所表现出的大无畏的英雄气概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教学过程】
一(回忆文本——知晓“长征难”
二(走进文本——展现“征难图”
1(让我们一起重温二万五千里漫漫征程。师范读。
二万五千里漫漫征程,诗人怎能一一记叙,他选取了红军战士走过的一条岭、两座山、两条水,你们能找到吗,《七律 长征》
为我们展示了红军在长征途中克服困难的雄壮图画,请你各请你各概括每幅画面的主要内容 。(用动词加地名的方式概括。)
翻越南五岭、疾跨乌蒙山、巧渡金沙江、飞夺泸定桥、喜踏岷山雪
2(自由默读全诗,思考:从哪些诗句、诗词中可以看出“红军不怕远征难”,你是怎么想的,可以在书上圈圈画画,把感受写在旁边。
3(交流:
三(融入文本——感悟“远征难”
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1(请学生板画。五岭的逶迤 乌蒙的磅礴[来源:Zxxk.Com]
2(五岭的逶迤——诗人一直追溯到长征开始,那逶迤的五岭仿佛又在眼前。你们看(粉笔示意图) 五岭是五个山岭的合称,它绵延江西、湖南、广东、广西、贵州五省,山势起伏、蜿蜒,长达数千里。现在你能说吗,“五岭____________。”
3(乌蒙的磅礴——红军大队人马翻过五岭又来到乌蒙山下,乌蒙山海拔二千三百多公尺,有我们700多层教学楼那么高。 那你能说乌蒙___________。(危峰兀立、高山峻岭)
4(这里用'逶迤''磅礴'写出红军要翻过这样的高山峻岭会怎么样(难)
5(但是我们红军战士不怕,跟随着红旗翻过了五岭,又越过了乌蒙,征服了一座座大山,在红军的眼里这山是大还是小,从哪
里可能看出来,
6(指导朗读: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读时要突出五岭的绵延不绝、乌蒙的气势磅礴,而“腾细浪”、“走泥丸”则要读得平淡,表现出红军的“不怕难”。
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
1(教师讲故事:
3(刚才你们听的时候心里怎么样,这时你仿佛听到了什么,看到什么,
4(学到这里你们有没有想到'金沙水拍云崖暖'是什么意思,云崖暖:心里暖(读)
5(长征途中红军和敌人的斗争有智取,也有恶战。金沙江是智取,大渡河则是一场恶战。
6(大渡河是天险,敌人满以为能阻挡红军的脚步,但是天险也被红军逾越了,那**为什么又说“大渡桥横铁索寒”,谁能有条理地说说:导语:红军来到大渡河上,眼前横着一座铁索桥。桥上_______桥下________桥头______红军______。
7(指点:天险逾越了,但现在回想起那场面,还叫人胆战心惊。
8(指导读。
9(“暖”,写出了巧渡成功的愉快。“寒”,写出了强渡的惊心动魄,又进一步突出了“难”。
10(朗读。金沙水拍云崖暖(轻快——红军的欢快心情),大渡河横铁索寒(低沉——表达对牺牲战士的沉痛缅怀之情。加重语气)
11(师:这么艰难的事红军战士还是平常地对待,一“寒”一“暖”,一“喜”一“悲”,这正是,-生读“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1( “更喜”喜什么,为什么“尽开颜”,
2(困难像雪球一样砸来,但红军战士依然以平常心来对待,你体会到了什么,
3(正是因为有这种大无畏的精神,红军战士克服了像雪球一样砸来的一个又一个困难。这正是——(生读中心句:“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4(最后两行应读出欢欣鼓舞的语气,因为红军历经千辛万苦终于翻过了终年积雪的岷山,“更喜”二字既是红军现时心情的写照,也是红军对革命征途的展望。
5(同学们也带着这种豪迈回到《长征》这首诗中读一读吧~ (生齐读)
四、走出文本——赞颂“红军情”1(这是在红军登上了岷山之后,最后一座山,**写的。大家试着读。
清平乐?六盘山 : 天高云淡,望断南飞雁。 不到长城非好汉, 屈指行程二万 六盘山上高峰,红旗漫卷西风。今日长缨在手,何时缚住苍龙。
