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一:中国目前出土最大的青铜器是司母戊鼎
中国目前出土最大的青铜器是司母戊鼎
作者:yalan 文章来源:http://www.xlydtd.com/
1939年在安阳出土的司母戊大鼎, 高133厘米, 重875公斤,是世界上最大的青铜器鼎。 据说, 在当时铸造这样大的青铜器,需要1000个奴隶同时浇铸,还要有4000个奴隶同时架火将铜水在不同的容器里烧至上千度而熔化。
抗日战争胜利后,1948年司母戊鼎及其他南迁的珍贵文物曾在南京展出。**前去参观并与司母戊鼎合影。同年国民党政府开始将故宫博物院文物迁往台湾。由于司母戊鼎太重,无法搬上飞机,被丢弃在南京机场,得以留在陆。
司母戊鼎是商后期(约公元前十四世纪至公元前十一世纪)铸品,原器1939年3月出土于河南安阳侯家庄武官村。此鼎形制雄伟,重达832.84公斤,高达133厘米,是迄今为止出土的最大最重的青铜器。司母戊鼎初为乡人私自挖掘,出土后因过大过重不易搬迁,私掘者又将其重新掩埋。司母戊鼎在1946年6月重新出土。新中国成立后,于1959年入藏中国历史博物馆。
此鼎器形庞大浑厚,其腹部铸有“司母戊”3字,是商王祖庚或祖甲为祭祀其母所铸。司母戊鼎的鼎身和鼎足为整体铸成,鼎耳是在鼎身铸好后再装范浇铸的。铸造这样高大的铜器,所需金属料当在1000千克以上,且必须有较大的熔炉。经测定,司母戊鼎含铜84.77%、锡11.64%、铅27.9%,与古文献记载制鼎的铜锡比例基本相符。司母戊鼎充分显示出商代青铜铸造业的生产规模和技术水平。
司母戊鼎立耳、方腹、四足中空,除鼎身四面中央是无纹饰的长方形素面外,其余各处皆有纹饰。在细密的云雷纹之上,各部分主纹饰各具形态。鼎身四面在方形素面周围以饕餮作为主要纹饰,四面交接处,则饰以扉棱,扉棱之上为牛首,下为饕餮;鼎耳外廓有两只猛虎,虎口相对,中含人头;耳侧以鱼纹为饰;四只鼎足的纹饰也匠心独具,在三道弦纹之上各施以兽面。据考证,司母戊鼎应是商王室重器,其造型、纹饰、工艺均达到极高的水平。是商代青铜文化顶峰时期的代表作。
1995年10月,时任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的**亲赴纽约,向联合国秘书长加利赠送的中国的世纪宝鼎-----就是仿司母戊鼎的青铜器。 我作为中国驻纽约的外交官亲历了在联合国总部大楼举行的赠送仪式。 这座世纪宝鼎自那时起,一直坐落在联合国大楼外的花园里,成为中国的象征。
范文二:林家青铜刀:中国最早的青铜器
2017-02-11 北文中心青铜艺术品交易平台
林家青铜刀:中国最早的青铜器
甘肃东乡林家马家窑文化遗址出土的青铜刀,是中国最早的一件青铜器,距今约5000年。发掘报告是这样介绍的:由两块范浇铸而成,刃部经轻微冷锻或戗磨,以增加锋利度。刀身厚薄均匀,表面平整,有较厚的深灰绿色锈。短柄长刃,刀尖圆钝,微上翘,弧背,刃部前端因使用磨损而凹入。柄端上下内收而较窄,并有明显的镶嵌木把的痕迹。通长12.5厘米、宽2.4厘米。出于20号房址的北墙壁之下,保存完整。经北京钢铁学院冶金研究所检验,为含锡的青铜。此外,在该遗址中还出有三块含铜、锡、铅、铁的铜渣。林家这件青铜刀出土地层明确,20号房址内还出有彩陶盆和素面盆各一件,为马家窑文化的典型器物;该遗址同出的铜渣也说明,此青铜刀不是偶然现象。
