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一:词语的表达效果
品析关键句子?—词语的表达效?果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能在文章中找?出词语的含义?并理解,赏析词语的表?达效果
2.过程与方法:
归纳词语的含?义以及赏析的?方法
3.情感态度价值?观:
培养学生的技?能,提高学生审美?情趣及语文素?养。
二,教学重点
体会作者用词?之妙,揣摩命题人命?题思路。
三,教学难点
要求学生熟练?掌握理解词语?含义及赏析词?语的表达效果?的方法。 四,教学过程:
,一,复习预习:记叙文的相关?知识点
考纲相关要求?:
考情回顾:
1. 2016《少年护城河》14题:请结合语境,说说下面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表达效果。,4分, ,1,我发现,唯一没有对我?唱这个歌的,竟然是大华,,2分, ((
,2,夜里,我一个人又跑?到护城河边,河水很平静,没有一点儿波?纹。,2分, 2.2015《父亲二十年的?叮嘱》14题:体会下面句子?中的加点词语?的表达效果。,4分,
我从门缝看见?那人在裤兜里?掏来掏去,终于摸出一张?皱巴巴的五元?纸钞,然后把那沓毛?票从我((
父亲手?里抓过去,又把那张纸钞?从门缝往外一?扔,丢下一句话,“拿去吧,” ((
3.2008陕西?《壶口,壶口》13题,结合语境,说说下面句子?中加点的词语?好在哪里。,4分,
,1,那种疯狂和奋?勇的喷扑让坚?硬如钢的岩层?不得不退让,无法不动容。
,2,水浪砸在岩石?上,迸出冲天的水?柱,也迸成残酷的?碎片。
明确题型:
, 1、 词语的表达效?果。
, 2、 理解词语的含?义。
, 3、 理解句子的含?义。
词语的表达效?果:
Eg:“他用两手攀着?上面,两脚再向上缩?,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顷,显出努力的样?子。这时我看见((
他?的背影,我的泪很快地?流了下来。”《背影》
这个句子是写?人物的,属于动作描写?。“攀”“缩”“微倾”都是动词,这些信息告诉?我们人物描写?肯定和人物形?象有关系,这几个词都写?出了父亲动作?的艰难,如此艰难还要?努力的去,这不正体现了?父亲的伟大,父爱的伟大。
表述方法:……一系列的……词,写出了……,表现出……作用,即人物,事物,形象、品质。
Eg:“小草偷偷地从?土地里钻出来?,嫩嫩的,绿绿的。”“钻”和“偷偷”用得好,说说好在哪里??
解答这道题我?们必须确定赏?析的角度,结合语境谈表?达效果,最后指出人、物、作者的思想感?
情。
“钻”既表现春草冲?破土层的挤劲?,又用“偷偷地”修饰,形容它不知不?觉地出现,生动地表明春?草
的活力。
表述方法:运用了……写出了……的内容,表达了……人、物、作者的……思想感情。
Eg:我发现,唯一没有对我?唱这个歌的,竟然是大华, ((
首先,理解词语的本?义。句中的“竟然”表示出乎意料?。其次,分析词语在语?境中的意思。结
合上文“我”改歌词嘲讽大?华是“私生子”,现在“我”有了后妈,其他人都改歌?词嘲笑“我”,按照“我”的
心理,大华应该也如?此嘲笑“我”,但他没有这样?做。最后,总结表达的情?感。“我”既惊讶,又感激,
更有愧疚。
,1,写出发现大华?没有“报复”“我”,出乎“我”的意料,既表现了“我”的惊讶,又流露出“我”的感激,还传达出“我”的愧疚。,评分标准:答出“出乎意料”,得1分,答出“惊讶”“感激”“愧疚”中的任意两点?,得1分。共2分。,
表述方法:……原指……写出了……的内容,表达了……人、物、作者的……思想感情。 思路归纳: [2016.14,2015.14,2008.13]
思路一:?理解词语的本?义??分析词语在语?境中的意思??表达的情感
思路二:?词性??词语反映的情?形??表现出的作用?,即人物,事物,形象、品质
思路三:?运用的修辞手?法??修辞的作用??表达的情感
注:以上思路可直?接用于概括组?织答案。
巩固练习,
A、《我的老师》第三段
她从来不打骂?我们。仅仅有一次,她的教鞭好像?要落下来,我用石板一迎?,教鞭轻轻地敲?在石板边上,大伙笑了,她也笑了。我用儿童的狡?猾的眼光察觉?,她爱我们,并没有存心要?打的意思。孩子们是多么?善于观察这一?点啊。
1.仅仅有一次,她的教鞭“好像”要“落”下来,我用石板一迎?,教鞭“轻轻”地敲在石板边?上,大伙笑了,他也笑了。,加引号的词语?表达了什么样?的意思,,
“好像”和“轻轻”两个词语,把蔡老师假装?发怒的情形形?象地写出来,而“大伙笑了,她也笑了”的“处罚”结果更是把老?师的慈爱、儿童的机灵、师生间的亲密?友善充分表现?出来。
2、 “大伙笑了,她也笑了”,“大伙”笑“她”的温柔、虚假的动作,“她”笑“大伙”的机灵、天真可爱。 3、我用儿童狡猾?的眼光察觉,她爱我们,并没有存心要?打的意思。,这里为什么用?“狡猾”一词,,
“狡猾”本是贬义词,这里作者在它?前面加了限制?成分“儿童的”,这样它就具有?了“调皮”“淘气”的意思。作者这样用词?,形象地写出了?“我”天真调皮的神?态,反映了“我”与蔡老师非常?亲近的心理状?态。 4、“多么善于观察?这一点的啊”,“这一点”指的是什么,
答,这一点指 “她爱我们,并没有存心要?打的意思”。
1.我用儿童狡猾?的眼光察觉,她爱我们,并没有存心要?打的意思。“狡猾”在这里是什么?意思?
“狡猾”是贬词褒用,狡猾本意是诡?计多端,不可信任;在这里写出“我”的调皮、机灵,表现了一个淘?气的孩子对老?师的理解。
B少年护城河?