2(你们也带着这种豪迈回到《长征》这首诗中读一读吧~
(生齐读《长征》。)
3(仅仅五十六个字就写出了红军不怕艰难险阻,豪迈乐观的精神,这样的好诗,你们愿意记下来吗,可以边读边想像,自由背背吧~
3、读完全诗,你感觉应该学习红军的哪些精神,在今天,如何去继承发扬这些精神,
五、课堂总结:
1、这首革命史诗通过高度的艺术概括性全面再现了红军这一伟大的革命史实,热情洋溢地歌颂了中国工农红军不畏艰险英勇顽强的革命英雄主义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充分显示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力量无比顽强的生命力和战斗力。我们要继承和发扬长征精神。
2、长征壮举让世人惊叹,长征精神永世流芳。多少文人墨客为长征谱写了一曲又一曲赞歌。同学们: “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老师把**的这句词送给你们,希望你们在今后学习中不惧挫折、勇往直前~
3、课外查找**评述长征的文章和描绘长征的诗词。以“长征”为话题写一篇250字左右的短文,文体不限。
五、作业设计
1( 完成小练笔。
2( 自学《清平乐?六盘山》。
板书设计: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藐视困难 积极乐观
【教学反思】
篇三:七律长征教案
七律 长征
初二语文备课组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学习诗中关键词的音、义,把握诗的内容。
2.过程与方法:欣赏本诗高度的艺术概括性的特色和极度夸张的手法。
3.情感、态度、价值观:学习红军在长征途中所表现的大无畏的英雄气概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教学重点:关键字词的含义及其饱含的感情。
教学难点:高度的艺术概括性的特色和极度夸张的手法。
教学过程:
教学流程:
一、预习导航
1.背景知识介绍:长征。中国工农红军为了北上抗日,粉碎国民党反动派的围剿,保存自己的实力,于1934年10月从江西瑞金出发,一路跋山涉水,翻过五岭,突破乌江,四渡赤水,越过蒙山,巧渡金沙江,强渡大渡河,飞夺泸定桥,爬雪山,过草地,击溃了敌人的多次围追堵截。1935年10月,红军主力终于胜利到达陕北,完成了举世闻名的二万五千里长征。回顾长征一年来红军所战胜的无数艰难险阻,他满怀喜悦的战斗豪情,以极其轻
松的笔调写下了这首气壮山河的伟大诗篇。
2.有关律诗的常识
律诗是近体诗的一种,始于南北朝,形成于唐朝。在平仄、压韵等方面有严格的规定。律诗分五言和七言两种,限定一首八句,超过八句的叫排律或长律。律诗八句,两句一联。分别称为“首联”“颔联”“颈联”“尾联”。
3.字词学习
逶迤(wēi yí) 磅礴(páng bó) 泥丸(wán) 岷山(mín) 乌((((((
蒙(méng) 云崖(yá) ((
二、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同学们,今天给大家带来了一段精彩的影片,请看。(多媒体播放《长征》录像)
这激动人心的战斗就发生在红军长征途中,我们的红军历尽千山万水,经过千辛万苦,就要到达陕北,**主席心潮澎湃,豪情万丈地写下了《长征》这首壮丽的诗篇。
三、朗读课文,合作探究
1、朗诵课文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
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2.学生结合注释,说说全诗的大意。
红军不怕万里长征路上的一切艰难困苦,把千山万水都看得极为平常。绵延
不断的五岭,在红军看来只不过是微波细浪在起伏,而气势雄伟的乌蒙山,在红军眼里也不过是小小泥丸在滚动。金沙江浊浪滔天,拍击着高耸入云的峭壁悬崖,雾气蒸腾;大渡河险桥横架,晃动着凌空高悬的根根铁索,寒意阵阵。更加令人喜悦的是踏上千里积雪的岷山,红军翻越过去以后个个笑逐颜开。