林家青铜刀看上去其貌不扬,将其与后世商周时期精美的青铜刀相比,确有泥云之别。但有几点是特别值得一说的,也是其具有重要价值的意义所在:一是年代早——距今约5000年;二是地点重要——出在中西交通的要道上;三是含锡的合金(含锡量8~10%)——青铜制品。
林家青铜刀是中国最早的青铜器,但不是最早的铜器,中国最早的铜器出在仰韶文化早期的半坡文化中。上世纪50年代发掘西安半坡遗址时,在一座墓葬的填土中,发现一件铜片,发掘者不敢相信这是真的,因为青铜器与文字、城市一同被认为是文明时代的物象表征,史前时期的母系社会怎么能有铜器出现呢?于是发掘者便猜想是不是因为老鼠打洞之类的后来活动带进来的,虽然老鼠洞没有找到,在《西安半坡》报告中也没有收入。后来这件铜器经有色金属研究院分析,含镍量达20%左右,是一件铜镍合金的白铜?。
上世纪70年代,临潼姜寨遗址发掘时,又出土两件铜器,一件是残铜片,出在房屋内,一件是铜管,出在地层中。因为姜寨铜片的发现已经不是孤例,所以《姜寨》报告作了客观的报道。铜片是一圆片的一部分,铜管是由铜片卷成的管状物。两件铜器经北京钢铁学院冶金研究所检验,铜片含铜66.54%,含锌25.56%;铜管,含铜69%,含锌31%,均为铜锌合金的黄铜。在晚于林家青铜刀的龙山时代,铜器在中国北方地区有广泛的发现,比较重要的有甘肃永登蒋家坪遗址铜刀、山西襄汾陶寺铜铃、河南登封王城岗铜器残片、山东胶县三里河铜锥、山东日照尧王城出土铜渣等。在这些铜器中,既有青铜制品也有红铜制品。
就全球范围讲,铜器最早是在西亚人发明的。约在公元前6000年,著名的哈拉夫文化、埃利都文化和欧贝德文化都已进入了铜石并用时代,这个时代以使用红铜器为标志,这要比中国境内最早的铜器早约2000年。以使用青铜制品为标志的青铜时代也始于公元前4000年初的西亚,这要比林家的青铜刀早约1000年。中国境内的铜器是独自发明的,还是由西方传入的?倘若是由西方传入的,那么地处中西交通要道的甘肃的发现就是至关重要的材料,而林家青铜刀又是中国最早的一件青铜制品,就学术意义而言就显得十分珍贵了。林家青铜刀虽是最早的一件青铜器,但不是最早的一件铜器;林家虽位于中国的西部,但是最早的铜器却在其东部的陕西西安附近。
人类认识铜器经历了由红铜(天然铜)到青铜的过程,在由红铜到青铜之间,还有一个制造和使用砷铜的阶段。中国是否也经历了这样的认识过程?在中国最早的铜器是仰韶时代早期的白铜和黄铜,接着的是仰韶时代晚期的青铜,进入龙山时代则是青铜与红铜并用。年代上相当于夏代的甘青地区的齐家文化是早期铜器发现最多的考古学文化,有铜刀、铜斧、铜锥、铜镞、铜镜、铜泡等,同龙山时代一样也是既有青铜制品,也有红铜制品。我曾于1986年在地处河西走廊咽喉处的张掖地区,主持发掘一处夏末商初的墓地,所出铜器均为加砷铜器——砷铜。从中国考古学的发现实例看,目前还难以得出从红铜经历砷铜,再到青铜的制造和使用过程。进而,我们也不能根据林家青铜刀的发现就说,中国在距今5000年的仰韶时代晚期就已进入青铜时代。因为这还是孤证,不具普遍意义,不能排除其外部传入的可能性。
微信号:wenhuaqingtong
范文三:中国出土青铜器【之最】