肖复兴
?在我童年住的?大院里,我和大华曾经?是死对头。原因其实很简?单,大华倒霉就倒?霉在他是个私?生子。他一直跟着他?小姑过,他的生母在山?西,偶尔会来北京?看看他,但谁都没有见?过他爸爸,他自己也没见?过。这一点,是公开的秘密?,全院里的大人?孩子都知道。
?当时,学校里流行唱?一首名字叫《我是一个黑孩?子》的歌,其中有这样一?句歌词,“我是一个黑孩?子,我的家在黑非?洲”。我给改了词儿?,“我是一个黑孩?子,我的家不知在?何处……”。这里黑孩子的?“黑”不是黑人的“黑”,而是找不着主?儿即“私生子”的意思。我故意唱给大?华听,很快就传开了?,全院的孩子见?到大华,都齐声唱这句?词儿。现在想想,小孩子的是非?好恶就是这样?的简单,又是这样的偏?颇,真的是欺负人?家大华。
?大华比我高两?年级,那时上小学五?年级,长得很壮,论打架,我是打不过他?的。之所以敢这样?有恃无恐地欺?负他,是因为他的小?姑脾气很烈,管他很严,如果知道他在?外面和哪个孩?子打架了,不问青红皂白?,总是要让他先?从他家的胆瓶?里取出鸡毛掸?子,交给她,然后撅着屁股?,结结实实挨一?顿揍。
是一天放学之?后。因为被老师留?下训话,出校门时天已?经黑?我和大华唯一?一次动手打架?,
了。从学校到我们?大院,要经过一条胡?同,胡同里有一块?刻着“泰山石敢当”的大石碑。由于胡同里没?有路灯,漆黑一片,经过那块石碑?的时候,突然从后面蹿?出一个人影,饿虎扑食一般?,就把我按倒在?地上,然后一痛拳头?如雨,打得我鼻青脸?肿,鼻子流出了血?。等我从地上爬?起来,人影早没有了?。但我知道除了?大华,不会有别人。
?我们两人之间?的仇,因为一句歌词?,也因为这一场?架,算是打上了一?个死结。从那以后,我们彼此再也?不说话,即使迎面走过?,也像不认识一?样,擦肩而过。
?没有想到,第二年的夏天?,我的母亲突然?去世了。父亲回老家沧?县给我找了个?后妈。一下子,全院的形势发?生了逆转,原来跟着我一?起冲着大华唱?“我是一个黑孩?子,我的家不知在?何处”的孩子们,开始齐刷刷地?对我唱起他们?新改编的歌谣?,“小白菜呀,地里黄哟,有个孩子,没有娘哟……”
?我发现,唯一没有对我?唱这首歌的,竟然是大华,
?我很想和他说?话,不提过去的事?,只是聊聊乒乓?球,说说游泳世界?冠军就好。好几次,碰到一起了,却还是开不了?口。再次擦肩而过?的时候,我看见他的眉?毛往上挑了挑?,嘴唇动了动。
?一直到我上了?中学,和他一所学校?,参加了学校的?游泳队,由于他比我高?两级,老师指派他教?我总也学不规?范的仰泳动作?,我们才第一次?开口说话。这一说话,就像开了闸的?水,止不住地往下?流。过去那点儿事?,就像沙子被水?冲得无影无踪?,我们一下子成?了无话不说的?好朋友。童年的心思,有时就是这样?窄小如韭菜叶?,有时又是这样?没心没肺,把什么都抛到?脑后。只是,我们都小心翼?翼地,谁也不去碰往?事,谁也不去提私?生子或后妈这?些令人厌烦的?词眼儿。
10?大华上高一那?年春天,他的小姑突然?病故,他的生母从山?西赶来,要带着他回山?西。那天放学回家?,刚看见他的生?母,他扭头就跑,一直跑到护城?河边。他的生母,还有大院好多?人都跑了过去
?,却只看见河边?上大华的书包?和一双白力士?鞋,不见他的人影?。大家沿河喊他?的名字,一直喊到了晚?上,也再没有见他?的人影。大华的生母一?下子就哭了起?来,大家也都以为?大华是投河自?尽了。
11?我不信。我知道大华的?水性很好,他要是真的想?不开,也不会选择投?水。夜里,我一个人又跑?到护城河边,河水很平静,没有一点儿波?纹。我在河边站了?很久,突然,我憋足了一口?气,双手在嘴边围?成一个喇叭,冲着河水大喊?了一声,大华,没有任何反应?。我又喊了第二?声,大华,只有我自己的?回声。心里悄悄想,事不过三,我再喊一声,大华,你可一定得出?来呀,我第三声大华?落了地,依然没有回应?,一下子透心凉?,我一屁股坐在?地上,再也忍不住哇?哇地哭了。
12?就在这时候,河水有了哗哗?的响声,一个人影已经?游到了河中心?,笔直地向我游?来。我一眼看出来?,是大华,
13?我知道,我们的友情,从这时候才是?真正的开始。
14?一直到现在,只要我们彼此?谁有点儿什么?事情,不用开口,就像真的有什?么心理感应一?样,保证对方会在?第一时间出现?在面前。我们两人都相?信,这不是什么神?奇,是真实的存在?。这个真实就是?友情。罗曼?罗兰曾经讲过?,人的一辈子不?会有那么多所?谓的朋友,但真正的朋友?,一个就足够。
(选文有改动) 2. (真题14)请结合语境,说说下面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表达效果。,4分,
,1,我发现,唯一没有对我?唱这个歌的,竟然是大华,,2分, ((
,2,夜里,我一个人又跑?到护城河边,河水很平静,没有一点儿波?纹。,2分,
爷爷的芦苇荡?
汪去
?奶奶去世后,爷爷还是不肯?搬到新造的楼?房,一个人孤零零?守在村头那间?红砖搭建的小?房子里。
?老头的固执,让父亲和叔叔?很是难堪。他们盖起了两?座三层带院小?楼,房间多得恨不?得开宾馆。然而,老头不给他们?表现孝顺的机?会。
?爷爷的房子前?,有一大片湿地?,生长着大片芦?苇。这些家伙繁殖?能力超强,似乎大风一吹?,它们就得到了?养料,嗤嗤地往上蹿?。每年农历四月?底五月初,爷爷会套上他?的塑胶防水鞋?,一头扎进芦苇?荡,然后朗声喊道?,“今年的苇叶长?得不赖啊,”身上挂满新打?的苇叶,看起来像个白?发绿巨人。
?每当此时,爷爷都很开心?。幼时放学归来?,我会帮他整理?苇叶,把这些绿叶子?从头到脚捋平?,几十片一组,码齐。再用藤条植物?的青皮做细绳?,一小把一小把?地扎紧。一把可以卖5?毛钱。每年端午前,光这些苇叶,就可以为他换?来几百块吃药?的钱。
?但是,老头很倔,即便年过七旬?病患缠身,也绝不是那种?凡事都找儿子?伸手要钱的主?。我总以为,爷爷不肯搬离?这个小房子,是舍不得大自?然发给他的“体己钱”。
?今年端午回家?,路过芦苇荡,看见爷爷正独?坐着抽烟,当年让我当马?骑的宽阔后背?,如今佝偻得让?人心疼。我帮他点上一?根烟,爷孙俩盘腿坐?在新鲜的泥土?上。爷爷手里握着?一张褪色的照?片,像握着一片风?干的鱼皮。这是一张多年?前的旧照,据说出自一位?到乡下揽活的?照相人之手。照
片上的爷爷?身着那件穿了?多年的“的确良”白衬衣,看得出奶奶也?是“盛装出镜”。背景是再熟悉?不过的芦苇荡?,只不过小一片?而已。
?“你可知道,这片芦苇,就是你奶奶种?下的,”爷爷摩挲着手?里的照片对我?说,“那时候穷啊,到了端午节吃?不起粽子,你爸和你叔,看见别人吃,就哭喊着闹。你奶奶就栽了?几棵芦苇,自己打苇叶,自己包粽子吃?。”
?是的,奶奶包的粽子?,温润过爷爷、父亲和我三代?人的胃与心。她亲手挑选糯?米、蜜枣、白糖,地锅里柴火烧?旺,架上过年时蒸?馒头的大笼屉?,厨房里蒸汽缭?绕,处处飘荡着苇?叶的清香和米?饭的糯香。
?自从奶奶半身?不遂卧床不起?,这种独特的美?味就再也尝不?到了。奶奶在床上熬?了七年。为了不影响孩?子们工作,爷爷变身全职?保姆。等到奶奶灯枯?油尽的那一天?,爷爷也仿佛丢?了魂魄,这里看看,那里摸摸,一副手足无措?的样子。
?仲夏的清风穿?行而过,几只红嘴水鸟?受到惊吓,小腿一蹬,呼哧一下消失?得无影无踪。繁华褪尽的芦?花,荡着秋千从枝?头飘下,落在爷爷的白?发上,也落在那张旧?照片上。
?原来,老人之所以“不近人情”地坚守老屋,和老天爷的“体己钱”没有半毛钱的?关系。他守在这里,无非是为了每?天多看一眼这?片芦苇。对爷爷来说,这片充满灵性?的芦苇荡,是他和奶奶的?生活从贫穷走?向殷实的见证?,是馥郁的岁月?记忆,是相濡以沫的?真情,是年复一年尝?遍荣枯却从未?凋零的丰碑。
,摘自《感悟》2016.6,
2.联系语境,说说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表?达效果。,4分,
,1,这些家伙繁殖?能力超强,似乎大风一吹?,它们就得到了?养料,嗤嗤地往上蹿?。,从修辞角度分(?析,
,2,等到奶奶灯枯?油尽的那一天?,爷爷也仿佛丢?了魂魄,这里看看,那里摸摸,一副手足无措?的样子。,运用了什么人?物描写,有什么作用?,
