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一:高中历史总复习
高中历史总复习
中国近现代史部分
第一章
㈠鸦片战争(1840—1842)
英:确立君主立宪制资产阶级专政,十九世纪上半期完成工业革命
法:1789.7.14攻占巴士底狱,完成资产阶级革命工业革命进行中
美:1775—1783美国独立战争 1783英国承认美国独立
俄:封建农奴制 亚历山大二世改革,废除农奴制
日:封建幕府统治,明治维新
国内:经济:资本主义萌芽缓慢发展,自然经济仍然占主导
政治:清政府统治衰落(乾隆后期)
对外:闭关锁国 限制并不禁止(广州仍是对外窗口)
鸦片输入直接原因:扭转贸易逆差(入超)
鸦片输入根本原因:打开中国市场
鸦片的危害:①外流白银②战斗力下降③政治上更加腐败④中华民族深重灾害(最重要)
禁烟:湖广总督(湖南、湖北)林则徐上书道光
虎门销烟(英、美)1839.6.3下午 生石灰 海水由涨到落
★知识迁移:人民英雄纪念碑→第一幅 虎门销烟(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
导火线:英国的鸦片贸易失败
开始标志:1840.6广州海面
结束标志:1842.8中英《南京条约》的签订
影响:
鸦片战争前 鸦片战争后
政治 独立封建社会 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经济 自然经济占主导 开始瓦解纳入资本主义市场体系
主要 封建地主与农民 封建主义与人民大众
矛盾 外国资本主义与中华民族(最主要)
革命性质 农民革命起义 反抗外来和本国封建统治民族民主革命
与任务 标志着中国旧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
思想 闭关锁国 开始放眼看世界向西方学习探求救国救
民的真理(开眼看世界第一人 林则徐)
㈡第二次鸦片战争
根本原因:进一步打开中国市场(自然经济瓦解缓慢)内地没开放
导火线:亚罗号(英)马赖神甫(法)
结束标志:1860《北京条约》
比较异同:
相似点:⑴目的:打开中国市场⑵性质:外国资本主义发动的侵略战争⑶结果:都被迫使清政府签订不平等条约 不同点: ⑴发动:第二次鸦片战争不仅是英国还有法、俄、美趁火打劫
⑵影响出现中外反动势力相勾结的割据①借师助剿②总理衙门设立(中央机构半殖民地化的标志)
选择
领事裁判权(司法权)1843 《南京条约》附件 派驻领事:《南京条约》
《南京条约》危害最大:协议关税(对民族工业)片面最惠国待遇
《南京条约》开发港口的顺序:广、厦、福、宁、上
租界的开始:《南京条约》附件
租借地:德国 胶州湾 1897 第一个傀儡政权联军委员会
《天津条约》的签订国家:英、法、俄、美 《北京条约》的签订国家:英、法、俄
《天津条约》开放最南的港口:琼州 最北:牛庄(营口) 深入内地最远:汉口
沿长江港口(从东到西):镇江、南京、九江、汉口
台湾:台南、淡水 天津:《北京条约》 九龙司:《天津条约》开放沙市:《马关条约》
开放苏州、杭州:《马关条约》 《马关条约》开放深入内地最深:重庆
边界河流:中俄《瑷珲条约》 海参崴(乌苏里江的出海口):中俄《北京条约》
在北京建立使馆界:《辛丑条约》 允许外国公事进驻北京:《天津条约》
沙俄割占领土最多的条约:中俄《瑷珲条约》60多万 使黑龙江成为界河
英国强租威海卫 俄国:强租旅顺、大连 法国:首先在中国修铁路开矿权《中法新约》
《辛丑条约》危害最大严禁中国人民反抗外来侵略 福建日本势力范围 建立教堂《黄浦条约》
㈢太平天国运动(1851—1864)
性质:反封建反侵略的农民革命运动
初具规模:永安建制 对峙局面:定都天京
核心内容:《天朝田亩制度》平分土地财产交圣库 洪仁玕《资政新篇》改革内政,建设国家
失败标志:天京陷落 根本原因:农民的阶级局限性 由盛到衰转折点:天京变乱
新特点:发生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其肩负了反封建反侵略的双重任务,后期提出了发展资本主义的方案
第二章 民族危机加深 民族资本主义产生发展
㈠洋务运动
背景:第二次鸦片战争后清政府内忧外患
洋务派和顽固派
相同点:维护清的统治
不同点:①洋务派:主张向西方学习;②顽固派:仇视一切外洋事物
时间:19世纪60—90年代 原因:①两次战争的失败;②“太运”的打击
代表人物 中央:奕欣 地方:李鸿章、张之洞、左宗棠、曾国藩
目的:师夷长技以自强 口号:“自强”—军事;“求富”—民用;
比较异同:师夷长技以制夷 师夷长技以自强
相似点:学习西方的先进技术
不同点:抵抗派:主张抵抗,洋务派:既维护清政府统治又镇压人民大众
目的:剿发捻,勤远略 维护清政府统治
内容:
①兴办近代军用工业:安庆军械所(曾国藩 最早)江南制造总局(李鸿章 最大)福州船政局(左宗棠 最齐)天津机械制造局(崇厚 北方)
②兴办民用企业:湖北织布局、汉阳铁厂(张之洞)轮船招商局、开平煤矿(李鸿章)
③办新式学校,派遣留学生:同文馆(第一个)同文书局(民族资本主义)京师大学堂
第一个高等学府(戊戌变法)
④筹划海防: 组建北洋舰队 1888 北洋 南洋 福建(威海)
结果(评价):没有是中国走向自强求富的道路,甲午战争的失败宣告洋务运动的失败
评价:失败原因:西方列强不希望中国富强,不会传授真正的先进技术;顽固派的阻挠;缺乏健全的有力的领导核心;根本原因是单纯依靠引进西方先进技术而不彻底变革封建制度。
但是,它引进了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一些近代科学生产技术,培养了一批科技人员和技术人员,在客观上刺激了中国资本主义的发展,对外国经济势力的扩张,也起到了一些抵制作用。
㈡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和无产阶级
一、民族资本主义
背景:⑴资本主义萌芽 ⑵外商企业和洋务运动的诱导刺激⑶自然经济逐步瓦解
代表企业:发昌机械厂;继昌隆缫丝厂;贻来牟机械磨坊
特点:两面性?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二、中国无产阶级的产生 特点
产生早 鸦片战争后50年代 中国破产农民被雇佣
过程特点:①外商企业中②洋务运动中开办的企业中③民族资本主义开办的企业中
共同特点:①与最先进的经济形式联系②政治目光远大③组织性进步性④易进步
特点:产生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①革命性强但受三重压迫②与农民无必然联系便于形成工农联盟③集中程度高沿海大城市 便于指挥领导
★知识迁移:关于民族资本主义
一、初步发展
背景:①放宽民间办厂②帝国主义资本输出③自然经济瓦解
表现:轻工业 影响:壮大要求登上政治舞台,戊戌变法提供条件
二、短暂的春天(进一步发展)
背景:①一战期间,帝国主义国家忙于战争 无暇东顾②辛亥革命的推动③实业救国
时间:1912---1919
短暂的原因:①民族工业的发展主要是在轻工业方面②民族资本与外国资本相比,力量薄弱
③民族资本与封建经济相比,封建的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仍占绝对优势,这使民族资本主义
的发展受到极大的束缚。
“民主共和”和“实业救国”成为中国社会的两大思潮。
主要的实业家:张謇、周学熙、荣宗敬、荣德生 南张北周 容氏兄弟
影响: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促使中国无产阶级队伍壮大。这就为以后中国由旧民主主义革命向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转化,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提供了阶级基础。
三、艰难
①帝国主义封建主义束缚,压迫②官僚资本主义③日本全面侵华
四、中共关系:团结 改造 赎买
㈢甲午中日战争
一、背景(或原因)
国际:⑴明治维新是日本走上资本主义⑵资本主义进入帝国主义加强对周边国家的侵略
⑶各国对日本的扩张支持、默许、纵容⑷东学党起义
国内:请政府更加腐败对日侵略采取妥协政策(避战)
各派态度:⑴帝党主战,后党主和,清军将领英勇作战⑵资产阶级维新派:主张拒和变法,公车上书⑶农民:义和团反帝爱国运动⑷资产阶级革命派:孙中山建立第一个资产阶级革命团体—兴中会 主张以暴力推翻清政府,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
时间:1894—1895原因:资本主义对外扩张的本性 标志:朝鲜丰岛战役
经过:①平壤战役(左宝贵回族将领)②黄海战役(邓世昌 林永升)③辽东战役(旅顺惨案)④威海卫战役(北洋水师全军覆没)
结果:清政府失败签订《马关条约》
原因:⑴军事设备落后⑵清政府的腐败
影响:⑴资本输出(帝国主义开始资本输出)掀起了强占中国领土,瓜分中国的狂潮⑵中国社会半殖民地化的程度大大加深。
㈣戊戌变法
一、背景
⑴瓜分危机
德(肠子):1897占胶州湾 1898租占胶州湾 山东为势力范围
★知识迁移:山东问题
1914 日本借口对德宣战占胶州湾 袁世凯为作皇帝得到日本支持签订卖国的“二十一条”
1918 一战结束 巴黎和会上中国收回山东的合理要求被驳回 (理由:“二十一条”)
反映:成为五四运动的导火线 北洋政府被迫拒绝在和约签字
最后解决:华盛顿会议《中日协议》胶济铁路由中国赎回
1928年国民政府派兵北伐,占领济南,日本帝国主义阻止北伐,制造了“济南惨案”。
法(青蛙):广州湾 1898 把两广划作势力范围
俄(熊):1898强租大连、旅顺 把长城以北的广大地区划作势力范围
英(虎):1898强租威海卫 当时英德矛盾成为最主要矛盾 长江十省划作势力范围
日(太阳)台湾(殖民统治)福建
美(鹰):1899 美西战争(1898)无暇东顾 门户开放政策
体现:承认各国占有的权利和势力范围 利益均沾
影响:①是美国侵略中国新阶段的标志②标志着共同宰割中国同盟的形成
★知识迁移:门户开放
近代中国门户被迫开放,经历了被迫向列强开放通商口岸、列强在华划分势力范围和中国全境向列强完全开放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列强通过《南京条约》、《天津条约》、《北京条约》、《中法新约》、《马关条约》等一系列条约,中国沿海或内河沿岸的广州、福州、厦门、宁波、上海、牛庄(营口)、烟台、南京、镇江、九江、汉口、汕头、淡水、台湾、天津、亚东、沙市、重庆、苏州、杭州被迫开放。
第二阶段:列强在中国强占租借地进行直接殖民统治,并且在华划分势力范围。德国控制山东地区,俄国控制中国长城以北和新疆地区,法国控制广东、广西和云南地区,英国也控制了广东、云南及长江流域,日本控制福建地区。
第三阶段:1899年美国为了与列强分享侵略权益,提出与列强合作侵华的“门户开放”政策,要求中国全境对列强开放。这一政策使美国在其它列强的势力范围里也享有均等贸易机会,达到“利益均沾”的目的,实际上使西方列强形成了宰割中国的同盟。
⑵民族资本主义初步发展
清政府允许民间办厂 放宽限制 自然经济进一步遭到破坏 力量逐渐壮大 登上历史舞台
⑶维新思想传播 早期:王韬等理论上提出,实践中未实施 后期:康有为 梁启超
①学堂:万木草堂 ②上书:公车上书(1895)《马关条约》主张拒和变法掀起维新变法序幕
③团体:强学会(1895第一个维新团体)保国会(1898资产阶级政党的性质)
④办报刊:《时务报》(梁启超 上海)《中外纪闻》(康有为)
⑤著作:《新学伪经考》《孔子改制考》(康有为)《变法通议》(梁启超)
奠定资产阶级维新派进行维新变法的理论基础,把西方资本主义的政治学说同统治的儒家思想结合排除阻力 ⑥与顽固派论战a变法b君主立宪c改革科举制度,兴办西学(三个要不要)
二、施政纲领与组织保障
施政纲领:《应诏统筹全局折》 保国会—资产阶级政党的性质
三、开始标志及主要内容
《定国是诏》湖南陈宝箴 推行变法
内容: 政治方面:准许官民上书言事,裁汰冗官 经济方面;发展资本主义工商业
军事方面:精练陆军,添设海军 文化教育方面:开设京师大学堂,废除八股
四、失败标志—戊戌政变 戊戌六君子被杀
㈤义和团
一、原名:口号:“反清复明”
二、背景:反洋教 民族矛盾加深
三、改名、口号:1898 赵三多 “扶清灭洋”
意义:①进步:反帝爱国的农民运动②局限:对清政府失去警觉,盲目排外
四、进入京津地区:剿灭—招抚(利用、控制)
五、八国联军侵华中国 1900 6 廊坊 黄村 爱国将领:聂士成1900 8攻占北京
六、失败原因
⑴盲目排外→农民的阶级局限性⑵被清政府利用⑶中外反对势力联合绞杀
七、意义:⑴性质:反帝爱国的农民运动⑵抗击:英勇抗击了帝国主义,粉碎了帝国主义妄图瓜分中国的野心,加速清政府的灭亡 “扫清灭洋”
八、《辛丑条约》
时间:1900年 签订人:李鸿章(量中华之物力结为与国欢心) 国家:11国
内容:①清政府赔偿白银4.5亿两
②划定北京东交民巷为“使馆界”,界内不许中国人居住,由各国派兵保护
③拆除北京至大沽的炮台,准许各国派兵驻守北京至山海关铁路沿线要道。
④惩办义和团运动中参加反帝斗争的官员,永远禁止中国人成立或加入反帝性质的组织,对反帝运动镇压不力的官吏,“即行革职,永不叙用”(此条最重要)
⑤改总理衙门为外务部位居六部之上
⑥修订商约
危害:①加重了中国人民负担②外国侵略者控制京津地区③清政府彻底成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④便利清政府按照侵略者意旨实行卖国的外交政策 洋人的朝廷
影响:《辛丑条约》的签订,标志着中国半殖半封社会统治秩序完全确立,中国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形成了。
第三章 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㈠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兴起
一、兴起背景
⑴民族危机加深→甲午中日战争 《马关条约》八国联军侵华《辛丑条约》
⑵民族资本主义发展 压制→(帝国主义 封建主义)→银行贷款 修铁路 开矿山 直接办厂
⑶思想方面:中国的留学生接受外国资产阶级革命思想,资产阶级革命思想得到传播 上海(通商口岸到美日必经之路) 东京
二、革命团体的建立:兴中会(革命活动的开始)1894 檀香山 上书李鸿章遭拒绝
认识到:推翻清政府的统治是救中国唯一出路
章炳麟:革命是除旧布新的良药实现民主共和是不可抗拒的历史潮流
邹容:《革命军》 陈天华:《警世钟》《猛回头》“要革命,不勤王”
资产阶级革命团体的相继建立标志着资产阶级革命派形成
三、中国同盟会
背景:清政府:成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 广泛建立革命团体:革命思想的广泛传播
时间:1905.8 地点:东京 孙中山联合光复会、华兴会、兴中会 刊物:《民报》
性质:第一个全国性的统一的资产阶级革命政党(国民党前身)
纲领:三民主义
①“驱除鞑虏,恢复中华”—民族主义 含义:武力推翻清政府,打击帝国主义
②“建立民国”—民权主义 含义:推翻清的统治,建立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
③“平均地权”—民生主义 含义:(土地纲领)
评价:三民主义是比较完整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纲领。反映了中国人民要求民族独立和民主权利的共同愿望。推动了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运动的发展。但是,三民主义没有明确提出反对帝国主义的要求,也没有彻底的土地革命纲领。这就决定了资产阶级革命派不可能彻底完成的民主革命的任务。
四、革命派(孙中山)与保皇派(康有为,梁启超)的论战
内容:①要不要用暴力手段推翻清;②要不要实行民主政权③要不要改革封建土地所有制
影响:进一步传播革命思想,使得革命高潮的到来,是第二次思想解放运动潮流
㈡清统治危机与辛亥革命爆发
一、清统治危机
外:帝国主义侵略新阶段 控制清政府
内:革命斗争 兴中会成立 同盟会成立 萍浏鳢起义(第一次) 刘道一 广州起义
为共和流血公真第一人 陆浩东 为宪法流血公真第一人 宋教仁
“新政”1902 清政府下诏“预备仿行立宪” 1911 裁撤军机处设责任内阁“皇族内阁”
二、武昌起义
导火线:保路运动 反对清政府出卖铁路修筑的斗争—四川 吴永珊 容县独立(第一个)
为什么首先从武昌爆发? 保路同志会
①资产阶级力量大②群众基础好③准备时间长④武昌受帝国主义侵略时间较长
湖北新军成为起义核心力量
时间:1911.10.10 发动人:熊秉坤、金兆龙 结果:成立湖北军政所 黎元洪 湖南 陕西
三、中华民国成立和《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1912
Ⅰ南京临时政府
性质:以资产阶级革命派为主体 时间:1912.1.1 中华民国成立
民国纪年 五色旗为国旗 首都:南京孙中山为大总统
Ⅱ《临时约法》—限制袁世凯的独裁,维护共和制度
内容:①主权属于全体国民;②各民族平等;③国民拥有各种权利;④政治体制是三权分立⑤实现责任内阁制度 评价:《临时约法》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资产阶级民主宪法具有反封建专制制度的积极意义。
四、辛亥革命失败
原因:客观:帝国主义干涉中国革命并支持袁世凯窃取革命果实
主观:软弱性 妥协性 1912年袁世凯就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临时政府正式迁京
为什么叫失败?