中国出土青铜器【之最】 商人博客 产品产品公司生意经批发直达求购信息资讯论坛商友 中国出土青铜器【之最】2010/12/14 1723 1最整齐的全套铜编钟 战国早期?湖北随州曾侯乙编钟 2世界现存最大的青铜器--司母戊鼎 司母戊鼎1939年3月在河南省安阳县武官村出土它自鼎足至立耳通高1 33米器口长1 1米宽78厘米重达875千克。方唇上有一对立耳深腹下部微收平底四柱足足内空。腹面四周边框饰古代商周时期习见的兽面纹。上下边框中间有短扉棱。鼎足上部也饰兽面纹并有扉棱。整个形体雄浑凝重结构严谨造型大方、精致。在鼎腹一侧内壁铸有司母戊三字排列成品字形笔势劲健因此称之为司母戊鼎。但古文字学家多认为司字应释读后字所以也有人称之为后母戊鼎。 唯一的商代人面铜方鼎 1959年长沙宁乡出土了一件商代人面铜方鼎。该人面方鼎通高38 5厘米器身高16 6厘米作长方形底口唇卷边略小于口内唇沿斜削。竖耳耳高7 3厘米。圆柱足足高14 6厘米。器身装饰为浮雕的四个人面前后两侧的较大宽16 4厘米高13 6厘米左右两侧的较窄小宽是13 8厘米。该鼎的耳上部有一云勾纹耳下部有一弯曲的手爪形纹饰。除了耳较粗大张扬于两侧人面五官比例和布局与现在一般面部并无差别十分准确。面部表情严肃面宽而方嘴大而宽唇部突起颧骨高耸。专家根据方鼎的造型、纹饰和鼎内侧面中部口处有篆体铭文大禾两字等特点确定其反映出浓厚的商代青铜器风格大约是商晚期制造的。 早从新石器时代起这种用人面或以人面为主作装饰的青铜器就有不少。而人面方鼎是用四个人面作为主要装饰的铜器是目前见到的唯一一件在历代商周金石图录中都没有类似的著录足见这是一件稀有的珍贵文物现由湖南省博物馆收藏。 现存仅有的商代铜象尊 1975年2月在湖南省醴陵县仙霞乡狮形山的山坡上人们挖土植树时发现了一件铜器。经专家鉴定这是一件商代晚期的铜象尊是现在所见到的唯一的一件商代象尊。铜尊是古代祭祀用的礼器之一盛酒。这件铜象尊出土在距山顶10米多的山坡上埋在离地面15厘米左右土内。经实地调查周围没有再发现其他器物。根据象尊出土的位置和有关情况分析这件铜象尊很有可能是当时统治者祭祀名山、湖泊、河川时掩埋的祭器。 这件铜象尊通高22 8厘米宽14 4厘米长26 5厘米重2 775千克。出土时已经没有盖子右耳也是残缺的。尊上象的前额扁平嘴部向前突出象牙露出口外短颈眼、眉都突起大耳长鼻。鼻有向前上方伸的趋势鼻下端有作为装饰或者别的用途的嵌铜痕迹。鼻端有孔与腹部相通。背部有椭圆形孔躯体肥大臀部出棱尾下垂。四肢粗壮足有五趾。象尊的花纹装饰精致且繁缛就拿长鼻上的纹饰举个例子象尊的鼻子整个装饰得宛如凤鸟鼻端作凤首形凤冠上伏一虎虎口又衔蟠虺鼻下端构成倒悬的蟠虺形态生动逼真且不失华丽。 现存铭文最长的青铜器 现存铭文最长的青铜器是毛公鼎它是清代道光末年在陕西岐山出土的。毛公鼎是西周青铜器中赫赫有名的重器之一存生于西周晚期的宣王时期。其内壁铸有多达499字的长篇铭文是现存商周两代七千多件有铭文的青铜器中铭文最长的一件。 毛公鼎是一件不大的圆鼎。它的形制是立耳、深腹、圆底、蹄足其口沿下饰以一道重环纹下加一道弦纹。学术界大多数学者认为此鼎是西周晚期的器物。它具有当时流行的朴素无华的风格和晚商到周初的繁缛风格完全不同。 鼎的壁内铸有长篇铭文共32行计499字。仔细观察每字间都有方格相隔这是因为当时的工匠们为使得全文行笔从整体上来看都十分规整漂亮便先在范上刻划出格子再写文字。其书法是成熟的西周金文风格结构匀称准确、线条遒劲稳健、布局妥贴充满了理性色彩和文化氛围显示出金文已发展到极其成熟的境地。铭文主要记载周王对毛公册命的内容。首先简短介绍了周宣王追述周文王、武王创业功绩其次讲