范文二:高考词语的表达效果
高考关于词语表达效果一类题应如何作答
这个问题较大,应结合具体文本和有关考点要求有针对性研究总结。应在学科组多交流研讨。下文供参考。 如何规范地回答现代文阅读题 这类试题主要考查考生对语言的感受能力和不同句子结构、不同语气类别、不同表达效果的把握。可参考的方法:比较异同→突出异处→联系原作→据理作答。这类题是一种开放性的试题。更多的是表现考生的思维能力和语言感受能力,一方面要注重原作这个特定的语言环境,另一方面还要注重文章的思想内容以及语言风格。 现代文阅读中的主观题,是高考的一大得分点,可是考生对此类题目却深感无奈。其实,答好此类题目的关键是能不能规范答题。考生通过对此类考点的考查角度、提问方式、答题模式的规范化训练,可以有效地提高得分效率。一般而言,解答现代文阅读中的主观题,必
须按照“明确题目要求、结合具体语句分析、组织答案(注意引用原文)”的解题思路进行。
一、词 考查角度:从词的角度对现代文进行考查,是现代文阅读常见的考查方式。词语在句中的含义;词语在句中的作用。这些词语往往可以体现作者的立场、观点、情感,表现文章中心思想;也可以表达段中、文中核心概念等。 提问方式:(1)分析句中某个词语的含义是什么?(2)简要说说你对某个词语的理解。(3)文中句子某个词语好在那里? 答题思路:(1)(2)在句子中,先明确某个词的具体含义是什么,或者某个词是指什么;(3)结合语句,分析在句中,该词起到了什么作用,有什么艺术效果,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精选例子: 半个月过去了。寺里有些树木渐渐开始在变换着颜色。石塔前的柿子树,院子里那些攀着石桥和假山的爬山虎,好像先得秋意似的,叶子慢慢地黄的黄、赤的赤了。可是,绿色的统治基本上还没有动摇。近日,情景突变。黄的、红的、赤的颜色触目都是。它来得是那么神速,将我那模糊的季节感惊醒了。 请仔细体会第三段结属画线的一句话:“它来得是那么神速,将我那模糊的季节感惊醒了。”回答下面问题。②作者使用了“惊醒”一词,好在哪里?(2分)(08年北京卷) 分析:题目“惊醒”的好处,是从词的作用进行考查的,因此要从词的作用效果去归纳答案。根据文章内容,前文写了季节的美,因此“惊醒”的作用与季节的美有关。 不规范的原因 1、不能理解词语在句中、文中的意思、地位。 2、不懂得答题模式,不懂得需要结合具体语句去分析词语。 3、不看清题目要求,胡乱作答,错将理解答成作用。 复习策略 1、答题时必须根据语境理解词语的具体含义,考虑词语有没有表现了人物的思想、情感、观点等,词语有没有双关的情形。 2、加强积累词语在句中、文中具有的作用。一般而言,词语运用的作用可以从文章内容、文章结构、表达效果上分析。例如,运用了修辞手法的词就必须根据这种修辞手法的作用,并结合其在文中要写的对象分析,答题时就可以采取“确认修辞手法十修辞本身的作用十结合句子语境”的模式去作答。 3、加强积累不同词性的词具有的作用。
二、句 考查角度:理解句子在文中的深刻含义;分析句子在文中的作用;分析句子表现了什么样的情感;分析句子在文章内容上的关联。考查的角度十分灵活。 提问方式:怎么理解这句话(说说这句话的含义),这句话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答题模式: (1)含义型:这句话写出了(表明了、)??;结合对重点词语的理解分析句子意思; (2)作用型:起到什么作用+文本具体内容+使用效果 (3)情感型:表现了(抒发了)?? 精选例子: 一到敦煌,我就想了阳关。阳关在哪里?它还是那么荒凉、那么令人感伤吗?于是,一缕思绪把我带到了古阳关遗址。(第一自然段) 自古以来,阳关在人们心中,总是烽火连天,黄沙穿甲,满是凄凉悲惋。然而,今天阳关附近,则已出现柳绿花红、林茂粮丰的景象。游人漫步这里,既可凭吊古阳关遗址,还可以远眺绿洲、沙漠、雪峰的自然风光。“何必‘劝君更尽一杯酒’,这样的苦酒何须进,且把它还给古诗人!什么‘西出阳关无故人’?这样的诗句不必吟,且请把它埋进荒沙百尺深!”这是郭小川的诗句吧!(末段) 文章末尾引用郭小川的诗句,表现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感?这样写有什么作用?(6分)(08年全国卷Ⅰ) 分析:结合具体语境去理解引用的诗句的内容,可以明确看出诗句不再认同“西出阳关无故人”,再由段首对阳关今天描绘,知道阳关已经不再是曾经的阳关,由此得知,作者对阳关是赞美的。根据句末语句的特点去考虑答案,可以发现与文章开头是照应的。 不规范的原因 1、没有根据语句在文中的位置特点、描述的对象,就轻易作答。
2、欠缺答题用的术语。即使知道其位置,也不能运用答题术语进行答题。 3、只回答表层含义,理解欠
深刻和全面。 复习策略 1、养成在回答句子的含义或作用前,先确定与句子有关的对象是什么,要表现的中心是什么,具有的作用与什么有关的良好的答题习惯。只有做到这点,才能快速、准确地对应题目要求进行答题。 2、加强答题术语的积累。可以通过对复习资料参考答案的研读进行积累。 3、回答
句子作用时,必须明确可以从文章结构、内容、主旨三方面来思考。
三、写作技巧 考查角度:包括了写作技巧的所有内容,主要包括下面几方面:(1)表现手法;(2)表达方式;(3)修辞手法;(4)语言特点;(5)人称使用。 提问方式:文章这样写有什么好处、效果、作用? 答题模式:使用的方法+内容+效果(或作用) 精选例子: ⑤乌米坐在门旁的石头上,她的身材匀称颀长,白发苍苍。她那布满细小皱纹的脸,已被太阳晒成了棕褐色。层层叠叠的石堆,年久失修的半塌的土屋,在炎热的蓝天衬托下的阿伊———??特里山的灰色峰顶,以及在太阳照耀下寒光熠熠的大海,所有这一切在老人周围形成了一种肃穆静谧的气氛。在乌米脚下的山坡上,有一些零零落落的村舍。透过果园的绿树丛看去,它们那五颜六色的屋顶,酷似一个被打翻了的颜料箱。从山下不时传来马具的叮当声,还有潮水拍击海岸的沙沙声。偶尔还可以听到聚集在集??上咖啡馆附近的人们的喧嚷声。在这儿的山顶上是一片宁静,只有淙淙的溪水,伴随着还在六年前已经开始了的乌米的幽思漫漫的歌声。 指出第5自然段中景物描写所采用的手法,并简析该段景物描写的作用。(5分)(08年浙江卷第19题) 分析:由于题目已经要求从景物描写采用的手法去回答,因此,只需要结合描写的语句,再照应相应的描写方法就可以了。回答作用时,可以结合景物描写的对象与文段陈述的对象之间的关系去分析。 不规范的原因: 1、对写作技巧的内容不掌握,不理解这些写作技巧所起的作用是什么,胡乱作答。 2、不能结合文中语句展开分析与作答。 3、不理解题目要求,不能由题目要求准确联系到写作技巧这一考点上来。 复习策略: 1、明确按照“使用的方法+内容+效果(或作用)”的答题模式进行作答。 2、积累常用的写作技巧具有哪些的作用与效果。 3、重视读题训练。有些考查写作技巧的题目,本身没有明确要求从
写作技巧的角度回答,因此,需要建立起由题目快速过渡到明确考查什么内容上来。
四、情感和态度 考查角度:这一考点可以从作者或作品的角度进行分析文章的情感和态度。 提问方式:文中某些语句抒发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感和态度;作者对某人物(事物)的情感态度的变化及其原因; 答题思路:在理解文章内容与主旨的基础上,结合具体语句与写作技巧,按要求分析。 精选例子:
13.文章表现了怎样的感情?请从作品的内容和写法两方面分析作者是如何表达的?(8分)(08年福建卷) 分析:题目的要求十分明确。因此,答题的关键就是能否通过对重要语句的理解,对艺术手法的把握进行准确作答。按要求(从作品的内容和写法)找出具体的文本,再结合语句、写法分析,整理即可。 不规范的原因: 1、欠缺通过写作思路、划分层次的方法来把握文章内容与主旨的能力,不能准确把握文章的内容与主旨,造成对情感、态度的错误理解。 2、没有按照理解文章内容的阅读方法认真研读文章,导致不能全面把握文章内容,或者只是一知半解,顾此失彼。 3、欠缺透过文字背后解读文章的能力,对一些重点、关键词句不能准确理解,导致不能准确情感与态度。 4、不会结合文章运用什么手法达到表现情感和态度的写作目的。 复习策略: 1、加强通过划分文章层次,理解写作思路达到把握文章内容与主旨的训练,通过把握文章内容与主旨来达到准确把握情感与态度的目的。 2、加强通过对重要、关键词句的理解来把握情感与态度。 3、重视对题目要求的理解,明确可以通过对重要词句及表现手法