①没有完成反帝反封的任务②没有改变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性质③袁世凯窃取了革命果实
历史意义:
⑴性质:资产阶级反帝反封的民主革命
⑵功绩:结束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推翻了洋人的朝廷
⑶国内: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
⑷国际:沉重打击了帝国主义的侵略势力,推动和影响了亚洲各国的民族解放运动
教训:走西方人的老路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行不通。资产阶级不能领导人民的“反帝反封”任务,此任务落在无产阶级和共产党的身上。
第四章 北洋军阀统治
㈠反对北洋军阀统治
一、确立:1912年3月袁世凯就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 临时政府正式迁京
独裁表现:①控制内阁②大借外债,武装北洋军,削弱革命派
二、二次革命
导火线:宋教仁把同盟会改为国民党→限制袁世凯的权利1913 宋教仁 在上海被杀
性质:武力讨袁 袁世凯武力镇压国民党
黄兴在南方各省 江西都督李烈钧在湖口
结果:很快被镇压,袁世凯的势力更加巩固。国民党力量涣散 孙中山 黄兴逃亡东京
三、反对袁世凯复辟帝制活动
⑴二次革命后他的胆子更大⑵选正式大总统⑶解散国民党⑷颁布《中华民国约法》废《临时约法》⑸改内阁制为总统制 修改了《大总统选举法》,终身总统 ⑹登基作皇帝
1915年改中华民国为“中华帝国”1916年为洪宪元年 出卖主权 二十一条 “五九国耻”
护国运动:1915年 蔡锷、李烈钧、唐绍仪等人在云南起义,通电讨袁,宣布云南独立。各省纷纷独立。1914年孙中山在东京成立中华革命党→“反袁”→《讨袁宣言》 梁启超《异哉所谓国体问题者》
结果:袁世凯众叛亲离,被迫于1916年春取消了帝制。接着,孙中山发表《第二次讨袁宣言》,号召人民将反袁斗争进行到底。不久,袁世凯在绝望中死去。
㈡反对张勋复辟
一、军阀割据
背景:袁世凯死后 北洋军阀分化 表现:直 皖 奉
根源:封建经济分散性 帝国主义 分而治之
二、张勋复辟
背景:一战(1914—1918)(美)直皖(日)分裂 府院之争 张勋(安徽)以调停为名进北京 扶持溥仪(康有为支持) 讨逆军—段琪瑞 孙中山—讨逆宣言
结果:张勋复辟 12天失败→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
三、护法斗争
背景:孙中山要求段琪瑞恢复《临时约法》段琪瑞拒绝
地点:广州 联合云南军阀唐继尧、陆荣廷 结果:串通一起,缺乏群众基础 失败
教训:南与北都是一丘之貉,一家之犬
第五章 新文化运动和中国共产党的诞生
㈠新文化运动
一、背景:①民族资本主义有了进一步发展②尊孔复古逆流③新式学堂的建立和留学生的增多④辛亥革命使民主共和
思想深入人心
二、时间和标志:1915年陈独秀在上海创办了《新青年》。首次提出 民主 科学。
三、代表人物及其重要贡献
陈独秀:创办了《新青年》 《文学革命论》
李大钊:《青春》后来成为介绍和宣传马克思主义的先驱 《庶民的胜利》
《布尔什维克主义的胜利》《我的马克思主义观》《每周评论》
胡适:《文学改良刍议》多研究问题 少说主义
鲁迅:白话文《狂人日记》
蔡元培:“相容并包,思想自由”
四、内容:
三提倡反对(提倡民主和科学,反对专制和愚昧、迷信;提倡新道德,反对旧道德;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集中矛头直指孔子(传统儒家思想道德)
评价:
①历史作用:动摇了封建思想的统治地位,是一次思想解放运动的潮流,民主科学的思想得到弘扬,推动了自然科学的发展为马克思主义的传播提供了条件
②局限性:绝对肯定,绝对否定,没有和工农群众相结合
㈡五四运动
背景:⑴帝国主义加深侵略—日本⑵十月革命胜利⑶民族资本主义发展,无产阶级队伍壮大新文化运动的兴起和发展⑷北洋军阀黑暗统治
二、导火线:巴黎和会(详细见第四页知识迁移)
三、经过:1919.5.4 游行示威 口号:外争国权,内惩国贼 1919.6.3:“沪上风暴”
北京→上海 学生→工人
四、结果 拒绝在“和约”上签字,罢免了曹汝霖、章宗祥、陆宗舆三个卖国贼的职务,被迫释放捕去的学生 简记为(罢免、释放、拒签);
五、意义
⑴性质:彻底的反帝反封的群众爱国运动⑵最大:启导广大人民的觉醒⑶青年学生起了先锋作用。中国工人阶级在运动中发挥了主力军的作用。李大钊、陈独秀等具有初步共产主义思想的知识分子领袖了五四运动。⑷属于世界无产阶级革命的一部分同工人阶级相结合⑸为中国共产党的诞生准备了思想条件 总之,五四运动标志着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
★知识迁移:比较新、旧民主主义革命的异同
相同:①社会性质相同 ②主要矛盾相同③革命任务相同(反帝反封)
不同:①领导者:旧:资产阶级、小资产阶级领导;新:无产阶级及其政党—中国共产党②动力:旧:主力军是农民;新农民成为可靠的同盟者③目的:旧: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新:完成反帝反封的任务建立统一的民主共和国进而建立社会主义的新中国
㈢中国共产党诞生
一、历史背景:
⑴国际:十月革命(1917)共产国际1919→世界性共产党组织⑵阶级基础:民族资本主义发展无产阶级队伍壮大⑶思想基础:马克思主义传播⑷组织基础:各地共产主义小组的建立
第一个 陈独秀 上海
二、中共“一大”
标志:1921年7月23日,地点:上海 上海→浙江嘉兴南湖游船(最后一天)
代表:13人(陈独秀没参加)
内容:确定党的名称为“中国共产党”,制定了党的纲领。把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定为自己的奋斗目标,并且坚持用革命的手段来实现这个目标。
三、中共“二大”1922.7 上海(陈独秀参加)
中心任务:制定党的民主革命纲领(最低纲领)①打倒军阀②推翻国际帝国主义的压迫③决定加入共产国际 意义:第一次提出了明确的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纲领
四、第一次工人运动的高潮(1922—1923)中国劳动组合书记部
A香港海员大罢工(反对英国资本家的压迫)沙田惨案 起点
B安源铁路“二七”罢工 1923(**、**、李立三)
C京汉铁路工人大罢工→反对吴佩孚→直系军阀 1923年2月 重要人物:林祥谦、施洋
第一次工人运动由高潮→低潮
教训:单靠无产阶级一个阶级不能战胜强大的敌人,必须建立统一战线,建立革命的武装
第六章 国民革命运动的兴起和失败
㈠国民革命运动的兴起(第一次国内革命)
一、革命统一战线建立(第一次国共合作)
背景:⑴国际:①帝国主义支持各派军阀干涉中国革命②共产国际支持建立⑵中共“二七”罢工失败的教训 国民党比较是民主的革命派,在南方又建立了革命根据地⑶国民党:多次革命的失败 第二次护法运动使孙中山认识到,不能依靠军阀打军阀,接受共产国际的帮助。
经过:⑴中共“三大” 1923 广州 中心任务:决定与国民党合作,建立革命统一战线。共产党员以个人身份加入国民党。
中共“三大”意义中共党史上具有重大历史功绩。但没有提出党对民主革命的领导权问题,为后来陈独秀犯**投降主义错误多少种下了祸根。
⑵国民党“一大” 1924年 广州
①接受了中共反帝反封建的主张,改组国民党②把旧三民主义发展为新三民主义③确定了“联俄、联共、扶助农工”三大政策④同意共产党员以个人身份加入国民党
意义:①新三民主义与中国共产党的民主革命纲领的若干基本原则一致②标志着革命统一战线的正式建立③中国进入第一次国内革命时期④促进了反帝反封的国民大革命
二、黄埔军校
总理:孙中山 校长:** 政治部主任:戴季陶(前)**(后)党代表:廖仲恺
特点:把政治教育和军事训练放到同等重要地位,注重培养学生的爱国思想和革命精神。
意义:①为建立国民革命军奠定了基础②培养了大批军事人才。
三、国民革命运动的兴起
背景:⑴国民党“一大” 革命统一战线正式建立⑵帝国主义加紧侵略 军阀混战
表现:⑴冯玉祥(直系)北京政变 囚禁总统曹锟 宣布脱离直系军阀把部队改名为中华民国国民军将末代皇帝溥仪驱逐出故宫电邀孙中山北上商议和平统一中国问题
⑵孙中山于1924年扶病北上,并发表北上宣言,1925年3月12日,在北京逝世。
⑶工人运动:五卅运动和省港大罢工 1925
导火线:日本枪杀共产党员顾正红 五卅惨案(上海南京路)三次罢工领导组织——上海工商学联合会 五卅运动提出取消领事裁判权
意义:掀起了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反帝斗争的高潮,为后世北伐奠定群众基础。
省港大罢工(支持上海人民的反帝运动)当时世界上罢工时间最长的一次斗争。
⑷农民运动 发源地:海陆丰—彭湃领导 广州建立第一个农民运动讲习所
⑸广东革命根据地巩固
黄埔学生军为主力,进行两次东征,打垮了陈炯明的主力。第一次东征以后,国民政府在广州成立,汪精卫任主席。国民政府将所属军队统一编为国民军。
意义:使广东革命根据地得到巩固,为国民革命军出师北伐奠定了基础。
㈡北伐
一、背景:
①统一战线的推动②帝国主义及其军阀进攻冯玉祥的革命军和国民党的革命根据地(广州)
二、目的:推翻帝国主义及其军阀统治,统一中国。
三、开始:1926年 先头部队:叶挺 第四军的独立团—铁军
四、对象:吴佩孚、孙传芳(直系)张作霖(奉系)
五、主要战场:南、湖北(吴佩孚)。
六、主要战场及结果:湖北汀泗桥和贺胜桥。武昌—消灭吴佩孚的主力
七、胜利进军原因
⑴统一战线的推动⑵共产党员的先锋作用⑶工农的大力支持①汉阳铁厂工人②省港大罢工③湖南的农民④**在上海领导第三次工人武装起义⑤汉口、九江人民收回英租界⑷冯玉祥的配合⑸战略方针正确(先打吴佩孚后打孙传芳最后打张作霖)
八、国民革命的失败
原因:⑴客观 ①帝国主义干涉 ②国民党右派篡夺革命领导权并公开叛变革命 “中山舰事件”和“整理党务案”;a**在上海发动“四一二”反革命政变b长沙“马日事变”c汪精卫发动“七一五”反革命政变—正式同中国共产党决裂,第一次大革命失败 d李大钊1927年在北京被张作霖杀害③反革命力量强大
⑵主观:幼年的中国共产党,缺乏理论修养和实践经验,党的领导人犯了**错误,放弃了对革命和武装的领导权。
意义:基本上推翻北洋军阀的统治,人民军队受到了革命的洗礼,共产党掌握了一定的军队
经验教训:必须坚持无产阶级对革命的领导权,必须建立由共产党领导的人民军队,农民是最可靠的同盟者,要建立工农联盟的革命统一战线
第七章 国共十年对峙(1927-1937)第二次土地革命
一、南京国民政府建立和形式上统一
建立:“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后 4.18 标志国民党一党专制的开始
三个政权并立:南京、武汉、张作霖控制北京
宁汉合流:南京国民政府与武汉国民政府合二为一
北伐:新军阀反对旧军阀 1928 济南惨案
皇姑屯事件:张作霖被日本人炸死
东北易帜:张学良服从南京国民政府 遵循三民主义 南京国民政府形式上统一中国
新军阀混战:蒋奉 蒋桂
二、 三大起义与八七会议
①南昌起义: 1927年8月1日
意义: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第一枪。这是中国共产党创建人民军队的开始 中国革命进入到第二次国内革命 ②八七会议 1927年8月7日 汉口
会议内容:纠正了陈独秀的**投降主义错误,确定了开展土地革命和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总方针,决定秋收时
发动武装起义。有了新的领导机构 瞿秋白** “枪杆子里面出政权”。革命基础好(湖南、湖北、江西、广东、受第一次国内革命的影响)
③秋收起义:1927.9.9 湘赣边 三路打长沙受挫 文家市决策—改变政策从城市转入农村
三湾改编:奠定新人民军队的基础 上井冈山
④广州起义:1927年底 张太雷、**、叶挺
意义:二七罢工失败要求建立革命统一战线,大革命失败要求无产阶级掌权,三大起义中国共产党从城市转入农村,创建人民军队,建立农村革命根据地,实行农村包围城市,农村包围城市是取得最后胜利的唯一道路
原因:①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失败的教训没有认识到农民是最可靠的同盟者②中国农民占多数,农村敌人力量薄弱,可以不依靠城市而独立存在③三大起义城市包围路线走不通④当时国情敌人长期占据中心城市,敌强我弱⑤中国土地面积广大,东方不亮西方亮,便于转移
三、革命根据地的建立
第一个:井冈山 宁冈 1927年10月 意义:点燃了“工农武装割据”的星星之火。
1928 **、陈毅与**回师 中国工农红军第四军 军长:** 政治部主任:陈毅
党代表:** 最大根据地:中央革命根据地 瑞金为中心(闽西、赣南)
其它:闽浙赣:方志敏《可爱的中国》湘赣:彭德怀 湘赣鄂:腾代远 鄂豫皖:徐向前
洪湖和湘鄂边:贺龙 左右江:** 琼崖(海南):冯白驹
特点:①省与省交接处②远离大城市,敌人统治力量薄弱③农产品丰富④地势好,易守难攻⑤革命基础好
四、工农武装割据
内容:前提共产党领导下 武装斗争(三次围剿)土地革命(保障)根据地建设(基础)
1931 中华苏维埃第一次代表大会
《宪法大纲》工农民主专政 **为第一任主席,**为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主席
意义:把马列主义的真理和中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为中国的革命开辟了建立农村革命根据地,实行农村包围城市,最后取得胜利的正确道路
文章:《星星之火,可以燎原》《井冈山的斗争》
五、中国工农红军长征
原因:1931王明取得共产党的领导权
第四次反“围剿”**、**领导
第五次反“围剿”王明“左”倾冒险 五次失败为保持革命力量 1934.10 开始长征
初期状况:冒险—保守—逃跑
遵义会议:1935年1月
内容:⑴军事上:批评了“左”倾错误,肯定了**的正确领导⑵组织上:选举**为中央政治局常委;取消博古、李德的军事最高指挥权。
三人军事领导小组:王稼祥、**、**
意义:结束了“左”倾错误,事实上确立了以**为核心正确领导。是我党从幼稚走向成熟的标志。没有共产国际
干预,独立自主的解决我党的方针政策问题。
⑴四渡赤水 打乱了敌人的围追计划⑵巧渡金沙江跳出敌人的包围圈⑶抢渡大渡河⑷爬雪山(四川夹金山)过草地(松蕃)⑸突破晴子口⑹翻越六盘山⑺陕北吴起镇会师 1935.10红一⑻甘肃会宁地区会师 1936年10月红二方面军、红四方面军同红一方面军 宣告红军长征的胜利结束。叶挺、项英留在了南方
胜利原因:A战胜了“左”倾错误和张国焘的分裂确立了**的领导地位B战胜自然界所带来的艰难险阻C战胜了国民党军队的围追堵截
意义:⑴粉碎了国民党反动派“围剿”红军、扼杀中国革命的企图,使中国革命转危为安⑵保存了革命的骨干力量⑶宣传了自己的政治主张,广泛的播下了革命的火种。⑷鼓舞了中国人民抗日信心⑸现代化建设也是新长征
第八章 抗日战争
一、“九一八”事变 1931.9.18
“一·二八” 1932.1.28 上海 将领蔡廷锴、蒋光鼐《淞沪停战协议》—允许日本留驻上海
背景:①日本出现经济危机,国策:侵略中国②**集中力量围剿革命根据地,不抵抗政策 命令张学良退兵 东三省沦陷 日本扶植溥仪做傀儡,建立伪满洲国
二、抗日救亡运动兴起
表现:①中共:带领大批干部到东北参与游击战②爱国人士:民权保障同盟(宋庆龄、蔡元培)冯玉祥、吉鸿昌组织的察哈尔民众抗日同盟军③抗日将领:蔡廷锴在福建成立(中华共和国人民革命政府)李济深任主席
三、华北事变
①1935年日军入山海关威胁平津②何梅协定(中央军队撤除河北省境,华北危机日益严重)③策动华北五省自治(河北 山西 察哈尔 山东 绥远)—变成第二个伪满洲国
影响:中日民族矛盾上升为重要矛盾 掀起抗日救亡运动的高潮
四、抗日救亡运动的高潮
⑴中共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
A“八一宣言”—停止内战,一致抗日《为抗日救亡运动告全体同胞书》B瓦窑堡会议:决定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路线方针C**的文章 奠定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理论基础
⑵“一二·九”运动:1935 北平 抗日救亡的爱国运动
意义:①促进了中华民族的新觉醒,掀起了全国抗日救亡运动新高潮。②学大批青年学生走上了与工农相结合的道路。 ⑶西安事变
背景:①华北事变后中日民族矛盾上升为重要矛盾 ②中共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影响
③张学良劝谏无效
1936年12月12日张学良、杨虎城扣押了**,实行“兵谏”,逼蒋抗日
★知识迁移:张学良一生中的三件大事:东北易帜 退兵关内 西安事变
为什么和平解决西安事变?
①日本:想乘机挑起大规模内战利于其侵略②亲日派:想乘机治**与死地,夺取最高领导权③亲英美派:以宋美龄为和平解决西安事变奔走努力④中共:高瞻远瞩有利抗日出发,主张和平解决西安事变,派**赴西安谈判(6
条)
意义:揭开国共两党由内战到和平,由分裂对峙到合作抗日的序幕,它成为扭转时局的关键。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初步形成。十年内战基本结束
日本全面侵华:
背景:①国际:华北事变后日本加紧了吞并中国的计划 1936 “二二六”兵变后建立了法西斯军事帝国 同德国签订《**产国际条约》②国内:抗日救亡运动的高潮
标志:1937.7.7 “卢沟桥事变”,又称“七.七事变”。宛平
“八.一三”事变 1937. 8. 13 上海 结果:日本威胁南京被迫“自卫”
四、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建立
⑴ “七.七事变” 全面抗战爆发⑵“八.一三”事变 国民党被迫抗战 被迫“自卫”⑶国共会议:南京 庐山 内容:把西北红军改为八路军,把南方游击队改为新四军⑷1937.9 国民党公布国共合作宣言(宣布国共合作)承认共产党的合法地位 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形成。
★知识迁移:比较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与革命统一战线的异同
相同点:都是以国共合作为基础
不同点:⑴革命的目标不同。“革命”为打倒帝国主义和其支持的军阀;“抗统”是为了全民族的抗战,更有广泛性⑵方式不同。“革命”是党内合作(共产党可以加入国民党);“抗统”是党外合作(共产党有独立的军队和政权)⑶范围不同。“革命”工人 农民 小资产阶级、民族资产阶级;“抗统”范围更广,除亲日派,汉奸
五、正面战场与敌后战场
①淞沪会战:上海失守 南京国民政府—重庆
1937.12 日军攻陷南京 南京大屠杀,南京30多万人被害
南京事件—南京大屠杀 侵华—进入中国 篡改侵华历史掩盖罪行 右翼分子复活军事主义
②太原会战:**率领115师取得平型关大捷。这是抗战以来的首次大捷。
③徐州会战:李宗仁台儿庄大捷 这是抗战以来取得的最大胜利。
④武汉会战:1938.10武汉广州陷落 进入相持阶段
抗战如何进入相持阶段?(Ⅰ)日本与中国各派力量发生了怎样的变化?(Ⅱ)
Ⅰ⑴敌人的战线拉的太长⑵共产党的敌后根据地不断扩大(洛川会议决定开辟敌后抗日根据地 全面抗战路线 第一块晋察冀)⑶正面战场连续败退⑷日本一时难以取胜,中国也一时难以抗战胜利。
Ⅱ⑴日本:政治上诱降,军事上进攻为辅,集中力量消灭中共敌后抗日根据地
⑵亲英美派(**):消极抗战,积极**
为什么不停止抗战?日本灭亡中国的计划没有改变
怎么样看出抗战?枣宜会战 豫湘桂战役(张自忠殉国)
积极**表现:国民党五届五中全会—溶共 ** 限制共产党 三次**高潮的第二次→
皖南事变→诗→重庆新华日报→千古奇冤,江南一叶→皖南事变 同室操戈,相煎何急→国共已经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而**公然破坏,并且取消新四军番号 军长叶挺被扣押,副军长项英遇害 ⑶亲日派:汪精卫1940年公开叛
国投敌,在南京建立伪国民政府 ⑷中共 团结抗战方针 百团大战
⑶**《论持久战》的发表 驳斥“亡国论”和“速胜论”
★知识迁移:国共在20年代—40年代的关系
1921—1927 第一次国共合作
A孙中山国民党多次失败的教训,共产党罢工失败的教训,合作的政治基础:新三民主义
B国共合作 促进北伐革命的胜利进军,基本上推翻北洋军阀的统治
C1927 国民党公开叛变革命,建立南京国民政府,确立一党专政
1927—1937国共十年对峙
A**的核心任务是集中力量围剿革命根据地,(先后五次)对日侵略实行不抵抗政策
B1936西安事变和平解决标志着十年内战基本结束,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初步形成。
1937—1945抗日战争
A“七.七事变”后1937.9又出现了第二次国共合作
B1939.9国民党五届五中全会 原因:日本的诱降政策之下 由共同抗日—消极抗日,并制造了皖南事变,但并不是完全破裂
C抗战胜利后,**在美国的支持下抢夺革命果实1945国共两党的矛盾又成为主要矛盾
六、沦陷地区
A伪国民政府 日本推行侵华的工具(“以华制华”) B经济掠夺(“以战养战”)C奴化教育 摧残中国人民的民族意识和反抗意志 D其它罪行 治安强化,保甲连作,清乡
七、抗日根据地 扫荡 三光 细菌
遇到了哪些困难?(Ⅰ)为克服困难采取的措施和作用
Ⅰ①日本加强对根据地的剿杀②**对根据地封锁③当时遇到了自然灾害
Ⅱ⑴政治:“三三制”(各阶级在政权中各占三分之一),抗日民主政权 性质:抗日民族统一
战线政权。地主减租减息、农民交租交息 团结可以团结的力量 基础
⑵经济:精兵简政,大生产运动—使根据地渡过了严重的经济困难,为抗战胜利奠定了物质
⑶思想:整风运动:反对主观主义,反对宗派主义,反对党八股。整风运动的方针是“惩前
毖后,治病救人” 采取批评与自我批评的方法,达到既要弄清思想、又要团结同志的目的。
从思想上清算了“左”的和“右”的错误,达到空前的团结和统一,为争取抗日战争的最后胜利和新民主主义革命在全国的胜利,奠定了思想基础。文章:《改造我们的学习》
《整顿党的作风》《反对党八股》
⑷军事:百团大战 开展反扫荡,巩固扩大了敌后抗日根据地为反攻奠定了基础
八、中共七大
背景: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和中国抗战胜利的前夕 1945年 在延安
内容:①**在会上作了《论联合政府》的政治报告。**《论解放区战场》**《关于修改党章的报告》 ②确定任务为放手发动群众,壮大人民力量,打败日本侵略者,解放全国人民,建立新民主主义国家。③大会确立**思想为党的指导思想④选举产生了以**为首的中央委员会。
意义:①为抗战胜利和新民主主义革命在全国的胜利作了重要准备②高举了**思想
九、抗战胜利
A反攻过程:1944开始局部反攻,1945.8全面反攻 苏联出兵东北,美国在日本投下原子弹
①加速了日本投降②减少了美军在日本登陆的伤亡③造成了大量日本无辜平民的伤亡
8.15 日本投降 9.2正式签署投降书。 9.9收复南京 10月收复台湾
中国人民的抗日战争终于取得最后胜利。
B意义:①是中国人民近百年来第一次取得反对帝国主义斗争的完全胜利。②大大增强了全国人民的自尊心和自信心,为民主革命在全国的胜利奠定了坚实的基础③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④对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做出了重大贡献(牵制了日军的大量兵力)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
第九章 抗日战争人民解放战争(第三次国内战争)
㈠内战的爆发
一、背景
国际:美扶蒋**(假和平) 国内:反革命两手(真内战) 主要矛盾:人民与美蒋
二、重庆谈判
目的:①玩弄和平的烟幕②内战时机不成熟③
为什么要去:①尽力争取②揭穿**“假和平、真内战”的阴谋
结果:**、**、王若飞等到重庆同国民党举行和平谈判。中共中央提出和平、民主、团结三大口号 《双十协议》
两个问题没解决:人民军队和解放区的合法地位问题
作用:①表达了中共的和平愿望②如果**发动内战,他将在全国人民面前更加孤立③国民党被迫承认和平建国的基本方针
四、重庆政治协商会议(1946)旧
焦点:军队国家化 政治民主化 国民党先“军化”后“政化”共产党:先“政化”后“军化”
成果:改组国民政府、召开国民大会、实施《和平建国纲领》、整编全国军队、制定宪法等。
通过了有利于人民的政协决议
五、局部进攻1945.12.1
在昆明制造了一二一血案 并对山西上党(长治)地区局部战争
全面内战:1946年6月,国民党军队在美帝国主义援助下首先向中原解放区发动大举进攻
作战方法:以歼灭敌人有生力量为重要目标,以运动战为主要作战方法。
六、重点进攻:陕北解放区和山东解放区
山东:孟良崮战役中,全歼国民党精锐部队整编74师
陕北:一部分撤到西柏坡青化砭、羊马河、蟠龙镇、沙家店
㈡人民解放军战略反攻
一、背景
⑴国统区危机的加深
①1946 伪宪法(各民主党派拒绝参加)以**独裁统治
②国统区反内战运动的高涨(一二一血案、较场口血案、下关血案、李闻惨案、五二0血案)
③台湾二、二八起义→配合了大陆的解放战争
⑵第二战线形成 国统区反内战的斗争 民盟首先同**决裂
⑶解放区土地改革 1947 开全国土地会议《中国土地法大纲》没收地主土地,废除封建剥削的土地制度,实行耕着有其田的土地制度 按农村人口平均分配土地→1亿多农民分到土地 成为解放战争迅速胜利的一个可靠保障 ⑷打退全面、重点进攻
二、战略反攻
1947年6月底,刘、邓率领晋冀鲁豫解放军主力,强渡大渡河 千里跃进大别山(序幕)
意义:人民解放战争走向胜利的历史转折点为战略决战奠定基础
三、战略决战
背景:1948年战略反攻后,敌我力量发生变化 国民党军队士气低落,兵力不足
概况:⑴辽沈战役 **、罗荣桓 东北全境解放。47万 我方兵力超过敌方
⑵淮海战役 淮海战役解放了长江以北中下游地区。**前敌委员会书记 55万
⑶平津战役 武力解放天津、张家口1949年1月北平和平解放(傅作义投降)华北全境解放。
四、七届二中全会 1949 西柏坡
背景:三大战役胜利 革命将在全国胜利
内容:①党的工作重心由乡村移到了城市②中心任务:恢复和发展生产中国由农业国转变为工业国③两种矛盾:国际上同帝国主义的矛盾,国内无产阶级同中产阶级的矛盾④告诫共产党人,要警惕资产阶级“糖衣炮弹”的袭击,务必继续的保持谦虚、谨慎、不骄不躁的作风,务必继续的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一个防止,两个务必)
意义:解决了革命胜利以后,中国由新民主主义革命向社会主义革命转变的重大问题。为新中国的建立做了准备。 渡江战役:
北平和谈:1949.4.21 ** 张治中
1949.4.2322年的国民政府覆没了。
国民党失败的原因:
⑴政治孤立,失去民心⑵军队厌战、士气低落⑶贪官横行、统治腐败⑷美援断绝、蒋桂分裂
取胜原因::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有马列主义**思想的理论指导,走经过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发展的道路;有一支人民的革命军队,坚持武装斗争;组成一个最广泛的革命统一战线,团结了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共同奋斗;并得到人民群众的积极支持。
第十章 中国近代文化
一、思想
①魏源:师夷长技以制夷—强国御辱 ②洪仁玕 最早提出发展资本主义
③洋务派 师夷长技以自强 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④早期维新派 不仅学习西方技术,还学习西方政治体制 没有附注实践
⑤严复《天演论》《论法的精神》“物竟天择,适者生存”优胜劣汰 世道必进
⑥康有为 推动变法 附注实践 ⑦孙中山 推翻清政府统治,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
⑧陈独秀 民主科学 ** 把马列主义和中国实际相结合
二、科技
龚振麟 铁模铸炮法 比西方早多年 《铸炮铁模图说》
李善兰《方圆阐幽》阐发了微积分的初步知识 《重学》牛顿三大定律第一次被介绍到中国
徐寿《化学鉴原补编》华蘅芳《决疑数学》第一部介绍概率学著作
詹天佑 1905京张铁路 冯如 飞机
三、教育
新式学堂 维新学堂(广州万木草堂)京师大学堂最早
1904清政府颁布奏定《奏定学堂章程》第一部系统完备法定学制 1905 废科举
四、史学考古
梁启超—《中国史绪论》和《新史学》甲骨文—河南安阳—为研究商提供可靠的文字数据
五、文学艺术
“诗界革命”黄遵宪(成就最大):“史诗”《台湾行》1895把台湾割给日本 《哀旅顺》
《冯将军歌》冯子材
“谴责小说” 李宝嘉 《官场现形记》 曾朴《孽海花》《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吴沃尧
京剧:徽班进京同汉剧结合形成 画派:上海画派 任伯年 吴昌硕 岭南画派:高剑父
第十一章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和相社会主义过渡的实现
㈠新中国成立
1949中共为建立新中国作了哪些准备?