到当时周朝遇到的祸患于是周宣王在局面混乱的情况下对毛公委以重任命他管理王朝重大事务最后详记了周宣王对毛公的各项赏赐及世世代代将此永记不忘以传后人。清咸丰二年由山东潍县著名收藏家陈介祺收藏以后辗转流传现藏在台湾故宫博物院内。 6现存唯一完整的战国铜人像 1964年12月河北省易县武阳乡高陌村在村东的燕下都遗址中发现了一件铜人像。这件铜人像保存完好全身布满一层浅绿色薄锈身高25 8厘米通宽13 05厘米前后通宽11 9厘米重4 9千克。该铜人面部丰满修目阔鼻口角向上颜面微扬颧骨较高。头顶一巾前窄后宽垂于脑后自头顶以带压住系与颏下有红色八字形带结前额头上发分左右向后梳发纹尚清晰可辨。人身直立两臂前伸拱持一筒状物。根据造型可知这件铜人像不是作为随葬品墓佣之类而是实用器物上的一种构件。铜人手持的筒状物可能是用来插入物件的。最有研究价值的是铜人的服饰。他身着右衽尖领窄袖长袍下垂至地面而不见足部衣纹生动自然。后领口作方形后颈及背上部袒露于外衣领、衣边角均涂朱色身围腰带也作朱红腰带间有长条形圆头带钩连接腰带两端。 7最大的一件铜犀尊 1963年在陕西省兴平县豆马村北断崖上距离地面深约1米左右发现了一个灰色的大陶瓮瓮内出铜器、铁器、陶器、石器等24件。其中有一件嵌金铜犀尊相当引人注目是迄今所见到的最大的一件铜犀尊。我国古代用动物形象来铸造铜器的种类很多但是以犀牛形象制作的青铜器是很少见的。这件铜犀尊的造型、纹饰和制作技艺与战国末期遗物相似应是秦文化的遗物距今已有2200多年。 这件嵌金铜犀尊是一件精美酒器高34 4厘米长57 8厘米。口的长径为11厘米口短径10厘米。该铜犀尊遍体嵌金作流云纹犀牛整体造型肥壮观其形象似属非洲犀一类。犀有一前一后两只牛角为鼻角和额角鼻角长而额角短。两耳短小而耸立嵌以黑色料珠的双目炯炯有神。尾尖稍翘短腿三瓣蹄显出几分精致可爱。合口左侧伸出细管做流。犀背部有椭圆形的尊口上覆的铜盖有活环可以打开或关闭尊口。 8现存最早的铜鼓 1975年在云南省楚雄市万家坝古墓群中的第一号和第二十三号墓内出土了五件铜鼓。这是迄今为止科学发掘中出土的年代最早的五件铜鼓也可以说是目前见到的最早的铜鼓了。根据学术界的研究这些铜鼓应是战国时期的器物距今已有2300多年。该铜鼓器身像釜表面都有烟痕说明这批铜鼓曾作炊事之用。而且一号墓内同时又出土了利用铜鼓改制的铜釜足以证明本地的铜鼓不但是从釜发展而来并且尚停留在乐器、炊器分工不十分严格的初期阶段这对于研究铜鼓的起源是非常重要的实物资料。 这套铜鼓每一件都胴、腰、足三段分明胴部突出内收成腰再外扩成足。胴、腰交接处有4个对称的条形耳鼓面较胴部为小中央有突起的光体。五件铜鼓都是用两道合范铸成其中最大的一件面径有48厘米胴径64 5厘米足径68厘米通高39 5厘米腰部有16根垂直凸棱腰与足相接处有一圈斜角重环纹鼓内壁有两组双连云纹。 9最奇特的古代铜鼓葬具 1972年在广西西林县发现了一座形制非常特殊的古墓。在距地面深约0 6米处有一块圆形的石板盖住墓口掀开石板下面平铺着12块大小不等的石条。石条下面是略作圆形的墓室直径1 5-1 7米不等深约2米。室内放着互相套合的四件铜鼓。这是一种奇特的葬式考古工作者称为铜鼓葬。到目前为止这样的葬式还没有发现第二起。据考古工作者的鉴定认为其形制和纹饰都同西汉早期铜鼓一样应是西汉初期的器物距今已有2000多年。铜鼓内的骨骸经过鉴定死者是男性25岁左右。从骨骸堆放情况来判断这是二次葬。二次葬是大葬入葬仪式比初葬时还要隆重。这种特殊的用四件铜鼓互相套合的葬具是研究我国西南地区民族古代习俗的十分珍贵的实物资料。 这四件铜鼓两大两小互相套合有序。最下面仰放的是一件完