的理解来把握情感与态度。
五、结构 考查角度:结构划分;谋篇布局。重在考查文首、文末、过渡句(段)。 提问方式:文章谋篇布局(材料、层次、叙述顺序、)有什么特点(作用);分析文章的写作思路。 答题思路: 首先确认文段在文章中的位置,根据位置的不同分析其作用。分析作用时一般要从内容与结构两方面着手。结合文本内容作答。 精选例子: 我爱水。多少年来,生活的戏剧虽几易市景,但我总喜欢滨水而居,为了在梦中可以听到那清淡的柔声,明晨启扉,更可见到那一片照眼的清光。一湾澄明的流水,静静地向前滑流着,滑流着,把我的思念与忧虑都带走了,最后只将我留在岸边,悄然独立,盈耳只有那净琼微响,向
我诉说一个无终结的故事。 我最喜爱的那片水,该是故都城北的什刹海了。那如一块青玉的平静流水,曾做了我四年的伴侣。(文章题目为《我爱水》) 文章主要写什刹海,却又从“我爱水”写起,作者为什么这样写?请简要分析。(8分)(08年四川卷第17题) 分析:由文章首段的常见作用思考。题目问的是为什么要从“我爱水”写起,考查的是文章结构,答案涉及“爱水”。很明显,与文章题目有关,文章第二段是过渡段,此段同样与水关,因此答案可以由这两段得出。最后再考虑到文章的主旨同样是与水有关,因此问题还与文章主旨有关。 不规范的原因: 1、基础不扎实,文章结构这一考点的具体要求不清楚,答题时不能运用相关知识来解答,十分被动。 2、提问有关写作技巧的好处的题目,一般都需要从文章内容与结构两方面考虑,部分学生在回答时往往忽略了结构方面。 3、答题常常欠缺结合具体的文本进行分析,造成只说作用、好处,而没有理由。回答结构类题目,必须要结合文本具体内容进行分析。
4、对文章常见结构的作用不理解。 复习策略: 1、明确文章常见结构的作用。例如,开头段的作用有:统摄全篇;开篇点题;照应题目;总领全文;渲染气氛,埋下伏笔;设置悬念;奠定基调等。文中段的作用有:承上启下;开启下文;总结上文;呼应前文;铺垫蓄势等。 2、掌握谋篇布局的基本常识与作
用。 3、解题时需要牢记全局意识,多角度考虑作用。抓住关键语句、具体细节,全面思考。
范文三:浅谈如何分析词语的表达效果
浅谈如何分析词语的表达效果
摘要:
在现代文阅读中,常离不开理解分析词语或语句的表达效果或对其赏析等。可是,一些同学在思考或回答这方面的问题时,常觉得无从下手或顾此失彼。其实,对于词语和语句的表达效果方面的分析是有一定技巧和方法可循的。
关键词:
表达效果 表达作用 词语 含义 表现手法
在现代文阅读中,常离不开理解分析词语或语句的表达效果或对其赏析等。中学语文教学大纲中明确要求:“(阅读中)能领会词句在语言环境中的含义和作用。”可是,一些同学在思考或回答这方面的问题时,常觉得无从下手或顾此失彼。其实,对于词语和语句的表达效果方面的分析是有一定技巧和方法可循的。本文主要就如何分析解答词语的表达效果方面作一些探讨。首先,我们应明确在阅读中词语都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和一定的语言环境紧密联系的。我们在理解分析时应遵循“词不离句,句不离段”的原则,即:要联系词语所在的语句(或语段),以及上下文来理解分析。其次,对词语的表达效果方面分析时,要着手于词语在具体语境中的含义、所采用的是何种表现手法及其相关的作用、作者的思想感情等方面来分析;第三,要明确在阅读中常出现的诸如:“表达作用”、“含义和作用”、“好在哪里”、“谈谈你的理解”等这样一些说法,这些其实是与“表达效果”类似的一些说法,分析回答时大同小异。明确了以上这些,我们在阅读中遇到理解分析词语的表达效果及类似的一些说法的问题时,就可以心中有数,有的放矢了。
一、理解词语的含义
阅读中,能够理解词语在文中的含义是阅读最基本的要求。要准确理解词语的含义,必须明确该词语在具体语境中是属于本义,比喻义,还是属于引申义,特殊含义等含义中的哪一层面上的意思。例如,《藤野先生》一文中写清国留学生“头顶上盘着大辫子,顶得学生制帽的顶上高高耸起……还要将脖子扭几扭,实在标致极了。”这里的“实在标致极了”一句中的“标致”一词我们若要准确理解分析它有什么表达效果,就得先弄清“标致”这个词语在此处的含义,联系上下文,我们不难看出,“标致”在这里并非有“漂亮”的意思,而是用了反语的手法,有“丑陋”、“难看”的意思,明确了这一层意思后,再来分析“标致”一词的表达效果就简单了:“标致”用了反语的手法,有“丑陋”的意思,讽刺了清国留学生的丑态,表达了作者的一种憎恶之情。又如,对“地中海沿岸被称为西方文明的摇篮”(《向沙漠进军》)一句中的“摇篮”一词含义和作用的分析时,联系句意看,这里的“摇篮”具有比喻义,应理解为“发源地”。在此基础上,来对问题的分析回答就容易了:“摇篮”在此处有“发源地”的意思,生动形象地写出地中海沿岸对西方文化的重要作用。
二、联系所采用的表现手法及作用来分析
作者在文章中为了使文章语言更加明白,生动形象,更好地表情达意,常通过一些表现手法的运用,如修辞手法、写作手法等。就词语方面来说,作者通常赋予语句中某个(些)词语以修辞色彩或采用写作上的其它手法。有时,一个句子在表面看来,某种表现手法的运用是针对整个语句来说的,其实,通过分析,我们可以发现这种手法的运用是通过语句中一些关键词来体现的。明确了这一点,那么,在阅读中分析词语的表达效果方面时,又该怎么做呢?一般来说,首先点明该词语运用的是哪一种表现手法,然后结合该种表现手法的作用来谈,最后再联系该词语所在的语句表达的意思及情感方面来分析就可以了。又由于写作中
同一种表现手法的运用,其作用一般是相同的。所以在阅读分析时,凡遇到运用了同一种表现手法的不同词语,在谈及作用时,我们都可贴上同一字样的“标签”。例如,对凡是运用了比喻或拟人修辞手法的词语,谈及作用时,可贴上“生动形象”字样的标签;对凡是运用了反复或夸张修辞手法的词语,谈及作用时,可贴上“强调了……”或“突出了……”字样的标签。我们不妨来看看:2014年龙岩中考适应性练习对《井》一文提出的一个问题:分析下面加点词的表达效果。
他们用如同天空一般死灰的眼睛,紧盯着干裂的土地。 ..“死灰”运用了神态描写,生动地描写出了农民们面对天旱无水时的情状,表达了农民面对天旱的痛苦、无奈之情。
又如,七年级语文《教师教学用书》(上)对《绿色蝈蝈》一文中运用了相关拟人手法的语句的分析:
(句中的)“窃窃自语”、“津津有味”、“酷爱美食”、“毫不犹豫地都接受”运用了拟人手法,这样写亲切自然,形象生动,作....者对蝈蝈充满了喜爱之情。
从上面的举例回答中,我们除了可分析发现回答这类问题时的思路,还可以看出其分析中的“形象生动”或“生动形象”,便是比喻或拟人这类修辞手法在其作用上的通用“标签”。对于阅读中某一词语若采用了其它修辞手法或表现手法,在进行分析时,类同。
三、结合文体特点分析
一般来说,不同文体的文章,在语言的运用与表达方面是各有侧重的。记叙文的语言重在准确、生动形象;议论文的语言重在准确、严密;说明文的语言则重在准确、科学。我们在理解分析词语的表达效果方面时注意到这些特点,就可结合不同类文体的语言特点和具体语境来分析了。要注意的是这类问题有时是以比较不同词语在同一语句(境)中的表达效果或能否增删某词语
形式出现的,这种形式尤以说明文阅读中出现居多。例如,2013年福州中考试题《快递》(记叙文)一文提出的一个问题及分析:
根据句子后面的提示加以赏析。
我的火终于“腾”地蹿上来,那蹿上来的声音也几乎听得见。 这句话运用了“腾”这个拟声词(这句话运用了“蹿”这个动词)生动传神地写出了“我”听到快递员粗暴喊叫时心中怒火升腾的情状。
又如:2007年黑龙江省中考试题《大自然的语言》(说明文)一文设置的一个问题及分析:
14、选文画横线句子“北京的物候记录,1962年的山桃、杏花、苹果、榆叶梅、西府海棠、丁香、刺槐的花期比1961年迟十天左右,比1960年迟五六天。”句中的“左右”一词可否去掉,..为什么?