⑴军事:三大战役和渡江战役的胜利
⑵思想理论方针政策:七届二中全会 《论人民民主专政》
⑶组织:1949.9北平 政协会议 中共领导,多党合作政治协商 通过《共同纲领》(临时宪法)
《共同纲领》规定:新中国名称 性质(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团结各民主阶级和国内各民族的人民民主专政)领导人 主席 ** 改北平为北京 并为首都 五星红旗为国旗 《义勇军进行曲》为代国歌(1982 正式为国歌)
10.1 中央人民政府举行第一次全体会议 **政务院总理兼外交部长 以共同纲领为施政方针 10.1下午 开国大典
意义:①推翻了三座大山,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中国人民从此站了起来,成为国家的主人,中国的历史进入一个新纪元。②标志着中国从此走上了独立、民主、统一的道路,开始了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新时期③占世界人口近四分之一的大国,冲破了帝国主义的东方战线,壮大了世界和平、民主和社会主义的力量,鼓舞了世界被压迫民族和被压迫人民争取解放的斗争
㈡巩固政权恢复经济
新中国面临国际国内形势及措施
国际:美国等国敌视孤立 国内:政治上:国民党军队,特务 经济上:崩溃
一、巩固政权
⑴继续追歼 剿匪 1951西藏和平解放 全国领土基本解放
⑵1950 抗美援朝 第七舰队开到台湾海峡,干涉中国内政 志愿军 彭德怀
意义:打击了美帝国主义的气焰 保护了中朝的安全 提高了新中国在国际上的地位
⑶土地改革:保护富农 3亿多农民获得土地
⑷镇压反革命
★知识迁移:联系辛亥革命后捍卫共和制斗争
⑴临时约法⑵宋教仁 改同盟会为国民党⑶二次革命⑷反袁斗争⑸反对张勋复辟⑹护法斗争
二、恢复经济
⑴没收官僚资本 国营经济发展⑵稳定物价 银元之战 米面之战⑶统一财政 ⑷合理调整工商业⑸三反五反 ㈢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
一、过渡时期总路线 1949—1956
核心内容:逐步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逐步实现国家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社会主义改造
二、一五计划 1953—1957 基本任务:集中主要力量优先发展重工业建立国家工业化的初步基础有步骤地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社会主义改造
三、三大改造 内容: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社会主义改造 完成:1954年
意义:生产数据公有制为主体,我国进入社会主义建设时期
集中东北(重工业) 宝成 鹰厦(铁路)康藏、青藏、新藏
四、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1954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第一部社会主义宪法
**为主席 委员长:**
五、党的八大 1956 北京
背景:①三大改造的完成②论十大关系→中国探索社会主义道路
内容:⑴主要矛盾:人民对于建立先进的工业国的要求,同落后的农业国的现实之间的矛盾,是人民对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
⑵根本任务:集中力量发展生产力 主要任务:工业国→农业国
⑶总任务:团结国内外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为建设一个伟大的社会主义中国而奋斗。
⑷发展方针:既反对保守又反冒进,在综合平衡中稳步前进
⑸思想建设:民主集中制 实事求是
意义:党的八大是正确的,对我国自己的建设社会主义道路一次成功的探索
社会主义制度怎样确定?
⑴三大改造 实现了生产数据公有制 ⑵党的八大为我国社会指明方向
发生哪些重大失误?
⑴1957年反右派斗争扩大化⑵1958年“**”人民公社—急躁、冒进 违背客观规律,造成1959—1961三年经济困难⑶1959 庐山会议后反“**”**继续 党的民主生活遭破坏
⑷1966—1976 十年** **错误时间最长,给党和国家造成重大损失。
怎样纠正?
⑴七千人大会:1962 八字方针“调整、巩固、充实、提高” 初步总结了“**”中的经验教训,**等作了自我批评,为“反**”运动中被错误批判的大多数人平反(不包括彭德怀)作用:经济逐步恢复和发展,1965国民经济调整任务基本完成开始进入一个新的发展时期。⑵十一届三中全会(见后)
十年建设成就:⑴顶住了**压力⑵2个钢铁基地 包头、武汉3个油田 大港(天津)大庆(东北)胜利(山东)1965年石油自给⑶工农业生产总值增长60%⑷农村用电量增长了70倍⑸英模:王进喜 焦裕禄 向秀丽 雷锋
第十二章 十年**
背景:⑴国际:美国扩大侵略越南的战争,中国援越抗美 中苏两党关系中断,两国关系恶化⑵国内:对世界战争形势估计过于严重,对经济建设有消极影响⑶党内指导思想上的“左”倾错误发展越来越严重⑷个人崇拜
原因:“左”倾错误发展到“以阶级斗争为纲”
导火线:1965姚文元批《海瑞罢官》(吴晗)
开始:1966.5.16 通知 八届十一中全会“十六条” **《抛打司令部—我的一张大字报》
夺权:1967.“一月风暴”**(上海)
抗争“⑴二月战争 1967.2 谭振林 ** 陈毅→实质对**错误作法提出批评
⑵1973 **纠“左”背景;“九一三事件” 1971(** 理论上破产)→解放大批干部→国民经济形势出现了复苏的局面
⑶1975 ** 整顿思想 实质:纠正**的错误 结果:国民经济得到回升 被“四人帮”打成“批邓、反击**翻案风”
⑷1976.4.5“四五运动”(天安门事件)
背景:**去世后,为反击“**翻案风”不满 结果:被打成反革命事件
实质:悼念**声讨“四人帮” 意义:为粉碎“四人帮”奠定了群众基础
1976.10.6 党中央粉碎“四人帮” 标志着十年**结束
性质:领导者发动,被反革命集团利用,给党、国家造成严重损失的动乱,也是我党历史上**错误时间最长的一次。 第十三章 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新局面的形成
㈠十一届三中全会
一、背景:
⑴**结束,徘徊前进⑵**恢复工作⑶思想理论界开展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否定 “两个凡是”的错误思想,肯定“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确立了实事求是的马克思主义思想路线,打破了长期个人崇拜和教条主义的束缚。为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奠定了思想基础
二、内容
⑴指导方针:解放思想,开动脑筋,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
⑵停止“以阶级斗争为纲”的错误口号,工作中心转移到经济建设,实行改革开放
⑶拨乱反正,并审查和解决党内一批重大冤假错案。
三、意义:
⑴我国历史上的伟大转折,改革开的开端,中国历史进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⑵新时期的基本路线的思想在这次会议上开始形成,形成了以**为核心的党的第二代领导集体
★知识迁移:
三个代表人物:孙中山、**、**
三次社会性质转变:1840 1949 1956
三次工作中心转移:①八七会议:城市→农村 建立农村革命根据地 ②七届二中全会
农村→城市 恢复发展生产③十一届三中全会 “以阶级斗争为纲”→经济建设
㈡有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
一、新中国成立后党的会议
⑴八大 1956正确分析了国内形势和主要矛盾的变化,提出党的总任务和经济建设方针。
⑵十一届三中全会1978 中心 党的工作中心 转移到现代化经济建设
改革:实质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 目的:解放生产力共同富裕 首先从农村开始—联产承包责任制(土地共有 承包给个人或家庭经营)促进农村生产力的发展
所有制:单一公有制—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
管理体制:高度集中—间接管理为主、宏观调控
开放:经济特区:厦门 汕头 深圳 珠海 海南(不是政治特区)
开发区 开放城市→ 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沿海经济开放区—内地 ⑶十二大 1982.9 中心:从国情走自己的路,马列主义真理同中国实际情况相结合,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十二大的指导思想,整个新时期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指导思想。
⑷十三大1987初级阶段 党的基本路线 “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
三步战略:温饱—小康—下个世纪中期中等发达国家
⑸十四大1992 中心:建立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确立了迈向21世纪的行动纲领。
⑹十五大1997 中心:把**理论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并写入党章。
★知识迁移:党史上的重要会议
1921年7月23日中共一大在上海召开,标志着中国共产党诞生。大会通过了第一个党纲,选举了党的领导机构。共产党的诞生给灾难深重的中国人民带来了光明和希望。
1922年7月中共二大在上海召开。大会制定了党的民主革命纲领,第一次提出反帝反封的民主革命纲领,为中国革命指明了方向。
1935年12月瓦窑堡会议,确定了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路线。1937年秋洛川会议,制定全面抗战路线。
1945年春中共七大在延安召开,大会确立**思想为党的指导思想。这次会议为争取抗日战争的胜利和新民主主义革命在全国的胜利作了重要准备。
二、新中国成立后的土地调整
⑴土地改革⑵农业合作社⑶人民公社—伤害了农民的积极性⑷联产承包责任制
三、一国两制与新时期爱国统一战线
首先针对:台湾问题 首先解决:香港问题
★知识迁移:香港地区的由来
⑴1841 英国武力占领香港岛⑵1842通过《南京条约》割占香港岛⑶1860通过《北京条约》割占九龙司地方一区 ⑷1898 强租新界及其附属岛屿(99年)⑸1997 全部回归
意义:洗雪了百年耻辱,标志着在祖国的统一大业的道路上迈出了重要的一步 为世界和平发展与进步事业做出了新的贡献
★知识迁移:澳门地区的由来 1553年葡萄牙欺骗手段占领 1999回归
★知识迁移:台湾问题
①三国 吴 230孙权派卫温、诸葛直率军到 “夷州”②隋朝 派军队去流求 ③元朝 设篷湖巡检司流球④元朝(荷兰)1624明朝 1661清朝 1662郑成功收复台湾 ⑤清前期1683清军进入台湾 1684设台湾府隶属福建省
⑥近代 法国:中法战争1885年清政府正式设立台湾省 日本:1895中日《马关条约》割让台湾 澎湖列岛 美国:1945年中国收复台湾美国阻挠中国人民解放台湾,开罗宣言(1943)波茨坦公告1945要求日本将台湾归还中国 ⑦现代:中美关系问题的焦点台湾问题 发生的演变
A 50年代:与**签订了《中美共同防御条约》派第七舰队进驻台湾,对新中国敌视,(政治上孤立经济上的封闭、军事上的包围)
B 70年代:1972年 尼克松访华 发表中美上海公报
为什么尼克松访华?①侵略战争失败②国内经济危机③苏美之间的争夺
上海公报的实质:一个中国 意义(影响):中美关系开始走向正常化
1978年逐步撤军 废约 断交(同台湾断绝政治外交) 实质: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是唯一合法政府
1979 中美知识建立外交关系
C现在:障碍 美国向台湾出售武器 允许台湾政界人员访问美国
中国对台湾的立场:希望美国遵守三个联合公报 对台湾在一个中国的前提下通过谈判和平解决但不承诺不使用武力。
四、新中国成立后的外交—独立自主 和平共处
新中国成立后的第一年里,就有苏联等17个国家同我国建立了外交关系。
50年代:1954 第一次以五大国身份参加会议 日内瓦会议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1954 **访问印度 万隆会议:求同存异,亚非会议
70年代:⑴1971 恢复中国合法地位⑵1972 中日邦交正常化 尼克松访华 中美上海公报
⑶1978 废约撤军断交⑷1979 建交
70年代以来,中国国际地位进一步提高,已成为世界舞台上举足轻重的力量。
★知识迁移:近现代中国外交
近代中国落后,政治、外交上毫无地位可言。晚清之时,竟有美国人蒲安臣代表中国出使欧美的奇闻;巴黎和会上中国外交的失败,证明了“弱国无外交”;南京国民政府也不过是帝国主义的工具而已。
新时期的外交政策:⑴对战争与和平问题的看法有了变化⑵在社会主义建设新时期,独立自主的外交原则具体表现为不结盟政策⑶重视和第三世界国家发展关系⑷积极开展与周边国家的睦邻友好关系,建设和平的周边环境⑸坚持长期实行对外开放政策。
1979年元旦,全国人大常委会在《告台湾同胞书》中,提出和平解决台湾问题的方针。
五、新中国科技教育
1964实验第一颗原子弹,1965年研制成了结晶牛胰岛素(世界首次人工合成蛋白质)
1967年中国第一颗氢弹爆炸成功 1970我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1号”发射成功
1974年籼型杂交水稻育成(世界首次育成杂交水稻) 1981年掌握运用一箭多星技术
1983年银河Ⅰ型巨型计算机研制成功 1989年葛洲坝工程全部建成
1993年大亚湾核电站1号机组启动运转(我国最大的核电站)
1999年我国第一艘载人航天试验飞船“神舟”试飞成功。
范文二:浅谈高中历史总复习之我见
摘 要:结合近年来高考的成绩来看,历史并不是考生得分的科目,相反,它正是拉开考生差距的学科。历史最大的特点就是它建立在掌握史实的基础之上,没有这个基础,历史学习也就无法进行了。一部分同学有这样的认识:历史是死记硬背的科目,只要肯卖力气就不会有问题。这固然有它得到印证的一面,但根据高考的要求来说,死记硬背其实无法达到掌握历史的目的,更谈不到培养学习历史的兴趣了。所以,这样盲目地干下去只能是背了忘,忘了再背,然后再忘,周而复始,弄得学起历史来枯燥无味。当前,如何准确地掌握史实,做到不白费工夫,就成了考生复习中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关键词:高中历史;复习方法 现在,高考对学生综合分析事件能力的要求不断增强。传统的多角度重读复习帮学生记忆基础知识,存在很多的弊端。一年之内三轮复习,不仅时间紧、任务重,同时老师在上课的时候满堂灌,占用了大量学生思考的时间,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得不到很好的培养。下面笔者将讲述现在历史复习教学过程中存在的一些弊端和针对这些弊端我们的应对方法。 下面向大家介绍一种自己的学习方法,希望它能达到解决上面难题的目的。 一、传统教学的弊端 传统的历史复习教学方法:三轮复习帮助学生记忆历史基础知识,不仅时间紧、容量大,同时也占用了学生大量的时间。这样做学生分析事件的能力得不到很好的培养,同时传统的教学也存在很多的弊端。 (1)知识传授僵化,只注重是什么,而忽略了为什么,从而导致了学生沉迷于史学的简单记忆当中,而不是在理解的基础上把握史学。 (2)对历史概念的解释力度不够,忽略对历史概念的阐释,学生对历史概念的真正内涵不能准确把握,从而造成判断失灵。 (3)对各种历史现象和历史事件,仍局限于就事论事的阶段,忽略了历史的发展过程和历史事件产生的大背景,学生很难从更高的角度进行理解和认识。 (4)对学生理解材料内容和准确把握材料中给出信息的能力培养不充分,学生不能很好的从材料中提炼和把握信息内容,同时学生应用所学知识分析事件的能力也较薄弱。 历史学科是一门系统性较强的学科,它具有前后关联性、互为因果性和左右交织性。高考历史也主要是从整体性和系统性的角度来考察学生对事件的分析能力,如一道有关“秦亡汉兴”的题,即要求学生从不同角度比较秦始皇和汉武帝的类似之处。 二、改革教学方法 教学方法的改革要侧重于培养学生的分析事件的能力,同时也要增强学生对事件的理解能力,具体的做法为:第一学期前半阶段复习《中国近代史》;后半阶段《中国近代现代史》;第二学期前半阶段《世界近代现代史》;接着按中国史的两大块和世界史的一大块,分别进行系统的整理,着重强调学生的融会贯通和从宏观上认识历史发展过程中的规律性。 1.变传统教学为启发式教学 历史的教学过程中需要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知识的掌握要建立在对前一部分知识理解的基础上,在这儿我们需要强调一点就是理解。填鸭式的满堂灌,不能启发学生积极的思考,高考注重学生的分析能力的考察,显然这种方法不能达到高考对分析能力的要求。上述教学安排就大大节省了时间,老师有较充裕的时间来开展学生和老师的交流学习,在教学过程中将启发性的原则贯穿于复习教学的过程中,提高学生分析事件的能力。具体的做法如下: (1)在上课前就要求学生对这堂课的内容进行复习,同时提出自己在复习过程中遇到的疑问。 (2)在讲课的过程中,引导学生充分利用已有的知识对事件进行综合性的分析,从历史大背景到人物性格,再到历史发展趋势进行综合分析。 (3)巧设悬疑,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和积极发言,表达自己对事件的看法,同时老师在对各个同学的发言进行补充或修缮。 2. 采取形式多样的讲练结合方式 历史知识并不是杂乱无章的史学资料,而是一种科学体系。泛滥的做题和频繁的考试,并不能推动学生主动系统的掌握历史知识,相反有时会使得学生疲于应付各种考试,导致学生厌学情绪的产生。依靠题海战术帮助和强化学生的记忆和能力培养,会起到事倍功半的效果。但是,同时我们也要强调适量的练习和测试是必不可少的,我们要采取形式多样的讲练结合的方式。 3. 采取讲辅结合的方式 一个班级中,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参差不齐,尤其是对于理解和应用的程度上更是如此。而课堂讲授是面对大多数学生的情况,这样就使得优等生前进步伐受束缚,而差等生却力不从心。为了满足优等生和差等生各自的要求和愿望,我们可以采取讲辅结合的方式。具体的做法如下: 首先是教师在课余时间有意识的邀请学生进行自由探讨、自由交流,以后可能就会有许多学生不请自来。在探讨的过程中解答学生的疑问、指导学生的学习方法等。 4.重视考纲学习 近几年来,高考命题基本都以《教学大纲》为纲,依托现行教材,以《考试说明》为依据,因此我们在教学或应试教学的过程中要以这些内容为重。具体的做法如下: 采取专题讲座的形式,探讨高考历史内容。讲座的内容可以包括:①往年历史高考和历史学习的方法。②深刻体会《考试说明》,概括总结出各种题型的特点和各自的解题方法和步骤等,如材料解析题中的四步骤要领,问答题要审题清楚、构思全、表达准等要求。③历史考试的注意事项等。 要求:①让学生对高考的内容做到胸有成竹,应试正常发挥。②举一反三,切实提高学生的审题能力、答题能力、应试技巧等。③对照高考内容和要求,反思自己的薄弱环节,调整自己复习的方向。 高考历史命题主要依托课本内容,命题一般以论文层次高、史学材料丰富、涉及学科能力较为全面、有利于学生发挥自己的思维能力和学科水平为准。因此我们在历史教学的过程中,尤其是高考复习的过程中,要以这一准则为准,迅速转变传统的教学方式,把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和分析事件的能力作为重点,而不是墨守成规,抱着过去的“死记硬背、题海战术和押题猜宝”的教学方式恋恋不舍。
范文三:高中历史总复习提纲
高中历史总复习提纲
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1840~1919年)
一,鸦片战争
1.英国向中国走私鸦片及其危害 ①背景原因 ②鸦片对中国的巨大危害
2.中国政府的禁烟 ①林则徐的禁烟措施 ②虎门销烟
3.英国为维护鸦片走私发动侵华战争 ①简单经过: 1840年6月:广东→福建→浙江→天津 1841年: 香港岛→广州虎门(关天培)→厦门→定海(三总兵)→吴淞(陈化成)→南京三元里 ②结果:《南京条约》1842年 a.内容 条约——五项 附件——三项 b.危害
4.鸦片战争对中国社会的影响——开始进去半殖半封社会 ①社会性质的变化: 独立主权国家→半独立,主权受侵害——半殖半封建经济结构→资本主义,封建经济并存——半封 ②社会矛盾的变化:帝国主义与中华民族——主要农民与地主封建主义与人民大众 ③革命任务的变化:反封建→反帝反封建(旧民主主义革命开端)
二,第二次鸦片战争
1.背景原因 ①外国商品销路不畅 ②三国提出
2.借口与有关国家
3.战争的简单经过1856~1858 广州→天津《天津条约》1859~1860 天津→北京《北京条约》(大沽口) (火烧圆明园)
4.条约内容及其危害
5.沙俄乘机攫取中国大片领土
6.中国政局的变动与中外反动势力的勾结①那拉氏发动
1.洪秀全创立
2.洪,冯二人赴广西传教——紫荆山——思想,组织的准备
3.金田起义:1851年1月11日
4.永安建制: 天王—洪秀全 南王—冯云山 北王—韦昌辉西王—肖朝贵 东王—杨秀清 冀王—石达开
5.太平天国的顺利进军,与定都天京(1853年3月)
6.《天朝田亩制度》
7.天京事变——太平天国由盛转衰
8.太平天国后期的战争
①政治上——洪仁玕《资政新篇》李秀成——江,浙,上海:天京保卫战 ②军事上 陈玉成——安徽:安庆保卫战
9.太平天国运动的失败
10.历史评价
①失败原因 农民的局限 中外反动势力强大
②历史作用
③性质
四,洋务运动
1.洋务派的产生及其代表人物
①二个过程
②群体
③认识
④主张与目的
⑤代表性人物
2.洋务运动的主要内容 ①创办近代军事工业〔代表企业,经营方式(官办)与特点(三性),口号(自强),作用〕 ②创办近代民用工业 ③创办近代教育,引进西方科技 ④创办近代海军〔北洋海军(1884年)→北洋舰队(1888年)〕
3.洋务运动的历史作用
五,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及其阶级力量的成长
1.中国民族资本主义企业的创办(时间,地点,创办人,企业名称)
2.中国民族资产阶级的处境与特点 ①处境:受压迫,受束缚
②政治特点: a.革命性 b.少,小,弱 妥协性 不彻底 软弱性
3.中国无产阶级的产生及其特点 ①早于资产阶级(三个来源) ②政治特点: 集中→团结 苦→革命性最坚决最彻底 ③早期斗争→自发性经济斗争
六,中法战争
1.法国挑起战争的背景原因
2.战争的主要经过(二线三个战役)
3.结果——中国不败而败——《中法新约》
4.台湾省的设立(1885年)
七,甲午中日战争
1.战争的背景状况:中日出兵朝鲜,就撤军问题产生分歧
2.日本突袭清军,挑起战争
3.战争的主要经过:国外——平壤战役 黄海战役 国内 辽东半岛战役 威海卫战役
4.结果:《马关条约》
①时间,地点,人物
②内容:割地,赔款,开埠,设厂
③危害
5.战争对中国社会的影响
八,帝国主义瓜分中国的狂潮
1.帝国主义对华资本输出的形式及其危害 ①开设银行 ②政治贷款 ③修筑铁路 ④投资设厂 ⑤开采矿山
2.中国社会经济的半殖民地特点
3.帝国主义瓜分中国 ①强占租界地 ②划分势力范围
4.美国的
九,戊戌变法
1.维新派的形成及其政治特点 ①维新派产生的历史条件 经济状况——民族资本主义初步发展阶级力量——资产阶级开始登上历史舞台 ②维新派的政治主张 ③维新派的政治特点根由——接受双重教育(传统+西学)表现——政治上进步,但比较软弱,反对根本革命
2.维新派的活动(以康有为,梁启超为主要代表) ①办学与讲学(万木草堂) ②多次上书(公车上书) ③创办刊物(《中外纪闻》) ④组织维新团体:强学会,保国会
3.戊戌变法的实行及落实状况 ①光绪帝下诏变法(1898.6.11) ②变法的主要内容 ③变法法令受到严重的干扰与阻碍 a.各省(除湖南省外)拒不执行 b.那拉氏打击维新力量,组织发扑准备
4.戊戌变法的失败
正面战场的抗战:
1、片面抗战路线:(1)内容:只依靠政府和军队(2)原因:阶级本性决定
2、抗战概况:(1)37、8—11月淞沪会战——失败;(2)37年太原会战(国共配合较好战役)——失败。平型关大捷——抗战以来首次大捷;(3)38年台儿庄战役——抗战以来最大胜利 李宗仁指挥
3、评价:(1)抗战态度比较积极,挫败日本速决战企图,配合了敌后战场的开辟。(在防御阶段,正面战场是抗日的主战场,国民党军队是抗日的主力)(2)片面抗战路线导致正面战场丧师失地、一溃千里。
四、敌后战场的抗战:
1、全面抗战路线:1937年秋中共洛川会议确定,即人民战争路线。
2、抗日根据地建立:八路军建立的第一块是晋察冀;陕甘宁是全国抗日根据地的指挥中枢和总后方,延安是中共中央所在地。
五、**发表《论持久战》1938年春 驳斥了“速胜论”、“亡国论”论调,指出抗日战争是持久战,胜利属于中国,途径要实行人民战争路线。
第二节 日本在沦陷区的殖民统治
一、抗战进入相持阶段
1、标志:1938年秋日本占领广州、武汉——同时表明日本速决战企图破产
2、原因:从日本方面看:(1)日本战线过长,兵力、物力、财力严重不足;(2)抗日根据地的严重威胁。 从中国方面看:(1)正面战场连续溃败;(2)人民抗日力量尚需壮大
3、日本改变侵华方针: (1) 对国民党:政治诱降为主(前以推翻国民政府为目标)、军事打击为辅(前军事进攻为主) 影响:汪精卫公开投敌(38年底)建立南京汉奸政权(40年);**国民政府政策开始反对;正面战场形势恶化。 (2)对共产党:集中兵力进攻共产党领导的抗日根据地 影响:造成抗日根据地困难。
二、日本在沦区的统治:
1、经济掠夺:政策(策略)——以战养战;总方针——把沦陷区经济为它的附庸经济。表现:(1)农业:强占耕地、低价收购农产品;(2)掠夺劳动力;(3)“统制”工矿交通运输业 目的:原料基地、战争需要、利润。 (4)金融方面:抢占金银、现款;开设银行;苛捐杂税。 2、思想文化:奴化教育——目的:摧残民族意识,实现其同化政策 3、殖民统治:政策(策略)——以华制华;华北——治安强化运动;华中——“清乡运动”
第三节 国民政府的反动政策
一、国民党政策转向反动
1、原因:(1)直接原因——日本政治诱降政策(2)根本原因——**国民政府大地主大资产阶级的本性(3)重要原因——英美等劝降政策
2、标志:1939年初、国民党五届五中全会、“溶共、防共、限共、**”政策 说明其政策重心由对外开放抗日为主转为对内**为主——积极**、消极抗日路线。
3、政策两面性:对日想投降又不放弃抗日,对共想**又不敢决裂 原因——民族矛盾、阶级矛盾 的交织
二、内外政策表现:
1、对日本侵略:(1)政策(路线)消极抗日;(2)事件:1940年枣宜战役——张自忠牺牲(被**誉为“全国军人的楷模”);1944年豫湘桂战役大溃败——主要原因是消极抗日、积极**政策造成的(日本称之为“大陆交通线战役”——直接目的是援救南洋的孤军)
3)影响:造成正面战场形势恶化
(2、对共产党:(1)政策(路线)积极**;(2)事件:1939年底1940年初发动第一次**高潮;1941年初制造第二次**高潮——皖南事变(说明**既要**又不敢和中共决裂):叶挺被扣、项英牺牲——中共回击:政治上揭露;军事上重建新四军军部——陈
毅为代军长、**为政委。说明中共已经成熟;中共以斗争求团结;说明中共坚持原则的坚定性和策略的灵活性。(3)影响:削弱了抗日力量,破坏着统一战线。
高中历史必修一复习提纲
第一单元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第1课 夏、商、西周的政治制度
1、夏商政治制度的内容:
中央:○1王位世袭制取代禅让制;○2参与决策相、卿士,负责祭祀占卜和记录王朝大事的卜、祝、史,执掌军权的师等。
地方:侯、伯
夏商政治制度的影响:夏商的早期政治制度,对西周宗法制和分封制有直接影响。
2、西周的分封:○1被封的诸侯国的义务:镇守疆土、随从作战、缴纳贡赋、朝觐述职 ○2影响:积极影响:加强了周天子对地方的统治;形成了对周王室众星
捧月般的政治格局
消极影响:西周后期王权衰弱,春秋战国暑期列国纷争
○3结果:西周后期分封制受到破坏;战国末年周王室失去分封大权
3、西周的宗法制:
○1内容:用父系的血缘关系的亲疏来维系政治等级,巩固国家政治的制度。
○2特点:嫡长子继承制
○3影响:保证贵族的垄断和特权地位,有利于统治集团内部的稳定和团结。
第2课 秦朝的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
1、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
特点:一人独尊;皇权至上;皇位世袭
评价:标志着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确立。
形成中央垂直管理地方的形式,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的重要标志。
2、中央集权的基本特征:权力高度集中
3、中央集权制的作用及影响:
积极作用:○1使秦实力增强,通过战争扩大疆域,形成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 的封建国家,成为当时世界大国。
○2使秦能一实行各种巩固统一的措施。
○3奠定了中国两千多年封建社会政治制度的基本格局,为历代封建王朝所沿
用,且不断得到加强和完善。
消极作用:依靠皇帝的专制权威,加强对人民的压榨,造成阶级矛盾迅速激化。 第3课 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1、中央政治制度的演变:
汉朝 汉承秦制
有所变化 中央设三公(相、御史大夫、太尉)
中朝 决策机构
外朝 执行机构
尚书台 中枢机构
魏晋南北朝 逐步形成三省体制
隋朝 尚书省、内史省、门下省为中央政府最高统治机构
唐朝 中书省 掌决策,负责草拟和颁发皇帝诏令
尚书省 负责执行政令。下设吏、户、礼、兵、刑、工六部。
门下省 掌审议,负责审核政令。
宋 二府 中书门下 最高行政机构
枢密院 最高军政机构
参知政事 副相,分割宰相的行政权
三司 管理财政,分割宰相的财权
元 中书省 最高行政机构
枢密院 最高军事机构
宣政院 统领宗教事务和管理西藏地区
2、地方政治制度的演变:
汉 汉初,郡国并行制;汉武帝后期:设刺史制度
隋唐 唐中后期,地方军镇长官节度使越设越多,发展成藩镇割据局面
宋 文臣做地方官;州县两级制
元 在地方实行行省制度,行省之下,分别为路、府、州、县。 行省制度加强了中央集权,巩固了多民族国家的统一。它的创立,是地方行政制度的重大变革。
边远民族地区高寒宣政院进行管理
3、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特点:相权不断削弱,皇权不断增强。地方权力不断削弱,中央权力 不断增强。
第4课 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
1、明朝:君主专制强化,中国的宰相制度从此被废除,君主专制达到了新的高度
2、清朝:君主专制达到顶峰,设置军机处,由皇帝挑选新任的满汉官员充任军机大臣。全 国的军政大权就完全集中到皇帝手中。
第二单元 古代希腊罗马的政治制度
第5课 古代希腊政治民主政治
1、基础:梭伦改革
确立:克利斯提尼改革
黄金时代:伯利克里统治时期
2、特征:人民主权、轮番而治、法律至上、公民内部平等
3、积极作用:促进希腊民族性格形成;推动古希腊文化事业发展;开西方民主政治的先河 消极作用:男性公民民主;小国寡民的直接民主;抽签选举,轮番坐庄的弊端
第6课 罗马法的起源与发展
1、《十二铜表法》标志着罗马成文法的诞生。
《民法大全》(查士丁尼组织编纂)标志着罗马法律体系的最终完成。
2、影响:维护罗马帝国的政治、经济统治;是现代欧洲大陆法律体系的基础;是反封建和 巩固资本主义制度的有力思想武器。
第三单元 近代西方资本主义政治制度的确立与发展
第7课 英国君主立宪制的建立
1、○1光荣革命:1688年
○2《权利法案》:1689年。特点:议会的权力日益超过国王的权力;国会逐渐处于“同 而不治”的地位
○3责任内阁制:首相事实上成为国家政治生活中的最高决策者和领导者。
2、作用:国内影响:提供保障、稳定社会、走入民主、树立模式;
国外影响:对其他国家的资产阶级建立新制度,也有巨大影响。
3、特点:英国立宪制度是君主制、贵族制与民主制三者融为一体的混合物。君主是象征性
的元首,其职责多数是礼仪性的。
第8课 美国联邦政府的建立(1776年7月4日美国独立)
1、○1“1787年宪法”的制定:独立初期的美国,只是一个邦联制国家。
原则:“分权”与“制衡”:立法权、行政权、司法权之间制约达到平衡;总统和国 会之间、国会本身两院之间、司法与其他部门之间均构成制约。
行政权 总统 总统由选民间接选出
总统既是国家元首,又是政府首脑,还是军队总司令同,在战时可行使独裁权。 立法权 国会 参议院和众议院组成国会
参议员由各州议会选出,每州两名;众议员由选民直接选出,人数与该州人口成正比。 司法权 联邦法院 大法官由总统任命,终身任职。
联邦法院拥有解释一切法律及条约的权力
2、“1787年宪法”的意义:它是世界上第一步比较完整的资产阶级成文宪法;促进了美 国资本主义的发展;是美国建立起联邦制国家;进一步巩固了独立战争的成果,使美国革命得以完成。
3、“1787年宪法”的局限性:反映人民群众权益的《权利法案》是几年后作为修正案补充进宪法的;它承认黑人奴隶制和黑奴贸易,留下种族歧视和压迫的烙印;妇女、印第安人、黑人奴隶的选举权被剥夺。
第9课 资本主义政治制度在欧洲大陆的扩展
1、艰难的法兰西共和之路:
○1第一共和国 第一帝国 第二共和国 第二帝国 第三共和国(共和体制最终确立)
○2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的内容:行政权归于总统;立法权归于两院制议会;司法权归于最高法院,由参议员授权组成。
○3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的意义:共和派终于把众议院、参议院、内阁、总统等关键性职位掌握在自己手中;资产阶级各个集团在国家政权中都占据了自己的席位,共和制政体最终确立;它使工业资产阶级得以分享政权,促进法国工业资本的发展。
2、德意志帝国的君主立宪制:
○1德意志帝国建立:1871年宪法,二元制君主立宪制的确立。
○2德意志帝国宪法的内容:
政体:统一后的德国为邦联制的君主国家;
立法权:两院制的议会作为立法机构。联邦议会是帝国最高权力机构,实际上是上议院;帝国议会实际上是下议院
行政权:皇帝是国家元首;宪法授予巨大权力。帝国宰相主持帝国政府工作,是内阁首脑,拥在绝对权力
○3德意志帝国宪法的性质:德意志帝国的政治制度是一种不彻底的和不完善的代议制 ○4德意志帝国宪法的影响:
消极影响:君主制被保留下来,容克地主的政治经济地位没有受到根本触动,军国主义传统得以延续,阻碍了资产阶级民主改革的彻底完成
积极影响:具有资产阶级性质的帝制国家建立起来;德国迈入资本主义门槛,进入一个新的历史时期;德国资本主义工业迅速发展,到19世纪末,德国已跻身于世界强国之列。
○5意义:标志着德国资产阶级性质的君主制度的确立;带有浓厚的封建性、军事性色彩。 第四单元 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
第10课 鸦片战争
1、1840年6月,英军舰队侵入广东海面挑衅,鸦片战争爆发。
2、1841年初英军强占香港岛,威逼广州。
1842年8月,清政府被迫与英国签订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个不平等条约《南京条约》
条约内容有:割香港岛给英国;赔款2100万银元;开放广州、厦门、福州、宁波、上海为通商口岸;中国海关收取英商进出口货物的关税,由双方商定等。
3、1856年,英军进攻广州,第二次鸦片战争爆发。
1858年清政府被迫分别与英法签订《天津条约》
条约规定:允许外国公使进驻北京;增开沿海沿江十处通商口岸;赔偿英法巨额白银;允许外国人到中国内地旅游、经商和传教;外国军舰和商船可在长江各口暗通航等。 不久,英法火烧圆明园。
1860年=清政府被迫分别与英法签订《北京条约》。
条约规定:承认《天津条约》有效;增开天津为商埠;割九龙司地方一区给英国;对英法赔款各增至800万两白银。
4、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的程度加深了。
第11课 太平天国运动
1、《天朝田亩制度》:1853年太平天国颁布。
○1原则:“凡天下田,天下人同耕”和“无处不均匀”;
○2规定:以户为单位,不论男女,按人口和年龄平分土地;每户留足口粮,其余归国库; ○3太平天国想通过这一方案,建立“有田同耕,有饭同食,有衣同穿,有钱同使,无处不均匀(核心思想),无人不饱暖(目的)”的理想社会。
2、《天朝田亩制度》的意义:
积极意义:反映了农民要求获得土地的强烈愿望,是几千年来农民反封建斗争思想结晶。 消极意义:体现的绝对平均主义思想,严重脱离实际,根本无法实现。
3、《资政新篇》:1859年太平天国颁布的。是先进的中国人首次提出的在中国发展资本主义的设想,但由于当时形势未能实行。最终,太平天国运动失败了。
第12课 甲午中日战争和八国联军侵华
1、1895年4月,清政府与日本签订屈辱的《马关条约》。
条约规定:割辽东半岛、台湾及附属岛屿、澎湖列岛给日本;赔偿日本军费二亿两白银;开放沙市、重庆、苏州、杭州为商埠;日本可以在中国通商口岸投资设厂,产品运销中国内地免受内地税。
2、《马关条约》使中国社会半殖民地化的程度大大加深了。
3、《辛丑条约》:1901年9月,清政府与侵略者签订了丧权辱国的《辛丑条约》。
条约规定:清政府赔偿各国白银共4.5亿两,分39年还清,本息合计9.8亿两,以关税和盐税作抵押;在北京东交民巷设立“使馆界”,界内不许中国人居住,各国驻兵保护;拆毁北京至大沽的炮台,准许各国派兵驻守北京到山海关铁路沿线的战略要地;惩办义和团运功中参加反帝斗争的官员,永远禁止中国人成立或参加反帝性质的组织;改总理衙门为外务部,位居六部之上。
4、《辛丑条约》的签订,标志着中国完全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境地。
5、甲午中日战争中国战败的原因:中国清政府腐败无能,避战求和,不敢依靠人民群众;日本经过明治维新,国势强盛,对华战争蓄谋已久。
第13课 辛亥革命
1、1894年,孙中山在檀香山建立中国第一个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团体兴中会。
1905年8月,中国同盟会成立,它是近代中国第一个统一的资产阶级政党。
1911年10月10日,武昌起义。
2、中华民国成立:
1912年,孙中山颁布《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这部约法是中国近代史上第一部资产阶级性质
的民主宪法,特别规定实行责任内阁制度,具有反对封建专制制度的进步意义。
3、辛亥革命意义:伟大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推翻清王朝,结束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客观打击帝国主义势力,促进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第14课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崛起
1、五四运动(1919年)是一次不彻底的不妥协的反帝封建的革命运动。
五四运动成为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
五四运动的口号是“外争国权,内惩国贼”。
2、中国共产党成立于1921年。
3、第一次国共合作的标志是国民党一大召开。
第15课 国共的十年对峙
1、1927年8月1日南昌起义,其意义是中国共产党独立领导武装斗争、创建人民军队和武装夺取政权的开始。
2、**工农武装割据思想是武装斗争、土地革命和根据地建设。
3、长征途中召开的遵义会议(1935年1月),成为党史上一个生死攸关转折点。 第16课 抗日战争
1、抗战初期,国民党在正面战场组织的四大会战是淞沪、太原、徐州、武汉。作用是迟滞了日本侵略。
2、1945年8月15日日本无条件投降,抗日战争中国胜利。中国胜利的原因是: ○1国共合作为基础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2坚持全民族抗战;
○3日本发动的是侵略战争,国际上失道寡助;
○4世界反法西斯同盟形成,反法西斯国家和人民互相支持。
3、抗日战争胜利的历史意义:
○1是中国人民100多来年第一次取得反对帝国主义侵略的完全胜利;
○2它大大增强了全国人民的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
○3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重要组成部分,做出重大贡献;
○4中国的国际地位得到提高。
第17课 解放战争
1、1945年10月10日《双十协定》:和平建国坚决避免内战,召开政协会议保证人民权利。
2、三大战役:辽沈战役(1948年9月)、淮海战役(1949年1月)、平津战役(1949年1月,北平和平解放)
3、宣告统治中国22 年的国民党政权结束的事件是解放军占领南京。
4、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的意义:
○1标志着中国一百多年的屈辱和分裂的历史从此结束,人民期盼已久的独立、统一的新中国即将诞生;
○2具有世界意义的伟大胜利;
○3改变了世界政治格局,壮大立世界和平、民主和社会主义力量,鼓舞了世界被压迫民族和人民解放斗争的士气;
○3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胜利,是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普遍原理与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的**思想的胜利。
第五单元 从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到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
第18课 马克思主义的诞生
1、1848年《共产党宣言》发表,它标志着马克思主义的诞生;无产阶级的斗争有了科学理论的指导,社会主义运动更加蓬勃的发展起来。
2、1871年3月28日巴黎公社成立,虽然失败了,但它是无产阶级建立政权的第一次尝试。 第19课 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
1、1917年3月,“二月革命”。
2、列宁的《四月提纲》(1917年4月),提出把俄国革命由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过渡到无产阶级社会主义革命。
3、1917年11月彼得格勒,“十月革命”
“十月革命”是人类历史上第一次取得胜利的社会主义革命。
“十月革命”的性质:无产阶级领导,以建立体现社会公正和平等的社会制度为目的。 “十月革命”的意义:在资本主义世界体系上打开了一个缺口,沉重的打击了帝国主义的统治,鼓舞了国际无产阶级和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的解放斗争。
第六单元 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
第20课 新中国的民主政治
1、1949年9月,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在北平隆重举行。
2、新中国民主政治建设主要实施了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人民代表大会、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3、宪法体现了人民民主和社会主义两大原则,实行中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 第21课 民主政治建设的曲折发展
1、1966年“**”开始。
“**”的影响是: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人身自由都失去了保障;全国人民代表大会连续十年没有召开。
2、1978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提出“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的法制建设方针。中共中央为**平反昭雪,并在全国范围内平反各种冤假错案。 3、1982年全国人大通过了修订的《中国人民共和国宪法》。
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的核心是宪法。
4、1984年,政府颁布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
第22课 祖国统一大业
1、1979年,全国人大常委会发表《告台湾同胞书》中宣布用和平方式统一祖国。 2、20世纪80年代,**提出“一国两制”的伟大构想。
“一国两制”含义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内,大陆实行社会主义制度,香港台湾实行资本主义制度。
祖国完成统一大业的方针是和平统一、一国两制。
3、1997年7月1日中国收回香港,人民解放军进驻香港;1999年12月20日中国收回澳门,人民解放军进驻澳门。
4、香港澳门回归的最根本原因是改革开放,中国综合实力提高。
第七单元 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
第23课 新中国初期的外交
1、在国际交往中,中国奉行独立自主的外交方针。主要体现在“另起炉灶”“打扫干净屋子在请客”“一边倒(倒向苏联为代表的社会主义阵营)”。
2、1953年12月,**找中印双边会谈中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互相尊重领土主权、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惠、和平共处)
3、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是处理国与国关系准则和新中国外交政策成熟的标志。
4、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一次以世界五大国之一的身份出现在国际政治舞台上是在日内瓦会议
5、在1955年的万隆会议(也叫亚非会议)上,**提出“求同存异”的方针。 同:遭受殖民主义的灾难和痛苦;解除殖民主义的痛苦和灾难,发展民族经济。 异:指各国可以采取不同的政治制度和政策。
会议的意义:加强中国和亚非各国的联系。会后中国与更多的亚非国家建立了外交关系。 第24课 开创外交新局面
1、1971年10月25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在联合国内恢复了一切合法权利,包括安理会常任理事国席位。
2、1979年中美正式建立外交关系。中美改善关系的首要前提是美国承认一个中国原则。 1972年,刚刚出任日本首相的田中角荣因**的邀请访华,签署了建立外交关系的联合声明。
3、新时期党的工作重心是经济建设为中心和改革开放。
4、由中国主导创立的地区性国际组织是上海合作组织(SCO)(还有亚太经合组织)。 第八单元 当今世界政治格局的多极化趋势
第25课 两极世界的形成
1、二战后美苏矛盾的主要原因是社会制度和国家利益的冲突。
2、二战后,美国以经济手段扶植和控制西欧的表现是马歇尔计划。
3、美苏两极格局形成的标志是欧洲出现北约和华约两大军事政治集团对峙。
4、二战后形成的两级格局解体的标志性事件是苏联解体。
5、二战后美国在亚洲地区的热战主要是侵略朝鲜和侵略越南战争。
第26课 世界多极化趋势的出现
1、世界多极化趋势的出现的原因:根本原因:经济发展的需要;
现实因素:世界政治经济中心地位丧失;
外部因素:美苏争霸的影响;
历史因素:统一情结的历史渊源。
2、“一超多强”局面;多极化趋势进一步发展。
苏联解体,两极格局瓦解;
欧盟经济政治实力增强,推行独立自主外交政策,摆脱美国控制;
日本经济发展,实力增强,谋求政治大国地位;
俄罗斯国际地位提高,拥有和美匹敌的军事力量;
不结盟运动兴起,第三世界登上国际政治舞台并发挥越来越大作用;
中国改革开放,综合国力提高,积极致力建立公正合理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 美国仍然最强大。
高中历史必修二复习提纲
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
(第一课)精耕细作的古代农业:
1、从刀耕火种到铁犁牛耕的农业耕作方式的变革
(1)原始农业:刀耕火种(火耕)
(2)我国农业进入了“耜耕”或“石器锄耕”阶段的标志:松土工具耒耜的出现和普遍使用。
(3)商周时期,出现青铜农具。春秋时期,小件铁农具问世。牛耕是我国农用动力上的一次革命。战国时,牛耕初步推广。此后,铁犁牛耕逐步成为中国传统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
2、我国古代农业经济的特点:
(1)小农经济以家庭为生产、生活单位,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生产主要是为满足自家基本生活的需要和交纳赋税,是一种自己自足的自然经济,小农经济精耕细作,是中国封建社会农业生产的基本模式。
(2)中国封建经济中占据主导地位的是: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
(3)中国封建社会发展缓慢和长期延续的重要原因:自然经济的牢固存在。
(第二课)领先世界的古代手工业
●了解古代中国在冶金术、制瓷业、丝织业等手工业部门取得的主要成就
1.商朝的司母戊鼎世界稀有。2.东汉杜诗发明水排,用水利鼓风冶铁。3.魏晋南北朝发明灌钢法
4.唐代制瓷形成南青北白两大系统。5.宋代江西的景德镇,到元代发展为全国制瓷中心,明清时是全国的瓷都。6.明朝在青花瓷的基础上,烧制出彩瓷;清代还发明了珐琅彩。7.明清时苏州、杭州是著名的丝织业中心,使用花楼机机构复杂精密。
(第三课)古代商业的发展
1、了解“市”的形成和发展
(1)西汉:每个城市都设专供贸易的“市”与住宅区严格分开,长安城东西有市。设官员管理(市长或市令),按时开市闭市。
(2)隋唐:长安城有市和坊,市与坊用围墙隔开,白天定时开市闭市。
(3)宋朝:市与坊的界限逐渐打破,店铺随处可设,且早晚都可经营
2、知道主要的商业城市和著名的商帮:
(4)西汉:长安、洛阳、邯郸、临淄、宛、成都著名商业中心
(5)隋唐黄河流域长安、洛阳;长江流域扬州、益州,成为繁华的商业城市;广州重要的外贸港口,政府设市舶使。
(6)宋代开封、临安;益州发行“交子”,世界上最早的纸币
(7)元的大都、杭州。世界第一大港泉州
(8)明清:出现商帮。如,徽商、晋商(两者相同之处:都从经营盐业起家;商业活动都涉及金融领域(徽商经营典当业,晋商兴办票号);活动范围都涉及国外,都积累起巨额财富)
(第四课)的发展资本主义萌芽的缓慢发展
●了解“重农抑商”和“海禁”政策的基本含义极其影响
(1)中国封建社会的基本经济政策:“重农抑商”政策
首倡“重农抑商”政策的是:战国时期秦国商鞅变法。
“重农抑商”得以长久实行的根本原因:适应了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的需要。
其目的:维护自然经济,确保赋役征派和地租征收,维护政治稳定,巩固封建统治。 积极作用:保护了农业生产和小农经济,促进农业经济发展;封建社会初期巩固新兴地主政权。
明清重农抑商的表现:农本商末的思想,专卖制度,关卡重税,歧视商人,庞大的官营手工业。
消极后果:强化自然经济,阻碍工商业发展,阻碍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
(2)明代“海禁”是防倭寇之患,但并未禁止官方对外贸易;清代是因为对付东南沿海人民的抗清斗争。两者都是为维护封建统治秩序。
(3)清代一直实行的“闭关锁国”的含义:严格限制对外交往。
清代只开一处对外通商是在:广州(由广州十三行统一经营管理对外贸易)
闭关锁国的后果:妨碍海外市场的开拓,抑制资本的原始积累,阻碍资本主义萌芽的滋长;使中国与世隔绝,没能及时学习西方先进的科学知识和生产技术以发展生产力,使中国逐渐落后于世界潮流。
■第二单元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与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
(第一课)中国资本主义的产生
中国民族资本主义产生背景和兴起的史实:
1、中国民族资本主义产生的原因:(1)外国资本主义的入侵使自然经济逐渐解体。(2)受外商企业丰厚利润的刺激。(3)洋务派对民办企业起了诱导作用
中国民族资本主义产生的时间是:19世纪六七十年代;地点是:东南沿海地区
2、代表企业:发昌机器厂、继昌隆缫丝厂、贻来牟机器磨坊
(第二课)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一、近代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阶段:
●短暂春天(1)时间:一战期间(1915-1921)