四、赏读课文,巩固拓展
1.男、女生、集体分别朗诵课文,逐句赏析。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这两句是全诗的总纲,写得极有气势。它高度概括了红军在**和党中央的统率下于整个长征过程中所表示出来的亘古未有的英雄气概和百折不挠的勇毅精神。“远征难”三个字总括了红军长征途中所遇到的一切困难。“远征”是写长征行程之远,时月之长;“难是写长征牺牲之大,经历之苦。面对一切艰难困苦,红军的回答是“不怕”“只等闲”,这充分显示出红军战士钢铁般的革命意志和大无畏的英雄气概,也给全诗定下了轻快豪迈、气度不凡的基调。
“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这两句紧承上句的“万水千山”,先具体写山。这样有意缩小人的视觉比例,正是为了反衬红军,突出表现红军敢于藐视并战胜一切困难的高大形象和精神伟力。
“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游戏桥横铁索寒。”这两句写水,既实写红军长征途中抢渡金沙江、飞夺泸定桥的两次战斗,又虚写红军长征途中跋涉的无数道急流险滩。
“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结尾这两句写长征的最后路程,是全诗的高潮。“更喜”两字,一方面表现了红军战士在极其艰苦条件下的乐观主义精神,一方面表现了红军战士对美好的革命前途的向往和自信。这里的“三军”,专指“红军第一方面军、二方面军、四方面军”。在写这首诗时,红军二、四方面军正在行军途中,还未越过岷山。但**希望并想念他们定能战胜天险,冲破敌人的围追堵截,克服张国焘的分裂主义,完成长征的任务,与红一方面军胜利会师。所以,“三军”一词,充分表达了**对红军二、四方面军广大指战员的殷切希望和信任。
2、集体朗诵,欣赏《七律长征》歌曲,体会感悟诗歌的意境。
3、探究。
诗中展示了红军在长征途中克服困难的五幅雄壮图画,你能一一概括吗,用动词加地名的方式概括。你最欣赏其中的哪一幅图,说说理由。
这首诗为我们展示了五幅“征难图”:腾越五岭,疾跨乌蒙胧,巧渡金沙江,飞夺泸定桥,喜踏岷山雪。
4、集体背诵课文
五、小结课文
这首诗是一篇威武雄壮、气势磅礴的革命史诗。它生动形象地
概括了红军长征的光辉战斗历程,热情洋溢地歌颂了中国工农红军不畏艰险、英勇顽强的革命英雄主义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充分显示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力量无比顽强的生命力和战斗力。
六、课后探究习题答案
一、过五岭、越乌蒙、渡金沙、抢大渡、翻岷山
二、1(不矛盾。“逶迤”“磅礴”是客观形象,“腾细浪”“走泥丸”是主观感受。
2(略3(诗中写的“岷山千里雪”,实际是概括所有过雪山的艰苦斗争。
三、**评述长征的文章有《论反对日本帝国主义的策略》等,描绘长征的诗词有《清平乐 会昌》《忆秦娥 娄山关》《十六字令三首》等八首诗词。
十六字令三首
一九三四年到一九三五年
其一 其二 其三
山, 山, 山,
快马加鞭未下鞍。 倒海翻江卷巨澜。 刺破青天锷未残。 惊回首, 奔腾急, 天欲堕,
离天三尺三。 万马战犹酣。 赖以拄其间。
附板书设计:
七律 长征
**
首联:全诗总纲,提出中心
颔联:承“千山”以五岭乌蒙为代表
颈联:承“万水”以金沙、大渡河为代表
尾联:总结全诗,突出越过岷山后的喜悦
教学反思:
1、本课教学设计坚持以学生感兴趣的问题贯穿始终,“感受红军长征精神” 与“品味诗中语言”双线并行,尽量让学生参与教学的全过程。
2、本课注重了教学手段的变化,学生思维的调动,以及问题的设计,但必须坚持“以学生为本”,为学生服务。
转载请注明出处范文大全网 » 《七律·长征》主题学习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