答:不可以去掉。“左右”表示花期延迟时间不能确定是十天,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要注意一点的是,有时作者为了写作上的需要,有意地将句中的某一(些)词语不按正常的语法顺序,而是将其置于句子的前面或后面,此时,一般带有强调或突出作用。
总之,对于词语的表达效果方面的分析,不能只单独地从一个方面去考虑分析,而应该灵活地将以上的一些分析方法和具体的语言环境以及阅读的要求紧密地结合起来,才能使我们对问题的分析及表达更准确、具体一些。同时,平常也要加强多读多练,才能更好地提高。
范文四:论唐诗颜色词语的艺术效果
论唐诗颜色词语的艺术效果
摘 要:唐诗是我国文学的一朵奇葩,其语言之精炼,韵律之优美,蕴含之丰富,是我国语言艺术中的精髓。颜色是一种客观存在的物质形态,它不仅要依附于具体的客观事物,而且还要依赖于人的主观世界来感知和感受。探讨分析唐代诗歌中表示颜色词语的使用情况,从而更深地理解唐诗的思想情感和审美韵味。
关键词:唐诗;颜色词语;情感意义;艺术效果
中图分类号:I0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3)18-0190-02
一、颜色词语是特殊的词语
颜色是一种客观存在的物质形态,它不仅要依附于具体的客观事物,而且还要依赖于人的主观世界来感知和感受。颜色一旦作用于人类社会,就会在人们心中产生特定的意义,引起特殊的联想,激发特殊的反应,从而使颜色词语蕴含深厚的民族文化心态和感情色彩,这就为颜色词语抹上了一层浓浓的人文色彩。
颜色词语与人类的生活息息相关,是人类认识世界的一个重要领域。从物理学的角度讲,颜色是由物体发射、反射或透过一定光波所引起的视觉现象,是人视觉的一种基本特征。从社会学角度讲,每一种颜色在装饰、化妆、服装和广告等方面的合理使用可以取得宜人的效果,对人类生活有着举足轻重的影响。从文学定义角度来讲,颜色词语生成的意义有着丰富
的情感表现性和文化内涵。
文学是语言的艺术,颜色词语是极富表现力的语言,反映了语言与文化密不可分的内在联系,从各个方面体现着人们生活起居、时代精神、文人心理、社会审美习尚等内容。颜色词语也因而成为词汇和文学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文学中,颜色词语并非独立存在的物体性质,它也涉及表现作者情感和审美的意义上来。可以说,颜色对于我们是一种美感。人们赋予它们丰富的意义,并使之成为表现人的愿望、情感、心理活动的符号,成为人类生活当中的一种特殊语言。颜色词语是人们对美的体验的言语表达。颜色词语不仅代表自然界中的色彩,它们的语义也与古人的世界观、哲学思想联系在一起,后来又与政治挂钩,其内涵丰富、意义多元化。
二、颜色词语在唐代诗歌中的艺术效果
诗歌是我国古代抒情达意的最重要的文学体裁。“以色主情,以情观色”是古代诗歌创作中遵循的主要原则。唐代诗歌不但保留了许多当时社会文化的第一手资料,而且语言艺术水平极高,体现了整个中华民族的艺术审美倾向。作为一种文学语言,颜色词语在唐代诗歌中具有独特的艺术审美效果。把颜色词语运用于诗歌之中表现情感、赋予象征意义是唐代诗歌创作的一大特色,直接或间接地反映着唐代人的价值观、审美观。
颜色词语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甲骨文时代就出现了记录颜色的一些汉字,殷商时期就形成了白、幽、赤、黄、青等颜色词,一直到汉代基本上形成了比较系统的五色。中国传统的五色体系把黑、赤、青、白、黄视为正色。许嘉璐先生从历史文化的角度,对《说文解字》的颜色字、词进行了一番梳理研究,指出颜色词语的发展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初步
统计《说文解字》中的颜色词经过整理共有240个,基本上也分布在红、青、黑、黄、白五个色系中,也就是所谓的五色。现仅以部分唐诗为蓝本,以五色词为依据,简单综述表示颜色的词语在唐诗中的艺术效果:
(一)红色词语的艺术效果
红色是我国文化中的基本崇尚色,它体现了中国人在精神和物质上的追求。毫不夸张地说,红是我们中国的代表色,说到红,很多人第一个印象就是中国红,红灯笼,红绸带,中国结,这些无不彰显着中国色彩。
唐诗中包含有红花、红烛、红霞、红日、红炉、指代词红粉、指代词红颜等物象。如诗句:
“花红柳绿间晴空,舞蝶双双影。”魏承班《查生子》(《全唐诗》卷895-2)
“树暖燃红烛,江清展碧油。”李益《送襄阳李尚书》(《全唐诗》卷283-31)
“红霞似绮河如带,白露团珠菊散金。”卢纶《九日奉陪侍郎登白楼》(《全唐诗》卷279-15)
“蓬莱正殿压金鏊,红日初升碧海涛。”王建《宫词一百首》(《全唐诗》卷302-1)
“红炉暖阁佳人睡,隔帘飞雪添寒气。”欧阳炯《菩萨蛮》(《全唐诗》卷896-27)
“红”这个饱含热情的颜色,在诗歌意象运用和情感表达上是诗人手中对春色的最好的写照。可以说,红色在诗歌中常被用来表现春意盎然,红就是春天生机勃勃的代表,其在唐诗描写春景中占据着一席之地。如诗
句:
“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杜牧《江南春》(《全唐诗》卷522-6)
“山桃红花满上头,蜀江春水拍山流。”刘禹锡《竹枝词》(《全唐诗》卷365-11)
“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白居易《忆江南》(《全唐诗》卷457-72)
此外,“红”也常常用来表达一些特定的情感或作为特定的象征意象。“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愿君多采撷,此物最相思。”王维《相思》(《全唐诗》卷128-63),这其中的红色诠释了作者内在的热情,即对一个人的思念,对爱情的向往,对幸福生活的追求。
(二)青色词语的艺术效果
“青”带给我们的感觉就像是早上一个人走在宁静的乡村小道上,畅快地呼吸着清新的空气的那种自由感。唐诗中“青”这一颜色词中包含有青山、青云、青石、青草、青枫、青松等物象。如诗句:
“行人无限秋风思,隔水青山思故乡。”戴叔伦《题稚川山水》(《全唐诗》卷274-57)
“白屋抱关人,青云壮心死。”崔膺《感兴》(《全唐诗》卷275-10)