(2)原因:a辛亥革命推翻清朝帝制,建立中华民国,为我国资本主义的发展扫除了一些障碍;b群众性的反帝爱国运动,有力地推动了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c欧洲列强忙于战争,暂时放松了对中国的经济侵略,客观上为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提供了有利的外部条件。(3)主要行业:纺织业、面粉业(4)著名实业家:张謇、周学熙、荣氏兄弟
(5)为什么是“短暂”春天: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欧洲列强卷土重来
●曲折发展(1)国民政府前十年(1927—1936):民族工业得到了较快发展
原因:为了巩固统治,国民政府推出了一些有利于发展经济的政策和措施
(2)抗日战争期间:民族工业遭到沉重打击
原因:沦陷区:一些厂矿或被日军所毁,或被日军以各种形式吞并
国统区:国民政府实施战时体制,强化对经济的全面统治,官僚阶层压榨民族企业牟取暴利 ●萎缩(1)时间:抗战胜利以后(解放战争期间或1945—1949)
(2)原因:a美国商品大量涌入中国市场,排挤了国货(1946年《中美友好通商航海条约》) b官僚资本大肆进行经济垄断,挤压民族企业c国民政府的苛捐杂税不断增加,通货不断膨胀
二、理解资本主义在中国近代历史发展进程中的地位和作用
1、经济上,是一种新的经济因素,有利于社会进步;
2、政治上,为民族资本主义登上政治舞台奠定物质和阶级基础;无产阶级队伍的壮大,为新民主主义革命到来和中共的建立准备了阶级条件;
3、思想上,不断冲击和动摇封建正统思想的统治地位,为西方资产阶级思想文化的传播提供了社会条件。
但是,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中国,由于资产阶级的软弱和妥协,走资本主义道路是行不通的。
■第三单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
(第一课)经济建设的发展和曲折
1、了解三大改造:1956年底,我国基本上完成三大改造。使生产资料由私有制转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标志着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建立起来。
2、了解八大的主要内容:1956年,中共八大召开。主要内容:(1)国内的主要矛盾是:先进的社会制度和落后的生产力之间的矛盾。(2)当前的任务是:集中力量把我国从落后的农业国变为先进的工业国。
3、了解**和人民公社化运动:1958年掀起的**和人民公社化运动,是我党在探索中国的社会主义道路过程中一次严重的失误,造成1959—1961三年经济困难。
(第二课)伟大的历史转折
了解十一届三中全会有关改革开放决策的内容,认识历史意义
1978年12月十一届三中全会在北京召开。
主要内容:(1)重新确立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马克思主义思想路线。
(2)抛弃了“以阶级斗争为纲”的错误方针,实行拨乱反正。
(3)把党和国家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4)实行改革开放
意义:形成以**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集体,这是建国以来党的历史的一次伟大转折,也是共和国历史的一次伟大转折,成为我国开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起点,开创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的伟大起点。(45页下面)
(第三课)经济体制改革
1、了解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农村:1、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2、废除人民公社制度3、发展乡镇企业,为农民致富、为实现工业化现代化开辟了一条新路。
2、了解国有企业改革的重要内容和作用
城市:中心环节是增加企业活力,把企业搞活。内容:(1)、管理体制上:实行政企分开,扩大企业自主权
(2)所有制上: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3)分配制度上:实行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4)、1992年进行产权制度改革,实行以股份制为主要形式的现代企业制度
作用:调动工人生产积极性,增加了企业活力,推动国民经济快速发展,使人民总体达到小康水平。
(第四课)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
1、我国对外开放格局是怎样形成的:
(1)经济特区的设立:1980年,深圳(第一个经济特区)、珠海、汕头、厦门;1988年,海南省。
(2)14个沿海港口城市:1984年
(3)沿海经济开放区: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闽东南地区、环渤海湾地区
(4)经济技术开发区:1988年
(5)1990年开发上海浦东,带动长三角和长江流域经济,成为90年代改革开放的重点和标志。
2、十四大的主要内容:1992年召开: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第四单元: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1.19世纪80年代,清政府修筑从唐山到胥各庄的铁路,标志着中国铁路的诞生。
2.南京政府在20世纪初在南京开办第一个电话局,开通第一部市内电话电话。
3.新中国成立后,尤其是改革开放后,电讯产业得到迅速发展,到2000年末,固定电话和移动电话的数量均居世界第二位。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还用传真机和互联网发送文件。 报刊 影视 互联网
概况 1.19世纪中前期,外国人开始在中国办报,《中国丛报》、《万国公报》
2.1873年艾小梅在汉口主办的《昭文新报》被认为是国人在中国境内创办的报刊。 发展:
3.此后中国人自己办的报刊越来越多,如戊戌变法时期的《事务报》,辛亥革命时期的《民报》,五四时期的《新青年》等。
1.1905年《定军山》电影首映成功,标志着中国电影事业的。
2.1931年,有声电影《歌女红牡丹》拍摄成功,结束中国电影无声的历史。
3.蔡楚生导演、王人美主演《渔光曲》1935年获得莫斯科国际电影节荣誉奖。
4.1958年北京电视台实验播出,标志着中国的诞生。
1.、、电视被称为三大媒介。20世纪90年代以后媒介诞生了。它被称为“第四媒介”。
2.互联网诞生于20世纪60年代末,1994年中国正式接入互联网。
3.互联网的四大优势:
(1)集三大媒介的优势于一体。
(2)费用低廉
(3)可以高度互动,双向传受。
(4)可以更主动、更便捷和最大限度地获取信息。
■第五单元新航路开辟、殖民扩张与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和发展
(第1课)开辟新航路
1、新航路的开辟意义:(1)新航路的开辟,逐渐结束了各地相互孤立的状态,各地的文明发生接触与碰撞,开始了汇合交融,世界日益连成了一片整体。(2)贸易范围空前扩大,世界市场的雏形开始出现。(3)、世界贸易中心由地中海沿岸转移到大西洋沿岸。(4)、葡萄牙、西班牙首先开始了殖民扩张。
(5)、加速了西欧封建制度的解体,促进了资本主义的发展。
2、新航路的开辟(结合课本82页新航路开辟图记忆)
时间 航海家 支持的王室 开辟的航路 意义
1487年 迪亚士 葡萄牙王室
欧洲到非洲 到达非洲最南端的好望角,开辟了沿非洲海岸由大西洋进入印度洋的航路。 1492年 哥伦布 西班牙王室 欧洲到美洲 发现美洲新大陆
(第2课)殖民扩张与世界市场的拓展
1、列举荷兰、英国野蛮掠夺殖民地和建立海外商品市场的史实,认识殖民扩张与掠夺是资本主义列强建立世界市场的主要途径。
(1)上马车夫——荷兰:
背景:优越的地理环境和经商传统、资本主义工商业发达,是欧洲资本主义萌芽最早的地区之一、政治上摆脱了西班牙的统治获得独立。
地区 基本情况
亚洲 在印度建立殖民据点、夺得马六甲和锡兰,侵入印尼一带,一度占据中国台湾
非洲 从葡萄牙手中夺得好望角殖民地
北美 建立新尼德兰殖民地
(2)“日不落帝国”——英国
战争 结果 备注
1588年.英国打败西班牙“无敌舰队” 西班牙失败,西丧失海上实力的丧失和英国开始确立海上霸权
三次英荷战争 英国夺取荷兰在北美的新尼德兰殖民地,荷兰失去了海上殖民霸权 由英国颁布的《航海条例》引起
英法七年战争 英国夺取了大片法国的殖民地,最终确立了世界殖民霸权
2、了解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形成与建立的主要途径:殖民扩张与掠夺
欧洲殖民者在世界范围内的扩张是世界市场建立的主要途径,殖民掠夺为资本主义的发展提供了资本的原始积累,促进了欧洲资本主义的发展,同时也给亚、非、拉美等殖民地带来了深重的灾难,打断了它们正常的历史进程,使它们发展缓慢、贫穷落后,造成这些地区的长期落后。
(第3课)工业革命
1、第一次工业革命的进程
(1)、工业革命的开始——珍妮机的问世(英国工业革命最早发生在棉纺织业)
(2)、瓦特改良蒸汽机解决动力问题,人类社会进入“蒸汽时代”
2、第一次工业革命的影响
(1)、欧美资产阶级确立对世界的统治。
(2)、工业革命在客观上也传播了先进的思想和生产方式,促使世界面貌发生了变化
(3)、工业革命还引起资本主义国家的社会结构的变革,产生了两个对立的阶级工业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
(4)、第一次工业革命促使了世界市场的初步形成。(时间:19世纪中后期)
3、第二次工业革命的主要成就:
电力的广泛应用:1866年德国人西门子研制发电机成功;内燃机的创制和使用:汽车和飞机;
化工技术的发展;钢铁等传统工业的进步。
4、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影响:
垄断组织的出现(是资本主义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其产生的根本原因是生产和资本的高度集中);世界市场的最终形成。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的最终建立。(19世纪末20世纪初)
5、第一次工业革命和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比较
在交通领域:第一次工业革命出现火车、轮船,第二次工业革命出现了汽车和飞机
在社会结构:第一次工业革命产生了两个对立阶级工业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第二次工业革命产生了垄断组织。
在世界市场:第一次工业革命促使世界市场初步形成,第二次工业革命促使世界市场最终形成。
6、世界市场的形成过程
新航路开辟:世界市场的雏形开始出现;殖民扩张:世界市场拓展
第一次工业革命:世界市场初步形成;第二次工业革命:世界市场最终形成
■第六单元罗斯福新政与资本主义运行机制的调节
(第一课)空前严重的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1929—1933)
1、发生经济危机的原因:(1)贫富差距扩大(2)股票投机活动(3)分期付款方式的隐患
(4)根本原因:生产社会化同生产资料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即资本主义制度的基本矛盾
2、特点:(1)范围广(2)时间长(3)破坏性大
3、影响:(1)加深了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的社会危机:美国、法国社会动乱;德国法西斯上台(2)世界局势动荡不安:主要资本主义国家之间的矛盾加深;殖民地和半殖民地人民的反抗
4、胡佛政府的措施:自由放任的经济政策;结果:危机反而恶化
(第二课)罗斯福新政
1、背景:1929-1933经济危机爆发后,总统胡佛采取自由放任的经济政策,结果经济危机非但没有克服,反而更加恶化。1932年罗斯福在大选中获胜,1933年上任后实行新政。
2、罗斯福新政的起止时间:1933——1939
3、新政的内容:(1)整顿银行与金融业(2)调整农业政策(3)复兴工业:蓝鹰行动(4)社会救济与公共工程
4、罗斯福新政的意义:(1)使美国度过了经济大危机(2)缓和了美国的社会矛盾:遏制了美国法西斯势力、避免了无产阶级革命的发生(3)改变了美国人的生活:政府的权力扩大;社会保障体系初步建立(4)※开创了国家干预经济的新模式,对以后资本主义的发展产生深远影响
5、政的实质:加强国家对经济的干预和管制。新政的前提:未触动资本主义制度
6、特点:指导思想方面:放弃自由放任思想,转向国家干预经济的凯恩斯主义;内容方面:国家加强对金融、工业、农业和社会福利等方面的全面干预;影响方面:开创了国家干预经济发展的新模式,促进了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诞生。
(第三课)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
了解二战后美国、联邦德国经济发展的新变化
1、二战后美国经济发展表现:
战后二十年是美国经济发展的黄金时期。政策有:大力拓展世界市场;应用先进的科技成果;革新生产技术,发展新兴工业;延续并发展社会福利政策。
20世纪70年代,美国经济出现“滞涨”。
80年代,里根上台后,减少政府开支,紧缩通货,削减税收,建设政府对经济的干预,使美国经济复苏。
90年代克林顿倡导介于自由放任与国家干预之间的第三条道路,对经济进行改革,经济持续增长,美国进入“新经济”时代。
2、联邦德国经济发展的表现:
20世纪50年代,联邦德国经济进入持续高速发展时期:(1)政府政治改革,清除法西斯残余势力,社会秩序比较稳定,同时实行非军事化,集中国家有限的财力、物力发展经济:(2)政府采取市场经济、国家调控、社会保障三者相结合的经济政策,注意发展科技和教育;(3)美国的扶持政策,通过马歇尔计划对德国提供大量援助。60年代,德国经济超过英、法,成为欧洲头号资本主义国家。
■第七单元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与教训
1、了解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主要内容:
2、了解新经济政策的主要内容与作用:
3、认识实施新经济政策的必要性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1918-1921 1921年俄共第十次全国人大《关于以实物税代替余粮收集制》,标志苏俄开始由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向新经济政策转变。 新经济政策(1921--1928)
背景 十月革命后进入国内战争、外国武装干涉、物质匮乏 国内战争结束后,战时共产主义弊端日益显现,领导人却希望借此直接向社会主义过渡,引起人民不满。国内隐藏严重的经济和政治危机(喀琅施塔得兵变)
农业 实施余粮收集制 以粮食税代替余粮收集制(核心内容)
工业 全面推行工业国有化 允许部分企业由私人或外国资本家经营;扩大地方和企业的自主权
贸易 取消自由贸易 改变国家垄断,恢复货币流通和商品交换
分配 实行普遍劳动义务制;国家配给制,实物分配制 废除实物分配制,实行按劳分配
结果 使苏维埃取得了国内战争(1918--1920)的胜利,巩固了苏维埃;但它不是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正确途径 促进经济迅速恢复,起到巩固工农联盟、稳定政治形势的作用,使1925年苏联国民经济基本恢复。它是一条适合俄国向社会主义过渡的道路。但因后来的领导人对其认识不足而被过早的终止。
新政策的特点:(1)公有制为主导的前提下,允许多种经济成分并存(2)允许商品经济的发展,利用商品货币关系进行社会主义建设。
4、“斯大林模式”在政治经济方面的主要表现
政治方面:(1)高度集权,破坏民主集中制;(2)干部职务终身制,对干部没有形成必要的监督;(3)对斯大林的个人崇拜。
经济方面:(1)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影响国民经济平衡和持续发展;(2)实施计划经济体制排斥价值规律作用(3)阻碍劳动者积极性和创造性的发挥;(4)牺牲广大农民利益,挫伤他们生产积极性,造成苏联农业生产的长期停滞不前。
5、了解赫鲁晓夫改革的主要内容(120页,):
农业:取消农产品义务交售制,实行收购制,提高收购价格,增加农民收入;撤消全国的机器拖拉机站,把所有的农业机械卖给集体农庄;大规模开垦荒地,提出种植玉米,提高粮食产量。
工业:改革工业管理体制,将中央一部分权利下放到地方,扩大地方和企业的权限;精简机构;大量压缩国民经济计划指标。
政治:批判斯大林个人崇拜,平反冤假错案。
6、了解戈尔巴乔夫改革的主要内容与后果
戈尔巴乔夫改革 经济改革 用经济管理方法代替原来的行政命令,这实际承认了市场对经济
的调节作用;调整所有制结构,允许多种经济成分并存。 没有迅速取得预期成果 政治改革 (1)改变指导思想:“人道的民主的社会主义”
(2)改变共产党领导地位:1990年苏联人民代表大会从宪法删去关于共产党领导地位的条文;苏共“二十八大”宣布苏联实行议会制、总统制、多党制,并放弃党在政治和思想方面的“垄断”,实行政治和意识形态多元化。
逐渐背离了社会主义方向,脱离了苏联国情。最终导致改革失败,苏联解体。
(1).苏联解体的标志:1991年阿拉木图协议
(2).苏联(1922—1991)解体的原因:
根本原因:“斯大林模式”体制上的弊端和错误政策长期得不到纠正,没有从实际出发,建设符合苏联国情的社会主义;
直接原因:戈尔巴乔夫改革的错误方针
外部原因:西方敌对势力长期的“和平演变”战略
(3).苏联解体给我们的启示:
A.社会主义制度建立后进行社会主义改革,过程不可能一帆风顺。社会主义制度要通过不断的改革来逐步自我完善。社会主义改革和发展具有复杂性、艰巨性和曲折性的特点;
B.社会主义建设要遵循客观发展规律,坚持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的马克思主义思想路线,走符合本国国情的道路。
■第八单元当今世界经济的全球化趋势
(第一课)战后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的形成
1、了解“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建立。
(1)1944年在美国新罕布什尔州的布雷顿森林举行了国际货币金融会议,通过了《布雷顿森林协定》。
(2)、1945年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国际复兴开发银行(世界银行)成立。它们都是国际金融机构,美国从中取得了决定性的控制权。一个以美元为中心的世界货币体系建立起来,即“布雷顿森林体系”。
(3)、《布雷顿森林协定》规定美元与黄金挂钩,其他国家货币与美元挂钩。
(4)、“布雷顿森林体系”的作用:
积极:使国际货币金融关系有了同意的标准和基础;扩大了世界贸易;扩大了世界购买力;有利于世界贸易的发展和国际资本的流动
消极:加强了美国在国际金融领域的特权和支配地位
2、《关税与贸易总协定》的签定
1947年签定了《关税与贸易总协定》
世界银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成立、《关税与贸易总协定》的签定,构成了调整世界经济贸易和金融的三大支柱。
(第二课)当今世界的经济区域集团化
1、对世界经济影响最大的三大区域集团是:欧洲联盟、北美自由贸易区和亚太经济合作组织
2、1967年欧洲共同体成立。
3、1993年欧洲联盟成立,标志着欧共体从经济实体向经济政治实体过渡。
1999年1月1日欧元正式问世。
4、1994年1月1日,北美自由贸易区正式成立。这是世界上第一个由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共同组成的经济集团。
5、1989年亚太经济合作组织在澳大利亚首都堪培拉成立。
1991年《汉城宣言》正式确定该组织的宗旨和目标
1994年在印度尼西亚的茂物通过《茂物宣言》,提出了实现贸易和投资自由化的时间表。 1995年通过了《执行茂物宣言的大阪行动议程》,使实现贸易和投资自由化目标有了保障。 6、1991年中国加入亚太经合组织,2001年亚太经合组织第九次领导人非正式会议在中国上海举行。
(第三课)世界经济的全球化进程
了解世界贸易组织由来和发展;
理解世界贸易组织在经济全球化进程中的作用;
了解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的经过;
认识经济全球化进程中的问题
1、1995年1月1日世界贸易组织成立,它标志着规范化和法制化的世界贸易体系建立起来。世贸组织的前身是:关贸总协定。乌拉圭回合谈判把多边贸易组织改名为世贸组织。
2、世贸组织的目的是:实现全球范围内的贸易自由化
3、世贸组织的作用:(1)加快了经济全球化的发展(2)促使成员国生活水平的提高和经济的繁荣(3)很大程度上抑制了国际经贸关系中的强权政治
4、2001年12月中国正式加入世贸组织。
中国加入世贸组织的影响:
机遇:(1)有利于参与国际经济合作和国际分工(2)有利于扩大出口和利用外资,并在平等条件下参与世界竞争(3)有利于进一步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4)有利于直接参与国际贸易规则的决策,维护合法权益
(5)有利于改革开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6)有利于促进世界经济的增长
挑战:国内一些产品、企业和产业面临更激烈的竞争
5、经济全球化发展的进程:(1)新航路开辟使世界经济联系逐渐增多
(2)工业革命后,世界经济朝着全球化方向发展
(3)20世纪90年代以来,世界经济真正进入全球化时代
6、经济全球化的本质:发达国家主导下的资本在全球范围内的新一轮扩张
7、经济全球化的影响:加速了世界经济的发展和繁荣,也加剧了全球竞争中的利益失衡。 对于发达国家:最大受益者
对于发展中国家:
机遇:有利于吸收外资、技术和先进的管理经验,开拓国际市场
挑战:国家主权和经济安全面临空前压力和挑战
高中历史必修三复习提纲
必修三复习提纲(1)
中国古代史
专题一:中国古代的思想
本单元主题: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儒家思想的产生和发展历程)
春秋儒家思想的出现 战国孟子荀子发展儒家思想 秦朝焚书坑儒 西汉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确立儒家思想的统治地位 魏晋南北朝儒学危机 唐宋 后三教合一 宋明理学 明清对传统儒学的批判
一、孔子与老子
(一)孔子
1、生平著述:春秋鲁国人,“三家一创”;《诗》《书》《礼》《易》《春秋》和《乐》
2、学说:
①政治学说:A、“仁”(仁者爱人 ) B、“礼”(“克己复礼”) C、“为政以德” ②哲学观点(天命观,畏天命):“敬鬼神而远之”
③教育思想: “有教无类” “因材施教”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温故而知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当仁不让于师”
3、历史地位:
①所倡导的儒家思想被后人发扬光大,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
②在世界文化史上具有重要的影响。
③后人整理孔子言行为《论语》,尊孔子为圣人,历世景仰。
(二)老子:
1、生平著述:道家学派创始人;《道德经》
2、学说:
①哲学思想:
A、“道”是万物的本源,“天法道,道法自然”。
B、辩证法思想:事物是矛盾对立的,并可互相转化;
②政治学说:“无为而治”
3、历史地位:
①是中国哲学史上第一个探讨宇宙本源的哲学家 ②对中国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二、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
(一)百家争鸣的历史背景:
1、生产力发展和社会大变革是百家争鸣出现的根本原因
2、分裂的政局和社会变革时代,造成思想和言论的空前自由
3、私学兴起,教育相对普及,培养了大批人才
4、动荡的兼并局势,各国君主都想称霸争雄,所以竟相礼贤下士、招揽人才
(二)儒家:孟子和荀子
1、孟子
①孟子的思想
A仁政学说 B性善说 C义利观:养浩然之气;先义后利、舍生取义;
②历史地位:A《孟子》成为四书之一 B他被称为“亚圣”
2、荀子
①荀子的思想:
A“天行有常”、“制天命而用之” B、性恶论 C 政治思想:“以礼为主,礼法并施” ②荀子思想的历史地位
A、被视作儒家异端 B、唯物思想在中国哲学上具有深远影响
(三)墨家
1、墨子:墨家学派的创始人
2、墨家思想:①兼爱 ②非攻 ③尚贤、尚同 尚力、节用、节俭
3、墨家思想历史地位
①代表下层劳动群众特别是手工业者的利益
②战国一度成为显学,之后不被重视
(四)道家
1、庄子与道家
2、庄子的思想: “齐物” “逍遥” 天与人“不相胜”(天命观)
(五)法家
1、韩非与《韩非子》
2、韩非的思想:
①法、术、势相结合,建立一个君主专制的中央集权国家
②今必胜古、主张变法革新
3、法家思想的历史地位
①在当时适应了建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需要。
②在后世与儒家思想互为表里,成为中国古代社会统治思想的理论基础。
(六)兵家
1、《孙子兵法》
2、孙膑与《孙膑兵法》:重视战争规律
(七)百家争鸣局面形成的历史意义
1、儒家学说:孕育了我国传统文化中的政治理想和道德准则
2、道家学说:构成了2000多年传统思想的哲学思想
3、法家学说:其中的变革思想成为历代进步思想家、政治家改革图治的理论武器。
三、汉代思想的大一统
(一)汉初的黄老之学
1、出现的社会背景:经济残败,百业待兴,休养生息政策的需要
2、主要内容:
①黄帝的学说:治身(养生) ②老子的学说:治国(无为而无不为,积极无为)
3、特点:兼采众家、积极无为
4、作用:西汉初年的指导思想,使汉初社会迅速恢复元气,但到汉武帝时被新儒学取代。
(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1、原因:汉武帝大一统事业的需要。
2、新儒学理论来源:以《公羊春秋》为骨干,融合阴阳、黄老和法家思想
3、新儒学内容:天人感应学说;君权神授;大一统 ;
4、新儒学的影响:
有利于君主统治和巩固国家统一; 也有限制君主权力过度膨胀的作用。