整的大铜鼓面径72厘米高50厘米足径82厘米。在大铜鼓里又仰放着一件小铜鼓面径41厘米足径56厘米。这件小铜鼓里盛放人骨人骨的四周穿线早朽珠子全散在鼓底由此可知人骨原本是用珠襦包裹的因为年代久远而腐朽了。在仰放的小铜鼓上顺盖着一件同样大小但锯掉下半部分的只剩鼓面和胸部的小铜鼓。在整个三件铜鼓外面套扣着一件已锯成两截的大铜鼓其面径78厘米高51厘米。 这样在墓葬考古中的棺具椁室之分就轮廓分明了在大铜鼓里面的上下盖合的铜鼓似作棺具外面套合的两件大铜鼓似作椁室。这种内棺外椁的葬制在古代是较为讲究的。作为椁顶的那件大铜鼓被锯成两截估计先套合时因里面相盖的两件小铜鼓高度超过了外套的大铜鼓本身高度套不到底便被锯成了两截。等锯成两截后又发现下半截虽能套到墓底可是与上半截之间还有空隙露出里面的小铜鼓才又将作为棺盖的小铜鼓锯去下半部在套扣时就严密了。该铜鼓现陈列于广西自治区博物馆内。 10中国发现年代最早的青铜器 中国使用铜的历史年代久远。我们的祖先在六七千年以前就发现并开始使用铜。1975年甘肃东乡林家马家窑文化遗址约公元前3000年出土一件青铜刀这是目前在中国发现的最早的青铜器专家认为这是中国进入青铜时代的标志 铜镜起源于齐家文化时期距今有4000多年是人们的照容生活用具。早期的铜镜形式简朴很少的一部分有简单几何纹饰大部分为素镜并且这样的铜镜为少数贵族所专用存世量少所以具有较高的历史价值和研究价值。我国已发现最早的铜镜为齐家文化复式多角星纹镜圆形直径14 6厘米弓形钮无钮座镜面微凸有纹饰现藏于中国历史博物馆。 12我国最早的人工铸造金属取火铜具 陕西省扶风县周原遗址黄堆的一座西周中期古墓中考古学家清理出一件已生满翠绿铜锈呈圆形的青铜凹面镜距今已有约3000年。其直径8 8厘米厚0 19厘米形状与现在的圆形太阳能灶相仿。文物考古专家鉴定后认为这就是古人用以取火的阳燧。经西北光学仪器厂测定其曲率半径为20厘米是标准的球面镜。它是迄今为止国内发现最早的人工铸造金属取火用具是我们祖先能够较早利用太阳能的最好例证。在太阳的强光下最快只需三、五秒即可将放置在其焦点处的易燃物引燃而产生明火。 已投稿到网商频道 我的图片暂时无网友评论欢迎您加入阿里巴巴商人博客在这里您将会结交更多商友分享更多经验得到更多推荐与展示的机会博客宝贝先教您几招--《扩大知名度巧用博客三板斧》详情查看发表评论请严格遵守相关法律严禁恶意评论和垃圾评论 博主信息 点此看大图 河南钟鼎文化发展有限公司钟鼎青铜器国内知名仿古青铜器品牌中国古代青铜文化的传播者。提供高档文化礼品、会议礼品青铜雕塑。访问量1176创建日期2010-05-11 150810 最新博文 云计划精彩问答家族企业难题 想上博客首页的跟我来?今日头条不愿意赚1块钱结果损失1万块 ?提升影响力的最新利器阿里微博 ?80后漂亮MM 40天入2.9万 ?2000元竟换20万大订单 ?拜访客户3天带回3W订单 ?拾荒6年竟买房买车做老板 ?做阿里二个月月薪过万 ?50W年薪招不到运营总监 ?配个漂亮MM就叫暴版 ?同行耍手段20W订单吹了 ?大学生开网店年销170万 ?任务中国-全国威客最多的外包交易网 ?寒冬在家创业月销10W ?车摊卖饭日赚几百稳赚不赔 ?一笔小货款还要60天结不做了 ?曾混日子的女友现已是个小富婆 ?密切关注您意想不到的创业机会 ?大学生竟把面试当相亲 ?揭秘80后创业赚钱法则 ?20平小店首批进货要多少 ?一个地摊创业者的潮起潮落 ?她和1688一起火了是啥改变了她 ?摆地摊千元起步1年开3店 ?姐卖的不是服装是混搭 ?来伊份还是丢一份 ?谁应该来替麦乐鸡担责 ?女业务穿短裙为吸引客户