“薄溜漫青石,横云架碧林。”卢纶《酬李端长安寓居偶咏见寄》(《全唐诗》卷276-75)
“白云阴泽国,青草绕扬州。”李端《送魏广下第归扬州宁亲》(《全唐诗》卷285-35)
“青枫江畔白?州,楚客伤离不待秋。”李益《杨柳送客》(《全唐诗》卷283-76) “青山”的重峦叠嶂表现的是对故乡的思念之情;《感兴》借“青云”表现的是诗人的豪情壮志;后四首诗都是在诗句中用青的物象来写景抒情,情景交融。
天空,山,江水,这些广大的意象也都用“青”这个颜色词语来表现,给人一种清新自由感。如诗句:
“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杜甫《绝句》(《全唐诗》卷228-68)
“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李白《望天门山》(《全唐诗》卷180-31)
“江作青罗带,山如碧玉簪。”韩愈《送桂州严大夫同用南字》(《全唐诗》卷344-64)
其次,李白《长干行》:“郎骑竹马来,绕床弄青梅。”中的“青梅竹马”中的“青”表现的是对儿时青涩时光的怀念,“青”在这里是一种年轻象征,活力的体现。
(三)黑色词语的艺术效果
黑色为天玄,在中国文化里有沉重的神秘之感,是一种庄重而严肃的色调。一方面它象征严肃、正义,如民间传说中的黑脸包公,另一方面它又由于其本身的黑暗无光给人以阴险、毒辣和恐怖的感觉。唐诗中“黑”这一颜色词包含有黑云、月黑、黑雾、黑天、黑发等物象。这些黑色意象常常给人以是悲叹和哀伤之感。如诗句:
“昼伏宵行经大漠,云阴月黑风沙恶。”白居易《缚戎人-达穷民之情
也》(《全唐诗》卷426-20)
“月黑雁飞高,单于夜遁逃。”卢纶《和张仆射塞下曲》(《全唐诗》卷278-2)
“黄埃满市图书贱,黑雾连山虎豹尊。”卢纶《春日卧病示赵季黄》(《全唐诗》卷278-38)
“是时月黑天,一望青枫林。”李群玉《相和歌词?乌夜啼》(《全唐诗》卷21-38)
“独我鬓间毛,昔黑今垂素。”白居易《曲江感秋二首》(《全唐诗》卷434-46)
按五行说,黑色属冬,古人认为秋收冬至万物凋谢,生命接近尾声和消亡,带给人的是悲叹和哀伤。传说中的阴曹地府也是阴森可怕、暗无天日的地方,而鬼魂也是在夜晚出没。因此,黑色象征不祥与凶恶。在唐诗中,一提到“黑”字,就会联想到那风沙漫天的边关,那残酷的战争场景,一种紧张压抑的气氛迎面而来。如诗句:
“黑云压城城欲催,甲光向日金鳞开。”李贺《相和歌词?雁门太守行》(《全唐诗》卷20-41)
“一方黑照三方紫,黄河冰合鱼龙死。”李贺《北中寒》(《全唐诗》卷393-16)
“黑山南面更无州,马放平沙夜不收。风送孤城临晚角,一声声入客心愁。”杜牧《边上晚秋》(《全唐诗》卷525-4)
可见,唐诗之中,战争前那不同于寻常的平静,战士们那紧绷的神经,那一触即发的紧张感,也只有黑色才能体现出来。
(四)黄色词语的艺术效果
黄本义指大地的颜色。古人对天、地十分关注,对于种种自然现象无法解释时,就把这一切与鬼神联系在一起。大地生万物,山高水远,鸟语花开,因而人们产生了对天地的崇拜。作为土地的颜色,黄色也就得到推崇。在唐代,帝王都穿黄袍,皇宫用金黄色的琉璃瓦。唐诗中“黄”这一颜色词中包含有**、黄叶、黄鹂、黄鹤、黄埃、黄云等物象。如诗句:
“黄花冷落不成艳,红叶飕飕竞鼓声。”李煜《九月十日偶书》(《全唐诗》卷8-5)
“清秋黄叶下,菊散金潭初。”李适《重阳日中外同欢》(《全唐诗》卷4-12)
“春天衣著为君舞,蛱蝶飞来黄鹂语。”杜甫《白丝行》(《全唐诗》卷216-14)
“深悲黄鹤孤舟远,独叹青山别路长。”李世明《饯中书郎来济》(《全唐诗》卷1-73)
“戎行委乔木,马迹尽黄埃。”孙逖《长洲苑》(《全唐诗》卷118-55)
此外,黄色仿佛又是秋天的象征,落叶,枯树,这些秋天的景物都不可避免地带着那哀愁的黄色。黄色作为秋的象征,在诗人的笔下,就是那一缕缕不明的哀愁的最好表现方式。如诗句:
“金井梧桐秋叶黄,珠帘不卷夜来霜。”王昌龄《相和歌辞?长信怨》(《全唐诗》卷20-112)
“高鸟黄云暮,寒蝉碧树秋。”杜甫《晚秋长沙蔡五侍御筵》(《全唐诗》卷233-24)
“秋风万里动,日暮黄云高。”岑参《巩北秋兴寄崔明允》(《全唐诗》卷198-22)
(五)白色词语的艺术效果
唐诗中“白”这一颜色词中包含有白雪、白雾、白云、白马、白鹤、白?、白发(白头)等的物象,这些物象都显现出一种清新、光明的感觉。如诗句:
“碧云千里暮愁合,白雪一声春思长。”许浑《和浙西从事刘三复送僧南归》(《全唐诗》卷535-32)
“白雾埋阴壑,丹霞助晓光。”李隆基《早登太行山中言志》(《全唐诗》卷3-50)
“促轸乘明月,抽弦对白云。”王绩《山夜调琴》(《全唐诗》卷37-33)
“白马绕旌旗,悲鸣相追攀。”李白《相和歌词?豫章行》(《全唐诗》卷20-7)
“白鹤青岩半,幽人有隐居。”孟浩然《寻白鹤岩张子容隐居》(《全唐诗》卷160-95)
“白雾埋阴壑,丹霞助晓光。”写出的是太行山傍晚时通透的景象;“白鹤青岩半,幽人有隐居。”中“白鹤”“青岩”“幽人”几个意象共同营造出一种幽人隐居于世外的意境。
在唐诗之中,白色是天上浮云的颜色,是冬天飘雪的颜色,是江边飞翔的白鹭的颜色,是花色中最静谧的颜色,常常给人一种空幽静谧的感觉。如诗句: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崔颢《黄鹤楼》(《全唐诗》
卷130-31)
“急管韵朱弦,清歌凝白雪。”李世民《帝京十篇》(《全唐诗》卷1-1)
“绿水净素月,月明白鹭飞。”李白《秋浦歌》其十三(《全唐诗》卷167-1)
“白云千载空悠悠”,空灵的白色,带给人一种飘逸的感觉,给人一种超脱于世外的潇洒,不被金钱和名利所负累,只过自己所向往的生活。“凝白雪”来形容歌声的清澈嘹亮,同时与“朱弦”的乐声相互映衬,表现出一幅歌舞升平的场面。《秋浦歌》中的“绿水”、“白鹭”和其周围明净景物构成的清丽意象,突出了诗人清幽闲淡的情怀和孤寂落寂的情绪,极大地丰富了诗歌的艺术蕴含,刻画幽静的景色,清新隽永的艺术风格。
总体来说,在唐代诗歌表情达意的同时,不同的颜色被诗人赋予了不同的内涵,不同的颜色具有不同的情感意义和象征意义,从而体现出唐诗的特别的审美艺术效果。颜色词语的使用像是一幅印象画,能给人美的想象。诗歌中通过表层的美的颜色词语能从更深层面去描述人物内心的世界和诗歌的审美意义。
参考文献:
[1]全唐诗[M].北京:中华书局,1979.