5、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提出及其影响:
①有利于巩固中央集权和打击地方割据势力。
②使儒学确立了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主流地位。
四、宋明理学
(一)理学兴起的社会背景:
1、 魏晋南北朝以来佛教道教广泛传播使儒学的统治地位受到前所未有的冲击。
2、 魏晋南北朝以来,到唐宋达到鼎盛的“三教合一”潮流,各家思想互相渗透。
3、 儒学志士吸收佛、道思想,探讨匡时济世的新儒学体系。
(二)宋明理学:
1、程朱理学(开创:程颢、程颐;集大成者:朱熹)
(1)内容:
①“理”是世界的本原。“理”体现在社会上是儒家道德伦理,体现在人身上就是人性。
②把握“理”的方法 “格物致知”。
③存天理,灭人欲
(2)历史地位:
①宋朝被斥为“伪学”。 ②明初确立在思想界的统治地位
2、陆王心学
(1)内容:
陆九渊: ①“心即理也” ②通过“发明本心”以求理
王阳明: ③“致良知” ④知行合一
(2)历史地位:重视个体的主动作用,反对束缚,具有一定的思想解放作用。
3、宋明理学的评价:
①压抑人性,扼杀人生自然欲求
②重视主观意志力、崇尚气节强调社会责任感等对塑造中华民族性格起积极作用。
五 明清之际的思想批判
(一)异端思想家李贽
1、李贽思想产生的时代背景:
①明代晚期的思想界因循守旧; ②商品经济冲击下人们竞相逐利;
③士人强烈追求个性和发展经济的要求。
2、李贽思想主要内容:
①批判孔孟儒家思想,揭露批判程朱理学的虚伪,倡导个性的自由发展。
②万物源于阴阳二气,根本上否定天理的存在。
(二)明末清初三大思想家
1、代表人物:顾炎武、王夫之、黄宗羲
2、三大思想家的共同主张:
(1)经世致用思想:提倡务实学风和行为;振兴工商;“工、商、皆民生之本”
(2)君主专制的批判:批判君主专制,提出限制君权的理论和设想
3、明末清初三大思想家思想评价:
①对君主专制统治造成了强烈冲击; ②给后世民众以深刻启迪。
③构成中国早期启蒙思想的洪流,具有解放思想的历史进步性。
六 中国古代的科技思想和实践
(一)天文学
①战国:《甘石星经》中《石氏星表》为世界最早的星表
②东汉:张衡:水运浑象仪;地圆说早1000多年;地动仪早1700多年
③唐:僧一行:黄道游仪;世界首次测量子午线长度;水运浑象仪。
④元:郭守敬:简仪早300年;《授时历》我国古代最精确的历法
(二)数学:
①春秋:九九乘法表;度量衡;筹算
②西汉:《周髀算经》勾股定理早500年
③东汉:《九章算术》
④南朝:祖冲之圆周率点后七位,早1000年
(三)四大农书:
①南北朝《齐民要术》:现存最早最完整的农书
②元:王祯《农书》介绍工具改进
③明:徐光启《农政全书》“中国近代科学先驱”
宋应星《天工开物》“中国17世纪工艺百科全书”
(四)医学:
①西汉:《黄帝内经》奠定中医学理论基础;
②东汉:“医圣”张仲景《伤寒杂病论》,介绍四诊法;华佗发明麻沸散,创立“五禽戏” ③明朝:李时珍《本草纲目》创立世界最先进分类法
(五)四大发明:
1、造纸术:西汉植物纤维纸;东汉蔡伦改进造纸术
2、印刷术:
①唐:现存世界最早的雕版印刷品《金刚经》
②北宋毕升,活字印刷术
③13世纪后传入朝鲜、欧洲
3、火药:
①唐:发明火药,孙思邈《丹经》记载,唐末用于军事。
②五代、宋:广泛应用。火炮、火箭、突火枪等
③14世纪:由阿拉伯人传入欧洲
4、指南针:
①战国:司南
②北宋:人工指南针用于航海
③13世纪:传入欧洲
专题二:中国古代的文艺
一、书法艺术
1 汉字起源和演变:
商甲骨文-商周金文-西周籀文(大篆)-秦统一小篆-汉隶书-三国楷书(钟繇) 2 书法艺术发展
1、秦汉小篆、隶书
2、魏晋南北朝时期形成书法艺术:王羲之 《兰亭序》
3、隋唐达到新高峰:张旭、怀素狂草;欧阳询、颜真卿、柳公权楷书;书法理论
4、两宋:苏轼、黄庭坚、米芾、蔡襄四大家各具情态
5、明代:平民化、世俗化,强调个性:祝枝山、文徵明
二、绘画艺术
1、起源:新石器时代
2、战国:帛画(《人物龙凤图》)
3、东晋:顾恺之《女史箴图》
4、唐代:吴道子《送子天王图》
5、宋代:山水画兴起;民间风情画:张择端《清明上河图》
6、明清:八大山人 木刻版画、年画等
三、文学
(一)诗歌
1、《诗经》: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
2、楚辞:战国屈原新体诗歌《离骚》
3、汉赋:司马相如
4、唐诗:李白、杜甫、白居易
(二)宋词:苏轼、李清照、辛弃疾
(三)元曲:元朝民族歧视,常用散曲抒发愁闷情怀。关汉卿《窦娥冤》
(四)小说
1、唐代:传奇《柳毅传》《南柯太守传》
2、宋代:话本
3、明清 原因:商品经济的发达和市民阶层的崛起;
代表作品:四大奇书、“三言二拍”、《红楼梦》、《聊斋志异》、《儒林外史》
(五)戏曲
1、原始-汉唐:傩舞
2、两宋:南戏
3、元代:杂剧(关汉卿、白朴、马致远、郑光祖为元曲四大家)
4、清代:京剧
必修三复习提纲(2)
中国近现代史
专题一 中国近现代的先进思想
单元主题:西学东渐(林则徐、魏源“师夷之长技以制夷” 洋务派“中体西用” 早期维新思想 维新思想 孙中山“三民主义” 新文化运动“民主科学思想 马克思主义的传播)
一、 “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思想
1、背景:清朝实行闭关锁国政策,造成统治者愚昧无知;外国资本主义对中国侵略加剧和中西联系的扩大;先进中国人为了解西方,抵御外来侵略,向西方学习。
2、代表人物:林则徐《四洲志》、魏源《海国图志》
3、特点:没有具体实践,但是具有启迪作用。、
二、“中学为体,西学为用”思想
1、背景:19世纪60年代,西学更加广泛的传入中国;内忧外患;
2、代表人物:曾国藩、李鸿章、张之洞
3、目的:“师夷长技以自强”、“求富”(巩固清政府统治)
4、论战:顽固派vs洋务派
5、实践:洋务运动
6、结果:19世纪90年代洋务运动的破产,说明“中体西用”思想不能使中国走向富强。
三、早期维新思想
1、背景:19世纪60年代,外国资本主义侵略的加深和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
2、代表人物:王韬、郑观应
3、主张:最初持“中体西用”的思想,中法战争后主张改良政治,实行君主立宪制度。
4、特点:尚未形成完整理论,未付诸实践
四、维新思想
1、出现背景:
①19世纪90年代,民族工业的初步发展和民族资产阶级力量的壮大;
②帝国主义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民族危机空前严重;
③西学的进一步传播;
2、代表人物:康有为、梁启超、谭嗣同、严复
3、共同主张:发展资本主义;兴民权、设议院、实行君主立宪;倡西学,废八股; 康有为:《孔子改制考》《新学伪经考》
梁启超:《变法通议》变法图存,伸民权,设议院
谭嗣同:《仁学》批判君主专制和纲常礼教,倡导自由、平等;
严复:译著《天演论》,“自由为体,民主为用”
4、与顽固派论战
焦点:要不要“变法”;要不要兴民权行君主立宪;要不要倡西学,改革教育制度
5、实践:戊戌变法
6、影响:起到思想启蒙的作用,促进了人们的觉醒。
五、新文化运动(民主、科学思想)
1、背景:
①帝国主义加紧侵略中国;
②袁世凯加强专制统治,掀起尊孔复古逆流(直接原因)
③中国民资主义进一步发展,民族资产阶级队伍壮大,要求在中国实行民主政治; ④西方启蒙思想进一步传入中国,辛亥革命后,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
2、新文化运动概况:
①标志:1915.9 陈独秀 上海创办《青年杂志》
②代表:陈独秀、李大钊、胡适、鲁迅、吴虞、刘半农
③思想阵地: 《新青年》
④活动基地:北大(蔡元培的“兼容并包、思想自由”)
⑤旗帜:“民主”“科学”(德先生、赛先生)
⑥主要内容:(四提倡-四反对)思想解放+文学革命
提倡民主――反对专制;
提倡科学――反对愚昧、迷信
提倡新道德――反对旧道德 (儒家传统道德)
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
3、影响:
①性质:辛亥革命在思想文化领域的延续,是一场民主主义的思想启蒙和文化革新运动。 ②进步性: 沉重打击了专制主义,动摇了传统礼教的统治地位,促进了中国人民 的觉醒,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创造了条件,推动了五四运动的发生;推动了自 然科学的发展;
③局限性: 对于传统文化和西方文化的全盘肯定和全盘否定的态度
六、孙中山“三民主义”
(一)三民主义的提出
1、背景:19世纪末20世纪初,中国民族危机的加深;各种救国主张的失败;孙中山上书改革碰壁;同盟会成立,提出十六字纲领;
2、内容:民族主义、民权主义、民生主义
3、三民主义的评价:积极性;局限性(没有明确的反帝要求;没有彻底土地革命纲领)
4、实践:指导辛亥革命,制定《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二)三民主义的发展(新三民主义)
1、背景:孙中山思想的转变;俄国十月革命和五四运动带来新启示和希望;
国民党一大的召开,重新解释三民主义;
2、内容:民族主义、民权主义、民生主义(与旧三民主义最大区别是:明确的反帝要求)
3、评价:新三民主义是三民主义的继承和发展,成为大革命的指导思想;它以三大政策为核心,是国共合作的政治基础,推动了国民革命的发展。
(三)三民主义的特点:时代性、爱国性、纲领性。
七、**思想
(一)历史背景:
1、阶级基础:五四运动,无产阶级登上历史舞台;
2、思想基础:新文化运动解放思想,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
3、实践基础:**及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在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探索和实践, 共同创立了中国共产党;
(二)**思想的形成与发展
1、萌芽:大革命时期(1924-1927.7)
(1)著作:《中国社会各阶级分析》《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
(2)观点:分析社会形态和阶级状况,指出农民问题是革命中心问题。
2、初步形成:土地革命时期(1927.8-1937.7)
(1)著作:《井冈山斗争》《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存在》
(2)思想:“工农武装割据思想”形成,开创“农村包围城市的革命道路”
(3)标志着**思想的初步形成
3、正式形成:抗日战争时期(1937.7-1945.8)
(1)著作:《论持久战》《新民主主义论》《论联合政府》
(2)思想:“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
(3)中共七大:1945.4 **思想作为党的指导思想
4、**思想的发展
(1)人民民主革命理论形成
著作:1949年 七届二中全会讲话、《论人民民主专政》
思想:建立“人民民主专政”思想
意义:为人民政协制度和新中国成立奠定理论基础
(2)社会主义革命、建设理论:
①“社会主义改造”思想:1953中共定“一化三改”方针
②社会主义建设探索:《论十大关系》、中共八大、《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
(三)**思想的主要内容: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理论
(四)**思想的深远影响:
1、性质:马克思主义与中国民主革命实践相结合的产物,是中共党集体智慧的结晶。 是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
2、作用:
①**思想是中国民主革命胜利的思想武器,指导民主革命赢得了胜利,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
②指导了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建立了社会主义;
③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思想渊源和理论先导;
④创造性第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是马义的继承和发展,具有承上启下,继往 开来的重要历史地位。
八、**理论
(一)、历史背景:
1、社会基础:**结束,中国进入新的历史时期;
2、思想基础:1978年的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解放了人们的思想;
3、实践基础:建国以来若干社会主义建设的正、反经验
(二)形成和发展过程:
1、1978召开十一届三中全会 ,确立改革开放伟大决策,实现伟大转折;
2、1982中共十二大,提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社会主义本质和“三个有利
于”标准)
3、提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理论,强调两手抓,两手都要硬;
4、提出科技是第一生产力的思想和“一国两制”理论
5、1987年中共十三大,提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制定“一个中心,两个基本 点”的基本路线、战略三步走思想;
6、1992年南方谈话,阐明社会主义本质和如何建设社会主义(市场、计划手段互补)
7、中共十四大:确立了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
8、中共十五大:确立**理论为党的指导思想并写进党章;
(三)历史意义
1、性质:中国当代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改革开放实践相结合的产物。
2、精髓:解放思想,实事求是
3、作用:①指导了改革开放合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②是当代民族精神的强大支柱 ③创造性发展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二次历史性飞跃
九、**的“三个代表”思想:
(一)背景:
1、国际形势:世界多极化和经济全球化,国际竞争日益激烈;
2、国内形势:中国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阶段;
3、建设中国特色的实践中,积累治党治军经验,提出新思想
(二)主要内容
1、中国共产党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
2、中国共产党始终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方向
3、中国共产党始终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三)形成过程:
1、2000年**第一次完整概括三个代表的思想;
2、2002年中共十六大,确立**理论为党的指导思想并写进党章
(三)历史意义
1、性质特点:当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中重要建党理论,是集体智慧的结晶。
2、精髓:实事求是、解放思想、与时俱进
3、作用:①是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推进我国社会主义完善和发展的理论武器; ②是新世纪全党和中国人民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根本指针;
③是马列主义、**思想、**理论的丰富和发展。
专题二 中国现代科技和文化
一、新中国的科技成就
1、成就
时 间 重 大 成 就
1964.10 第一颗原子弹试爆成功
1965 人工合成结晶牛胰岛素成功
1966.10 导弹核武器试验成功
1967.6 第一颗氢弹试爆成功
1970.4 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发射成功
1975.11 返回式遥感卫星发射成功
1973 年 杂交水稻品种“南优 2 号”培育成功
1983 年 “银河– I ”型巨型计算机研制成功
1997 年 “银河–III” 型巨型计算机研制成功
1999 年 第一艘“神舟”号宇宙试验飞船安全返回
1999年 中国加入人类基因组研究计划
2003 年 “神舟” 五号宇宙飞船发射成功
2、历史意义
①科技是第一生产力,推动新中国生产力的进步;
②为建设特色中国社会主义提供了保障;
二、新中国的教育
(一)扫盲教育
1、1950年召开全国工农教育会议,在全国开展扫盲教育;
2、1982年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明确要求扫除文盲;
3、1993年《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确定文盲率为5%以下;
(二)义务教育
1、义务教育含义
2、发展义务教育的措施:
①1986年《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
②90年代,提出“科教兴国”战略;
③实施“希望工程”
3、成果:2001年中国实现了基本普及九年义务教育的目标;改变了中国的命运。
(三)高等教育
1、建国初,苏联模式的高等教育;
2、1958年教育大革命;
3、1961-1963高等教育全面调整;
4、**十年,高等教育遭到严重破坏;
5、1977年恢复高考制度;
6、80年代后,高等教育迅速发展(1982年提出“三个面向”的指导思想)
三、文化事业:“百花齐放 百家争鸣”
(一)双百方针的提出
1、背景
①经济:1956年社会主义改造完成,探索建设社会主义道路;
②政治:社会主要矛盾变化,如何调动知识分子积极性建设新文化;
2、文化方针制定:1956 “百花齐放、百家争鸣”
3、成果:小说、散文、诗歌、话剧、电影、史学
(二)遭遇曲折
1、1957年反右派斗争的扩大化,双百方针受到严重干扰和损害;
2、**十年,双百方针受到严重破坏;
(三)文艺的春天
1、十一届三中全会后,重新落实双百方针;
2、成果:见教材130页
范文四:高中历史必修三总复习
高中历史必修Ⅲ知识结构
及典型训练(岳麓版)
第一单元 中国古代的思想宝库
本单元主题: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春秋:儒家思想出现;战国:孟子、荀子发展了儒家思想;秦朝:焚书坑儒;西汉:“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确立了儒家思想的统治地位;魏晋南北朝:儒学危机;唐宋:佛、道、儒三教合一;宋明:理学确立并得到发展;明清:对传统儒学进行批判;近代:“西学东渐”,儒学受到西方文化的冲击。
第1课 春秋战国时期的儒家思想
一、儒 家
内容:1、____________; 仁:仁者爱人 2、____________。
途径:遵循“忠恕”之道
政治思想 实质:维护西周的统治秩序
方法:正名
评价:保守思想
孔 为政以德
哲学思想:鬼神观:____________________。
子 教育思想:(阅读,了解一下)
历史地位:孔子的思想在当时未受重视,汉代大一统以后,经历代学者
的发扬和统治者的改造,逐渐形成完整的儒学体系,成为中
儒 国传统文化的主流。
政治思想:“仁政”学说和民本思想
孟 伦 理 观:“性善说”
价 值 观:义利观:(____________________)
家 子 、“仁政”“民本”思想对约束暴政、缓和阶级矛盾
评 价 发挥了重要作用
2、对中国传统文化产生了深远影响。
哲学思想:___________________(唯物思想)
荀 伦 理 观:性恶论(教育可使人由恶变善)
政治思想 1、治国以礼教为主,礼法并施
子 2、提出“君舟民水”的观点
思想特点:杂取百家,被视为儒家异端;儒家集大成者。
结 论:春秋战国时期,各国都致力于争霸战争,儒家的“仁”“仁政”
思想不符合统治阶级的需要,未受重视。
练 习:1、儒家学说中蕴含着丰富的人文主义思想。以下言论能体现这一思想的
A、君君、臣臣、父父、子子 B、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 )
C、天理人欲,不容并立D、是非之心,不虑而知,不学而能,所谓‘良知“也
2、“明礼仪以化之,起法正以治之,重刑法以禁之,使天下皆出于治,合于善也。”
上述材料说明荀子 ( )
A、重视礼仪教化 B、主张礼法并施 C、强调严刑峻法 D、提倡为政以德
3、人的尊严意味着对人本身的尊重。随着时代发展,其内涵也不断丰富:生活
更加富裕、社会更加公平、人民当家作主的权利得到更有效的保障。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仲尼曰:“始作俑者,其无后乎!”为其象人而用之也。(《孟子》)
朱熹注:俑,从葬木偶人也。??有面目机发(使木偶活动的机关)而大似人矣。
故孔子恶其不仁,而言其必无后(后代)也。
根据材料分析孔子对用“俑”随葬的态度及其理由。这反映了他的什么思想?
态度与理由:
思想主张:
第2课 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
一、道 家 哲学思想 1、“道”是万物的本源,否定“天命论”
老 2、辩证法思想(矛盾的对立面及相互转化)
子 政治主张:“无为而治”,“小国寡民”。
道 评 价:对中国文化(哲学、伦理学、道德等)产生了深远影响。
家 、“齐物”(________ _________);
庄子的哲学思想2、“逍遥”(__________ _______);
、天人观(人必须顺从自然,与荀子的哲学观比较)
二、墨 家 创始人墨子是小生产者利益的代表
墨 主 张:兼爱、非攻、尚力、节俭
子 评 价:代表下层劳动群众,特别是手工业者的利益,一度成为战国时
期的显学;战国以后不再受重视。
结 论:战国时,生产力的发展和封建生产方式的确立,大量小生产者出现,由
于小农经济的脆弱性,他们希望有一个和平的环境来发展生产,故墨家
学说成为一时的显学。
三、法 家 韩非是新兴地主利益的代表
1、法、术、势相结合,建立中央集权国家。
韩 2、认为历史是向前发展的(与儒家谁的观点相反?),主张变法革新。
非 1、它适应了当时建立统一的中央集权的需要,为地主阶级所接受;
价 2、西汉后,与儒学互为表里,成为中国统治思想的理论基础。
四、百家争鸣的历史背景(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根本原因:生产力的发展和社会大变革 历 经 济 上:井田制崩溃,封建经济正在形成
史 政 治 上:分封制瓦解,新兴地主阶级形成;春秋战国各国争霸。
背 文 化 上:各国君主为了争霸,礼贤下士,民间兴起私学,学术下移。
景 直接原因:不同阶级的代表著书立说,形成“争鸣”局面。
练 习:1、荀子是战国时期儒家思想的代表人物,其思想与法家共通的是( )
A、天行有常 B、人性本恶 C、礼法并重 D、民贵君轻
2、“视人之国,若视其国;视人之家,若视其家;视人之身,若视其身”。这一
主张属于 A、儒家“仁爱”思想 B、墨家“兼爱”思想 ( )
C、儒家“礼治”思想 D、墨家“非攻”思想
3、春秋战国时代,诸子百家讲政治时大多站在民众一边,替百姓打算,唯有一
家与其他各家不同,为君主参谋,专替君主打算。这一家是 ( )
A.儒家 B.法家 C.道家 D.墨家
4、儒、道思想犹如中国古代思想的双璧。下列言论中,最能体现道家因循自然、
崇尚无为思想的是 ( )
A.不以人助天 B.制天命而用之
C.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 D.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
第3课 汉代的思想大一统
、社会背景:经济残破,百业待兴。
2、主要内容 (1)黄帝的学说:治身(养生)
黄老 (2)老子的学说:治国(积极无为)
之学 3、特点:强调“无为无不为”,积极无为。
汉 4、作用:黄老政治的实施使汉初社会迅速恢复了元气。
代 1、西汉统治者要强化中央集权,而黄老之学不适应这种需要。
思 原 因 2、儒学经过自我调整,整合出一套为____服务的新理论。
想 新 理论来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大 儒 内 容:“天人感应”、“大一统”思想和三纲五常的理论
一 学 作 用:有利于巩固国家统一;有限制君主权力过度膨胀的目的。
统 独尊儒术 1、有利于巩固大一统国家和稳定统治秩序;
的影响 2、儒学在政治上占据统治地位,确立了在_______。
☆ 从本质上讲,秦朝的“焚书坑儒”与汉武帝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都是
封建文化专制政策。
练 习:1、汉武帝倡导“独尊儒术”。后来,汉宣帝反对专用儒生时说:“汉家自
有制度,本以霸王道杂之,奈何纯任德教,用周政乎。”所谓“周政”,主要是
指周代的 A、分封制度B、井田制度C、宗法制度D、礼乐制度 ( )
2、儒家思想在后世不断发展,下列主张哪个具有民主启蒙色彩 ( )
A、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B、制天命而用之
C、天人感应,君权神授 D、为天下之大害者,君而已矣
3、“汉武帝所努力缔造的政体,究其实,是在意识形态层面上将儒家学说作为政
治制度的合法性基础,而在具体实践层面上则将法家学说作为统治权术来运
用。”对以上材料的说明和解释不正确的是: ( )
A.汉武帝治国施政之术的核心在于“尚法尊儒”,即同时尊奉儒、法两家学说
B.“独尊儒术”并不意味着完全杜绝其它学说
C.儒家思想成为维护封建君主专制的精神工具
D.儒家思想从此沦为法家的附庸,其“仁政”思想被剔除出去
4、有人认为,中国古代君主专制理论由先秦法家奠定,经汉朝儒生发展而成。
这两个阶段的代表人物分别是 ( )
A.荀子、董仲舒 B.荀子、孟子 C.商鞅、孟子 D.韩非子、董仲舒
5、《史记》载:汉武帝时,“公孙弘以《春秋》白衣为天子三公,封以平津侯。
天下之学士靡然乡风矣”。该材料主要表明 ( ) A.汉武帝广泛吸纳人才 B.平民将相大量涌现
C.儒学在民间开始兴起 D.儒学地位显著提高
6、儒学由先秦时期的民间学说发展为汉代的官方学说,主要是因为 ( )
A、儒学内部的改造 B、统治集团的斗争
C、社会环境的变化 D、其他学说的衰弱
7、材料:太学是中国古代的大学。汉武帝时,董仲舒上书提出“愿陛下兴太学,置明师,以养天下之士”的建议。汉武帝建元六年在长安设太学。太学之中由
博士任教授,专门讲授儒家经典《诗》、《书》、《礼》、《易》、《春秋》。
问 题:依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分析董仲舒建议办太学的目的是什么?产生了怎
样的影响?