范文四:最早的青铜器和殷墟
最早的青铜器和殷墟
我国商周两代是铸造和使用青铜器的极盛时期,贵族们除把青铜器作为实用品外,还作为祭祀、朝聘、征伐、陪嫁、宴飧活动的礼器和殉葬物。青铜器种类很多,纹饰精美,铭文尤为珍贵,构成灿烂的青铜文化。
中国现代考古学起步虽晚,但发展较快,特别是商代考古,可以说是从发掘和研究安阳殷墟起家,逐渐澄清了商代的文化面貌和社会形态。
殷墟,位于安阳市西北约3公里,以小屯村为中心,包括其北的洹河两岸地区,东西长约6公里,南北宽4公里。公元前十四世纪,盘庚迁都于此,直到帝辛(纣)亡国,共历273年。周灭殷后,逐渐荒芜,故称殷墟。
清光绪二十五年(1899年),在小屯村出土的龟甲牛骨上发现文字,后又从中考释出殷王名10余人,从而证实此地即为文献中记载的殷墟。1928 —1937年进行过15次考古发掘,发现小屯村北有宫殿的遗迹、侯家庄一带有殷王族的陵墓。殷墟共出士16万多片甲骨刻文以及大量青铜器和生产工具、生活用品等文物。解放后又经多次勘探和发掘,已基本摸清了殷墟的范围及分布情况,发现有武官村大墓及其祭炕、妇好墓及铸铜作坊和制骨作坊等遗迹,并出土数千件文物和甲骨刻文。殷墟不仅为商代历史研究提供了重要资料,同时也成为中国商代考古的发源地。1961年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范文五:【青铜器】杭州出土的两批宋代青铜器
浙江省博物馆藏有一批宋仿青铜器,其中以20世纪50年代于杭州环城西路和武林门外城墙下出土的仿古铜器最为精美,器形有爵、尊、方鼎、钫、贯耳壶、蒜头壶等。现将这批器物作一整理。
一 出土器物
(一)杭州环城西路出土
共3件。有爵和尊。
1.爵(图一、图二)
2件。形制相同。宽长流,尖状尾,伞形顶立柱,柱帽上饰卷云纹。深腹,腹侧有一牺首鋬。卵形底,下有三足,呈三棱状锥尖形,三足外撇程度较大。腹部饰折角兽面纹,两件纹饰略有不同,一件双目如“日”字形凸起,上有双角,下有大嘴,旁有双耳与双足;另一件角、耳、眉、眼、嘴等凸起,但彼此分离。纹饰带内均以云雷纹填地。其中一件通高24.6、尾至流长18.5厘米。
2.尊(图三)
1件。三段式筒状。喇叭形敞口,腹深微鼓,高圈足外撇。尊体四面各饰一道纵向高扉棱,上端齐于口沿。器表纹饰细密规整。敞口下八道蕉叶纹排列一周,其下饰双眼突出、曲身折体的蛇纹,腹部和圈足以扉棱为中心,饰两组兽面纹。以纤细云雷纹填地。高29.5、口径20.4、底径14.6厘米。
(二)杭州武林门外城墙下出土
共9件。有鼎、爵、钫、贯耳壶和蒜头壶等。
1.鼎(图四)
1件。鼎口呈长方形,方沿内折,短颈,颈部两侧各设一附耳,四袋形腹,有明显裆缝。中空的柱形足上分饰八组简化象纹,仅突出象的眼睛和耳朵,侧视,组成四个完整的象首。高1、口径长15、宽12.7厘米。
2.爵(图五)