[2]唐诗鉴赏集[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
[3]邓炎昌,刘润清.语言与文化[M].北京: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89.
[4]李泽厚.美的历程[M].天津: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81.
[5]靳极苍.唐宋词百首详解[M].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1984.
[6]约翰内斯.伊顿(瑞士).色彩艺术[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78.
[7]白静野.谈色彩语言的表现作用[J].写作,1997,(1).
[8]陶文鹏.唐宋诗美学与艺术论[M].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2003.
[9]陈允峰.唐诗美学意味―初盛唐诗学思想研究[M].北京:新华出版社,2000.
范文五:赏析词语、句子的表达效果
赏析词语、句子
在现代文阅读中,重点句的赏析是十分重要的能力训练之一。正确理解句意,有助于文意的把握,有助于作品思想感情和主题的理解。因此,新课程标准也作了明确的要求,做到“体味和推敲重要词句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和作用”。于是,句子赏析就成了语文考试中考查学生能力的一种常见题型。
一、常见的题型:
1、对句中加点词语的赏析。
2、赏析句子。
3、请找出文中你认为最精彩的句子并加以赏析。(找句子的时候要注意,找一些运用了修辞手法的,或者运用了写作手法,或者是一些特殊句式,结构上起一定作用的句子,也可以是人物描写和景物描写的句子)
一、赏析词语的运用
考纲对理解词语的要求
“体会和推敲重要词句在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和作用,品味作品中富有表现力的语言。”考查考生根据上下文语境领悟词句含义的能力。
“在语言环境中”——应从整体上感知全文,并根据具体语境来把握词义。 根据考纲出现的题型:
1. 体会加点词语在表达上有什么好处或作用。
2. 加点的词语在文中具体指什么?
3. 把句子中的“××”改成“××”好不好?
或:加点词语能否互换? 为什么?
4. 联系上下文,体会加点词语的含义。
5. 结合全文的主题,本文中的“××”词象征什么?
6. 段中写“××”词语的用意是什么?
7. 对句子中富有表现力的词语进行赏析。
我们先来看看“联系上下文,体会加点词语的含义”怎么解答
这类题型的解答可分两步,共有两大点。分析加点词语在句中的
含意:
(1)答出词语的表面义或基本义。
(2)答出词语的语境义(又分两点)
a 答出词语的引申含义或深层含义。
b 答出词语在文句中的作用。(内涵)
这里是出于全面思考不遗漏要点而考虑的。第一步很简单,第二步的第一小点答题时也不会遗忘,但对于第二小点很多同学没有想到,原因是他们认为作用怎么也不能称为含义。
其实,理解词语在句子中的含义,这含义是表面义或基本义和引申含义或深层含义两者的综合。那么,对词语作用的分析恰是深层含义。事实上,在解答这类题时,最重要的答案正是这个作用的内涵之处
再来看看“体会加点词语在表达上有什么好处或作用”这类题型怎么解答
答题样式:
方法(修辞、描写手法等)+写了什么(具体内容)+体现表达(效果:感情、性格等) 例句赏析:
例如:仔细看时,才知道那是每一朵紫花中最浅淡的部分,在和阳光互相挑逗。(《紫藤萝瀑布》)
“挑逗”一词指招惹,这句话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角度),化静为动,生动形象地(规范化)写出了紫藤萝花开的茂盛的特点(内容/特点(写出? ? )),表达了作者对紫藤萝花的喜爱之情(情感)。
再次我们分析“把句子中的“××”改成“××”好不好? 或:加点词语能否互换? 为什么? ”这种类型的题目怎样做
答题模式:不行。因为该词生动具体(形象、准确)地写出了+对象+效果,换了后就变成+不好的效果。或:不行,因为该词比另一词的感情更强烈(或该词比另一词更切合对象的性格特征)。
例句:树尖上顶着一髻儿白花,好像日本看护妇。(老舍《济南的冬天》
赏析:能换别的近义词吗?如“堆”,不能,因为是小雪,用“堆”不贴切,“顶”写出了小雪后小树特有的意蕴(内容/特点(写出? ? )),轻巧灵动,一如后面的比喻,“像日本看护妇”。 (情感)
二、赏析句子
角度一:从修辞角度入手
答题样式:
方法(修辞、描写手法等)+写了什么(具体内容)+体现表达(效果:感情、性格等) 表述方式:1、抓角度(修辞)
2、扣内容(析关键词、看上下文)
3、析作用(主旨、情感)
4、品效果
比喻:把A 比作B ,生动形象的写出了某某事物的 特征,表达了作者??的感情。 拟人:把??人格化,赋予??以人的情态,生动形象的写出了人或事物的??特征,表达了作者??的思想感情。
夸张:突出某某事物XX 的特征,加强了??感情。
排比:增强了文章的气势,强调突出人或事物的??特点,更加突出要表达的感情。
反复:加强节奏感,强调突出??感情。
对偶:对仗工整,句式整齐,音韵和谐,读起来朗朗上口。
设问:设悬念,引起读者的思考和注意
反问:加强语气,增强文章表达效果。增加文章 情感的表达。
例如:简要分析下列句子的表达效果(3分)
春天像刚落地的娃娃,从头到脚都是新的,它生长着。
春天像小姑娘,花枝招展的,笑着,走着。
春天像健壮的青年,有铁一般的胳膊和腰脚,领着我们上前去。
答案:
通过运用比喻、排比的修辞手法(角度),生动形象地(规范化)写出了春天是新的,有旺盛的生命力;是美的、活泼生动的;是健壮有力的三个特点,表现了春天蓬勃的生命力(内容/特点(写出? ? )),表达了作者对春天的赞美(情感)。
角度二:人物描写角度
描写手法 :外貌、语言、神态、动作、心理描写。
答题格式:描写角度+内容+情感(性格、心情、形象、品质)
描写方法:
动作描写:?动词,生动地写出?
语言描写:?的语言,生动传神地写出?
神态描写:?的神情,细腻地刻画?