目的:
影响:
第4、5课 宋明理学和明清的进步思潮
儒学的危机:1、魏晋南北朝以来,佛、道盛行,儒学的发生危机;
2、唐宋儒学家吸收佛、道思想,更新发展了儒学。 代表人物:_______、_______、_______。 基本主张 1、“理”是世界的本原 客观
宋 2、把握“理”的方法是“格物致知” 唯心
明 历史地位:明代确立了其在思想界的统治地位
理陆王心学 1、陆九渊认为:心即理也;通过“发明本心”以求“理”。
学 2、王阳明认为:“致良知”;通过______以求“理”。
1、压抑人性,扼杀欲求(消极);
2、重视主观意志、自我节制;强调人的社会责任,凸显了人性的
庄严。
背 景
1、明代晚期,程朱理学使思想界因循守旧;
2、商品经济发展,资本主义萌芽出现,新的思想萌发。
明 、否认孔孟学说是万世至论;
清 李 贽2、揭露程朱理学的虚伪,倡导个性发展;
思 3、万物源于阴阳二气,根本上否定天理的存在。
想 黄顾王 1、王夫之批判宋明理学,宣扬了唯物主义思想。
批 的主张 2、黄宗羲批判君主专制,提出限制君权的理论和设想。
判 3、顾炎武主张治学应务实,“经世致用”。
影 响:冲击了君主专制统治;带有早期启蒙思想的性质,给后世以启迪。
知识链接:儒学后世多坎坷。近代的“西学东渐”,使儒学受到西方文化的冲击;
康有为推崇孔子,但目的是借儒学来传播西学;新文化运动极力抨击
儒学,动摇了其思想统治地位。
儒家思想在古代中国的演变
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演变”的几点认识
1、统治者的统治需要和扶植是思想理论存在发展的重要条件;
2、思想理论要顺应社会政治、经济形势的发展,要随着社会形势的发展而
不断更新。
练 习:
1、明清时期,江南地区出现一些城市,如棉纺织业发达的松江、陶瓷业发达的景德镇、冶铁业发达的佛山、长江的商品转运码头汉口等地。这种新现象对当时
思想界产生的影响不包括 ( )
A、强调“重义轻利” B、提出“工商皆本”
C、主张“经世致用” D、批判君主专制
2、他和一位朋友在郊外观赏风景时,朋友问他:山中美丽的花树,它们自生自长,与人心感觉与否并无关系,你认为呢?他却说:“你来看此花树,它才存在;你
不来时,它是不存在的。”他“指的是 ( )
A、庄 周 B、老 聃 C、朱 熹 D、王守仁
3、儒家思想能够成为中国古代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并且保持了长久的生命力,主要得益于 ( )
① 其思想体系根据时代的需要在不断丰富和完善 ② 封建统治者的大力提倡
③ 宗教思想始终没有得到广泛传播 ④封建官办教育对儒家思想的大力传播
A、①②③④ B、②③④ C、①②③ D、①②④
4、“人人自有定盘针,万化根源总在心。却笑从前颠倒见,枝枝叶叶外头寻。”这首诗反映了 ( )
A.孟子的“仁政” B.董仲舒的“独尊儒术”
C.王阳明的“心学” D.顾炎武的“经世致用”
5、宋代,儒学家开始从一个新的角度来思考人间的伦理纲常。这个新的角度是
A.从矛盾对立转换出发 B.从天人感应出发 ( )
C.从万物本源出发 D.从人的本性出发
6、中国古代学术史上曾发生过一次著名的理学家辩论,甲方批评乙方做学问“支 离”,乙方批评甲方做学问“太简”。下列各项中,属于当时甲方代表人物主要
观点的是 ( )
A.格物致知 B.发明本心 C.知行合一 D.万物皆只是一个天理
7、材料 西方学者常常将中国称为“孔子的中国”。其实,在中国历史上,孔子的形象历经嬗变,他所开创的儒家思想也在传承中被不断地改造和重塑,从而呈
现出不同的形态。
问 题:⑴ 孔子思想的基本内容是什么?
⑵ 儒家思想在汉、宋两代出现了哪些变化?
汉朝:
宋朝:
⑶ 孔子及儒家思想在近代中国的历史命运如何?
8、材料:明清之际是一个“天崩地解”的时代,“一些最敏锐的心灵”进行了一
场痛定思痛的反思,期望为当时的社会找寻某种解决问题的方案。
⑴“一些最敏锐的心灵”主要是指哪些思想家?
⑵ 他们思考了哪些问题?
第二单元 中国古代文艺长廊
1、(2010年广东)在历史发展进程中,社会群体的兴衰与政治、经济和文化的变
迁密切相关。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1) 市民群体在宋代有较大发展,主要原因是什么?结合史实,简述市民群体 的发展对宋代文学艺术的影响。
(2) 近代中国留学生群体产生于洋务运动时期。早期的留学生主要前往欧美, 20世纪初兴起留日热潮。为何日本此时成为中国人留学的主要目的地?
(3) 近代中国工人群体产生于19世纪中期。五四运动时期中国工人阶级为何
能作为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历史舞台?20世纪50年代中国工人社会地位大幅度
提高的历史背景是什么?
(4) 中国“农民工”群体在1978年后迅速扩大,主要原因是什么?
2、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中国古代饮茶之风始于唐,盛于宋。到宋代,茶叶已成为中原及周边各族人
民“一日不可以无"的日常消费品,对宋代的社会生活产生了重大影响。
材料一 西戎茶马之市,自宋已然。盖土蕃潼酪腥膻,非茶不解其毒,??
(中原)藉之可以得马。以草木之叶,易边场之用,利之最大者也。
——[明]谢肇淛《五杂俎》
材料二 蜀中旧使交子(纸币),惟有茶山交易最为浩瀚。
——[宋]苏辙《论蜀茶五害状》
材料三 宋榷(专卖)茶之制,择要会之地,日江陵、日真州(江苏仪征)??
初数户,后繁之。市中荼坊林立,徽人、晋人荟萃,五音杂语。??输之于边,
数倍利之,骤富焉。 ——[宋]庄季裕《鸡肋编》
材料四 (东京)朱雀门外除东西两教坊,余皆居民或茶坊。??茶坊每五更
点灯,博易,买卖衣物、图画、花环、领抹之类,至晓即散,谓之鬼市子。??
又北山子茶坊,??仕女往往夜游吃茶于彼。
——[宋]孟元老《东京梦华录》
请回答:
(1)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分析宋政府茶叶专卖的主要原因。
(2)据材料二、三、四和所学知识,分析茶叶贸易对宋代商品经济的影响。
(3)茶坊、瓦肆等大量兴起,乃宋代开创之新气象。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宋代在
城市商业布局、思想、文学等方面的新变化。
城市商业布局:
思想:
文学:
第三单元 从人文精神之源到科学理性时代
单元线索: 古希腊人文主义的起源人文主义的复兴(文艺复兴) 人文主义的发展(欧洲宗教改革、启蒙运动) 第11、13课 希腊的精神觉醒及挑战教皇权威
自然哲学:代表人物______,名言________。标志着
(研究自然) 古代西方人的精神开始觉醒。
11 出现的条件:__________________。
希 主要思想:提倡怀疑精神,反对迷信,强调人的价值
腊 和人的决定作用(这是人文精神的内涵)。
先 智者学派 代表人物:______,名言:人是万物的尺度
哲 (认识社会) (其含义:______,与反宗教的关系?)。
的 评价:1、强调人的主体意义,树立了人的尊严;
精 2、给主观随意性和极端个人主义打开了方便之门。
神 苏格拉底 1、强调知识的作用;把道德和知识合二为一,认为人只有
觉 具有知识,才能达到善。
醒 2、思想意义:__________________。
主要思想:真理高于一切。
亚里士多德 贡 献:为现代__________________,
而且使________________的学科。
经济方面:资本主义的发展
背 景 思想方面:文艺复兴解放了人们的思想
路德改革 导火线:______________________。
13 主 张:强调“因信称义”主张人只有靠信仰才能得救。
挑 意 义:1、拉开了欧洲宗教改革运动的序幕; 2、改革后的
战 新教登上欧洲历史舞台,形成_________。
教 背景:德意志宗教改革的推动。
皇 1、人只有靠信仰才能得救,否定教皇_____。
的 加尔文教 主张 2、把“信仰得救”解释为“先定论”(理解教材内容), 权 这是加尔文宗教的核心。
威 意义:为资产阶级___作辩护,为其革命提供了____。
宗教改革的意义:他们用人文主义宗教观挑战教皇的权威,解放了思想。
练 习:1、古希腊学者普罗塔格拉说:人是万物的尺度。这一主张表明( )
A、社会的道德规范是客观统一的 B、人类社会的传统和习俗不容置疑
C、古希腊民主政治充分尊重和保护个人利益 D、人们应对宗教神学持怀疑态度
2、古希腊人将神塑造为生动逼真的人的形象,这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古希腊的
A、民主思想 B、无神论思想 C、科学思想 D、人文主义思想( )
3、“既然已经认识上帝的意思,就不需要问别人。”这反映了马丁·路德的主要
思想是 ( )
A、极力反对教会神学B、信仰即可得救C、主张简化宗教仪式D、主张因行称义
4、马克思指出:“他破除了对权威的信仰,却恢复了信仰的权威。”这里“他”是
A、达尔文 B、牛 顿 C、伽利略 D、马丁·路德 ( ) 5、16世纪欧洲的宗教改革使人获得了精神上的自由和灵魂得救的自主权,带有鲜明的人文主义色彩。为了获得精神上的自由,宗教改革家坚决反对 ( )
A、灵魂得救只须靠个人虔诚的信仰 B、灵魂得救是上帝预先的安排
C、灵魂得救必须靠个人的行事修为 D、只有上帝才能赦免罪人
6、“我不想变成上帝,或居住在永恒之中,或者把天地抱在怀里,属于人的那种光荣对我就够了。我自己是凡人,我只要求凡人的幸福。”这句话体现的思想是
A、人文主义 B、启蒙思想 C、禁欲主义 D、蒙昧主义 ( ) 7、16世纪的法国作家拉伯雷曾说过:“我不相信屋顶以上的事”。这反映了他怎样
的思想主张 ( )
A、追求人的自由幸福 B、追求现实幸福 C、反对禁欲主义 D、反对等级制度
8、公元前6世纪,古希腊哲学家色诺芬说:“人认为神是生出来的,会说话,有躯体,穿戴和人一样。??每一种动物都会把神的模样描绘的和自己一样。” 这表明色诺芬 ( )
A、否定神的存在B、反对天主教会权威C、宣扬唯物主义D、主张将神人性化
9、“当我说文艺复兴是一个表现的时代时,我的意思是说:人们不再满足于坐在那里当观众,而由皇帝和教皇告诉他们如何做、如何想。他们在生活舞台上充当演员,他们坚持要对自己个人的思想进行表达。”此话的作者认为文艺复兴的意义在于 ( )
A、肯定了人的价值和尊严 B、否定了天主教会的权威
C、冲破了封建等级观念 D、促进了资本主义的发展
第14课 理性之光
1、何谓理性?(人们的正确认识和判断,要求人们科学地认识事物,反对
迷信、盲从,实际上否定王权和宗教神权。)
2、根本原因:经济进一步发展,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接近确立。
启 3、性 质:资产阶级思想文化运动
4、斗争形式:抛弃宗教外衣,直接抨击封建王权和宗教权。
蒙 , 后来成为资产阶级政治制度的基
本原则,认为法律就是理性的体现。
运 伏尔泰:法国启蒙运动领袖,抨击天主教,倡导自由平等,主张
建立君主立宪。
5、代表卢 梭:社会契约学说(人权天赋,人民应享有这一主权;有了 动 人物 私有制,才有了不平等的契约;要通过暴动,建立平等
契约,实现“人民主权”,即“主权在民”。)
德:哲学家,观点:人非工具
6、意义:是欧洲历史上一次伟大的思想解放运动,丰富和发展了人文主义;
它反对封建专制制度,主张建立资产阶级政治制度,为资产阶级
革命做了舆论准备。
结 论:明清之际的民主思想未提出建立新的社会制度,而欧洲的启蒙思想为资产
阶级设计了一套整治方案;明清之际的民主思想对后来的民主革命产生了一定的影响,而欧洲的启蒙思想极大地推动了欧美的资产阶级革命的发展。理性之光,呼唤资产阶级革命与改革的到来。
图 解: 西方人文主义思想的发展历程
问 题:文艺复兴与宗教改革和启蒙运动有何不同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练 习:
1、19世纪的法国思想家托克维尔说:“世界上没有哪一个国家比美国更多运用18
世纪哲学家在政治问题上的种种最大胆的学说。” 托克维尔此处所说的“最大
胆的学说”的提出者是 ( )
A、孟德斯鸠 B、狄德罗 C、洛 克 D、伏尔泰
2、文艺复兴、宗教改革、和启蒙运动的相同点是 ( )
A、崇尚理性和科学的结合 B、批判罗马天主教的愚昧统治
C、坚持国家权力高于教会 D、设计了未来理想的社会制度
3、有学者认为,文艺复兴的倡导者和19世纪末中国维新思想宣传者的手段都很
高明。两者“高明”之处在于 ( )
A、利用宗教反对封建思想 B、通过著书立说表达思想
C、组织团体宣传新思想 D、借助传统文化宣传新思想
4、某启蒙思想家说:“人,实则一切有理性者,所以存在,是由于自身是个目的,
并不是只供这个或那个意志利用的工具。”该思想家是 ( )
A、伏尔泰 B、孟德斯鸠 C、卢 梭 D、康 德
5、“社会公约在公民之间确立了这样一种平等,以至他们大家都遵守同样的条件
并且全都应该享有同样的权利。”这段话最有可能出自谁的著作 ( )
A、狄德罗 B、伏尔泰 C、孟德斯鸠 D、卢 梭
6、近代一位思想家曾说:“生民之处,本无所谓君臣,则皆民也。民不能相治,
亦不暇治,于是共举一民为君??夫曰共举之,则因有民而后有君,君末也,
民本也。”对此理解错误的是 ( )
A、对传统民本思想的继承与发展 B、带有浓厚的民主色彩
C、受启蒙思想的影响 D、反对君主制
7、“我们不把任何未经验证的意见接受作为真理,而是遵照必要的次序,从一
步推演到下一步??不论多么深奥,最终都能发现。”与这句话的理
念一致的说法是 ( )
A、“信仰即可得救” B、“我们茫然于新事物,并对未来充满了恐惧”
C、“要有勇气运用你自己的理智” D、“人是万物的尺度”
8、“??就是人类脱离自己所加之于其自身的不成熟状态”,“不成熟状态就是不
被别人引导,就对运用自己的理智无能为力”,“要有勇气运用自己的理智!”以
上省略的内容应是 ( )
A.宗教改革 B.文艺复兴 C.启 蒙 D.空想社会主义
9、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这种氛围不可避免地产生了十八世纪占支配地位的观念:科学方法
是研究社会活动和自然现象的惟一可行的方法。由于具有自然属性的世界正在被
人认识,因此启蒙思想家认为具有社会属性的世界很快也可以用科学的方法去认
识,这已成为一种共识。 ——[美]罗伯特·E·勒纳《西方文明史》
材料二 正像卢梭说的,他是“凭假设和条件的推理"来构成他的学说的。
其实,所有启蒙思想家无不如此。但在争取人的权利和尊严的问题上,对广大人
民来说,首先是在争取生存的问题上,这种学说和原则却具有一种完全新颖的、
扣人心弦的含义,起到了使人们为之奋斗的作用。1 8世纪还不可能出现经济和
社会关系的动态的观点。对社会、政治问题的思考,还只能停留在社会关系的静
态的幻象上面。 ——王养冲《1 8世纪法国的启蒙运动》
请回答:(1) 据材料一,分析启蒙运动的起因。结合所学知识,归纳从文艺复兴
到启蒙运动时期“理性"思想的变化。
起因:
变化:
(2) 据材料二,指出“静态的幻象”的启蒙学说有哪些局限性?说明1 9世纪
初西方文学对启蒙思想家“理性王国"的反应。
局限性:
反应:
第15课 近代科学技术革命(具体内容)
总 结:思想的解放催生了许多科学技术成就,而科技成果既推动了工业革命的开
展,同时又验证了神学的荒谬,进一步促进了人们思想的解放(例如:生物进化
论的诞生,破解了生物起源之谜,给基督教神学以致命打击)。
练 习: 1、被西方教会势力指责为“意在扰乱对神的信仰,企图毁灭上帝”,而
中国启蒙思想家严复则认为“其彰人耳目,改易思理,甚于奈端(牛顿)氏之天
算格致”的学说是 A、日心说 B、进化论 C、量子论 D、相对论 ( )
2、有人说,17世纪的牛顿把造物主从无生命现象的研究领域驱逐出去。那么,
19世纪把造物主从有生命现象的研究领域驱逐出去的是 ( )
A、哥白尼 B、布鲁诺 C、达尔文 D、伽利略
3、《新编剑桥世界近代史》中有这样的评述:“两个学说都发现了变化的原
因在于斗争--生存竞争和阶级斗争。”这两个学说最终形成于 ( )
A.20世纪初期 B.19世纪中期 C.18世纪中期 D.17世纪初期
4.“17世纪末科学革命的胜利为启蒙运动奠定了基础”。这是因为 ( )
A.科学革命为启蒙运动奠定了理性主义思想基础
B.科学革命为启蒙运动奠定了人文主义思想基础
C.有些启蒙思想家本身就是科学家
D.科学革命和启蒙运动都反对封建统治和天主教会
5、材料一 16世纪对教会的反叛,以其世俗主义标志着近代的开端。
材料二 路德只是用信仰的奴役制代替了教皇的奴役制,因此新教只是自然科
学一时的貌合神离的同路人。
⑴ 结合所学知识,列举对教会的反叛中“世俗主义”的主要表现。
⑵ 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指出新教与自然科学为什么“貌和”?又
为什么“神离”?
貌和:
神离:
第五单元 近现代中国的先进思想
复习建议:
1、把握一条主线,就是近代中国人学习西方与救亡图存的渐进过程。分析每个
阶段中国人向西方内容的异同和特点,认识近代中国思想解放潮流是一个不断深
化的过程。
2、掌握六个重点:“开眼看世界”、“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维新变法思想、三
民主义、新文化运动、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
第20课 西学东渐
开 背 景:鸦片战争,外国资本主义对中国的冲击加剧。
眼 时 间:19世纪40、50年代
看 林则徐:开眼看世界第一人,开了近代由爱国而研究
世 代表人物 学习西方的先河。
界 (地主阶级) 魏 源: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
西 思想评价:开学习西学之风,学习西方逐渐成为中国近代的思想主
流;不过,在当时,学习西方还主要停留在理论上。
背 景:西学广泛传播,对中国文化猛烈冲击。
学 时 间:19世纪60---90年代
体 洋务派 主 张: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后总结为“师夷
用 (地主阶级) 长技以自强”。
东 之 实 质:学习西方先进技术,维护清朝封建统治。
争 思想评价:冲击了传统的保守思想,实践了林则徐、魏源的主张,
有利于西学在中国传播,中国的近代化由此起步。
渐 早期维新派:起初支持洋务派;中法战争后又提出改良政治、实行
君主立宪的主张。
维 19世纪末,民族工业初步发展,民族资产阶级形成
新 康有为:借儒学来否定封建专制统治,把西学和儒学相
思 维新派 融合,为维新变法提供了合乎中国传统的理论依据
潮 资产阶级)严复:系统地介绍西学的第一人,借用进化论阐明变法维
新的道理。(梁启超也借用了进化论)
维新派宣传变法思想的两种方式:_______;______。
人们的思想。
练 习:
1、梁启超说:“我国蚩蚩四亿之众,数千年受治于民贼政体之下,如盲鱼生长黑
壑,不知天地间有□□二字。”省略的两字最有可能是 ( )
A、君 主 B、民 权 C、西 学 D、科 学
2、一位现代学者在评论一部历史文献时说:“在这里,孔子已经换上了西装。”这
一评论指的是 ( )
A、董仲舒笔下的孔子 B、李贽笔下的孔子
C、维新变法时期康有为笔下的孔子 D、新文化运动时期陈独秀笔下的孔子
3、马克思指出:“他们战战兢兢地请出亡灵来给他们以帮助,借用他们的名字、口号和衣服,以便穿这种受崇敬的衣服,用这种借用的语言,读出历史的新场面。”这一观点适用于 ( )
A、洋务派的中体西用B、康有为的托古改制C、欧洲启蒙运动D、欧洲宗教改革
4、有人评价康有为的维新变法是“跪着造反”,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 )
① 他敢于挑战传统思想 ② 他向西方学习,寻求变革
③ 他要求发展资本主义 ④ 他不敢与封建文化彻底决裂
A.①②④ B.①②③ C.②③④ D.①②③④
5、下列有关康有为的说法,比较可信的是 ( )
A.康有为是个因循守旧、保守传统的举人
B.康有为坚持儒家传统和君主制,其立宪思想有进步性
C.康有为虽为大儒,但彻底摆脱了封建思想,投身维新运动
D.康有为提醒国人,中国传统伦理道德应完全保留,不得改变
6、 李鸿章自嘲“一生风雨裱糊匠”,他裱糊的“屋子”及所用的“材料”分别是
A.清朝封建制度 西方先进科技 B.清朝封建统治 君主立宪制度( )
C.清朝封建制度 民主共和制度 D.清朝封建统治 养兵练兵之法
7、由19世纪60年代以前先进的中国人向西方学习的情况所得出的认识和结论,符合历史事实的是 ( ) ①向西方学习的思潮兴趣与鸦片战争有关 ②向西方学习的代表人物有林则徐、魏源等 ③向西方学习的主要内容是西方的军事技术 ④向西方学习尚未涉及在中国发展资本主义的问题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①②④ D.②③④
8、达尔文进化论在近代中国社会产生了深远影响,主要是指它 ( )
A.促进了民族意识的觉醒 B.促进了中国近代科学的兴起
C.激发中国人民的斗争热情 D.为辛亥革命提供了理论依据
9、有学者认为:“鸦片战争的军事失败还不是民族致命伤。失败后还不明了失败的理由,那才是民族致命伤。倘使同治、光绪年间的改革移到道光、咸丰年间,我们的近代化就要比“日本早二十年。”这次发生在“同治、光绪年间的改革”对中国近代化的推动表现在 ( )
A.实现了中国政治制度的根本性变革 B.标志着中国近代工业的起步
C.在中国发展资本主义 D. 促使西方民主自由思想的传播
10、有人说康有为采取“挂羊头,卖狗肉”的方式宣传维新思想,“羊头”、“狗肉”分别是指什么?
11、图6为某名人陵墓护栏上镌刻的文字,其涵义反映了该名人的社会发展观。据此判断他是 ( )
A.顾炎武 B. 林则徐 C.洪秀全 D.严复
问题:⑴ 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上卷”诸书的传播对近代中国社会发展
的积极影响。
⑵ “中卷”诸书的翻译出版反映出当时“西学东渐”有何新的发展?
13、材料 一位改革者说:中国只获得西方在武器和机械方面的优势,但仍保持中国的儒家道德至尊地位。这一“自强”运动注定要失败,因为他所基于的基本设想是荒谬的。
回答问题:⑴ 材料中“自强运动”指什么?这一运动对中国有何积极影响? “自强运动”是:
积极影响:
⑵ 材料中“仍保持中国的儒家道德至尊地位”是指什么?
第21课 新文化运动
1、帝国主义加紧侵略;袁世凯复辟帝制。 2、西方启蒙思想进一步传入,民族资本主义进一步发展,资产阶
级认为要实现民主政治,必须是政治革命和思想革命并举。
兴起:1915年___;主要思想阵地___;主要活动基地____。
新 1、倡导民主、科学,这是运动的核心。
文 2、提倡新道德、反对旧道德(陈、李、鲁的言论
化 内容 (表现:反对“孔教”这一“旧道德”的载体)(前期) 运 3、提倡新文学和文化平民化
动 (反对“旧文学”这一“旧文化”的载体;
胡适提出文学革命,陈独秀推进文学革命。)4(后期)
是一场___________,有利于__________。
问 题:孔子及儒家思想在维新变法运动和新文化运动中有何不同命运?这种“不
同命运”与当时中国的政治、经济环境有何关系?这两种“不同命运”有
何实质上的一致性?