1件。流长而上翘,口部较宽,饰有双柱,伞状柱帽,尖尾起翘平缓。深腹,腹侧有一鋬。卵形底,三棱状锥尖足,外撇。通体素面,锈蚀严重。通高20、尾至流长17.5厘米。
3.钫(图六、图七)
2件。方体四棱式,形制相同。方唇,口微侈。长颈,斜肩,四棱腹,腹上大下小,壁略弧,无底。肩腹两侧各附一铺首衔环。其中一件高25.5、口径7、底径8厘米。
4.贯耳壶(图八)
1件。器略呈扁椭形。侈口平唇,束颈,溜肩,双贯耳,鼓腹微垂,高圈足,无底,上下贯通。四道凸弦纹将器身纹饰分成五部分,主体纹饰为斜方格纹及变形蚕纹,云纹作地。高18.8、口径6.7、底径7.5厘米。
5.蒜头壶
4件。两大两小。小口,直壁(两件唇外侈),其下作八棱蒜瓣形,细长颈,阔溜肩,扁圆腹,圈足。其中两件颈间饰凸弦纹一道。高22、口径4.5、底径8厘米(图九、图十)。另两件颈间饰一可活动圆环。高18.2、口径2.6、底径6.4厘米(图十一、图十二)。
二 出土情况
上述文物的出土情况一直以来资料不详,模糊不清。现经多方查询,唯一的线索只能从当年接收这两批文物的牟永抗先生的回忆中了解一个大概。杭州最早修筑城墙的记载从隋朝开始,591年隋文帝时开始建筑杭州城墙。五代时吴越国王进行了规模浩大的城墙修筑,其范围达70里,城门达到了10座。南宋建炎三年(1129),金兵南下攻宋,杭州城墙因而残破不堪。绍兴二年(1132),宋高宗诏令突击维修城墙,南宋城墙由此逐步形成。绍兴二十八年(1158),宋高宗将杭州东南面的城墙向外扩展了约40米。于是,临安城(即今杭州)的轮廓形成了南跨吴山、北到武林门、东南靠钱塘江、西临西湖,城区南北长约14里、东西宽约5里、近似长方形的规模。南宋时的城墙,共有旱城门13座、水城门5座。南宋灭亡后,元朝统治者为表示天下一统,禁止修建城墙,杭州的城墙与城楼、城门逐渐被毁坏或夷平。此后杭州的城墙屡建屡毁,新中国成立以后,因筑路需要,残存的城墙也陆续被拆除。
据牟先生回忆,20世纪50年代,杭州为修建环城西路延伸段,拆除了残余的古钱塘门北段城墙。宋代钱塘门一带的城墙,由南往北,东折至北关门,即武林门,南宋高宗定都于此后称为“余杭门”。1954年,中国人民解放军0079部队参与了修建环城西路工程,他们在挖掘古钱塘门北段城墙靠近昭庆寺(今杭州市青少年活动中心)附近时,发现了爵、尊等3件青铜器,并及时交到了浙江省文物管理委员会,后来移交给了浙江省博物馆。
又据牟先生回忆,20世纪50年代,杭州的老百姓为生活所需,经常到武林门外城墙下挖土做煤。由于古时的城墙都以黄色粘土夯筑而成,黄色粘土抗火、耐高温、可塑性强,于是老百姓常到废弃的城墙下取土用以制作煤球。在城墙南段(今杭州第十四中学附近范围)的一次取土过程中,人们发现了一批宋代铜器,随即上交给了浙江省文物管理委员会,后又移交给浙江省博物馆收藏。
这两批文物都不是经科学发掘出土的,由于时间久远,上交当事人也无处查询,所以如今已无法了解器物出土时的具体地点、现状等详细情况。
三 几点认识
宋人崇古、复古。宫廷中仿造的大量铜器,多以商周时期的铜器作模式,仿制水平较高,与古器无太大区别。然而与原器相比,宋代仿器显得神韵不足,缺乏商周时期青铜器所具有的雄伟、朴实、浑厚的气韵,形制多有变异,纹饰亦不尽相同。这是因为仿造不像作伪,不必追求逼真,往往只求形似,有些仿器无论在器形还是纹饰、文字等方面还有一定的创新,体现出时代风格。