例如:. 下面语句运用了多种描写方法,请加以赏析。(5分)
一位硕大身膀的黑人妇女,冲决门口的阻挠挺了上去,侧身一扛就撞到中部敞亮地域,朝窗外等车者肆意微笑,甚是欢快。
运用了外貌描写、动作描写、神态描写、心理描写多种描写方法(方法、2分),生动形象地(规范化)突出了芝加哥地铁上的黑人妇女挤入地铁后的得意之情(内容、2分),使人物形象生动具体,鲜活可感(表达效果、1分)。
运用了外貌描写和动作描写(方法没写全, 写2个得1分),(没有写内容)、突出了黑人妇女的粗俗。(表达效果概括了人物的特征,但没写对人物的作用,没有答到采分点,没得分)
运用了外貌描写、动作描写、神态描写(方法没写全,3个得1分),“硕大身膀”写出了黑人妇人的强壮,“挺”“扛”“撞”写出了她力量之大,行为之粗俗,“肆意微笑”写出了她硬闯地铁的得意扬扬。(写了内容,答到采分点得2分),(没有表达效果)。
解题思路及答题规范:
方法(修辞/ 描写手法等)+规范化(生动、形象/ 细腻/ 强调/ 突出等) +具体化(写出了?内容、心理)+表达效果(感情/ 性格/ 主题等)
角度三:从特殊句式入手赏析。
(1)从句式特点入手赏析。
常见的句式特点有:矛盾句、点睛句、结尾句、双重否定句、长短句结合、句子对仗等。
A. 矛盾句:看似矛盾,却蕴含了作者的深意。
例句3:“大约孔乙己的确死了” (鲁迅《孔乙己》)
赏析:“大约”与“的确”貌似矛盾,其实却是作者的匠心独运,揭示了孔乙己悲剧命运的必然性,通过这个人物形象也隐现了那个残酷阴冷的社会以及众人的麻木不仁。
B. 点睛句:画龙少不了眼睛。这些句子就是文章的眼睛。
例句4:“她的饮泣吞声,为的是爱她的儿子;勉强硬着头皮说声打得好,为的是希望她的儿子上进” (邹韬奋《我的母亲》)
赏析:从这种复杂心态里栩栩如生的再现了一位希望儿子上进但又十分疼爱儿子的伟大母亲的形象,有这样的句子文章的主题也力透纸背。
C. 结尾句:对上文的概括或能引起读者的联想,启发读者的思考余味无穷。
例句5:“我做过一个好梦,我们种的水稻,像高梁那么高,穗子像扫把那么长,颗粒像花生那么大。几个朋友就坐在稻穗下面乘凉。”(曲志红朱冬菊李斌《袁隆平的“寻梦园”》)
赏析:用袁隆平美好的梦结尾,不仅能使文章篇末点题;也进一步突出袁隆平一生在不断追寻着自己“梦”(理想),并不断追求更高目标、更远大的理想的精神。
注意点:赏析要建立在整体感知阅读的基础上,不是摘字择句,断章取意,脱离文本,而是要充分联系文章的中心思想,联系人物形象,要结合作者的思想感情,结合上下文来品评。
(2)从结构作用的角度赏析。(补)
一段话往往包含几层意思,各层意思之间如果要结构严谨,浑然一体,某些词语或句子就起到此方面的作用。一个句子在结构上的作用常见的有6种:总领下文、承上启下(过渡)、为后文作铺垫、前后呼应(照应)、总结上文或总结全文、点明中心或升华中心。等。我们应该抓住总领句、过渡句、总结句,分析其在结构上的作用。
例句:“远处的钟声突然惊醒了海的酣梦。”
赏析:这是一个过渡句,在结构上的作用是承上启下,是联系大海由睡到醒,潮水由落到涨的纽带。
温馨提示
选择角度要准确
回答内容要具体
表达情感扣中心
组织语言要规范
练习
1、老人的手微微颤动了一下,然后深深吸了一口气,又缓缓呼了出来。(动作描写)
参考答案:
这句话用动作描写,(找准方法,1分)“颤动”一词,生动(规范化)的写出老人为差点去成好望角而激动和为儿子被绑老伴去世而痛苦的心情;(具体化、1分) “深深吸”、 “缓缓呼”形象的写出老人极力排遣心中的悲痛之情,(具体化、1分)表现了老人坚强乐观的性格。(表达效果、1分)
2、老婆子一走我就觉得院子太大了,就像穿了一条肥裤子一样老是那种松松垮垮的感觉。有时候又觉得院子太小了,压得我胸闷
参考答案:
这里心理描写,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把我感觉院子太大比喻为穿了松松垮垮的肥裤子,(1分)形象生动的写出老人因儿子被绑老伴去世后的心理感受,(2分)突出表现了老人孤独空虚、压抑痛苦的心情。(2分)
3、他把两手伸进裤兜,麻利地将兜翻掏出来,又把手摊开说:“啥也没拿啊!
【此句用了动作、语言描写,(1分)“伸进”、“翻掏”、“摊开”几个动词生动地写出少年熟练、迅速地翻掏裤兜,狡黠地表白自己没拿东西的情态,(2分)栩栩如生地刻画了一个被捉后处变不惊的小惯偷形象。(1分)】
4、“我要??我要我爸??求您了。”
【此句是语言描写,通过描绘少年结结巴巴、吞吞吐吐的语言,(1分)形象生动地写出他要求主人送画又难以启齿的情态,(1分)传神地表现出他渴望得到画像又担心主人不肯给的矛盾心理。(2分)】
5、你会听见雨点打在树叶上的声音,山涧里流水的声音,海面上山洪暴发似的声音,它们合奏着雄壮而优雅的交响乐
赏析:这个句子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将雨中的的各种声音交融在一起比作雄壮优雅的交响乐,形象写出了雨的声音极大,给人以震撼,令人有身临其境的感觉。句中流露出作者的喜欢之情。
6、起先只是不起眼的一两蔷薇朵,躲在绿叶间,素素妆,淡淡笑。
赏析:运用拟人手法,生动形象地表现了蔷薇花的不张扬、素雅,抒发了“我”对蔷薇花的喜爱之情。“素素妆”与“淡淡笑”还运用对偶,句式整齐,对仗工整。
7、 下面语句运用了排比、比喻等修辞手法,请任选一种修辞手法品析下面句子的表达效果。(3分)
当他陡然冲入这个世界,是你,用双掌接住那华丽的初啼;是你,用许多防疫
针把成为正常人的权利给了婴孩;是你,用精湛的医术摧毁生命的暗礁,让初生儿扬帆远航。
排比:作者选定生命初期的三个阶段构成排比,增强了语言的气势,突出强调了医生这个职业的重要,表达了老师“念你们的名字”时怀着殷切的期盼之情。
比喻:以“暗礁”比喻病痛,以“扬帆远航”比喻“健康成长”,生动形象地说明医生职业的重要,表达了老师“念你们的名字”时怀着殷切的期盼之情。
8、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
运用了对偶的修辞,对仗工整,音调和谐,画面生动;含蓄地抒发了作者对时光易逝的感慨
9、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争”“啄”两个动词,生动形象的写出了黄莺早早争向暖树,新飞来的燕子啄泥筑巢的情景,体现了早春的勃勃生机,表达了诗人对早春景色的喜爱和赞美。
10、他身材高大;青白脸色,皱纹间时常夹些伤痕;一部乱蓬蓬的花白胡子。
这几句话运用__外貌__描写,___生动地___刻画出孔已己______穷困潦倒 的形象, 暗示了他的___生活遭遇____,表现作者对他_同情_____之心。
同一个句子,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去赏析。只要找准一个切入点,从某一个角度去赏析即可。
11、每天潮来的时候,听见海浪冲击着岩石的音响,看见空际细雨似的,朝雾似的,暮烟似的飞沫升落;有时它带着腥气,带着咸味,一直冲进我们的窗棂,粘在我们的身上,湿润着房中的一切。( 《听潮》 )
(1)、 抓关键词进行赏析:用“冲”“粘”“湿润”形容潮来时的动作,表现了海潮梦幻般的神奇,轻纱般的柔美。
(2)、 从修辞的角度赏析:作者运用三个比喻句来描摹海潮。“细雨”“朝雾”“暮烟”三个比喻体,引起读者丰富的联想,是春雨蒙蒙,是晓雾弥漫,还是暮烟暮霭?给人以沾衣欲湿且虚幻迷离的感觉,形象生动的表现了海潮梦幻般的神奇。
(3)、 从艺术手法的角度赏析:作者从听觉、视觉、嗅觉、味觉、触觉五个角度分别描写了潮来时的声音、形态、气息、动作。以 “细雨”“朝雾”“暮烟”形容潮来时的形态,以“腥味”“咸味”形容潮来时的气息。
12、父亲跟着风跑,终于跑在风前面将斗笠拾起来,然后一甩手,斗笠旋转着从大门口飘进屋来,雨水像珠子一样从笠沿四射开来,溅了我们一身。
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把雨水比作珠子,生动形象地描摹了雨水的形态。
运用了动作描写,“跑”“拾”“甩”,表现出父亲的快乐(不畏风雨);
动词使用生动,如“飘”字,形象写出了斗笠在空中旋转的样子;
用“四射”“溅”,形象写出了雨水四散、纷纷点点洒落在身上的动态过程;
运用侧面描写的手法,通过写父亲“跟着”风跑,“终于”跑在风前面,侧面写出风大
的特点,从而衬托出父亲不畏风雨的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