不同的命运:
原因:
实质:
练 习:
1、在中世纪的欧洲,“人类把自己用才华和智慧创造的一切几乎都视为上帝的恩典”。下列各项中,最先对这种认识带来冲击的是 ( )
A、新航路开辟 B、文艺复兴 C、宗教改革 D、启蒙运动
2、法国启蒙思想和中国维新思想对当时社会的相同作用是 ( )
A、冲击封建秩序 B、否定传统文化 C、反对君主政体 D、动员社会力量
3、胡适说:“(进化论的介绍与传播犹如)当头棒喝,给了无数人一种绝大的刺激,几年之中,这种思想像野火一样,燃烧着许多人的心和血。”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A、“当头棒喝”说明向西方学习的运动开始兴起 ( )
B、“绝大的刺激”反映了中体西用得到广泛认可
C、“思想像野火一样”反映了自由民主思想的传播
D、进化论成为资产阶级革命运动的指导思想
4、1865年,两广总督毛鸿宾致总署函:“此(铁)路一开,遂为外国火车独行之路,中国马车既难与之并驾齐驱,更不堪其横冲直撞,势将断绝往来,商民交割。??且内地股匪未靖广??必乘机煽动,作梗生端,即外国人在中国者,亦不能平安无事”。此函隐含的正确历史信息是 ( )
A.毛鸿宾属于洋务派的代表人物 B.当时修铁路受到守旧势力的阻碍
C.因列强的干涉中国当时不能自主修铁路 D.太平天国运动威胁到筑路安全
5、“它因模仿一部分西方器物而异于传统,又因其主事者以新卫旧的本来意愿而难以挣脱传统。结果是‘东一块西一块的进步’。零零碎碎的。是零卖的,不是批发的。”符合材料描述思想特点的下列哪位历史人物是 ( )
A.林则徐 B.曾国藩 C.洪仁玕 D.康有为
6、1920年,陈独秀在《谈政治》一文中指出:“我虽然承认不必从根本上废弃国家、政治、法律这个工具,却不承认现存的资产阶级(即掠夺阶级)的国家、政治、法律有扫除社会罪恶的可能性。”这一认识形成的主要原因是 ( )
A.新文化运动的兴起 B.国民革命运动的推动
C.马克思主义的传播 D.中国共产党的成立
7、在新文化运动中,有人说:“孔子之道,施于今日之社会为不适于生存。”他批判孔子所运用的思想武器是 ( )
A.马克思主义 B.三权分立学说 C.社会进化论 D.“师夷长技”的主张
8、新文化运动与欧洲启蒙运动的共同点有 ( ) ① 都正面批判封建思想 ② 都引发了大规模的资产阶级革命运动
③ 都促进了民主思想的传播 ④ 都属于资产阶级的反封建斗争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
9、历史上大凡激烈变革和动荡的时代,总不免出现两种倾向:一种是要砸烂一 切旧传统的革命倾向,一种是要维护旧传统的保守倾向。中国历史上符合这种 现象的时期有 ( ) ①公元前8世纪到公元前3世纪 ②7世纪初期 ③20世纪初期
A.①②③ B.②③ C.①② D.①③
10、“所谓立宪政体,所谓国民政治,果能实现与否,纯然以多数国民能否对于政治,自觉其居于主人的主动的地位为唯一根本之条件。"这反映陈独秀提倡新文化运动的根本出发点是 ( )
A.传播西方进化论与人性思想 B.打击袁世凯尊孑L复古行径
C.抨击立宪道路号召暴力革命 D.批判封建思想唤醒民众觉悟
11、康有为撰写《孔子改制考》传播西学,宣传维新思想。新文化运动的倡导者们则竖起了“打倒孔家店”的大旗。他们共同点是 ( )A.提倡民主共和反对专制统治 B.否定封建专制统治的思想基础 C.彻底否定中国传统文化 D.推动现代科学在中国的发展
12、材料 《西方文明对中国的冲击及中国文明的嬗变》一文中说:“如果我们将中国传统文化比喻成一棵大树,洋务运动只不过剪断了一些枝叶,辛亥革命则相当于将这棵大树砍断了。但是树断了,树墩还在,一般的树只要树墩还在,
还是可以萌发的。”陈独秀在《旧思想与国体问题》一文中指出:“要帝制不再发生,民主共和可以稳定??非先将国民脑子里所有反对共和的旧思想,一一洗刷干净不可。”
回答问题:⑴ 洋务运动“剪断了一些枝叶”表现在哪些方面?
⑵“树墩”是指什么?革命派为什么没有挖掉“树墩”?何以见得“树墩还在,
还是可以萌发的”?
“树墩”是指
没有挖掉“树墩”的原因:
“树墩还可以萌发”的表现:
⑶ 陈独秀等人为了将“国民脑子里所有反对共和的旧思想”洗刷干净,进行了
怎样的斗争?
13、材料一 1517年10月,路德以学术争论的方式在威登堡大教堂的大门上张贴了“欢迎辩论”的《九十五条论纲》,提出了具有人文色彩的神学思想“因信称义”,由此揭开了欧洲宗教改革的序幕。
材料二 这个康有为冀图创立自己的中国式的思想体系,把孔学推到国教的位置上,而自己则成为创立新孔教的马丁·路德。戊戌年春出版的《孔子改制考》、《春秋董氏学》和再版的《新学伪经考》就是这一活动的代表。
材料三 孔子这人,其实是自从死了以后,也总是当着“敲门砖”的差使的。??从20世纪开始,孔夫子的运气是很坏的,但到袁世凯时代,却又被重新记得,不但恢复了祭典,还新做了古怪的祭服。跟着这是二出现的便是帝制。然而,那一道门终于没有敲开,袁氏在门外死掉了。
请回答:⑴ 为什么马丁·路德的“因信称义”思想具有人文主义色彩?
⑵ 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应如何理解康有为“成为创立新孔教的马丁·路德”?
⑶ 举例说明孔子死后,其思想“总是当着‘敲门砖’的差使的”?从20世纪开始,为什么“孔夫子的运气是很坏的”?
⑷ 材料二、三中,康有为和袁世凯都把孔学尊为国教,其目的有何不同?
康有为:
袁世凯:
第22课 孙中山的民主追求
1、提出的背景:许多仁人志士的变法救国主张都失败了,这使孙中
山认识到只有推翻清政府,才能挽救民族危机。
2、思想渊源:西方资产阶级政治理论、中国的传统思想、进化论、
马克思主义思想。
3、同盟会纲领:“____、____、____、_____”。 民族主义:___________________。
4、内容 民权主义:推翻君主专制,建立共和国,三民主义的核心。
民生主义:平均地权,重新分配财富。
5、评价:以此为指导,推动了辛亥革命的发展和民主宪法的制定。
1、提出的背景:北洋军阀专制统治;俄国十月的胜利和中国共产
党的帮助。
2、三大政策:______、_______、______。
民族主义:对外反帝;对内,实现民族平等。
新三民主义 3、内容 民权主义:人民有反帝反军阀的权利
民生主义:__________________。
4、评价:推动了国民革命的发展。
5、新三民主义是国共第一次合作的政治基础,是新民主主义革命
的政治纲领;三大政策是新三民主义的具体体现,是新三民主
义的核心。
总 结:林、魏和洋务派要学习西方的器物和技术,康、梁和孙中山学习西方的政
治制度(立宪、共和),新文化运动中的陈独秀、李大钊等人要学习西方
的思想文化。
问 题:近代中国资产阶级寻找救国道路的四次重大探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索 因:近代资产阶级改革、革命失败资产阶级的局限性中国民族
资本主义发展不充分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
练 习:
1、有人说20世纪初中国的革命,主要是按照卢梭主义来搞的一场政治大革命。这
场革命的主要成果是: ( )A. 推翻清朝专制统治 B. 推翻袁世凯独裁统治C. 国民革命取得胜利 D. 马克思主义开始传播2、1923年,胡适撰文说:“这三十年来,有一个名词在国内几乎做到了无上尊严的地位,无论懂与不懂的人,无论守旧和维新的人,都不敢公然对它表示轻视或戏侮的态度。”文中所说的这个“名词”应该是 ( )
A.变法 B.革命 C.民主 D.科学
3、孙中山说:“同盟会之主张,创立民国后,则继之以平均地权,倘能达此目的,则社会问题已解决过半矣。平均地权者,即井田之遗意也。”这里的“井田之遗意”应指 ( )
A.实行土地私有 B.实行土地国有 C.实行集体耕作 D.实行个体耕作 4、1922年孙中山说:“中华民国就像我的孩子,他现在有淹死的危险。??我向英国和美国求救,他们站在岸上嘲笑我。”为改变这种现状,他其后的努力有 ①实现国共合作 ②颁布《临时约法》③领导北伐战争 ④提出“新三民主义”
A.①④ B.①③ C.②③ D.①②④ ( )
5、有人说:“辛亥革命时期的人文思潮??虽然有对人的价值的发现,但它的灵魂不是对个人理性的高扬,而是将个人价值的实现与国家和民族的独立解放紧密结合在一起。”这一特点形成的主要原因是 ( )
A、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不充分 B、中国民族危机和社会危机深重
C、三民主义思想存在严重缺陷 D、中国传统文化的压制扼杀人性
6、最早从理论上提出、从理论上否定、在实践上开创、在实践上推翻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分别是 ( ) ① 韩非子 ② 秦始皇 ③ 黄宗羲 ④ 康有为 ⑤ 孙中山 ⑥ **
A、①③②⑤ B、①④②⑤ C、①③⑤⑥ D、①③②⑥
7、有学者指出:“19世纪末,中国(知识界)对外国作品的兴趣从纯科技转向制度和政治方面。”造成这一转变的因素有 ( ) ①洋务运动失败 ②民族资本主义发展 ③民族危机加剧 ④文学革命开展
A、①②③ B、① ③ C、① ② D、①②④
8、近代史上,顽固派“其貌则孔也,其心则夷也”的指责主要针对下列哪位人物的思想主张? ( )
A.魏源 B.李鸿章 C.康有为 D.孙中山
9、材料:1912年1月,蔡元培出任南京临时政府教育总长,主持制定新学制,实行男女同校、废除“读经(儒家经典)”等改革措施。
问 题:当年蔡元培主张废除读经的目的是什么?
10、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工业革命创造了无比的财富,然而,随着财富的积累,英国的穷人反而增加了,绝对贫困的现象更加显著。1 803年,最富裕的1.4%的家庭取得国民总收入的15.7%,到1867年,0.07%的家庭就取得16.2%的国民总收入.??l 9世纪上半叶在英格兰是一个盗匪肆虐的黄金时代,在短短的37年中,犯罪数字竟增加了6倍多??工人意识到不公平的分配使得他们受苦,因而滋生出对社会的反叛情绪,并汇合成一场声势浩大的群众运动。
(1) 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材料一中英国家庭收入变化的主要原因。这一变化导致了怎样的后果?
原 因:
后 果:
材料二 土地若归少数富人者之所有,则可以地价及所有权之故,而妨碍公
共之建设,平民将永无立锥之地矣。苟土地及大经营皆归国有,则其所得,仍可为人民之公有。盖国家之设施,利益所及,仍为国民福利,非如少数人之垄断,徒增长私人之经济,而贫民之苦日甚也。 ——孙中山在上海的演说》
(2) 材料二反映了孙中山对中国社会发展有何担忧? 为此他提出了什么设想?
担 忧:
设 想:
第23、24课 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 萌 芽:国民革命(大革命)时期,**就提出了无产阶级领导
权和同盟军等问题。
初步形成:国民革命失败后,**提出“工农武装割据” 思想
毛探索出一条中国式的武装夺取政权的道路。
泽成熟完善:抗日战争时期,发表(______),标志着**
东思想的成熟;中共“七大”正式确立**思想为党
思的指导思想。
想继续发展:建国后,他提出过渡时期总路线和三大改造,“八大” 中对中国社会矛盾正确分析,是**思想的丰富发展。 国、**思想是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
革 价、**思想是夺取革命胜利和建设社会主义的理论武器 命、**思想是中国共产党集体智慧的结晶。
和酝酿阶段: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大讨论;十一届三中全会确立了
建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
设邓初步形成:“十二”大提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十三” 的小大提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理论。
指平(具体理论:精神文明建设的理论、科学技术是第一 导理生产力的思想、“一国两制”理论。)
思论深化发展:“南方谈话”是对社会主义理论的新发展;“十四大” 确 想立了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
正式确立:“十五”大,把**理论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
三个代表:十六大,把“三个代表”写入党章,成为党的指导思想。
科学发展观: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这一理论是对**
理论和“三个代表”思想的继承和发展,它促使中国经济
进一步迈入良性、健康发展的轨道。
学习本单元得到的认识:
1、向西方学习是一个由浅及深、不断深化的过程;
2、利用资本主义来救中国的方案行不通,历史选择了马克思主义。
3、要使中国革命和建设不断取得胜利,必须不断地使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
练 习:
1、**思想、**理论是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它们都 ( ) ①体现了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基本原理 ②反映了现代中国的时代要求
③解释了中国革命的特殊规律 ④包含了中国共产党人的实践经验
A、①②③④ B、①③④ C、①②④ D、②③④
2、维新变法、民主共和、民主科学、马克思主义思潮先后成为近代中国社会的主流思想。对他们之间关系的表述最准确的是 ( )
A、一种思潮消亡,另一种思潮兴起,几种思潮相继独立存在
B、几种思潮同时并存,各自都有较大影响
C、某一时期可能存在几种思潮,但占主流地位的只有一种思潮
D、马克思主义思潮成为主流后,其他几种思潮相继淡出时代舞台
3、一位科学家的墓碑上刻着这样的铭文“他以神一般的力量??完成了人类对自然界认识史上的第一次理论大综合。”这位科学家是 ( )
A、伽利略 B、牛顿 C、爱因斯坦 D、普朗克
4、《四库全书总目提要》称某人的著述“狂悖乖谬,非圣无法”,“排击孔子, 别立褒贬”。这里的“某人”是指 ( )
A、李贽 B、黄宗羲 C、顾炎武 D、王夫之
4、孔子和苏格拉底是公元前5世纪的东西方思想巨人,两者思想的不同之处是
A、重视道德的意义 B、肯定人的价值 ( )
C、强调知识的作用 D、推崇君主权威
5、马丁·路德说:“我们应当让世俗政权在整个基督教世界中执行它的职务,不要加以任何阻碍。无论什么人,不管他是教皇、主教、传教士,或是修士、修女,世俗权力都有权来管他。”该材料反映了马丁·路德 ( )
A、倡导人的解放B、否定基督教C、宣扬《圣经》精神D、否定教皇地位
6、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者从古典文化中汲取精神力量,铸成了反对神学桎梏的武器。以下最契合人文主义核心内涵的古希腊名言是 ( )
A、求知是人类的本性 B、人的出类拔萃为城邦增加的荣耀可以超过神
C、心灵美比形体美更珍贵 D、健康和聪明是人生的两大幸福
7、 “**??最大的功绩就是提出了新的理论。这是一种全新的世界观,是对中国现实条件的全新理解,是对历史经验的有效借鉴。”这种“新的理论”主要是指 ( )
A.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 B.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
C.和平统一、一国两制理论 D.坚持四项基本原则思想
8、19世纪末20世纪初,中国出现的救国思潮有 ( ) ① 实业救国 ② 维新变法 ③ 民主共和 ④ 社会主义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②③ D、①②③④
9、1938年10月,**在中共中央六届六中全会上所作的政治报告中指出:没有抽象的马克思主义,只有具体的马克思主义。他在这里强调的是 ( )
A、少说抽象的主义,多研究具体的问题
B、马克思主义必须与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
C、必须研究马克思主义产生的具体历史条件
D、马克思主义的立场和方法比基本原理更重要
10、近代先进的中国人为救国救民,探寻了哪些先进的思想?(完成表格)
范文五:高中历史总复习试题二
高中历史总复习试题二
(中国史部分)
班级_________ 姓名________ 得分_________
A.流求 B. 澎湖 C.流球 D.夷州
13. “草木皆兵”的成语源于---------------------------------------------------------------( ) A. 官渡之战 B.淝水之战 C.赤壁之战 D.牧野之战
14. 从东汉末年到南北朝,我国出现的短暂统一的王朝是-----------------------------( ) A.曹魏 B.北魏 C.西晋 D.前秦
15. 北魏是我国哪一个少数民族建立的王朝-----------------------------------------------------( ) 1.
仰韶文化最典型的遗址是--------------------------------------------------------------------( ) A.北京人遗址 B.河姆渡文化遗址 C.半坡氏族遗址 D.山顶洞人遗址
2. 春秋五霸中,最早确立霸主地位的是--------------------------------------------------( ) A、齐桓公 B.晋文公 C.吴王阖闾 D.秦穆公
3.
下面的表述,哪项属于孔子的思想-----------------------------------------------------( ) A.具有辨证观点,认为对立双方会互相转化 B.主张这会退到“小国寡民”的原始状态 C.知己知彼,百战不殆 D.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4. 战国时期李冰主持设计的岷江流域综合性防洪灌溉工程是----------------------( ) A.郑国渠 B.白渠 C.都江堰 D.六辅渠
5. 秦朝使用的统一货币是----------------------------------------------------------------------( ) A.交子 B.白银 C.圆形方孔钱 D.刀币
6. 陈胜、吴广建立的农民政权是-------------------------------------------------------------( ) A.大楚 B.张楚 C.大顺 D.大齐
7. 颁布“推恩令”的帝王是---------------------------------------------------------------( ) A.汉高祖 B.汉景帝 C.汉武帝 D.汉文帝
8.
下面是汉朝时期我国民族关系的一些大事,其中与班超有关的是-------------( ) ①在西域活动30年,帮助西域各国摆脱匈奴奴役
②派张骞出使西域 ③派甘应去大秦 ④第一次设置西域都护 A.①②③④ B. ①③ C. ②③④ D. ②④
9.
张衡发明地动仪比欧洲早--------------------------------------------------------------------( )
A. 500年 B. 800年 C. 1100年 D.1700年
10. 世界上最早采用全身麻醉方法的医生是-------------------------------------------------( ) A. 张仲景 B.华佗 C.扁鹊 D.李时珍
11. 《汉书》的作者是-------------------------------------------------------------------------( ) A. 司马迁 B.司马光 C.班固 D.陈寿
12. 230年,卫温带领船队到达台湾,台湾当时称------------------------------------( )
A. 匈奴族 B.鲜卑族 C.褐族 D.羌族
16. 书法成为一门艺术开始于--------------------------------------------------------------------( A.西汉末 B.东汉末 C.西晋 D.东晋
17.
581年,夺取北周政权,建立隋朝的是-------------------------------------------------------( A. 王莽 B.杨坚 C.李渊 D.李世民
18. 隋朝大运河的中心是--------------------------------------------------------------------------( A. 涿郡 B.余杭 C.江都 D.洛阳
19. 发现并提拔名臣姚崇、宋憬的皇帝是--------------------------------------------------------( A. 唐高祖 B.唐太宗 C.武则天 D.唐玄宗
20. 唐朝时发明的农具有-------------------------------------------------------------------------------( ① 耧车 ②曲辕犁 ③翻车 ④筒车
A. ①② B.③④ C. ①③ D. ②④
21. 唐朝时居住在黑龙江松花江流域一带的民族是---------------------------------------( A.靺鞨 B.突厥 C.回纥 D.吐蕃
22. 现存世界上最早的标有确切年代的雕版印刷品是-----------------------------------------( A.《金刚经》 B.《内经》 C.《论衡》 D.《千斤方》
23. 设计、建造赵州桥(安济桥)的是------------------------------------------------------------( A. 李春 B.李冰 C.郑板桥 D.鲁班
24.
“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是哪为诗人提出的--------------------------( A. 李白 B.杜甫 C.白居易 D.柳宗元
25. 建议采取“杯酒释兵权”的人是--------------------------------------------------------------( A.石守信 B.寇准 C.赵普 D.陆贾
26. 北宋政府设置专门管理对外贸易的机构是--------------------------------------------------( A. 转运是 B.市舶司 C.知州 D.布政司
27. 与北宋政权并立的主要少数民族政权有-----------------------------------------------------( ①辽 ②金 ③元 ④西夏
A. 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
28. 回族开始形成于-------------------------------------------------------------------------------------( A. 五代 B.北宋 C.南宋 D.元朝
29. 元朝时期直接负责管辖台湾的机构是--------------------------------------------------------( A. 中书省 B.行中书省 C.宣政院 D.澎湖巡检司
30. 元朝时期,很多外国人来到中国,其中最著名的旅行家是----------------------( A. 利玛窦 B.汤若望 C.马可·波罗 D.阿倍仲麻吕
1
) )
) ) ) ) ) ) )
) ) ) ) ) )
31. 被誉为“中国科学史上的坐标”的著作是-----------------------------------------------------( ) A.《授时历》 B.《齐民要术》 C.《梦溪笔谈》 D.《天工开物》
32. 明朝地方机构“三司”中,分掌司法的是---------------------------------------------( ) A. 承宣布政使司 B.提刑按察使司 C.都指挥使司 D.锦衣卫
33. 瓦刺和鞑靼是下面哪个少数民族分裂出来的------------------------------------------( ) C.100万平方公里 D.150万平方公里
47. 洋务派最早仿制西式武器的兵工厂是------------------------------------------------------( ) A.天津机械局 B.江南制造总局 C.安庆军械所 D.福州船政局
48. 下列工厂,属于洋务派举办的是------------------------------------------------------------( ) A. 继昌隆缫丝厂 B.贻来牟机器磨坊 C.轮船招商局 D.发昌机器厂
A. 女真族 B.蒙古族 C.契丹族 D.党项族
34. 改女真主为满洲的皇帝是--------------------------------------------------------------------( A. 努尔哈赤 B.皇太极 C.康熙 D.雍正
35.
明朝时期的西洋是指今-----------------------------------------------------------------------( A.印度洋一带 B.南海一带
C.东南亚一带 D.文莱以西的南洋各地及印度洋沿岸一带
36.
郑成功收复台湾之前,先后有哪两个西方殖民国家侵占我国台湾是---------( A. 西班牙、英国 B.葡萄牙、西班牙 C.西班牙、荷兰 D.英国、荷兰
37. 设立台湾府的清朝皇帝是-------------------------------------------------------------------( A. 康熙帝 B.顺治帝 C.乾隆帝 D.雍正帝
38.
率军评定葛尔丹叛乱的清朝皇帝是------------------------------------------------------( A. 顺治帝 B.康熙帝 C.雍正帝 D.乾隆帝
39. 罗贯中创作的长篇历史小说是------------------------------------------------------------( A.《水浒传》 B.《三国演义》 C.《红楼梦》 D.《儒林外史》
40.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是根据下列哪位思想家的话概括而成-------------( A. 王夫之 B.王充 C.顾炎武 D.黄宗羲
41. 下列城市中中英《南京条约》没列入开埠的城市是---------------------------------( A.上海 B.南京 C.广州 D.宁波
42. 使中国司法主权开始遭到破坏的条约是-------------------------------------------------( A.《望厦条约》 B.《南京条约》 C.《黄埔条约》 D.《北京条约》
43. 标志着太平天国初步建立了政权的事件是----------------------------------------------( A.金田起义 B.东乡称“天王” C.永安建制 D.定都天京
44. 鸦片战争后,向清政府提出“修约”要求的国家是----------------------------------( (1) 英国 (2)美国 (3)法国 (4)俄国 A.(1)(2)(3) B.(2)(3)(4) C.(1)(3)(4) D.(1)(2)(4)
45. 割九龙司地区给英国的条约是---------------------------------------------------------------( A.《南京条约》附件 B.《天津条约》 C.《北京条约》 D.《烟台条约》 46. 通过《爱珲条约》,沙俄割占东北土地的数目是---------------------------------------( A.60万平方公里 B.40万平方公里
) ) )
) )
) ) ) ) ) ) )
49. 19世纪70年代率清军收复新疆地区的官员是--------------------------------------( ) A.崇厚 B.曾纪泽 C.左宗棠 D.曾国藩
50. 威海战役中,拒绝投降服毒自杀的将领是--------------------------------------------( )
A.刘步蟾 B.邓世昌 C.丁汝昌 D.林永升
二、材料解析题 1. 阅读下列材料:
“这三种东西(指中国的发明)曾改变了整个世界 的面貌和状态,第一种在文学方面,第二种在战争上,第三中在航海上;由此又产生了无数的变化;这种变化是这样的大,以致没有一个帝国,没有一个教派,没有一个赫赫有名的人物,能比这三种机械发明在人类的事业中产生更大的力量和影响”
-----培根 请回答: (1)“这三种东西”分别指的是什么?
(2)“第三种东西”产生的变化首先指的又是什么?
2.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民有嫁妻卖子,欲归父母者,恣听之。敢拘执者论如律。 材料二:天地之性人为贵,其杀奴婢,不得减罪。
——引自《后汉书.光武帝纪》 请回答:
1) 光武帝叫什么?
2) 历史上把他统治时期叫做什么?
3) 上述材料反映的光武帝的措施是什么?目的是什么?
2
)
4) 光武帝还有哪些措施?
3. 阅读下列材料:
“在公元3至13世纪之间,中国曾保持着西方所望尘莫及的科学技术水平,那时中国 的发明和发现远远超时同时代的欧洲,这一点可以毫不费力地加以证明。”
《中国科技史》请回答:
(1)公元3至13世纪,我国在天文历法方面有杰出成就的科学家有哪几位?请说出他 们所取得的成就。
(2)请举出这一时期在其他领域的科学成就3例。
三、简答题
1. 试用13至18世纪期间的史实说明西藏是我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2. 简述唐朝与亚洲各国友好往来的主要事实。
四、论述题
1. 简述儒家学派怎样逐渐成为中国封建统治的正统思想?
3