环城西路所出的兽面纹铜尊的形制、纹饰与北京故宫博物院所藏的北宋宣和山尊颇为相似:三段式筒状、高扉棱、蕉叶纹、蛇纹、兽面纹,辅以云雷纹作地,纹饰神秘繁丽,造型庄重典雅。宣和山尊是宋徽宗赵佶在宣和三年(1121)仿商代祖戊尊重制的,是陈设在方泽坛的礼器。杭州历史博物馆也藏有此种式样的尊。环城西路所出的尊极有可能就是以宣和山尊为母本制作的。环城西路出土的另两件仿商兽面纹铜爵,形制和纹饰具有商代晚期阶段青铜爵的特征:流、尾长而上翘,高立柱,长锥足,器形高挑优美;纹饰主体以浮雕的形式突出兽面五官,与纤细的云雷地纹形成强烈的对比。虽然在细看下,纹饰略显僵硬,但无论是在造型还是纹饰上,环城西路出土的这3件仿商铜器都制作得相当精美。
相比环城西路出土的宋仿铜器的精美程度,武林门外城墙下出土的则要逊色不少。铜质粗糙发暗,锈蚀严重,纹饰简单朴素,或完全素面无纹,呈现出战国、秦汉时期风格。同样是爵,武林门外城墙下出土的这件整器素面,三足外撇不够,略显呆滞。鬲鼎是鼎、鬲的混合体,做工较为规整,但风格与三代的有所变化,鼎口,鬲腹,四足,别具一格,体现出宋代仿器的一种变革。
更有意思的是,武林门外城墙下出土的有些器物并未制底。如贯耳壶,这是同批出土的器物中纹饰最满的一件,通体饰具有南宋风格的仿战国时期纹饰,外壁虽装饰相对繁缛,但却未见有底,内部呈上下贯通状,圈足与器底内壁平整,无底板接铸痕,应是有意为之。两件铜钫,造型简单,除了一对铺首衔环外整器素面,近似直线的腹壁使整体显得呆板,加上无底、无足,更显简陋。蒜头壶是秦汉文化的代表性器物之一,四件宋仿蒜头壶就是仿秦汉风格的器物造型,摆脱了商周铜器那种庄严、古拙的作风,显得灵巧、生动。与此相应的是纹饰相当简洁,除了弦纹外,无其他装饰,完全凭造型取胜。这些蒜头壶虽然配有底板,但底板却是后来搁置,并非原作,这是从器底圈足上无底板接缝痕迹、底板可活动的现象推断出的结论。这样看来,四件蒜头壶也是无底之作。
宋代是仿造先秦青铜器的一个高峰阶段。当时金石学兴起,公私皆以收藏商周青铜器为乐事,宫廷曾据内府所藏商周青铜礼乐器大量仿造,以为郊庙之用。政和年间,由于徽宗酷爱古物,常命良工仿制新得之古器,并开始设立专门的礼器局以生产仿古器物。南宋则延续了这样的传统,不但朝廷祭祀用器遵循政和新成礼器和《博古图》样式,还多次制定和颁布礼书用以指导州县的祭器制造。以上两批宋仿青铜器,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制造的,所以它们不是日常生活用器,而是祭祀用的陈设器,有底与否无关紧要。
现在的杭州青少年宫至武林门范围,即南宋的钱塘门至北关门一带,当时庙宇宫观众多,其中就有昭庆寺和景灵宫等。昭庆寺在南宋时是著名的皇家五山十刹之一,是南宋皇家的重要律寺。昭庆寺早在1926年西湖边拓建马路时,就被拆掉了天王殿,现在的杭州市青少年宫广场就是昔日天王殿的位置。而景灵宫乃南宋皇帝恭奉祖宗衣冠、牌位之所,四季(每季首月)朝献,禁中行礼。景灵宫在凤起桥附近,凤起桥河下南起凤起路西段,北至狮虎桥接狮虎桥河下,长118米。凤起桥,南宋时称新庄桥,《梦粱录》称“景灵宫址,新庄桥”。景灵宫址甚广,与城墙接近,又离昭庆寺不远。因此,这两批青铜器在这些地点附近出现或许也不是一种偶然。
转载请注明出处范文大全网 » 中国目前出土最大的青铜器是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